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 84
詩篇第八十四篇拾穗
【詩八十四篇題註】「可拉後裔的詩,交與伶長。用迦特樂器。」
這首朝聖者之歌表達出詩人對神殿宇的渴慕(1~4節),他向神殿宇的朝拜(5~8節),以及他在神殿�堛瘋g美(9~12節)。“迦特樂器”。參看詩篇第八篇的腳註。“可拉後裔”。參看詩篇第四十二、四十三篇的腳註。――《詩篇雷氏研讀本》
這是一首個人的求告詩,作者的處境和四十二篇相似,也是因戰爭或敵人攻佔耶京(例如王下十八13~16記載的事),以致不能回到聖殿中敬拜侍奉,寫此詩表達渴望之情。
這首詩當為被擄前之作,後來用作朝聖,更可能是進殿頌唱的詩歌。
全詩分三部分:1,切望再進神的殿,在那裡享受與神親近的快樂(1~4節);2,能往錫安度節朝聖者的福氣(5~7節);3,為王禱告,王若得神福佑,詩人也可回神殿侍奉(8~12節)。――《啟導本詩篇註釋》
這是一篇朝聖時所唱的詩。――《串珠聖經註釋》
最大的福份。無從知曉詩的作者,似乎是朝拜耶路撒冷的祭司,由可拉的後裔保管。詩人談到聖殿,可知寫作時期在被擄巴比倫之前。提出人獲取最大福分的道路,就是進到神的居所(約14:6)。朝拜者到這裡,要經過千難萬險。一旦靠神的幫助抵達,就有神的保護與真正的幸福在等候。由此領悟人當真誠追求真正的價值。在世上,跟隨主雖是艱難之事,卻是最有價值與福分的事。由三個詩段組成 :①切慕神的聖殿(1~4節);②向神的聖殿朝拜(5~8節);③居住在神的聖殿,得享萬福(9~12節)。 ――《聖經精讀本》
本篇是最甘甜的詩篇之一。詩人愛神、親近神,連帶愛神的居所,對神有深刻的認識。他用了七個稱呼來稱呼:「萬軍之耶和華」(1節)、「永生神」(2節)、「耶和華」(2節)、「我的王、我的神」(3節)、「耶和華——萬軍之神」(8節)、「雅各的神」(8節)、「耶和華——神」(1節),每個稱呼都說出了神不同的特性。──《聖經綜合解讀》
詩篇第四十六、四十八、七十六、八十四、八十七和一百二十二篇的主題都是頌贊聖城耶路撒冷,所以被稱為「錫安歌」(一百三十七3)。──《聖經綜合解讀》
利未的子孫可拉背叛神而滅亡了,但他的眾子卻沒有死(民二十六11),照樣蒙神慈愛,後來成了殿中歌唱者和守門者(代上六、九章)。詩篇中有十二篇(四十二至四十九、八十四、八十五、八十七、八十八)是「可拉後裔的詩」(1節)。──《聖經綜合解讀》
◎這一篇與 詩 42詩 43的情懷相似。應該是被擄之前的作品。
◎一般相信這一篇詩是以色列人一年一度到聖殿朝聖時吟唱的歌。──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序言——本詩為神的“受膏者”大衛所作(第9節),可能寫於他逃離耶路撒冷之時。本詩熱情地抒發了對神殿宇和敬拜神嚮往和摯愛。詩歌似乎描寫了住在聖所之人的福氣(第1~4,9~11);前往聖所之人的福氣(第5~8);以及那些雖然無法在神的殿裡敬拜,但信靠神之人的福氣。詩歌採用希伯來語哀歌的韻律,渲染了其悲愴的氣氛。這首神聖優美的抒情詩所抒發的感情,已超越了個人的色彩,表達了每一個神兒女的情感。因為他們被剝奪了與基督徒同胞交往的特權,渴望與弟兄們一同敬拜神。詩84篇可以與詩42篇相比。據說蘇格蘭立約派的伊莎貝爾·愛麗森和馬里恩·哈裡斯在走向絞架時,用“殉道者”的曲調,吟唱了本詩。── SDA聖經注釋
【詩八十四1】「萬軍之耶和華啊,你的居所何等可愛!」
你的居所何等可愛: 並不是談及聖殿的外表,乃是歌頌聖殿作為神居所的美好。今日教會的美好,亦不在其外表,乃在於屬靈恩典的豐盛(弗5:27)。 ――《聖經精讀本》
