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書 46
以賽亞書第四十六章拾穗
【賽四十六1】「 彼勒屈身,尼波彎腰,巴比倫的偶像馱在獸和牲畜上,他們所抬的如今成了重馱,使牲畜疲乏,」
“彼勒”。巴比倫人稱呼巴力的形式。“尼波”。學識之神。當巴比倫人從征服他們的波斯人面前逃亡時,他們把這些神的偶像放在牲畜的背上。──《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彼勒”、“尼波”都是巴比倫人的神。這裡描寫巴比倫人逃避波斯人時,用牲畜載偶像逃奔。──《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彼勒」(1節)是巴比倫的保護神瑪律杜克的稱號,「尼波」(1節)是巴比倫的智慧之神、瑪律杜克的兒子。這些假神不但不能救人、也無力自救,逃亡的時候還要倚靠牲畜來搬運自己的偶像(1~2節)。──《聖經綜合解讀》
「巴比倫的偶像馱在獸和牲畜上。他們所抬的如今成了重馱」(1節),原文是「他們的偶像馱在獸和牲畜上,你們所抬的如今成了重馱」(英文ESV譯本)。「他們」指假神,「你們」指敬拜假神的人。──《聖經綜合解讀》
●「彼勒」:字義是「君主」,是指巴比倫的眾神之首「瑪爾杜克」。在次經「彼勒與大龍」中有較多的描述。
●「屈身」:「鞠躬」、「屈膝」。
●「尼波」:字義是「先知」,是巴比倫附近的一座博爾西帕城的神。他是瑪爾杜克的兒子,是智慧之神,也是文士的守護神。
●「彎腰」:「屈身」、「蹲伏」。
●「他們」:原文是「你們」(陽性複數,第二人稱)。
●「重馱」:「承載」、「負荷」。
◎彼勒和尼波神每年都要參加巴比倫的新年遊行。此處就是借用這個背景,來描述巴比倫神被古列擄走的狀況。──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彼勒屈身。以賽亞已在賽40:19,20;41:23,24;44:9~20;45:16裡指出了崇拜偶像的愚蠢。在本節他特別提到巴比倫的神。彼勒(Bel),意為“主”,是巴比倫的保護神瑪律杜克的稱號(耶50:2;51:44)。在每年的新年慶典中,巴比倫國王要“握瑪律杜克的手”,以確認他來年的君主身份。亞述的國王成了巴比倫的統治者後,也秉承了這種做法。彼勒(Bel)名字出現在伯提沙撒(Belteshazzar,但1:7)和伯沙撒(Belshazzar,但5:1)的名字中。
尼波(Nebo)。或Nadu。是巴比倫的知識和文學的神。他的廟宇在巴比倫附近的博爾西帕。其地位僅次於瑪律杜克,被視為他的兒子。在新年的慶典中,尼波一年一度造訪巴比倫,向他父親致敬。作為回報,瑪律杜克陪尼波行一段回博爾西帕波希帕的路。尼波的名字出現在尼布甲尼撒(Nebuchanezzar,見但1:1注釋)和拿波布拉撒(Nabopolassar)的名字中。
在獸和牲畜上。在上述的旅程中,彼勒和尼波是用牲畜馱在背上的。相比之下,以色列的神則保抱和救援祂的子民(第3節)。彼勒和尼波需要崇拜者的説明。真神則幫助敬拜祂的人。── SDA聖經註釋
【賽四六1彼勒、米羅達、尼波是什麼?】
答:彼勒BEL—系巴比倫守護神之名,亦名米羅達Mero~dach(耶五十2),即為日神之意。這與腓尼基人之巴力同。在春季裡奉此神為大節,以風和日暖為一年之始也。尼波Nebo——系巴比倫最著名的一神。為女神沙巴尼,從男神巴勒米羅達所生。因此男神為至尊,凡他所出各種命令,不能親自曉喻,惟藉尼波顯現,以明告家人。所以受人崇拜,認為國中文字格物等學,都由尼波神默示而作。代相傳授,稱尼波為智慧師,文字師,或宣教師。——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賽四十六1 彼勒】彼勒不是個正統的巴比倫名字,而是亞喀得文的「主」(希伯來文 ba'al)。蘇美神尼普爾的恩裡勒被稱為「主」,後來這個頭銜也封給巴比倫神瑪爾杜克。