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a Todo Logo
聖經-註釋
- 廣告 -



傳道書 7 - 章例證與靈感集錦

傳道書 7

 

傳道書第七章拾穗

 

【傳七1「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

         本節的兩句話要合起來看:人若在生前贏得美好的“名譽”,叫他的生命有延續不斷的影響,他死的日子便會更好。──《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好名譽較香膏帶來更長遠的影響。

         「名譽」:於原文與「膏油」非常接近,前者指對死人的紀念,後者則代表喜慶宴樂。──《串珠聖經註釋》

         名譽: 並非指一般的名聲,而是指在神在人面前的永恆名譽(1:11)。 美好的膏油: 指許多資財。智慧人為了名譽而使用資財(26:6-13)。很多現代人卻為了得著“美好的膏油”,輕而易舉地放棄自己的“名譽”。人死的日子勝過: 這並不是厭世主義,因為聖徒的死亡是有盼望的(14:32)。不以死亡為虛無,而視之為充滿盼望的生命之始。使徒保羅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說,離世比在世更好(1:23)。但是,聖徒也不可努力離世。因為主希望我們能夠在世過聖潔的生活,而不希望我們死去(17:15)。真正的智者充滿盼望地面對死亡,且為身後的名譽而活(22:1)──《聖經精讀本》

    在以色列,名不僅是一個稱呼,而是要表達一種特質。這�堜瓟耵漱ㄛO好名字(可能與實際不相稱),而是源於其性格的好名譽。這樣的名聲價值極高;甚至神在出埃及的時候也「得了名聲」(民九10252——《丁道爾聖經注釋》

         名譽。參箴22:1。以品格為基礎的名譽乃是無價之寶。 “從我這裡偷竊我的名譽的,掠奪我的卻不會使他富足,然而確實也使我貧窮。”

         得救者最美好的的獎賞之一是“新名”。那是承諾給一切勝過世界之人的(啟2:17)。

         美好的膏油。“美好”也可譯為“珍貴”,原文與“名譽”的“譽”字相同。 “膏油”,在創28:1835:14;出25:629:2中為“油”;在箴27:9,16;傳9:810:1節中為“膏油”(見歌1:3)。香油在東方是很值錢的,因為那裡沒有優質的香皂(見得3:3;撒下12:20)。在希伯來語中,“名”(shem),和“油”或者“香料”(shemen)在讀音上相似。

         死的日子。這是一個平行句:過高尚的生活,獲得美好名聲的人,不必懼怕死亡。他剛出生的時候,他的人生擺放在他眼前。他不知道人生的陷阱,失望,悲傷和挫折。一艘輪船啟航出港的時候,不大會預測到航行中的危險。等到她渡過重洋,平安返港口的時候,就受到熱烈的歡迎。

         生的日子。一個人的出生是短暫的“七十年”的開始(詩90:9,10),而死亡則可能是永恆新天地的的前奏(路20:36;林前15:51-55),也是安息(啟14:13)、和至高的滿足(啟7:16)的前奏,與眼前的痛苦形成鮮明的對照(林後4:17──《SDA聖經注釋》

 

【傳1 美好的膏油】古代出席宴會的人經常得到的盛情款待,包括主人用上等的油抹他們的前額。這些油不但令他們滿臉油光,更為他們本人和會場增添芳香。例如以撒哈頓年間的一個亞述文獻,就描述他如何在一個王室宴會中,用「最精選的油濕透」賓客的「額頭」。──《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傳七1~4死亡及哀悼,比人出生時之歡樂,更能引領人思想人生的問題,叫人醒悟和得到教訓。──《串珠聖經註釋》

         智慧人預備自己的死亡,而愚昧人卻把心放在吃喝玩樂上(15:2;18:2)──《聖經精讀本》

 

【傳七1~6苦難于人有益,死亡、喪傷、責備雖痛苦、難過,卻能促人反省,學得教訓。──《啟導本註釋》

 

【傳七1~14所羅門透過一系列的箴言雋語,提出有關智慧與愚昧的忠告。──《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苦難或困境不一定是不好的:承接6:12所問「甚麽與他有益呢」,這裡指出人生的痛苦和禍患往往對人有益處。──《串珠聖經註釋》

         本文由簡短的箴言組成。傳道者論到了虛妄的人生與真正有意義的人生(7:1-10:20),督促人作決志(11:1-12:8),之後下結論(12:9-14)

         本文尤為頻繁地使用了典型的箴言式比較法“強如” (7:1-20)。本文主要比較了智慧人與愚昧人,13,14節強調神的主權,藉此暗示真智慧唯在乎耶和華信仰。 ──《聖經精讀本》

 

【傳七129本章所錄箴言觸及人生許多方面,最前面的七句都有“強如”兩字,用比較手法道出人生哲理。全章涉及的主題有:受苦的益處(16節)、勒索、愚妄、驕傲、憤怒和不滿足的壞處(710節),以及智慧的好處(11節)和生命在神手中(13節)。全章後半講惡的根源、犯罪的普遍性、勸人尋求智慧(29節)。、傳道者考察所得的一個結論是:神造的人本無罪,而且“正直”;人的心本來忠信,聽神話語,但罪進入人心(參創三17),才尋思“巧計”,不循正途。──《啟導本註釋》

 

【傳七2「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

         往遭喪的家去探訪能叫人想起生命的短暫,以及人需要有智慧地生活。這樣的探訪比前往喧鬧的宴樂更為有益。──《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這一句令人更為驚訝,而底下接著是解釋: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死亡促使我們思考生命(參詩九十12),喪事的隆重尤其有效(參創五十10)。宴會就不會產生這種效果。每一個葬禮都是我們自己葬禮的預演。——《丁道爾聖經注釋》