何等可愛,更準確的意思是「何等可親」,或「何等寶貝」,這是愛情詩的用語。四十二4、四十三4讓我們瞥見,對一個全然奉獻的聖殿僕人而言,他的角色帶給他何等大的喜樂──這種喜樂對不肯獻身者卻很陌生(參摩八5!)。對基督徒而言,與其相當的則是「弟兄之愛」,因弟兄──無論是個人或團體──乃是神的殿(林前 「禰的居所」(1節)、「耶和華的院宇」(1節)都是指聖殿,詩人盼望前往聖殿朝見神、敬拜神。──《聖經綜合解讀》
三16,六19)。──《丁道爾聖經註釋》
●「可愛」:SH 3039,「親愛的」、「心愛的」。──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可愛。或“親切”。
居所。或“帳幕”。── SDA聖經注釋
【詩八十四1~2 羡慕渴想院宇】作為神居所的聖殿是人享受恩寵和祝福的地方。這裡所用的動詞表示對某人或某些事物「覺得失落」的意思。它包含了一些緬懷舊事,切望回到美麗回憶中之情況或處境的情懷。朝聖者在此表達了因為不在聖殿而有的失落感。──《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八十四1~4】詩人對聖殿的渴望:他覺得聖殿十分可愛,故羡慕棲身在殿裡的雀鳥和祭司們。――《串珠聖經註釋》
【詩八十四2】「我羡慕渴想耶和華的院宇,我的心腸、我的肉體向永生神呼籲。」
“院宇”指聖殿。“心腸”和“肉體”代表整個人。――《啟導本詩篇註釋》
●「呼籲」:SH 7442,「發出震耳的呼喊」。──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我羡慕。基督徒的祈禱也應該這樣誠懇和熱情。
呼籲(ranan)。或“歡呼”(見詩98:4)。
永生神。與無生命的偶像不同(見詩42:2。這是其他詩篇中唯一一處提到“永生神”的地方,參書3:10;何1:10)。在《新約》經常出現“永生的神”(見太16:16;約6:69;徒14:15;羅9:26;林後3:3;來3:12;啟7:2等)。── SDA聖經注釋
【詩八十四3】「萬軍之耶和華,我的王、我的神啊,在你祭壇那裡,麻雀為自己找著房屋,燕子為自己找著菢雛之窩。」
詩人對“麻雀”和“燕子”不勝羡慕,這些小鳥可以自由進到聖殿和祭壇,在那裡築巢育雛,他卻不能在那裡親近神。――《啟導本詩篇註釋》
「在你祭壇那裡」:指祭壇附近的牆壁或天花板。
「菢雛之窩」:可以安置幼雛的窩巢。――《串珠聖經註釋》
麻雀……燕子: 詩人思慕神的聖殿,從而羡慕憩棲於此的雀鳥。對他來說,神是萬福根源、所有問題的解決者、又真又活動工的救主。詩人的盼望與自稱基督徒、卻只迷惑世俗快樂之輩截然不同。 ――《聖經精讀本》
第3節原文是「萬軍之耶和華——我的王,我的神啊,在禰祭壇那裡,甚至麻雀為自己找著房屋,燕子為自己找著菢雛之窩」(英文ESV譯本)。倘若神連雀鳥都肯接納,人更應當「羡慕渴想耶和華的院宇」(2節),在神面前尋求平安和喜樂。──《聖經綜合解讀》
● 84:3一開始有個SH 1571,「『甚至』麻雀為自己....」,強調連雀鳥都擁有這樣的幸福,可以住在聖殿。──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麻雀。麻雀和燕子在巴勒斯坦十分普遍。
你祭壇。指聖所(轉喻)。
詩人暗示了本詩的大意:連鳥兒也有可以自由進入聖所,在裡面築巢不受打擾。詩人卻斷絕了快樂的源泉,被剝奪了在聖所敬拜的特權。本節所流露的思鄉之情,成為文學領域中最優美的思鄉絕句。第10節強調了這種情懷。── SDA聖經注釋
【詩八十四3~4】對於在聖殿築巢的麻雀和在聖殿�堥捔儐漱H,詩人既羨慕又妒忌。――《詩篇雷氏研讀本》
【詩八十四4】「如此住在你殿中的,便為有福,他們仍要讚美你。細拉」
「住在你殿中的」:聖殿的員工。――《串珠聖經註釋》
有福,這是三個福氣中的第一個。它將前幾節的默想作了一個總結,認為未被擄去之人是有福的。可是我們也察覺,常是離家之人才感到家的可愛,而留在家中的,反而覺得不滿。──《丁道爾聖經註釋》
