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書 64
以賽亞書第六十四章拾穗
【賽六十四1】「願你裂天而降,願山在你面前震動,」
「願你裂天而降」:神似乎向百姓隱藏了自己,先知於是求神破雲而出對百姓施行拯救。──《串珠聖經注釋》
裂天: 藉古代神話的獨特氛圍,見證神干預歷史異常而獨特的方式。當時,有些以色列百姓看到神絲毫沒有幫助在苦難中煎熬的他們,認為神已沉沉入睡(詩7:6),或被圈在天上無法插手干預地上的事。作者為了更加有效地向這些百姓傳達神的權能,需要使用這樣的表現技巧。 ──《聖經精讀本》
●「裂天」而降:「撕破天」。
●「裂(天)」:原文是「裂開」、「撕碎」、「撕裂」。猶太版英文聖經(TNK,1985)作「tear open(撕開)」。
●「降」: 原文是「下」、「下降」、「下去」,同 64:3 的「降臨」。
◎關於耶和華從天降臨到地上,參考:創 11:5,7 (變亂口音) ; 創 18:21 (審判所多瑪和蛾摩拉) ; 出 3:8 (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 ; 出 19:11,18,20 (降臨西奈山) ; 出 34:5 (刻新石版) ; 民 11:17,25 (分賜聖靈)。
另外在詩歌體中,描寫耶和華的降臨常伴隨著山冒煙、黑雲密布等自然界的變異,帶有審判的意味,和 64:1~3 這裡的寫法很接近:撒下 22:10 ; 詩 18:9 ; 詩 144:5 。──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願你裂天。第64章是賽63:15祈禱的繼續。在這裡分章並不合適,破壞了連貫性。原文的分章是在第1節後面。以賽亞代表百姓求神為他們顯示自己(見賽63:19)。禱告的背景就是前面的畫面:聖所荒涼,百姓流落他鄉(見賽63:18)。
震動。希伯來語為zalal 。“震撼”。── SDA聖經註釋
【賽六十四1~3】1~3節是第三個問題:神為什麼不早點干預我們的罪?──《聖經綜合解讀》
守望者承認,神「曾行我們不能逆料可畏的事」(3節),可以輕易地使山嶺震動(出十九18)。但是,祂為什麼好像隱藏了、睡著了(詩七6),沒有早點「裂天而降」(1節),對付仇敵、榮耀自己的名呢(2節)?既然祂早就知道「這百姓真是硬著頸項的百姓」(出三十二9)、「必全然敗壞」(申三十一29),為什麼不早一點改變一切,反而讓百姓枉然走過漫長的彎路,「勞碌是徒然、盡力是虛無虛空」(四十九4)呢?──《聖經綜合解讀》
【賽六十四1~4】守望者承認神是獨一真神(4節),也承認祂可以輕而易舉地處理一切難題(1~3節),但對於百姓來說,更重要的卻是與自己切身相關的問題:這樣一位偉大的神,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呢?祂有什麼必要理會我們這樣敗壞的人呢?──《聖經綜合解讀》
◎這一段的思路是接續 63:17~19 中提及以色列人目前的狀況很不好,所以先知懇求神如以往神蹟式的降臨,因為神以往行過類似的事蹟。──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六十四1~5】先知由哀歎轉為懇求,求神如昔日在西乃山顯現那樣,再次向百姓的仇敵顯出他的威榮來。──《串珠聖經注釋》
【賽六十四1~7】祈求神幹預的禱告,如在西乃山上的禱告,也是以色列人在災難日子�堶n作出的禱告。比較第4節與哥林多前書二章9節。“汙穢的衣服”(6節)。直譯作:某些日子的衣服,指婦女的經期,因而說明罪本質的污染和厭惡。──《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賽六十四2】「好像火燒乾柴,又像火將水燒開。使你敵人知道你的名,使列國在你面前發顫。」
「火」:神如烈火(參來12:29),審判敵人。──《串珠聖經注釋》