         遭喪。猶太人哀悼的時間是七天(創50:10)。哀悼的人陪伴和安慰悲傷的人(可5:38;約11:19,31)。

         宴樂。婚宴也是持續七天(創29:27)。哀悼期一樣,是與別人分享的(羅12:15;參加6:2)。

         眾人。每一個人都要認真地考慮到,有朝一日他要迎見自己的創造主。他一生都不可忘記為迎見創造主的莊嚴時刻做準備。──《SDA聖經注釋》

 

【傳七2~4愚昧人掛念屬世的快樂,智慧人的心則放在留下名譽的死與之後的永生。我們可以從“遭喪的家”得到以下教訓:①眾人均會死亡(2);②人死留名;③死後有審判(9:27)。因此,智慧人必為自己身後的名譽,努力經營今天的生活。 ──《聖經精讀本》

 

【傳七3「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

         憂愁可能有一種有益的影響,就是以嚴肅來調和人的歡笑。──《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終必使心喜樂」:或作「對心有好處」或「心靈就美好」。──《串珠聖經註釋》

         心……「可以放正」或「……是放端正的」,這種譯法較恰當(比喜樂更好),因為它所指的是內在生命可以「安置得更好」,以致能做更正確的判斷和評價,「放正」指一個人對生命的態度(參 NIV)。一個正視死亡的人,內在的生命可能會變得更好──但受苦卻不必然產生這種結果。——《丁道爾聖經注釋》

         憂愁。輕浮不會造就人的品格。有一句希臘格言:“受苦就是學習”(見來2:1012:1-11)。

         。悲痛往往是化裝的福氣,能軟化人心。苦難的火焰能淨化人的動機,使人同情於他人。──《SDA聖經注釋》

 

【傳七4「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

         「智慧……」──因有此感觸。「愚昧……」──因可以放縱。―― 倪柝聲

    心是人的注意力(出七23)、思想(申七17)、智慧(王上三9)與記憶(申四9)的中心。遭喪主家,是指死亡是智慧人思想的主題;他允許死亡來激發自己去思想、去關懷。相反的,愚昧人(k#si^l)卻對屬靈的問題視而不見(傳二14),且滿足於自己的盲目(箴一22),他大放厥辭卻頭腦空白(箴八2),對社會是一種威脅(箴十四7)。想當然,他的心會在快樂之家,那是人沈迷於宴樂或喧囂舞會的地方。——《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七5「聽智慧人的責備,強如聽愚昧人的歌唱。」

         「歌唱」:或作「稱讚」。──《串珠聖經註釋》

    愚昧人的歌唱過去大部份人認為是指「阿諛和諂媚之歌」,「愚昧人的恭維」(參 GNBNEB)。但因為\cs9s%i^r)這字常按字面意義指歌曲(在舊約中超過七十次),所以這�塈韞i能是指在宴樂之家高唱的歡樂歌曲253智慧人的責備實例可見撒母耳記下十二112;愚昧人的歌唱可見於阿摩司書六56——《丁道爾聖經注釋》

         責備。第5節展開了第4節的觀點。耶和華的“責備”是對祂子民的保護。

         愚昧人的歌唱。無疑包括娛樂場所中庸俗下流的歌曲(見摩6:5),以及愚昧人所說的蠢話。──《SDA聖經注釋》

 

【傳七5~6“智慧人的責備”,會驅散愚頑;而“愚昧者的歌唱”卻慫恿愚頑(29:5)。燒荊棘的爆聲: 在古代社會,荊棘樹是有用的柴火(58:9)。它容易點燃,會發出爆聲,燒得旺也滅得快。愚昧者的笑聲就像燒荊棘的爆聲,動靜很響卻轉瞬就消逝。 ──《聖經精讀本》

 

【傳七5~7愚昧人的稱讚及笑聲是虛空及可厭煩的,但智慧人的忠言,雖然逆耳,卻是苦口良藥。──《串珠聖經註釋》

 

【傳七6「愚昧人的笑聲,好像鍋下燒荊棘的爆聲,這也是虛空。」

         燃燒的荊棘有劈啪的響聲和光亮的火焰,但好象愚昧人空洞的笑聲一樣,火焰很快就熄滅了。──《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荊棘」:當時以柴木為主要燃料,燒起來劈啪作響。──《串珠聖經註釋》

    好像「si^r(鍋下)燒 si^ri^m(荊棘)的爆聲」是雙關語 Moffatt 譯為 Like nettles cracking under kettles 頗能保持原味。荊棘燃燒得非常快速,為古代極易熄滅的燃料(詩五八9)。因此,愚昧人的笑聲是突冒的火焰、繽紛的火花,伴著一陣爆鬧聲,但轉瞬即燒盡,極容易消逝。最後一句話提到愚昧人的膚淺為生命虛空的一部份;其他地方提到虛空是人類環境(一22以下)以及人自己(六12)的特性。——《丁道爾聖經注釋》

         笑聲。愚昧人容易爆發出吵鬧而無意義的笑聲(見伯20:5)。有人認為這是指愚昧人沒有價值的掌聲。它沒有意義,也不含什麼責任。

         爆聲。東方往往缺乏優質的燃料,於是人們小心收集幹葉和樹枝,用來燒飯取暖。荊棘,樹枝和乾柴燒得快,聲音大,但發出的熱量不夠燒飯取暖(見詩58:9118:12;參賽9:18)。──《SDA聖經注釋》

 

【傳七6 鍋下燒荊棘的爆聲】荊棘纖細的枝椏迅速著火時發出很多引人注目的響聲。但其熱力不能持久,所以不是作為柴薪的好材料。──《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傳七7「勒索使智慧人變為愚妄,賄賂能敗壞人的慧心。」