本篇宣告的第一個福氣,是那些與神同在的人「便為有福」(4節)。「如此住在禰殿中的」(4節),就是祭司。每個新約信徒都是「有君尊的祭司」(彼前二9),「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林前六19),我們每天都可以借著讀經、禱告和事奉與神同在,「一生一世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瞻仰祂的榮美,在祂的殿裡求問」(詩二十七4)。──《聖經綜合解讀》
◎「住在你殿中的」:指的應該就是「祭司」。──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有福。見詩1:1注釋。第一個祝福是給予住在聖所裡的人(見代上9:19,26:1;注意本詩題記的恰當性)。詩人羡慕那些奉身在聖所侍奉的人。
仍要讚美。聖所是持續不斷地讚美的場所,是天國的預嘗。── SDA聖經注釋
【詩八十四4 住在你殿中的】在以色列只有祭司才能住在聖殿範圍之內。古代近東各處的人都覺得能夠不斷活在神明面前是極大的殊榮。巴比倫王尼裡格利薩向神祇表示他寧願永遠在當地。另一個文獻又說:「我願永遠站在你面前崇拜修行。」一首讚美瑪爾杜克的詩歌,祈求的是崇拜者能夠永遠站在神祇面前禱告、代求、懇請。主前第三千年紀的蘇美崇拜者為求達到這個目的,將顯示自己祈禱模樣的小像放置在廟宇中。這樣一來,在廟宇之中就不斷有代表他們的事物了。──《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八十四5】「靠你有力量、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這人便為有福。」
“錫安大道”指以色列人往耶京過節所走的大路。――《啟導本詩篇註釋》
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 走上神所指示的道路,以神為生命的嚮導而遵從。 ――《聖經精讀本》
本篇宣告的第二個福氣,是靠神得力、心中想往與神同在的人「便為有福」(5節)。──《聖經綜合解讀》
●「想往」:「朝著」。──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有福。見詩1:1注釋。第二個祝福賜給那些心中思念神,在國家的重大節日前往耶路撒冷的人(見第4,12節)。
力量。認識到神是他力量源泉的人有福的(見第7節)。
大道(mesilloth)。有人解釋說:思想通往聖所的道路,做好出發的準備,決心前往耶路撒冷的聖所敬拜的人是有福的。他們每一次前往,都可望見到熟悉的路標;事後,在他的腦海中縈繞著他們所走過的每一步熟悉的道路。── SDA聖經注釋
【詩八十四5~7】詩人敘述朝聖的福樂:往耶路撒冷朝聖的人都是有福的;即使他們要經過乾燥不毛之地,也覺得乾地變了水泉綠洲,不會感到饑渴和疲勞,反而愈走愈有勁。――《串珠聖經註釋》
「錫安大道」(5節)指以色列人往耶路撒冷守節所走的路。「流淚穀」(6節)比喻旅途中的心情低谷。「秋雨」(6節)指陽曆十到十一月所下的早雨。此時可能是以色列宗教曆七月十五住棚節期間,經過了夏天的旱季,及時降下的秋雨對於新年的收成非常關鍵。──《聖經綜合解讀》
【詩八十四5~8】通往人生最大福祉之路。路上雖有困苦、孤獨,卻伴隨神的大能與恩典。這條路是不屈服所有患難、向天國跋涉的生命之路。 ――《聖經精讀本》
【詩八十四6】「他們經過流淚谷,叫這谷變為泉源之地,並有秋雨之福蓋滿了全谷。」
“流淚谷”。不是某個指定的地方,而是指一個流淚的地方或荒涼的山谷。這�堛熒N思是:朝聖者的煩惱變成了祝福。――《詩篇雷氏研讀本》
