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书亚记 15
约书亚记第十五章拾穗
【书十五1】「犹大支派按着宗族拈阄所得之地是在尽南边,到以东的交界,向南直到寻的旷野。」
在雅各的预言中,犹大和约瑟支派继承了流便被剥夺的长子权利(创四十九4),犹大将成为君王的支派(创四十九8-12),而约瑟将得到两分产业(创四十八22)。因此,首先拈出了犹大和约瑟两个支派的产业:犹大支派在「尽南边」(1节),约瑟的两个支派在中部。表面上是人的手在拈阄,实际上是神的手在管理,这就是人借着信心和顺服与神同工。
每个支派都是「按着宗族拈阄」(1节),表明拈阄的最小单位是「宗族」。「宗族 Clans」原文是「部族、家族」,是十二「支派 Tribes」与各个「父家 Fathers’ houses」之间的单位,由长老领导。以色列人分配土地是按「宗族」为单位的(十一23;十二7;十三15;十五1;民三十六6),同一「宗族」的土地形成一个行政区。──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此处记载的方式,是由南部的沙漠开始,逆时针记载。东界、西界都是水,北边与「便雅悯」和「但」两支派土地交界( 18:15-19 ;19:40-46 )
◎犹大支派是王的支派,因为应许的弥赛亚从这个支派而来。( 创 49:8-12 ) 不过这个支派领受了颇大块的领土主因乃是因为其有庞大的人口( 14:2-4 ),根据民 26:22 ,犹大超过二十岁以上的男性就有 76,500人。
●「寻」的旷野:字义是「平面」。此处在死海与东边的亚拉巴之间之大沙漠的一部份, 加低斯巴尼亚所在之处。──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犹大支派。有人认为本章的叙述最好应该从上一章最后一句开始:“于是国中太平,没有征战了。犹大支派按着宗族拈阄所得之地是在尽南边”。约书亚在从吉甲起程以前就为犹大,以法莲和玛拿西半个支派分配了土地。由于未加说明的原因,其他支派土地的分配没有马上完成。可能犹大和约瑟的后代比较勇敢,急于攻占领自己的土地,其他支派则比较怠懈和畏惧。此外,犹大和约瑟传承了流便被剥夺了的长子权利。犹大获得了统治权。约瑟得到了双份产业。他们可能因此而先行分配。犹大支派在南边。约瑟的儿子们在中部。当营地迁到士罗以后,才给剩下的七个支派分配土地。在把土地分给这七个支派以前,还得进行更加详细和广泛的调查。第一次分配土地并不是独断专行的。各支派如果意识到其他支派得的较少,就绝不会自私地偏留自己的份。后来他们又进行了一些调整。
迦南的许多城邑早已毁灭,没有留下遗迹可以辨认。但也有许多城市保留了古代的名称和可以辨认的特征。这就有助于比较准确地确定各个支派的疆域。考古学家不断发现更多的城市,更准确地找到古代地名的位置,从而越来越精确地了解巴勒斯坦的地理。本章前十二节确定了犹大支派的疆域。
以东的交界。犹大支派的领土在迦南的最南部,在东南与以东接壤,南边是寻的旷野。本节所指出犹大南部的边界和民34:3~5所描述以色列的南部边界是一致的。──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五1~4】犹大支派的南界: 犹大支派的南界始于死海南端,通过抵达加低斯巴尼亚的亚克拉滨坡南边。这与整个以色列地界的南界相一致,是与以东地相连接的交界。以东地居住着以扫的后裔(创32:3),与摩押、亚扪等族一起,曾排除在征服对象之外(申2:4-23)。――《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五1~12】犹大的南界从“盐海”(死海)的南端向西伸展至“埃及小河”。北界从死海北端伸展至地中海(这也包括东面和西面的边界)。――《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描述地界范围:南界由盐海(死海)南端起往西南延伸再转西北至埃及小河;北界由死海北端起往西延伸至地中海;东界由死海南端至北端约但河口,西界为地中海海岸。――《串珠圣经注释》
【书十五1~63】本章记犹大支派分得之地,是最先分得约但河西土地的以色列支派。先划定四界,然后特别提出给迦勒和俄陀聂的土地;最后把城邑依次分给犹大支派各宗族。――《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犹大支派所得之地。――《串珠圣经注释》
分给犹大支派的城邑: 本章记录了关于分产业给犹大支派的事实:①记录了犹大支派所得之地的东西南北交界(1-12节)。在12个支派中,犹大支派最先分得了产业,分得之地亦远远超过其它支派所得之份(14:1-5,地图,12支派的交界)。并且,他们所分得之地虽然也有沙漠,然而有很多较为肥沃的青草地与葡萄园。神首先如此祝福犹大支派,成就了雅各的预言(创49:8-12);②记录了迦勒从希伯仑地驱逐亚衲族人的事件与俄陀聂攻陷底璧的事件(13-19节)。(士1:11-15)也记录了此事,这暗示了占领底璧是在约书亚去世之后。本书的作者似乎是为了罗列犹大支派所分得之地,才在此处记录了此事。因为迦勒所分得的希伯仑之地位于犹大支派的地界内;③属于犹大支派的城邑可分为南边的城邑(21-32节)、高原(33-47节)、山地(48-60节)、旷野(61,62节)等四个区域。本文之所以如此详细地记录这些城邑,是为了表明应许给犹大支派的地是何等辽阔肥沃;④特意记录了耶路撒冷依然由耶布斯人统治的事实(63节)。将要在犹大诸城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的耶路撒冷尚被仇敌掌握的事实,暗示了征服迦南的使命在逐渐成就。――《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五2】「他们的南界,是从盐海的尽边,就是从朝南的海汊起,」
「盐海」(2节)指死海。「埃及小河」(4节)指迦南和埃及的边界阿里什旱溪(Wadi el-Arish)。「海」(4、11节)、「大海」(12节)指地中海。
2-12节是犹大支派产业的范围,位于迦南地的最南面,西起地中海,东到死海,具体位置和范围参见地图。虽然三千多年前的古城早已埋在土中,但今天仍有不少地方保留了古代的名称和特征,考古学家也不断挖掘出古代废墟,从而越来越精确地确定了各个支派的疆界。──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盐海」:「死海」。
●「海汊(音chaˋ)」:字义是「舌头」、「(舌状的) 楔子、海湾」;犹太版英文圣经(TNK,1985)作「tongue(舌头)」。下文 15:5 又出现此字。──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朝南的海汊。七十士译本为“从向南延伸的高地”。叙利亚译本为“他们的边界从盐海南岸开始,延伸到向南的海口”。七十士译本可能把“海汊”理解为伸入死海的那块陆地了。叙利亚译本也受其影响。该词一般指伸出的地岬。但根据上下文,最好应理解为盐海的南端。──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五2~4 犹大南界的地势】按照民数记三十四3∼5,犹大的南界就是国界。它从死海南端以东的边界开始,延伸到寻的旷野(见:民十三21,二十1),最后西临地中海。亚克拉滨坡可能是纳克布萨法(Naqb es~Safa;见:民三十四4)。加低斯巴尼亚是以色列人横渡旷野时的集结点,亦从此发动侵略(见:民十三26;申一19、46)。它的遗址最有可能是在西乃半岛北部艾因干河畔的库代拉特泉。希斯仑、亚达珥、甲加等村落的位置至今不明,但可能和加低斯巴尼亚附近的水井和水泉有关。押们的地点也不能肯定,但有学者认为它是附近多个水泉之一,名叫穆维利泉。埃及小河则是阿里什干河,参看:约书亚记十三3。名单上各地间方向的描述十分笼统,只能提供粗略的方位。——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五3】「通到亚克拉滨坡的南边,接连到寻,上到加低斯巴尼亚的南边,又过希斯仑,上到亚达珥,绕到甲加,」
「亚克拉滨」:在亚拉巴谷地与犹大山地之间。
「寻」:乃西乃沙漠与南地之间加低斯巴尼亚附近的旷野。――《串珠圣经注释》
「加低斯·巴尼亚」是寻的旷野和巴兰的旷野交界之处,这里是十二探子出发窥探迦南、以色列人开始38年旷野飘流的地方(民十三26),也是以色列人结束旷野飘流、重新出发进迦南的地方(民二十1)。──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亚克拉滨」:字义是「蝎子山口」,可能是「纳克布萨法」(Naqb es~Safa)。
●「加低斯巴尼亚」:字义是「神圣的」。是以色列人横渡旷野时的集结点,也是从此地发动侵略(见:民 13:26 ;申 1:19,46 )
●「希斯仑」:字义是「被墙围住」。
●「亚达珥」:字义是「非常荣耀」。
●「甲加」:字义是「地板」。──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亚克拉滨坡。直译是“蝎子之山”,或“蝎子的高地”(见民34:4),可能是因为那里蝎子很多。该地大概位于哈拉山到死海的中途。书11:17;12:7曾提到哈拉山。
连接到寻。或“横越到寻”,需要过山。
加低斯巴尼亚。或“从南边直上到加低斯巴尼亚”,在别是巴以南一段距离处。有人认为它是希伯仑以南118公里处的艾因库戴拉(`Ain el~Qudeirât);也有人认为是希伯仑东南8公里的艾因奎戴斯(`Ain Qedeis)。
希斯仑。希斯仑,亚达珥,甲加的准确位置不得而知。这条边界显然是从加低斯向西北直到亚达珥,然后再向西。他可能是沿着巴兰旷野和寻旷野的边界。加低斯巴尼亚似乎就在这条边界上,因为圣经说它在这两个旷野里(民13:26;20:1)。──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五4】「接连到押们,通到埃及小河,直通到海为止。这就是他们的南界。」
●「押们」:字义是「强壮」。
●「埃及小河」:现今之「阿里什干河」。是应许之地的西南界。可参考书 13:3 。
●「他们的」南界:直译是「你们的」。──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埃及小河。据认为是指艾里什河(Wadi el~`Arish) 的北部支流。边界顺着这条河直到地中海。──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五5】「东界是从盐海南边到约旦河口;北界,是从约旦河口的海汊起,」
