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 23
箴言第二十三章拾穗
【箴二十三1】「你若与官长坐席,要留意在你面前的是谁。」
「谁」:可作「什么东西」(即食物),但这里应指「谁人」。──《串珠圣经注释》
要留意在你面前的是谁: 身份卑微的人得到大官显贵的邀请,无疑是件很荣幸的事情。但若参照第3节,本节所摆设的筵席,似乎是阴谋诡计的幌子。因此,本节在教导我们,不可被单纯的好意所驱使,而涉足愚蒙之事。──《圣经精读本》
「你若与官长坐席,要留意在你面前的是谁」(1节),指不要因为受到重视就沾沾自喜,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地位。──《圣经综合解读》
●与「官长」坐席:「统治者」。──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这句话对于不习惯于官长盛宴的人,是一个很好的忠告。一个人如果经不起诱惑而放纵食欲,就有可能表现出贪嘴,控制不住自己的舌头,从而失去进一步服务的机会。──《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1~3】他是多么受束缚而被逗惹着啊!甚至在他的庆功宴上也是如此!〔阿曼尼摩比(见导论:「a 结构与作者」第五段{\LinkToBook:TopicID=107,Name=a 結構與作者},原书第19页)在他书上第二十三章劝人「假意咀嚼」73。〕——《丁道尔圣经注释》
人在长官面前必须十分谨慎,因为他的款待可能会有隐藏的动机。“拿刀放在喉咙上”。即无论如何也要抑制自己的贪欲。在热情款待背后可能是不怀好意的。──《箴言雷氏研读本》
本段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1 当注意饮食仪态, 2 须提防设筵者的虚伪;前者较为合理。──《串珠圣经注释》
警告人勿贪美食,要有自制(6节),慎防落入圈套。“拿刀放在喉咙上”指约束自己。──《启导本箴言注释》
1~3节是第7条忠告。──《圣经综合解读》
「倚靠耶和华」(二十二19),不是自高自大、得意忘形,而是不亢不卑,「存心诚实敬畏主。无论做什么,都要从心里做,像是给主做的,不是给人做的」(西三22~23)。我们若是在别人之上,应当注意把别人当人:「戏笑穷人的,是辱没造他的主」(十七5);我们若是在别人之下,应当注意把自己当人,「富户穷人在世相遇,都为耶和华所造」(二十二2)。──《圣经综合解读》
◎ 23:1~3 是指统治者可能会利用宴席来引诱人支持他的统治或意图,如果被食物诱惑,恐怕下场堪虑。──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 23:1~3 意思是去参加有权势的人的宴席,不可贪吃。或者,有学者认为此处是要人不要自不量力去挤身上流社会,这样的看法也颇有道理。不管如何,这种「鸿门宴」,还是小心为妙。──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三1~8】这8节一共三句话,教导人勿不惜一切求取知名度,高攀社会地位高的人。──《启导本箴言注释》
◎ 23:1~8 总共包含三个「不可」,都是要人禁戒「贪心」。──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三1~25】要远离贪婪: 警告人不可陷入恶人的诡计,而追求属世的钱财。──《圣经精读本》
【箴二十三2】「你若是贪食的,就当拿刀放在喉咙上。」
「拿刀放在喉咙上」:即节制饮食。──《串珠圣经注释》
「拿刀放在喉咙上」(2b),比喻控制自己的食欲。──《圣经综合解读》
这句话不涉及自杀的劝告,而是劝人不要贪心。──《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3】「不可贪恋他的美食,因为是哄人的食物。」
「哄人的食物」:指美食容易叫人失仪。──《串珠圣经注释》
「哄人的食物」(3b),指上司的筵席并非单纯为了喂饱人,也可能是为了测试下属的品格,所以应当谨慎。有权柄的人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别人的傲慢;居高位的人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别人的自高。──《圣经综合解读》
●「哄人的食物」:「骗人的食物」。──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食物本身并没有问题。但这样的款待往往是为了实施自私的计划,达到罪恶的目的──也许是为了使客人丧失警惕,信口开河。美食不论多么诱人,你要么回避,要么把心思放在工作上,而不是娱乐上(见第6节;箴24:1)。──《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4】「不要劳碌求富,休仗自己的聪明。」
「不要劳碌求富」:不要拚命求富,以致疲乏。──《串珠圣经注释》
聪明: 意指不包括信仰和道德情感的普遍识别能力。过于关心钱财,只会使商业头脑更加发达,却会对高尚而有意义的事越来越怠慢(雅4:13,14)。──《圣经精读本》
「不要劳碌求富,休仗自己的聪明」(4节),可译为「不要劳碌求富,要有聪明来节制」(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财富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十4),但「劳碌求富」却会使人身心疲乏、与神疏远,所以「要有聪明来节制」。节制可以使人的喜乐增加、享受加倍,乃是圣灵所结的果子(加五23)。真智能的首要任务就是拒绝肉体、抵制天性的冲动;任何能释放我们的天性,却不能让我们有所节制的事物,最终都是祸害。──《圣经综合解读》
●「休仗自己的聪明」:原文应该是「要靠聪明来加以节制」、「要靠明智来克制」。──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本节不是倡导造成贫穷的懒惰,而是警告人不要谋求私利,放弃服务的目标。属世的智慧劝人专顾自己,尽快积累一切的财富。这样的劝告要人早一点退休享受清闲,似乎劳动是诅咒,而不是福气。实际上那些以贪财作为主要动机的人,即使积累了他们原先所追求的大笔财富,往往也得不到轻松。──《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4~5】财富就是像社会声望一样无从捉摸(5a节应该译成像 RSV 一样(参,RV 边注):「当你的眼目为之一亮,它已经消失了」);参路加福音十二20;提摩太前书六7~10。也参阿曼尼摩比七15:
「它们已经像鹅一样长了翅膀 展翅飞向天际。」74类似的话也可见于尼普尔:「财产乃是飞翔的麻雀,找不到地方可以着陆。」75——《丁道尔圣经注释》
“聪明”。即能以至富的见识或洞察力。这里警告人不要贪图财富。──《箴言雷氏研读本》
毋作钱财的奴隶。──《串珠圣经注释》
劝人勿致力求富,作钱财的奴隶。──《启导本箴言注释》
4~5节是第8条忠告。──《圣经综合解读》
