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書 41
以賽亞書第四十一章拾穗
【賽四十一1】「眾海島啊,當在我面前靜默;眾民當從新得力,都要近前來才可以說話,我們可以彼此辯論。」
神呼籲列國(眾海島)在法庭上與他辯論。
「靜默」:即肅然安靜。
「從新得力」:列國面對這場爭辯,要打起精神來。──《串珠聖經注釋》
神與人辯論的原因:①顯露人的罪孽與腐敗(3:13~15);②洗淨罪(1:18);③按照人的行為審判(何12:2);④使人認識神的公義(彌6:2~5);⑤傳揚福音真理(徒17:16~18)。這種辯論並非是口舌之爭,乃是為糾正錯誤的想法,如1:18所說。 ──《聖經精讀本》
第1節是天上庭審的第一幕。神是超越萬民的最高法官,祂傳喚眾民、聆聽申辯(1節);神也是公義的檢察官,要與被告「彼此辯論」(1節)。雖然一切主權都在於神,但祂並不隨心所欲,而是按照自己永不改變的法則秉公行義、施行審判。
「眾海島」(1節),指西方地中海的諸島(十一11),用最遙遠的地方來代表全地。
「靜默」(1節),即肅然安靜,表示承認法官的威嚴。
「眾民」(1節),指地上的「萬民」(五十五4),包括以色列人和外邦人。
「從新得力」(1節),意思是「更新自己的力量」。「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四十31),而不肯信靠的人則要自己想辦法「從新得力」,以便「如勇士束腰」(伯三十八3)、在神面前可以說話。
「說話 דָּבַר/daw~bar’」(1節)原文與「言」(四十27)是同一個詞,「辯論 מִשְׁפָּט/mish~pawt’」(1節)原文與「冤屈」(四十27)是同一個詞。神之前責備「以色列啊,你為何言,我的冤屈神並不查問」(四十27),現在,神就給他們機會為自己申辯。──《聖經綜合解讀》
◎此處是用一個法庭的場景來表達。神是法官,也是訴訟人,世界是被告。
● 41:1 的動詞全部都是祈使式。
●「海島」:原文是「海岸」、「海邊」,是指離地中海遠處,透過航海可以抵達的地方。此處是指「所有的外邦人」。
●「從新得力」:「更新力量」。
●「我們可以彼此辯論」:原文是「我們靠近,彼此辯論」。
●「彼此辯論」:「辨明是非」、「審判案件」。──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當在我面前靜默。本節邀請遠方的民族靜聽神對他們說話的聲音。有關背景見賽40:1注釋。
從新得力。見賽40:31注釋。以賽亞在本章和以後各章裡描述神是以色列的朋友,把他們從巴比倫的權下拯救出來(見賽43:14;44:26~28;45:1~6;46:1,2;47;48:14,20)。巴比倫既熱中於自己的偶像,狂妄地與神和祂的子民作對,就註定會滅亡,而聖徒則會得到光榮的拯救。以色列解除巴比倫之囚,回到耶路撒冷,預表末日神的子民在進入天上的耶路撒冷之前擺脫仇敵的權勢(見啟18:1~4;22:14)。──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1~4】◎ 41:1~4 說明神掌管世界,並且興起人來統治全地。問題是這個世界的人民並不接受神的安排,準備依賴偶像對抗神。 41:1~7 ──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四十一1~8】◎與聖經相關的六位波斯王簡表(西元前538~408年)
波斯王 統治時期(西元前) 當時代聖經人物 重要事蹟 經文
~~~~~~~~~~~~~~~~~~~~~~~~~~~~~~~~~~~~~~~~~~~~~~~~~~~~~~~~~~~~~~~~~~~~~~
1.古列大帝 559~530 但以理 ~滅巴比倫,建波斯帝國. 賽 41:2 45:1
(瑪代人大利烏 (539攻陷巴比倫) ~下詔使以色列人開始歸回 但 5:30
,居魯士二世)
~~~~~~~~~~~~~~~~~~~~~~~~~~~~~~~~~~~~~~~~~~~~~~~~~~~~~~~~~~~~~~~~~~~~~~
2.甘拜西二世 530~522 ~ ~攻陷埃及,納為領土 但 11:2
(還有三王)
~~~~~~~~~~~~~~~~~~~~~~~~~~~~~~~~~~~~~~~~~~~~~~~~~~~~~~~~~~~~~~~~~~~~~~
3.大利烏一世. 521~486 所羅巴伯 ~波斯帝國鼎盛時期 拉 6:1~12
希達比 、耶書亞、哈該 ~耶路撒冷聖殿重建完成 該 1:1
(大利烏大帝,自稱王中之王) 、撒迦利亞、以斯拉 亞 1:1
~~~~~~~~~~~~~~~~~~~~~~~~~~~~~~~~~~~~~~~~~~~~~~~~~~~~~~~~~~~~~~~~~~~~~~
4.亞哈隨魯 486~465 以斯帖 ~領大軍攻打希臘戰敗 帖 1:1
(薛西一世) 拉 1:1~12
~~~~~~~~~~~~~~~~~~~~~~~~~~~~~~~~~~~~~~~~~~~~~~~~~~~~~~~~~~~~~~~~~~~~~~
5.亞達薛西一世 465~424 尼希米 ~耶城城牆重建完成 尼 2:1 13:6
~~~~~~~~~~~~~~~~~~~~~~~~~~~~~~~~~~~~~~~~~~~~~~~~~~~~~~~~~~~~~~~~~~~~~~
6.大利烏二世. 423~404 ~ 尼 12:22
諾瑟思
~~~~~~~~~~~~~~~~~~~~~~~~~~~~~~~~~~~~~~~~~~~~~~~~~~~~~~~~~~~~~~~~~~~~~~ ──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四十一1~29】與列國爭辯:神既能使用列國懲治以色列、管教選民,也能使用異邦,叫以色列民從巴比倫回歸故土,顯明 是歷史的主宰。──《串珠聖經注釋》
向猶大與列國宣告神的話語。直接宣告神的話語,沒有藉以賽亞作仲介。根據物件分四部分 :①外邦列國——在外邦列國面前再次證明已賜給猶大的救恩應許,具體指出古列王的出現(1~7節);②猶大——再次保證猶大的安全與得勝,以此安慰他們(8~20節);③偶像——宣告神的主權,帶給猶大確信(21~26節);④猶大——重複教訓,外邦與列國都屬無能,救恩惟獨出於神(27~29節)。可以看到,第三部分並未只用空洞的話語安慰猶大,乃是帶給他們救恩的確信,使其得到安慰與平安。我們對天國的盼望也滿有確信,能帶給我們平安與慰藉。──《聖經精讀本》
【賽四十一2】「誰從東方興起一人,憑公義召他來到腳前呢?耶和華將列國交給他,使他管轄君王;把他們如灰塵交與他的刀,如風吹的碎秸交與他的弓。」
“從東方”。指波斯王古列(主前559~530年),在第四十四章28節和四十五章1節說出他的名字。古列在主前539年征服巴比倫,並且統治它直到逝世。他也曾下令容讓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重建他們的聖殿(拉一1~4)。“公義”。即行出神公義的目的。──《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從東方興起一人」:指波斯帝國的古列王。他的迅速崛起與節節勝利乃是出自神的計劃(3~4)。
「憑公義召他來到腳前」:意即神按 的公義拯救以色列民,所以召古列王替 效力。有譯本作「使他每步碰到勝利」。──《串珠聖經注釋》
“興起一人”:這人就是古列王(拉一1)。本節預言波斯帝國的創建者古列的興起,古列在主前539年政府了巴比倫,並下詔准被擄的以民回歸耶路撒冷(拉一1~4)。神揀選古列,差遣他去執行神的公義,就象祂召自己的僕人一樣(四十二6);另參四十四28;四十五1~4;四十八14~15.
