士师记 8
士师记第八章拾穗
【士八1】「以法莲人对基甸说:“你去与米甸人争战,没有招我们同去,为什么这样待我们呢?”他们就与基甸大大地争吵。」
以法莲支派是约瑟儿子以法莲的后裔。约书亚分配迦南土地的时候,以法莲得着中部山区,是最好的土地。士师时代,中心圣所所在地的示罗(书十八1)、宗教圣地伯特利,和神与以民立约的示剑(书二十四1),都在以法莲支派的业地上,可说得天独厚。这支派遂成为住在以色列北部和中部各支派的领袖。
基甸属玛拿西支派,以法莲人显然不服其领导,借词捣乱,幸基甸智慧地处理,一场内争得以化解。以法莲后来在另一次战役中又以同样理由仗势威胁士师耶弗他,招来大祸(看十二章)。以法莲支派好大喜功的性格,也是日后以色列国分裂的一个远因。――《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以色列人在迦南地定居的早期,以法莲人的地业在中央高地,这块地区是完全被征服的,所以以法莲支派比较少遭遇外敌入侵,又拥有伯特利与示罗两个士师时期的圣所,因此此支派比较具有优越感。 12:1-6 记载耶弗他时期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不过结局却大不相同。
◎以法莲人责备基甸的原因可能居心不良,因为基甸战后必然有一大批战利品。以法莲人的愤怒有可能来自于他们没有得到战场上夺回掠物的分配。──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他们就……争吵。以法莲是巴勒斯坦北方人数最多和最重要的支派,所以他们妒忌基甸的领袖地位。在基甸的号召下,以法莲人立即集合起来,以证明他们的力量和对国家的忠诚。踌躇满志和心存的傲气使得他们遇见基甸时,就责备他没有在战争开始时呼召他们,就说离开他们的参与,没有人能抵抗共同的仇敌。他们的傲气部分归因于自己的实力,部分是因为以色列公认的领袖约书亚也是以法莲人。后来以法莲支派又变得傲慢自大(士12:1-7),这是他们招致蒙羞的惨败。
我们可以在这个故事中找到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与其他北方各支派一样。以法莲在反抗米甸人肆意掠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作为;与其他北方各支派一样,他们仅在敌人逃跑时才有足够的勇气投入战斗。今天有许多人与此多么相似,他们对别人勇敢的计划评头论足,并置身局外袖手旁观,直到事情明显有成功的把握时,才投机取巧抢占功劳。这种态度我们应当给以谴责。── SDA圣经注释
【士八1~3】以法莲人抱怨他们没有参与最初打败米甸人的战斗。基甸温和的回答——指出他们已经捉拿了米甸人的两个首领(七24,25)——使他们平静下来。――《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反映以法莲好以首领自居的特征(参串)。──《串珠圣经注释》
以法莲是约书亚所属的支派,征服迦南立了大功,占据巴勒斯坦要地——中部高原(书16:1~10)。仗着这优势,他们在论功问题上,向基甸提出抗议。对此,基甸并没有标榜自己,反而谦虚地抬高以法莲,从而稳定了局势。基甸比任何人都清楚并目睹、经历获胜唯靠耶和华的权能,故此,他才能一直保持谦卑态度。为高度评价以法莲的功劳,基甸使用生动的比喻,与此相似的形式参见8:7;9:14,15;14:14,18等处。――《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士八1~35】本章一开始描述以法莲支派埋怨基甸不招他们一同参战(1~3节),接着描述终于除掉米甸的两个王和残余分子,高奏凯歌(4~21节)。本书作者如实记录基甸这位被神大大重用的信实工人,在晚年却陷入放荡的生活(30,31节)。这恰好暴露人的善变和软弱,是下一章悲惨的主要原因。本章隐含以色列政治体制从士师体制过度到王政体制(22节)。――《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士八2】「基甸对他们说:“我所行的岂能比你们所行的呢?以法莲拾取剩下的葡萄,不强过亚比以谢所摘的葡萄吗?」
基甸用的比喻可能改自古旧的的谚语。──《串珠圣经注释》
基甸属玛拿西支派的亚比以谢族(六11)。他这话的意思是说,表面上看,以法莲人好像只是拾取收获后剩下的葡萄,事实上没有他们,这场战争取不到这末大的胜利,因此居功最伟。3节已为这比方作了解释。回答柔和,的确可以使怒消退。――《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我所行的岂能比: 这一回答表现出基甸的性情。他谦卑、温柔,不注重名誉、荣耀。他拥有敏锐的分辨力,早已看到以色列内部可能因以法莲不满而发生分裂,便满有智慧地预先采取措施(箴15:1)。以法莲拾取剩下的葡萄,不强过亚比以谢所摘的葡萄吗: KJV、NIV、RSV的译法。讽喻亚比以谢虽自始至终参与米甸战争,但其功劳反不及战争后期参战的以法莲。只有对神的信仰,才使基甸如此谦卑。在人看来,基甸和属基甸支派的业绩,必超过以法莲支派。基甸追求和平避免分争,服在看别人比自己强的信仰正道下(太5:9;腓2:3)。以法莲不仅在本事件,在其他事件中也多次表现不满(12:1~6)。他们以这种倾向对抗犹大,导致国家分裂的悲剧(12:1~4;王上11:26~14:31)。――《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基甸属于玛拿西支派的「亚比以谢」(2节)族。「以法莲拾取剩下的葡萄不强过亚比以谢所摘的葡萄吗」(2节),意思是基甸所行的与以法莲人的功劳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这实际上是言过其实的恭维话。──士师记综合解读
●「以法莲拾取....摘的葡萄」:可能是一句成语,表示亚比以谢在收获季节所收获的葡萄,比以法莲在收获季节过后所拾取的葡萄来得少。以法莲远比亚比以谢强大多了。基甸谦称自己的贡献比不上以法莲人的贡献,自己的军队成不了气候。以法莲受阿谀,怒气转消,消弭了一场可能的纷争。
◎基甸在此的回应让人想起箴 15:1 。
◎有时我们难免遇到争功的人,我们愿意像基甸一样,退让一步以换取和谐吗?如果基甸花时间与精力跟以法莲人消耗,大概就无法打赢最终的决定性战役。「面子」实在不应该那么被看重。──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拾取剩下的。剩余物。
亚比以谢所摘的葡萄。基甸甚至没有说自己,而是审慎地提到亚比以谢家与他一起的三百人。基甸借着这经典的比方,暗示以法莲随后取得的成就会大于他和他的队伍。然而,这样的评价也不无根据,因为以法莲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见赛10:26),即使对他们争战的记载极为简略。基甸的领袖特质和自控力使他能有效地应对充满嫉妒的以法莲人,他的谦恭和交际技巧平息了他们的怒气,使他自己从窘困的情形中解脱出来。── SDA圣经注释
【士八3】「神已将米甸人的两个首领俄立和西伊伯交在你们手中;我所行的,岂能比你们所行的呢?”基甸说了这话,以法莲人的怒气就消了。」
【士八4】「基甸和跟随他的三百人到约旦河过渡,虽然疲乏,还是追赶。」
