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書 57
以賽亞書第五十七章拾穗
【賽五十七1】「義人死亡,無人放在心上;虔誠人被收去,無人思念。這義人被收去是免了將來的禍患。」
在選民和教會的歷史上,沒有一次復興能夠持久。與神關係正確的「義人」(1節)和「虔誠人」(1節)通常都不是社會的主流;他們既望定永恆,今生就很難得著榮耀,去世時也「無人放在心上、無人思念」(1節)。但義人的離世,乃是被神刻意「收去」(1節),好為了讓他們離開亂世,「得享平安」(2節)和「安歇」(2節)。而那些注重今生福氣、致力於社會福利的人,雖然很容易討好群眾、廣受歡迎,但結局常常是事與願違、重蹈覆轍,難免「將來的禍患」(1節)。──《聖經綜合解讀》
●「死亡」:「消滅」、「死亡」,比平常的「死亡」字眼強烈。
●「收去」:「被帶走」、「被除去」。
●無人「思念」:字義是「辨別」、「瞭解」。
◎因著死亡而免除將來的禍患看似怪異,但看看耶羅波安的兒子亞比雅因著早死而免除了全家被屠殺的命運就可了解。 王上 14:11~13 代下 34:27~28 也是類似的事件。──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義人死亡。本章繼續賽56:9所開始的思路。有人認為這裡描寫的是瑪拿西執政的初期。不知道這個信息是不是在那個時期發出,以鼓勵受苦的人。
虔誠人。“chesed”。見伯10:12;詩36:7注釋。
被收去。以賽亞想到在本章所描寫的情況下,義人的死亡會使他們擺脫活下來將會遭遇的更大禍患,就甚得欣慰。── SDA聖經註釋
【賽五十七1 義人之死是獎賞而非懲罰】這一節指出,由於義人遭害,社會完全逆轉。有些巴比倫智慧文學討論這主題。例如,「巴比倫神義論」(Babylonian Theodicy,類似聖經約伯記的一份文獻),抱怨正義之人蒙受各種不公,而惡人得暢其所為。作者也抱怨他個人的神不採取任何行動來改善這問題。本節解釋,義人的死亡並非受到懲罰,而是能夠避過邪惡的時代。──《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五十七1~2】在全國上下充滿邪惡的世代中,僅有的義人去世時也無人記念,但他們的早逝使他們得免將臨的刑罰,是變相的祝福。──《串珠聖經注釋》
在這個社會裡,既有尋求神的「義人」(1節),也有拒絕「真理的靈」(約壹四6)、卻尋求「謬妄的靈」(約壹四6)的「巫婆的兒子」(3節)。──《聖經綜合解讀》
【賽五十七1~13】百姓不比他們的領袖好,這�堻d備他們對公義不敏感(1,2節),他們拜偶像(包括性狂歡會和殺嬰獻祭,3~8節),而且不信靠神(9~13節)。──《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責備百姓的墮落。以賽亞尖銳地控告整個社會,這與揭發特定階層的上一章最後部分(9~12節)有所不同。指控崇拜偶像者、不肯愛鄰舍的社會成員。生活在其中的少數敬虔義人常感不安,甚至遭到排斥,無辜受死(王下21:16;代下24:21;路13:34)。公義的神向多行不義的百姓宣告審判,11~13節記錄審判的內容<耶37:15,神的僕人與逼迫>。 ──《聖經精讀本》
【賽五十七1~21】神百姓的領袖失職自私(五十六9~12),社會則是惡人排斥義人。本章組成一個交錯對稱的結構:
oA. 義人得享平安(1~2節);
o B. 惡人之家(3~13節);
o B1. 義人之家(14~19節);
oA1. 惡人不得平安(20~21節)。──《聖經綜合解讀》
【賽五十七2】「他們得享(原文作“進入”)平安。素行正直的,各人在墳裡(原文作“床上”)安歇。」
他們得享平安: 先知在責備拒絕救恩之輩的同時,論及義人蒙福的死亡,斥責人不關心承受苦難的義人,安慰無辜遭遇苦難的義人。“義人”指忠於立約信仰的人,他們以神為中心,分糧食給饑餓的人。供給窮乏的鄰人,是實踐憐憫的真聖徒(彌6:8)。 ──《聖經精讀本》
◎我們常常都覺得死亡是終極的剝奪,但是此處卻闡明死亡是給義人的恩典。──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義人在死亡時將得到平安和安息。墳墓將使他們欣然擺脫艱難時期的困苦和試煉(參賽26:20;啟14:13;見賽57:1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五十七2 死後的平安和安息】這節有點晦澀難解,但意思是義人的死亡,引領他們進入平安的狀態。這不是進入天堂的希望,而是逃離混亂。即便陰間也比敗壞的地上情勢要好。──《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五十七3】「你們這些巫婆的兒子,姦夫和妓女的種子,都要前來。」
「巫婆的兒子」:指行巫術占卜的百姓。
「姦夫和 ...... 種子」:百姓拜巴力行淫。──《串珠聖經注釋》
●「巫婆」:原文是「使用占卜」。
●「種子」:「後裔」、「子孫」。
●「前來」:「靠近這裡」。
◎ 57:3 中提及巫術和姦淫,都是指向迦南宗教的祈求豐饒儀式。57:4 應該是指著這些迦南信仰的以色列人正取笑死去的義人與虔誠人。但他們不知道真正要遭禍的,是他們自己。──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文學手法:背逆的兒女→殺自己的兒女、奸夫和妓女的種子=虛晃的種子。──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 56:1~12 按著肉體說不屬於後裔之列的外邦人,只要符合各種條件,就能同樣享受這約中的福分;此處又用「姦夫和妓女的種子」來描述那些按著肉體是屬於神子民的人,但卻明顯地排拒在一切福分之外,因他們不斷地拜偶像和悖逆神。