瑪爾杜克是巴比倫的眾神之首,是萬神榜的守護神。巴比倫創世史詩《埃努瑪埃利什》記載了瑪爾杜克如何高升到現今這個地位,據悉是發生在主前第二千年紀末期。瑪爾杜克是古遠尊貴的埃裡度城守護神恩基的兒子。我們雖然常在聖經裡看到巴力是與雅巍敵對的神祇,但是在主前第一千年紀沒有一個神祇具有瑪爾杜克一樣的政治威力。他的主要神殿是在巴比倫城的「厄薩吉拉」(「有崇高之首的神殿」),與聞名的梯塔神廟「厄特默南基」(「天地的根基」)有關聯。──《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六1 尼波】尼波(亞喀得文「拿布」)是巴比倫附近的一座城博爾西帕的神祇。他是智慧之神,也是文士與瑪爾杜克兒子的守護神。新巴比倫時代的國王都要納入他的名字(例:尼布甲尼撒、拿波尼度),可見他在那個時代的地位有多顯赫。他在以賽亞時代已經頗有地位,因為撒珥根在他的新首都,稱作杜爾沙鹿肯(亦即「科薩巴德」)的要塞為他建造了一座相當耀眼的神殿。一個第八世紀的碑文力促百姓信靠拿布,不要相信其他神明。──《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六1~2】巴比倫人所服事的神為: 彼勒”、“尼波”。“彼勒”含意為“主”,巴比倫最高的神Marduk的另一個名字。據說,此神被供奉在巴比倫最高神殿裡。“尼波”是巴比倫與學問相關的神,是彼勒的兒子。每逢4月,巴比倫人便會將這兩個神像放在馬車或牛車上繞著城遊行,以加添節日的氣氛。以賽亞聯想到節日時的情形,對比神像在節日裡的榮耀與古列被征服、摧毀時,兩個神像猶如貨物般被人搬走的寒酸勁,暴露出偶像隱藏在華麗外貌下的真面目。 ──《聖經精讀本》
◎ 46:1~2 是描述巴比倫神像被擄的情形。巴比倫的瑪爾杜克曾經有幾次被俘虜的紀錄,最有名的就是亞述王西拿基立攻入巴比倫,擄走這個巴比倫主神。──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四十六1~2 被擄的偶像】巴比倫的節慶日是抬出偶像盛大遊行的場合。不過這裡指的不是勝利行軍。美索不達米亞有很多戰爭中神像被俘的描繪。巴比倫神瑪爾杜克好幾次被俘,被帶出巴比倫。赫人(主前1595年)、亞述的杜庫提寧努他一世(主前1244~1208年)與西拿基立(主前705~681年)都曾毀滅巴比倫,取走瑪爾杜克神像,但是後來都歸返巴比倫。──《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六1~4】彼勒與尼波這兩個巴比倫的主要偶像,在古列攻擊巴比倫城時不但無法救出其信眾,而且成為巴比倫難民的重擔,被馱在疲憊的牲畜背上,遠徙異地。相反地,耶和華從以色列出生之日起,便以慈愛保抱、提攜他,是他的救主。──《串珠聖經注釋》
當敵軍逼近巴比倫,偶像無力自救的時候(1~2節),神卻親自向「以色列家一切餘剩的」(3節)百姓發出安慰之言。──《聖經綜合解讀》
◎此處對比神與假神的差異,神有能力,而且堅持背負他的受造物帶來的重擔,假神僅僅給其他人帶來重擔。我們是否也體會神對我們的不斷保護、承擔?──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用字相同: 46:3,4,7 的「懷搋」、「保抱」、「扛」同字(SNH 5375); 46:4,7 的「懷搋」、「懷抱」、「抬起」同字(SNH 5445)。──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偶像敬拜者不僅要花大把銀子和力氣製造、崇拜、搬運這些偶像假神,最糟糕的是碰到患難時,這些眾神誰都救不了;反倒是身為耶和華的百姓,從出生到老死,祂自己都會「背負」、「舉起」、「負荷」他們,所以在本質上耶和華和其他神明就是完全不一樣的。或許這可以破除我們「宗教都是勸人為善」、「只要有心靈能得到慰藉,拜甚麼神都一樣」的迷思;敬拜獨一真神並不是一個心胸狹隘的宗教觀,反而對比於混亂不清又常讓人失望的多神信仰,是讓人真正得到安慰的信仰。我們更可以發現耶和華不只滿有公義和能力,也滿有慈愛和憐憫。──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四十六1~15】對巴比倫的審判。46章論及巴比倫偶像的滅亡;47章談論巴比倫王國的滅亡。值得注意的是審判順序:先是宗教審判,後是政治審判。 ──《聖經精讀本》