虽然疲乏,还是追赶: 为了详细描述基甸的追赶,故事重新回到7:24。虽然基甸和三百精兵已十分疲乏,但他们还是继续追赶仇敌。可见,他们真是忠诚的精兵,直到最后一刻都保持紧张状态,是勇于殉道的勇士。与以法莲支派截然不同。以法莲人在即将大获全胜之际参战,标榜杀死两名敌将的功劳,换取利益与名誉。基甸三百勇士却与放弃埃及所有荣华富贵,为基督甘愿受凌辱,与神的子民共同承受苦难的摩西相比美(来1:23~26)。――《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有很多个支派都起来追赶敌人,但追赶过河的一万五千米甸人(10节),只有神所拣选的这三百人。──士师记综合解读
到约旦河。基甸追赶米甸人的记录从士7:24继续讲述。米甸人的一股逃兵被以法莲阻截并消灭;其他的成功越过约旦河逃进了基列山地。
虽然疲乏,还是追赶。虽然基甸和跟随他的人在追击米甸军队争战中又累又饿,但他们在约旦河没有停歇下来,而是直接过河,继续追赶敌人。他们竭尽全力,乘胜追击。就如我们属灵的争战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琚A不可懈怠。许多基督徒属灵的得胜就是因为他们“虽然疲乏,还是追赶”的精神。── SDA圣经注释
【士八4~21】以基甸为首的以色列军队,杀伤近十二万的敌军(10节),当时,这是极其庞大的军队。剩余约一万五千名残军护卫西巴和撒慕拿二王逃亡。为彻底剪除侵略势力,基甸义无反顾追杀残兵败将,而且坚信神的应许(7:7),动员300名军兵(4节),顺利完成剿灭任务。本文插叙基甸的军队向疏割和毗努伊勒两个城邑求食物,被他们一口拒绝。这两个城邑都位于迦得支派的地界内,但这些居民蔑视基甸的三百勇士,不仅不提供食物,还因惧怕米甸人而嘲笑基甸(6节)。基甸虽然受到怠慢和蔑视,并没有立即惩罚他们,而是推迟对他们惩罚。理由:①追赶西巴和撒慕拿更为紧迫;②通过完成嘲笑者认为不可能的事,使他们蒙受耻辱。――《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 8:4 的时间应该是接在 7:22 之后,因为 7:25 基甸已经在约但河东。而此处基甸正要过约但河。──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士八5】「基甸对疏割人说:“求你们拿饼来给跟随我的人吃,因为他们疲乏了。我们追赶米甸人的两个王西巴和撒慕拿。”」
「疏割」:属于迦得支派,位于雅博河以北。──《串珠圣经注释》
疏割在迦得支派境内,位于约但河东,雅博河之北。――《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疏割」(5节)位于雅博河边,属于河东迦得支派。基甸请求疏割人供给他们食物,但疏割人却明哲保身、不肯帮忙。「西巴和撒慕拿已经在你手里」,原文是「西巴和撒慕拿的手掌已经在你手里」,实际上是反话,意思是基甸没有证据证明他已经歼灭敌军。米甸人还有一万五千人,所以疏割人不相信基甸这三百人能抓住米甸二王,害怕米甸人回来报复。──士师记综合解读
●「疏割」:字义是「茅舍」,位于约但河东迦得支派的地业中,在雅博河北边。
●「西巴」:字义是「牺牲」。
●「撒慕拿」:字义是「失去保护的」。──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疏割。字面意思是“棚”。这是迦得支派的城,位于雅博河沿岸山丘逐渐耸立的地方离雅博河流入约旦河的河口不远。疏割的名字由雅各为牲畜搭棚而来(创33:17)。
饼。字面意思是“圆状的”或“圆形的”饼,这里是指圣经中常提到的圆状扁平的饼。基甸的要求正当而合理,他为以色列争战,在需要帮助的时刻希望他的兄弟提供充饥的食物,这是合乎情理的。这就如教会的属灵争战也需要弟兄的支持一样,拒绝这样做是令人羞耻的事情。神对古时以色列人的教导是:“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申25:4)。保罗在他的属灵争战中应用这一经文,将这一条例作为支持福音事工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林前9:9)。
西巴和撒慕拿。这两个人名可能是意味深长的双关语。西巴意思是“献祭”或“献祭的牺牲”。撒慕拿的意思可能是“停止保护” 。── SDA圣经注释
【士八5~6】“疏割”位于约但河以东,雅博河以北。这里的居民不想冒险帮助基甸,除非他们肯定他已经制伏了米甸人的首领。――《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士八6】「疏割人的首领回答说:“西巴和撒慕拿已经在你手里,你使我们将饼给你的军兵吗?”」
「西巴和撒慕拿已经在你手里 ...... 」:原文作「西巴和撒慕拿的手已经在你手里 ...... 」,意思是基甸仍未有确实证据证明他已歼灭敌军。古代近东战争的规矩有把敌兵尸体的双手砍下,积累成堆以证明敌军已被消灭。──《串珠圣经注释》
疏割人要确知基甸已擒获米甸人的首领,才肯出来帮助。他们害怕米甸人报复,不信以色列人能打败米甸人,始终未允供给粮食。西巴和撒慕拿当为米甸族的另外两个首领。――《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疏割人的首领。这些首领的职责和作用见十四节。这些首领拒绝为基甸的人提供食物,且要为他们的怯懦和对基甸的嘲弄承担罪责。他们看见一万五千米甸人经过时,可能会想:“这一点人如何能抵抗这么多的敌人呢?我们会因帮助追赶者而落到米甸人的手里招致耻辱和惩罚吧。”因此,他们就只顾自己的小利,表现出极度的自私,而将民族大义和对同胞的怜悯之情抛之脑后。他们作了实利主义的榜样,宁愿侍奉外邦的暴君也不愿冒险亏损自己一点。此外,他们的吝啬也使他们舍不得给这三百人提供食物。── SDA圣经注释
【士八7】「基甸说:“耶和华将西巴和撒慕拿交在我手之后,我就用野地的荆条和枳棘打伤你们。”」
耶和华……交在我手之后: 基甸的勇士袭击摩利冈安营的敌军(7:19以下)后,继续追赶敌军残余部队,至此已精疲力尽(4节)。又受到预想不到的怠慢。即使这样,基甸仍没有失去战斗意志,反而更加确信胜利。今天的工人也会遭遇类似困难,应该携手共进的人却表现冷淡态度。越那样,越要依靠主,不可沮丧、气馁,向着标杆直跑(林后4:8;腓3:14)。打伤你们: 体现残酷的报复精神。基甸军队因持续战斗极其疲乏,疏割人却拒绝帮助他们。他们是机会主义者,只关注战争的结果,想保持中立。但这种态度最终遭到神的审判(16节)。以色列的战争是耶和华的战争。我们参加圣战,因为确信神必得胜。希伯来语“打伤”意为“打场”,有人主张惩罚用“野地的荆条和棘”,指用锋利的铁制打场机,处以死刑。――《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西巴」(7节)的意思是「牺牲」,「撒慕拿」(7节)的意思是「拒绝待客」。──士师记综合解读
●「荆条」和「枳棘」:都是有刺的灌木。
●「打伤」:「踩在....之上」、「辗过」。──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打伤你们。基甸以此恐吓来回答首领的讥笑。他知道如何安抚以法莲人,而他们也能有所帮助。他把疏割的首领看作叛国者,威胁他们要招报应。── SDA圣经注释