以賽亞叫作惡的人前來聽神的話。聖經經常稱追隨者為“兒子”(約8:39,41,44)。── SDA聖經註釋
【賽五十七3 巫婆】巫術和通姦皆指向多神宗教的祈求豐饒儀式。在美索不達米亞,巫術一般是遭禁止的,但美索不達米亞人和赫人一樣,把巫師所行的黑(惡意的)巫術,與合法驅邪師行的白(善意的)巫術作區分。中亞述法典中,行巫術是可處死刑的,這種巫術包括使用致死、生病或遭厄運的藥劑、小人像、咒詛等。埃及人看起來並未將黑巫術和白巫術作區分。少數的烏加列、亞蘭、腓尼基魔法文獻顯示,這些人對魔法和巫術的看法與美索不達米亞人類似。──《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五十七3~10】妓女的種子……欲火攻心: “欲火”象徵玷污純潔信仰的罪。人生在罪孽中(詩51:5),並且陶醉於罪中(士20:6;結22:11)。要使愛情結果及成熟,就以排他性的純潔為前提。今天,可以目睹不以純潔愛情為前提的性行為招致的醜陋——自我幻滅、性病、對家庭及社會的破壞,應當吸取教訓。神藉《雅歌》,以男女之間的健康愛情比喻與聖徒之間純潔的相愛喜樂。本段以墮落婦人象徵人信仰上的墮落,栩栩如生地表達神對以色列(聖徒)墮落的恨惡之情,啟示審判的必然性與合理性。人的內心深處都潛藏著騷動不安的情欲,如果以良善去調節、節制,便會結出良善的果子。同樣,人應當按真理善用宗教激情及潛在的欲望,結出豐盛的果子。不應因不認識或無視真理,愚蠢地隨心所欲,以致成為被咒詛的對象。以色列拜偶像的舉動,並非指單純的膜拜偶像行為,乃是社會道德的全面墮落。 ──《聖經精讀本》
3~13節描述了一個惡人之家。──《聖經綜合解讀》
【賽五十七4】「你們向誰戲笑、向誰張口吐舌呢?你們豈不是悖逆的兒女、虛謊的種類呢?」
這些崇邪者譏諷、藐視先知與敬虔者。──《串珠聖經注釋》
「姦夫和妓女的種子」(3節),也就是「悖逆的兒女、虛謊的種類」(4節)。「姦夫」比喻「悖逆」,因為他拒絕履行自己的誓言;「妓女」比喻「虛謊」,因為她的整個生活都是謊言。當「忠信的城變為妓女」(一21)的時候,「悖逆」和「虛謊」就成了社會的主流,義人成為被譏諷的對象(4節)。「因為時候要到,人必厭煩純正的道理,耳朵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欲,增添好些師傅,並且掩耳不聽真道,偏向荒渺的言語」(提後四3~4)。──《聖經綜合解讀》
惡人正在諷刺和嘲笑義人。── SDA聖經註釋
【賽五十七5】「你們在橡樹中間、在各青翠樹下欲火攻心;在山谷間、在石穴下殺了兒女;」
與拜摩洛和巴力有關,參王下23:10注; 耶7:31注及何4:10, 13注。──《串珠聖經注釋》
第5節所描述的是以賽亞時代的百姓所熟悉的迦南人拜偶像的儀式。「青翠樹」(5節)代表不死的生命(一29)。「欲火攻心」(5節),指拜偶像者與廟妓行淫,以促進農業豐收。「殺了兒女」(5節),指拜偶像者獻兒女為祭(王下二十三10;代下三十三6)。這些並不是說將來的百姓還會繼續敬拜迦南的偶像,而是用讀者熟悉的方式告訴他們,人的生命若沒有被改變,即使被擄回歸、得著赦免之後,仍會繼續敬拜偶像。──《聖經綜合解讀》
●「橡樹」:原文是「神明」,但「神明(SNH 410)」與「橡樹(SNH 436)」發音相近,此處是以賽亞的一語雙關,意義應該是「橡樹」。
●「青翠樹」: 耶 2:20 3:6 申 12:10 。
●「慾火攻心」:「暖和」,意思是「因著偶像熱忱如火」。
●「谷」:孩童被獻為祭的地點通常是在乾河或峽谷中。其中最有名的是耶路撒冷西邊的欣嫩子谷。
◎「橡樹....慾火攻心」:迦南信仰把樹和石頭認是神靈的居所。在迦南宗教裡,它們被認為是豐饒的象徵。迦南信仰中的豐饒女神是亞舍拉,而這些樹(或木柱)是她的宗教記號。考古學家在他納(Taanach)挖出一個祭祀用的支架,上面有一株聖樹,兩旁立有獅子,這就是女神亞舍拉常被描繪的方式。敬拜這些神的方式就是透過性交來換取土地的豐饒。以賽亞稱之為「橡樹下的慾火」。──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聖經將獻孩童為祭歸咎於敬拜摩洛的腓尼基人 利 18:21 代下 28:3。考古學家在迦太基找到數百個甕,裝有燒過的嬰兒遺骸。紀念石碑刻畫孩童為獻祭的受害者。──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欲火攻心。他們是第3節“巫師的兒子”,“姦夫和妓女的種子”。以賽亞在本節生動地描寫了當時崇拜偶像的人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淫亂的興奮。保羅在羅1:24~32裡似乎提到了這些帶著宗教名義的放蕩習俗。
殺了兒女。以賽亞在這裡所指的背道的猶太人還獻人為祭(見利18:21;20:2注釋;參王下16:3,4;代下28:3,4;耶19:5;結16:20)。這種可怕的儀式是在耶路撒冷以南的欣嫩子穀舉行的 (王下23:10;耶7:31;19:5,6)。── SDA聖經註釋