波斯國在東方,故提到古列的出身地說他“從日出之地而來”,但因為他佔領了在巴比倫北方的瑪代,故說他從“北方”興起(25節)。──《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憑公義召他來到腳前」(2節),指神將使用古列執行神公義的計畫,這個計畫的進展完全在神的掌握之下(2b~3節)。掌管歷史的是神,既非時勢造英雄、亦非英雄造時勢,而是神「行做成就這事,從起初宣召歷代」(4節),為要成就祂的公義和救贖計畫。因此,面對歷史的巨變和時代的大潮,每個信徒都應當坦然處之,不必像世人那樣驚慌失措。因為「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林前二25);末日的災難越是嚴重,我們越「當挺身昂首,因為你們得贖的日子近了」(路二十一28)。──《聖經綜合解讀》
●「從東方興起一人」:指的應該是「古列王」。西元前550~530年當波斯王。他發跡的地點就在巴比倫東南的伊朗山區。──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交與」:原文是「被驅動」、「被驅散」;「交與他的弓」直譯是「被他的弓驅散」。──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一人。英KJV版為“義人”,指消滅巴比倫帝國,解放猶太人的波斯國王(代下36:22,23;拉1:1~4;5:13~15;6:3~5)居魯士(見賽44:28;45:1注釋)。神“憑公義”興起了居魯士,好重建祂的聖城,解放祂被囚的子民(賽45:13)。居魯士是基督的預表。神也是“憑公義”召祂(賽42:6)。祂的使命是使“被擄的得釋放”(賽61:1,2)。居魯士怎樣懲罰古代的巴比倫,基督也照樣懲罰現代屬靈的巴比倫(啟16:19;17:1,5;18:2,21)。居魯士在古代享有盛譽,被公認為正直和勇敢的人,品格高尚,頒佈的公正而智慧,這在東方的征服者中是絕無僅有的。是神興起了祂的僕人居魯士,讓他征服地上的各國(見賽44:28;45:1~5;見賽41:4,8注釋)。
本節前半句的直譯是 “誰從東方興起(一人),公義(或勝利,辯護)在他的腳前”。以賽亞在這裡描寫居魯士的勝利進軍。他的敵人一個又一個拜倒在他面前。──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2 被興起的是誰?】“從東方興起一人”是指波斯王塞魯士二世。在一個半世紀內他將作王(他的名字在44:28中也被提到)。他於公元前539年佔領了巴比倫,並且頒佈命令釋放被擄的猶太人回耶路撒冷。神甚至可以使用異教國家來保護和照顧以色列人,因為神掌管世界上所有帝國和政治。──《靈修版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2~7】2~7節宣告神將「從東方興起一人」(2節)、征服世界,這位征服者就是即將提到的古列(四十四28;四十五1)。一百多年後,東方波斯帝國的創建者古列王將於主前539年征服巴比倫,並實行寬容的宗教政策,下詔允許被擄的百姓回歸耶路撒冷、重建聖殿(拉一1~4)。──《聖經綜合解讀》
【賽四十一3】「他追趕他們,走他所未走的道,坦然前行。」
「走他所未走的道」:指他暢順地伸展地界或指他勝利地橫掃列邦,腳也來不及著地。──《串珠聖經注釋》
第3節可譯為「他追趕君王,安然走過,快速地腳不落地」(和合本修訂版),形容這位征服者所向無敵、迅速擴張。──《聖經綜合解讀》
●「走他所未走的道」:「走他的腳未曾行過的路」。有人譯為「腳不落地」,應該是誤譯。
●「坦然前行」:「平安經過」。──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居魯士在東方的歷史中寫下了新的篇章。他的征服從西部的愛琴海岸,到東部的帕提亞,錫爾河流域,以及裡海以外的幹曠草原。他征服的速度之快,範圍之大,使他被譽為有史以來東方最偉大的君主。他的名字即使到現在也在東方家喻戶曉。不像以前的征服者,他對所征服的敵人比較大度和人道。在他以前,沒有比他更加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4】「誰行作成就這事,從起初宣召歷代呢?就是我耶和華。我是首先的,也與末後的同在。」
「也與末後的同在」:意指神也是末後的(結束歷史的)。──《串珠聖經注釋》
宣召歷代: 以賽亞用自問自答的方式,記述人與神辯論的內容,答案(4節)不問自明。辯論內容為波斯王古列(B.C.558~529)將要興起佔領列國,從巴比倫手中解救以色列。誰促使他作成此事?何時預定此事?我是首先的,也與末後的同在: 強有力地宣告神作為造物主,掌管歷史。適用於以賽亞當代的人,也適用於今日的我們。我們要承認神的存在,順服神的主權。看似束縛人的自由,實則是最完美的自由之路。 ──《聖經精讀本》
神在本書三次宣告「我是首先的,也與末後的同在」(四十一4;四十三10;四十八12),這個宣告包括三層意思:
1.神「是首先的」,祂的存在不必倚靠任何別的存在,而別的存在都是因著祂的旨意和允許;祂的作為也不需要任何人幫忙,既不取決於世界的局勢、也不取決於百姓的努力。
2.神「也與末後的同在」,任何力量都無法攔阻祂的旨意成就。因此,凡是神所開始的事,祂必負責成就(腓一6);祂的救贖和揀選永遠不變(四十六4;詩一百零二27~28)。
3.神是歷史的惟一源頭,祂始終與歷史的進程同在,一直到歷史的末後(啟一17;二十二13)。──《聖經綜合解讀》
●「宣召歷代」:「呼召各個世代」、「召喚各個世代」。──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是居魯士自己成為古代偉大的征服者,還是神的手在當時東方的偉大運作?神安排和處理地上的事務,如同在天上。祂佈置人執行祂的任務,引導祂的僕人在適當的時候實施祂的命令。神的旨意從起初就已定好。從一個時代到另一個時代,神呼召人實行祂的旨意。──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5】「海島看見就都害怕,地極也都戰兢,就近前來。」
都戰兢,就近前來: 40章以後的內容是先知以賽亞對100年後將要發生的事情的預言。古列登基那年,統一了瑪代與波斯,逐一佔領周邊的小國。當時大國魯提亞的Croesus、巴比倫的Nabonidus、埃及的Amasis聽聞此消息,結盟對抗古列,但最終還是被攻破。波斯帝國在近東地區佔據了最大的版圖。以賽亞預料到這些事,勉勵猶大百姓不要懼怕古列的強盛,警告他們不可隨從列國拜偶像。 ──《聖經精讀本》
連地上遙遠的地區也因居魯士征服的神速而驚恐(見但8:4注釋)。似乎有超自然的力量伴隨著他,引導著他達到每一個目的。──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5~7】以賽亞嘲笑外邦列國竟試圖阻止古列的戰役。──《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萬民聞訊而驚,紛紛謀策以對:製造遇像作為庇護,以抵抗古列的進侵。──《串珠聖經注釋》
責備源於錯誤神觀的偶像崇拜。以賽亞徹底抨擊祈福的偶像崇拜。古列的出現,使周邊國家恐懼戰兢,為了對付共同的危險,建立防衛同盟,認為偶像能夠預測未來的局勢,因而熱心造偶像。使神服務於他們的利益,是功利主義神觀。今天很多人也說“宗教的實用價值”、“信仰有利於健康”、“向神祈禱在患難中得救”、“宗教可以維持社會健康”等,認為信仰只是達到“結果”的方法。聖徒當徹底消除這些功利主義的神觀,因這會防礙與神的真正屬靈相交<徒28:6,錯誤的神觀>。 ──《聖經精讀本》
