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a Todo Logo
聖經-註釋
- 廣告 -



傳道書 7 - 章短篇信息

傳道書 7

 

傳道書第七章短篇信息

 

目錄:

萬事的征驗(賈玉銘)

身後的事(鍾鵬章)

智慧人的體驗(劉承業)

把握今天,建立美滿人生(張慕皚)

傳道書講解──智愚與生命虛空(七至八章)(彭福)

傳道書箋記(七章)(于中旻)

傳道書(七章)(康來昌)

傳道書第七章文字釋經證道(張策)

什麼與生命有益?(1~6)(臺北靈糧堂)

永不倒下的生命(7~10)(臺北靈糧堂)

智慧更為有益(11~12)(臺北靈糧堂)

智慧的洞察(13~14)(臺北靈糧堂)

行義的智慧(一)(15~18)(臺北靈糧堂)

行義的智慧()(19~22)(臺北靈糧堂)

誰是智慧人﹖(23~1)(臺北靈糧堂)

認識掌管萬事的神(七章114)(臺北基督之家)

找什麼?(七章1529)(臺北基督之家)

甚麼是美好?(一)(610714)(香港讀經會)

甚麼是美好?(二)(71529)(香港讀經會)

 

 

萬事的征驗(賈玉銘) (3-8)

 

“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1:13)自一章十二節至二章廿六節,是載著者個人的經歷。他在個人的經歷以外,也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一切所作的事,所以本書三章一節至八章十七節,皆是說到他如何觀察天下一切所作的事,說明他觀察天下一切所作的事為如何?在這數章書內,原無所謂段落,無所謂次序,即本著他所見的,直述如下:

   

一、定時與永時(3:1-22)    按著者的觀察,可知“凡事皆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當然人的生死,是在神的手中。栽種有時,不栽種也有時;傳道撒種,皆有神的指引。“殺戮有時,醫治有時”;人得病痊癒,要等待神的時候。“拆毀有時,建設有時”;教會事工之進行,皆有神的安排。”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人的境遇亦在神的掌握中。“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是言個人的動作,亦未嘗不在神的範圍中;“爭戰有時,和好有時”。和平,亦當然有定時了。天下萬事萬物既皆有定時,不論人如何勞碌,皆不能越過所定之時;人何不在神前順時聽命;否則徒然勞苦,有何益處呢?所言萬事有定時,不但是說成敗有定期;也是說萬事成敗的時間有定限;在這有定期,有定限的時間以外,還有一個無限期的時間。因為“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我知道神一切所作的都必永存,無所增添,無所減少。神這樣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3:1114)。在這有限期的時間裡,看善人與惡人,都是一樣;甚至人與獸,也像是一樣:“因為世人遭遇的,獸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樣;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氣息都是一樣。……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但按永存的時間,“人的靈是往上升,獸的魂是下入地。”(3:21)若僅以現世眼光看:“人不能強於獸,都是虛空。”(3:l9)按耶穌的眼光來看,“人比羊何等貴重呢!(l2:l2)

   

二、受欺與自欺(4:1-6)  著者說:“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壓。看哪,受欺厭的流淚,且無人安慰;欺壓他們的有勢力,也無人安慰他們。”(4:1)我便讚歎人死了比活著好,並且以為那未曾生在世上的,比這兩等人都好(4:2-3)。我又見人有“各樣靈巧的工作就被鄰舍嫉妒,這也是虛空”。(4:4)我又見那“貧窮而有智慧的少年人,勝過年老不肯納諫的愚昧王。……他所治理的眾人……多得無數……尚且不喜悅他。這真是虛空,也是捕風”(4:l3-l6)。人被人欺,固然可憐;更可憐的是人多自欺:“愚昧人抱著手,吃自己的肉……滿了兩把,勞碌捕風。”(4:5-6)這是多麼自欺呢!甚至“有人孤單無二,無子無兄,竟勞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錢財為足。他說,我勞勞碌碌,刻苦自己……到底是為誰呢?這也是虛空。”(4:8)人所以受欺與自欺,多是因為沒有幫助。“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4:9-12)我們信徒最好的同伴,就是主耶穌。若我們無論作何事,和主同作;無論行何路,和主同行;無論在何地,與主同處,甚至夜晚睡覺時,主亦在我們身邊,那就永不至為惡者所欺了。

   

三、身富與靈富(5:l-20)  有人靈富,身雖貧亦富,所以人生最緊要是敬畏神,作一個靈富身亦富的人。一則“到神的殿要謹慎腳步”——即謹慎自己的行事。二則“在神面前不可冒失開口”——因為神在天上,你在地上,所以要寡少你的話。“也不可心急發言”,多少人在禱告時,信口發言,不知所求為何,就是褻慢神。三則“向神許願,償還不可遲延”,——“你向神許願,償還不可遲延。因他不喜悅愚昧人,所以你許的願,應當償還。你許願不還,不如不許。”——切不可任你的口,使肉體犯罪。四則不可疑惑神的公義。——“若在一省之中見窮人受欺壓,並奪去公義、公平的事,不要因此詫異。因有一位元高過居高位的鑒察,在他們以上還有更高的。”(5:8-9)他的審判是公平的。人如果在神前存心敬畏,就是在靈裡富足的人。凡真在靈裡富足的人,莫不是在物質上富足的;縱有時物質缺乏,還是不富而富。因為“神賜人資財豐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份,在他勞碌中喜樂,這乃是神的恩賜。他不多思念自己一生的年日”——皆已信託——“因為神應他的心使他喜樂”(5:l9-20)。有人靈貧,身雖富亦貧,最可憐的是世人中,多有身貧靈亦貧的,縱有時物質豐富,亦終不免於貧。因為“貪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知足;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貨物增添,吃的人也增添,物主得什麼益處呢?不過眼看而已。……我見日光之下,有一宗大禍患,就是財主積存資財,反害自己。因遭遇禍患,這些資財就消滅……他怎樣從母胎赤身而來,也必照樣赤身而去;他所勞碌得來的,手中分毫不能帶去。……他為風勞碌有什麼益處呢?……”(5:lO-l7)如果能在神前存心敬畏,不但靈中富足,身也就不富而富了。

   

四、短命與長命(6:l-l2)  “人一生虛度的日子,就如影兒經過;誰知道什麼與他有益呢?(6:12)不論長壽與短命,在永遠的時間裡看來,都甚渺小,無甚差別。“人雖然活千年,再活千年,卻不享福,眾人豈不都歸一個地方去嗎?(6:6)“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90:10)人度盡的年歲,不過是一聲歎息,縱然長壽,也沒有什麼可誇呢!“人若生一百個兒子,活許多歲數,以致他的年日甚多,心裡卻不得滿享福樂,又不得埋葬;據我說,那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因為虛虛而來,暗暗而去,名字被黑暗遮蔽,並且沒有見過天日,也毫無知覺,這胎比那人倒享安息”(6:3-5)。這墜落的胎,是壽命最短的,但他未見世間的風浪,虛虛而來,暗暗而去,就一直進入神的安息,這不也是極慶倖的事嗎?按墜落的胎原是有靈魂的(1:4415)。在人看來,他的壽命雖是極短,卻已進入神的永生,一直活到無窮盡年;與那在世長壽的人相比,究竟何所謂長,何所謂短呢?

   

五、智與不智(7:l-8:17)  世人總分兩大派,即智慧與愚拙:

    ()先就智慧人一方面說

    1.智慧人的利益  其一、智慧的言語有價值。“聽智慧人的責備,強如聽愚昧人的歌唱”(7:5)。其二、智慧和產業並好。“智慧和產業並好,而且見天日的人,得智慧更為有益”(7:11)。其三、智慧能保護人的生命。“智慧護庇人,好像銀子護庇人一樣。惟獨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這就是知識的益處”(7:12)。其四、智慧比掌權的更有能力,“智慧使有智慧的人比城中十個官長有能力”(7:19)。其五、智慧使人逃避罪惡。“有等婦人,比死還苦:她的心是網羅,手是鎖鏈。凡蒙神喜悅的人,必能躲避她;有罪的人,卻被她纏住了。”(7:26)

    2.智慧人的狀態  其一、智慧人的臉——“人的智慧使他的臉發光,並使他臉上的暴氣改變”(8:1)。一個真有屬靈智慧的人,不但臉發光,全身也都光明了。其二、智慧人的心——“智慧人的心,能辨明時候和定理。各樣事務成就,都有時候和定理”(8:5-6)。其三、智慧人的眼——“我專心求智慧,要看世上所作的事。我就看明神一切的作為”(8:l6-l7)。“人查不出日光之下所作的事,任憑他費多少力尋查,都查不出來。就是智慧人雖想知道,也是查不出來”(8:l7)。惟有真智慧的眼睛,才可以辨明,因為“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林前2:13)。所可惜的是智慧固有莫大利益,無奈世人的真相,適與此相反。芸芸眾生哪有真智慧呢?“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個正直人,但眾女子中,沒有找到一個……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們尋出許多巧計”(7:27-29),所說“巧計”即失去被造時正直的面目,顯有奸詐愚昧的表相。至所言“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個正直人——或指耶穌言——但眾女子中,沒有找到一個”:是言女子不正直之比例,比男子尤大。按女子之心,雖較男子更慈愛;男子之心,往往較女子更直率。一千男子中或僅找到一個正直人,一千女子中連一個也找不到,可見人心之彎曲。

    ()再言及愚昧人的樣子  1.愚昧人的心——“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74)不知“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7:2-3)2.愚昧人的歌唱——“聽智慧人的責備,強如聽愚昧人的歌唱”(7:5)。因智慧人的責備,令人獲益;愚昧人的歌唱,使人聒耳。3.愚昧人的喜笑——“愚昧人的笑聲,好像鍋下燒荊棘的爆聲,這也是虛空”(7:6)4.愚昧人的惱怒——“不要心裡急躁惱怒,因為惱怒存在愚昧人的懷中”(7:9)5.愚昧人的發言——“不要說,先前的日子強過如今的日子,是什麼緣故呢?你這樣問,不是出於智慧”(7:10)。常見愚昧人所發的問言,足以顯出他的愚昧,不值得令人回答。6.愚昧的人行事——“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不要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7:l6-l7)愚昧人往往不肯以愚味自居,即過於自逞智慧,以致敗亡。7.愚昧人的真相——“邪惡為愚昧,愚昧為狂妄”(7:25)。是言邪惡狂妄,即愚昧人的真相;因其愚昧,才顯出邪惡狂妄的態度,行出邪惡狂妄的事來。

    著者以上是說世界萬事之真相,按其時間言,多有定時與永時。以人的情態言,每有爾詐我虞,自欺欺人。以人的生活言,多是靈貧身亦貧。按人的壽命言,不論長壽與短命,莫不是虛浮無幾,“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歎息”。以世人存心行事的實際而言,多是愚昧無知,有己無人,有我無神,只顧身而不顧靈。著者特此提醒人當猛然覺悟,除去悲觀的情緒,積極地、快樂地、利用短暫的時光,作成永遠的事業。

 

 

身後的事(鍾鵬章)

 

身後的事

(新年信息)

經文:傳六:12 - 七:14

引言:

讓我先解釋題目的意思:“身後的事”不是身體後面發生了什麼事,也不一定是指人死後的事。在傳道書裡,身後的事指的是未來的事,當然也包括了人死後的事了。

將來的事有什麼好談的呢?傳道書的作者在這段經文的開頭說:“人一生虛度的日子,就如影兒經過,誰知道什麼與他有益呢?誰能告訴他身後在日光之下有什麼事呢?”在結尾又說:“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遇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神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什麼事。”他自己都說沒有人會知道將來的事,那還有什麼好談的呢?原來這是一件關乎人生的問題。說到人生的問題,誰有資格談論這個問題呢?如果說到病痛,我們只會聽醫生的話,因為醫生是專家,有資格來談。如果你已經活了大半生,是否就有資格談論人生的問題呢?不見得。譬如,你可能教養很多孩子長大成人,卻不見得有資格來談教養的問題,因為對你的孩子你所用的方法,不見得在別人的孩子身上就有效。同樣的道理,一個富有人生經驗的人不見得有資格來談人生的問題,他說的最多給人作個參考。何以傳道書的作者有資格把他寫的話放在聖經裡,不是給人作參考,而是要我們遵行呢?他究竟是誰,有這樣的資格,有這樣的權柄說話?原來這個人是所羅門王,是大衛王的兒子。難道做皇帝就有資格說話嗎?不是的,這個皇帝的人生經驗特別豐富,好的、壞的經驗他都有。最重要的是,他有神賜給他的智慧,這是他登基時從神那兒求來的(。。兩個婦人爭奪孩子的故事。。)。因著他有過人的智慧,他有資格查考人生的意義,有資格來寫這本傳道書。

所羅門王幾經過了長時間的研究後,得出了一個結論: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百姓,沒有人知道以後要發生的事。既然沒有人知道以後要發生的事,我們要怎樣度過今生,過在世的日子呢?就好像現在是一年的開始,我們根本不知道今年將要發生什麼事。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可以有幾種態度:一是不要管它,有一天過一天﹔一是為自己定一個目標,然後按部就班去做﹔一是吃喝玩樂,享受每一天,反正明天如何沒有人知道。。所羅門王研究之後,怎麼樣說呢?