●「约旦河口的海汊」:指「约旦河汇入死海处」。──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东部边界就是整个盐海海岸,从南部海湾到北部海湾(见第二节注释),就是约旦河的入海口。北部边界从这里开始。──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五5~11】描述了犹大支派的北界。这与便雅悯与但支派的南界相一致,从约但河口的海汊到地中海。被称为“波罕的盘石”的交界石,标志着犹大与便雅悯支派的交界(18:17)。此处的“波罕”指流便之子。――《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犹大的东界是死海的整个西边直到约旦河流入死海的地方。至于北界则是从死海起向北延伸至伯曷拉,再转西于耶路撒冷以南掠过后向北直达基列耶琳,转向西南直达伯示麦,亭纳,最后往西北延着梭烈河以至地中海。( 15:5-11 )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6】「上到伯曷拉,过伯亚拉巴的北边,上到流便之子波罕的盘石。」
「伯曷拉」和「伯亚拉巴」:犹大与便雅悯的边界上的小镇,后列入便雅悯境(参18:19, 21-22),显示支派间在分地上互有调整。――《串珠圣经注释》
「流便之子波罕的盘石」(6节)可能是当时众所周知的地标,来历已经不能确定。
「伯בַּיִת」原文的意思是「家」(6节);凡是以「伯」开头的地名,意思都是某某之家。──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伯曷拉」:字义是「鹧鸪的房屋」、「鹧鸪之地」。
●「伯亚拉巴」:字义是「沙漠谷地的房屋」。
●「波罕」:字义是「拇指」。──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伯曷拉。直译是“鹧鸪之家”,现名艾因哈雅拉(`Ain Hajlah)。距约旦河3公里,在河口与以色列人安营的吉甲之间。伯曷拉在边界上,但属于便雅悯支派。
伯亚拉巴。直译是“旷野之家”,或“亚拉巴之家”。亚拉巴是约旦河边的低地。伯亚拉巴的准确位置不详,但可能靠近死海北部荒原的加拉利(`en Gharabeh)。有时称它属犹大(第61节),有时称它属便雅悯(书18:22)。
波罕的盘石。这里说边界是上到波罕的盘石,而书18:17又说边界是下到波罕的盘石。可见这块盘石一定是在附近的山坡上,位于伯亚拉巴的西边。这块盘石为什么以流便儿子的名字来命名就不得而知了。波罕也不住在这里。至少流便支派的领土是在河的另一边。但波罕可能属于那些过河来帮助其他支派夺取土地的流便后人,建立了功勋,死后埋葬于此,立石碑作纪念,被称为波罕的盘石。──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五7】「从亚割谷往北,上到底璧,直向河南亚都冥坡对面的吉甲。又接连到隐示麦泉,直通到隐罗结,」
「底璧」:可能在耶路撒冷东北以东。(不是10:38及本章15的「底璧」)
「亚都冥」:为陡斜的山道。
「隐示麦泉」:近耶路撒冷,又称「基训泉」(王上1:33)。
「隐罗结」:在耶路撒冷东面之汲沦谷与欣嫩子谷的交汇处。――《串珠圣经注释》
「隐עַיִן」原文的意思是「泉水、眼睛」(7节);凡是以「隐」开头的地名,表明这里有泉水。
「亚割谷」(7节)就是亚干被处死的地方(七26)。「亚都冥坡对面的吉甲」(7节)不是以色列人扎营的「吉甲」。──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亚割谷」:字义是「麻烦谷」、「搅乱谷」,亚干一家人在此遭石头打书 7:26 。
●「亚都冥」坡:字义是「红润的人」或「安静的人」。
●亚都冥坡对面的「吉甲」:此处的吉甲不是过约旦河安营的那个吉甲。而是犹大与便雅悯交界的一个地方。
●「隐示麦泉」:字义是「太阳之泉」。
●「隐罗结」:字义是「漂洗者的泉源」。──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底壁。不是书10:38中的底壁,而是位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中途的托格里特底比(Thogret ed~Debr)。
亚割谷。耶利哥南边的平原,叫布克亚(el~Buqe`ah)。西南东北西南走向,约5公里,位于古姆兰遗迹(Khirbet Qumrân )以西,在犹大旷野的北部。见61节注释。
亚都冥。在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路上。“上到……亚都冥”指这里的一个山口。本节“河”的原文指“冬季的溪流”,只在冬天下雨时有水,其它季节都是干涸的。这个河谷据认为就是现在的达拉特达姆(Tal`at ed~Damm)。
隐士麦泉。直译是“太阳泉”。位于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路上,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现在的埃尔菏达泉(`Ain el~Hôd ),离伯大尼不远,是到达约旦河以前的最后一个水泉,被称为使徒泉。
隐罗结。直译是“探子泉”。这是耶路撒冷城外的一个水泉或水井,在基纯谷和欣嫩谷的交汇处。──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五8】「上到欣嫩子谷,贴近耶布斯的南界(耶布斯就是耶路撒冷)。又上到欣嫩谷西边的山顶,就是在利乏音谷极北的边界。」
「欣嫩子谷」:在耶路撒冷南门外东西横卧的山谷。耶路撒冷并不在犹大境内(见63)。
「利乏音谷」:在耶路撒冷以西。――《串珠圣经注释》
欣嫩子谷: 位于锡安山的南部 ,从亚哈斯王起因侍奉摩洛神而臭名昭著(代下28:3)。――《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欣嫩子谷」(8节)在耶路撒冷西南面,迦南人曾在这里焚烧儿童献给摩洛。后来这谷成了耶路撒冷的垃圾场,焚烧垃圾,成为地狱的象征。
「耶布斯的南界」(8节)指耶路撒冷城的南边,犹大的边界从耶路撒冷城的南边绕过去,耶路撒冷城属于便雅悯支派。
「利乏音谷」(8节)从耶路撒冷西南角向南延伸到伯利�琚A是重要的产粮区(赛十七5)。这里是大卫几次打败非利士人的地方(撒下五18、22;二十三13)。──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欣嫩」子谷:字义是「悲叹」。
●「利乏音谷」:字义是「巨人谷」。──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欣嫩子谷。又叫“欣嫩谷”。源于希伯来词gehinnom ,后派生出希腊词gehenna(“地狱”。见太5:22,29,30;10:28;18:9;23:15;可9:43,45,47;路12:5;雅3:6),在《圣经》中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地方,因为人们在这里献祭给摩洛,包括献儿童。上面的邱坛受到过约西亚的污秽。后来耶路撒冷的垃圾又在那里焚烧。一般认为“欣嫩”一名来自其原来的主人。也有人认为该名来源于一个已废的词,意为“哀哭”。鉴于这里曾有许多无辜的儿童受害,这样推定比较合理(见王下23:10;耶7:31)。约西亚王废除了欣嫩谷的偶像,污秽了邱坛以后,那谷显然成了耶路撒冷的垃圾场,和大家咒诅的地方。那里一直有火在焚烧各种污秽之物,以防止病菌的传播。它在耶路撒冷西南面,与隐罗结的所在的城东南的基纯谷汇合。
耶布斯的南界。直译是“耶布斯的肩头”,可能指耶布斯城所坐落的高原或山脊。由于边界从耶路撒冷城的南边绕过去,这城就留在便雅悯支派的境内了。
山顶。指欣嫩谷西边的山顶。
利乏音谷。撒下5:18。从耶路撒冷西南角向南延伸到伯利�琚C这个地区非常富饶,为攻打耶路撒冷的敌人所觊觎。这也是两次打败非利士人的地方(撒下5:18~22;23:13;代上11:15;14:9)。──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五9】「又从山顶延到尼弗多亚的水源,通到以弗仑山的城邑,又延到巴拉(巴拉就是基列耶琳)。」
「尼弗多亚」:在耶路撒冷西北三公里(二英里)。
「基列耶琳」:见士18:12注。――《串珠圣经注释》
「基列·耶琳」(9节)位于耶路撒冷到沿海平原的路上,是基遍人的城邑(九17)。约柜从非利士地运回后,存放在这里五十多年(撒上七1-2)。──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尼弗多亚」:字义是「开口」。
●「以弗仑」山:字义是「像幼鹿的」。
●「巴拉」:字义是「女主人」。
●「基列耶琳」:字义是「森林之城」,此城也被称为「基列巴力」书 15:60 18:14 、「巴拉」。位于耶路撒冷西北方十三公里处。──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尼弗多亚。在耶路撒冷西北4公里处,离以马忤斯不远,就是今天的利夫塔(Liftā)。
以弗仑山。是从耶路撒冷到约帕道路附近的一条山脉,其上有所巴,库勒聂,卡塔等小镇。边界仍旧是西北走向的。
巴拉。又名基列耶琳。显然是古代迦南人崇拜巴力的邱坛。很多人认为它就是现在的阿扎丘(Tell el~Azhar) ,系位于从耶路撒冷到约帕的路上13公里处的一个山村。基列耶琳是约柜从非利士地运回后存放了二十年的地方(撒上7:1,2)。──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五10】「又从巴拉往西绕到西珥山,接连到耶琳山的北边(耶琳就是基撒仑)。又下到伯示麦过亭纳,」
「西珥山」:异于以东境内的「西珥山」,此处在巴拉之西南。
「伯示麦」:于19:41又名伊珥示麦,近亚雅仑谷。
「亭纳」:见士14:1注。――《串珠圣经注释》
「伯·示麦」(10节)位于耶路撒冷到沿海平原的路上,靠近非利士人之地。约柜从非利士地运回后,这里有许多人因观看约柜而被击杀(撒上六19)。「伯·示麦」的意思是「太阳神之家」,不是以萨迦的伯·示麦(十九23)和拿弗他利的伯·示麦(十九38)。这个名字的城市之多,表明迦南地的太阳神崇拜很普遍。──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耶琳山」:字义是「森林山」。