在這位征服者面前,列國都戰兢害怕(5節),但卻不肯接受那位自我啟示之神(4b),所以只剩下一種「從新得力」(1節)的選擇,就是聯合起來、製造偶像(6~7節;四十19~20)。世人常常出於共同的恐懼或欲望而需要暫時結盟、彼此壯膽(7節):無論是搬出祖宗的傳統、還是發明崇高的理想,目的都不是為了順從真理,而是利用信仰作為聚攏人心、服務自己的偶像。──《聖經綜合解讀》
【賽四十一6】「他們各人幫助鄰舍,各人對弟兄說:“壯膽吧!”」
為了阻止居魯士的征戰,各國在一起商量。呂底亞與埃及和巴比倫結盟對抗居魯士。──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7】「木匠勉勵銀匠,用錘打光的勉勵打砧的,論焊工說:“焊得好!”又用釘子釘穩,免得偶像動搖。」
●「銀匠」:原文是「溶解」。
●「打光」:字義是「錘打」、「使平滑」。
●「打砧」:「打擊」、「擊倒」、「敲打」。──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製作偶像的工匠聯合,相互鼓勵和幫助,好多生產偶像,希望能藉此逃脫居魯士的手。這裡描寫地上的各國指望他們的假神能阻撓天上的主宰所啟發和引導的活動。──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7 工匠的手藝】請參四十章19節注釋。這一節是工匠自己準備模子,鑄造塑像。金工匠作鑲貼,然後用錘子敲平,再磨亮表層。最後一個步驟難以翻譯,因為都是專業用語,不過大約是指釘子符合木頭底座的洞孔。──《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一8】「 惟你以色列我的僕人,雅各我所揀選的,我朋友亞伯拉罕的後裔,」
在這�堙A“僕人”是指以色列國(也見於四三1~10;四四1~8,21;四五4;四八20);其它經文是指一個人,新約認為就是耶穌基督(四二1~12;四九;五○4~6;五二13~五三12;比較徒八28~35)。──《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亞伯拉罕稱為“神的朋友”,是因為他明白神的心意,為那將要滅亡的所多瑪城代求(創十八17~33;比較代下二十7;雅二23)。
《以賽亞書》中共有三位耶和華的“僕人”:1,大衛(三十七35);2,以色列民(8~16節;四十三1~10;四十四1~8,21;四十五4;四十八20);3,彌賽亞(四十二1~12;四十九5~7,提到僕人彌賽亞復興以色列民;五十4~6;五十二13~15;五十三章)。以色列是個不忠不信的僕人;他後來要悔改歸向神,但僕人彌賽亞(基督)卻無一點可指摘的地方(參四十二1~4注)。──《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3個稱呼聖徒的語詞,“僕人”並不是指卑賤的奴僕,乃指“為了擔當神賦予的使命,被建立的人”。對猶大百姓而言,“僕人”具有特殊意義(耶30:10;結28:25;37:25)。不同於不知不覺充當神工具的外邦。摩西在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之際使用“揀選”一詞(申4:37;7:7,8),這是耶和華與聖徒之間關係的出發點。“我朋友”的希伯來語也有“我所心愛的人”的意思。聖徒是蒙神眷愛被揀選、甘心遵行神使命的僕人(彼前2:9,10)。 ──《聖經精讀本》
「我朋友亞伯拉罕」(8節),原文是「我喜愛的亞伯拉罕」。亞伯拉罕之所以被稱為神的「朋友」(8節;代下二十7),因為他信靠神(雅二23)、蒙神所愛(申四37)。──《聖經綜合解讀》
●「朋友」:「愛」的分詞,在此作名詞解,指「朋友」。──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惟你以色列。對於地上各國來說,居魯士是征服者,但對於以色列來說,他是拯救者。神呼召居魯士事奉祂,但祂沒有排斥以色列人。神重申了祂以前對於他們祖先的呼召(出19:5,6)。關於以色列和雅各這兩個名字的關係,見創32:28注釋。這兩個名字可以交替使用,指雅各和他的後裔。
我的僕人。希伯來語是`ebed,是《以賽亞書》這一部分(賽40~66)的關鍵字,和偉大救主拯救的概念一起,構成了其主題(見得2:20注釋)。`ebed 含有敬拜和事奉之意。一個`ebed(僕人)不但要侍奉他的主人,而且要尊敬他。所以該詞不單指為了工資而事奉,而且是內心態度的外在表現。這樣的事奉不是被迫的,而是甘心的(見出21:5,6)。手和心的事奉結合在一起。助人為樂是愛心的證據。同樣,神的“僕人”是愛祂和事奉祂的人。這是愛的服務。
在希伯來語中,'adon (“主人”)是`ebed(“僕人”)的對應詞。在《舊約》如果是大寫,就是希伯來詞'Adonai(主),如在詩8:1中。
如《以賽亞書》的這個部分一樣,`ebed 有時指以色列是神的“僕人”,如本節和賽41:9;42:19;43:10;44:1,2,21;45:4;48:20;49:3,5;54:17;63:17;65:8,9,13,15;66:14。
`ebed 暗示以色列與神的一種立約關係,藉以成為耶和華的“僕人”(見出19:3~9;24:3~8)。所以以色列要敬拜,服侍神,順從祂的一切命令,並且作祂的代表引導其他所有的民族也來服侍和順從祂。在契約關係的前提下,以賽亞用`ebed來指以色列。其契約的關係具有十分法深刻的含義。
`Ebed 有時也指彌賽亞作為神的“僕人”來拯救人類(賽42:1;49:6;50:10;52:13;53:11)。因此賽53章描寫彌賽亞為耶和華的“受苦的僕人”(見賽52:13;53:2,11)。在耶穌降臨以前,猶太人的解經家們一直認為賽53章是指彌賽亞,但以後人們普遍否認其彌賽亞含義,並解釋說,本節和其他地方一樣,“僕人”是指當時代的人或整個以色列民族。
在賽56:6裡,`ebed指外邦人中改信猶太教的人。在賽65:15裡,`ebed 可以理解為特指基督徒,因為這裡提到神的“僕人”要“另起別名”(見彼前2:9,10)。在賽44:26裡,`ebed 似乎指先知以賽亞自己。──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8~9】8~9節是本書第一次提到以色列是神的「僕人」。「僕人 עֶבֶד/eh’~bed」原文指沒有自由、地位或權利的奴隸,這個詞在本書原文中有9次出現於第一部分(一~三十九章),31次出現於第二部分(四十~六十六章),是本書第二部分的重要主題。本書第一部分提到三位「僕人」:先知以賽亞(二十3)、家宰以利亞敬(二十二20)和大衛王(三十七35);第二部分也提到三種「僕人」:僕人以色列(四十一8;四十三10、四十四1;四十五4;四十八20)、理想僕人(四十二1)和僕人彌賽亞(四十九5;五十10;五十二13;五十三11)。在主耶穌降生以前,猶太傳統認為五十三章裡的「義僕」(五十三11)就是彌賽亞;但猶太教棄絕主耶穌以後,就把五十三章裡的「僕人」解釋為以色列。──《聖經綜合解讀》
【賽四十一8~13】以色列是神的約民,必蒙神信實相待,毋須害怕。──《串珠聖經注釋》
【賽四十一8~20】神向以色列提出保證:正當各國受到古列威脅之際,以色列卻蒙神保證施予保護,使他們歸返家園。──《串珠聖經注釋》
8~20節鼓勵神的僕人以色列不必害怕。根據死海古卷《以賽亞書》羊皮卷(The Great Isaiah Scroll,1QIsaa)的分段,8~20節可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1.神是扶持僕人的公義之主(8~11節);
2.神是改變僕人的救贖之主(12~16節);
3.神是供應僕人的造物之主(17~20節)。──《聖經綜合解讀》
【賽四十一9】「你是我從地極所領(原文作“抓”)來的,從地角所召來的,且對你說:“你是我的僕人,我揀選你,並不棄絕你。」