         賄賂能使在位者失去明察秋毫的判斷力及價值觀。──《串珠聖經註釋》

         智慧人所當警戒的四項內容中,第一個就是“勒索”與“賄賂”。兩者均源自對屬世快樂的自私追求,使人心敗壞,使社會腐敗(15:27)──《聖經精讀本》

    希伯來文的頭一個字(ki^)過去被認為是一個解釋(「因為……」,參劉普德),但它似乎並不是第6節的解釋,因為第6節最後一句似乎是一個段落的結束。這個字更可能是要帶出一個強烈的斷言:當然……254。因此710節是談人生的試煉所產生的負面後果。勒索(英:oppression)「使人瘋狂」,甚至可能讓智慧人失去理智(參申廿八3334),同樣,人的內在生命可能因暴政的考驗而靈性破產。——《丁道爾聖經注釋》

         勒索。在結22:12節譯為“奪取”。指利用強迫的手段乘機損人利己。

         愚妄。即道德。智慧人如果養成犯罪的習慣,壓迫人,欺詐人,他的道德就敗壞了,必定受到他人的蔑視。

         賄賂。接受賄賂會使一個人的判斷扭曲失效(見出23:8;申16:19;箴15:27)。“心”代表理智,也代表一個人的道德(何4:11)。──《SDA聖經注釋》

 

【傳7 以色列的賄賂】送禮在古以色列十分普遍。犧牲和其他祭物都被視作給神的禮物。送禮在人與人之間也很重要,但在某些情況下(基於送禮者的動機)卻是不妥當的,禮物因而算為賄賂。因此,神命令以色列人不可受禮物(賄賂),因為它「能叫明眼人變瞎了」(見:出二十三8的注釋)。漢摩拉比法典(約主前1750年)的引言和埃及智慧文學中善辯之農夫(約主前2100年)所說的話,都證明了保護社會中貧窮軟弱之人的權益,是在位者行為的準則。古代近東國家行政是否得法,在於法律和執法是否可靠。為求達到這個目的,每個有組織的國家,都設立了法官和地方官系統,處理民事刑事案件。他們的職責是聽取供詞、調查控訴、審核證據,然後作出判斷(詳述於中亞述法律和漢摩拉比法典)。不論何時何地,法官和政府官員都會有受賄的誘惑。在古代近東的官僚制度之下,雙方試圖出奇制勝時,受賄幾乎成為通例。然而至少在理論上,賄賂是受譴責並明令處罰,以求杜絕或加以制約的問題。故此,漢摩拉比法典第五條嚴懲修改自己判決的法官(假設是因受賄),除了罰款從苛外,更永遠剝奪其官職。──《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傳七8「事情的終局強如事情的起頭;存心忍耐的,勝過居心驕傲的。」

         第二個危險就是不忍耐的態度,為了說明這一點,傳道者比較了存心驕傲與存心忍耐。這也表明,忍耐是謙卑的一種屬性。驕傲之人容易發怨言,且不能夠忍耐,終必壞事(6:18)──《聖經精讀本》

    第二個警告與忍耐有關。NAB 話語的結尾,是將希伯來文(da{b[a{r)譯為另外一個意思,但事情的終局比較恰當,為大部份譯者贊同。好幾處經文中的終局都有「結果」,「最終產物」256的意思(參箴十四12),在此也合適。這句箴言暗示試煉可能深具意義,且有時限,其價值可由最終產品顯明出來(參雅一24)。——《丁道爾聖經注釋》

       事情。該詞原文更多地譯成“話語”。人很少能預先知道一句的後果。

         存心忍耐的。“忍耐”的詞根是“�琱[”。所以“存心忍耐的”,就是有“耐久的心”。參“性情暴躁的”(箴14:29)。在新約聖經中有類似的話:“�琱[忍耐”(來6:15)和“你們也當忍耐”(雅5:8),直譯是有“耐久的心”。

         居心驕傲。或“存心自高”(見詩138:6;賽5:1510:33;參耶13:1-15)。──《SDA聖經注釋》

 

【傳七8~10在不如意的境況下,耐心等候神的時間來臨比無謂的憂慮或眷戀過往好得多。──《串珠聖經註釋》

 

【傳七9「你不要心裡急躁惱怒,因為惱怒存在愚昧人的懷中。」

         第三個危險是心裡急躁惱怒。與出於正義的義憤不同,感情上的憤怒是對自己失去控制的一種表現,使人變惡,且無法成就神的公義(1:20),反而滋生罪惡(4:5,撒上18:8)──《聖經精讀本》

    惱怒」(希伯來文ka`as)是憤激的怒氣,在他處曾指對拜偶像所生的「憤怒」(王上十五30),不合理的待遇(撒上一616),對犯錯孩子的「愁煩」(箴十七25)。在傳道書中,它表達因生命的困擾而生的「憤怒」(一18,二23:),因遭喪而極其憂傷(七3),以及此處因受到不公平的逼迫而激起的憤慨。它比達戶所譯的「憂慮」257 NAB 不滿足更為強烈,加果縱容它,它會永遠留在愚昧人的人格中(參來十二15),因為懷中是表示一物最�堶悸熙﹞嚏]王上廿二35)。——《丁道爾聖經注釋》

         急噪。或“焦躁”,“氣餒”,“煩惱”。人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見雅1:19)。

         惱怒。見弗4:26,31;多1:7

         。惱怒的言行往往導致很大的傷害,讓人很難忘記,以致多年耿耿於懷。──《SDA聖經注釋》

 

【傳七10「不要說,先前的日子強過如今的日子,是什麼緣故呢?你這樣問,不是出於智慧。」

         第四個危險是不為今天而知足,反倒迷戀過去。智慧人不會因固守過去而錯過現實(11:4,5,23),乃會直奔未來。 ──《聖經精讀本》

    每個時代都有特殊的困難與機會。耶穌說:「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作工了」(約九4),而傳道者認為,過早宣告其來臨不是出於智慧。瑞特用老一輩的人見到聖殿第二次被建造時的悲悽(拉三1213)來說明這一點;小事的日子(亞四10)事實上正是邁向基督來臨的一步。——《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七11「智慧和產業並好,而且見天日的人,得智慧更為有益。」