●「基撒仑」:字义是「希望」。
●「伯示麦」:字义是「太阳之家」。
●「亭纳」:字义是「一部份」。──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绕到。边界从巴拉开始,由西南方向转为向西。
西珥山。一条从基列耶琳开始西南走向的山脉,现名萨里斯(Sārîs)。Sārîs源于西珥(Seir),意为“多毛”。正如“基列耶琳”意为“森林之城”,该山脉无疑因其树木而得名。这座西珥山与以扫所住的西珥山没有联系。
基撒仑。可能是现在的盖斯拉(Keslā) ,又名哈耶琳(Har~jearim,“森林之山”),就像“基列耶琳”意为“森林之城”。该地原来似乎是森林覆盖的。
伯士麦。直译是“太阳之殿”。太阳是迦南人崇拜的物件。山川,树木,河流,泉源等都要奉献给太阳。伯士麦在耶路撒冷西南24公里处,在通往亚实突和大海的路上,就是今天的卢梅拉山(Tell er~Rumeileh) 。在撒母耳的时代,这里有许多人因观看约柜而被击杀(撒上6:19)。
亭拿。在伯士麦西北偏西约7公里处。──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五11】「通到以革伦北边,延到施基仑,接连到巴拉山,又通到雅比聂,直通到海为止。」
「施基仑」:大概在以革伦西北五点六公里(三英里半)。――《串珠圣经注释》
「以革伦」(11节)是非利士五城中最北的一座,犹大边界从城北穿过,因此以革伦属于犹大支派,后来转属但支派(十九43)。──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以革伦」:字义是「移民」或「连根拔起」。
●「施基仑」:字义是「酩酊」。
●「巴拉山」:字义是「女主人山」。
●「雅比聂」:字义是「上帝导致建造」。──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通到以革伦北边。直译是“通到以革伦北边的山上”。以革伦是五座非利城市中最北的一座,位于犹大山地到大海的中途。犹大边界从城北不远处穿过,因此以革伦属于犹大支派(后来转属但支派)。
施基仑。犹大北部边界的一座小城。
巴拉山。可能是以革伦西面与海岸线平行的一小段山脉。据说是奉献给巴力的,因为这是太阳落山前最后照到的山峰。
雅比聂。直译是“神促使建造”。在约帕以南约13英里,距地中海4英里,在通往迦萨的路上,也就是后来的耶伯纳村(Yebnā)。雅比聂在次经中被称为雅米聂(Jamnia)。公元70年耶路撒冷毁灭时,很多犹太学者和公会议员逃到这里。所以它是公元一、二世纪中犹太学术研究的重镇。──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五12】「西界就是大海和靠近大海之地,这是犹大人按着宗族所得之地四围的交界。」
大海: 指地中海,地中海沿岸的平地——非利士的五城一直未被征服,直到大卫时代,才隶属于以色列(代上18:1)。――《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五13】「约书亚照耶和华所吩咐的,将犹大人中的一段地,就是基列亚巴,分给耶孚尼的儿子迦勒。亚巴是亚衲族的始祖(基列亚巴就是希伯仑)。」
●「基列亚巴」:字义是「亚巴之城」。创 23:2 ,又名「亚巴」21:11 ; 创 35:27 ,亚伯拉罕和撒拉都葬在此创 23:19 , 创 25:1 。
●「亚巴」:字义是「第四」。──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分给。见书14:12注释。该动词应译为“已分给”(见14:13节)。该段还见诸与士1:10~15,稍有不同。《士师记》的作者可能引用了这段较早的材料,略作变动。两处叙述的背景是一样的,所以不大可能指攻占希伯伦的两个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四十年前从加低斯巴尼亚派出十二个探子(民13:22)时所提到的示筛,亚希幔,达买都还活着。有人认为这是亚衲族三个部落的名字,而不是个人的名字。──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五13~19】“俄陀聂”在约书亚的闪电攻击(一○38,39)之后,向底璧进行第二次袭击。他后来成为以色列的士师(士三9∼11)。――《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迦勒和俄陀聂攻取之地:约书亚先前以闪电式手法攻取了底璧(见串),但这城可能后来失守,以致俄陀聂须再次攻取。――《串珠圣经注释》
【书十五13~19 地的赐与】迦勒将地赐给俄陀聂和女儿押撒,是古代近东典型的封建式赐与。君王和诸侯往往赏赐土地给将领作为酬报,同时又有开垦无人耕种土地,增添税收的功用(可见于好几条汉摩拉比法律)。又有政府使用这种手法来促使部落土人安居,免得他们为国家的安定和经济带来麻烦(可见于马里文献)。同时提供封地和赐婚(见:撒上十七25,十八17),只是强调征服亚衲族人的重要性。由于所得之地颇为干燥,押撒求赐水源(见:创二十六17∼33)并无不是之处,只是驱使父亲更加诚实地面对这个问题而已。——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五14】「迦勒就从那里赶出亚衲族的三个族长,就是示筛、亚希幔、挞买;」
迦勒……赶出: 约书亚军队占领巴勒斯坦南部之后,曾搜索包括希伯仑山地的整个以色列山地,歼灭了亚衲的子孙(11:21,22)。因此,亚衲族似乎又重新占领了被约书亚所征服之地,而迦勒分得了希伯仑地之后,为了定居在那里,重又歼灭了亚衲族人。在我们的信仰生活中这些历史事实是重要的教训。邪恶势力直到世界的末日仍然存在,我们当警醒不倦,在灵性方面不要懈怠。――《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示筛」:字义是「贵族」。
●「亚希幔」:字义是「我兄弟是个礼物」。
●「挞买」:字义是「犁沟」。
◎示筛、亚希幔、挞买可能不是三个人,而是三个亚纳家族;「三个族长」的直译是「三个族」。──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亚衲族。直译是“亚衲的后裔”。──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五15】「又从那里上去,攻击底璧的居民,这底璧从前名叫基列西弗。」
底璧位于希伯仑的南方,古名“基列西弗”(士一11),又名“基列萨拿”(49节)。在南部战役中,约书亚曾攻陷希伯仑和底璧二城(十一21),大概逃脱的亚衲族人回来重占,以致迦勒要再攻打。――《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在南方战役中,约书亚曾经攻陷希伯仑和底璧(十36-39)。可能因为没有以色列人常驻,被亚衲族人重新占据,所以迦勒需要再次攻打希伯仑和底璧。──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迦南地的所有权属于神(出十九5),以色列人分得了使用权,但许多「未得之地」(十三1)还在迦南人的手中,需要进一步的争战才能实际地享用应许。但神已经宣告,「那为你争战的是耶和华——你的神」(申三33),只要百姓凭信心上去攻打,神就「必在以色列人面前赶出他们去」(十三6)。当日以色列要借着争战去承受「未得之地」,今天我们也要借着属灵的争战去得着基督里「一切的丰盛」(西二9-10)。神带领我们在争战中得着的,才能更好地成为我们属灵的享用。──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底璧」:字义是「圣所」。又名「基列西弗」、「基列萨拿」,不过一般认为「基列萨拿」是「基列西弗」的误写。
●「基列西弗」:「书本之城」或「纪录之城」的意思,可能是当地的行政文化中心。也可能跟当时美索不达米亚的大城市一样拥有大量图书资料。拉布德废墟可能是其遗址。──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底壁。见书10:38注释。──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五15 基列西弗】这是后来名叫底璧之处的迦南名字(见:士一11∼12)。「基列西弗」是「书城」或「条约镇」之义,可能反映了当地有文士的学院,或是谛结某个条约的地点。圣经记述显示这城位于希伯仑西南,犹大山地的南部。近代的挖掘显示拉布德废墟可能是其遗址。——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五15~16】迦勒提议要将女儿赐给夺取底璧城的人。在古代社会,有将女儿赐给立大功者以表勉励的风俗(撒上17:25;18:17)。如此看来,当时的底璧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坚固城。底璧的原名为基列西弗,含有“学者之城”之意,表明此地当时是文化中心。――《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五16】「迦勒说:“谁能攻打基列西弗,将城夺取,我就把我女儿押撒给他为妻。”」
●「押撒」:字义是「足链」或「脚镯」。──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古代父亲对儿女的婚事拥有绝对的权利。子女也认为这样的安排是天经地义的。但我们不要理解为迦勒把自己的女儿当成什么人都可以争夺的对象。迦勒无疑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英勇有为的人,一个愿意热心为神而战的人。也许他想给自己的女儿找一个社会地位差不多的人。押撒要嫁的不是第一个进入基列西弗的人,而是把城攻下的人。没有人能单枪匹马攻取这座防守严密的城市。所以这个应许可能只限制在迦勒手下的将帅们。──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五16~19 俄陀聂,是个士师吧……】约书亚死后,俄陀聂成为以色列人的第一位士师(参士1:13;3:9-11),把压迫他们的仇敌逐出,使全地再享太平。在以色列人的改革上,他担任重要的角色,继承了父辈迦勒对神的忠心。──《灵修版圣经注释》
【书十五17】「迦勒兄弟基纳斯的儿子俄陀聂夺取了那城,迦勒就把女儿押撒给他为妻。」