以色列人先祖亞伯拉罕的故居吾珥,跟他和子孫日後居住的巴勒斯坦相距甚遠,猶如地極、地角。這裡也可指埃及,神從那裡將以色列人救出來。──《串珠聖經注釋》
「你是我從地極所領來的,從地角所召來的」(9節),指亞伯拉罕是從距離迦南將近兩千公里的吾珥(創十一31)被呼召出來的。神的能力無所不在,覆蓋了「地極」和「地角」。──《聖經綜合解讀》
以色列之所以能得著這樣榮耀的「僕人」地位,乃是出於神主動的揀選(8~9節;弗一4)和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創十七7)。雖然人會失信,但神卻永不失信;雖然僕人會軟弱、失敗,但神「並不棄絕」(9節)自己的揀選。因為神早就知道百姓頑梗和悖逆的本相,所以祂只看自己永不改變的「揀選」(9節)。──《聖經綜合解讀》
●「地極所領來」:「地的盡頭抓緊過來」。──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地極。神呼召亞伯拉罕離開吾珥,作祂的代表,成為以色列民族的始祖。亞伯拉罕進入所許之地四百三十年以後(出12:40,41;加3:17),以色列人蒙召離開埃及,再次進入應許之地,但這時要作為一個“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19:5,6)。以賽亞在本節可能特指流亡者從散居之地召集(見賽11:16;56:8等)。
從地角。直譯是“從地球的遠方”。
我揀選你。以色列因神的揀選而屬於神,在地上作祂所選擇的代表(見《SDA聖經注釋》第26、27頁)。雖然他們有罪,雖然北方的支派被亞述所驅散,猶大很快就要被尼布甲尼撒囚擄,神卻並沒有消滅他們。以賽亞一再強調這個觀念(見賽42:1;43:1,10;44:8,21;45:4;55:3,4;65:8,9,22)。賽40:1,2中所暗示以色列的灰心,是因為他們擔心神拋棄了他們(見王下19:30注釋;又見賽37:31;40:1~5,9~11;參賽5:1~7)。──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10】「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 神。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
這句話在兩千年教會史中,給深陷孤獨與痛苦、苦難與愁煩、灰心喪膽的靈魂帶去強有力的希望與活力,是一句永恆的安慰之言。神和他所揀選的人之間是割不斷的愛的關係(太3:17)。 ──《聖經精讀本》
以色列是地位卑下的「僕人」,但主人卻是至高的神。這位主人的恩典與眾不同,祂不但沒有安排重軛,反而始終與僕人「同在」(10節),親自用「公義的右手」(10節)「堅固」(10節)、「幫助」(10節)、「扶持」(10節)自己的僕人。因此,即使在受管教的時候,列國都戰兢害怕(5節),以色列也「不要害怕」(10節)、「不要驚惶」(10節),因為凡與神的僕人列為敵的,都必「滅亡」(11節)。──《聖經綜合解讀》
「我與你同在」(10節),意思就是「以馬內利」(七14)。北國已經被亞述擄走,猶大也將被擄巴比倫(三十九6),神的百姓還有前途嗎?大衛之約還能成就嗎?這時神卻發表了安慰:「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10節),讓人把眼目從眼見的環境轉向神。縱然百姓遠離神,神的同在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當百姓倚靠神的時候(三十七21),神就在近處與他們同在(三十一9);當百姓遠離神的時候(二十九13),神就在遠方與他們同在(三十27);甚至百姓被擄到巴比倫的時候,神還是與他們始終同在。──《聖經綜合解讀》
●「我必....我必....」:原文是「我的確....我的確....」。
●「扶持」你:「抓住」、「握著」、「支撐」。──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你不要害怕。從表面上看,以賽亞時代自稱為神子民的人有許多值得害怕的地方。北方的以色列王國已經被亞述的軍隊消滅。猶大似乎也氣數將盡。百姓非常需要安慰和希望的信息,所以以賽亞設法勉勵和鼓舞他們(見賽40:1,2;41:13,14;43:5;44:2)。
我與你同在。神與祂子民同在的應許隱含在以馬內利這個名字裡(見賽7:14注釋)。這正是以賽亞時代的神子民所非常需要的。──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11】「“凡向你發怒的必都抱愧蒙羞;與你相爭的必如無有,並要滅亡。」
●「與你相爭的」;原文是「與你相爭的人」。──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這個應許顯著地應驗在西拿基立軍隊的毀滅上。攻擊神的子民,就是攻擊神自己。在神的幫助下,祂最軟弱的兒女也足以勝過一切黑暗的權勢。攻擊神或祂子民的人終將滅亡;謙卑忠心的人必承受地土(詩37:9~11,20,29,37,38;太5:5)。死海古卷1QIsb裡是“枯乾”,而不是“滅亡”。──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11~12 古代近東先知性神諭的相似點】先知性神諭不是以色列獨有的現象。在美索不達米亞某些時期,這是共有的特色。數目最多的神諭發現於中幼發拉底的馬里城(約主前1800年)。這些神諭大部分都平淡無奇,只是對國王與他的幕僚發出上天的命令(通常與物質相關)。這些神諭通常也論及國王的福祉。接近以賽亞時代之際,亞述王以撒哈頓與亞述巴尼帕領受有關君王職責的神諭,要他們牧養人民、發揮正義。像此處的以賽亞經文,古代近東神諭常常應許要戰勝敵人。在一則對以撒哈頓所發的預言,伊施他爾說國王的敵人要在他眼前像「熟透的蘋果」一樣滾來滾去。──《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一11~16】列邦將被猶大征服。40章論及猶大從巴比倫獲救;41章記載猶大將完全征服所有國家。當然,要加上屬靈的象徵性的解釋。這是雙重預言,藉著彌賽亞的第一次到來,嶄新的福音時代得以開啟 ;終極意義上則指歌頌彌賽亞末世的勝利。 ──《聖經精讀本》
【賽四十一12】「與你爭競的,你要找他們也找不著;與你爭戰的必如無有,成為虛無。」
●「與你爭戰的」:原文是「人與你爭戰」。──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神仇敵的最後命運是完全的滅亡(詩37:9,10,20;箴10:25;俄16;瑪4:1)。死海古卷1QIsb裡沒有“你要找他們也找不著。” ──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12~16】12~16節描繪了一條「蟲」(14節)面對「山嶺」(15節)與「岡陵」(15節),強弱有如天淵之別。但神卻把這條「蟲」變成了打糧的器具,甚至能「把山嶺打得粉碎,使岡陵如同糠秕」(15節)。因為以色列雖然卑微如「蟲」,但他的「救贖主就是以色列的聖者」(14節),神將親自「攙扶」(13節)、「幫助」(13、14節)他。因此,即使在受管教的時候,僕人也「不要害怕」(13、14節),因為凡與神的僕人爭戰的,都將「成為虛無」(12節),一切攔阻神應許成就的障礙都將被風刮散。──《聖經綜合解讀》
【賽四十一13】「因為我耶和華你的 神必攙扶你的右手,對你說:不要害怕!我必幫助你。」
