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记 7
士师记第七章拾穗
【士七1】「耶路巴力就是基甸,他和一切跟随的人早晨起来,在哈律泉旁安营。米甸营在他们北边的平原,靠近摩利冈。」
「哈律」:位于以萨迦境内基利波山向北山麓。
「摩利冈」:位于他泊山与基利波山之间。监于以往七年以色列人的衰弱,且现在其军队人数有限,虽然两军营地极接近,但米甸人认为以军不会构成威胁。──《串珠圣经注释》
“北边的平原”指耶斯列平原(六33)。――《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北边的平原」指耶斯列平原。
「哈律泉」原文的意思是「惧怕泉」,位于基利波山北麓,耶斯列城东面约2公里。
「摩利冈」位于基利波山的北面、他泊山的南面,是耶斯列平原中间隆起的一片丘陵。
基甸所面临的这片战场,与许多年后扫罗与非利士人争战的战场是一样的(撒上二十九1)。──士师记综合解读
●「哈律泉」:可能是基利波山脚下的「雅鲁泉」(Mount Gilboa)。「哈律」的字义是「惧怕、颤抖、惊恐」的意思。
●「北边的平原」:指「耶斯列平原」。
●「摩利」冈:「教师」的意思。──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哈律泉。这条丰富的泉水,从一个山丘的山脚洞穴涌出沿着基利波山边缘流淌,向东流的一股小溪,有另外一个名字。同一股泉水在撒上29:1可能间接地提到。哈律意思是“颤栗”,可能这条泉水得名于米甸人受基甸攻击被逮住的时候。
摩利冈。摩利冈在谷地对面大约四英里远处,这个山地的北侧是隐·多珥,就是扫罗求问女巫的地方。因此基甸的战线与很多年以后扫罗时期和希伯来人面对非利士人时期的战线是一样的(撒上三十一章) 。── SDA圣经注释
【士七1~8】基甸共招募三万二千名兵丁(3节),与米甸军队(8:10)相比,数目相差甚远。尽管如此,神还是命令他减少兵丁人数。目的:①使他们认识到拯救只在乎耶和华;②选拔有信心的精兵。神选拔的三百名勇士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对战斗毫不畏惧(3节)。虽然人数处于劣势,但对神的信仰及民族的使命,使他们无所畏惧、刚强壮胆。第二,他们彻底做好应战准备(6,7节)。虽然是少数,但明确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凝聚,必然会得到伟大的成就。――《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士七1~25】米甸战争。前一章记录基甸蒙召作以色列的士师,与米甸争战之前,首先拆毁巴力之坛。本章描述基甸三百勇士击杀蝗虫般不计其数的米甸军队,如下图所示。
说明: 基甸原是疲于奔命的人,如今却成为以色列的拯救者。因为他借着数次试炼,得以全然信赖神的权能。――《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士七2】「耶和华对基甸说:“跟随你的人过多,我不能将米甸人交在他们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夸大,说:‘是我们自己的手救了我们。’」
以色列人向我夸大: 神兴起基甸拯救以色列,不仅仅局限于除去外邦的压迫。神的主要目的是使以色列百姓觉醒、恢复与神的关系。为此,神把人数减到最低限,使以色列百姓谦卑地仰望他,认识到拯救并不在于人数,乃在乎耶和华的能力(撒上14:6)。――《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米甸人有十三万五千人(八10),基甸只有三万二千人(3节),但神却告诉基甸跟随他的人过多。虽然基甸不一定完全理解这样的安排,但他的信心已经被神恢复到一个地步,毫不犹豫地顺服了神这样奇怪的命令。
即使是满有信心的人,也免不了会「惧怕胆怯」(3节)。但神这样安排的目的不是要挑选不「惧怕胆怯」的人,而是要减少人数,免得百姓得胜了就自夸,以为「是我们自己的手救了我们」(2节)。──士师记综合解读
过多。基甸有三万二千人(3节),米甸人有一万三千五百人(士8:10)。当耶和华告诉基甸跟随他作战的人过多的时候,他的信心一定受到了严厉地考验。── SDA圣经注释
【士七3】「现在你要向这些人宣告说:‘凡惧怕胆怯的,可以离开基列山回去。’”于是有二万二千人回去,只剩下一万。」
著名的“基列山”在约但河以东。这也许是另一座山;也许“离开”(from)应译作“(离开而)前往”(toward)。――《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基列山」:在约但河以东,距离战场甚远,所以有学者认为这里应该是指基利波山。──《串珠圣经注释》