詩人用“流淚谷”描寫朝聖的人旅途中的艱困。“流淚”的原文指一種香汁樹,只在乾旱之地生長,比喻渴望親近神的人,逆境可成信心長大的機會。乾旱之穀因朝聖者切慕到達聖殿,在他們心中可成為泉源之地。
“秋雨”雖屬陣雨,卻預兆春霖(看珥二23)。“福”亦作“池塘”,乾谷而池塘遍佈,對旅人當然是無比恩賜。
詩人可能在被擄人中,希望當年領以色列人從曠野入迦南美地的神,現在能拯救他們從異國回到故土。――《啟導本詩篇註釋》
「流淚谷」:原作「乾旱山谷」。
「福」:原文可作「水池」;
下半節的意思是:秋雨使山谷到處都佈滿水池。――《串珠聖經註釋》
流淚谷: 痛苦與艱險之路。泉源之地: 為長途跋涉、精疲力竭的人所挖的泉水。 ――《聖經精讀本》
世人都是地上短暫的客旅,而信徒的人生則是一條前往錫安朝見神的旅途。在這條「錫安大道」(6節)上,中間必然會經過荒涼的「流淚穀」(6節)。但神帶領我們「行走」(7節)的目標是「到錫安朝見神」(7節),所以祂要叫我們「經過」(6節)、而不是停留在「流淚穀」,目的是「叫這谷變為泉源之地」(6節)。因此,神帶領我們經歷的每一個「流淚穀」,都是給我們生命成長的機會,讓我們得以領受「秋雨之福」(6節)。──《聖經綜合解讀》
●「流淚」谷:SH 1056,「哭泣」。
●「叫」這谷:SH 7896,「作成」、「構成」。
●「泉源之地」:SH 4599,「泉水」。
◎學者們目前無法確定「流淚谷」是一個實存的地點,還是一個虛構的地名。但即使是實存的地點,應該也是作者用來表達「旅程中心情低谷」的一個文學手法。
●「秋雨」:「早雨」,指巴勒斯坦十到十一月時所下的雨。對發芽時期的農作物很重要。
◎ 84:6說明這些朝聖者即使遭遇心情低谷,也會讓那個時空變成神賜福的環境,充滿神的恩典。──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流淚谷。原文是baka'。含義不明。在其他地方baka'譯為“桑樹”,但在植物學上定義不明確(見撒下5:23注釋)。七十士譯本和武加大譯本亦為“流淚谷”。 朝聖的人憑著信心,盼望和喜樂,把“流淚谷”變成“泉源之地”。這是真宗教效果的美妙說明。在原先悲傷痛苦之處,傳播快樂和安慰(見賽35:1,2,6,7)。
泉源。前往天上錫安朝聖的人在曠野開闢泉源,幫助後來的人。基督徒總是要把世界變更加美好的地方。如果我們的心與神保持良好的關係,即使在人生惡劣的環境中,我們也能獲得鼓舞。
蓋滿了全谷。詩人看見在乾旱之地佈滿水池。神祝福朝聖者所看到的一切,因為他們在前進時心中充滿喜樂。
因為《天路歷程》,班揚的貝德福監獄成為別人蒙福的泉源。南丁格爾所經歷的高燒,病菌和壞疽,導致了醫護界的一場革命。── SDA聖經注釋
【詩八十四6 流淚谷】「巴卡」谷(原文 bakha 音譯)如果是個地名,則不可考。如果是意譯為「流淚谷」(和合本),亦同樣難以索解。另外,有學者提出這字是指一種樹木:香脂樹(見:撒下五24的注釋;和合本:「桑樹」)。但這些解釋都無助于考證這谷的位置,或理解其意義。──《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八十四7】「他們行走,力上加力,各人到錫安朝見神。」
“力上加力”:聖城在望,途中艱苦完全忘卻,疲勞盡失,力量倍增。――《啟導本詩篇註釋》
愈接近目標,它的吸引力便愈強;因此這些朝聖者不僅不疲倦消沉,反倒比出發時更加賣力。對一生的天路而言,此處的類比也許不太在於一個人年輕時與年老時敬虔的狀況(因外在的因素會影響比較的結果),而較在於「遠遠地跟隨神」和與祂偕行的不同;因為信心與愛心都能因操練而有進步。從力量到力量(和合本:力上加力)一語,參新約的「從榮耀到榮耀」(林後三18,AV、RV),那裡與這�堣@樣,都與專注地仰望神、認識神有關。
眾神之神(和合:神)又是一個將母音改動的字(視為~e{l而非~el),但這�埵野j譯本的支援,也避免了文法結構的困難,即AV斜體字所承認的難處。這可能是正確的字。──《丁道爾聖經註釋》
