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a Todo Logo
聖經-註釋
- 廣告 -



歷代志下 36 - 章短篇信息

歷代志下 36

 

歷代志下第三十六章短篇信息

 

目錄:

歷代志下第三十六章精華(漆立平)

在人的盡頭等候神的應許成全(三十六章)(王國顯)

祂邦國式微、君多更替(36110)(香港讀經會)

無藥可救、神旨永存 歷代志下361123)(香港讀經會)

末代四王(三六1~14)(台北靈糧堂)

悖逆被擄與歸回的盼望(三六15~23)(台北靈糧堂)

猶大末代諸王(三十六章1~23)(台北基督之家)

黑暗中的曙光(三十六章13~23                    )(台北基督之家)

 

 

歷代志下第三十六章精華(漆立平)

 

第三十六章要義

貳、約哈斯王被擄到埃及去(代下36:1-4

  約西亞王在戰場上因受傷而死亡,不僅是他個人的不幸,也是猶大國和以色列子民的大不幸。猶大國因這次戰爭的失敗,國防的力量幾乎全都摧毀了。從此敵軍進入猶大,如同進入無人之境,可以長驅直達耶路撒冷城下。

  約西亞王死後,猶大國民立他兒子約哈斯接續作王。他只在位三個月,埃及尼哥就率大軍來到耶路撒冷城下。約哈斯王無法與他對抗,乃開門投降。埃及王進城後,倒是沒有搜殺擄掠。一面罰了猶大一大筆金銀外,一面廢了約哈斯王,立他哥哥以利雅敬猶大王,並改他名為約雅敬尼哥約哈斯與一千王公貴胄與他們的家屬,帶去埃及作人質。其實,這是猶大國的第一次被擄(主前609)

 

參、約雅敬王向巴比倫的投降與背叛(代下36:5-8

  約雅敬王是被埃及尼哥立的,他在位十一年。他每年要向埃及納貢。但到第三年尼哥巴比倫尼布甲尼撒打敗,埃及勢力從此以後沒落消亡。

  尼布甲尼撒征服埃及後,回師來包圍耶路撒冷。因為前此猶大埃及的盟國。約雅敬王自知不是對手,三月後求和開門投降。尼布甲尼撒進城後,他起初非常敬重這個古來聞名的文明古國,沒有作殺戮破壞的工作。除了帶走一些歷史文物與聖殿金銀寶物外,他也帶走了一千多人的王公、貴胄、祭司的後裔作人質,其中包括但以理和他三個朋友,都是在這次被帶去巴比倫的。(但1:1-7)這是猶大的第二次被擄,卻是第一次被擄去巴比倫,時為主前606年。

  尼布甲尼撒仍讓約雅敬王在位,只是要他向耶和華神起誓必定效忠巴比倫。可是約雅敬卻不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竟然又受人引誘,樹立偶像,並引百姓事奉偶像,作許多邪惡的事。並且不聽先知耶利米的的警戒,在第九年受人唆使,背叛巴比倫,因此遭來尼希甲尼撒王的討伐。巴比倫軍隊將耶路撒冷圍了兩年,約雅敬王憂急而死。他兒子約雅斤登基接續作猶大王。

 

肆、約雅斤王被擄至巴比倫(代下36:9-10

  約雅斤登基時,年僅八歲,只在位三個月,耶路撒冷就不得不開城,向巴比倫尼布甲尼撒投降。這次尼布甲尼撒進了耶路撒冷城,不像九年前那樣溫和了。

他一面廢了約雅斤這個幼兒的王位,把他當作人質俘擄,連同許多王公貴胄,祭司、利未人,和有專長才幹的工匠百姓,合計一萬多人,俘擄到巴比倫去,把他們當作奴婢發配給巴比倫人的貴族或有功的官兵作奴隸。這次被擄的人中,有先知以西結等人。

另一面,尼布甲尼撒約西亞王的另一小兒子西底家,作猶大王,也要他在耶和華神面前宣誓,向他效忠納貢。並且這次尼布甲尼撒在王宮和聖殿中,搜索了各種金銀器皿、器具、寶物、以及國史舘中的歷史書卷,與珍貴的古籍文物。這些東西後來都成為巴比倫王宮圖書舘中的珍貴收藏。這許多文件也成為後來先知但以理,文士以斯拉據以修撰《列王記》、《歷代志》、和許多大小先知書的歷史資料。這是猶大的第三次被擄,也是第二次被擄到巴比倫去,時為主前598年。

  約雅斤被擄去巴比倫後,還受到尼布甲尼撒相當的禮遇,並沒有叫他受太多苦。因為那時,但以理和他三個朋友,都已在巴比倫王朝中,官居要職,深得尼布甲尼撒器重,並尊重他們所信仰的耶和華神。因此,使尼布甲尼撒對於這位猶大國君小王子,僅予以軟禁而已。到巴比倫以未米羅達元年,就提拔他與王同席,使他終身使用王食。(王下25:27-30

 

伍、西底家的敗落與聖殿耶城被毀(代下36:11-20

  西底家作王時,年二十一歲。他意志軟弱,雖有先知耶利米等輔佐,但又受許多小人包圍,受到他們的鼓動,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不聽從先知耶利米的勸誡,也不敬畏遵從耶和華神的話。尼布甲尼撒曾要他指著耶和華神起誓效忠,他卻又在第九年背叛,對神、對人都不忠誠,效法外邦人一切可憎的事,污穢耶和華分別為聖的殿。嬉笑神的使者,藐視神的話語,譏誚神的先知,以致他們不能得救。

  尼布甲尼撒再次率大軍將耶路撒冷包圍,歷三年之久,終於在第十一年五月城被攻破。這次尼布甲尼撒極為生氣,令大軍進城大肆殺戮,放火焚燒神的殿、王宮、府宅、拆毀城牆,燒毀城門,將全城財物、人口、和猶大各城都擄掠一空。未死在刀下的,都被俘擄到巴比倫去,發配他們給王公、貴胄、將軍、戰士作奴隸。這次將猶大國徹底摧毀滅亡了。這是猶大國的第四次被擄,也是第三次大規模的、完全的、所有有價值的文物都擄到巴比倫去了,時為主前586年。

尼布甲尼撒只留下極少數最貧窮的人在猶大以色列迦南地,絕大部分都成了荒涼之地。有七十年之久無人耕作安息,正如耶和華藉先知耶利米所說的預言。(耶25:8-11

 

陸、被擄以色列人的回歸(代下36:21-23

  猶大國和以色列國的歷史,就此結束了。直到波斯古列元年下召,允許以色列人回歸重建聖殿時,那是猶大人回歸歷史的開始。(耶29:10,但9:2

── 漆立平《歷代志下精華》

 

 

在人的盡頭等候神的應許成全(三十六章)(王國顯)

 