“基列山”不是约但河东面那个基列,可能是耶斯列平原上一座不著名的山;也可能就是基利波山。――《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凡惧怕……离开: 以色列的战争就是耶和华的战争。不是数量之战,乃是信心之战。人依赖数目,神却要求信心。神的圣战无须二万士兵,三百名已绰绰有余。其实,一人足矣。神借着爱子耶稣一人拯救世界万民。――《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基列山」(3节)可能指基利波山。──士师记综合解读
● 7:3 是依据申 20:8 的规定,不过居然有三分之二的人离去。
● 7:3 「基列山」的出现有点奇怪(因为基列是位于约旦河的东面),此处比较可能是指基利波山。──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宣告。这个宣告也是摩西曾作出宣告的一部分(申20:5~9),在作战前让那些胆怯的人卸甲归田,以免他们临阵脱逃贻误战机。基甸因为自己人数与仇敌的人数比较起来,已经众寡悬殊,所以没有照着平常的习惯宣告以上的话。因为基甸激励人心的号召,就有许多人应征入伍,但他们还存在惧怕和不信的心,为避免开战后他们脱逃,或战争胜利后归功于自己,耶和华要将这些人遣散回家。队伍三分之二的人离开了,他们的偶像崇拜破坏了以色列人对神的信心。
基列山。有些人把这个单词误读为基利波山,因为基列在约旦河东侧,离战场很远,那里有一座基列命名山与耶斯列谷地毗连。有人指出此名源自这个地方同名的一条河,就是现在我们知道的Nahr el~Jālūd 河。── SDA圣经注释
【士七4】「耶和华对基甸说:“人还是过多。你要带他们下到水旁,我好在那里为你试试他们。我指点谁说:‘这人可以同你去。’他就可以同你去;我指点谁说:‘这人不可同你去。’他就不可同你去。”」
根据《申命记》二十8的原则,惧怕胆怯的可以不参加作战。――《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实际上,神留下这三百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是否警醒、是否惧怕,而是因为他们属于少数(4节)。因为神的争战不在乎人数,也不在乎战士的警醒和胆量,只在乎神的同在。这三百人甚至不必带武器,因为神自己会使米甸全营的人「用刀互相击杀」(22节)。──士师记综合解读
【士七5】「基甸就带他们下到水旁。耶和华对基甸说:“凡用舌头舔水,像狗舔的,要使他单站在一处;凡跪下喝水的,也要使他单站在一处。”」
“像狗舔的”。那三百人显然正站直,用手捧舔水,像狗用舌头舔水一样。这证明他们比那些跪下喝水的人更警醒。――《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狗通常站着舔水。像狗舔水的人大概是双脚仍旧站着,用手捧水来喝,随时提防敌人。耶和华靠祂的大能得胜,不靠人多;所以人数一减再减,减到最后的三百人,全属精锐。――《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水旁。很多人被带到水旁,他们显然是被寄予希望立即越过这条溪流,进入对面不远处敌人的营地。那些下到水旁用手捧着舔水的即刻获得通过,成了少数参与战斗的人。其他临战胆怯毫无求胜欲的,因他们跪下来悠闲地喝水,所以不容他们久候。那些急促用手捧水舔的人,数下来仅有三百人。所以耶和华应许使用他们去打败米甸人。因拜偶像而沾染污秽的被筛选掉,挑选出有信心和勇气的战士──拥有依靠神的信心,没有被偶像崇拜的行为败坏。他们有信心并深信即使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神仍然会让他们获得胜利。就如后来约拿单对拿兵器的少年人所说,耶和华使人得胜,不在乎人多人少。(见撒上14:6) 。── SDA圣经注释
【七5~7】只有用舌头舔水的被拣选与米甸人作战。他们喝水时可能是站着的,显示他们比跪着喝水的较为儆醒,能随机应变。──《串珠圣经注释》
【士七6】「于是用手捧着舔水的有三百人,其余的都跪下喝水。」
用于捧着舔水的: 基甸到了哈律泉小溪边。三百人用手捧着水舔,其余人跪下喝水。前者行动敏捷,后者做事犹豫缓慢。在信仰生活中,有些人敏捷,有些人拖沓。遵行主的诫命,圣徒应当迅速不迟缓(诗119:60)。――《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哈律泉位于基利波山脚,面对着平原的米甸营。犹太史学家约瑟夫指出:「跪下喝水的」(6节)是勇敢的人,「用手捧着舔水的」(6节)吵闹没秩序,是会因敌人而惧怕的人;神特地选用这吵闹没秩序的三百人,正是不让他们把得胜归于自己。──士师记综合解读
●「手捧着舔水」:这样的人比较具有警觉性与敌情观念,喝水时仍注意周遭的状况。这种表达方式的合理的解释是,这三百人用手捧水送到口中喝,好像狗舔水一样。