俄陀聂在约书亚死后做了以色列人的士师(士三7∼11),是第一位兴起的士师。――《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迦勒……俄陀聂: 俄陀聂是迦勒的侄子,因此,LB明确地译成“迦勒的侄子”,而共同译本则译成“其父基纳斯是迦勒的兄弟”。――《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俄陀聂」(17节)是迦勒的侄子,在约书亚之后成为以色列人的第一位士师(士三7-11)。──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基纳斯」:字义是「猎人」。
●「俄陀聂」:字义是「上帝的狮子」,士 3:7-11 记载他担任以色列士师的事迹。
◎迦勒以自己的女儿押撒来「悬赏」攻入底璧城的勇士( 15:15-16 )。结果他的侄子俄陀聂将城攻取,迦勒就守约将女儿嫁给他为妻( 15:17 )。
◎迦勒的家谱:
耶孚尼( 民13:6 )
-----------|-------------
| |
迦勒基纳斯
-------------|------------ -----|-----
| | | | | |
以路以拉拿安押撒俄陀聂西莱雅
( 代上 4:15 ) ( 代上 4:13 )
由此可以看出,迦勒与俄陀聂是叔侄关系,押撒与俄陀聂是堂兄妹。──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迦勒的兄弟是基纳斯,而不是俄陀聂(见14:6节)。俄陀聂后来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他成为以色列的拯救者和士师(士3:9~11)。──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五18】「押撒过门的时候,劝丈夫向她父亲求一块田,押撒一下驴,迦勒问她说:“你要什么?”」
“下驴”表示尊敬。――《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押撒过门的时候,劝丈夫向他父亲求一块田」(18节),七十士译本译为:「押撒过门的时候,丈夫劝她向父亲求一块可耕种的田」。根据这个译法,「押撒一下驴」(18节),可能指押撒刚要与迎亲的丈夫起程,听了丈夫劝告之后,忽然又下了驴。所以迦勒看到「押撒一下驴」,就问她「你要什么」(18节),原文是「你怎么了」。──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押撒过门的时候」:直译是「她进来」,犹太版英文圣经(TNK,1985)作「she came to him(她来到他面前)」。这边的「进来」SH 935可能特别指「新娘进入新郎
的家」。
●「劝」:字义是「煽动」、「唆使」、「引诱」、「怂恿」。犹太版英文圣经(TNK,1985)作「she induced him(她引诱他)」。不过若照七十士译本的翻译则刚好相反,是俄陀聂要押撒去要田。 15:19 是押撒出面要田地。──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一些希腊语文稿为“他劝她去求”,与《士师记》七十士译本相同。俄陀聂显然愿意提这样的要求,但最好由妻子,而不是由他提出。俄陀聂不想让人觉得他是占了岳父的光。──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五18~19】关于押撒向其父迦勒求地与水泉的事件,有两种相反的见解:①认为这件事反映了押撒积极的信仰;②认为她的要求过分而无理。
【书15:21~62】犹大支派所分得的城邑: 犹大支派所分得的产业主要有南边的城邑(21-32节)、高原(33-47节)、山地(48-60节)、旷野(61,62节)等四个部分。犹大支派的领土共包括120多个城邑,这些城后来随着便雅悯支派(18:21-28)西布伦支派、但支派确定城邑而再进行了调整。根据地域特征将犹大支派的领土分为12个区域:(1)别是巴为中心、偏向南边的区域;(2)从南部的亚杜兰到北部的基底拉的高原,沿着今日“耶路撒冷——亚波”之间的铁道而伸向南北的区域;(3)位于第一、二区域之间的南部高原;(4)以玛利沙为中心而位于第二、三区域之间的区域;(5)与“埃及西乃”临接的南部海岸平原地带。此区的中心地以革伦是非利士的五大城市之一,不久后归为但支派(19:43);(6)位于埃及与迦南关门地带的区域(47节)。其中心地亚实突很久都未被征服,后被乌西亚王所攻陷(代下26:6);(7)北与第一区相连的区域,其中心地为底璧;(8)位于第七区域的北部与第三、四区域东部的山地,其中心地为希伯仑;(9)位于希伯仑南部、犹大山地之东部的区域;(10)与希伯仑北部相毗邻的山脉地带;(11)位于犹大支派北界周围的区域;(12)与便雅悯支派相连接的地带(18:21-24),亦即属于东部倾斜地的区域。分给犹大支派的城邑对他们而言过于宽阔。因此,后来西缅支派的产业是从犹大支派所得的产业中分出来的(19:1-9)。这就应验了雅各对西缅“我要使他们分居在雅各家里,散住在以色列地中”的预言(创49:7)。――《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五19】「她说:“求你赐福给我,你既将我安置在南地,求你也给我水泉。”她父亲就把上泉下泉赐给她。」
押撒要求的田是一块有水泉灌溉的好田,迦勒给她的土地,高处低处都有水泉,远超过她所求。这块地在底璧附近。今天,那一带的农民仍用水泉灌溉田园。――《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押撒要求父亲给她地的原因。见士1:15注。――《串珠圣经注释》
「你既将我安置在南地」(19节)原文是「你既给了我南地的土地」。「南地」指犹大山地南方的半干旱地带,那里的「水泉」(19节)通常是在旱溪附近挖掘的水井,必须倚靠神「按时降秋雨春雨」(申十一14),让旱溪在雨季满溢,水泉才能出水。因此,押撒求「水泉」,并不表明她只倚靠「水泉」,而不再凭信心仰望神「降下时雨」。
「水泉」(19节)原文是复数,「上泉下泉」也是复数,所要的和所给的都是许多泉水。
古代中东人的嫁妆是从聘礼中拿出来的一部分财物(创三十一14-16),通常不会是土地。迦勒给女儿土地作嫁妆,本身就是特别的恩典。但押撒比她同族的亚干更有智慧,她所求的不是金、银、衣服(七21),而是「水泉」;她所看重的不是暂时的满足,而是长久的供应。我们在基督里所追求的,也不应该停留在属地的恩典,因为「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约四13);而应当注目基督自己,因为祂所赐的水要在我们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约四14)。──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赐福」:「给我福气」、「给我礼物」之意。「求你赐福给我」的原文没有「求」,直译是「给我一个祝福」;犹太版英文圣经作(TNK,1985)作「Give me a present」。
●「安置」在南地:原文可能是「安置」或「给」。
●「上泉下泉」:目前还拿来灌溉希伯仑的农地。──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希伯仑这一带比较干旱,因此水源非常重要。迦勒也很慷慨,给女儿与俄陀聂两份泉水。这等于是给予他们极大的好处;直到今日那一带的农民仍用水泉灌溉田园。──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南地(`eres hannegeb) 。negeb 意为“干燥”。它表示“南地”是因为巴勒斯坦的南部非常干燥,就像一片荒漠。迦勒的女儿实际上是说,父亲即给了自己一开干旱之地,她希望再得到一块有水泉的土地,以便取水灌溉。这件事记录下来肯定是有教育意义的。我们也应向我们的天父求赐福的水泉,来浇灌自己干涸的心灵。只要我们求,祂就赐给我们双份,不但有上泉,还有下泉,完全满足我们的需要。──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五19 水对农业的重要不言自明,迦勒对女儿的爱在此可见一斑……】押撒向父亲迦勒求浇灌田地的水泉,因为迦勒给她的一块地在南部,非常干燥。迦勒可能是把这块地给她作嫁妆(15:17)。──《灵修版圣经注释》
【书十五20】「以下是犹大支派按着宗族所得的产业:」
犹大支派……产业: 本章所记录的犹大支派的地是以约但河以西为中心,由于中部高原地带相联的众山谷与多处的丘陵组成。北为宽阔的军事上脆弱的地区,东为死海与犹大旷野,西为丘陵与山谷,南为“南地”(Negeb)沙漠。从伯特利到别是巴的中部高原地区是百姓的生活中心,蜿延伸向地中海的倾斜地,适于耕种与游牧。因此,在此地能进行所谓地中海式农业,其农作物有葡萄与橄榄等。――《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在十二支派中,唯有犹大支派(21-62节)和便雅悯支派(十八21-28)详细地留下了城邑的清单,也只有这两个支派比其他支派更长久地持守了神分给他们的产业。
犹大支派的产业有各种地貌,包括五个地区:
1.南地(21-32节),就是犹大山地与南方旷野之间的半干旱地带;
2.「高原」(33-47节),就是犹大山地与沿海平原之间的示非拉丘陵地带;
3.沿海平原(45-47节),就是地中海沿岸的非利士人之地;
4.「山地」(48-60节),就是从希伯仑向北延伸到耶路撒冷的中央山地;
5.「旷野」(61-62节),就是犹大山地的东面、死海西岸陡斜的山坡。──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这是犹大支派所得的产业。这句话说明从13节到19节都是插入成分。分给犹大支派的土地长45英里,宽50英里,拥有各种地貌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它包括四个地区:一,南地,或干旱之地,在中部山区和沙漠之间;二,丘陵,一般称为设非拉,是中央山脉和地中海岸边沙地之间的条形区域;三,山区,从南地希伯仑以南处开始隆起,一直向北延伸到耶路撒冷,东边是死海旷野,西边是设非拉;四,犹大荒野或“山地”。──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五20~32】南地城邑的界限:别是巴(28)在尽南,麦玛拿(31)在尽北,于别是巴东北十九公里(十二英里),实忻(32)在尽西,于迦萨以南24公里(十五英里)――《串珠圣经注释》