         加上財富的智慧比單獨的智慧更好。“見天日的人”。即活人。──《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可譯作「智慧像產業那麽好,使見天日的人得到益處」。──《串珠聖經註釋》

    前幾節再次強調智慧的必要性。「產業」原是屬於神的土地,但分配給祂的子民(出十五17;民廿六53),任同支派或家族都不可轉讓(民廿七811;卅六79258。希伯來文可以譯作「智慧加上產業很美好」,或「……和產業同樣好」(希伯來文 'im'' 為「相同」、「像」、「與……一樣」之意,可見於詩七十三5下;傳二16等地方)。——《丁道爾聖經注釋》

         護庇。即“保護”。前半句可直譯為“智慧在蔭下,銀錢在蔭下”。智慧和銀錢都能提供護庇和説明,儘管方式不同。人有錢又有智慧就擁有雙重的護庇。“蔭”喻指危險中的庇護所(詩17:891:1;賽32:2)。財富有時能救人的命(箴13:8),智慧則可能救一座城(傳9:15)。財富不能購買永遠的拯救(詩49:6,7),帶給心靈真正的平安(路12:15)。真智慧則能使人與神建立正確的關係(詩111:10;參伯28:28)。雅3:17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真智慧。

         知識的益處。“益處”在《傳道書》中共出現12次。這裡意為知識勝過金錢。

         保全智慧人的生命。智慧在危急的時候能救人的命,而財富則可能造成富人的死亡。智慧會使人克制縮短人壽命的過度縱欲;財富則可能使人過度縱欲,造成疾病乃至於死亡。但這裡指的不單是肉身的生命。最高意義的智慧會引導人實行真正的虔誠(箴3:13-188:35)。屬靈範疇裡真正的保全生命,能導致永生(約5:216:63)。──《SDA聖經注釋》

 

【傳七11~12智慧的益處: 這裡的智慧並非指2:12-16所說的屬世智慧,乃是指由信仰而來的真智慧。這種智慧正如祖先所留下的產業,是神所賜下的禮物。益處: 就有用而言,世間萬物均比不上金錢。然而,智慧卻更有益處。因為智慧能夠使人得著無法用金錢購買的永生。在世界上,真正貴重的事物均無法用金錢買到。主的恩典也是我們白白得來的(55:1)──《聖經精讀本》

 

【傳七12「因為智慧護庇人,好像銀錢護庇人一樣。惟獨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這就是知識的益處。」

         「保全 ...... 生命」:或作「賜生命給它的主人」。在逆境時智慧和錢財都能作人的庇護,但智慧更能叫人得生命。對傳道者而言,真智慧來自認識神及敬畏神(參箴1:7; 9:10)。──《串珠聖經註釋》

         智慧的好處,除了人遇逆境可像錢財一樣護衛人,且能助人認識神,得到生命。──《啟導本註釋》

    這句話應當譯為:「在智慧的蔭庇下,好像在銀錢的蔭庇下259;知識是有益的;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260。」「在銀錢的蔭庇下」261是指錢財保護人的力量。知識和智慧也像財富一樣,能保護人,但是層面更深。葛萊(J. Gray262認為希伯來文(se{l)可能指(i)保護,或(ii)發光(參烏加列文z]lksp,「銀子所發的光」),若他的看法正確,這�堳K為雙關語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12 銀錢護庇人】本節譯作「護庇」的字眼,通常是「遮蔭」的意思。這話是以樹蔭能在烈日之下提供的保護和安舒作為比喻。它可能是個諺語,但至今未見於任何文獻。銀錢和智慧一樣,其蔭蔽大概就是它能為人提供的保護。──《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傳七13「你要察看 神的作為,因 神使為曲的,誰能變為直呢?」

    這句話回應了一15;整卷傳道書都在陳明世界的彎曲,這並不只是「命運」而已,乃是服在神的旨意之下(參羅八20)。我們可能想與它爭辯,但卻不能改變世事的基本結構。——《丁道爾聖經注釋》

       察看。直譯為“知道”。

         神的作為。就是天意引導人生的方式(見伯9:1211:1012:14)。

         曲的。可能指人生的不同經歷,痛苦,困難,艱辛和磨練。亞伯拉罕有“十字架”要背(創15:2,3),哈拿(撒上1:5)和保羅(林後12:7)也有。我們務必認識到一切都在神的掌管之中,並憑著信心前進(羅11:36;林後4:18;來2:10),決不懷疑神的智慧和良善(伯9:1211:1012:14)。──《SDA聖經注釋》

 

【傳13 曲的變直】古代近東的虔誠人經常因為神明之作為及其用意而大惑不解。在一首讚美恩裡勒神的蘇美詩歌中,詩人說:「你無限聰明的作為令人驚駭,其含義是糾纏不能解開的線繩」(ANET, 575)。──《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傳七13~14神按照祂至高的計劃給我們的生命帶來繁榮和災難,卻不會透露祂的計劃。──《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事實上,人生中的苦樂及矛盾是神所特准的,為要叫人最終培養出單純信靠 的心;在順境時應存喜樂的心讚美神,在逆境時要思想神的美善及全盤計畫。──《串珠聖經註釋》

         人在順境時當喜樂,遇逆境也當感謝,因為環境順逆都是神所定,要人思想神,鍛煉出信靠祂的心。“身後”指“將來”,非指死後。“查不出身後有甚麼事”是說人生既有苦有樂,無人能確知將來會如何,故應完全信賴神。──《啟導本註釋》