【士八8】「基甸从那里上到毗努伊勒,对那里的人也是这样说;毗努伊勒人也与疏割人回答他的话一样。」
“毗努伊勒”在疏割以东四英里(6.4公里) 。这些人也想保持中立。参看创世记三十二章30节的脚注。――《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毗努伊勒」:接近示剑,在疏割以东八公里(五英里)。──《串珠圣经注释》
毗努伊勒在疏割以东约六公里,是宗教圣地,雅各曾在此与神的使者摔跤(创三十二31)。――《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毗努伊勒」(8节)位于疏割东面附近的雅博河边,属于河东迦得支派,是雅各与天使摔跤的地方(创三十二22、30)。──士师记综合解读
●「毗努伊勒」:位于疏割东边8公里处。此处是雅各与神相遇摔跤之处创 32:30 。此处离战争刚发生之处有80公里远。
◎基甸虽然大获全胜,但疏割人与毗努伊勒人依然不敢掉以轻心。毕竟这个环境适合游牧民族神出鬼没,而基甸所率领的不过是一小队农兵而已,要抓到敌方头目标机会不大。基甸听到他们的回复时,言词激烈 8:7,9 ,与先前给以法莲人的柔和回答 8:2,3 大相径庭,显示他无法容忍这种背叛行为。
◎基甸带领的军队应该是为了快速追击米甸人所以没带太多补给。他们会期待约但河东的以色列人给他们补给,不过却发现他们只希望自保,因此基甸愤怒不已。毕竟,他们可是为了要拯救以色列人,没想到河东的以色列人却不伸出援手。──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毗努伊勒。原文字义就是“神之面”。这里就是雅各与天使摔跤的地方(创32:22,30)。它在雅博河的浅滩附近,可能是从疏割逆流而上数英里。── SDA圣经注释
【士八9】「他向毗努伊勒人说:“我平平安安回来的时候,我必拆毁这楼。”」
「这楼」:可能是一座堡垒,周围没有城墙。──《串珠圣经注释》
必拆毁这楼: 旧约时代,为了观测敌情,将守望台建立在城的最高处,象征对城邑的保护。倘若守望台沦陷,城邑也自然会被仇敌蹂躏。本节意为将摧毁毗努伊勒城邑(17节)。――《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这楼」(9节)可能是用作防御的塔楼。毗努伊勒人感到很安全,不怕基甸的攻击,所以轻蔑地拒绝帮助基甸。因此,基甸誓言「必拆毁这楼」(9节)。──士师记综合解读
●「楼」:应该是城内的一个要塞。──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平平安安。即不受伤害,获得成功和胜利。
这楼。或许是用作防御工事的一个塔楼和危险时期的避难所。在墙内很可能是用石头修筑的,毗努伊勒的首领感到很安全,不怕米甸人和基甸的攻击,所以他们轻蔑地拒绝帮助以色列人。基甸因他们拒绝帮助,就威胁要回来拆毁这楼,尽管他们现在心安理得的并且无礼地拒绝他的呼吁。── SDA圣经注释
【士八10】「那时,西巴和撒慕拿并跟随他们的军队,都在加各,约有一万五千人,就是东方人全军所剩下的;已经被杀约有十二万拿刀的。」
「加各」:在死海以东,接近米甸人原居地。──《串珠圣经注释》
被杀约有十二万: 当时是极庞大的数目。一万五千名逃兵,是基甸三百勇士的五十倍。他们到达加各,或许想过要与基甸的军队决一死战。然而,基甸的勇士既然经历过耶和华的权能,仍然士气高昂。相反,米甸的残余军队却心有余悸,再次急忙逃命。――《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加各」(10节)位于死海的东面,接近米甸人的老家。米甸人以为到了安全的地方,所以「坦然无惧」(11节),疏于防备。──士师记综合解读
●「加各」:位于死海东边160公里,靠近什罕河谷。──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加各。我们不知道此地的位置,可能在叙利亚沙漠边缘难以到达的火山岩地区。── SDA圣经注释
【士八10 加各】加各很可能根本不应译作地名。这字在原文中具有定冠词(地名通常没有),其意思是「平地」。这地几乎肯定就是贝卡阿盆地(Beqa'a Basin)。这是一个辽阔平坦的洼地,由西南到东北长五哩,宽两哩,位于现代安曼(圣经称拉巴)西北约七哩之处。──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士八11】「基甸就由挪巴和约比哈东边,从住帐棚人的路上去,杀败了米甸人的军兵,因为他们坦然无惧。」
“他们坦然无惧”。即米甸的军队以为他们已经安全,不再受到基甸的攻击。――《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挪巴」:地点不详。
「约比哈」:在 努伊勒东南约廿六公里(十六英里)。
「因为他们坦然无惧」:应译作「因为军兵正毫无戒备」。──《串珠圣经注释》
「住帐棚人的路」(11节),可能不是大路,而是一条偏僻的路线。基甸可能绕道「挪巴和约比哈东边」(11节),然后沿着一条偏僻的路发动了攻势。──士师记综合解读
●「挪巴」:位置不详,大概在基列山东面。
●「约比哈」:位于毗努伊勒东南25公里处。
●「住帐棚人的路」:实际上就是「篷车商队的路」,很可能就是约但河东的交通大道。这里基甸是沿着商旅惯常行走的路线朝东南走追赶其余在逃的米甸人。
●「他们坦然无惧」:意义应该是「军兵以为到了安全的地方,不用再防备了」。
◎米甸人以为基甸不会追上他们,但基甸锲而不舍透过大道追上米甸人,以致米甸人惊恐之余,全军溃散。我们是否会因为太过安逸而失去了警戒心?毕竟,我们不是真的完全没有敌人,没有威胁。──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从住帐棚人的路上去。基甸和他的队伍没有跟随米甸人逃跑的路线,而是绕道经过人烟稀少的贝多因游牧地区靠近他们的营地。经这条迂回路线,他就能收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
挪巴。此地的准确位置无人知道。有人认为挪巴是民32:42提到的玛拿西的一座同名城邑。
约比哈·迦得的一座城(民32:35)即现在叫做Jubeihat的遗址,在安曼东北6.5英里(10.4公里)的地方,疏割东南大约18.5英里(29.6公里)处。── SDA圣经注释
【士八11 住帐棚人的路】一条地方性的路线从雅博河谷上来,从毘努伊勒南行,再转东南与贝卡阿盆地的西南角交会。然而「住帐棚人的路」则当更为偏僻。本节说他们前往挪巴和约比哈的东面。挪巴位置不明,约比哈则通常考证为安曼西北六哩,贝卡阿盆地南缘山脊中部左右的朱贝哈特。基甸若到达约比哈的东面,就必然是绕过贝卡阿盆地的东北端。这一点显示「住帐棚人的路」是沿着雅博河再往东行好几哩路,才转南绕过贝卡阿盆地的南边,在此发动攻势。这条路从毘努伊勒启程约有二十哩,从最初发生战斗的摩利冈则大约有七十哩。──华尔顿《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士八12】「西巴和撒慕拿逃跑,基甸追赶他们,捉住米甸的二王西巴和撒慕拿,惊散全军。」
基甸的三百人虽然敌众我寡,却对敌人穷追不舍,彻底打败了米甸人,使他们从此再也没有东山再起,不能继续给以色列人制造难处(28节)。
