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a Todo Logo
聖經-註釋

- 廣告 -



以賽亞書 40 - 章例證與靈感集錦

以賽亞書 40

 

以賽亞書第四十章拾穗

 

【賽四十1「 你們的 神說:“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

         你們要安慰、安慰;神重複命令以賽亞要“安慰”百姓。可知,神內心充滿對猶大百姓的同情與憐憫。神如此焦急,希望快速搭救我們。 ──《聖經精讀本》

         「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1),這是神向一群安慰者發出的命令。神的安慰從百姓最需要的地方開始,百姓剛剛知道自己將被擄巴比倫(三十九6),馬上就聽到了安慰的信息。雖然百姓拒絕神,但神卻沒有棄絕他們,仍然把他們當作「我的百姓」(1)。雖然百姓像悖逆的兒女,一意孤行、跌跌撞撞、傷痕累累,但天父還是在關鍵的時刻沖過來,把他們「抱在懷中」(11節;四十六3~4)。因此,四十~五十五章可被稱為 「安慰之書」——「因為禰雖然向我發怒,禰的怒氣卻已轉消;禰又安慰了我」(十二1)──《聖經綜合解讀》

         在死海古卷的《以賽亞書》裡,四十1與三十九8連在一起,審判(三十九5~7)與安慰(四十1~2)之間並無間隔——神一面宣告審判,一面賜下安慰;審判由一人發出(三十九5),安慰卻將由一群人進行(1369);審判是臨到一個國家(三十九6~7),安慰卻將遍及全地(四十二1)。雖然神的百姓悖逆、失敗、被擄,但無論人怎樣背信,神還是「你們的神」(1),這個事實從神揀選的那一刻起就永不改變。所以安慰超越了定罪,恩典超越了失敗。──《聖經綜合解讀》

         「安慰,安慰」:重複「安慰」是用來加強語氣,表示「大大安慰」。原文是複數陽性型態,顯示神要召喚一群安慰者,而不僅僅是一個安慰者。──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四十1~2神要拯救以色列。第三部分第一段落,預言神將拯救自己的百姓,強調神具有如此能力。如果神愛百姓,卻沒有能力,就不能拯救他們。以賽亞強調神不僅有愛,還有能力,激勵百姓更加信靠神。 ──《聖經精讀本》

 

【賽四十1~11神的安慰:此為「安慰書」的序言,先知宣告神的救贖即將臨到。他聽到有呼喊聲說,從巴比倫至耶路撒冷要開闢一條平坦通達的道路,因耶和華要帶領被擄的百姓回到他們的家園,親自保護牧養他們。──《串珠聖經注釋》

 

【賽四十1~24戰勝亞述、從被擄之地歸回的應許。第一部分,責備神的百姓與列邦的罪,督促他們悔改 ;第二部分,記述西拿基立與希西家之間的歷史事件,預言以色列將被擄至巴比倫;第三部分,記述安慰的話語,百姓因即將到來的亞述的入侵,大大戰兢。神應許和安慰——他們將戰勝亞述、從巴比倫被擄之地歸回。屬靈意義是勸勉我們,雖生活在罪惡世界,但應當盼望耶穌基督再來、彌賽亞國度的完全得勝,常存忍耐(帖前13)。第三部分的結構分為三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9(40~4849~5758~66)。第一、二段落結尾重複使用“耶和華說;‘惡人必不得平安’”。從歷史角度看,此預言約在B.C.530得以成就,因古列王的特赦,猶太百姓從被擄地位得到解放 ;從屬靈意義上看,此預言在基督再來時得以成就。從猶大立場縱觀1~3部分;①指出受審判的原因及得救的條件,提出警告;②因不斷的墮落,猶大將要受到更嚴厲的審判而滅亡;③應許將要恢復,獲得永恆的勝利。有些神學家主張,第三部分並非出自以賽亞之手。比較這三部分;①歷史背景不同;②第二部分文筆嚴謹簡潔、嚴肅細膩,而第三部分文筆柔美動人;③神學思想和語言雖有相似之處,但異多於同。但第三部分有內證可以證明這是以賽亞的作品,不必就作者問題大加爭議。內證為;以“以色列的聖者”稱呼神、對耶和華的神觀、神治理歷史的方法、有關彌賽亞預言的911章與49~57章文體、思想相同;3435章與40~66章的內容相似,對末日理解相似。 ──《聖經精讀本》

 

【賽四十1~26神的安慰;①應許並宣告必拯救他們,督促他們著手準備(1~11);②神創造宇宙與歷史,必有能力完成拯救(12~26);③大有能力的神至今記著猶大,猶大需要的只是信心(27~31)──《聖經精讀本》

 

【賽四十2「要對耶路撒冷說安慰的話,又向他宣告說,他爭戰的日子已滿了,他的罪孽赦免了,他為自己的一切罪,從耶和華手中加倍受罰。”」

         “加倍”。可能指以色列因罪而受到全面和充分的懲罰,也可能指遮蓋其罪、充足有餘的恩典。──《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爭戰的日子」:有學者認為應譯作「服役的日子」,指百姓被擄異地的艱苦日子。

          「加倍受罰」:指百姓已受盡了刑罰。──《串珠聖經注釋》

         他的罪孽赦免了;以賽亞宣告猶大將要歸回,接著宣告猶大的罪必得赦免。以色列被擄歸回要分別為聖,需要首先洗淨從前的罪留下的污點。新時代始於罪得赦免(43254422489;耶3131~34)──《聖經精讀本》

         「說安慰的話」(2),原文是「對心說話」,這個成語被用來形容男人安慰自己的情人或妻子(創三十四3;得二13;何二14)

         「爭戰的日子」(2),比喻神所命定的一段受苦的時間(民四3;伯四十七1)

         「罪孽赦免了」(2),這是安慰的前提。審判之神(三十九5)之所以變成赦免之神,並非因為神妥協了聖潔公義的標準,而是因為人已經借著贖罪祭(利一4;二十二27)、滿足了聖潔之神的要求。

         「她為自己的一切罪,從耶和華手中加倍受罰」(2),原文是「她為自己的一切罪,從耶和華手中加倍領受」(英文ESVNASBKJV譯本)。領受的是赦罪的恩典,而不是刑罰。因為刑罰並不能補償罪,贖罪祭只能由神自己預備(7;五十三610;利十七11)。「加倍 כֶּפֶל/kep̄el」原文在聖經中只出現過三次(伯十一6;四十一13),被用來形容神的智慧是「雙面的」(伯十一6),總有隱藏的一面。這裡也不是指刑罰過度,而是指神赦罪的恩典並非人的心思所能測度。──《聖經綜合解讀》

         「說安慰的話」;「向....的心說話」。

         ● 402 的「說」與「宣告」是語氣強烈的祈使式。

         「她征戰....她的罪孽....她為自己」:原文直譯是「(因為、實在)她征戰....(因為、實在)她的罪孽....(因為、實在)她為自己」。

         「爭戰的日子」:「服苦役」、「出去打仗」。許多學者認為這是指「被擄到巴比倫」。

         「赦免了」:「悅納」、「滿意」、「償還」。並非是「赦免」。

         ◎ 402 很清晰的告訴我們公義的神堅持要處罰過耶路撒冷的罪惡,才來安慰百姓。這是這個信仰與其他信仰不同的地方,神是愛與公義的集合。──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要對耶路撒冷說安慰的話。《以賽亞書》一開始就是嚴厲斥責耶路撒冷的信息(12~10)。她當時是“被圍困的城邑”,是所多瑪和蛾摩拉那樣罪惡的城市(18~10)。但現在以賽亞預見到她的“爭戰”結束的日子和神賜給她安慰的信息。以前因她的罪而懲罰她,現在則寬恕和復興她。

  他爭戰的日子。這裡的爭戰包括以賽亞時代的入侵和一個多世紀之後尼布甲尼撒所率巴比倫的征服,也寓指各世代中教會與一切黑暗勢力更大範圍內的爭戰。以賽亞以先知的眼光展望巴比倫之囚結束時復興的時候。他滿懷信心地說話,就像以色列的仇敵已經被打敗似的。──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3「有人聲喊著說:“在曠野預備耶和華的路(或作“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當預備耶和華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們 神的道。」

