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 11
罗马书第十一章拾穗
【罗十一1】「我且说,神弃绝了他的百姓吗?断乎没有!因为我也是以色列人,亚伯拉罕的后裔,属便雅悯支派的。」
神弃绝了祂的百姓么?这个问题(希腊文的句型表示答案为否定的)与第二节的话,回应了七十士译本对诗篇九十四14的翻译:“耶和华必不丢弃祂的百姓”(参撒上十二22)。
亚伯拉罕的后裔。此处主要指血统而言(参林后十一22),可是也不摒除其属灵的意义(参以上四16)。
属便雅悯支派的。参腓立比书三5。保罗书信与使徒行传有一“非刻意设计的巧合”,我们惟从前者知道保罗属于便雅悯支派,而惟从后者知道他的犹太名字叫扫罗。自知出身便雅悯后裔的父母,若对自己初生的孩子寄予厚望,而以该支派在以色列历史中最出众的一位人物来给他起名,是不足为奇的──“便雅悯支派中,基士的儿子扫罗”(引用保罗在使徒行传十三21提及以色列第一位王的话)。——《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并没有完全弃绝以色列人,保罗自己就是证明。从历史上说,虽然大部分的以色列人“硬心“,不信从神;但在他们当中也有蒙拣选的少数称之为“余民”的人。今天,在犹太人当中,一样有听信福音的“余民”(参九27注)。他们将得到拯救。──《启导本圣经注释》
神弃绝了他的百姓吗: 这句话可与上文“从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9:6;10:19-21)相联系。也就是说,神以民族而不是以个人为单位拣选了以色列。昔日,当以色列信心充沛时,其中亦有被弃绝的个人。如今,作为一个民族,以色列虽然暂时遭到弃绝,但其中亦有悔改的个人。这句话是指以色列的选民地位不会因当时以色列人的不顺服而遭到废弃,并且永不改变的神不会剥夺其地位。──《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一1~36】9-11章主要论及神的选民以色列与福音的关系,即旧约与福音的关系,本文是结论。联想到迦南地的永�琱�约(创17:8)、神借着摩西及众先知应许重建以色列(申30:1-8;利26:44),就能想起神决不收回曾经应许过的祝福(29节)。1948年,象浮萍一样漂流将近2000年的以色列民族,回到应许之地,重建自己的国家,找回了作为一个民族的存在地位,证明保罗的预言不仅仅是属灵的应许,而且在历史中实现。11章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不论在保罗时代,还是其它任何时代,都有悔改的以色列人(1-10节);②神借着犹太人的骄傲和堕落,反而使全人类得救(11-24节);③预言性地宣告待外邦人的数目添满,犹太人也会悔改(25-32节);④激昂地颂赞神奇妙的旨意(33-36节)。罗马书以11章为分水岭,12章又回到原来的主题,谈论如何在现实中应用因信而得的义。──《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一2】「神并没有弃绝他预先所知道的百姓。你们岂不晓得经上论到以利亚是怎么说的呢?他在神面前怎样控告以色列人说:」
你们岂不晓得……?保罗的惯用语(参六16)。
经上……是怎么说的呢。参九17。此处是指列王记上十九10、14,这些话是以利亚说的。
论以利亚。直译为“在以利亚内”──意即,在列王记中记载以利亚的部份(可能指王上十七1∼王下二18)。参马可福音十二26,该处“荆棘篇”即指“在出埃及记内记载‘荆棘’的部份。”——《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并没有弃绝祂预先所知道的百姓。」这句恩言何等安慰了我们!我们是凭神预知被神预定的(罗八29),所以无论我们的光景多软弱,神也必不弃绝我们;正如神永不弃绝那一直顶撞祂的以色列人一样。――《读经指引》
【罗十一2~4】旧约的大先知以利亚在神面前控告他的同胞以色列人(参王上十九章),神不但没有接受他的控告,反而为他们辩护说,他们中间至少还有七千人未曾向偶像巴力跪拜。这事告诉我们:(1)神绝不喜欢我们控告弟兄;(2)无论我们多软弱,神却永不忘记我们对祂那一点的忠诚。――《读经指引》
保罗引用《列王纪上》十九章所记以利亚的事迹,来说明神当年的拣选现在仍有效。北国以色列沉溺于拜巴力偶像的罪恶中,不寻求真神。先知以利亚灰心已极,告诉神说,以色列的先知只剩下他一人(3节)。但神告诉他,以色列人还有“七千人”是向神忠心的(4节)。这“七千”忠心的以色列人,可看作以利亚时代的余民。每一个世代,都有神因祂的恩典为自己保留的余民。──《启导本圣经注释》
【罗十一4】「神的回话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我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
神的回话。希腊文为chrematismos,是指神的回复,此字源于不及物动词chrematizo,意义相同(参太二12、22;路二26;徒十22;来八5,十一7,十二25)。
“我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引自列王记上十九18,句型比较接近希伯来圣经,而不似七十士译本(此译本作“你将留下……”)──虽然希伯来圣经与七十士译本都没有“为自己”一词。希伯来经文最好译为未来式:“然而我将留下……”──所指的是在哈薛、耶户、以利沙之刀所带来的杀戮之后,所存留的一小群人(王上十九17)。然而,保罗在这里所指,是现在正如从前一样,有一群相信的余民。