惊散全军。米甸人可能以为他们已逃到了安全之地,远离受到攻击的威胁,在惊慌失措之后试图重振旗鼓。他们沿着逃跑过来的路线设立岗哨,警惕希伯来人的靠近。但是基甸及跟随他的人却巧妙地迂回包抄,出其不意的从营地东侧攻击米甸人。这一突然降临,出乎米甸人意料,他们试图再次逃脱,但勇敢的希伯来人击杀了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捉住这两个王,西巴和撒慕拿。米甸人中其余的一小部分可能逃到沙漠里去了。── SDA圣经注释
【士八13】「约阿施的儿子基甸,由希列斯坡从阵上回来,」
「希列斯」:地点不详。──《串珠圣经注释》
「由希列斯坡从阵上回来」(13节),指基甸回到疏割时,故意走了疏割人意想不到的不同道路,避免他们逃走。──士师记综合解读
由希列斯坡。这一句有的译为“日头升起以前”。“由希列斯坡”的翻译更为妥当,因为此处的希伯来单词cheres,不是平常所指的“日头”,圣经这里是用作地名。这句话的重要性在于说明,基甸回到疏割,故意走与离开时不同的道路,这是为了使两个首领意想不到,避免他们逃走。── SDA圣经注释
【士八14】「捉住疏割的一个少年人,问他:“疏割的首领长老是谁?”他就将首领长老七十七个人的名字写出来。」
主前1200年,早已用字母当作书写工具,甚易学习。此少年因此能把全体首领的名字写出。――《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问他……写出来: 被捉的少年人,为自身的安全不得不透露疏割省长和七十名长老的名单。至此,疏割的省长和长老,甚至被自己的同胞弃绝。――《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当时以色列人已经用字母当作书写工具,所以这个少年能把全体首领长老的名字「写出来」(14节)。当时的书写方式,可能是用尖头器具把字刻在一块陶片或岩石上。──士师记综合解读
●「首领长老七十七个人」:这是全书中第一次提及城中的长老。
●「写出来」:公元前1200年当地就已经用字母来书写了,因此受过训练的少年人可以写出首领长老的名字。已知最早有文字是在公元前三千年之前的苏默人(Sumerian)。这少年人可能是用尖头器械把字刻在一块陶片或一片岩石上,这是旧约时代通用的书写方法。──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写出来。一个来自疏割的少年人被偶然地捉住,他就为基甸将疏割城首领长老的名写出来。因为他们都是疏割傲慢地拒绝帮助基甸的统治者,基甸无疑要把他们和城里的居民区别开来,以免惩罚到那些不该承担负责的百姓。
首领。希伯来原文单词sarim.译为“统治”,“首领”,“酋长”等,最常见的翻译为“首领”。这里是指长老会议的首老,负责军事和民事的领袖。
长老。一座城邑的居民家庭的首老,组成长老会或主管团体。── SDA圣经注释
【士八15】「基甸到了疏割,对那里的人说:“你们从前讥诮我说:‘西巴和撒慕拿已经在你手里,你使我们将饼给跟随你的疲乏人吗?’现在西巴和撒慕拿在这里。”」
【士八15~17】疏割和毗努伊勒的居民,不仅不接待疲乏的基甸将士,反而极大地侮辱他们,差一点打消他们的气势。如今他们却即将失去生命。若有人讥讽为福音劳苦之人,必会站在神的审判台前。――《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当人多势众的以法莲人「与基甸大大地争吵」(1节)的时候,基甸很有节制地隐藏了肉体,言语柔和谦卑(2~3节)。当人数不多的疏割人和毗努伊勒人顶撞他的时候,基甸的言语里却不再有柔和谦卑。──士师记综合解读
【士八16】「于是捉住那城内的长老,用野地的荆条和枳棘责打(原文作“指教”)疏割人。」
基甸用荆条打疏割的首领,结果可能导致他们死亡。――《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捉住那城内的长老。现在基甸开始执行他在第七节中所说的话。文中没有具体讲述他如何捉拿这些长老,他们或许为了保全他们的城邑,就没有抵抗,因为基甸战胜米甸人的事实已打破了他们抵抗的意志。
责打。原文是指教。用荆条和刺棘击打他们给以惩罚。对长老所行的惩罚也是为了给两个首领一次有效的教训,以免他们再傲慢自大,对同胞以色列人漠不关心。── SDA圣经注释
【士八17】「又拆了毗努伊勒的楼,杀了那城里的人。」
基甸得胜归来以后,在疏割还没有报复得太过份,只是照着他的誓言「责打疏割人」(16节)。但到了毗努伊勒,基甸已经尝到了报复和权柄的滋味,就禁不住想多尝一点,所以不但照着誓言「拆了毗努伊勒的楼」(17节),而且毫无节制地「杀了那城里的人」(17节)。──士师记综合解读
●杀了那城里的「人」:「男人」。──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拆了毗努伊勒的楼。毗努伊勒的人似乎要抵抗,基甸就拆毁他们的楼以示警告,他觉得必须杀掉他们。基甸本来已警告他们要拆毁这楼,或许是他们自己带领众人试图保卫这楼的愚蠢行为断送了他们的性命。
以色列新士师的这些强硬措施,或许是必要的警告方式,它告诉以色列各城邑中的百姓缺乏爱国心所导致的可能后果。给疏割和毗努伊勒所施的惩罚产生了有效的作用,至少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那些孤立的以色列城邑的独立行为。促使以色列人在将来受到侵略时,组成联合阵线共同抵抗敌人。── SDA圣经注释
【士八18】「基甸问西巴和撒慕拿说:“你们在他泊山所杀的人是什么样式?”回答说:“他们好像你,各人都有王子的样式。”」
“他泊山所杀的人”可能讲的是一次未记录的战役,发生在此之前。――《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他泊山」:位于耶斯列平原的北部。──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基甸问西巴和撒慕拿说。基甸把这捉住的两个王带到疏割和毗努伊勒众人面前,就与他们清算,因为他们曾讥讽基甸战胜米甸军队的能力。这个场景可能不是发生在毗努伊勒毁灭的当时,而是在数天后基甸回到俄弗拉家中才发生的。这一点从基甸的儿子益帖(20节)在场可以看出来,他胆怯,不敢拔刀杀这两个王。
是什么样式?。原文单词'ephoh. 译为“哪里”如得2:19和赛49:21 更为贴切。七十士译本也译为“哪里”。基甸完全知道他的兄弟是被这两个王处死的。他的提问是向这两个王宣告,现在他们必须为此恶行付出代价。
你们……所杀的人。我们完全不清楚这场争战或屠杀的详情。似乎基甸有好几个弟兄在早期米甸人的掠袭中在他泊山附近被俘,并被这两个王杀死。这是第一次暗示,基甸要他们偿还罪债。── SDA圣经注释
【士八18~21】基甸击杀米甸人的原因除了为以民外,亦为其弟报仇(参民35:9~34)。──《串珠圣经注释》
◎ 8:18-21 所记载的杀戮米甸二王事件显然发生在俄弗拉,因为基甸的长子益帖不可能和那三百人一起到外约但的战场。在这以前,基甸的主要目的一直都是将他的同胞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但这里我们看到他另有目的,就是血债血还,为死去的弟兄报仇。──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士八19】「基甸说:“他们是我同母的弟兄。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你们从前若存留他们的性命,我如今就不杀你们了。”」
