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a Todo Logo
圣经-注释
- 广告 -


约书亚记 13 - 章拾穗

约书亚记 13

1

约书亚记第十三章拾穗

 

【书十三1约书亚年纪老迈,耶和华对他说:“你年纪老迈了,还有许多未得之地,

       约书亚已到了晚年;在五经中,他第一次出现是在往西乃山之时,这里的记录与其相符(出十八713;书二十三1)。当时他已经是一名战士,是百姓的领袖之一。在旷野经过四十年,而在他率领之下又经过多年的争战(书十一19),有一处提及,约书亚参与征服之役,直到110岁的高龄,接近死期(书二十四29)。这句话引介了本书新的段落。──《丁道尔圣经注释》

         “年纪老迈”。约书亚此时约有九十至一百岁(比较二三1;二四29)。“未得之地”。第26节所述众支派仍未征服的地区,从南到北详述出来了。――《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约书亚此时年近百岁,故说“年纪老迈”。参书前(参考资料)“本书作者”条。迦勒此时已85(十四10)。二人同时代,年龄应相近。――《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约书亚年纪老迈:据犹太人的习俗,老年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60~70岁,此时期可谓是老年期的开始;第二阶段是70~80岁,是所谓的白发期;最后一个阶段是80岁至死亡之时,处于此年龄段的人就会听到人说他“老迈”(1811231241)。当时,约书亚正处于最后一个阶段(2312429)。随着岁月的流逝,有限的人只能靠一代传一代来延续生命,然而神却是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都是一样的(138)。他会呼召新的工人,继续不断地实行自己的计划(提后22)――《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约书亚和这诸王争战了许多年日」(十一18),用了七年时间打败了迦南诸王、征服了主要城邑。虽然此时约书亚已经年近九十,但并不是因为他「年纪老迈了」(1节)、不能打仗了,所以才留下许多遗憾,「还有许多未得之地」(1节)。神所使用的器皿,并不在乎年龄或体力,只在乎信心和顺服;神所定意的工作,并不根据人的所有和所是,只根据神的旨意和大能。征服迦南的争战,乃是神自己带领百姓争战:是神大能的手施行神迹奇事,用四次闪电战消灭迦南诸王;也是神定意「将这些国的民从你面前渐渐赶出」(申七22),吩咐百姓「不可把他们速速灭尽,恐怕野地的兽多起来害你」(申七22),所以留下了「许多未得之地」。

         同样,神固然会用闪电战打败撒但的权势,使我们生命的方向得以扭转;但生命的成熟却不能通过几次奋兴、活动来速成,神要用我们一生的属灵争战一点一滴地来训练我们,将我们里面的旧人「渐渐赶出」,直到我们得着所有的「未得之地」。──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约书亚记分为上下两个部分,1~12章记述以色列人怎样占领迦南,13~24章记载怎样分地以及与神立约。

         13 19 有几个因素要留意:a.以色列各支派并没有占领征服居住这段提及的所有城市。b.有些城镇在那时并没有迦南人居住,而且以色列人也未有在那处定居,直到几个世纪以后。

         「还有许多未得之地」:直译是「剩下要去得之地极多」。──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约书亚年纪老迈。一般认为本章是《约书亚记》第二部分的开始。第一部分记录了征服迦南的历史。第二部分涉及征服者土地的分配。

  “约书亚年纪老迈”。这句话是在他一百一十岁逝世以前写的(2429)。希伯来词的“老”有时是指人的身体状况,而不是指年龄。创271说“以撒年老”。但他又活了四十三年。大卫也一样。圣经说“王甚老迈”(王上115),但他死时还不到七十岁。国王生涯的辛劳和忧虑使他未老先衰。在许多国家,五六十就算高龄了。约书亚可能也是这样。作为以色列的战士和统帅,长期艰苦的生活,再加上最后几年紧张的征战可能一下子使他老迈了。长期动荡而紧张的军旅生涯使他的精力迅速衰退。所以他很高兴听到神吩咐他暂停征战,开始分配土地。他原来可能一直担心如何才能结束征战,好使以色列人完全占领继承迦南。作为神的真仆人,约书亚愿意作工和被神使用。

  我们不知道约书亚这时究竟几岁。但约瑟弗斯称约书亚与摩西同工四十年,并独自治理以色列二十五年(《上古史》V.1.29)。他是一百一十岁逝世的。所以摩西逝世时他应该是八十五岁,以色列人出埃及时他四十五岁。参照迦勒的年龄(见书1118注释),约书亚这时应为九十二岁。

  未得之地。征战基本上结束了。现在以色列人要控制这块土地。到目前为止,他们只定居在较小的土地上。继续征战似乎意义不大。因为只要以色列人一撤退,被赶走的迦南人马上回来重新占领那个地方。所以现在计划要把土地分配给各支派,让他们扩展自己的疆域。要完全占领,还有很多仗要打。但神过去的赐福是对将来的保证。

  属灵的战争也是这样。克服品格上的缺点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把心中的仇敌赶出去是一场持久之战。为了战胜先天和后天的犯罪倾向,需要进行连续的作战。

  要把约书亚的工作和留给以色列人去做的工作区分开来。他推翻了当地的统治势力,打败了他们的军队,使以色列人可以在这里站稳脚跟。但他没有灭绝当地所有的居民。一些民族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220~2331~4)。在征战和扩张的过程中,摩西所制订的律法将作为指导的原则。《申命记》第七章和十二章为以色列人规定了三条主要的原则。一,完全消灭耶和华交在他们手中的各个民族。二,不许与他们立约和通婚。三,在征服的土地上清除一切偶像崇拜。第一条的责任在领袖身上。第二和第三条的责任则在全体人民身上。坚决而全面地消灭迦南人的崇拜对象,不与他们立约和通婚,显然会加深迦南人的敌意。如果忠实地遵行这些原则,就会不断地产生冲突,那就要么加快以色列敌人的灭亡,要么他们完全服从以色列人的律法。这样,整个征服就会在短时间内完成了。

  古代征战的方式可以用来说明属灵的真理。在基督徒的征战中,即使经过多年,仍与罪恶有大量的仗要打。有许多真理的领域需要去占领。我们还没有完全获得神借着的话语教导我们的真理。这些真理对我们是非常有益的。许多基督徒处于危险之中。他们只是依靠“约书亚”的征战,却不亲自去探索尚未开采的真理矿藏。── SDA圣经注释

 

【书十三1~7以色列人仍未占领地中海沿岸一带地方。――《串珠圣经注释》

         尚未征服之地:本文列举了尚未征服之地,请参照132的地图。――《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 131~7 成为下文( 12 21 )分配地业的前言。对比书 12~4 提到了以色列人要进入迦南地并征服该地时,也同样是以介绍约书亚为前言,接下去则是神对他所说的话。 1的信息是勉励他们要去征服; 13 的重点则是强调尚未征服的地。

         ◎ 2429 记载约书亚死时,岁数是一百一十岁。 146~10 记载与约书亚岁数相当的迦勒,说自己是八十五岁。因此可见约书亚大概也是八十几岁,但距离死亡还有二十年以上。──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三1~33拈阄分取河东领地。――《串珠圣经注释》