         ● 403 被新約四福音用來指施洗約翰太 33 13 34 123

         「有人聲」:「聲音」。

         「人聲」:傳訊使者在當時相當常見,他們負責將將政治等重大消息帶給城市居民。通常每個城市都有一個「呼叫人」向居民宣告重要的消息。外敵侵入前,也會派先遣使者與城裡剩下的居民談判。──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預備....路」:「清出一條道路」。

         「路」與「道」:原文是兩個不同的字。「路」是一般小徑、「道」是指「大道」、「隆起的公路」。──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預備耶和華的路。神的旨意是要以色列作為一個民族從巴比倫被擄回歸以後,千方百計為自己和其他民族作好彌賽亞來臨的準備。隨著神的計畫迅速展開,沒有受到干擾,直到彌賽亞顯現,建立祂的永恆之國,有光榮的前途等待著這個民族。準備的工作在施洗約翰的生活和服務中達到了高潮。本節的話語主要是預言約翰的工作(見太33注釋)。同樣,今日的教會也有權利“預備主的道,修直祂的路”,使祂可以帶著能力和榮耀回到地球。正像古代的以色列人一樣,這項準備工作分兩個方面,首先是品格的改變,第二個是向全人類宣傳福音的信息。參賽6210~12;瑪32

  道。關於道的象徵意義,見太33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3~4 古代近東的築路工程】古代近東的路大部分是沒有鋪好的(亞述晚期的幾條路除外)。雖然沒有鋪好,但是那些車輛交通用的路(努斯檔稱為「馬車路」)還是要常常立界線、弄平、維修。不過少有文獻提及築路或修路。高運量的路很少,主要是沿著貿易路線。所以有個藩國國王向馬里王抱怨,他只能沿著主要幹道繞路抵達敘利亞。亞述王很少以修築道路自誇,因為那是地方的職責。以撒哈頓在一個條約裡下令,當他的兒子繼承王位,藩屬國必須臣服於他,並且「在各方面為他鋪平道路」。──《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在曠野預備耶和華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們神的道」(3),是預告神將差派彌賽亞的先鋒,用神的話語預備百姓悔改的心(太三3)。人心中一切阻擋神工作的事物都要被神的話語「填滿、削平」(4),為救恩預備坦途。神不但向百姓宣告安慰,而且將主動把他們帶到能受安慰的地步(4);一面用恩典「填滿」(4)百姓的虧欠,一面用審判「削平」(4)他們的愚昧。──《聖經綜合解讀》

         ● 403~4 是當時的君王要出訪前,會派使者在前面為王預備道路。有些學者認為這是為了猶大人被擄歸回預備道路,不過 403 清楚的說明這是要為神「清除道路」。另也有巴比倫的文獻說明當時的人也會為神整理出一條好走的出巡路線。──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四十3~5這三節經文指當時以色列人從巴比倫走九百英里(1440公里)的路返回巴勒斯坦時,耶和華走在他們前頭。但經文也可應用在施洗約翰的傳道事工,他為基督傳永恆救恩的工作預備道路(太三3)──《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這幾句話本指以色列人從巴比倫回國時,耶和華率領他們前行。基督來世時,施洗約翰將這話引用在自己身上(太三3)──《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有人聲喊著說;希伯來語意指“聽到有人在喊著說”,聽眾是百姓的代表以賽亞,喊話的是神,內容為“在曠野(3)……親口說的(5)”。經文含意為“以色列若想居住在耶和華的榮耀之中,就當丟棄所有罪孽,預備迎接耶和華的榮耀速速臨到”。山窪;指人的內心與生活,其中隱藏著罪惡奸計。山岡;意味著人驕傲如山的內心。崎崎嶇嶇的;意指人被罪性污染的生活狀態。太33將約翰比作人的喊聲,而不是喊話的人,表明約翰就是照神旨意,作彌賽亞的先驅。先知擔當使命,督促百姓作好準備。先知的責任就是在歷史的荒野,毫不猶豫地宣告預言,為百姓敲響警鐘(241145;拿12)。這也適用于施洗約翰,他在基督事工開始之前,在曠野向猶大和耶路撒冷宣告話語,督促悔改。這種表達方式源于東方君主動身之前,派先遣隊清除前方障礙,準備百姓(456;太31~2;路17)──《聖經精讀本》

         3~5節是第一個安慰的聲音,宣告神將進入曠野(申三十三2;士五4;詩六十八47),帶領百姓走出屬靈的荒涼,向全地彰顯祂的榮耀。──《聖經綜合解讀》

 

【賽四十3~9 曠野中的聲音,報消息的人】傳訊使者在古近東家諭戶曉,他們將政治與民事消息帶給城市居民,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每個城市可說是都有一個「呼叫人」向居民宣告重要的消息。外敵侵入前,會派先遣使者與城裡剩下的居民談判。與拉伯沙基去耶路撒冷類似的例子,見於亞述在主前第七世紀攻打美索不達米亞南部,曾派先遣使者到巴比倫談判。──《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4「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為平坦,崎崎嶇嶇的必成為平原。」

  準備地上君王來臨的工作包括修復讓他通行的道路,使他的進程不受阻礙。這句話用於彌賽亞君王的來臨,具有屬靈的意義(見太33注釋)。施洗約翰的聖工是呼籲人們為耶穌的來臨作好自己心靈和生活的準備(35~12;路33~17)。神的使者在末日也要宣揚類似的信息。── SDA聖經註釋

         「大小山岡」:原文直譯是「一切山岡」,原文是「山嶺」和「山丘」。

         「沙漠地」:「沙漠曠野」、「乾草原」。

         「修平」:「使平坦」、「使筆直」。

         「道」:「大道」、「隆起的道路」、「公路」。

         「山窪」:「山谷」。

         「高高低低的」:「陡峭的」。

         當時當地的路大都是沒有鋪好的。不過那些車輛用的大路(努斯文件稱為「馬車路」)還是要常常立界線、弄平、維修。少有文獻提及築路或修路。當時高運量的道路很少,一般是沿著重要貿易路線才有「大路」。──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四十5「耶和華的榮耀必然顯現,凡有血氣的必一同看見,因為這是耶和華親口說的。”」

         這事最終要在千禧年的時候應驗。──《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神在萬民眼前帶領 的百姓從巴比倫歸返故土,使他們曉得神是掌管歷史的,顯出 的榮耀。──《串珠聖經注釋》

  耶和華的榮耀顯示在我們主的生活和工作中(114211;彼後116;見路252注釋)。當基督的第二次降臨時,人們將會親眼目睹祂的榮耀(16272531;啟17)──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6「 有人聲說:“你喊叫吧!”有一個說:“我喊叫什麼呢?”說:“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容都像野地的花。」

         有人聲說;指耶和華,與9節報信的先知形成對比。在聖經中,發話的總是神,人只是傳達神的話語。體現聖經的權威與作者的靈感。可以將這些話語理解為神的默示,藉此直接聆聽神的話語(林前26~16)──《聖經精讀本》

         ● 4068 被 彼前 124~25 引用。

         「美容」:原文是「善良」、「慈愛」、「喜愛」。──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我喊叫什麼呢?神的使者處在困惑之中。當國家因自己的罪而受苦時,要傳出什麼樣合適的信息呢?在“所多瑪”和“蛾摩拉”遭到毀滅的時候,要發出什麼信息呢(1910)

