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 8
箴言第八章拾穗
【箴八1】「智慧豈不呼叫?聰明豈不發聲?」
智慧豈不呼叫: 淫婦在陰暗偏僻的巷口悄悄地誘惑少年人(7:8,9),相反智慧在眾人面前堂堂正正地高呼人要來就自己。傳福音的聖徒也當像照亮所有人的燈一樣,發出真理的光芒(太5:15)。真智慧耶穌也說,“我在暗地裡並沒有說什麼”(約18:20)。相反,人類的罪惡幾乎都是在暗地策劃執行的。聖徒應該時刻紀念暗中察看我們的神,隨時省察自己,不可疏忽自己的工作(太6:18)。 ――《聖經精讀本》
「智慧 חָכְמָה/khok·mä’」(1節),原文的意思是「技巧、精明、睿智」。「聰明 תָּבוּן/tä·vün’」(1節),原文的意思是「理解力、洞察力」。「智慧」並非知識淵博、學貫古今,而是在有限之中仍能作出明智選擇的判斷能力。人二十弱冠,拼的是才智;三十而立,拼的是意志;四十不惑,拼的是判斷力。今天,很多人會抱怨自己的記性差,但卻很少有人會抱怨自己缺乏判斷力。因此,智慧需要親自來呼召人、提醒人。──《聖經綜合解讀》
這裡說智慧像一個女人向所有的人呼喚(見箴1:20~23)。千方百計引導人思考公義的道,尋求知識(箴8:2;參彼後3:9)。──《SDA聖經注釋》
【箴八1~5智慧是每一個人的引導】這一章經文翱翔在時空之上,敞開在街面上,清楚地說明瞭:第一,神的智慧與購物中心有關聯(2~3節),就跟它與天堂本身有關一樣(22節);第二,它是連最愚昧之人都能得到的(5節;參,一20~33,尤其是22節);第三,它是積極主動地尋找我們──所以我們自己的搜尋智慧必須是認真的(17、34節),而我們的搜尋智慧乃是一個回應,而不是一個不確定的探索。——《丁道爾聖經注釋》
【箴八1~11】智慧的呼籲是光明磊落的,與上章淫婦詭秘的行徑迥異。――《串珠聖經註釋》
【箴八1~36】在第八章,智慧得到讚揚。象在第一章20至33節一樣,智慧被人格化了,她呼籲所有人來接受她的指引。――《箴言雷氏研讀本》
“引言”讚美智慧至此達高峰,不斷促人作聰明的決定,選擇正直的道路,尋到生命。全章先要人明白,智慧是人人可得的人生的教導,是德行的好準則(1~11節),也是進入成功之門(14~21節),和宇宙萬物創造的所本(22~31節),因此為人生不可缺少(32~36節)。――《啟導本箴言註釋》
智慧教導人:將智慧擬作教師,呼籲人尋求她。――《串珠聖經註釋》
從七章到八章,好象是從陰暗雜亂的地下室走到陽光明媚的郊外。在這裡,智慧被擬人化為女性名詞,與淫婦形成鮮明的對比。若說追隨淫婦的結果是下到死亡之地(7:27),跟隨智慧則會得到永生(35節)。作者再三強調了智慧乃是生死攸關的知識,而不是單純的工具性知識。 ――《聖經精讀本》
本章是智慧第二次呼召人(一20~33;八章;九章),把智慧擬人化為一位懇切的女教師,在城中熙熙攘攘的街頭喊叫(2~3節),呼籲神的百姓接受智慧的教訓(10節)。本章分為五段,形式上交錯對稱、前後呼應:
oA. 智慧主動尋找人(1~3節);
o B. 智慧的教訓(4~11節);
o C. 智慧的果實(12~21節);
o B1. 智慧的起源(22~31節);
oA1. 人應當尋求智慧(32~36節)。──《聖經綜合解讀》
【箴八2】「她在道旁高處的頂上,在十字路口站立。」
智慧懷著迫切的心情在人群中呼叫,光明磊落,用“極美的話”論正直的事(6節),要世人平心靜氣在智慧和愚婦的道路間(9章)作選擇。――《啟導本箴言註釋》
智慧在本章被擬人化為女性,與前一章的淫婦鮮明對比。淫婦「在各巷口蹲伏」(七12),悄悄地誘惑少年;智慧卻是「在道旁高處的頂上,在十字路口」(2節)、「在城門旁,在城門口,在城門洞」(3節),光明磊落地呼召眾人。隨從淫婦的結果是「下到死亡之宮」(七27),尋求智慧的結果卻是「尋得生命」(35節)。──《聖經綜合解讀》
◎ 8:2~3 說明智慧盡可能在眾人聚集的地方呼叫人跟隨他。──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八3】「在城門旁,在城門口,在城門洞,大聲說:」
●「城門洞」:「入口」。──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八3~5】智慧隨處都在(3節),所有人都可以領悟(5節)。“靈明”(5節)。更可作:精明。――《箴言雷氏研讀本》
【箴八4】「“眾人哪,我呼叫你們,我向世人發聲,」
人往往根據貧富貴賤或學識與社會地位的高低,來有所差別地對待各人。但神卻一視同仁地邀請所有人來得著智慧,不管是對身居要位的,還是地位低下的。這顯明了神的公義與公平。 ――《聖經精讀本》
4~11節是宣告智慧的教訓。──《聖經綜合解讀》
●「世人」:原文是「人的兒子」。──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本節用了兩個表示“人”的希伯來語詞語。第一個是'ish,指男人,象徵陽剛之氣;第二個是'adam,泛指人類,就是亞當的一切後裔,包括女人。智慧既呼喚那些已經有一定的智慧和經驗,並形成自己個性的人,也呼喚那些隨波逐流,不知道人生方向的人。──《SDA聖經注釋》
【箴八5】「說:愚蒙人哪,你們要會悟靈明;愚昧人哪,你們當心裡明白。」
「愚蒙人」(5節),原文是「單純、天真 פְּתִי/peth·e’」,意思是頭腦簡單、容易被騙的人。「愚昧人」(5節),原文是「愚蠢、傻瓜 כְּסִיל/kes·el’」,意思是驕傲固執、自作聰明的人。智慧並不偏待人,她一視同仁地樂意成為每個人的導師(2~4節),無論是十字路口的過往行人(2節),還是無知的愚蒙人和頑梗的愚昧人(5節),只要「懇切尋求」(17節),就「必尋得見」(17節)。──《聖經綜合解讀》
「你們要會悟靈明」(5節),可譯為「你們要學習靈巧」(和合本修訂版)。──《聖經綜合解讀》
●「會悟靈明」:「學習靈巧」、「學習睿智」。
●「心裡明白」:「心要明辨」。──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愚昧人(petha'im)。包括那些還沒有去追求智慧,但尚未犯罪的人。他們還在猶豫不決。既可能受善的影響,也可能受惡的影響。該詞還包括那些容易受誘惑的人。相比之下,箴1:7 的“愚昧人”主動抗拒智慧的呼喚,更難走上生命的道路。──《SDA聖經注釋》
