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a Todo Logo
聖經-註釋

- 廣告 -



以賽亞書 33 - 章例證與靈感集錦

以賽亞書 33

 

以賽亞書第三十三章拾穗

 

【賽三十三1「禍哉!你這毀滅人的,自己倒不被毀滅;行事詭詐的,人倒不以詭詐待你。你毀滅甘休了,自己必被毀滅;你行完了詭詐,人必以詭詐待你。」

         “你這毀滅人的”。即亞述王西拿基立。第三十三章有關耶和華得勝亞述,背景記載在列王紀下十八章1337節。──《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譴責敵人,並聲言他們必自食其果。──《串珠聖經注釋》

         本章的歷史背景是《王下》十八13~37。“毀滅”者指亞述王西拿基立。耶和華最終要勝過他。──《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行事詭詐的:指入侵者亞述的西拿基立,廣義上指無辜折磨柔弱之人的惡人。 ──《聖經精讀本》

         1節可譯為「禍哉!你這未遭毀滅而毀滅人的人,人未以詭詐待你而你以詭詐待人的人!等你行完了毀滅,自己必被毀滅;你行完了詭詐,人必以詭詐待你」(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聖經綜合解讀》

         「毀滅人的、行事詭詐的」(1),可能都是指亞述(二十一2)。前五個「禍哉」都是向著神的百姓說的,惟獨最後這個「禍哉」的物件是亞述。因為這最後一個「禍哉」是在百姓走頭無路之後說的:猶大先是自信滿滿地與埃及聯盟對抗亞述,然後又低三下四地向亞述求和,最後卻被亞述詭詐毀約。這時,神要「勃然而興」(10),照祂所應許的,親自對付亞述(三十33)──《聖經綜合解讀》

         本章是第六個「禍哉」(1),與第三個「禍哉」對應(二十九15~24)。前三個「禍哉」並不局限於具體的歷史事件,而是啟示人的敗壞趨勢、以及神不變的管教原則;而後三個「禍哉」則與具體的歷史事件有關,預言神將怎樣在亞述的危機中施行管教。在第三個「禍哉」中,先知責備百姓「向耶和華深藏謀略、又在暗中行事」,第六個「禍哉」則預言他們將在絕境之中每早晨求告神(2);所以神將親自對付亞述,並要赦免百姓的罪孽、與百姓同在。──《聖經綜合解讀》

         「甘休」:「完成」、「結束」、「完滿」。

         「行完了」:「終止」、「結束」。

         「毀滅人的」、「行事詭詐的」:可能是指「亞述」。──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禍哉,你。本章無疑是有感於西拿基立軍隊所受到的懲罰(3736)。侵略者蹂躪了猶大,但神要把她從壓迫者的勢力下拯救出來。本章交替安撫忠心的人,嚴厲地斥責惡人。以賽亞預言的視線也展望到光榮的彌賽亞時代(見賽321注釋)

  自己倒不被毀滅。亞述對鄰國所發動的侵略戰爭規模很大。她最關心的是掠物,所以派軍隊出去搶劫。但最後亞述會遭到同樣的報應(見太72;參耶5015295124;啟1310)── SDA聖經註釋

 

【賽三十三1~6呼求救恩的祈禱。1節是對殘暴仇敵的咒詛;2節是向神呼求拯救脫離仇敵的禱告;3~6節是神對禱告的應允。 ──《聖經精讀本》

 

【賽三十三1~9此處一方面展示最嚴苛的環境,另一方面又表現對神不變的信心,交織成很特殊的場景。我們對神有這樣的信心嗎?──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三十三1~24猶大脫離困境,神的國度開展:文中沒有道出勁敵的身分,但顯然是指主前七○一年兵臨耶京的亞述。──《串珠聖經注釋》

         亞述的入侵與得救。33章的結構是漸進式的:①首先,先知預見仇敵即將入侵,咒詛仇敵、呼求神施行拯救(1~6);②其次,看到異象——神終於興起施行救恩(7~16);③最後,盡情謳歌榮耀的新國度(17~24)。預言亞述攻打耶路撒冷的威脅及脫離威脅得以恢復(3736~38;王下1935~37),終極意義上象徵聖徒在地上終必得勝。 ──《聖經精讀本》

 

【賽三十三2「 耶和華啊,求你施恩於我們,我們等候你。求你每早晨作我們的膀臂,遭難的時候為我們的拯救。」

         每早晨作我們的膀臂:以賽亞向神呼求:“求你扶助我,因我虛弱,無法從床榻上起身”。從禱文中可以感受到聖徒與神之間的親密關係。神必應允這樣的懇求(325)──《聖經精讀本》

         「施恩」(2)是神的定意(三十18)。「等候」(2)是餘民的標誌(17;四十31)。「求禰每早晨作我們的膀臂,遭難的時候為我們的拯救」(2),這個禱告是人對神的信心回應,因為神已宣告:「耶和華必然等候,要施恩給你們;必然興起,好憐憫你們。因為耶和華是公平的神;凡等候祂的都是有福的」(三十18)──《聖經綜合解讀》

