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记下 12
撒母耳记下第十二章纲目
壹、内容纲要
【大卫受神责罚】
一、拿单巧说比喻使大卫自我审判(1~6节)
二、拿单向大卫传达神的审判(7~14节)
三、大卫为儿子禁食祷告直到得悉已死(15~23节)
四、大卫安慰拔示巴另生所罗门(24~25节)
五、大卫攻陷亚扪京城拉巴(26~31节)
贰、灵训要义
【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一、大卫不知不觉中自我审判(1~6节):
1.「耶和华差遣拿单去见大卫。拿单到了大卫那里,对他说:在一座城里有两个人:一个是富户,一个是穷人。富户有许多牛群羊群;穷人除了所买来养活的一只小母羊羔之外,别无所有」(1~3节):暗喻富户和穷人分别指大卫与乌利亚。
2.「羊羔在他家里和他儿女一同长大,吃他所吃的,喝他所喝的,睡在他怀中,在他看来如同女儿一样」(3节):小母羊羔暗指拔示巴。
3.「有一客人来到这富户家里,富户舍不得从自己的牛群羊群中取一只预备给客人吃,却取了那穷人的羊羔,预备给客人吃」(4节):暗指大卫杀人抢妻。
4.「大卫就甚恼怒那人,对拿单说:我指着永生的耶和华起誓,行这事的人该死」(5节):大卫不自觉地判定自己该死。
5.「他必偿还羊羔四倍,因为他行这事,没有怜恤的心」(6节):须偿命四倍。
二、大卫获悉神的判决(7~14节):
1.「拿单对大卫说:你就是那人!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说」(7节):先知指明那该死的富户就是大卫。
2.「你为什么藐视耶和华的命令,行他眼中看为恶的事呢?你借亚扪人的刀杀害赫人乌利亚,又娶了他的妻为妻」(9节):因为他所行的恶事出于藐视神。
3.「所以刀剑必永不离开你的家;耶和华如此说:我必从你家中兴起祸患攻击你,我必在你眼前把你的妃嫔赐给别人,他在日光之下就与她们同寝」(10~11节):神命定三样惩罚:(1)刀剑不离他家;(2)家中兴起祸患;(3)妃嫔被人污辱。
4.「你在暗中行这事,我却要在以色列众人面前、日光之下报应你」(12节):暗处行恶事,明处得报应。
5.「大卫对拿单说:我得罪耶和华了」(13节):大卫认罪。
6.「拿单说:耶和华已经除掉你的罪,你必不至于死。只是你行这事,叫耶和华的仇敌大得亵渎的机会,故此你所得的孩子必定要死」(13~14节):神怜悯的回应:(1)除掉大卫的罪;(2)大卫不至于死;(3)淫乱所生的孩子必要死。
三、大卫竭力祷告直到明白神的旨意(15~23节):
1.「耶和华击打乌利亚妻给大卫所生的孩子,使他得重病。所以大卫为这孩子恳求神,而且禁食,进入内室,终夜躺在地上」(15~16节):大卫为孩子的病禁食祷告。
2.「到第七日孩子死了。大卫的臣仆不敢告诉他孩子死了。…大卫见臣仆彼此低声说话,就知道孩子死了」(18~19节):孩子在第七日死了。
3.「大卫就从地上起来,沐浴、抹膏,换了衣裳,进耶和华的殿敬拜,然后回宫,吩咐人摆饭,他便吃了」(20节):大卫停止禁食哭泣并敬拜神。
4.「大卫说:“孩子还活着,我禁食哭泣,因为我想,或者耶和华怜恤我,使孩子不死也未可知。孩子死了,我何必禁食?我岂能使他返回呢?我必往他那里去,他却不能回我这里来」(22~23节):大卫解释为何孩子活着时禁食哭泣,死后却停止。
四、大卫重新出发(24~31节):
1.「大卫安慰他的妻拔示巴,与她同寝。她就生了儿子,给他起名叫所罗门」(24节):大卫安慰他的妻拔示巴,另生孩子取名所罗门,就是有平安。
2.「耶和华也喜爱他,就藉先知拿单赐他一个名字叫耶底底亚」(24~25节):又名耶底底亚,因为神爱他。
3.「约押打发使者去见大卫,说:我攻打拉巴,取其水城。现在你要聚集其余的军兵来,安营围攻这城」(27~28节):约押遣使请大卫率军前去攻取拉巴。
4.「于是大卫聚集众军,往拉巴去攻城,就取了这城」(29节):大卫取得拉巴。