         智慧人謙卑地承認神的護理。唯有敬畏神才是知識的開端(1:7;28:28)。聖徒承認自己的有限與神的絕對,而單單依靠神的慈愛。聖徒當在亨通時獻上感恩,在困苦之日察驗神的純全旨意(5:13)──《聖經精讀本》

 

【傳七14「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 神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什麼事。」

    亨通患難都有其功用。一個使人喜樂,另一個則引人注意生命的實況,導致(如果可能的話)信靠全能之神的生活。兩者皆服在神的旨意下,為祂所眷顧;由於它們不斷的更迭,我們便能不依賴自己的推測,而倚靠「擁有未知鑰匙」的神263——《丁道爾聖經注釋》

       你當喜樂。人在順利的時候,應當高興和感恩。參神的子民在以斯帖時代的經歷(斯8:16,17)。

         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即使事不如願,也不必埋怨煩躁。懷疑神,灰心喪氣乃是一種罪。

         使。神會使事務保持平衡。逆境與成功是並列的。完全沒有掛慮和試煉的生活,對人並沒有好處(見伯1:212:10)。人應當思考日常生活上所發生的事(箴4:26)。真正的幸福並不在於物質的佔有(路12:15;比較太6:33,34)。

         查不出身後有什麼事。人不能預見未來,也無法完全控制自己所處的環境。所以人的本分就是相信神並順從祂的旨意,確信在祂手裡萬事會互相效力,給人帶來好處(羅8:28;參創42:36)。──《SDA聖經注釋》

 

【傳七15「有義人行義,反致滅亡;有惡人行惡,倒享長壽。這都是我在虛度之日中所見過的。」

    我在虛度之日是指在一211問題中打轉的生命。雖然增加了垂直視野,但並不能抹殺所有的問題:生命仍服在虛空之下。傳道者不是要除去生命的反常現象,也不是要作解釋,乃是要人能活在現狀之中。人生常見的事實是:義人,像拿伯(王上廿一13),很可能在義中滅亡,而惡人,如耶洗別(王上十八∼十九,廿一),卻可能長存。這些反常的事常使得敬虔的猶太人大惑不解(參約伯記;詩卅七,七十三;哈一1317)。——《丁道爾聖經注釋》

       滅亡。希伯來人一般認為神會賜給義人長壽(出20:12;申4:40;箴3:1,2,13-164:10;參詩91:16)。新約聖經描述義人在地上生活的另一面(太5:10-12;約17:15;提後3:12)。

         有惡人行惡,倒享長壽。 約伯曾發過同樣的抱怨(伯12:621:7;參詩37:7)。義人亞伯年輕時就身亡,惡人該隱則得以長壽。這種違背常規的現象,在歷史上一直在困擾著義人們的心。希伯來人認為惡人的生命應該縮短(詩37:9,1055:2358:3-9)。當然最後的清算是在基督複臨的時候(太16:27;參啟20:12-15)。

         我在虛度之日。即“我飛逝之日”(見傳1:2)。

         所見過的。 即“所見過的一切事”。──《SDA聖經注釋》

 

【傳七15~18行義不能保證無艱困、不死亡,要是智慧和行義尚且不能防止滅亡,自義和自逞智慧更無用處。以為惡人會得好報而過分行惡尤其不智。敬畏神的人有真智慧,不走極端,既不拘泥自以為美的義,也不放蕩自己,但努力度真正正直且智慧的生活。──《啟導本註釋》

         講述了合乎聖經的中庸之道。希臘哲學和儒家所說的所謂中庸,是指神在已經定下的道路中,不偏離左右(1:7)。前者是人本主義思想,認為真正的生命之道只有一個,就是神的道路。若人的道路沒有基於神的啟示,就不是完全的真理與救恩之道。 ──《聖經精讀本》

 

【傳七15~15所羅門繼續使用箴言雋語來闡明智慧的優點與限制。──《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善惡報應並非行為之可靠準則:作者在此段之始末(7:15-8:14)指出人生的一個矛盾現象:善惡的報應往往是顛倒的。──《串珠聖經註釋》

 

【傳七16「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

         “不要行義過分”。即不要以表面的事物誇大你的義。那是沒有好處的。──《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不要……過於自逞智慧: 這句話斷不是指只須擺出一副樣子,而不必徹底地追求智慧。它所說的乃是,不可離開神所喜悅的方法與方向,而自我陶醉或操之過急地追求“自義”。這等人在敗亡時得不著神的救恩。 ──《聖經精讀本》

    傳道者勸人提防兩個極端的道德危險。有些翻譯者認為,第一個是指對道德漠不關心(參巴頓),或外邦人「對一切事都馬馬虎虎」。另一些人則認為,這�堿O強調律法的義,意思是指「遵守法律不要過份講究」。另一方面,華伯瑞(R. N. Whybray)的主張相當有理,他認為這�堜珚T止的不是過度的公義,乃是過度的自義264——《丁道爾聖經注釋》

         行義過分。這是對依賴外表形式和言語的律法主義的指責。真宗教體現個人與聖潔的神(利19:2;弗3:14)以及救主基督耶穌(弗3:17-19)的關係。

         過於自逞智慧。所羅門曾論述智慧的價值;現在他警告人不要抱著使自己懷疑神引導的態度。使徒保羅也發出過相同的勸告(羅9:20-23)。

         敗亡。原文採用反身動詞,從而強調行為決定命運。比喻中的法利賽人就是因自以為義和世俗智慧而毀了自己的一個例子(路18:9-14)。──《SDA聖經注釋》

 

【傳七16「不要行義過分」】

{命題10 }怎麼可能會行義過分(too righteous)?