         分配约但河以东之地:从青年到老年,约书亚的一生都是在战场上争战。如今,他的气力已衰,不能再在战斗的第一线指挥争战,当时还有许多尚未征服的土地。然而,约书亚作为继摩西之后的神的仆人,出色地完成了神交付他的使命,完全掌握了迦南地的主导权。就在这一时刻,神使约书亚完成最后的大使命,就是为了成全以色列民族的夙愿定居迦南分配土地<271~11,土地的私有财产与世袭制度>。尚未征服之地,留待日后由各支派相互协助而获得。――《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三2就是非利士人的全境和基述人的全地。

       剩余的城市与地区,是在迦南地的边界之内(民三十四112),而以色列人尚未去占有的地方。第27节所记的地区,成为下文的前言(参:士一章),就约书亚记十二∼二十一章而言,这乃是分配地业的前言。在约书亚记一24,讲到以色列人要进入迦南地,征服该地的事时,也同样是以介绍约书亚为前言,接下去则是神对他所说的话。第一章的信息,是勉励他们要去征服;第十三章的重点,则是强调尚未征服的地。──《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里提到“非利士人”(参看创二一32的脚注)可能是编者的注解,说明这个后来属于非利士人的地带,在约书亚的日子是属于迦南人的。――《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基述」:与1251311 13的基述不同,这地方属南部。――《串珠圣经注释》

         虽然还有尚未征服之地,神却暂时中止了全面征服战,我们在此处可领悟到神充满智慧的关怀。①有必要恢复因长期争战而精疲力竭的以色列百姓之元气。倘若勉强继续争战,百姓之中就有可能出现抱怨神且陷入不信之人。神虽允许苦难临到我们,同时他会照着我们的承受力给我们所要面对的难处(林前1013);②以色列百姓在旷野时期与征服过程中,只能全然依靠神的帮助。因此,必须全然地信靠神。当以色列面对歼灭所有仇敌,在富饶的迦南地定居之时,以色列百姓稍不留心便会忘记所有往事,耽溺于安逸。如此一来,他们必会对神的永��应许视而不见,只安于现实,陷入非信仰的状态。因此,神给他们留下尚未征服之地,是要使他们常常警醒,对神充满信心地生活(1022)非利士人:非利士人位于迦南南部地中海沿岸<绪论,迦南诸民族>。圣经中从亚伯拉罕时代开始就论及了非利士人,他们在埃及附近的巴勒斯坦西南沿岸形成了商人村落(213234261818;出137)。他们开始在巴勒斯坦大显头角,是B.C.12世纪左右。非利士人的土地虽分配给了犹大支派(1547),却并未征服,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非利士人一直骚扰以色列(107131;撒上712~14)。在所罗门时代,此地曾被纳入以色列的版图之内(王上421),所罗门死后,又重新脱离了以色列的统治。非利士人主要服侍名叫“大衮”的神,其神殿在迦萨与亚实突(1623;撒上53)。“基述”地被分配给玛拿西之子睚珥(314),并未驱逐其居民(21113)。日后,大卫娶了基述王达买的女儿玛迦,押沙龙就是其子(撒下331337)――《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非利士」:是巴勒斯坦西南部沿海的居民,他们来自加斐托,于公元前十二世纪进入巴勒斯坦。有迦萨、亚实突、亚实基伦、以革伦、迦特五大主要都市。

         「基述」人:字义可能是「骄傲的观看者」,位于加利利海东北边。是一个亚兰城邦;大卫逃亡时曾劫掠基述人( 撒上 278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就是。作者开始列举约旦河西尚未征服的地区(2(6)。从南到北和东北至黎巴嫩。

  非利士人的全境。可能包括各个城市周围的农田。七十士译本是horia(区域) 。非利士人不是迦南人。他们是麦西的后裔,经迦斯路希而出的(1061314;代上181112;见创1014注释)。创2132342618提到非利士人住在巴勒斯坦的西南端基拉耳一带。创1014说他们是“从迦斐托出来的”。后来消灭了亚卫人,并向北扩张到押朔(就是后来的迦萨)。这里就被称为“非利士地”。先知说他们出于迦斐托(474;摩97)。现在没有考古证据证明非利士人在公元前1200年以前就住在沿海地区。据说那时他们曾想进入埃及,却被拉姆西斯三世赶了出去。这场“海上民族”的大迁移,导致了赫梯帝国的覆灭。但《圣经》早在亚伯拉罕的时代就多处记录非利士人居住在沿海地区。从迦斐托岛可能有过多次的人口迁徙。最后一次大迁移发生在公元前1200年,是唯一被考古学证实了的一次。进一步的挖掘可能会带来更多的信息。

  基述。不要和加利利海北面的基述人混淆。基述人住在非利士人的南边,通往埃及和阿拉伯的路上(撒上278)。── SDA圣经注释

 

【书十三2~6这些是以色列人未能完全占领的地方,称之为“未得之地”。虽然未得,仍旧分配。――《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神按着向摩西明确指示的迦南地四界(民三十四2~12),从南到北列举了「未得之地」(2~6节)。「未得之地」包括4个主要区域,具体位置和范围参见地图:

1.「基述人的全地」(2节),就是「从书珥直到埃及」的旷野(撒上二十七8)。

2.非利士人之地,包括非利士人的五个城邦(2~3节)。非利士人是迦斐托岛来的外来移民(创十14),不是迦南的后裔(创十6)。虽然他们占领了原来「南方亚卫人之地」(3节;申二23),但神仍把这片土地「算属迦南人之地」(3节),作为应许之地的一部分。「埃及前的西曷河」(3节)就是埃及小河。

3.腓尼基人之地,包括推罗和西顿在内的腓尼基海岸(4节)。

4.「全黎巴嫩」(5节),从黑门山向北一直到哈马口。──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书十三3从埃及前的西曷河往北,直到以革伦的境界,就算属迦南人之地。有非利士人五个首领所管的迦萨人、亚实突人、亚实基伦人、迦特人、以革伦人之地,并有南方亚卫人之地。

         “西曷河”可能指尼罗河或埃及河(艾亚利诗河道是Wadi el~Arish)最东面的支流。――《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西曷河为以色列国与埃及边界的埃及小河(民三十四5)。――《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西曷河」:有时指尼罗河尽东的支流(233),有时指西乃沙漠东北角的埃及小河(154),这里可能是后者。

          「以革伦」:在分地时属犹大支派(1511),后转属但支派。(1943

          「迦萨」、「亚实突」、「亚实基伦」:均在地中海岸南部。

          「迦特」、「以革伦」:则靠近内陆山麓。非利士人是地中海中部过来的移民,所住这一带原属迦南人。――《串珠圣经注释》

         迦萨,亚实基伦:这些城邑代表着迦南南部的非利士。――《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西曷( heˊ)」:字义是「黑暗」,西曷河是埃及东边的一条河流或运河,是尼罗河的支流。( 133 233 218 )