「倚靠耶和华」(二十二19),不是倚靠神去追求钱财、事业和成功,而是倚靠神脱离钱财的捆绑。因为「一个仆人不能事奉两个主;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重这个轻那个」(路十六13)。钱财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仆人,但却一定是最坏的主人。──《圣经综合解读》
◎ 23:4~5 是说不要为了求富裕而过劳,要赚适量的钱就好。要用理性来节制赚钱的欲望。这对今日以勤劳称着的华人,真是重要的提醒,多少人为了工作废寝忘食,也失去了家庭生活。──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三5】「你岂要定睛在虚无的钱财上吗?因钱财必长翅膀,如鹰向天飞去。」
钱财是短暂和飘忽的。当你依赖它的时候,它忽然就不见了。──《箴言雷氏研读本》
如鹰向天飞去: 以生动的直喻指出了钱财的无常性。人们常用飞鹰比喻迅捷的动作(撒下1:23)。越是对钱财有所期待的人,越容易失去钱财,并越易陷入空虚。使徒保罗也提醒我们,人必空手而来,空手而去,嘱托我们当为日用的饮食而知足(提前6:7~10)。──《圣经精读本》
「你岂要定睛在虚无的钱财上吗?因钱财必长翅膀,如鹰向天飞去」(5节),可译为「你定睛在财富,它就消失,因为它必长翅膀,如鹰向天飞去」(和合本修订版,英文ESV译本)。「你定睛在财富,它就消失」;但人若不觊觎钱财,而是「敬畏耶和华心存谦卑,就得富有、尊荣、生命为赏赐」(二十二4)。因此,一门心思「劳碌求富」的人,乃是缘木求鱼;就是赚到了财富,也无福享受。──《圣经综合解读》
●「你岂要定睛在虚无的钱财上吗」:原文直译是「你定睛在它,它就消失」。──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财富是靠不住的。战争和大萧条证明了这一点。本节是说,正当人着到自己的财富眼睛发亮的时候,财产一下子消失了(见箴16:16;约6:27)。──《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6】「不要吃恶眼人的饭,也不要贪他的美味。」
“恶眼”。自私的动机。──《箴言雷氏研读本》
恶眼人: 与“眼目慈善的人”相反(22:9)。“眼睛是心灵之窗”,眼睛会流露出人的所思所想。22:9的“眼目慈善的人”,指胸怀宽广的人,本节的“恶眼人”则指“吝啬”的人。──《圣经精读本》
●「恶眼」人:原文是「邪恶的眼睛」,这是成语,意思是「吝啬」。──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恶眼人。指看到别人的东西就眼红贪心的人。不接受这种人的款待,部分原因无疑是他们凡事都想回报(见申15:9)。但也有些人“眼目慈善”(箴22:9;参腓2:4)。──《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6~8】对于那些不情愿的人,他有非常熟练的技巧得到好的待遇,但结果却只能使别人在暗中讨厌他。一个吝啬的主人(恶眼,和合、AV、RV;参,二十二9;太二十15)在内心里计算(7a节)每一盘食物,会使人胃口尽失(8节,参,阿曼尼摩比十一476)。(「计算」,7a节,RV;这是一个罕用字,这种译法有现代希伯来文支持,而且现在更由乌加列文得到证实。77)——《丁道尔圣经注释》
智慧的导师警告人不要接受没有诚意之主人的好意。──《箴言雷氏研读本》
不与守财奴为友。──《串珠圣经注释》
谆劝勿与吝啬人交往,他虽有钱,但言不由衷。“心却与你相背”指口里请你吃,心里盘算着你吃了他多少钱。“吐出来”是说看见吝啬人的态度心中作呕。──《启导本箴言注释》
6~8节是第9条忠告。──《圣经综合解读》
「恶眼人」(6节),意思是吝啬的人,也被译为「守财奴」(和合本修订版)、「小气鬼」(英文ESV译本)。一个吝啬的人请客,口里说得再好听、心里也是不情愿(7节);因此,客人所吃的食物和所说的美言都是徒然的(8节),并不能带来任何造就。──《圣经综合解读》
「倚靠耶和华」(二十二19),不是有人捧场就感谢主,而是忽略人的称赞、「也不要贪他的美味」(6b)。因为人可以伪善到一个地步,今天高呼「和散那」(太二十一9)的时候,心里满了崇高和真诚,连自己都被感动了;但明天就会高喊「把祂钉十字架」(太二十七23)。我们如果爱听人的肯定和鼓励,就是「吃恶眼人的饭、贪他的美味」(6节),最后「你所吃的那点食物必吐出来;你所说的甘美言语也必落空」(8节)。──《圣经综合解读》
◎ 23:6~8 很清楚,有的人就是吝啬自私,吃他的食物以后恐怕要用更多的付出来还,自己吃食物时说的感谢话也白费了。不如一开始就干脆不要吃算了。──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三7】「因为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他虽对你说,“请吃,请喝”,他的心却与你相背。」
「他的心却与你相背」:他言不由衷,说话虚谎。──《串珠圣经注释》
因为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这样: “心”在这里是指“思考能力”。一个人的人格,可以说是由思考的广度与深度来决定。这里的“思考”,超越了一般的理性思考,是指合乎神且无愧于良心的真实想法。──《圣经精读本》
本节特别适用于那些贪婪的人。他们表面上友善款待,热情好客,关心客人的利益,实际上是在想如何算计对方。这句话也适合所有的人,因为一生的果效都是由心而发的(箴4:23)。给人带来污秽的,是从里面出来的东西,而不是从外面进入的(太15:18~20)。人想的是什么,他就是怎么样的人。──《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8】「你所吃的那点食物必吐出来,你所说的甘美言语也必落空。」
“你所说的甘美言语也必落空”。即你的称赞恭维也会白费。──《箴言雷氏研读本》
指守财奴露出真面孔。──《串珠圣经注释》
●「你所说的甘美言语也必落空」:意思应该是指「吃美食时感谢主人的话」。──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这句话带有讽刺的语气,意思是你不必感谢招待你的人,因为你没有得到任何真正的好处,而且他也不是真心实款待你。对贪心的主人说好话也是白说。──《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9】「你不要说话给愚昧人听,因他必藐视你智慧的言语。」
「在……听得见的地方」(RV、RSV):毋宁译作「在……耳中」(AV);这是直接讲话,而不是无意中听到的。见分题研究:「Ⅱ 愚昧人」第1点{\LinkToBook:TopicID=117,Name=Ⅰ 愚蒙人},原书第37~39页。——《丁道尔圣经注释》
勿把智慧浪费在愚昧人身上。──《启导本箴言注释》
9节是第10条忠告。──《圣经综合解读》