〔難題〕耶穌命令她的門徒:『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太五48);神說:『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利十一45);但是所羅門說:「不要行義過分」(傳七16)。一個人何能行義過分?人不能太公正,太過於仁慈嗎?

【解答】

一個人不能行義過分,但他可以非常正直(overly righteous);法利賽人就是一個好例子,他們太正直了 ,以致他們自以為義(self righteous)。「因為不知道神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神的義了」(羅十3)。

── 賈斯樂郝威《聖經難解經文詮釋手冊》

 

【傳七16~17所羅門勸人過中庸的生活,而不是過度的生活。──《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傳七16~18作者並非教導中庸之道,表示過分的聖潔或污穢都不適當。

         「過分」原作「增添」,因此作者的意思乃是──不要為求報答而增添義行和智慧,因為義人未必得到好報。另一方面,不要以為惡人會得好報,便放縱去行惡,這樣做終必招來災禍。──《串珠聖經註釋》

 

【傳七17「不要行惡過分,也不要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

         不要行惡過分: 不可以16節的教訓或以迫不得已地情況為藉口,妄行微小的罪。 ──《聖經精讀本》

    相反的危險是向罪惡投降。過份並不是說可以接受對罪馬虎的態度。若省略過份,不但破壞了與16節的平行語氣,也與2029節互相矛盾。傳道者認為罪惡是人類經驗的事實。正確的生命是行在兩個極端的中間,避免自以為義,但也不讓與生俱來的邪惡大行其道。放縱邪惡的結果,可能會不到期而滅亡(詩五十五23)。——《丁道爾聖經注釋》

       行惡過分。不要肆無忌憚,為所欲為,到了聖靈無法引導他們真實悔改的地步。不要忽視或低估神(詩10:11;參瑪1:2,62:173:8,13)。

         愚昧。故意犯罪的人,自欺欺人地以為神不會介意他的行為,結果他們作惡成習。他們在屬靈的盲目中認為神根本就不存在(詩14:1)。

         不到期。行惡過分往往導致過早死亡,就像洪水以前的人類(伯22:16),以及後來的惡人(詩55:23;箴10:27)。──《SDA聖經注釋》

 

【傳七18「你持守這個為美,那個也不要鬆手;因為敬畏 神的人,必從這兩樣出來。」

         所羅門勸人持守智慧與公義(比較七16),因為這兩樣都是敬神之人的特徵。──《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行為之準則,是敬畏神。

         「從這兩樣出來」:指兼顧兩者,避免走往極端。──《串珠聖經註釋》

         敬畏神的人必從這兩樣出來: 無論是哪種情況,不能單單標榜自己的義或根據自己的判斷而自行不義。當人以耶和華的啟示為萬事的判斷標準時,就可以避免這兩個極端。當遇到危機之時,有時應迎面而上,有時則應避 一時而圖謀將來之事。這一切均應在禱告中作出判斷,若任由己意而行,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局面。 ──《聖經精讀本》

    這個……那個是指前面1617節所警告的兩個危險。義人必須能清楚分辨二者,並且行在它們中間,一切動機都出於敬畏神:因為敬畏神的人必從所有(這兩樣)出來。希伯來文「所有」一辭有時用於形容兩項東西;這時就可譯為「兩者」265。這種對神的敬畏是知識和智慧的開端(箴一7,九10),也是連結新舊約的許多環扣之一(參啟十五4)。——《丁道爾聖經注釋》

         持守。勸誡人不要行為過度或草率。適度乃是人生的最佳原則;極端往往是危險的。

         敬畏神。只有敬畏神,才能走過人生的道路,實現其真正的目標(尼5:9;伯28:28;詩111:10;賽33:6)。──《SDA聖經注釋》

 

【傳七19「智慧使有智慧的人比城中十個官長更有能力。」

         十個官長: “官長”是指城池的領袖或掌權者(10:5)、或治理的人(42:6)。“十”是表示完全的數字(19:3)<啟 緒論,聖經中數字的象徵意義>。“十個官長”是指有能力從仇敵的攻擊中守衛城池的領袖人數。然而,一位智慧人卻比他們更有能力(9:53;撒上25:33;1:5)──《聖經精讀本》

    如果要在道德的形式主義與漠不關心中間行得不偏不倚,不但需要一般性的態度(敬畏),也需要細節上的應用(智慧)。我們很難決定城中的十個官長是以十為一個不確定的數字(鍾斯;參創卅一7),或是指巿議會議員的數目(哥笛斯,引證約瑟夫的 Antiquities XX811Vita1357)。不論哪一種說法,本句的意思都是指敬畏神的智慧可能勝過一群老練的領導者集體的智慧。內心的力量勝於外界的忠告。——《丁道爾聖經注釋》

       智慧使……更有能力。真有智慧的人藉著上頭來的智慧取得人生的勝利。“更有能力”的原文還被譯為“勝了”,“壓制”或“得勝”(士3:106:2;詩9:19;參箴24:5)。

         城中。與古代村莊處理地方事務的的長老議會相似。在印度農村也有類似的村議會,稱為panch(“五人會”),指五名選舉出來的年老,對村莊的公共生活實施管理。

         十個官長。該詞在創42:6中為“治理”;在傳10:5中為“掌權的”;在但5:29節中亦有同義。──《SDA聖經注釋》

 

【傳七19~22要避免走極端,必須在生活上切實做到敬畏神,才能有實踐的真智慧;這就比一大群有經驗的行政長官更有能力。

世上沒有一個義人,人的罪特別見於言語上。對別人說的閒話不要過分理會,免得心中永無寧日。、自身經驗可以證明,說人閒話乃罪在作祟,裡頭很少真實。──《啟導本註釋》

 