我們感謝神!我們用了一段的時間,終究走到歷代志的盡頭。感謝我們的神!歷代志雖然是到了盡頭,但是對屬神的人來說乃是一個新的開始。我們感謝主!上次我們看到約西亞跟法老王的爭戰,他在戰場上戰死了。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看,為甚麼他要去跟尼哥就是法老王來打仗。並且,神也允許他在這次的打仗裡陣亡。但是,我們細細的去注意的時候,我們看到有一點點的事情是值得我們留意的。

 

再說迦基米施戰役

 

上次我們說到,尼哥去攻打以色列北方的迦基米施,本來這個事情跟猶大人沒有關聯的,那是埃及跟亞述人當中的事。上次我們說,也許有一個理由是因為法老王要借道以色列去攻打亞述。事實上,那個時候以色列的北邊,不在猶大的管轄底下,北方的以色列早就給亞述滅了。他們那個時候應該算是亞述的屬地,所以法老的軍隊要進攻那個地方的時候,並沒有惹到猶大的。既然沒有惹到猶大,約西亞王怎麼要出兵呢?你說要保護以色列,但以色列老早就不存在了,他為甚麼要出兵呢?

 

弟兄姊妹們,如果我們往前面的歷史去追尋一下,我們就發現一件事情,約西亞王跟亞述王曾經立過盟約,他要求亞述王幫忙他來對付猶大的仇敵。因此,他們當中有一個盟約,也許是這個原因。但聖經裡面完全沒有記載這些事,因為除了這樣的一件事情,約西亞沒有出兵的理由。但是,他既然出兵了,神也允許他在那裡陣亡。他陣亡在那個地方,這是叫我們很不容易領會的。因為,他不是一位壞王,在神面前作為個人來說,他是神所紀念的。但是,為甚麼神讓他有這個結局呢?這個的確是叫我們感覺有點納悶的。

 

如果,我們再把那次歷史的面擴大一點,我們留意到以色列還沒有滅亡以前,神一再興起先知去對付亞述。弟兄姊妹比較熟悉的是約拿,後來神再用著那鴻來對亞述說了很重的話,都是警告亞述,神要對付他們。因為,亞述在那個時候,有很多的事情是惹神的怒氣的,其中太過份的是踐踏以色列。在約西亞王的時候,亞述的國勢已經是走到很低落的光景。我們從歷史上來比較一下,我們看到那個時候正是神要把巴比倫興起的時候。

 

弟兄姊妹們,當我們讀但以理書的時候,我們記得尼布甲尼撒王作了一個夢,他夢到一個大像。後來,但以理給他解說出來,再加上後來但以理自己在夢裡面再看見神給他一些關乎歷史的啟示。但以理書裡前後都記載相同的一件事情。那是在神當時的管理底下,先後有巴比倫興起,有瑪代波斯興起,有希臘馬其頓興起,然後再加上羅馬。

 

如果,我們看到在但以理那個時候,神已經宣告了以後的事情要怎麼發生,我們就看到一件大事了。在那一個時候,神要興起巴比倫來叫亞述停止她的勢力。因此,那一次埃及法老跟亞述的爭戰,我們有理由相信那是神開始騷擾亞述的一個起頭。如果,這個猜想是符合當時的事實,我們看約西亞出兵這一件事情,就實在是在那裡與神的旨意有頂撞了。所以,歷代志那裡說約西亞沒有聽從神藉尼哥之口所說的話。

 

如果,我們把神在整個歷史上面所發表的事情來看,我們就看到這個話的意思了。約西亞就因著這一個趕不上神的心意,不管他是為了跟亞述有盟約的關係,或者是他自己自告奮勇要為以色列的境地來做保護,總是和神的旨意沒有配合得上來;因此,神就讓他在戰場上戰死了。大概只有在這樣的情況底下,我們才能領會為甚麼神允許約西亞在那裡戰死。因著這樣的瞭解,我們才能體會三十六章開始的時候所發生的事。

 

不住走下坡的猶大

 

約西亞戰死了。猶大人就立他的兒子約哈斯來接續他作王。這裡就很簡單的題到這個位約哈斯,說他「作王的時候年二十三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個月」。弟兄姊妹們,我們要注意這裡,他只是作了三個月的王。他為甚麼只能作三個月的王呢?是因為埃及法老來把他廢掉,並且同時又罰猶大國一些的金銀。我們就要問,為甚麼法老王會作這件事。廢猶大的王這個不是法老王的權利。罰猶大賠款,那就說出定規是猶大和法老當中有一個很嚴重的衝突。猶大戰敗了,除了約西亞戰敗以後,約哈斯也戰敗了。

 

所以才引來這樣的一個結果,他給擄去埃及。然後又要猶大賠償多少多少的錢,一百他連得的銀子和一他連得的金子。從這些事情我們肯定約哈斯也是跟埃及人在那邊打仗。也許他要報父親的仇,也許再加上猶大和亞述所立過約的餘波,我想兩種情況都會有。所以,就有猶大和埃及的衝突,在這個衝突裡面猶大失敗了,結果王就給廢掉了,還要賠款,連王也給帶到埃及去作俘虜。埃及王就另外立了約哈斯的弟弟來繼續在猶大作王。

 

弟兄姊妹們,現在有好多事情我們在這裡要看。你說這裡記載的只是一點點的事,怎麼會有很多的事情要看呢?頭一件我們要留意的,約西亞是戰死,約哈斯是被擄。在這裡面說出了一些甚麼事情?約西亞是一位好王,約哈斯是一位壞王,當然他只是作王三個月。但神給他的評語就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現在問題來了,你說他作王三個月,他的王位就沒有了,猶大國就變了質。弟兄姊妹們,你有沒有看到我們上一次特別引主的家譜來說到,在約西亞的日子,猶大已經被擄到巴比倫。

 

既然是被擄到巴比倫,猶大的王的事實還能存留嗎?當然,歷史的事實是約西亞沒有到過巴比倫,只是他們屬靈的情況已經被擄了。如果,約西亞還在的時候,屬靈的光景已經是被擄了,那麼現在約哈斯接上來,他是一位不敬畏神的人,他還能發表作王的實際嗎?我們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就看見神的手藉著埃及王的手把他廢掉了。如果他像他父親約西亞是敬畏神的,也許不會發生這個結局。但是,他沒有跟著他父親的路走,他是走自己的路,他是走不敬畏神的路,所以三個月神就把他弄掉了。

 

這個弄掉,在猶大大衛的王的系統就產生難處了。這個是我們第二個要留意的問題。因為,從這一個時候開始,猶大的王就不是按照神給大衛的應許很自然的順著次序下來。我們看到約哈斯給擄去埃及,就死在埃及。埃及王就立他的弟弟來接續他做猶大王。其實是埃及王把這一位約雅敬放在猶大地來做他的傀儡。這位約雅敬原來叫作以利雅敬,埃及王就立他代替他哥哥在耶路撒冷作猶大王,把他的名字都改了叫作約雅敬。

 