「你不要说话给愚昧人听」(9a),表明我们在说话之前,应当先对人有一个属灵的评估,然后才能说出合宜的话。智慧人通常很容易理解愚昧人的愚昧,因为自己过去也曾愚昧过;但愚昧人却无法理解智慧人的智慧,因为智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力。因此,和愚昧人认真谈论智慧只是白费时间,「因他必藐视你智慧的言语」(9b);而「指斥亵慢人的,必受辱骂;责备恶人的,必被玷污」(九7),因为偏执就是愚昧人的愤怒。智慧人若和愚昧人争论智慧,就是在愚昧的泥坑里摔跤,最后双方都沾一身泥;只需要指出他的愚昧,「免得他自以为有智慧」(二十六5)。──《圣经综合解读》
「倚靠耶和华」(二十二19),不是为主做工就不必节制,而是凡事都顺从圣灵的引导。「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专心」(提后四2),并非不分对象、不看场合、不讲时机。我们若在还没被圣灵开启的愚昧人身上浪费太多时间,其实是倚靠自己,而不是「倚靠耶和华」。智能人若不能节制地使用智能,也是一种愚昧,正如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1874~1965年)所说的:「如果你向每只吠叫的狗都停下来扔石头,你就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You will never reach your destination if you stop and throw stones at every dog that barks.」──《圣经综合解读》
◎ 23:9 是说不要把好话说给愚昧人听,反正他也听不下去,还要藐视你的言语。──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就是不要让愚昧人听见并明白智慧的话。他素来固执愚顽。你的话是不起作用的(见箴1:22)。你所能得到的只是他的藐视。──《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10】「不可挪移古时的地界,也不可侵入孤儿的田地。」
“古时的地界”。即边界的标识物。参看申命记十九章14节的脚注。──《箴言雷氏研读本》
「古时的地界」:或作「寡妇的地界」,与下半节同义。──《串珠圣经注释》
不但不可挪移自己的地界(二十二28),也不可挪移邻舍的地界(申十九14)。「挪移古时的地界」(10a)和「侵入孤儿的田地」(10b)一样,都是指挪移邻舍的地界、侵害别人的产业。──《圣经综合解读》
见箴22:28注释。──《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10 孤儿的田地】以色列律法有一个概括性的训诫:不可占贫穷无助之人如孤儿寡妇的便宜(出二十二22;申二十七19)。但这种恶事依然发生。例如:弥迦书二2谴责侵占田地,诈取以色列同胞产业的恶人。中亚述法律十分关注战俘或其遗孀的家眷。这些人可以向政府申请供给。──《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箴二十三10~11孤儿的支持者】参二十二28与二十二22、23。救赎主是go{~e{l,原是指至近的亲属,是要在他的亲友陷入困境时助一臂之力(如:利二十五25;得三12~13,四1起)或被谋杀时为他报仇(民三十五19)的。这词语也用在神的身上,如:创世记四十八16;出埃及记六6;约伯记十九25;在以赛亚书四十一至六十三章中也有许多次。——《丁道尔圣经注释》
智慧的导师警告人不要剥削没有防卫能力的穷人。──《箴言雷氏研读本》
“古时的地界”亦作“寡妇的地界”。神保护孤儿寡妇,不可欺压他们。律法规定穷苦的至亲卖了地,有责任替他赎回(利二十五25)。“救赎主”指神。祂是孤儿寡妇的伸冤者(诗六十八5)。──《启导本箴言注释》
10~11节是第11条忠告。──《圣经综合解读》
◎ 23:10~11 重复 22:28 的警告,可见作者非常重视这件事情。今天我们的「地界」可能没有这么重要(不过有些地区地界还是非常重要),但是困苦人每天的工资、补助等等基本权益,我们还是要尊重,不可剥削他们。──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三11】「因他们的救赎主大有能力,他必向你为他们辨屈。」
“救赎主”。直译作:至近的亲属;即能保护家族利益的人。参看利未记二十五章25至28节和路得记三章9节的脚注。这用词可能指神(参看创四八15,16;出六6;伯一九25~27的脚注。)──《箴言雷氏研读本》
「救赎主」可解作耶和华(诗68:5)或赎业至亲。(参利25:25~28;得4:1~6)──《串珠圣经注释》
救赎主: 意指“赎回产业的人”,他赎回被卖到旁人手中的土地(利25:26;得4:4)。这句话也曾用来指从患难中施行拯救的神(创48:16;伯19:25;诗19:14),以赛亚先后13次使用了此词,出色地说明了“救赎主”神的概念(赛41:14;44:6;49:26;63:16等)。──《圣经精读本》
「救赎主」(11a)的原文是「至近的亲属」,即有权赎回亲属产业的人(利二十五25~28),这词也用来指施行拯救的神(诗十九14;赛四十一14;耶五十34)。──《圣经综合解读》
「倚靠耶和华」(二十二19),不是以为神只是我们的「救赎主」,而是相信神也是别人的「救赎主」。神为我们「辨屈」(11b),也为别人「辨屈」。因此,人应当「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六8),才能放心地「倚靠耶和华」、把祂当作自己的「救赎主」。──《圣经综合解读》
救赎主(go'el)。该词在箴言中只出现一次。Go'el 有时指示近亲,有复仇和帮助解决困难的责任(利25:25,47~49;民35:9~29)。go'el还有娶寡妻以延续她亡夫血脉的义务(见得2:20注释;参得4:1~10)。在本节中说自己是穷人的go'el(救赎主)。祂要关照被欺压的人,并为无辜的人伸冤(箴22:23)。──《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12】「你要留心领受训诲,侧耳听从知识的言语。」
智慧须努力去寻求才可得到。──《启导本箴言注释》
「你要留心领受训诲,侧耳听从知识的言语」(12节),是劝勉年轻人像自己一样,也成为一位有智慧管教下一代的人。「知识」原文的意思是「知识、洞察力、智能」。──《圣经综合解读》
● 23:12 直译是「要使训诲进入你的心,使知识的言语进入你的耳」。──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本节似乎是另一批箴言的开始。有人认为第11节是从箴22:17开始的、带到远方之勉言的结束(见箴22:17,21注释)。──《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12~16严格的智慧学校】敬畏神的智慧并不是轻易就可获得的(12节;参23节),也不是轻松传授的(13、14节):第12a节所用的字mu^sa{r(管教、训练),与第13a节所用的相同。活泼的第13b节可以有两种方式来解释,第14节强调其中第二个:孩子不仅可以忍受杖打,且必因着它而存活(参,《阿希家》,XII,XIII78)。但是,父母的决心如果是重要的,孩童自己的抉择也很要紧(15、16节),第15b、16a节可识别出来之温馨感觉也是如此。(亲自呼吁的语调乃是这整个段落的特点,使它与第一至九章有密切的关系。)这个呼吁与第22~25节,将一个人对智慧的关注与他对自己所最爱之人的关注结合在一起,它并不是私人的追求。