【箴八6】「你們當聽,因我要說極美的話,我張嘴要論正直的事。」
“極美的話”指有價值的事(看腓四8)。――《啟導本箴言註釋》
「極美的話」:正確的真理。――《串珠聖經註釋》
美: 原文指王子、領袖(撒上9:16)。因此,可將“美”譯為“寶貴”。 ――《聖經精讀本》
極美的話(和合;現中「卓越的言詞」;思高「卓絕的事」;呂譯「對的事」;呂譯註「高貴的事」),直譯為「貴族」或「王子」,這在希伯來文中,似乎是跟中英文一樣刺耳(參,二十二20的註釋{\LinkToBook:TopicID=477,Name=箴言的正確用途(二十二17∼21)})。有些人比較激烈地將希伯來文修正成「率直的事」,像在第9a節一樣;Ko/hler在他的字典中作了較小的改變,而獲得相同的意義,但仍然是沒有證據支持的改變。——《丁道爾聖經注釋》
●「極美的話」:「皇家的話」、「皇家的事物」。──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極美的話(negidim)。直譯是“王候的東西”。Nagid在別處譯為“官長”,“首領”,“王子”等。智慧要說適合於官長的話。我們時代的弱點之一就是君王和官長經常說遠離公正的話(結22:25~28)。當那些本應樹立高尚榜樣的人墮落到與卑鄙之輩同流合污的時候,民族的整體水準就下降了。──《SDA聖經注釋》
【箴八6~13智慧是道德的真髓】第1~5節如果使得智慧成為十分實際的,那麼第6~13節就是指出它絕對不是「屬世的」。就著定義來說,智慧與敬虔是完全一致的(見一7的座右銘經文);而這一段經文就從正確(與錯誤相對,見第6~9、13節的名詞)與真價值(10、11節)的角度來詳細述說智慧在道德上的卓越是不證自明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箴八7】「我的口要發出真理,我的嘴憎惡邪惡。」
智慧的口中同時發出了「真理」(7節)和「公義」(8節),因為智慧就是對「真理」和「公義」的明智選擇。「真理」和「公義」永遠都是結伴而行的,「公義」就是「真理」的實行。離開了「真理」的「公義」,現在被稱為「社會正義 Social Justice」;「真理」永遠只有一個,但你如果詢問十個人「社會正義」的定義,很可能會得到十一個不同的答案。──《聖經綜合解讀》
●「真理」:「堅固」、「忠實」、「真實」。──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八8】「我口中的言語都是公義,並無彎曲乖僻。」
“彎曲乖僻”。即在道德上是歪曲的。――《箴言雷氏研讀本》
真智慧的話語絕無彎曲乖僻。在現代,科學比善良更受人崇尚。知識比智慧更受人追求。那些被視為聰明的人常常說出遠離正義的話。因為他們的人生觀和哲學,受錯誤的是非觀所支配。“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不相信和行為絕對準則的人其實並不聰明(詩14:1;提前6:20,21;彼後3:3~5)。──《SDA聖經注釋》
【箴八9】「有聰明的以為明顯,得知識的以為正直。」
人越有智慧,便會越喜歡智慧的話;越喜歡便越容易瞭解,也越容易認識神,走正直的道路。本節上半可意譯為“(我口中所說的話)對聰明的人都是明顯的正當道理”。――《啟導本箴言註釋》
「有聰明的以為明顯」:對於聰明人,智慧的話是十分清楚易明的(參太13:11, 16)。――《串珠聖經註釋》
有聰明的以為明顯: 說“沒有神”的人正顯露其愚昧(詩14:1)。具有屬靈眼光的人則可以分辨屬靈的事(林前2:13)。擁有分辨力的捷徑,就是常常默想真理的話語,並以信心接受它。 ――《聖經精讀本》
明顯(現中「清楚」;呂譯「對」;思高「誠實的」)譯作「率直的」(RSV)較好,它不是論到眾所周知的事,而箴言八10~21是詳細解釋第8節。只有那些在智慧之途上有了某些進展的人,才最能體會智慧在道德上的正確性。——《丁道爾聖經注釋》
「知識」(9節)原文的意思是「知識、洞察力、智慧」,與「分別善惡」(創二9、17)的「分別」是同一個詞,在聖經中也被譯為「知道」(伯十7)、「認識」(賽五十三11)、「明白」(賽五十八2)。「知識」包括兩個要素:首先是知道一件事、或者知道去哪裡找;其次是懂得如何分辨。自知之明就是一種至關重要的知識。──《聖經綜合解讀》
●「明顯」:SH 5228 「正直」、「端正」。──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凡接受聖經中啟示的基督徒,即使再卑微,也擁有堅如寶座的信仰基礎。他對於宇宙本質的理解,可以說超過最聰明的不信者(見詩25:14;林前2:14)。──《SDA聖經注釋》
【箴八10】「你們當受我的教訓,不受白銀,寧得知識,勝過黃金。」
寧得知識,勝過黃金: 本書多處比較了知識、智慧與財寶。事實上,經濟史可與悠久的人類起源相比,沒有必要再三強調財寶的重要性。在當今金錢萬能的社會裡,人們尤為珍愛錢財。但箴言卻教導說,在財寶與知識中間應當選擇知識。聖徒不能同時事奉神與財寶,為了事奉神有時當放棄財寶(太6:24)。作者的勸告與主的教導,並不是在說沒有必要擁有財寶,而是在強調信仰的優先性。 ――《聖經精讀本》
【箴八10~11】這�堨H熱烈的言詞(關於第11節的紅寶石,見三15的註釋{\LinkToBook:TopicID=154,Name=全心的管教(三1∼35)})來說明嚴肅的真理。「事」(11節,思高、AV、RV,或譯「東西」)可能會被誤用──它們越是稀少,就越是危險──或是被糟蹋(參,十一22)。但是「管教」(l0a節,呂譯、和合:訓誨)、知識與智慧卻裝備使用之人善用他所擁有的,所以就能以亨通(14~18節將會發揮這一點),而比這還要更好的是,能夠存在並行善(見19節的註釋)。——《丁道爾聖經注釋》
【箴八11】「因為智慧比珍珠(或作“紅寶石”)更美,一切可喜愛的,都不足與比較。」
“珍珠”。直譯作:珊瑚。――《箴言雷氏研讀本》
●「珍珠」:原文是「珊瑚」,實際上可能是「珍珠」、「珊瑚」、「紅寶石」。當時紅寶石被當成是最貴重的寶石,紅寶石和藍寶石一樣,是一種被稱為剛玉(corundum)的礦石,成分主要是氧化鋁。──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參箴3:14,15。──《SDA聖經注釋》
【箴八12】「我智慧以靈明為居所,又尋得知識和謀略。」