◎相较于「手捧着舔水」的三百人,另外九千七百人则显得只注意到自己的方便与舒适,并没有考虑到跪下喝水会花时间且来不及应付任何状况,此乃行军大忌之一。──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士七7】「耶和华对基甸说:“我要用这舔水的三百人拯救你们,将米甸人交在你手中;其余的人,都可以各归各处去。”」
虽然「耶和华的灵降在基甸身上」(六34),但只是赐给他事奉的能力,并没有改变他的生命。神知道天然人的软弱,如果基甸带着三万二千人,羊毛的凭据还能支撑基甸的「胆量」(11节);但现在剩下三百人,羊毛的凭据就不够支撑基甸的「胆量」了。──士师记综合解读
【士七8】「这三百人就带着食物和角;其余的以色列人,基甸都打发他们各归各的帐棚,只留下这三百人。米甸营在他下边的平原里。」
「这三百人就带着食物和角」,可能指他们收集了那一万人所有的瓶和角,否则不会每个人都有「角和空瓶」(16节)。──士师记综合解读
【士七9】「当那夜,耶和华吩咐基甸说:“起来,下到米甸营里去,因我已将他们交在你手中。」
知彼知己,百战百胜。神教导基甸行动之前应对全局作了解(9∼11节)。约书亚入迦南,先派探子(书二1);参孙之败在敌人得窥其秘(十六5)。信息为无形之物,却能涣散人心。――《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神体谅基甸心中的焦虑、挣扎和惧怕(11节),所以吩咐他「下到米甸营里去」(9节),要让他很有把握地知道,神已经将仇敌交在自己的手中,好坚固他的「胆量」。人常常把自己的理智、情感或意志误认为是信心,其实那只是从肉体里出来的自信。真正的信心是神所赐的,也是神所坚固的。有信心的人即使软弱,神也必然会把我们的信心坚固到够祂使用的地步。──士师记综合解读
当那夜。哈律泉水旁的挑选可能发生在傍晚,以色列军队大多数人遣散回家已是夜幕降临了。米甸人无论如何也不会知道以色列军队的大多数人已经回家了。── SDA圣经注释
【士七9~23】基甸的三百勇士颠覆了寡不敌众的常例,取得胜利。得胜的原因:①神的权能与他们同在。单凭人的英勇无法率领三百勇士击败无数仇敌。决战前夕,神特别看顾基甸(9~14节),坚固他的信心。战斗过程中,神掌管事态,使仇敌陷入决定性的毁灭(22节);②基甸的卓越战略。基甸避开鲁莽的正面交锋,利用夜间突袭(19节)、围剿(20节),使仇敌互相残杀;③跟随基甸的精兵遵守命令、有条不紊地行动,使战争按计划顺利进行。他们以基甸为中心,紧紧凝聚在一起。――《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士七10】「倘若你怕下去,就带你的仆人普拉下到那营里去。」
假若基甸的三百勇士立即夜袭,也能取胜(9节)。但神并没有责备意志消沉的基甸,反而给他第二次选择的机会。可见,神并不要求工人盲目顺从,而先使软弱者变刚强,然后再体贴入微地帮助他们甘心委身。――《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普拉」:是基甸的随从或带兵器的( 9:54 、 16:26 、撒上 14:1 、撒上 14:6 )。──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倘若你怕。神愿意给以更多的确据使基甸放心,因为基甸害怕进攻,耶和华就给他一个鼓励的记号,在他悄悄靠近米甸人的营地时就能听到米甸士兵所说的话。── SDA圣经注释
【士七11】「你必听见他们所说的,然后你就有胆量下去攻营。”于是基甸带着仆人普拉下到营旁。」
敌人「如同蝗虫那样多」(12节),基甸多带一个仆人又有什么用呢?但神却说「倘若你怕下去,就带你的仆人普拉下到那营里去」(10节),基甸居然也「带着仆人普拉」(11节)去了,这实在是神对人的体谅和安慰。因为在天路旅程中,即使是一个属灵的同伴,也能被神大大使用,成为神对我们的祝福和安慰。──士师记综合解读
●「营旁」:指「驻守在米甸军营外围的精锐部队」。
◎虽然先前神已经一再保证基甸绝对会胜利,但值得注意的是,在 7:9~11基甸也愿意进一步取得印证,这是合乎人性的,展现一个伟大军事领袖大事临头,即使在手下面前假装坚强,也掩饰不了内心的恐惧。这也加强了这份记录的真实性。──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营旁。就是岗哨旁。米甸人的营地可能包括妇女和儿童的住区。自然在营地边界周围有武装人员站岗把守。── SDA圣经注释
【士七12】「米甸人、亚玛力人和一切东方人都布散在平原,如同蝗虫那样多。他们的骆驼无数,多如海边的沙。」
骆驼无数: 米甸人将骆驼作为侵略兵器。骆驼的机动性较强,战斗中可以发挥相当大的作用,其雄姿也足以压住对方。这是第一次在战争中使用骆驼作武器,使以色列恐惧万分。――《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不用说,米甸人知道以色列军队的动静,情治单位也知道军事领袖的名字,却毫不看在眼里,很可能是他们的军力远超过以色列,再加上过去屡屡得胜使他们信心满满,以致大意轻敌。
◎以色列军以寡敌众,再度显示旧约强调的重点:胜利不在于人数,而是在于神的同在。