  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參伯142;詩9051021110315;歌110;彼前124──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6~7 生命短暫】感到生命飛逝,並非古以色列人的獨有想法。根據美索不達米亞的吉加墨斯史詩,眾神命定人類終有一死,而神才能享有不朽的生命。不過蘇美國王吉加墨斯歷經不少探險,為要得到長生不老的法門。首先他消滅一些非凡人的力量,借著生殖力想要達到不死的境地;後來又去尋找獲神明賜以不朽的洪水英雄烏特納皮什廷。吉加墨斯雖然找到了洪水英雄,也發現了「生命草」,但是他大而無私,想要把生命草帶回他的家鄉烏魯克城,與當地市民共用,結果中途被蛇竊走,吉加墨斯只好空手返回。不過作品提醒讀者,吉加墨斯建造了烏魯克的城牆,如今依然矗立,也可說是得到了一種不朽的地位。所以這部史詩是在詮釋每個美索不達米亞人都知道的事實:生命苦短,死後每個人都會在陰府過著悲慘的生活。──《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6~8以人生的短暫與神話語的永恆作對比,表明「安慰」信息的可靠性 ── 神必要實現 的救贖。──《串珠聖經注釋》

         人的無常與軟弱。在前段經文以賽亞渲染神的榮耀,極其絢爛,在本段則描繪人的無常與軟弱,生動地刻畫神施安慰的權柄。被擄的猶大百姓,在精神及文化生活領域,都劣于巴比倫居民。以賽亞引用大衛之詩(10315),揭示人的榮耀與富貴皆如轉瞬即逝的晨露,勸告猶大百姓切勿迷戀。 ──《聖經精讀本》

         6~8節是第二個安慰的聲音,宣告神的話語永遠立定、祂的應許絕不落空。──《聖經綜合解讀》

 

【賽四十7「草必枯乾,花必凋殘,因為耶和華的氣吹在其上;百姓誠然是草。」

         「草必枯乾,花必凋殘」(7),無論多麼屬靈的領袖,也難免軟弱失敗;無論多麼可怕的仇敵,也會成過眼雲煙,惟有「我們神的話必永遠立定」(8)。神既然已經應許彰顯榮耀(5)、牧養百姓(11),就沒有什麼能攔阻祂的旨意成就。──《聖經綜合解讀》

         「枯乾」:原文是「枯乾」、「乾涸」。

         「凋殘」:原文是「枯萎」、「凋謝」。

         「百姓」:原文前有冠詞,是「那百姓」之意,指以色列民。

         「誠然」是草:「必定」、「的確」、「確實」。──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神不悅的氣息像摧殘花木的疾風一樣,將敗壞惡人的計謀。不聖潔的事物不能留在祂的面前。神差遣祂的聖靈,是要讓不聖潔的人按照他們創造主的形象得到改變和更新。但如果他們抵抗,就會像田間的花一樣凋謝。──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8「 草必枯乾,花必凋殘;惟有我們 神的話,必永遠立定!”」

         由於“我們神的話必永遠立定”,所以這些預言必定應驗。──《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此處的重點對照出神話語的永恆與人的短暫。──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草必枯乾。人不是永生的。就生命的元素而言,人不比田間的草更優越(見傳39~21)

  我們神的話。神所顯示的旨意,成為人類得以生存的屬靈糧食(44;約648~63)。真理是永不改變的,因為她的作家“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138)。那些向祂求屬靈糧食的人絕不會“饑餓”(635)和“口渴”(414)──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8 古代近東對「永遠」的看法】古代近東的「永遠」觀念意味著持續、永久的時間,而非無終止的時間。美索不達米亞國王希望他們的名字可以「永遠」堅立。他們把財產「永遠」(生生不息)留給家庭成員。根據《吉加墨斯史詩》,只有眾神的歲月才是「永遠的」(持續的),而人類的歲月則是「可數的」。代表永遠的用詞也與命運已定的觀念相呼應。在《吉加墨斯史詩》,恩基度使用咒語,「永遠命定」了女祭司珊蛤(Shamhat)的下場。亞述碑文也提到眾神的命令無從改變,他們的話永遠可信。在《埃努瑪埃利什》,判軍領袖金古與瑪爾杜克各有自己已定的命運,所以他們的命令不會改變,他們的話有永恆的價值。──《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9「 報好信息給錫安的啊,你要登高山;報好信息給耶路撒冷的啊,你要極力揚聲,揚聲不要懼怕。對猶大的城邑說:“看哪,你們的 神!”」

         「好信息」:就是神保護與引導百姓回來的消息。

          「給錫安」:按原文文法,錫安不是接收信息者,而是報信息者,因此,本句應作「報好信息的錫安阿」,下句則作「報好信息的耶路撒冷阿」。另一方面,本段所言及的曠野呼聲與神榮耀的顯現,於新約的紀元裡,在施洗約翰宣講悔改洗禮與基督耶穌出來傳道工作時,更實在的應驗了(參太31~3)──《串珠聖經注釋》

         “報好信息”一語,希臘文《七十士譯本》譯為<>(四十一27;五十二7;六十一1相同)。這個希臘字在新約聖經的用法,是傳報好消息,或傳講福音(例如路一19;七22;八1;徒八4;十36;十五35;羅一15;林前十五2)。“福音”原文就是從這個字衍生出來。──《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你要極力揚聲;與“你要登高山”相得益彰,強調以賽亞領命向眾人宣告預言。他宣告神擁有絕對的威嚴與權柄,以慈愛溫柔的牧人形象來到百姓中間,使他們從被擄之地歸回(801;約1011)9~12節是福音真諦,與約316同樣蘊含神對選民的摯愛。 ──《聖經精讀本》

         「好信息」(9)就是福音。「報好信息」(9),原文的動詞是陰性,是借用米利暗「拿鼓跳舞」(出十五20)歡慶神的勝利,描繪一大群歌唱、歡慶的婦女,在錫安城外迎接歸來的得勝牧者(撒上十八6~7)——「主發命令,傳好信息的婦女成了大群」(詩六十八11)──《聖經綜合解讀》

         「報好信息」:原文是「報消息」、「宣布好消息」、「傳講救恩的降臨」。

         「報好信息給錫安的」:原文的型態是「陰性單數」,顯示這是一個女性的傳達者。再者其意義是「報好信息的錫安哪」。

         「報好信息給耶路撒冷的」:原文型態也是陰性單數,意義也是「報好信息的耶路撒冷啊」。

         「極力揚聲」:原文是「用力揚起聲音」。──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錫安。見詩482注釋。她的“好消息”就是神慈愛和饒恕的信息。在危險和黑暗的時辰,錫安有了希望和光明的信息。關於以色列被任命為向世界傳達這些信息的使者,見《SDA聖經注釋》本卷第26~30頁。

  看哪,你們的神!在本書的這個部分中,以賽亞一再指出神無窮大能的憑據,鼓勵灰心的猶大百姓相信:光榮的應許仍然是屬於他們的(見賽404581015171826~2941204213144313~19446)。自稱為神子民的人最大的錯誤就是讓視線轉離造他們的主,而只看他們自己。他們的最大需要就是看到神,祂的慈愛和公義。以賽亞在蒙召擔任先知的時候,就曾看見過這樣的異像(613)。他既親眼見到神,以後就能幫助百姓看見祂。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有生命和盼望。交托給人類最偉大的工作就是呼召失喪的人仰望他們的救贖主。──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9~119~10節原文一共有三個「看哪」,似乎一切都發生在百姓眼前。第10節可譯為「看哪,主耶和華必以大能臨到,祂的膀臂必為祂掌權;看哪,祂的賞賜在祂那裡,祂的報應在祂面前」(和合本修訂版)──《聖經綜合解讀》

         9~11節是第三個安慰的聲音,向錫安宣告好信息:那位將要來的神(3~5)不是粗暴的刑罰者,而是溫柔的牧人。被擄並非百姓最後的結局,神必將聚集自己的羊群,帶領他們回歸。──《聖經綜合解讀》

       此處描述神降臨時,錫安和耶路撒冷成為報好消息的人,神有能力,而且他會如同牧人照顧帶領羊群般的帶領他的子民。──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四十10「 主耶和華必像大能者臨到,他的膀臂必為他掌權。他的賞賜在他那裡,他的報應在他面前。」

         “報應”。祂給予敬虔之人的工價或賞賜:祝福,以及給惡人的懲罰。──《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神雖然是「大能者」(10),但這能力在祂的百姓身上卻是用愛來運行。神的「膀臂」(10)既有力到可以「為祂掌權」(10),也溫柔到可以「聚集羊羔抱在懷中,慢慢引導那乳養小羊的」(11)──《聖經綜合解讀》