“謀略”。精明,銳利。――《箴言雷氏研讀本》
「知識和謀略」:指健全的創造力和判斷力。――《串珠聖經註釋》
●「靈明」:「機靈」、「睿智」。
●「我─智慧以靈明為居所」:直譯是「我─智慧和睿智同住」。
●「尋得」知識和謀略:「找到」、「獲得」、「取得」。──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謀略(mezimmoth)。參上文中出現的該詞(箴1:4;2:11;3:21;5:2)。Mezimmah的詞根是zamam,意為“考慮”,“打算”,“圖謀”。從本節開始的一大段,是智慧宣揚自己的崇高價值。──《SDA聖經注釋》
【箴八12~13】“靈明”:作正確判斷和明智選擇的能力。“知識和謀略”:創建和洞察的力量。智慧若不能以敬畏神作基礎,不能棄絕邪惡、驕傲、狂妄和乖謬,可以被誤用,成為屬世的精明、乖巧與機智,領人偏離正路。――《啟導本箴言註釋》
這兩節必定是組成一對的。真正的智慧是謹慎而富於機智的(關於靈明與謀略──AV「機智的發明」,現中「健全的判斷力」──見分題研究:「Ⅰ 多面的智慧」第4點{\LinkToBook:TopicID=113,Name=Ⅰ 多面的智慧},原書第34頁),然而卻是植根於敬畏耶和華(13節;參,一7),這樣可以免於犯上世俗智慧的錯誤(參,太十16)。注意恨惡有兩次(13節),第二次是智慧所說的。敬虔所厭惡的,也就是智慧所恨惡的:在此沒有關切上的衝突。——《丁道爾聖經注釋》
【箴八13】「敬畏耶和華,在乎恨惡邪惡。那驕傲、狂妄並惡道,以及乖謬的口,都為我所恨惡。」
「敬畏耶和華在乎恨惡邪惡」(13節),可譯為「敬畏耶和華就是恨惡邪惡」(和合本修訂版)。這邪惡就是「驕傲、狂妄,並惡道,以及乖謬的口」(13節)。──《聖經綜合解讀》
●「敬畏耶和華在乎恨惡」:「敬畏耶和華就是恨惡」。
● 8:13 的意思是「驕傲、狂妄,並惡道,以及乖謬的口」都是「邪惡」,敬畏耶和華都必須恨惡這些。──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當我們認識到永恆、崇高和聖潔的與有罪的人心之間的真正關係時,就容不下驕傲了。──《SDA聖經注釋》
【箴八14】「我有謀略和真知識,我乃聰明,我有能力。」
謀略: 具有指教、忠告等含意。它的重要性就像律法之于大祭司,話語之于先知(耶18:18)。 ――《聖經精讀本》
【箴八14~21】本節至21節描寫求到智慧後能有的獎賞。強調“我”和“我的”是要人注重智慧本身,而非所獲物質的酬報。得智慧乃為了公平的治理、公義的伸張,所以說“我的果實勝過黃金”(19節)。――《啟導本箴言註釋》
12~21節是描述智慧所結出的果實。──《聖經綜合解讀》
◎ 8:14~16 智慧說明自己是治理的基礎,當時統治者也是審判者。──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智慧的賞賜:從第14~17a節,所有代名詞與人稱代名詞我(中文都一樣,英文則有mine、I、me之別),都是強調用詞,所以支配整段經文的,可能是智慧本身,而不是它的受益者(14~17節),也不是它的益處(18~21節)。第17節對尋求之人的保證,參雅各書一5~8;並見一28的註釋{\LinkToBook:TopicID=152,Name=智慧熱烈的呼籲(一20∼33)}。
這些益處到底是屬物質的,還是不屬物質的呢?當然是兩者都有,但最主要的還是後者。如果掌權之人(15、16節)需要智慧,乃是為了施行公平,而不是為了利益。如果豐富(18節)是由智慧所賜的,也就伴隨著尊榮與公義(雖然公義在第18節也可以有次要的意思「成功」──現中、RSV 即如此譯,呂譯則作「正份的財寶」──它在第20節卻必定是用它首要的、道德方面的意思,連現中、呂譯、RSV 也都贊同)。第19節使人對這整件事都毋庸置疑,而且甚至比第10、11節更加往前。智慧不僅勝過黃金,像源頭勝過出產一樣;連智慧的出產也勝過黃金。那個出產可以包括亨通、成功在內,但那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整體遠比這個要大得多,在第35節將會舉出名稱,說明它就是生命與神的恩惠。——《丁道爾聖經注釋》
【箴八15】「帝王藉我坐國位,君王藉我定公平。」
治國須有智慧,所羅門祈求智慧,神把未求的也給了他(王上三9~13)。――《啟導本箴言註釋》
執政者治理國家時所需的重要資質之一就是智慧。不懂得深思熟慮的執政者,會給許多人帶來不幸。因此所羅門將其它願望放置一旁,懇求神賜給他治理百姓的智慧(王上3:9)。 ――《聖經精讀本》
「帝王借我坐國位;君王借我定公平」(15節),權力並不能證明真理,地位也不代表判斷力;所以君王不能為所欲為,必須倚靠智慧來秉公行義,棄絕智慧、多行不義者必自斃。──《聖經綜合解讀》
●「坐國位」:SH 4427,「作王」、「統治」。──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帝王藉我坐國位。早期的解經家認為這句話是指基督。這裡似乎從擬人化的智慧,轉移到以智慧來比喻基督。但這種轉移無法確認,因為《新約》沒有直接引用本章,儘管啟3:14引用了七十士譯本的箴8:22,可以把這兩處的發言者等同起來。箴8章的發言者說自己所擁的許多特性,的確可以表達基督的工作和本性。但這些段落是不是肯定兼指或單指基督,還得以聖經的啟示為准(見申18:15注釋)。
“藉我掌權” 既指智慧,也指基督。聖經指出,離開就不存在權柄。統治者掌權的時限,取決於天意的安排(但2:20,21;4:17;羅13:1)。──《SDA聖經注釋》
【箴八16】「王子和首領,世上一切的審判官,都是藉我掌權。」
本節可譯為:“藉著我,君王可以治國,管理公義的可以掌權”。――《啟導本箴言註釋》
「王子」:統治者。――《串珠聖經註釋》
●「王子和首領」:「首領和貴族」。──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八17】「愛我的,我也愛他;懇切尋求我的,必尋得見。」
尋求智慧而又愛智慧,智慧也愛他(參雅一5~8)。――《啟導本箴言註釋》
懇切尋求我的,必尋得見: 2:4曾談論過當像尋找隱藏的珍寶一樣尋求智慧。聖徒也當如此懇切地尋求智慧之源——神。這並不意味著人可憑著有限的思考力,妄自規定神或想像神,乃是意味著要以孩童般的心靈懇求神的幫助,並緊緊信靠神所啟示的話語。 ――《聖經精讀本》