5.「夺了亚扪人之王所戴的金冠冕,…人将这冠冕戴在大卫头上。大卫从城里夺了许多财物」(30节):战利品包括金冠冕和许多财物。
6.「将城里的人,拉出来放在锯下,或铁耙下,或铁斧下,或叫他经过砖窑。大卫待亚扪各城的居民都是如此」(31节):奴役亚扪人,令他们服苦。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撒母耳记下注解》
叁、其他纲目
【借着故事使我的灵魂苏醒】
经文:撒下12:1-14
一、借喻——大卫的反应 1-6
1.拿单用比喻指出大卫的错 1-4,(太10:26),显出神的仆人:
(1)机智与胆量——管你是君王。(参诗146:3-4)
(2)敢言直言是神仆人的态度。
2.大卫向比喻中的恶败主发怒 5-6,(路19:8-10)
(1)行这事的人该死。(罗6:23)
(2)他必尝还羊羔四倍。(出22:1;箴6:31)
(3)因为他行这事,没有怜恤的心。(太5:7;来4:14-16)
二、责备——大卫的罪行 7-12
1.你就是那人! 7-9,显示了神对子民犯罪之愤恨。(林后11:2;来1:9)
2.刀剑必永不离开你的家。 10
3.你在暗中行,神在日光之下报应你。11-12,(启3:19)
三、苏醒——大卫的认错 13-14,(诗23:3)
1.我得罪耶和华了 (诗51:1-6)
2.耶和华已除掉你的罪 (约壹1:8-10)
── 毛南春阳
【借着孩子使我的灵魂苏醒】
经文:撒下12:15-25
一、禁食能使我的灵魂苏醒 15-19
1.恨罪的表显 15,(来1:9;启2:23)
2.犯罪的工作 16-19,(罗6:23)
16节,(1)禁食恳求——罪使悲哀无乐。(2)躺卧在地——罪使人降位地位。(3)孩子死了——罪使人失去灵性。(启2:23;罗6:23;雅1:15)
二、敬拜能让我的灵魂苏醒 20-23
1.大卫恢复敬拜 20,(来12:8-11)
2.大卫灵魂苏醒 21-23,(诗119:67;23:3;51:7-13)
三、真爱能叫我的灵魂苏醒 24-25
1.神所喜爱的所罗门 24,“所罗门”:(1)平安的——充满平安。(约14:27) (2)聪明人——大有聪明。(王上4:29-34)
2.神所喜爱的耶底底西 25,(1)蒙上帝爱的——被称为蒙爱的人。(罗9:25-26;西3:12) (2)主是朋友——被称为主的朋友。(约15:12-15)
── 毛南春阳
【借着敌人使我的灵魂苏醒】
经文:撒下12:26-31
一、攻取亚扪人的京城 27-29
诗歌:《为基督赢得城市》,攻城取城:即占领敌人的地盘——心地。
1.刚硬的心地要改变。(林后3:14-18;弗4:18-20)
2.坏土地要变成好土地。(路8:11-15;太5:14-16)
二、夺取亚扪人的财宝 30
1.夺了亚扪人之王所戴的金冠冕——敌人的主权被夺了。(罗6:12),“金子重一他连得”:约34公斤。
2.将冠冕戴在大卫王的头上——象征得胜,并取得了亚扪人全境的主权。(彼前5:2-4;启6:2)
3.大卫从城里夺了许多财物。
三、争取亚扪人的服役 31
1.强迫亚扪人服苦,作奴隶。(罗6:15-18;彼后2:19)
2.大卫用残忍的手段报复亚扪人。(撒下10:4-5),说明:
(1)犯罪的大卫心中找不到爱和仁慈。(撒下11:24-21)
(2)大卫心中只有顽梗、残忍的报仇之心。更说明一个人如果没有与神建立正确的关系,内心就会充满不义的思想和行动。(创4:8;弗2:3)
── 毛南春阳
【你就是那人!】
经文:撒下12:1-14
引言:
简述这件事,以及上文第十一章的事。
一.说明人常不知自己的过犯本相
1.大卫犯罪了一年之久,但他还不知道自己所犯的罪。
2.大卫在一年中没有检点过自己的行为生活。
3.大卫在一年中没有重视灵交。如果他注重灵交,必早已发现自己的罪。
4.大卫在一年中已习惯了罪的生活,所以不觉那是罪。
二.说明许多人听道的态度(或犯罪的人听道的态度)
1.只为别人听道,不为自己听道。
2.随便批评论断,没有先省察自己。
3.严厉对付别人,宽松对待自己。