         「掌權」:字義是「支配」、「統治」。──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主耶和華必像大能者臨到。以賽亞在這裡描寫神來施行審判(259621112;啟2212)。神伸出膀臂恩待義人,懲罰惡人(5155210635;參太25333446)

  報應。就是工作的報酬(見賽4946211)──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10 國王爭戰歸來的獎賞】賞賜與報應可能是專門用語,指貢品或是打勝仗的戰士帶回來的戰利品。亞述國王特別提到從征服的人民拿到的大量戰利品。例如,西拿基立在他的尼尼微宮殿裡蓋了一間「拉吉屋」,陳列他在主前七○一年毀滅以色列的要塞所掠奪的所有戰利品。打勝仗回來是國王對自己心愛的手下分賞的時候。──《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11「 他必像牧人牧養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懷中,慢慢引導那乳養小羊的。」

         「慢慢引導」那乳養小羊的:原文沒有「慢慢」,僅僅是「引導」、「領到有水之處休息」,參 詩 232 ──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基督細心照料祂的子民,供養他們並保護他們免受傷害。聖經經常把這比作溫柔忠實的牧人照料自己羊群(見詩23177208019571003;耶13173110;結3411~163724;太9361812;路154;約1011;彼前225)。牧人怎樣招聚他的小羊,抱著虛弱而無法走路的羊,牽引著母羊(見創3313),基督也照樣悉心照料祂的羊群。神不是無情的主宰或暴君,而是體貼和慈愛的化身。──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11 國王作為牧者】國王作為百姓的牧者的這個意識型態,大約於主前二四五○年即見於蘇美的盧加耳紮格西。同時代的拉加什國王吳魯卡金納聲稱甯吉爾蘇神擁有他的國家,國王則被揀選作「牧者」,為了神與百姓管理城市行政。這種意識型態在古代近東一直延續到以色列王國時期。──《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12「誰曾用手心量諸水,用手虎口量蒼天,用升鬥盛大地的塵土,用秤稱山嶺,用天平平岡陵呢?」

         全宇宙跟神這位大能的創造者相比,就相形見拙了。“手虎口”。從大拇指到小手指的距離——半肘,或大約九英寸。──《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手虎口」:為五指伸開時由大姆指至尾指的距離。

          「升鬥」:一種量器,容量約一又十分一公升(1/4加侖)

         本節表示整個宇宙只是神小小的傑作。──《串珠聖經注釋》

         12節宣告「神有能力悉心創造」,惟有神是全能的。──《聖經綜合解讀》

         「諸水、蒼天、大地、塵土、山嶺、岡陵」(12),是用對比代表全體的希伯來修辭方法。神是萬有的創造者,整個受造界都是神悉心創造的結果,連最細微的物質結構、也都是神仔細設計過的。神不但度量「蒼天」,也稱量「塵土」,萬有都被安排得恰到好處。因此,按著神的形象被造的人類、蒙神揀選的百姓,更是在神的顧念之中。──《聖經綜合解讀》

         ● 4012 表明這個宇宙是神精心設計的,而本節中量長度、容量的工具都是量小數量用的工具,是要顯出神的浩大。 4012 的五個問題,答案都是「神」。

         「手虎口」:是一個度量單位,長約半肘,是「手掌張開時, 大拇指到小指的距離」。──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以賽亞在這裡展示了聖經中有關神智慧,能力和永恆權柄無與倫比的威嚴畫面(見伯38中;4~37)。先知還在賽4026~28411920中提到彰顯在創造之工中的神大能。參詩965。見賽4121注釋。神是宇宙的大工程師,天地的創造主。對於祂來說,沒有任何任務是太艱難,也沒有什麼責任是太微小的。人所視為無限大和無法理解的事物,在祂卻毫無難處。我們有權利信賴這一位偉大,智慧和善良的神。凡信靠祂的人都可以得到祂所有的智慧和能力。參賽5715,見《歷代願望》第827頁。──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12 治理宇宙】在古代近東是眾神之首給宇宙帶來次序。在《埃努瑪埃利什》(巴比倫創世史詩),瑪爾杜克神打敗查馬特女神以後,「橫跨天空,視察各地;調整阿普蘇的地盤、努丁穆德的居所,並且測量了阿普蘇的空間。」他接著又組織了星座、代表神的星辰,以及其他天體。──《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12~14一連串有韻律的問句點出神的全能與全知。──《串珠聖經注釋》

 

【賽四十12~26神乃創造主:本段強調神的偉大與無可比擬,作為下段27~31節勉勵百姓的基礎。──《串珠聖經注釋》

         造物主——神。強調神作為造物主的唯一性、對歷史的超越性及主權性。可分為四部分;①比較神與人(12~14);②比較神與世界勢力(15~17);③比較神與偶像(18~20);④督促百姓省悟、信靠神(21~26)。人要確信神的能力。 ──《聖經精讀本》

 

【賽四十12~3112~31節是一首美妙的詩歌,神以造物主的身分,保證安慰的應許必將成就。根據死海古卷《以賽亞書》羊皮卷(The Great Isaiah Scroll1QIsaa)的分段,12~31節可分為以下交錯對稱的結構:

oA. 神有能力悉心創造(12)

o B. 神的創造不需要幫助(13~16)

o  C. 惟有神是真實的(17~24)

o B1. 神的治理不需要擔心(25~26)

oA1. 神有智慧悉心拯救(28~31)──《聖經綜合解讀》

 

【賽四十13「誰曾測度耶和華的心(或作“誰曾指示耶和華的靈”),或作他的謀士指教他呢?」

         神是「那獨行大奇事的」(詩一百三十六4),信徒最愚蠢的事,就是想幫神的忙、為神著急、替神出主意,結果導致不肯「誠實倚靠耶和華」(20),甚至自以為「如神能知道善惡」(創三5)。保羅曾引用13節稱頌神豐富的智慧和知識(羅十一34)──《聖經綜合解讀》

         「測度」耶和華的心:「測量」、「度量」。

         「通達的道」:「理解的道路」、「洞察力的道路」。

         「指示」、「教訓」:原文都是「教導」。

         「指教他」:「使之知道」。──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通常會向有經驗的人請教智慧和引導。但神既不需要,也不請求任何人的幫助。沒有人比祂更有智慧和能力。保羅在羅113334中論述神無限的智慧和知識時,引用了《以賽亞書》的這一章節(見林前216)──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13~14唯獨耶和華創造一切、洞悉一切。──《串珠聖經注釋》

         ◎ 4013~14 的五個問題,答案都是「沒有人」。──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四十13~14 古代近東的眾神議會】在古代近東,所有的重要決定都是在天上的議會作成的。眾神在那裡彼此諮詢、交換訊息與意見。在巴比倫創世史詩裡,阿普蘇與查馬特這兩位萬物之源,以蒙牧(Mummu)作他們的顧問,有時還受他責備。當眾神最高議會召聚,決定如何攻擊查馬特,他們就喝得酩酊大醉,最後選出瑪爾杜克作王,接受了他的高壓統治。以賽亞則堅稱雅巍沒有顧問,他也不用與天神議會商討(不過以色列人相信有個天上的議會在運作,見:出二十3與代下十八18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13~1613~16節宣告「神的創造不需要幫助」,惟有神是全智的。──《聖經綜合解讀》

 

【賽四十14「他與誰商議,誰教導他,誰將公平的路指示他,又將知識教訓他,將通達的道指教他呢?」

  這裡的一系列問題涉及知識,悟性和智慧。這是《箴言》中經常出現的主題。神是智慧的化身。一切智慧和知識都來自於祂(見箴17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15「看哪,萬民都像水桶的一滴,又算如天平上的微塵;他舉起眾海島,好像極微之物。」