●「攙扶」:字義是「支持」、「堅固」。──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攙扶你的右手。表示默契和友誼(見摩3:3注釋)。在本節是立約關係的標誌。以色列是屬於神的,可以得到祂的引導,力量和保護。──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14】「“你這蟲雅各和你們以色列人,不要害怕!耶和華說:我必幫助你。你的救贖主就是以色列的聖者。」
「救贖主」:這詞通常指有責任向貧困親人施以援手的「至近的親屬」(利25:47~49; 民35:19; 得3:12);神以這詞自稱,表明他與以色列關係密切,必會拯救他們。──《串珠聖經注釋》
“蟲”:表明以色列軟弱、無力、受人(列邦)踐踏。“救贖主”:參五十九20注。──《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蟲」比喻以色列毫無能力、被列邦藐視和踐踏。──《聖經綜合解讀》
「救贖主 גָּאַל/gaw~al’」原文與「贖回」(利二十五25)、「報血仇的」(民三十五19)、「至近的親屬」(利二十五25;得二20)和「贖民」(三十五8)都是同一個詞。這個詞在一~三十九章只出現了一次,而在四十~六十六章卻出現了二十三次。律法規定,「至近的親屬」包括「兄弟,或伯叔、伯叔的兒子,本家的近支」(利二十五48~49),他們有責任贖回弟兄的產業(利二十五25),也有責任贖回弟兄的自由(利二十五48)。神以「救贖主」這個親密的稱呼自稱,表明祂與以色列關係密切,必會拯救他們。──《聖經綜合解讀》
●「蟲」雅各:原文指一種可以作紅色顏料的蟲。 伯 25:6 詩 22:6
●「救贖者」:字義是「贖回」。──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你這蟲雅各。神提醒以色列人,他們自己沒有什麼價值或力量。離了神,他們就軟弱,無能為力,無足輕重,會遭到藐視和踐踏(見伯25:6;詩22:6)。
你的救贖主。以色列的聖者是祂子民的救贖主。他們迷路了,表面上毫無希望,但祂願意為他們盡近親的義務(利25:47~49;見得2:20注釋)。以賽亞經常描寫神為祂子民的救贖主(賽35:9,10;43:1,14;44:6,22~24;47:4;48:17,20;49:26;52:9;54:5)。約伯也承認神是他的救贖主(伯19:25)。
以色列的聖者。見賽40:25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14你這蟲雅各不要害怕,有何表意?】
答:先知以賽亞豫言以色列人,必要被擄至巴比倫(卅九5-8)。他們在被擄期間,都會感到自己的衰微,好像昆蟲一樣,極其卑賤、軟弱、無力、無助(參上冊131題)。所以這裡說到:「你這蟲雅各,和你們以色列人,不要害怕。耶和華說,我必幫助你。你的救贖主,就是以色列的聖者。」這裡雖然形容雅各是蟲,亦即表明全以色列人身為擄民,極為孤單、渺小軟弱,但主耶和華神,對疲乏的他賜能力、軟弱的他加力量(四十29),故百姓不要害怕,必得神的幫助;因他是百姓的救贖主,是以色列的聖者,使他們能深深明白,有了這樣一位可信靠的救贖主,必能剛強起來,無所懼怕,而以神為樂了(15,16)。――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賽四十一14~15】以色列被稱為“蟲”,因為她是軟弱、被藐視、被世上列國踐踏的。但神要使以色列成為“有快齒打糧的新器具”,用堅固木材配以火石造成的堅硬物件。──《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蟲……打糧的新器具: 二者之間的對比,超過約瑟從僕人升至宰相的祝福。意味著質的變化與提升,即從受審判物件升至執行審判者。──《聖經精讀本》
【賽四十一14~16】以色列國亡家破,被擄異地,但神要把他從可憐的境況(「蟲」)中拯救出來,使他成為剛強有力的民族,能克服敵人與困難(「山嶺」、「岡陵」)。──《串珠聖經注釋》
14~16節用「以色列的聖者」(14b、16b)前後呼應,悖逆的百姓不但「藐視以色列的聖者」(一4)、拒絕「提說以色列的聖者」(三十11),也懷疑「以色列的聖者」(三十15)的大能,所以「倚靠那擊打他們的」(十20),不肯「誠實倚靠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十20)。但神卻始終與百姓同在,以「以色列的聖者」(14節)的身分救贖他們,讓百姓能「以耶和華為喜樂,以以色列的聖者為誇耀」(16節)。──《聖經綜合解讀》
【賽四十一15】「 看哪,我已使你成為有快齒打糧的新器具;你要把山嶺打得粉碎,使岡陵如同糠秕。」
「有快齒打糧的新器具」:指在打穀場上拉動的重板,板下有尖石或鐵釘,使穀粒從殼中脫出。──《串珠聖經注釋》
「我已使你成為有快齒打糧的新器具」(15節),這是神改變人的能力;「你要把山嶺打得粉碎」(15節),這是人倚靠神的行動。神的百姓「誠實倚靠耶和華)(十20),並非坐著不動,而是倚靠神的能力、順服神的旨意、按照神的方法。「有快齒打糧的新器具」,是一種木制的脫粒板,在木板下裝著金屬片或石片,人站在上面,由牲畜拖著輾過穀粒,把穀殼輾碎。──《聖經綜合解讀》
●「快齒打糧的新器具」:這是一種沈重的木製器具,加上鐵齒或石齒,用以分開穀粒與穀皮。等同於「碾米機」。
◎ 41:15~16 描述軟弱如蟲的以色列人變成收割機器,攻擊堅固的敵人有如日常收割打穀一般輕鬆。──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在古代東方,常用裝有重耙的器具碾壓莊稼進行脫粒(見摩1:3)。亞述已殘忍地碾壓了以色列。巴比倫會也將這樣對待猶大。但被碾壓的最後成了碾壓者(見耶51:2,33;參7:21,22,25,27;彌4:13)。“山嶺”代表地上的邪惡勢力(見耶51:25;但2:35)。──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16】「 你要把它簸揚,風要吹去,旋風要把它刮散。你倒要以耶和華為喜樂,以以色列的聖者為誇耀。」
意指以色列的仇敵(或困難)將消失無蹤,選民要感謝讚美神。──《串珠聖經注釋》
以以色列的聖潔為誇耀。彌賽亞的國度尚未完全成就在地上,聖徒應當以十字架為誇耀(加6:14)。十字架本身不是目標,惟有十字架的道路使人獲得末世的喜樂(約14:6;徒4:12)。 ──《聖經精讀本》
●「颳散」:字義是「分散」。
◎簸揚的過程通常在山頭進行,因為有風把穀皮吹去,把穀粒留在地上。農夫用鏟子或是簸箕把穀粒揚到空中。──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簸揚以後,糠秕和穀粒分開了。在神審判的日子,當祂起來到地上打穀的時候,惡人將成為毫無價值的糠秕(詩1:4;但2:35;瑪4:1;見太3:12注釋;太13:41,42)。──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16 簸揚】簸揚的過程通常在山頭進行,因為有風把谷皮吹去,把穀粒留在地上。農夫用鏟子或是簸箕把穀粒揚到空中。埃及的墓牆上有無數簸揚的畫面。──《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一17】「“困苦窮乏人尋求水卻沒有,他們因口渴,舌頭乾燥。我耶和華必應允他們,我以色列的 神必不離棄他們。」
困苦窮乏人: 指在巴比倫作俘虜的猶大百姓,亦指渴求神恩典的聖徒(太5:3)。神激勵被擄的以色列百姓,同樣也會鼓勵今日身處苦難中的聖徒。 ──《聖經精讀本》
以色列第一次出埃及的時候,百姓一缺水就發怨言(十五24;十七2)。但第二次出埃及的時候,百姓同樣「口渴,舌頭乾燥」(17節),但卻是禱告而不是抱怨,所以神「必應允他們、必不離棄他們」(17節),為他們創造嶄新的環境(18~19節)。水(18節)和樹蔭(19節)是曠野中的旅客最重要的兩大需要,而神的供應就像以琳的「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樹」(出十五27)。──《聖經綜合解讀》