在这里的希腊文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巴力这阳性名词前却有一阴性的定冠词。在我们现有的七十士译本中,并没有这种读法,但它显然表现出此段经文翻译过程的一个阶段,偶像的名称巴力被更换(至少在公众前诵读时)为阴性的希伯来名词boset,“羞耻”。——《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利亚的宣称“只剩下我一个人”,与神的回答“我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之间的微妙对比很重要。如此黑暗的时代竟然有那么多有信心的人,这证明无论哪个时代神都保存属于自己的人。回答: 意指神谕,同时暗示了回答的启示性特点与权威。──《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一5】「如今也是这样,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
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希腊文leimma(“剩余者”)新约只在这里用了一次,七十士译本也只用在列王记下十九4,指在希西家的日子,亚述入侵之后“余剩的民”。此处的“余数”是相信福音的人,但在他们的信心背后有神的拣选。因此他们所以能成为“余民”,就不在乎行为(第6节)。——《丁道尔圣经注释》
「余数」即余种(罗九29);神在各时代灭亡的人中保守一些人,如以利亚与那七千人,被掳时期的但以理、以西结等,不久从这些余种身上就有一个属灵的收成。―― 牛述光
「恩典的拣选」(原文)。神拣选我们,是因着祂的爱(弗一5;帖前一4),并借着祂的怜悯(罗九11,18),而不是因着我们的行为,所以是一个恩典。
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 说明神并没有完全除灭顽梗悖逆的以色列,最终还是存留了一些余剩者延续救赎史,正如存留火种一般。──《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一5∼6】虽然不信之风弥漫,但犹太人中仍有余民,象以利亚时代的那些人一样,向神尽忠。他们蒙拣选,不是由于行为,乃是由于恩典。救恩临到人,也是出于恩典,不是由于人的行为。──《启导本圣经注释》
【罗十一6】既是出于恩典: 7节指出余剩者之所以能够得以存留,是出于神的恩典。由此,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神为拯救世人的爱之热心。──《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一7】「这是怎么样呢?以色列人所求的,他们没有得着,惟有蒙拣选的人得着了,其余的就成了顽梗不化的。」
其余的就成了顽梗不化的。希腊文poroo意指“使硬化”或“使成为无反应”(参25节名词porosis,“硬心”)。现代英语通常用“瞎眼的”来形容这种灵性、道德上毫无反应的情形,因此NEB作:“其余的就成了真理的盲人”。若问是谁使他们“顽梗不化”,第8节似乎提供了答案。这封书信前面已经提到过(参一21下;九17∼18),这种内在无反应的情形乃是出于神,作为对他们不肯聆听神话语的审判。——《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色列人所求的”就是在神面前得称义,但大部分的以色列人都不能得到这福气。他们的心灵顽梗不化,在以赛亚的时代是如此,今天亦复如此(8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顽梗不化: 与9:18“刚硬”一样,描绘道德状态,只是意义更加强烈。这句话不单单指灵魂与性格的顽固,更是指良心和判断力的麻痹状态。──《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一8】「如经上所记:“神给他们昏迷的心,眼睛不能看见,耳朵不能听见,直到今日。”」
“神给他们昏迷的心,眼睛不能看见,耳朵不能听见,直到今日。”这句引文是综合以赛亚书廿九10(“耶和华将沉睡的灵浇灌你们,封闭你们的眼……”)与申命记廿九4(“耶和华到今日没有使你们心能明白,眼能看见,耳能听到”)。不能看的眼,不能听的耳,也令人忆及以赛亚书六9∼10(“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四福音书都引用此段经文,见证耶稣的听众不领受祂的信息,(太十三14∼15;可四12;路八10;约十二40;亦参徒廿八26-27)。
译作“昏迷”的字是Katanyxis(七十士译本之赛廿九10亦用此字),其字面意思是“以尖物刺”,因此用来指对某种刺痛麻木无反应(NEB据此译为“灵性麻木”)。——《丁道尔圣经注释》