1~13節與四十五9~13前後呼應,勸告頑梗的百姓不要質疑神的救恩(四十五9~10;四十六8、12)。神「已說出,也必成就」(11節)、「已謀定,也必做成」(11節),不管百姓是否理解,神對古列的選召絕不會改變(四十五13;四十六10~13),但神更願意讓百姓能理解神對他們的眷顧(3~4節)。──《聖經綜合解讀》
◎ 46:1~13 角色和人稱的變化,歸納起來是:
---------------------------------------------------------------------
「你們」(拜偶像者 46:1 ),
「他們」(偶像 46:2 ),
「自己」(偶像 46:2 ),
---------------------------------------------------------------------
「我」(耶和華 46:3 ),
「你們」(雅各/以色列家 46:4 ,
原文沒有明寫,但承接上文應該是「雅各/以色列家」),
「我」(耶和華 46:4 ),
「你們」(雅各/以色列家 46:5 , 原文沒有「你們」,但這樣的翻譯應該合理 )
「我」(耶和華 46:5 ),
---------------------------------------------------------------------
「他們」(拜偶像者 46:6 ),
「他們」(拜偶像者 46:7 ),
「神像」、「他」(偶像 46:7 ),
---------------------------------------------------------------------
「你們」、「自己」、「悖逆的人」(雅各/以色列家 46:8 )
「你們」(雅各/以色列家 46:9 )
「我」(耶和華 46:9,10,11 ),
「你們」、「心中頑梗」、「遠離公義的」(雅各/以色列家 46:12 )
「我」(耶和華 46:12,13 ),
---------------------------------------------------------------------
我們可以看出,本章主要是「耶和華對以色列家」的勸誡。
※以上的推論結果是由詞性分析而來的,看原文詞性可以比較容分辨誰是誰。例如本章要辨別到底「你」、「你們」到底是以色列、拜偶像者還是偶像可以藉助詞性的陰陽性、單複數和上下文來推斷(像「你們」若指以色列民,用陽性複數 )。比較上下文是最基本且最可靠的,加上詞性的瞭解會更好。──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四十六2】「 都一同彎腰屈身,不能保全重馱,自己倒被擄去。」
●「保全」:字義是「拯救」、「挽救」。
●「自己倒被擄去」:原文是「生命倒被擄去」。──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西拿基立在西元前689年摧毀巴比倫城的時候,把瑪律杜克的神像作為戰利品之一帶到亞述,並一直留在那裡,直到亞述巴尼帕統治時才回到巴比倫。以賽亞形象地描寫了巴比倫最大之神的無奈。──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六3】「雅各家、以色列家一切餘剩的,要聽我言:“你們自從生下,就蒙我保抱;自從出胎,便蒙我懷揣。」
「雅各家 ...... 餘剩的」:暗示猶大將遭遇亡國的命運。──《串珠聖經注釋》