●「將(水)燒開」:原文是「使沸騰」。──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形容高山不能抵擋耶和華的降臨,就像乾柴在火中不能不點燃,水在火上不能不沸騰一樣。── SDA聖經註釋
【賽六十四3】「你曾行我們不能逆料、可畏的事。那時你降臨,山嶺在你面前震動。」
不能逆料、可畏的事: 字面意思為“遠遠超過人的感覺與理解水準”。這是人對神救恩行動的最高讚美與信仰告白,有力地暗示神是頌贊的物件。世界的表彰方式,如獎賞、勳章、功牌,都不能與之相比。 ──《聖經精讀本》
●「不能逆料」:「不能等候」、「不能渴望」,意思是「連期望都沒有」。猶太版英文聖經(TNK,1985)作「we dared not hope for(我們不膽敢期望)」。──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可畏的事。參撒下7:23;詩18:7~15;65:5;68:8;145:6。以色列人求神再施行過去祂做過的大事。
降臨。希伯來語為zalal 。“震動”。同第1節。── SDA聖經註釋
【賽六十四3~4】古時神在百姓意料不到的時候領他們出埃及,神的作為是萬中無一的。──《串珠聖經注釋》
【賽六十四4】「從古以來人未曾聽見、未曾耳聞、未曾眼見在你以外有什麼神為等候他的人行事。」
4~5節是第四個問題,也是七個問題中最核心、最揪心的一個:「我們還能得救嗎」(5節)?──《聖經綜合解讀》
●「耳聞」:字義是「留意」、「側耳而聽」。
◎ 64:4 被部分引用在 林前 2:9 ,把神難以測透的「行事」理解為「救贖的計畫」,也就是「耶穌基督的福音」。──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這裡讚揚神願意在危難中施行救助。除了永生的神,別無他神能為信奉祂的人行事。儘管有林前2:9的引文,但這裡並不是指將來世界或現今所彰顯神莫可言喻的榮耀。七十士譯本稍有不同:“人未曾聽見,未曾耳聞,未曾眼見,在你以外有什麼神為等候他憐憫的人行事。”保羅的引文也略在區別:“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保羅所強調的是屬靈的悟性。他提請人注意為什麼“世上有權有位的”“將榮耀的主釘在十字架上”。他們沒有屬靈的悟性領會“神的智慧”。屬靈的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凡肉身的感官所無法識別的事,神都已藉著聖靈向愛祂的人顯示了。在擁有屬靈悟性的人面前,有一個嶄新的世界。這個世界是對屬靈知覺遲鈍的人關閉的。── SDA聖經註釋
【賽六十四4 雅巍和其他神祇的差異】雅巍和古代近東其他神有數點不同。最基本的,雅巍是超越的神,意思就是祂不屬於或困在物質的宇宙。這和美索不達米亞眾神是完全的對比,後者居住在物質世界中。雅巍是惟一的神,沒有配偶或眾神部下,不像其他列國的神,分享不同的權力。在這一節的明確主題是神為了祂信實的跟隨者而行動的意願。這裡的關鍵是讓雅巍行動的動機。祂不需要被賄賂或脅迫才有行動。古代多神信仰裡,對神的忠實是由所獻上的禮物來表現,也就是用來照料該神的禮物(例如食物)。如果這些禮物沒有引起神明的喜悅或行動,那麼就會用魔術儀式來強迫該神,做出他沒有答應的行動。請參:撒母耳記上十五23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六十四5】「你迎接那歡喜行義、紀念你道的人,你曾發怒,我們仍犯罪。這景況已久,我們還能得救嗎?」
指出神願意幫助行義的人,回應上節的曾為百姓施行奇事。
5下與5上成一對比:現今神不拯救百姓是他們犯罪之過。
「這景況已久 ...... 得救嗎」:原文意思難以確定,這處翻譯頗合文理。──《串珠聖經注釋》