人的「行走」,自然是越走越累;但朝見神的「行走」,卻能「力上加力」(7節)。因為是神帶領我們「行走」。當我們事奉無力、在跟隨主的道路上感覺疲乏的時候,應當省察自己是在靠肉體「行走」,還是靠主「行走」;是「羡慕渴想耶和華的院宇」(2節),「心中想往錫安大道」(5節),還是每天忙著解決各種問題、應付各種難處?──《聖經綜合解讀》
◎ 84:7說明一般旅行,旅人會越來越累,但為了到聖殿朝見神,則旅人是越來越有能力,越走越起勁。
◎此處,詩人應該是描述自己到耶路撒冷朝聖的狀況。此時可能是秋天住棚節的時間。
◎以色列的節期請參考 利 23:1~44。──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力上加力。這些朝聖者在路上不會有持久的疲勞。他們欣喜地盼望到錫安敬拜,成為他們前進的動力。在旅途中每一次力量的展現都給下一步行程帶來新的活力,新的力量(見賽40:31;約1:16;羅1:17;林後3:18)。本節生動地表現了基督徒共往耶路撒冷的旅途生涯。他們讚美,祈禱,相互安慰,在路上相互鼓勵,加強了對神的信心,在接近那城的時候,他們道路中的困難減輕了(見來10:25)。
朝見神。朝聖成功地結束。── SDA聖經注釋
【詩八十四8】「耶和華萬軍之神啊,求你聽我的禱告。雅各的神啊,求你留心聽。細拉」
詩人乃是孤單的;他無法加入前面他所設想的朝聖行伍。此處他從「他們」轉到我的;可是不論他與第7節的錫安距離多遠,他卻是與神單獨同在,而不是自己孤伶伶的。他的禱告必蒙垂聽。──《丁道爾聖經註釋》
求你留心聽。見詩20:1。── SDA聖經注釋
【詩八十四8~9】詩人在聖殿為王祈禱。――《串珠聖經註釋》
◎ 84:8~9應該是詩人到達耶路撒冷以後,先為君王禱告,此處把君王當成是以色列人的保護者。──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八十四9】「神啊,你是我們的盾牌,求你垂顧觀看你受膏者的面。」
“盾牌”。指保護。“受膏者”。當時指大衛王朝的君王(但最終指基督)。――《詩篇雷氏研讀本》
本節亦作“神啊,求你看顧我們的盾牌,垂顧你的受膏者”。詩人為王祈禱。“盾牌”、“受膏者”都指王。――《啟導本詩篇註釋》
或作「神啊,求你垂顧我們的盾牌;觀看你受膏者的面」;
「盾牌」和「受膏者」皆指君王。――《串珠聖經註釋》
這節似乎是在括弧內的句子,打斷了前後個人性的宣告,而下一節就是這類宣告的高潮;本節則為全民為王的祈禱。這很可能是國難留給本詩的印記,即如國王遭擄(參,耶二十二10、11,或哀四20,那些痛徹心扉的話),而全會眾則把握住這個恰當的機會來代禱,成為詩人禱告的回應,也運用其禱告作為媒介。──《丁道爾聖經註釋》
「盾牌」(9節)比喻保護。──《聖經綜合解讀》
「受膏者」(9節)指神百姓中間的君王和祭司。朝聖者到達耶路撒冷以後,先為君王和祭司禱告。──《聖經綜合解讀》
●「你是我們的盾牌」:原文應該是「神啊,求祢看我們的盾牌」。此處的「看」跟後面的「垂顧觀看」是一樣的。亦即「盾牌」指的也是「君王(受膏者)」,不是神。──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盾牌。烏加列語文獻表明(見本冊注釋第618頁),magen可以作動詞,意為“懇求”。這句話可譯為,“神啊,我們懇求”。
你受膏者。見撒上16:1;撒下22:51;詩89:20。大衛禱告祈求神悅納他(見詩119:132)。本節轉用第三人稱,十分微妙。── SDA聖經注釋
【詩八十四9~12】思慕聖殿。闡明思慕聖殿有福的緣由。因那裡居住的是祝福的源頭——神。惟有神才是真正的福樂,人只有通過與神的相遇,才能得到這福分。詩人充滿喜樂地告白自己所經歷的這種相遇。 ――《聖經精讀本》