  我們等候你。見賽2589注釋。

     我們的膀臂。以賽亞在這裡為他的同胞,特別是守城的人求助。“我們的拯救”顯然指與他在一起在耶路撒冷的人。── SDA聖經註釋

 

【賽三十三2~9關於神將要毀滅亞述的禱告。──《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2~6節預言百姓將求神拯救錫安。──《聖經綜合解讀》

 

【賽三十三2~242~24節章是一個交錯對稱的結構:

oA. 百姓求神拯救(2~6)

o B. 神讓錫安絕處逢生(7~12)

oA1. 神與錫安同在(13~24)──《聖經綜合解讀》

 

【賽三十三3「喧嚷的響聲一發,眾民奔逃;你一興起,列國四散。」

         「喧嚷的響聲」:指神顯現時有雷聲相伴(296)──《串珠聖經注釋》

         「一興起」:「高舉」、「升起」。

         「四散」:「粉碎」、「破裂」、「打成一片一片的」。──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指西拿基立軍隊的毀滅(見賽373637)。那時“喧嚷的響聲”(3729)在亞述人心中引起恐慌。── SDA聖經註釋

 

【賽三十三3~4描寫以色列人勝過亞述人。──《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一旦百姓借著禱告回轉「誠實倚靠耶和華」(20),神就毫不遲延地行動。仇敵的勢力雖然強大,但神只需要站起來就夠了,「禰一興起,列國四散」(3),根本不必爭戰(4節;三十七36),因為戰爭還沒有開始就結束了(啟十九19~20)──《聖經綜合解讀》

 

【賽三十三3~6恢復與拯救。361~398論及本書前半部(1~39)的最重要的歷史背景:亞述入侵的威脅、入侵過程、從亞述之手蒙拯救。本段經文預言得救的事件,以及苦難中的聖徒的樂園將得到恢復。 ──《聖經精讀本》

 

【賽三十三4「你們所擄的必被斂盡,好像螞蚱吃(原文作“斂”)盡禾稼;人要蹦在其上,好像蝗蟲一樣。」

         “你們所擄的”。即亞述人。──《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敵人反倒被先前受壓者(猶大)所掠奪,如禾稼被螞蚱、蝗蟲盡吃光。──《串珠聖經注釋》

         「你們所擄的」:原文型態是「第二人稱複數」,指的可能是 332中的「我們」(只有這裡有「複數型態」的人),也就是指敬虔的猶大人。此處的「擄物」,可能是猶大人擄回來的,也可能是猶大人被擄走的。不過此處的觀點以描述災害、頌讚神、描述災害、頌讚神這樣交錯,此處的「你們」也可能是指亞述,這樣「擄物」是指亞述所擄回來的戰利品。以上下文來看,「你們」指「亞述人」比較可信。

         「斂盡」:「被招聚」、「被聚集」。

         「蹦」在其上:「奔跑」、「衝」。

         「好像蝗蟲一樣」:原文直譯為「好像蝗蟲奔走一樣」。──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指侵略者被消滅,倖存者倉促逃生以後,亞述的軍營遭到洗劫。就像螞蚱和蝗蟲啃光作物一樣,希伯來人到時候也會將使傲慢的亞述人失去一切。── SDA聖經註釋

 

【賽三十三4 蝗蟲】成群的蝗蟲摧枯拉朽,吃淨地上的收成與財富這個意象,在約珥書一4~12與阿摩司書七1~2更形完熟。亦請參:申命記二十八42注釋。以賽亞的經文流露出反諷的意味,因為先前的毀滅者亞述,如今比起那些當年受她所害的國家遭遇的更慘。──《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syncBible ref=33:4>

【賽三十三4  這裡所說的是甚麼?】見列王記下192037節和以賽亞書372138節對戰勝亞述的描述。─《靈修版聖經註釋》

 

【賽三十三5「 耶和華被尊崇,因他居在高處,他以公平公義充滿錫安。」

         「耶和華被尊崇」:指神克制百姓的仇敵,顯出他與異族的異像不同。──《串珠聖經注釋》

         神並不需要倚靠人來高舉祂,祂只要「一興起」,就能使自己「被尊崇」(5)、被高舉,並且「以公平公義充滿錫安」(5)。因此,並不是百姓等候神拯救,而是神等候人回轉倚靠祂(三十18)。當我們倚靠自己施行「公平公義」的時候,自以為是在地上見證神,結果不是用自己的「社會公義 Social Justice」代替神的標準(三十二5),就是越來越自以為義、自滿自足。因此,神並不著急「以公平公義充滿」世界,而要等到世人倚靠自己建造的「堅固城」(二十五2)徹底失敗(21;五7),不得不「誠實倚靠耶和華」的時候,才會「以公平公義充滿錫安」,我們才可能「一生一世必得安穩——有豐盛的救恩,並智慧和知識」(6a;二十九18~19),真正「以敬畏耶和華為至寶」(6b;二十九23)。而人對神的「敬畏」,決不是從自己裡面生髮的感情,完全是因為神「手的工作在他那裡」(二十九23)──《聖經綜合解讀》