◎依据 8:10 米甸军队大约有十三万五千人,远超过以色列军队的人数,而神进一步裁减以色列军到三百人,使得基甸只能依靠神,不能依靠战术、武力、策略。──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散布。这个谷地不宽阔,因此营地的人遍布于一个细长的延伸至谷底下面的长达数英里的长在线。米甸人营地的狭小使其人数看起来多如“海边的沙” 。── SDA圣经注释
<syncBible ref=士7:12>
【士七12 米甸人?从何而来?】米甸是亚伯拉罕第二个妻子基土拉所生的儿子,他的后裔有五个家族,都是骑骆驼的劫掠者,住在死海与红海中间的旷野。──《灵修版圣经注释》
【士七13】「基甸到了,就听见一人将梦告诉同伴说:“我作了一梦,梦见一个大麦饼滚入米甸营中,到了帐幕,将帐幕撞倒,帐幕就翻转倾覆了。”」
大麦粗,价钱低,没有小麦值钱(参启六6)。以色列人装备差,人数也少,像个大麦做的圆面包,却能把实力强大的敌营滚倒。――《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大麦」(13节)比小麦便宜(启六6),是穷人的食物,代表软弱的以色列人,却能把实力强大的米甸营滚倒。──士师记综合解读
●「大麦饼」:以色列人主要的农产是大麦,所以大麦饼一般认为是代表以色列农民。大麦是比较次等的谷物,价格仅有小麦的一半王下 7:1 。
●做了一「梦」:在东方文化中,梦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一般人认为神明藉此传达旨意,且在旧约中,多处指出神借着梦向人披露未来会发生的事情:创 37:5~11 、创 40:5~22 、但 2:1~45 、但 4:4~28 、但 7:1~28 。
●「帐幕」:代表「游牧民族」。──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将梦告诉……说。因为米甸是亚伯拉罕的一个儿子,所以米甸人的语言无疑与希伯来语言很相似。神在所有事件中,都使基甸能够明白梦和对梦的讲解,由此可见,基甸是在圣灵的引领下,带着信心履行神托付于他的使命。
大麦饼。希伯来原文单词salil在圣经中只有此处出现。我们难以确定其准确的意思,但这个字好像出自意思为“烘烤”的动词。大麦饼是极度贫困的穷人的食物,这可能是暗指以色列人在米甸人连续七年的压制下陷于了极度贫困。
帐幕。或是指营地将帅或王居住的帐棚,或是指这两个人所在的帐棚,或是象征整个营地。── SDA圣经注释
<syncBible ref=士7:13>
【士七13 基甸梦中的大麦饼寓意甚么?】敌军一名兵士梦见一个大麦饼滚入他们的帐幕之中,将帐幕撞倒。大麦只值小麦的一半价钱,用它做的饼被看为下等货。以色列一小队的军队和米甸与亚玛力人的大军比起来,也是这样。但是神会使被人看不起的以色列人,成为难以匹敌的大能大力者。──《灵修版圣经注释》
【士七13~14】梦是生理现象,随意解梦非常荒谬(传5:7)。但特殊情况下,神也会通过梦启示自己的旨意(民12:6;伯7:14;耶23:28)。基甸和普拉悄悄进入敌营,听见两名士兵正在谈梦。如果基甸听后,随己意解释(14节),就无法知道是否带给基甸确信。如果梦果真启示神的旨意,神就会自己解释。当基甸等人潜入敌营,神借着敌军之口讲述解释那梦,使他除去所有的疑惑。“大麦饼”象征谨小慎微的农民以色列(以色列的生活并不只是农作),“帐幕”象征游牧民米甸。――《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士七13~15】“大麦饼”(不是小麦饼)正好象征以色列中贫穷的农夫,而“帐幕”则象征过游牧生活的米甸人。一个米甸人对梦境的解释,给了基甸最后的确证。――《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士七14】「那同伴说:“这不是别的,乃是以色列人约阿施的儿子基甸的刀。 神已将米甸和全军都交在他的手中。”」
米甸军已风闻以军首领是基甸。──《串珠圣经注释》
从第三者来看,这个人的解梦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干,但在基甸听来,这正显明了神的管理。神要借着仇敌的口向基甸说话,基甸里面就得着了坚固。──士师记综合解读
● 7:14 显示米甸人掌握了基甸是以色列军队的领袖的情报。──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士七15】「基甸听见这梦和梦的讲解,就敬拜神,回到以色列营中,说:“起来吧!耶和华已将米甸的军队交在你们手中了。”」
基甸不敢信靠神亲口的应许,却因着敌人口中的话而信心坚固。神体谅基甸,用基甸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坚固他的信心。当软弱者的信心被神坚固的时候,他就不能不立刻「敬拜神」(15节)!