【书十五20~62】经文以四个地理地带列出犹大的城市:(1)南部(20∼32节);(2)高原(西部山麓;33∼47节);(3)山地(48∼60节);(4)倾斜下到死海的犹大旷野(61,62节)。――《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犹大所得的城邑可分为四个区域:南地(20-32)、示非拉(33-47)、山地(48-60)、旷野(61-62)。――《串珠圣经注释》
【书十五21】「犹大支派尽南边的城邑,与以东交界相近的,就是甲薛、以得、雅姑珥、」
「甲薛」(21节)是大卫的勇士比拿雅的家乡(撒下二十三20)。──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甲薛」:字义是「耶和华积聚」。可能是别是巴和亚拉得之间的加雷遗址(Tell Gharreh)。
●「以得」:字义是「羊群」。
●「雅姑珥」:字义是「他旅居」。可能是别是巴东面14公里的加拉废墟(Khirbet el~Gharrah)。──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这里提到38座属于南地的城市,大多数并不重要,历史上也不为人所知。作者从东到西把这些城分为四组:第一组包括死海西南面、位于以东边界上的九座城,大都没有名气,除了加低斯巴尼亚和大卫的勇士别那亚的出生地甲薛。他在这里获得了屠狮者的美誉。第二组有五六座城市,包括“加略希斯仑”(或加略和希斯仑),在犹大地的最南端,但位置不详。根据传说,这是叛徒犹大的家乡,因此他被称为加略人犹大。第三组有九座城市,包括历史悠久的别是巴。它至今仍以其活水的泉源闻名。虽然犹大的边界原来是稍南一些的,但作为沙漠和高原之间最后一个重要的城市,别是巴普遍被认为代表南部的边界。所以“从但到别是巴”代表了从南到北整个区域。第四组有十三座城市,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包括与大卫有关系的洗革拉。──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五21~32 犹大南部的城镇】这些南部城镇以别是巴为中心,从以东的边界开始,延伸到地中海岸的沙鲁险(见:书十九6)。以下是位置已被确认的地点:甲薛(撒下二十三20;尼十一25)可能是别是巴和亚拉得之间的加雷遗址(Tell Gharreh);雅姑珥可能是别是巴东面九哩的加拉废墟(Khirbet el~Gharrah);基拿被考证为亚拉得西南三哩的霍瓦特乌扎(Horvat 'Uza);加略希斯仑可能是亚拉得北面四哩的卡尔亚特因废墟(Khirbet el~Qaryatein);亚曼可能是别是巴附近的贝尔纳瓦廷(Be'er Navatim);摩拉大可能是别是巴东面六哩的瓦廷废墟(Khirbet el~Watin);巴拉可能是马索斯遗址附近的图卢默德巴(Tulul el~Medbah);麦玛拿初步考证为塔特里特废墟(Khirbet Tatrit);三撒拿可能是尼革平原的香萨尼亚特废墟(Khirbet esh~Shamsaniyat);临门可能是别是巴东北八哩的哈里夫遗址(Tel Halif;见:尼十一29;亚十四10)。——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21-32节列出了南地的城邑,位于犹大山地与南方旷野之间的半干旱地带。具体位置和范围参见地图。
● 15:21-32 所记载的29个城镇, 19:1-9 中记载给了西缅支派。这些犹大南部的城镇是以「别是巴」为中心,从以东的边界开始,延伸到地中海岸的「沙鲁险」(见:书 19:6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22】「基拿、底摩拿、亚大达、」
●「基拿」:字义是「悲叹」。可能是亚拉得西南五公里的霍瓦特乌扎(Horvat 'Uza)。
●「底摩拿」:字义是「河床」或「寂静」。
●「亚大达」:字义是「节日」或「边界」。──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23】「基低斯、夏琐、以提楠、」
●「基低斯」:字义是「圣所」。
●「夏琐」:字义是「城堡」。这个夏琐不是北方的夏琐。
●「以提楠」:字义是「雇用」。地点不详。──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24】「西弗、提炼、比亚绿、」
●「西弗」:字义是「城垛」。
●「提炼」:字义是「压迫」。
●「比亚绿」:字义是「女主人」。──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25】「夏琐哈大他、加略希斯仑(加略希斯仑就是夏琐)、」
●「夏琐哈大他」:字义是「新夏琐」。
●「加略希斯仑」:「希斯仑」字义是「被墙围住」,「加略」字义是「城市」。──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26】「亚曼、示玛、摩拉大、」
●「亚曼」:字义是「他们的母亲」。可能是别是巴附近的贝尔纳瓦廷(Be'er Navatim)。
●「示玛」:字义是「听」。
●「摩拉大」:字义是「出生」或「赛跑」。可能是别是巴东面10公里的瓦廷废墟(Khirbet el~Watin)。──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27】「哈萨迦大、黑实门、伯帕列、」
●「哈萨迦大」:字义是「好运村」。
●「黑实门」:字义是「沃土」。
●「伯帕列」:字义是「逃脱之地」。──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28】「哈萨书亚、别是巴、比斯约他、」
「别是巴」(28节)是亚伯拉罕和以撒挖井的地方(创二十一31;二十六33),也是雅各年轻时居住的地方(创二十八10),是南地的主要城市,也是到旷野之前的最后一个主要城市。圣经常用「从但到别是巴」(士二十1;撒上三20;王上四25)来代表从北到南整个以色列。别是巴后来划给了西缅支派(十九2)。──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哈萨书亚」:字义是「豺狼村」。
●「别是巴」:是迦南地最南端的城市,以撒曾经在此筑坛创 26:23,25 ,字义是「七倍盟誓之井」。
●「比斯约他」:字义是「耶和华的藐视」。──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29】「巴拉、以因、以森、」
●「巴拉」:字义是「女主人」。可能是马索斯遗址附近的图卢默德巴(Tulul el~Medbah)──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以因」:字义是「毁灭」。
●「以森」:字义是「骨头」。──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30】「伊勒多腊、基失、何珥玛、」
●「伊勒多腊」:字义是「上帝的世代」。
●「基失」:字义是「愚蠢的」。
●「何珥玛」:字义是「庇护所」。──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31】「洗革拉、麦玛拿、三撒拿、」
「洗革拉」(31节)是大卫逃亡后期居住的地方(撒上二十七6)。──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洗革拉」:字义是「回绕」。
●「麦玛拿」:字义是「堆肥」。可能是塔特里特废墟(Khirbet Tatrit)。
●「三撒拿」:字义是「棕榈树枝」。可能是尼革平原的香萨尼亚特废墟(Khirbet esh~Shamsaniyat)。──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32】「利巴勿、实忻、亚因、临门,共二十九座城,还有属城的村庄。」
“共二十九座城”。这里列出三十八个地点,不过其中九个可能太小,称不上是“城市”,又或者它们是属于西缅的地业(一九9)。――《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自15节至本节共记有36个城邑的名字,这里说29个,其中有些或为村落的名字。这些城邑与乡村后来大半给了西缅支派(十九1∼9)。――《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亚因」、「临门」:似是一个名称,在约书亚记其他地方只出现其中之一(参19:7; 21:16)二者合起来便读作「音临门」。(参尼11:29)
「共二十九座城」:这里所列的数目已超过二十九,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某些地方太小,未算作一个城。――《串珠圣经注释》
●「利巴勿」:字义是「目击者」。
●「实忻」:字义是「喷泉」。
●「亚因」:字义是「泉水」。
●「临门」:字义是「石榴树」。参亚 14:10 ,可能是别是巴东北13公里
的哈里夫遗址(Tel Halif)。──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关于实际列出的三十八座城市和这里提到的二十九座之间的矛盾,有两种解释。一,上述城市中的九座:别是巴,摩拉大,哈萨书亚,巴拉,以森,何珥玛,洗革拉,亚因和利门,后来划给了西缅支派(书19:2~7)。作者可能知道这种情况,所以就没有把它们算在里面。这是犹太人的解释,比较令人满意。还有一种解释的依据是这些地名解读的困难。这个地区好些城市的名字都是合成词。上述的很多地方都已不复存在,还有一些名字也变了。翻译的人经常把该合起来的名字分开,或把该分开的名字合起来了。这种信息的匮缺导致了地名数量的增加。──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五33】「在高原有以实陶、琐拉、亚实拿、」
「以实陶」和「琐拉」:后属但支派,见士13:25注。――《串珠圣经注释》
●「高原」:「低地」、「平原」的意思。
●「以实陶」:字义是「恳求」。
●「琐拉」:字义是「大黄蜂」。