  耶和華被尊崇。亞述軍隊的神奇毀滅(3736),使真神得到了榮耀和尊崇。

  他以公平公義充滿錫安。西拿基立入侵的教訓,可能導致耶路撒冷和猶大城鄉的復興。

  公平。指人間的“公平”。── SDA聖經註釋

<syncBible ref=33:5>

【賽三十三5  基督掌權時的聖城在哪裡?】基督建立其國度的時候,錫安──耶路撒冷將成為正義之家,因為彌賽亞要掌權。作為世界的光,新耶路撒冷將成為聖城(參啟212)─《靈修版聖經註釋》

 

【賽三十三6「 你一生一世必得安穩,有豐盛的救恩並智慧和知識,你以敬畏耶和華為至寶。」

         「你」:指猶大。──《串珠聖經注釋》

         「安穩」:「堅固」、「忠誠」、「堅定不移」、「穩固」。

         「至寶」:字義是「寶物」、「寶庫」。──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猶大將獲得力量和安全,但不是依靠武力,而是依靠神並忠於祂所顯示的旨意(見伯2828;詩11110;箴17)── SDA聖經註釋

 

【賽三十三7「 看哪,他們的豪傑在外頭哀號,求和的使臣痛痛哭泣。」

         「豪傑」:即猶大的傑出人物,顯然指下半節的使臣。他們負責與亞述周旋求和(參王下1814)

          「在外頭哀號」、「痛痛哭泣」:使節因求和失敗而痛哭。──《串珠聖經注釋》

         「他們的豪傑在外頭哀號」(7),可能指反叛亞述的聯盟無法抵擋亞述的進攻,證明人的軍事力量並不足恃。──《聖經綜合解讀》

         「豪傑」:原文直譯是「神的獅子」,意思是「英雄」、「軍事領袖」。

         「痛痛」:字義是「痛苦」、「哀嚎」。──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希西家的使者所得到的是苛刻的條件(王下1814~16),所以“痛痛哭泣”。當希伯來人的代表會見派往耶路撒冷的拉伯沙基時,發現他投降的條款也是非常地苛刻,以致他們“撕裂衣服”(王下1837)回來。── SDA聖經註釋

 

【賽三十三7~9對亞述的審判。如同第1節先陳明亞述的罪狀,然後祈求神的懲罰一樣,本段也是先闡明亞述的罪狀,然後在10~16節宣告神對它的審判。第一條罪狀是亞述王西拿基立無視希西家為簽訂和平條約派去的使臣(王下1814~20)。表明西拿基立入侵猶大的目的並非單單想得到朝貢,而在於完全佔領耶路撒冷。第二條罪狀是亞述王西拿基立撕毀與希西家簽訂的和平條約。西拿基立沿著海邊的道路(從大馬色通往埃及挪伯的道路)入侵耶路撒冷南部的拉吉,希西家派使者與之簽訂和平條約(王下1814)。然而,西拿基立卻廢棄此條約,無理地派遣他珥探、拉伯撒利和拉伯沙基攻打耶路撒冷(王下1817)──《聖經精讀本》

         「求和的使臣痛痛哭泣」(7),可能指亞述的條件苛刻(王下十八14~16)、或「敵人背約」(8),證明人的智慧並不可靠。──《聖經綜合解讀》

         ◎ 337~9 應該是描述猶大被亞述侵略的慘狀。──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三十三7~12神興起將百姓的勁敵除滅:百姓受到羞辱,落在困苦的時候,神便起來為 的百姓殺敵。──《串珠聖經注釋》

         7~12節預言神將使錫安絕處逢生。7~9節是人的絕境,10~12節是神的拯救。──《聖經綜合解讀》

 

【賽三十三8「 大路荒涼,行人止息;敵人背約,藐視城邑,不顧人民。」

         西拿基立違背他與希西家所立的“約”(王下一八14)──《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大路荒涼,行人止息」:猶大衰落,不再有先前的繁榮。

          下半節指亞述背棄和約,進侵耶京,要毀滅猶大。──《串珠聖經注釋》

         「敵人背約」,指亞述收了罰金之後,仍然圍攻耶路撒冷(王下十八17)──《聖經綜合解讀》

         「行人止息」:「旅客停止經過」。

         「敵人背約」:原文沒有「敵人」,僅是「他違背盟約」。

         「背約」:可能指希西家用大筆金錢與亞述訂定的和平條約王下 1814 ──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大路荒涼。猶大的道路不再適合於旅行。西拿基立的軍隊把這個國家逼入困境,以致人們再也不敢出門上路。── SDA聖經註釋

  城邑。在死海古卷1QIsa裡,`irim(“城邑”)`edim(“證人”),唯一的區別是原文輔音字母r成了d (見創104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三十三9「地上悲哀衰殘,黎巴嫩羞愧枯乾,沙侖像曠野,巴珊和迦密的樹林凋殘。」

         利巴嫩、沙侖、巴珊、迦密都是植物生長繁茂的地方,先知以它們的凋零象徵整個聖地(巴勒斯坦)被亞述軍蹂躪的情景。──《串珠聖經注釋》

         黎巴嫩、沙侖、巴珊、迦密:聖經描述這四個地區是巴勒斯坦最美麗肥沃的地方(黎巴嫩65次、沙侖8次、巴珊42次、迦密31),也被用作代表以色列地區(325;士915;詩2956)。西拿基立的軍兵使這些地區荒廢,象徵整個以色列的荒廢(361~3)──《聖經精讀本》

