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a Todo Logo
聖經-註釋
- 廣告 -



傳道書 6 - 章短篇信息

傳道書 6

 

傳道書第六章短篇信息

 

目錄:

萬事的征驗(賈玉銘)

福祿壽仍屬虛空(劉承業)

身後的事(鍾鵬章)

傳道書講解──無神虛空(五至六章)(彭福)

傳道書箋記(六章)(于中旻)

傳道書(六章)(康來昌)

傳道書第六章文字釋經證道(張策)

人生最美是能享喜樂(1~6)(臺北靈糧堂)

貪得無厭是虛空(7~9)(臺北靈糧堂)

人的地位(10~12)(臺北靈糧堂)

財主也能進天國(五章8六章2)(臺北基督之家)

什麼樣的影兒(六章312)(臺北基督之家)

有神有理有分有喜樂(5169)(香港讀經會)

 

 

萬事的征驗(賈玉銘) (3-8)

 

“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1:13)自一章十二節至二章廿六節,是載著者個人的經歷。他在個人的經歷以外,也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一切所作的事,所以本書三章一節至八章十七節,皆是說到他如何觀察天下一切所作的事,說明他觀察天下一切所作的事為如何?在這數章書內,原無所謂段落,無所謂次序,即本著他所見的,直述如下:

   

一、定時與永時(3:1-22)    按著者的觀察,可知“凡事皆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當然人的生死,是在神的手中。栽種有時,不栽種也有時;傳道撒種,皆有神的指引。“殺戮有時,醫治有時”;人得病痊癒,要等待神的時候。“拆毀有時,建設有時”;教會事工之進行,皆有神的安排。”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人的境遇亦在神的掌握中。“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是言個人的動作,亦未嘗不在神的範圍中;“爭戰有時,和好有時”。和平,亦當然有定時了。天下萬事萬物既皆有定時,不論人如何勞碌,皆不能越過所定之時;人何不在神前順時聽命;否則徒然勞苦,有何益處呢?所言萬事有定時,不但是說成敗有定期;也是說萬事成敗的時間有定限;在這有定期,有定限的時間以外,還有一個無限期的時間。因為“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我知道神一切所作的都必永存,無所增添,無所減少。神這樣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3:1114)。在這有限期的時間裡,看善人與惡人,都是一樣;甚至人與獸,也像是一樣:“因為世人遭遇的,獸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樣;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氣息都是一樣。……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但按永存的時間,“人的靈是往上升,獸的魂是下入地。”(3:21)若僅以現世眼光看:“人不能強於獸,都是虛空。”(3:l9)按耶穌的眼光來看,“人比羊何等貴重呢!(l2:l2)

   

二、受欺與自欺(4:1-6)  著者說:“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壓。看哪,受欺厭的流淚,且無人安慰;欺壓他們的有勢力,也無人安慰他們。”(4:1)我便讚歎人死了比活著好,並且以為那未曾生在世上的,比這兩等人都好(4:2-3)。我又見人有“各樣靈巧的工作就被鄰舍嫉妒,這也是虛空”。(4:4)我又見那“貧窮而有智慧的少年人,勝過年老不肯納諫的愚昧王。……他所治理的眾人……多得無數……尚且不喜悅他。這真是虛空,也是捕風”(4:l3-l6)。人被人欺,固然可憐;更可憐的是人多自欺:“愚昧人抱著手,吃自己的肉……滿了兩把,勞碌捕風。”(4:5-6)這是多麼自欺呢!甚至“有人孤單無二,無子無兄,竟勞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錢財為足。他說,我勞勞碌碌,刻苦自己……到底是為誰呢?這也是虛空。”(4:8)人所以受欺與自欺,多是因為沒有幫助。“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4:9-12)我們信徒最好的同伴,就是主耶穌。若我們無論作何事,和主同作;無論行何路,和主同行;無論在何地,與主同處,甚至夜晚睡覺時,主亦在我們身邊,那就永不至為惡者所欺了。

   

三、身富與靈富(5:l-20)  有人靈富,身雖貧亦富,所以人生最緊要是敬畏神,作一個靈富身亦富的人。一則“到神的殿要謹慎腳步”——即謹慎自己的行事。二則“在神面前不可冒失開口”——因為神在天上,你在地上,所以要寡少你的話。“也不可心急發言”,多少人在禱告時,信口發言,不知所求為何,就是褻慢神。三則“向神許願,償還不可遲延”,——“你向神許願,償還不可遲延。因他不喜悅愚昧人,所以你許的願,應當償還。你許願不還,不如不許。”——切不可任你的口,使肉體犯罪。四則不可疑惑神的公義。——“若在一省之中見窮人受欺壓,並奪去公義、公平的事,不要因此詫異。因有一位元高過居高位的鑒察,在他們以上還有更高的。”(5:8-9)他的審判是公平的。人如果在神前存心敬畏,就是在靈裡富足的人。凡真在靈裡富足的人,莫不是在物質上富足的;縱有時物質缺乏,還是不富而富。因為“神賜人資財豐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份,在他勞碌中喜樂,這乃是神的恩賜。他不多思念自己一生的年日”——皆已信託——“因為神應他的心使他喜樂”(5:l9-20)。有人靈貧,身雖富亦貧,最可憐的是世人中,多有身貧靈亦貧的,縱有時物質豐富,亦終不免於貧。因為“貪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知足;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貨物增添,吃的人也增添,物主得什麼益處呢?不過眼看而已。……我見日光之下,有一宗大禍患,就是財主積存資財,反害自己。因遭遇禍患,這些資財就消滅……他怎樣從母胎赤身而來,也必照樣赤身而去;他所勞碌得來的,手中分毫不能帶去。……他為風勞碌有什麼益處呢?……”(5:lO-l7)如果能在神前存心敬畏,不但靈中富足,身也就不富而富了。

   

四、短命與長命(6:l-l2)  “人一生虛度的日子,就如影兒經過;誰知道什麼與他有益呢?(6:12)不論長壽與短命,在永遠的時間裡看來,都甚渺小,無甚差別。“人雖然活千年,再活千年,卻不享福,眾人豈不都歸一個地方去嗎?(6:6)“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90:10)人度盡的年歲,不過是一聲歎息,縱然長壽,也沒有什麼可誇呢!“人若生一百個兒子,活許多歲數,以致他的年日甚多,心裡卻不得滿享福樂,又不得埋葬;據我說,那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因為虛虛而來,暗暗而去,名字被黑暗遮蔽,並且沒有見過天日,也毫無知覺,這胎比那人倒享安息”(6:3-5)。這墜落的胎,是壽命最短的,但他未見世間的風浪,虛虛而來,暗暗而去,就一直進入神的安息,這不也是極慶倖的事嗎?按墜落的胎原是有靈魂的(1:4415)。在人看來,他的壽命雖是極短,卻已進入神的永生,一直活到無窮盡年;與那在世長壽的人相比,究竟何所謂長,何所謂短呢?