【賽五十七5 橡樹下的欲火】古代近東的花園,通常是長滿果樹和遮蔭樹木的園子,作為戶外神龕的植物園,或提供聖所四周舒適的環境。聖樹也在當時大眾宗教佔有顯要地位。這些大眾信仰把樹和石頭認為可能是神靈的居所。在迦南宗教裡,它們被認為是豐饒的象徵(見:申十二2;耶三9;何四13)。雖然少有迦南人的考古或文字遺物來厘清聖樹的地位,但指橡樹的字('elim)也可以指「神」,應該不是巧合。迦南豐饒女神是亞舍拉,而這些樹(或木柱)是她的宗教記號。他納(Taanach)這個地方出土的一個祭祀用的支架,上面有一株聖樹,兩旁立有獅子,正是女神亞舍拉常被描繪的方式。人們交合的豐饒象徵土地的豐饒,在這裡被以賽亞譏諷為橡樹下的欲火。──《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五十七5 獻孩童為祭】聖經作者將獻孩童為祭歸咎於敬拜摩洛的腓尼基人(見:利十八21;代下二十八3注釋)。迦太基(位於北非的腓尼基遺址)考古發現有獻孩童為祭的證據,找到數百個甕,裝有燒過的嬰兒遺骸。紀念石碑刻畫孩童為獻祭的受害者,在布匿克文稱為 mlk 祭(也就是「摩洛」祭)。不過聖經以外,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關於獻孩童為祭的證據不足。主前第九世紀哈拉夫遺址,和亞述晚期的法律條文中,有些可能的指述。──《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五十七5~6】這些樹木和石頭,和拜偶像之事有關。“殺了兒女”指向摩洛偶像奉獻兒女為祭(代下三十三6)。
【賽五十七6】「在谷中光滑石頭裡有你的份,這些就是你所得的份。你也向他澆了奠祭、獻了供物,因這事我豈能容忍嗎?」
百姓所拜的偶像(「光滑石頭」)內容不詳,他們不以耶和華為產業、為滿足(參詩16:5),卻以偶像為他們的分,令神憤怒!──《串珠聖經注釋》
「谷中光滑石頭」(6節),可能指代表偶像的石柱,是雙關語。「光滑石頭 חָלָק/khal~lawk’」(6a)與「分 חֵלֶק/khay’lek」(6a)原文字根相同,諷刺愚昧的百姓用石頭換神所賜的產業(詩十六5)。──《聖經綜合解讀》
●「光滑石頭」:該字意義不明確,字根是光滑。該字僅出現一次。
◎「光滑石頭」可能指的是在乾河鑿石而成的墓穴。甚至可能引伸至那些被埋在谷中的死者,已成為被敬拜的對象。這與本節後半段提到敬拜亡者的祭儀有前後關連。──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這些」:指後面承受奠祭、供物的假神。
●你的「分」:「一份」、「一片土地」、「領土」。此字也有「圓滑」、「誘人」的意思,與前面的「光滑」做為「雙關語」。
●你也向「他」:原文應該是「他們」。
●「奠祭」:「奠酒」。
●「容忍」:字義是「安慰我自己」。──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光滑石頭。直譯是“水中光滑的(石頭)。希伯來語是nachal。可能指水流本身,也可能指水所流經的窄穀。以賽亞在這裡斥責背道的猶太人另一種偶像崇拜的形式,就是崇拜外邦人所拜的石柱。這些石柱抹上油,視若神明(見創28:18注釋)。
供物。就是素祭(見利2:1注釋)。
容忍。 英KJV版為“接受安慰”。或“悔改”,“憐憫”。這些拜偶像的行為已經惹動神的怒氣。祂怎麼能原諒他們呢(參耶5:7,9)?── SDA聖經註釋
【賽五十七6 谷中光滑石頭】這些幹河或峽谷是孩童被獻為祭的地點。其中最惡名昭彰的是耶路撒冷西邊的欣嫩子谷。這些谷地是以色列較為理想的埋葬處,因此也是敬拜死者儀式場所的合理選擇。如果「光滑石頭」是正確的翻譯,那麼原文可能指的是在幹河鑿石而成的墓穴,也因著兩者的關聯,以至於幹河一字也帶有墓穴或墳墓的意思。另一種說法,是基於翻譯成「光滑石頭」一字的字根,和「死亡」、「消滅」的字根,在與希伯來文相關的數種閃族語言都是相同的。若是如此,這裡指的是那些被埋在谷中的死者,已成為被敬拜的對象。本節後半段提到敬拜亡者的祭儀。──《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五十七6 澆奠祭、獻貢物】因著高度發展的祖先崇拜信仰遍佈於古代近東世界(舉例而言,烏加列文獻中強調男性子嗣照料父親的牌位,可見一斑),死者被認為有能力影響在世的人。據信,如果為死者潑灑奠酒,其靈魂會保護、幫助活著的人。在巴比倫,那些與軀體分離的靈魂(utukki),或是鬼(et]emmu)要是沒有受到照料,會變得非常危險,也常是施咒語的對象。對於死者的正確照料,以合宜的埋葬開始,並且持續不斷地獻禮、紀念尊崇死者及其名字。家中頭生的孩子負責祭拜祖先,因此也傳承家神(通常是死去祖先的肖像)。這樣的照料通常是基於一種信念,相信死者的靈魂可以溝通,並且知道關於未來的信息,可能對生者有用,藉由祭司、靈媒、占卜者等方式來諮詢這些靈魂,如同掃羅諮詢隱多珥的女巫。這是很危險的行為,因為有些靈是魔鬼,可以造成重大傷害。雖然很難完全重建以色列對於死去祖先和死後世界的信仰,但很明顯在被擄前就有敬拜死者或祖先的祭儀。考古的遺跡可供佐證:1. 立石(mas]s]ebot);2. 墓穴的通道,以供放給死者的食物、飲料等祭品(見:申二十六14;詩一○六28);3. 家族墓穴(注意在希伯侖,祖先的墓對亞伯拉罕和其後代的重要性),以及在這些墓旁所舉行的悼念儀式(見:耶十六5~7)。祭祀地域和家族祖先皆為先知和律法所譴責。──《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五十七6~7】以色列人按照利未記記載的獻祭方法膜拜偶像,人按著欲望試圖混淆造物主與被造物、真與假、美與醜,這在神看來,他們應受徹底的懲罰。 ──《聖經精讀本》
【賽五十七6~13】3~5節談論「妓女」(3節)的兒女,6~13節談論「妓女」本人。6~13節的「你」原文都是第二人稱單數陰性動詞,代表「妓女」本人,也就是以色列的「淫心」(何四12;五4)。這位「妓女」心中毫無平安,所以拼命想在世上尋找安全——下到谷中(6節)、上到高山(7節)、遠到陰間(9節)、不惜代價(10節)——但平安的產業一直都在神那裡(13節),不用代價便可得著。──《聖經綜合解讀》
