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a Todo Logo
聖經-註釋
- 廣告 -



以斯帖記 8 - 章短篇信息

以斯帖記 8

 

以斯帖記第八章短篇信息

 

目錄:

細說普珥節--聖靈中的喜樂(四至九章)(陳希曾)

普珥節(八至九章)(賈玉銘)

以斯帖記第八章釋義(林獻羔)

以斯帖記靈訓─以斯帖三見王面(作者不詳)

以斯帖記箋記(八章)(于中旻)

以斯帖記文字釋經證道(八章)(張策)

以斯帖記每日經歷神靈修教材(八章)(臺北基督之家)

 

 

第九章  細說普珥節--聖靈中的喜樂(四至九章)(陳希曾)


第九章  細說普珥節--聖靈中的喜樂

 

讀經:

以斯帖記第六章第二節至第三節:「正遇見書上寫著說,王的太監中有兩個守門的辟探和提列想要下手害亞哈隨魯王,末底改將這事告訴王后。王說,末底改行了這事,賜他什麼尊榮爵位沒有?伺候王的臣僕回答說,沒有賜他什麼。」

第四章第一節:「末底改知道所作的這一切事,就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塵,在城中行走,痛哭哀號。第七節至第八節:末底改將自己所遇的事,並哈曼為滅絕猶太人應許捐入王庫的銀數,都告訴了她,又將所抄寫傳遍書珊城要滅絕猶太人的旨意交給哈他革,要給以斯帖看,又要給她說明,並囑咐她進去見王,為本族的人,在王面前懇切祈求。」

第十三節至第十六節:「末底改讬人回復以斯帖說,你莫想在王宮裡強過一切猶太人,得免這禍。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太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滅亡。才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麼。以斯帖就吩咐人回報末底改說,你當去招聚書珊城所有的猶太人,為我禁食三書三夜,然後我違例進去見王。我若死,就死罷。」

第五章第一節至第二節:「第三日,以斯帖穿上朝服,進王宮的內院,就施恩于她,向她伸出手中的金杖。」

第八節:「我右在王眼前蒙恩,王若願意賜我所要的,就請王帶著哈曼再赴我所要預備的筵席,明日我必照王所問的說明。」

第六章第一節至第三節:「那夜王睡不著覺,就吩咐人取歷史來,念給他聽。王說,末底改行了這事,賜他什麼尊榮爵位沒有。」

第六節至第十三節:「哈曼就進去。王問他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人,當將王常穿的朝服和戴冠馬,都交給王極尊貴的一個大臣,命他將衣服給王所喜悅尊榮的人穿上,使他騎上馬走遍城裡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人,就如此待她。王對哈曼說,你速速將這衣服和馬,照你所說的,向坐在朝門的猶太人末底改去行,凡你所說的,一樣不可缺。哈曼優優悶悶的蒙著頭,急忙回家去了。將所遇的一切事,詳細說給他的妻細利斯和他的眾朋友聽;他的智能人和他的妻細利斯對他說,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敗落,他如果是猶太人,你必不能勝他,終必在他面前敗落。」

第七章第三節「我所願的,是願王將我的性命賜給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將我的本族賜給我。」

第六節;「以斯帖說,仇人敵人就是惡人哈曼。」

第十節;「於是人將哈曼掛在他為末底改所預備的木架上,王的伊始這才止息。」

第八章第二節:「王摘下自己的戒指,就是從哈曼追回來,給了末底改。」

第三節至第五節,第八節到第十六節。(限於篇幅,請詳閱聖經)

第九章第一節;「十二月,乃亞達月,十三日,王的諭旨將要舉行,就是猶太人的仇敵盼望轄制他們的日子,猶太人反倒轄制恨他們的人。」

第四節;「末底改在朝中為大,名聲傳遍各省,日漸昌盛。」

第六節至第十節,第十三節,第十四節。(限於篇幅,請詳閱聖經)

第廿一節到第廿二節;「囑咐他們每年守亞達月十四十五兩日,以這月的兩日,為猶太人脫離仇敵得平安,轉優為喜,轉悲為樂的吉日。」

第廿五節;「這事報告于王,王便降旨使哈曼謀猶太人的惡事歸到他自己的頭上,並吩咐把他和他的眾子,都掛在木架上。」

第二十九節,第十章第二節至第三節。

 

聖靈扭轉的工作

 

我們已經分別看過以斯帖記中最重要的四個人物。從以斯帖記第一章我們知道,亞哈隨魯任何代表我們的魂,並看見魂的一些重要特徵。第二章告訴我們末底改和以斯帖,乃是描繪聖靈和我們的靈,以及靈的一些表現和習慣。第三章說到哈曼的殘忍和詭詐,反映出我們肉體的醜惡和敗壞。從第四章起我們要從整本故事的發展,來看聖靈如何一步一步的,帶領我們學習順服他,與他合作一同來扭轉我們的[哈曼]所造成的局面,並脫離他的轄制,轉憂為喜,轉悲為樂,過一個得勝喜樂的生活。在這些屬靈過程中,我們要特別注意到聖靈在我們身上的幾個重要步驟,如何率領我們在基督裡誇勝。

聖靈在我們身上初步的工作乃是領人得救。用以斯帖記的話,這就是末底改對亞哈隨魯王作的第一件事。以斯帖記二章21節至23節記載說:"當那時候,末底改坐在朝門,王的太監中有兩個守門的辟探和提列惱怒亞哈隨魯王,想要下手害他。末底改知道了,就告訴王后以斯帖;以斯帖奉末底改的名,報告于王,查究這事,果然是實,就把二人掛在木頭上,將這事在王面前寫於歷史。"這樣亞哈隨魯王就得救了。王的得救乃是末底改告訴以斯帖,以斯帖又"奉末底改的名"告訴王。同樣的,我們得救也是因為聖靈在人的靈裡說話。記得當初我們處在非常危險,撒旦要使我們永遠沉淪的時候,聖靈就及時對我們的靈說話;我們受了感動,看見沉淪的可怕,終於相信主耶穌;我們就這樣得救了。聖靈在我們身上第一步的工作,是叫我們得救。

後來我們知道千錯萬錯是錯在亞哈隨魯把"戒指"給了哈曼。現在哈曼可以為所欲為,他終於奉王的名,通令全國,定於十二月十三日,所有境內的猶大人,不論男女老幼要在一日之間全部滅絕。當命令發出的時候,聖經說:"王同哈曼坐下飲酒,書珊城的民都慌亂"(三章15)現在肉體快樂了,因為他取得了我們的信任,不久就可以達成他的夙願,它怎能不舉杯慶祝呢?但是"體貼肉體的就是死"( 8:6),我們心中不知這樣的覺得慌亂的很,好象吃了死老鼠一樣,全身都不舒服。

聖靈的擔憂其實,何止我們"慌亂"?聖靈知道了我們對肉體投了信任票之後,在我們的深處有無限的哀愁。聖經說:末底改知道所作的這一切事,就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塵,在城中行走,痛哭哀號。(四章一節),這就說出了聖靈的哀愁。聖靈的反應和哈曼不一樣;哈曼名字的意思是"發怒的人",而全本聖經中,我們沒有看見聖靈發怒。以弗所四章三十節告訴我們他會擔憂,那個憂愁像鴿子的憂愁一樣,鴿子不會發怒,只會哀鳴。當聖靈聽見肉體果然逞強,開始摧殘我們屬靈的生命;而我們又毫不爭氣地對肉體讓步,體貼肉體,把戒指交給它,他就在我們裡面擔憂起來。這擔憂兩個字和主耶穌在客西馬尼(馬太福音二十六章三十七節)的那個憂愁,在原文是同一個字。客西馬尼的意思是"醡出油來"。客西馬尼園原是長橄欖的地方;那天我們主的魂,好象被放在橄欖醡子裡面被壓出油來。他的微血管破裂,汗如血滴,那個憂愁是無比的憂愁。"客西馬尼的憂愁"說出聖靈的憂愁。每次聖靈的憂愁,就好象聖靈再一次經過客西馬尼的壓醡一樣,又使我們想起了主汗像血點一樣的滴下來。

當聖靈憂愁的時候,我們不可能期望會有快樂。當末底改憂愁的時候,聖經告訴我們說,以斯帖就甚是憂愁。聖靈憂愁,我們自然也憂愁。這時候以斯帖想作一件事,希望能夠減輕這個憂愁。於是以斯帖派人送衣服給末底改穿,要他脫下麻衣。聖經告訴我們,末底改不肯接受。許多時候,當我們體貼肉體而憂愁的時候,就想唱唱詩歌來解愁,甚至於特意的有一點財物之奉獻,結果發現聖靈不肯接受。聖靈知道這不是換衣服的問題,必須換朝代才行,只要是哈曼在朝中當政,不要以為修改或者我們作點什麼,能叫聖靈快樂一點。許多時候事情是作了,衣服也送出去了。但是聖靈仍就憂愁。聖靈和我們爭執的重點,乃是要徹底的解決問題,要推翻哈曼的寶座才可以。

 

聖靈的感動

 

因著這個緣故末底改再把話傳進去,除了說明事實的原委,還囑咐以斯帖進去見王,為本族的人在王面前肯切祈求。起初是聖靈的擔憂,現在是聖靈的感動。我們的末底改深一層的工作,乃是要開啟亞哈隨魯王的眼睛,能夠認識哈曼的真面目。因為這時候,亞哈隨魯落在迷惑的光景中,不能自拔;他看不清哈曼的醜惡。當聖靈在裡面要作工的時候,他不是直接的在我們魂裡工作,乃是先經過我們的靈,然後讓我們的靈來影響我們的魂,一直等到魂開了竅,明白過來,醒悟過來的時候,這許多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到了"魂蒙了光照"我們就真看見"在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羅馬本七章十八節)。因此聖靈第一步,必須爭取我們靈的合作,如果我們的靈不樂意,我們的魂就沒有蒙光照的可能。我們的魂若沒有看見肉體的敗壞。哈曼就無法被對付,所以聖靈在我們身上初步的工作,要使我們得救,其次乃是逐漸的讓我們認識肉體的本相,因著這樣的覺悟,就苦苦盼望得著拯救。等一等神在聖靈裡的拯救就來了。

聖靈的工作是從中心達到圓周的,所以屬靈的啟示,總是從我們靈的深處開始,先是靈裡有一線的亮光,然後就輾轉的照射魂的部分。所以我們的靈必定要願意與聖靈合作,聖靈光照的目的才能達到。因此,聖靈要先感動我們的靈,帶領我們學習順服的功課,等到我們完全順服聖靈在我們深處那微小的聲音,答應他的呼招,我們才開始有可能認識我們的自己。常有人問怎能知道什麼是屬魂的?什麼是屬靈的?一點不是靠自我分析。這只有聖靈能作;第一我們的以斯帖必須和聖靈合作,等到以斯帖完全降服下來,我們就能看見什麼叫作肉體;然後就會恨惡肉體,就像約伯一樣,在爐灰中悔改,約伯本來根本不認識他自己,他一直自認他自己是完全的人。有一天神開啟了他的眼睛,他對神說:我從前風聞有你,現在親眼看見你,因此我厭惡自己。(約伯記四十二章五節)除非在聖靈的光中,沒有一個人厭惡他自己的。約伯"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哦!你我有沒有在爐灰中懊悔呢?憑著自己,我們無法產生這樣的懊悔,這必定是聖靈工作的結果。

當我們因隨從肉體而失敗之後,聖靈常在我們裡面哀愁。如果我們是愛主的,我們就很快地受了這股哀愁的感染,就願意作點什麼,使聖靈快樂起來;因為聖靈不快樂,我們也不快樂。但是聖靈不要我們為他暫時的分憂解愁,他要進一步的在我們的深處,一面解釋他心中憂愁的緣由,另一面感動我們響應他的呼召,使我們的靈起來與聖靈合作,這就是聖靈怎樣帶領我們學習順服的功課。我們如果從來沒有學習順服的功課,我們就不知道我們的順服是何等的遲緩。以斯帖也是這樣:由於王已經有三十天沒有見她的面,她發現這個順服的代價是相當於她整個的身家和性命!"若不蒙召,擅入內院見王,無論男女必被治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四章十一節)現在王和王后的關係,似乎是最低潮的時候;以斯帖若是要完全遵照末底改的命令,這個順服的代價很可能是她的性命。聖靈常常就是這樣訓練我們。當我們唱詩禱告的時候,我們何等願意說;獻上所有,但是我們發現聖靈所要求的幾乎是我們的性命時,我們就不能不猶豫,不能不有所顧慮。以斯帖就是這樣。末底改有一個意念,而以斯帖有另外一個意念。她回話給末底改,沒有說"我不去"這三個字,但是她的確是礙難遵命!聖靈常常感動我們,我們沒有對主說:"",我們只說:"主,你知道這有多難,我辦不到!"這就叫作"消滅聖靈的感動。"(帖前五章十九節)。多少時候,因為怕損失和艱難,我們就是這樣消滅聖靈的感動。根據常識的判斷,聽從聖靈的聲音結果很可能是"",但是我們怕死,也不肯死。如果我們不死,看樣子神的旨意是非""不可了。