   

五、智與不智(7:l-8:17)  世人總分兩大派,即智慧與愚拙:

    ()先就智慧人一方面說

    1.智慧人的利益  其一、智慧的言語有價值。“聽智慧人的責備,強如聽愚昧人的歌唱”(7:5)。其二、智慧和產業並好。“智慧和產業並好,而且見天日的人,得智慧更為有益”(7:11)。其三、智慧能保護人的生命。“智慧護庇人,好像銀子護庇人一樣。惟獨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這就是知識的益處”(7:12)。其四、智慧比掌權的更有能力,“智慧使有智慧的人比城中十個官長有能力”(7:19)。其五、智慧使人逃避罪惡。“有等婦人,比死還苦:她的心是網羅,手是鎖鏈。凡蒙神喜悅的人,必能躲避她;有罪的人,卻被她纏住了。”(7:26)

    2.智慧人的狀態  其一、智慧人的臉——“人的智慧使他的臉發光,並使他臉上的暴氣改變”(8:1)。一個真有屬靈智慧的人,不但臉發光,全身也都光明了。其二、智慧人的心——“智慧人的心,能辨明時候和定理。各樣事務成就,都有時候和定理”(8:5-6)。其三、智慧人的眼——“我專心求智慧,要看世上所作的事。我就看明神一切的作為”(8:l6-l7)。“人查不出日光之下所作的事,任憑他費多少力尋查,都查不出來。就是智慧人雖想知道,也是查不出來”(8:l7)。惟有真智慧的眼睛,才可以辨明,因為“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林前2:13)。所可惜的是智慧固有莫大利益,無奈世人的真相,適與此相反。芸芸眾生哪有真智慧呢?“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個正直人,但眾女子中,沒有找到一個……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們尋出許多巧計”(7:27-29),所說“巧計”即失去被造時正直的面目,顯有奸詐愚昧的表相。至所言“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個正直人——或指耶穌言——但眾女子中,沒有找到一個”:是言女子不正直之比例,比男子尤大。按女子之心,雖較男子更慈愛;男子之心,往往較女子更直率。一千男子中或僅找到一個正直人,一千女子中連一個也找不到,可見人心之彎曲。

    ()再言及愚昧人的樣子  1.愚昧人的心——“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74)不知“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7:2-3)2.愚昧人的歌唱——“聽智慧人的責備,強如聽愚昧人的歌唱”(7:5)。因智慧人的責備,令人獲益;愚昧人的歌唱,使人聒耳。3.愚昧人的喜笑——“愚昧人的笑聲,好像鍋下燒荊棘的爆聲,這也是虛空”(7:6)4.愚昧人的惱怒——“不要心裡急躁惱怒,因為惱怒存在愚昧人的懷中”(7:9)5.愚昧人的發言——“不要說,先前的日子強過如今的日子,是什麼緣故呢?你這樣問,不是出於智慧”(7:10)。常見愚昧人所發的問言,足以顯出他的愚昧,不值得令人回答。6.愚昧的人行事——“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不要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7:l6-l7)愚昧人往往不肯以愚味自居,即過於自逞智慧,以致敗亡。7.愚昧人的真相——“邪惡為愚昧,愚昧為狂妄”(7:25)。是言邪惡狂妄,即愚昧人的真相;因其愚昧,才顯出邪惡狂妄的態度,行出邪惡狂妄的事來。

    著者以上是說世界萬事之真相,按其時間言,多有定時與永時。以人的情態言,每有爾詐我虞,自欺欺人。以人的生活言,多是靈貧身亦貧。按人的壽命言,不論長壽與短命,莫不是虛浮無幾,“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歎息”。以世人存心行事的實際而言,多是愚昧無知,有己無人,有我無神,只顧身而不顧靈。著者特此提醒人當猛然覺悟,除去悲觀的情緒,積極地、快樂地、利用短暫的時光,作成永遠的事業。

 

 

福祿壽仍屬虛空(劉承業)

 

第四講 福祿壽仍屬虛空

 

經文:(傳五8至六12

  我這次與大家研究傳道書,目的是盼望與大家學習如何查經,儘量深入研究每一節聖經;難解的經節,也去研究。許多時候,我們讀聖經不求甚解,遇見與我們有不合意的地方,便放棄了研究。這種讀經態度會妨礙我們靈命的成長,我們應該儘量明白神的說話;讓神的話語教導我們,改變我們。

  中國人的觀念以為能夠有「福祿壽」全是最好的。但傳道書作者指出,福祿壽全未必是福氣,可能成為禍患。他指出真正的福氣乃是從神而來的,他不是提及天上屬靈的福氣;真正的福氣仍是在地上和屬物質的現今福氣,傳道書寶貴信息就是在此。我們不需要將來到天上,才可以享受這些福氣,即使現今在這邪惡的世代,也可以靠神恩典,享受現今的福氣。他特別強調屬物質方面的福氣,我們不要以為凡是屬物質的都是敗壞的、惡的;好像初期教會洛斯底派的人,認為物質是惡的。因此有人實行禁慾主義,甚至成為放縱主義。我們不能接受這種觀念,因為物質也是由於神的恩典,是從神而來的。物質並不是敗壞的,神會透過物質來賜福給我們,可見我們的神是很實際的。這段經文可以分開兩大段來看,首先指出福祿壽全可能成為禍患,跟�戎L指出真正的福氣是從神而來的。

{\Section:TopicID=109}(一)我們先看成為禍患的例證

  作者從人生的觀察,指出福祿壽可以成為禍患。福的方面(五10)「貪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知足;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這也是虛空。」我們常認為有錢纔是有福的,但作者指出人是不知足的,常見愈有的人就愈想有,永不知足;百萬富更想作千萬富翁,千萬富又想作億萬富翁。這些財富無法使人滿足,因為人是與生俱來,便不滿足的。幾年前,當香港股市攀至高峰時,人的慾望亦隨之升高想多得點錢;股市下跌時,許多人就失意便想自殺,這些都是有錢人,可見財富不能使人滿足,反而帶來憂愁禍患。如果我們無錢買股票,便毋須理會股市的漲瀉了。

  1.(五11)「貨物增添,吃的人也增添,物主得甚麼益處呢?不過眼看而已。」這是指出人的外表雖然好看,比如有些人有車、住的是高尚洋房,養的是大狼狗,很可能是外表而已;未必可以帶來滿足的。收入高的人,支出也自然多;有時候住公屋的人,卻比其他的人更加有錢,這是不足為怪的事。

  (五15)「他怎樣從母胎赤身而來,也必照樣赤身而去;他所勞碌得來的,手中分毫也不能帶去。」可見你所有的,只不過佔短暫的時候;赤身而來,也是赤身而去。聽說亞力山大帝臨終前吩咐人,在他的棺木開兩個洞口,伸出他的手,以示自己雖富有家財,卻不能帶走。(五13)「我見日光之下,有一宗大禍患,就是財主積存資財,反害自己。」有錢的人,可能不理會別人,他目中無神;可憐卻成為匪徒勒索的對象,錢財成為他的禍患。有些人是守財奴,想搾取別人的金錢,成了別人的禍患。(五14)也指出,即使你有兒女,你手中也是一無所有;可能兒女是敗家的,會耗盡你的家財。(五17)「並且他終身在黑暗中吃喝,多有煩惱,又有病患嘔氣。」可能因為他得的是不義之財,以致要在黑暗中吃喝,這是很悲慘的事。

  (六1-2),這�堳�出自己勞碌得來的成果,不能去享受,反而讓別人來使用,這不是真正的福氣。(六3)指出雖有百子千孫,但很可能也不得埋葬,這是何等可憐。傳道者指出上面許多人以為的福氣,很可能成為禍患。

  2.現在我們來看祿的方面,祿指官位方面。(五8):「你若在一省之中見窮人受欺壓,並奪去公義公平的事,不要因此詫異;因有一位高過居高位的鑒察,在他們以上還有更高的。」若果你做一個官員卻貪污欺壓,會令人厭煩。但另一方面,諺云:「一山還有一山高。」有人的地位會高過你,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愛黎民的父母官。

  3.至於壽方面,(六6)「那人雖然活千年,再活千年,卻不享福;眾人豈不都歸一個地方去麼?」一個人怎會活到千歲?即使你有兩千歲,你仍會死亡,仍不可享福。有壽命可能是禍患。我的岳丈是一百零二歲,他常說留住了老命,卻看了更多傷心的事;當子孫不守道時,反而令他更加傷心!當看見兒孫離世,白頭人送黑頭人,這也是很悲慘的事。

  當作者在上面指出許多的虛空後,在(六8-12),他提出一些小結。作者發出兩方面的感嘆,有甚麼長處呢?有甚麼益處呢?