【傳七19~29世上找不到智慧和公義:此段乃針對7:16之「行義過分」。作者指出世人都是敗壞,沒有人能靠自己的智慧或公義贏取神的報答。──《串珠聖經註釋》

         比較了依靠神話語的真智慧之力量(19),與人的腐敗。與智慧相反的是愚昧,傳道者對比了腐敗與智慧,這是因為腐敗即罪惡,與信仰上的愚頑具有同樣的性質(1:2)──《聖經精讀本》

 

【傳七20「時常行善而不犯罪的義人,世上實在沒有。」

         論到了罪的普遍性(3:10)。“實在”沒有人超越此範疇。因此,若有人說自己無罪或不曾犯罪,便是以神為說謊的(約壹1:8-10)。在神面前承認自己的罪或向人承認己過,對生活在罪之下的人而言,反而是種美德。 ──《聖經精讀本》

    1619節的論點發展到了最高點,與所羅門在王上八46所說的話互相輝映。這句話是強調語(用了希伯來文強調的ki^必然地);是一個普世性的真理(世上沒有一個義人);它包括忽略的罪(行善),以及行出來的罪(永不犯罪)。——《丁道爾聖經注釋》

       不犯罪的。見王上8:46;箴20:9;羅3:23;約壹1:8

         義人,世上實在沒有。神的兒女有時也會犯嚴重的錯誤,就像亞伯拉罕和大衛一樣。但是他們能借著基督大能的恩典勝過罪惡(見約壹3:65:4)。

         不犯罪的。見王上8:46;箴20:9;羅3:23;約壹1:8──《SDA聖經注釋》

 

【傳七20~22世上沒有一個義人,連自己也不例外,所以不要介懷別人的閑話。──《串珠聖經註釋》

 

【傳七20~29首先以“義人,世上實在沒有”來概括了人的諸般墮落光景,進而舉幾個例子進行了論證:①世人彼此咒詛(21,22);②無法靠自己得著慧心(23,24);③難以尋見有智慧的男子與女子(25-28);④人的腐敗之因(29)──《聖經精讀本》

 

【傳七21「人所說的一切話,你不要放在心上,恐怕聽見你的僕人咒詛你。」

    人類的罪特別可從話語的不可靠看出(參雅三2)。結論是對別人的懷恨不必太過注意(參撒上廿四9),因為會擾亂我們的平靜。——《丁道爾聖經注釋》

       人所說的一切話。就是說別人的話。關注他人的心思不利於取得成功。

         僕人咒詛你。過分親密往往導致不尊重。但基督徒更應關心神的看法,而不是人的看法(林前4:3,4)。──《SDA聖經注釋》

 

【傳七21~22面對恥辱的時候,人需要有自製。──《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指出世人在神面前都犯了罪。因此,主曾命令我們,若有弟兄得罪我,就當饒恕他到“七十個七次”(18:21,22)。每個人都非常清楚,自己在犯別人所犯的罪。 ──《聖經精讀本》

 

【傳七22「因為你心裡知道,自己也曾屢次咒詛別人。」

       咒詛。直譯是“輕浮”,“淺薄”,“藐視”,“羞辱”。本節指“說譭謗的話”,或“說藐視的話”。 ──《SDA聖經注釋》

 

【傳七23「我曾用智慧試驗這一切事,我說:要得智慧,智慧卻離我遠。」

         雖然所羅門是最有智慧的人(王上三12,1628),但他的智慧也不足以明白一切生命的奧祕。──《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傳道者用神所賜的智慧(二26)探索生命的問題之後,他發現智慧無法回答最終的問題(參一1718),特別是死亡(二1516)。傳道者是說,這「終極的」智慧「離我遠」。——《丁道爾聖經注釋》

         離我遠。參伯28:12-28──《SDA聖經注釋》

 

【傳七23~24“智慧卻離我遠”是說人的智慧難解答人生的極終問題(參一17),特別是死亡之謎(二15),無人能參透神的計畫和旨意(24節)。──《啟導本註釋》

         智慧卻離我遠: 意指信仰所賜的聖潔智慧,無法與腐敗共存。誰能測透呢: 腐敗之人既不能自己變得智慧,也無計獲得完全的智慧。 ──《聖經精讀本》

 

【傳七23~29此段描述作者的經歷。他發覺罪已滲入全人類,就是那些有心追求智慧而得到的也不多。他要找尋智慧,但卻找不到,只找到罪惡。──《串珠聖經註釋》

         罪的影響力無處無之,作者將罪惡比擬為“婦人”,追尋可纏住的人。只有尋求智慧和正義的人才能逃避。“一千男子”和“眾女子”極言其多,可是其中卻難找到義人。──《啟導本註釋》

 

【傳七24「萬事之理,離我甚遠,而且最深,誰能測透呢?」

    按傳道書的論點,我們必須視 That which is 不僅指所有存在之物(哥笛斯譯為「所有存在的東西」),也指神設立萬物的法則。萬物皆依神的控制與命令而存,這一點超乎傳道者所能理解。神命定人的壽命和環境(參一13;三1011等)。正如 Moffatt 所譯:傳道者說,現實不在我的掌握之中誰能測透……?這是修飾的問法。無人能領會神的計劃和目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最深。參伯11:7-9;羅11:33──《SDA聖經注釋》

 

【傳七25「我轉念,一心要知道,要考察,要尋求智慧和萬事的理由,又要知道邪惡為愚昧,愚昧為狂妄。」

    傳道者發現自己智慧有限,促使他進一步思考人的特質。RSV 譯萬事的總結是源於「算」一字,這字可形容數學和智識,九10譯為「謀算」。此處是指傳道者長久而努力的思想人類本質之謎。其總結為何?知識和道德的用語洶湧而出,知道……考察……尋求,智慧……理由……邪惡……愚昧……狂妄,再一次刻劃出他的重點,也表明他的嚴密。——《丁道爾聖經注釋》