【賽五十七7】「你在高而又高的山上安設床榻,也上那裡去獻祭。」
「你在高而又高的山上安設床榻」(7節),指按著迦南的風俗上山敬拜巴力、與偶像行淫。──《聖經綜合解讀》
●「山上安設床榻」:在山上的床榻,的是迦南地高處 耶 2:20 ,進行異教性行為崇拜之處。──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這個比喻十分合適。因為偶像崇拜被視為屬靈的姦淫。最墮落敗壞的行為被視為外邦宗教儀式的組成部份(見結16:15~36)。── SDA聖經註釋
【賽五十七7 在山上安設床榻】在山上的床榻,可能指的是迦南地高處(耶二20),進行異教性行為之處。它的雙關語「可躺下之處」帶出死亡和墳墓的景象。──《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五十七7~8】描寫百姓離棄神拜巴力的情況
「高而又高的山」:是拜巴力的地方,迦南人認為山丘最接近巴力。
「床榻」:即行淫處。──《串珠聖經注釋》
【賽五十七8】「你在門後、在門框後立起你的紀念,向外人赤露,又上去擴張床榻,與他們立約。你在那裡看見他們的床就甚喜愛。」
「在門後 ...... 你的記念」:大抵是在家裡私下拜邪神。
「向外人赤露」:原文是「你背著我露體」,意指百姓離棄耶和華去行淫。
「與他們立約」:與人立約本應有利於己,但百姓與巴力立約是自掏腰包獻祭、行淫。──《串珠聖經注釋》
本節描寫一些淫邪的祭祀儀式。──《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紀念: 在逾越節,以色列人將羔羊的血塗沫在門楣上(出12:7;申6:1~9;太26:28)。“將紀念放置門後”,形象地表達以色列人丟棄真理與正義,隨心所欲。同樣警告那些嘴上說信主,卻不以神的話語為中心,舉止與世人無異的人(啟3:16~18)。 ──《聖經精讀本》
第8節可譯為「你在門後,在門框後,立起你的牌來;你離棄了我,赤露己身,又爬上自己所鋪寬闊的床鋪,與它們立約;你喜愛它們的床,看著它們的赤體」(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摩西吩咐百姓把神的話「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申六9),公開宣示信仰;百姓卻把信仰藏在門後,公開與偶像行淫。今天,許多信徒和教會也是看中世界所提供的虛假安全,一面討好世人、一面把信仰藏在私下,這豈不也是既要與世界行淫、又要立信仰的牌坊嗎?──《聖經綜合解讀》
●「紀念」:「紀念物」、「記憶」。
◎「紀念物」可能是家族神像(象徵生殖力的小人偶),或代表繁殖的男性生殖器的象徵物。 57:8 最後也提到男性生殖器。以色列人也在門後面有個紀念物,是一個金屬容器,裡面裝有經文 申 6:9 11:20。──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向外人赤露」:「妳離棄了我,赤露己身」。
●「又上去擴張床榻」:「又爬上妳所鋪張的床榻」。
●「你在那裡看見他們的床就甚喜愛」:原文是「妳喜愛與他們上床,看見一隻手(男性性器官)」,意義可能是「妳喜愛與他們上床,看他們裸身」。──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你的紀念。可能指男性生殖器的標誌,是崇尚多產的人所崇拜的物件。以色列曾奉命把神的話寫在他們房屋的柱子和門上,以便記住自己對祂的責任(申6:5~9;11:13,18~20,22)。但背道的以色列拿掉了神的紀念物,立起了偶像的標誌。
向外人赤露。以色列離棄了神並屈從了其他的主,從而犯下了屬靈的姦淫(賽1:21;耶2:20;3:1~14,20;結16:15~35;23:13~49;何1:2;2:2~13)。── SDA聖經註釋
【賽五十七8 豐饒的象徵物】這些東西是什麼,並沒有清楚指明。他們可能是家神(象徵生殖的小人偶),或代表繁殖的男性生殖器的象徵物。有可能是後者,因為本節最後一行也提到男性生殖器(和合本:「赤露」;參呂譯、新譯本)。以色列人也在門後面有個紀念物,是一個金屬容器,裡面裝有經文(申六9,十一20)。──《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五十七8 祭儀娼妓】古代近東許多所謂的聖妓可能是偶一為之,為要還願。(見:申二十三17~18注釋)。迦南或美索不達米亞文獻中描述的祭儀娼妓極為含糊不清。不過可以推出結論,娼妓行為有時由廟方發起。舊約有不少經文講到筵席導致縱欲過度。但這不代表于上述地區祭儀娼妓已經制度化。──《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五十七9】「你把油帶到王那裡去,又多加香料;打發使者往遠方去,自卑自賤直到陰間,」
「把油帶到 ...... 香料」:指為「王」膏抹香油和香水。
「遠方」:指遠方的廟宇。
「直到到陰間」:描寫多方尋找偶像鍥而不捨的精神。
「把油帶到 ...... 香料」一句即指使者帶備貢物,或以膏油抹身,刻意諂媚亞述王。──《串珠聖經注釋》