 

聖靈的提醒

 

雖然我們消滅了聖靈的感動,但是聖靈沒有氣妥。他那不肯放我們的愛,願意再給我們一次機會,來順服他。這一次聖靈要告訴我們,就是我們不肯死,神的旨意也不會死,神可會越過我們,興起別人來通行他的旨意。"此時你若開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四章十四節)。末底改這樣鄭重的警告以斯帖,意思是說:"你這樣聽話到王面前去,是神特別優待你,才讓你這樣作,神肯這樣用你,是你的尊榮。不要想錯了,以為神非你不可!你不肯,神可以興起別人來。要記得,第一次順服神,都是我們千載難逢蒙恩的好機會,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這個機會就是我們的,叫我們竟然在神榮耀旨意上有分。

末底改繼續提醒以斯帖: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麼?(四章十四節)。這裡聖靈是根據神的旨意和我們辦交涉。聖靈提醒我們,在以往的日子裡,聖靈如何訓練我們,把我們帶到這樣蒙恩境地。我們身上有這樣的儲蓄,並不是為著我們自己,乃是為著神的旨意和見證。現在眼看神的子民要被剪除,神的見證要被摧毀,屬靈的生命要被撲滅;我們竟然無動於衷,袖手旁觀嗎?神沒有要求別人挺身而出,神揀選了以斯帖,因為她在王后的位分上。神給她那麼多恩典,是為著叫她起來傳遞恩典。作王后的目的,不是叫她可以安居宮中,免去這場哈曼屠殺猶大全族的浩劫,乃是為著整個神的旨意和國度。末底改要以斯帖明白,她不是為著作王后而作王后,乃是為神的旨意和見證來作王后。同樣地,我們蒙恩乃是為著他施恩與聖靈合作,來扭轉我們的"哈曼"所造成的局面,並且在基督裡誇勝。末底改這一番話真是銳不可當,像兩刃的利劍,紮在以斯帖的心坎上,使她不得不屈服。

 

以斯帖的順服--我若死就死罷

 

當以斯帖順服的時候,她說了一句恐怕是全本以斯帖記裡面最好的話,她說:"我若死,就死罷。"(四章十六節)。意思是說如果必須死的話,我就願意死。這句話在中文譯本裡,有幾分無可奈何的意味;但是讀上下文,就能碰著一個柔軟和順服的靈,這裡有一個人為著神的旨意,真願意被置於死地。這裡的""不是成功神旨意的代價,乃是順服神旨意的代價。許多時候人若知道,他犧牲的結果是成功神的旨意,他就比較容易犧牲,但是以斯帖所學的功課是在成功神旨意之先,她可能就犧牲了。這分明是順服神的旨意所付上的代價。我若消耗了,能使神得榮耀,我就願意多消耗。但是在神得著榮耀之前,我可能就消耗了;這樣我肯不肯消耗呢?我若肯不是說我成功了,乃是表示我順服了。

感謝主就在這第二種情況下,以斯帖說:我若死,就死罷。哦!這是何等的順服!這句話也就是"舍已,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的意思。(路加福音九章第二十三節)為著整個神的旨意,為著神的見證,今天主要我們背起十字架來。當我們的"以斯帖"肯這樣的順服"末底改",聖靈開始有機會在我們的魂裡作光照的工作。有的人因著不肯背十字架來跟隨主,不肯被主帶到完全的死地,結果在他身上分不清什麼是屬魂的,什麼是屬靈的。但願為著神的見證和榮耀,我們願意像種子一樣,種在地裡。當我們告訴主說:"主啊!我願意撇下一切,背起十字架來跟從你"。我們就這樣把自己放在祭壇上。感謝主,我們知道以斯帖順服了,說了最美的一句話:"我若死就死吧。"意思就是"我願意背十字架來跟隨我的主,我自己完全擺於死地。"然後她冒死進到王的面前。從現在起,亞哈隨魯才可能有機會認識哈曼的本相。

 

第三天--復活的根基

 

 以斯帖願意"背十字架跟從主"把自己擺於死地,神的旨意就通行了!她對末底改說:"你當去召集書刪城所有的猶大人,為我禁食三晝三夜。"(四章十六節)。這就象主在地裡三天三夜一樣;以斯帖進去見王的時候恰好是"第三日"(五章一節)。這一切表明了她現在是在復活的根基上。聖靈作工終極的目的,乃是帶領我們站在復活的境地上,因為"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拉太書二章廿節)。基督在我們裡面的生命,乃是經過死並且從死裡出來的,我們的"以斯帖"願意的時候,聖靈就爭取到了我們靈的合作,以斯帖就敢進去見王的面。不料,亞哈隨魯王向以斯帖伸出金杖來。

 

明天

 

以斯帖和亞哈隨魯王的約會,乃是為著請哈曼赴她所預備的兩次筵席。有趣的是,第一次筵席的目的是為著邀請哈曼赴第二次的筵席。當第一次赴宴的時候王曾經兩次問以斯帖說:"你要什麼,你求什麼,就是國的一半,也必賜給你。"(五章三節和七章二節)。我們覺得奇怪:哈曼已經來到王的面前,以斯帖原可以立刻揭發哈曼的陰謀,但是她沒有這樣作,只是說:明日我必照王所問的說明。這是為什麼呢?這裡給我們看見一個真正背十字架的人,他的靈是如何。一個真正能相信聖靈工作的人,在他身上有一個記號,就是當神把哈曼放在她手裡的時候,她能把哈曼重新又放回到神的手裡去。所有在靈裡生活的人,是從來不衝動的,從來不盲目的,而且是有明天的,他能等到明天的!

肉體常常是衝動的,是不可能等到明天的!像亞哈隨魯王說時遲,那時快,幾乎就在一夜之間把王后廢掉了。受了聖靈教導的人卻不是這樣:以斯帖卻能說:"明天"再來。凡出於聖靈的引導,那一個結果和辦法,和一般的人所作的是不一樣的。感謝主,我們看見了一幅美麗的圖畫,以斯帖是不慌不忙的。她的的確確是一個相信主的人,她學習了十字架更深的功課,更深到一個地步能說"明天",這是很不容易的功課,就人來說哈曼是已經到手了,結果她仍能把他放回到神的手裡,因她認識神的時間。

"明天"的的確確說出聖靈的引導。大衛的故事也是這樣:他有兩次的機會可以解決掃羅,從此他難處就沒有了,並且可以立刻登上寶座,但是大衛可以等到"明天",意思說當神已將掃羅交給了他,他還是把他歸還給神。這乃是""最高的表現,乃是背十字架的人才有這樣的表現,這也是以斯帖所表現的。

"明天"就是神的時候。神必須等到幾件事作完了,然後才去揭穿哈曼的真相。所以不只是照神的旨意,叫以斯帖去暴露哈曼,也要在神的時候去揭發他。以斯帖受了教導,學習不光是在神的旨意上,也是在神的時間上,與他完全聯合。主曾對他的弟兄說:我的時候還沒有到,你們的時候常是方便的。(約翰福音七章六節)。當以斯帖說"明天"的時候,她似乎知道神的時間還沒有來到。因為"神的道路高過我們的道路"(參以賽亞書五十五章九節)。果然等到明天神作了幾件事,才去揭發哈曼的真相。

神在這裡最少要作兩件事:第一他要等到哈曼達到最高峰,然後再將他摔到最低的深淵。

國王和王后兩次的單獨邀宴,使得哈曼樂不可支,陶醉不已。他藏不住心中的興奮,回家以後,就滔滔不絕的"將他富厚的榮耀,眾多的兒女,和王抬舉他使他超乎首領臣僕之上,都述說給他們聽。"(五章十一節)。哈曼就這樣沉醉在這些太多的榮華富貴之中。我們可以想像這應該是他這一生最光榮的時刻;我們看他這般一副自我陶醉的樣子,就知道他的的確確是爬到了他一生的顛峰。惟一美中不足的,是那個討厭的末底改在哈曼這麼光榮的時候,在朝門見到他,身子連動也不動。這就像美好的蛋糕裡掉進了一隻死蒼蠅一般;現在的問題是怎樣去掉這只蒼蠅呢?他終於接受了他們的建議,要把末底改掛在五丈高的木架上。誰會想到後來神就用了他要對付末底改的方法對付他呢?

讓我們記得:過了明天以斯帖仍舊是以斯帖,然而哈曼卻是愈升愈高。哈曼所代表的肉體,就要被完全顯明出來了。等一等,我們就要看見肉體發展到顛峰狀態,神要使他抱愧蒙羞,落到不能再低的地步。神這樣作是要提醒我們,那一個高位不是他的,他篡奪了別人的位子。接著神就要向全世界宣告末底改原來應有的地位,也就是聖靈在神心目中該有的地位。

為了要在明天之前作成這兩件事,神就安排了一些人事物來效力。有趣的是那天晚上,不只是哈曼興奮得不能合眼,巴不得天早一點亮,好稟告王把末底改掛起來,連亞哈隨魯王也是輾轉反側不能成眠。有人猜想說,亞哈隨魯大概在睡前吃了太多的龍蝦,所以睡不著,其實我們知道歸根究底這件事是出於神全能的主宰。

第二天清晨,他們兩個人相會的時候,王問哈曼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人,當如何待他呢?經過一夜的興奮和自我陶醉,使得哈曼心裡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人不是我是誰呢?既然是我,那麼我要給王最好的建議,以最優厚之禮待我;我不止要贏得尊榮,並且要抓住王給我的機會照我自己的計畫來榮耀我自己,於是哈曼對王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人,當將王常穿的朝服和戴冠禦馬,都交給王極尊貴的一個大臣,命他將衣服給王所喜悅尊榮的人穿上,使他騎上馬,走遍城裡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人,就如此待他。(六章七到九節)哈曼在陶醉之余,要求王當眾肯定他的地位。王對哈曼說:你速速將這衣服和馬,照你所說的,向坐在朝門的猶太人末底改去行,凡你所說的,一樣不可缺。(六章十節)這真是晴天霹靂,萬萬不可能!哈曼心中一定這麼想。如果王所喜悅的人不是哈曼而是第三者,哈曼也許還可以忍受,但這個人竟然是他所厭憎、所想要摧毀的末底改,對於哈曼來說,不能不說是驚天動地的震撼。王命既出,駟馬難追。他只好硬著頭皮,照王的意思將朝服給末底改穿上,使他騎上馬,走遍城裡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人,就如此待他。哦!巴不得我們能看見,哈曼在遊行時一路上臉上尷尬痛苦的表情,他原來希望別人走在他的前面,宣告他的尊榮,而現在竟然是他自己走在末底改的前面,告訴全世界這個人是王喜悅的。感謝神,這實在是神的幽默!神知道如何對待肉體!現在哈曼所代表的肉體,是 到了最狼狽不堪的地步。哈曼若未享過尊榮,也許還不會感覺這般的委屈和恥辱,就像以斯帖記所形容的,哈曼就憂憂悶悶的蒙著頭急忙回家去了。

就是這樣,在以斯帖所說的那個'明天',神就借著末底改遊行這件事,向世界宣告,聖靈在我們身上原來應有的地位。他應該是王所喜悅尊榮的人,意思就是說,聖靈應當是我們所喜悅尊榮的,他當得著我們的心,他該得著優越的地位。當聖靈"身穿朝服,騎著禦馬"的時候,也就是肉體抱愧蒙羞的時候。肉體是應該落得狼狽不堪的,因為這原是他該處的地位。當初亞哈隨魯使他高升是不對的,因為他篡奪了聖靈的地位,哈曼的位子應該是屬於末底改的。神就在那個"明天"讓末底改和哈曼,或者說聖靈和肉體各歸本位。聖靈應當在極優越的地位,而肉體應當在最羞恥的地位,因為十字架是羞辱的記號,所以神藉著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哈曼所代表的肉體應該掛在十字架上。果然故事就朝著這方向發展了。