有时候我们也会对圣经中的话语熟视无睹,却因着某位哲学家、科学家或名人的一句话而茅塞顿开。神也照样体谅我们的软弱,甚至把祂的话语放在仇敌口中(可五7;徒十六17;五34~39),让我们的生命得着造就。──士师记综合解读
◎神透过敌人的梦以及对梦的诠释,让基甸看见敌人心里对基甸与耶和华也相当的畏惧。因此也让基甸有信心可以击败敌人。
◎基甸不相信神亲口说的话,却相信敌人口中说的话,这当然是一种讽刺。有时候我们也不相信圣经中说的话,却相信其他人口中说出来跟圣经观念一样的话。不过神还是怜悯基甸,以基甸能够接受方式让他获得勇气。──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敬拜。希伯来单词shachah“俯伏拜”,曲身献上崇敬。在基甸的拯救工作中,只要他认识到神临在的明显确据,就在这样的时候以敬拜的方式来响应神。毫无疑问,他在祷告中抒发他内心的感恩之情。那些受了神福惠而疏忽了向祂报恩的人常常是这样。基甸或许会申辩,因为有这样紧急而需要立即行动的任务,他要等到胜利以后便称谢神,这似乎是合理的。但是这样的推迟常常导致全然疏忽向神感恩。基甸的敬拜或许也是为自己不配的感悟而认罪。当他说到自己“我在我父家是至微小的”(士6:15)这就已经显明了他的谦卑。这里他又重申他的态度。他生命中的这一独特性格,赋予他完成这一任务的资格。就是这样的人,神才在祂的工作中使用他,将成功希望的重托交付与他们,因为神知道他们不会将荣耀归于自己。骄傲和自负的人不适宜为神工作。── SDA圣经注释
【士七16】「于是基甸将三百人分作三队,把角和空瓶交在各人手里,瓶内都藏着火把。」
“角”。公羊的角。一种陶器,可能用来盛载第8节所提到的食物。――《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藏在空瓶里的火把是燃着的(参20)。──《串珠圣经注释》
以色列人的武器很特别:吹的羊角和藏有火把的空瓦瓶;交在神手里,就能发挥大作用。参三16注。这三百人分成三队,站在敌营的四周。――《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三队」:将以色列军分为三队,这是旧约时期时常采用的战略撒上 11:11 撒下 18:2 。
●「瓶子」:「罐子」、「坛子」。应该是一种陶器。──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三队。这种划分是为了给敌人一个进攻力量强大的错觉,所以当米甸人看见营地周围各处有火把,又听见各方有号角的大声,就以为他们落入包围之中。进攻的计划是在神的引领下完成的。
角。希伯来单词shophar. 就是弯曲的公羊角。
空瓶。不值钱的土制陶器水罐,那时人们普遍用于装水烧饭。
火把。燃烧着的火把,插在空陶器罐里会暗烧,当罐子打破后,火把就会突然燃烧起来,火焰随风闪耀。在神的指引和赐福下,看来不太可能的方法也会胜过人的精心设计,神不会根据人数来决定结果。── SDA圣经注释
【士七16~18】基甸军的主要武器是角、瓶、火把、喊声。①角声使敌兵误以为千军万马攻打他们。使人联想到最后审判之时,天使所要吹响的角声(启8:2);②瓶内可藏火把,打碎的声音酷似在砍杀敌军;③夜间一起点燃火把,使人感到军队规模极大。基甸也可能计划突袭时,烧毁敌军帐棚;④KJV将基甸的喊声译为“耶和华和基甸的刀啊”,共同译本译为“雅魏万岁!基甸万岁!”。他们的喊声使仇敌恐惧,鼓舞基甸军队。――《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士七17】「吩咐他们说:“你们要看我行事,我到了营的旁边怎样行,你们也要怎样行。」
【士七18】「我和一切跟随我的人吹角的时候,你们也要在营的四围吹角,喊叫说:‘耶和华和基甸的刀!’”」
「耶和华和基甸的刀!」(18节)原文是「耶和华!基甸!」。──士师记综合解读
【士七19】「基甸和跟随他的一百人,在三更之初才换更的时候,来到营旁,就吹角,打破手中的瓶。」
“三更之初”。约为下午十点。打破“瓶子”不但造成噪音,而且造成忽然光亮起来的效果。――《士师记雷氏研读本》
夜晚分作三更,每更约四小时长。
「三更之初」:或译作「半夜更之初」(吕振中译本),即开始第二更,约晚上十时。