弟兄姊妹你留意了,從這個時候開始,猶大國的王位仍然保留,坐在上面的仍然是大衛的子孫,但是在作王的權柄的系統上面來說,已經再也看不見神的手,因為是一位外邦王的手把一個人送上猶大的王位。這也給我們看到主的家譜裡作王的就到約西亞為止。約雅敬雖然是坐在王位上,但是主的家譜裡是把他擺在被擄的光景裡,沒有承認他是猶大的王。並且,我們讀耶利米書的時候,我們很清楚的還記得,神指著這位約雅敬說,這個人算為沒有後裔。因為,他再也沒有子孫可以坐在大衛的寶座上,這個是約雅敬的故事。

 

給神咒詛的約雅敬

 

在他這個人的身上就發生了這許多的問題,但是這些的問題是在約西亞死了以後三個月就出現了。雖然,約雅敬的事情還延續一段時間;因為,他在耶路撒冷還能做了十一年的王。但是很明顯我們看見這十一年裡面,他在神面前沒有給紀念。因為,他在馬太福音主的家譜裡,他不是在王的系統裡給數點的,他是擺在被擄以後的那一批人的名單裡。這樣,我們接下來我們就要看約雅敬的事情,因為到了約西亞王死了以後,猶大國裡面坐在王位上的一共有四個人。

 

有三位是兄弟,有一位是兒子;三位都是兄弟。先是約哈斯給擄到埃及去了;接下來是約雅敬,約雅敬是法老王所立的王;然後,一位是他兒子,那是約雅斤,這個人也是做了三個月的王就給擄到巴比倫去;然後,最末了的那一位王西底家,這位西底家就是約雅敬的弟弟。所以,在最末後那四位王裡,有三個人是兄弟,一位是兒子。但是不管他們是兄弟也好,是兒子也好,沒有一位在神面前是給紀念的。

 

因此,我們就必須要來好好看看這幾個人。雖然,他們在被擄的事是發生在西底家的手裡。但是,嚴格的說起來,四個人都是被擄的。一位被擄到埃及;三位被擄到巴比倫。兩位是具體給擄到巴比倫,一位是準備要帶去巴比倫,結果他還沒給帶去就死掉了,這個就是約雅敬。我們來看當時的情形,約雅敬是埃及王立他作王的;所以,約雅敬跟埃及王當中就好像又有了另外的一些盟約。因此,他接上他的哥哥來做猶大王的時候,你很明顯看到他的心是傾向埃及,雖然那個時候亞述已經慢慢的下去了,巴比倫興起來了。猶大是夾在當中,東邊是巴比倫,西南邊是埃及,這兩個當時的強國也發生衝突了,約雅敬這一個人是倒向埃及。因為,他是埃及王把他立下來的。所以,當巴比倫的勢力伸展到這一邊的時候,約雅敬就站在埃及的那一邊。他跟巴比倫人做對頭,結果他也是失敗了。

 

在神和人面前都不討好的約雅敬

 

我們留意他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一年,第五節,「行耶和華他神眼中看為惡的事。」這是一位很糟糕的王,他既然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在人的面前他站在埃及的那一邊。結果呢,尼布甲尼撒上來就把他打敗了,抓住了他,用銅鏈鎖著他,要準備把他帶去巴比倫。你看下去你就看到,他好像還沒有機會給帶到巴比倫,他就死掉了。並且死掉了以後,這裡說的很有意思,他是死在耶路撒冷,但是卻不像一位作王的人死在耶路撒冷。

 

弟兄姊妹們,你記得我們讀耶利米書的時候,我們讀到耶利米在那裡宣告約雅敬的結局。我們看看那是在耶利米書的二十二章,十八節,「所以,耶和華論到猶大王約西亞的兒子約雅敬,如此說,人必不為他舉哀,說,哀哉!我的哥哥;或說,哀哉!我的姐姐;也不為他舉哀,說,哀哉!我的主。或說,哀哉!我主的榮華。他被埋葬,好像埋驢一樣,要拉出去扔在耶路撒冷的城門之外。」

 

弟兄姊妹,你看這位是作王的人,他死的時候,怎麼可能是這個樣呢?你留意到他的死,你不知道該用甚麼話來說的,你可以說是很悲慘,你也可以說是很淒涼,你也可以說是沒有辦法能領會,怎麼他會落到這樣的下場?你要對照歷代志這裡的事情,你就看到這樣的事,連題他死都沒有題。那怎麼說呢?「約雅敬其餘的事,和他所行可憎的事,並他一切的行為,都寫在以色列和猶大列王紀上。他兒子約雅斤接續他作王。」連死也沒有記下一筆。弟兄姊妹,從外面來看,這位是作王的人物,怎麼會落到這樣的下場?

 

如果,我們留意歷代志上所記的,加上列王紀裡面所記的,你就看到當時的情形大概是這樣。埃及王立他作王以後,巴比倫人就來對付埃及。他是站在埃及的那一邊,他就跟尼布甲尼撒作對,那是他作王三年以後的事情。結果,他就給尼布甲尼撒王打敗,他就投降了,他就服侍巴比倫王三年。然後,他又背叛巴比倫王,這個時候大概他已經作王七、八年以後了,甚至是十年以後,這個聖經沒有很清楚的說。一些歷史書上面也沒有把這個年數說清楚。但就是知道他最末後的時候,他給交在巴比倫王的手裡,尼布甲尼撒用銅鏈鎖著他,要準備把他帶去巴比倫。

 

但是大概還沒有把他帶去,他就死掉了。是病死呢?是給人謀殺死呢?還是巴比倫人弄死呢?聖經都沒有說明。但是,耶利米書說出了他死的那個光景就是這樣子。不單是說他死的時候是這個樣子,還特別宣告了一個咒詛,就是我們過去多次題到的,是在耶利米書三十六章,神在那裡宣告一個咒詛,他沒有後代可以再坐大衛的寶座。弟兄姊妹們,他這個人雖然沒有給擄到巴比倫。但是,他確實帶進猶大頭一次的被擄。如果,他不是死在被擄的事情執行以前,他定規是要被擄到巴比倫。

 

弟兄姊妹,你讀但以理書你就知道,但以理的那一批人就是應該是和他一同被擄去。你留意但以理書開頭怎麼說,第一節那裡就說:「猶大王約雅敬在位第三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來到耶路撒冷,將城圍困。主將猶大王約雅敬,並神殿中器皿的幾分交付他手。」這是頭一次他戰敗了,這一次就帶出猶大頭一次的被擄。一批人包括但以理和他的朋友,都去了巴比倫。約雅敬當時因為肯服下來,所以巴比倫王就留他還在猶大。但是過了相當的年日,他又背叛巴比倫王,所以巴比倫人又再上來把他打敗了。這一次就用銅鏈把他鎖著要把他帶去巴比倫,結果就是還沒去,他就死掉了。

 

神的權柄和神的見證不因人的失敗而失色

 

