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a Todo Logo
聖經-註釋
- 廣告 -



傳道書 4 - 章例證與靈感集錦

傳道書 4

 

傳道書第四章拾穗

 

【傳四1「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壓。看哪,受欺壓的流淚,且無人安慰;欺壓他們的有勢力,也無人安慰他們。」

         無人安慰: 意指日光之下沒有真心眷愛被欺壓的人,同時有能力施行拯救的救主。只有日光之上的神才有愛與能力的拯救者(西3:17)──《聖經精讀本》

         我又轉念。即“我重新考慮”,“我又看見”。

         欺壓`ashuqim(“壓迫”,“折磨”,“虧待”)。相關的阿拉伯語詞語含義為“粗糙”,或“不公正”。所羅門在這裡指的是整個歷史上窮人和弱者的命運(見伯35:9;摩3:9;參撒上12:4)。

         眼淚。被壓迫者的眼淚會觸動神的心(詩39:1256:9;賽38:5)。相反,偽善的眼淚是得罪祂的(瑪2:13)。

         安慰。人的心在悲傷痛苦的時候,渴望得到別人的體貼和安慰。如果沒有人安慰,他們的痛苦就會加深(見詩69:20;哀1:2)。

         勢力。原文指體力,如參孫的力量(士16:5,6,15),但也泛指各種能力和效率(箴24:5)。這裡指所強者虐待無防禦能力的弱者。──《SDA聖經注釋》

 

【傳四1~3所羅門思想世上受欺壓之人的結局之後,便斷言他們死去比活更好(比較伯三11)。──《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人生本已空虛,更受人強橫對待,其苦豈可言喻,真是生不如死(2節)。──《啟導本註釋》

         在貫穿人類歷史的社會矛盾面前,傳道者痛感絕望和無力,正如上文所示,這些皆當死的罪人,有的因為擁有片刻的權勢,就欺壓他人;許多民眾置身於壓迫之中,卻沒有任何解決之策。面對這些荒涎的現實,傳道者在懷疑人生本身。傳道者的苦惱:①對現存的人類社會感到絕望;②世界無法提供任何解決之策,就迫切地祈求神的國度能夠介入其中。傳道者的希望是指向未來的,他的苦惱並沒有以絕望告終,他警告那些欺壓別人的權貴,神將審判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罪惡(3),激勵受欺壓的人當懷有希望(33:1;2:16;22:3;18:7;13:3)──《聖經精讀本》

 

【傳四1~121:1-3:222:24為准,比較了日光之下的絕對空虛,與因著來自日光之上的救恩之光,而樂觀地肯定人生。本文論及追求日光之下的生活是何等虛妄,時而插敘了短箴言形式的教訓。1:1-3:22與本文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主要是從個人性的,存在論性的層面論及人生的空虛;而後者則從社會倫理層面,談到人間社會的矛盾與空虛。7:1-12:14並沒有以各式各樣的方法論證人生的空虛,而是直接地教導人當以什麼樣的態度經營有意義的人生。因此,本書的後半部具有更濃厚的智慧文學形式。若考慮敘述方法,本書就可以分為兩個部分:1:1-6:12是間接教導;7:1-12:14則是直接教訓。 ──《聖經精讀本》

 

【傳四2「因此,我讚歎那早已死的死人,勝過那還活著的活人。」

    這個痛苦的斷語與二26和三22從神手中所接受的生命截然相反。在此,傳道者將限在「日光之下」的觀點推理至極處。不出自神的憂傷會令人渴望自殺(參太廿七5;林後七10)。地上平面的生命觀「在暴君的蹙額下沒有笑容」(與詩一一九50;賽廿五8成對比)。——《丁道爾聖經注釋》

       我讚歎。或“我祝賀”。

         勝過那還活著的。參伯3:13和基督談到猶大時的話(太26:24)。在某些惡劣的環境下,從某種角度來看,死亡比活下去可能更好一些。所羅門在這裡是出於這樣的立場。它代表一種心情,是因幾千年的罪惡的歷史而造成的。現在人們比以前更覺人生的空虛。──《SDA聖經注釋》