這景況已久: “這景況”可有兩種解釋,可指許久以來人一直在犯罪 ; 也可指神的震怒已持續很久。參照大衛的告白“他的怒氣不過是轉眼之間,他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詩30:5),前者更加確切。意味著以色列百姓在神面前承認自己的罪。對罪與墮落的認識、承認、告白,是悔改的第一步,也是通向救恩的惟一道路<路13:1~9,關於悔改>。 ──《聖經精讀本》
「禰迎接那歡喜行義、紀念禰道的人」(5節),但我們卻沒有一樣能做得到,這樣一無是處的百姓,還值得拯救嗎?──《聖經綜合解讀》
「禰曾發怒,我們仍犯罪;這景況已久」(5節),神一再管教,但我們卻堅持犯罪,這樣屢教不改的百姓,還來得及拯救嗎?──《聖經綜合解讀》
●「迎接」:「遇到」、「相見」。
●「記念」你道:「記得」的「未完成式」。
●「道」:原文是「道路」,可以用來比喻「做事的方式」、「道德的行為與品格」。
●「得救」:原文是「被釋放」、「被解救」、「獲救」。
●「你曾發怒」:原文是「看哪!你曾發怒」。
●「這景況已久,我們還能得救嗎?」: 原文直譯是「因持守你的道,我們就必得救」;猶太版英文聖經(TNK,1985)作「We have been steeped in them from of old, and can we be saved(我們已在其中沾染許久,我們還能得救嗎)?」。
似乎可以作正面或負面的翻譯,兩者差的有點多,因為:
1.「這景況已久」的原文是「在這些之中長久」:
a.把「這些」譯為上文正面的「道」,那就是「持守你的道」
b.把「這些」譯為上文負面的「罪」,那就是「在其中(罪)沾染許久」把原文「長久 SNH 5769」譯為「持守」或「沾染許久」,端看把「這些」這個代名詞當作「道」還是「罪」,兩者在意義和文法上似乎都說的通。
2.「我們還能得救嗎?」的原文是「我們得救」:
a.譯為問句是「我們還能得救嗎?」
b.譯為肯定句是「我們必得救」,BHS支持這個看法。
總結來說,「這景況已久」意義不是很明確,但「我們還能得救嗎?」這是大多數譯本的意見。──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我們能得救好像不是個人的功勞,因為連最公正美好的行為,事實上不過像女人的月經墊布而已;真正能解救人的,應該是耶和華「為等候他的人行事」 ( 64:4 )。我們自覺有罪嗎?我們嘗試用善行為自己贖罪嗎?其實善行本是美好,但我們有甚麼能耐,能靠自己脫離罪惡的挾制呢?難道我們不需要一位救贖者嗎?──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先知思想一轉,想到我們是長久犯罪,惹神發怒的人,這樣的人神怎能拯救呢?──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承認審判是必然要來的,是犯罪應得的後果。神曾發怒,但發怒的理由是因百姓犯了罪。他們長久以來不斷地陷於罪中,「我們還能得救嗎?」表達了他們深切地感覺到自己的罪。不潔淨和污穢必然帶來枯乾、毀滅。最後所承認的是,「無人求告你的名」。正對應到之前神也曾說「我仰望,見無人幫助;我詫異,沒有人扶持賽 63:5 」。──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迎接。天離地並不遙遠。神要與那些願意親近祂的人相會。神是公義和聖潔的,罪惡與神和祂國度的原則相違,所以祂只能與追求公義的人親密同行。
紀念。他們不但在心中紀念神,而且遵照他們對神和祂聖道的認識行事。原文允許作這樣的引申。
這景況已久。這句話的原文簡短而含糊。許多人嘗試弄清其本意。有人認為是指神繼續憐憫和施恩拯救悔改的人。也有人認為是指以色列人悖逆神的狀況。── SDA聖經註釋
【賽六十四6】「我們都像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我們都像葉子漸漸枯乾,我們的罪孽好像風把我們吹去,」
「我們都像葉子 ...... 吹去」:意指罪孽使百姓與神隔離,如葉子枯乾脫落,被風吹散。──《串珠聖經注釋》