弟兄姊妹們,我們不能不留意一件事。因為,我們正好是讀過耶利米書才來讀這個歷代志,所以在那一段時間很多的事情,我們從耶利米書那邊能找到一些解說當時光景的事實。現在我們說,連在但以理書裡面的一件事情,都和約雅敬和以後幾位王有關。雖然,約雅敬沒有給帶到巴比倫,但是他曉得,猶大有好些上層的人都帶去巴比倫了。從人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好大的羞辱,誰叫你做戰敗國?這個羞辱的代價,你就要擔起來。

 

但是,當你讀但以理書的時候,你卻是讀到了另外一個事實出來。我們一直都會有這個體會,我們說當猶大被擄的時候,不管它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被擄,反正就是被擄,這個被擄的事情發生在約雅敬作王的時候就開始。神的見證是藉著猶大來表達,神的見證也藉著在耶路撒冷的聖殿來表達。但是,在第一次被擄的時候,就在約雅敬戰敗的時候,聖殿裡雖然還沒有給毀壞,但是你在這裡看到聖殿裡有很多的器皿給帶走了。

 

對猶大人來說,這個是恥辱。對神的見證來說,這個是虧損。這些都是從外面來看的。但是,當你一讀到但以理書的時候,你立刻就有另外一個感覺。因為,在但以理書裡面,很清楚給我們看見這一批人都是俘虜,他們被俘虜就說出神的見證受損害了。但是,你看到裡面去的時候,你不能不接受一個事實,在被擄到巴比倫的年日,究竟那一個真正的權柄是在誰手裡?神的見證在巴比倫有沒有失去?感謝我們的主!

 

神的見證沒有因著被擄而失去,神的權柄也沒有因著猶大被擄而有一點的減少。我們讀但以理書的時候,你很清楚的看到在巴比倫掌權的,在人眼中看來是尼布甲尼撒,但實際上是但以理。在伯沙撒作王的時候,但以理好像是給冷落了。但是,你再看清楚一點,那個權柄仍然是在他手裡,神宣告巴比倫的完結,也是透過但以理來宣告的。因此,我們有一個這樣的體會,猶大是被擄的;但是,神的見證卻沒有因著猶大的被擄而減少,神是用另外的一個方式來顯明祂自己的權柄。

 

弟兄姊妹,你把但以理書和歷代志末了的這一段話再加上耶利米書,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神在被擄之地顯明但以理他們的動作,乃是要叫留在猶大地的這些猶大人看見神的手。因為神用著耶利米向猶大說了許多的話,神用其他的先知也向猶大說了好些的話。待會我們看到西底家被擄的時候,神在這裡做了一個結論,說出為甚麼猶大會被擄。我們先來看看這幾句話,那是十四節,「眾祭司長和百姓也大大犯罪,效法外邦人一切可憎的事,污穢耶和華在耶路撒冷分別為聖的殿。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因為愛惜自己的民,和祂的居所,從早起來差遣使者去警戒他們。

 

他們卻嘻笑神的使者,藐視祂的言語,譏誚祂的先知,以致耶和華的忿怒向祂的百姓發作,無法可救。」雖然,這段話好像是比較重的指著西底家的光景,但事實上是整個猶大被擄前的這幾十年的光景。在稱為神的子民的這一批人在神所立為神的名的地上面,一直在那裡惹神的怒氣。但是,神把一批人帶到巴比倫,這一批人在巴比倫那裡給高舉,雖然好像是帶著作俘虜的身份,但是卻發表真實的權柄。神的榮耀藉著他們在那裡顯出來,這和猶大當地的光景不是一個很明顯的對比嗎?

 

神干預是神的百姓虧負神的結果

 

如果,當時留在猶大的人,他們眼睛明亮,看得到這個事情,他們是不該做這樣愚昧的事。但是,從約雅敬這位王一直到底下的人,他們都是把神放在一邊。特別我們讀耶利米書的時候,最大膽的是這位王。耶利米把神宣告的咒詛的話寫在書上帶去給他。弟兄姊妹記得,他看了一看,馬上拿刀子來把它割破,扔在火裡燒了,這位是約雅敬。現在,我們就看到了,他被銅鏈鎖著,死在一個非常淒涼的那種光景,聖經連他的死都沒有給他記上一筆。

 

我們實在要在主的面前,來求主給我們看得很清楚很清楚。許多不認識神的人,就照著這些歷史的表面來對付神,說神是怎麼一位殘酷的神,神是怎麼一位手下不留情的神。弟兄姊妹們,當我們看到那個真實的歷史真相的時候,你真是看見人一直把神逼到一個地步,神不能不出手干預,所以才發生這許許多多的事情。弟兄姊妹們,當約雅敬被銅鏈鎖著,聖殿裡許多的器皿要給帶走去巴比倫的時候,弟兄姊妹們,你記得在所羅門建造聖殿,在獻殿的時候,神那一個晚上答應所羅門的禱告時說的那些話嗎?

 

如果,你們不聽從神的話,神說我會廢棄我的殿的。別人看到這個殿破破爛爛的時候,他們要問這是甚麼事情,人家就會說了,他們違背他們祖宗的神,所以神就把這個殿交了出去。弟兄姊妹們,這些事情不單是猶大的羞辱,也成了人對付神的題目。當猶大被擄的時候,我們的神也擔當了不少的譏笑和辱駡,但是神樂意接受這些,還是要把祂的百姓交出去。神把祂的百姓交出去,是無情嗎?是殘酷嗎?是下手太重嗎?如果,我們不看神在前的時候,神說了甚麼話,做了甚麼事,我們可以說神是無情無義的。但是,弟兄姊妹們,當我們真的是掌握了整個歷史的過程,誰有條件說神殘酷?誰有膽量說神無情無義?我們的神是仁至義盡,是人把祂逼到一個地步,祂不能不干預這些事情。

 

猶大第二次被擄

 

好了!約雅敬就這樣過去了!他兒子約雅斤就這樣上來了。約雅斤接上他作王也只是做了三個月零十天。他沒有在以前的幾位王身上看出問題來,他也沒有從他的祖父身上看出蒙恩的路來,他是跟著他自己的父親行惹神怒氣的路。他作王做了三個月零十天,他就被擄了。這一次是猶大人的第二次被擄,可以說是猶大的精英在第二次被擄的時候,幾乎都給帶到巴比倫去了。不過,弟兄姊妹們,要記住一件很特殊的事,我們從列王紀的那一邊看到,照著耶利米的勸告,而真實實行的只有約雅斤。

 

雖然,他在神的面前是懦弱,但是他作對了一件事,當巴比倫的軍隊來圍困猶大的時候,圍困耶路撒冷的時候,他投降了。這是耶利米宣告猶大人該做的那一個方法。約雅敬沒有做,以後的西底家沒有做,約雅斤做了。好!弟兄姊妹,你記住這件事,因為這件事和後來發生的事情很有關係。好了!約雅斤就是只有那三個月零十天,就給擄到巴比倫去了。