「缰绳」(16节,AV、RV)乃是指肾脏(和合:心肠),指出内部器官的名字,乃是表达深邃的情绪(参英文所说:「在我骨中」、「在我心中最深之处」等)。——《丁道尔圣经注释》
12~14节是第12条忠告。──《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三12~二十四2】二十三12~二十四2是第二个单元8条忠告,原文每一条忠告里都有「心לֵב/lav」或「听שָׁמַע/shä·mah’」(19、22节)。──《圣经综合解读》
◎23:12~24:2这段箴言中「我儿」 23:15,19,26 、「父亲」 23:22,24,25 、 「母亲」 23:22,25 出现多次,内容也相当个人化。──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三13】「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于死。」
「不至于死」:不会因没有受管教而犯罪以至于死。──《串珠圣经注释》
「用杖打他」(13b),意思是「管教孩童」(13a)。──《圣经综合解读》
「他必不至于死」(13b),指正常的管教并不会责打过度,也不会让孩子「失了志气」(西三21),反而能「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14b)。「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耶十七9),孩子若不管教,结局必然灭亡,宠孩子的人才是真残忍(十三24)。──《圣经综合解读》
「倚靠耶和华」(二十二19),不是一昧地安慰、包容、鼓励孩子,相信神会负责让孩子变好;而是倚靠神的智慧「管教孩童」,尽自己的本分「殷勤教训你的儿女」(申六7),与神同工、把结果交托给神。这样「管教孩童」的动机是爱心,目的是让孩子能「敬畏耶和华心存谦卑」(二十二4)。如果「用杖打他」只是为了宣泄怒气,对「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没有益处,就成了「惹儿女的气」(西三21),起不到管教的作用。──《圣经综合解读》
●「必不至于死」:原文是「不死」,实际的意义就是指「打小孩不会把小孩打死」,引申的意义是「不打小孩,小孩自己会死」。权衡得失,还是处罚小孩比较妥当。──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人的弱点之一就是拖延管教孩子的坏习惯,直到这些习惯给父母带来麻烦。大人在开始的时候,只是对这些行为一笑置之,不当回事。管教的时机就这样错过了。不良品格的主干终于形成了(见箴13:24;19:18)。──《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13~14 管教孩童】管教孩童──包括体罚在内──被形容为明智之举,并且对于儿童的福利十分重要。亚兰语的阿希卡尔箴言与本段几乎句句相同:「不可不杖责儿子,不然你便不能拯救他。我儿啊!我打你,你必不至于死。但我若容让你任意胡为,〔你必不能存活〕。」──《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智慧的导师警告人不要忽视孩童的管教。──《箴言雷氏研读本》
要子女得到智慧须力加管教。用杖管教,子女不但不至于死,反可因为受过管教不犯罪,得到生命。──《启导本箴言注释》
「杖」代表纪律和惩罚,是管教的措施(十三24;二十二15;二十三13、14;二十九15)。有些人根据「祢的杖,祢的竿,都安慰我」(诗二十三4)使用了同一个「杖」字,认为「杖」是用来安慰羊、引导羊的,所以把「用杖打儿子」解释成用安慰和鼓励的话语来正面管教孩子。但是,「杖שֵׁבֶט/sha’·vet」的原文泛指各种棍子,除了牧羊人的「杖」(利二十七32),还包括打破列国的铁「杖」(诗二9)、打人的「棍子」(出二十一20;撒下二十三21;代上十一23;赛十24)、神责罚人的「杖」(伯九34;诗八十九32)、代表怒气的「杖」(诗一百二十五3;赛十5)。「亚述人必因耶和华的声音惊惶;耶和华必用杖击打他」(赛三十31),并不是用安慰的话语对亚述进行正面管教(赛三十32)。在《箴言》中,「刑杖」(十13;二十六3)和「逞怒的杖」(二十二8)也是同一个词,「用杖打他」的意思很清楚,就是管教必须采取纪律和惩罚措施。──《圣经综合解读》
◎ 23:13~14 意思是「要管教小孩,可让小孩避免因为犯罪而死」。这纠正了许多人因为「不忍心」而不管教小孩的错误。当然也不是说我们因此就可以「随意处罚小孩」,此处的重点是「不能不管教小孩」。──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三14】「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
管教可使孩童避免过早的死亡。──《箴言雷氏研读本》
培养顺从的好习惯会带来长寿,从而救了他的性命(出20:12)。“阴间”(she'ol)在这里指死亡。──《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15】「我儿,你心若存智慧,我的心也甚欢喜。」
●「我的心也甚欢喜」:原文是「我的心就欢喜,我也欢喜」。──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教师在培养孩子时要经受许多悲伤和艰难。但他们长大以后充满智慧和仁慈,这就成了他丰厚的奖赏。──《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15~16】儿女不可只消极受管教,且应积极选择智慧的道路。──《启导本箴言注释》
心: 意指人格的内在层面。嘴: 指人格的外在层面,这是通过言行所表现出来的。“心”与“嘴”意味着全人。此两节经文表明了子女纯全正直的人品,将成为父母真正的喜乐。──《圣经精读本》
15~16节是第13条忠告。──《圣经综合解读》
当孩子愚昧的时候,「用管教的杖可以远远赶除」(二十二15b);当孩子有智慧的时候,就可以用正面的引导来鼓励他们。15~16节就是正面引导的智慧。──《圣经综合解读》
父母的快乐,是让孩子长进的最好动力,也是使儿女堕落的最坏助力。父母最普遍的愚昧,是想让儿女使自己快乐,嘴里说是为他们好,实际上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抱负。而父母最有智慧的正面引导,则是让孩子讨神喜悦,他们「心若存智慧」(15a)、「嘴若说正直话」(16a),就能让神欢喜,也能让父母快乐。父母若凡事「以神为乐」(罗五11),才能成为神的喜乐在家中的显明,好让孩子实际地学习什么是讨神喜悦。父母若是体贴肉体、以自己为乐,孩子每天操练的只是猫捉老鼠、阳奉阴违,最后把虚伪和诡诈养成了习惯,越来越不敬畏神,也越来越没有智慧。──《圣经综合解读》