「懇切尋求」(17a),是形容人對待智慧的正確態度,而不是因為智慧難尋。實際上,並不是人主動去尋找智慧,而是智慧主動來尋找人(1~4節)。只要人「懇切尋求」智慧,就「必尋得見」(17b)。而真正的「懇切尋求」,並非某種禱告秘訣,而是「不要自以為有智慧」(三7)。智慧和愚昧水火不容,所以「懇切尋求」的人必須首先承認自己的無知,甘心放棄自己的愚昧。人若不先把杯子倒空洗淨,倒進的清水也會變成污水;人若不先趕除自己裡面的愚蒙(二十二15),背下來的箴言仍然還是愚昧。──《聖經綜合解讀》
●「懇切尋求」:「及早地尋找」、「熱切地尋找」。──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愛我的。基督說祂和祂的天父都愛那些愛祂的人(約14:21)。前面幾章已闡述了不變之的愛,似乎轉變到恨惡那些拒絕或憎恨祂的人(箴1:26~31;6:16~19)。
懇切尋求我的。包括清早起來尋求。由於世務的纏累和人心的欺騙性,要與真智慧和保持得救的關係,就必須堅持不懈地努力。──《SDA聖經注釋》
【箴八18】「豐富尊榮在我,�琱[的財並公義也在我。」
「豐富尊榮在我;�琱[的財並公義也在我」(18節),可譯為「財富和尊榮在我,�琱[的財寶和公義也在我」(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這句話並不是應許智慧一定能給人帶來今生的財富,而是說真正的「財富、尊榮、財寶、公義」都是智慧所結的果實,並且智慧的果實「勝過黃金,強如精金」(19節)。──《聖經綜合解讀》
◎ 8:18 提到「恆久的財」在智慧中。在這個經濟掛帥的世界中,我們常常追求財富,但我們的財富「耐久」嗎?
豐富尊榮。智慧宣佈尋求她的人可以得到三樣重獎。智慧所賜的財富是�琱[的,包括積蓄在天永不衰殘的寶藏(太6:19~21)。一些著名的慈善家的人生,說明正確地積累和使用財富乃是萬無一失不,在今生就可以得到滿意。但對於許多人來說,物質財富成了一個陷阱(見提前6:9,17,18)。
人們把尊榮和財富看得一樣重要。但人的尊榮是無形的獎賞,是人的身外之物。而智慧所提供的,則是的尊榮(見撒上2:30)。
公義。這是無價的屬天獎賞。救主的能力應許賜給尋求善良的人。這種能力會使有罪的人類順從智慧的金玉良言。公義是內在的獎賞,能在外表的行為上表現出來(林前1:30)。──《SDA聖經注釋》
【箴八19】「我的果實勝過黃金,強如精金;我的出產超乎高銀。」
「高銀」(19節),原文是「經過挑選的銀子」。──《聖經綜合解讀》
●「高銀」:原文是「精選的銀子」、「被挑選出來的銀子」。──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這條自然的法則也適用於屬靈的事物。一個人種下智慧,就會收穫智慧的良果(箴8:8;加6:7,8)。人的心靈一旦順服,就會在生活中流淌出善良。──《SDA聖經注釋》
【箴八20】「我在公義的道上走,在公平的路中行,」
智慧引導人行走正路,避免一切極端。沒有聽到智慧的聲音:“這是正路”(箴4:27;賽30:21),人就不能偏左偏右。當我們留意智慧的聲音時,儲備在天國的財富就會更加真實。隨著每日的步伐,繼承這筆財產也就更加可靠。
本段同樣可以清楚地應用在基督身上。基督已經在我們前面標出了公義和審判的道路。在十字架以前,祂是通過先租與先知說話(彼前1:11)。摩西儀文律法的全部表號都指出將有一位降臨,潔淨罪人的罪惡。
即使得不到永生,行走公義的道路上仍然是智慧的。並非所有的人都擁有豐盛的屬世財富,但所有的義人都能擁有平安和滿足的真財富。這是最大的財富(提前6:6)。──《SDA聖經注釋》
【箴八21】「使愛我的承受貨財,並充滿他們的府庫。」
「使愛我的,承受貨財」(21節),原文是「使愛我的,承受產業」(英文ESV譯本),意思是智慧能使神的百姓在應許之地承受產業,保守自己活在恩典和祝福裡。同樣,智慧也能讓我們在基督裡面承受基業,「因為父喜歡叫一切的豐盛在祂裡面居住」(西一9),我們「在祂裡面也得了豐盛」(西二10)。──《聖經綜合解讀》
今天,許多信徒一面抱怨自己缺乏智慧,一面無心「懇切尋求」。他們並不認為自己全然愚昧,而是覺得自己雖然有些愚昧,但也還有一些智慧;他們並不是要用智慧來取代愚昧,只用更多的智慧來補充自己的智慧,利用一些竅門解決問題,找到捷徑避開難處。「你見自以為有智慧的人嗎?愚昧人比他更有指望」(二十六12)。聖靈不會當裱糊匠,而會做拆遷隊;基督不會把自己拆開了分給人,而是要人完整地得著祂。神要人用基督的生命來替換自己的生命,因為「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祂裡面藏著」(西二3),不可拆分。因此,神發出恩典的邀請:「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該求那厚賜與眾人又不斥責人的神,神必賜給他」(雅一5),因為「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舍了,豈不也把萬物和祂一同白白地賜給我們嗎」(羅八32)?──《聖經綜合解讀》
【箴八22】「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在太初創造萬物之先,就有了我。」
“耶和華……就〔擁〕有了我”。即智慧是屬於神的;智慧是從神而來的。――《箴言雷氏研讀本》
「就有了我」:可指擁有、出生、或創造,故現代中文譯本把本節譯作「上主在造化之初,在亙古他先造我」。――《串珠聖經註釋》
有了: 亞流主義將此詞譯為“創造”,試圖證明聖子是聖父創造的。但是,此詞也可釋為“任命”,因此本節表明,聖父將創造事工委任給智慧即聖子,並與聖子一同創造了世界。 ――《聖經精讀本》
有了(和合、Vulg、AV、RV)或「造了」(呂譯、現中、LXX、Targ、RSV)呢?亞流派(Arians,否認基督的神性)訴諸於七十士譯本的「造了」,來證明基督──神的智慧──不是永遠的;但我們所關切的,必須是這個字正常的意義,以及這段經文一般的含義。
這個動詞(qa{na^)在其他地方最主要的意義是「得著」,所以就是「擁有」(如:箴四5、7,那�堿O以智慧為受詞,像這�堣@樣);它在舊約聖經中出現了八十四次,其中只有六次或七次可以有「創造」的含義(創十四19、22;出十五16;申三十二6;詩七十四2,一三九13;箴八22),而且甚至連這幾處經文都未必需要解作這個意思。衍生的名詞甚至還要更強烈地強調擁有。——《丁道爾聖經注釋》