  第一方面這是在乎價值方面,不知道甚麼東西才有價值。作者指出一般人的價值觀以為福祿壽最好;但他認為這不是最好的。我們信主後,應該有另一套價值觀,與世界的人是不同的。假若我們的價值觀是與世人一樣的話;我們便難作個基督徒,會產生很多衝突矛盾。今日世界混亂,因為沒有正確的價值觀。有人認為試婚同居是可以的,有新道德觀的人,認為只要出於愛便行;殺人也是可以的,因為認為是劫富濟貧是可以接納的。幾年前,約紐停電,許多人趁機搶劫,當新聞界訪問那些被捕者時;這些人認為有錢人有,他們沒有,故搶劫是很公平的。有些基督徒在教會內有一套倫理標準,而在教會外�礞S另有一套的標準。人生的空虛是因為不知道真正的價值觀。今天聖經成為必讀的書,聖經的原則,成為我們行事為人的標準。我們的神是永�琲滿A祂的標準也永遠一樣。

  另外第二方面的感嘆(6-12「誰能告訴他身後,在日光之下有甚麼事呢?」今日不知明日事,今天是屬於你的,你不知將來的遭遇如何,因此便帶來徬徨。香港人不知道一九九七後怎樣,心�堳K會徬徨不安,這種徬徨便成為人生焦慮的原因;有些人求籤占卦,是要知道將來的事。

{\Section:TopicID=110}(二)作者也提及積極方面,真正的福氣是從神而來的

  (五18-20),在這段經文中,多次提及神,是神賜他吃喝,清楚告訴我們能夠生活,是神的恩典。這是很大的享受,許多恩典,我們經常領受,平凡了便不感恩。有些人有錢財,卻不可以享用,但有些人神賜他資財,可以吃喝享用。這便有很大分別,能夠享用的人是神的恩典;能夠在勞碌中享福,這是福氣。(五20)他常有愉快心情來享受。神與他一起快樂。有些人以為酒色財氣,一本萬利,坐勞斯萊斯或飛機,這才是福氣。傳道書作者指出我們在簡單的生活中,也可以享受福樂,並不需要餐餐珍饈百味,粗茶淡飯也可以享受。(五18)「我所見為善為美的,就是人在神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他並沒有指出吃喝甚麼,可見福樂並不在乎物質的豐富或多寡,而在乎你使用時的心態。如果我們用一種感謝的心來飲水時,較你用一種憎恨的心情來吃魚翅,更加有福。(箴十七1),「設筵滿屋,大家相爭,不如有塊乾餅,大家相安。」這些屬物質的福氣,都是神的恩賜,我們不需要有許多的名譽或享受;只要我們滿足,雖然窮困,也可以享福。這是福樂的新詮解,正如箴言說:「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滿足,並不加上憂慮。」── 劉承業《從虛空到有意義的人生──傳道書的研究》

 

 

身後的事(鍾鵬章)

 

身後的事

(新年信息)

經文:傳六:12 - 七:14

引言:

讓我先解釋題目的意思:“身後的事”不是身體後面發生了什麼事,也不一定是指人死後的事。在傳道書裡,身後的事指的是未來的事,當然也包括了人死後的事了。

將來的事有什麼好談的呢?傳道書的作者在這段經文的開頭說:“人一生虛度的日子,就如影兒經過,誰知道什麼與他有益呢?誰能告訴他身後在日光之下有什麼事呢?”在結尾又說:“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遇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神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什麼事。”他自己都說沒有人會知道將來的事,那還有什麼好談的呢?原來這是一件關乎人生的問題。說到人生的問題,誰有資格談論這個問題呢?如果說到病痛,我們只會聽醫生的話,因為醫生是專家,有資格來談。如果你已經活了大半生,是否就有資格談論人生的問題呢?不見得。譬如,你可能教養很多孩子長大成人,卻不見得有資格來談教養的問題,因為對你的孩子你所用的方法,不見得在別人的孩子身上就有效。同樣的道理,一個富有人生經驗的人不見得有資格來談人生的問題,他說的最多給人作個參考。何以傳道書的作者有資格把他寫的話放在聖經裡,不是給人作參考,而是要我們遵行呢?他究竟是誰,有這樣的資格,有這樣的權柄說話?原來這個人是所羅門王,是大衛王的兒子。難道做皇帝就有資格說話嗎?不是的,這個皇帝的人生經驗特別豐富,好的、壞的經驗他都有。最重要的是,他有神賜給他的智慧,這是他登基時從神那兒求來的(。。兩個婦人爭奪孩子的故事。。)。因著他有過人的智慧,他有資格查考人生的意義,有資格來寫這本傳道書。

所羅門王幾經過了長時間的研究後,得出了一個結論: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百姓,沒有人知道以後要發生的事。既然沒有人知道以後要發生的事,我們要怎樣度過今生,過在世的日子呢?就好像現在是一年的開始,我們根本不知道今年將要發生什麼事。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可以有幾種態度:一是不要管它,有一天過一天﹔一是為自己定一個目標,然後按部就班去做﹔一是吃喝玩樂,享受每一天,反正明天如何沒有人知道。。所羅門王研究之後,怎麼樣說呢?

本論:

(1)既然未來的事我們不知道,那我們要如何度過今生?所羅門王把這個秘訣夾在六:12和七:14兩節的中間。這有如漢堡包的肉。就算你隨意的瀏覽,都會發覺在這塊肉裡有的是智慧。所羅門王要我們有智慧過這一生。為什麼呢?譬如今天聚會之後,你不知道要做什麼,不知道傳道會不會送你回家,不知道有沒有巴士行駛,有沒有德士通行。。在這種情況下,除非你有智慧,知道要怎麼樣做,不然的話,你簡直是個癡呆子流失在人群當中。在眾多民族當中,猶太人把智慧看得比金銀珠寶還珍貴。猶太家庭的孩子,幾乎都要回答大人這樣一個問題:“有一種沒有形態、沒有顏色、沒有氣味,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嗎?”要是孩子回答不出來,大人就會告訴他:“孩子,它比金子、寶石更值錢,只要你活著,它就永遠跟著你,它就是智慧。”猶太人不論在以色列或世界其他地方,都有非凡的成就。據資料統計,每千萬人口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猶太人為七人,非猶太人才023人。愛因斯坦、貝多芬都是猶太人。

所羅門王勸我們要過一個有智慧的生活。理由在哪裡?將來的事不錯是個未知數,但有一件事卻是肯定的,就是大家都要死!“死是眾人的結局。。”(七:2)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死是遲早的問題,我們當然總是認為死和意外只會發生在別人的身上,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其實這跟鴕鳥把頭藏在沙裡,不敢面對現實沒有兩樣。聖經是一本要我們直接面對死亡這件事。記得在1982年發生在英國白金漢宮伊利沙白女皇的寢室裡的一件事嗎?英女皇半夜醒來,突然發現有一個陌生男人站在床沿,嚇了她魂不附體。白金漢宮是一塊嚴密防守的地方,有一重重的保安措施,什麼可能會讓一個外人闖入而警衛不知道?調查顯示,當晚不可能發生的事全都發生了。這個人名叫Michael Fagan,是個精神病患者。他不知怎樣,神不知鬼不覺闖入皇宮的花園,從水管爬上,進入皇宮走廊,沒有人過問一句。來到女皇的臥室,他推門進去,在床邊跟女皇談了十分鐘。我們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事,但我們會知道什麼事都可能發生﹔在可能發生的事當中,肯定會發生的是死,是我們不能逃避的事實。所以所羅門王叫我們要有智慧的過一生,面對死亡。

要有智慧過一生,理由還有一個,就是因為發生的事不但難以預料,而且不能改變。所羅門王說:“神使為曲的,誰能變直呢?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神使這兩樣並列。。”(七:13 - 14)我們希望一生風平浪靜,凡事亨通,但神做事偏偏不是這樣,有亨通的日子,也有患難的日子。除非有人有智慧,從發生的事看出都有神的美好旨意,不然的話,我們整天會唉聲嘆氣。(神讓我們背包袱是有其美意的。。)

()從哪裡找到智慧呢?從書本嗎?從學校?。。都不是!所羅門王一而再地提到:“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七:2)﹔“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的心在快樂之家。”(七:4)世人整天忙著工作,賺錢養家,以為這就是一生。在宴樂場所,人看到的歡樂只是個外表,是個假像。直等到他們來到遭喪之家,看見一個朋友、親人躺臥在四四方方的箱子裡,他才如夢初醒。原來一個人赤身而來,也是赤身而去。亞力山大帝臨死之前,吩咐手下在他的棺材兩邊開個洞,把他的手掌伸出外面,讓人看見,他一生東征西伐,橫掃歐亞兩洲,但死時兩手空空,什麼也不能帶去。只有當人在忙忙碌碌的時候,在遭喪之家停下來,他才會得到智慧,明白這個人生的道理。