         「以革伦」:非利士人的五个主要城市最北的一个,位于犹太低地。字义是「移民」或「连根拔起」。

         「迦萨」:字义是「强壮」。非利士人的一个城市,位于巴勒斯坦的极西南边,靠近地中海。

         「亚实突」:字义是「我将掠夺」,位于耶路撒冷以西。早期亚衲族人住在这里 1122 ,后来成为非利士的五大城市之一撒上 611 。距离海岸只有四公里。

         「亚实基伦」:字义是「恶名之火:我将被重压」,一个沿海城市,在耶路撒冷的西南边。

         「迦特」:字义是「酒醡」,是非利士的五个主要城巿之一。

         「亚卫」:字义是「毁灭」。为迦萨和南方一带地区的原住民。──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西曷河。这是埃及词Shi(hor(霍拉斯池)的希伯来语拼法。在埃及的文献中是尼罗河三角洲东界的河流,具体位置不详。七十士译本为“源于埃及前面无人居住之地”。《圣经》其它地方(15447;创1518;民345;王上865;赛2712)称它为“埃及小河”。但不是指的尼罗河,因为希伯来语的尼罗河是nahal(冬天的河流)。耶218和代上135用了“西曷”,证明它绝不是尼罗河。有些人认为西曷河是一条从巴勒斯坦最南部界入海的河流。它流经宽阔低浅的河谷,并从巴兰旷野季节性地得到水源,最终流入地中海。现名阿里什干河(Wadi el(Arish) ,位于迦萨西南75公里处。

  以革伦。位置不确定。但最近被认定是穆卡那遗迹(Khirbet el(Muqanna'),位于亚实突东北偏东177公里处,离亚实突的距离比原先所想象的要近。这块土地“算属迦南之地”,因为它最早的定居者是含的小儿子迦南的后代。但迦斐托消灭了亚卫人,占领了他们的领土(见创1014),并定居了下来(见申223)

  首领。见士33注释。特指非利士人。直译是“轴”,。鉴于上述“非利士人的全境”(2),采用该词十分合适。他们是首领,而不是国王。

  南方。未能确定该词是属于本节还是下一节。七十士译本和叙利亚译本将之列为本节。七十士译本把它译成地名“提曼”,为亚卫人领土的南端。

  亚卫人。直译是“灭亡的居民”。他们是非利士地南部先于迦南人的原住民。后来被迦斐托人赶出去(见申22223)。── SDA圣经注释

 

【书十三4又有迦南人的全地,并属西顿人的米亚拉到亚弗,直到亚摩利人的境界。

       迦南的边界,是根据旧约其他地方,和埃及新国度的资料来界定(参:书一4)。整个巴力迦得以北(书十一17)并未征服,沿海一带也未夺下。这里按照其居民分为四个地区:西顿人、亚摩利人、迦巴勒人。西顿人包括整个沿岸地带,就是非利士的边界,南边到亚弗,向北则到迦巴勒人的边界。米亚拉则无从辨识。

  亚摩利人的境界,是圣经中对「亚摩利人」一词很特别的用法。在其他地方,它代表迦南人,或许特指在山地的人。这里它则是亚木鲁王国(Ammurru),这些人只存在于晚铜时期(主前15501200年),当时这个国以南是埃及控制的地方,以北则是赫人之地。这一带是在卡伯河(Nahr el(Kalb)以北。470──《丁道尔圣经注释》

         「米亚拉」:地点不详。――《串珠圣经注释》

         迦南人的全地:指腓尼基(Phoenicia)亦即西顿(Sidon)和推罗(Tyre)及米亚拉一带。西顿是由挪亚之子含的孙子西顿所建的城邑(101519),被分给了亚设支派(1928)。然而,因原住民势力强大,终未被驱逐,最终成为以色列的祸根(131;王上1631)。日后,正如诸位先知的预言(234;耶474;珥34),西顿一直都隶属于列强。――《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西顿」:字义是「狩猎」。包括整个沿岸地带,就是非利士的边界,南边到亚弗,向北则到迦巴勒人的边界。

         「米亚拉」:字义是「洞穴」。位于西顿东方之黎巴嫩山的多洞穴区域。

         「亚弗」:字义是「围住」,由于以色列有许多地点都叫「亚弗」,因此我们不能确定到底是哪个「亚弗」。但按照埃及法老年表, 1218 的亚弗应该位于沙仑平原,雅康河(Yarkon River)发源地的拉斯艾因遗址(Tell Ras el('Ain),在今日的特拉维夫附近。它也是以色列和非利士之间两场战争的战场(撒上 41 撒上 291 )。

         「亚摩利人」:「山居者」之意。此处应该是指巴勒斯坦山区。──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米亚拉。直译是“洞穴”。故可译为“属西顿人的山洞”。这个山洞据认为在推罗和西顿之间,名叫穆格杰辛(Mughār Jezzîn)。这里有许多从黎巴嫩石灰岩中凿出来的洞穴。也有人认为是穆格里耶(Mogheiriyeh ),在西顿东北9公里处。作者从本节开始转向北方尚未征服的地区。

  亚弗。显然指北亚弗,现名阿夫卡,不要与书1218的亚弗混淆。其希腊译名是Aphaka ,靠近亚多尼斯河的源头。后来分给了亚设支派。

  亚摩利人的境界。原来是亚摩利人居住的,属于巴珊国王噩。它向北延伸到亚穆河中上游。── SDA圣经注释

 

【书十三5还有迦巴勒人之地,并向日出的全黎巴嫩,就是从黑门山根的巴力迦得,直到哈马口。

       迦巴勒是比伯洛(Byblos)的城邦,他所控制的地区是沿海一带,是迦南人北界以北的西顿沿岸。──《丁道尔圣经注释》

         「迦巴勒」:在腓尼基沿岸西顿以北。

          「哈马」:在利巴嫩山脉里的山谷奥良河处,是以色列地的最北界限。――《串珠圣经注释》

         迦巴勒人之地:是位于腓尼基海岸的小城。迦巴勒人(Gebalites)拥有卓越的建筑与造船技术,得到了周边诸国的认可(王上518;结279)哈马:是拥有奥朗提斯河(Orontes)的叙利亚中部城邑,圣经多次论到它属于迦南北部地界(1321348;王上865)。此城在B.C.10世纪左右曾隶属于亚兰王国,在大卫时则与以色列建立了友好关系(撒下89~12)――《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迦巴勒」:字义是「界线」。位于黎巴嫩北方,西顿以北七十公里左右;希腊人后来称这个城市为「比布罗斯(Byblos)」。

         「巴力迦得」:字义是「财神」、「财富之主」。

         「哈马口」:「哈马」是「堡垒」的意思,「哈马口」是「哈马关口」的意思,位于以色列国土的北界。──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迦巴勒人(gibli)王上518译为“匠人”。迦巴勒是重要的腓尼基港口。希腊人称之为拜不勒斯,在贝鲁特以北偏东28.2公里处。由此可见,神想让以色列人占领的,远远在他们后来实际占领的土地北面。事实上宣布幼发拉底河作为他们的国界(1518;申1124)

  向日出的全黎巴嫩。东边的的山脉,即前黎巴嫩山脉。

  巴力迦得。直译是“财神”。巴力(迦得以南所有的国王都被征服了(见书1117127)。现在指的是巴力迦得以北尚未攻占的领土。

  直到哈玛口。调查显示,当希伯来词lebo'(进入)与哈玛连用时,它是指一座古城,就是现在的勒布鲁(Lebweh ),在哈马(Hamā)西南偏南113公里处。古埃及的文献经常提到这个城市,当时是哈玛的属城。

  这里说以色列的北界“直到哈玛口”(33;王上865;见民348;王下1425)。有几次以色列的国界曾达到这里,如所罗门和耶罗波安二世统治的时候。── SDA圣经注释

 