本論:

(1)既然未來的事我們不知道,那我們要如何度過今生?所羅門王把這個秘訣夾在六:12和七:14兩節的中間。這有如漢堡包的肉。就算你隨意的瀏覽,都會發覺在這塊肉裡有的是智慧。所羅門王要我們有智慧過這一生。為什麼呢?譬如今天聚會之後,你不知道要做什麼,不知道傳道會不會送你回家,不知道有沒有巴士行駛,有沒有德士通行。。在這種情況下,除非你有智慧,知道要怎麼樣做,不然的話,你簡直是個癡呆子流失在人群當中。在眾多民族當中,猶太人把智慧看得比金銀珠寶還珍貴。猶太家庭的孩子,幾乎都要回答大人這樣一個問題:“有一種沒有形態、沒有顏色、沒有氣味,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嗎?”要是孩子回答不出來,大人就會告訴他:“孩子,它比金子、寶石更值錢,只要你活著,它就永遠跟著你,它就是智慧。”猶太人不論在以色列或世界其他地方,都有非凡的成就。據資料統計,每千萬人口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猶太人為七人,非猶太人才023人。愛因斯坦、貝多芬都是猶太人。

所羅門王勸我們要過一個有智慧的生活。理由在哪裡?將來的事不錯是個未知數,但有一件事卻是肯定的,就是大家都要死!“死是眾人的結局。。”(七:2)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死是遲早的問題,我們當然總是認為死和意外只會發生在別人的身上,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其實這跟鴕鳥把頭藏在沙裡,不敢面對現實沒有兩樣。聖經是一本要我們直接面對死亡這件事。記得在1982年發生在英國白金漢宮伊利沙白女皇的寢室裡的一件事嗎?英女皇半夜醒來,突然發現有一個陌生男人站在床沿,嚇了她魂不附體。白金漢宮是一塊嚴密防守的地方,有一重重的保安措施,什麼可能會讓一個外人闖入而警衛不知道?調查顯示,當晚不可能發生的事全都發生了。這個人名叫Michael Fagan,是個精神病患者。他不知怎樣,神不知鬼不覺闖入皇宮的花園,從水管爬上,進入皇宮走廊,沒有人過問一句。來到女皇的臥室,他推門進去,在床邊跟女皇談了十分鐘。我們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事,但我們會知道什麼事都可能發生﹔在可能發生的事當中,肯定會發生的是死,是我們不能逃避的事實。所以所羅門王叫我們要有智慧的過一生,面對死亡。

要有智慧過一生,理由還有一個,就是因為發生的事不但難以預料,而且不能改變。所羅門王說:“神使為曲的,誰能變直呢?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神使這兩樣並列。。”(七:13 - 14)我們希望一生風平浪靜,凡事亨通,但神做事偏偏不是這樣,有亨通的日子,也有患難的日子。除非有人有智慧,從發生的事看出都有神的美好旨意,不然的話,我們整天會唉聲嘆氣。(神讓我們背包袱是有其美意的。。)

()從哪裡找到智慧呢?從書本嗎?從學校?。。都不是!所羅門王一而再地提到:“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七:2)﹔“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的心在快樂之家。”(七:4)世人整天忙著工作,賺錢養家,以為這就是一生。在宴樂場所,人看到的歡樂只是個外表,是個假像。直等到他們來到遭喪之家,看見一個朋友、親人躺臥在四四方方的箱子裡,他才如夢初醒。原來一個人赤身而來,也是赤身而去。亞力山大帝臨死之前,吩咐手下在他的棺材兩邊開個洞,把他的手掌伸出外面,讓人看見,他一生東征西伐,橫掃歐亞兩洲,但死時兩手空空,什麼也不能帶去。只有當人在忙忙碌碌的時候,在遭喪之家停下來,他才會得到智慧,明白這個人生的道理。

()基督就是我們的智慧:舊約雖然不斷強調要有智慧過一生,要怎樣找到智慧,但很多時候都像在霧裡看花,看得不透徹。猶太人因為把智慧看得珍貴,所以他們很重視家教。當孩子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然後叫小孩去吻《聖經》上的蜂蜜,讓孩子意識到《聖經》是甜的,從小愛它。猶太人只是讀舊約,他們已經能得到智慧聰明,有非凡的成就。我們有比他們更確切地掌握智慧的途徑,不是一年幾次到遭喪之家去尋找智慧,而是一年到頭從新舊約的查考,而得到智慧。猶太人是面上蒙著帕子讀聖經,我們是在聖靈的光照底下閱讀聖經,看到耶穌。聖經說,基督耶穌就是我們的智慧。他是道路、真理和生命。未來的事雖然不是我們可以知道,但能跟隨基督的腳蹤行,就絕對不會再害怕未來。

結語:

以前在Guiness Stout 黑啤酒的廣告,林子 祥George Lam 問:“你怕黑嗎?黑有什麼可怕?有黑啤酒喝就不怕了。”

我問你:“你怕將來的事嗎?你怕死嗎?將來有什麼可怕?有基督的智慧就不怕了。”

我就把這基督的智慧當作新年禮物送給大家。有句猶太格言這麼說:“有位智者被人問道:‘為何你能成為智者?’智者聞言答道:‘因為到目前為止,我在燈油方面所花的錢,比起食用油方面還要多得多。’”希望今年大家花在讀聖經的時間比吃飯娛樂的時間還要多得多。

 

 

智慧人的體驗(劉承業)

 

第五講 智慧人的體驗

 

經文:(傳七1-29

  過去幾日的講道,看見傳道書較為消極的方面,其實神要我們認識看透這個世界,使我們不去愛世界。另一方面在每一段�堶情A給我們一線曙光;讓我們知道怎樣倚靠神,過有意義的人生。由第七章起,內容會較為積極。箴言讓我們知道認識神是智慧的開端,傳道書也是教導我們,智慧的人是一個敬畏神的人。智慧人因�戎L的智慧,曉得怎樣與神和人相交;在神面前怎樣過生活,這�堿搢ㄣ撮z人有四種體驗:

  第一種體驗(七1-4,智慧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在(五18-20)中也看過,許多人以為福祿壽是好的,但可能成為禍患。作者漸漸帶領我們進入這內容中,在(七1-2)中他指出,死比活�戍韟n;這與普通人的價值觀不同,智慧者認為死比活更好,他說:「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但他在第一節卻說:「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這句話有點不對稱,如果我們懂得希伯來詩歌體裁,便較易明白。這�堿O比較的對偶,所以原意是美名勝香膏;死日勝生時,用名譽勝過膏油來襯托死比生強得多。在上面看見作者指出,因�戌滿A人生是空虛的;故傳道者指出,假若你能認識死比生更好的話,你便不會怕死。死不能成為你的威脅,而感覺人生是空虛的。你要認識死只不過是一種轉變而已,保羅在(腓一21)說:「因我活�朽N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所以保羅視死如歸。一個人之死與生,是困苦年日之經歷,難怪嬰孩用哭泣來到這個世界。(七3-4)更指出憂愁勝過快樂,如果我們未曾憂愁過,便不會同情別人了。我認識一位姊妹,她的丈夫未信主,他們有一個兒子,非常活潑可愛,令他們非常歡欣。到這個孩子三歲時,因患病死亡了;那父親由此就想及死亡的問題,結果他也信了主,成為熱心的基督徒。雖然失去了兒子,但那父親卻得�戎羶楫漸糽R。多年前劉師母患病,以致我常常埋怨!後來當我自我檢討時才發現到,我太看重事業,多過我的師母;在這場疾病中,我再次更新與內子的關係,使我學習到很多以前從未學習過的功課。如果我們吃過苦,我們才會學習到許多寶貴的功課,這豈不是憂愁勝過快樂的明證嗎?保羅說:「我們依�旬囿熒N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林後七10)主耶穌也說:「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我們看見智慧人,他的價值觀與普通人不同;即使遇見死亡,他的反應也很特別。

  第二種體驗,智慧的優勝(七5-6,智慧人的責備,勝過愚昧人的稱許;忠言逆耳;很多時候是不容易接受的。傳道者更指出忠言是不好聽的,但愚昧人的聲音是討厭的;敢於責備你的,才是愛你的。箴言說當面的責備,強如背地的愛情。(箴廿七5)智慧人不怕接受別人的責備,他也盡責勸勉別人。(七7)指出智慧人不怕金錢的引誘,並且勝過賄賂的試探。多年前,有一位美國宣道會會友,到建道神學院講見證。提及自己是做遊艇生意,有一個官員因他接到製造二百五十般登陸艇的訂單,要威脅他給佣金,否則會招致許多麻煩。這位弟兄堅持不付佣金,結果那位官員便諸多留難;使建造登陸艇工程受了影響,最後他因此事而破產。但他然分期去償還欠款,他仍然靠神去做,後來新畿內亞一群宣教士邀請他去主領培靈會,這位弟兄當年在宣道會中被選為會友代表,可見敬畏神的人不怕金錢的引誘和賄賂,仍能站穩的。(七8)「事情的終局,強如事情的起頭。」可見智慧人的結局是好的,我們的目標是要爭取最後的勝利!賽跑是我們的例子,當我們有耐心的時候,便能得到最後的勝利。很多人都聽過拔苗助長的故事,有一次我請教曾作傳道幾十年的岳父,他送給我四個字:「忍辱耐勞」,能夠忍受羞辱和勞苦,相信我們的事奉會蒙神賜福。

  (七10)「不要說先前的日子,強過如今的日子,是甚麼緣故呢?你這樣問,不是出於智慧。」一個智慧人是很實際的人,不是常說及以前,乃要每日有新的領受,智慧人是實事求是的。(七11-12),智慧比產業更好,因為產業會失去,但智慧卻永遠相隨。

  第三方面的體驗(七13-15,在(六12)傳道者指出人生很無意思,前途未卜,人心徬徨;但智慧人卻知道自己的前途在神的手中,因為他不會為明天自誇和驕傲,(七14)指出人生有亨通的日子,也有遭難的日子;我既不知明天的事,便不能自誇。我們既知道自己的前途在神手中,就應將自己的學業、婚姻、家庭等事放在主的手,交託神,我們便不會自誇,便不須要憂慮了。神的作為是完全永存的,這樣,我們做人便減少很多的憂慮。

  最後一個體驗(七16-29,這�堳�出世上無完全人。這段經文是難解釋的,有解經家指出我們應該守中庸之道,不要行義,或行惡過份,但若以世上無完全人為主題,更加合理。甚麼叫做行義過份,這詞有幾方面的含意:第一不要顯得比別人好,另外含意是不要有屬靈的驕傲,不要自逞智慧,有人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當自己是先知。作者說不要行惡過分,他承認智慧人也會犯罪,但不會為人愚昧。(七20)「時常行善而不犯罪的義人,世上實在沒有。」各位不要誤會以為自己可以行惡,只要不過份便好了。這話用的語氣,是極方面的避免,而不是積極方面的去行惡。他的原意是要我們謙虛一點,不要自誇比別人強;也不可認為自己是完全的,有些時候也可能偶被過犯所勝,我們只不過是一個「蒙恩的罪人而己。」我們與普通人一樣,幸得蒙神的憐憫與赦罪之恩。當我們有這種心態的時候,便不會在人面前自誇,智慧人覺得自己是無有的。最後傳道者提醒我們,(七27)「但眾女子中,沒有找到一個」,可能所羅門有許多後宮佳麗,他從自己體驗中,指出智慧人是謙卑的人;承認自己是不完全,由這�堨i以看見基督教一個重要的真理;指出人是敗壞的,沒有一個義人,所以我們需要基督的拯救,神的幫助。這段經文指出不單在道德上,在知識上也沒有一個完全的人,(七23-25,28),智慧人認識自己不單在道德上未完全,也在知識上有限;在與做人方面,仍有許多要學習的地方;與人合作方面,需要時常竭力追求有改進。最後傳道者在(七28)說:「看哪,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個正直人」,原文是「看叩,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個。」在整本聖經中,這樣的語句只有在約伯記(卅三23)中出現「一千天使中,若有一個作傳話的,與神同在,指示人所當行的事。」究竟千中的一位是誰呢?傳道者在他追求智慧,追求與神與人的關係上,他得到一個發現。他不是高抬男子,低貶女人;這位千中的一位,從聖經啟示中便知道他是耶穌基督。只有耶穌基督是完全的,耶穌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祂是我們所仰慕的。

  在這一章聖經中,傳道者讓我們看見,一個智慧人,他的價值觀與普通人不同的;他看見智慧在我們人生中可以得勝的,可以面對現實和各方面的困難。他認識我們的前途在神的手中,所以他不為明日自誇或憂慮。最後他認識自己在道德和知識方面不是完全的人,他需要在對神對人方面繼續追求,求神也讓我們有智慧者的看法和眼光。── 劉承業《從虛空到有意義的人生──傳道書的研究》

 

 

把握今天,建立美滿人生(張慕皚)

 

把握今天,建立美滿人生

張慕皚

  不要說:「先前的日子強過如今的日子,是甚麼緣故呢?」你這樣問,不是出於智慧。(傳七10

  傳道書七章十節論到人面對人生小逆境時,因為不忍耐和急躁,就不滿現實,以為過去的日子總比現在的好。「先前的日子強過如今的日子,是甚麼緣故呢?」這樣問是沒有智慧的,因為每一時代都有其陰暗和光明的一面,就如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時候,以為在埃及的日子更好。人只想到過去美好之處,卻忘記了過去也有不好的地方,而現在也有美好之處,這是不健康的懷舊。整卷傳道書都鼓勵人要把握現今的機會,追求得著豐盛的人生。

如何看過去、現在、未來

  人生是由過去、現在、未來三方面互相影響、交織而成的,過去的經歷深深影響人現在的景況和性格。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十章指出,以色列人曠野的經歷成為他們日後的鑑戒,也對我們這些處於末世的人有幫助,叫我們不會重蹈覆轍。就「現在」而言,人也不能只沉迷於所謂「歡樂今宵」這樣沒有理想的生活,跟動物沒有太大分別。然而,不切實際的期望和幻想也是不健康的,比如說,明知自己沒有讀書的能力而夢想將來當大學教授,很可能逼自己走上兩條路,一是用不正當的手段達到目的,二是可能患上精神病。我們得認識自己的能力,為未來作好安排,這才是正確的。

  不健康的懷舊,或對未來不合實際的憧憬都是沒有好處的,是不成熟的表現。一般而言,人年紀愈大,就愈愛懷緬過去,每每有一代不如一代的感覺。年長的一輩,感覺沒有能力改變現實,又不再在建制之內,對現今許多的事都看不過眼;成年人則容易不滿現實,因為他們要承擔的責任多,要處理的事又複雜又難,對四周的環境和際遇自然多生不滿;至於未成年的人,他們對前景抱著很多的理想和憧憬,懷著探險的精神,要為自己的人生闖出一條光明之路,因此年青一代比較有理想,也比較容易適應環境變遷。