●「亚实拿」:字义是「我将引起改变」。──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犹大疆域的第二个部分是高原,通常称为设非拉,系中央山脉和地中海沿岸平原之间的条形区域。这是一片海拔152米的石灰岩山地。作者把这里众多的城市分为四组。第一组是在东北,有十五座城(第36节说有14座,所以最后两个可能指同一座城市)。其中有两个城市与参孙的历史有关:以实陶和玛挪亚的住处琐拉。琐拉就是现在的萨拉干河(Wadi es~Sarar) ,耶路撒冷以西24公里处。这一组还包括迦南人的都市耶末;大卫避难的亚杜兰;梭哥,现为阿巴尔遗迹(Khirbet `Abbâl) ,位于耶末以南3公里;亚西加,在伯和伦战役的追击中曾提到过(书10:10,11)。第二组包括十六座城市,全都分布在平原上,包括迦南的城市拉吉,以革伦和玛基大。第三组有九个城市,包括靠近山地的南部地区。这里有约书亚的战果立拿;位于在亚杜兰以南4.1公里处一个山丘上的基伊拉。大卫曾从非利士人手中把它夺过来;后来罗波安驻防的玛利沙。该城在亚撒的时代也很有名。它靠近现在的密拉什,位于拜特贾夫林(Beit~Jibrîn )南边1.6公里处。第四组包括非利士沿海的诸城。上面所提到的都是设非拉的重要城市。──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五33~36】33节至36节的城乡介乎犹大中部高原与非利士人所居的沿海地带之间,大部分仍为非利士人所占,到大卫王时始取得;其中有些城邑后来改分给但支派。――《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33-36节的城邑主要位于示非拉北部的梭烈谷(士十六4)和以拉谷(撒上十七2)一带。这里数点了十五座城,但基底拉和基底罗他音可能是同一座城的名字,所以总数是十四座城(36节)。──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 15:33-36 的城乡介乎犹大中部高原与非利士人所居的沿海地带之间,大部分仍为非利士人所占,到大卫时才取得;其中有些城邑后来改分给但支派。──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33~47】示非拉(「高原」)是介于中央山地与沿岸平原之间的地方,分为四部分。――《串珠圣经注释》
示非拉(Shephelah)丘陵。示非拉丘陵位于犹大山地和非利士沿海平原之间,许多季节性的河道经过这里流向平原,形成五个东西走向的主要山谷,成为从非利士沿海平原进入犹大山地的天然交通路线,也成为以色列人与非利士人经常争战的地方。这五个山谷从北到南依次是:
1、亚雅仑谷(Aijalon Valley):亚雅仑谷的上游有两条支谷,北支谷通往便雅悯高原中部,南支谷通往耶路撒冷。基色扼守亚雅仑谷西边的入口,上伯和仑和下伯和仑是通往便雅悯的两个重要城邑。
2、梭烈谷(Sorek Valley):梭烈谷在五个山谷中最平缓,所以成为进入犹大山地优先选择的通道,可以通往耶路撒冷和伯利�琚C梭烈谷就是参孙对抗非利士人的地方。
3、以拉谷(Elah Valley):这是进入希伯仑和伯利�琲�关键通道。亚西加扼守着以拉谷西边的入口。以拉谷是大卫与巨人歌利亚决战的地方。
4、姑弗林谷(Guvrin Valley):姑弗林谷可以通往希伯仑,但比较少被人使用。
5、拉吉谷(Lachish Valley):拉吉谷可以通往犹大山地南部的重要城市希伯仑。──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 15:33-47 的这些犹大西部(称为「雪非拉地区」,和合本用「高原」)的城镇在名单中自北至南分为四组,以「拉吉」为中心。包括非利士地及其主要的城邦「以革伦」、「亚实突」、「迦萨」,但这些城只是在名义上归属犹大,直到王国时代,这些城邑方始归降。──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33~47 犹大西部的城镇】萨非拉地区(和合本:「高原」)的犹大西部城镇,在名单中自北至南分为四组,以拉吉为中心。包括非利士地及其主要的城邦(以革伦、亚实突、迦萨)的最后一组只是在名义上归属犹大,因为要到王国时代,这些城邑方始归降。以下是位置已经初步确认的地点:耶末(见:书十3)是耶路撒冷以西十六哩的雅穆克废墟;洗楠可能是拉吉附近的阿拉克卡尔巴('Araq el~Kharba);拉吉是杜韦尔遗址(书十3),其城防设施曾在王国时代大事扩建;伊矶伦位置至今不明(认为它是黑西遗址〔Tell el~Hesi〕的传统说法并无根据);立拿可能是萨非遗址或博纳特遗址;以帖是阿特尔废墟(Khirbet el~'Ater);亚实拿是伊德纳(Idhnah);尼悉是希伯仑西北八哩的贝特内西布废墟(Khirbet Beit Nesib);基伊拉是萨非拉东部的基拉废墟(Khirbet Qila:可能是亚马拿泥版中的基珥图〔Qiltu〕)。——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五34】「撒挪亚、隐干宁、他普亚、以楠、」
●「撒挪亚」:字义是「丢开」。
●「隐干宁」:字义是「花园喷泉」。
●「他普亚」:字义是「苹果城市」。
●「以楠」:字义是「双泉」。──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35】「耶末、亚杜兰、梭哥、亚西加、」
大卫曾在「梭哥」(35节)和「亚西加」(35节)中间之间的以拉谷杀死巨人歌利亚(撒上十七2),逃亡时曾躲在「亚杜兰」(35节;撒上二十二1)。──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耶末」:字义是「高地」。参书 10:3 。可能是耶路撒冷以西26公里的雅穆克废墟。
●「亚杜兰」:字义是「人的正义」。
●「梭哥」:字义是「茂密的」。
●「亚西加」:字义是「被挖」。──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36】「色拉音、亚底他音,基底拉、基底罗他音,共十四座城,还有属城的村庄。」
●「色拉音」:字义是「双闸」、「双门」。
●「亚底他音」:字义是「双重装饰」。
●「基底拉」:字义是「墙壁」。
●「基底罗他音」:字义是「两面墙」。──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37】「又有洗楠、哈大沙、麦大迦得、」
37-41节的城邑主要位于示非拉西南部的丘陵。──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洗楠」:字义是「指」。可能是拉吉附近的阿拉克卡尔巴('Araq el~Kharba)。
●「哈大沙」:字义是「新的」。
●「麦大迦得」:字义是「迦得之塔」。──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38】「底连、米斯巴、约帖、」
●「底连」:字义是「葫芦」。
●「米斯巴」:字义是「守望台」。
●「约帖」:字义是「神的赐福」。──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39】「拉吉、波斯加、伊矶伦、」
「拉吉」(39节)位于从沿海平原到犹大山地之间路线上,是重要的防卫城市,亚述和巴比伦在攻打耶路撒冷之前都先攻占拉吉。──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拉吉」:字义是「难以攻克的」。指杜韦尔遗址书 10:3 ,其城防设施曾在王国时代大事扩建。
●「波斯加」:字义是「岩石高处」。
●「伊矶伦」:字义是「似小牛」。──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40】「迦本、拉幔、基提利、」
●「迦本」:字义是「建筑者」。
●「拉幔」:字义是「供应」。
●「基提利」:字义是「人的墙」。──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41】「基低罗、伯大衮、拿玛、玛基大,共十六座城,还有属城的村庄。」
●「基低罗」:字义是「众墙」。
●「伯大衮」:字义是「大衮的住所」。
●「拿玛」:字义是「可爱」。
●「玛基大」:字义是「牧人之地」。──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42】「又有立拿、以帖、亚珊、」
「以帖」和「亚珊」:后列入西缅境(参19:7)。――《串珠圣经注释》
42-44节的城邑主要位于示非拉东南部的丘陵。──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立拿」:字义是「铺过的道路」。可能是萨非遗址或博纳特遗址。
●「以帖」:字义是「丰富的」。可能是阿特尔废墟(Khirbet el~'Ater)。
●「亚珊」:字义是「烟」。──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43】「益弗他、亚实拿、尼悉、」
●「益弗他」:字义是「他开路」,原文同「耶弗他」。
●「亚实拿」:字义是「我将引起改变」。可能是伊德纳(Idhnah)。
●「尼悉」:字义是「要塞」或「柱子」。可能是希伯仑西北13公里的贝特内西布废墟(Khirbet Beit Nesib)。──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44】「基伊拉、亚革悉、玛利沙,共九座城,还有属城的村庄。」
「基伊拉」(44节)曾被非利士人攻击,大卫拯救了他们,却被基伊拉人出卖(撒上二十三1-13)。
33-44节列出了「高原」(33节)的城邑,位于犹大山地和非利士沿海平原之间的示非拉丘陵地带。「高原」原文是「低地」,许多季节性的河道经过这里流向平原,形成许多山谷,如梭烈谷、以拉谷。这些山谷是从沿海平原前往中央山地的天然交通路线,成为以色列人与非利士人经常争战的地方。具体位置和范围参见地图。──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基伊拉」:字义是「要塞」。或许是萨非拉东部的基拉废墟(Khirbet Qila:可能是亚马拿泥版中的基珥图〔Qiltu〕)。
●「亚革悉」:字义是「欺骗」。
●「玛利沙」:字义是「山顶」。──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45】「又有以革伦和属以革伦的镇市村庄。」
●「以革伦」:字义是「移民」或「连根拔起」,非利士人的五个主要城市最北的一个。──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45~47】这部分为沿岸一带,直至埃及小河,属非利士人之地。北部后列入但境(参19:40-46)。这部分大致没有被攻取,一直在非利士人手中。――《串珠圣经注释》