此時神的百姓依舊「心中頑梗」(12節),完全聽不進神的話。但無論百姓怎樣無知,神仍以父母之心宣告,他們從「生下、出胎」(3節)一直到「年老、發白」(4節),都蒙神以永不更改的父母之愛顧惜愛護。雖然百姓經歷了被擄,但他們存活的事實,證明神一直在像父親一樣「保抱」(3節)他們。凡是神所「造作」(3節)的百姓,祂必負責「懷抱、拯救」(3節)到底,就像父親撫養兒子(申一31)、老鷹把雛鷹背在翅膀上(出十九4;申三十二11)。──《聖經綜合解讀》
●「生下」、「出胎」:原文這兩個字都是「子宮」。
●「保抱」:「承載」、「負荷」。與「重馱」原文一樣。
●「懷搋」:蒙我「承擔」、「舉起」、「背著」。
見賽46:1注釋,參申1:31;賽63:9。──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六4】「 直到你們年老,我仍這樣;直到你們發白,我仍懷揣。我已造作,也必保抱,我必懷抱,也必拯救。」
「年老」、「發白」:表明神的眷顧永不終止。──《串珠聖經注釋》
我仍懷搋: 43:1,神說他特別提名選召以色列,強調人與神法律上的親密關係。本段進一步表明,如同母親疼愛、懷抱剛生下的孩子一樣,神亦會眷顧、憐愛聖徒。神也用“直到你們發白”這句話,表明會以永不更改的父母之愛顧惜聖徒。 ──《聖經精讀本》
第3節的「保抱 עָמַס/aw~mas’」,原文與形容偶像的「重馱」(2節)是同一個詞;第4節的「保抱 נָשָׂא/naw~saw’」和第3節的「懷搋」,原文與形容偶像的「扛」(7節)、「抬著」(四十五20)是同一個詞;第4節的「懷搋 סָבַל/saw~bal’」和「懷抱」,原文與形容偶像的「抬起」(7節)是同一個詞。這幾個詞一面比喻神是背負百姓重擔的神,一面諷刺偶像成為敬拜者的重擔。──《聖經綜合解讀》
●「我仍這樣」:原文是「我是他」。
●我仍「懷搋」:「負重荷」。──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神不停地照顧祂的子民。只要他們一息尚存,祂都會關照他們,就像慈愛的父母關照他們的兒女那樣。──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六5】「“你們將誰與我相比,與我同等,可以與我比較,使我們相同呢?」
你們將誰與我相比?以賽亞再次提出這個問題(見賽40:18,25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六5~7】這段與40:18~19; 41:6~7; 44:9~20內容相似:耶和華神不像偶像由人造成、不能走動、無濟於事。──《串珠聖經注釋》
5~6節充滿了偶像和神的「相比、比較」(5節),諷刺偶像「不能答應,也不能救人脫離患難」(7節):
1.「製造 עָשָׂה/aw~saw’」(6節)原文與「造作」(4節)是同一個詞。神「造作」人,人卻「製造神像,他們又俯伏,又叩拜」(6節)。
2.「抬起 סָבַל/saw~bal’」(7節)原文第4節的「懷搋」和「懷抱」是同一個詞,「扛 נָשָׂא/naw~saw’」(7節)原文與第4節的「保抱」和第3節的「懷搋」是同一個詞。神背負百姓的重擔,「保抱、懷搋、懷抱」他們。偶像卻成為敬拜者的重擔,需要人「將神像抬起,扛在肩上」(7節)。──《聖經綜合解讀》
【賽四十六5~13】◎神從就已起初宣召歷代。主曾說明他會再來,我們對於主的在來與新天新地的盼望,是否能夠不因環境的惡劣而失去信仰的持守。──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我們是否相信神的公義不遠?即使我們現在受委屈,神也不是不處理?──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事實上,距離以色列人真正被擄(西元前589年),還有百年多的時間,以賽亞當時寫的這些話,或許不會被當代的人所認同,甚至被譏笑與鄙視。然而,這些話卻會帶給被擄的以色列移民極大的安慰與盼望。同時,也從以賽亞的文字中,看到他對後代的期許與鼓勵。我們對於自己的同胞與後代,有抱持著如此的期待嗎?──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四十六6】「那從囊中抓金子,用天平平銀子的人,雇銀匠製造神像,他們又俯伏又叩拜。」
