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摩太前书 1
提摩太前书第一章纲目
壹、内容纲要
【神的工人所该有的认识】
一、事奉的能源──神的恩惠怜悯平安(1~2节)
二、事奉的警惕(3~11节):
1.不可传讲异端(3节)
2.不可听从荒渺无凭的话语(4节)
3.不可偏离爱而去讲虚浮的话(5~6节)
4.不可随自己的意思讲说道理(7节)
5.不可自义并滥用律法(8~10节)
6.不可违背神福音的原则(11节)
三、事奉的榜样(12~16节):
1.出于基督的分派并加力──因有忠心(12节)
2.由于基督格外丰盛的恩典──使有信心和爱心(13~14节)
3.蒙了基督的怜悯──使罪魁成了信徒的榜样(15~16节)
四、事奉的目的──尊贵荣耀归神(17节)
五、事奉的使命(18~20节):
1.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18节)
2.打仗的装备──常存信心和无亏的良心(19节上)
3.丢弃良心的鉴戒(19节下~20节)
贰、灵训要义
【传真道与传异教的比较】
一、传真道是奉神之命的(1节)──传异教是自己『想要作』的(7节)
二、传真道能帮助人了解神在信仰上所作的安排(4节下)──传异教只生辩论(4节中)
三、传真道是带领人归结于爱(5节上)──传异教会使人因『辩论』(4节中)而怀敌意
四、传真道是出于清洁的心、无亏的良心和无伪的信心(5节下)──传异教是丢弃良心,信心漏掉(19节下)
五、传真道是照着神所交托的荣耀福音说的(11节)──传异教是讲说荒渺无凭的话语和无穷的家谱(4节上)以及虚浮的话(6节)
六、传真道的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15节)──传异教的却不明白自己所讲说所论定的(7节)
【年长的同工如何栽培辅导后进同工】
一、要以属灵父子的情谊相待(2节)
二、或『劝』(3节)或『命令』(18节),态度合宜
三、指明工作的中心重点(3~4节)
四、解明为何要如此作的理由(5节上)
五、解释该如何才能产生正确的工作(5节下)
六、点出错误工人的失败所在(6~10节)
七、说明正确道理的根据(11节)
八、摆出自己的榜样(12~16节)
九、交棒式的托付和警戒(18~20节)
【教法师(传异教者)的错误】
一、他们传不同的道理教训(3节)
二、他们注意无凭的话语过于造就人(4节)
三、他们激起无益的辩论过于爱(5~6节)
四、他们看重自己的野心过于真理(7节)
五、他们因自义而不宝贵神的福音(8~11节)
六、他们丢弃良心(19节)
【禁止人传异端的理由】
一、因为他们的教训只能激发争辩(4节中)
二、因为他们的教训不能造就信徒,使他们在信仰上扎根(4节下)
三、因为他们的教训不是出于正确的存心,不能建立爱的交通(5节)
四、因为他们的教训只是一些不切实际的空谈(6节)
五、因为他们喜欢教训别人,却未具备应有的圣经知识和资格(7节)
【称『那美好的仗』的理由】
一、打仗的结果有助于神所托付的信仰真道(4节下)
二、打仗的动机是出于爱神和爱信徒(5节上)
三、打仗的防御性装备是清洁的心、无亏的良心和无伪的信心(5节下)
四、打仗的攻击性武器是『正道』──健康的教训(10节)
五、打仗的目的是为卫护神荣耀福音的纯正(11节)
六、打仗的任务是主所派定的(12节下)
七、打仗的补给是主的加力(12节上)和主恩的格外增多(14节)