         若是猶大不與埃及結盟背叛亞述,「 黎巴嫩、沙侖、巴珊、迦密」(9)都是土地肥沃、植被繁茂的地方,現在卻都「枯乾、凋殘」(9)。「地上悲哀衰殘」(9),證明世人倚靠自己的結果,是事與願違、適得其反。──《聖經綜合解讀》

         「黎巴嫩」:字義是「潔白」,此處以森林著名。

         羞愧「枯乾」:「崩塌」、「腐爛」。

         「沙崙」:字義是「平原」、「平地」,指迦密山脈南邊的平原。

         「巴珊」:字義是「多結果實的」,約旦東部的一個區域, 以土壤肥沃著稱。

         「迦密」:字義是「花園地」,位於以色列北方、地中海東岸的一座山。

         這四座城市分別是從北而南:從利巴嫩的森林以及貝卡谷地的酒鄉( 7216 ; 何 147 ),南至海岸平原的沙崙肥沃平原( 21),加利利以東到巴珊高原的牧草區( 2212 );再往南到迦密狹地,也以畜牧聞名(撒上 252 ; 耶 5019 )。表示以色列全地都已經敗壞了。──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在亞述人入侵時,猶大全地都遭到了破壞。巴勒斯坦的其他地區也遭受相同的厄運。── SDA聖經註釋

 

【賽三十三9 利巴嫩、沙侖、巴珊、迦密】國家徹底喪失了正常功能,再加上對這塊豐饒的地區發出警言,再次反映出神的不悅(見二十四4~7,二十四1~13注釋)。順序是從北而南:從利巴嫩的蔥翠森林以及貝卡谷地的酒鄉(詩七十二16;何十四7),南至海岸平原的沙侖肥沃平原(歌二1),加利利以東到巴珊高原與其優良的牧草區(詩二十二12);再往南到迦密狹地,也以畜牧聞名(撒上二十五2;耶五十19)──《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syncBible ref=33:9>

【賽三十三9  黎巴嫩、沙崙、巴珊以盛產何物著稱?】這些物產豐盛之地將變成荒野。黎巴嫩以產巨大的西洋杉聞名;沙崙非常富饒;巴珊盛產糧食牲畜;迦密森林茂密。─《靈修版聖經註釋》

 

【賽三十三10「耶和華說:“現在我要起來,我要興起,我要勃然而興。」

         當希西家一切的努力全然無效以後(9),將不得不回轉尋求神(王下十九1)。那時,神「興起」(3)的時刻就到了,祂將「起來、興起、勃然而興」(10),三次強調祂正熱切地等候施恩給百姓(三十18)

1.「起來 קוּם/koom(10)原文與「興起」(二十八21;三十一2)是同一個詞。過去,先知呼籲安逸的百姓「起來聽」(三十二9),但他們卻不肯「起來」,結果神就「興起」攻擊他們(二十八21;三十一2),讓他們山窮水盡,才「起來」拯救。

2.「興起 רוּם/room(10節;三十18)原文與「高舉」(二十六11)是同一個詞。過去,縱然神「的手高舉,他們仍然不看」(二十六11),只有到了走投無路的時候,才不得不看。

3.「勃然而興 נָשָׂא/naw~saw’(10)原文與「馱」(三十6)、「赦免」(24)是同一個詞。過去,百姓「把財物馱在驢駒的脊背上」(三十6),向埃及購買拯救,神就任憑他們對「坐而不動的拉哈伯」(三十7)絕望之後,才「勃然而興」、拯救百姓,又「赦免」百姓的無知和悖逆。──《聖經綜合解讀》

         「興起」、「勃然而興」:都是「起來」的意思。──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人山窮水盡的時候正是神的良機。在表面上毫無希望,猶太最後的抵抗很快就會被殘忍的征服者所粉碎時,神要興起拯救耶路撒冷剩下的人。── SDA聖經註釋

 

【賽三十三10~12神對世界的主權。神秘而獨特的預言表明,在人看來甚為強大的軍兵,也不過是微不足道的碎秸,被神的震怒之火焚燒淨盡(14;太312)。攻打猶大的西拿基立軍隊超過18萬,在當時是不可想像的大軍。然而,在一夜之間就被耶和華的使者殲滅(王下1935~37)。以賽亞藉歷史強調神會動用一切方法與手段維護自己的榮耀,即使仇敵用盡所有的邪惡奸計,也只能落個被毀滅的結局。 ──《聖經精讀本》

 

【賽三十三11「你們要懷的是糠秕,要生的是碎秸,你們的氣就是吞滅自己的火。」

         「你們」:指亞述。

          「糠��」、「碎�e」:亞述的計謀(「懷」、「生」)只不過是無用廢物,不能成功。

          「你們的氣」、形容亞述向猶大發出毀滅的怒氣。──《串珠聖經注釋》

         「糠秕 חֲשַׁשׁ/khaw~shash’」、「碎秸 קַשׁ/kash」、「火 אֵשׁ/aysh(11)原文押韻。「糠秕、碎秸」都很容易著火,而且會迅速燒光,正如十八萬亞述大軍一夜之間就被天使殲滅(王下十九35~37)。亞述的高傲自大「就是吞滅自己的火」(11節;十12),罪必然會自我毀滅,這本身就是神的審判(12)──《聖經綜合解讀》