         「眾海島」:巴勒斯坦對開的地中海有許多海島,是當時猶太人所知最西面的地域。──《串珠聖經注釋》

         「他舉起眾海島」:字義是「看哪!他舉起眾海島」。──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在以賽亞的時代,亞述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其他的國家都怕她。但神要祂的子民明白,這個最強大的國家在祂面前是無足輕重的。如果人敬畏神,就不需要害怕地上所謂的強權。不管人的計畫和目的如何,神都會實施祂自己的旨意(見賽1424~27;見但417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15 天平上的微塵】大地的塵土在舊約聖經中用以表達微不足道。這節經文則說,萬民好像塵土,在天平上毫無份量。巴比倫人秤肉或是水果,不會注意天平上的灰塵。──《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15~16受造之物與造物主的關係是完全不對稱的,人在神面前實在太微小了(15)。無論人類的科技、文明怎樣進步,也絲毫不能改變這一關係:

1.全人類都聯合起來,在神面前「都像水桶的一滴,又算如天平上的微塵」(15),多一點不能增加神的權柄,少一點也不會影響神的榮耀。

2.人無論如何獻祭(16),都配不上造物主的偉大,沒有辦法靠自己來感動神、操縱神、完成神的計畫、滿足神的心意、交換神的賞賜。無論人怎樣努力,先知都一言以蔽之:「不夠、不夠」(16)──《聖經綜合解讀》

 

【賽四十15~17神對地上萬民有管轄之權。他們不過象水桶從井打上來時下“滴”的一滴水而已。──《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 4015~17 是用文學的筆法說明神的偉大與人的渺小。──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四十16「 黎巴嫩的樹林不夠當柴燒,其中的走獸也不夠作燔祭。」

         「當柴燒」:即當獻祭用的燃料。──《串珠聖經注釋》

         「走獸」:原文是「動物」。──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參詩5010~12。希伯來人在宗教活動中奉獻了大量的祭物,但即使把黎巴嫩大森林所有的樹木都用作燃料,把裡面所有的走獸都當作祭物,仍不足以與神的尊嚴相配。──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16 利巴嫩的樹林與走獸】以色列認為森林最壯觀、動物種類最多的地方是利巴嫩。除了提供所羅門聖殿的木材,利巴嫩的香柏木也是埃及的神聖船舫、推羅船隻的建材。而亞述則從利巴嫩抽取木材作為貢品,來建造神殿。──《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17「 萬民在他面前好像虛無,被他看為不及虛無,乃為虛空。」

         「看為」不及虛無:字義是「算為」、「認定」。

         「虛無」:「沒有」、「中止」、「結束」。

         「虛空」:「不真實」、「空無一物」。 創 12 的「空虛」。──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四十17~2417~24節宣告「惟有神是真實的」,原文用「虛無 אִין/ah’~yin(2317)、「虛空 תֹּהוּ/to’~hoo(2317)首尾呼應,組成一個交錯對稱的結構:

oA. 萬民都是虛空(17)

o B. 受造之物不能與神比較(18)

o  C. 偶像都是虛假(19~20)

o B1. 神超越一切受造之物(21~22)

oA1. 君王都是虛空(23~24)──《聖經綜合解讀》

         即使全人類都聯合起來,在神面前都「好像虛無,被祂看為不及虛無,乃為虛空」(17)。因為與神的力量相比,再強大的君王也只是無有(23~24);與神的永生相比,人類短暫的人生只可算為不存在。──《聖經綜合解讀》

         17~24節是12~31節整首詩歌的中心,既點出了百姓墮落的根源,也宣告了安慰的基礎。百姓的墮落是因為人敬拜偶像,百姓的盼望是因為神超越偶像。神將做一件前所未有的「新事」(四十二9;四十三19;四十八6),向世人顯明自己的絕對超越:祂將使一個徹底失敗的民族從被擄之地回歸,讓一個不能自救的國度從死亡之地復興!──《聖經綜合解讀》

 

【賽四十18「 你們究竟將誰比 神,用什麼形像與 神比較呢?」

         「形象 דְּמוּת/dem~ooth’(18)原文就是「樣式」(創一26)。「當神造人的日子,是照著自己的樣式造的」(創五1),但神的「樣式」並非神本身,受造之物與造物之主有著不可逾越的界限。人類從伊甸園開始,墮落的根源都是把神的「樣式」當作了神自己,以致想「與神比較」(18)、「如神能知道善惡」(創三5)。但神宣告:人若離開了神,萬民只是「水桶的一滴、天平上的微塵」,甚至「不及虛無」、毫無意義。因此,人要先認識自己,生命才能有轉機。人若堅持自己裡面還有一點點良善、一點點忠心,必然無路可走。──《聖經綜合解讀》

         「形像」與神比較:「相像」、「類似」。──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見第9節注釋。想到神的偉大和無限,就會看出偶像崇拜的愚蠢。許多希伯來人隨從外邦人拜偶像。以賽亞設法使他們重新敬拜和事奉真神。──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18~20偶像乃受造物,無法與神相比。──《串珠聖經注釋》

 

【賽四十19「偶像是匠人鑄造,銀匠用金包裹,為它鑄造銀鏈。」

         「銀鏈」:大抵是作裝飾或懸吊偶像之用。──《串珠聖經注釋》

  偶像肯定是人手所做的,但造偶像的人自己也是神所造的。在以賽亞的時代,人們用最好的技術和最貴重的金屬製作偶像。儘管如此,偶像仍為人手所造。把人手所造的物體樹為崇拜的物件又有什麼好處呢?以賽亞呼籲人們敬拜真神,因為他們是祂所造的。人們敬拜自己所造的物體,是何等地愚蠢!創造者崇拜其所造之物也是如此!──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19 作偶像】古代近東的神像都是鑄造或是雕刻的。木偶像由木刻家用準繩在木頭上量長寬,用刻刀描出偶像的形狀,然後把粗糙的部分削平,把身體每個部位的比例弄好。不過本節明顯指的是鑄造的神像,差不多從四到十吋高不等。模子是把蠟像上一層泥,然後把蠟溶掉,再燒泥模。然後從神像的腳底用嘴子把銅澆進模子裡。腳底也用來把神像釘在木墩上。工匠然後用一種專用的小槌,把金箔銀箔鑲在模子上。工匠也會刻出一些印痕,可以把金線或銀線(和合本:「練」)塞進去。然後找一塊結實的木頭當底座。最近有學者主張底座的木頭是印度黃檀。考古學家在古代近東地帶已經挖掘出好幾千座神像。──《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19~2019~20節原文用「偶像 פֶּסֶל/peh’~sel(19a)、「匠人 חָרָשׁ/khaw~rawsh’(19a)、「匠人 חָרָשׁ/khaw~rawsh’(20b)、「偶像 פֶּסֶל/peh’~sel(20b)首尾呼應,強調偶像都是人手的產物。神遠遠超越了人的想像,沒有一樣受造之物能「與神比較」(18)。因此,人若離開神在聖經裡的自我啟示,只能局限在自己的臆測裡,無論怎樣熱心虔誠(19~20),所製作的也只是沒有生命的偶像;無論怎樣運用「屬靈觸覺」,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神,越事奉、越自高。──《聖經綜合解讀》

         無論是「金、銀」(19),還是「不能朽壞的樹木」(20),全部都是出於泥土,也將歸於泥土,都是用受造之物來代替造物之主。而從出埃及到被擄巴比倫,神的百姓失敗的根源都是用偶像代替活神、用假神代替真神、用「倚靠那擊打他們的」(20)代替「誠實倚靠耶和華」(20)──《聖經綜合解讀》

 

【賽四十20「窮乏獻不起這樣供物的,就揀選不能朽壞的樹木,為自己尋找巧匠,立起不能搖動的偶像。」

         「不能朽壞的樹木」:「不腐敗的木材」。

         「偶像」:當時以色列附近的神像都是鑄造或是雕刻的做成的。本處指的是鑄造的神像,是先用蠟作成神像,在於蠟像上塗上一層泥,溶掉蠟之後就取得泥製的模型。最後用銅灌入模子中,就製成神像。──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以賽亞透過精確的描述偶像的製作過程,讓讀者重新審視偶像的本質以及偶像與造物者的差異。──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以色列認為森林最壯觀、動物種類最多的地方是利巴嫩。除了提供所羅門聖殿的木材,利巴嫩的香柏木也是埃及的神聖船舫、推羅船隻的建材。而亞述則從利巴嫩抽取木材作為貢品,來建造神殿。──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窮人化不起貴重的金屬製作偶像,所以就採用了木材。但這個偶像只不過是木頭而已。這樣的偶像能延續多久呢?到木材腐爛為止。以賽亞告訴他的同胞崇拜人手所造之神的愚昧。──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21「你們豈不曾知道嗎?你們豈不曾聽見嗎?從起初豈沒有人告訴你們嗎?自從立地的根基,你們豈沒有明白嗎?」