【书十三6山地的一切居民,从黎巴嫩直到米斯利弗玛音,就是所有的西顿人,我必在以色列人面前赶出他们去。你只管照我所吩咐的,将这地拈阄分给以色列人为业。

         你……为业:KJV译为“你们只要把这地分给以色列百姓”。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神,他必成就他的应许,其成就的日期也许是将来的某一时刻。我们在祷告时能够确信凡所求的都已得到,其根据就在于此(2122)――《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在神的眼中,约书亚已经完成了征服迦南的托付。虽然约书亚还要再活二十多年,一直到「一百一十岁」(二十四29),但神吩咐他不必等到所有的「未得之地」都被攻取,「只管照我所吩咐的,将这地拈阄分给以色列人为业」(6节)。因为神带领百姓出埃及、进迦南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停留在属地的应许上,而是让百姓一面享用地上的应许,一面学习信心的功课,「等候天上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来十一10)。因此,神的旨意并不是让约书亚攻取所有的「未得之地」,「若是约书亚已叫他们享了安息,后来神就不再提别的日子了。这样看来,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来四8~9),就是迦南所预表的基督里的安息。在神的计划里,「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却仍未得着所应许的;因为神给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事,叫他们若不与我们同得,就不能完全」(来十一39~40)。

         在进迦南的过程中,征服迦南是第一个阶段,分配土地是第二个阶段,而攻取「未得之地」是第三个阶段。神在不同的阶段用不同的方法来带领和训练祂的百姓,祂安排约书亚作为摩西的接班人,负责征服迦南和分配土地;但却没有安排约书亚的接班人,而是让各个支派自己负责攻取「未得之地」,让「那地的居民」成为他们信心成长的「食物」(民十四9),让百姓学习在享用应许中不断承受更多的应许,直到完全「承受那地为业」(出二十三30)。神也没有让新约的信徒等到生命成熟的时候才能享用基督,而是让我们一面享用基督里的丰富,一面「向着标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稣里从上面召我来得的奖赏」(腓三14),「恐惧战兢做成你们得救的工夫」(腓二12),直到得着丰满的基督。

         虽然是「未得之地」,但神的大能既然已经攻取了已得之地,也必能「在以色列人面前赶出他们去」(6节)。「拈阄分给以色列人为业」(6节),正是神吩咐摩西的分地方式(民三十四13),现在神向约书亚再次重申,表明分地的过程必须凭信心接受神的权柄和管理。百姓能得着这地,并非根据自己的努力配得的,而是根据神的应许和恩典;既然是应许和恩典,约书亚就应当凭信心分地,而百姓更应当凭信心接受。任何的攀比、抱怨、强求或改变,既不是以色列人对待分地的正确态度,也不是我们对待属灵恩赐的当有态度。──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米斯利弗玛音」:字义是「燃烧的水」,另外有学者认为可能是「靠水的石灰窑」(lime~kilns by the water)之意。是一个沿海城市,可能附属于西顿城;有学者认为在西顿以南但位置不明。

         「拈阄」:「抽签分配」。

         此处主要包括非利士人的土地,腓尼基海岸与叙利亚东部三个地区。──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山地。黎巴嫩南部的山区和加利利北部。

  米斯利弗玛音。见书118注释。

  所有的西顿人。所有住在黎巴嫩南部直到拉斯拿库拉(Rās en(Nakūrah)岬角,或米斯利弗遗迹(Khirbet el(Musheirefeh)的异教民族。

  我必……赶出。原文是强调的。但这个应许和其它应许一样都是有条件的。如果以色列人像约书亚那样凭着信心前进,神就会为他们争战,并使他们取得胜利。但以色列人没有乘胜追击。由于以色列人的不配合,一些神应许赶出去的民族被保存了下来,后来成为他们最大的麻烦和耻辱(见民3355;士21(5106(9131;撒上4)。以色列人没有履行自己的义务,所以应许就不能实现了。如果神对我们的应许没有实现,我们就应该深刻省察其原因。神不想徒然收回自己所说的话(5511)

  将这地拈阄分给以色列人为业。就是抽签分配土地。虽然只是征服了部分土地,万有之主却希望的子民把全地都看成他们自己的。指示马上把土地分配给各支派,作为祂把全地都应许给他们的真诚保证。── SDA圣经注释

 

【书十三7现在你要把这地分给九个支派和玛拿西半个支派为业。”

 

【书十三8玛拿西那半支派和流便、迦得二支派已经受了产业,就是耶和华的仆人摩西在约旦河东所赐给他们的,

         “摩西……所赐给他们的”。参看民数记三十二章139节的脚注。――《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玛拿西那半支派:希伯来语原文圣经省略了这句话。然而,70士译本与大多数英文圣经以及新译圣经与共同译本都译出了这句话。因为玛拿西半个支派理所当然地包括在内(3219),故希伯来语原文圣经似乎故意省略了。――《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神给约书亚的指示到第七节结束。为了使读者明白为什么不再分土地给那两个半支派,作者说明他们已经分到了土地。在分配土地的正式记录中重提这一事实,是要确认摩西以前所作的分配。── SDA圣经注释

 

【书十三8(13二支派半得地的范围。――《串珠圣经注释》

 

【书十三8(33分河东地给二支派半。――《串珠圣经注释》

         分配约但河以东之地:约但河以东之地适于牧养牲畜。因此,拥有许多牲畜的流便子孙与迦得子孙便请求摩西将此地分给他们为业(321~5)。摩西认为他们的请求是自私的,因此首先警告了他们,之后作为条件,提出他们当积极地参与迦南征服战(3261420~24)。本段再次记录了以色列渡过约但河之前摩西分地给两个半支派的事(3233)。这是为了表明这是由神的仆人摩西所分配的。此处称摩西为“耶和华的仆人”,这暗示分配约但河以东之地是合乎神旨意。――《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神应许给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后裔的迦南地,并不包括约旦河东之地,亚伯拉罕当日「纵横走遍这地」(创十三17)的时候并没有越过约旦河。当神向摩西指明迦南地界的时候(民三十四2~12),河东之地已经被分给两个半支派,但是神仍然没有把这地算为祂所应许的「耶和华之地」(二十二19)。所以河西之地是用「拈阄分给以色列人为业」(6节),而河东之地是「耶和华的仆人摩西在约旦河东所赐给他们的」(8节);河西之地是人在信心里接受的神的应许,河东之地是人在坚持中要求的神的允许。

         在拈阄分地之前,圣灵借着河东之地来提醒百姓:人所看为美的事,如果不是在神的应许之中,始终都不是上好。人所争取来的福虽然可以带来一时满足,但终究会有后患,唯有「耶和华所赐的福使人富足,并不加上忧虑」(箴十22)。──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约书亚分地时首先提到的是约旦河东土地的分配( 138~33 ),是分给两个半支派的。这在没有进入约旦河西的时候就已经作了分配( 3233~42 ),这里是加以确认而已,毕竟两个半支派已经履行他们的承诺,他们的战士跟随其他以色列人进入迦南地,冲锋陷阵英勇杀敌( 412~13 221~6 )。

         ◎ 138~33 分段: a. 先对约旦河东的土地进行综述( 138~14 b. 分地给流便支派( 1315~23 c. 分地给迦得支派( 1324~28 d. 分地给玛拿西半支派( 1329~32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三9是从亚嫩谷边的亚罗珥和谷中的城,并米底巴的全平原,直到底本,