當神懲罰惡人的時候,他們將發現自己既沒有食物,也沒有水,但神的子民將得到他們的供應(見賽33:16注釋)。地上屬靈饑渴的人同樣也會得到滿足(見賽55:1;太5:6)。──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17~20】神應許當子民從巴比倫歸來的時候,祂要供應他們一切的需要。“皂莢樹”即洋槐樹。──《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神既然能改變大自然,使旱地變為湧泉,使不毛之地長滿各種樹木,同樣, 能應允在困苦中向 求救的百姓,使他們離開被擄之地。──《串珠聖經注釋》
耶和華應許要供應被擄回國者一切的需要。比較《以斯拉記》一1~4。──《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以賽亞繼續宣告安慰與保障的預言,中間加插了一篇抒情詩。以賽亞擔憂猶大百姓在外邦不能歌頌神(詩137:4),而陷入屬靈饑渴(詩63:1;68:6;耶14:1~7;摩8:13),特以此詩親切地安慰他們,鼓勵他們不要懼怕回歸路上的諸多困苦。 ──《聖經精讀本》
17、20節原文用「耶和華」和「以色列」首尾呼應,把17~20節組成一個完整的畫面,描繪了第二次出埃及(三十五1~10)、過曠野(出十五22~十七7)時,神是在曠野中供應僕人以色列的造物之主。──《聖經綜合解讀》
◎ 41:17~20 描述神要翻轉窮乏人的處境與環境。──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四十一18】「我要在淨光的高處開江河,在谷中開泉源;我要使沙漠變為水池,使乾地變為湧泉。」
●「淨光的高處」:「平坦或光禿的高處」、「不毛的高處」。──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以賽亞經常把地上沒有獲得福音福惠的地區,描寫成荒涼乾旱之地,需要神恩典的活水(賽12:3;35:6,7;43:19,20;44:3)。他在這裡預言,如果以色列人回歸神,通過宣揚福音而導致奇異的變化(見結47:1~12注釋),他們將會有什麼樣的經驗。對於乾渴的世界,基督乃是生命之水(約4:14,15;約7:37;見啟22:1~3;參亞13:1)。這個一度美麗的世界,在許多地方已真的變為乾旱與荒涼。──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19】「 我要在曠野種上香柏樹、皂莢樹、芭樂樹和野橄欖樹;我在沙漠要把松樹、杉樹,並黃楊樹一同栽植;」
「香柏樹、皂莢樹、芭樂樹、野橄欖樹、松樹、杉樹、黃楊樹」(19節)都是為了用來遮蔭的,而不是供應食物。──《聖經綜合解讀》
●「番石榴樹」:原文是「桃金孃樹」。
●「野橄欖樹」:原文是「橄欖油樹」。
●「松樹」:原文是「柏樹」、「樅樹」。
●「杉樹」:可能是「黃楊木」或「榆樹」。──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香柏樹。本節繼續第18節的思路。原來缺乏神恩典的地區將如玫瑰開花。在本來不知道神真理的地方,公義的美麗花園將會鮮花盛開。整個世界如果傾聽和接受基督犧牲和慈愛的信息,就會發生完全的變化。見賽35:1注釋;參賽55:12,13。
皂莢樹。“洋槐,”希伯來語是shittah。
野橄欖樹。即“橄欖樹”,是古代巴勒斯坦主要的油料作物,有各種用途。
松樹。腓尼基松樹。
杉樹。品種尚未確定。
黃楊樹。可能是黎巴嫩柏樹。──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19 再造森林】古代世界只有小規模的再造森林。亞述國王在主要城市設置了很多「花園」,裡面也種了不少的樹,但這不能視為完整的森林再造行動。──《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一20】「好叫人看見、知道、思想、明白,這是耶和華的手所作的,是以色列的聖者所造的。”」
●「好叫人看見」:字義是「為了叫人一同看見」。
●「思想」:原文是「放置」、「設立」。
●「這是耶和華的手所做的」:原文是「因為這是耶和華所做的」。──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人的努力無法改個罪惡的世界。要改變這個罪惡的世界,就必須通過神聖靈的感化。如果要看到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人就必須明白要與神合作。神所創造的人是公義的。只用祂能重新把人造成公義的(見林後5:17)。神在人心中栽培追求聖潔的願望(見腓2:13)。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所看到的任何和平,美麗,公義和純潔,都是神的聖靈運行的結果。──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21】「 耶和華對假神說:“你們要呈上你們的案件,雅各的君說:你們要聲明你們確實的理由。」
你們(偶像)要呈上你們的案件: 神給偶像提供辯護的機會:①證明偶像具有超自然的知識;②證明偶像有祝福和咒詛的能力。他們若不能證明,不再擁有機會,將永遠置身於神的震怒之下(伯9:13)。這向世界公佈一個事實:外邦服侍的偶像是無能的(23,24節)。 ──《聖經精讀本》
神故意自稱「雅各的君」(21節),好像祂只是以色列的神、只是眾神之中的一位。這正是要世人思想:在所有自稱是神的當中,究竟哪一位才是真的?──《聖經綜合解讀》
◎此處是用一個法庭的場景來表達。──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耶和華對假神說」:原文沒有「假神」。
●「要聲明你們確實的理由」:原文是「靠近以辯論」。
●「申明」:字義是「靠近」。
●「呈上你們的案件」:原文是「帶近你們的爭論」。
●「聲明你們確實的理由」:原文是「帶近你們的答辯」。──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神要拜假神的人提供可以證明假神能力的有力證據。第21~26節把預言未來的能力,作為神能的試石。以賽亞在本書的這個部分一再指出,預言是證明真神一切主張的證據(見賽41:4;42:9;43:9;44:7;45:11,21;46:9,10;48:3~7,16)。真神還有一個有力的證據就是祂的創造能力(見賽40:12,26注釋;參詩96:5)。──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21~23】神要求偶像表明它們能否知道過去未來,即舉出憑證顯出它們是歷史的主宰。──《串珠聖經注釋》
21~24節是天上庭審的第二幕。神是超越萬神的最高法官,祂傳喚假神、聆聽申辯(21節),宣告判決(24節)。──《聖經綜合解讀》
神雖然是全能的,但祂並不隨心所欲,而是按照自己永不改變的公義原則行事。所以祂允許偶像自我辯護(21節),證明自己是神(22~23節)。但偶像都是假的(詩一百一十五4~7),即使給它們自由施展的機會,它們也無法呈現超自然的知識(22節)或行為(23節)。因此,神的判決是:偶像「屬乎虛無」(24節),那些選擇跟隨偶像的人「是可憎惡的」(24節)。──《聖經綜合解讀》