「倚靠耶和华」(二十二19),不是只靠神用杖管教孩子(13b),而是也靠神正面引导儿女,让他们知道父母的「欢喜」(15b)和神的「喜悦」(撒上十五22;代上二十九17)是一致的,懂得怎么让父母「快乐」(16b)、行神「所喜悦」(十一1、20;十二22;十六7)的。父母让儿女快乐、儿女让父母快乐,这才是健全的属灵家庭。人的堕落从家庭开始(创三6、12;四8),末日仇敌对教会的攻击也从家庭开始(提后三2);今天,健全的家庭越来越少,大量的儿女没有父亲,不知道怎样使父母快乐,成为许多国家属灵危机的根源。──《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三16】「你的嘴若说正直话,我的心肠也必快乐。」
“心肠”。直译作:肾脏;即情绪的所在。──《箴言雷氏研读本》
●我的「心肠」:SH 3629,「肾」,当时的人认为这是情感的所在处。──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我的心肠。直译是“我的肾”。肾被视为感情和心理的所在(诗16:7;73:21;启2:23)。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应来判断自己工作的成效。──《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17】「你心中不要嫉妒罪人,只要终日敬畏耶和华,」
神的仆人有时会受到诱惑嫉妒罪人,因为这些作恶的人似乎很走运,过着快乐而无忧无虑的生活(见诗37:1;73:3,17;箴3:31;24:1,19)。──《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17~18可羡慕的罪人?】二十四1、19与诗篇三十七1、8等,显露出羡慕与愤慨是同时并存的,因而形成了嫉妒,是由于不恰当之专注于自己和现在而产生的。矫治的方式是仰望神(17b节),并且向前瞻望(18节,也见二十四1注释{\LinkToBook:TopicID=492,Name=可羡慕的罪人?(二十四1、2)})。「未来」(18a节,RSV)比和合、AV、或 RV 的至终更好,见五4注释{\LinkToBook:TopicID=156,Name=有關婚姻的智慧(五1∼23)}。——《丁道尔圣经注释》
勿羡慕罪人,因他们眼前的兴旺而眼红(二十四1)。应向上看:敬畏神;向前看:得着神的奖赏(诗三十七37~40)。──《启导本箴言注释》
17~18节是第14条忠告。──《圣经综合解读》
神允许世上存在罪恶和不义,是为了成就祂的救赎计划,但却不是为了纵容犯罪:「耶和华所造的,各适其用;就是恶人也为祸患的日子所造」(十六4)。因此,我们不必「嫉妒罪人」(17a),「嫉妒恶人」(二十四1),而要在灵里「进了神的圣所,思想他们的结局」(诗七十三17)。──《圣经综合解读》
「倚靠耶和华」(二十二19),不是恶人遭报时才敬畏神,而是「终日敬畏耶和华」(17b),不为恶人暂时兴旺而羡慕嫉妒。因为相信神管理一切,敬畏神的人「至终必有善报」(18a),必能得着丰盛的生命(罗五5;雅五11)。──《圣经综合解读》
◎ 23:17~18 意思是希望晚辈不要嫉妒罪人,要敬畏神。因为目前的状况不是永�琚A至少末日神会执行公义。──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三18】「因为至终必有善报,你的指望也不至断绝。」
“至终”。更可作:将来。不要因目前的问题而过度烦扰,要正确地展望将来,这能帮助你愉快地面对今天。──《箴言雷氏研读本》
至终必有善报: 有些学者译为“你必有美好的将来”。“将来”是指应许给神子民之荣耀的盼望之日(耶29:11)。──《圣经精读本》
●「至终必有善报」:原文应该是「必有结局」。「结局」是单数型态,可能显示当时有「末日」的概念或指儿子的「死亡」。依上下文看起来,指「末日」似乎比较可能,因为这个「结局」不像后面的「指望」有「你的指望」来特指「儿子的希望」。
●「你的指望也不致断绝」:「你的希望也不被剪除」。──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至终('acharith)。箴24:14译为“善报”。恶人在今生不论多么享福,义人不论如何受苦,将来的局面终必扭转。世界上罪人的期盼必要落空。义人的指望定将实现。──《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19】「我儿,你当听,当存智慧,好在正道上引导你的心。」
●「好在正道上引导你的心」:原文是「当引导你的心走在正路上」。──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尽管世界上研究人类思维的学者写下了许多相反的话语,我们仍然有责任控制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欲望(罗12:3)。正确的思想能导致正确的行动(见箴23:7)。──《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19~21从狂欢到喧闹】如果基督的敌人想要以这段圣经为弹药,来加强他们的攻击(太十一19),他们只能使它成为更荒唐无稽的。这个浪荡子是何等的虚掷人生(参29~35节),他们真正的敌人又是多么可怕!——《丁道尔圣经注释》
贪和懒的结果必致贫穷,不可与游手好闲的人交往。──《启导本箴言注释》
【箴二十三20】「好饮酒的,好吃肉的,不要与他们来往。」
“好吃肉的”。即贪食的。──《箴言雷氏研读本》
通常只有在节日或喜庆日子,百姓才开怀畅饮和吃肉;这里显示好酒贪食者过着奢靡的生活。──《串珠圣经注释》
除了本节之外,本书还在29~35节;20:1;31:4~7等多处谈论了饮酒问题。综合上述几段经文,也可以大致把握整本圣经对此问题的看法。这几处经文,根据视角的不同,既可以理解为节制,也可以理解成禁酒。只是,圣经多次警告了酒所带来的弊端,也强调了越是身居高位的人,越有必要远离酒水(31:4,5)。圣徒与其争论当不当喝酒,不如纪念使徒保罗“无论是吃肉,是喝酒,是什么别的事,叫弟兄跌倒,一概不作才好”(罗14:21)的教导,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应智慧地处理饮酒问题。──《圣经精读本》
有人把“好吃肉的”理解为“吃自己的肉”。说高消费的人是在摧毁自己的身体,也就是在吃自己的肉。但是根据平行结构,本节是指宴席。──《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20~21】警告不要和懒惰人为伍。──《串珠圣经注释》
20~21节是第15条忠告。──《圣经综合解读》
「好饮酒的,好吃肉的」(20a),代表体贴肉体、生活放荡的人。人的肉体最容易被肉体吸引,一个坏朋友的影响可以抵消十个好老师。人若与「好酒贪食」(21a)的人来往,很容易跟随他们挥霍懒惰、没有节制,使自己「必至贫穷」(21a)。──《圣经综合解读》