你们从前若……性命: 基甸与仇敌的首领二王,辩明争战的本质。以色列也曾发起过征服迦南的战争,但那圣战为成就神的应许,并不是为扩张领土大行掠夺。相反,以色列的周边势力,却贪爱肥沃的迦南地,一直虎视眈眈寻找机会。――《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同母的弟兄」:在一夫多妻的状况下,「同母的弟兄」就特别有亲情。
◎基甸可以为弟兄报血仇,因为申命记有报复法则(申 19:12 )。
◎由这里可以看出基甸追击米甸人,也有报私仇的意味。他泊山的战役,应该是没有被记载的一场战役。──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我同母的弟兄。这是基甸为了说明这些人是他亲弟兄的表达方式。在一夫多妻的时代,这种表述是为了区别全亲弟兄和半亲弟兄。很自然基甸的全亲弟兄就会比同父异母的弟兄更亲。── SDA圣经注释
若存留他们的性命。报血仇的律法要求基甸把这两个王治死(民35:16-19)。以免他们的犯罪危害更多的人。── SDA圣经注释
【士八20】「于是对他的长子益帖说:“你起来杀他们。”但益帖因为是童子,害怕不敢拔刀。」
益帖若负责执行死刑,将会是这位男童的荣誉,以及对被刑杀之人一种更大的羞辱。――《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你起来杀他们」:少年人如果能杀掉敌军的领袖,将获得极大的荣耀,但战士如果被童子所杀,将是重大的羞辱,所以两个米甸王宁可被基甸杀死。
杀他们。古时候,死于未成年的少年或妇女之手被看作是奇耻大辱(见士9:54) 。── SDA圣经注释
【士八20~21】身为首领死在连刀都不敢拔的童子手上,是一种耻辱(参撒上十七43),因此央求基甸下手。“月牙圈”是一种用以辟邪的饰物。米甸二王可能把这种饰物戴在骆驼颈上当作护身符来辟灾挡难。――《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syncBible ref=士8:20-21>
【士八20~21 怎样理解“因为人如何,力量也是如何”这句话?】君王被少年人杀死是一种羞辱,因为这显示他们不是少年人的对手(“因为人如何,力量也是如何”)。这两个君王想避免羞辱,也害怕多受痛苦而死,因没有经验的刀手不会一刀两断地把他们的头砍下来的。──《灵修版圣经注释》
【士八21】「西巴和撒慕拿说:“你自己起来杀我们吧,因为人如何,力量也是如何。”基甸就起来,杀了西巴和撒慕拿,夺获他们骆驼项上戴的月牙圈。」
“月牙圈”戴在身上作护身符(比较赛三18)。――《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死在少年人的手下是耻辱,西巴和撒慕拿宁愿被勇士所杀。──《串珠圣经注释》
因为人如何,力量也是如何: 西巴和撒慕拿认为,与其耻辱地死在弱小童子手上,不如堂堂死在基甸的刀下。夺获……月牙圈: 米甸人崇拜月神,常佩戴月牙形的装饰品。基甸掠夺了此物,却没有彻底除掉,后来成为拜偶像的套索(26,27节)。――《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米甸二王如果被童子所杀,是奇耻大辱,所以他们宁可被基甸杀死。
「月牙圈」(21节)是弯月形的金属装饰物,当时的游牧民族信仰星宿,月牙圈是带有宗教色彩的装饰品。──士师记综合解读
●「月牙圈」:弯月形的金属装饰物,当时的游牧民族信仰星宿,月牙圈是带有宗教色彩的装饰品。在巴基斯坦考古出土的文物中,发现许多弯月形的饰品。阿拉伯人至今依然常常使用这种饰品。──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你自己起来。代词“你”是强调语气。如果必死无疑,他们宁愿死在英雄的刀下而不愿死在一个小孩的手里。
人如何。即成年人有成年人的力气,小孩不要指望去做要求成年男人的气力才能达到的事。两个王自然愿意被一击致死,也不愿被一个小孩乱杀乱砍一气。那将更加痛苦的。
月牙圈。希伯来字saharonim,意思是“小月亮”或“月牙”赛3:18中这个单词也译为“月牙圈”。今天的贝多因人的骆驼项上仍然挂有月牙圈。在这两个王的骆驼项上戴的月牙圈可能是金的。── SDA圣经注释
【士八22】「以色列人对基甸说:“你既救我们脱离米甸人的手,愿你和你的儿孙管理我们。”」
以民请求基甸和他的子孙治理他们,即拥戴他为王,并让他的子孙世袭王位。──《串珠圣经注释》
愿你和你的儿孙管理我们: 士师是神为统治尚未分化的以色列准备的过渡性体制,神曾通过摩西指出将会建立王政体制(申17:14~20)。当时,以色列百姓推选基甸为王,是为了依靠他个人的勇猛和领导能力,确保民族安全。因基甸曾救他们脱离米甸人的手。他们却忘记了是耶和华神设立君王。如果他们断定以色列的确需要进入王政时代,就应当祈求神。以色列随已意想要立王的行为,出于他们轻看神的心态(撒上8:7;12:12)。――《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以色列人」:应该不是指所有的以色列人,而是参战的几个支派。──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你和你的儿孙管理我们。因为基甸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而使以色列人赢得了巨大的胜利,来自各个支派的人组成军队,他们向基甸提议,推举他作他们的王,并可承袭父传子的世袭王位制度。这个提议是以色列各支派团结在一个君主政体下的日益增长的愿望的表达。这样他们就更容易、更有效地相互支持共抵外侮。他们从周围的邻国可以看到团结努力的价值,就是一个能干的君王诞生出来。这种愿望不断地成长壮大,直到扫罗时代成功地形成了君王制度。── SDA圣经注释
【士八22~23】以色列人切望建立王朝(参撒上八5),打算拥立民族英雄基甸为王,但为基甸所拒。他的一个庶出的儿子后来却自立为王(九章)。――《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士八22~35】战事完毕:玛拿西境内,以民拥戴基甸为王。但他死后,以色列人重蹈覆辙,离弃耶和华。──《串珠圣经注释》
本文描绘基甸的谦让与愚拙。以色列百姓想让基甸作世袭君王,这是符合当时情况的明智判断。因对以色列而言,周边的势力一直是潜在的危险,为了抵御外敌的侵略和掠夺,需要强大的王政体制。但以色列百姓也有不纯正的意图,试图把人的力量或制度放在信仰之上。只要神帮助他们,就不必惧怕外敌入侵。基甸看穿以色列百姓的心思,便说“惟有耶和华管理你们”,拒绝王位(23节)。但如此谦虚的信心之人,后来却使人崇拜偶像(27节),随从外邦风俗娶许多妻妾(30,31节),犯下许多愚蠢的错误。始终持守坚定炽热的信仰,并非易事。――《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士八23】「基甸说:“我不管理你们,我的儿子也不管理你们,惟有耶和华管理你们。”」