◎此處,詩人應該是如願到聖殿敬拜神,因此也為王禱告,讚嘆與神同在的美好。──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八十四10】「在你的院宇住一日,勝似在別處住千日。寧可在我神殿中看門,不願住在惡人的帳棚裡。」
“看門”。不是一個職務,而可能指站在門口哀求的人。――《詩篇雷氏研讀本》
“看門”有兩種解釋:一是說詩人原來的工作是看守聖殿的門,一是說“看門“有”立在殿門口“的意思,指朝聖的人候在門口希望能進去。”住在惡人的帳棚裡“指和不敬畏神的人一起生活。――《啟導本詩篇註釋》
「看門」:原作「站在門檻」,可指在門口求乞(徒3:2)。――《串珠聖經註釋》
現在詩人自己的聲音又回來了,他的宣告可媲美保羅的「萬事看作糞土」(腓三8),或亞薩的「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詩七十三25)。這句話當然說得好,但還不夠豐富,而下一節將繼續發揮。
在細節方面,有些字,如在別處(原文沒有),需要加上,使第10節的第一行較為完整,而希伯來文的我寧可(直譯「我已選擇」),看來似乎是抄寫者的筆誤;也許原來是「在家」(NEB)。若是如此,第二行就是從「(較好的是)在……」繼續。在這行中,看門一字與歷代志上二十六1、12不同,那�堿O講職位相當高的官員,這�堿O一個動詞,而整行應為「(較好的是)站在門檻……」,所強調的對比為地位,或外在的安全,以及陪伴。──《丁道爾聖經註釋》
有些人「寧為雞口、不為牛後」,但詩人卻「寧可在我神殿中看門,不願住在惡人的帳棚裡」(10節)。「在我神殿中看門」,代表歸向神、謙卑事奉,但卻活在永恆和榮耀裡;「住在惡人的帳棚」,代表背離神、自己作主,但卻活在短暫和敗壞裡。──《聖經綜合解讀》
●「看門」:SH 5605,「站在門檻」或「守護門檻」。聖經中僅出現於此。──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勝似在別處住千日。大衛寧願在聖所的庭院裡過一天,也不願在地上任何地方過一千日。大衛的語言特別辛酸,因為他寫詩時漂泊在外。神真正的兒女總是以參加敬拜神為樂。
看門。詩人寧願做一個聖所的僕人,也不願在惡人中間享受榮華,遠離神和聖所。── SDA聖經注釋
【詩八十四10 看門】祭司負擔最重要的幾個責任之一,是管制誰可以進出聖殿場地,即「聖潔範圍」(有關這概念的討論,見:利十六2;民十八1~7的注釋)的內層。聖所若被不潔所污染,就要獻上贖罪祭(NIV:「潔淨祭」,見:利四1~3注釋),並且可能會有懲罰臨到個人和百姓身上。守門者必須防止未經許可的人擅進。聖殿裡面有很多貴重的對象,金銀隨處都是,對於斗膽擅闖聖所偷竊聖物而無懼於神審判之人,這是很大的誘惑。這些貴重物件也需要保護。聖物若遭不正當的使用,就須獻上贖愆祭(NIV:「賠償祭」;見:利五14~16的注釋)。守門者的責任就是防止有人犯這種罪。然而對詩人來說,看門人是很榮幸的人之一,這些人能夠不斷處於神臨在之地。──《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八十四10~12】指出倚靠耶和華的人最有福。――《串珠聖經註釋》
◎ 84:10~11的意思是接近神比與惡人同在好。──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八十四11】「因為耶和華神是日頭,是盾牌,要賜下恩惠和榮耀。他未嘗留下一樣好處不給那些行動正直的人。」
“日頭“為生命之光的源頭。“盾牌”是生命的保障。神不但把一切好處供應我們,而且一件也不留下。這是永遠充足的賜予,照顧行在神正道上的人。――《啟導本詩篇註釋》