“王”指偶像“摩洛”,意為“王”。──《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第9節可譯為「你帶了油到摩洛那裡,加上許多香水。你派遣使者往遠方去,甚至降到陰間」(和合本修訂版),指百姓不願信靠自己的神,反而與敬拜偶像的外邦人簽訂盟約、尋求保障,等於簽下自己的死亡證書(二十八15;三十1~7)。「王 מֶלֶךְ/meh’~lek」(9節)原文與偶像的名字「摩洛 מֹלֶךְ/mo’~lek」書寫形式相同。──《聖經綜合解讀》
●「王」:原文應該是「摩洛」。這是個迦南神,是獻孩童祭的對象。從當時的文獻可以看出,摩洛是陰間的神,與拜祖先的宗教信仰有關。
◎橄欖油可能是獻祭用,而香料可能是燃燒馨香祭用。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它們是用來膏抹將要獻給摩洛的孩童。──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自卑自賤」:「使自己卑下」。──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王。希伯來語是melek。在原來的希伯來語輔音文本中,該詞也代表摩洛。故許多注釋家認為這裡是指摩洛。也有人認為是指亞述王(王下16:7~13)。但前一種解釋比較符合上下文。接下來描寫妓女把自己打扮起來,為了勾引人。以賽亞就是這樣刻畫了以色列犯屬靈的姦淫(見第5,7,8節注釋)。
陰間。希伯來語是she'ol,比喻死者的領域(見箴15:11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五十七9 摩洛(和合本:王)】舊約描述摩洛是個迦南神祇,且是獻孩童祭的對象。古代近東早自主前第三千年紀就有文獻證據,于敘利亞的馬里和埃蔔拉等地方敬拜馬力克神(Malik 或 Milki/u)。他也在亞述、巴比倫,以及烏加列(在當地稱做 Mlk)受敬拜。從這些文獻看來,摩洛是陰間的神,與拜祖先的宗教信仰有關。摩洛一詞可能和閃語系「王」的字根相關。關於摩洛與北非腓尼基屬地(見:利十八21注釋)獻孩童為祭的概念,請參:以賽亞書五十七6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五十七9 油和香料】這裡橄欖油和香料的用途不明。橄欖油可能是獻祭用,而香料可能是燃燒馨香祭用。另一種說法則認為它們是用來膏抹將要獻給摩洛的孩童。──《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五十七9 使者/降到陰間】這些使者是行巫術、占卜者,為生者求問死者的人。這些使者可能前往神殿,也就是拜陰間(Sheol)的權柄之處,就其所需,求問神諭。摩洛是陰間之神。──《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五十七9~10】這裡有兩個可能的解釋: 1 繼續上面所說的拜偶像問題,指百姓殷勤地拜摩洛(「王」),不怕長途跋涉,即使筋疲力盡也在所不計。
2 指當時的局勢:亞哈斯遣使向亞述求援(參王下16:7),不畏路途遙遠。──《串珠聖經注釋》
【賽五十七10】「你因路遠疲倦,卻不說這是枉然,你以為有復興之力,所以不覺疲憊。」
第10節可譯為「因路途遙遠,你就疲倦,卻不說,這是枉然,以為能找到復興之力,所以不覺疲憊」(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這些百姓被「靠己力自救」的靈抓住了,所以雖然已經「疲倦」、難負重擔,但卻硬著頭皮,堅持一條道走到黑。──《聖經綜合解讀》
●「枉然」:字義是「絕望」、「沒有指望」。
●「有復興之力」:字義是「找到復興(更新)的力量(權勢)」。──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卻不說。猶太人的首領們堅持背道,不願意承認最後的失敗。
你以為有復興之力。這個希伯來語習語的準確含義不明。大意是猶大國王儘管困難重重,仍想方設法堅持錯誤的行徑。── SDA聖經註釋
【賽五十七11】「你怕誰?因誰恐懼?竟說謊,不紀念我,又不將這事放在心上!我不是許久閉口不言,你仍不怕我嗎?」
「我不是許久 ...... 怕我嗎」:原意是神許久沒有發言,百姓就不怕他了麽?──《串珠聖經注釋》
第11節可譯為「你怕誰,因誰恐懼,竟說謊,不記得我,不將這事放在心上。是否因我許久閉口不言,你就不怕我了呢」(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每個世代,都有許多這樣「說謊」的信徒,他們口頭相信神,行為卻沒有敬畏;需要的時候抓緊神,不需要的時候就「不記得」祂。他們把神高高地供起來,卻不在生活中把神「放在心上」;他們不斷試探神的底線,看到神「許久閉口不言」就沾沾自喜、自以為得計。神說:「你行了這些事,我還閉口不言,你想我恰和你一樣」(詩五十21)嗎?──《聖經綜合解讀》
●「閉口不言」:「沉默」、「不行動」。
●「我不是許久閉口不言,你仍不怕我嗎?」:應該是「是不是因為我許久閉口不言,妳就不怕我了呢?」
◎ 57:11 是幾個問句的組合,你怕誰(還有誰比神更可怕的?)──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以色列因為怕人而違背了神。這樣的舉動說明他們比起神的懲罰和不悅,他們更在意避免人的不悅。這種懼怕使他們與亞述(王下16:7,8)和埃及(賽36:6)結盟,與一部分巴比倫人友好(賽39:1~3)。── SDA聖經註釋
【賽五十七11~13】神斥責百姓不敬畏、不倚靠他,反懼怕邪神與外邦。──《串珠聖經注釋》
【賽五十七12】「我要指明你的公義,至於你所行的,都必與你無益。」
「你的公義」:譏諷百姓自以為做得對。──《串珠聖經注釋》