「有了 קָנָה/kä·nä’」(22節),原文意思是「獲得、取得、創造」,也被譯為「得」(一5;四5、7;創四1),「買」(創二十五10)、「造」(詩一百三十九13)。基督是「神的智慧」(林前一24),因此,亞流派(Arianism)就根據這個「造」字而否定基督的神性。但「基督總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林前一24),意思是說神「所積蓄的一切智慧知識,都在祂裡面藏著」(西二3);「神的智慧」(王上三28)並不都是指基督,正如「神的能力」(林後一8)也不一定指基督。《箴言》中的智慧並不是「太初有道」(約一1),也不是神以外的受造之物,而是神的本質屬性之一。神的智慧在萬物被造以前就「有了」(22節),所以可以用「生出」(24~26節;創四1)來形容。神以智慧創造了宇宙萬有(27~31節),「以智慧立地,以聰明定天」(三19)。這智慧並不是神本身,而是神的屬性之一,所以說「神明白智慧的道路,曉得智慧的所在」(伯二十八23)。──《聖經綜合解讀》
●「造化」:SH 1870,「道路」、「方式」。
●「太初創造萬物」:原文僅是「古老作為」。
●「有了」:SH 7069,「取得」、「獲得」、「創造」。
◎ 8:22 智慧是神的屬性之一,所以那個「有了」,不一定是「被造」的意思,而是「獲取」、「取得」的意思。──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多世紀以來,22~31節的意義一直引起爭議。七十士譯本是這樣開始的:“如果我向你宣佈每天發生的事情,我也會記得歷數過去的事情”。
本段顯然是指聖子基督的工作。但這裡用的是隱語,在理解時不可超越作者的原意。必須與相應的經文保持一致。
有人據此認為基督原來並不存在,而是在天父創立有秩序和有居民的宇宙時把祂創造出來的。僅依據隱語就得出這種武斷的結論是不合情理的。這種誤導的結果可以從一般人對財主與拉撒路比喻的解釋中看出來(路16:19~31)。教義的確立必須依據聖經的明文。聖經有關這個問題的論述,見彌5:2;約1:1;8:54。還可以參考下面的話:“在基督裡有生命。這生命是祂自己的,不是借來的,也不是得來的”。“的聖子主耶穌基督,從太初就已存在。祂既是獨立的,又與天父合而為一”。“基督是自有永有的兒子……。祂向我們保證,祂從來就是與永生的親密交契的”。
根據上面的論述,一些現代譯本偏離希伯來原文而遵從七十士譯本,用“造了我”代替“有了我”(如RSV版),會導致沒有依據的結論。
本段既直接指基督,也用智慧來比喻祂。這種雙重應用的另一個例子見結28章。那裡的“推羅王”還可以指撒但。──《SDA聖經注釋》
【箴八22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就有了我,是指誰說的?】
答:箴言就是一本智慧的語集,處處勸人聽從智慧言語,領受與遵行智慧的訓誨,必得避凶趨吉,平安康泰,延年益壽(四10),蒙恩得神福。所羅門王是追求智慧,大有智慧的人(王上十23,24),他由教訓人服膺智慧,而又論到智慧之本源。他在這裡說到:「在耶和華造化的起頭,在太初創造物之先,就有了我。」(22)這個「我」字,乃是智慧的人格化的代表,在本章所提到的智慧(1,11,12,13),以及謀略能力和尊榮(14,18),都是王者所擁有的,可以從君王彌賽亞身上看見完全的彰顯(賽九6,十一2)。所以其中的智慧之我,系作為基督的解釋。這智慧是與耶和華神同一,而不可分開的(一7,九10)。使徒保羅說:「基督總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林前一24,參路十一49,並且啟示我們:「他在萬有之先,萬有也靠他而立。」(西一17)「早已立他為承受萬有的,也曾著他創造世界。」(來一2)由此可見,處處顯明瞭這位在太初創造萬有之先,就有了「我」這被立者(箴八22-31),乃指明應驗在基督身上,把基督完滿的表達出來(約十30,林前八6)。――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箴八22~29 智慧在宇宙之先】正如約翰福音以「太初有道」作為開始,作者在此也是宣稱智慧是神最先的創造,時間開始之時已經與神同在。宇宙萬物被造,智慧都從旁目擊。埃及的造物者兼太陽神是銳,瑪阿特被形容為他的扈從。智慧和瑪阿特一樣,似乎也是耶和華的使者,最先被造的一位。這個對智慧的看法也可能與巴比倫的創世神話,或烏加列文獻對伊勒神的形容有關,但不能清楚確定。──《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 8:22~26 用「太初」、「亙古」、「深淵」等創世元素來描述 天地尚未被創造之前,智慧就已經「有了」、「被設置」、「生出」。但智慧是不是「被造的」呢?照此處的說法,智慧的存在是與「天地被造」分開的。我們可以想像智慧是神的屬性之一(或者有人認為此處的智慧是新約的「道」),一定不是「被造的」,經文也謹慎的將之與被造物切割開來。──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八22~31】學者往往從基督論的角度來詮釋這段,認為這�堜猁竁F的是基督的畫像,而不單是智慧這個永恆的人物。雖然基督是神之智慧的彰顯(林前一24),並且擁有一切的智慧與知識(西二3),但經文並沒有清楚指出這�堣雯衁煽N是基督。經文表示智慧比創造更久遠,而且在創造�堿O至關重要的(23節),她在創造的時候扮演首席工匠的角色(30節),她又因創造而踴躍歡呼(30,31節)。――《箴言雷氏研讀本》
這一段經文為本書讚美智慧的高峰,用擬人式描寫智慧在宇宙創造時承擔的角色。《箴言》的性質在教導實際人生,既不可以把種何因結何果當作神的應許,也不可以當作預言來解釋。本段的目的在指出智慧為神的屬性,在創造主眼中乃重要且必需。智慧在宇宙被造前已存在,也是宇宙的基本;且為喜樂之源。造物主運用智慧創造時,喜樂也便湧現(30~31節)。不過,本段的確為新約提供了一部分描寫基督的背景,說明祂是太初就與神同在的那道(約一1~14),也是“神的智慧”(林前一24,30;西二3。參西一15~17)。――《啟導本箴言註釋》