 

最末後的一位猶大王

 

這一個時候巴比倫王就學著埃及王立了西底家來做猶大王。西底家在耶路撒冷作王也是做了十一年。但是,這一位王你不知道用甚麼話來說他,因為你要看他,列王紀跟歷代志記載他的事情都不多,只是記載他就是一位元最後的王,猶大給巴比倫清清楚楚的來滅掉了,但是在耶利米書就把他說了很多。你就看到這一個人,是猶豫不定的人。他知道神是要敬畏的,但是他沒有膽量敬畏神;他知道不能跟隨人的意思,但是他沒有力量來拒絕不跟隨人的意見。弟兄姊妹,你記得在耶利米書裡說到,他私下的把耶利米召來,他請求耶利米向神求問猶大的前途。

 

耶利米就把神的意思告訴他,也告訴他說,你一定要順從巴比倫王,不然的話,你的下場一定是眼對著眼,嘴對著嘴,臉對著臉的給巴比倫王抓走。他聽了,他心裡是有點恐懼,但是他沒有膽量去敬畏神。所以,他就告訴耶利米說,你不要告訴人你來過我這裡,你說過這些話。但是這些話總是給漏出去了;因此,一位王宮大臣就來找西底家,「耶利米來見你說了甚麼話,外頭是說他這樣這樣說。這樣的人你怎麼可以護著他?你把他殺掉就對了。」你曉得西底家怎麼回答那些有權力的人。

 

他說:「耶利米在你們的手裡,我能做甚麼呢?你們要怎樣對付他,你們就去做了。」他就是一位這樣的人。等到這批人真的要去對付耶利米,有一個人說,你不可這樣對待神的先知,他又把耶利米藏在他能保護的地方。他並不是護著耶利米,他真怕如果耶利米是神的先知,如果神的先知受了損害,他也擔當不起。他就是這樣遊移不定,他有膽量跟神作對頭,卻沒有膽量與人作對頭。他是尊重人過於尊重神,結果他根本就不要聽耶利米的話。

 

雖然,巴比倫人攻打耶路撒冷,圍困了兩年多三年,才把耶路撒冷攻破。猶大的抵抗固然是蠻強的,但是神說:「我定規了被殺的就要被殺,被擄的就要被擄。」結果,西底家就被擄了,並且他也死得很慘。他親眼看見他自己的兒子們在他的眼前被殺,巴比倫人也把他兩個眼睛挖掉,然後就把他帶去巴比倫。結果他就死在巴比倫,猶大到此就完結了。

 

神的旨意在地上還有路嗎?

 

好了,現在問題就來了,當西底家被擄的時候,聖殿毀了,耶路撒冷城毀了,聖殿裡的器皿,絕大部份都給帶走去了巴比倫。現在,弟兄姊妹們你留意了,神的見證還有嗎?猶大還有前途嗎?猶大如果沒有前途的話,神那永遠的旨意還有路嗎?神那個救贖的計畫還能夠繼續執行下去嗎?如果你光看歷史的這一面,你看到這一個地方,你不能不說:「完了,完了,全完了,沒有了。」但是如果地上只是有以色列,或者說只是有猶大,他們也不過是一邦的邦國,那也就算了。但是問題在這裡,他們這一個國,或者說他們這一個民族,他們是和神那永遠的旨意粘在一起的,和神的計畫是連接在一起的,神永遠的旨意的成就不能缺了以色列。

 

現在,以色列到了這樣的一個結局,神還能有作工的餘地嗎?以色列和猶大還能有路走嗎?弟兄姊妹們,當我們看歷史看到這裡,你沒辦法不問這些問題。正如今天我們在地上看教會,你看到教會按照外面的那個情形來說,好像還是在發展中,但是你看屬靈的實際的時候,你沒有辦法不承認教會是在萎縮,全地都是落在這種光景裡。如果,我們不知道神那永遠的旨意,我們只看我們今天和神的關係,只不過就是一種宗教的問題。那也就算了,反正人間的事情一個結束,又有一個新的開始,也沒有甚麼了不起。

 

但是,神是讓我們知道祂要作甚麼,神是讓我們明白祂那永遠的計畫是怎樣的執行,我們就沒有辦法能不接觸到這一個神的計畫的前途。正如當時的猶大一樣,在歷代志你看到她是結束在一個非常非常超越人的想像的記錄裡。你看列王紀,你看不到這樣的記錄,列王紀記錄到被擄就是被擄了。但是,列王紀很隱約的也記下一筆,但是不太清楚。但是,在歷代志裡,沒有記載像列王紀那麼細的一件事,但是卻是把神的子民帶到一個盼望裡。不單是一個盼望,是一個有把握的希望。

 

在黑暗中的一點曙光

 

那是甚麼事呢?如果我們看列王紀,你就看到一個事情,約雅斤作了三個月零十天的王,就給帶到巴比倫放在監獄裡。但是到了一天,巴比倫王就把他從監裡提出來,給他脫了囚服。然後,讓他在巴比倫天天與王一同吃飯,來高舉他,來安慰他。雖然,沒有放他回猶大,但是巴比倫王卻是格外的恩待他。巴比倫王囚禁了許多其他邦國的王,但是巴比倫王沒有釋放其他的君王,只是單單把約雅斤提出來,把他升在眾王之上,同巴比倫王一同享用他的豐富,除了沒有享用榮耀。列王紀就是結束在那裡沒有給我們看到甚麼特別,你頂多看見,哦!神總是沒有忘記神的子民,你頂多就是看到這樣。

 

活在指望中

 

但是,在歷代志你看到一件事情,說他們被擄是有限定的年目的,並且在這個限定的年日裡,神作了一件事,甚麼事呢?叫地得安息。在這一段年日裡,雖然地位是被擄的人,但是卻是活在一個指望裡。那個指望是甚麼呢?七十年以後,他們要重新給帶回來,在本地重新生長茂盛。為甚麼呢?因為,神的旨意要在猶大,要在以色列地繼續的進行。因為,在耶利米的宣告裡面確定他們要回來,回來做甚麼呢?重新修造神的殿,叫列國都要在那裡尋求神。當然,在建殿的時候沒有到這樣大的地步,但是我們也是剛讀過哈該書跟撒迦利亞書不久,我們領會他們回去建殿的那一件事情,是牽扯到神永遠的殿的顯明。我們感謝神!