         本章開始,以賽亞用非常平靜的語氣傳達安慰之言,本節卻用責備的語氣。比較詩19篇的信仰告白及以色列的屬靈無知,聖徒應反省自己,在兩種狀態中自己置身哪一方。 ──《聖經精讀本》

  你難道什麼都不知道嗎?難道常識沒有告訴你這種行為的愚蠢嗎?以賽亞在這裡舉證了人的基本直覺,並沒有提神的命令或啟示。即使沒有神的啟示,人們的本能也須意識到不應該把人手所造的偶像作為崇拜的對象(見羅118~23)──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21~24神是萬民、宇宙及歷史的主宰。──《串珠聖經注釋》

 

【賽四十22「神坐在地球大圈之上,地上的居民好像蝗蟲。他鋪張穹蒼如幔子,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棚。」

         「地球大圈之上」:大概指天空(穹蒼)或圓形的水平線。

          「好像蝗蟲」:比喻萬民的眾多與脆弱。──《串珠聖經注釋》

         “地球大圈”:此字的希伯來文可解為圓球。有學者相信,這是聖經中有關地圓說的啟示。比較四十二5;四十四24;《約伯記》九8;《詩篇》一〇四2;《耶利米書》十12. ──《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地球」:「那地」,指「大地」。

         「大圈」:「拱頂」、「穹蒼」。

         「穹蒼」、「諸天」:原文只有一個字,有「天」、「諸天」、「天空」之意。

         「幔子」:「帷幕」。

         古代的宇宙觀:天空是個拱頂,罩住圓盤狀的大地之上,而大地又落於太初的大水之上。大水之下是地府,是陽間的翻版。整個宇宙是一個極浩大的球體,地球橫亙於中央。──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大圈。希伯來語是chug。指穹蒼或地平圈,參伯2214。在箴827中,該詞譯為 “圓圈”,指地平圈。天上的主宰在祂所創造的偉大宇宙之上統治著萬有。有人以此為據,認為以賽亞已經得到啟示,知道地球是球形的。他可能確實知道這個事實。但希伯來語詞chug 似乎是指圓圈,而不是球體。他所知道地球是球狀的證據一定來自其他地方。本節的畫面似乎是神在穹蒼之上為王。最偉大的人與祂相比,也顯得非常渺小。神住在“天上的天”(王上827),如在帳幕之中(見詩1042;參賽661)──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22 地球大圈】這裡的宇宙畫像是古代近東普遍的宇宙觀。天空是個拱頂,淩架於圓盤狀的大地之上,而大地又座落于太初的大水之上。大水之下是地府,可說是陽間的翻版。所以,整個宇宙是一個極浩大的球體,地球橫亙於中央。但這裡在講地是圓形的。

  巴比倫文學稱讚沙馬士是將地的圓圈懸在空中的神。同樣的,在一篇向沙馬士與阿達德發出的禱詞提到,阿達德使雨降在地的大圈。圓圈所反映的無非是起伏的水平線(所以是圓盤狀),而非球體(希伯來文另有用字)。古代世界常常認為世界是圓形的。──《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22~24神也是這世界的管理者,祂坐在“地球大圈之上”(或作頂點;這希伯來用語有地球是圓球體的觀念),控制地上的統治者。──《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賽四十23「 他使君王歸於虛無,使地上的審判官成為虛空。」

  神可以除掉國王,消滅國家。地上的統治者只能在祂許可的情況下坐在寶座上(見詩757;耶275;但22141725;徒1726;羅131)。神既然為神,為什麼還要害怕巴比倫,亞述和埃及的國王,或其他任何的勢力?──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23~24歷史上君王(審判官)的盛衰操在神手中;巴勒斯坦地剛生長的植物被熱風吹過後,如何隨即枯萎,君王的衰落也必如此。──《串珠聖經注釋》

 

【賽四十24「他們是剛才栽上(“剛才”或作“不曾”下同),剛才種上,根也剛才紮在地裡;他一吹在其上,便都枯乾,旋風將他們吹去,像碎秸一樣。」

         比較3731與本節經文,可以知道;義人必紮根結實,惡人卻相反(51~7;申3232;何103;路1920~27;雅41~3)──《聖經精讀本》

         「他們是剛才栽上、剛才種上」:原文是「的確不曾栽上;的確不曾種上」。

         「旋風」:原文是「暴風」。

         「吹去」:原文是「帶走」。──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地上所謂的偉人並不比會枯乾的草或會凋殘的花強(8)。如果神向他們吹氣,他們就會消失(7)──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25「 那聖者說:“你們將誰比我,叫他與我相等呢?」

         「聖者」即以色列的聖者,參14注。──《串珠聖經注釋》

  神不但具有偉大的智慧和能力,更具有完全的聖潔。這是祂的智慧和能力的訣竅。公義是祂寶座的根基。異教的神巴力,摩洛,伊師塔等則完全不同。他們都是卑劣的受造之物,是把人的罪惡和情欲神化了。──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25~26巴比倫人迷信占星術,先知卻指出星宿是神所創造,服在神的安排下,如兵士聽令於軍長,被點名時即站好位置,無一懈怠。──《串珠聖經注釋》

         25~26節宣告「神的治理不需要擔心」,與13~16節「神的創造不需要幫助」前後呼應。──《聖經綜合解讀》

         「獨行奇事的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詩七十二18),祂的創造不需要人幫忙(13~16),祂的治理也不需要人擔心(25~26)。神既然有能力「創造這萬象」(26),也有能力管理這萬象。──《聖經綜合解讀》

 

【賽四十26「 你們向上舉目,看誰創造這萬象,按數目領出,他一一稱其名。因他的權能,又因他的大能大力,連一個都不缺。”」

         神也控制眾星(“萬象”)──《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表達了盡心尋求真理的虔誠與激情。 ──《聖經精讀本》

         雖然人無法計算星星的數目,但神卻能精確地「按數目領出、一一稱其名、連一個都不缺」(26)。今天,信徒常常為神擔心,總想出手相助、「伸手扶住神的約櫃」(撒下六6)。殊不知我們看見的夜空與整個宇宙相比,還不到九牛一毛。為什麼因為有限的眼見,就覺得自己比神更有愛心、想得比神更加周全呢?──《聖經綜合解讀》

         「萬象」:「軍隊」,指「天體」、「星辰」。

         「大能大力」:原文是「強大的能力」。──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你們向上舉目。只要人向上舉目,就有權利看到萬物的創造主和維持者不可否認的證據(見詩191~3;徒1417;羅119~23)。祂坐在眾星之上,統治著祂所創造的宇宙。當我們想到星辰的數量,其有序的排列,其榮耀和美麗時,我們只能感歎自己的渺小和神的無比大能。所有的天體都在指定的軌道上運行,有它們自己的名字和位置,在宇宙偉大的體系中各司其職。

  連一個都不缺。KJV版為“連一個都不失敗”。──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26 創造神】古代近東地區有不少創造故事,不過沒有多少講到創造天地或星辰。在蘇美占星書的前言,有三個神明──安、恩裡勒、恩基──是設置天空與星神,並且制定他們的軌道的三位功臣。