 

【傳四2~3勝過……更強: 似乎是3:1-26的回聲。這並不像約伯那樣咒詛生命本身,而是指死亡優於充滿痛苦的人生。 ──《聖經精讀本》

 

【傳四3「並且我以為那未曾生的,就是未見過日光之下惡事的,比這兩等人更強。」

    未曾出生的,不知生命虛空的,比這些人更好。這�堥癡S有嘗試要解決問題(參六35;耶廿18)。希羅多德(Herodotus),狄奧尼斯(Theognis),沙弗克理斯(Sophocles),西塞羅(Cicero)(參巴頓)和釋迦牟尼(參普崙特)也提到同樣的看法,這並不表示他們在文字上有何關係,乃是見證這問題的普遍性。——《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四4「我又見人為一切的勞碌和各樣靈巧的工作就被鄰舍嫉妒。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靈巧的工作」:原作「工作的果效」。

         「就被」:或作「乃出於」。──《串珠聖經註釋》

    努力的付出(勞碌)和技術的成功(靈巧的工作),時常隱藏著奪取財富、領導權、權力和地位的動機。古代世界亦有國際性的緊張、勞工問題和階級衝突。傳道者看見,在人類的活動力之下,乃是不斷想勝過別人的欲望。在其他地方,智慧書的作者曾描述「嫉妒」的破壞力,它會「激怒」人,使他變得殘酷(箴六34),會毀壞人的身體(箴十四30)。這是「日光之下」生命的另一幽暗面,因為由此可見人的努力在每一個階段都會被毀壞。——《丁道爾聖經注釋》

         勞碌。即“麻煩”,“辛勞”。

         各樣靈巧的工作。還可以指“成功的工作”或“有益的工作”。

         嫉妒。競爭越劇烈,嫉妒就越嚴重。這個原理既適用於個人關係,也適用於勞動條件,商業競爭和國際問題。

         捕風。寓指世間的成功無法帶來幸福的保證。──《SDA聖經注釋》

 

【傳四4~64節描述靈巧的工匠為了競爭而徒然勞碌工作。另一方面,第5節描述相反的極端——愚昧人根本不去工作,結果要“喫自己的肉”,即餓死。第6節說出應有的平衡。──《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勞碌和遊手好閒,兩者都得不到真快樂。人工作的主要動機是競爭,爭取財富、權力、地位,力求勝過別人,要是見他人比自己強,嫉妒隨之而生,阻礙並破壞了工作的進展;工作豈非又是一場空!可見決定人能否享受工作成果的是神(三13;五18)。反之,放棄努力,完全消極(“抱著手”),結果等於“吃自己的肉”(自我毀滅)。“滿了一把”是說把兩隻手掌掩合在一道來捧東西。意思是說,人若能有智慧做到既不貪求(6節),又不消極逃避(5節),恰到好處的“一把”,就能無爭競,無嫉妒,“享安靜”;若是做過了分(“滿了兩把”),便會“勞碌捕風”。九710和十一110對此有更詳盡的探討。從《馬太福音》十二919,可以讀到基督耶穌得享安靜不求“兩把”的實例。──《啟導本註釋》

         傳道者在上文指出了人的勞碌並不能保障個人的得救與幸福(2:18-23)。在此,他進而指出勞碌的副作用,亦即在世只追求快樂的人,所付出的努力均是虛妄的。亨通了就會受到社會的猜忌和嫉妒,失敗了則會使自己煩惱。因此,聖徒的勞動動機和目的理當是單單為著神的榮耀(soli Deo glpria)(林前10:31;6:5-8;西3:22-25)──《聖經精讀本》

 