         「米底巴的全平原」:实为一高原,在亚嫩河以北和希实本以南。其高度为海拔六百多公尺。

          「底本」:在这高原之南部。――《串珠圣经注释》

         米底巴的全平原,直到底本:122称此地为“基列一半”。这是从亚嫩至希伯仑的亚摩利高原地带,大都是没有树木的荒山。此高原地带亦被称为“摩押地”(2120)或“米底巴的全平原”,今日则称为Madeba――《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9~12节是摩西分给河东两个半支派的产业,南界是「亚嫩谷」(9节),北界是「黑门山」(11节)。具体位置和范围参见地图。──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米底巴」、「底本」都是死海以东的城市。──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米底巴。现在的马底巴Mâdebā ,在约旦河以东,杰拉沙以南约65公里,死海北端西北25公里处。民2130记载米底巴和底本都被以色列人攻占了(2130)

  底本。在米底巴南面24公里,亚罗珥西北5公里,位于亚嫩河边,很早就被以色列人攻取,后由迦得人重建。1868年在这里发现了著名的摩押碑文。底本现名齐班(Dhiban)。── SDA圣经注释

 

【书十三10和在希实本作王亚摩利王西宏的诸城,直到亚扪人的境界。

  在希什本王国的东北。亚扪人分布在雅伯河流域。其西边是迦得和玛拿西支派,东边是沙漠,北界可能是亚穆河南边的支流。── SDA圣经注释

 

【书十三11又有基列地、基述人、玛迦人的地界,并黑门全山、巴珊全地,直到撒迦。

  基述人和玛迦人。见书125注释。── SDA圣经注释

 

【书十三12又有巴珊王噩的全国,他在亚斯他录和以得来作王,利乏音人所存留的只剩下他。这些地的人,都是摩西所击杀所赶逐的。

         巴珊:指基尼烈海东部的高原地带(2133~35)――《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亚斯他录」:字义是「星辰」。与迦南的女神同名。是约旦河东边巴珊的一个城市,后来分给玛拿西支派。此处指的是巴珊的首都「亚斯他录」。

         「以得来」:字义是「好的牧草地」,位于雅博河北方。位于亚斯他录东南,在雅穆河南支流上。因为在悬崖上所以可以留意到从南面或东面入侵的敌人,是噩重要的防御地点。

         「利乏音人」:「巨人」的意思。合和本中文圣经在其他处有时翻译成「伟人」。这族身型高大, 311 『利乏音人所剩下的只有巴珊王噩。他的床是铁的,长九肘,宽四肘,都是以人肘为度。』(换算成公制,此床大约长四公尺、宽1.8公尺)。

         旧约圣经中与「巨人」相关的词汇:希伯来原文字原文简义中文翻译英文音译经节经文描述、巨人之名原文字出现笔数(/复数)

SH 5303() 巨人伟人 nephilim 64 1333 与人的女子交合、 3 以色列人的体型相比如蚱蜢。

SH 6061() 亚纳,亚衲族人 anaq 13222833 92 151314 2111 以色列人的体型相比如蚱蜢、 9 「颈」之意 120 又高又大。亚巴、示筛、亚希幔、挞买。

SH 6062() 亚衲族人 anaqim 128 2101121 92 112122 141215 又高又大、城邑高得顶天; 9 在迦萨、迦特,和亚实突有余民。

SH 7497() 利乏音,伟人 harapha 代上 2068 手脚六指、被大卫与其手下 2 巨人杀死。() 伟人 haraphah 撒下 2116182022 以实比诺、撒弗。身量高大、 4 手脚六指。被大卫与其手下(户沙人西比该)杀死。() 利乏音人() rephaim 145 1520 21120 31113 124 与亚衲人相关、巴珊王噩、 21 1312 158 1715 1816 撒下 51822 2313 欣嫩谷附近、与非利士人交战代上 1115 149 20468 175 地、手脚六指。

SH 7496() 阴魂阴魂、阴间、 rephaim 265 8810 218 918 2116 149 大水之下、淫妇的路、君王 8死人、去世 261419 首领所在、要醒起复活。

SH 368() 恐怖以米人 emim 145 21011 在沙微基列亭;摩押人对 3 巨人的称呼。

SH 2157() 阴谋者散送冥 zamzumim 220 亚扪人对利乏音人的称呼。 1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利乏音人。见书124注释。── SDA圣经注释

 

【书十三13以色列人却没有赶逐基述人、玛迦人,这些人仍住在以色列中,直到今日。

         以色列人「没有赶逐基述人,玛迦人」(13节),虽然他们并不列在迦南七族当中,但河东支派与这些外邦人杂居,就是住在不洁净的地方(二十二19),埋下了属灵危机的种子。

         「基述」人:字义可能是「骄傲的观看者」,位于加利利海东北边。是一个亚兰城邦。

         「玛迦」:字义是「压制」,是一个亚兰城邦。可能跟拿鹤有关创 2224 。──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三14只是利未支派,摩西(原文作“他”)没有把产业分给他们。他们的产业乃是献与耶和华以色列 神的火祭,正如耶和华所应许他们的。

         关于“献”给利未人,参看申命记十八章1节的脚注。――《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利未支派并未承受土地为产业,他们从百姓得到什一奉献与其它祭物(2730~32;民1821~32)。并且,耶和华亲自作了利未人的产业<181~32,祭司长与利未人的产业>。之所以使这些规定成文,是为了保障利未人在圣幕专心服侍神。今日,全身心投入福音事工的传道人也需要圣徒在物质上提供帮助。但是,我们不能视今日教会工人与圣徒之间的关系和旧约的利未人(祭司)与以色列百姓之间的关系是完全相同的。只是,为了更加积极地开展福音事工,教会工人有必要摆脱由生计问题带来的压力(64;林前94~18)――《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本节是提醒百姓,应当在河东之地给利未人留出城邑。虽然河东之地不在应许里,但神仍然把利未人放在河东,表明神并不丢弃河东的百姓。

         河东之地的面积占全色列人所得之地的五分之二,神却在河东地设了一半的逃城(二十8),也说明河东的百姓更需要神恩典的怜悯。虽然他们所做的不合神的心意,但神反而更加怜悯这些软弱的百姓。──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火祭」:「用火献的祭」。另外有学者认为,「火祭」的原文字SH 801虽然与SH 800「火」音近,但两者并无相关,仅仅是「祭物」的意思而已。七十士译本支持后者的说法。

         ◎ 1314 「正如耶和华所应许他们的」是依据 181~5 而来。──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利未支派。在叙述了两个半支派的土地分配后,提到利未支派没有分到产业,并在第33节和书1434中再次重复。神没有给他们产业,是因为全国的十分之一要归他们(1820(24)。他们还接受各种奉献(18;申1812)。他们对十分之一和规定的奉献拥有不可争议的权利,就像他们的弟兄拥有土地权一样。如果祭司和利未人被土地,牲口,买卖和战争等事拖累,就无法履行祭司的职责,担负起教导人民和其他属灵方面的工作了。神不让利未人在担任圣职的同时仍然从事属世的工作。今天神同样要求献身服侍的人把他们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推进天国的工作中去。

  火祭('ishsheh) 。利2479中提到陈设饼是作为火祭的,但祭司可以吃。所以这里并不是指所有的祭物都要烧掉。── SDA圣经注释

 