()基督就是我們的智慧:舊約雖然不斷強調要有智慧過一生,要怎樣找到智慧,但很多時候都像在霧裡看花,看得不透徹。猶太人因為把智慧看得珍貴,所以他們很重視家教。當孩子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然後叫小孩去吻《聖經》上的蜂蜜,讓孩子意識到《聖經》是甜的,從小愛它。猶太人只是讀舊約,他們已經能得到智慧聰明,有非凡的成就。我們有比他們更確切地掌握智慧的途徑,不是一年幾次到遭喪之家去尋找智慧,而是一年到頭從新舊約的查考,而得到智慧。猶太人是面上蒙著帕子讀聖經,我們是在聖靈的光照底下閱讀聖經,看到耶穌。聖經說,基督耶穌就是我們的智慧。他是道路、真理和生命。未來的事雖然不是我們可以知道,但能跟隨基督的腳蹤行,就絕對不會再害怕未來。

結語:

以前在Guiness Stout 黑啤酒的廣告,林子 祥George Lam 問:“你怕黑嗎?黑有什麼可怕?有黑啤酒喝就不怕了。”

我問你:“你怕將來的事嗎?你怕死嗎?將來有什麼可怕?有基督的智慧就不怕了。”

我就把這基督的智慧當作新年禮物送給大家。有句猶太格言這麼說:“有位智者被人問道:‘為何你能成為智者?’智者聞言答道:‘因為到目前為止,我在燈油方面所花的錢,比起食用油方面還要多得多。’”希望今年大家花在讀聖經的時間比吃飯娛樂的時間還要多得多。

 

 

傳道書講解──無神虛空(五至六章)(彭福)

 

三、無神虛空

 

傳道書五.六章

  第五章,我們定名為「無神虛空」章。

  世界沒有神,是很可憐的,所以這本書應多看幾遍,一般人以為物質無神,各人都帶無神論的主義,但這本書是叫我們認識神。

  因為人在日光之下,沒有寄託與盼望,所以作者特將日光之下的一切虛空,說得很詳細,叫我們仰望敬拜日光的神,他的一切都是真實的,人不要神是一件大禍事,作者就是看到日光下有這大禍,就是因為人沒有神。

  神是什麼呢?神就是愛,沒有神就是恨,聖經說神就是光,沒有神一切便變為黑暗,又說人就是有生命,沒有神也是死的,何以會將這個大好的世界,變為黑暗呢?因為沒有神,所以一切都變為虛空了,在敬畏神方面說,就是謹言慎行,請看五章一至二節,就可以知道了。

  那麼說得清楚一點,人因何要虔愛神呢?就是因為日光之下一切都是虛空,所以就要敬愛神,聖經說,敬畏神的人,凡事都要遵行神的旨意,言語方面,要隨時說造就人的話。

  沒有神就是沒有愛,彼此恨惡以致家庭及社會不安寧,演成一種大禍患。

  再看,因何要敬愛神呢?因為真正敬愛神的人,他有一種公義,(五章八節),世上有許多事是沒有公義與公平的,故有許多受欺壓的事發生,但作者說,叫我們不可灰心,有一位至高者住在天上的,就是神,他會為我們伸冤的。

  基督徒如何信仰上帝呢?就是信靠神,給我們有一種生活的大盼望。

  信靠神的人,生活就有了寄託,有安慰及盼望。(五章七節),又(十九節),所以,作者在他的經驗中,世界必然有一位真神,我們都是主內的人,得到神的安慰與寄託及盼望,使我們感謝主的。

  若沒有神,就是在憤恨,黑暗,死亡之中過活,我們要格外親愛主,敬拜主,在主�堥洇畯怞野�明。

  許多人貪愛世界,而不愛神,忘記神,過了幾十年的光陰,但甚麼都空了。所以我們不單祇愛神,神的一切就是我們的了。

  怎樣知道呢?神為什麼要造這個世界呢?這都是為人,若不是為了人,他就不造這個世界了,看創世記便可明白,神造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人類的。

  沒有神便是大虛空大禍患,所以我們要多多愛神,敬仰神,倚靠神。

  現在我們研究第六章,定名為「福壽虛空」,人在世上愛慕什麼呢?人最愛是福氣,且看什麼東西都加上福字在上,還有一種人喜愛的是壽,十年後百年後仍不老的盼望。

  但我們看這章提到福壽都是虛空的,那麼,還有何人信仰上帝呢?這個道理我們可不聽了,但你要知道,這一切的虛空,都指日光之下而言,我們還有的是日光上的真實福氣,若不了解日光下的虛空,又怎能顯得日光上的寶貝呢?

  (參六章二至三節),各位看這個壽好不好?福氣大不大呢?可是不能享受,連自己埋葬的地方都沒有,這豈不是虛空嗎?

  在大時代中,福壽的事情,你我都經過了,以前很多財富的人;現在連一塊安身也沒有,就算你活到一百歲,兒女眾多,但飄流各處,一點辦法也沒有,後來或自殺,連安身的地也沒有,這不是虛空是什麼?

  現在擺在目前的一切不是虛空與禍患嗎?現在的大災難警誡我們提醒我們,目光之下一切都是虛空的,所以我們要在日光之上爭取福壽,便可以得到上帝的福氣,祇好聽神的話,發展神的事,神便叫我們得�旬u的福與壽,但許多人都厭世說:這世界如此不好,死了吧!這是因為沒有神,未得神為他的倚靠,所以便會如此。

  一個有名的人,如摩西生長在王宮�堙A錢財富貴都盡有,但神要選召他,所以他便同以色列人一樣受到磨煉,才能帶領幾千萬人脫離了埃及地,他聽神的話,不但教了自己,且將幾十萬人都救了出來,前往迦南地去。

  我們要敬拜神,信託神,福壽一定永遠長存的,若不敬拜上帝的人,在世上一切都是他的罪惡,或因而自殺,因為他沒有神,所以如此。我們信仰神,傳揚他的話,我們一定有福氣一定很長壽,所以作者很鄭重的儆誡我們,要敬拜神。

  壽命與富貴及錢財是有限的,我們要仰望日光之上的神,才能得到永生的福壽。聖經說:人的罪惡,結果就是死亡,財富是主賜我們的恩典,若不好好的仰望主,依靠主,親近主,至終仍是落空的。── 彭福《傳道書講解》

 

 

傳道書箋記(六章)(于中旻)


  人的有限

  他也不能與那比自己力大的相爭(傳六:10

  人的愚昧,在於不知道自己的極限,總是想作自己力量範圍以外的事,要求取超越自己智力範圍以上的知識,要積聚自己所無法消費的資財。
  現代人可以輕易的說:“人定勝天”,以為憑藉科學的幫助,沒有不可能的事,實在是愚昧得夠可笑的。其實,不必須這樣說,人的�堶掖ㄕ陪荈恩U,要與神較力(何一二:3-4),總不肯罷手。這都是由於人不知道自己有限(傳六:10-11):

  先前所有的早已起了名,並知道何為人,
  他也不能與那比自己力大的相爭。
  加增虛浮的事既多,這與人有甚麼益處呢?