昏迷的心: 混合引用申19:4;赛29:10;6:9等经文。以色列曾亲眼目睹无数神迹、亲耳聆听众先知的呐喊。然而,他们的眼耳却丝毫没能帮助他们觉悟真理。今日,有些圣徒虽然常去教会,也听过许多讲道,却没有真正悔改,也不实践真理,可以说是重蹈犹太人的覆辙。给: 此词容易引起误会,认为神故意如此行,详细说明请参照出9:12的注释。──《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一9∼10】大卫也说:“愿他们的筵席变为网罗……”9、10两节取自诗篇六十九22∼23(七十士译本)。教会很早就广泛使用这篇诗篇作为其事工的见证,特别指基督的受苦(参以下十五3引此篇9节下,约二17引9节上,约十五25引4节,太廿七34援用21节)。若该诗篇的发言人是基督,其中的反对之声便可解释作祂的仇敌(参徒一20以25节指加略人犹太)。这里引文的重点可能在第10节:“愿他们的眼睛昏曚,不得看见”(取自诗六十九23),这段话延续了第8节综合引文的主题,并且以色列全民(除了相信的余民之外)都暂时“硬心”、“瞎眼”的情形,直接相关。——《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段圣经所描写的事不会是『永远』的。中文圣经第十节翻作『时常』,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翻作『永远』是错的;较好的译法是『继续不断』。这也脗合诗篇希伯来文的原意。人若敌对神的计划,便会继续不断地眼睛昏蒙、弯腰曲背。然而有一天,他们总会得着亮光,且被释放。
经文引自《诗篇》六十九22∼23,本是大卫论到自己敌人的话,保罗应用在以色列人身上,说明他们硬心的结局。
“筵席”本是快乐的欢聚,却成为毁灭的地方。犹太人只重外表,不从心里信神,招来被弃的报应。──《启导本圣经注释》
【罗十一11】「我且说,他们失脚是要他们跌倒吗?断乎不是!反倒因他们的过失,救恩便临到外邦人,要激动他们发愤。」
因他们的过失,救恩便临到外邦人,要激动他们发愤。这是保罗对摩西之歌(申三十二21)这段话的解释,十19已经引用过。神使从前“不成子民”的蒙受祝福,使“无知的民”因着凭信心接受福音而承受救恩,以这个途径来激动以色列人发愤。——《丁道尔圣经注释》
“跌倒”含有永远毁灭的意思;“失脚“却可以重新站起。二者是有分别的。
“过失“是指犹太人的不信福音,错误地失去了得救的机会。
“要激动他们发愤”,“发愤”可译为“妒羡”,但不是从坏的意义使用此字。这句话的意思是,外邦人得着救恩,激励了犹太人去学效他们。──《启导本圣经注释》
【罗十一11~16】以色列的“失脚,跌倒”给外邦人提供了听到福音的机会。在宣教历史中也常常发现类似例子。神话语的光芒在某一地区衰退,反而会成为更大的宣教机会。因此,在福音面前,我们务要圣洁。──《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一12】「若他们的过失,为天下的富足,他们的缺乏,为外邦人的富足,何况他们的丰满呢?」
何况他们的丰满呢?犹太人的“丰满”(pleroma,意为“充满”),与25节“外邦人的数目添满(pleroma,“充满”)”意义相同。外邦世界大量归主之后,就将是“以色列全家”得救(26节);这个拯救包括他们“所有的人”(英:full inclusion)。——《丁道尔圣经注释》
因为犹太人不信福音,使徒转而将福音传给外邦人(徒十三46∼48;十八6)。犹太人的过失与缺乏,因拒绝福音而招来的损失,反成为外邦人的“富足”,他们因信主而得到丰盛的恩典。
“何况他们(犹太人)的丰满呢?”一句中的“丰满”希腊原文作(),和十一25外邦人的数目“满了”一字相同。全句是说犹太人若终能都得到救恩,外邦人所得的福气岂不更大!──《启导本圣经注释》
仅从形式逻辑角度看,12节似乎颇为矛盾。但若能从与神立约的观点看,就能理解其含义。即以色列的“过失,跌倒”是对神的话语而言,以色列的“丰满”也是针对祂的话语。“丰满”的希腊语与其说是形容词,不如将它理解为完成(complete)或添满(fulfill)。──《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一13】这封信是写给罗马教会的,那里的外邦信徒不少。“你们外邦人”虽指罗马教会中的外邦信徒,也是向全世界的人说的。
“敬重我的职分”:保罗以自己作传福音使者的职分为荣。“外邦人的使徒”,参《使徒行传》九15;《加拉太书》一16;二7,9。──《启导本圣经注释》
【罗十一15】「若他们被丢弃,天下就得与神和好,他们被收纳,岂不是死而复生吗?」
死而复生。此处的意思或许是,以色列的归信将成为复活──就是与基督再临同时发生的事──的先驱。——《丁道尔圣经注释》
不信的犹太人为神弃绝后,反给了那末多的外邦人得与神和好的机会;要是将来犹太人得到神接纳归入祂的羊圈,这件事会象死在罪中的人在义中复活一样那末令人欢喜快乐,给一切已相信的人更丰富的属灵生活。
“死而复活”一语解释颇为分歧。保罗的意思似乎是说:要是外邦人的归信都可以和与神和好相比,犹太人的归信只有复活一事的欢欣可以相比拟,是失而复得,死而复生。
解经家对这句话有另外两种看法:一说认为指的是全世界灵性空前大复兴,基督信仰光照天下;一说认为这是指救赎大恩登峰造极,死者都要复活。第一说不可能,因为25节说,外邦人会在以色列人灵性复兴前数目添满,向外邦人传福音的工作已告结束。第二说也不可能,因为从上下文看,没有肉身复活的意思。也许保罗写时心中有耶稣讲的浪子回头的比喻在,犹太人好像那幼子,终于回头,是失而复得,死而复生,理当欢喜快乐(路十五32)。──《启导本圣经注释》