45-47节列出了沿海平原的城邑,位于地中海沿岸非利士人之地。这些平原长期被拥有铁车的非利士人所控制,一直到大卫的时候才被攻取。──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书十五46】「从以革伦直到海,一切靠近亚实突之地,并属其地的村庄。」
●「亚实突」:字义是「强而有力的」。非利士人的一个主要城市,位于地中海沿岸,耶路撒冷西边。──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47】「亚实突和属亚实突的镇市村庄,迦萨和属迦萨的镇市村庄,直到埃及小河,并大海和靠近大海之地。」
●「迦萨」:字义是「强壮」。非利士人的一个城市, 位于巴勒斯坦的极西南边,靠近地中海。──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48】「在山地有沙密、雅提珥、梭哥、」
48-51节的城邑位于犹大山地的西南部。
●「沙密」:字义是「尖点」或「刺」。可能是比雷。
●「雅提珥」:字义是「充裕的」。参撒上 30:27 。可能是阿提尔废墟(Khirbet 'Attir)。
●「梭哥」:字义是「茂密的」,与低地地区的「梭哥」同名。──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第三部分最为重要,是“山地”。从希伯仑以南的南地向北延伸到耶路撒冷,东边是死海的旷野,西边是设非拉。最高点靠近希伯仑,海拔1006米多。这里所列举的城市分为五组。
第一组包括11座城市,分布在西南部。比较重要的有雅提珥,就是现在的阿提珥遗迹(Khirbet `Attîr ),约希伯仑西南21公里处;梭哥,现在的苏威哥遗迹(Khirbet Shuweikeh) ;上面提到过的底壁(书10:38,39);以实提莫,现在的实莫(es~Semû ),也是大卫逃难所之一;基罗,可能是现在的雅罗遗迹(Khirbet Jâlā ),希伯仑西北10.5公里处,押沙龙的谋士亚希多弗的故乡,和他自杀的地方。第二组城市在第一组的北面,有九座城,比较有名的是希伯仑。
第三组有十座城市(55~57节),靠近南边的旷野,其中有些与大卫的逃亡生涯有关。这里有希伯仑以南13公里的玛云。吝啬的拿八就住在这里;大卫的妻子亚希暖的出身地耶斯列。还有亭拿,不是参孙故事里的亭拿,而是先祖犹大“上去”剪羊毛的那个亭拿,在伯利�琤H西偏南14.5公里处。这里没有提到伯利�琚C它是大卫和基督的出生地,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让它闻名世界了。根据先知弥迦的记载(弥5:2),该城本来是默默无闻的。在约书亚的时代它可能根本不值得一提。
第四组有六座城市,在希伯仑的北面;第五组只有两座城,在耶路撒冷的西面:基列耶琳,原来叫巴拉或基列巴力,以及靠近基列耶琳的拉巴,位置不详。──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五48~60】山地西麓为示非拉,东边为旷野。――《串珠圣经注释》
48-60节列出了「山地」(48节)的城邑,位于经希伯仑向北延伸到耶路撒冷的中央山地,被称为「犹大山地」。由于非利士人的铁车在山地无法施展,所以百姓在这个区域可以安然居住。具体位置和范围参见地图。──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 15:48-60 的这些犹大山地的城镇是夹在东面的犹大旷野和西面的萨非拉高原之间南北走向的狭长地带。它包括了五个各有村镇的区域(七十士译本:六个)。
【书十五48~60 山地城镇】犹大山地是夹在东面的犹大旷野和西面的萨非拉高原之间南北走向的狭长地带。它包括了五个各有村镇的区域(七十士译本:六个),分配给犹大支派。位置已经初步确认的地点如下:沙密是比雷;雅提珥是阿提尔废墟(Khirbet 'Attir;见:撒上三十27);亚拿伯是亚拿伯废墟(Khirbet 'Anab);亚念可能是希伯仑西南七哩的古韦因塔塔废墟(Khirbet Ghuwein et~Tahta);何伦是在伊林废墟(Khirbet 'Illin);亚拉位于拉比叶(er~Rabiyeh);度玛可能是代尔多梅(Deir ed~Domeh;或许是亚马拿书函(EA #256)中的乌杜穆〔Udumu〕);伯他普亚是在希伯仑西面三哩的塔富(Taffuh);洗珥是在希伯仑东北五哩的西伊尔(Si'ir);玛云可能是希伯仑南面不远的马因遗址(Tell Ma'in;见:撒上二十五2);迦密是在凯密废墟(Khirbet el~Kermel);淤他是在雅他(Yatta);基比亚可能是耶路撒冷西南的哲巴(el~Jeba');伯夙是希伯仑北面四哩的图贝卡废墟(Khirbet et~Tubeiqah);基突可能是杰杜尔废墟;拉巴可能是埃及征服名单和亚马拿文献中提及的鲁布图(Rubutu)。——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五49】「大拿、基列萨拿(基列萨拿就是底璧)、」
●「大拿」:字义是「审判」。
●「基列萨拿」:一般认为是「基列西弗」的误写。──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50】「亚拿伯、以实提莫、亚念、」
「以实提莫」(50节)是大卫的逃难所之一。──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亚拿伯」:字义是「果实」。指亚拿伯废墟(Khirbet 'Anab)。
●「以实提莫」:字义是「我会出人头地」。
●「亚念」:字义是「泉」。可能是希伯仑西南11公里的古韦因塔塔废墟(Khirbet Ghuwein et~Tahta)。──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51】「歌珊、何伦、基罗,共十一座城,还有属城的村庄。」
此处歌珊为一个城的名字,不同于十41的“歌珊全地”。――《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基罗」(51节)是押沙龙的谋士亚希多弗的家乡。──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歌珊」:字义是「拉近」,指一个城的名字,并非埃及的「歌珊」。
●「何伦」:字义是「多沙的」,就是书 21:15 的「何仑」,原文与地点都相同,但和合本翻译者用不同的中文字翻译之。
●「基罗」:字义是「放逐」。亚希多弗撒下 15:12 的家乡。──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52】「又有亚拉、度玛、以珊、」
52-54节的城邑位于犹大山地的中部。──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亚拉」:字义是「埋伏」。指亚拉位于拉比叶(er~Rabiyeh)。
●「度玛」:字义是「沉默」。可能是代尔多梅(Deir ed~Domeh);或许是亚马拿书函中的乌杜穆〔Udumu〕。部分希伯来文抄本及《七十士译本》作「鲁玛」(Rumah)。
●「以珊」:字义是「支援」。──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53】「雅农、伯他普亚、亚非加、」
●「雅农」:字义是「睡着」。
●「伯他普亚」:字义是「苹果地」。可能是在希伯仑西面5公里的塔富(Taffuh)。
●「亚非加」:字义是「围绕」。──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54】「宏他、基列亚巴(基列亚巴就是希伯仑)、洗珥,共九座城,还有属城的村庄。」
「希伯仑」(54节)是犹大山地的主要城市,是亚伯拉罕、撒拉、以撒、雅各埋葬的地方。大卫曾在这里作犹大王七年半(撒下二11)。──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宏他」:字义是「蜥蜴所在处」。
●「基列亚巴」:字义是「亚巴之城」,也就是希伯仑。
●「洗珥」:字义是「小」。指希伯仑东北8公里的西伊尔(Si'ir)。──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55】「又有玛云、迦密、西弗、淤他、」
55-57节的城邑位于犹大山地的东南部,与犹大旷野交界。
「玛云」(55节)是拿八的家乡(撒上二十五2-3)。「玛云、迦密、西弗」(55节)都是大卫逃亡时躲藏的地方。──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玛云」:字义是「住所」。参撒上 25:2 。可能是希伯仑南面不远的马因遗址(Tell Ma'in)。
●「迦密」:字义是「花园地」,位于希伯仑南方,并非北方的「迦密山」。可能是凯密废墟(Khirbet el~Kermel)。
●「西弗」:字义是「城垛」。
●「淤他」:字义是「向外伸展」。指雅他(Yatta)。──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56】「耶斯列、约甸、撒挪亚、」
「耶斯列」(56节)是大卫的妻子亚希暖的家乡。──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耶斯列」:字义是「神栽种」。此城也不同于北方的「耶斯列」。
●「约甸」:字义是「百姓的燃烧」。
●「撒挪亚」:字义是「丢开」。──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57】「该隐、基比亚、亭纳,共十座城,还有属城的村庄。」
「亭纳」(57节)是犹大剪羊毛的地方。──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该隐」:字义是「拥有」,跟亚当的儿子同名。
●「基比亚」:字义是「山谷」。可能是耶路撒冷西南的哲巴(el~Jeba')。
●「亭纳」:字义是「一部份」。──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58】「又有哈忽、伯夙、基突、」
58-59节的城邑位于犹大山地的东北部。──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哈忽」:字义是「颤栗」。