  巴比倫創世史詩中的瑪爾杜克,是由眾神議會賜給他創造能力,而瑪爾杜克以創造、毀滅了一個星座來試驗他所得到的能力。他打敗查馬特以後,設定了眾神的位置,並且建立了星座。──《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26 星群的名字】在巴比倫創造史詩中,瑪爾杜克在天上為眾神建造了基地,並且為他們找相像的星球作為他們的形像。所以瑪爾杜克雖然沒有真正的為星辰命名,不過為相關的星星指定了神祇。──《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26~28神百姓的愚昧是:他們「向上舉目」(26),看到整個宇宙的秩序井井有條,便相信神能管理浩瀚的宇宙,卻不肯相信神能管理人間的疾苦,以為「我的道路向耶和華隱藏」(27)、「我的冤屈神並不查問」(27),所以寧可自己「騎馬奔走」(三十16),「倚靠自己的聰明」(箴三5),也不肯「專心仰賴耶和華」(箴三5)。神既然能顧念天體運行的細節(26),怎麼會不顧念自己揀選的百姓呢?因此,28~29節用神的一系列屬性來提醒百姓: 

1.神是「永在的神」(28),沒有一刻祂不在;

2.神是「創造地極的主」(28),沒有一處祂不在;

3.神不會缺乏能力,祂「並不疲乏,也不困倦」(28)

4.神也不會缺乏智慧,「祂的智慧無法測度」(28)

5.神是樂意分享能力的神:「疲乏的,祂賜能力;軟弱的,祂加力量」(29)──《聖經綜合解讀》

 

【賽四十27「雅各啊,你為何說:“我的道路向耶和華隱藏?”以色列啊,你為何言:“我的冤屈 神並不查問?”」

         「我的道路向耶和華隱藏」:意指神不理會以色列民的前路,或指神使以色列民迷路,不知方向。──《串珠聖經注釋》

         雅各啊……以色列啊;地球上200多個國家,都靠地理環境、歷史背景、文化遺傳等媒介得以建立,在神的宇宙性護理下作為共同體得以維持。猶大百姓聽到先知有關猶大將要滅亡、被擄至巴比倫的宣告,以為自己已完全從神的護理下被排除而悲觀絕望。面對深深陷入絕望的猶大百姓,先知反復使用“雅各”這一名字,強調猶大國或許遭遇毀滅,但“作為個人與民族,猶大將永遠站在神面前”,以此安慰他們。 ──《聖經精讀本》

         「冤屈」:「訴訟」、「案子」。

         神並「不查問」:「越過」、「經過」。──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許多猶大人覺得神忘記了他們,對他們不公正。但有許多事情他們並不明白。祂坐在天國的寶座上看到一切,知道一切,並把一切都考慮在內。祂仔細權衡每一因素,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一樣的。祂沒有什麼是未考慮到的,也沒有什麼細節是祂所未關注的。祂所做的一切,都是智慧,公正和善良的。誰覺得自己被神忽略或虧待了呢?──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27~28 神明不知道或是疲憊】古代近東的神祇也有凡人的軟弱,常常疏忽,甚至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所以神與神之間也常常彼此鬥智、計誘。例如,恩裡勒以水災毀滅人類,恩基卻救了一個剩下的人類,智取恩裡勒。但是他勸他所救的亞達帕在亞奴面前拒絕「死亡之餅」,卻不知自己被耍,因為亞奴最後給了亞達帕「生命之餅」,完全出乎恩基意料。古代近東的神也會累,常常需要食物、飲水、居處。事實上,神明造人是為了要人做那些自己不想做的勞累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四十27~31與以色列的控訴相反的是,神並非高高在上以至不關心世人(27)。對於等候和信賴祂的人,祂賜能力(29);他們從祂那�堙妣奐s得力”(31)──《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等候耶和華的必重新得力:承接上文,先知指出全能全知的神不但統管宇宙,也幫助那些信靠他的人,所以擄民不應頹喪及懷疑神的能力,反要倚賴他。──《串珠聖經注釋》

         神施行拯救的能力。本段經文的意思,消極地看就是“惟有愚蠢人才會懷疑神”;積極地看就是“惟要仰望耶和華”。以賽亞之所以能大膽地向犯罪的猶大百姓宣告這樣的內容,是因為他確信神賜人能力。以色列百姓並非不知道以賽亞的宣告,乃因他們所受的深重苦難,懷疑神擁有拯救能力。 ──《聖經精讀本》

         27~31節宣告「神有智慧悉心拯救」,與第12節「神有能力悉心創造」前後呼應。這幾節原文用關鍵字「疲乏 יָעַף/yaw~af’(283031)、「困倦 יָגַע/yaw~gah’(283031)串成一體。──《聖經綜合解讀》

         神既有能力悉心創造,設計宇宙的每一粒塵土(12);也有能力悉心拯救,體諒每一個人的「疲乏」和「軟弱」。因為「祂的智慧無法測度」,所以百姓的軟弱、失敗、悖逆、被擄都在神的預知之中;祂當然更有智慧預備拯救,讓「萬事都互相效力」(羅八),按著祂的時間和方式,成就祂的旨意。──《聖經綜合解讀》

         神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十二9),人若承認自己的「疲乏」和「軟弱」,回轉等候神,就是蒙福的開始。人若不肯承認自己的「疲乏」和「軟弱」,就不能成為能受安慰的人。──《聖經綜合解讀》

 

【賽四十28「你豈不曾知道嗎?你豈不曾聽見嗎?永在的 神耶和華,創造地極的主,並不疲乏,也不困倦,他的智慧無法測度。」

         神一直掌管歷史, 的能力不受地域規限, 為選民作工、申冤也有時候,非人所能明白。──《串珠聖經注釋》

         「無法測度」:原文是「無法探尋」。──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你豈不曾知道嗎?見第21節注釋。

  永在的神耶和華。最古老最智慧的人又怎麼能與永生的神相比呢?我們的世界與永恆相比,只不過存在片刻而已。人間最聰明的人,若與永恆之主相比,只能算軟弱和愚蠢。沒有一人能測透神的旨意和智慧(1453;羅1133)。祂“數點星宿的數”。祂的“智慧無法測度”。祂的良善和仁慈足以滿足人類的一切需要(1473~5;見徒1417)──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29「疲乏的,他賜能力;軟弱的,他加力量。」

         「加」:原文是「(大大)增加」。──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永不軟弱的神會賜力量給軟弱的人。無論人有什麼需要,神都能滿足(見詩1042714515)。溫柔謙卑的人既意識到自己的弱點,他們的需要就肯定能得到滿足(5715;太53~6)。神總是傾聽那些覺得自己不能勝任眼前的工作,渴望得到上天幫助之人的祈求。神的能力要在人的軟弱中顯得完全(林後129)。這已經在千萬人的生活中得到證實。──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30「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

         「全然跌倒」:原文是「跌倒、跌倒」,重複兩次加強語氣。──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精力充沛的青年人也會疲憊不堪。年富力強的人也會到了力不從心的地步。即使是精力最旺盛的人,也往往因肉體或心靈的軟弱而前功盡棄。── SDA聖經註釋

 

【賽四十30~31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30)。如果我們認為自己的辦法可以解決一切難處,結局必然是「疲乏困倦」和「全然跌倒」。因此,百姓不應當倚靠自己,而應當「誠實倚靠耶和華」(20)。神不但樂意施恩(29)、而且等候施恩(三十18);祂在等候我們回轉「等候耶和華」(31節;三十三2),好被神改變、「從新得力」。凡是「誠實倚靠耶和華」、不靠自己「騎馬奔走」(三十16)的人,神自己將成為他們的力量,使他們的生命「必如鷹展翅上騰」(31),生活必「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31)──《聖經綜合解讀》

         人可以因為環境和際遇而落到「疲乏困倦」裡,但神「並不疲乏,也不困倦」。如果我們被「疲乏困倦」引導去等候仰望神,必能「從新得力」,因為神自己要成為我們的力量。因此,問題不在於我們是不是「疲乏困倦」,而在於我們是不是「等候耶和華的」(31)。正如鷹總是等候風、倚賴風,趁風而起、禦風而行,靠著氣流,毫不費力地上升飛翔。同樣,神的百姓也不能倚靠自己,而要等候神、倚靠神,「如鷹展翅上騰」,這是我們得勝和安息的秘訣。──《聖經綜合解讀》

 