         「懷的」:「懷孕」。

         「糠秕」:「粗糠」。

         「碎秸」:「禾秸」。

         ◎ 3311~12 描述列國在神面前根本有如糠秕般軟弱,瞬間被火燒滅。──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本節強調亞述的自負和虛妄。他們竭盡全力,也只能生產出糠秕。他們狂妄的計畫到頭來會害了他們自己。── SDA聖經註釋

 

【賽三十三12「 列邦必像已燒的石灰,像已割的荊棘在火中焚燒。”」

         “已燒的石灰”。亞述將會徹底被毀滅,就象石灰焚燒後留下的小塊一樣。──《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列邦」:指猶大的敵人,包括亞述。

          「已燒的石灰」:參摩21──《串珠聖經注釋》

         「列邦必像已燒的石灰」:參 摩21 ,有人認為是把屍骨燒成灰或在屍骨上灑石灰燒掉.也就是死了也不受尊重的意思。──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他們將被完全消滅,就像石灰岩被分解成石灰,荊棘在火中燒盡一樣。── SDA聖經註釋

 

【賽三十三13「你們遠方的人當聽我所行的;你們近處的人當承認我的大能。」

         本節承上轉下,表明遠近的人皆當承認相信神的作為,猶大人也不例外。──《串珠聖經注釋》

         「遠方的人、近處的人」(13),代表全地,包括遠方的亞述和近處的猶大。神的自我啟示和拯救大能不單是為著選民,更是為著世上的萬民(2~4)。祂允許百姓陷入失敗、世界弱肉強食,都是為了拆毀人所倚靠的「荒涼的城」(二十四10)和「堅固城」(二十五2),使全地都回轉仰望祂。──《聖經綜合解讀》

         「承認」:「認識」、「知道」。──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神通過懲罰亞述人,使各地的人認識到人類智慧和能力的有限。祂往往允許危機出現,以便經祂干預以後,使人承認祂的權威和能力。── SDA聖經註釋

 

【賽三十三13~16犯罪的子民不能與神同住:神不偏待人,除非 犯罪的子民悔改,否則不能站立在他的面前。──《串珠聖經注釋》

         13~24節用一個交錯對稱的結構,預言神與錫安同在的光景:

oA. 錫安的百姓自慚形穢(14~16)

o B. 神與錫安同在(17~23)

oA1. 錫安的百姓得蒙赦免(24)──《聖經綜合解讀》

 

【賽三十三14「 錫安中的罪人都懼怕,不敬虔的人被戰兢抓住:“我們中間誰能與吞滅的火同住?我們中間誰能與永火同住呢?”」

         「吞滅的火」、「永火」:對罪人而言,神是審判的烈火。(參申42493)──《串珠聖經注釋》

         「不敬虔 חָנֵף/khaw~nafe’(14)原文又被譯為「褻瀆」(17;十6),指譭謗神、藐視神的態度。──《聖經綜合解讀》

         「火 אֵשׁ/aysh(14)原文指祭壇上的火(利六9),也就是「亞利伊勒」(二十九1)。神的壇上一直有火焚燒,宣告神的同在。聖潔之火不但吞滅仇敵、施行拯救(三十33),也將潔淨百姓、施行管教(6~7;三十一9)──《聖經綜合解讀》

         「不敬虔的人被戰兢抓住」:原文是「害怕把不敬虔的人抓牢」。

         「永火」:「永遠燃燒的一堆東西」。有人認為是祭壇或祭祀用的火盆。原文只出現在此處和 詩 1023

         我們意識到神是「吞滅的火」、「永火」嗎?我們會想到要存著敬畏、敬虔度日以免得罪神嗎?──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對於惡人來說,神就如吞滅的火(1229)。“清心的人必得見神”(58)並得永生。本節的問題與詩151243相似。以賽亞在下一節中提供了答案。── SDA聖經註釋

 

【賽三十三14~16躲避審判的聖徒。以賽亞假設罪人恐懼地詢問:“誰能躲避神直接施行審判呢?”給出明確的答案。詩151~5描繪純潔的聖徒。以賽亞並未用抽象、思辨的話語刻畫得救的聖徒,乃是以熟悉的日常生活為素材,描繪神有力的倫理要求。信心必帶出純潔無瑕的行為。 ──《聖經精讀本》

         「我們中間誰能與吞滅的火同住?我們中間誰能與永火同住呢」(14b),指百姓經歷了神的管教和拯救,看見「神乃是烈火,是忌邪的神」(申四24),從此「以敬畏耶和華為至寶」(6節;二十九23)。他們不敢拒絕「再提說以色列的聖者」(三十11),但卻「懼怕、戰兢」(14a)、自慚形穢,因為自己無法達到公義的要求(15),所以不敢奢求與聖潔之神同住(14節;21節;利十九2)──《聖經綜合解讀》

 