我們的罪孽好像風把我們吹去: 像風吹走秋日落葉一樣,人的罪孽也將人趕進死亡幽谷。蘊含:①告白罪對人的支配 ; ②人的無能 ; ③單單求告神的幫助(太6:27 ; 羅5:12)。 ──《聖經精讀本》
●「不潔淨」:該字在五經中即指「不潔淨的食物、行為」等等。
●「污穢」的衣服:原文是「月經」。
●風把我們「吹去」:「帶走」。
◎「枯乾」、「吹去」:聖經常常提醒我們犯罪要「付出代價」。崇拜偶像、不道德的生活、欺壓弱勢、靠強權不靠神....等等,都是以賽亞當時代的問題 ; 而這些背叛神的行為,到最後也只會讓以色列百姓自討苦吃。反觀我們,我們生活在哪些明明可知的罪惡中?我們發覺到這些罪惡正在剝奪我們的生命力,使我們枯乾、也使神忿怒嗎?──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不潔淨的。希伯來語是ame't。既可指不潔淨的人,也可指不潔淨的物。ame't在《利未記》中多次出現,描寫儀文的不潔。人類無法清洗自己的罪惡。他依舊是不潔淨。
污穢的衣服。人盡最大的努力也無法產生公義。他始終是不完全的。他只有披上基督所提供的義袍才能來到神面前(見加2:16)。
像葉子漸漸枯乾。葉子從樹上落下來,很快就會枯萎死去。沒有基督,人也是這樣。罪的工價乃是死。(羅5:12;6:23;雅1:15)
好像風。風把葉子從樹枝上吹落,越來越遠離原樹,遠離生命之源。罪惡也把人越來越吹離神,導致他的死亡和毀滅。── SDA聖經註釋
【賽六十四6~7】6~7節是第五個問題:與第三個問題(1~3節)首尾呼應。第三個問題是:神為什麼不早點干預我們的罪,而第五個問題是:神為什麼不讓我們早點求告祂?──《聖經綜合解讀》
守望者承認,神只要露出祂的面(1節),列國就會在祂面前發顫(2節);也承認自己的全然敗壞:「我們都像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6節)。但這個事實的另一面卻是:正因為神「掩面不顧我們」(7節),我們才會漸漸枯乾(6節)、衰微(7節);正因為罪人被神任憑,所以才「無人求告禰的名;無人奮力抓住禰」(7節;五十九16;六十三5)。──《聖經綜合解讀》
【賽六十四7】「並且無人求告你的名,無人奮力抓住你;原來你掩面不顧我們,使我們因罪孽消化。」
「掀住」:指不斷的祈求。──《串珠聖經注釋》
●「奮力」抓住你:「被激發」。
●「消化」:「熔化」。
◎「無人奮力抓住你」:神是全能全知的,不代表我們不用緊緊抓住祂。我們常常警醒禱告,常常思想並查考聖經的話嗎?我們願意用熱切積極的心,來抓住祂、認識祂、與祂溝通嗎?──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消化。希伯來語是mug 。七十士譯本,《塔古姆》和亞蘭語譯本依據magan譯為“交付”。先知這時想到了被擄到巴比倫(見第10節;參63:18;見賽40:1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六十四8】「耶和華啊,現在你仍是我們的父!我們是泥,你是窯匠。我們都是你手的工作。」
“窰匠”。直譯作:那造出我們的人;如在第二十九章16節和第四十五章9節。承認自己是“泥”,表示了完全的順服。──《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先知相信百姓雖然遭遇苦難,卻因著神慈愛的管教和塑造,不致滅絕。──《串珠聖經注釋》
以色列百姓在神面前告白所犯的罪,然後把這一切罪拋置腦後,懇切祈求神施行救恩,並提出兩個事實作為根據。這並非是不知廉恥的舉動,反而是確信神有足夠的慈愛與能力,赦免自己所犯的一切罪的信仰之舉。根據:①神與聖徒之間先天性的血緣關係 ; ②神與聖徒、造物主與被造物之間永恆的關係。事實上,在人醒悟之先,神不斷教導人這些事實(1:2,3 ; 54:5~8)。如今,以色列百姓領悟到這事實背後的驚人意義,求告神將這些真理應用在自己身上。 ──《聖經精讀本》