  「不要說,先前的日子強過如今的日子」,這話提醒我們,「過去」「現在」和「未來」對人的一生影響很大,要懂得處理這三方面對我們的影響,才能活得出色。聖經教導我們要忘記背後,努力面前,意思就是不要讓過去的事情妨礙我們走前面的路,主耶穌也教導我們不要為明天憂慮,而且要趁著白日作神的工。

把握今天,建立美滿人生

  人若永遠只是緬懷過去,為現在俯首輕嘆而不展望將來,人生便永遠不會有進步,更加不會快樂。智慧人應懂得把握今天,計劃將來,建立美滿人生,在主裡追求人生真正的快樂。傳統心理學多研究人負面的情緒,如焦慮、抑鬱和各種精神病,近年則較多探討正面的主題,例如快樂等。這些研究指出,人的快樂與年齡、種族和性別沒有關係,而當人基本肉體所需,如衣、食、住和安全得到滿足後,財富的增加並不會使人更快樂。據這些研究所得的結論,一個快樂的人有以下幾方面的特質:

    1. 快樂人(有福人)有健康的自我形象。許多人用不健康的方法建立自我形象;但信主的人知道人擁有神的形象,又是神用祂兒子寶血所買贖的,有神兒女的身分,因此不應再輕看自己。
    2. 快樂人對人生有把握。調查顯示,囚犯和住院的病人最容易情緒低落,因為他們不知道生命的前景如何。所以,要成為快樂的人必須對人生有把握,而在信徒而言,這把握是從神而來的。有創造天地萬物的神在信徒裡面,慈愛的主成為他隨時的幫助,使他對人生有把握。未信主的人沒有神的生命在他裡面,對生命毫無把握,惟有靠其他方法,靠自己、靠邪靈及通靈交鬼,試圖控制自己的人生。
    3. 快樂人積極樂觀,凡事從好處著想,是有盼望、看好自己前途的人。惟有基督徒對將來有真正的盼望和把握,因為神是歷史的主宰,人藉主耶穌而有永生的盼望,所以能凡事積極、樂觀。
    4. 快樂人多是性格外向,喜歡與人交往,凡事主動,不是只為著回應別人而做事。基督徒具信仰基礎,比其他人更會做一個外向的人,因為有神的愛在他裡面,令他主動關心別人,建立愛的關係,所以基督徒應該比別人快樂。

  從信仰的角度看,快樂的人生是從信、望、愛中得來的。信就是一種委身與完全的投靠,對像是那位權能的神,那愛我們、為我們捨身流血的主,這就是平安和喜樂的源頭。信靠主的人,必然也是滿有盼望的人,因他知道有神同在,生命就更樂觀;靠自己的人沒有樂觀的基礎。

  所謂「助人乃快樂之本」,愛是團契生活的基礎,愛中交往和互相建立,也是快樂的源頭。孤單、沒有朋友的人是不快樂的,美國心理學協會也宣稱:「核心家庭的式微,是今天人類精神健康最大的威脅」。一個人若信靠主,又能效法主捨己愛人的話,他一定能經歷更多的快樂。

(本文轉載自《傳道書》,蒙香港建道神學院允准使用)

 

 

傳道書講解──智愚與生命虛空(七至八章)(彭福)

 

四、智愚與生命虛空

 

傳道書七.八章

  第七章定名是「智愚與虛空」章,或有人問,愚人當然虛空,智慧亦虛空嗎?但是這智慧及愚拙的虛空不是我定出來的,乃是聖經說,一切都是虛空,七章四節說:「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樂的家」,照這�婸﹛A智慧人應找快樂之家,何以相反呢?因為智慧人想在日光之下找尋享受,為什麼他找到黑黯呢?因為想得的得不到,便是虛空了。愚昧人的心是快樂的,一切肉體上的享受都不會,智慧人及愚昧人各得其相反的結果,凝成一切都是空虛,日光之下的快樂及憂愁都是虛空的,現在且看智慧與愚昧的言行怎樣。

  在七章五至七節�堙A說明他的言行,他的心中都是傷害人的,聖經說,我們要時常謹慎言語,要說造就人的話,聖經除了上帝真理外,沒有什麼更好的話。

  造就人的話真是太少,所講的都是躁爆,沒有安慰的言語,不能造就人,這便是虛空。有賄賂,有勒索,時常不能幫助人做一件好事,賄賂勒索是敗壞道德的事,使人不平安,甚至於家庭與社會國家,都會發生擾亂,所以作者說智慧與愚昧所行的事都是虛空。

  這�媊U勉我們,智慧和愚昧都不能行事過份,七章十六至十七節說,智慧人行事過份會驕傲,愚昧人行事過份會臨近死亡,這兩種人都受上帝所拒絕的,所以一切都是虛空,不能做過份的事。下面有些說話,我們要解釋的。

  七章廿七至廿九節,這�堛漕々@方面令我們高興,但又會使我們不明白,「一千男子中,只找到一個正直的」。

  當初猶太人有一個習慣,先要解釋的,就是因為看女子都是惡的,中國亦有一句話說:「最毒女人心」,其說男子的心毒,但女子的心更毒,這都是看各處的習慣。

  這�堿O警誡我們不要驕傲,姊妹們亦不必灰心,上帝造人原是正直的,但現在我們人類在神面前是個罪人,作者說,我們男女人中間,總找不到一個好人。

  我們知道當時亞當夏娃是善良的,後來因犯罪便遺留下這個罪孽,所以後人就是罪人中的罪人。

  智慧人愚昧人亦是一樣,世界是個罪孽的世界,主耶穌叫我們離開罪孽,無論什麼人在日光下所度的生活都是虛空的,我們趕快仰望日光之上的主,依靠他可以得救。

  第八章是「生死虛空」章。

  我們怎樣知道生死都是虛空呢?請看八章八節說得很明白,「無人有權力掌管生命……也無人有權掌管死期」,生死都是虛空的,人是無權管理生死的,一個君王將他所有一切物質,拿出來,也買不到一息的時間,所以人不能管理生死的,所以便一切都是虛空了,人死後埋葬了,經過一千幾百年,人便將他遺忘了。

  八章十節說:「我見惡人埋葬,歸入墳墓,又見行正直事的,離開聖地,在城中被人忘記,這也是虛空」。這是作者所見的,人死後經過一個時候,人便遺忘了,這就是虛空。

  這�媊絰|我們兄弟姊妹,我們能看透日光之下一切都是虛空,我們便可以仰望日光之上的一切實在的事,知道上面榮耀的事,我們再進一步看,我們與惡人一樣,好像很不公平,請看八章十四節,有時做了好事,卻得惡的報應,應當好人不會受罪才是,但這是日光下的事情,我們所講的都是日光下的事,日光下的善惡都是虛空的。

  八章十二可以安慰我們,叫我們好好的敬畏上帝,生死是小事,能夠認識日光之上的主,就可以永遠同在了。── 彭福《傳道書講解》

 

 

傳道書箋記(七章)(于中旻)


  忍耐到底

  事情的終局強如事情的起頭(傳七:8

  人喜歡欣賞有為的英雄,表現其勇武的行動。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上,忍耐則被看為柔性的品德,一般人常忽略其重要;不僅不重視,也不重視這樣的人,以柔為弱。
  有過忍耐的經驗,就知道那不是愉快的事;在乾硬無水的土地上,才會開出忍耐的花朵。
  以色列的開國英主掃羅,首先遇到的就是忍耐的試驗。先知撒母耳,要他在吉甲等候七天,先知來到獻祭,然後與非利士人交戰。但敵軍壓境,精神上受的壓力那麼大,望穿秋水,先知的影子卻遲遲其來!掃羅為了維繫人心,勉強獻上燔祭。剛獻完祭,先知撒母耳就到了;責備他作糊塗事,竟宣告他的王位必不長久。這是不忍耐的結果。(撒上一三:5-14
  掃羅不能忍耐,是因他不敬畏神,輕忽神的話。
  基督徒在地上,所過的不是安樂的日子,人應許的平安,一個個像泡沫幻滅。我們要受許多的迫害苦難;我們所盼望的不是地上的東西,因為那眼前看得見的,也必忽然失去;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四:18)。我們是盼望屬天的國度,和我們的主救主耶穌基督榮耀再臨。“我們若盼望那所不見的,就必忍耐等候”(羅八:25;帖前一:3)。智者所羅門說:

  事情的終局,強如事情的起頭;
  存心忍耐的,勝過居心驕傲的。
  你不要心�堳磑撈o怒,
  因為惱怒存在愚昧人的懷中。(傳七:8

  忍耐沒有盼望,就易於灰心;與忍耐相反的是急躁惱怒。
  主耶穌基督以神兒子的尊貴,降世受罪人的頂撞,羞辱,苦待,但祂奇妙的忍耐這一切不合理的待遇:“祂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來一二:2)主是我們至高的忍耐榜樣。祂告訴我們,十字架的道路,是必須忍耐的。祂說:“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恨惡;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一○:22)信徒要準備為主的名受苦;但十字架的道路,是到榮耀的道路。
  我們現在信主,“雖不得看見,卻因信祂就有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彼前一:8)。到世界的末了,就是一切“事情的終局”,要在榮耀中面見救我們的主,那要多麼美好!

 

 

傳道書(七章)(康來昌)

 

第七章

傳道者的勸告

要思想「生、死」的意義(1-4節)

1             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

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

名譽比美好的膏油要更好,因為膏油通常有比較長期的果效。膏油不但有香味而且是保存東西比較不易腐化的(包括皮膚)、或有醫病的果效。名譽若是一個好的名譽,當然存得就比膏油的香味要更久;名譽若是一個好的名譽,後面有真正的事實,的確可以在腐化的世界中有淨化作用。但這裡名譽,真的我們也說蓋棺論定。當然蓋棺不一定論定,翻案文章大有人在做。不過我們說總是到死了以後、不能再做什麼事來影響他已經做的事;也就是死了以後是定了,所以這裡「名譽」「人死」連在一起。不是說人活著的時候沒有名譽;好的名聲、壞的名聲不是沒有。但這裡說是好的,而且如果這一生都是活得很坦蕩,真的死的日子是勝過人生的日子。

對信主的人,死是到更好的地方

我們再一次看這些要小心,「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如果只是把他想成一般人的悲觀想法,那就錯了。若從信仰的觀點來瞭解,我們就知道「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真是幸福的人才講得出這句話。這句話是沒有人會相信的,我們信主久了的,有時真的不知道那些不信主的人他們對死有多麼的害怕:多少的迷信、忌諱、不能提的字眼、不能說的事;甚至自己親愛的人死了,迷信要把他的東西丟掉、不要沾到黴氣等等這些很多的。我們是相信如果人能到主那裡去,那離世見主是好的無比(腓123)、聖民之死在神的眼中是極其寶貴的(詩11615)、在主裡死的人是有福的(啟1413)。相反的,一個人真是離棄上帝的話,耶穌說猶大這人不生在世上倒好(太2624)。我們必須同意這句話,因為這是耶穌說的;恐怕很多人真是不生在世上倒好,當然看到人家懷孕時不需要講這樣的話,可是我們是看得到:如果不是能把福音帶給人、讓人重生的話,一個人生在世上,真是不如他一點都沒有來到世上、沒有經歷過這些更好。但有主的話,我們活得很喜悅(像第五章結束時講的)、我們死了也是要到更好的地方,甚至我們可以留下好的榜樣和名譽。

2             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

喪家較有機會正視人生終局問題

各位,這些話我們能夠看得進去、能夠相信嗎?這些話跟我們現在的生活是那樣的不一樣,誰會喜歡往喪家去?這都是很不幸的事情;誰不喜歡往宴樂之家去?一定是喜事。我想這裡的意思就是:往喪家去,有一個機會讓人看到人始終不想看到的東西,就是會死亡。這也求主幫助我們在關懷、安慰人時,能把握那千載難逢的機會。真是,他家死了人,你才比較有機會讓他非要面對、正視一件事: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還有你空空的來、要空空的走等等這些人不喜歡聽的東西,這是很重要可以去講的。所以往喪家去,喪家可能在悲哀的時候沒有那麼多的自信、自大、狂妄;當然有人到死還是這麼自大、自信、狂妄,那我們就沒話講(家人有時也是);但通常一般來講,他在有這些悲哀的事情時,你可以跟他說。

人都有死,該怎麼活更要緊

這裡「死是眾人的結局」也需要想一想:固然死是眾人的結局,卻是沒有人想要面對、承認的。人活著的時候,不信主的人(甚至很多信主的人)都好像覺得不會死,買起東西來,都好像自己還有幾千年的日子可以活、可以享受這些東西一樣;存起東西來的時候,好像也是覺得自己還有很長的日子,都不想去想自己會死。終於碰到這機會,是我們傳福音的好機會,讓人把這事放在心上:「你應該怎麼活?」。當然,我們應該怎麼活?倒也不是只讓那不認識神的人知道要面對死亡,這有一些希臘Stoics和我們中國的哲人也會這樣講;我們講的還不是面對死亡,我們講的最重要是:面對上帝、是天天活在神的面前,從祂得力量,活得好、死得也好,在死後的審判也站得住。就是我們希望每件事(這裡的生、死、宴樂這些都還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我們是不是總是在那位掌管生死,而且要審問、也祝福我們的那位上帝面前生活。

3-4          3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4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