智慧在太初以前已經存在。――《串珠聖經註釋》
正如17節所暗示,本文密切聯繫了智慧與基督,尤其強調了基督在創世之先就已存在的事實(約17:5),基督參與創造事工的事實(約1:1~3)。之所以要順服智慧的話語並懇切尋求它,不僅是因為智慧所帶來的益處,更是因為智慧是基督最明顯的屬性之一。我們能夠確信耶穌基督所成就的救恩,也是因為我們相信他所擁有的“新創造之智慧”。並且新創造的智慧是藉著愛得以完成(約3:16)。故我們尋求智慧,就是在探尋神所賜給我們的愛。 ――《聖經精讀本》
這個段落不斷強調耶和華,並以祂為起首。這�埵陬蛓撮z最佳的資歷,是以奇妙的藝術來說明的。
首先,智慧是創造者雅巍當作首位而不可或缺的。其次,智慧既是比宇宙更為古老的,又是宇宙的基礎。沒有些微的東西(26b節),也沒有些許的次序(29節)不是藉著智慧而形成的。第三,智慧乃是喜樂的泉源,因為無論何時(30b節),無論何處(31節),若是創造者運用智慧,喜樂就湧流出來。創造的喜樂與存在的喜樂──創造者與受造之物的喜悅──兩者都是神的智慧運行而流出的,也就是說,從神完美的傑作流出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22~31節是描述智慧的起源。──《聖經綜合解讀》
◎22~31節這一段也是描述智慧的動機,他參與世界的創造,對人類有好感,以致他願意邀請更多人來接受他的幫助。──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八23】「從亙古,從太初,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
“未有世界之前”。直譯作:在世界的開端。――《箴言雷氏研讀本》
●「被立」:「被設置」。
◎ 8:23 「被設置」也是一謹慎的用法,就是智慧這個屬性開始存在。但是未有世界、時間以前,如何有「開始存在」?其實這僅僅是作者表達智慧先於世界的被造的一種文學筆法。──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被立(nasak)。有下列含義:一。“傾倒”,如奠祭(代上11:18);二,“編織”(賽25:7);三,“確立”,如本節。──《SDA聖經注釋》
【箴八23~25】雖然第22節成為眾所注目的焦點,鄰近的這些動詞卻從智慧在職務上的任命(23a節;參,詩二6)與它的出生(24、25節)來陳述這件事。事實上,後一個動詞一再反覆出現,說明它乃是主要的動詞,整段經文的用意可能是要使人想起如一位君王般的誕生50。
深淵(24節)乃是t#ho^m(參28節,與創一2)這個字的複數,與起頭(22節)都是創造故事的一個回響。——《丁道爾聖經注釋》
【箴八24】「沒有深淵,沒有大水的泉源,我已生出。」
●「深淵」:「深處」、「海」。
●「生出」:SH 2342,原意是「因生產而痛苦扭動」。──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生出(chil)。意為“苦難”和“顫抖”;有時指“生(孩子)”。Chil 在詩90:2裡指大地的形成。這裡喻指智慧。──《SDA聖經注釋》
【箴八25】「大山未曾奠定,小山未有之先,我已生出。」
【箴八26】「耶和華還沒有創造大地和田野,並世上的土質,我已生出。」
「並世上的土質」:世上的塵土。――《串珠聖經註釋》
「開端」(RV;呂譯「頭一團」;不是像和合、思高之質,或 AV 之「至高的部分」)與第23b節的那個字相同,亦見本章這個部分的概述,前面八22~31節以下,原書第87頁。——《丁道爾聖經注釋》
【箴八27】「他立高天,我在那裡;他在淵面的周圍劃出圓圈。」
“劃出圓圈”。即劃定地平線的圓圈。在地球上的人看來,天空好象一個圓拱形的天篷一樣。“淵面”。即海洋。――《箴言雷氏研讀本》
在上文,作者一直強調了智慧的先在性,在本節則又論及智慧在創造事工中的積極作用,明確指出智慧就是創造的根源,是超越人之智慧的神之屬性。 ――《聖經精讀本》
●「圓圈」:SH 2329,陽性單數型態,意思是「穹蒼」。伯 22:14 賽 40:22
◎ 8:27~29 描述出當時對神創造天地事工的了解。──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我在那裡。不論把諸天的形成視為把上下的水分開而出現穹蒼(創1:6~8),或視為造出星空(約1:3;西1:16,17),智慧都在那裡。
圓圈。KJV版為“羅盤”。──《SDA聖經注釋》
【箴八28】「上使穹蒼堅硬,下使淵源穩固,」
●「穹蒼」堅硬:SH 7834,意思是「天空」。
●「淵源」:「深淵的泉源」。──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曾有人問約伯雲彩如何于空中浮(伯37:16)。憑著科學知識的積累,人們已有所瞭解成千上萬噸雨水是如何保持在雲彩之中的,也知道了降雨的原因。是的智慧確立了控制雨雪下降的機制。──《SDA聖經注釋》
【箴八29】「為滄海定出界限,使水不越過他的命令,立定大地的根基。」
【箴八30】「那時,我在他那裡為工師,日日為他所喜愛,常常在他面前踴躍,」
“工師”是心裡有智慧的人(參出三十一3、6),創造時能匠心獨運,完成神所吩咐的事(出三十一7)。――《啟導本箴言註釋》
「工師」:可指人見人愛的小童。――《串珠聖經註釋》
工師: 指“工人”、“工匠”,在這裡則指耶穌基督的創造能力。欽定本將此詞譯為“養子”(foster child)。這種解釋與原文之意很相近,也符合約1:18,但卻不宜應用在這裡。 ――《聖經精讀本》
工程師(和合、現中、呂譯「技師」;~a{mo^n),傳統(LXX、Syr.、Valy)及耶利米書五十二15(參,呂譯、思高、現中、RSV、RV 邊註;但和合、AV、RV 卻作了修正)都支持這個意義(參,RV、RSV),或許還可以加上雅歌七1(希伯來文在第2節);這可以將經文的含義表明得相當好,因為若不是如此,就沒有提到智慧的工具。呂譯之「小孩」(現中註)或「嬰孩」(參,AV)也是可能的,可以切合從出生(24節)到快樂嬉戲(30b、31節)的連續事件;但卻使智慧完全不負有任何職責;這麼做若是為了要避免不適當的高舉它,那麼就失之過當了51。