●「泥」:「沙漿」、「灰泥」、「泥土」。
●「窯匠」:原文是「陶匠」、「雕刻家」。
◎「你仍是我們的父」:用「父」稱耶和華是重申百姓與祂的關係,向祂祈求憐憫,參 63:16 ──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自稱為「泥」,而稱神為「窯匠」,是降卑自己,承認神對人有絕對的主權(當然包括生殺大權)。我們願意承為祂的器皿,繼續被調整陶造嗎?還是我們寧可脫離窯匠的手,當個自我實現、卻不知主人是誰的的未完成品?關於窯匠的比喻,參29:16 45:9 羅 9:20~23 ──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耶和華啊。這是在哀求憐憫。儘管當時在信仰上普遍的冷淡(7節),國家落到了絕望的境地,神卻仍然是祂子民的父,能夠幫助他們(見賽63:16注釋)。
我們是泥。以賽亞代表百姓所獻上的這個祈禱表達了懺悔和順服。頑梗抵觸的情緒已經消除。他們甘心被塑造成神的形象。見賽29:16;45:9。── SDA聖經註釋
【賽六十四8~9】8~9節是第六個問題,與第二個問題(六十三17~19)首尾呼應。第二個問題是:神為什麼允許我們犯罪,而第六個問題是:神會永遠紀念我們的罪嗎?──《聖經綜合解讀》
守望者承認神「仍是我們的父」(8節),也承認「我們是泥」(8節),都是神手的工作。但是,永生的神會「永遠紀念罪孽」(9節)、棄絕我們這些被玷污的瓦器嗎?因此,他祈求神「不要大發震怒,也不要永遠紀念罪孽」(9節),因為「我們都是禰的百姓」(9節),再差也是屬於神的人。──《聖經綜合解讀》
【賽六十四9】「耶和華啊,求你不要大發震怒,也不要永遠紀念罪孽。求你垂顧我們,我們都是你的百姓。」
不要大發震怒……不要永遠紀念: 並非否認自己的罪,而是承認自己當受責罰,懇求神免去永恆的審判。由此看出:①悔改聖徒的謙卑態度 ; ②神垂聽這些呼求,以大愛廢去聖徒當受的懲罰,並非只是減輕審判。 ──《聖經精讀本》
●「求你垂顧」:原文是「看哪!求你垂顧」。
●「垂顧」:字義是「注視」、「觀看」。──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這個悔改的人在他的懇求中謙卑地承認自己的罪,和神有權進行懲罰。但他求神的懲罰不要延續太久,也不要太嚴厲(見詩79:8;103:8~10)。── SDA聖經註釋
【賽六十四10】「你的聖邑變為曠野,錫安變為曠野,耶路撒冷成為荒場。」
●「聖邑」:「聖城」。
●「荒場」:「荒廢」、「荒野」、「荒涼」。──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六十四10~11】描繪耶路撒冷悲慘的光景。──《串珠聖經注釋》
第10和11節進一步描寫巴比倫的入侵時猶大和耶路撒冷的荒涼(見王下25:2~10)。這件事在以賽亞的時代還沒有發生。但是先知把它說成是已經發生的。詳見賽40:1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六十四10~12】10~12節是第七個問題,與第一個問題(六十三15~16)首尾呼應。第一個問題是:神的愛還在嗎,而最後一個問題是:神會忍住祂的愛嗎?──《聖經綜合解讀》
雖然彌賽亞已經得勝,獨自完成了救贖和審判之工(六十三1~6),但得救之後的百姓卻生活在一片廢墟之中(10~11節),「雖然得救,乃像從火裡經過的一樣」(林前三15)。「聖潔華美的殿」(11節)本是百姓禱告讚美神的地方,現在連「萬民禱告的殿」(五十六7)都「被火焚燒」(11節)了,怎麼還能讚美神呢?雖然守望者承認這些都是他們自己失敗的結果(五十六~五十八章),但被荒廢的應許之地、被摧毀的錫安、被焚燒的聖殿還能榮耀神嗎?神的愛「還忍得住嗎」?祂「靜默」(12節)的終點到底在哪裡呢?這七個直擊靈魂、拷問信心的問題(六十三15~六十四12),是守望者代表錫安的百姓向神所發的坦然無懼的求問,也是向曆世歷代每個信徒提出的信仰考題——我們真的認識救恩嗎?──《聖經綜合解讀》