 

願王將我的性命賜給我

 

後來有人來催哈曼,快去赴以斯帖所預備的筵席。以斯帖在筵席中把她的心事告訴王。她說:我所願的,是願王將我的性命賜給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將我的本族賜給我。(七章三節)以斯帖講那一段話,在原文裡是詩的體裁,不是散文的結構。詩的感覺是細膩的,這裡所有的感覺都是詩的感覺。她對王說:願王將我的性命賜給我。從屬靈角度來看,我們的靈不過是一個器官,聖靈才是那個器官的生命。"把性命賜給我"屬靈的意思就是把更多的聖靈賜給我,也就是"願聖靈來充滿我,願聖靈來佔有我;願聖靈浸透我的心思、情感和我的意志,讓我全人都被聖靈充滿。"以斯帖這樣說,就相當於我們和靈和我們的魂辦交涉。聖靈在這裡是用詩的體裁,來教導我們的靈向魂陳述他的感覺。因著這個緣故,我們魂的眼睛就被開啟,就開始認識肉體的本相。

 

仇人、敵人就是這惡人哈曼

 

當以斯帖接著把自己和她全族遭受生命威協的原委一一的告訴王,這位一向昏庸的亞哈隨魯王問了一個難得的好問題:"擅敢起意如此行的是誰,這人在那裡呢?"(七章五節)。什麼時候當我們的魂能這樣的發問,就說出我們離開啟示和光照已經不遠了。果然,光就來了,以斯帖就很中肯的揭露了哈曼的真面目,她一針見血的形容哈曼是仇人、敵人、惡人。接下去亞哈隨魯的眼睛就被開啟。哈曼原來是這樣的,現在我們的魂蒙了光照,開始看見:在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羅馬書七章十八節),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耶利米書十七章九節)。我們的肉體果然是那"惡人"。在同一個光中,我們又看見,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為仇,(羅馬書八章七節);而且"屬肉體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歡"(羅馬書八章八節)。我們真知道這個肉體原來是仇人,他與神有仇,所以他也與我們有仇。其實我們的肉體不止是仇人而且也就是敵人。因為"肉體和聖靈相爭,聖靈和肉體相爭,這兩個是彼此相敵"(加拉太書五章十七節原文)。因為肉體是聖靈的敵人,所以也是我們的敵人。我們的魂就這樣的蒙聖靈光照,就真看見我們的肉體,就是像以斯帖所形容的,是仇人、敵人、惡人。這就是保羅在羅馬第七章裡的經歷,他在聖靈的啟示之下看見了自己肉體的敗壞和無能,那一個看見,並不是頭腦上的一點知識,而是聖靈在他靈的深處強烈工作的結果,以致於他的魂有一次空前的覺醒。這不是說他從來不知道肉體是黑的,而這一次他好象看見他從來所沒有看見的,那個看見,震撼了他全人,那個覺悟使他感覺痛苦,所以他最終不得不像一個落在絕望深淵裡的人一樣,喊著說: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呢?(羅馬書七章二十四節)。保羅好象得救了許久,肉體也和他同在了許久,他應該對肉體有認識,但他實在不認識。現在眼睛被開啟了,好象是第一次發現他的肉體,同樣的,亞哈隨魯與哈曼同在了許久,甚至同飲同樂,他好象從來不知道哈曼是那麼猙獰可怕,殘忍可惡;好象一點蛛絲馬跡也沒有。感謝主,因著我們的靈肯與聖靈合作,我們這位亞哈隨魯終於蒙光照,看見了從前所沒有看見的,我們從心裡接受聖靈藉著我們的靈給肉體所下的判決書:這仇人,敵人,惡人哈曼。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全人自然會順應聖靈的呼召起來對付肉體,改正我們的錯誤,把肉體放在肉體所該在的地位上,也就是十字架上,從此我們宣告,我們恨惡、仇視、敵對這個萬惡的肉體,因為他既然是神的仇人和敵人,也就是我們的仇人和敵人;神既然世世代代與亞馬力人所代表的肉體為仇,我們也要與肉體為仇,抵擋他直到"流血的地步"(希伯來書十二章四節)。這就是聖靈在我們身上所要帶領我們達到的境地。只有這樣,整個的似乎是註定的混亂局面,得以被聖靈完全扭轉過來。我們也就因而經歷了一次在基督裡的得勝。

 

把哈曼掛在其上

 

亞哈隨魯認識了哈曼真面目之後,很自然的作了一個決定,就叫人把哈曼掛在他為那救王有功的末底改所作的木架上,這是聖靈借著靈在我們心思裡工作的結果。這裡的木架就是只十字架說的。我們知道我們肉體不能擺在高位上,肉體只配釘在十字架上,這是候我們的亞哈隨魯才看見,肉體正當的地位不是在寶座上,而是應當釘在十字架上,這個乃是極大的啟示。

我們知道神從第一天開始,對於我們的肉體就是沒有給絲毫盼望的!他看我們肉體是壞到無可救要的地步,惟一的辦法就是把它掛在木架上。因為我們的肉體只配死,所以當我們的主掛在十字架上的時候,神就把我們的肉體釘在上面了,這就是神對我們肉體的判決,但是我們的難處是對這個判決似乎是信不來的;我們總是希望能改良或者修補我們的肉體;原來不夠好,現在使它更好一點;我們這樣和那樣作是因為我們對肉體還沒有到絕望的地步。如果我發現我的襪子破了,穿起來好象空前絕後一樣,我怎麼辦呢?我會想補一補,就可以再用了;但如果這只襪子已是千凔百孔,那麼我也許只有一個想法,這只襪子最好的歸宿是在垃圾箱裡。同樣的,聖靈是逐步的帶領我們,使我們能夠相信神對我們肉體原始的判決,一直到一個地步,我們看見了肉體一敗塗地的光景;我們就會承認說:神的話是對的,神在兩千年前的工作也是對的,他作的對!所以將我的肉體釘在十字架上,因著我得著光照的原故,現在我從心裡真是相信我的肉體的的確確是無可救藥的,也是的的確確該說:把哈曼掛在其上,掛在那木架上。這就是加拉太書五章廿四節所說的"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釘在十字架上了。

在哈曼處死之前,聖經說:人就蒙了哈曼的臉。肉體原來是最要面子,最愛露臉的,現在它的臉被蒙上了,其實它是早就該被蒙上了,因為這是肉體當受的待遇。當哈曼被掛起來之後,聖經說:王的忿怒這才止息。這真是可喜的現象,因為我們魂終於生氣了,生哈曼的氣,要許久才能平息。感謝主,聖靈一直要在我們身上作工,作到我們終於對我們的肉體厭惡了,並且是厭惡到一個地步,非找它解決不可。

 

得釋放的途徑

 

我們看過聖靈的工作,是讓我們看見我們肉體的敗壞,因而我們就同意神對我們肉體的判決;就贊成也真是願意把它掛在木架上。這樣關於哈曼的問題好象是解決了,其實並不儘然。因為哈曼雖然死了,但是他生前所發出的律令仍然生效!根據這律令猶太人仍然是在十二月十三日一日之間要全被剪除。這個哈曼的律令用新約的話來說,就是指"罪和死的律"(羅馬書八章二節)。雖然肉體是掛在十字架上,但是它所帶來的罪和死的律仍然轄制我們;我們屬靈的生命仍舊有遭受它摧殘的危險;我們仍然有被賣為奴的感覺;就像保羅所形容的,"我是已經賣給罪了,我所願意的,我並不作,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羅馬書七章十四節到十五節)"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馬書七章十八節)。我們的奮鬥似乎是註定非失敗不可的,就像猶太人在十二月十三日非死不可的一樣。這樣說來,我們蒙拯救得釋放的路在那裡呢?以斯帖記八章三節記著說:"以斯帖又俯伏在王腳前,流淚哀告,求他除掉亞甲族哈曼害猶太人的惡謀"。接著以斯帖就請求王"廢除哈曼所傳的那旨意"(八章五節)。她淒惋的說:我何忍見我本族的人受害,何忍見我同宗的人被滅呢?(八章六節)。以斯帖這一番如泣如訴的話,就相當於保羅在羅馬書第七章末了的一番話,保羅似乎是在絕望中喊著說"我真是苦阿!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馬書七章廿四節)。這裡"取死的身體"原來是當時羅馬政府用來對付犯人的一種刑罰。他們將一具已經開始腐爛生蛆的屍體和那個活著的犯人面對面的綁在一起,結果死人與活人是口口相對,眼睛相對,手手相連。我們可以想像對於活人的折磨,是到了什麼樣的地步。保羅就是這樣用一幅令人噁心的圖畫,說出他受肉體蹂躪的痛苦。對保羅來講,肉體不止可厭可憎,更是令人作嘔!他恨不得能從其中得著釋放!那個沉重迫切的心情就和以斯帖流淚哀告的情景,可以說是不約而同。這就是聖靈,藉著我們的靈,在我們身上所要創造的感覺。遲早有一天,我們要像保羅那樣無可奈何的說:我真是苦阿!誰能救我!我們也要像以斯帖流淚哀告說:我何忍見我本族的人受害,何忍見我同宗的人被滅呢?乃是到了這個地步,神就開始啟示他的救法,並且指明得釋放的途徑。

我們曾經說過,以斯帖的眼淚可以軟化王的心,但是不能改變王的命令,因為哈曼的律令是用王的戒指蓋印發出的,立刻就成了波斯的律令,是不可以更改,所以現在連王自己都是愛莫能助,無法廢除他藉哈曼所頒發的第一道命令。意思就是說,罪和死的律令是剛性的,是無法廢除的。但是感謝神,自從哈曼被掛起來以後,"末底改來到王面前"(八章一節)。現在末底改從朝門來到了朝中,意思就是說,現在聖靈被人尊重了,高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不止如此,聖經說:"王摘下自己的戒指,就是從哈曼追回的,給了末底改"(八章二節)。感謝神,是末底改,而不是哈曼,值得我們投信任票的。我們把戒指給聖靈,意思就是說,凡聖靈所作的,就算是我所作的;他贏得我們完全的信任。這裡"從哈曼手中追回"幾個字很有意思;意思就是說,從前把戒指給哈曼是錯的,現在我們要改正過來,把它從哈曼手中追回來,因為只有聖靈才是真正配得也是當得我們的戒指。當我們這樣完全向聖靈降服,我們得釋放的路,就開始顯明了,聖經說"末底改奉亞哈隨魯王的名寫諭旨,用王的戒指蓋印,王准各省各城的猶太人在一日之間,十二月就是亞達月十三日,聚集保護性命,剪除殺戮滅絕那要攻擊猶太人的一切仇敵。"(八章十節至十二節)。這是王所頒發的關於猶太人的第二道命令,准他們在十二月十三日受攻擊時,起來為保護而戰。這個律令和哈曼的律令是平行的,但是對第一個命令卻產生了制衡的作用。哈曼的律令將所有的猶太人都圈在死中,所以他代表罪和死的律;末底改的律令是叫猶太人從死裡復活,把生命賜給他們,所以他代表生命的律。因為這命令是末底改所發出的,所以他代表生命聖靈的律。當猶太人運用末底改的律令,就自然的脫離了哈曼的律令,從罪和死亡的轄制裡拯救出來。保羅說:"因為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耶穌裡釋放了我,使我脫離罪和死的律了。"(羅馬書八章二節)。這裡分明告訴我們,我們得釋放的途徑,乃是藉著那賜生命聖靈的律,也就是末底改的律令所代表的。我們得勝的秘訣是當肉體把我們帶到罪和死的律的轄制之下,要置我們于死地時應該靠著聖靈應用生命聖靈的律,使我們轉危為安,由死亡得生命,因而扭轉了整個的屬靈命運。當然,當我們這樣做之先,我們必須把戒指給我們的末底改,順從他的引導而行,也就是加拉太第五章十六節所說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欲了。這樣聖靈在我們身上扭轉的工作就告成了,同時我們又一次經歷了在基督裡的得勝。

 

由死而生

 

以斯帖記第九章第一節說:十二月,乃亞達月,十三日,王的諭旨將要舉行。哈曼所定的那個可怕而又可喜的日子,終於來到了,可怕的是因為在這一日之間,哈曼依然可以有效地剪除所有的猶大人,將他們置於死地;可喜的是因為在這一天末底改要扭轉他們的命運,率領他們經過爭戰而得勝。我們能夠想像猶大人的心情,當哈曼的律令頒佈的時候,他們個個都接受了死的判決,巴不得這個日子永遠不會來到;那日子愈迫近,心中就愈恐怖。但是自從末底改高升,頒發了第二道制衡的命令之後,悲痛的情緒就好象冬天的積雪見到了陽光,開始逐漸溶解。現在恨不得那個日子早日來到,早一日經歷在末底改率領之下的得勝,保羅說;有死的判決在我們身上,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神,他曾救我們脫離那極大的死亡,現在仍要救我們,並且我們指望他將來還要救我們。(哥林多後書一章九節至十節另譯)。這實在是以斯帖記最好的註釋!神使猶大人個個都接受了死的判決,有一個積極的目的:讓他們不依靠自己,只依靠那叫死人復活的神,在哈曼那罪和死的定律之下,他們是非死不可,然而在末底改那生命聖靈的定律之下,他們是非復活不可!聖靈就這樣的帶領我們經歷什麼叫作死而復活,肉體總是叫人死,聖靈總是叫人復活;自己完全到了盡頭,聖靈就能開始起頭。感謝神,他能使用我們近乎失敗和跌倒的經歷,扭轉我們,改變我們,而且積極的使我們得著了一個榮耀的經歷;正如聖經所說:猶大人反倒轄制恨他們的人,(九章一節)。這個得勝似乎是非常意外的,因為他們原以為本該註定失敗的,誰會想到神竟然作了這麼奇妙的工作呢?