八、打仗的终极目标是归尊贵荣耀给神(17节)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提摩太前书注解》
叁、其他纲目
【章题:牧者与教会的使命】
讲题一:亲切问安-关怀同工
经文:提前1:1-2
一、关怀的动机:奉主耶稣之命 1
1.我们的救主:父神——表明神是救恩的源头,而救恩的终极目的乃是为着成就祂的旨意。
(1)旧约中对神的称呼(申32:15;诗24:5;106:21;赛43:3;45:15,21)
(2)书信中引用的称呼(提前1:1;2:3;4:10;多1:3;2:10;3:4)
2.我们的盼望:基督——主耶稣所成功的救赎,使我们有分于神的救恩,而这救恩给我们信徒带来“永生的盼望”,所以基督耶稣自己成了我们的盼望。(西1:27)
3.我们的使命:福音——本节说出福音的五大要项:
(1)创造并审判万人的“神”。
(2)设计并预备救恩的“救主”。
(3)降世成功救赎的“基督耶稣”。
(4)祂是所有人类的“盼望”。
(5)信徒传扬福音乃因奉祂的“命令”。
二、关怀的对像:真儿子提摩太 2
1.“因信主”——原文是“在信仰里”,意指在信仰的领域里,越过了天然肉身的差别,而在属灵的生命上产生了联结的关系。
2.“真儿子”——不是认养,乃是出于属灵生命的蕃衍,表示保罗对他爱护之情。提摩太应该是保罗传福音所结的果子。(林前4:15-17;腓2:22)
三、关怀的内容:恩主怜悯平安 2
1.恩惠——是上帝向不配的人白白的赐予。
2.怜悯——旧约的常用字,用以描述上帝与以色列人立约的慈爱。
3.平安——是一种“健康准状态”,指人因进入了健全的状态而享受心中的平安。
“怜悯”乃是“恩惠”的根源,而“平安”则来自“恩惠”。这里将怜悯放在恩惠和平安之间,说出怜悯不但是恩惠和平安的开端,也是继续蒙受恩惠和平安的因素。
讲题二:维护真道-抵制异教
经文:提前1:3-11
引言:异教的特点。
一、善于辩论,但不能发明章程 3-4
1.不传异教 3 “传异教”不同的教训,别样的教导,讲说不同的话。
2.不听荒谬 3 “荒谬”指各种虚构或无法证实的故事和传言。
3.不用辩论 4 “辩论”传讲与福音无关的事,只能激起各样凭空猜想的议论,各执一端,争论不休,永无止境。
4.不明章程 4 “章程”指在神的家中以信仰为领域的运作和安排。
二、善于讲说,但不能明白论定 5-7
1.神命令的总归就是爱 5 这爱就是:
(1)清洁的清心——就是清心(太5:8),指动机纯洁,心里没有掺杂,除神之外,别无所求所慕(诗42:1-2;73:25)。
(2)无亏的良心——就是“是非之心”(罗2:15),是神特意为人创造的一项功能,用来规范人的言行。
(3)无伪的信心——真信心,不是装模作样的或出于人造的信心,因为主耶稣才是我们信心的的创始成终者(来12:2)。
2.人教导的动机就是虚 6-7
传道人为了讲道而讲道,信徒为了听道面听道。
三、善于说法,但不愿接受约束 8-11
1.律法的原意要人用得合宜 8
2.律法的用意是为罪犯而设 9-10
3.律法的精意乃指荣耀福音 11
讲题三:纪念神恩-广传福音
经文:提前1:12-17
一、传福音的力量 12
1.给我得力量(诗18:32;腓4:13)
2.以我有忠心(林前4:2;太25:21,23)
3.派我服事祂 6:2,(弗6:5-7)
二、传福音的恩典 13-14
1.蒙怜悯——指在对方不配得的情形下仍施以恩慈好待。
2.得恩惠——神有丰富的恩慈,祂愿意万人得救,不愿一人沉沦。(罗2:4;提前2:4;彼后3:9)
3.有丰盛——有“满溢”的意思,指主的恩典并非像快要干涸的河水,乃像洪流般的漫溢。