15节与12节是相同类型的经文。不同的是12节以恩约的观点叙述人的过失,15节从神的刑罚与赦免的观点进行叙述。──《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一16】「所献的新面若是圣洁,全团也就圣洁了;树根若是圣洁,树枝也就圣洁了。」
所献的新面若是圣洁,全团也就圣洁了。这里大概是引述民数记十五17∼21,那里吩咐以色列人以初熟的麦子磨面作饼,献给神。这块饼献给神(保罗认为)就使整个饼都成为圣洁。哥林多前书十五23所提“初熟的果子……基督”﹏cs22aparche,与此处同一字),是引述初熟庄稼的一捆,这一捆在逾越节之后的星期日,当在神面前献为“举祭”,使整个收成都成为圣洁(利廿三10∼11)。在这一段的隐喻中,“初熟的果子”最可能的解释,应该是指像保罗一样生为犹太人,而承认耶稣为弥赛亚、为主的人。
树根若是圣洁,树枝也就圣洁了。保罗换了一个比喻,说一棵树从根到枝性质应该都相同(参太七16∼20;十二33;路六43∼44),因此树根若圣洁,树枝也就圣洁了。我们自然会将这里的“树根”与前一则比喻的“初熟的果子”视为相同,指犹太信徒。但称他们为“树根”似乎不太合适。而若将“树根与树枝”的比喻独立出来,我们会想到树根是列祖,树枝是以色列的基督化时代。这种解释(从整体看来似乎较合宜)符合保罗后面所提到,当代的以色列人“为列祖的缘故是蒙爱的”(28节)。也许保罗从一则比喻换到另一则时,有一段思想的转换。——《丁道尔圣经注释》
「树根若是圣洁,树枝也就圣洁了。」树根就是基督,树枝就是我们(参约十五1~7)。我们原是污秽的,基督却是圣洁的;我们一信主,就如枝子接在树上,所以也就圣洁了。因此基督徒的圣洁,绝不在自己的努力修行,乃在与基督的联结。――《读经指引》
“所献的新面”(参看《民数记》十五17∼21)是以色列民收割时献给神的举祭。他们献上初熟的麦子,代表将所有的收获物都归给神。“新面”就是以色列民先祖亚伯拉罕等信心蒙神悦纳的人。“树根”也指他们。“全团”和树根上的“枝子”则指以色列全民族。“也就圣洁了”不是说所有以色列人都自然会得救,而是按照这字在旧约的一贯用法,指以色列民分别为圣,归给神所用。
本节指出一件事: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启导本圣经注释》
新面: 钦定本将此词译为“初熟的果子”。“初熟的果子”和“树根”都指原来的树木——亚伯拉罕与众族长。“全团”和“树枝”则指后来的以色列民族(民1五17-21)。神只是将作为一个民族(而不是作为每个个体)的以色列算为圣洁,这并不是因为以色列民族具有独特的资格。事实上,仅是旧约,就已表明他们不断堕落。这与神将并非义人的我们算为义是一脉相通的。不同的是,我们是作为个人得称为义,以色列则是作为一个民族(26节)。──《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一16~24橄榄树的比喻要义解法如何?】
答:橄榄树的比喻,是论以色列人和外邦人的关系,保罗在未讲这个比喻以前,就先提出用麦子磨面作饼献祭这事为喻(民十五20,21),所献的新面若是圣经,全团也就圣洁了(罗十一16)。在五旬节圣灵降临的时候,就是以色列初结的果子,因有许多以色列人归入新约教会(徒二1-42),至于全团归主,是要到基督将来再临的时候(罗十一25,26;太廿四30,31)。现今的时候,正是神怎样眷顾外邦人寻求归于主的时候(徒十五14-17),保罗原先是作了外邦人的使徒,作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献上的外邦人,因着圣灵成为圣洁,可蒙悦纳(罗十一3,十五16),这样看来,让我们明白犹太人和外邦人,在先都曾各有初熟的果子,所以保罗就以橄榄树的比喻,来作解明这两等人的彼此关系,橄榄树根——是表示以色列的祖宗亚伯拉罕(罗十一16)。树枝——是表示全体以色列人(罗十一16)。有几根枝子被折下来——是表示不信主的以色列人被丢弃(罗十一17)。野橄榄枝——是表示外邦教会中的人(罗十一17)。橄榄树根的肥汁——是表示神赐给以色列人的福气,在圣经中神屡次用树木来作比喻以色列民,如用葡萄树,无花果树,香柏树,或橄榄树等(耶十一16;何十四6),现将这个橄榄树的比喻要义解释如下:
①树根若是圣洁,树枝也就圣洁了(罗十一16)——表示以色列人的祖宗亚伯拉罕是圣洁的,以色列国的人也必是圣洁的,并且最后全体以色列人都要归于神。
②有几根枝子被折下来(罗十一17)——表示因不信的以色列人,被主丢弃了,因为以色列人自从钉死主在十字架上以后,就被主分散在天下各国,不得主恩典。
③你这野橄榄得接在其中,一同得着橄榄的肥汁(罗十一17)——表示外邦人本不是主的选民,现在被接上成为主的选民,得了主的恩典(弗二3-5,11-13)。得在新约教会里成为一分,须知这是由于旧约的启示应许,因承受为亚伯拉罕的后裔而得的福(加三7-9,13,14,26-29;罗四11-13)。
④你就不可向旧枝子夸口,当知道不是你托着根,乃是根托着你(18)——表示救恩是从犹太人出来的(约四22),是因为他们的不信被折下来丢弃了,而因为外邦人的信被接上去得着恩典,所以立的住,不可以向他们夸口,自高,反要惧怕,谦卑下来(罗十一19-20)。
⑤神既不爱惜原来的枝子,也必不爱惜你(罗十一21)——意指以色列人不信主,主尚且要丢弃他们,何况外邦人,若是也存心不信主的,主也必要丢弃他,可以晓得神对不信主跌倒的人,是以严厉待之,对与信主的人,是以显出祂的恩慈来(罗十一22)。