基甸拒绝“管理”百姓和建立王朝,反而确认耶和华的王权。――《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惟有耶和华管理你们: 清晰体现基甸的谦卑。有人认为,以色列这一名称具有神管理之意。那么,以色列这一名字本身就代表神政。――《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 8:23 基甸的回答是不自私的标准答案,他知道一件很重要的事:以色列其实早已经有了一位王,只是他们不肯承认而已。耶和华就是他们的王,能供应他们所需的一切,比其他国家的王能为其百姓所做的更多撒上 10:19 。──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耶和华管理你们。基甸拒绝接受世袭的王位,他认识到他的一切成就惟有归功于神的能力。他被神选召为以色列民执行了一项特别的工作,并且完成了这项工作。神没有叫他作一个君王。他知道他的儿孙没有能力领导国家,除非神特别地选召他们。但神的呼召没有临到他的家庭,世袭统治地位的弱点反映了这一事实,常常直系的后代并不适合这样的工作。
基甸的高风亮节表现在他拒绝作王。这项提议一定是摆在他面前的一个试探,这往往需要有比打败敌人更大的力量来抵御权力的诱惑。但基甸在那一刻立稳了脚跟,他的话使他可敬地戴上了英雄业绩的冠冕。── SDA圣经注释
【士八24】「基甸又对他们说:“我有一件事求你们:请你们各人将所夺的耳环给我。”原来仇敌是以实玛利人,都是戴金耳环的。」
“以实玛利人”。指过游牧生活的商人,米甸人就是这种商人。参看创世记三十七章25节的脚注。――《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以实玛利人」:是阿拉伯游牧民族的普通称呼,因此米甸人又称为以实玛利人。──《串珠圣经注释》
以实玛利人应照广义用法,指一般商旅(创三十七25,27∼28;三十九1)。――《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是以实玛利人,都是戴金耳环的: “以实玛利”是对亚拉伯游牧人的称呼,包括米甸人在内。他们不分男女,都佩戴金耳环作装饰。以色列用他们的金耳环,作了基甸的“以弗得”,重约20kg(26~27节)。――《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以实玛利和米甸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创二十五2),居住在同一地区,可能相互通婚、长期融合,所以米甸人又被称为「以实玛利人」(24节)。──士师记综合解读
●「耳环」:可能是「耳环」或「鼻环」。
●「以实玛利人」:以实玛利人的始祖是夏甲,米甸人的始祖是基土拉。可能当时用「以实玛利人」来泛指游牧经商的团体。──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以实玛利人。以实玛利和米甸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创25:2)这两个名字在经文中常常互换,因为他们近亲血族关系,并且居住在同一地区,在那里相互通婚并长期融合。── SDA圣经注释
【士八25】「他们说:“我们情愿给你。”就铺开一件外衣,各人将所夺的耳环丢在其上。」
情愿给你。经历七年的被掠夺后,从米甸人的压制下解脱出来获得自由是一件幸事,对基甸的拥戴之情也逐渐坚定起来,以色列人欣然同意他们拯救者的要求,把这些最贵重的战利品交给他。── SDA圣经注释
【士八26】「基甸所要出来的金耳环,重一千七百舍客勒金子。此外还有米甸王所戴的月环、耳坠,和所穿的紫色衣服,并骆驼项上的金链子。」
金子最少重四十二磅半( 1 9 . 3 千克)。――《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一千七百舍客勒」:重约十八公斤(四十磅)。
「此外还有 ...... 金链子」:显示掠物丰富,不过,基甸只要金耳环。──《串珠圣经注释》
“一千七百舍客勒”重约十八公斤至34公斤,因当时的舍客勒有轻重两种标准。――《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当时一个鼻环重约半舍客勒(创二十四22),「一千七百舍客勒金子」折合19.38公斤,相当于三千四百只耳环。这么多的金子,造完「以弗得」(27节)还绰绰有余。──士师记综合解读
●「一千七百舍客勒」:重 18 至 34 公斤左右(一公斤黄金大约60万台币),这显示了以色列人所夺得的战利品之丰富与基甸受尊崇的程度。──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重。金耳环的重量大约是42磅10盎司(19.3千克)创24:22记载一个耳环是半舍客勒。
月环。原文希伯来字saharonim(见21节)。
耳坠。原文希伯来字netiphot.就是“坠子”是挂在耳垂上的坠子。── SDA圣经注释
【士八27】「基甸以此制造了一个以弗得,设立在本城俄弗拉,后来以色列人拜那以弗得行了邪淫。这就作了基甸和他全家的网罗。」
“以弗得”的形状不得而知,但显然它已经成为一种偶像膜拜的对象。――《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以弗得」:是大祭司所穿的无袖短外袍,但基甸造的以弗得比大祭司的更华丽,是金造的。另有学者认为这「以弗得」是个神像,用来祈求神谕。──《串珠圣经注释》
“以弗得”本为大祭司圣衣的一部分,华美高贵,上有胸牌的宝石(出三十九章)和寻求神旨意的乌陵与土明(出二十八30)。经过许多年后,以弗得的制造可能已有改变。以色列人把它当作一件单独的对象使用,且当作偶像来拜。――《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以弗得: 大祭司的衣服,类似背心的上衣,前遮胸,后盖背。在祈求神旨意时,大祭司要穿以弗得,用乌陵和土明寻求神的判断(出28:6~30)。但基甸却把以弗得设立在自己城中,给以色列制造了犯罪的机会。以色列没有集中在示罗会幕献祭,而在俄弗拉献祭并求神的旨意,失去秩序,逐渐陷进偶像崇拜。――《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此时会幕位于在以法莲支派的示罗(参士十八31;书十八1),基甸把以弗得「设立在本城俄弗拉」(27节),实际上是和以法莲支派分庭抗礼,建立了自己的权势(九2)。这个冒牌的以弗得取代了神的地位,被百姓当作偶像敬拜,也使基甸全家都陷入罪的「网罗」(27节)、自食其果。──士师记综合解读
●「以弗得」:在基甸的情况可能是指:1.按照大祭司穿着的短外衣的样式所做的衣服;2.纯金制成的大祭司礼服;依据出 28:6-30 的记载,应该不需要二十公斤的金子去制造。3.一个站立的像(大部分学者认为是这个解释)。其珍贵使它成为一项网罗,因为它成为那些本来快脱离多神崇拜的民众的敬拜对象 (参书 24:15 ),破坏了以色列的一神信仰。