憂愁是叫人思想神的機會

「憂愁強如喜笑」這些話實在需要去想一想,因為跟我們的觀念是衝突的:哪裡會說憂愁比喜笑好?這如果我們從新約耶穌的話(登山寶訓或平原寶訓)來講:「你們喜笑的人有禍了!你們哀哭的人有福了!」我想就是這意思。不是說憂愁本身是一件好事情;也不是說死亡是一件好事情,這都在上帝的創造、和新天新地裡沒有的東西。但在罪惡世界裡,憂愁、死亡,還有一切讓我們避之唯恐不及的東西,其實可以叫我們去思想人生、比較可以叫我們去思想到主。為什麼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得安慰。當然哀慟的人不一定得安慰,如果沒有主的話、主的聖靈,沒有認罪悔改的話,但總是比較好的一個機會他可以看到:「我天天忙碌這些、那些,結果都失去了」,而或許可以比較去想到主,那我們就必能安慰了。更好的當然是我們一直在為義受逼迫的時候,我們可以隨時得到安慰。喜笑不是不好,但忘記神,天天吃喝宴樂,像拉撒路和財主的那財主一樣。實在也沒有看到他做什麼壞事,但他從來不去思想神的事情,所以最後死得就很悲慘,而活得也是麻木。

「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這也需要從整個聖經來看,不是說一天到晚愁眉苦臉會喜樂,愁眉苦臉是更憂愁,但這愁眉苦臉如果是神的話讓我們真是痛、難過,讓我們真知道自己錯了,就是一種帶著滿有盼望的憂愁,不是那種世俗的憂愁。保羅說世俗憂愁叫人死,但從主來的會叫我們結出義果、叫我們喜樂。「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也不是說我們一天到晚去弔喪,或安慰那快死或已死的人這叫智慧;去恭喜人家結婚、生子,這叫愚昧。不是這意思。就是說能夠看到更遠;這更遠,是看到上帝。

智慧勝於愚昧(5-10節)

5             聽智慧人的責備,強如聽愚昧人的歌唱。

6             愚昧人的笑聲,好像鍋下燒荊棘的爆聲;這也是虛空。

這裡我們還是求主讓我們不要看錯了,不要以為責備就一定出於智慧人、歌唱就一定是愚昧人。有時我們喜歡說忠言逆耳,但逆耳的不一定是忠言。就是不管是智慧人責備,或是歌唱,盼望都是讓我們在主的引導之下所產生的。「愚昧人的笑聲,好像鍋下燒荊棘的爆聲」就是這些都是空的、沒有正面、恆久的意義;甚至在人生裡也不能幫助人。

7             勒索使智慧人變為愚妄;賄賂能敗壞人的慧心。

「勒索、賄賂」就是心中越了分的慾望

「勒索、賄賂」這可以從兩面來講,第一個比較簡單的就是:如果我收了賄賂,我就不智慧了。當然這要想得完整一點、技巧一點,魔鬼不會(包括我們坐在這裡的人)說就叫一個人給我們紅包、叫我們犯罪,我想我們靈性、道德不會這麼愚蠢;但牠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賄賂我們。這一點真的很可怕。我們可能可以正直、善良,但是不是有些把柄抓在魔鬼的手裡?譬如說:「只要我兒子能考上大學就好了」那就是一個賄賂或魔鬼會抓住的把柄。就是有些東西(我喜歡講比較輕鬆一點的),像以前打球、打橋牌、玩音響,很喜歡一個東西,喜歡著、喜歡著,甚至我也有電腦了,也會想我要換一個更快、好的。各位,這都不是壞事,但如果很強烈的變成那私慾懷了胎、很強烈的一定要那個東西,衣服也好、電腦也好、身高體重也好、兒女的成就也好、一個比較舒服的辦公室也好,都是很合情合理的東西,那可以變成一個魔鬼對我們的賄賂:沒有得到就很懊惱、得到了就覺得高興得不得了;然後那種滿足又不是真的,或想要更多,就被那個東西賄賂了。我是覺得以前在聽音響時,這種感覺最多;那時年輕,都很喜歡要多好、多好。你聽到一個很好的音響,甚至有時有一張很好的CD,如果說過了份、或太喜歡那東西的話,就會成為網羅、就會沒有智慧的心、就更想聽了。你聽過這個人指揮的貝多芬,那個人的也很好,沒有一個東西是有止境的;像吸毒一樣,沒有止境。所以「賄賂能敗壞人的慧心」不要把它想成就是他收了紅包就判斷不準(這個聖經也有講),而是我們心中的那種慾望,所以最合理的以撒,也要獻上,要不然魔鬼就會藉著那個,讓我們變成愚妄。因此「勒索使智慧人變為愚妄」當然你可以把他瞭解成智慧人去勒索別人;有時我們可能也會犯這樣的罪。不過我想最好的解釋就是:魔鬼對我們的勒索。比方我們做了一件錯事被發現,人說要去告訴誰,你說拜託不要講,他說那你幫我做這、做那。這是勒索。我們有的時候息事寧人就做了,做了其實就更辛苦。不只是這個場面,我還是說:我們那些心裡的私慾、一些很怕、很討厭的、或很喜歡的(可能都是合理的怕、討厭、喜歡),但太強烈,就會被魔鬼勒索。求主讓我們真走十字架的路,沒有什麼東西,我們靠著主是不能丟棄、承受的。

8             事情的終局強如事情的起頭;存心忍耐的,勝過居心驕傲的。

持定信仰到最後

這跟一開始看到的有關係。「事情的終局」就是死;「事情的終局強如事情的起頭」就真是要有一個好的結束。這話在東西方都有,像莎士比亞說:最後笑的人笑得最好。你一路笑笑笑,像選舉,一路民調這麼好,要最後選舉出來的結果要是可以笑的才是笑;不過選舉出來的結果又真的可以笑?以後會不會後悔沒有當選比較好?我們每一個結局,不到死真不知道是好或壞。當然我們信主的就知道我們奉主的名、靠主在做的時候,在起頭時已經嚐到了終局的美好、我們知道主會紀念。但要知道這種美好,活著的時候就要心存忍耐;每天走這一生,不管是婚姻、服事,真是最後不要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差那麼一點點就沒有了,所以要忍耐。為什麼「存心忍耐的,勝過居心驕傲的」?驕傲常常就是一種狂妄,不願意等候神,這個神不喜悅。

9             你不要心裡急躁惱怒,因為惱怒存在愚昧人的懷中。

這都是我們有時候會受不了。在這裡也不是說一種世俗的忍耐、深藏不露;我們希望我們的忍耐是信靠上帝、不是對神不滿的。

10           不要說:先前的日子強過如今的日子,是什麼緣故呢﹖你這樣問,不是出於智慧。

 這句話我們也常常會講,就是想當年、以前多好多好。其實我們不要有這樣,這不是智慧。看起來好像是智慧的看法,實在只是一種念舊。其實新的、舊的都可以好,也都可以壞,信靠主的人我們希望是越來越好;尤其不要有那種以色列人想要回埃及的念頭(覺得回去更好),求主讓我們能夠很喜悅的往前走。

得智慧最有益(11-29節)

11           智慧和產業並好,而且見天日的人得智慧更為有益。

神賜的內在智慧、外在產業都好

「智慧和產業並好」智慧就是你內在的財產;產業、財產就是你外在的保護。當然這智慧也可以說是美好的個性等等。外在的財產會丟掉,內在的這些個性(包括智慧)也可能會丟掉。它是從神來的、比較有保障,但如果人在長期不敬畏神中,原來有的,可能會慢慢失去;人如果長期不敬畏神,原來神給你的這些聖靈的果子、好的品行,會失去。這裡內在、外在的兩個都是好的,因為都是出自神。「而且見天日的人得智慧更為有益」當然見天日的人是活著的人,活著的人得智慧更有益。為什麼不就說「活人」要說「得見天日」?我想「見天日」就是看到天、看到這一切。我們看到這一切,當然是喜歡那看得到的東西、產業,一批批的(不管是土地、兒女、樹木、財富)很多,但內心從敬畏神而來的智慧更多,因為真正美好的產業都是從智慧而得的。

12           因為智慧護庇人,好像銀錢護庇人一樣。惟獨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這就是知識的益處。

敬畏上帝的智慧護庇人

「智慧護庇人,好像銀錢護庇人一樣」這當然是個比喻的說法,事實上,比銀錢還要更好。因為銀錢有時不但不能護庇人,我們也知道請最好的保全公司、買最好的保險箱、做最好的防盜設備,說不定還引起小偷更大的覬覦(想這麼貴的保險箱裡面一定有更值錢的東西、這麼深的保護,那東西價值一定很高);你越花錢來保護你的東西,可能你的東西就越脆弱了。而敬畏上帝的智慧來護庇你,就真的讓你在神的愛中。所以最好不要直接不要把它想成:我很能有謀略、知道怎麼樣去應對、知道怎麼樣在災難時這裡防、那裡防,這就還不是智慧最重要的功能;這裡講的「智慧護庇人」還是敬畏上帝,讓上帝來保護我們。即便是從上帝而來的智慧,我都怕那隔了一層,使我們會忘記上帝。當然我不是說我們沒有反應、沒有從神來的智慧;那很好,但更重要的是這一定就是從神來的,而不是我們很有技巧、很能應變。生命也是從神來的、生命在祂裡頭。智慧保守我們的生命,銀錢不能;事實上,銀錢還腐蝕得更快一點。「這就是知識的益處」這裡把知識和智慧畫了等號。我們想一想就可以說:智慧是敬畏神而來的,好的知識就好像是在好好的運用這種智慧去思想、閱讀的結果;都是來自神,但知識好像還要經過一些消化和應用。

13           你要察看神的作為;因神使為曲的,誰能變為直呢﹖

察看神的作為,叫人更敬畏祂

「察看神的作為」這也跟剛才講的智慧有關係。就是敬畏神,而不是批判神;在那裡察看了以後對神的作為有一堆批判,不是它的意思。神的作為有很多可以察看的,包括祂的創造可以察看,我們看到了就敬佩、就高興(你的作為叫我喜悅,勝過豐收五穀新酒的人);你的救贖叫我有平安。這都是神的作為:神的創造、救贖、保守。這裡神的作為(神其他的作為可以叫我們快樂、敬畏)察看的結果,是不是好像有負面的,就是:「因神使為曲的,誰能變為直呢﹖」是不是意思就是說:我們看神做了這件事,就不要再做了(祂已經把這變曲,你就不要把它變直了);看神的作為好像就是預測祂會怎麼做,你就跟著那樣做,因為已經成為事實了,你就不能動它了。我想這個瞭解是不對。我們察看神的作為,從來不是一種被動的結果;神使為曲的,我們是不能變為直,因此我們要敬畏祂、順服祂這是沒有錯。

從人來看,悔改可以改變神的怒氣

但我們也想一下:神使為曲的,是不是神也使人變為直?在以賽亞書四十九章24節那裡:「勇士搶去的豈能奪回﹖該擄掠的豈能解救嗎﹖」。這勇士可以是耶和華,也可以是耶和華派來的人。神已經要廢掉的,人能夠讓他再興嗎?神把它變曲的,人能變為直嗎?或者我們講更清楚的例子:神說再過四十天尼尼微要滅,誰能使它不滅?從神永恆的計畫來講當然都沒有改變,包括我們的悔改,一切都在神的手裡;但從我們人來看,對,神使變為曲的,人可以使變為直。就是你悔改了、回到神那邊。耶和華說,就是勇士所擄掠的也可以奪回!強暴人所搶的也可以解救!以賽亞書五十章第1節也說「我休你們的母親,休書在哪裡呢﹖我將你們賣給我哪一個債主呢﹖」是,耶和華有說我要把你們休掉、我把你們母親都休掉了,但如果人願意悔改,對那些願意悔改的人,祂沒有休掉;祂說了休你,其實祂還是在愛你。所以神使為曲的、好像祂定意要毀滅的,神怒氣是可以把它更改過來;如果我們更相信神,而不是在這些事上,變成一個好像很消極的。事實上越認識神的作為,我們就應該越積極。

14           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神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什麼事。

「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這也是傳道書的讀者要知道的。因為「亨通的日子」傳道書的作者好像常常是澆冷水的:亨通的日子你要居安思危、不要喜樂。我想他的意思是:其實亨通的日子,如果你知道在神的手裡,天天都是亨通的日子;也就是我們應當天天都喜樂;即便碰到攔阻的時候,你也還是喜樂。不是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這是神在基督裡為我們所定的旨意。當然「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這喜樂也不是自大、不是狂傲,而是一種感恩的態度,不是自義。

「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當然也不是說亨通的日子就不要思想。亨通的日子我們也思想、遭難的日子也思想;我們思想得全備、思想神在我們身上有什麼奇妙的旨意、遭難是神對我們有什麼樣的管教、提醒。總之碰到任何事,希望對我們所產生的結果是很正面的,我們會更在主裡有喜樂、更思想主在我們身上美好的旨意。

因為「神使這兩樣並列」就是神讓我們碰到亨通,也碰到患難。這並列,可以說是:我們會有亨通,也有患難;我們的日子裡,亨通和患難是並列的。也可以說在世上看到有些人的日子好像非常亨通、甚至都是亨通,有些人的日子都是患難、或者很多患難,這也是一種並列。

人有限,當謙卑信靠神

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什麼事。」這是什麼意思?如果這意思是說:神讓這世上有這些現象,叫人日子過得莫名其妙、人生的意義、歷史的意義找不出是什麼、我們看不出有一位賞善罰惡的上帝、也看不出有一位上帝在掌管,覺得一切都是怪怪的、變化莫測的。這又不是傳道書作者的意思。祂「叫人查不出身後有什麼事」,我想就是讓人知道人的智慧很有限:你不一定就是繼續不斷的亨通或繼續不斷的遭難;你也不一定就是做了惡看起來就會遭難;也不是行了善就會亨通。很多事我們真是不懂,我們在照著上帝的話思想和喜樂的時候,那「叫人查不出身後有什麼事」意思就是正面的,要我們更謙卑知道我們能夠懂得很少、很少,但不是不能懂;要更謙卑的、不憑著自己的智慧,我想我們就可以知道身前、身後主都有美好的帶領。