4.轻易发怒,不肯饶恕别人。
5.看见别人的小错,没有看见自己的大罪。
6.不盼望在听道中得什么造就。
7.定了别人的罪,其实就是定了自己的罪。
三.说明神的爱
1.神不愿意祂所爱的人永在罪中受痛苦,故特差先知来指出他的罪。
2.神不愿意祂所爱的人不悔改而受祂更大的怒气,而愿意他悔改而受轻刑。
3.神不愿意大卫成为人的绊脚石,叫人效法他的恶行;祂要大卫成为别人达到至善的模范。
4.神要借着大卫的悔改启示赦罪之恩,叫犯罪的人不至绝望。
5.神要借着大卫的悔改启示人的失败和神的救法。
四.说明神的公义
1.神知道每个人所犯的罪。人犯罪是在神面前犯的(诗51:4)。
2.神要亲自审判每件罪行。只有神是审判者(雅4:12)。
3.神对罪必要刑罚。越是祂所爱的,祂越要罚他。
4.神常是照人自己所定别人的罪来定他自己的罪。故我们要小心论断的事。
──黄彼得《简明查经讲章大纲》
【肯被校正的君王(十二15-31)】
一、七日的痛苦(15-18)
二、反常的表现(18-25)
三、重张旗鼓(26-31)
——《新旧约辅读》
【四、拿单传神的话给大卫(第十二章)】
『耶和华差遣拿单去見大卫。拿单到了大卫那里,对他說:「在一座城里有兩个人:一个是富户,一个是穷人。富户有许多牛��羊��;穷人除了所买來养活的一只小母羊羔之外,别无所有。羊羔在他家里和他儿女一同长大,吃他所吃的,喝他所喝的,睡在他怀中,在他看來如同女儿一样。有一客人來到这富户家里;富户舍不得从自己的牛��羊��中取一只预备给客人吃,却取了那穷人的羊羔,预备给客人吃。」大卫就甚恼怒那人,对拿单說:「我指��永生的耶和华起誓,行这事的人该死!他必偿还羊羔四倍;因为他行这事,没有憐恤的心。」拿单对大卫說:「你就是那人!耶和华─以色列的神如此說:『我膏你作以色列的王,救你脱離扫羅的手。我将你主人的家业赐给你,将你主人的妻交在你怀里,又将以色列和犹大家赐给你;你若还以为不足,我早就加倍地赐给你。你为甚么藐视耶和华的命令,行他眼中看为惡的事呢?你借亚扪人的刀殺害赫人乌利亚,又娶了他的妻为妻。你既藐视我,娶了赫人乌利亚的妻为妻,所以刀剑必永不離开你的家。』耶和华如此說:『我必从你家中兴起祸患攻击你;我必在你眼前把你的妃嫔赐给别人,他在日光之下就与她们同寝。你在暗中行这事,我却要在以色列众人面前,日光之下,报应你。』」大卫对拿单說:「我得罪耶和华了!」拿单說:「耶和华已经除掉你的罪,你必不至于死。只是你行这事,叫耶和华的仇敌大得亵渎的机会,故此,你所得的孩子必定要死。」拿单就回家去了。耶和华击打乌利亚妻给大卫所生的孩子,使他得重病。』(撒下12:1~15)
(一)刀剑必永不離开你的家
(二)将你的妃嫔赐给别人
五、拔示巴第一个儿子的死亡
『所以大卫为这孩子恳求神,而且禁食,进入内室,终夜躺在地上。他家中的老臣來到他旁边,要把他从地上扶起來,他却不肯起來,也不同他们吃饭。到第七日,孩子死了。大卫的臣仆不敢告诉他孩子死了,因他们說:「孩子还活��的时候,我们劝他,他尚且不肯听我们的话,若告诉他孩子死了,豈不更加忧伤吗?」大卫見臣仆彼此低声說话,就知道孩子死了,问臣仆說:「孩子死了吗?」他们說:「死了。」大卫就从地上起來,沐浴,抹膏,换了衣裳,进耶和华的殿敬拜;然后回宫,吩咐人摆饭,他便吃了。臣仆问他說:「你所行的是甚么意思?孩子活��的时候,你禁食哭泣;孩子死了,你倒起來吃饭。」大卫說:「孩子还活��,我禁食哭泣;因为我想,或者耶和华憐恤我,使孩子不死也未可知。孩子死了,我何必禁食,我豈能使他返回呢?我必往他那里去,他却不能回我这里來。」』(撒下12:16~23)
(一)孩子受主击打得重病
(二)大卫恳求神,而且禁食,终夜躺在地上
(三)到第七日,孩子死了。臣仆不敢告诉他孩子死了,怕他更加忧伤
(四)大卫听他们低声說话,就知道孩子死了
(五)就起來,沐浴,抹膏,换了衣裳
(六)进殿敬拜;回宫,吩咐人摆饭便吃了
(七)臣仆问他說:「孩子活��的时候,你禁食哭泣;孩子死了,你倒起來吃饭。」
(八)我这样或者主憐恤我,使孩子不死。孩子死了,我何必禁食,我豈能使他返回呢?