我要指明你的公義: 意為“雖然喬裝為義人,故作剛強、美好,但我要暴露你的真相,令天下看你是否是義人”。 ──《聖經精讀本》
●「與你無益」:字義是「不得著利益」。──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神要向世界揭露猶大自以為義的虛空。── SDA聖經註釋
【賽五十七12~13】第12節可譯為「我可以宣告你的公義和你的作為,但它們與你無益」(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百姓不肯誠實投靠神(13節),卻倚靠自己「所聚集的」(13節)偶像和勢力;一面離神越來越遠,一面自以為與神關係融洽。因此,神將審判惡人之家,揭穿虛謊的「公義」,讓一切自欺欺人的「屬靈感」、「安全感」都變得「無益」,一陣風就可以「把他們刮散」(13節),一口氣就可以「把他們都吹去」(13節)。──《聖經綜合解讀》
【賽五十七13】「你哀求的時候,讓你所聚集的拯救你吧!風要把他們刮散,一口氣要把他們都吹去;但那投靠我的必得地土,必承受我的聖山為業。」
「所聚集的」:指百姓所拜的偶像。
與上半成對比:神是投靠他之人的保障,必使他們生活安泰。──《串珠聖經注釋》
必承受我的聖山為業: 聖山指錫安(Zion)山,錫安建有聖殿,成為象徵神臨在的場所。“承受錫安山為業”指成為進入天國聖殿的一員。 ──《聖經精讀本》
●「所聚集的」:「積堆」,指的就是「偶像」。
●「颳散」:字義是「拿走」、「舉起」。
●「得」土地、「承受」我的:兩處用不同的字,但字義都是「繼承」,且強調後裔的繼承權。──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你所聚集的。就是你的偶像。在猶大需要的時候,讓她去求偶像來救她吧。── SDA聖經註釋
【賽五十七14】「耶和華要說:“你們修築修築,預備道路,將絆腳石從我百姓的路中除掉。”」
呼籲百姓除掉罪惡(「絆腳石」)。──《串珠聖經注釋》
●「修築」:「建造」、「舉高」。重複兩次是強調用。
●「預備」道路:字義是「清除」、「清理」。──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你們修築修築。死海古卷1Qisa增加了“一條道路”(見賽62:10)。要修好道路,以便前往神的“聖山”(賽57:13;見賽35:8;40:3,4注釋)。以賽亞就這樣用比喻要求以色列的首領們消除障礙,實現神對於以色列人的旨意。── SDA聖經註釋
【賽五十七14~21】神鼓勵悔改和謙卑的人(特別留意15節),並警告惡人(20,21節)。──《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安慰謙卑悔改的人:神應許與痛悔者同在,使他們得享平安,卻使惡人不得平安。──《串珠聖經注釋》
賜給悔改者的應許。以賽亞結束責備拒絕悔改的人,開始宣告安慰的應許。以色列百姓雖因背叛神受到審判,如今,神為了新的時代赦免他們、醫治他們的傷痕、公佈和平。前面曾多次宣告同一主題的應許(42:18~43,70;48:8~11;51:17~23;54:7~10)。只是,此應許並非適合所有的人,只有謙卑痛悔昔日過犯的人,才能得到此應許。 ──《聖經精讀本》
14~19節是義人之家,也就是神的家。──《聖經綜合解讀》
重複兩次的「平安、平安」,表示這是徹底的、真實的平安。與重複兩次的「修築修築」(14節)首尾呼應。神「修築修築」道路,就是為了領百姓進入「平安、平安」。雖然人因「貪婪的罪孽」(17節)而被神擊打,卻冥頑不靈、屢教不改,「仍然隨心背道」(17節)。但神憐憫人的軟弱,主動「醫治」他們、新造「嘴唇的果子」,讓「心靈痛悔謙卑的人」能承認自己的全然敗壞、徹底拒絕自己的努力(五十九9~15a),得以進入徹底的「平安」、與神同住。──《聖經綜合解讀》
◎本段回應以賽亞一開始見到神榮耀的異象,且強調神是「至高至上」的。在一開始的異象中,他曾看見主高高坐在寶座上,並呼召他進一步為祂作預言。那個異象中,祂至高無上的地位得到了建立,祂的管理得到了勝利。──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以賽亞描述了神本質的榮美之後,又提到祂恩慈的作為。神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也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住。神將自已住處一切的能力和資源,帶給這些心靈痛悔謙卑的人。祂也將這些人一切的需要,帶到祂所居住的聖所。神與痛悔謙卑的人同住,是為了要使他們甦醒,給他們新的生命。──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五十七15】「因為那至高至上、永遠長存(原文作“住在永遠”)、名為聖者的如此說:“我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也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居;要使謙卑人的靈蘇醒,也使痛悔人的心蘇醒。」
聖潔的神不獨超然地處於受造物之上,也住在謙卑者的心內。──《串珠聖經注釋》
心靈痛悔、謙卑的人: 人看到自己真實的樣子,只能痛悔、謙卑。痛悔、謙卑並非是功勞,乃是自我覺醒。 ──《聖經精讀本》