「倚靠耶和华」(二十二19),不是相信圣灵必会带领,所以放心地随便交友;而是尽本分「存智慧,好在正道上引导你的心」(19b),免得误交损友、偏离正道,白白浪费了恩典,在物质和灵命上都「必至贫穷」。朋友既可以成为行善的谋士,也可以成为作恶的助手。人生最重要的三大智慧,就是敬畏耶和华(一7)、不交坏朋友(一10;四14)、别娶也别做愚妄妇人(十二4;十四1)。──《圣经综合解读》
◎ 23:20~21 意思是希望晚辈不要跟好吃懒做的人交往(当然自己也不要好吃懒做),因为这样的习性会导致贫穷。──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三21】「因为好酒贪食的,必至贫穷,好睡觉的,必穿破烂衣服。」
●「好睡觉的」:SH 5124,圣经中仅出现一次,意思是「昏昏欲睡」、「懒洋洋」。──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贫穷至少有两个原因。贪食和醉酒是代价昂贵的弊端。人们即使没有钱也不肯加以控制。它们还妨碍人工作,削弱他挣钱的能力(见箴24:33,34)。──《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21 好酒贪食】埃及智慧文学经常谴责暴饮暴食。与本节最为接近的命令记于《因辛埃蒲草纸》:「不要作贪吃的人,免得你成为贫穷的同伴。」──《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箴二十三22】「你要听从生你的父亲,你母亲老了,也不可藐视她。」
你母亲老了,也不可藐视她: 犹太人或东方人,一般都孝敬老人。其中一例就是,他勒目记录说,真正配进天国的是孝敬老人的人。对以色列人来说,老人不仅有经验,也是传授传统的人(申32:7),赞誉白发是荣耀的冠冕(16:31)。在这混乱的时代,圣徒当回到圣经的教导,对老人进行特别的看顾和照料,在不信的人面前,作出好榜样(提前5:4)。──《圣经精读本》
●「你母亲老了,也不可藐视她」:原文是「不可因你母亲年老而轻看她」。原文有SH 3588,指出儿子的藐视是因为母亲年老。──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三22~25家庭关系】这段的重点是作智慧人,使父母快乐。父母的心,常系于儿女的身上,这是不争的事实。神为家庭设立秩序,为子女的当尊敬父母,不可藐视他们。23节好像与孝亲没有甚么关系,但实质上,这节经文可看为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就是要得充足的智慧。盼望为子女的,尊敬父母;作父母的,尽力养育子女,使他们的生活荣神益人。——《新旧约辅读》
【箴二十三22~25引以为荣的儿子】这里包含了第五条诫命的实际内容,直接的(22节)与间接的(23~25节)。也见第12~16节,并分题研究:「Ⅱ 父母与儿女{\LinkToBook:TopicID=136,Name=Ⅱ 父母與兒女}」。——《丁道尔圣经注释》
子女大了常常看不起含辛茹苦养大他们的父母,特别是看见父母知识水平低,羞在人前提起。这样决不能让父母快乐。应紧记“当孝敬父母”的诫命。这是真理,也是得智慧之途。──《启导本箴言注释》
22~25节是第16条忠告。──《圣经综合解读》
敬畏神的人,必然也是孝敬父母的人,所以「当孝敬父母」(出二十12)被神排在人与神关系的前四诫之后,成为人与人关系的第一诫。「你母亲老了,也不可藐视她」(22节),正如孔子所云,有事让儿女代劳、有饭让父母先吃,这还不算是孝敬;孝敬父母最难的是「色难」(《论语·为政》),也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让父母心里快乐。──《圣经综合解读》
「你当买真理;就是智慧、训诲,和聪明也都不可卖」(23节),比喻凡事讨神喜悦、把真理和智慧看得最重要,这样才能使父母真正快乐。孝敬父母,不但要对父母和颜悦色,还要「使父母欢喜,使生你的快乐」(25节),也就是做儿女的为人正直、又有智慧(15~16节、24~25节)。给父母最好的礼物,就是让他们能在神面前因你而快乐。──《圣经综合解读》
「倚靠耶和华」(二十二19),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具体地教导儿女「使父母欢喜,使生你的快乐」,好让儿女经历神的祝福。因为神应许:「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出二十12)。──《圣经综合解读》
◎ 23:22~25 意思是要晚辈遵循智慧、真理,让父母快乐。与 23:15~16 意义相近。──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三23】「你当买真理;就是智慧、训诲和聪明也都不可卖。」
追求真理值得付出任何代价,不论遇到什么诱惑都不应放弃。把原则运用于日常事务的观察能力来自勤奋和乐意承认错误。一个人越亲近救主,越研究的道,就越能看明事物的本质。如果人为了暂时的利益而不顾事实,损人利己,就出卖了真理,陷入危险之中。他如果继续自欺,就无法再理解真理的价值。他也就厄运难逃了。很少有人认识到自欺欺人有多大的危险。他们为了蝇头小利而出卖了真理和永生。──《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24】「义人的父亲必大得快乐,人生智慧的儿子,必因他欢喜。」
【箴二十三25】「你要使父母欢喜,使生你的快乐。」
罪的咒诅最初是重重地落在母亲身上的(创3:16)。罪恶进入世界以后,肯定会有许多人找不到得救的道路而灭亡。每一个母亲所生的儿女都有这种厄运的可能性。正因为妇女普遍悲伤的情况,如果孩子选择了永生的道路,母亲就会非常开心。──《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26】「我儿,要将你的心归我;你的眼目也要喜悦我的道路。」
「喜悦」:或作「谨守」。──《串珠圣经注释》
要将你的心归我: 用拟人手法表现了智慧,劝勉人不可将力量和眷爱放在属世的虚妄之事上,乃要一心追求能够带来真饱足与生命的智慧,要遵从智慧。──《圣经精读本》
「要将你的心归我」(26a),指心要谨记智慧的教诲。「你的眼目也要喜悦我的道路」(26节),指眼目要谨守神的正道。──《圣经综合解读》
●「喜悦」我的道路:原文依照读型写型的不同,可以解释成「喜悦」或「谨守」。近代的翻译者都采「谨守」这个译法。──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当所罗门回到他对于淫乱的一再警告时,智慧似乎又开口说话了(第27节;参箴5:3;6:24;7:5)。──《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26~28妓女的魔掌】第26节以格外认真的态度引入第27、28节。在第26b节,译本在「留心」(AV、RSV;希伯来文子音为t~s]~r~n)与喜悦(和合、RV,t~r~s]~n)之间犹疑不定。希伯来文子音经文是后一个读法,却出奇地缺少一个介系词。马所拉经文与所有古代译本似乎是正确的,它们把这词读作前者,这样就不需要介系词。