●「邪淫」:直译作「行淫、成为娼妓」。常指身体上的行淫(创 38:24 ),也可以视为属灵上的行淫(解释为与偶像行淫)。──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以弗得。以弗得是大祭司穿的无袖坎肩,肩带上刻着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的两块红玛瑙(出28:6-35;《祖知》第三十章)。这个单词也用于简单的外袍上,如撒母耳穿着它在圣殿中侍奉(撒上2:18)以及大卫在约柜前跳舞穿着的衣服(撒下6:14)。很明显这是许多祭司穿的外袍(撒上22:18)。大卫的祭司亚比亚他用以弗得向耶和华求告(撒上23:6,9-12)。基甸的以弗得和胸甲仿照祭司穿的以弗得做的。
邪淫。以色列人明显地把以弗得当作崇拜的对象。
作了基甸和他全家的网罗。作者暗示基甸死后临到他家的不幸与此以弗得有关系。人们怀疑促使基甸在俄弗拉建立这个崇拜的动机。以色列人的宗教中心是在以法莲支派的示罗,会幕位于那里。或许是以法莲人傲慢自大的态度(士8:1)让基甸对他们十分怨恨,使他不屑于到以法莲的地域去崇拜。他被选召为士师之前,天使在他家附近显了一个神迹,他就断定神在暗暗告诉他,要建立一个新的敬拜场所,他应该在那里做祭司的工作。他曾请求显出神迹的征兆,并得到了应允。在他后来士师的工作中,他感到时时求问耶和华的需要,因此,基于这样的考虑,他就仿照会幕里的那个以弗得又制造了一个,他的罪在于未经神的同意便接过了亚伦祭司职位的特权。这种从正确的预备中的偏离,导致他的至亲乃至部族的人更广泛的背道。百姓因此被这个昔日推翻偶像崇拜的人引至歧途。毫无疑问,基甸并不是打算转离对神的崇拜,他的目的或许是好的。然而,他离开属天的引领,主观的估算一个新的宗教中心的需要,就打开了通向灾难之路的大门。对基甸来说,没有借口放弃神在属天的敬拜和侍奉中标明的印记。若基甸一如既往地寻求神的引领,他就不至于使他的亲人和百姓陷于可悲的境地。
基甸的历史警示人们,良好的用心更需要做出值得称道的行动。而且,人的地位越高,他邪恶榜样的影响力就越深远;因此,越是伟人就越需要效法神的样式把握生命中的行为举止。只有神的律法是唯一准绳。尽管基甸有失败的经历,但在使徒的希伯来书中因他早期的信心,依然得到称赞(来11:32) 。── SDA圣经注释
【士八28】「这样,米甸人被以色列人制伏了,不敢再抬头。基甸还在的日子,国中太平四十年。」
国中太平四十年: 基甸彻底歼灭七年来一直欺压以色列的米甸人,以色列再次迎来四十年的太平。但太平的深处,却蕴育着堕落的种子。基甸在世时,以色列百姓没有弃绝崇拜以弗得的可憎行为(27节),基甸死后,他们急不可耐疯狂地拜巴力(33节)。他们没有将自由和平当作信仰成熟的机会,反而成为满足肉身情欲的机会(加5:13)。通过这些事,我们可以认识到扎根于人性深处的拜偶像欲望是何等根深蒂固。除外邦神像外,漫延全球的金钱万能主义、出人头地、极端的利己也都是偶像崇拜。――《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百姓在第四次悖逆时,等到「七年」(参士六1)完全彻底的穷乏之后,才走投无路地「呼求耶和华」(六6)。虽然神还是用怜悯和恩典来拯救他们,但基甸制伏了外来的米甸王(28节),却带来了内部的亚比米勒王(参士九6);在俄弗拉拆毁了偶像巴力的祭坛(参士六28),却在俄弗拉设立了另一个偶像「以弗得」(27节)。这是士师时代以色列人的最后一次「国中太平四十年」(28节),以后即使兴吉士师,也不会再有「国中太平」了。因为从基甸开始,连士师自己都将成为百姓的问题。──士师记综合解读
【士八28~32基甸另外两个特点】就是他的多面性格。他毫不留情地追捕米甸人,显出他完全且彻底地执行他所得的命令。尽管他疲累,又已有所作为,且无人帮助,他仍继续对抗敌人,直到以实玛利人被消灭,他们的王死在他的脚下。使徒保罗也有类似的动力,只要显出所身处的属灵争战(腓三12∼14)。
他的第二个特点是反面的:他要求并接受从所夺得来的金耳环,作为打败以实玛利人的奖赏(24节)。这成为基甸……的网罗,他全家和他的国也受害。与亚伯拉罕的行为作一对比(创一四21∼24)。我们要在神的名下奋力学效基甸的德行,又要避免他的败行。——马唐纳《士师记》
【士八29】「约阿施的儿子耶路巴力回去,住在自己家里。」
【士八30】「基甸有七十个亲生的儿子,因为他有许多的妻。」
“许多的妻”,证明基甸的荣华富贵(比较六15)。――《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有七十个亲生的儿子,因为他有许多的妻: 基甸有许多妻妾,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宛如一代诸候。神所设立的本是一夫一妻制度(创2:18~25)<林前7:25~28,基督徒的婚姻观>。但当时以色列人,却受周边国家的文化影响,公然实施一夫多妻制度。更甚的是,身为士师的基甸,也随从外邦的恶习,因此受到70个儿子几乎都被杀死的惩罚(9:5)。――《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战场上的争战结束了,但日常生命中的争战却是一生之久。基遍在战场上得胜了,回去「住在自己家里」(29节),却在富足的环境中失败了。「他有许多的妻」(30节),「七十个亲生的儿子」(30节),都表明他实际上享受了王的特权。──士师记综合解读
许多妻子。这些妻妾说明了基甸的富有和权力。多妻制仅在统治者或极富裕的家庭采用。基甸家庭的描述在这里(30,31节)为以后的一系列事件提供了背景(第九章) 。── SDA圣经注释
【士八31】「他的妾住在示剑,也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基甸与他起名叫亚比米勒。」
“他的妾”按照惯例住在自己示剑的家。――《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示剑」:在玛拿西境内。可能基甸的妾是迦南人,所以仍住在示剑。
「亚比米勒」:意思是「我父是王」。──《串珠圣经注释》
叫亚比米勒: 基甸的70名儿子,惟独论到示剑的妾所生的儿子。“亚比米勒”意为“王是我父”,其人名符其实。基甸拒绝了王位,亚比米勒心中却盘算著作王(9:6)。――《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示剑」(31节)在以法莲支派的境内。基甸与妾之间的婚姻,可能是妻子婚后仍住在娘家,丈夫带礼物去探访,所生的孩子算为妻子家族的成员(九2)。这是迦南人流行的婚姻习俗,所以基甸的妾可能是迦南人。因此,只有「七十个亲生的儿子」才是基甸合法的玛拿西支派产业继承人。──士师记综合解读
●「妾....儿子」:一般这种情况下所生的儿子,属于妾原属的家庭而非属于基甸 9:2 。「妻」跟「妾」(情妇)原文不同。
●「示剑」:玛拿西的一个城市,在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之间的山谷中, 位于耶路撒冷以北54 公里,撒玛利亚东南10.5公里。
●「亚比米勒」:字义是「我父亲是王」。显示基甸对他所拒绝的王位可能依旧念念不忘(不过名字中有「王」字在以色列乃常见之事)。
◎基甸表面上虽然拒绝「作王」的邀请,但是他恐怕还是想要当王,所以他的儿子名字叫「我父亲是王」。他也制作以弗得想要获得神谕,他的儿子更是实际上争夺着王位 9:4-6 。事实上,有多少人能够抗拒权利的诱惑呢?