15           有義人行義,反致滅亡;有惡人行惡,倒享長壽。這都是我在虛度之日中所見過的。

 有神的光照才能想得對

這我們也看過很多:約伯記、詩篇七十三篇;自己有時也會有這樣的抱怨、不滿。我都覺得這些事,實在是讓我們知道神的帶領,不是像世俗不信主的或民間宗教想得那麼簡單。也不是像我們想的就是這樣。簡單還是可以很簡單,但更需要有一個態度,真的就是11節一開始講的那智慧:敬畏上帝。你不要自己查不出來、解釋不出來、講不出來一個道理是怎麼樣(包括我們在安慰喪家時講不出什麼道理),就抱怨神、或覺得沒辦法;我們就更敬畏上帝,那就有智慧叫你怎麼生活了。難道你看到義人這樣,你就不義了?看到惡人享長壽,你就犯罪了?我們在神的光照下思想,就不會這樣做;而更敬畏上帝,這個智慧就會護庇我們、使我們能喜樂、想得對。這些話真的要求主幫助我們小心,這要怎麼想才想得對?我不是很鼓勵人默想,如果要鼓勵人默想,一定要有個對象,就是神的話;要讓神的話、十字架來約束我們的思想。不是幻想,若默想變成幻想,就是跑野馬了。

16-18      16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17不要行惡過分,也不要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18你持守這個為美,那個也不要鬆手;因為敬畏神的人,必從這兩樣出來。

「不要行義過分」就是不要自義

這我又需要解釋了。「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如果照字面講:我們做好人好事、做主喜悅的事,沒有過分;如果神給我們智慧,我們要努力的去使用它,也沒有過分。而且這個不但沒有過分,還永遠不足;我們永遠是把神給的恩典用得不夠、我們總是有些懶惰,不管是用我們的體力、智力,都用得不夠。所以這「不要行義過分」不要把它想成說:該做的事不要做得過分;因為該做的事沒有過分的、該做的事就要做到盡它的本分。這裡「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其實就是不要太自義:我拼命的在做、好像只有我在做一樣(像馬大:我都很累了)。這「不要行義過分」,正是「你覺得你在行義的時候」那種感覺,我相信如果我們很謙卑的求神來帶領、引導的話,我們不會行義過分的;過分了就是太多的自我跑出來。「自逞智慧」也就是太多的自我。如果靠著主加給我們的力量,我們是凡事都做、都能做。這裡很重要的警惕就是:義人一直在行義,到變成有一點自義的時候,那義人會自取敗亡的。法利賽人、約拿、浪子的哥哥可能很容易走這種路。

「不要行惡過分」:犯錯要快快悔改

下面同樣需要解釋:「不要行惡過分」行惡哪裡還有過分的?根本就是應該不要行惡。所以「不要行惡過分」的意思就是犯罪要快快的悔改,不要一直還在犯、還在犯。其實第二次就是過分、第一次就已經過分了。只是被神提醒了,要快一點悔改。「為人愚昧」其實就是不悔改;「愚頑人心裡說沒有神」就是在固執的作惡裡面一直不改,那也就在找死了;是「找」死也是「早」死。你自己在尋死路了,還繼續不聽神給你的機會,「何必不到期而死呢﹖」本來你的國可以怎麼樣,現在只能怎麼樣了,像掃羅一樣;也跟尼尼微城剛好相反,本來要滅,現在不滅了。

「你持守這個為美,那個也不要鬆手」。「這個」就是不要行義過分;「那個」就是不要行惡過分。就是不要自義、不要一直不斷在自義當中,你不自義,那是為美的;也不要一再地犯錯、犯了罪趕快悔改,這種警惕的心不要鬆手。不管是義或者是惡,在我們人間豈不都是麻煩?行義的時候就會自義;行惡的時候就不肯悔改。如果敬畏上帝、不敢得罪上帝,行義就榮耀歸給主而繼續靠著主;行惡就趕快悔改。

19           智慧使有智慧的人比城中十個官長更有能力。

這裡有兩點,第一個「智慧使有智慧的人」就是凡有的,還加給他。我們實在只好用這樣的話來說,有的時候神的帶領是錦上添花的。就是越願意渴慕的、越是屬靈的,常常就越是屬靈、越能渴慕;沒有興趣的,常常就越來越遠離神了。一個有智慧的人如果真的在神的恩典之下,應該是越來越有智慧,因為他越來越知道敬畏神的美好。這句話也有一個意思就是:不僅是智慧使有智慧人的智慧越來越多,而也提到有智慧的人需要繼續不斷的敬畏。因為這裡不是說智慧人使自己更有智慧,(好像這個智慧總是比較是外來的、是從主來、不是從我們自己來的),而是說即便你已經有智慧了,你要繼續有智慧,還是要從主那裡來。「智慧使有智慧的人比城中十個官長更有能力。」,智慧使有智慧的人能夠更有能力,我們也看到智慧實在是一種最大的能力。能力有很多種,物理上的能力(核能、風、海),政治的權力也是能力。我們相信智慧這個能力真是可以化解、解決問題。「比城中十個官長更有能力」這尤其我們看故事,當出問題時,那聰明的(包括士師記裡)智慧婦人能夠讓全城都免去這些災禍。這裡是不是有一點暗示,像約押在攻城時,聰明的婦人會把敵人的頭丟下來,讓整個城受到保守。有危機時,不是我們能夠帶來更多的軍隊、或金錢,因為真的要解決危機,是敬畏神而來的智慧。這我想我們每天生活都需要。

20           時常行善而不犯罪的義人,世上實在沒有。

這跟上面的實在沒有太多關係,不過也可以有個關係,就是即便是智慧人,如果不在主裡面的話,他也會變成愚昧。所以智慧人或任何人真的要求主幫助,我們總還是會犯罪、靠自己一秒鐘都不可能行善;但如果是靠著主,我們相信神能在這很艱難、稀有的事上讓我們經歷到我們能夠常常行善、常常在主裡面。但這都是靠主的恩典。

21-22      21人所說的一切話,你不要放在心上,恐怕聽見你的僕人咒詛你。22因為你心裡知道,自己也曾屢次咒詛別人。

判斷我們的是上帝

 這話我們也要全備的來瞭解:人說的話,要不要放在心上?我們中國人愛面子、臉皮薄,其實恐怕我們最看重的就是人家說我什麼。這從新約、舊約都看到,特別像哥林多前書第四章講到:「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判斷我的是上帝。這一點如果我們記得,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會人家一稱讚我們就飄飄欲仙、一說我們就難過傷心。我想這一點包括在所謂民主時代的投票也是一樣,真的選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是不是有時亮、有時暗?我們自己看自己是對的嗎?這真是要求主幫助,我覺得我們心裡要有一種很篤定的、被上帝愛和被上帝肯定的態度。當然都是承認自己是罪人,但是知道神的慈愛和憐憫可以保守我們,我們就可以很坦蕩的,縱然魔鬼、縱然我們自己良心常常控告我們,而若我們信靠上帝,就知道判斷我們的是主,我們每個人都會從主那裡得到稱讚;這是一個很有福氣的事情。所以不要在意別人說的,包括稱讚、責備,不要在意,真求主幫助使我們很坦蕩、沒有壓力、喜悅;因為知道只要信靠祂,神對我們的都是稱讚。

好名聲是需要,但仍要分辨

但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從聖經上看到,我們對人的意見並不是等閒視之的。包括在選七個執事的時候,都要有好名聲的;包括在教牧書信裡,也是這樣講的要有好名聲;甚至在教外也都要有好名聲。這並不是說矛盾、到底我們要不要看重別人的意見?這需要去分辨。有時在教外的好名聲,是像耶穌說的:人都說你們好的時候,你們就有禍了;那表示我們跟人家勾結、走世界道路,那不好。但有時也的確像約瑟、但以理,有時在教外,神的憐憫讓他們的良善使教外的人(法老)也能看得到;他們沒有分享但以理、尼希米、約瑟的信仰,但他們覺得這些基督徒、神的兒女是不錯的。所以有時我們有這種見證也非常好,但也不要忘記,就是這不一定的。不僅是教外,教內也是:耶穌在本地本鄉也沒有人信祂、祂名聲並不好;保羅在自己本國百姓中間就沒有好的。很多時候教會也好、世界的機構也好,民意調查、選舉、評估,這些對我們基督徒來講都不是最重要的;還是我們求神讓我們在祂面前有個平安的良心。我們中國人說:雖千萬人吾往矣,但這實在是辦不到;如果真是這樣也常會是頑固。教外人的看法(不一定教外人,甚至就是別人的看法)不一定準確、不一定對,保羅在講教會生活時也有講:如果可行,盡量跟大家是和睦合群的(羅1218)。所以我們看這節經文:別人的話,到底要不要放在心上?如果他是奉主的名來給你一些勸告(甚至一而再、再而三的勸告),或者是肯定,這些我們都是說:求主讓我們有一個常常聽到神聲音的耳朵。否則好混亂,你真的不知道聽誰的、亂得不得了。

我們敬畏上帝如果真的把神的話放在心中,免得我得罪禰,別人的話我們是有相對的參考價值,但只能是相對的。有的時候不要太放在心上;有的時候得到稱讚我們把榮耀歸給主;有的時候真是發現這是神藉著人家提醒我們的時候(包括神也藉著葉忒羅提醒摩西,這跟後來神對他的提醒也是一致的),那我們就聽了。所以「不要放在心上」也要小心點看,有的時候要放在心上的。如果就這裡來看,他說的不要放在心上、甚至不要聽別人,顯然是說:你的士氣可能會受到打擊。如果傳道書只是這樣建議,那就沒有什麼好了。

「恐怕聽見你的僕人咒詛你」這個該不該聽?萬一你是一個壞主人,你真的聽到僕人講的真話,像那周處除三害一樣,後來發現三害中最大的害是他自己的時候,我想這對他有益;如果能反省,那是很有益的。如果你不是一個好主人、虐待僕人到了一個地步,僕人要咒詛你,那或許你聽到僕人的咒詛,是個很好的反省機會。當然也可能你就是一個中流砥柱、滔滔者眾,大家(包括你的僕人)都罵你這惡主人,這有可能。也就是說:做主人做的很對、僕人罵你,這有可能;做主人做的不對、僕人罵你(而他的咒罵是對的),這也有可能。我還是說越是單單敬畏上帝的,你在這些事上的判斷就越妥當。「自己也曾屢次咒詛別人」。如果我們就看字面來講,作者就是說:「不要去聽、也不要去講」這有一點官官相護、在掩蓋,這絕對不會是傳道書的意思;傳道書的意思是讓我們分辨自己的心理、也去反省。「屢次咒詛別人」這也未必是錯。我們也知道聖經裡是有很多咒詛的詩、對惡人是有這樣的情形。

總結一下:對別人說的話、以及我們自己說的話,我們總是求神的話來煉淨、來讓我們出(就是說)、入(就是聽)都能有一個恰當的態度。不是只是怕人家聽到,我們就不說別人。這種謹慎不是神要我們的;我們要的是內心的良善。

23-25      23我曾用智慧試驗這一切事;我說,要得智慧,智慧卻離我遠。24萬事之理,離我甚遠,而且最深,誰能測透呢﹖25我轉念,一心要知道,要考察,要尋求智慧和萬事的理由;又要知道邪惡為愚昧,愚昧為狂妄。

智慧和萬事的理由都在上帝

這又是所羅門的一個特點,就是:他用智慧試驗這一切的事,包括人的說、人的聽;包括智慧比千軍萬馬更有力量,保護了一個城池;包括他看到沒有人(也包括他自己)能常常行善不犯罪。就是人間的事情他看、他有測試;就是看看真實如何。他覺得最可靠的還是智慧,「智慧卻離我遠」但智慧卻離他甚遠,這句話是一句智慧的話:智慧本來離我們甚遠,在我們裡面沒有良善。我們也可以說這沒有良善,包括我們裡面沒有聖潔、沒有慈愛、也沒有智慧。但我們不是負面的,我們就像雅各書一樣:我們就應當求那厚賜百物、也不斥責人的神;我們就要求。你要得智慧、智慧離你甚遠,所羅門哪,你不記得?智慧不但離你不遠,當你年輕時智慧主動要來給你。當你蒙恩、有一個很謙卑的心、不為自己打算、說我是幼童不知道怎麼治理,耶和華就非常喜悅的給你智慧,也把其他的都給你。但是當有了智慧,往往麻煩就在這裡:有了智慧就叫我們沒智慧了。怎麼講?有了智慧就會自大,自大了就沒有智慧、可能智慧就遠了;然後越是想要用什麼方法來得到、保住什麼,智慧就越來越遠。「萬事之理」他要測,其實只有智慧能測透、能看透人生、能夠明白這宇宙的一切奧妙。其實我們不要講到那奧妙,好像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數學家要懂那最基本、透徹的科學道理,那是人永遠都測不透的、那在神的手裡,當然我們可以去研究。另外一方面,如果說要明白人生的意義這些,我想不信主的人他們可以提出一個正確的觀點,就是不信主的人會說:人生是虛妄的。但他們沒有辦法看到在神的恩典之下,人生還是可以有一個非常奇妙、美好的結局。所以你要尋求智慧和萬事的理由,那當然只有在上帝身上找得到。神的旨意讓這些事發生、神的旨意讓我們在這裡面因為敬畏祂,知道祂叫這個地震、海嘯、離婚、癌症、幸和不幸的事發生,我們怎麼去做。整個這看來有些鬆散的,若我們這樣來講,就很一致了:人生、人死、人的一切,真的是要敬畏神,我們就知道怎麼去處理、怎麼去想、怎麼去講、怎麼去得、怎麼去測試、測試裡頭怎麼來改正。如果我們的智慧或聰明或IQ是用來作惡(像今天我們知道太多的人這樣)、怎麼樣做一個所謂的智慧型的罪犯,事實上我們真的要講的話,從聖經來講,沒有智慧型的罪犯這種事!你犯罪就是愚蠢,你有智慧就不犯罪,所以邪惡是愚昧的「邪惡為愚昧」。每一個邪惡的人,不管他多聰明、耍了多少人、他多沾沾自喜,我們在聖經上看到:那坐在天上的會嗤笑他。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邪惡是愚昧的,不要以為那些作惡的人很聰明,他是愚昧的。然後「愚昧為狂妄」。你為什麼會愚昧?就是你自以為了不起。下面26節開始講的好像是歧視婦女,其實不是。