4.有信心——叫我们接受主。(约1:12;弗3:17)
5.有爱心——叫我们享受主(约24:21,23;13:35)。
三、传福音的见证 15-17
1.在罪人中我是罪魁 15
2.给信祂的人作榜样 16
3.愿尊贵荣耀归父神 17
讲题四:忠于使命-打美好仗
经文:提前1:18-20
一、打美好仗的原因:接受命令 18,(提前6:12;提后4:7)
1.预言-可以打那美好的仗
2.交托-可以打那美好的仗
3.期待-可以打那美好的仗
二、打美好仗的心志:信心良心 19
1.常存信心-属灵争战的基本装备,一切争战的行动,都由信心出发。
2.无亏良心-它是维持信心所必需的条件,良心一有亏,信心就会漏掉。
3.丢弃良心-比良心有亏更严重,乃是置良心于不顾,或者是行事故意违背良心。
三、打美好仗的结果:得胜恶者 20
1.有许米乃和亚力山大
“许米乃”是讲说复活的事已过的异端教师(提后2:17)。
“亚力山大”可能是指敌挡真道并陷害保罗的铜匠亚力山大(提后4:14-15)。
2.已经把他们交给撒但
“交给撒但”意指保罗运用他使徒的属灵权柄,看他们像外邦人一样(太18:17),使他们落在魔鬼的手里(约壹5:19),任令撒但败坏他们的肉身(林前5:5)。
3.使他们受责罚就不再谤渎了
“受责罚”即受到刑罚或管教。
“不再谤渎”表示把他们交给撒但的目的,不是仅为惩罚他们,乃是为使他们知错悔改,不再说那些毁谤、亵渎的话。
── 毛南春阳
【奇妙的救主】
经文:提前1:12-17
引言:
基督教就是基督,要认识基督教必须认识基督。本段经文说明了基督是如何的。
一.基督在降生以前
1.是大能者(1:12)。即创造的主。托住万有的主,并管理万有的主。
2.是全知的(1:12)。“以我有忠心”即知道我的心思意念。
3.是全权者(1:12)。派我服事祂,也叫我能服事祂。
4.是怜悯者(1:13)。怜悯我过去的无知愚昧。
5.是施恩者(1:14)。使我有信心和爱心。
二.基督在降世时
1.是专以罪人为友(路15:1)。
2.是专寻找罪人(路19:10)。
3.是专拯救罪人(路19:10)。
4.是专释放罪人(约8:11)。
5.忍受罪人的顶撞,等候罪人的悔改,怜悯罪人的过犯。
三.基督在将来
1.是尊贵和荣耀。
2.是不朽坏而长存直到永远的。
3.是永世的君王。
4.是独一的上帝。
5.是与父同等的。
四.救主所拯救的对象
1.是无力量的软弱者。
2.是不忠心的背逆者。
3.是亵渎神的愚昧者。
4.是逼迫人的凶暴者。
5.是侮慢人的无礼者。
6.是无信心的怀疑者。
7.是无爱心的嫉恨者。
五.奇妙的救法—保罗的见证
1.拣选他作祂的仆人(1:12)。
2.怜悯他赦免他的过犯(1:13)。
3.施恩给他,使之有信心和爱心(1:14)。
4.赐生命给他,叫他得胜罪恶(1:15)。
5.膏立他作众人的模范(1:16)。
6.使他颂赞神,叫神得荣耀(1:16)。
结论:
在教会二千年的历史里,已有亿万的基督徒经历到耶稣奇妙的拯救。恳切盼望未信的同胞早日接受祂的拯救。
──黄彼得
【耶稣降世的目的】
经文:提前1:15-16
引言:
为何耶稣要降生?祂是在万有之先已经有了。为何要降生?
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提前1:15)。“降世”表明以前已有了的,现在是降到世上来,是屈尊就卑。
一.要显明人的本相
今日许多人用许多化妆整容的方法,要隐藏或改变自己原本的相貌。耶稣来是要叫人看见自己的本相原是个罪人。甚么罪?