◎基甸的罪分成两个层面:1.他不是利未人却夺取祭司的职分2.选择不恰当的地方(俄弗拉)作为敬拜中心,舍弃示罗。──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妾。结局指出她可能是一个迦南人。事实是这个妇女与她的亲戚留在示剑,没有来到基甸在俄弗拉的家,这说明这是早期阿拉伯人称作“sadika [女性朋友]”的婚姻。在这种婚姻制度下,妇女居住在自己的民中,由丈夫一次次来访。在这种婚姻中所生的孩子算作妻子家族的成员,他们一直与母亲一起生活。
与他起名叫。希伯来原文是“他给他名字”。这里所用的句子频繁采用后来生活中的父家姓氏(王下17:34;尼9:7;但5:12)。因此,有人认为亚比米勒意思是“一个王的父亲”,这是基甸观察到这个孩子的雄心和自负的性格时取的名字。该名可能也有“我父亲是王”的意思。所以,该名也可能是母亲取的,因爱慕虚荣,让所有的人记住这个孩子父亲是强有力的士师基甸。亚比米勒被证实是基甸的一个不足称道的儿子,因为他有他父亲的勇气和精力,但却没有他的德行。── SDA圣经注释
【士八32】「约阿施的儿子基甸,年纪老迈而死,葬在亚比以谢族的俄弗拉,在他父亲约阿施的坟墓里。」
死。基甸平静和幸福地去世,但是他种下的邪恶种子在下一代中结下了苦果。很少人认识到他们的言语和行为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俄弗拉。见士 6:11。── SDA圣经注释
【士八33】「基甸死后,以色列人又去随从诸巴力行邪淫,以巴力比利土为他们的神。」
关于巴力的膜拜,参看第二章13节的脚注。――《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巴力比利土」:意即立约的巴力。可能以色列人与巴力立约,或与其他迦南城立约,以巴力作为护约之神。──《串珠圣经注释》
“巴力比利士”是迦南人所拜的神,其庙宇设在示剑。“巴力”是“主”的意思,“巴力比利士”是“立约的主”。――《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危难关头,百姓就迫切呼求神(6:6);和平时期,就开始走悖逆之路。成熟的信心之人指:①不被环境左右(腓4:12);②竭力使自己顺服圣灵的律(罗8:2,13)。――《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百姓的第五次悖逆,是「以巴力·比利土为他们的神」(33节)。「巴力·比利土」(33节)的意思是「立约的巴力、立约的主」,这正是对百姓背离与真神所立圣约的讽刺。示剑人就敬拜这个巴力(九4)。──士师记综合解读
●「巴力比利土」:「立约之主」的意思,或称为「以勒比利土」,意思是「立约的神」。示剑有此神的庙 9:4 。──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诸巴力。见士2:13,17。不可容忍的敬拜方式很快引向对假神的崇拜。
巴力·比利土。原文字义“立约的主”。同样的神祗被叫作“比利土神”意思是“立约的神”(士9:46)。示剑有一座庙供奉这个神灵(士9:4)。我们不清楚“立约的主”这个名是否是指统管迦南城邑缔结盟约的神,或是指在巴力和他的崇拜者之间有一个约。还是说在示剑的迦南居民与以色列新来者之间所立的约。两个民族的联盟常常由一个共同的崇拜契合在一起。在以后时期中像这样的政教联合常常把以色列人引向偶像崇拜。以色列人被禁止(士2:2)与外邦民族结成联盟。在以色列人中背道的第一个征兆之一,就是倾向把他们与外邦邻居之间的藩篱挪开。似乎让步是立约关系中必需的,而这种让步常常是单边的;就是以色列太频繁地放弃他的信心。── SDA圣经注释
【士八 33巴力彼利土是什么?】
答:巴力彼利士Baal~Berith─—意为立约之巴力。士师基甸卒后,以色列人奉拜此神于示剑厅中,并遭大祸于亚比米勒之手,使基甸之众子七十人尽遭杀害。(士八 33,九 5 23 24)。── 李道生《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上)》
【士八33 巴力比利土是……】巴力比利土是“以巴力(主)为盟约的主”的意思。拜这偶像可能将以色列人与迦南人的宗教混在一起。──《灵修版圣经注释》
【士八34】「以色列人不纪念耶和华他们的神,就是拯救他们脱离四围仇敌之手的;」
不纪念。健忘成了神的跟随者的普遍的毛病。安全在于铭记神在过去的引领和作为,并继续不断地仰赖祂的领导。感恩涌自回想和反思,当人们不思想神对他们的赐福时,他们就会忘记祂,变得不知感恩了。这种忘恩负义成了不信的根源(见罗1:20-28)。
这使我们以积极努力来纪念神。人类头脑构成就是这样,他不会保留那些疏于回想之事的记忆。因此,通过我们日常对圣经的研习,不断更新对神所施行祂救恩历史的认识,并在属天的敬拜中得以演练。因此也需要回顾当今教会的历史,常常回想神在我们个人经历中的引领。
“纪念”一词与许多希伯来单词一样常用,不仅是指有意识地将这些事情保留于心中,更是要求按照对这些事实的认知的命令行出来。神所说“纪念”的意思,就是依照祂的要求敬拜祂。基甸对“纪念”的理解,是向他的子孙显示尊荣,也是留意他的建议和遵循他对未来以色列领地的权限安排。
基甸的错误在于,他认为设立对以弗得的崇拜能够使百姓保持对耶和华的忠诚,这是极为荒唐的作法。他死后,以色列人既没有思想他,也没有思想神对他们施行的拯救。── SDA圣经注释
【士八35】「也不照着耶路巴力,就是基甸向他们所施的恩惠厚待他的家。」
◎基甸虽然有软弱,不过圣经的作者还是给他正面的评价:「他给以色列人恩惠,以色列人居然没有报答」。我们也不免有软弱,但我们一生中,是否也给了这个世代恩惠呢?
◎总结基甸这位士师,让我们看到虽然人有局限但神仍使用,但是也让我们看到如果我们不能始终如一的顺服神,也很容易犯罪得罪神(把自己看于过重)。尤其是,基甸虽然曾经领导过全族,但是却不能领导他的家庭,战场上的英雄不见得是日常生活上的英雄,任何的懈怠都可能产生问题,实在是不得不令人警惕。──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也不……厚待。这个句子是对下一章所述事件的概括。那些曾拥戴基甸作王的人,没有善待他的子孙。这个世界多么健忘,今天的英雄明天就被遗忘。── 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8章)】
1 以法莲支派因基甸没有招聚他们去与米甸人作战而与他争吵,基甸如何平息他们的怒气呢?教会或团契领袖当面对争执时,又应采取什么态度呢?
2 为什么以色列支派中的疏割人和 努伊勒人不肯援助基甸和他的军队?由此看来,以色列各支派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若今日信徒能彼此同心和互相扶持,对神的国度会有什么影响?
3 基甸因疏割人和 努伊勒人不肯助他,曾声言胜利后回来惩罚他们,而他后来果真照所说的行了。为什么基甸要这样对待他们?你认为这是否太残暴的举动?
4 以色列人要求基甸家族作他们世袭的领袖,这表明以色列人渴求的是什么?他们这种态度对吗?你渴求的属灵领袖又是怎样的人?神在你心中占什么地位?
5 基甸拒绝以色列人的请求,并且提醒以色列人只有耶和华管理他们。作为今天的信徒,你可有将你的一切交由神管理?你又如何去影响别人?
6 基甸用掠得的金首饰做了一个以弗得,这不但使以色列民陷入拜偶像的罪中,也成了他一家的网罗(27)。这件事给你什么教训?你曾否成为别人的绊脚石?你应在什么事上特别留心呢?
7 是什么使以色列人常离开神?见33~35节。试列举原因。使你信心软弱的又是什么原因?你是如何重新站立起来?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