 

弟兄姊妹們你注意,歷代志結束不是結束在被擄,而是結束在古列王下令釋放他們回來建造聖殿。一面是在那裡顯明神的信實,印證耶利米替神宣告七十年滿足就要回來;一面藉著他們回來建造聖殿,帶出神永遠榮耀的彰顯。我們感謝我們的主!被擄可以說是人沒有得安息,但是神卻作了另外一件事,讓地得安息。因為,在神整個的永遠的旨意裡,神很注意兩件事。從創世記開始一直到啟示錄,一直給我們看見神很注意這兩件事。一個是人,一個是地,人跟不上的時候,神就讓地得安息。準備恢復的人回來的時候,在那裡再顯明神的作為。因此,當我們讀到歷代志最末了的時候,我們記得歷代志是神作工的日記。

 

屬靈歷史帶來的啟示

 

我們從神作工的日記裡,我們得看一個甚麼結論呢?頭一件事情,神的子民的歷史是在神的管理的中間。不管他們是興盛或者是衰弱,不管他們是蒙紀念,或者好像是給放棄,這一切都在神的管理裡。神在祂的管理裡面,神的心意沒有更改。紀念也好,放棄也好,都是為了神的那一個目的。我們感謝我們的主!我們看到他們所走過的路程,我們也看到我們在神面前那條路的原則。因為,在神沒有改變,祂從前怎麼帶領祂的子民,現在祂還是同樣帶領祂的子民,為著完成那一個目的,這是頭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神恢復的工作絕對不因著人趕不上而停止。人趕得上去,神作工;人趕不上去,神仍然作工。人趕得上去,神就把祂所要作的往前推進;人趕不上的時候,神就在那裡把人來預備,讓他們能得著合宜的條件,可以再接上神的工作。我們實在感謝神!給我們很明確的看見,神所要作的,絕對不讓神以外的任何人、事、物來阻擋。我們感謝我們的主!正因為這樣就引出了第三點我們要掌握住的,神在人中間作工的記錄,給神的兒女們看見我們的前途是在神的旨意裡。沒有在神的旨意裡的事情,祂不會讓神的兒女們去遇見。

 

這讓我們看到了我們日常的生活,或者是屬靈上的遭遇,都沒有例外。在祂的旨意裡,祂會管教我們。同時,祂也在恢復我們。並且,在管教和恢復的過程的中間,神的建造也在那裡進行。就算神允許我們給壓到很低,總有一日神讓我們的頭能抬起來。當我們從低處往高處再上去的時候,神的建造在那裡就顯明出來。如果我們在神恢復的工作裡面跟著往前行,當然那一個建造的實際就更明確了。我們感謝主!我們讀歷代志的時候,實在是叫我們認出那一個榮耀的前途。這個雖然是舊約的歷史,過去了。

 

但是,這個過去的歷史所帶出來的屬靈的原則,也是今天教會在跟隨主的路上所面對的原則。我們感謝我們的主!但願我們的主給我們很明確的看見,我們該很積極的學習敬畏神,跟上祂。很消極的一面,也從神對祂子民的對付當中學到功課,不敢走自己的路。但願神恩待憐憫我們。我想我們就是這樣結朿了歷代志,但願主帶領我們更多的進入屬靈的功課。

 

 

祂邦國式微、君多更替(36110)(香港讀經會)

 

祈禱:  求主使我深深知道,遠離神的生命將會換來何等悲哀和痛苦的後果!

 

箴言282節指出:「邦國因有罪過,君王就多更換。」當猶大國發展至晚期的時候,他們在君王方面的頻密轉換情況,正好反映了這節經文的內容。當然,若純粹從表面來看,猶大國落得如此可憐的光景,完全是因為受著周邊強國的侵害所致。可是,若從約西亞王所獲得的律法書的角度來看(參342425),這卻是猶大人一直遠離神所招致的審罰後果。

約哈斯被埃及王廢掉,相信是因為法老尼哥向猶大人進行報復的一種方式(13)。加上猶大王若親自由埃及王選立(4),猶大國自然會較容易忠於埃及。在地理上,猶大國正成了埃及抵禦巴比倫威脅的屏障。因此,若單從政治形勢的角度來看,約哈斯的遭遇便很容易理解了。

作為強國的巴比倫,當然清楚埃及王行動的意義,再加上約雅敬不知自愛,繼續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神便容許巴比倫王對猶大國進行攻擊,並將約雅敬被擄至巴比倫去(56),作為對他的刑罰。

年幼的約雅斤王亦不知好歹,繼續行惡頂撞神(9),以致神同樣藉巴比倫王向他施以刑罰,把他擄走(10)。為了有效地控制猶大國,巴比倫王便親自立西底家作該地的王。此時南國猶大已難逃亡國的厄運。

當猶大人面對國破家亡的日子,其實也是神華美聖殿遭受多番災劫的時刻(7)。這不但對忠於神的人帶來了極大的衝擊,相信連耶和華神也不會快樂。不過,神為了選民的好處,祂不惜容許可怕的審罰臨到他們身上,好叫他們有機會醒覺自己的過錯而立即向神回轉,以致他們還可以有機會經歷神的憐憫。雖然如此,選民在其中所經歷的痛苦卻是絕不好受的。若從起初便好好按神的心意過活,不用遭遇生命管教的痛苦,那是多麼好啊!倘若我們也不想經歷如斯嚴厲的管教才曉得追求成長,我們就應當在遠離神的危機上作好防備,以及熟讀神的話,好明白祂的心意,並在生活中認真地實踐出來。

我的反省 ………………………………………………………………………

……………………………………………………………………………………

 

 

無藥可救、神旨永存 歷代志下361123)(香港讀經會)

 

祈禱:  求主助我除去頑梗叛逆的心,免得我無分分享你那永�W、美善的旨意!

 

有關聖殿敬拜的主題,一直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這也是歷代志下的其中一個重要主題。然而,書中竟以聖殿被焚毀作為全書的終結,這實在給人一種絕望的感覺。不過我們千萬不要忘記,這種絕望的光景完全是因為猶大人頑梗之生命所致的。縱然陷於這樣低沉的景況中,歷代志下卻以一段耶利米預言的應驗作為總結(21)。這乃是要讓人知道,在神的裡面總是滿有盼望和遠景的!

正所謂「打在兒身、痛在娘心」,縱然猶大人已經遭受了被打敗的痛苦,可惜他們仍不曉得回轉,所以神便一再打發祂的僕人向他們發出呼籲(1112),但他們卻以嬉笑和輕蔑來作出回應,致使他們淪落至無藥可救的地步(1316)。

隨著嚴厲的審罰來到,不但整個耶路撒冷被火焚燒,連華美的聖殿也難逃厄運(1720)。因此,不論從物質或屬靈的角度去看,這都顯示了猶大人正是落在一種完全沒有希望的景況中,這是何等教人傷心的事。

感謝神,在人看來沒有可能成就的事,在神卻能。當神藉耶利米預言被擄的七十年過去後,神便透過波斯王塞魯士來成就祂的計畫,讓祂的子民有機會重返耶路撒冷重建聖殿和城牆(2223),這清楚說明了神仍在掌管萬事!