  人從早以來,中了魔鬼的詭計,就有這與神相爭的傾向:神吩咐他修理看守伊甸園,他竟想同神一樣,監守自盜,違背神的命令,採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來吃(創三:1-19)。結果神的咒詛臨到,那背叛的毒素,也流傳在人的子孫中。
  人的驕傲,使他忘記自己品質的低賤。神用塵土造的人,竟然像瓦片同造它的主爭論:“泥土豈可對摶弄它的說:‘你作甚麼呢’?”(賽四五:9)還有比這更不正常的事嗎?人該知道生命的有限,若不是神的手托住,人就粉碎無用。
  人忘記自己力量的有限,以為居高臨下,可以作霸主。驕傲的以東人,以為自己據守山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誰也奈何他不得。神卻定了將他腳下的地拿走:“誰蒙揀選,我就派誰治理這地。誰能比我呢?誰能給我定規日期呢?有何牧人能在我面前站立得住呢?”(耶四九:19
  約伯以為自己沒有犯罪,朋友辯論不能折服他;他想能與神對辯講理:“祂本不像我是人,使我可以回答祂,又使我們可以同聽審判。”(伯九:32)那是因為他的智慧有限,不知道自己可憐的情形。到神說話質問他的時候,他就知道自己是何等無望愚昧,“厭惡自己,在塵土和爐灰中懊悔”(伯四二:5-6)。
  頑強自義的掃羅,以為信從主道的人是異端,必須迫害,加以剪除。到了大馬色的路上,主向他顯現,對那匹凶猛不羈的野馬說:“掃羅,掃羅!為甚麼逼迫我?你用腳踢刺是難的。”(徒二六:14)他悔改了,變成了馴服有用的使徒保羅。
  甚麼時候你放棄與全能的主相爭呢?祂必得勝。

 

 

傳道書(六章)(康來昌)

 

第六章

日光之下有許多虛空的事

「有資財不敬畏神」是虛空(1-2節)

1-2          1我見日光之下有一宗禍患重壓在人身上,2就是人蒙神賜他資財、豐富、尊榮,以致他心裡所願的一樣都不缺,只是神使他不能吃用,反有外人來吃用。這是虛空,也是禍患。

這其實跟前面的還是連在一起,就是:神給的豐富,真的是在敬畏神之下一種喜樂的享受。這「一宗禍患」就是神賜他資財(不管是像得到遺產、或很努力工作來的),物質上所有的不缺,但身體上不足;或身體也能享受,而心靈不敬畏上帝,那都是麻煩的事。

信靠神的必不缺乏

我先說:神給我們的缺不缺?路加福音廿二章35節:「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差你們出去的時候,沒有錢囊,沒有口袋,沒有鞋,你們缺少什麼沒有﹖他們說:沒有。」然後耶穌說:「耶穌說:但如今有錢囊的可以帶著,有口袋的也可以帶著,沒有刀的要賣衣服買刀。」整個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我們全然信靠上帝、遵行神的話,這是一個絕對不變的原則;但在遵行神的話的時候,那方式也許有時我們需要刀、有時需要錢囊,都可以靈活運用。我們信靠神的不缺,詩篇廿三篇1節,只要耶和華作我們的牧者,我們就都不缺乏;甚至在任何艱難狀況下,我們也不缺乏。申命記二章7節說:你們在曠野(一個很艱難的地方)的四十年,什麼都沒有缺;甚至這四十年是一種神的處罰,也都不缺乏。這種不缺乏是因為有主。

不信靠神的,即使物質不缺,還是虛空

另外有一種不缺乏,就是經文這裡的不缺乏:他物質上很豐富,但對神並不認識,這種不缺乏就是一種虛空;就是你賺了、得到一切卻沒有幫助,甚至這種豐富使你更認為不需要上帝。詩篇十七篇14節:「耶和華啊,求你用手救我脫離世人,脫離那只在今生有福分的世人!你把你的財寶充滿他們的肚腹;他們因有兒女就心滿意足,將其餘的財物留給他們的嬰孩。」你看,神給他們真的好多,而且是神的財寶(「你把你的財寶充滿他們」;所有的財寶都是神的)充滿他們的肚腹;而且讓他們有兒女,而且還有更多的財物給他們的嬰孩。但詩人覺得:「救我脫離這種情形」。這種情形為什麼要救?(我們巴不得進入還來不及,有這麼多吃不完、喝不完的。)我想從經文來看就是:第一個,這種人會自大、會成為一種惡人、對人是很邪惡的。第二個更重要的,這種人會忘記上帝;因為神給的財寶叫人覺得有,他就不敬神、也不愛人。所以詩人只希望一件事情,就是:「我在義中見你的面、我信靠你、走正路。」在復活的時候(或任何時候),我們能夠見到神的形像、我們知道你在我右邊,就滿足了。詩篇七十三篇7節也講這世界上富足的人,他的東西多得不得了,但主醒了,看他們像夢一樣(這擬人化的寫法,有一段時間主好像睡覺,其實主沒有睡覺);主在審判時,他們會看到他們所有的只是一場惡夢。

回到第2「只是神使他不能吃用,反有外人來吃用」,這並不是說外人就有福氣,其實都是虛空,只有認識主才不虛空。

「多子多壽不敬畏神」一樣虛空(3-6節)

3-6          3人若生一百個兒子,活許多歲數,以致他的年日甚多,心裡卻不得滿享福樂,又不得埋葬;據我說,那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4因為虛虛而來,暗暗而去,名字被黑暗遮蔽,5並且沒有見過天日,也毫無知覺;這胎,比那人倒享安息。6那人雖然活千年,再活千年,卻不享福,眾人豈不都歸一個地方去嗎﹖

這裡已經用所有的方式,來形容人所能形容的人間的好,就是有一百個兒子、有很多的歲數(在創世紀第六章那裡,塞特的後裔常常就是這樣:活到八、九百歲、生兒養女;那麼多孩子能夠都養得起,很富貴、很長壽)。但第一個:「心裡卻不得滿享福樂,又不得埋葬」。什麼叫「不得埋葬」?一個就是說他最後、死前的狀況很不好,可能是突然碰到了什麼災禍;另一個會不會就是太多的兒子、太多的富裕,而沒有敬畏神的心?這些兒子也因為要爭、或享受這些財產而根本也沒有照顧到父親,連他死都沒有去埋葬他。也就是說:生和死,有這麼多東西,沒有辦法享受;只有一些看得到、可以炫耀的東西,但沒有享受到。(你不覺得今天也有很多人就是這樣?東西真是多,但他沒有享受到)。作者在這裡用一個比喻說:「那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這是不可思議的,你在世上最少還有一點榮華富貴,為什麼那胎比你還好?因為世上的榮華富貴沒有讓你享到福,而有很多的憂患、擔心、生氣(看到兒子的爭執、看到自己這麼多東西怕被人搶走、因為忙碌要維持自己這麼龐大的事業),就更沒有時間享受了。這大公司叫你更忙、更累、更不能享受,就真的像托爾斯泰小說裡魔鬼給人的東西,就是不斷的飲鴆止渴、不斷給你更富裕的東西,叫你更不能享受這些富裕。公司更大,叫你更為公司擔心;小孩更多,叫你更為小孩擔心,希望他們都有成就;有成就,更為他們擔心,希望他們成就更大;那就變成一個網羅。這裡就把福氣跟一個東西做等號:就是第5節的「安息」,你沒有安息。為什麼那胎比你好?因為胎有安息;你活著就是焦慮,那有什麼用?你有一千年,沒有享安息。我們當然說,所有神的恩典都要記得,不只是安息;但我們又說,所有神的恩典也幾乎是互相可以用等號的:安息、平安、喜樂、自由、豐富,其實也是一樣的意思。我們能夠很平安,在工作時、在老年、年輕時都有安息。不是中年、老年人才為選舉或經濟等在不安、懼怕,我自己想想我們年輕的時候,不也有很多恐懼的事情?我們小時候最恐懼的當然就是學校功課、聯考的壓力等等。日光之下無新事,現在有各樣的變化了,人的恐懼沒有減少。

其他虛空的事(7-12節)

7             人的勞碌都為口腹,心裡卻不知足。

這我們已經講過,我們真的為口腹,如果再講多一點:穿著、房屋、汽車,為這些勞碌,但有了還是不能享受,因為心裡不知足。

8             這樣看來,智慧人比愚昧人有什麼長處呢﹖窮人在眾人面前知道如何行,有什麼長處呢﹖

 就算是一個智慧的窮人、一個在世上聰明的人,這智慧如果不是敬畏上帝的話,都沒有任何的長處;就什麼都一樣。

9             眼睛所看的比心裡妄想的倒好。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眼睛所看的」有很多製造慾望的時候,眼目的情慾並不好。但眼目會製造情慾,不是眼睛的問題,是你心中。所以最邪惡的、最需要防犯的,還是我們的心;不是你看到一幅色情畫面的問題,是你心是否走在正路上(當然我們不否認外面的刺激也是要防犯的)。