 

十三十四日--得勝與誇勝

 

說到猶太人在十二月十三日,這個可紀念的日子裡得勝的經歷,讓我們來記取幾點重要屬靈的教訓。第一,讓我們記得猶太人之所以得勝,固然是由於他們應用了末底改律令的結果。但是其中一個不可沒滅的因素是"各省的首領、總督省長和辦理王事的人,因懼怕末底改,就都幫助猶太人。末底改在朝中為大,名聲傳遍各省,日漸昌盛。"(九章三至四節)這就告訴我們,我們的得勝不止在乎我們取用了生命聖靈的律,更是聖靈親自率領我們的結果,我們讓聖靈高升,讓他在我們心裡設立他的寶座,也肯接受他的雕刻,使我們日趨衰微,而基督日漸昌盛。當基督完全掌權的時候,我們的仇敵可以不怕我們,但是非臣懾于基督的威武之下不可;我們就在不知不覺中贏得了勝利。我們只得說不是我們,乃是聖靈使我們得勝。第二,這裡猶太人的爭戰是保衛戰,而不是攻擊戰。保衛戰的目的是為著保全已經有的;原來在猶太人爭戰之前,得勝早已在握,因為末底改已經勝過了哈曼。哈曼的寶座已經被推翻,末底改已經能從朝中發號施令!從某一個意義來說,末底改已經打贏了攻擊戰,他攻擊了哈曼,而且將他擊潰。所以對於猶太人來說,只剩下保衛戰了,因為末底改的律令就是得勝在握的律令。猶太人不止起來保衛自己的性命,更是保衛末底改已經獲得了的"得勝"。這一點實在帶給我們一個極重要的屬靈教訓;特別是在屬靈爭戰的功課上,我們常常誤會以為屬靈的爭戰是攻擊戰;其實不然,恰好是以斯帖記裡所描寫的保衛戰。因為我們的救主基督,在十字架上已經完成了歷史上最劇烈的一次攻擊戰,他傷了撒但的頭,給了他最大的致命傷,這是一次空前的大捷,我們的主完全得勝。這個攻擊戰的結果,叫他勝過罪、肉體和撒但;因著那次得勝是那樣徹底的原故,今天我們屬靈的爭戰就都是屬於保衛戰的性質,因著基督的得勝,我們已經得勝在握。所以我們是從一個得勝的地位來爭戰,叫我們不失去那個得勝,這就是保羅所說的:感謝神,常率領我們在基督裡誇勝。(哥林多後書二章十四節)誇勝的意思,就是說已經勝利了,現在我們要宣告並顯示這個勝利,其實在那一天以前他們就勝利了。因為末底改已經勝過了哈曼,而他所頒發的第二道命令就是勝利的憑據;十二月十三日那一天猶太人只要不失去他們已經得著的勝利,就是勝利了!這就是我們得勝的性質;因基督的得勝而得勝。

接下去我們發現書珊城的爭戰不是一天,乃是十三、十四日兩天,十三日猶太人殺了哈曼的十個兒子,十四日就把這十個兒子的屍首掛在木架上,十三日是勝利的成功,十四日是勝利的顯示,十三日是得勝,十四日是誇勝。聖靈不止在基督裡率領我們得勝,更要率領我們在基督裡誇勝。關於誇勝的真理,讓我們讀一段保羅的話:感謝神,常率領我們在基督裡誇勝,並藉著我們在各處顯掦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因為我們在神面前,無論在得救的人身上,或滅亡的人身上,都有基督馨香之氣。在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氣叫他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氣叫他活。(林後書二章十四節到十六節)

保羅說這話的時候,是有歷史背景的。那個時候是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羅馬的武功非常的強盛,他們常常遠征得勝,消滅了敵國,擄掠了許多的俘虜和財物。當時有一個風俗,當將軍和英雄們凱旋回來的時候,全城的人都要前來歡迎他們,並且有盛大的凱旋遊行。這個時候,凡遊行隊伍所經過的街道都點著香,所以全城都充滿了香氣,當遊行的時候,最前面是羅馬的議員和官員,接著乃是祭司,點著香在那裡行走,在祭司的後面就是戰勝品,有那個國家的地圖,和被掠的財物,所俘的囚犯都用鎖鏈著遊行,後面是軍隊隨行,最後面將軍和英雄在花車上面,身披彩帶,受人歡呼,這就是當時的背景。

保羅所說在基督裡的誇勝,也可以翻作基督裡的凱旋。在這裡保羅就把自己比作在基督凱旋行列裡撒香的人,所以他說:在各處顯掦那因認識基督而有的香氣(哥林多後書二章十四節),這裡為什麼保羅說:基督馨香之氣,在這等人就作了死的香氣叫人死,在那等人就作了活的香氣叫他活呢?因為在那一次凱遊行的時候,那些俘虜聞了香氣,就知道不久不是被殺,就是被賣作奴隸,所以,這香氣對他們是死的香氣,叫他們死,凱旋歸回的得勝將軍和英雄一聞到這香氣,就知道他們得獎賞的日子近了。所以是活的香氣。雖然是同一個馨香之氣,在人的身上卻產生了不同的作用。屬靈的事也是這樣,一個在基督裡得勝的人,雖然他們帶著人的軟弱,但是在他的身上卻有馨香之所發出去,對那一些屬神的人,就成了活的香氣,叫他們更活在神的面前,對於一些不信反對神的人,這個香氣就定他們的罪,叫他們死!所以保羅說:誰擔當得起呢?

現在我們來看十三、十四兩日,如何的分別連於死的香氣和活的香氣。原來哈曼是在迷信的心理作崇下抽到十二月十三日這個日子。非常可能那個時候已經流行了"十三"代表不吉祥的迷信說法。等一等,我們就要證明人類普遍恐懼十三的心理,很可能來自逾越節的故事。哈曼似乎是很巧妙的要強迫猶太人接受十三是不吉祥的這個觀念,因為在這一天猶太全族要全被剪除。哈曼的作法在心理戰術上不能不算是高明的,他把猶太人都圈在不祥之中;又因為波斯的法律是剛性的原故,猶太人就會相信滅禍果然註定要臨到他們。這是撒但的詭計,我們若不小心也會上仇敵的當。基督徒不應當相信什麼日子是吉祥,什麼日子是不吉祥的說法。在基督裡每一天的日子都是吉祥的,若不在基督裡,每一天都是不吉祥的。有趣得很,當哈曼把十三日加在猶太人身上的時候,神最後奇妙的將它扭轉成十三、十四兩個日子,原來十三日是叫猶太人受仇敵的轄制,現在在十三、十四兩日他們反而轄制仇敵;哈曼認為對猶太人最不吉祥的日子,神都能扭轉為吉祥。因為聖靈要藉著這一幅圖畫,要我們認識什麼是在基督裡的誇勝。十三、十四兩日緊連在一起是非常有意義的。這裡不能不使我們聯想起逾越節的故事,在逾越節那天晚上,神巡遊埃及全地要擊殺每一家的長子,但是神對於以色列人卻預備了一個救法,就是以色列的每一家可以預備一隻羔羊掛在木架上被殺,然後把羔羊的血抹在門楣上;當神看見了門上的血,就超過了那一家,這樣以色列人就蒙了拯救。逾越節就是正月十四日,這一天就成為可紀念的日子。就在他們蒙恩得救的日子,埃及人因為他們的門楣上沒有羔羊血的緣故,所以每一家都喪了長子,這真是他們悲痛的日子,就像聖經所形容的:"在埃及有大哀號,無一家不死一個人的"(出埃及記十三日)。對以色列人來說是十四日,對埃及人來說卻是十三日。就在這一天埃及人因為門上沒有羔羊的血,而終於痛失了他們的長子,這個慘痛的事件深深的烙在他們心中,人類對於十三感到不祥和恐懼的心理,也許就從這裡開始蘊育的。在這裡我們看見羔羊的血所代表的福音之香氣,對於不同的兩種人,就產生了兩種不同的衝激;對於以色列人就成了活的香氣,叫他們活;對於埃及人就成了死的香氣,叫他們死。因此逾越節在人類歷史上,就成了誇勝的記號,豫指基督在十字架上的誇勝並他如何成為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孽。這個福音的香氣所能飄逸到地方,信主的人有永生,不信的人就被定罪了。

感謝神,原來肉體要我們註定喪亡失敗的十三日,經過聖靈奇妙的扭轉,竟然變成了十三、十四兩日,也就是我們得勝和誇勝的日子!這是何等的奇妙呢?

 

哈曼和他的十個兒子--肉體和它的邪情私欲

 

誇勝既然是展示得勝,那麼根據以斯帖記我們的戰利品是什麼呢?在我們凱旋遊行的隊伍中,那些俘虜又是誰呢?我們讀以斯帖記第九章就知道這戰利品和俘虜就是哈曼十個兒子所代表的。哈曼死了,他不只留下了仍然生效令人致死的律令,也留下了十個兒子。我們常常以為肉體掛在十字架上,問題就解決了,卻沒有想到,哈曼不只會生兒子,而且生了許多兒子,他不懂得什麼家庭計畫,向來是提倡多子多孫主義的。讓我們記得,肉體常常是子孫滿堂的。現在我們要問,哈曼的十個兒子是代表什麼呢?當聖靈藉著末底改寫以斯帖記在歸結往事的時候,記了這樣一筆:吩咐把他和他的眾子,都掛在木架上。(九章廿五節)我們知道處決哈曼和他的十個兒子,是分別在兩個先後不同的時間舉行的,但是現在聖靈把它歸納起來,好象是在同時發生似的。這裡是有很重要的屬靈意義。我們如果把它和加拉太書五章廿四節相比較,就能一目了然。那節聖經說: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的邪情私欲,同釘在十字架上了。我們立刻就能明白,哈曼的十個兒子,是指著肉體的邪情私欲說的。保羅在歌羅西書二章廿節說:你們若是與基督同死,他是在提醒我們一個既定的歷史事實,根據這個客觀事實,接下去保羅就勸我們"要治死你們在地上的肢體。"(三章五節)這裡治死的行為,乃是指著我們主觀的經歷說的。我們如果把保羅的這兩段話,翻譯成以斯帖記裡的語言,前一段就相當於哈曼掛在木架上,後一段就相當於十二月十三日,猶太人"殺了哈曼的十個兒子"(九章十二節)。我們一面看見我們的舊人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但是另一面,要在今日根據神在歷史上已經成功的事實,主動的與聖靈合作;讓十字架來治死我們肉體裡面的邪情私欲,並且在基督裡誇勝,這樣的得勝而又誇勝,我們的勝利才算完成;我們才主觀的並且有效的從肉體裡得著釋放,並且得勝有餘。