日頭: 是生命、喜樂、幸福的源泉(賽60:19,20;瑪4:2)。榮耀: 與屬世的榮耀相反,意味藉福音展開的新世界。未嘗留下一樣好處: 神喜悅除去我們的惡,加添靈裡、物質的好處給我們(雅1:17)。我們當朝見神,懇求他賜下聖善的恩惠。 ――《聖經精讀本》
「日頭」(11節)是生命的源頭;「盾牌」(12節)是生命的保障。神在基督裡「未嘗留下一樣好處」(11節)不給我們,祂所賜下的「恩惠和榮耀」(11節)都在基督裡,「因為神本性一切的豐盛都有形有體地居住在基督裡面」(西二9)。──《聖經綜合解讀》
●行動「正直」:SH 8549,「完全的」、「健全的」。──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日頭。神是光源,不論從物質上還是從精神上說(見詩27:1;賽60:19,20;瑪4:2;啟21:23;22:25)。彌賽亞是“公義的日頭”(瑪4:2)。
盾牌。見詩3:3注釋。
恩惠和榮耀。基督徒在今生恩典的國度中能得到恩惠,在將來榮耀的國度中獲得榮耀(見啟21:11,24)。
未嘗留下一樣好處。見詩34:10;林前2:9;弗3:20;腓4:19。── SDA聖經注釋
【詩八十四11 日頭】日頭和盾牌的關係在於兩者都有保護之能。盾牌的意思很明顯,但很多人都不會從這角度理解日頭。無論如何,亞述王亦有使用這個象喻,描述他們對百姓的保護,就如太陽的光芒遍照全地一般。──《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八十四12】「萬軍之耶和華啊,倚靠你的人便為有福!」
這三個福中的最後一個,也像前兩個一樣,將本段的思想作了總結。這位詩人對鄉愁作了有紀律的回應,因此得著了「那沒有看見就信」之人的福(約二十29);他教導我們,在充滿憧憬與期待的階段,要效法他的榜樣:不只是產生朝聖的衝動,而且要視此刻為良機,用歡樂的信靠來回應神。──《丁道爾聖經註釋》
本篇宣告的第三個福氣,是那些與神同在、倚靠神的人「便為有福」(12節)。──《聖經綜合解讀》
「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舍了,豈不也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地賜給我們嗎」(羅八32),但是,有些信徒卻覺得基督還不夠,還需要世上的勢力、學問來幫忙。所以「他們歸向,卻不歸向至上者」(何七16),「並不誠心」(何七14)回歸聖經,而是利用聖經來包裝世俗的理念;並不接受聖靈使自己「心意更新而變化」(羅十二),而是把神當作可以操縱、利用的金牛犢。今天,有些人想靠心理學的竅門使家庭美滿,有些人想用工商管理的方法使教會增長,有些人想借神秘主義的途徑親近神,結果卻是什麼也找不到。因為這一切都在基督裡,但人「不肯倚靠神」的罪,卻「使這些事轉離你們」(耶五25)。──《聖經綜合解讀》
見詩1:1注釋。這是本詩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祝福那些無法住在神的庭院或前往聖所,但憑著心靈和誠實,以信心敬拜神,完全信靠祂的人(見約4:20~24)。這個福氣最終屬於那些信靠神現在救他的人。參閱使徒保羅在加2:20所寫這方面的教訓。── SDA聖經注釋
【思想問題(第84篇)】
1 詩人認為能常在聖殿敬拜是莫大的福氣,你今天有否珍惜與弟兄姊妹共同敬拜的機會?
2 詩人認為在聖殿內事奉神的人是有福的。今日在教會事奉的傳道人或負責行政的弟兄姊妹,或是在福音機構中工作的人,他們是否有福呢?
3 朝聖者的目標是要到聖殿朝見神,所以雖然長途跋涉,心中仍舊有力。今日有些基督徒常找理由不參加崇拜,他們與朝聖者是否強烈的對比?
4 你對神的認識與本篇11~12節有否分別?
──《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