●「伯夙」:字义是「岩石之屋」。可能是希伯仑北面6公里的图贝卡废墟(Khirbet et~Tubeiqah)。
●「基突」:字义是「墙」。可能是杰杜尔废墟。──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59】「玛腊、伯亚诺、伊勒提君,共六座城,还有属城的村庄。」
●「玛腊」:字义是「贫瘠」。
●「伯亚诺」:字义是「回应之屋」或「不幸之屋」。
●「伊勒提君」:字义是「神是正直的」。──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60】「又有基列巴力(基列巴力就是基列耶琳)、拉巴,共两座城,还有属城的村庄。」
60节的城邑位于犹大山地的西北部。──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基列巴力」:字义是「巴力的城」。
●「基列耶琳」:字义是「森林之城」。
●「拉巴」:字义是「伟大」。可能是埃及征服名单和亚马拿文献中提及的鲁布图(Rubutu)。──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61】「在旷野有伯亚拉巴、密丁、西迦迦、」
●「旷野」指耶路撒冷东边及南边与死海接壤的干旱地区。
●「伯亚拉巴」:字义是「沙漠谷地的房屋」或「凹地之处」。大概是耶利哥东南5公里,克珥特干河北岸的加拉贝泉〔'Ain el~Gharabeh〕。
●「密丁」:字义是「测量」。
●「西迦迦」:字义是「丛林」。有学者认为是昆兰废墟(Khirbet Qumran)。──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犹大的最后六座城市在耶利哥以南死海以西的旷野里。最北的是位于切尔干河(Wadi Qelt)上的伯亚拉巴(见第6节注释);最南的两座城市是位于死海西北岸边的盐城(可能是古姆兰),和西岸半途的隐基底(见撒上24:1)。还有三座城市位置不详,可能是亚割谷(或布克亚el~Buqe`ah,见第7节注释)的三个废墟:阿布塔巴遗迹(Khirdet Abu Tabaq),萨拉遗迹(Khirdet Samrah)和玛卡里(Khirdet el~Maqari)遗迹。“隐基底”意为“小羊之泉”,现在依然以其温泉而著称,古姆兰遗迹因死海古卷的发现而闻名。── SDA圣经注释
【书十五61~62】“旷野”指耶路撒冷东边及南边与死海接壤的干旱地区。“盐城”有的圣经学者认为就是二十世纪考古学家发现《死海古卷》的昆兰(Qumran)。《死海古卷》的发现,肯定了旧约很多经卷的历史真实性。――《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这旷野是沿着死海西岸狭窄的地方。山地西麓为陡斜的山坡,村庄疏落,人口稀少。 ──《串珠圣经注释》
61-62节列出了「旷野」(61节)的城邑,位于犹大山地到死海西岸之间的狭长山坡地带。地形在20公里左右的水平距离内急速下降了900多米,导致气候干燥,被称为「犹大旷野」,只有少数绿洲有人居住。具体位置和范围参见地图。──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 15:61-62 的这些犹大旷野的城镇是处在死海东面沿岸的一段干旱地带(见诗 63:1 )。高陡的悬崖和深峭的山谷是海岸的特征。比较内陆一点的是犹大山地的东坡,本区山坡的高度在大约16公里之内下降九百多公尺,对气候有极大的影响。每年的雨量并不足以维持农务,亦不宜于大规模的长期居留。惟有水泉和水井附近才能维生,因此本段只提到六个城镇。──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61~62 旷野城镇】犹大旷野是死海东面沿岸的一段干旱地带(见:诗六十三1)。高陡的悬崖和深峭的山谷是海岸的特征。比较内陆一点的是犹大山地的东坡,本区山坡的高度在大约十哩之内下降三千多呎,对气候有极大的影响。每年的雨量并不足以维持农务,亦不宜于大规模的长期居留。惟有水泉和水井附近才能维生,因此本段只提到六个城镇。其中有把握知道其位置的只有伯亚拉巴(大概是耶利哥东南三哩,克珥特干河北岸的加拉贝泉〔'Ain el~Gharabeh〕)和隐基底。后者按考证是死海西岸朱尔恩遗址(Tell ej~Jurn)的温泉绿洲。部分学者认为西迦迦是昆兰废墟(Khirbet Qumran)。——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五62】「匿珊、盐城、隐基底,共六座城,还有属城的村庄。」
「盐城」(62节)可能就是出土死海古卷的昆兰。
「隐·基底」(62节)是大卫在旷野躲避扫罗的绿洲(撒上二十三29)。──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匿珊」:字义是「松软土壤」。
●「盐城」:许多学者相信这就是「昆兰」。
●「隐基底」:字义是「小羊的泉源」,是死海边的一个绿洲。可能是死海西岸朱尔恩遗址(Tell ej~Jurn)的温泉绿洲。──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五63】「至于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犹大人不能把他们赶出去,耶布斯人却在耶路撒冷与犹大人同住,直到今日。」
犹大人确实占据了下城(士一8,21),但上城到了大卫王的时候才被占领,而耶布斯人也被歼灭(撒下五6,7)。――《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耶路撒冷分上城和下城。约书亚只攻取到下城(北部),未能攻下上城(南部);要到大卫时代才取得,并赶走了耶布斯人(撒下五6∼7)。――《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耶路撒冷……不能: 耶路撒冷王亚多尼洗德曾经与亚摩利诸王连手入侵了与以色列缔结和约的基遍(10:4,5)。当时约书亚军队摧毁了他们,杀死了以耶路撒冷王为首的五王(10:23,26)。然而,却没有耶路撒冷城被以色列所占领的记事。因此,耶布斯人依然留在耶路撒冷,后被犹大支派与西缅支派部分占领(士1:8),到了大卫王时期才被完全征服(撒下5:6,7)。――《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耶路撒冷城在犹大支派和便雅悯支派的边界上,分为上城和下城。犹大人暂时攻取了西南部的下城(士一8),便雅悯人却未能攻下东北部的上城(士一21)。直到大卫的时代才完全攻取(撒下五6-7),成为大卫的城。所以犹大人和便雅悯人都不能把耶布斯人赶出去,耶布斯人在耶路撒冷周围的村庄与犹大人、便雅悯人同住(士一21),「直到今日」(63节)。在大卫的时代,耶路撒冷城还有耶布斯人(代上二十一15)。
犹大支派产业的地形和气候差别巨大,有山地、丘陵、平原、旱地、旷野,但每个宗族都「按着宗族拈阄」(1节),顺服地接受神量给自己的分,并且忠实地记录下来传给子孙后代。人若顺服神的安排、遵行神的律法,神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降下时雨,叫地生出土产,田野的树木结果子」(利二十六4),叫每个地方都成为「流奶与蜜之地」(五6)。
今天,神赐给我们的应许之地也各不相同,每个人都面临不同的丰富和难处:山地崎岖难行,旷野干旱缺水、平原强敌环伺。只要我们存着顺服、感恩和敬畏的心,神所量给我们的分都能造就我们的属灵生命:在山中可以得着「上古之山的至宝,永世之岭的宝物」(申三十三15),在海里可以得着「海里的丰富,并沙中所藏的珍宝」(申三十三19);在平原可以学习在丰富和安逸里抵挡贪欲和败坏,在旷野可以在艰苦中经历与神独处的甜美。「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四13)。──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即使犹大算是强大的支派,但还是无法把耶路撒冷城拿下。
◎ 15:63 与士 1:21 非常相似,但两段经文比较起来,耶路撒冷到底属于犹大或便雅悯?字面的意思似乎让我们困惑。其实仔细研究地理位置,会发现耶路撒冷处于犹大与便雅悯的交界,因此虽然耶城是划分给便雅悯( 18:16,28 )的,但很容易成为一个三不管地带,不管是犹大或便雅悯都拿它没办法(士 1:8 的攻取可能只达到很短暂的控制);直到士师纪后期,此城还无法夺下( 士 19:10-12 )。大卫做王时,终于攻下耶路撒冷( 撒下 5:6-9 代上 11:4-7 ),但此地的原住民耶布斯人有一些还继续在此地生活( 撒下 24:16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不能赶出去。根据士1:18,21和撒下5:6的记载,犹大支派显然占领并烧毁了耶路撒冷的一部分。但他们可能没有攻取锡安山上的堡垒。耶布斯王被约书亚杀了,但城市仍控制在耶布斯人手中,直到被犹大支派烧毁。从简短的记录来看,耶布斯人后来又夺回和重新建造了耶路撒冷,直到大卫的时代。
耶路撒冷原来是分给便雅悯支派的,因为边界从城南的山谷中穿过。虽然它属于便雅悯支派,但犹大支派因参与攻城(士1:8),就想与便雅悯支派分享。后来耶路撒冷就成为大卫的城。
这对于我们有一个属灵的教训。在大卫的时代以前,犹大支派没有驱逐耶布斯人,可能是因为负罪感,和自觉对神信心的软弱,使犹大人感到无法胜任这个任务。这里的教训是明显的。当我们以自己不能胜任为由,拒绝神所交托的任务时,我们就表现出不信来。信心一旦离开,恐惧必然取而代之。当我们不相信神时,就会害怕自己的仇敌。热心消失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懒惰和冷漠。
直到今日。本节又一次证明《约书亚记》不是犹大诸王的时代以后写的。因为在写这节经文的时候,耶布斯人和犹大人同住,而到了大卫的时代,他们就被赶出去了。── 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第15章)】
1 迦勒如何竭力夺取神应许赐给他的地方?他给你什么榜样?
2 押撒因被安置于旱地(南地)而要求父亲将有水泉的地方赐她,你对她的要求有什么看法?假若你的灵性「干涸」,你会怎样解决?
3 以帖、亚珊(15:42)后来成为西缅支派的属地,由此看来,雅各临终的预言(创49章)如何应验?
──《串珠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