⑥你们若不是长久不信,仍要重新被接上(罗十一23)——意指以色列人若是能最后悔改谦卑下来,存心信主,神必定愿意再接纳他们,这是显出主莫大恩典和祂非常之权能,因想主既能把野橄榄枝子逆着性接在好橄榄树上,也必能把那已经砍下来的本树枝子重新接上(罗十一24),显见主的慈悲和忍耐,该是何等伟大。——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罗十一17】「若有几根枝子被折下来,你这野橄榄得接在其中,一同得着橄榄根的肥汁,」
你这野橄榄得接在其中。保罗或许运用了一个犹太人的比喻,其中将归信犹太教的外邦人比作野橄榄的枝子,接枝于以色列这好橄榄树上。用橄榄树代表以色列的说法,可参耶利米书十一16:“从前耶和华给你起名叫‘青橄榄树,又华美,又结好果子’。”——《丁道尔圣经注释》
保罗为了警戒外邦人夸口,恰到好处地举橄榄树为例。它不仅是巴勒斯坦的特有植物,也是象征恩典的树(诗52:8;耶十一16;何14:6)。──《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一17∼18】继续上文根与枝子的比喻。“橄榄根”指以色列族有信心的先祖。保罗在第四章也清楚提到,外邦信主的人其实也是跟随亚伯拉罕信心的脚踪而行,因此也可以算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本书前后所讲是相同的。几根“被折下来”的枝子,指不信主的犹太人。“野橄榄”就是外邦信徒。比喻的重点在说明:虽然今天大部分的犹太人都不信主,外邦信徒不可忘记了他们信仰的根源。──《启导本圣经注释》
【罗十一17~24】保罗警告得救的外邦人不可骄傲。因为犹太人尚且因骄傲而被离弃,何况外邦人呢?──《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一18】旧枝子: 指17,19节中被折下来的枝子。──《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一19∼24】本段说明犹太人和外邦人在神面前都是一样的,都要知道自己所站的地位是蒙恩典。神的性情有两面,就是恩慈和严厉(22节);神对不信的犹太人严厉,对外邦人也严厉;对信主的外邦人有恩慈,照样对犹太人也有恩慈。──《启导本圣经注释》
【罗十一20】「不错!他们因为不信,所以被折下来;你因为信,所以立得住;你不可自高,反要惧怕。」
你因为信,所以立得住。“因为信”是强调语气,RSV加上副词“单”(only)来表达;“因着信你能立于这个地位”(NEB)。参五2。——《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种惧怕不是因为没有得救的确信(8:14-29)而有的不安、恐惧,而是指谦卑的自我省察,痛彻地认识到自己没有资格得救的敬畏与谨慎。谦卑与确信的悖论性和谐是基督教信仰的一个原理法则,与圣徒虽身为罪人,却称为神儿子的地位相一致。──《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一22】「可见神的恩慈和严厉,向那跌倒的人是严厉的,向你是有恩慈的。只要你长久在他的恩慈里,不然,你也要被砍下来。」
只要你长久在祂的恩慈里;不然,你也要被砍下来。在整个新约中,继续性都是真实性的考验。圣徒的坚忍之教义,新约的教导十分清楚(保罗的教导中也有不少);可是其自然的结果是,惟有圣徒才能坚忍到底。既然“你单因为信才立得住”(20节),我们就该留意保罗对哥林多基督徒的训谕:“你们总要自己省察有信心没有”(林后十三5),这是有益的操练。——《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神的性情中“恩慈和严厉”形成奇妙的和谐,请参照民14:18;赛42:3;尼9:17。──《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一24】「你是从那天生的野橄榄上砍下来的,尚且逆着性得接在好橄榄上,何况这本树的枝子要接在本树上呢!」
逆着性。或许有人认为,保罗是要事先防范批判,所以表明他知道这里所形容的特殊接枝法是不合自然的。但是他的意思可以只是指,接枝的过程本身是“逆着性”的──这是自古以来所公认的看法。——《丁道尔圣经注释》
『逆着性,』通常农夫若要有好收成,会把自己培植的橄榄嫩枝,接驳到野橄榄树上。在保罗的比方中。作法刚好相反――野橄榄枝接到好橄榄树上。
【罗十一25】「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知道这奥秘(恐怕你们自以为聪明):就是以色列人有几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
恐怕你们自以为聪明。引自箴言三7上。
我不愿意你们不知道。(如一13;林前十1,十二1;林后一8;帖前四13)。
这奥秘。保罗通常使用这个字,来表明他将要揭示一个他所领受的新启示(参林前十五51;西一26∼27)。1至7节的余民原则,是古时先知就已启示的题目;而虽然目前有部份人暂时硬心,“所有以色列人”终将得救,这是个新启示,由保罗所传达。有人批评他想鱼与熊掌兼得──一方面以“恩典所拣选的余民”的想法来自我安慰,一方面又坚持以色列的整体得救──但是,如果他声称自己领受了新启示,这件事是真的,这样的指控就不公平。很可能当他在大马色的路上领受“耶稣基督的启示”时,这个“奥秘”就已经包含在内了,而在他执行外邦人使徒的职份时,他才逐渐明了其全备的意义。在旧约的预言中,旧以色列的余民同时将是新以色列的核心。现在正是如此;这群相信的余民成了“全以色列”终将得救的保证。