(九)写诗篇第九篇慕拉便——儿子之死
六、生所羅门
『大卫安慰他的妻拔示巴,与她同寝,她就生了儿子,给他起名叫所羅门。耶和华也喜爱他,就藉先知拿单赐他一个名字,叫耶底底亚,因为耶和华爱他。』(撒下12:24~25)
(一)大卫预表基督是争战的君王,所羅门预表基督是平安的君王
(二)所羅门——平安peaceful,耶底底亚——蒙神所爱beloved of God
(三)耶和华爱他
七、大卫攻取亚扪人京城得金冠冕
『约押攻取亚扪人的京城拉巴。约押打发使者去見大卫,說:「我攻打拉巴,取其水城。现在你要聚集其余的军兵來,安营围攻这城,恐怕我取了这城,人就以我的名叫这城。」于是大卫聚集众军,往拉巴去攻城,就取了这城,夺了亚扪人之王所戴的金冠冕[王:或译玛勒堪;玛勒堪就是米勒公,又名摩洛,亚扪族之神名],其上的金子重一他連得,又嵌��宝石。人将这冠冕戴在大卫头上。大卫从城里夺了许多财物,将城里的人拉出來,放在锯下,或铁耙下,或铁斧下,或叫他经过砖�@[或译:强他们用锯,或用打糧食的铁器,或用铁斧做工,或使在砖�@里服役];大卫待亚扪各城的居民都是如此。其后,大卫和众军都回耶路撒冷去了。』(撒下12:26~31)
──史伯诚《撒母耳记下纲要》
【受神惩罚得罪神 撒母耳记下12章】
一丶谁人犯罪信神早知12:1
二丶犯了何罪需神启示12:2-4
三丶恨罪除罪向神起誓12:5-6
四丶知己犯罪蒙神光照12:7-10
五丶犯罪受刑是神定旨12:11-12
六丶向神认罪得神赦免12:13-14
七丶因罪子死是神击打12:15-18
八丶苦中敬拜因神无错12:19-23
九丶悔改得子蒙神喜爱12:24-25
十丶争战得胜是神恩典12:26-31
──《圣经查经题目大纲》
【第十二章 大卫受责】
我往他去
他不能回
一、拿单智慧规谏
(一)巧设比喻
(二)这人该死
(三)偿还四倍
二、宣告神的刑罚
(一)数神恩典
(二)数其报应
(三)仇敌亵渎
三、淫乱之子病死
(一)有罪不听
(二)所罗门生
(三)再攻亚扪
──张志新《撒母耳记下查经分章大要》
【第十二章 先知指责】
1) 拿单奉差见大卫、1
2) 先知设喻警君王、2/6
3) 杀夫之仇夺妻恨、7/9
4) 祸患临近受报应、10/14
5) 孩子重病丧了命、15/18
6) 禁食恳求神不听、19/23
7) 蒙神喜爱所罗门、24/25
8) 攻取亚扪拉巴城!26/31
──郭提多《读经讲道辅导提纲》
提要:1 拿单关于小母羊的比喻使大卫成了他自己的审判者。7 大卫受了拿单的责备,承认了自己的罪,并且蒙了赦免。15 当孩子还活着时,大卫为他哀伤祈祷。24 所罗门出生,并被命名为耶底底亚。26 大卫攻取了拉巴,并使那城的人作苦工。──《SDA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