不贞可能是浪漫的,但这里却忠实地提出了实际的难处:束缚(27节:无人援手就不得逃脱)、残忍无情(28a节)、在社会上身败名裂(28b节)。——《丁道尔圣经注释》
勿为无德行的女人所引诱。灯红酒绿看似艳福,事实上是难自拔的深坑。──《启导本箴言注释》
26~28节是第17条忠告。──《圣经综合解读》
「倚靠耶和华」(二十二19),不是相信圣灵必会「救我们脱离凶恶」(太六13),所以放心大胆地主动靠近试探;而是首先把自己的「心」和「眼」交给神,才能求神「不叫我们遇见试探」(太六13)。──《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三27】「妓女是深坑;外女是窄阱。」
受妓女或淫妇引诱的人,都无可避免地要面对结局。──《箴言雷氏研读本》
「深坑」:捕捉野生动物的陷阱。「窄阱」:难以逃脱的陷阱。──《串珠圣经注释》
「深坑」(27节),指捕捉动物的陷阱。「窄阱」(27节)很难取水,无法解渴。──《圣经综合解读》
●「妓女」:SH 2181,「作妓女」、「行淫」。
●「外女」:SH 5237,「外邦妇女」、「妓女」。意义与前面的「妓女」一样。
●「深坑」与「窄阱」意义相近,都是指难以逃脱的陷阱。 22:14也提及淫妇的「口」是深坑,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双关语,「口」与「阴道」都是难以逃脱的陷阱。
◎ 23:27~28 要晚辈远离妓女。──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三28】「她埋伏好像强盗,她使人中多有奸诈的。」
她使人中多有奸诈的: “奸诈”包含着“不顺服”、“悖逆”等意。被淫妇所迷惑的人,自然会敌挡神,违背父母,在兄弟之间造成不和。圣徒虽然无法除尽这世上的不义,却要尽量减少不义,这是圣徒的责任。所多玛城因没有10个义人而遭到毁灭,这应成为当今圣徒的宝贵教训(创18:32)。──《圣经精读本》
「她使人中多有奸诈的」(28节),可译为「她使奸诈的人增多」(和合本修订版),指淫妇引诱许多人离弃神、离弃父母、离弃正道。──《圣经综合解读》
人被淫妇吸引,首先是「心」远离了神,然后「眼」就看见了试探。人的「心」若想看什么,「眼」就很容易看到;人的心中若想要什么,就很容易把谎言信以为真。因此,人若要远离试探,首先要把自己的「心」和「眼」转向正确的方向。──《圣经综合解读》
●「人中多有奸诈的」:「使奸诈的人增多」。──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三29】「谁有祸患?谁有忧愁?谁有争斗?谁有哀叹(或作“怨言”)?谁无故受伤?谁眼目红赤?」
「眼目红赤」:因饮酒而眼睛赤红。──《串珠圣经注释》
●眼目「红赤」:SH 2448,圣经中仅出现于此,「眼睛因酒醉而沉滞」的意思。──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谁有祸患?这里开始了酗酒的话题,用诗歌的语言和想象揭示了撒但怂恿人造成的罪恶和悲伤的最大起因之一。
本段一开始是酒徒的悲叹。他已经体会到放纵之夜的痛苦后果。
争斗。醉酒以后往往会发生争吵。人们要和自己最好的朋友打架。尽管酒精削弱了人的力量,酒徒喝酒回家以后,仍足以给无辜无助的家人造成无法估量的心理伤害和肉体伤害。
哀叹(siach)。或“忧虑”,“失望”。而不是酒后的胡言乱语。Siach也可以指大多数酒徒清醒后的懊悔。
无故受伤。即“完全没有必要”的。醉汉和家人都受到伤害。
眼目红赤。直译是,“眼目的黑暗”。眼目红赤观望世界,说明已开始清醒。──《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29~35酒】对酒鬼作了令人难以忘怀的论述:他在别人眼中看起来的情形(29节),与他眼中所看见的情形(33~35节)。他的想象力就跟他的双腿一样无法控制(34节);如果他初次所受的诱惑有悲伤感(31节),那么他最后的虚张声势就更伤感了(35节)。——《丁道尔圣经注释》
【酒醉酒醒】好酒者的劝勉是箴言的一个主要信息。因为醉酒的人往往失去理智,容易犯罪而不自知。作者用问答开始他的讲论(29~30),他对酒醉者经验的描述、好酒者的心情、不能自制的表现,形容得栩栩如生,或许作者也曾经历被酒精控制,但其作用只是叫人得短暂的忘我。我们有神作为保障、引领者,祂必会将我们所遭遇的困苦全然除去。拥有主里的平安,根本不会再希求从麻醉中得来的片刻欢愉。——《新旧约辅读》
智慧的导师警告人不要醉酒的时候,说出一个酒徒的个案。──《箴言雷氏研读本》
描绘酗酒的人,藉此警惕读者不可醉酒。──《串珠圣经注释》
劝戒勿饮酒。酗酒的人所得是祸患、忧愁、争斗、哀叹;失去的是健康,见到的是怪异荒诞,说的是胡言乱语。智者的忠告是:远离酒,一眼都不要看它;因为酒在口中虽舒畅,进到身体里头,会象毒蛇把人咬死。──《启导本箴言注释》
29~35节是第18条忠告。──《圣经综合解读》
◎ 23:29~35 要晚辈不要流连沉迷于饮酒。这一段写实的描写出人把心灵寄托在酒精时的状况。当年没有毒品,如果有毒品,可能作者也会用类似的文字来劝告大家不要陷入毒品。──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箴二十三30】「就是那流连饮酒,常去寻找调和酒的人。」
“调和的酒”。混和了香料或其它药物的酒。──《箴言雷氏研读本》
「流连饮酒」(30a)的诱惑和淫妇的诱惑一样,都是看上去很美,结果却很糟糕,会导致「祸患、忧愁、争斗、哀叹、受伤、眼目红赤」(29节)。──《圣经综合解读》
「调和酒」(30b),指加了香料、增加了口感的酒,可以更加吸引人,让人不能自持、难以摆脱。末世的信徒生活在网络的时代,人本来就已经缺乏自律,而许多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Social Media Apps)却比「调和酒」设计得更加精心,让人在「信息茧房 Information Cocoons」里坐井观天,沉溺于「上瘾、分心、孤立、极化和假新闻 addiction, distraction, isolation, polarization, fake news」,变得越来越愚昧。──《圣经综合解读》
●「调和酒」:将香料与蜂蜜调入酒中,增加美味的一种饮料。──蔡哲民等《箴言研经资料》
长期饮酒的人遭受前一节所描述的痛苦。喝酒的历史越长,就越想喝酒,直到他们只好喝调和酒。这不是指兑水的低度酒,而是指加了香料和药物,提高了烈性的酒。──《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30 调和酒】通常是搀水的葡萄酒加了蜜糖或胡椒造成「香料酒」之后,酒力可以更强。箴言二十1说沉溺于酒的是愚昧人。醉酒是违背智慧传统的。例如希腊有举行喝酒大会(symposium)的习惯。但却调节饮用的分量,使人可以进行理智的对话,并且维持一定的气氛,使参与者可以自由抛开顾虑,藉歌唱吟诗发挥天赋。请参看:传道书九7的注释。──《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箴二十三31 酒发红】红色究竟是有某些令人着迷之处,使人更加沉迷于喝酒(这是基于七十士译本的读法),还是本段在翻译上出了问题,并不清楚。这种酒具有闪烁或起泡的特性,可能表示它是某种酒力特强,但易于下咽的佳酿(见:歌七9),但亦可能和乌加列《巴力史诗》的某个酒字有关。同样埃及之《安尼的教训》亦包括针对醉酒的警告,因为它会令人说话不小心,身体受伤,被朋友弃绝,失去知觉。──《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箴二十三31~32】「酒发红,在杯中闪烁,你不可观看,虽然下咽舒畅,终久是咬你如蛇,刺你如毒蛇。」