等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数目添满”原文直译是“充足”。“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之后,紧接着便是犹太人的“丰满”直译:(“充足”)。保罗在下文中称他使“外邦人的数目添满”的工作为“献上……外邦人”(十五16)。——《丁道尔圣经注释》
「有几分是硬心的,」是医学上的名词,意思是二成眼;因看不清楚也就硬了心。―― 牛述光
本节到章末,讲论犹太人将要归主的“奥秘”。在神的计划中,有朝一日,犹太全民族会归主,得着神的救恩。“奥秘”这词,希腊原文作(),原指只给局内人知道的事。保罗用此字说明原来遮蔽隐藏的事,今天神已把它公开出来了,让所有人知道。新约中“奥秘”这个字可指:1,基督道成肉身(提前三16);2,基督替死的救赎(林前二1,7);3,犹太人和外邦人在福音里同归于一(弗三3∼6);4,信徒身体的复活(林前十五51)‘5,犹太人最后还是归信主(十一25)。
“以色列人有几分是硬心的”,指有部分的以色列人不信主。
“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指蒙拣选的外邦人都信了主。──《启导本圣经注释》
这奥秘: 新约的奥秘,并非指不可思议的谜语,而是指神借着启示使百姓认识救赎性事工的奥妙的神秘。这奥秘是为万人所知的神旨意(林前2:1,7;4:1;弗3:3b),超越了人的智慧(西2:2;4:13;弗3:9;五32;6:19;太13:11;可4:11)。数目添满: 指神所预定的数目得以完全成就。若说直到外邦人数目添满,以色列暂时被弃绝,那么以色列悔改的那一日,对外邦人的拯救事工必已完满地结束。圣徒总要预备末后的日子,警醒分辨时代的动向。──《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一25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是什么意思?】
答: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意思就是指神所预定在这一个时代的计划中,从外邦人中召出人来,归于基督的名下数目之满足了(徒十四15),亦就是在启示录七章9节所说的:「有许多的人,没有人能数过来。」的外邦各国各民各族得救的人,来到宝座前,在数字上的完满,暗示了外邦人被引进国度的时候。主耶稣也曾提到「外邦人的日子满了」(路廿一24),好像在神的救恩计划中,为外邦人指定了这一个得救的限期,一到日期满了,外邦人的得救数目也添满了的时候,于是以色列全家都要觉悟悔改得救,如经上所记:「必有一位救主从锡安出来,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恶。」(罗十一26;赛五九2,21,诗十四7;徒十五14-17)又说:「我除去他们罪的时候,这就是我与他们所立的约。」(罗十一27;赛廿七9;耶卅一31-34;亚十二10),从福音立场说,犹太人是站在仇敌的地位,但从拣选的观点说,他们是蒙爱的(罗十一28;耶卅一3),因为神未有完全永远丢弃祂的百姓(撒上十二22),本来在神面前的犹太人和外邦人在行为表现上都是不顺服的,都是被圈在不顺服的罪中,乃因神所施给的怜恤,也就都是蒙了怜恤(罗十一29-32;加三22;罗三29,30),当主耶稣再来从天降临得荣耀为王的时候(太廿四30,廿五31,32;帖前四16,17),上面所论一切的事都要完全显明出来了(路廿一24,27,28;太廿四31,廿五32;徒十五14-17;摩九11-14)。——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罗十一25 “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一语何意?】
“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一语,表示神预定外邦人信主者的数目满足,然后以色列全家都悔改接受那稣为救主而得救。可是到底外邦人有多少人信那稣,才算得是满足呢?主那稣也曾提及“外邦人的日期满了”(路二十一章24节)。似乎在神救恩的计划中,划定了一个日子,为外邦人得救的期限,也制定一个数目,为外邦人信主的限制,一俟“日期满了”,“人数也到最后一个”,那么救恩便轮到以色列全家。以色列虽然在1948年复国,但他们都不相信那稣为弥赛亚,一直要等到“外邦人”最后一个接受主那稣之时,以色列才觉悟而开始信主。相信那时在以色列国本土和全世界那些犹太人侨民之中必定有一种新的运动,不再是现在那种“锡安主义复国运动”,乃是“接受那稣为弥赛亚运动”了。
启示录七章说出一个十四万四千的数字,并非只有十四万四千犹太人信那稣,乃是有十四万四千(即十二支派的每一支派均有一万二千人)作“传道人”,向全世界的人传扬那稣为弥赛亚。在该章9节跟着说“有许多的人,没有人能数过来”的外邦得救的人,来到主宝座面前(9节)。这些人中包括外邦人数目满足的最后一位在内。