【賽四十31「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

         「等候」:意思是信賴、仰望。──《串珠聖經注釋》

         那等候耶和華的;栩栩如生地描繪真信徒屬靈活力的永久性與喜樂,他們擁有神的祝福,而不是只得到一時的能力(14515~19;耶1422)──《聖經精讀本》

         「從新得力」(31),意思是「更新自己的力量」(四十一1)──《聖經綜合解讀》

         「等候」耶和華:「期待」、「希望」、「盼望」。

         「從新得力」:「更新力量」、「改變能力」。

         以賽亞的時代是個黑暗的時代。人一切的力量都必枯竭。即使在人生最充滿精力、才幹的年代,這些少年人也疲乏、失敗、跌倒。人若與神有正當的關係,就不致失敗。最重要的關鍵是:人必須等候耶和華。人若符合這個條件,即使疲乏、困倦,也能重新得力。以賽亞說明那些等候耶和華的人將得到多麼大的能力。──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那等候耶和華的。就是誠懇謙卑地仰望主賜智慧和力量,然後耐心地等候祂的引導(見賽;21節注釋;參照5715)

  從新得力。基督徒的人生是不斷從神領受,又不斷向神奉獻的過程。我們的能力要用來為主服務(參可530),那位不知疲倦的主會一直供給我們新的恩典與活力。但沒有從神那裡不斷獲得力量的人,將發現自己無法事奉神。

  如鷹。鷹似乎不用化什麼力氣就在空中翱翔,越飛越高,這是曠野中最壯觀的景象之一。得到上頭力量的神兒女也能夠一直向前和向上,不斷達到新的高度(見詩1035)。基督徒有權利每天恩上加恩,從勝利走向勝利(見林前1557;林後214);力上加力,不斷取得進步。基督徒的目標會越來越高,最終獲得“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314)── SDA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40)

 1 神對子民有何安慰?這如何回應27節的埋怨?

 2 12~26節對神有何描述?對你有何啟發?人既是神所創造的,要怎樣才可支取 無窮的力量呢?見29~31節。 ──《串珠聖經註釋》 

 

【賽四十1~五十五13以色列的救贖:這部分被稱為「以色列的安慰書」。

          賽四十1這�媔}始本書的第二部分(四○~六六)。這部分跟先前黑暗的審判截然不同,照射出神應許的光芒;這些應許包括猶大地的復興(四○~四八),彌賽亞的降臨(四九~五七),以及以色列人在千禧年的祝福(五八~六六)。雖然百姓仍未被擄,但以賽亞已經看見那可怕時期以外、將來的祝福。──《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40~56章一大段是預言以色列民的被擄,並且應許古列王興起,釋放百姓歸回(例如四十一225;四十四28;四十五1~4;四十六11;四十八14~15)。本段滲入了應許歸回的話語,證明被擄只是由於以色列民犯罪(例如四十二19~25;四十三22~28)。除非罪的問題得著解決,否則,難逃更多次的被擄。神更應許差遣他的“僕人”來除掉罪,賜亮光給世界(例如四十二1~7;四十九1~6;五十二13~五十三12)。五十二13至五十三12這一段對受苦僕人作了詳盡的描寫。參看<參考資料>“本書內容”及“本書結構”等條。──《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396已預告以色列家被擄的悲劇,40~55章更進一步從被擄末期的角度,給在艱苦、絕望中的百姓帶來神的安慰與鼓舞。事實上,百姓被擄異地,在信仰上產生種種困惑:神是否不信實? 的能力是否及不上巴比倫的神 ,以致百姓得不到保護?本段的信息正針對這些問題,向百姓保證神的公義與信實,指出他們的遭遇是出於神的旨意,並預言神要施行救贖,這裡可分二段:

 1 40~48章 ── 預言古列王取代巴比倫王,使百姓可以從異地回歸;

 2 49~55章 ── 預言百姓返回猶大、重建錫安。──《串珠聖經注釋》

         四十至六十六章是《以賽亞書》的第二部分,其中四十~五十五章的主題是神安慰和拯救被擄的僕人,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1.安慰的聲音(四十1~11)

2.安慰的保證(四十12~31)

3.安慰的應許(四十一~五十五)──《聖經綜合解讀》

         ◎401~5513顯然,這是以賽亞的第二部份,主題、筆法都與前一段有點差異,不過這段和前一段並非完全沒有聯繫的。目前所有的古抄本,包含死海古卷,都是一卷書抄完整份以賽亞書。40章以後的筆法確實和前文有些不同,我們或許可以把這段經文當成是以賽亞較後期的作品。──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有不少註釋書,認定這段是對被擄到巴比倫的以色列人說的,比較極端的就認定這是在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以後寫的。或許造成這樣想的最重要原因是 4428~455 提及波斯王古列(滅掉巴比倫的波斯王)。以賽亞,早在猶大被巴比倫滅亡前就死了(相傳死於瑪拿西年間),但如果我們相信預言是可能的,那這段的思想也可以出現於以賽亞存活的任何一個時期。──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我們認為整本以賽亞書都是以賽亞本人所寫,主要的依據至少有下列四點:

1.本書並沒有提及除了以賽亞以外的作者,猶太傳統也沒有。

2.我們相信神對先知啟示未來的事是可能的。

3.40章以後仍然繼續使用「以色列的聖者」這個對神特殊而首尾連貫的稱呼(14),表示整本書是合一而連貫的。

4.有不少字句都呼應前文。例如 賽 4922 ....我必向列國舉手,向萬民豎立大旗....」呼應 賽 1112 「他必向列國豎立大旗....」, 賽 5111「耶和華救贖的民必歸回,歌唱來到錫安」呼應 賽 3510 「並且耶和華救贖的民必歸回,歌唱來到錫安....」等等。──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本章是《以賽亞書》第三部分,也就是最後部分的開始。在許多方面,賽40~66章構成了以賽亞預言中最重要的部份。賽1~35章大部分是對罪惡的斥責和宣佈隨之而來的懲罰。賽36~39章敘述了西拿基立的入侵,希西家的患病和複元,以及巴比倫的使者的來訪。在以後的章節裡,先知信息的語氣和主題完全發生了變化。以前主要宣佈刑罰和厄運,而本書的剩下部分則是神向義人施恩的應許。賽40~66章使以賽亞獲得了“福音先知”的美譽。以賽亞在這裡用先知最華麗的辭藻,揭示了以色列作為神忠實“僕人”的光榮前途,他們從一切仇敵手下得救,以及彌賽亞國度的建立。

  先知的思想轉到神向祂的子民施恩,賜給他們公義和平安之福的時候。

  有許多預言是關於彌賽亞的來臨,祂的品格和工作,祂的生活,犧牲和受死的。有關於教會的擴大和外邦人會聚場面,也有地球恢復了伊甸園平靜和美麗的感人畫面。在這個部分中,以色列(指猶大的百姓,因為北方的王國已經不存在了)是神是選民,祂的“僕人”,祂“所揀選”的,祂“心裡所喜悅的”(421)

  賽1~39章大都涉及來自猶大的主要敵人亞述的危險。神通過先知以賽亞使祂的子民為更大的苦難作好準備,那就是一個世紀之後,被擄到巴比倫。在賽40章開始的新的段落裡,神發現以色列因祂對於他們的旨意在表面上的挫折而氣餒,就讓他們展望被擄回歸後的光榮前景。

  在本書的前面部份中,以賽亞宣佈了斥責的信息。現在他把安慰和希望的信息放在他們面前。本書的前面部份主要涉及百姓的不義,這裡則涉及神的公義。賽1~39章主要說敵人如何引誘神的子民離開他們崇高的理想。賽40~66章則說明神把以色列人拉回他們理想的位置,成為世界的光明和希望。這裡有一幅關於彌賽亞作為神僕人,以及人們跟隨祂的腳蹤,為祂作見證的感人畫面,描繪了神作為祂子民的希望,祂的子民回歸祂,擔任指定的職務,作祂在地上的代表。他們從巴比倫的權下得救,回到應許之地,荒地變得“像耶和華的園囿”(513)── SDA聖經註釋

 



跟著我們: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