基甸突袭米甸人采用「制造混乱」和「引起恐慌」的策略,包括吹号、打破瓶子和狂叫。火把除了发出火光,可作心理攻势之外,也可用来烧毁米甸人的营幕。──《串珠圣经注释》
“三更之初”:按原文,“三更”应译为“中更”或“二更”。希伯来人分夜为三更,每更四小时:日落到晚上十时为一更;十时到次晨二时为二更;二时到日出为三更。这次夜袭是在敌人入睡,而才换更的哨兵尚未熟悉夜间情况之际,其时当为夜间十至十一时。――《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三更: 晚上10点到2点之间。――《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三更之初」(19节)原文是「中更之初」,相当于晚上十至十一点,是在敌人已经入睡,刚换更的哨兵还没熟悉夜间情况的时候。旧约时代的以色列人把夜晚分为三更,每更四小时:日落到晚上十点是一更;十时到凌晨两点是中更;两点到日出是三更。──士师记综合解读
●「三更」之初:应译为「中更」,当时晚上分成三更,一更四小时,初更是从晚上六点开始,所以中更从晚上十点开始到半夜两点。──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三更之初。这个时辰被认为是整夜的三分之一,所以三更之初就是午夜稍前一点的时间。后来犹太人采用了罗马的计时方式,把一夜分成四更。── SDA圣经注释
【士七19 三更是……】一夜均分为三个轮班的更次,三更之初,大约在夜晚十点,营中有许多人仍然醒着。──《灵修版圣经注释》
【士七20】「三队的人就都吹角,打破瓶子,左手拿着火把,右手拿着角,喊叫说:“耶和华和基甸的刀!”」
「火把」(20节)用芦苇之类的材料制造,能长时间闷燃,瓶子可以遮掩闷烧的红光。一旦「打破手中的瓶」(19节),在空气里一挥动,就可以重新燃起。──士师记综合解读
【士七21】「他们在营的四围各站各的地方。全营的人都乱窜;三百人呐喊,使他们逃跑。」
下半节应译作「全营的人都惊醒跳起来;他们呐喊和逃跑」。──《串珠圣经注释》
各站各的地方: 基甸的勇士并未开始围剿,只在敌军四围手持火把站着吹角、喊叫。如同耶利哥城因以色列百姓的喊声、角声倒塌,米甸的军心开始消化,最终魂飞魄散、逃之夭夭。总之,以色列的胜利在于从耶和华口中出来的利剑(启19:21)。――《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一般的夜战,用羊角吹号和高举火把的只有少数士兵,其他人需要用双手使用武器和盾牌。因此,当米甸人听见三百个号角、看见三百个火把,就相信有一支大军杀进了军营。
在黑暗之中,米甸「全营的人都乱窜」(21节),再加上众多受惊吓而奔逃的骆驼(12节),敌人所依赖的势力,成了对付他们自己的武器。「耶和华使全营的人用刀互相击杀」(22节),米甸人手中的刀,成了「耶和华和基甸的刀」(20节)。──士师记综合解读
◎ 7:21 经文明显表示以色列在袭击敌军之前,各自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可以想象他们在基甸的领导下,使尽吃奶的力气制造噪音:先是宏亮的号角齐响,接着是打碎三百个瓶子的声音,然后是震天价响的战斗吶喊声,最后再次响起号角声。此时他们才开始追击军心溃散的敌军。当时三百支火把可能造成一种敌人来势汹汹的错觉,直接影响到士气。──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他们……各站各的地方。三百希伯来人还没有进攻,就守在营地边界吹号角,挥舞火把和叫喊,他们的意图是在米甸人的营内引起恐慌。── SDA圣经注释
【士七21~22】敌军有刀;基甸的三百人作战,只在敌营的四周,各站各的地方,用角声、火把的光和呐喊。敌人自相残杀,纷纷溃逃。使人想起约书亚当年攻取耶利哥城,也是吹角、呐喊、绕城而行,城虽坚固,应声而塌。――《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士七22】「三百人就吹角,耶和华使全营的人用刀互相击杀,逃到西利拉的伯哈示他,直逃到靠近他巴的亚伯米何拉。」
「西利拉」:即代下4:17的撒利但,在雅博渡口以北约十六公里(十英里)。