【賽六十四11】「我們聖潔華美的殿,就是我們列祖讚美你的所在,被火焚燒;我們所羡慕的美地盡都荒廢。」
“我們聖潔華美的殿”。耶路撒冷的聖殿。──《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我們「所羨慕的美地」:「令人滿意的」、「令人愉快的」。
◎ 64:11 「我們聖潔華美的殿....被火焚燒」,讓人讀起來很像一位聖殿被毀時(西元前586年,以賽亞的生存年代大約是西元前765~681年,相隔90多年)的目擊者所見、或事後的陳述 ; 許多學者也根據類似這種經節(如 63:18 ),來加強他們認為「以賽亞書40章以後一定是被擄歸回後寫成」的信念。不過先知在描寫異象中所見時,可以寫的好像事情已經真的發生過了:像是 63:1~6 在陳述耶和華審判以東時,好像已經發生的樣子 ; 至於聖殿被毀,先知以西結在聖殿被毀前6年(西元前592年 結 8:1 ),就預先看到了百姓被殺的樣子( 結 9:6~7 )。其實我們看到整本以賽亞書都做了許多偉大的預言(包括審判列國 13:19 15:1 17:1 19:4 23:14~15 、希西家王得痊癒 38:5 、古列王興起 45:1 、最偉大的預言~受苦代贖的彌賽亞 53:5 以及新天新地來臨 65:17等等),我們可以相信預言未來是有可能的。在異象、禱告、詩歌、勸勉、記述等不同文體互相交織的先知書中,或許我們不能單以「動詞的時態」來判定其中的時空背景和書中的內涵。再者,如果從後文 賽 65 來看,也會發現描述的一定是被擄前的情況(行巫術、拜迦南地偶像),前後兩章的時空背景應該不會跳脫太多才是。結論是,我們還是認為整卷以賽亞書是由先知以賽亞所寫成(可能在不同時期寫成、但 不是他死後由別人假托其名寫成)。──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六十四12】「耶和華啊,有這些事,你還忍得住嗎?你仍靜默,使我們深受苦難嗎?」
有這些事: 從在罪人的立場上懇求神赦免自己,發展至運用邏輯要求神施行救恩。這態度並非因人不知羞恥,而是以悔改者必得救的應許為依據而有的信仰之舉。耶穌曾應許真聖徒“只要求就給你們”,今日的聖徒也要求神賜下救恩與祝福。──《聖經精讀本》
●「靜默」:「沈默」、「安靜」、「靜止」、「不活動」。
●「使我們深受苦難」:原文直譯是「甚至你極度地苦待我們」。
●「你仍靜默使我們深受苦難嗎?」:或譯是「你仍靜默甚至到我們深受苦難嗎?」
◎雖然以色列人充滿罪惡,不過先知還是希望神因為他們的狀況很慘,且因為神是以色列人的父,還是請神看他們慘狀,動手拯救。──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我們知道神有完全的主權,甚至可以允許我們遭受很大的痛苦?還是我們認為神的百姓不應該經驗苦難?其實哪怕祂只要動一根小指頭壓住我們,我們都承受不住;要是我們只落在神完全的公義和審判之中,那真是天底下最大的不幸!我們實在很需要祂的憐憫、饒恕和愛。──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先知實際上是在說:“你難道不關心你的殿和你的百姓嗎?這些事都不能讓你難過嗎?難道就讓我們和你的仇敵得勢嗎?難道要讓公義滅亡,罪惡得勝嗎?難道要讓邪惡的勢力獲勝,神的事業失敗嗎?” ── SDA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第64章)】
1祂試分析本章的禱文。祂祂先知祈禱的最終目的是什麽?見2節。祂祂他有否恃賴自己和同胞的好作為祈求的基礎?見5下~7, 9節。祂祂他是根據什麽來求神?見4~5上, 8~12節。祂祂試根據先知的榜樣,寫下你為教會和弟兄姊妹而作的禱文。
2祂作者在8節的認信給你什麽提醒和鼓勵? ──《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