10           先前所有的,早已起了名,並知道何為人,他也不能與那比自己力大的相爭。

有看清世事的智慧,不認識神也是虛空無義

這我想都是那種智慧的人,智慧的人能夠看到。「早已起了名」就是能夠定案了;也可以說是他很懂得歷史、他知道歷史的教訓。他看到現在總統或董事長所犯的錯,以前的人也犯過,他都知道。「並知道何為人」他也知道人是什麼。但他如果不是在順服上帝,那也是沒有意義。「他也不能與那比自己力大的相爭。」我們不是跟命運相爭(基督徒根本不相信命運),我們不跟神爭,我們是順服神的帶領。

11-12      11加增虛浮的事既多,這與人有什麼益處呢﹖12人一生虛度的日子,就如影兒經過,誰知道什麼與他有益呢﹖誰能告訴他身後在日光之下有什麼事呢﹖ 

虛度的日子像影子,影子是不真實的。不過在歷代志上最後一章大衛講:我們一生好像影兒,這是正面的。怎麼講?就是我們現在的日子是具體而微的描述了(那影子就是一個輪廓)我們以後永遠跟主在一起的生活。那這很有意思了,如果我們都過一樣的日子、我們跟不信主的人都在這世界吃喝嫁娶,但他們是一種影兒,就是空的、沒有意義;我們是一種影兒,就是預表將來會更好的。我們的影兒是個好的影兒、他們的是沒有益處的。這個世界上也沒有人能告訴你「身後在日光之下有什麼事」。事實上也可以講,因為聖經上有告訴我們我們以後會怎麼樣,問題就是我們信不信、我們信了有沒有把這當話。

 

 

傳道書第六章文字釋經證道(張策)

 

07

 

無福消受

   

讀經:傳6

內容:

一、人的可憐

1、無福消受

6:1  我見日光之下有一宗禍患重壓在人身上, 

6:2  就是人蒙 神賜他資財、豐富、尊榮,以致他心裡所願的一樣都不缺,只是 神使他不能吃用,反有外人來吃用。這是虛空,也是禍患。 

本章作者主要描述人的可憐。開頭這裡,作者講到一種可憐光景。有一些人在物質上很富足,自己卻無福消受,只能歸給外人,比如被洗劫一空(比較5:13-14),或者猝死。這對他們而言,真是白忙一場。

2、沒有福樂

6:3  人若生一百個兒子,活許多歲數,以致他的年日甚多,心裡卻不得滿享福樂,又不得埋葬;據我說,那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 

6:4  因為虛虛而來,暗暗而去,名字被黑暗遮蔽, 

6:5  並且沒有見過天日,也毫無知覺,這胎比那人倒享安息。 

6:6  那人雖然活千年,再活千年,卻不享福,眾人豈不都歸一個地方去嗎? 

作者又講到一種可憐光景。有一些人兒孫滿堂、健康長壽,但心裡一直不能得到滿足,並且最終死無葬身之地。作者說他們連流產的胎兒都不如。因為雖然這些胎兒短暫的一生只能在母腹裡面,沒有看到花花世界,也談不上知覺,更談不上姓甚名誰,但也並沒有體驗過人生的苦楚。而這些兒孫滿堂、健康長壽的人即使能夠再活千年,卻不能享受福樂,又有什麼價值?最終仍然逃避不了死亡。

3、分析總結

6:7  人的勞碌都為口腹,心裡卻不知足。 

6:8  這樣看來,智慧人比愚昧人,有什麼長處呢?窮人在眾人面前知道如何行,有什麼長處呢? 

6:9  眼睛所看的,比心裡妄想的倒好。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6:10  先前所有的,早已起了名,並知道何為人,他也不能與那比自己力大的相爭。 

6:11  加增虛浮的事既多,這與人有什麼益處呢? 

6:12  人一生虛度的日子,就如影兒經過,誰知道什麼與他有益呢?誰能告訴他身後在日光之下有什麼事呢?

本章最後,作者對上述可憐的光景作了分析。他說人既然為了解決饑餓問題而終日辛苦勞碌,但心裡卻無法滿足,那麼智慧人比愚昧人有什麼長處!窮人知道應盡的本分又有什麼長處!大家彼此彼此,都生活在空虛之中(7-8節)。這樣看來,眼睛的享受倒比心裡的空想更實在(9節)。世界和人都有其特性和限度,人生的基本性質神已經預定(起了名,比較3:1-8),人無法改變,也跳不出此限制(比自己力大的是指神,10節)。反而越多說話,就越見虛浮,這對人有什麼益處呢!人的話語改變不了世界,只能增添虛空(11節)。人一生虛度的光陰,就像影子一樣轉瞬即逝,誰能知道究竟什麼是對人有益的呢!誰又能告訴人在他死後世界會發生什麼事情呢(12節)!

二、反省反思

1  本章作了哪些教導?

2  你從本章得到哪些啟發或教訓?

 

 

人生最美是能享喜樂(1~6)(臺北靈糧堂)

 

v.2「吃用」,意「享用」。

v.3「不得埋葬」,意「無人殮葬,或未得尊榮的葬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了讓人明白,最美好的人生態度,是不論財富多寡,都能喜樂的享受神的恩賜,傳道者舉了二個反例來說明,人就算擁有一切,若不能享受喜樂,也是枉然。

有的人心想要的,如財富、產業、地位、權勢、聲望,雖一樣都不缺,但是卻不能喜樂的享用(v.2)。可能因他健康不佳,或家中不和,或是個工作狂,或因天天要應付層出不窮的問題,而心煩氣燥。總之,他雖擁有一切身外之物,心中卻沒有絲毫喜樂。不但如此,他辛勞所得的成果,自己不能享用,反倒讓別人白白的享用,那他勞碌求富,真不知所為何來。

有的人子孫滿堂,長命百歲,心中卻毫無喜樂,一生都活在歎息之中,死時又無人送終厚葬(可能兒孫不孝)。他的人生,還不如未嘗人間苦樂就夭折的胎兒,因他至少享受了安息(v.3)。這樣,人如長壽卻沒有喜樂,那人生真是虛空。

藉這二個例子,傳道者讓人好好的思想,人生到底那一樣更美好?是「一樣都不缺」呢?還是「能以吃用」 (19) ?是要「在勞碌中喜樂」呢(19),還是要「年日甚多」?要「能取自己的份」呢,還是要被「外人來吃用」?

人生的問題常是在於不知如何作抉擇,不知道什麼更有價值(v.3)。傳道者以對比法讓我們思考,在「擁有一切卻失去喜樂」,和「擁有不多卻滿有喜樂」之間,當作何種選擇?唯有明白喜樂滿足勝過擁有一切,才能把人生的焦點從「佔有」挪開。當我們將系纏我們的事物割棄時,心就得著釋放,能自由的服事神了。「瑪門」和「主」,是不能在心中共存的。我們若只要神,就能為祂所賜的一切感謝,也能夠不論貧富,都一樣的活出敬虔的喜樂了。

一首悅耳動聽的小曲,比一首華麗但冗長,且令人坐立不安的交響樂,要更為人所喜愛。人生不在乎長短,也不在乎擁有,只在乎是否充滿喜樂與意義。所以摩西切切的祈求,「求你使我們早早飽得你的慈愛,好叫我們一生一世歡呼喜樂。求你照著你使我們受苦的日子,和我們遭難的年歲,叫我們喜樂。」(詩九十1415)

默想

1.為何人可能擁有一切卻失去喜樂?如何才能不失去喜樂滿足?

2.這段經文對我個人現在的生活目標有何提醒?