【书十三15摩西按着流便支派的宗族分给他们产业。

         「宗族 Clans(15节)原文是「部族、家族」,是十二「支派 Tribes」与各个「父家 Fathers’ houses」之间的单位,由长老领导。以色列人分配土地是按「宗族」为单位的(十一23;十二7;十三15;十五1;民三十六6),同一「宗族」的土地形成一个行政区。──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在简述了摩西把土地分给两个半支派的事以后,约书亚开始界定各个支派的疆域。首先是流便支派。── SDA圣经注释

 

【书十三15~23从前由摩押人占领,这时分给流便支派的土地,位于死海的正东面。――《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流便支派所得之地在约但河东之南部:这里所列的城市大概沿亚罗珥至希实本一带。――《串珠圣经注释》

         分给流便支派的城邑:这里罗列了位于流便支派南部地界亚嫩谷与北部边界的希实本之间的所有城邑(2124~32323738;申3121617)。流便支派似乎未能长久保住分给他们的产业而被外邦势力所夺去(516)――《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15~23节是摩西分给流便支派的产业。他们与南面的摩押以「亚嫩谷」(16节)为界,包括「亚摩利王西宏的全国」(21节)的大部分。具体位置和范围参见地图。

 

【书十三16他们的境界是亚嫩谷边的亚罗珥和谷中的城,靠近米底巴的全平原,

         亚嫩:位于约但东部,是摩押与亚摩利之边界之河。――《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米底巴」:字义是「休憩之水」。位于希实本西南。──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亚罗珥。见书122注释。

  米底巴。见第9节注释。16(21节详细列举了流便支派的各个城市及其疆界。── SDA圣经注释

 

【书十三17希实本并属希实本平原的各城,底本、巴末巴力、伯巴力勉、

         「巴末巴力」:在米底巴附近。

          「伯巴力勉」:又名巴力免(3238)或伯米恩(4823)。比稳(323)可能是同一地方,在米底巴以南六公里(四英里)。――《串珠圣经注释》

         「底本」:字义是「荒废的」。是摩押的重要城邑。

         「巴末巴力」:字义是「极高处」、「高处」。

         「伯巴力勉」:字义是「巴力之家」。──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三18雅杂、基底莫、米法押、

         「基底莫」:在底本之东北十二公里(七英里半)。

          「米法押」:确实地点不详。――《串珠圣经注释》

         「雅杂」:字义是「被踩下」。

         「基底莫」:字义是「东方的」。

         「米法押」:字义是「光彩」、「高度」。──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三19基列亭、西比玛、谷中山的细列哈沙辖、

         「基列亭」:在底本之西北十公里(六英里),后来落在摩押人手上(481)。

          「细列哈沙辖」:可能在约但谷。――《串珠圣经注释》

         基列亭、西比玛:是流便支派所重建的摩押城邑,后又被摩押夺去(3237;赛1689;耶482332)――《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基列亭」:字义是「双城」。

         「西比玛」:字义是「香气」。

         「细列哈沙辖」:字义是「黎明的光彩」。──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细列哈(沙辖。意为“黎明的西列”。位置尚未确定,可能靠近死海。它显然在一个河谷的山上,可能是约旦河谷。该地名可能保存在现在的扎拉特(Zarat)中。── SDA圣经注释

 

【书十三20伯毗珥、毗斯迦山坡、伯耶西末,

         「伯毗珥」:字义是「毘珥之家」。

         「毗斯迦」山坡:字义是「裂缝」。

         「伯耶西末」:字义是「荒芜之家」。──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书十三21平原的各城,并亚摩利王西宏的全国。这西宏曾在希实本作王,摩西把他和米甸的族长以未、利金、苏珥、户珥、利巴击杀了。这都是住那地属西宏为首领的。

         「亚摩利王西宏的全国」:并非全属流便(27),此说乃大概而已。――《串珠圣经注释》

         本节的属西宏的五族长原是米甸的五王(318)。他们曾在米甸族类中拥有最强大的势力,却被西宏所攻陷,沦为了其封臣。――《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属西宏为首领的」(21节),意思是这五个米甸族长(民三十一8)都是属西宏统治的。假先知「巴兰」(22节)教唆米甸妇女引诱百姓行淫乱、拜偶像(民三十一16),结果米甸五王和巴兰都被神除灭(民三十一8)。圣灵在分地之前,再次提起米甸人和巴兰,提醒当时的读者和历代神的百姓,如果要长久地活在神的应许里,就不能跟从「巴兰的计谋」(民三十一16)、以致得罪神。──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以未」:字义是「我的欲望」。

         「利金」:字义是「杂色」。

         「苏珥」:字义是「盘石」。

         「户珥」:字义是「洞」。

         「利巴」:字义是「四」。

         ◎ 1321 可参考 317~8──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米甸的族长。原文没有说摩西在击杀西宏的同时把他们消灭了,只是说他们也被消灭了。

  属西宏为首领的。在民318中被称为“王”。但圣经中的“王”也许只是一个族长,自己可能臣服于更强大的统治者。本节称他们“属西宏”是因为他们臣服于西宏,向他纳贡,在打仗时帮助他。可能西宏在消灭这里的摩押人时发现了的米甸的牧民,就制服了他们,并强迫他们纳贡。所以他们被称为“属西宏的首领”。以色列人征服米甸人的历史记载在民31章。耶和华吩咐摩西说,“你要在米甸人身上报以色列的仇”(312),因为米甸人引诱以色列人拜偶像,行邪淫。这节进一步说明他们与以色列人之间的敌意。他们是属于西宏统治的。为了征服西宏的全境就必须消灭这些属他的首领。摩押人和米甸人的联系可以从以色列人早期的历史中看出来(见民224)。本节的附带提到,证实了民31章所暗示摩押和米甸的关系。这是《约书亚记》和摩西五经在史实上一致的又一例证。── SDA圣经注释

 

【书十三22那时以色列人在所杀的人中,也用刀杀了比珥的儿子术士巴兰。

         「比珥」:字义是「焚烧」。

         「术士」巴兰:「占卜者」。

         术士「巴兰」:字义是「非我民」。

         ◎ 1322 特别提到了假先知巴兰的下场。 221~252 和民 318 记载这个一心只为发财的假先知巴兰虽然迫不得已祝福以色列人,但是仍然在临走前为摩押王巴勒献上诡计,引诱以色列人在什亭拜巴力、行淫乱,最终自食其果、命丧黄泉!──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巴兰本来是神的先知,但为了金钱和荣誉而出卖了自己,从先知堕落为术士。第一次咒诅以色列人不成回家以后,巴兰为了得到巴勒的奖赏就想出了一条计策。他返回摩押,建议摩押人引诱以色列人拜偶像和行淫乱。这条计策成功了。但巴兰因陷害以色列人,就与米甸人一同灭亡了(516(18)。── SDA圣经注释

 

【书十三23流便人的境界就是约旦河与靠近约旦河的地。以上是流便人按着宗族所得为业的诸城,并属城的村庄。

         流便支派分得约旦河东最南边的土地。

 

【书十三24摩西按着迦得支派的宗族分给他们产业。

 

【书十三24~28分给迦得支派,位于死海以北的土地,原本是基列的一部分。――《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迦得支派所得之地在河东山谷。――《串珠圣经注释》