雖然神「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15節;三十三5、16),但同時也「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居」(15節),接納他們成為自己的家人。祂樂意蘇醒「謙卑人的靈、痛悔人的心」(15節),為他們預備回家的「道路」(14節;三十五8),領他們進入平安(19節)。──《聖經綜合解讀》
「同居 שָׁכַן/shaw~kan’」是出埃及時反復使用的詞(出二十四16;二十五8;二十九45、46;四十35),用來描述神與祂的百姓同在。在第一次出埃及以後,神救贖了以色列人(出六6~7),就住在他們中間(出二十九45~46)。而在第二次出埃及以後,神也將住在「心靈痛悔謙卑的人」(15節)中間,在他們中間得著「安息的地方」(六十六1)。──《聖經綜合解讀》
●「永遠長存」:字義是「居住在永遠」。
●永遠「相爭」:「訴訟」、「爭訟」。
●「謙卑」:「低的」、「卑微的」。
◎以賽亞特別描述神是「永遠長存」。「永遠長存」的意思是無始無終,現今也存在著。這�堛滿u永遠長存」幾乎是舊約聖經中最能啟示永恆意義的詞之一。──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永遠常存(原文作住在永遠)。這些莊嚴的措辭說明神是永恆之主。在約櫃之上有神的榮光停留(見創3:24注釋)。神榮光(Shekinah)一詞,就是來自希伯來詞shakan(長存)。
至高至聖的所在。就是至高之天。
同居。如此偉大的神竟關懷我們,願意屈尊藉著我們的信心而住在我們心中,這是多麼令人欣慰啊(弗3:17;參加2:20)。不管我們在自己的眼中是多麼的卑微,我們仍有權接受上天最好的禮物。無論我們需要什麼,神都願意供應。
痛悔。就是謙卑痛悔。指真正為罪痛悔,感到自己無法賺取救恩(見羅7:18)。痛悔和謙卑是獲得悅納的前提(見彌6:8;見詩51:10;太11:29注釋)。痛悔是為稱義預備道路,正如謙卑為成聖預備道路一樣。如果我們不強烈地感覺自己的需要,追求來自天國的能力,神就不能做什麼(見路15:2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五十七16】「我必不永遠相爭,也不長久發怒,恐怕我所造的人與靈性都必發昏。」
人經不起神永遠發怒,所以神止息怒氣,憐憫 所造的人。──《串珠聖經注釋》
我所造的人與靈性: 法官執法時會相當冷靜,然而,父母責備兒女時,會為其心痛,且會擔憂這樣做是否會令孩子過於困頓。神雖斥責人,但並非像法官冷靜,乃懷著造物主對所造之物無限憐愛之情(1:2~31)。 ──《聖經精讀本》
神既然「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祂一定也會有所安排,讓罪人能夠靠近聖潔的神,又不損害神的超越與聖潔。在第一次出埃及以後,神安排了獻祭的儀式;而在第二次出埃及以後,神將安排僕人彌賽亞「擔當多人的罪,又為罪犯代求」(五十三12)。──《聖經綜合解讀》
第16節可譯為「因為我必不永遠控訴,也不長久發怒,否則我所造的人的氣息與靈性都必在我面前發昏」(英文ESV譯本)。神怎樣將罪人帶進那「至高至聖的所在」呢,方法就是讓僕人彌賽亞「擔當他們的罪孽」、滿足神公義和聖潔的要求,讓祂「必不永遠控訴,也不長久發怒」。──《聖經綜合解讀》
●「長久」:字義是「到永遠」。
●「恐怕我所造的人與靈性都必發昏」:「因為我─使靈性發昏的─也造了人的氣息」。──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必不永遠相爭。有時神憑著祂無窮的智慧和良善,允許試煉和懲罰臨到祂的子民。例如祂允許猶太人被擄往巴比倫。但七十年以後(代下36:21~23;耶25:11,12;29:10;但9:2),祂又讓他們回到猶大。參詩103:9。
人與靈性,都必發昏。如果神因人犯罪就敵視他們,“永遠”與他們“相爭”,祂所創造的人類就會滅絕(見創2:7注釋)。但這是與祂創造的宗旨背道而馳的。── SDA聖經註釋
【賽五十七17】「因他貪婪的罪孽,我就發怒擊打他。我向他掩面發怒,他卻仍然隨心背道。」
神解釋發怒的原因:他的子民頑梗犯罪。──《串珠聖經注釋》
●「貪婪」的罪孽:「不義的獲利」、「用暴力取得的獲利」。
●「背道」:字義是「脫離道路」、「背叛墮落」。「背(SNH 7726)」字本身即有「變節叛教」、「不服條例」的意思。──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他貪婪。貪婪是自私的一種形式,是以色列一切其他罪惡的根源(耶6:13;結33:31;提前6:10;見路12:15注釋)。
我向他掩面。神的本意不是打擊和毀滅。祂可能為了達到某一目的而暫時“掩面”(詩30:7;89:46;結39:29;見賽54:8注釋),在表面上撇棄了祂所愛的人(見來12:6~11注釋)。
隨心背道。(見耶8:5;何4:16注釋)。神允許臨到希伯來人的懲罰並沒有改變他們。他們仍頑梗不化。像今天的許多人一樣,他們隨心所欲,不肯堅持原則。── SDA聖經註釋
【賽五十七18】「我看見他所行的道,也要醫治他,又要引導他,使他和那一同傷心的人再得安慰。」
●「再得」安慰:字義是「補償」、「償付」。
那一同傷心的人。注釋家們一般認為這句話應與第──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19節連起來,直譯為“與那造就嘴唇的果子而傷心的人”。以色列人中那些因自己的罪和落在他們民族的災難而傷心的人,有希望得到憐恤和拯救(賽61:2;66:10;耶13:17;結9:4;見太5:4注釋)。他們將讚美神的憐恤和恩典(何14:2;來13:15)。── SDA聖經註釋