譏諷拜偶像者自掏腰包製造偶像,然後視若神明。──《串珠聖經注釋》
●「抓」金子:字義是「傾倒」、「揮霍」。
●「平」:原文是「秤重」。
●「銀匠」:原文是「溶解」、「融化」。
◎「囊中抓金子,用天平平銀子的人」:原文是複數型態,暗指著偶像崇拜背後有「經濟活動」支持著。──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見賽40:19,20;41:7注釋,參賽44:9~17。當人們明知有神,卻拒絕敬拜祂的時候,他們愚昧的心就昏暗了。他們“自稱為聰明”,反成為愚拙。──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六7】「 他們將神像抬起,扛在肩上,安置在定處,他就站立,不離本位。人呼求他,他不能答應,也不能救人脫離患難。」
“他”。更可作:它(適用於這一節全節)。──《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 46:7 描述偶像要站立不動,得要許多人力介入,之後就無法移動了。偶像必須倚賴人力與獸力,神卻主動扶持供應人類。──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他們將神像抬起。見第1節注釋。
他不能答應。見賽44:9注釋;見詩115:5。偶像即使用木材或黃金製作,依然是無生命的,聽不到人的呼求。人在最需要的時候懇求神,祂卻能聽到他們內心的呼籲,滿足他們的需要(見詩107:9)。偶像只能在敬拜他們的人心中留下痛楚的空虛。──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六7 偶像的使用與待遇】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人每天要給神像上供、穿衣服,甚至沐浴。他們每天要供奉食物(當然是廟方人員吃掉)。另有人幫神像穿衣脫衣,也另有人清洗神像,慶典時扛出去。──《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六8】「“你們當想念這事,自己作大丈夫。悖逆的人哪,要心裡思想。」
可作5~7的小結,提醒以色列人不要拜偶像;也可當作9~13的引語,叫聽眾留意思想神的作為。──《串珠聖經注釋》
悖逆的人哪: 指仍然拜偶像的猶大百姓。雖然身處將被巴比倫毀滅的危機,他們仍不肯歸向神。自己作大丈夫: 果斷丟棄罪惡、歸向神,與林前16:13一脈相承。 ──《聖經精讀本》
「你們當想念這事,自己作大丈夫」(8節),可譯為「你們當記得這事,立定心意」(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聖經綜合解讀》
●「想念」、「作大丈夫」:動詞,祈使式,陽性複數。
●「要心裡思想」:原文是「在心上回轉(醒悟)」。──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神從起初就警告以色列要防止種種的罪孽(申28:14~68;32:37~41),他們卻沒有留意(賽6:9,10)。現在以賽亞再次傳達了這個信息(賽1:2,4,5,21~23;43:27;58:1;59:13),希望拯救國家於水火之中。