         分配给迦得支派的城邑:分给迦得支派的地,东至拉巴前的亚罗珥,北则经过位于雅博河之上的玛哈念与疏割,直到撒分、底壁与加利利海南端的约但谷地带。迦得支派之所以如此占据狭长的约但谷地带是因其地型上的优势。从雅博河到加利利海的约但山谷地带、还有东部地区长长的南北走向大山脉,形成了自然屏障。此山谷地带被命名为“直到基尼烈海的约但河东边的亚拉巴”,原属于西宏王的领土(1223)――《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24~28节是摩西分给迦得支派的产业。他们位于流便支派的北部,包括「希实本王西宏国中的余地」(27节),以及向北一直到加利利海的约旦河谷狭长地带。具体位置和范围参见地图。──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书十三25他们的境界,是雅谢和基列的各城,并亚扪人的一半地,直到拉巴前的亚罗珥,

         亚扪人的一半地:以色列在攻打亚摩利王西宏时,并没有干犯亚扪人的地。因为神曾应许要将那地赐给罗得的子孙(21937)。摩押与亚扪是在所得玛与蛾摩拉被毁之后,罗得与其女儿所生的后裔(1936~38)。虽然如此,位于亚嫩与雅博之间的亚扪人之地之所以被分给迦得支派,是因为当时此地属于西宏。后来,亚扪王曾要求以色列归还此地(114~33)――《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神不允许以色列人侵占亚伯拉罕的侄子罗得的子孙「亚扪人的地」(申二9)。迦得支派所占据的「亚扪人的一半地」(25节),是亚扪人之前被亚摩利人的王西宏夺去的。后来亚扪人曾要求以色列归还此地(士十一13),但并不合理,因为这地已经不再属于亚扪人了,以色列人是从西宏手中夺取的。──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雅谢」:字义是「受帮助的」,雅谢是基列的一座城。

         「基列」:字义是「多岩之地」

         「拉巴」:字义是「伟大」,亚扪人的首都。

         「亚罗珥」:字义是「毁灭」。──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雅谢。是从亚摩利人手中夺取的(132),分给了迦得支派(3212),后来归给利未人(2139)。该城位于亚扪或其边界上,在拉巴斯(亚扪北边或西北不远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安曼。这是一片很好的牧场。

  基列的各城。基列南部直到雅博河的几个城邑。属于巴珊王的另一半基列归给了玛拿西半个支派(见书122)。迦得支派的边界比流便支派更靠东。迦得北部的边界是亚拉巴以西,基尼烈湖以北的雅博河(1617)。迦得支派显然获得了雅博河以北,约旦河以东的约旦平原。

  亚扪。以色列人不准入侵亚扪的领土(219)

  直到亚罗珥。不要和亚嫩河北岸归属流便支派的亚罗珥混淆(12213916)。它在拉巴之“前”,有人认为是指东面,也有人从时间上考虑,认为它较早被来自约旦的人所占领,所以是在拉巴的西面。── SDA圣经注释

 

【书十三26从希实本到拉抹米斯巴和比多宁,又从玛哈念到底璧的境界,

         「拉抹米斯巴」:在希实本以北十六公里(十英里)。

          「比多宁」:在拉抹米斯巴北面。

          「底璧」:与1038之底璧不同。――《串珠圣经注释》

         「拉抹米斯巴」:字义是「瞭望台的高处」。

         「比多宁」:字义是「开心果果仁」。

         「玛哈念」:字义是「双营地」。雅各与天使相会的地方。创 322

         「底璧」:字义是「圣所」。──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希实本。见民2125注释。

  拉抹米斯巴。直译是“瞭望的高地”。在雅博河以北的高地上,可能是拉末(基列,贝善以东48公英里处,位于拉梅斯丘(Tell er Rumeith) ,在迦得北部的边界上。

  比多宁。靠近拉抹米斯巴,在迦得的北部边界上,离雅博河不远,就是今天的巴尼遗迹(Khirbet Batneh) ,靠近索特(es(Salt)

  玛哈念。位置尚未确定。它在约旦河东,可能位于雅博河的岸边,就是雅各见到天使的地方(321222)。它坐落在迦得和玛拿西的边界上,附近是底壁。它可能就是玛吉的家乡罗底巴。玛吉曾在大卫逃避押沙龙时曾帮助过他(撒下1727)。── SDA圣经注释

 

【书十三27并谷中的伯亚兰、伯宁拉、疏割、撒分,就是希实本王西宏国中的余地,以及约旦河与靠近约旦河的地,直到基尼烈海的极边,都在约旦河东。

         「伯亚兰」:在约但河口东北十三公里(八英里)。

          「伯宁拉」:在耶利哥以东约廿四公里(十五英里)。

          「疏割」:在雅博河以北三公里(二英里)。

          「撒分」:在北部。――《串珠圣经注释》

         基尼烈海:新约圣经称此海为“加利利海”(418)、“革尼撒勒湖”(51)、“提比哩亚海”(61)等。此海现今被称为提比哩亚海,新旧约圣经都有记载。此海汇聚了从约但河水源流出,经过呼勒湖,清澈见底的水与加利利海周围的温泉水,其中繁殖着大量的鱼。环绕加利利海的众山谷,地面覆盖着肥沃的冲击土,天气温暖、水量丰富,非常适于种植小麦、大麦、无花果、葡萄、蔬菜等农作物。加利利海因其四面环山,所以水面要大大低于海面,因此经常有暴风雨(824;可437)――《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伯亚兰」:字义是「高地之处」。

         「伯宁拉」:字义是「豹之家」。

         「疏割」:字义是「货摊」。

         「撒分」:字义是「北方」。──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谷中。希什本王的疆域,不仅向北延伸到雅博河,并且占据了约旦河谷北达基尼列海。尽管地图显示玛拿西的土地延伸到约旦河,但这片谷地分给了迦得支派。

  疏割,撒分。在第27节所提到四座城中,只有这两座的位置得到了确认。当然这些城市都在约旦以北的谷地上。疏割在雅博河附近的一个高地上,就是今天的达拉拉丘(Tell Deir'allā)。这是一个18.3米高的浅白色的土丘。撒分可能是拉吉河北岸的索斯丘(Tell el(Qôs)。拉吉河在疏割以北,撒拉但以南。

 

【书十三28以上是迦得人按着宗族所得为业的诸城,并属城的村庄。

         迦得支派分得约旦河东中部的土地。

 

【书十三29摩西把产业分给玛拿西半支派,是按着玛拿西半支派的宗族所分的。

         玛拿西有半支派在约但河东已分得土地,另半支派在河西得地(十七713)。――《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玛拿西支派人口众多,一半定居在约旦河东,一半定居在约旦河西。

  根据圣经的记载,玛拿西支派没有像流便和迦得支派那样正式要求得到约旦河东的土地(3212)。也许认为玛拿西人口众多,适合于和那两个支派联合(2634)。也可能玛拿西支派和那两个支派一样,牲口很多。玛拿西人都是勇士。摩西把这个支派,特别是玛吉的睚珥的两族安排在约旦河东,可能是考虑让他们作为外卫的兵力(见申31415)。── SDA圣经注释

<syncBible ref=13:29>

【书十三29  玛拿西支派为甚么分为二?】玛拿西支派一分为二。他们有许多人选择在河东定居下来,因为那地特别适于牧放牛羊(参民3233),其余的人则喜欢在河西之地居住,所以这支派就分为两半。──《灵修版圣经注释》

 