作為屬主的兒女,即使我們遇上了好像絕望的光景,周遭的人又不願意尊神的名為大,甚至以輕視的態度來招惹神的審罰,我們卻不要因此感到灰心失望,因為這只不過是人為錯誤所帶來的後果而已,只要我們仍然以單純的信心仰望主,神必有祂奇妙的方法來成就祂的美意的,這正如選民能夠有機會回歸故土重建聖殿及家園,竟然是出於外邦王塞魯士的恩准。由此可見,神所賜那出人意外的平安,絕非我們有限頭腦所能理解的,但當我們願意存著單純的心仰望主,我們便可得享從祂而來的喜樂了!

我的感恩 ………………………………………………………………………

……………………………………………………………………………………

 

 

末代四王(三六1~14)(台北靈糧堂)

 

約西亞死後,南國猶大日漸末落,同時淪為埃及的附庸。最後的四個王分別是「約哈斯、約雅敬、約雅斤、西底家」,他們都是惡王,最終猶大不免走上被擄之途。

一、約哈斯被帶往埃及

「約哈斯」是約西亞的次子,他僅僅作王「三個月」就被「埃及王…廢了…帶到埃及去了」。這表明埃及已介入猶大的內政,尼哥挾戰死約西亞的威勢,自詡為宗主國,不但「罰猶大國銀子一百他連得,金子一他連得」,並且另立約西亞的長子「約雅敬」為王。

二、約雅敬背叛巴比倫約雅斤被擄

「約雅敬」時代,猶大在埃及與巴比倫之間求生存。巴比倫在主前609年在迦基米施大敗埃及之後,成為新的霸主,他于主前605年攻打耶路撒冷,約雅敬臣服於巴比倫,這是第一次被擄,但以理這位猶大年輕貴冑即在此時被擄到巴比倫。之後約雅敬背叛巴比倫,尼布甲尼撒王又於主前598年第二次擄掠耶路撒冷,雖然此處說約雅敬被擄到巴比倫,但根據其他記載,約雅敬在巴比倫來襲時已死,被擄的乃是他的兒子「約雅斤」。約雅斤僅作王「三個月」,就被擄往巴比倫,並且最後死在巴比倫。與他一同被擄的,包括「王母、後妃、太監、國中的大官、眾首領、大能的勇士、木匠、鐵匠」(王下二四14-15)等於國中的菁英被擄掠一空,其中包括祭司以西結。猶大成了一個空殼子,只剩下「國中極貧窮的人」,如同先知耶利米所說的成了「壞無花果」(耶二四)

三、西底家不在耶利米面前自卑

巴比倫走時,立了約西亞的第三個兒子「西底家」為王。雖然在約雅敬到西底家年間,先知耶利米不斷的警戒君王與猶大,但是幾位君王都不聽他的信息,約雅敬燒毀他的書信(耶三六),西底家則「不在耶利米面前自卑」,並且將他下入污泥之中(耶三八)。西底家最後還是妄想投靠埃及脫離巴比倫,最終在他作王第九年,巴比倫開始圍攻,這就是耶路撒冷第三次被擄,一直到第十一年,城破國亡,時值主前586年。

默想

我是否能謙卑在主的面前,聽取衷心的建言,而不是投靠虛妄的倚靠?我是否能將自己、家庭與職場的決定,都交在主手中,而不是自以為是的作決定?

回應

親愛的主:謝謝你,你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你必供應我、引導我、保護我。求主幫助我,明白作為你的兒女何等有保障,作為你的門徒,我該如何跟隨。作為你的羊,你將如何為我的生命負責任。幫助我凡事尋求、凡事順服,凡事倚靠。也保護、引導我們的領袖與國家,走在你的道路之上。阿們!

 

 

悖逆被擄與歸回的盼望(三六15~23)(台北靈糧堂)

 

猶大王國歷經好王與壞王,終於來到了歷史的結局。神是守約施慈愛的主,按照神與以色列所立的約,被擄不過是他們背約的必然結果,但是神卻為他們存留盼望。

一、他們藐視先知的言語

現在歷代志的作者,對猶大的被擄作出詮釋,不是因為國際局勢,不是因為兵力多寡,真正的問題是他們背離與神所立之約「眾祭司長和百姓也大大犯罪,效法外邦人一切可憎的事,污穢耶和華在耶路撒冷分別為聖的殿。」雖然神「愛惜自己的民和他的居所」,不斷的差遣先知去警戒他們,但是「他們卻嘻笑神的使者,藐視他的言語,譏誚他的先知」,因此「耶和華的忿怒向他的百姓發作,無法可救」。神照著祂的約,在百姓背離時,讓他們不再能享受神所賜的地業。按著申命記所言,守約的結果是,百姓與土地結合;背約的結果就是百姓與土地分離。

二、巴比倫焚燒聖殿拆毀城牆

巴比倫的第三次擄掠耶路撒冷是很徹底的,他們「在…聖殿裡用刀殺了…壯丁,不憐恤他們的少男處女、老人白叟。」根據耶利米哀歌,滿城都是被殺倒斃之人,慘不忍睹。他們也「焚燒神的殿…將神殿裡的大小器皿與耶和華殿裡的財寶,並王和眾首領的財寶,都帶到巴比倫去了。」聖殿被毀,殿中器物擄掠一空。

他們也「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用火燒了城裡的宮殿,毀壞了城裡寶貴的器皿。」耶路撒冷城牆與宮殿徹底被拆毀。而最後之君西底家則「逃走…迦勒底人就拿住王,…剜了西底家的眼睛,用銅煉鎖著他,帶到巴比倫去。」(王下二五5-6)這是何等悲慘的結局。

三、耶和華激動波斯王古列的心

然而,這一切都在耶利米先知的預言中,早在約雅敬第四年,也就是主前605年,耶利米就預言「這全地必然荒涼,令人驚駭。這些國民要服事巴比倫王七十年。」(耶二五11)歷代志的作者解釋這七十年是「地土荒涼便守安息」,正表明猶大完全沒有照著律法來守安息年與禧年,因此神強制土地「享受安息…直滿了七十年」。

在這七十年間,中東又有了重大的變動,「波斯國興起來」,取代巴比倫成為新的霸主,主前539年,波斯滅了巴比倫。

波斯的首任君王「古列」(有版本譯為「塞魯士」)下詔通告全國,讓各國被巴比倫所擄的菁英,都可以返回故土,這其中也包括猶大。歷代志的作者詮釋其是出於「耶和華為要應驗藉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就激動波斯王塞魯士的心」。而詔書中則容許猶大人歸回重建聖殿「耶和華天上的神已將天下萬國賜給我,又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造殿宇。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去,願耶和華他的神與他同在。」

歷代志的作者不但解釋了被擄的真正原因,也將歸回百姓的盼望點燃,歸回的目的就是「建造殿宇」,重新為神建造聖所,讓神回到祂百姓中間居住,是猶大唯一的盼望與出路。

歷代志我們已經讀完,我們看見「迎見神的同在」的概念貫穿了整本歷代志。雖說作者帶有濃厚祭司的背景,對聖殿情有獨衷是事實。但無法否認的是,每當好王建殿、修殿、重新立約、守節時,神豐滿的同在就降臨他們當中,神的祝福也臨到,他們就得以享受「四境平安」,安享地業。一旦惡王崇拜金牛犢、巴力或其他偶像,或立柱像、交鬼、行法術,神的祝福離開他們,他們便受列國的傾壓,最後不免失去地業。