關於忘記神的危險,見申6:12;8:11;羅1:21~23;見出20:8注釋。“對於將來,我們是無所畏懼的,除非我們忘記神引導我們的道路,和祂過去對我們的教導”。──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六8~11】只有真神才能預言,並使預言“成就”(11節)。“鷙鳥”。即古列。──《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百姓想要的彌賽亞是大衛的後裔,但得到的受膏者卻是古列,所以對神的作為非常困惑。他們若想勝過難處,出路在於「心裡思想」(8節)神是怎樣的一位神,數算救贖的歷史(9節),「追念至高者顯出右手之年代」(詩七十七10)。只要思考一下事情的原委,就可以明白神是永不改變的獨一真神(9節)。神是歷史的主,無論是過去的預言(10節)、還是將來的旨意(11節),神「已說出,也必成就」(11節)、「已謀定,也必做成」(11節),無論是對大衛之約的應許,還是選召古列的計畫,人都不應當質疑。──《聖經綜合解讀》
8~13節呼籲悖逆的百姓接受神的旨意、信靠祂的保守。──《聖經綜合解讀》
【賽四十六9】「你們要追念上古的事,因為我是 神,並無別神;我是 神,再沒有能比我的。」
「上古的事」:就是神在過往歷史中的作為。──《串珠聖經注釋》
你們要追念……我是神: 勸勉以色列百姓不僅紀念神往昔所施的恩典,也要信靠至今仍作工的永生之神。 ──《聖經精讀本》
「上古的事」(9節),指神在救贖歷史中的作為。──《聖經綜合解讀》
【賽四十六10】「我從起初指明末後的事,從古時言明未成的事,說:‘我的籌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悅的,我必成就。’」
指出神在古時便說預言,並且於日後應驗。──《串珠聖經注釋》
指明末後的事。見賽41:4,22注釋,參賽44:7;45:21。
我的籌算必立定。以賽亞一再聲明神的至高權威和大能(見賽14:24注釋;參賽14:26,27;43:13)。歷史的事件並不是偶然的(見但4:17注釋)。神對世界是其旨意的。這個旨意一定會實現(見賽45:18,19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六10 有目標的神】古代近東的神自己無法掌握世界的命運,需要藉助外力。在美索不達米亞有些「命運泥版」文獻,記載了宇宙間萬事的命定結局(包括神的)。誰掌握這些泥版,誰就掌握了萬物的命運。有時這些泥版「遇人不淑」,就會造成混亂。有些神明,像是恩基,頭帶魔法師的帽子,表示自己有能力掌握、預測未來,但是只能借助於符咒、念經。相反的,雅巍掌管一切,不須借助於泥版或咒語(見十四26~27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六11】「我召鷙鳥從東方來,召那成就我籌算的人從遠方來。我已說出,也必成就;我已謀定,也必作成。」
「鷙鳥」:有學者認為這是指波斯國徽上的鷹像;顯然這從東方來的鷙鳥是指古列,神要藉著他成就拯救以色列擄民的計劃。──《串珠聖經注釋》
“鷙鳥”:指古列(參四十一2注),比喻此王行動迅捷又有權威。──《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我召: 神審判巴比倫使用的工具,以賽亞用“鷙鳥”作比喻(太24:28;啟8:13)。有時,鷙鳥指神審判列邦的巴比倫王尼布迦尼撒(耶49:22;結17:3)。這裡指神審判巴比倫的波斯王古列。他必像捕食的鷙鳥,迅速攻陷巴比倫(申28:49;耶48:40;何8:1)。──《聖經精讀本》
「我召鷙鳥從東方來,召那成就我籌算的人從遠方來」(11節),指神選召古列的計畫。──《聖經綜合解讀》
●「鷙鳥」:「獵鳥」、「獵鷹」。此處是指東方的波斯王古列。
●「謀定」:字義是「塑造」、「建造」。(該字即之前的「造就」、「造作」)。──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比喻居魯士(見賽41:2;44:28;45:1注釋)。對於以色列離散的羊群來說,居魯士是“牧人”;但對於神子民的仇敵巴比倫來說,他則是兇狠的鷙鳥。── SDA聖經註釋