回應

親愛的主,懇求你開我的眼,照亮我的心,賜給我智慧,使我真明白人生中什麼是最值得追求及擁有的,並幫助我在生活優先次序的安排,及禱告祈求上,切實的符合基督徒的價值觀。

 

 

貪得無厭是虛空(7~9)(臺北靈糧堂)

 

本段討論人生另一大問題-「不滿足」。欲望得滿足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動機。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發現人的欲望有五種:生存、安全感、愛與被愛、自尊及自我實現。人所做的一切事舉凡生活享受、累積財富、追逐權勢、結交友朋、參加社團、婚姻、休閒等全是為了滿足這五種欲望。人辛勤工作的最終目的也多半是為此。有人是為家計,有人是為保障生活,有人是為歸屬感、受肯定,或實現理想。這種天然欲望或私欲,聖經稱之為肉體的情欲,有一大特性:即是貪得無厭。

欲望不得滿足的挫折感,是人生不快樂的一大原因。若以「喜樂滿足」作為衡量人生收穫的指標,可能會發現,聰明人憑他的智慧才幹,雖攫獲了所有他想得的一切,但他得到的喜樂滿足,卻不見得勝過一個愚笨人。愚笨人所得雖不多,但一樣能享受,一樣的受朋友的喜愛(v.8)。甚至窮人若辛勤工作,努力向上,行止合宜,他所得的喜樂滿足,不見得少於富人。

既然擁有更多不見得能喜樂滿足,為何人還要拼命的攢取呢?無他,皆因無盡欲望的驅使,有一詩詞將這種人類的絕境描寫得非常傳神,「努力無數扇窗,窗外另有一扇窗,掙扎千百條路,路終另有一條路,我等待日中有如夜半,我期盼,井畔依然枯乾。」(注16

不滿足的人常有的一種痛苦是,心總念著自己沒有或不該有的事物。這樣東西如果是自己沒有能力得到,卻又極度渴望的,那心中真是波滔洶湧不得安息(v.9)。這未被滿足的欲望,會在人心中不斷的催動,直到它滿足為止。這種力量使人失去理性與節制。所以雅各說,「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牽引誘惑的,私欲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雅一1415)

醫治不滿足的秘訣是,眼晴只看著己經有的,心切勿妄想還沒有的(v.9)。「妄想」就是那整天在心中漂浮不定的欲望。它不斷尋找還未得到的事物,不為已經有的感謝並知足。古今聖徒皆警告我們,不節制的欲望如同網羅,使人不得脫身。(提前六9)

人如何才能不妄想呢?「效法基督」的作者金碧士說:「你若想得真正的幸福,就應該以神為最高的目的,也是最終的目的,這種意念能潔淨你的感情,使它不致太經常和無節制的傾向自私和世上的事物…要使你的願望完全合乎神所喜悅的…凡為愛神的緣故,摒絕一切肉體的喜好,必要得到聖靈甜蜜的安慰。」(注17)也正如奥古斯丁的名言:「我心不得安息,唯有安息於你。」所以,有一顆以神為樂的心,就能將妄想杜絕於門外,讓知足喜樂常在心中了。

默想

1.不知足的原因是什麼?會產生什麼問題?喜樂與滿足有何關係?

2.基督徒如何能不受欲望的轄制?我的生活動力、工作動機是為什麼?

回應

親愛的主,幫助我時常倚靠聖靈治死肉體的情欲,節制不該有的欲望,使我能為你己經賜給我的感謝,使我的心以你為樂,使我少為自己求,多為你的國和你的義求,因我知道一切的妄想、不知足,所帶來的至終都是虛空,唯有你能使我全然滿足。

 

 

人的地位(10~12)(臺北靈糧堂)

 

v.10「並知道何為人」,英譯「何為人也已知道」。

「他也不能與…相爭」,英譯「沒有人能與…相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針對前文那些貪求世俗豐富以「擁有」、「賺取」為人生目標的人,傳道者藉本段告訴他們要認清人的地位,不要妄圖以世俗的豐富,來膨漲生命的價值,高抬自己。他的結論是,儘管人在生命之外,披了多華麗的外衣,基本上他還是人。人是無力與無知的,華麗的衣服並不能改變生命的本質。

一、人的無力(v.10)

一個人會是怎樣的人?傳道者說神已為他決定了。「他也不能與那比自己力大的相爭」。人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家世、天賦、機會、遭遇。生命的本質是無法改變的,無論人擁有多少,仍舊是人,而不是神。生命是脆弱的、有限的、無力的。來自塵土也歸於塵土。人豈能與造他的神對抗呢?人生常有無法躲避的遭遇,約伯曾向神發怒「神用網羅圍繞我…用籬笆攔住我的道路,使我不得經過」(伯十九89)

二、人的無知(v.1112)

人貪圖世俗榮華是因無知,不知「什麼與他有益」。世上虛空的事物如此之多,若沒有蒙光照,就是瞎眼的。也就只能選擇虛幻無益的事物。人不僅對今生的事無知,對身後的事也一無所知,「誰能告訴他身後在日光之下有什麼事呢?」所以常眼光如豆,只能看到短暫的今生,不能看到永恆。

傳道者並非主張悲觀的存在主義,或宿命論,而是指出人應當認清自己的地位,承認自己不過是人,不要妄想當神。並承認和神之間的關係是創造與被造。人本主義者不承認人是無力與無知的,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科學雖進步,文明雖發達,人性卻毫無進步。人若承認無知,才能產生對神的信靠。

對生命感到無力,這樣的思想,可領人到絕望的深淵,也可領人到盼望的門前,關鍵在於人對神的態度。人若不承認有神,並且祂掌管一生,面對生命的無力能向誰去抗議呢?這樣,人生就不過是「無益的激情」,「飄浮的一片雲」而已。若相信有神,而不認識、或不確定神的智慧與慈愛,人也只能望神興歎「誰能與那比自己力大的相爭?」

基督徒的人生觀是積極的,因為認識了神的慈愛與掌權,就能以喜樂敬畏的態度順服祂,並感恩的歌唱「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我要稱謝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為奇妙。」(詩一三九1314)。人若認識自己的地位,及神對他一生的計畫,就可醫治「不知足」及「妄想」。

默想

1.我同意傳道者的論點嗎?我曾否感到人是無力與無知的?為何基督徒能夠不再無力,不再無知?

2.我能為自己的特質及遭遇,真誠並喜樂的向神獻上感謝嗎?為何認識神的掌權,及人的地位能醫治貪心與不知足?消極宿命,驕傲自力,與順服倚靠神三者有何不同?

回應

親愛的主,感謝你拯救我,使我脫離無力與無知的景況,求你幫助我以正確的態度敬拜你,在凡事上謙卑、順服,並倚靠你。

 

 

財主也能進天國(五章8六章2)(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財富是很吸引人的東西,也因著它對人的吸引,使得人被捆綁而不能認識神。耶穌曾說,「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太十九24、可十25、路十八25),表達了財富對人的誘惑與蒙蔽。

財富常伴隨著許多負面的影響。有錢人欺壓窮乏的人,不是一件稀奇的事情(傳五8),有錢的人也常常沒有辦法因為所擁有的財富感到滿足,錢好像永遠賺不夠(傳五10)。錢賺得多的人,往往也花得快(傳五11)。調查顯示,許多樂透超級獎金得主,往往很快花光所有的錢、恢復原本的工作,甚至還要領社會救助金過日子。富足的人或許是太花腦筋賺錢或是太擔心財富的失去,所以常常不得安寧(傳五12)。有錢的人很悲哀的一點是,他的生活品質與他的財富不成正比,他雖然賺了很多的錢,但是根本沒時間花,或是賠上了健康,也沒辦法享受(傳六12)。照這樣看來,如果一個人能夠在神的恩典中一生有吃、有穿,每天喜樂地生活,既享受人生,又不擔心自己歲數何時會結束,這真的很有福(傳五1820)

有錢並不是罪惡,在現實的生活中不是每個家財萬貫的人都是守財奴,也不是每個富翁都不得安寧和不會享受,但是作者提到一件很真實的情況,就是人都是「從母胎赤身而來,也必照樣赤身而去」(傳五15)。如果人只把眼光放在今生的錢財上,那他遲早會面臨大禍患,這些財富根本不能救他脫離死亡,也不能讓他在死後的世界中享用(傳五1317)