26-29      26我得知有等婦人比死還苦:他的心是網羅,手是鎖鍊。凡蒙神喜悅的人必能躲避他;有罪的人卻被他纏住了。27傳道者說:看哪,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個正直人,但眾女子中,沒有找到一個。我將這事一一比較,要尋求其理,我心仍要尋找,卻未曾找到。28併於上節。29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們尋出許多巧計。

世界上不認識上帝的人,最多他能認識邪惡的真實,雖不夠徹底,但他能認識;那真實有盼望的良善,他們是不能認識的。這裡說「有等婦人比死還苦」我們真的需要講一下背景才不會生氣。為什麼所羅門把女人講得這麼不好?就是因為他自己那麼多的女人;如果他不是那樣玩弄女人的話,我想他不會那麼痛苦;就是我認為錯誤還是在他自己。如果一千個男子中,我能找到一個正直人,是不是就暗示(所羅門的妃嬪,照聖經上講沒有到一千人,在我們中國那是很多的):你不當的對人,後來就真的是很苦、很苦。所以絕對不會說是「婦人比死還苦:他的心是網羅,手是鎖鍊」。我們從整個聖經來看,男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只是所羅門親身的經驗是在脂粉堆中他敗得很慘、被女色吸引。我們今天也說,男色也是一樣。所以「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個正直人,但眾女子中,沒有找到一個。」我們真的只能說因為所羅門沒有用正直的心去找女人,他去找女人的時候都是尋花問柳的,那又怎麼能找得到?各位,這不是很真實的事?台灣的男人他要找女人就找得到女人;他不找智慧就找不到智慧。你最渴慕的是什麼,你一定就找得到什麼:你最渴慕的是飲食的慾望,你得到的就是飲食的滿足;你最渴慕的是酒色財氣,你得到的就是酒色財氣;你最渴慕的是那重價的珠子,你得到的就是珠子。

你找什麼,得到的就是什麼:找的是虛空,就會得到虛空;渴慕真理,就會得到真理。這是神非常公平的地方。所羅門在女人中找不到,不是女人中沒有正直的,是你的用心就不對。你要找淫蕩的,那你找到的當然都是淫蕩的;你不是求過智慧,不也得到了智慧?你現在找女人當然得到了就是女人,而且不是正直的。不管是大衛、或羅波安、或耶羅波安也是一樣,羅波安是最好的例子:他要聽的是讓他爽、悅他耳目的一些東西,他就聽到少年人的建議;他如果願意聽到的是忠心的話,他就會聽到那些老臣對他的忠諫。所以28節最後說「我心仍要尋找,卻未曾找到」不是沒有找到,是你要找的錯了。我們是不是可以對那些真正的慕道者講:你到底在尋找什麼?你尋找上帝,就要照著上帝的啟示來尋找祂,而不要照著自己的意思尋找,那就找不到了。不僅是女人、男人,都是一樣,神造人原來真是正直,但我們就是自以為聰明、想出許多巧計,害人害己。

 

 

傳道書第七章文字釋經證道(張策)

 

08

 

促人深思

   

讀經:傳7

內容:

一、格言彙編

1、受苦有益

7:1  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 

7:2  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 

7:3  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 

7:4  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 

7:5  聽智慧人的責備,強如聽愚昧人的歌唱。 

7:6  愚昧人的笑聲,好像鍋下燒荊棘的爆聲,這也是虛空。  

本章彙集了許多格言。開頭這裡先說美好的名聲勝過馨香的膏油,然後說死亡、喪傷、憂愁、責備遠遠勝過出生、宴樂、喜笑、歌唱(1-5節)。因為苦難于人有益,雖然會給人帶來痛苦,但可以促人深思、反省,學習教訓,認罪悔改歸向神。

作者又用形象的語言來形容愚昧人的笑聲。他們並不認識敬畏神,卻自高自大,自以為是,以犯罪為樂,對智慧人冷嘲熱諷。因此他們的笑聲像荊棘燃燒時發出的爆裂聲,空洞而又可憎(6節)。

2、種種壞處

7:7  勒索使智慧人變為愚妄,賄賂能敗壞人的慧心。 

7:8  事情的終局,強如事情的起頭;存心忍耐的,勝過居心驕傲的。 

7:9  你不要心裡急躁惱怒,因為惱怒存在愚昧人的懷中。 

7:10  不要說:先前的日子強過如今的日子,是什麼緣故呢?你這樣問,不是出於智慧。 

這裡說勒索、賄賂等罪行能夠使智慧人走向愚妄,與神為敵。事情的結局往往勝過開始,因為可以使人得到經驗或者教訓。存心忍耐等候神的勝過驕傲自大、目空一切的人。不要急躁、惱怒,因為那是愚昧人的標誌;也不要詢問為什麼過去總是強過現在,因為這樣問是缺乏智慧的表現,或是不能看到問題的本質,或是不能客觀公正的看問題。

3、智慧有益

7:11  智慧和產業並好,而且見天日的人得智慧更為有益。 

7:12  因為智慧護庇人,好像銀錢護庇人一樣。惟獨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這就是知識的益處。 

這裡說智慧和產業一樣,都是好的,對活著的人都是有益的,因為智慧可以保護人,就像銀錢可以保護人面對困境一樣。但智慧遠遠勝過金錢,因為智慧可以拯救智慧人的生命脫離滅亡,得到永生;金錢則根本辦不到。

4、神的美意

7:13  你要察看 神的作為,因 神使為曲的,誰能變為直呢? 

7:14  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 神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什麼事。 

這裡說應當察看默想神的作為,有誰能夠改變神既定的計畫呢?在順境應當喜樂,遇逆境也當思想,因為環境順逆都是神所定的,都是神預備的功課,為的是預備合用的器皿。神使人生既有苦又有樂,一個目的是叫人知道自己的有限,不能確知未來到底如何。因此應當完全信靠神。

5、適可而止

7:15  有義人行義,反致滅亡;有惡人行惡,倒享長壽。這都是我在虛度之日中所見過的。 

7:16  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 

7:17  不要行惡過分,也不要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 

7:18  你持守這個為美,那個也不要鬆手;因為敬畏 神的人,必從這兩樣出來。

這裡說義人順服神,行神所喜悅的事情,但並不能保證一定長壽;而惡人剛硬悖逆,犯罪作惡,照樣可以長命百歲。因此順服神的不要太過分,免得走上自義的道路而自取敗亡;犯罪的也不要太過分,免得早早死去。敬畏神的人有真智慧,不走極端,既不拘泥於自以為美的義,也不放蕩自己,只求度真正正直且智慧的生活。

17節的講法乍一看去還是支持作惡的,只是注意個度而已。顯然,作者沒有這個意思,只是希望那些悖逆的人多少有些收斂。當然,這樣的勸誡在悖逆的耳朵裡根本不屑一顧。

6、智慧價值

7:19  智慧使有智慧的人比城中十個官長更有能力。 

7:20  時常行善而不犯罪的義人,世上實在沒有。

這裡說智慧人所擁有的屬天智慧,必然比世上一大群有經驗的行政長官更有能力;不過時常行善,從不犯罪的義人,世上是不存在的。

7、對待評價

7:21  人所說的一切話,你不要放在心上,恐怕聽見你的僕人咒詛你。 

7:22  因為你心裡知道,自己也曾屢次咒詛別人。 

這裡說對別人所說的跟自己有關的閒話不要憤憤不平、耿耿於懷,免得被自己的僕人聽到後咒詛。因為自己也不是什麼好人,也同樣經常說人家的閒話。責人先責己,好好的反省自己,先向神認罪,求神幫助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說閒話;同時對別人所說的閒話好好反省對照,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8、尋求智慧

7:23  我曾用智慧試驗這一切事,我說要得智慧,智慧卻離我遠。 

7:24  萬事之理,離我甚遠,而且最深,誰能測透呢? 

7:25  我轉念,一心要知道,要考察,要尋求智慧和萬事的理由,又要知道邪惡為愚昧,愚昧為狂妄。 

7:26  我得知有等婦人,比死還苦,她的心是網羅,手是鎖鏈。凡蒙 神喜悅的人,必能躲避她;有罪的人,卻被她纏住了。 

7:27-28  傳道者說:看哪,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個正直人;但眾女子中,沒有找到一個。我將這事一一比較,要尋求其理,我心仍要尋找,卻未曾找到。 

7:29  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 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們尋出許多巧計。

本章最後,作者說曾經竭力在人間尋找智慧,但是人間的智慧很有限,無法解答人生的終極問題(1:17),特別是死亡之謎(2:15),沒有人能夠明白神的計畫和旨意(23-24節)。作者竭力尋找的結果是罪的影響力無處不在,很難找到義人的蹤跡(25,27-28節)。他把罪惡比作婦人,遍地追尋可以纏住的人,只有神所喜悅的人才能躲避(26節)。他最後終於明白,神造人的本意是好的,盼望人能夠活出神的形象和樣式,榮耀神;但是人拒絕神,犯罪離開了神。這就是不能在人間找到義人的根本原因(29節)。

27-28節字面上看男人比女人要好一些,顯然這是錯誤的。作者應當要表達的是,無論男女,真正認識神的人寥寥無幾。

二、反省反思

1  本章作了哪些教導?

2  你從本章得到哪些啟發或教訓?

 

 

什麼與生命有益?(1~6)(臺北靈糧堂)

 

v.1「膏油」是貴重之物,代表財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段傳道者指出人常是愚味無知的,不能分辨何者是人生該追求的事物。而在第七章中,他則提出一些實際生活智慧,告訴人什麼與生命有益。

一、美名勝於財富(v.1)

美德所發出的香氣遠勝於塗抹香膏。人如一生竭力追求活出美名而非追求世俗之豐富,他死的日子將遠勝於生的日子,因為他無愧於生命之託付,否則死時將一無所有。人應當追求真正有價值的事物。生命的價值不在於渡了多少金,不在於外加上去的美麗外衣。真正有永價值的是,自美麗的生命所發出的光彩。神在乎你是怎樣的人,更甚於你做了多少或擁有多少。

二喪禮勝於喜宴(v.24)

主耶穌說「你們哀哭的人有福了,你們將要喜笑,你們喜笑的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要哀慟哭泣」(路六2125)。愚昧的人不知當為何事,當在何時哀哭或喜笑。常浪費生命於錯誤的憂愁與快樂。人的情感是心靈的喜好與選擇,敬虔人的心靈,總有正確的愛恨與哀喜。

傳道者勸人多往「遭喪的家去」,少往「宴樂的家去」。參加喪禮與哀哭的人同哭,能從死者的生平得著警愓,思想自己要有怎樣的人生;思想生命如歎息,轉眼就過,這樣能使人的神智清醒,不再糊塗。而參加宴樂不過吃吃喝喝,所得的是虛空的快樂,對靈魂一無益處。歡笑使人滿足於現狀,失去儆醒的心,眼淚則能洗滌靈魂。保羅說「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林後七10) 。懂得為生命憂傷的人,至終必結出喜樂的生命果。

三、責備勝於諂媚(v.56)

智慧人的責備能糾正靈命的敗壞,救人免於墮落。「訓誨的責備是生命的道」(箴六23)。而愚昧人的歌聲及笑聲,則使人心眼蒙蔽,看不見生命的真相。笑聲雖比責備悅耳,但虛假的諂媚、恭維之笑聲像「鍋下燒荊棘」,只有短暫一陣子的嗶吧聲,缺乏燃燒生命所需要的熱烈火焰。智慧人知道良藥雖苦,但于生命有益,而愚昧人「棄絕管教,輕看自己的生命。」(箴十五32)

真正的智慧能使人分辨,何為對生命有益之事物,並使人選擇它,喜愛它勝於一切。傳道者在此提醒人勿被虛假、華麗的生命外衣,如財富、權勢等吸引,也勿被歡笑麻痹,要為罪憂傷,為生命短暫儆醒,並為生命的敗壞尋找醫治的訓誨。傳道者要我們以認真的態度來看待生命,切莫讓生命在嘻哈中溜走。

默想

1.我最想擁有的財富是什麼?我渴望得著什麼美名?

2.最近一次參加追思禮拜或喪禮的感想?什麼是真正值得憂傷的事?什麼是真正值得喜樂的事?