【賽三十三15「 行事公義,說話正直,憎惡欺壓的財利,擺手不受賄賂,塞耳不聽流血的話,閉眼不看邪惡事的,」

         與神同住的人必須誠實無偽、不貪不義之財,不與人行惡、遠離惡事。──《串珠聖經注釋》

         15節是與神同住的資格,但世上恐怕沒有人能夠達到。「誰能登耶和華的山?誰能站在祂的聖所?就是手潔心清,不向虛妄,起誓不懷詭詐的人」(詩二十四3~4),但現在的錫安卻充滿了「罪人、不敬虔的人」(14a),連先知自己也承認自己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5)──《聖經綜合解讀》

         「欺壓」的財:字義是「敲詐」、「勒索」。──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行事公義。把本節的回答與詩152~5244中詩人的回答進行比較。公義儘管主要涉及人的心思意念,但人必須“在光明中行”(約壹17)。公義的態度將反映在公義的言行上。

  欺壓的財利。亞述藉著欺負弱小的民族獲得了它的財富。在耶路撒冷和猶大有許多人也是這樣積累起他們的財富(見賽57注釋)

  擺手不受。表示拒絕接受不義之財。

  塞耳不聽。表示不參加謀害無辜者的陰謀。

  閉眼不看。神是“眼目清潔,不看邪僻”(113)的。事奉祂的人絕不會贊許任何形式的罪惡。── SDA聖經註釋

 

【賽三十三16「他必居高處;他的保障是磐石的堅壘,他的糧必不缺乏(原文作“賜給”),他的水必不斷絕。」

         本節指出與神同住者的福氣。──《串珠聖經注釋》

         16節描述與神同住的福氣,不但在「高處」(16)有安全的保障,而且有糧與水的供應。但恐怕世人無人能有資格享受這種福氣,唯一的盼望就是神的應許:「他必蒙耶和華賜福,又蒙救他的神使他成義」(詩二十四6)──《聖經綜合解讀》

  他必居高處。就是在安全的地方。古時為了防禦侵略,往往把城市造在“高處”。在戰爭中地勢高總是有利的。

  堅壘。對於那些愛神並事奉祂的人,神會在每一次患難中保護和照顧他們。本節的應許在末日的大危機中會給神的子民帶來特別的安慰。那時會向他們提供安全的地方,是一心想消滅他們的人所找不到的(見詩61239112)。雖然惡人缺糧乏水(見啟164~9),聖徒卻會得到生活需求的供應。── SDA聖經註釋

 

【賽三十三17「 你的眼必見王的榮美,必見遼闊之地。」

         「王」:有學者認為是彌賽亞,或認為是猶大的君王,不過,更有可能是耶和華自己(22)

          「遼闊之地」、描寫版圖之大。──《串珠聖經注釋》

         「王的榮美」:「榮美的君王」,原文是單數,而且後面的「見」是未完成式,表示「未來會看見」,所以應該是指著「神」。──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在末日的考驗和苦難中,神的子民一想到基督快來,就得到安慰。他們必看見祂的榮耀(見賽2589注釋)。他們曾憑信心的眼睛所看見的應許之地,仿佛是“遼闊之地”(3317),必將成為現實。── SDA聖經註釋

 

【賽三十三17~20當神所立之王(彌賽亞)掌權的時候,世界上的強暴和侵略都會停息(比較二十八11)──《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17~23節是一個交錯對稱的結構,宣告神將與自慚形穢的錫安百姓同在:

oA. 彌賽亞君王遼闊之地的平安(17~19)

o B. 錫安成為安靜的居所(20)

oA1. 彌賽亞君王江河寬闊之地的平安(21~23)──《聖經綜合解讀》

         當蒙神拯救的餘民承認自己的罪孽(14a),痛感自己沒有資格與神同住(14b)的時候,神卻安慰他們:「你的眼必見王的榮美,必見遼闊之地」(17)。「耶和華是我們的王」(22),百姓不但將看見神的榮耀,還將活在祂的國度裡。──《聖經綜合解讀》

 

【賽三十三17~24耶和華得勝西拿基立只是祂統管全世界的一種預嚐。──《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將來猶大的榮耀:在神的救贖下,猶大的版圖擴展,四境平安,不再有外敵的威嚇,百姓生活康泰,神與他們同在。──《串珠聖經注釋》

         耶路撒冷的和平景象。延續3~6節的內容。3~6節是神對以賽亞的祈禱(2)的現實應允,本段是祈禱的未來應允——即將到來的彌賽亞時代,及耶路撒冷末日的和平景象。那時,耶路撒冷如同島嶼,被漂浮在浩瀚湖面上的船隻重重圍繞,成為敵人無法攻克的銅牆鐵壁。沒有疾病纏累、眾人罪得赦免。耶路撒冷和平之景在20節達到高潮。 ──《聖經精讀本》

 

【賽三十三18「你的心必思想那驚嚇的事,自問說:“記數目的在哪裡呢?平貢銀的在哪裡呢?數戍樓的在哪裡呢?”」

         每一個亞述官員都是百姓的“驚嚇”:“記數目的”決定進貢的數量;“平貢銀的”秤金和銀的重量;“數戍樓的”是策劃攻城的人。──《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記數目的」:負責數點貢銀的。