雖然在今生神賜給我們許多恩典來享受,即便是不信耶穌的非基督徒,也都領受神豐富的恩典。但是,我們最大的盼望卻是在將來。不管一個人是豁達知足或是汲汲營營,這都只限在今生的時間中,我們需要在將來死後、在永恆中仍舊享受神的恩典。也因著有永恆的盼望,財富不會成為我們的目標,貧窮也不會絆倒我們,因著認識這位元慈愛的造物主,財主與乞丐都能進天國。

回應:

親愛的天父,我們是軟弱、渺小的人,金錢可能引誘我們遠離禰,窮困也可能叫我們不信靠禰;順境可能叫我們認為不需要禰,逆境也可能叫我們懷疑禰。因此,主啊!我們需要禰憐憫我們,給我們信心與智慧,叫我們在任何景況都尊禰為大,活在禰的國度中。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禱讀:傳道書五章19

19  神賜人資財豐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分,在他勞碌中喜樂,這乃是 神的恩賜。

 

 

什麼樣的影兒(六章312)(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傳道書的作者不斷地提出「虛空」的事情。在作者的眼中,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似乎做什麼都沒有意義。作者用「生一百個兒子」和「活許多歲數」來形容人活在這世上的福氣。可是這福氣也不是真的福氣,因為他沒有辦法好好享受,甚至遭遇橫禍喪命了。作者說,這樣最後不得善終的情況,還不如當個未出母腹就流產的胎兒好(3)。這是不可思議的話,人在世上最少還有一點榮華富貴,為什麼比不上流產的胎兒?因為最大的福氣不是這些看得到的榮華富貴、子孫滿堂,而是「安息」(5)。我們活著常常焦慮;公司越大,越叫你為公司擔心,小孩越多(或越有成就),越叫你掛心孩子的事情,身體越健康,就越擔心自己會不健康。我們活著常常沒有安息,所以那流產的胎比我們好,因為他不用焦慮掛心,他有安息。

    人活在世上,如果只是為了填飽肚子、滿足各樣欲望,就算真的樣樣心想事成,也不會覺得滿足(7)。如果我們不敬畏神,凡事都是虛空。有智慧跟沒智慧的人沒有什麼差別(8),有看見好東西跟只是心裡幻想好像也沒有差別(9)。也不用努力了,反正人勝不過命運(10)。過著這樣的人生,真的是虛度日子,過了像虛空、無意義的影子一樣。

虛度的日子像不真實的影子,在歷代志上最後一章大衛卻用正面的方式講,我們一生好像影兒,是我們將來永遠跟主在一起生活的輪廓。基督徒跟不信主的人都在這世界吃喝嫁娶,但不信主的人他們的生活是虛空、無意義的影兒,基督徒的生活卻是預表將來會更好的影兒。這個世界上沒有人能告訴你「身後在日光之下有什麼事」(12),唯有聖經告訴我們,起初及末後的事。盼望我們都信神的話,以至於我們現在的人生就是美好的影兒。

回應:

親愛的天父,我們求禰常常開啟我們的心眼,讓我們真的看見,離了禰,這世上的財富、權力、美貌、健康都是虛空的,讓我們一生都以禰為至寶,天天經歷將來在天上全然美好的影兒。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禱讀:傳道書六章12

12 人一生虛度的日子,就如影兒經過,誰知道甚麼與他有益呢?誰能告訴他身後在日光之下有甚麼事呢?

 

 

有神有理有分有喜樂(5169)(香港讀經會)

 

祈禱:  主啊,感謝你已把最好的賜給了我。

 

1. 「神」才是人生的出路(517):面對著「無後無伴無繼」的人生,人實在需要一位元有真實慈愛而又有能力的神作伴,但這位掌管一切又賜喜樂生命的神,是可以親近的嗎?答案是肯定的。不要以為獻祭就是親近神,需知道更重要的是順服(1);在神面前也不是胡亂許願(妄求),更重要的是用心靈按真理禱告(26)。親近神不在於我們做甚麼,而在於敬畏祂(7)。

2. 人生際遇非無理(5810):窮人受欺壓實不為奇,但可幸的是在那些欺壓者的上面還有人管理他們,「在他們之上還有更高的」(8)。就如不管是平民還是君王,都可從土地所出的得到供應(9);可是貪心的人卻不會因此感到滿足(10);這也是使人生變得「虛空」的原因之一。51169是兩段對「擁有」的反省,兩段中間插進了結論(51820)。

1. 「擁有」的第一段反省(5 1117):隨著人擁有的增多,他所擁有的反而使他不能安睡(11)!

1317節是以一個例子來闡明這個道理,人怎樣從母胎赤身而來,也必怎樣赤身而去,人為「風」勞碌毫無益處。

擁有不是豐盛,甚麼才是?豐盛是(51820):1在神所賜一生有限的年日中吃喝;2享受神給人在日光之下勞碌所得的一切;3認定今天所擁有的一切是神所賜的分;4認定所擁有的都是神的恩賜;5不要只是看見自己所「擁有」的;6讓神的喜樂充滿我們的生命。這是全書上半部分的信息總結。

2. 「擁有」的第二段反省(619):這段經文與51120有很多類似,甚至是平衡的記載。112節講述「看見」、「憾事」,就是人得了財富卻無法享用(比較51314上);236節說明這個人就算兒孫滿堂,但若不滿足於所「擁有」的,那麼即使他壽享千年,也不能享受到甚麼(比較514下∼16上);379節告訴我們,由於人的心總填不滿,人無論是智是愚,都一味的去追求「擁有」,看得見的都想「擁有」,這是何等的「虛空」,何等「徒然」(比較516下∼17)。

619的內容是再次強化51820的結論──能肯定神所賜的一份是美好的人,他們必充滿喜樂。今天你也能肯定神賜給我們的那一份是美好的嗎?

 

 

甚麼是美好?(一)(610714)(香港讀經會)

 

祈禱:  主啊,求你指教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得著智慧的心。

 

1. 美好查得出麼?身後事有誰知?(61012):承接本書上半部分已多番論述過「勞碌的徒然」(捕風),1011節重申神的主權(參1910 315)。第12節提出下半部分的兩個主要議題:甚麼是美好──誰能找出甚麼是真正的美好(參71817)?以及誰知道生命──誰能知道今天及將來的事情(參91115)?

2. 智慧的心在哪?(716):死是人生大限,「死亡」使一切變得無意義,但傳道者告訴我們:「往服喪之家,比往宴樂之家還好,因為……智慧人的心在服喪之家。」人若沒有智慧,便會變得愚昧,其所發的聲音,只像燃燒的聲音而已,絲毫沒有半點意義。

3. 惟有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7712):是否聽從智慧人就可以有智慧的心?古希伯來社會有智慧人的傳統(參撒下142),他們為人提供意見,指示人過成功的生活。智慧人有智慧就不會犯錯嗎?非也,智慧人不一定都有智慧。壓迫或是賄賂會使人失去智慧(7),而驕傲和怒氣也會使人失掉智慧(89),所以真有智慧的人就不要說:「為甚麼從前的日子勝過現在呢?」(10

人生在世,「擁有」智慧與物質都是好的,都是有益的(11),因為智慧與物質都可以庇護人,但惟有智慧能保得住智慧人的生命(12)。因此,智慧人並非一定會有智慧!

4. 亨通患難並存使人查不出未來(71215):人生在世要常在生活中經歷神的作為(13),所以當我們能在神所賜的年日中吃喝,就當好好享受神所賜的一切(參2243132251820),而在患難受苦的日子時,不要只顧自怨自艾,乃要好好察看神在其中要我們得著甚麼智慧(14)。神使「亨通」與「患難」並存,為的是要人更深明白神在人生中的絕對主權,我們要明白,人無論如何,也「查不出」未來的事將會如何發生的(14)。

被膏立的人,若在生活行為上沒有與之相稱的美名,是毫無意義的(71)。一個人的身分與他所做的事比較,哪樣更重要?不少人往往徒得名分,卻沒有活出與之相稱的生命,就如作信徒的卻沒有活出與主同行的生命,這只是徒有信徒之名而已。

 



跟著我們: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