因此歷代志作出結論,歸回的百姓,若要重享神的祝福,只有一件事,就是重建聖殿,恢復與神所立的約,重讀律法,悔改祖先的罪,才能重新安享地業。

今年2014年,臺北靈糧堂的主題是「榮耀年」,榮耀就是神的同在。今年又是臺北靈糧堂的六十周年,求主幫助我們,在我們自己的靈命中,追求主榮耀的同在;在家庭、小組與職場中,也讓我們築壇,追求祂榮耀的掌權。我們必會看到這地因為我們尋求主的同在而被翻轉,迎向2015的轉化年。

默想

我是否看見主同在的重要,而建立自己的祭壇,家庭的、職場的祭壇,好讓我生活在主同在的祝福之中,帶下主聖潔的治理,帶下社會的轉化?

回應

親愛的主:謝謝你,你樂於住在我們中間,當我們全心敬拜,築壇獻上自己與禱告,你必樂意賜下你的榮耀。幫助我們在自己的家庭中,在辦公室中,在聚會中,都經歷你實質的同在,明白你的心意,經歷你的膏抹,帶下你的治理,彰顯你的主權。讓全地因我們的敬拜而更新轉化,讓黑暗的勢力潰敗,讓你的國度降臨。謝謝主悅納我們的禱告。阿們!

 

 

猶大末代諸王(三十六章1~23)(台北基督之家)

 

分享:

歷代志下最後一章,放棄慣常詳盡地論述一個王的方法,幾乎以摘要的方式結束被擄以前的歷史,並且把末了的四個王組合在一起。作這樣組合,也有歷史的因素,因為這四個王有實際的共通點:第一、他們在位時,先被埃及,然後被巴比倫控制。第二,他們都背叛耶和華。

第一次被擄於巴比倫是約雅敬在位時,第二年迦勒底人又來了,是比前次更大的擄掠(王下二十四8~17)發生於主前五九七年,就是約雅斤(代上三16叫耶哥尼雅)在位時,同時尼布甲尼撒仿照以前的埃及法老的做法,在耶路撒冷設立約西亞的兒子西底家為王(就是約雅斤的叔叔),成為巴比倫的傀儡。在西底家背叛尼布甲尼撒以前,曾保持十年之久的附庸地位。在此,我們要注意歷代志作者如何用最強烈的辭語來描述末後諸王的不忠,譴責他們褻瀆聖殿,用來敬拜別神。經文還進一步強調,眾人也都拒絕神藉先知警戒他們的話,執迷不悟、堅持犯罪、不肯悔改。最後一次被擄發生在西底家背叛巴比倫之後,主前五八七年,這一次聖殿、宮殿、城牆全毀,國破家亡。

希伯來書第六章四至八節:「論到那些已經蒙了光照、嘗過天恩的滋味、又於聖靈有分,並嘗過神善道的滋味、覺悟來世權能的人,若是離棄道理,就不能叫他們從新懊悔了。因為他們把神的兒子重釘十字架,明明的羞辱他。就如一塊田地,吃過屢次下的雨水,生長菜蔬,合乎耕種的人用,就從神得福;若長荊棘和蒺藜,必被廢棄,近於咒詛,結局就是焚燒。」無論古時、今日,神對待選民的原則永遠是一致的;神是樂意施恩典的神,但是祂絕不允許選民浪費恩典。他要求得恩之人要結出果子,要把恩典白白傳遞出去。舊約中的以色列民雖然蒙了光照、嘗過天恩的滋味,如同一塊田地,吃過屢次下的雨水,卻只長荊棘和蒺藜,近於咒詛,結局就是焚燒。期望我們都是生長菜蔬,合乎耕種的人用,就從神得福。

回應禱告:

親愛的天父,我感謝禰!因為我們都是已經蒙了光照、嘗過天恩的滋味、又於聖靈有分,並嘗過神善道的滋味、覺悟來世權能的人;求禰幫助我們不徒然接受恩典,乃是多結果子,合乎主用。阿們!

禱讀:哥林多前書十五章10

10 然而,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 神的恩才成的,並且祂所賜我的恩不是徒然的。我比眾使徒格外勞苦;這原不是我,乃是 神的恩與我同在。

 

 

黑暗中的曙光(三十六章13~23                    )(台北基督之家)

 

分享:

歷代志下專注於猶大人敬拜神的興衰,以耶路撒冷的聖殿為象徵。從大衛設計聖殿(代上廿八11~19),到所羅門將它建成,並且舉行了世上有史以來最為壯觀的獻殿之禮(代下七1~7)。這都指出在殿中的敬拜是最莊嚴最隆重的。而神也應許祂的眼、祂的心也必常在這殿中(代下七16)。可惜的是,在所羅門之後出現了幾位邪惡的君王,他們污穢了聖殿,眨低對神的敬拜,使人民去崇拜偶像,超過對耶和華神的敬拜。最後,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毀滅了這聖殿(v19)。君王不在了,聖殿被毀了,人民也被擄到異地。以色列民族盡失一切,只剩下根基。所幸的是他們有的是一個偉大的根基--獨一的真神神。因此在本卷書的結尾,我們看到在黑暗中的曙光。作者再次指出神這位歷史的主宰,祂調度歷史、更換君王,並且使用這些君王來成全祂所說的話(v22~23),使這個失喪的民族再次建立起來,敬拜神的生命再次被建造。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有一個確據--一個屬神的人即使我們今生所擁有的一切都失喪的時候,我們仍然有神,有祂的話語,祂的同在,祂的應許作為根基,並且這根基是永存不朽的。我們可以靠著這根基,並且在這根基上再次被建立起來。

在本段的經文中,不斷的向我們指出神因為愛的緣故,不斷的給人機會聽見祂的話,而祂也早將祂的話指示人,好讓人可以順從而得生命,但若是人執意不聽、不悔改,神也必照祂所立下的律法來審判。在利未記廿六章27~45節,有驚人的預言,論到以色列人被擄,是因他們不順服神,就從那地被神拔出。他們不理會神的律法,就是每逢七年讓地休息一年,不耕種也不收割,結果在他們被擄的七十年中,土地得到了安息,剛好補足了他們沒有遵守這律法的年數(v21)。

我們的神信守祂的一切應許,不單是賜福的應許,也要應驗祂施行審判的應許。因此讓我們以敬畏的心來面對神的話吧!

回應禱告:

親愛的天父,感謝禰守約施慈愛,天地都要廢去,但禰的律法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因此求禰幫助我敬畏並遵行禰的話。阿們!

禱讀:馬太福音五章18                       

18 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

 



跟著我們: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