          「平貢銀」:負責稱貢銀的重量。

          「數戌樓」:負責數點要攻取的猶大據點。──《串珠聖經注釋》

         “那驚嚇的事”:指亞述人的進侵。──《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必思想那驚嚇的事:回想在仇敵面前戰兢的往昔,深感欣慰。 ──《聖經精讀本》

         「那驚嚇的事」(18),指仇敵的威脅。「記數目的」(18),指負責數點貢銀的亞述官員;「平貢銀的」(18),指負責稱貢銀的重量的亞述官員;「數戌樓的」(18),指負責策劃攻城的亞述官員。──《聖經綜合解讀》

         「驚嚇」:「恐佈」、「害怕」。

         「記數目的」:「計算」、「數數目」。大概是指「數人頭」為了徵稅。

         「平貢銀的」:「秤重」。指著「計算稅金」。

         數「戍樓」:「高台」、「塔」。「數戍樓」大概就是計算需要多少軍力,用以徵兵。

         受到異族統治的「恐怖時光」時。有人來記錄繳多少稅,有人計算要納多少貢銀,並決定需要有多少軍人(「數戌樓」)加入亞述部隊(他們需要提供軍人),所以生命與財富備受壓榨。馬里文獻有一些信件是由省長與國王寫給地方官員,指示他們如何執行這些任務。──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你的心必思想那驚嚇的事。神的子民從他們的敵人手中得救以後,要回顧所經歷的可怕場面。過去的考驗像是一場夢。這將應驗在耶路撒冷從西拿基立的軍隊手中得救之時,還將應驗在基督複臨時的聖徒身上。

  記數目的在哪裡呢?平貢銀的在哪裡呢?那些清點不幸的受害人所納貢物的人在哪裡呢?那些接收貢物,指揮圍城的人在哪裡呢?他們都不見了。一切都平安了。同樣,在基督複臨之時,忠心的人將歡然從那些一直想殺害他們的人手中得救。── SDA聖經註釋

 

【賽三十三18 官員】每個政府都要求各部門克盡其職。在這個未來的異象,當神所屬意的王再次統治之際,人民回想過去的「恐怖時光」。有人來記錄繳多少稅,有人計算要納多少貢銀,並決定需要有多少軍人(「數戌樓」)加入亞述部隊(他們需要提供軍人),所以生命與財富備受壓榨。馬里文獻有一些信件是由省長與國王寫給地方官員,指示他們如何執行這些任務。如果徵收不到足夠的稅額、工人、軍人,地方官員將受到嚴厲懲治,所以他們也想當然耳成了壓榨人民的「夢魘」。──《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三十三18~19從安穩的日子追憶昔日被外敵壓逼的情景。──《串珠聖經注釋》

         ◎ 3318~19 意思是敬畏神,不行惡事的人將不會再被外族統治。──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三十三19「 你必不見那強暴的民,就是說話深奧,你不能明白;言語呢喃,你不能懂得的。」

         操異邦鄉音的外敵不復見於境內。──《串珠聖經注釋》

         你必不見:證明17~24節是對以賽亞的祈禱的未來應允。因以色列在亞述之後遇到強暴之民巴比倫(B.C.586)及羅馬(A.D.70)。“強暴的民”,指靈性無知的人。 ──《聖經精讀本》

         「強暴的民」(19),指侵略猶大的外邦人。──《聖經綜合解讀》

         「強暴的」民:「野蠻的」。

         「深奧」:「無法了解的」。

         言語「呢喃」:「結結巴巴」。

         不能「懂得」:「理解」。

         「你不能懂得的」:原文是「你不能懂得的百姓」。──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傲慢的亞述侵略軍,說著異國的語言,採用殘暴的手段,現在都消失了。他們所看到的不是亞述人,而是“王的榮美”(17)。參出1413── SDA聖經註釋

 

【賽三十三19 外語】有些徵收稅金的亞述人可能來自帝國不同的角落,講亞蘭文,但是大部分以色列人只講希伯來文(見三十六11)。他們或許會有些奇怪的口音,更加深被外人管制、猶大受奴役的感受(在巴比倫統治下的相同反應,請參看:耶利米書五15)──《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三十三20「你要看錫安我們守聖節的城,你的眼必見耶路撒冷為安靜的居所,為不挪移的帳幕,橛子永不拔出,繩索一根也不折斷。」

         “聖節”即指定的節期。──《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百姓定居耶京,國泰民安,常守宗教節期。──《串珠聖經注釋》

         「我們守聖節的城」(20a),指錫安不再是那個「年上加年,節期照常周流」(二十九1),徒有敬虔的外表、「心卻遠離」(二十九13)的舊耶路撒冷。──《聖經綜合解讀》

         「安靜 שַׁאֲנָן/shah~an~awn’(20b)原文就是「安逸」(三十二9)、「平靜」(三十二18),倚靠神的錫安將獲得真正的平安。──《聖經綜合解讀》