很有趣的是哈曼十個兒子的名字,在希伯來原文是另起一行,按著十個名字垂直排列下來。遠遠望去這十個名字,就好象哈曼十個兒子的屍體掛在木架上一樣。猶太人每逢在普珥節讀到以斯帖記第九章這十個名字的時候,按規矩要用一口從第一個名字讀到第十個名字,這中間是不可以換氣的。他們這樣作的寓意是要在一口氣之間,將哈曼的十個兒子在木架上解決了。根據懂得原文的聖經學者告訴我們,在每個名字的後面都有一個""字。現在我們若將這些名字原文的字義和每個名字旁邊的己字加在一起,這哈曼的十個兒子恰好是說出了我們這個墮落""的百態。比方說,第一個名字巴珊大他說到"好奇的已",亞當和夏娃墮落,就是因為這個好奇的已在作崇。第二個名字達分說到"哭泣的已"。我們的已是常常自憐的。亞斯帕他說到"湊齊的已"。因為我們的已有支離破碎的危險,需要用力將他湊在一起。破拉他說到:慷慨的已。我們的己常常像黑手黨的老大一樣,非常慷慨好施,敢承當了別人不敢承擔的。亞他利雅是說到軟弱的己。雅利大他說到強硬的己,頑固不化。帕瑪斯他說到顯著的己,好高騖遠。亞利賽說到橫衝直撞的己,像脫了韁繩的野馬一樣。亞利代是尊貴的己,備受推崇。第十個名字的瓦耶撒他是純粹的己,含有沒有攙雜的意思,也就是百分之百的己,如假包換。

當哈曼的十個兒子被掛起來的時候,從屬靈的意義來說,全世界就看見了我們的己的百態。亞哈隨魯不是喜歡炫耀自己嗎?他不是處處要求表現嗎?現在聖靈讓他有一個最好表現的機會,也就是最正當的表現場合,那就是十字架。亞哈隨魯王在書珊城為自己開展覽會,聖靈卻為他在十字架上開展覽會。

 

十四、十五日--普珥節

 

爭戰過了之後往往就是安息。聖經說:猶太人"亞達月十三日,行了這事,十四日安息,以這日為設筵歡樂的日子;但書珊的猶太人這十三、十四日聚集殺戮仇敵;十五日安息,以這日為設筵歡樂的日子。(九章十七節至十八節)。於是每年十二月十四日、十五日就成了猶太人中間非常重要的普珥節。末底改為著這個節日,曾兩次寫信給猶太人,勸他們世世代代守這節日。猶太人"因這信上的話,又因所看見所遇見的事,就應承自己與後裔,並歸附他們的人,每年按時必守這兩日,永遠不廢。(九間廿六節到廿七節)。直到今日普珥節在猶太人中間,還是非常重要的節期,這是他們設筵歡樂的日子,還彼此贈送禮物,就像西方的世界過耶誕節一樣。這兩天猶太人還要聚在一起,有燭光晚會,會中特別的朗讀以斯帖記。許多小朋友們,也帶著小鑼小鼓去湊熱鬧。當他們讀到末底改的時候,全場就歡呼,鑼鼓就響了起來;讀到哈曼的時候,全場就噓聲四起。等到全書朗誦完畢,會中就齊聲的喊著說:願羞辱歸給哈曼,願祝福歸給末底改。

我們自然會問,普珥節所代表的屬靈意義是什麼呢?聖經再三的說,這是設宴歡樂的日子,所以普珥節用是指著在聖靈中的喜樂所說的。因為這是末底改和全族共有的日子,也是聖靈和我們共有的日子。末底改形容他作"猶太人脫離仇敵得平安,轉憂為喜,轉悲為樂的吉日。(九章廿二節)。末底改在那一天轉憂為喜,猶太人也在那天轉憂為喜,這是末底改的喜日,也是猶太人的喜日。原告哈曼定意剪除末底改,使他憂愁,末底改全族的人也因此進入了他的憂愁,如今末底改轉悲為樂,全族的人也就進入末底改的喜樂。所以普珥節屬靈的意義,就是我們進入聖靈的喜樂,普珥節可以說是末底改的日子,他把這個日子給了他一族的人,並且囑咐他們守這節日。感謝神,聖靈囑咐我們,命令我們進入聖靈的喜樂,也享受在聖靈中的喜樂。羅馬書十四章十七節說:因為神的國不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帖前書一章六節說:你們在大難中有聖靈的喜樂。聖靈每一次喜樂都是因為他完成了他的使命,成功了神的旨意,所以他滿足了,也喜樂了。恐怕很少在聖經中有像普珥節這樣更恰切的形容聖靈的喜樂和在聖靈中的喜樂。聖靈的喜樂是聖靈的,聖靈中的喜樂是聖靈與我們的。先是他的喜樂滿足,然後他囑咐我們進入他滿足的喜樂,這就是普珥節。我們知道普珥節的普珥兩個字是"掣簽"的意思(九間廿四節)。這兩個字的背後代表了哈曼的迷信、愚昧、詭詐、殘忍、兇殺、以及這些形容詞所堆砌成的一個混亂和悲哀的局面,竟然被末底改所代表的聖靈扭轉過來了,以致于成功了神的旨意!聖靈的喜樂是何等的大呢?為著達到這一個地步,他是滿有忍耐的一步一步的在我們身上工作,起初他所聽說我們的魂把戒指給了我們的肉體,對它投了信任票,就開始擔憂。那一個哀愁被我們的"以斯帖"察覺了,結果聖靈開始感動我們的靈,要爭取她的全作,好使我們的魂能得著光照。但是因為代價太大的原故,我們的靈就有所遲疑,不知不覺消滅了聖靈的感動。

感謝神,聖靈繼續根據神的旨意來和我們辦交涉,帶領我們向他順服,我們的靈終於說:我若死就死吧!結果我們的靈就在復活的地位上,照著聖靈的引導,在我們的魂面前揭穿了肉體的真面目。我們的魂蒙到光照之後,就肯起來對付肉體,並且與靈同心渴望從肉體的轄制得著釋放。感謝神,生命聖靈的律終於釋放了我們,使我們脫離了罪和死的律,並且我們這些屬乎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將肉體和肉體的邪情私欲都已經釘在十字架上了。聖靈就這樣的率領我們在基督裡誇勝。基督馨香之氣對於"哈曼的十個兒子"就成了死的香氣,叫他們死,且死在木架上。到了這裡,我們就完全得勝了,本來應該是死亡的日子,竟然成了復活的日子,本來是悲哀的日子,竟然成了喜樂的日子,聖靈在我們身上扭轉的工作成功了!不止叫我們免去肉體的塗炭,而且神見證的第二代也得到了保全,結果是哈曼所代表的肉體在十字架上,末底改所代表的聖靈坐在寶座上,並且日漸昌盛,我們愈過愈衰微而基督愈過愈興盛。這樣仇敵要摧毀屬靈生命的陰謀,怎能得逞呢?這樣又有什麼能攔阻以斯拉和尼希米不回到耶路撒冷呢?聖殿不止重建而且美化,一直等到彌賽亞降生在伯利�琚A神的救恩終於在十字架上完成了。當聖靈看見這些神計畫的每一步驟,都要因著那十三、十四日的得勝和誇勝而要逐一實現時,聖靈的喜樂會是何等的大呢?並且是何等的滿足呢?現在他把這個喜樂賞給我們,再三囑咐我們要進入他的喜樂,使我們的喜樂也得著滿足。根據以斯帖記九章廿六節廿七節所提示的,我們一面是照著聖靈的囑咐,另一面我們"也因所看見所遇見的事,也就是聖靈所帶領我們所經過的得勝和誇勝的一些經歷,應承自己進入聖靈中的喜樂。這裡所說的喜樂,是一種更深的喜樂,是聖靈工作的結果,所以是持久的,是不退色的。聖經說"每年按時必守這兩日,永遠不廢。"又說:"世世代代紀念遵守這兩日,使這普珥日在猶太人中不可廢掉,在他們後裔中也不可忘記。"。這就是保羅所說:你要靠主常常喜樂的意思。因為是聖靈的囑咐,所以保羅說:"",是命令的口氣!讓我們記得聖靈的喜樂,不只是滿足的,也是長久的。在猶太人中間有一個說法,到了彌塞亞國降臨的時候,所有的先知書都要過去,只剩下摩西五經和以斯帖記,所有的節期都要廢去,其中包括逾越節和住棚節,但是只有普珥節要長存直到萬代。

為什麼普珥節所代表的喜樂性質是長久的呢?因為根據末底改的解釋,這是"轉憂為喜,轉悲為樂的吉日。(九章廿二節)是由死而生的日子!猶太人都經過死,然而卻從死裡復活。所以這個日子所代表的喜樂,是經得起死的考驗的,所有因情感作用而產生的喜樂到了死就完了,是不會從死裡出來的,因為那個喜樂是忽高忽低,忽升忽降的,抵擋不住死的衝激的!感謝主,普珥節帶給我們的喜樂,是經過死而復活的,是耐死不怕死,結果是長生不死,所以聖靈說:永遠不廢(九章廿七節)

在教會歷史上,以斯帖記的故事不知道重演了多少次。撒但常常藉著哈曼作了迫害基督徒的事,要摧毀神的教會,使福音的見證沒有代代相傳的可能。教會曾經在羅馬帝國十次的大逼迫之下渡過了最難煎熬的三百年,從人的常理來看,這些赤手空拳,無辜無告的基督徒們,經過長期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上的緊逼壓迫,應該是一個個的倒下去了。因此羅馬皇帝戴克力先真以為他們成功了,所以鑄造了一個紀念章,上面寫著"基督毀滅了",也立了一個紀念碑上面寫著"基督徒的名業被消滅了",他好象哈曼一樣,替基督徒定了亞達月十三日,一日之間他們全要被剪除。感謝主,最後聖靈還是率領他的教會在基督裡得勝,並且誇勝!當時最強盛的羅馬大帝國,竟然向基督徒屈服,神的教會終於脫離仇敵享平安,轉憂為喜,轉悲為樂,所以在羅馬十次大逼迫之後那一段日子,實在是神的教會慶祝普珥節的時候。那時聖靈實在有滿足的喜樂,因為看見神的旨意,在他的兒女們身上成功了,神見證的第二代得著保全。當時每兩個羅馬公民中就有一個是基督徒,殉道者的血,實在是教會的種子,雖然被強迫種下,如今在復活的境地裡,開花結堅果了。只有這些經過大患難的人,才能領會什麼叫聖靈中的喜樂,才能進入聖靈那滿足的喜樂,只有他們懂得慶祝普珥節真正的意義。其實不止在教會歷史早期的時候,神的兒女能這樣的慶祝普珥節,幾乎每個世紀都有人這麼作,因為每個世紀都有以斯帖記的故事發生。我們知道,今日在有的地方,神的兒女已經在慶祝普珥節了,從他們身上,我們已經看見了教會的第二代,因著他們高舉末底改,而將哈曼掛在木架上的緣故,聖靈率領他們經過死,也從死裡復活,當他們經過最艱難、最痛苦的時候,他們會問,神的見證有延續的可能嗎?福音的火把有傳遞下去的可能嗎?那時在他們中間有一個傳教士,在一夜之間他的書籍全被燒毀。第二天早晨,當黎明的光照射進來的時候,他發現在灰燼的中間,有一頁沒有被燒毀的聖經。他讀的時候眼淚不禁奪眶而出,上面寫著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馬太福音十六章十八節)這是何等的安慰和鼓舞!

果然若干年後,福音的門被那從寶座而來的死而復活的生命炸開了,神給了他們一個敞開的門!福音的火蔓延真是勢如破竹;有一個地方,全城的人只不過是廿六萬,竟然有廿萬的基督徒!毫無疑問的,這是聖靈偉大的工作。神的教會雖然經過死的判決,經過火一般的試煉,但是我們的主卻使他們轉憂為喜,轉悲為樂。世人會希奇,聖靈怎麼會帶領教會,在人看為不可能的地方,慶祝普珥節!我們怎能不慚愧呢?有的人希望去幫助他們,教導他們什麼是聖靈中的喜樂。可是我們所說的常常是像鳴的鑼響的鈸一般。其實他們才是真懂得聖靈中的喜樂。他們似乎是最有資格將以斯帖記解開的。因為他們是用自己的命和自己的血,憑著血印的蹤跡,一步一步的走在我們的前頭。他們肯讓哈曼抱愧蒙羞,他們肯讓末底改高升作在朝中為大,結果在基督裡誇勝。因此全世界的基督徒,都應該從他們得著聖靈的幫助,學習甚麼叫做在聖靈中更深更久的喜樂!