【傳四5「愚昧人抱著手,吃自己的肉;」

         但這一切卻不可成為怠惰人的藉口。

         「吃自己的肉」:即「自取滅亡」。──《串珠聖經註釋》

         愚昧人……吃自己的肉: 4,6節的內容有所不同,指出過於貪婪雖然不好,但是懶惰也能夠毀滅自己。若綜合4-6節的內容,就是勞作本身並不是壞事,不好的只是為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勞作。 ──《聖經精讀本》

    這恰與第4節相反。我們已經看過瘋狂爭奪權勢的一幕,現在則來看完全漠然的放棄者。他的狀況被分析為自食其肉──吃自己的肉。抱著手表示懶惰(參箴六10)。——《丁道爾聖經注釋》

         抱著手。即“抱著雙手”。原文指懶惰(見箴6:1024:33)。

         吃自己的肉。猶太解經家認為這指一個精神麻木的人坐下吃飯,只顧今生的宴樂。他們引用出16:8和賽22:13來支持這種解釋。也許更合理的解釋是懶惰的愚昧人將極其貧困,累及家人。──《SDA聖經注釋》

 

【傳四6「滿了一把,得享安靜,強如滿了兩把,勞碌捕風。」

         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參提前6:6)。

         「把」:原指「手掌」。──《串珠聖經註釋》

    一把安靜(譯註:與和合本略有出入)是介於4節喧鬧的爭奪與5節逃避主義之間的中庸之道。兩個把字是不同的希伯來文;第二個是指將手捧起來盡可能的多拿(參出九8)。智慧之路是要多取(滿了一把),但卻不要太多(滿了兩把),如此便會發現生命是在掌握中(一把),而非一種不能的努力(捕風)。——《丁道爾聖經注釋》

         滿了一把,得享安靜。直譯是“手中滿了安靜”。原文暗示杯狀的手。“安靜”無疑指內心的平安。該詞在傳6:5裡是“安息”,意為幸福;在傳9:17中亦為“安靜”,意為溫柔(見賽30:15)。

         滿了兩把,勞碌。積極活動,匆忙奔走,每天做大量的工作,為了得到最大的收穫。但充實幸福的人生並不取決於今生物質的豐富。──《SDA聖經注釋》

 

【傳四7「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有一件虛空的事:」

 

【傳四7~12講孤單不信神的人生活的苦況。此人既無朋友又無親戚,雖有貲財,心裡空虛,不知為誰勞苦!無伴或無後也是人生一大苦(參一13),跌倒無人扶(10節),睡覺也不暖(11節)。雙拳難敵四手。人多又能團結才是力量(9,12節)。──《啟導本註釋》

         7-8節斥責了共同體中自私的個人主義者將會落到何等下場;9-12節則對比說明了,在共同體裡面互助互愛而得著的喜樂與平安。 ──《聖經精讀本》

 

【傳四8「有人孤單無二,無子無兄,竟勞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錢財為足。他說:我勞勞碌碌,刻苦自己,不享福樂,到底是為誰呢?這也是虛空,是極重的勞苦。」

         這個人沒有家人,沒有人與他分享勞碌所得的回報,他卻繼續積蓄錢財。──《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到底是為誰呢: 自私得盡乎冷酷的人,突然看到自己的本相而發出的呻吟。他的一切出於自私最終只給他帶來了不安和痛苦。 ──《聖經精讀本》

         孤單無二。孤單一人,沒有朋友或親人,也沒有繼承人繼續他的工作。

         無子,無兄。這是令人感傷的孤獨場面,使人失去了工作的動力。供養親人是一項高尚而又令人滿意的工作。為所愛的人擔負責任是發展品格的有效途徑。沒有這樣的動機,人就會以自我為中心,心中善行的泉水會乾涸。

         。即“停止”,源於動詞“切斷”。這個孤獨者不對他人負責,繼續辛勞,熱心攢財,而這種熱心本應用在更高尚的目標上的。

         以錢財為足。他財富積攢得越多,欲望就越強烈。他貪財之心永不滿足(箴27:20)。幾乎不會有人以錢財為足。

         刻苦自己。(nephesh,參詩16:10注釋)。這個貪婪的人從來不問為什麼自己不停地工作。他因欲望而盲目,專心積攢財富,永遠得不到滿足。基督徒的美德乃是勤勞而神手下完全的滿足(羅12:11;弗4:28;提前6:8;來13:5)。基督徒不應該懶惰(箴12:24;傳10:18)。