1.亵渎神。即目中无神,不尊敬神,用败坏的话语,思想,行动攻击神。
2.逼迫的。即用各种方法叫人或教会不得发展。自己不信神,也逼人不信;自己不悔改犯罪,也要别人不悔改犯罪,即是逼人似己,要别人与自己一样。
3.侮慢人的。原文是“狂暴”,即施暴行的,就是要作王的意思。如人不服他或不听他的话,就侵犯人的自由。也是任性,放纵自己,想怎样就要怎样。
4.不信真理和救恩。不信耶稣,不信神的爱等。
这一切都是罪。这是人所想不到的。但耶稣降世要叫人认识自己的真相。
二.启示罪人的结局
有人说:我犯罪,有罪,与你何干?得救不得救是我自己的事。有人以为甚么都好,其实不然。
1.犯罪的人心里一定不清洁,充满了许多污秽的思想和言行。
2.犯罪的人良心一定有愧,不安。他的罪常在他的眼前。所以许多人会自首。
3.身体受伤。犯罪的人睡不好,吃不安。犯罪总是伤精劳神的。
4.犯罪的结局是沉沦,是每况愈下,是不能自救的,永远受苦。
所以主耶稣要来救人。
三.耶稣启示了救恩
1.祂有怜悯,体恤罪人的痛苦和可怕的结局。
2.祂来代替罪人死,叫罪人免受死亡,用祂的宝血买赎罪人,洁净罪人的良心,心灵,思想,叫他们成为圣洁。
3.祂叫人因信得救。只要相信就可得救。救恩是十分可信的。
4.祂来作人的榜样,叫人知道如何生活为人。祂是可佩服的。祂先救人,后叫被救的人也在世上作榜样。
结论:
你得救了没有?求主拯救。
──黄彼得
【一句可信的话】
经文:提前1:15-16
引言:
人活在世上要相信很多话语,“人无信不立”。但有一句话必须要信,就是“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
一.祂来显明人类的罪
1.不信真神,却信假神。
2.不认真神,却认假神。
3.轻慢神,不尊重神。
4.不信耶稣的救恩。
二.启示罪人的结局
1.犯罪的人良心不安(赛48:22)。
2.身体受伤害。
3.精神受压力(诗32:4)。
4.最后沉沦灭亡。
三.指示得救之路
1.耶稣是为人的罪而死(林前15:3-4)。
2.耶稣宝血能洁净人罪(来9:14)。
3.耶稣给人永生(约3:16)。
4.耶稣给信者权柄作神的儿女(约1:12)。
──黄彼得
【牧者的使命 提摩太前书1章】
一丶奉主之命栽培信徒1:1-2
二丶为主嘱咐不传异教1:3-4
三丶爱主之爱清洁无伪1:5-7
四丶知主律法用得合适1:8-11
五丶被主差派须有忠心1:12-13
六丶在主爱里认识自己1:14-15
七丶蒙主怜悯荣耀归神1:16-17
八丶受主命令打好美仗1:18-20
──作者不详
【事实大要】总题:服事主者所该有的认识
一、全书引言(1~2)
二、缺少启示的教法师(3~8)
1.只重字句的辩论(3~4)
2.偏离命令的总归──爱(5~8)
三、律法的正用──对付不义(9~11)
四、保罗自己的见证──显出神的怜悯(12~17)
五、对提摩太的托付──打美好的仗(18~20)
──《读经指引》
【提摩太前书第一章】
一、王的命令(一1,2)
二、错误和异端(一3-7)
三、不需律法的人(一8-11)
四、得救而事奉(一12-17)
五、不能否认的呼召(一18-20)
――《每日研经丛书》
【提摩太前书第一章】
一、问候(一1,2)
二、保罗交托提摩太的责任(一3∼20)
1.叫假师傅闭口无声(一3∼11)
2.为神真实的恩典感恩(一12∼17)
3.重申交托给提摩太的命令(一18∼20)
──《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提摩太前书第一章】
一、引论:问候请安 一1∼2
二、异端与福音 一3∼20
1.异端与福音对比 一3∼11
(1)禁止人传异教 一3∼4上
(2)不可传异教的理由 一4下∼7
(3)律法与福音 一8∼11
2.保罗的福音经验 一12∼17
3.保罗对提摩太的策励 一18∼20
──周天和《教牧书信》
【提摩太前书第一章】
一、问安(一1-2)
二、有关纯正教义的教导(一3-20)
1.保罗以前对提摩太的托付(3-5)
2.异端的背景和本质(6-11)
3. 基督给保罗的责任,保罗个人的见证(12-17)
4.保罗对提摩太的命令──“打那美好的胜仗”(18-20)
──丹尼斯莫克《教牧书信系统查经──教师手册》
【爱的命令(一1∼20)】
一、防备异端(3∼11)
二、数算神的怜悯(12∼17)
──《新旧约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