回應

親愛的主,我需要智慧使我能喜愛一切對生命有益的事物,懇求你幫助我追求生命果子勝於虛空的人生成就,喜愛人的責備批評甚於讚美阿諛,更多為罪憂傷更少為生活憂慮,更多為神的旨意成就喜樂,更少為自己的成就慶賀,使我一切的喜好抉擇都有真智慧。

 

 

永不倒下的生命(7~10)(臺北靈糧堂)

 

前文他曾提到人當重視美名勝於一切,本段則鼓勵人務要在強權威脅利誘下堅忍,謙卑的依靠神。以免辛苦得來的美名毀於一旦。

人遭遇強權的誘迫,很難在巨大的壓力下,而能不失理性,不屈服的。再聰明的人也可能跌倒 (v.7),在利誘之下,往往靈魂就被自己出賣了。面對威脅利誘,唯有倚靠堅忍,謙卑與信心方能使人屹立不倒。

一、以謙卑為衣(v.89

驕傲的靈無法忍受淩辱不公,面對欺壓狂怒並不能征服強權。主耶穌「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只將自己交托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彼前二23)。謙卑並非懦弱,而是不憑血氣,不以惡還惡,願意受神的約束。謙卑的人有承受羞辱的能力。

二、以忍耐朿腰(v.89

忍耐並非消極的忍受,而是在苦難中,積極地順服神的旨意並等候神的時間。驕傲的靈無法謙卑,也不能忍耐,認為神不該如此對待我,心中滿懷焦燥、苦毒、憤怒,失去面對艱難的智慧。謙卑的人才能忍耐,因他相信神掌權,「你當默然倚靠耶和華,耐性等候他。不要因那道路通達的和那惡謀成就的心懷不平」,「不要心懷不平以致作惡」(詩卅七78)。忍耐能救人免於失去理性,失去神恩。在試煉危難中,若看眼前難免度日如年,心志搖動。若仰望那掌管萬事結局的神,相信「事情的終局強如事情的起頭」,就會生盼望,而能忍耐了(羅五35)

三、以溫和為懷(v.9

「不要心急燥惱怒」。容易被激怒的人是愚昧人,「惱怒存在愚昧人的懷中」。如同在籠子中被人戲耍的猩猩,他除了暴跳如雷,別無他策,古人曰「不戰而屈人之兵」是為上策。主耶穌說,「溫柔的人有福了他們必承受地土」(太五5),溫柔的人如水一般的堅強能穿石,「溫柔乃指那被狂風暴雨的世界所打擊的人,從謙卑而生的恬靜精神」。(注18)溫柔的沉靜,凝聚了一切抵檔邪惡所需的堅定與尊嚴,這是耶穌基督神羔羊所代表的高貴生命。

四、憑信心為現在感恩(v.10

在苦難試煉中要忘記昨天,抓住今天。「若想擁有每一個真實的剎那,就要用心迎接生命為你展現的每一刻,全心全意活在當下。」(注19)環境惡劣時不要總想從前為何那麼美好?「不要說先前的日子強過如今的日子是什麼緣故呢?」這不是智慧人的問題,要問神今天要賜給我的是什麼?神活在現在,不在回憶中。若神不在,試煉中的忍耐等候就毫無盼望,若神仍然掌權,祂為我們預備了每天所需的恩典,無論今天是陽光或陰暗,都能在神的保守下喜樂的與神同行了。

如何能在一切都「向錢看」及「向權看」的世界中不跌倒?傳道者告訴我們秘訣是:定晴在神身上。以神所賜的為滿足,不要因惡人「勒索」、「賄賂」,急躁惱怒,當以謙卑、忍耐、溫柔、信心抵擋一切的邪惡。

默想

1.為何存心忍耐的勝過居心驕傲的?忍耐的表現是什麼?驕傲的表現是什麼?

2.為何「不要說先前的日子強過如今的日子」?這句話代表什麼樣的態度?對於面對惡劣環境中的人有何影響?

回應

親愛的主,人生充滿試探,四圍惡劣的環境常叫我灰心喪志。當我遇見試探時,賜給我智慧及力量,保守我不跌倒。幫助我願意因行善受苦,在苦難中活出你榮耀聖潔的生命,以信心、謙卑、忍耐、溫柔,堅定的信靠你,跟隨你。

 

 

智慧更為有益(11~12)(臺北靈糧堂)

 

談完了實際生活的智慧勸言,傳道者很感慨智慧對人生是如此重要,但人卻不羡慕它。所以他再次將智慧與人熱切追求的財富作一比較。

智慧與財富都是好的(v.11)。財富可以行善助人,能給人保障,使人免於饑餓困苦。但財富若沒有智慧就毫無益處。人若不以智慧管理並使用財富,它會消失、會助長罪惡、會使人心靈軟弱。沒有智慧,財富就不能發揮價值。但智慧卻不需財富的幫助,它可使人「認識神」,「明白仁義、公平、正直、一切的善道」,「它能保守你,救你脫離惡道」,它能給你「安樂、平安」,它是人的「生命樹」,它使你「得聰明、高升、尊榮」(箴二四章)。人若有智慧就算沒有財富也一樣能喜樂。這樣看來那一樣才是不可少的呢?

「唯獨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財富能給人的,不過是日光之下今世虛空的福樂而已。但智慧卻帶給人真實的幸福與喜樂,是奪不去的。財富所保障的不過是短暫必死的生命,而智慧卻保守人不失落永的生命。智慧和財富一樣對人有益,可以庇護人,但唯獨智慧能保守財富所不能保守的生命。「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了自己,賠上自己,有什麼益處呢?」(路九25)

智慧既是與財富一樣好,且更為有益,為何人只求財富,卻不求智慧呢?為何為財富減少急躁,卻不為缺乏智慧而煩惱呢?人是何等的愚昧與無知!

人生是抉擇的結果,人所選擇的事物決定了他人生的內涵、意義與價值,也決定他是怎樣的人。人生充滿選擇的機會,也充滿試探與誘惑。甚至主耶穌也被聖靈引導在曠野受試探,基督徒所面對的最大試探還不是罪惡,而是那許多看來「一樣好」的事物。對於不是一樣好的事物,抉擇並不困難。但某些事物看來並無害處,我們如何選擇呢?傳道者的建議是要選擇那能保守你生命(在神面前)的智慧。

其實人生每一次的抉擇都在檢驗我們的價值觀,要看什麼在我們心中更有地位。選擇智慧並非意味著拒絕財富,而是決定選擇生命,也就是選擇我們與神的關係,為人生最重要的事。凡是違害生命的事都於以拒絕抵擋,這樣智慧就能保守生命了。

默想

1.如果神應許你在才幹、學問、財富、權力、品德及智慧之中可選擇一項,你會選什麼?為什麼?你每日的祈求中多數為什麼事?

2.智慧如何保全人的生命?

回應

親愛的主,你應許「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主就必賜給他」,懇求你賜給我認識你及你法則的智慧,使我作個良善又忠心的管家,知道如何經營管理我的生命及你賜給我的一切豐富。使我能在一生中選擇那上好的而非次好的福份。

 

 

智慧的洞察(13~14)(臺北靈糧堂)

 

人生道路上有許多低頭看地,急忙趕路的人。這種人不注意前面路中有窪坑,也看不見四周風景多怡人。你若問這些人此路通何處?行得通嗎?他會回答「不知道、大概沒問題」,問為何走此路而非彼路?他說「因為人人走此路」,再問為何低頭急行?他答「趕路要緊,四周風景都一樣,有什麼好看」。

傳道者提醒人生旅客,「你要察看」、「你當思想」。現代臺灣許多人沒有時間思想嚴肅的人生問題。報載最受歡迎的影視、廣播節目是那些不用思考、沒有壓力、隨興、輕鬆的節目。「察看」與「思想」,就是對人生諸般現象觀察、提問,並尋找正確答案。別人找的答案還要經過自己的察看、思想,明白為何這是正確的答案,對我的人生有何益處?我當作何改變?才不致盲從。

傳道者要人「察看神的作為」。人生遭遇神在掌管,「神一切所作的,都必永存,無所增添,無所減少」(14)。「彎曲的不能變直,缺少的不能足數」(15)。人必須明白自己的有限「他不能與那比自己力大的相爭」(10),如果神在人四周圍籬,誰能越過?如果神審判,誰能逃避?如果神幫助,誰能擋住呢?他在此提醒人當認識神的主權及管理。

如果人能時常「察看、思想」神的工作,許多人生難題便可迎刃而解。為何對神的賞賜不知足呢?(817,六19)不要忘記,「神賜人資財豐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分,在他勞碌中喜樂」。若有這樣的信心,貪念就不會生了。為何害怕欺壓呢?(710)要相信神掌權,「事情的終局強如事情的起頭」。這樣急躁惱怒就立消,忍耐平安也不難生了。不要質問「先前的日子強過如今的日子是什麼緣故呢?」(10),當思想「我們從神手得福,不也受禍嗎?」(伯二10)

所以「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感恩(v.14),因為是神的恩典,而「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神的旨意。要問神我應當做什麼 (What) ?而不是問「為什麼」(Why)?神使人生禍福並列,為使人因對未來一無所知而敬畏倚靠神,這是神的美意。所以不論是順境或逆境,都要活在當下,緊緊抓住神的恩典。愚眛人是在順境時糊塗,逆境時迷惑。而智慧人則在亨通時感恩,患難時思想。

默想

1.回想你一生的經歷,察看其中是否有神的作為呢?關鍵性的重要經歷是什麼?那些對你有何益處?神如何引導你走過?

2.你目前的遭遇如何?神現在的旨意是什麼?

回應

親愛的主,説明我認識你的作為奇妙,「求你將你的道指教我,我要照你的真理行,求你使我專心敬畏你的名」(詩八十六81011),不論遇亨通或患難,我深知都有你的美意及恩典。求你救我脫離愚眛,不再憂慮、埋怨、或妄想,而是天天安息於你美好的旨意中。

 

 

行義的智慧(一)(15~18)(臺北靈糧堂)

 

v.15 英譯「義人在他的義中喪生,惡人倒在他的惡中長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傳道者的人生觀是冷靜、理性、平衡的,因為急躁並不能改變世界,極端總有它的害處。對於日光之下許多人不明了、不合理的事,他的建議是不要急躁、不要憤怒、不要自以為是、不要借機行惡。面對日光之下那些令人挫折沮喪的事,只要敬畏神,就能站立不動搖了。

好人不得好報、壞人卻逍遙,這大概是觀眾最不喜歡的戲劇情節。但在現世人生中,這種令人難以接受的情節卻時常上演。傳道者說這是虛空人生的事實(v.15),面對這樣的人生不要心懷不平,也不要過於悲傷,而要注意:

一、不要行義過份,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v.16)

這是對義人的提醒。有些義人喪生,是神的旨意,是他無法選擇的遭遇。但有些義人喪生卻可能是,因行義過當而「自取敗亡」,是他可以避免的。「行義過分」是指人面對不公義的人或事,過於嚴厲、缺乏憐憫、假神公義之旗,卻行肉體血氣之事。就如宗教戰爭、殺害異端等歷史的悲歌。「自逞智慧」則是指固執己見,過份信賴自己的能力以致偏見、武斷、心胸狹窄、獨斷獨行。「行義過分,自逞智慧」,使人行善過當,有違行義之美意。其隱藏的毒根乃是「驕傲」,它使人盲目的自信,行事欠思量,看不見真理的全貌,以致失之武斷偏激。這樣的人失敗的機會必大,怎不「自取敗壞」呢?真正的智慧行義是謹慎、精明、有正確的判斷及方法。

二、不要行惡過分,也不要為人愚昧(v.17)

這是對罪人的警告。傳道者並非暗示人可稍為行惡,而是要人不可擇惡固執不知悔改。世上固然有惡人長活之例,但人卻不可存僥倖的心。豈知不會「不到期而死呢?」「行惡」加上「愚昧」,乃造成人間諸多不可思議罪行的原因。因為人若行惡而不愚昧必早知回頭,愚昧而不行惡就與人無損。但人若「行惡過分」加上「為人愚昧」實乃人間之大患,豈能不自取滅亡﹖傳道者警告人做錯事,要在還可補救之時快快回轉,不要愈陷愈深就回天乏術了。

三、敬畏神就能行事合宜,避免一切極端。

智慧人行事不偏不倚、持守原則又考量周全,因他通曉神的誡命及法則。身處於惡人亨通、義人見棄的社會,敬畏神的人,仍然殷勤行善不灰心,能出污泥而不染。但須謹記「不行義過分」也「不行惡過分。以敬虔平衡的態度,在不可為時仍積極的遵行神的旨意,在黑暗之處作光明之子,以憐憫的心,關懷作惡的人;以忍耐,等候神的作為;以謙卑,保守自己不犯罪。

默想

1.為什麼敬畏神的人能避免極端?傳道者要我們作個中庸的人嗎?他為什麼要我們避免極端?避免什麼極端?

2.當我們身處不公平的工作環境中,或在一群行為惡劣的人中,今天的經文提醒我們當如何面對?

回應

親愛的主,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所以我也不過是個蒙恩的罪人。懇求你賜給我謙卑的心,面對不義之事能省察自己。面對惡人能為他們,也為自己禱告。不論環境多麼惡劣,都能堅忍的靠著你所賜的恩典與智慧行義,不因惡人亨通而失去信心。懇求你天天保守我的腳步,不讓我犯罪而不知悔改,也不讓我驕傲自義。

 

 

行義的智慧()(19~22)(臺北靈糧堂)

 

智慧的能力遠大於權勢的能力。一個有智慧但無權的百姓其影響力或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能會超過十個有權力的長官(v.19)。但傳道者警告擁有智慧的義人,要小心儆醒,勿落入驕傲的陷阱中。針對前段「不可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的勸誡,在此他繼續提出實際的提醒。

一、不要以為義人對罪是完全免疫的(v.20)

在箴言中,義人就是有智慧的人。這智慧是指因敬畏神而遵行神一切的誡命,並認識神的法則。雖然有智慧的人是被稱義並行義的人,但並非不會犯罪。義人可能犯的罪包括:當行的善未完全行出來,當盡的責任未完全盡到(雅四17),對神的不信,不順服,未能彰顯神的榮耀(羅三23),當然也包括違反神的誡命。所羅門在他建殿完成時的禱告中說「世上沒有不犯罪的人」(王上八46)。使徒約翰也說「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了。」(約壹一8)義人與罪人不同之處,在於義人犯罪非常態,且知所悔改,而罪人則以犯罪為平常且麻木不覺。基督徒應深切體會雖然自己已被稱義,但仍不是毫無缺失的人,也不是比人剛強,絕對不會犯罪的人。若有此體認,則不致自以為義,不會對軟弱的人過於嚴苛,也不會因過於自信而跌倒。「驕傲在敗壞以先」(箴十六18),溺水的人常是自以為會游泳的人。

二、不要對人的傳話過於在意(v.21)

不要對耳語傳言過於好奇敏感,也不要對聽到的批評過於氣憤。不必追問是誰說的。你若追查,恐怕會發現令你更加痛心的事,你最關心、最親近、最信任的人正在咒駡你。若聽見關於自己的話,有則改之,無則勉之。關於別人的話,切勿輕信,也勿追根問底,就讓它到此為止吧!至於人若對你惡言相向,要學大衛「我如聾子不聽,啞吧不開口,我如不聽見的人,口中沒有回話」(詩卅八1314)。不要為聽見一句不利自己的話就傷心不已,恐怕還有更多嚴厲的話你還未聽見,而那些頗多可能是事實,因為不犯罪的義人世上實在沒有。

三、定罪人之前先省察自己。(v.22

根據心理學家,通常最氣憤別人犯的錯,可能就是自己曾犯過,又懊悔不已的錯。所以不要責人過甚,認為此人罪無可赦,別忘了你可能也曾犯過類似的錯。人若多省察思想自己的軟弱,及所需的赦免,少將焦點放在別人對自己的中傷上,無論聽見任何話都能心平氣和了。

傳道者給智慧的義人,一個避免「行義過分,自逞智慧」的秘訣:那為我們捨命流血的主用什麼尺來量我,我也要用同樣的尺量人。切勿寬以待己,嚴以待人。主「不長久責備也不輕易發怒」,而我們呢?