         極重的勞苦。或“一件壞事”,“一項倒楣的任務”。──《SDA聖經注釋》

 

【傳四9「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

         兩個人: 並不是指字面意思上的兩個人,而是指由許多人組成的共同體。同得美好的果效:  意指達到了目的。 ──《聖經精讀本》

    勞碌的意思非常廣泛,無論是何種責任或工作,友伴都能協助,勝過困難。果效~sa{k[a{r)常指「薪資」,但有一種更一般的用法(創十五1;代下十五7;詩一二七3);在此是指經由合作而得到的成功。——《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四9~12有一個能扶助(10節)、取暖(11節)和保護(12節)的夥伴和朋友,不是好得多嗎?這段從旅行者的經歷作出類比,他們若結伴而行,其中一人跌倒,另一個就可以給他扶助,他們在寒冷的夜晚也能彼此取暖,而且面對敵人的時候也有更好的保護。三個朋友在一起(“三股合成的繩子”)可以結合更強的力量。──《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當時,旅行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本文力言結伴旅行的益處,指出了互助何等的美事,傳達 了共同體的喜樂與必要性。 ──《聖經精讀本》

 

【傳四10「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

         舉了在旅途中陷進坑裡的例子。若這是在夜晚,就更加致命。此時,若有朋友在旁相助,是何等感恩之事。今天我們在人生旅程中,遭遇急難時,也需要能夠相助的朋友。 ──《聖經精讀本》

    第一個實例的背景是跌落溝渠或深坑(參創十四10;路六39;。孤單一人跌落可能會喪命,特別是在夜間。但這句諺語卻不止是論身體的傷害;判斷的失誤,或其他類型的「跌落路旁」,同樣需要別人的扶幫。希伯來文全為複數(「如果他們跌倒……」),但偶爾複數亦可「指一個不定的單數」222,因此此處的意思為「如果二人之中的一個跌倒……。」——《丁道爾聖經注釋》

       跌倒。原文可指摔倒,死亡,落入他人手中,或事業上的失敗。最後一個意義適用於本節,指一個人面臨逆境時,他的同伴來搭救他。古代的旅程因設施落後和搶劫而充滿危險。在一個人可能遇險的地方,二人同行會安全些。合作很重要,孤立則很危險。參門徒的差遣(路10:1)。共同享受事業成功的喜樂乃是最大的福氣(徒13:214:27)。──《SDA聖經注釋》

 

【傳四11「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獨睡,怎能暖和呢?」

         當時遠行的人須在野地露宿,睡在一起可以取暖。──《串珠聖經註釋》

         巴勒斯坦的夜晚頗為寒冷。尤其是在旅途中獨自露宿街頭,則將更為難,此時,旁邊若有能夠一同分享的朋友,是何等慶倖的事!失敗與誹謗,誘惑與疾病,會使我們的人生倍感寒冷。此時,我們切實地需要能夠一同躺臥而驅逐寒冷的同伴(3:13)──《聖經精讀本》

    這可能意指丈夫和妻子,但在以色列寒冬夜晚旅行的人(參耶三十六2230)是緊挨著睡覺的。這句諺語是提到在逆境、試煉以及憂傷中的友伴。——《丁道爾聖經注釋》

 

【傳四12「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

         巴勒斯坦的遊人常常要面對來自強盜的威脅(10:30)。三股合成的繩子: 象徵聯合的力量。正因如此,越是接近末後的日子,教會就當越發努力聚集(10:25)。我們所要面對的是仇敵更加劇烈,頻煩的攻擊(12:12;帖後2:7;提後4:3約壹2:1)──《聖經精讀本》