「伯哈示他」:地点不详。
「他巴」:在基列雅比和疏割之间。
「亚伯米何拉」:可能是在基列之高原。这些地方均在约但河以东,可见米甸军面向其原居地逃去。──《串珠圣经注释》
全营的人用刀互相击杀: 不义和谬误必会自取灭亡,没有必要动手击败它。圣徒所当作的只是发出真理的光,高呼胜利凯歌。――《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基甸可能把三队士兵调动到敌营的北、西、南三面,给敌人留出了向东逃跑的出口。「西利拉、伯·哈示他、他巴、亚伯·米何拉」(22节)可能都在东南方向,米甸人一路向东南方向逃回老家。──士师记综合解读
●「西利拉」:在约但河以东的基列雅比南方十六公里处。
●「亚伯米何拉」:在约但河以东的基列雅比东方十公里处。
●「他巴」:在约但河以东的基列雅比东南方十一公里处。──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互相击杀。当米甸营地的人在黑暗中冲下耶斯列谷地要越过约旦河逃跑时,跑在前面的误认为跟在后面的人是希伯来敌人,就转身拿出武器击杀他们。
伯·哈示他。此地尚未明确地确定。可能位于耶斯列谷地的低地约旦河附近。
西利拉。可能就是撒拉他拿(王上4:12)。认为是在耶斯列谷地低地的约旦河谷地带。
靠近。字面意思是“嘴唇”,“悬崖”
亚伯·米何拉。原文字义为“舞蹈的草场”。这里是以利沙的出生地(王上19:16)。有人认为是伯·善以南大约九英里(14.4公里)的Tell el~Hamma;其他人认为是约旦东部七英里(11公里)处的Tell el~Maql?b,或是约旦的距离加利利海约二十二英里(35.4公里)的Wadi Yābis。
他巴。可能是约旦东部亚伯·米何拉附近的Ras Abū Tābat。── SDA圣经注释
【士七23】「以色列人就从拿弗他利、亚设和玛拿西全地聚集来追赶米甸人。」
本来按兵不动、自固吾圉的以色列其他支派拿弗他利、亚设和玛拿西,闻风而起,参加追杀敌人。――《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解散的以色列军队,听到米甸人逃跑的消息,与基甸的勇士一起追杀敌军。解散以色列军队是神的命令,不能成为抱怨基甸的因素。――《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以色列人。许多几小时前被遣散回家的人,现在又集结起来帮助他们同胞兄弟追赶逃跑的敌人。── SDA圣经注释
【士七23~八3】增援部队从拿弗他利、亚设、玛拿西和以法莲赶来追杀米甸军。──《串珠圣经注释》
【士七24】「基甸打发人走遍以法莲山地,说:“你们下来攻击米甸人,争先把守约旦河的渡口,直到伯巴拉。”于是以法莲的众人聚集,把守约旦河的渡口,直到伯巴拉,」
「伯巴拉」:地点不详。──《串珠圣经注释》
基甸见米甸人向南逃,号召以法莲人在约但河的渡口截断敌人的归路。伯拉巴的详细所在不详,当在约但河下游,因为基甸曾渡河追击敌人到雅博河附近的疏割(八4∼5)。――《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人口众多的以法莲支派住在迦南中部,离战场比较远,所以当基甸第一次呼召耶斯列平原附近各支派的时候,并没有呼召以法莲人。当米甸人向东南逃跑的时候,基甸才呼召南方的以法莲人把守米甸人必经的「约旦河的渡口」(24节)。──士师记综合解读
●「伯巴拉」:意为「渡口之城」,可能是靠近费哈小河(Wadi Far'ah)。
●「约但河的渡口」:大概是指「伯善」附近的约但河渡口。──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基甸打发人。玛拿西支派和人口众多的以法莲支派住在战场的以南。当基甸召集希伯来人的时候,并没有呼召以法莲人。而是在米甸人开始逃跑时,基甸就很快地打发信使到以法莲山地,催促以法莲人赶紧到约旦河,把守米甸人逃跑必经的渡口。以法莲人迅速地做出回应,阻塞了整个南部渡口的逃跑线路,那时约旦河的水位可能非常高,这就迫使敌人从浅滩涉足。