為衪所喜愛(現中「喜樂」;呂譯、思高「喜悅」:「為祂所」在希伯來文經文中是沒有的(參,呂譯),或許這句話(就像詩篇一○九4的詞語「我就是祈禱」一樣,注意和合本「我專心祈禱」字旁小點)的意思是「我就是快樂的本身」。——《丁道爾聖經注釋》
「工師」(30節),指「建築師」。──《聖經綜合解讀》
●「工師」:SH 5255,「建築師,」、「巧匠」。
●「日日為他所喜愛」:「日日成為歡欣」。
●「踴躍」:SH 7832,「戲謔」、「玩耍」、「彈奏」。
●「常常在他面前踴躍」:「時時在祂面前歡笑」。
◎ 8:30~31 描述智慧好像小孩一樣,創造天地時在神面前玩耍,又在天地間玩耍,也喜歡在世人之間。智慧面對這個世界與人類的態度是「快樂」、「愉快」的,這點可能可以調整我們因為看太多罪行導致的灰心與悲哀。──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工師('amon)。含義不明。據猶太人的傳統說法是指“工頭”。有人認為是指“受寵愛者”,“寵臣”,“養子”。──《SDA聖經注釋》
【箴八30 智慧為工師】墨菲(R. Murphy)正確地看出了本節和出埃及記三14「我是」一語的關係,所指的是創造者神。智慧如果是以「工匠長」或創造力之靈的角色與神同工的話,本節便恰當地回應了箴言三19的意象。但另一方面,智慧若是在神腳前玩耍的「小孩子」的話(部分譯本取這翻譯,不譯作「工師」),仍在的則是在神面前的「欣喜」,以及在別無掛慮的年紀分享萬物逐漸成形的興奮。埃及文獻中的瑪阿特亦被稱為「諸神的孩子」,其遊戲使他們欣喜。另一方面,形容創造作為有如工匠作業的例證也有很多,巴比倫史詩《埃努瑪埃利什》中,瑪爾杜克塑造人類,和巴比倫《阿特拉哈西斯史詩》中寧圖─瑪米(Nintu~Mami)與伊亞─恩基(Ea~Enki)比賽用黏土創造人類,都是其中的例子。按照埃及來自孟斐斯的創世文獻,創造神祇蒲他也被描繪為專心從事創造工作的工匠。此外,亞喀得文學亦提到七位傑出的「工匠」。他們是古代的七位哲士,在洪水之後來臨,將智慧帶給早期的君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八31】「踴躍在他為人預備可住之地,也喜悅住在世人之間。」
“可住之地”。直譯作:祂地上的世界;即有人居住的地球。――《箴言雷氏研讀本》
“踴躍”是喜樂的極致。人是照神的形像造的,為創造大工的極峰。智慧因世界造成(“為人預備可住之地”)和人的出現(“住在世人之間”)而手舞足蹈,歡樂無比。――《啟導本箴言註釋》
喜悅住在世人之間: 神完成創造事工的時候,一切被造物在他看來都甚好(創1:31)。神最為喜悅的還是人。因為在所有被造物中,惟獨人是按著神的形象被造的,是可與祂相交的屬靈存在。人雖然墮落了,但神對人仍存純全無限的愛,且藉著基督的道成肉身達到了高潮。雖然這世界上處處氾濫著不順服與過犯所帶來的咒詛與罪惡,但聖徒當堅定不移地相信神,並因以耶和華為樂而大得力量(尼8:10)。 ――《聖經精讀本》
「踴躍在祂為人預備可住之地」(31節),意思是神用智慧來護理全地,也要地上的百姓與智慧為友。敬虔所帶來的是智慧、而不是迷信,只有愚昧人才會把敬虔變成迷信,證明他們並非真正「敬畏耶和華」(一7;九10)。──《聖經綜合解讀》
智慧「喜悅住在世人之間」(31節),與智慧「向世人發聲」(4節)前後呼應,使4節和31節成為整體結構上的分隔線。──《聖經綜合解讀》
神樂意借著創造向人自我彰顯,所以讓智慧「喜悅住在世人之間」,主動啟示自己:「神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神已經給他們顯明。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借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一19~20)。宇宙浩瀚而奇妙,但微小的人卻可以有邏輯地思考它,並且確認自己的感官所體驗到的是客觀物件、而非主觀幻想,這個事實本身就令康得敬畏(1781年《純粹理性批判》序言),而愛因斯坦也因此感歎:「宇宙的永恆之謎在於其可理解性……宇宙能被理解是個奇跡。The eternal mystery of the world is its comprehensibility … The fact that it is comprehensible is a miracle.」(1936年《物理與現實》)。事實上,人類的科學突破和創造發明都不是由邏輯思維而來的,只是成果用邏輯的形式表達;邏輯只能由A推導出B,惟有啟示能把人帶到宇宙的任何地方。──《聖經綜合解讀》
●「喜悅」:SH 8191,「愉悅」、「愉快」。
●「喜悅住在世人之間」:可能是「和世人一同喜樂」、「世人是我所喜愛的」、「喜悅住在人世間」。──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人類是創造主的傑作。儘管關愛動物,但它們只是亞當和夏娃所處環境的一部分。動物雖然聰明,卻沒有敬畏的智慧。只在人身上反映祂自己的形象,所以祂特別關注和喜愛他(見來2:7,8)。
智慧所帶來的歡樂也伴隨著以後的人類。人有權體會的意念。他們可以從每一片樹葉和每一顆星星上看到的榮耀。亞當藉著與創造主的交往,以及在伊甸園裡聖天使的指教,越來越多地認識到無限的智慧。即使到了今天,在人心被罪惡遮暗,悟性已經削弱的情況下,人依然能夠通過虔誠研究在大自然和聖經中所表達的旨意而獲得巨大的滿足。世俗的快樂永遠不能帶來屬天智慧所提供的永久平安。──《SDA聖經注釋》
【箴八32】「眾子啊,現在要聽從我,因為謹守我道的,便為有福。」
眾子阿(和合、RV、RSV)勝於思高、AV 之「孩子」,或現中之「年輕人哪」,乃至於呂譯之「弟子阿」。「快樂」(現中、RSV)則勝於有福(和合、呂譯、AV、RSV)。——《丁道爾聖經注釋》
眾子啊。七十士譯本為“我兒”。該版本沒有本節的其餘部分,也沒有第33節。
鑒於智慧所帶來的福氣,閉耳不聽智慧的呼喚乃是愚蠢的。參基督所說拒絕頌揚祂的母親,確定快樂和福氣來自遵守之道的話語(路11:28)。──《SDA聖經注釋》
【箴八32~36】本章以智慧最後的呼籲來完結。――《箴言雷氏研讀本》
智慧其美無比,其能無窮,其喜樂滿溢,現在向眾人發出呼籲,應為生命而選擇她。――《啟導本箴言註釋》
32~36節是勸告神的百姓應當尋求智慧。──《聖經綜合解讀》