但福音尚未传遍天下,我们应比以前加紧努力,因为主那稣再来已近,他仍等待着福音传遍天下,找到了最后的一位信主后,“外邦人的日期”也就结束,以色列人荣耀的日子也就揭开序幕,那就是以色列全家都诚心相信主那稣为弥赛亚、为救主的时候,可能就是主那稣从天降临到空中迎接基督徒的时候(帖前四章16一17节)。神学家对此也有不同的见解,但我们相信硬心的以色列人不亲眼看见主那稣荣耀的降临在橄榄山上,他们怎会相信他就是弥赛亚!――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罗十一26】「于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如经上所记:“必有一位救主从锡安出来,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恶。”」
于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有人解释,这里的“以色列”与25节的“以色列”(“以色列人有几分是硬心的”)意思不同;这种说法实在不可能。此处的连接词“于是”(英译'and so';参五12)比“然后”的意思还要强,意指“按着这个方法”──藉神计划的执行,即福音先被外邦人接受,然后犹太人才接受──“以色列全家”的得救终将实现。“以色列全家”一词,在犹太文学中常常出现,意思不是指“每一个犹太人,无一例外”,而是“以色列整体”。因此,犹太人的的口传律法(Mishnah)公会(10.1)的论文中说道:“以色列全家在未来的世代都有份”,却又紧接着提出几个以色列人的名字,说他们在其中没有份。
“必有一位救主从锡安出来,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恶。”引自以赛亚书五十九20(“必有一位救赎主,来到……雅各族中转离过犯的人那里”)。保罗的用字与七十士译本一致,只有一点不同:七十士译本作“为锡安的缘故”而不是“从锡安出来”(这说法可能来自诗篇十四7或五十三6:“但愿以色列的救恩从锡安而出!”)。原经文是指救赎主向以色列的显现──保罗很可能将此显现视为基督的再临。参看15节的注释{\LinkToBook:TopicID=163,Name=2 對外邦信徒的勸勉(十一13∼24)}。亦参使徒行传三19∼21。此处提及锡安,可能意味对保罗而言,耶路撒冷不仅是福音的发源地(参十五19),也将是其最终荣耀成就之场所。——《丁道尔圣经注释》
以色列全家: 并非指“以色列每一个人”,而是指“整个以色列民族”。从锡安: 希伯来原文是“到锡安”。七十士译本译为“为锡安”或“因锡安”,而保罗则说是“从锡安”。如诗14:7与赛53:6暗示,为了更加明确神对犹太百姓的应许,以赛亚故意将前缀加以改变。保罗将以色列的悔改与弥赛亚的再来联系在一起,为了暗示弥赛亚是从“锡安”,即天上的耶路撒冷(加4:26;来12:22)而来,故按己意调换了语序。保罗所说的实实在在是末世性的、将来必会成就的事。──《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一26∼27】“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一语,指末世时神使以色列全族的人都信主,得着救恩。但此事实现之前,外邦人信主的数目要先满足。以色列全民得救是旧约中的应许,保罗所引两节经文出自《以赛亚书》五十九20∼21,及二十七9,是预言神要在末世时,在锡安也就是以色列国的京城耶路撒冷,施行救赎。救主弥赛亚显现,洗净以色列的罪,实现神与以色列所立的约。──《启导本圣经注释》
【罗十一27】「又说:“我除去他们罪的时候,这就是我与他们所立的约。”」
“我除去他们罪的时候,这就是我与他们所立的约。”此句话的前半,保罗是继续引用以赛亚书五十九(其21节接着说:“耶和华说:‘至于我与他们所立的约乃是这样’”),但是后半乃是用以赛亚书廿七9,根据七十士译本(“我除去他(雅各)的罪时,就是我赐与他的恩典”),以及耶利米书三十一33∼34对新约的应许(“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赦免他们的罪孽,不再纪念他们的罪恶”)。这不是一个尚未立定的约,而是一个早已立定,有待实现的约。——《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十一28】「就着福音说,他们为你们的缘故是仇敌;就着拣选说,他们为列祖的缘故是蒙爱的。」
就着福音说,他们为你们的缘故是仇敌。(译注:英文为“神的仇敌”)。希腊文没有所有格“神的”一词,但有此含意。以色列目前与神隔绝的情形,是为了让外邦人接受福音的祝福,与神和好。
就着拣选说,他们为列祖的缘故是蒙爱的。这句话并非指“祖先的功德”﹏cs22zkut∼abot),就是列祖的义积存了功德,可以让子孙支取的说法。本书信的整个论证都与这种功德观相反(参四2)。保罗是说,神呼召列祖时,向他们所作的应许,也保证赐与他们的子孙,不是由于功德的缘故,而是由于神对祂恩言的信实,正如29节所强调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十一28∼29】神的本质是不改变的,所以神对人的呼召和恩赐也是没有后悔的。“神是真实的,人都是虚谎的”(三4)。以色列人虽然叛逆,但是神并不收回对他们的选召。──《启导本圣经注释》