       我轉念,一心要知道。強調自己誠心尋求智慧。

         理由。該詞在傳9:10中被譯為“謀算”。在代下26:15中譯為“機器”,在傳7:29中為“巧計”。──《SDA聖經注釋》

 

【傳七25~28講述了一個人的墮落。找到一個: 並沒有強調得著。一千比一的比例表明難以尋到,而在女子中則更難尋到。聖經斷乎沒有教導男尊女卑的思想(林前11:11,12;5:25)。但是,常與女子夏娃在伊甸園墮落事件中起到的作用相聯繫,認為女子比男子更靠近罪(提前2:12-14)──《聖經精讀本》

 

【傳七26「我得知有等婦人,比死還苦:她的心是網羅,手是鎖鏈。凡蒙 神喜悅的人,必能躲避她;有罪的人,卻被她纏住了。」

         本節所描述的婦人是對罪惡及愚昧的擬人法。「知」:原文作「找到」。

         「苦」:應作「堅強」(參歌8:6; 3:14)。罪惡的勢力惟有義人和智慧人(見19節)能逃脫。──《串珠聖經註釋》

    傳道者開始作結論:首先提到一種特別的婦人。她比死還苦,因為她的人格()充滿狩獵的本性(網羅),而她的注意力是很強的(鎖鍊)。唯有神所喜悅的人(參二26)得著智慧,能辨明陷阱的網羅。若指控傳道者是厭惡結婚,則錯解了他的意思,因為我們可以從九9婚姻之愛看見一幅對比的圖畫。——《丁道爾聖經注釋》

         有等婦人。見箴7:5-23

         鎖鏈。如大利拉捆綁參孫的鎖鏈(士16:8)。“網羅”,“鎖鏈”喻指十分放肆的女人(見箴5:2222:14)。

         蒙神喜悅。直譯是“在神面前為善”。──《SDA聖經注釋》

 

【傳七27~28「傳道者說:“看哪,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個正直人;但眾女子中,沒有找到一個。”我將這事一一比較,要尋求其理,我心仍要尋找,卻未曾找到。」

         聰明而正直的女人是罕有的。──《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作者並非將男女的品性作一比較,而是要指出義人少之又少(伯9:3),實際上連一個也沒有(見20節)。

         「理」:與29節之「巧計」於原文為同一字,解作「計畫」。作者找不到神所定的計畫,只找到罪人的惡計。──《串珠聖經註釋》

    傳道者接著對一般男女下結論。這部份仍然充滿數學的比喻,傳道者想知道男人罪惡的總合。這一段仍是討論智慧(參2325);他將兩性作區分時,心中所想的是這一點。他說,在男性中智慧稀少,但在女性中更少。這種論點並不是傳道書所特有的(參提後三6);我們不必認為他是單身漢(哥笛斯),或是曾經失戀的人(普崙特)。——《丁道爾聖經注釋》

         一千。通常用為大約數(見出20:634:7;詩105:8)。所羅門在這裡說,完美的人實屬罕見。

         女子。所羅門不是說沒有完美的女人,而是說完美的女人要比男人少。他娶過上千個妃嬪,其中有許多外邦人。她們無疑都心懷嫉妒,喜好爭吵——這一類家庭常是如此,肯定給所羅門帶來無休止的煩惱。他似乎把這些苦惱歸咎于女人,而不是捲入如此複雜婚姻的自己(見創3:12)。

         一一。參耶5:1-5──《SDA聖經注釋》

 

【傳七29「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 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們尋出許多巧計。」

         雖然神造人原是正直的,但他們因追求愚昧的享樂而變得敗壞了。──《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神造人原是正直……尋出許多巧計: 指出了上文所列所有腐敗的根源與責任。這一告白指出,創造之神所造的人原是甚好,人卻自己作惡,作繭自縛而遭受痛苦。只有相信耶穌基督,才是 罪人重獲智慧的道路(1:6-10)──《聖經精讀本》

    這一節道出了傳道者對於整個人類的結論。本句第一個希伯來字(l#b[ad[)意為「在上」或「它自己」267,開頭這幾個字按字面可以譯作:「在它本身(l#b[ad[),看哪,我找到這點……。」傳道者不得不來到盡頭的那一點,就是前面所描述(1528)災難的來源:這是他靈性計算的總合。人類缺乏智慧不能怪罪於他人,只能歸咎於人類本身。他受造時既非無罪,也非中性,而是正直的。這個字是用來描寫心�堜噪菮庤隍A的狀態(參王下十15;來;詩七11268——《丁道爾聖經注釋》

         正直。指品德的正直。

         巧計。在代下26:15中譯為“機器”,即作戰的器械,如投石器,其動詞詞根意為“思考”,“設計”,“發明”(見摩6:5)。人既從原先道德正直的狀態中墮落,就變得善於發明一些東西。這些東西儘管本身未必罪惡,卻會陷人於不道德之中。──《SDA聖經注釋》

 

【思想問題(第7章)】

1 「傳道者」在7章如何提及「死亡」?死亡對人生有什麽益處呢?又具什麽威脅?

2 苦難、逆境是否一定不好?7章教導我們在順境和逆境下應存什麽態度?通常你是在什麽境況下學習到更多的功課?這給你什麽啟迪?

3 「傳道者」深知世上許多的善惡報應有顛倒不公的情形,但他卻如何警告義人和惡人呢?怎樣的人才不會走往極端?見7:16-18

4 「傳道者」告訴我們世上沒有一個時常行善而不犯罪的義人(7:20)。你承認你有一個需要神恩典的罪人嗎?7:21-22的忠告對你有何意義?

5 「傳道者」對婦人(7:26-28)有何看法?這給你什麽提醒?

──《串珠聖經註釋》

 



跟著我們: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