【賽四十一21~26】神向拜偶像的外邦人發出挑戰,叫他們要準確地應驗所說的預言,證明他們偶像的能力(22節);他們當然做不到。但神預言古列於一百五十年後到來,他從“日出之地”(東方)而來,“從北方”攻擊列國(25節)。──《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賽四十一21~29】偶像全屬虛無:神不獨向萬民提出質詢,且向他們的偶像挑戰,要它們證明自己是神。這些偶像當然不能回答,因此顯明了它們的虛無。相反,神的應許與預言是實在的。──《串珠聖經注釋》
◎神在前面挑戰百姓,問他們說神是誰?現在神針對假神進行挑戰的,要他們證明自己的才智和能力。祂首先要求他們說明過去的事,然後要他們預言將來的事。──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舊約聖經中與「虛空」、「虛無」相關的5個詞彙:
原文編號 原文字 原文簡義 中文翻譯 出現次數 經文
~~~~~~~~~~~~~~~~~~~~~~~~~~~~~~~~~~~~~~~~~~~~~~~~~~~~~~~~~~~~~~~~~~~~~~
SNH 8414 tohuw 沒有形狀,混亂, 空虛,虛無,荒涼, 20 創 1:2 、 申 32:10
虛無 荒廢 、 賽 41:29 、 耶 4:23
~~~~~~~~~~~~~~~~~~~~~~~~~~~~~~~~~~~~~~~~~~~~~~~~~~~~~~~~~~~~~~~~~~~~~~
SNH 657 ephec 結束,極處,不存在 無,沒有,虛無,缺 44 撒下 9:3 、 箴 26:20
、 賽 41:29 、 番 2:15
~~~~~~~~~~~~~~~~~~~~~~~~~~~~~~~~~~~~~~~~~~~~~~~~~~~~~~~~~~~~~~~~~~~~~~
SNH 7307 ruwach 靈,風,氣息 風,虛空的 378 何 8:7 、 賽 41:29
、 伯 6:26 、 伯 16:3
~~~~~~~~~~~~~~~~~~~~~~~~~~~~~~~~~~~~~~~~~~~~~~~~~~~~~~~~~~~~~~~~~~~~~~
SNH 1892 hebel 蒸汽,呼吸 虛無,虛空,虛幻,虛妄, 73 申 32:21 、 傳 1:2
無益的,枉然,白白地 、 哀 4:17 、 亞 10:2
~~~~~~~~~~~~~~~~~~~~~~~~~~~~~~~~~~~~~~~~~~~~~~~~~~~~~~~~~~~~~~~~~~~~~~
SNH 369 ayin 無物,不,空無 沒有,無,無有,虛無 788 創 2:5 、 申 12:12
、 賽 41:24 、 亞 10:2
~~~~~~~~~~~~~~~~~~~~~~~~~~~~~~~~~~~~~~~~~~~~~~~~~~~~~~~~~~~~~~~~~~~~~~──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四十一22】「可以聲明、指示我們將來必遇的事,說明先前的是什麼事,好叫我們思索、得知事的結局,或者把將來的事指示我們。」
先前的是什麼事。讓偶像為自己作辯護吧。讓他們證明自己為世界做了什麼吧。他們有沒有把世界改造成更適合居住的地方呢?他們有沒有引進公義,仁慈,公平或真理呢?他們能揭示遠古的秘密嗎?他們能說出這個世界是如何形成,人類是如何誕生的嗎?
將來的事。讓偶像來預言將來的事情吧。讓偶像去打開未來的書卷吧。神能夠,但偶像卻不能。祂知道未來,就像知道過去一樣。雖然撒但知道將來的某些事,但他是從神所已經啟示的話中瞭解的。他還能部分地預言人在他的控制下的人所會採取的步驟。實際上只有神才能預言未來。
神向拜假神的人提問以後,就發表了一系列有關將來的驚人預言。那些預言涉及居魯士(賽44:28;45:1),為人舍生之彌賽亞的來臨(賽53章),祂的神聖使命(賽61:1~3),祂向世界傳福音(賽54:1~3;60:1~5),巴比倫及其偶像的覆滅(賽46:1,2;47:1~5;48:14),猶太人從巴比倫之囚中得救(賽51:11),地球恢復伊甸園的美麗(賽65:19~25;66:22,23),對罪惡的懲罰等(賽66:14~16,24)。這些預言的應驗有力地證明耶和華是真神。──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23】「要說明後來的事,好叫我們知道你們是神。你們或降福,或降禍,使我們驚奇,一同觀看。」
●「思索」:原文是「放置心」、「放在心上」。
●「知道你們是神」:「知道因為你們是神」。
●「或降福」:原文是「的確降福」。──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外邦人相信善惡兩種神靈。兩種都予以崇拜。崇拜良善的神靈是為了得到福氣。崇拜邪惡的神靈是為了消除他們的怒氣。──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24】「看哪,你們屬乎虛無,你們的作為也屬乎虛空。那選擇你們的是可憎惡的。」
外邦人從神得到辯護的機會,卻閉口不言,耶和華的法庭沉浸在沉默中。忍耐等待的神最後斷定“偶像虛妄、可憎”。自願放棄辯護的偶像,將其無能暴露於天下。以賽亞將偶像的無能公佈於眾,是為強調外邦人的愚昧,警告以色列人不可隨從外邦的愚蠢行為。 ──《聖經精讀本》
11節原文、24節、29節和四十二1開頭的四個「看哪 הֵן/hane」(四十一24、29;四十二1),原文與這兩章中其他的四個「看哪 הִנֵּה/hin~nay’」(四十一15、27×2;四十二9)並不相同,用來特別提醒讀者注意:「看哪——毫無意義的偶像」(24節),「看哪——可憐的拜偶像者」(29節),「看哪──神的僕人」(11節;四十二1)!──《聖經綜合解讀》
「可憎惡的」(24節),是律法中的用語,意思是「神所憎惡的」(申七25)。拜偶像的人和他們所選擇的偶像一樣都是「可憎惡的」,因為「造他的要和他一樣;凡靠他的也要如此」(詩一百一十五8;一百三十五18),結局都是「隨從虛無的神,自己成為虛妄」(耶二5)。──《聖經綜合解讀》
這是以賽亞對偶像的裁決(見林前8:4)。製造和崇拜偶像是世界的一大弊端,有害而無益,只能敗壞人自己和他們的同胞(見申7:25,26)。──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25】「“我從北方興起一人,他是求告我名的,從日出之地而來。他必臨到掌權的,好像臨到灰泥,仿佛窯匠踹泥一樣。」
「北方」:從猶大身處的巴勒斯坦來看,古列的瑪代波斯帝國是在東北方(「日出之地」)。
「求告我名的」:參拉1:2~4這並不表示古列真心信奉耶和華。──《串珠聖經注釋》
預言古列(參四十一2注)。──《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這位征服者將「從北方興起」(25節),又將從東方「日出之地而來」(25節)。指這位征服者將來自東方,但會從北方進入以色列。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亞述、巴比倫和波斯軍隊走的都是這條路線。──《聖經綜合解讀》
「求告」(25節)原文的意思是「召喚、朗讀、宣告」。「他是求告我名的」(25節),指這位征服者的興起和經歷將證實神的預言,也證明神是獨一真神、宣揚神的名(出三十四5)。──《聖經綜合解讀》
●「興起」:原文是「喚醒」、「奮起」。
●「我從北方興起一人」:古列攻陷巴比倫前,占領了其北方的亞美尼亞山地。
●「灰泥」:原文是「沙漿」、「灰泥」、「泥土」。
●「踹」泥:字義是「踐踏」、「踩」。──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從北方。見第2節注釋。這裡說居魯士來自北方和東方。巴比倫位於猶大的東面。但要從美索不達米亞進入巴勒斯坦,一般需要從北方靠近迦基米施,幼發拉底河的拐彎處進來。所以經常說巴比倫或亞述來自北方(見耶1:14;3:18;4:6注釋等)。