 

末底改和王后以斯帖

 

我們知道以斯帖記的故事,到了第九章就達到了最高潮,第十章不過是結語,聖靈要為我們打一個結,到了第九章的最末了,我們看見末底改和以斯帖同時公開出現,寫信給在波斯帝國境內所有的猶太人慶祝普珥節,以斯帖才公開露面。這叫我們聯想起啟示錄,到了最末後也給我們看見聖靈和新婦同時出現:"聖靈和新婦都說出,願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啟示錄廿二章十七節)這裡的新婦,就是萬王之王的新婦,所以也就是王后,因為我們看見以斯帖記第九章末了,末底改和王后以斯帖的光景,和啟示錄末了聖靈與新婦的光景是遙遙相對的。末底改和以斯帖呼召人來守普珥節進入聖靈的喜樂,聖靈和新婦呼召人來白白得水喝,得著聖靈中的滿足。末底改和以斯帖公開出現的時候,是在故事的高峰,聖靈和新婦出現的時候,是在啟示錄的高峰。這兩個高峰應該是說出神最高最終極的目的,終於達到了。神中心的願望終於實現了。現在我們要問,以斯帖公開出現的屬靈意義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以斯帖記兩次提起"王后的位分",一次是在一章十九節,另一次在四章十四節。這"王后的位分"乃是象徵我們蒙恩的高峰。聖靈在我們身上的帶領是一直要把我們帶到恩典的高峰的。若翻成新約話,這王后的位分就等於兒子的名分。我們說過末底改收養以斯帖,就代表聖靈是兒子名分的靈,兒子的名分不止是指著我們有兒子的生命,更是指著兒子的前途,成長到長成的地步。所以聖靈對我們的盼望,不止是讓我們有基督的生命,更是要我們長大成人,滿有基督的身量。就像末底改的心情一樣,不僅是撫育她,使她飽暖無缺,更是盼望她能得著王后的名分,以至於坐在王后的寶座上。當我們在接受聖靈在我們身上雕刻的時候,我們就成了"隱藏的人"(詩八十三章三節),就像以斯帖在宮中隱藏一樣。一直等到有一天,聖靈終於完成了他在我們身上的工作,那就是眾子顯現的時候,(羅馬書八章十九節)也就是我們身體得贖,得著兒子名分的時候。(羅馬書八章廿三節)。聖經說:"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羅馬書八章廿二節)就是為著等候這緊要的一刻。那時聖靈在暗中經過長期栽培的眾子要公開出現,他們個個都長大成人,滿有基督的身量,叫神永遠的旨意在他們身上可以達到,他們要與主一同作王,肩負起重大的責任,這就是以斯帖公開再現的屬靈意義。現在全世界都知道她得著了王后的名分,末底改在她身上最終極的目的,終於達到了,現在她能與末底改聯名寫信,不止說出她已長大成人,而且能與末底改同工,一同肩負難钜的任務。現在以斯帖能和末底改一同呼召人堅守普珥節,享受聖靈中的喜樂,就像聖靈和新婦在啟示錄末了說,來白白取生命的水喝。感謝主,我們不僅看見以斯帖成熟的生命,也看見了她美麗的職事如何是在神的恩典中造成的,叫我們不能不敬拜主。希奇!他最後把我們帶到何等榮耀的地步!

 

顛倒的人被矯正過來

 

我們讀以斯帖記第十章第一節、第二節說:亞哈隨魯王使旱地和海島的人民都進貢。他以權柄能力所行的,並他抬舉末底改使他高升的事,豈不都寫在瑪代和波斯王的歷史上嗎?這裡的亞哈隨魯和第三章所描寫的迥然不同:那裡說他是"抬舉哈曼使他高升。"(三章一節)而現在的亞哈隨魯卻是"抬舉末底改使他高升。"那時的亞哈隨魯是代表一個顛倒的人,魂受身體的支配,而靈卻委屈在魂之下。現在經過了聖靈工作的結果,這一個顛倒的人就被矯正過來了。現在的亞哈隨魯成了一個正常的人,他的魂受靈的約束,而他的靈又服在聖靈的管理之下。顛倒的人是"哈曼掌權",正常的人是"末底改掌權"

這位亞哈隨魯今昔的對比,可以用以斯帖記裡的兩節聖經來形容;一節就是三章十五節;"王同哈曼坐下飲酒,書珊城的民卻都慌亂。"另一節就是八章十五節:"末底改穿著藍色白色的朝服,頭戴大金冠冕,又穿紫色細麻布的外袍,從王面前出來,書珊城的人民,都歡呼快樂。"前面的一節說:體貼肉體就是死(羅馬書八章六節)而後面的一節說出,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羅馬書八章六節)。這裡分明是顛倒的人和正常的人之間強烈的對比。現在的末底改是"在朝中為大,名聲傳遍各省,日漸昌盛。(九章四節)亞哈隨魯把許多的尊榮都給了他,所以他頭戴大金冠冕,得著了他當得的地位,不止如此,亞哈隨魯王蒙了光照以後,就一反往日的作風,很容易接受以斯帖的建議,他接受了以斯帖對哈曼的判語:"惡人、仇人、敵人",他也受了她眼淚的感動,讓末底改頒發第二道律令;後來他又聽了以斯帖的請求,在書珊城的猶太人可以在十四日繼續爭戰,並且把哈曼的十個兒子掛在木架上。聖經又說:"王把猶太人仇敵哈曼的家產賜給王后以斯帖",到了第九章的末了,關於守普珥節的事,王都沒有出面,全權的交給了末底改和以斯帖。所以以斯帖記第九章才有"以斯帖命定守普珥節"這句話。(九章三十二節)凡此種種,從屬靈的寓意來看,這些都是說明我們的魂,經過聖靈的矯正之後,如何能受我們的靈的建議而服在聖靈的管理之下,回到了當初根據神的旨意而應有的正常人的光景。

嚴格的說來,正常的人就是屬靈的人,也就是被聖靈充滿的人。以斯帖記第九章第四節說:末底改在朝中為大日漸昌盛。這裡的意思,就是讓聖靈在我們身上愈過愈有地位,直等聖靈充滿我們,管理我們。被聖靈充滿,乃是被聖靈佔有的意思。因為他愈過愈昌盛,我們就愈過愈衰微,這就叫作聖靈充滿。

一個正常的人或者說屬靈的人,並不是說他的魂就停止了作用,他不哭也不笑,也不用思想,變作了一個木頭木腦的植物人,屬靈的人不是植物人,是魂的作用很活潑的人!有豐富的感情,敏銳的心思和堅剛的意志。但是這些情感心思和意志,是活在聖靈和靈的管束之下。一個人的情感,若真是受聖靈的管理和支配,聖靈就能用他的情感來發表神的愛,傳福音的時候,這個豐富的情感被神的愛所充滿的情感,就能出去感動人,征服人領人歸向基督。這樣為著福音的緣故,我們的魂就變作有影響別人,或者說征服別人的能力。這是一個屬靈的人的正常表現,所以以斯帖記第十章第一節告訴我們"亞哈隨魯王使旱地和海島的人民都進貢。"但願聖靈更多的使用我們為著基督去贏得千萬失喪的靈魂。

 

為本族的人求好處

 

現在我們來讀以斯帖記的最後一節:猶太人末底改作亞哈隨魯王的宰相,在猶太人中為大,得他眾弟兄的喜悅,為本族的人求好處,向他們說和平的話。在這短短的一節聖經裡,給我們看見聖靈的三方面,第一,聖靈在信徒中優越的地位。第二,聖靈的職事。第三,聖靈說話的權威性。整本的以斯帖記,就是告訴我們聖靈是如何在我們身上工作,使他在我們身上有絕對優越的地位。接著聖經就說,末底改為本族人求好處,這是聖靈的職事。根據羅馬書第八章第廿六節: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聖靈不禱告則已,一旦為我們禱告,必定是根據神的旨意為我們祈求。因為聖靈曉得神在我們身上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為著這個,聖靈就安排一切叫"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馬書八章廿八節)這裡的益處若用以斯帖記的話來說,就是末底改為本族人所求的好處。這裡愛神的人就是末底改的本族人,那麼這裡的益處或者好處是指什麼說的呢?我們若從羅馬八章廿八節再往下讀,就很清楚了,末底改為本族人所求的好處原來是羅馬書八章廿九節所說的,模成他兒子的形像,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因為聖靈來,就是要榮耀基督(約翰福音十六章廿六節)。聖靈只對我們的主有興趣,他一心一意盼望基督得著高舉,他巴不得人能認識我們的主,所以他就藉萬事將我們放在十字架的模型裡,經過聖靈忍耐的工作,直等到基督在我們身上,顯出他美麗的模樣,也就是使人在我們身上看見基督的榮耀。到這個時候,聖靈就心滿意足了。當我們被模成神兒子的形像,聖靈要鄭重的對我們說,這就是我們的好處!其它我們以為是好處的都算不得好處。許多的時候,聖靈用微小的聲音,將我們縮小了,叫我們愈過愈衰微,我們會本能的反應說,這不是好處;但是感謝神,我們愈過愈衰微,基督就愈過愈興旺,結果人就在這個瓦器裡看見了榮耀的寶貝。聖靈說,這是好處,也是益處!所以萬事互相效力,是叫愛神的人得益處。聖靈知道我們需要的好處是什麼,他也為我們求好處。

 

說和平的話

 

我們曾經一再的看過聖靈是用微小的聲音對我們說話。讓我們記得,他每一次說話都是說和平的話,都是像我們的主在地上常說的"願你平安"。因為聖靈總是把平安賜給我們,我們若順服這微小的聲音,結果就是生命和平安(羅馬書八章六節)

我們若比較以斯帖記最後的一句話"說和平的話"和以斯帖記的第一句話"亞哈隨魯的日子他作王"(一章一節原文另釋)就會發現整本的以斯帖記是以亞哈隨魯作開始,卻是以末底改作結束的。一開始我們就看見亞哈隨魯的日子。亞哈隨魯那個日子是他的日子,因為整個日子是他的,無論生活和歷史都是以他為中心,所以就成為他的日子。但是到了以斯帖記的末了,我們卻看見聖靈是以末底改的話來作結束!這就給我們看見聖靈在我們身上的工作,開始的時候,我們是以自己作中心,到處都充滿了自己的影子,但是最後呢?只剩下了聖靈的話,我們的故事是應該以聖靈的話作終結的,他的話是最權威的話,也是最後的話,他說完了,我們的故事也就完了。聖靈總得在我們身上作到這個地步,他說完話,就沒有人再接下去!就好象使徒行傳第十五章所記載的,那次耶路撒冷會議辯論了許久,結果生命成熟的雅各起來說了最後的話,就成為那次會議的定案。這裡雅各的話是最後的話,也是最權威的話。這就幫助我們瞭解"聖靈的話成了最後的話"的意思,感謝主,這最後的話就成了以斯帖記整個故事的結局,這就說出聖靈在我們身上最終極的帶領,乃是讓我們認識他權威無上的話。

我們也曾經看過羅馬書第七章充滿了""字,"聖靈"這個字難得出現,到羅馬書第八章""字就減少,"聖靈"這個字就增多了。所以這兩章應該是以斯帖記最好的註釋,因為以斯帖記開始于亞哈隨魯,也就是我們的自己;而結束於末底改,也就是聖靈。用保羅的話說,這就是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加拉太書二章廿節)。現在我們清楚整本的以斯帖記,告訴我們聖靈如何帶領我們過一個生活;"不再是我,乃是基督",這就是正常的基督徒生活。

最後,讓我們記得末底改向他們說和平的話,不只是應用在個人身上,也是應用在團體身上的。因為他對我們說和平的話,所以和平就充滿在我們中間,就像主臨終的時候,為著我們的合一禱告,這個合一是聖靈的合一,是聖靈在我們中間說和平話的結果。這就叫我們聯想起第二篇我們所提到的以斯帖記的時代教訓,那個教訓是特別為著團體的見證而有的。感謝神,在教會歷史中曾屢次興起見證的第二代,我們要問說今天神見證的第二代在那裡呢?說到這裡我們的心情是無比的沉重,我們是不是處在應該與耶利米同哭的時候呢?耶利米哀歌會成為我們的哀歌嗎?先前滿有人民的城,現在何竟獨坐,先前在列國中為大的,現在竟如寡婦。(耶利米哀歌一章一節)主何竟發怒,使黑雲遮蔽錫安城;他將以色列的華美,從天扔在地上。(耶利米哀歌二章一節)黃金何其失光,純金何其變色,聖所的石頭倒在各市口上。(耶利米哀歌四章一節)感謝神!一宿雖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歡呼。(詩三十章五節)天一亮,聖靈就要帶領我們進入他裡面的喜樂,就是普珥節的歡樂。當然我們回過頭去看,教會的歷史是充滿了許多的酸痛,我們要問說,這裡有什麼可喜樂的呢?今天好象是末底改穿麻衣的時候,什麼時候我們能享受真正在聖靈中的喜樂呢?乃是當神的心滿足的時候,我們才能滿足,當神喜樂的時候,我們才能喜樂,但願我們像以斯帖一樣的說"求你把性命賜給我。"讓我們提醒我們的魂說,把我們的性命賜給我,也提醒說,把我的本族賜給我!因為撒但要摧毀神的見證,所以我們要提醒自己說,我們要那個見證!因此我們拒絕哈曼的摧殘,將他掛在十字架上,好讓聖靈完全的掌權,使我們有一天能一同進入聖靈的豐收,享受那在聖靈中無窮的喜樂。── 陳希曾《聖靈中的喜樂──以斯帖記剪影》