    第三個實例取材自夜賊或路上的強盜。孤獨的旅行者可能會被制服,人數愈多愈安全223。三股合成繩子的力量為古代的箴言,在蘇美和亞喀得的經文中可以見到224。以 XX+1 列數目,在舊約中極為普遍(參傳十一2;摩一3等),一般是指該物件的充足分量。225從二移轉到三,可能是暗示「二」並沒有特別神聖之處,同伴的數目可以擴大到更多個。哥笛斯認為,這�堿O指一對夫婦生子而言。在某些範疇中,進步是由獨立能力的強弱來衡量,然而在這個範疇,屬靈的成長卻是由相互依賴的增進來評斷。——《丁道爾聖經注釋》

       有人功勝孤身一人。這裡強調幫助和保護的福氣。格言“團結就是力量”表達了相同的真理。

         三股合成的繩子。三股繩子如果分開,其中的一股就很容易拉斷。但如果擰在一起,繩子就難以拉斷。──《SDA聖經注釋》

 

【傳12 三股合成的繩子】這句顯然是古代近東人所共知的說話。在蘇美故事《吉加墨斯和活人之地》(Gilgamesh and the Land of the Living)中,二人緊張地預備和可怕的胡瓦瓦作戰時,吉加墨斯如此鼓勵恩基杜,指出他們能夠互相保護,因此必然得勝。──《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傳四13「貧窮而有智慧的少年人,勝過年老不肯納諫的愚昧王。」

         有智慧的: 智慧有諸多屬性,在此指能夠接納諫言的,能夠傾聽別人勸告的謙卑。有智慧的人視朋友的忠告為“膏油和香料”(9:8,9;15:31,32;27:9)。此王雖已步入晚年,卻不肯聽從他人之勸。指出驕傲而獨斷專行的人是何等愚昧(王上12:8,13;32:9)。他身為君王與年勢已高的人,卻因驕傲:①變得愚昧;②飽嘗孤獨;③悲慘地被人奪去王位。須知,謙卑雖是社會的德行,但道德卻是神的命令。 ──《聖經精讀本》

    下一個單元與孤立(四78)和友伴(四912)的主題有關,因為13節繼續強調自以為是和愈來愈孤立的愚昧。曾有許多人嘗試分辨這幾節的人物是指誰,但沒有一種說法完全令人信服226。這種現象太普遍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少年人。譯為“青年人” 可能更好。該希伯來語詞曾用來指十七歲的約瑟(創37:30)。還用於其他許多章節(王上12:8,10,14;代下10:8,10,14)。

         愚昧。即“可是愚昧”。

         納諫。該詞詞根意為“建議”、“開導”、“商議”、“警告”。這個國王在年老時非常固執,自行其是,頑固地拒絕一切建議,從而給自己,他的百姓和國家帶來危害。──《SDA聖經注釋》

 

【傳四13~16那“從監牢中出來”作王的窮小子,忘記百姓是多麼的善變;他可能被另一個篡奪者取代,再一次回復貧窮。──《傳道書雷氏研讀本》

         人年紀大,經驗豐富,受人敬重(利十九32)。但人年老若不肯虛心,智慧可能不及年幼的心。這一節講一個王,年紀老邁,孤獨無侶,過分自信,以致不聽勸諫,為國人所棄,權力落入新王手中。新王出身卑微卻有智慧,取得國人擁戴。可是他有一天也會老去,為人所棄,像老王一樣孤獨(16節)。可見只求上進而不要神也是春夢一場。

“少年人”在舊約中可指自青年至中年(王上十二8;十四21)。──《啟導本註釋》

         這一寓言可能是事實,也可能有人基於現實而編篡的。無論怎樣,即便擁有至高權力的王,若不在共同體內接受他人的忠告和關愛,就會敗亡。 ──《聖經精讀本》

 