这里警告人不要被酒的美丽和香味吸引。──《箴言雷氏研读本》
「酒发红,在杯中闪烁」(31节),眼睛是迎接诱惑的大门,「眼目的情欲」(约壹二16)是罪吸引人的第一步。「倚靠耶和华」(二十二19)不是倚靠自己那点可怜的意志力去抵挡诱惑,而是倚靠神「不可观看」(31节)。在网络的时代,信徒更应当注意远离试探,提醒自己:「屏幕那边有一千个人,他们的工作就是破坏我能维持的任何自律 There’s a thousand people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screen whose job is to break down whatever responsibility I can maintain」(Tristan Harris)。──《圣经综合解读》
闪烁。原文有“露出眼神”之意,警告人不要被红酒的美色引诱。这种红酒经发酵酿成,直至如媚眼诱人。
下咽舒畅。酒下咽如果不舒畅,就不会有那么多人被引诱去喝,以致损害了自己的判断力。人们习惯上赋予喝酒以重要的位置,把它与家庭和国家的重要场合联系起来。然而酒不论在贫穷酒鬼的破屋,还是在豪华的环境里,都有其欺骗性和危害性。
毒蛇(s`oni)。准确的含义不明。可能指有角的蛇。酒很像蛇毒。对身体都有严重的危害。──《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33】「你眼必看见异怪的事(“异怪的事”或作“淫妇”),你心必发出乖谬的话。」
「外女」(AV、RV 边注):不如译作异怪的事(和合、RV、RSV),就如第二行的平行句所指出的。一个人的见识与判断都不再是可靠的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眼必看见异怪的事: 英译钦定本译成“你眼必看见淫妇”(Thine eyes shall behold strange women)。酒使人神情恍惚,因它刺激末梢神经,醉酒的人很容易陷入淫乱的情欲。就像淫妇象征撒但的假权势(启17:2),酒也意味着假真理,而非基督的真理。人若深陷错谬之中,他的灵魂就会走向死亡,因此更有必要将福音传给他们。──《圣经精读本》
异怪的事。根据对比的结构,有人认为是指“怪异的事”。醉酒的确会使人产生幻觉。但由于《箴言》多次提到“淫妇”(见箴2:16;5:3,20;7:5;22:14),以及淫乱与醉酒众所周知的关系,这里更有可能是指“淫妇”。
乖谬的话。酒精首先会影响人大脑中主管判断和识别的高级神经中枢,使人的判断能力削弱,是非观念淡薄。人醉酒后会说出清醒时从来不说的话,并兴致十足地把别人的愚蠢当作智慧来谈。酒后的大脑不但会产生愚昧,而且会想出邪恶的念头和计划,犯下人在头脑清醒时绝不认可的罪行。──《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33~35】33~35节描述醉酒者的丑态。「异怪的事」(33节)原文也被译为「淫妇」(二16;五3、20;七5;二十二14),表明酒的诱惑和淫妇的诱惑一样,起初看上去很美,结果却很糟糕,「虽然下咽舒畅,终久是咬你如蛇,刺你如毒蛇」(32节)。一切会使生命变得麻木的东西,都算不得享受。──《圣经综合解读》
「倚靠耶和华」,不是在神的恩典中尽情享乐,结果在恩典中失落;而是「凡事我都可行,但无论哪一件,我总不受它的辖制」(林前六12)。自由就是不被捆绑,既不被人捆绑,也不被罪捆绑,更不能被肉体捆绑。人若被肉体捆绑,就会忘记自己的有限、做事没有限度;人若随心所欲、任性妄为,就像站在悬崖边而不知道哪里是边缘一样。这个世界的好和坏、善与恶,常常只是取决于是否适度:许多毒品只是使用过量的镇痛剂,许多坏政策只是推行过度的好政策,许多坏主意只是走得太远的好主意。智慧也「调和旨酒」(九2)来款待人,但却不会让人「流连饮酒」、被酒辖制,而是让人「以神为乐」(罗五11)。但过度饮酒却会让人丑态百出、使世界颠倒,并且宿醉之后更加空虚,以致不惜代价、不顾后果地「仍去寻酒」(35b)。今天那些令人上瘾的网络游戏和社交媒体比酒精、麻醉品和赌博更加隐蔽,但都是把工具当作目的、把多巴胺(Dopamine)当作快乐本身,结果永远也达不到满足的终点。人只有把心和眼交托给神,才能让自己得蒙保守,因为在祂面前才有「满足的喜乐」(诗十六11)。最好的东西是容易让人满足的东西,而不是只会让人不满足的东西。──《圣经综合解读》
【箴二十三34】「你必像躺在海中,或像卧在桅杆上。」
这里描述一个醉酒的海员,他掉进海里淹死了,或去睡在乌鸦的巢里。──《箴言雷氏研读本》
「卧在桅杆」:醉酒者感觉浮荡,如在海上。──《串珠圣经注释》
你必像躺在海中: “海中”的希伯来原文,是指“海的深处”(拿2:3),“躺”则意指淹没。这句话是指酩酊大醉的人已失去知觉,甚至无法知道身体受了伤。──《圣经精读本》
在海中。描写一个人要睡在怒海般翻腾起伏的世界里。有人认为是指酒喝醉了,昏昏沉沉,离死亡不远,所有的机能都沉浸在酒中,就像死尸漂在海浪上没有生气,无可奈何。
桅杆(chibbel)。该词只出现在这里,含义不明。如果是指桅杆或瞭望台,那就是形象地描绘了醉汉头昏眼花,意识不到眼前有多危险。七十士译本为“像舵手在大风暴里,”指出醉汉的判断力受到了削弱。──《SDA圣经注释》
【箴二十三35】「你必说:“人打我,我却未受伤;人鞭打我,我竟不觉得。我几时清醒,我仍去寻酒。”」
人喝醉了可能会打架,但由于他不清醒,以至感觉不到打在他身上的拳头。──《箴言雷氏研读本》
醉酒者与人打架,虽受伤而仍不觉痛楚。──《串珠圣经注释》
醉汉可能是自言自语,也可能是答复朋友的责备。他承认有吵架,但说自己没有受伤。他隐约地意识到自己机能的减弱,但他希望从这种无法阻止的衰退中恢复,从头再来。这样的人已经成为他所选择之主宰的奴仆(见罗6:16)。然而有能力救他摆脱奴役(见罗6:18;7:23~25)。──《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23章)】
1 智者除了规劝年青人学习社交礼仪之外(23:1~3),更教训他们不要与那些人为伍?不要欺负那些人?参23:10~11。
2 圣经十诫中,第六诫训令以色列民孝顺父母(出20:12;申5:16)。究竟怎样才算是孝顺父母呢?参23:22, 24~25。在价值观念瞬息万变的今天,聆听父母的训诲是否仍有价值呢?
3 奥古斯丁曾说:「醉酒的人是自掘坟墓」。23章提到醉酒对人有那几方面的影响呢?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