【书十三29(31玛拿西的半个支派定居在约但河东;其余半个支派选择住在约但河西。――《约书亚记雷氏研读本》

         玛拿西半支派所得之地包括巴珊和基列北部一带。――《串珠圣经注释》

         29~31节是摩西分给玛拿西支派一半支派的产业。他们位于迦得支派的北部,从南面雅博河畔的玛哈念,一直到北面的黑门山,包括了「巴珊全地,就是巴珊王噩的全国」(30节)。具体位置和范围参见地图。──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书十三29~33分给玛拿西半个支派的城邑:玛拿西半个支派所得之地位于迦得支派的东北部,包括了基列北部与加利利海东北部的巴珊全地。这些土地被分给了玛拿西之子玛吉的子孙睚珥与挪巴(3239~42;申31415)。“玛吉”是玛拿西的独子,可以代表玛拿西支派(5023;士514)。玛拿西支派共由七个宗族组成。包括玛吉之子基列所生的六个儿子与玛吉之女的后裔(2629~34)――《圣经精读本──约书亚记注解》

 

【书十三30他们的境界是从玛哈念起,包括巴珊全地,就是巴珊王噩的全国,并在巴珊、睚珥的一切城邑,共六十个。

         「巴珊」:字义是「多结果实的」。

         「睚珥」:字义是「他启迪」,(参考 3241 314代上 222 )。「在巴珊、睚珥的一切城邑」原文直译作:「在巴珊的睚珥的一切帐棚村庄」。──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从玛哈念起。见第26节。迦得的领土从这起直到约旦河与基尼列海,而玛拿西的领土则是朝着东北方向的。

  巴珊。基尼列海以东盛产粮食的地方。

  睚珥的一切城邑。直译是“睚珥居住之地”。睚珥的祖母是玛拿西人,祖父是犹大的孙子希斯伦(代上218(22)。但他仍属玛拿西支派,因为他是玛拿西的后代玛吉女儿的孙子。睚珥与玛拿西人勇士联合并在他们的帮助下攻取了许多城邑(324041;申3414)。另一个睚珥在约书亚死后两百年做以色列的士师。他可能是本节睚珥的后代。原来“睚珥的城”共有23座。── SDA圣经注释

 

【书十三3031 玛拿西的地势圣经对于分配给东面的玛拿西半支派土地的描述,不及迦得支派的详细。民数记三十二3942和申命记三1314是其对应经文。其领土大致上从迦得支派北界玛哈念开始往北延伸,包括巴珊大部分的地方(见:书十二4,十三1112),直达黑门山。「睚珥的一切城邑」的位置无法确定,因为虽然分布巴珊各处,这些应该只是安营地点而已(见:民三十二41;申三14;代上二22)。至于玛拿西的后代玛吉,可参看:创世记五十23和民数记二十六29。这个支派属地当与基列北部有关(见:民三十二3940;士五14)。——华尔顿《约书亚记背景注释》

 

【书十三31基列的一半,并亚斯他录、以得来,就是属巴珊王噩国的二城,是按着宗族给玛拿西的儿子玛吉的一半子孙。

         「玛吉」:字义是「卖出」,是玛拿西的长子,参考 5023 2629 。这个支派属地当与基列北部有关( 3239~40 514 )

         玛拿西半支派分得约旦河东北部的土地。

         圣经对于分配给东面的玛拿西半支派土地的描述,不及迦得支派的详细,可参考 3339~42 313~14 。其领土( 124 1311~12 )大致上从迦得支派北界玛哈念开始往北延伸,包括巴珊大部分的地方,直达黑门山。巴珊是一个宽广而肥沃的地区。──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基列的一半。指没有给迦得指派的那一半(25),北基列是噩王国的一部分。

  亚斯他录和以得来。见书124注释。

  玛吉的子孙。就是玛拿西的子孙。因为玛吉是玛拿西的长子和独子(2629;代上714(16)。关于另一半玛吉的子孙,见书171(6注释。── SDA圣经注释

 

【书十三32以上是摩西在约旦河东对着耶利哥的摩押平原所分给他们的产业。

 

【书十三32~33结语。――《串珠圣经注释》

 

【书十三33只是利未支派,摩西没有把产业分给他们。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是他们的产业,正如耶和华所应许他们的。

         圣灵在分地的过程中四次强调:利未支派没有产业(1433节;十四3;十八7)。不断提醒百姓记住自己对利未人的义务,也提醒利未人记住「神是他们的产业」(33节)。神既然已经按着自己的应许和大能把产业分给了十二支派,照样也会按着自己的应许和大能供应专职事奉祂的仆人,「所以,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太六31~32)。──约书亚记综合解读

         ◎ 1314 1333 两次强调利未人没有分地业,上帝的祭与上帝是他们的产业。以十二支派来说,利未人是少数,他们必须把安全感建立在对上帝的信心上。我们是否也愿意当「少数」,不像一般人拥有可见的财产,仅仅拥有上帝就可以满足、平安?──约书亚记研经资料(蔡哲民等)

  这里再次提到利未支派没有产业。这是对第14节的重复,并且在书1434187节还要提到。这种重复可能是为了提醒百姓记住他们对于利未人的义务,也是要让利未人记住自己是神的工人。他们是献身侍奉神的。神会通过什一和奉献的安排来关照他们。他们不必为没有产业而担心。── SDA圣经注释

 

【思想问题(13章)】

 1 神指出以色列民未得之地目的何在?给他们什么应许?参6节。以色列人须怎样响应神的应许?参7节。

 2 本章章首便提出以色列人未得之地,可见他们不能满足于12章所记载的战绩。在基督应许信徒的各种福气中,你是否仍有未得之部分,参提前413~16彼后14~11。有否祈求神帮助你得到?

 3 13节的记录有何含意?参申314注。你认为以色列民是否不能将基述人及玛迦人赶出呢?为什么?

 4 神拣选利未人专职事奉祂,不给他们地业(14),你想原因何在?参民1824。今日信徒中有那些如昔日的利未人一样专职服事神?其他信徒应如何支持他们?参民1824西43

 5 你可记得巴兰(22)的事迹?他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呢?参民22~25 317~16。你从他身上得到什么警惕?

 ──《串珠圣经注释》

 

【书十三至十九章】《约书亚记》分上下两部分112章记述以色列人怎样征战取得迦南;1324章记载怎样分地及与神立约,及以后住在迦南以之为业的事。

本章到19章记下分给十二支派土地的地理概况。这些记载对确定圣经中早被遗忘的古代地名甚有用处。今天考古学进步,许多难稽考的地方已被重新发现。――《启导本圣经约书亚记注释》

<syncBible ref=13-19>

【书十三~十九  终于可以分地了!他们要怎么样来分呢──】这卷书余下的十二章,讲述十二个支派拈阄分应许之地的情形。首先是利未支派不可有地业,因为他们要全力服事百姓,不得去经营自己的私业(131421)。其次是吕便,迦得,与玛拿西半支派,已经得到约旦河东之地了,那是摩西所答允他们的(参民32)。另外犹大与约瑟支派(以法莲与玛拿西半个支派),已经领受了他们祖宗雅各在四百五十年以前应许给他们的地(参创4822;书15~17章)。这样,其余的几个支派拈阄分所剩之地(18章)。

  从雅各最初对他众子的祝福(参创\cs1549),以及摩西给十二支派的祝福看来,(参申33)各支派所要得的土地,已经大致明了。他们二人的祝福,皆有预言性质,尽管约书亚为余下的几个支派拈阄决定这地的分配,所拈出的结果却与雅各和摩西预言的相同。──《灵修版圣经注释》

 



跟着我们: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