【賽四六11我召鷙鳥從東方來是指什麼?】
答:「我召鷙鳥從東方來,召那成就我籌算的人從遠方來,我已說出,也必成就……」鷙鳥,是屬於鶉、雕、鶚之類的食肉大鳥,頭禿無毛,喜食屍體,其全身羽毛黃色,高約四尺,爪嘴尖銳可畏,為巴勒斯坦最顯著之鳥(參伯廿八7,利十一17,18,創十五11)。耶和華神要召鷙鳥從東方來,也是指著波斯的古列王說的(參前一題)。他被稱為鷙鳥,乃是比喻他有極快的速度,極大的能力和力量,能夠得勝列國,而神速的擴展疆土。古列王曾用鷹像當作他的王旗,足以顯示他疾速而威猛無比的偉大力量(參賽四十31,撒下一23)。神從波斯這樣的遠方召了古列來,乃為成就他的謀算和旨意,行使神的命令(參四一2,3,四四28,四五1-4,代下卅六22,23)。――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賽四十六12】「你們這些心中頑梗、遠離公義的,當聽我言。」
「遠離公義」(12節),指百姓拒絕順服神公義的計畫。──《聖經綜合解讀》
●「頑梗」:「頑固」。──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見出4:21注釋。自稱為神子民的人固執己見,不聽神的話,也不服從理智。頑梗是公義的大敵,而溫柔則像是敬虔的親人(見太5:5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六13】「我使我的公義臨近,必不遠離。我的救恩必不遲延,我要為以色列我的榮耀,在錫安施行救恩。”」
我的救恩必不遲延: 既警告內心頑梗之輩,亦安慰虔誠的聖徒。頑梗悖謬的人,包括驕傲頑固的巴比倫人及久經神的磨煉、固執不肯離棄驕傲的猶大人(羅9:31,32;10:3),虔誠的人,包括所有神恩典之下的外邦人及猶大人(羅6:14)。 ──《聖經精讀本》
雖然百姓還是不能完全明白,但神的救贖計畫既不倚賴於人的敬虔、努力,也不取決於人的配合、跟上,更不根據人是否配得,而是單單根據祂的主權。因此,雖然百姓「遠離公義」,神卻必使祂的「公義臨近,必不遠離」(13節);雖然百姓「心中頑梗」(12節),神的救恩卻「必不遲延」(13節)。製作偶像的人按照自己必朽壞的形象造神,但神的旨意卻要使百姓像自己一樣「榮耀」。敬拜偶像的人用是否滿足自己的想法來判斷偶像是否靈驗,但信靠神的人卻是相信神的旨意超越自己,祂必要「在錫安施行救恩」(13節),成就「公義、救恩、榮耀」(13節)的計畫。──《聖經綜合解讀》
●「必不遠離」:「它就在不遠之處」。──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使我的公義臨近。即有朝一日神要藉著居魯士把祂的子民從巴比倫救出來(賽45:13)。從巴比倫得救預表基督幫助人離罪的更大拯救。
必不遲延。巴比倫之囚以七十年為限(耶25:11,12;29:10)。及至時候滿足,猶太人要奉居魯士之令返回故土(代下36:21~23;拉1:1~4)。在七十年快結束的時候,神向但以理顯示復興和彌賽亞來臨的預言(但9:2,24,25)。眾先知經常把彌賽亞的降臨,描述為從被擄回歸開始之復興的高潮(見亞6:11~13等)。如果以色列人忠於神,救恩計畫的歷史很快就會達到輝煌的高潮。── SDA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第46章)】
1祂巴比倫的偶像要人扛台及照顧,以色列人的神卻自始至終保抱他祂祂們;今天,我們感到信神是一種重擔,還是一種福氣呢?
2祂神的高超與信實(5~11)給你什麽保障?祂祂「我要為以色列我的榮耀 ...... 」整句如何激勵你? ──《串珠聖經註釋》
【賽四十六1~四十七15】巴比倫受審判:有關這方面的信息,參13~14; 21章。──《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