【賽五十七18~19】第18~19節可譯為「我已經看見他的道路,但我將醫治他;我將引導他,並為他和與他一同哀傷的人恢復安慰、造就嘴唇的果子。平安、平安歸給遠處和近處的人,並且我要醫治他。這是耶和華說的」(英文ESV譯本)。「造就 בָּרָא/baw~raw’」原文就是從無到有的「創造」(四十五8;創一1),也是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的新「造」(六十五17~18)。「嘴唇的果子」就是悔改的話語,也是「口裡認耶穌為主」(羅十10)。這不是人裡面原有的,而是神主動發起的(五十八1)、從無到有的新造。而神要新造「嘴唇的果子」,首先就要造一個「新心」(結三十六26),因為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太十二34)。──《聖經綜合解讀》
【賽五十七19】「我造就嘴唇的果子,願平安康泰歸與遠處的人,也歸與近處的人;並且我要醫治他。”這是耶和華說的。」
「我造就嘴唇的果子」:神使受擊打的子民轉悲為喜,發出贊美、感恩的話。
「遠處的人」、「近處的人」:散居於不同地方的子民。──《串珠聖經注釋》
“遠處的人”:可指外邦人,也可指分散各地的猶太人。“近處的人”:住在耶城的猶太人。──《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造就嘴唇的果子: 神不同於能說卻無力實踐的人,神必成就自己所說的話。強調神有別於無力可言的偶像或只有嘴沒有能力的人,神是人真正值得信賴的物件(創1:1;17:1;31:13;拿4:2)。 ──《聖經精讀本》
●「平安康泰」:原文是「平安平安」,連續兩個平安作為強調用。──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神平安的信息乃是救恩的佳息(見賽52:7注釋)。福音是賜給全人類的,包括遠近各處的人,猶太人和外邦人,包括一切願意傾聽的人(徒2:39;弗2:12~17)。神將“醫治”所有肯放棄罪惡跟隨祂之人的罪病。── SDA聖經註釋
【賽五十七20】「惟獨惡人,好像翻騰的海不得平靜;其中的水常湧出污穢和淤泥來。」
惡人被罪惡纏累,內心沒有安寧,且常發出污穢的念頭和言語。──《串珠聖經注釋》
●「翻騰」:「趕走」、「驅逐」。
●「湧出」:原文跟「翻騰」一樣,也是「趕走」、「驅逐」之意。
●「污穢」:「泥沼」、「泥濘」。字根是「踩踏」,該字僅出現一次。
●「淤泥」:「污泥」。──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只有留意救恩信息的人,才能得到平安和醫治(第19節)。惡人得不到平安,因為他們拒絕獲得平安的唯一方法。── SDA聖經註釋
【賽五十七20~21】以賽亞在1~13a節持續警告猶大人;13節急轉直下,突然論及全然相反的內容,應許悔改者必得救;14~19節應許安慰;20,21節警告終不悔改者將受到的最終咒詛與審判。 ──《聖經精讀本》
20~21節與1~2節首尾呼應,宣告惡人不得平安。──《聖經綜合解讀》
「義人」(1節)就是與神關係正確的人,他們的特點是能「得享平安」(2節)。「惡人」(21節)則是與神關係不正確的人,他們的特點是「必不得平安」(21節)。許多越事奉、越不能安息的人,其實都是神眼中的「惡人」。因為他們不肯「謹守安息日而不干犯」(五十三2),表面是全然擺上、努力事奉,實際是倚靠肉體、榮耀自己,所以成功時自誇、失敗時自卑,內心「好像翻騰的海,不得平靜;其中的水常湧出污穢和淤泥來」(21節)。──《聖經綜合解讀》
被擄回歸的百姓「不得平安」(四十八22),因為他們還沒有回到神的面前。現在僕人彌賽亞已經把百姓領回到神的面前,但他們還是「不得平安」,因為他們的生命在回歸之後和被擄之前並沒有兩樣,同樣難以安息在神裡面。但人若不得安息,神也不能得著安息,因為神的心意是以人為殿(林前三16)、「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居」(15節)。因此,神「要使謙卑人的靈蘇醒,也使痛悔人的心蘇醒」(15節),讓他們進入徹底的「平安、平安」(19節原文),也讓自己得著「安息的地方」(六十六1)、也就是那些「虛心痛悔」(六十六2)的人。──《聖經綜合解讀》
【賽五十七21】「我的 神說:“惡人必不得平安。”」
平安是公義的果子(見賽32:17注釋)。情欲的果子是“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加5:19,20)。聖靈的果子則是仁愛、喜樂、和平(加5:22,23)。惡人得不到內心的平安,或外面環境的安寧。離棄天國的原則,必然是分離,矛盾和競爭。要使世界擺脫衝突,首先就必須放棄衝突的根源——罪惡。只有內心的公義,才能自然產生外面的平安。── SDA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第54~58章)】
1 54~55章包含許多寶貴的應許,試找出作者所用的譬喻及其取材。
這些與你有關嗎?
2 56章對外邦人有什麽應許和要求?
這些在新約裡如何應驗?
3 56~58章指斥首領與百姓的罪行。
這些罪有否共通的因素和動機?參56:11; 57:11~13, 17; 58:2~3, 13。試就此作反省。
4 昔日的百姓不乏宗教活動及儀式,但他們或拜錯對象,或對神、對人態度錯誤。
今天你的宗教生活又如何?參太6:1~8, 16~26, 23。──《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