 

 

普珥節(八至九章)(賈玉銘)

 

第十章普珥節

 

當哈曼被掛在自己所作的木架上以後,亞哈隨魯即將哈曼的家產,賜給王后以斯帖。正如聖經所說:善人給子孫遺留產業,罪人為義人積存資產(箴1322)。惡人積蓄銀子如塵沙……無辜的人要分取(伯2715~17)。王又摘下自己手上的戒指,就是從哈曼追回的,給了末底改,使末底改代替哈曼。此時末底改與以斯帖雖各得了相當的權榮,但經哈曼手所出的諭旨仍存,猶大全族這時仍在危險之中。可見惡人死後,他的遺禍仍是無窮的。所以以斯帖又俯伏在王前,流淚地為猶大人哀求王另下諭旨,廢除哈曼所傳的旨意。以斯帖果在王前蒙恩,准她和末底改隨意奉王的名寫諭旨給猶大人,用王的戒指蓋印,因為奉王名所寫、用王戒指蓋印的諭旨,人都不能廢除。到了十二月十三與十四兩日,猶大人即在敵人身上報仇,轉憂為喜,所以就立這兩日為普珥節。普珥節即占卜之意。哈曼占卜得此吉日,猶大人反以此勝敵。

一、以此日為得勝日十二月十三與十四兩日,是猶大種族的得勝日。

(一)失敗中的得勝——用有形之劍殺滅仇敵

1
、保全性命——用王戒指蓋過印的諭旨,是不能廢除的,是無論何人不能廢除的。以斯帖為本族在亞哈隨魯王面前請命,求王收回經哈曼手所出的諭旨,是辦不到的。此時只得另出一諭旨.可以准猶太人在那日聚集保護性命,剪除殺戮滅絕那要攻擊猶大人的一切仇敵,和他們的妻子兒女,奪取他們的財產為掠物(812)。既同時有兩個諭旨,各都發生效力,猶大人要保全性命,必須奮力爭戰,起來攻打仇敵。所幸的猶大人在亞哈隨魯王各省的城裡聚集,下手擊殺那要害他們的人。無人能敵擋他們,因為各族都懼怕他們。各省的首領、總督、省長和辦理王事的人,因懼怕末底改,就都幫助猶大人。因此猶大人在那日就都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2
、殺滅仇敵——此時猶大人,不但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且任意殺滅恨他們的人。當天在書珊城殺了五百人,並殺了哈曼的十個兒子。以斯帖等惟恐仇敵有漏網的,所以又請王准猶大人在次日即十四日,仍照十三日所行,在書珊城殺了三百人。共計在各省裡,殺了七萬五千人。或以為七萬五千數目太大,在猶大人或不至如此兇殘,照七十子譯本,是有一萬五千人。當日猶大人無數目字,用字母代數目,如第一字母代一,第二字母代二,第十字母代十,第十一代二十,第十九代一百,第二十二代四百。字母每多相似者,易於誤寫。且字母加點,則變個數為千數,因此聖民抄錄時難免有誤,想那日殺滅的大都為亞瑪力人,縱然七萬五千為確數,亦不為過。因為照神的命令,亞瑪力人本應當除滅淨盡(出1714)。

(二)得勝中之得勝——用無形之劍殺滅仇敵

l
、不掠財物——按亞哈隨魯王以戒指蓋印的諭旨,是任憑猶大人滅絕那要攻擊猶大人的一切仇敵和他們的妻子兒女,奪取他們的財為掠物812)。但猶大人只殺滅仇敵,卻沒有下手奪取財物9101516)。他們所以不奪取財物,正是表明他們的人格。他們並非注重地上的財物,他們的目的,無非為復仇,絕不帶強盜行為。其所以留下財物不奪取,也或是未滅敵人的妻子兒女,顯出他們憐恤的心,仍將財物留與他們養生,如此動作不能不令人銘感。

2
、化敵為友——王的諭旨所到各省各城,猶大人都歡喜快樂設擺筵席。那國的人民,有許多因懼怕猶大人,就入了猶大籍817)。有許多人入了猶大籍,這真是意想不到的事,如此化敵為友,正是因他們歡喜快樂,表現出一種得勝的生活而有的感力。教會幾時充滿了快樂讚美,幾時就大大興旺.感化許多人入天國民籍。這真是得勝中的得勝,即用無形的刀,把仇敵滅了。我們勝敵只有二法,一即滅了他;一即化了他。

二、以此日為感恩日我的心哪,你要稱頌耶和華,不可忘記他的一切恩惠(詩1032)。當稱謝進入他的門,當讚美進入他的院;當感謝他,稱頌他的名(詩1004)。猶太會眾,今不但死裡逃生,且是得勝仇敵,在亞瑪力人身上報了仇。如此逢凶化吉,轉憂為樂,怎可忘記神的恩惠,不進他的門稱謝呢?

(一)聚感恩會每逢到十二月十四、十五兩日,為猶大人脫離仇敵,轉憂為喜的吉日,要在這兩日設筵歡樂,紀念神更生之恩,末底改記錄這事,寫信與亞哈隨魯王各省遠近所有的猶大人,囑咐他們每年按時必守這兩日,永遠不廢。各省各城,家家戶戶,世世代代紀念遵守這兩日,使這普珥日在猶大民中,不可廢掉,在他們的後裔中也不可忘記(92027~28)。猶大人肉體的生命得了拯救,尚如此歡喜感恩,永遠紀念不忘;我們今日靈性生命,得了拯救,當如何稱頌感謝呢?

(二)饋贈施濟他們更在這兩日,彼此饋送禮物,周濟窮人922)。感謝神恩不僅在口頭舌頭上,更在有感恩的實行。但人對於神,究竟有何實行,表明感恩之心呢?聖經說: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所以猶大人在普珥節為感謝神恩,就彼此饋送禮物,周濟窮人。把自己的財物給窮弟兄,就是報答神恩最好的方法。

三、以此日作為國祈禱日以斯帖和猶大人末底改。以全權寫第二封信,堅囑猶大人守這普珥日……勸他們按時守這普珥日,禁食呼求,是照猶大人末底改和王后以斯帖所囑咐的,也照猶大人為自己與後裔所應承的……這事也記錄在書上929~32)。

(一)為國呼求普珥節是猶大人的國慶日,所有民眾皆在此日歡喜快樂,都以亞達月十四日為設筵歡樂的吉日919)。趁此佳節,不但為以往慶賀,也是為將來禱祝,所以就在這日特別為國呼求上主,佑祝猶太民族。一個國族,於一年中特別定規一日,全國一致地為國祈禱,這是國民最要的本分,也是有極大的效力。

(二)為國禁食勸他們按時守這普珥日,禁食呼求931)。奇怪啊!普珥節不是一個設筵歡樂的日子麼?何以又禁食呢?乃以于亞達月十三日禁食祈禱,名為以斯帖之禁食。於十四、十五兩日即設筵快樂,所以普珥節,也是個特別為國家前途禱告的日子。

總言此普珥節是個特別紀念日.猶大國族於此日逢凶化吉,即定此為快樂日,永為常例。亞達月十二日夕,各會堂皆誦以斯帖書與會眾聽。十五日晨亦誦之,又念所定禱文。于誦書時,遇哈曼之名,眾皆擊案詈罵;遇末底改之名,言其得勝,眾皆同念。約翰第51節所言猶大人的節期,註解家多以為即普珥節。可見猶大人世世代代守此節,亦可見猶大人視此節期如何重要。

 

 

以斯帖記第八章釋義(林獻羔)

 

第八章  末底改與猶太人蒙恩

 

讀經:

以斯帖記81117

7章以斯帖求王滅敵,哈曼被掛。

8章王另下旨意救猶太人。

一、末底改高升得權(12節)

1.把哈曼的家產給以斯帖(1節上)

一般得勝的人,會把所得的地或擄物給有功的將領。亞伯拉罕戰勝基大老瑪等,把所得的物賞給有功的亞乃、以實各、幔利(創14章)。

在波斯國是將反叛者的產業歸王室,現在歸給以斯帖。

2.末底改得權位(1下-2節)

1)“來到王面前”:

現在不坐朝門了。因為末底改是以斯帖的親屬、養父,救王有功。

2)王把從哈曼追回的戒指給末底改:

末底改作了首相,他能象王一樣發佈命令。

二、求王另下旨意(310節)

1.“以斯帖又……求”(36節)

哈曼雖死,但滅猶大人的王命未除。這其實不是王的本意,而是哈曼的陰謀。

末底改與以斯帖雖然安全,但猶大人仍然危險。他們哀求王使同胞得救。我們也需要為同胞求神使他們得救。

2.王命(78節)

王命他們寫諭旨救猶大人,因前諭已蓋印(312),不能廢,只能另寫諭旨。

3.書記寫諭旨(8910

不是王自己寫,是書記按末底改的意思逐字寫下。

“三月……二十三日”(9節),是王發佈滅猶大人之後70日(3712)。但離執行的時間還有8個多月。

要急速傳給127個省的猶大人。

三、諭旨傳遍書珊城(81114

1.王命不能收回(1112節)

1)要在一日之間滅絕要攻擊猶大人的一切仇敵(11節):

1213日,是普珥節。“普珥”,是占卜的意思。哈曼卜這日為吉日,但猶大人以這日為勝利日。

2)“奪取他們的財為掠物”(12節):

原文沒有“財為”,而是“他們的掠物”。

2.波斯多驛卒到各處傳王命(1314節)。

四、猶大人歡樂(1517節)

31543是講猶大人的悲哀。

1.末底改第2次封官授爵(815

他“穿著藍色、白色的朝服”:“藍色”,屬天;“白色”,聖潔。

“又穿紫色細麻布的外袍”:“紫色”,是王袍。

2.“都歡呼快樂”(15下-17節)

猶大人是被擄的,被瞧不起的,現在他們因末底改高升而“歡呼快樂”。

“有許多因懼怕猶大人,就入了猶大籍”(17節):連省長、總督等都懼怕猶大人,“就都幫助猶大人”(93)。他們“入了猶大籍”,可能也入了猶太教。

我們今生多受苦,但到那日就盡都喜樂!