默想

1.思想過去面對批評是何種態度?今天的經文對我有何提醒?

2.對完美主義者今天的經文有何幫助?對管教孩子,要求配偶有何提醒?

回應

親愛的主,懇求你赦免我,我仍舊是一個在各方面都不完全的人。幫助我對人的過犯存憐憫的心,如同你憐憫我一般。幫助我常省察自己的罪,並切實悔改,把別人的論斷當作小事。因為在你面前我一無可誇,因我如今成了何等的人,是因蒙了你的恩才成的。

 

 

誰是智慧人﹖(23~1)(臺北靈糧堂)

 

談完人生所需的實用智慧,傳道者轉念思想智慧何處可得?他發現,用盡他所有的聰明,智慧仍是遙不可及。所羅門的父親大衛就曾讚歎「知識奇妙是我不能測的,至高是我不能及的。」(詩一三九6)約伯的朋友指責他自以為認識神,「你考察就能測透神麼?」「祂的智慧高於天…深於陰間」(伯十一78)。真正有智慧的人,必定是謙卑人,因為他知道自已所知其實不多。

要尋找智慧需先認識罪惡。「智慧要救你脫離惡道」(箴二12),有智慧的人不輕看罪行也不小看罪性,如此方能保守自己不落入罪的陷阱。傳道者領悟到罪(婦人比喻罪,參箴言五七章)有以下特性:

一、罪性是邪惡、愚昧及狂妄的(v.25)

邪惡的人故意冒犯神、違背神及自己的良心,不聽從神的律法。而愚昧的人以非為是,以是為非,他們所行不但不合理,也與己不利。狂妄則是瘋狂失去理性,無法作正確的選擇與思考。罪性使人邪惡、愚昧及狂妄,不能明白,不喜愛,也不選擇神的律法,卻擇惡固執,「不但自己去行還喜歡別人去行。」(羅一32)

二、罪的權勢像網羅、陷阱及鎖煉(v.26)

列王紀記載,所羅門除了娶法老女兒為妻之外,「又寵愛許多外邦女子」,他還有妃嬪一千,都「誘惑他的心」以致「年老時隨從別神」(王上十一14)。因此他深切體驗到罪權勢的可怕,又具有誘惑力,使人心受誘去跟隨。一但心降服於罪,它必使人如同於網羅、陷阱,及鎖煉之中無法逃脫。討神喜悅的人,就是喜愛並遵行神律法的人,才能逃避罪的引誘,抵擋罪的試探。而罪人,因不喜愛神的律法就必落入罪的網羅。

三、罪的根源(v.2729)

  犯罪是從心開始的,人一但容許自己的心,傾向神不喜悅的思想、事、物,罪就有了機會。所羅門王從自己的經歷體認了罪的權勢。他更進一步發現世上找不到一個正直不犯罪的人,男人比女人或許稍好(猶太人的傳統觀念),但也微乎其微所差無幾。他深究為何世上沒有正直人?原來神造人時,人對神是順服的,人以神為樂,但人類墮落,罪就入了人的心。人故意的行使各樣不正直的罪行。當人類想出巧計背離神時(v.29),心就失去了正直的智慧。所以人犯罪是因心貪念神以外的事物,失去了純正就產生罪行。

智慧就是知道遠離惡事。但人必先認識罪的可怕,才能謙卑的倚靠神抵擋罪的試探。最後,傳道者為七章「智慧」這主題作一總結(八1):誰是真有智慧的人呢?他必通曉神治理萬事的奧秘,能解明掌管人生的原則。他的氣質、表情、態度,也都發出榮耀聖潔的光輝,他心中必充滿溫和恩慈,而臉上毫無暴戾之氣。如同保羅所說當人的心完全轉向神時,內心一天新似一天,自然漸漸顯出耶穌基督榮耀的氣質。真正有智慧的人不僅知道如何生活,他的生命也能不斷的更新。

默想

1.智慧是什麼?它將如何影響一個人?在日常禱告中常為自己求智慧嗎?

2.我對罪的認識如何?什麼是罪?智慧人對罪的態度是什麼?我應當如何保守自己免於落入罪的試探中?

回應

親愛的主,懇求你賜給我智慧能認識罪的權勢,並時常活在你聖潔的光中。不容我的罪隱藏。保守我不遇見試探,救我脫離兇惡。天天更新我的心意,使我的生命能榮耀你。

 

 

認識掌管萬事的神(七章114)(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這一段經文是由七句箴言組成,分別是第123457810111314節七句。第14節提到死是眾人的結局。雖然人人都有一死,但是很多人卻沒有真正體認這個事實,例如買起東西來,多得好像自己還有幾千年可以享用。因此,有時候或許參加追思禮拜,會比參加婚禮更能提醒我們──人必有死的事實(2)。當人體驗到無法逃脫死亡而心中憂愁,未嘗不是件好事,因為這樣更有可能願意歸向真神(34)

聖經當中提的「智慧」跟「知識」,往往是跟認識、敬畏神有關,傳道書更是如此。當作者提醒人終有死的事實之後,我們實在需要在其中看到歸向神的重要。第34節說的愚昧人,就是不認識神的人,他們所做的事情看似正面:歌唱能令人愉悅;笑聲帶來歡樂,但是作者告訴我們,不認識神,這些都是虛空的。

認識神,日子就不虛空。只是當我們認識神之後,仍然會有一些我們感覺不好、不順利,甚至是苦難的事情。我們很需要神説明我們,在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心中不要惱怒,驕傲地認為神做錯了。求主讓我們在一切艱難中忍耐、等候祂,堅定持守信仰,而不是常常「想當年」,認為神過去比現在恩待我們(810)。神作的事情,我們未必都明白,但是祂讓我們亨通或遭患難,都是要我們思想祂對我們的奇妙旨意;我們不能明白為何這時亨通、那時遭難,也叫我們更加謙卑在主面前,唯有祂是明白萬事的主(1314)

認識神、對祂有信心,是能夠保護人、使人得益處的真智慧(12)。雖然很多外在的東西,如金錢,是好的,也能給我們保障,但是這些都會過去,只有得著認識神的智慧才是最有益的(11)

回應:

親愛的天父,求禰常叫我們看到禰是掌管萬事的主,而且禰的掌管對我們有絕對的益處。不論是遭難或亨通的日子,禰説明我們都能更多認識、體會禰的好。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禱讀:傳道書七章14

14 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 神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甚麼事。

 

 

找什麼?(七章1529)(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在有許多罪惡、苦難的世界中,我們常常期待有全然的公義臨到。很多人受不了神,覺得祂不公平,讓做惡的人事事順利,願意行善的人卻禍患連連(15)。然而,承接前一段所提,神有完全的主權,這樣讓人「查不出身後有什麼事」(14)的情形,是要我們更謙卑、更敬畏神。第1617節,作者提醒我們面對神該有的謙卑表現。首先,不要「行義過分」。這不是說,做神喜悅的事適可而止就好,而是在做這些事時,不要自大,好像全世界只剩我一個人這麼認真在討神喜悅。第二,謙卑也包含不要「行惡過分」。這也不是意味我們可以行惡,只要做少一點就好了,而是指我們不應該像個愚昧人一再犯罪,行惡了要快快悔改。一個敬畏神、有智慧的人應該把握這兩樣,看為美好,且不斷地持守(18)

箴言九章10節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認識神能夠帶來智慧與能力(19),如果離了神,就什麼都沒有。所羅門王曾經試驗,用人的聰明去明白各樣道理,並且找到人間絕對的智慧,結果失敗(2325);他有很多的嬪妃,他在尋花問柳、滿足自我情欲中找智慧,結果也是失敗(26)

    這段經文讓我們看到,自義沒有智慧,不斷故意犯罪也沒有智慧,一直要在各樣學問、道德、情欲中找智慧,也是件沒有智慧的舉動,並且無法如願找到智慧。我們找的是虛空,得到的就是虛空;相反的,若是渴慕真理,就會得到真理。所羅門王晚年離棄神,他再怎麼尋找,也找不到智慧了(28),因為他找尋的物件通通是錯誤的。神造我們原來都是好的,但是人自以為聰明(29),不要神,結果是害人又害己。但願已經重生的基督徒們,能夠照著神的啟示來尋找祂,而不是照自己的意思來尋找,這樣我們所得的就不是虛空的情欲,乃是真實的豐盛生命。

回應:

    親愛的天父,禰透過聖經將自己啟示給我們,使我們這些原本活在黑暗、不認識真神的人,能夠有進入光明的機會。當我們的眼目被金錢、權力、美貌等自己的情欲捆綁時,求禰吸引我們,讓我們能夠渴慕禰。也求禰讓我們明白禰的話,叫我們在尋求禰的時候,能夠找到禰。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禱讀:傳道書七章25

25 我轉念,一心要知道,要考察,要尋求智慧和萬事的理由;又要知道邪惡為愚昧,愚昧為狂妄。

 

 

甚麼是美好?(一)(610714)(香港讀經會)

 

祈禱:  主啊,求你指教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得著智慧的心。

 

1. 美好查得出麼?身後事有誰知?(61012):承接本書上半部分已多番論述過「勞碌的徒然」(捕風),1011節重申神的主權(參1910 315)。第12節提出下半部分的兩個主要議題:甚麼是美好──誰能找出甚麼是真正的美好(參71817)?以及誰知道生命──誰能知道今天及將來的事情(參91115)?

2. 智慧的心在哪?(716):死是人生大限,「死亡」使一切變得無意義,但傳道者告訴我們:「往服喪之家,比往宴樂之家還好,因為……智慧人的心在服喪之家。」人若沒有智慧,便會變得愚昧,其所發的聲音,只像燃燒的聲音而已,絲毫沒有半點意義。

3. 惟有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7712):是否聽從智慧人就可以有智慧的心?古希伯來社會有智慧人的傳統(參撒下142),他們為人提供意見,指示人過成功的生活。智慧人有智慧就不會犯錯嗎?非也,智慧人不一定都有智慧。壓迫或是賄賂會使人失去智慧(7),而驕傲和怒氣也會使人失掉智慧(89),所以真有智慧的人就不要說:「為甚麼從前的日子勝過現在呢?」(10

人生在世,「擁有」智慧與物質都是好的,都是有益的(11),因為智慧與物質都可以庇護人,但惟有智慧能保得住智慧人的生命(12)。因此,智慧人並非一定會有智慧!

4. 亨通患難並存使人查不出未來(71215):人生在世要常在生活中經歷神的作為(13),所以當我們能在神所賜的年日中吃喝,就當好好享受神所賜的一切(參2243132251820),而在患難受苦的日子時,不要只顧自怨自艾,乃要好好察看神在其中要我們得著甚麼智慧(14)。神使「亨通」與「患難」並存,為的是要人更深明白神在人生中的絕對主權,我們要明白,人無論如何,也「查不出」未來的事將會如何發生的(14)。

被膏立的人,若在生活行為上沒有與之相稱的美名,是毫無意義的(71)。一個人的身分與他所做的事比較,哪樣更重要?不少人往往徒得名分,卻沒有活出與之相稱的生命,就如作信徒的卻沒有活出與主同行的生命,這只是徒有信徒之名而已。

 

 

甚麼是美好?(二)(71529)(香港讀經會)

 

祈禱:  主啊,我實在是個罪人,虧缺了你的榮耀,但感謝你差派愛子耶穌基督來洗清我的罪。

 

1. 賞善罰惡是必然的嗎?(15):原來經歷苦難可以讓人智慧加增(參7114);那麼行善是否必會蒙福?傳道者的經驗是:不一定!因為「有義人行義反而滅亡,有惡人行惡倒享長壽」!

2. 增加公義與不斷作惡(1618):如果賞善罰惡不是必然,我們該怎樣呢?傳道者的忠告是:1不要「過分」公義,也不要過分有智慧;不要以為「增加」行公義就會多賺取福分;也不要追求智慧到一個地步,以為自己可以解決一切事情,那可能只是自取滅亡。2不要「過分」作惡,也不要作愚昧人,不要「不斷地」任意妄為,完全無視神的教導,這些人必遭神的懲罰。所以要行公義,不作惡,做個敬畏神的人,就可以避免這兩個極端(18)。

3. 自己經驗能找到美好?(1924):智慧雖然可以使智慧人比城中十個長官更有能力,但人總是會犯錯的;所以不要介意人怎樣批評你,自己何嘗不是這樣呢(1922)?傳道者慨歎:「這一切我都用智慧試驗過,我一心想得著智慧,卻得不到!」他的結論是:人的經驗並未能為人找到真正的美好(2324)!

4. 從不好中能找出美好?(2529):甚麼是美好的呢?雖然一時找不到,但「不好」的事不是很多嗎?是否可以藉考察智慧和事理,從認識邪惡的愚蒙和狂妄的愚昧來瞭解甚麼是美好呢?傳道者發現了一件事:「有一個比死亡更惡毒的婦人,她有如羅網,心如陷阱,只有那些蒙神喜悅的人才可以擺脫她,所有不敬畏神的人(罪人)都被她纏住。」(26,參箴57章論姦淫的經文,其中提及這樣的女子),甚至人會這樣說:「在一千個男人中,我找到一個正直人,但在所有的女人中,連一個也找不到。」

為甚麼人會這樣說?傳道者反復揣摩(27);但他始終沒有找出原因。傳道者能明白的,只有這件事:「神造人原是正直的。」人走向邪惡的道路是自己的選擇,人卻找出種種巧妙的道理(巧計)來解說自己的過失,只是為了推卸責任而已(29)。

人生的美好與否,是誰的責任?

 



跟著我們: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