尋得智慧,「就尋得生命」(35節),也得蒙恩惠,所以留心聽從智慧的人,「便為有福」(32、34節)。但人的難處是只顧追求安逸和享樂,卻不肯用智慧善用人生,結果是「害了自己的性命」(36節),所以說恨惡智慧的,就是「喜愛死亡」(36節)。這「生命」不但包括今生的生命,也包括永恆的生命;基督是「神的智慧」(林前一24),「人有了神的兒子就有生命,沒有神的兒子就沒有生命」(約壹五12)。──《聖經綜合解讀》
◎陳述了自己的來歷與動機之後,智慧重新呼叫人跟隨他,並重複跟隨他的好處。
◎此處智慧要求聽眾做個抉擇,事實上在人生的大轉捩點中,常常沒有中間的路線可以選擇。──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八33】「要聽教訓,就得智慧,不可棄絕。」
“聽”。更可作:留心。――《箴言雷氏研讀本》
●「棄絕」:「忽略」、「輕忽」。──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聖經中有許多教訓。其中所有的律法,條例和要求,都是為了使的智慧滿足人類的需要。遵循這些教訓乃是今生和來生的保障。所以凡視的律法為妨礙人行動自由的人乃是自甘愚昧。──《SDA聖經注釋》
【箴八34】「聽從我、日日在我門口仰望,在我門框旁邊等候的,那人便為有福。」
日日在我門口仰望: 表現了等待心愛之人的心情,藉此教導我們應該持久而懇切地尋求智慧,不應只是一時的衝動。就像我們每天攝取身體所需的營養一樣,也當祈求神每天將屬靈的糧食——智慧賜給我們。 ――《聖經精讀本》
「聽從我、日日在我門口仰望、在我門框旁邊等候」(34節),是形容人對待智慧的正確態度,而不是說智慧難以尋找。實際上,並不是人主動去尋找智慧,而是智慧主動來尋找人(1~4節)。──《聖經綜合解讀》
本節有多種解釋。有人認為是指熱心的學生等待尊敬的老師出來繼續教誨;有人認為是指利未人看守著聖殿的門;也有人認為是指一個愛人長期等侯,希望看見他心愛的人。這些解釋都強調需要在智慧的引導下,努力開始每一天的光陰(雅1:5)。──《SDA聖經注釋》
【箴八35】「因為尋得我的,就尋得生命,也必蒙耶和華的恩惠。」
永生是殷勤尋求智慧的獎賞;永死是對缺乏智慧的懲罰(見約壹5:11,12)。成功地尋求智慧意味著要降伏自己,好讓聖靈住在裡面(見約16:13)。這樣的降伏可以使為我們施行祂恩典的奇跡。把這樣的福氣賜給沒有降伏自己的人,無異於把鋒利的剃刀交給孩子一樣危險。──《SDA聖經注釋》
【箴八35~36】這兩節經文顯露出與基督──神的智慧──之關係的豐滿意義,參約翰壹書五12。
「生命……死亡」見分題研究:「生命與死亡」及附屬部分{\LinkToBook:TopicID=139,Name=生命與死亡},原書第53~57頁。
「得罪」這個動詞與尋得(35節)緊密配合,幾乎可以肯定是帶有它基本的意義。「疏漏」(參,士二十16),像現中、呂譯、RSV 的譯法一樣,應直譯為「找到我……沒有找到我的人」。——《丁道爾聖經注釋》
既然智慧主動來尋找人(1~3節),她的教訓公義正直(4~11節),能帶來無價的果實(12~21節),是神創造和護理的原則(22~31節),更是生命的必需品(32~36節)。因此,現在智慧要求聽眾做個抉擇:或者選擇智慧得生命(35節),或者拒絕智慧得死亡(36節),人生大事只有兩條道路,並沒有中間路線。罪人並沒有能力在認識主、得永生(約十七3)的事上作出明智的選擇,所以只能倚靠恩典的揀選,正如主耶穌對彼得所說的:「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十六17)。但神的百姓卻有責任為自己的人生作出明智的選擇:或者拒絕智慧、虛度人生,「害了自己的性命」;或者接受智慧、善用人生,「就尋得生命」。──《聖經綜合解讀》
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個荒謬的時代:人們只關心選擇自己所要的,卻不去想這些選擇會有什麼後果;個人不需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集體卻要為個別人的選擇負責;有些人不必為自己今天的選擇負責,有些人卻要為別人過去的選擇負責。但神卻要求每個人都作出自己的選擇,並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每個信徒都要在主面前為自己一生的選擇向祂交帳,不肯尋求智慧、作出明智選擇的,就是「又惡又懶的僕人」(太二十五26),主將宣告:「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太二十五30)。──《聖經綜合解讀》
【箴八36】「得罪我的,卻害了自己的性命;恨惡我的,都喜愛死亡。」
“得罪”與上節“尋得”對照,有“錯過”、“失去”的意思。――《啟導本箴言註釋》
「得罪」:指錯過,得不到。――《串珠聖經註釋》
恨惡我的,都喜愛死亡: 有些人譏笑那些尋求智慧,並以智慧營造生活的人。這些人只顧追求自己的安逸與享樂,從不肯去尋求人生的深遠意義。這種生活只會奔向滅亡。神所喜悅的人相信並熱愛真智慧耶穌(林前1:30),對那些無視神心意的人則預備了震怒與審判(約3:18)。――《聖經精讀本》
生命是對待得救智慧態度的結果,所以拒絕智慧就是判自己永遠死亡。每個人在一生中都要多次聽到智慧的呼喚。當不知悔改的人最後認識到是自己選擇了不久就要臨身的毀滅,他們將懊悔莫及。──《SDA聖經注釋》
【思想問題(第8章)】
1 人可以一面擁有智慧,一面又擁有道德嗎?真智慧和道德兩者究竟有什麽關係呢?參7~8, 12~14節。你以為這說法在高度競爭的商業社會站立得住嗎?
2 十九世紀美國聖公會主教布洛克斯說過:「基督教是有道德的宗教」。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舊約以色列民的四周,有什麽民族的宗教,是道德低落的?
3 智慧除了賜福給個人之外(19~21),對社會又有什麽益處?參15~16節。
4 作者強調智慧人的貨財是否高抬了物質的價值呢?基督徒對物質應抱什麽態度?你對財富的態度是否趨於極端呢?
5 智慧在神創造宇宙一事上擔任什麽角色呢?當你觀察大自然時,能否察驗當中的智慧呢?30~31節對神的匠心安排有何感情反應?這也是你的感受嗎?
──《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