 

 

以斯帖記靈訓─以斯帖三見王面(作者不詳)

 

以斯帖三見王面

       神的大能運行在祂所揀選的器皿裡面,使人逐步得著能力;神的手也在環境中作王,使環境的條件逐步具備,這二者亙相配合,按照神所定規的時間向前進展,直到神的旨意成全。

       以斯帖第一次見王面,王對她說出十分慷慨的諾言:「妳要甚麼?妳求甚麼?就是國的一半,也必賜給妳。」以斯帖並未提甚麼要求,只請王帶著哈曼赴他她所預備的筵席。

       在第一次酒席筵上,王又向以斯帖重複了上述的諾言。以斯帖仍舊沒有提甚麼要求,又請王帶著哈曼赴她第二次所預備的筵席。就在這第二次筵席舉行前的深夜,發生了一件帶有神蹟性的事件。前段「哈曼開始敗落」,就是在這次事件中發生的。哈曼要滅絕猶太人的計畫,還未具體實現之先,準備提前處死末底改;王深夜失眠,讀歷史以消愁;末底改救王的事出現在王面前;就在這一位神所控制絕非偶然的時刻,哈曼準備求王處死末底改;結果哈曼開始敗落,末底改反而高升。神大能的手管理著王宮中的一切行動,使以斯帖在第一次酒席筵上未向王提出自己的要求,產生了這一事件,這在接踵而來的第二次酒席筵上擊敗哈曼的爭戰,產生了更有利的條件。

       王的諾言雖很悅耳,但此類的殺人與說謊的黑暗勢力為後盾的統治人物,他令人悅耳的諾言可以輕易出口,他可能立刻撕破諾言,也是易如反掌。於是以斯帖回答王說:「我有所要,我有所求,……王若願意賜我所要的,准我所求的,就請王帶著哈曼再赴我所要預備的筵席,明日我必照王所問的說明。」以斯帖的回答,話語沉重,要求肯定;留給王一晝夜的時間,促使他也肯定他的諾言,做好思想準備,有誠意拿出行動來,真的賜給王后所要所求的。這樣,以斯帖的戰略是準備在第二次酒席筵上——第三次與王見面的時候,達到爭取王擊敗哈曼的目的。

       而且在第一次酒席筵上,朝中的地位顯赫,掌握著生殺賞罰大權的惡人哈曼,同與惡人共謀滅絕猶太人的國王,兩個強敵,並肩坐在面前,神的大能在以斯帖裡面的運行,還沒有達到使她有足彀的信心與膽量,將她對哈曼的控訴陳明在王面前,必須再等候一天。

       神的大能嚴格控制著這場爭戰每一步驟的進展,以及如何行動的時間。作神器皿的人,在如此艱難複雜的處境中,要遵行神的旨意,就應當順服主觀方面神所給的信心和膽量,並要注意客觀方面神所預備的條件,必要時,必須安靜等候神所定規的時刻,拒絕自己的意思,防止急躁,克服膽怯。

       這猶太女子,是亞伯拉罕後裔中的英雄,是猶太民族出類拔萃的人物。年紀雖輕,但在流亡異國,飽經憂患的苦難中,神在她身上作了工,預備了她。在如此強大的敵對勢力面前,在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聽從她養父末底改的指示,順服她列祖的神所帶領的道路,有信心和忠心,在變化莫測的情況中,態度堅定、老練、機智、冷靜,為了神、為了本族人的命運,把自己的一切獻給神。她把自己的性命,犧牲在這幽暗的王宮生活中,直到圓滿完成拯救猶太人的使命,可以說付上了一切代價,換來了本族人的生存。

 

 

以斯帖記箋記(八章)(于中旻)

 

  傳諭旨…交給騎御馬圈快馬的驛卒傳到各處(斯八:10

  王的諭旨蓋了印,代表王的權威,在王的國土上,凡傳到的地方,都必須奉行。
  哈曼奉王的名所下的諭旨,是死亡的信息,吩咐在十二月十三日,毀滅猶大人,是在正月十三日發出的。(斯三:12)末底改奉王的名所寫的諭旨,是生命的信息,給猶大人,准他們在那一天,聚集自衛,並為保護自己可以殺戮仇敵;諭旨在三月二十三日才發出。顯然的,遲了七十天。也許,這是有意的代表猶太人被擄七十年,神必然要勝利,成就祂的旨意。
  為了贖回失去的時間,要有相應的行動:
  必須注重效力。要補救起步遲的缺點,“末底改奉亞哈隨魯王的名寫諭旨,用王的戒指蓋印,交給騎御馬圈快馬的驛卒傳到各處。”(斯八:10)那時最快的方法是用馬,而御馬圈的馬,不輕易動用,但看到時迫勢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有最有效的方法,就不能不用。今天,我們傳福音的信息,除非不想作得好,否則就必須不惜運用最好的工具,以達成主交託的使命;如果不如此,就是對主不忠心,低估人靈魂的價值。經濟的意義不是價值最低,而是效力最高。
  必須使用文字。聖經一貫的注重文字的使用。哈曼和今世之子,比光明之子更聰明,一直在使用文字,作滅命的工作。神的子民不能甘落人後,必須急起直追。明顯的,末底改不花工夫跟哈曼的同情者爭辯,不只在書珊城的街頭穿麻衣行走,哀哭也不夠;他使用文宣,傳達生命之道。今天,教會亟應注意,善用大眾傳播,用文字的道,傳揚成為肉身的道。
  必須普遍的傳。波斯王國有一百二十七省,要翻譯,要錄寫複製,用各種不同的方言,普遍發行到各地各方。神救人的恩惠福音,也必須“傳與普天下萬人聽…要把神的道理傳得全備…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塈鳩馴�全的引到神面前”(西一:23,25,28)。
  必須儘快的傳。“於是騎快馬的驛卒,被王命催促,急忙起行。”(斯八:14)傳好信息的使者,不必須謹守每天八小時的規律,不論天時好壞,不管地形難易,不惜人力困倦,要把每一分熱力,為主焚燒發光。聖徒當有末底改的熱誠:如將亡的人傳福音給將亡的人。

 

 

以斯帖記文字釋經證道(八章)(張策)

 

09

 

准許自衛

   

讀經:斯8

內容:

一、晉升宰相

8:1  當日,亞哈隨魯王把猶大人仇敵哈曼的家產賜給王后以斯帖。末底改也來到王面前,因為以斯帖已經告訴王末底改是她的親屬。 

8:2  王摘下自己的戒指,就是從哈曼追回的,給了末底改。以斯帖派末底改管理哈曼的家產。 

哈曼被處死了,他的家產也被沒收。按例須歸給王室,但亞哈隨魯王把它賜給了以斯帖。末底改卻被高舉,王摘下戒指給他,授權給他,取代了哈曼的宰相地位,因為以斯帖已經告訴王末底改是她的親屬;以斯帖也授權他管理哈曼的家產。

二、再獲批准

8:3  以斯帖又俯伏在王腳前,流淚哀告,求他除掉亞甲族哈曼害猶大人的惡謀。 

8:4  王向以斯帖伸出金杖;以斯帖就起來,站在王前, 

8:5  說:亞甲族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設謀傳旨,要殺滅在王各省的猶大人。現今王若願意,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為美,若喜悅我,請王另下旨意,廢除哈曼所傳的那旨意。 

8:6  我何忍見我本族的人受害?何忍見我同宗的人被滅呢?” 

8:7  亞哈隨魯王對王后以斯帖和猶大人末底改說:因哈曼要下手害猶大人,我已將他的家產賜給以斯帖,人也將哈曼掛在木架上。 

8:8  現在你們可以隨意奉王的名寫諭旨給猶大人,用王的戒指蓋印,因為奉王名所寫、用王戒指蓋印的諭旨,人都不能廢除。” 

哈曼雖然被除滅,但他奉王的命令下達的在當年的十二月十三日滅絕猶太人的詔書卻仍然有效。波斯帝王被人民視為神一般,聖旨一出,便永遠有效,就算錯誤皇帝也不能廢除,這是著名的瑪代波斯法例(8節;1:19)。不過如有需要,王可另頒新例來抵銷(並不是直接廢除)舊例。因此,以斯帖再次俯伏在王腳前,流淚哀告,求王除掉哈曼的惡謀(35-6節)。王也再次向她伸出金杖(4節)。上一次(5:2)是赦免她違例的罪,這次是表示悅納,並且准許她的所求(7-8節)。

三、准許自衛

8:9  三月,就是西彎月,二十三日,將王的書記召來,按著末底改所吩咐的,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並猶大人的文字、方言寫諭旨,傳給那從印度直到古實一百二十七省的猶大人和總督、省長、首領。 

8:10  末底改奉亞哈隨魯王的名寫諭旨,用王的戒指蓋印,交給騎禦馬、圈快馬的驛卒,傳到各處。 

8:11,12  諭旨中,王准各省各城的猶大人在一日之間,十二月,就是亞達月,十三日,聚集保護性命,剪除殺戮滅絕那要攻擊猶大人的一切仇敵和他們的妻子兒女,奪取他們的財為掠物。 

8:13  抄錄這諭旨,頒行各省,宣告各族,使猶大人預備等候那日,在仇敵身上報仇。 

8:14  於是,騎快馬的驛卒被王命催促,急忙起行。諭旨也傳遍書珊城。 

時間一晃到了三月二十三日,距離滅絕猶太人的詔書頒發已經兩個月(9節;3:12),末底改奉王的名頒佈旨意,准許帝國境內所有的猶太人在十二月十三日可以自衛,攻擊那些企圖殺害猶太人的人(10-14節)。就是說,原先消滅猶太人的詔書仍然有效,屆時猶太人的敵人仍然可以合法殺戮猶太人;但猶太人也可以按照現在頒佈的詔書自衛。

四、轉悲為喜

8:15  末底改穿著藍色、白色的朝服,頭戴大金冠冕,又穿紫色細麻布的外袍,從王面前出來。書珊城的人民都歡呼快樂。 

8:16  猶大人有光榮,歡喜快樂而得尊貴。 

8:17  王的諭旨所到的各省各城,猶大人都歡喜快樂,設擺筵宴,以那日為吉日。那國的人民,有許多因懼怕猶大人,就入了猶大籍。

詔書一頒發,書珊城的猶太人頓時歡呼快樂,詔書所到之處的猶太人也都歡喜快樂。他們設宴歡慶,以這一天為吉日,因為滅族的厄運已經解除。也有很多非猶太人紛紛加入猶太人的國籍。這裡說是因為懼怕17節)。應當說,他們並不是害怕被猶太人擊殺,因為剛剛頒發的這道詔書,是針對猶太人的敵人而言,並不包括敵人之外的所有人,比如與猶太人友好的人。這些人可能像當年迦南土著一樣(書2:9),看到神與猶太人同在,產生了敬畏之心,因而接受他們的信仰。在作者看來,用武力自保成功還不算勝利,自發的歸向神才是真正的大勝利。

五、反省反思

1、哈曼已除,以斯帖又向亞哈隨魯王祈求什麼?

2、波斯帝國境內的非猶太人為什麼紛紛加入猶太人的國籍?

 

 

以斯帖記每日經歷神靈修教材(八章)(臺北基督之家)

 

08

12

以斯帖記八章1~17

主題:扭轉局勢

分享:

本章經文一開始就說到王將哈曼的家產賜給王后(1),這可能是王為了補償在這段日子她所受的痛苦與煎熬,而末底改與以斯帖的關係,王也知道了,他因此也被王抬舉,如今已取代了哈曼的職位(2),並且以斯帖也派末底改替她管理哈曼的家產(2)。雖然猶大人的仇敵哈曼已經被處死了,王后以斯帖的性命、末底改的性命好像都已經得救了,但是以斯帖清楚知道哈曼的惡謀所帶來的影響並未撤去,猶大人的性命仍然在危險中,因為哈曼奉王名,用王的戒指蓋印的諭旨是不能更改的,連王自己也不能更改,所以以斯帖又再次冒死主動見王,為她的同胞求情(3~6),這裡說她在王腳前流淚哀告,求王除掉哈曼的惡謀(3),她說她不忍見她本族的人受害,不忍見同宗的人被滅(6),這就是真正的愛,愛就是捨己,愛就是為別人的益處著想,以斯帖心中真正關心的是她同胞的得救,因此她在王的腳前流淚,哀告求王救她的同胞。今天我們也知道人沒有信耶穌就不能得救,而我們為這些未得救的親人、朋友、同胞,我們的態度是如何呢?為著他們生命得救的問題,我們有否在這位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神面前為他們流淚哀告,求神拯救他們呢?願神激勵我們的心,使我們有以斯帖這種愛同胞、為同胞求益處的心。

由於先前哈曼奉王的名、用王的戒指蓋印的諭旨是不能更改的,連王自己也不能更改,只能用另一個諭令來中和、扳回它,就是准許猶大人武裝自衛,使他們不致被滅絕並且反過來可以去殺戮那些攻擊猶大人的仇敵(8),第八章與第三章強烈的對比,八章13節與三章14節幾乎是相同的用詞只是角色不同而已。我們看到當神的手介入、干預時,神的百姓就能逢凶化吉、化險為夷,並且也能為他們周遭的人帶來歡樂(15)。盼望因著這樣的看見,能激起我們裡面對神的期待,期待祂的手時刻介入及干預在我們的生命中及我們所生活的環境中,好讓我們可以因神而歡樂,而我們周圍的人可以因我們而歡樂。

回應:天父!感謝禰的救恩,是給全家、全族的,求禰幫助我常為這事求告禰,直到禰的救恩臨到我的全家、全族,阿們。

禱讀:以斯帖記八章3

3 以斯帖又俯伏在王腳前,流淚哀告,求他除掉亞甲族哈曼害猶大人的惡謀。

 



跟著我們: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