【傳四14「這人是從監牢中出來作王;在他國中,生來原是貧窮的。」

         「監牢」:有古卷作「叛亂」。──《串珠聖經註釋》

         貧窮的: 這位年青的少年剛從監牢中出來,卻單憑智慧就作了一國之君。這雖然不易理解,卻強調了智慧的偉大。 ──《聖經精讀本》

    這一節困難的地方是在於他的含糊。解釋的方法之一,是:因為他(這年輕人)已從監牢中出來228成為君王,雖然他(這年輕人)在他的(年紀較大的王)國中生來原是貧窮的(參 NASV 版)。這似乎是最可能的譯法(哥笛斯和亞達斯認為如此),因為14節的貧窮人與13節的貧窮卻有智慧的人為同一人;而國中所隱射的王與13節的王相同。對於這一類含混不清的句子,最好的辦法似乎是使鑰字保持一貫的意思229——《丁道爾聖經注釋》

         從監牢中出來。可能寓指環境的拘束。年輕人可能克服了面前不利的條件。如果他聰明可教,就會取得人生的成功,甚至得到國家最高地位(見王上11:26-28)。

         貧窮。一個不聰明的國王如果不關心自己臣民的利益,就會被罷免,遭受大苦難,甚至喪命。──《SDA聖經注釋》

 

【傳四15「我見日光之下一切行動的活人,都隨從那第二位,就是起來代替老王的少年人。」

    這一節可能譯為:「我見日光之下一切行動的活人,都隨從那第二位,就是起來代替他的少年人」(NIV 與此相似)。第二位少年人帶來一些困難。有人以為是指另外一位,第二位少年,當第一位少年人老的時候,舊事又重演(巴頓嘗試如此解)。另一些人認為這�堣蚢L複雜,便將第二位省略,視為抄寫之誤。第三種方法是將老王當作「第一位」,年輕人為「第二位」,而翻譯如上,「第二位,就是……少年人」,雖然希伯來文很少如此。第一種解釋使這一段過份復雜;第二種解釋沒有原文可資證明;第三種最令人滿意。——《丁道爾聖經注釋》

       我看見。一個過渡詞。

         第二位。可能指熱情轉向了接替被罷免者的新執政者。──《SDA聖經注釋》

 

【傳四15~1613-16節雖有微妙之處,卻也反映了實際存在的真理。在人類共同體中,人可以靠著智慧大享亨通,但這也不是永恆絕對的。日光之下……不喜悅他: 聖徒不僅要在日光之下,靠著智慧獲取片刻的成功,更要憑神的智慧追求永恆天國的成功。在這種意義上,真正的聖徒比在世獲得成功而暫時作王的少年更大。 ──《聖經精讀本》

 

【傳四16「他所治理的眾人,就是他的百姓,多得無數。在他後來的人,尚且不喜悅他。這真是虛空,也是捕風。」

    百姓多得無數接下去是一個同位格的句子:「所有都在他面前」。這種表達很難懂,但金司博指出「在面前出入」,是「引導」的意思(參民廿七17)。劉普德所譯:「那些跟隨他的人」便是採取這種想法230。雖然這位年輕的王得到大多數人擁護,但卻不長久。人是易變的,他們可以在新王蒞臨時揮動棕櫚枝,幾天之後卻喊著:「釘他十字架!」——《丁道爾聖經注釋》

       就是他的百姓。有文本為“在他們前面”,原文意為“他所領導的”(撒上1816;代下110)。

         多得無數。繼續描述15節所述眾人的熱情。前半句“他所治理的眾人”有助於該詞的理解。

         不喜悅他。今日的公眾的喝彩可能在明天變為公眾的譴責。約瑟在埃及的經歷就說明世俗之見的無常(出18)。──《SDA聖經注釋》

 

【思想問題(第 4章)】

1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事情似乎是與神美好的計畫互相矛盾的,試列舉之。為解決這些矛盾,「傳道者」指出了什麽真理?參3:16-4:16; 5:8-9

2 信徒面對社會上的不公平現象,應采什麽態度和行動?又應如何向世人發揮合作的力量呢?

──《串珠聖經註釋》

 



跟著我們: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