他是求告我名的。從代下36:23和拉1:2中得知,居魯士至少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承認天上神的。
臨到灰泥。意為“踏在灰泥上”。灰泥藉踐踏而混合(鴻3:14)。在神的幫助下,居魯士能踐踏他的敵人(賽41:2;45:1),並征服東方。──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25 北方與日出的呼應】這節經文並無矛盾之處,因為都是指波斯王古列說的。他來自東方,卻從北方臨到「掌權的」(巴比倫),首先征服了亞美尼亞與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四十一章2節也說古列來自東方。──《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一25我從北方興起一人,那是誰?】
答:「我從北方興起一人,他是求告我名的,從日出之地而來……」,本章所描寫的是波斯王古列(參上冊115題)的興起,雖然未有提到古列的名,但從四四28節與四五1節所記的古列,顯然就是本章所說的「東方興起一人」(2),也就是「北方興起一人」(25)。古列的出現,被認為是神所預備的牧人、所膏的王(拉一l-3,賽四四28,四五1),為要懲罰罪惡的偶像崇拜,和解放以色列人。考波斯是位於巴止倫的東方,瑪代位於巴比倫的北方,古列王是從東方波斯進軍,往北征討,於主前五四九年征服瑪代,再從北方瑪代轉向西方,於五四○年攻下呂底亞帝國Lydian Empire,最後於主前五三八年南下,傾覆了巴比倫的勢力,所以說他是從東方興起的一人,也是從北方興起的一人,神將列國交給他管轄,他是求告神的名的王,承認一切的勝利,乃是出於耶和華的能力所賜(2,參拉一2),――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賽四十一25~28】只有神能明確地預言日後從東北方興起的古列王,是 首先藉以賽亞先知(「一位報好信息的」)向猶大預言,因 是歷史的主宰。──《串珠聖經注釋》
【賽四十一25~29】惟靠神的恩典才能得救。強調惟有靠神的絕對主權,猶大人才能成就最終的盼望。也使我們領悟,真正救恩的根據、方法、結果,只能出於神的恩典。 ──《聖經精讀本》
25~29節宣告神將「從北方興起一人」(25節)、征服世界,與2~7節「從東方興起一人」(2節)平行。──《聖經綜合解讀》
【賽四十一26】「誰從起初指明這事,使我們知道呢?誰從先前說明,使我們說他不錯呢?誰也沒有指明,誰也沒有說明,誰也沒有聽見你們的話。」
「誰從起初指明這事,使我們知道呢?誰從先前說明,使我們說他不錯呢」(26節),古列的興起,是偶像及其追隨者們既不能預測(23、26、28節)、也不能阻擋的(5~7節),證明只有神才是推動歷史的力量(25節)。──《聖經綜合解讀》
●「說他不錯」:原文是「說對」。
●「誰也沒有....誰也沒有....誰也沒有....」:原文是「實在沒有....實在沒有....實在沒有....」。──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見第21~23注釋。以賽亞預言了居魯士的征戰。他後來成為歷史上最傑出最強大的征服者之一。但巴比倫有哪一個神預言了他的興起呢?東方的一些著名的神完全可以借此機會預言居魯士的興起,好讓其信徒說:“他是正確的,他的預知和神性證明了這一點!” ──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27】「 我首先對錫安說:看哪,我要將一位報好信息的賜給耶路撒冷。」
“報好信息的”。以賽亞自己。──《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這個“報好信息的”指以賽亞本人(四十9注)。──《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第27節可譯為「我首先對錫安說,看哪,他們在此!我要將一位報好信息的賜給耶路撒冷」(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指這位征服者的出現,是神賜給百姓的一個好消息。──《聖經綜合解讀》
●「一位報好信息的」:上文 41:8~20 確實是好消息,因此這位「報好信息的」是先知以賽亞本人。──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我首先對錫安說。直譯是“首先對錫安,看哪,看他們”。上文(第26節)及其平行句說明本節是神對錫安說話。外邦的神無法預言居魯士的興起(第26節),但是神在他出生以前很久就已做到了。凡願意的,都可以看到這一點。──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28】「我看的時候並沒有人,我問的時候,他們中間也沒有謀士可以回答一句。」
除了神之外,無人曉得上述的預言,只有神是全知、全智的。──《串珠聖經注釋》
28~29節與24節呼應,那裡暴露了偶像的虛無,這裡則顯明敬拜偶像者的可憐。他們得不到啟示,製作偶像的「工作都是虛空,且是虛無」(29節),就像他們所選擇的偶像一樣毫無意義(24節)。人類無論對未來樂觀的憧憬、還是悲觀的預測,最終和偶像一樣「都是風,都是虛的」(29節)。因為歷史並不掌握在人的手中,真正的好消息只能出於歷史之主(27節)。──《聖經綜合解讀》
在東方所有的先知和智者中間,沒有一人能預言未來,回答耶和華的問題。──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29】「看哪,他們和他們的工作都是虛空,且是虛無。他們所鑄的偶像都是風,都是虛的。”」
●「看哪!」:原文是「看哪!看哪!」。
●「虛空」:原文是「邪惡」;也可能是「虛空」,因為兩者原文字型很像。──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虛無。希伯來語是tohu。見創1:2注釋。── SDA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第41章)】
1 神興起古列,為要成全 的旨意(1~7)。神自稱為「首先的、末後的」是要說明什麽?你能否在今日的政治轉變中看出神的作為?
2 神多次吩咐以色列人「不要害怕」(10, 13~14),這是基於什麽?從8~20節看來,以色列人與神有何關係?這關係帶來什麽權利與義務?
3 20節用了四個動詞「看見、知道、思想、明白」,表現這位神的作為是人可以瞭解的。你對神的認識有多少呢?另參彼前3:15。
4 偶像與真神最大的分別是什麽?相應地,拜偶像與信真神的人有什麽分別? ──《串珠聖經註釋》
【賽四十一至五十五章】四十一~五十五章是神安慰的應許,整體可以看作一個四重的交錯平行結構:
oA. 天上的法庭:神傳喚眾民出庭(四十一1);
o B. 神將從東方興起一人(四十一2~7);
o C. 神的僕人以色列不必害怕(四十一8~20);
oA1. 天上的法庭:神傳喚假神出庭(四十一21~24);
o B1. 神將從北方興起一人(四十一25~29);
o C1. 理想的僕人和又聾又瞎的僕人(四十二章);
oA2. 天上的法庭:神傳喚證人出庭(四十三~四十四章);
o B2. 神將興起古列(四十五1~四十八16);
o C2. 被擄的僕人以色列將被領回(四十八17~22);
oA3. 天上的法庭:僕人向眾民作見證(四十九1~6);
o B3. 神將差遣彌賽亞(四十九7~五十三章);
o C3. 失敗的僕人以色列將被復興(五十四~五十五章)。──《聖經綜合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