伯·巴拉。我们不知道这个地方的地址,但它一定在以法莲山地附近离约旦河不远的地方,因为基甸要求以法莲人把守逃跑的路线。进一步的证据是米甸人之前下到约旦河试图越过去,这一点通过基甸追赶敌人越过约旦河到疏割的事实可以反映出来,疏割是雅博附近的一座城邑(士8:5) 。── SDA圣经注释
【士七24~25】基甸带领的军队,要追杀米甸的主力部队。为了预先切断敌军的退路,阻止他们的散兵越过约但河逃亡,基甸请以法莲支派援助。以法莲人欣然接受,争先占领了渡口。“渡口”在KJV、NIV、RSV中译为“河流”(waters),指约但河某一水浅地段。正如他们所料,惊惶失措的米甸人逃到渡口,就被以法莲人歼灭。甚至那些已经渡河而逃的残余分子也遭到追杀。大规模追杀战始于本章结尾,下一章结束。――《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士七25】「捉住了米甸人的两个首领,一名俄立,一名西伊伯。将俄立杀在俄立盘石上,将西伊伯杀在西伊伯酒榨那里。又追赶米甸人,将俄立和西伊伯的首级,带过约旦河,到基甸那里。」
「俄立盘石」、「西伊伯酒 」:这两地方可能因该两名首领在那里被诛而得名。那时基甸已过约但河追杀敌军,所以以法莲人要到河东将首级交给基甸。──《串珠圣经注释》
“俄立”是“乌鸦”的意思。“西伊伯”是“狼”的意思。战斗中把敌人首领的头斩下来带到主将前,证明杀敌奏功。――《启导本圣经士师记注释》
俄立: 指乌鸦,西伊伯: 指豺狼。后被称为“俄立盘石”的“盘石”(赛10:26),源于俄立被以法莲人杀害的事件。――《圣经精读本──士师记注解》
「俄立」的意思是「乌鸦」,「西伊伯」的意思是「狼」,都是沙漠酋长生动独特的名字。「俄立盘石」在以赛亚时期仍然为人所知(赛十26)。──士师记综合解读
●「俄立」:字义是「乌鸦」。
●「西伊伯」:字义是「狼」。──士师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俄立和西伊伯。原文字义是“乌鸦和狼”这是沙漠酋长生动独特的名字。以法莲人的快速行动切断了众多米甸人的退路,他们试图在浅滩越过约旦河,由拿弗他利,亚设和玛拿西重新集合起来的力量在后面追赶,约旦河的另一边是以法莲人在把守,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米甸人被迫投降。在俘虏中有两个王,俄立和西伊伯,两人都很快被处死。为纪念这次胜利,这两个王被杀的地方被命名为“俄立盘石”,即是“乌鸦盘石”和“西伊伯酒醡”,即“狼的酒醡”。显然他们的名字在士师记写成后的很多年,仍然为人所厌恶。“俄立盘石”在以赛亚时期仍然为人所知(赛10:26)。
带过约旦河。约旦河东的地区现在称为“外约旦”,根据士8:4,基甸还没有越过约旦河。因此,有些人认为以法莲人捉住俄立和西伊伯是在他们越过约旦河到了河东后才有可能。他们然后又把俘虏的两个首领带回到基甸那里。更好的解释是,士师记的作者已经介绍了以法莲人和他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希望对有关以法莲人的事在他的叙述中有一个完整的交待,如以法莲人与基甸的争辩就是在基甸追赶米甸人到约旦河东的叙事之前很长的一段记载。因为这个原因,作者中断了按事件顺序来讲述战争转而讲述以法莲人的嫉妒以及基甸如何安抚他们的事。接着在士8:4作者又重新理清战争故事的线索。基甸与以法莲人会见实际上是在彻底打败米甸人回来以后的事情,或至少他越过约旦河以后才有可能。── 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7章)】
1 面对米甸人的入侵,耶和华为什么要逐步削减基甸的作战力量?从这片段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原则,明白神抗敌的方法呢?
2 神拣选三百人是决定于什么因素?教会或团契选举职员又应根据什么原则?
3 耶和华为何及如何在最后一刻坚固基甸的信心?基督徒若信心不足,会否被神使用呢?
4 基甸用什么战术战胜了米甸人?耶和华在这场战争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你的经验里,神如何为你出力得胜呢?请列举例子。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