【罗十一29】「因为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神既选召了以色列人,最终还要恩待他们。同样,神既选召了我们,所以祂始终恩待我们。感谢主,祂是永远信实的神,无论我们的情形如何,祂的恩赐和选召向着我们是永不后悔的!――《读经指引》
【罗十一32】「因为神将众人都圈在不顺服之中,特意要怜恤众人。」
特意要怜恤众人。亦即,毫无区分地临及众人;不是指毫不例外地临到众人。在这里保罗并没有思想十九7所提像法老一般,�琱[拒绝神怜悯的人。他“用意不在宣告每一个人最终的命运。然而,因为人类的盼望根基在于神的真相,而不在于人自己的真相,所以希望更大(而非更小)”(C. K. Barrett,对本节的注释)。——《丁道尔圣经注释》
特意要怜恤众人: 神的终极目的是怜恤所有人。回想本书因“信”称义的总体主题,神之所以允许以色列不顺服,是为了使他们被热铁烙惯的良心(提前4:2)能够觉醒,渴望从自己所处的绝望状态得到拯救,并且感谢着领受神所赐的救恩。神为了成就他的终极目标,使以色列人和外邦人互为得救的工具。追根究底,这显明了救恩的整体性,即神对全人类的救赎。──《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一33】「深哉,神丰富的智能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
丰富的智能与知识。这三个词汇不应视为神三方面的资产(如NEB的译法),而应视“智能与知识”是以“丰富”来形容(如NIV的译法,与和合本相同)。——《丁道尔圣经注释》
本节至36节被称为一首赞美诗。保罗引用旧约的经文来表达他的欢乐(34∼35节引自赛四十13;伯十五8;耶二十三18;伯四十一11,继之以他的颂诗)。他在25节把以色列人终必得救的“奥秘”向世人充分宣露之后,快乐难宣,不禁发之于诗歌。──《启导本圣经注释》
智能和知识: 智慧是对永�痧u理的综合性洞察,知识是对有限的感观性事物的认知。此处的智能是指神的治理原理,知识则指托住此原理的具体理性能力。──《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一34】「“谁知道主的心?谁作过他的谋士呢?”」
回应以赛亚四十13:“谁曾指示耶和华的灵,或作谋士指教祂呢?”亦参耶利米书廿三18;智慧书九13。——《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十一35】「“谁是先给了他,使他后来偿还呢?”」
参约伯记四十一11,神问道:“谁先给我什么,使我偿还呢?”——《丁道尔圣经注释》
【罗十一36】「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
“万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常有人指出,这段话的结构类似马克奥利流的文句(Meditations 4:23):“一切事都从你而来,在你里面,又归于你。”——《丁道尔圣经注释》
「依靠祂」可译作『借着祂』、『经过祂』。
万有『本于祂』,说出万有是基督所造,基督是万有惟一的源头;万有『倚靠祂』,说出万有是基督所立,基督是万有被托住、被维系,并结合成一体的惟一因素;万有『归于祂』,说出万有归基督承受,基督是万有存立的意义,终极的目标。哦,何等一位基督,真是『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远,阿们!』――《读经指引》
神是创造主、救赎主,又是历史上创造与救赎的神。保罗用“本于——倚靠——归于”的三重体格式来反映神的三重性质:丰富、智能与知识(智能和知识来自祂无限的丰富),并响应34∼35节所提的三个问题。这首赞美诗充分说明了保罗写作的风格和传达信息的美妙技巧。──《启导本圣经注释》
保罗将万物的开端、过程及终了,即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归结到万物的根源、执行人和目标——神。领悟此真理的人就是领悟所有智慧之根本的人(箴1:7)。──《圣经精读本注解》
【罗十一章】本章说出神对犹太外邦两面的行政,不外几个原则:
一、出于怜恤的心肠。无论如何都要把双方都带到基督的救恩中――『因为神将众人都圈在不顺服之中,特意要邻恤众人』(32节)
二、根据严肃的主宰。祂能『接上』也能『砍下』,能砍下又能接上;叫众人都生敬畏的心,不敢『夸口』,不敢『自高』,反而『惧怕』单,单仰望神的恩惠(18~24节)
三、彰显无穷的智慧。神因犹太背逆而恩待外邦,又以外邦蒙恩而激动犹太,也愿悔改蒙恩。这种智慧真是『丰富』、『难测』(33节)
四、保全永远的信实。神因选民背逆,似已弃绝他们,而恩待外邦;但最终还是借着那一位从锡安出来的救主,消除他们的罪恶,使他们全家得救(26节),说明『神并没有弃绝祂预先所知道的百姓』(2节),证明『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29节),是永远信实的
五、这些怜恤、主宰、智慧、信实,正是神本性的丰盛;而祂所以如此行政,正是为要充分显出祂本性一切的丰盛。因此凡真认识了神这样行政的人,就不能不深深敬拜、称颂这一位丰盛的神
――《读经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