         「不挪移的帳幕,橛子永不拔出,繩索一根也不折斷」(20c),指遊牧者安全回家、不必再移動帳棚,比喻錫安的穩固。──《聖經綜合解讀》

         「錫安」:字義是「乾枯之地」,指「耶路撒冷」。

         「守聖節」:「指定的時間」、「設定的慶祝」、「指定的節期」。

         「挪移」:字義是「遊蕩」。

         「橛子」:「 帳篷樁」、「營釘」。

         「繩索」一根也不折斷:原文是「所有的繩索」。──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你要看錫安。入侵的敵軍撤退了。一切危險都消除了。聖城現在平安了。參珥316~20的描寫。

  我們守聖節。直譯是“為我們所指定的節日”(見利232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三十三21「在那裡,耶和華必顯威嚴與我們同在,當作江河寬闊之地;其中必沒有蕩槳搖櫓的船來往,也沒有威武的船經過。」

         耶路撒冷並沒有河,但將來神卻要「與我們同在,當作江河寬闊之地」(21)。比喻神的供應將像尼羅河的水一樣充足。──《聖經綜合解讀》

         「其中必沒有蕩槳搖櫓的船來往,也沒有威武的船經過」(21),指水雖然像埃及那樣多,但卻不會像埃及那樣經常遭受從海上來的攻擊,因為神「必顯威嚴」(21)。比喻「耶和華所賜的福使人富足,並不加上憂慮」(箴十22)──《聖經綜合解讀》

         「耶和華必顯威嚴與我們同在」:「威嚴的雅威對著我們」、「委大的雅威對著我們」。

         「當作」:「正如」。

         「盪槳搖櫓的船」:「用划的船」,對應於後文,應該是指「小船」。

         此處把神比喻成沒有船隻在其上的寬闊河流,可能指著神清楚分隔兩個世界(後文的「審判」與「設定律法」),也成為耶路撒冷的保護。──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江河寬闊之地。描寫應許之地復興後的富饒和美麗。這是“使神的城歡喜”的“江河”(464)。參以西結的河(47)

  沒有蕩槳搖櫓的船。敵人的船隻無法航行(見結471;珥318;亞148;啟221)── SDA聖經註釋

 

【賽三十三21~22耶和華神的同在使猶大如江河寬闊之地,外敵不能闖入騷擾;要在他們中間秉公行義,保護他們。──《串珠聖經注釋》

 

【賽三十三22「 因為耶和華是審判我們的,耶和華是給我們設律法的,耶和華是我們的王,他必拯救我們。」

         彌賽亞統握立法、司法、行政的權力。──《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耶和華是審判我們的」(22a),指神將像古代的士師一樣治理百姓。「耶和華是給我們設律法的」(22b),指神將在日常的一切事上引導百姓。「耶和華是我們的王;祂必拯救我們」(22c),指神與從前陸續興起的士師不同,祂乃是永遠掌權的王,能拯救到永遠。──《聖經綜合解讀》

         「設律法的」:「立法者」、「制定律者」。當代的國王都以「設律法者」自居。──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三十三22 設律法的角色】所有的國王都以「設律法者」自居。例如,早在主前第三千年紀,蘇美王拉加什的吾魯卡金納,以及新蘇美王吾珥南模在皇室碑文裡立誓「不將孤兒寡婦交在有勢力的人手中」。主前十八世紀,漢摩拉比法典前言也基於相同的心態宣告說,神明已經欽定他「使公義遍佈全地」,好使「強者不得壓迫弱者」。這些文獻措詞類似,另外,撒母耳記下八15,形容大衛「向眾民秉公行義」,顯出古代近東對「公義的王」有相同的認知。然而,國王若是沒有盡到這些基本責任,神會介入恢復當有的次序(見:結三十四7~16)──《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三十三23「 你的纜索鬆開,不能栽穩桅杆,也不能揚起篷來;那時許多擄來的物被分了,瘸腿的把掠物奪去了。」

         作者以遇難船來比喻亞述的傾覆;它的破壞是那麼徹底,以至“瘸腿的”也能搜掠這個攻擊者。──《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23上與23下是耶京現在與將來的對比:現在耶京好像搖擺不定,不能揚篷航駛的船隻,可是將來他要興起,瓜分從敵人得來的戰利品,連不能走路的瘸子也有一份。──《串珠聖經注釋》

         以船的沉沒比喻亞述國的傾覆。──《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你的繩索鬆開:不能栽穩桅杆,也不能揚起篷來」(23a),是把錫安比作一艘殘破的船,桅杆不穩、繩松帆落。但這樣一艘破船,卻載滿了「許多擄來的物」(23b),甚至連「瘸腿的」(23c)軟弱者也能奪得掠物(撒下五6;王下七8)。因此,錫安的平安不是倚靠自己的得勝,而是因著神的「拯救」(22)。今天,有些人認為救恩是「神人合作」,這就像一位「瘸腿的把掠物奪去了」(22),卻自詡與勇士合作、一同得勝,叫人情何以堪呢?──《聖經綜合解讀》

         「罪孽」(23),指人犯罪的本性(4;六7)──《聖經綜合解讀》

         ◎ 3323 表示神將會保護耶路撒冷,鬆開其捆綁,想要跨越神河流的船隻也無法順利揚帆,因此耶路撒冷居民可以分得戰利品。──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本節繼續第21節的比喻。敵人像一艘松了纜繩的船,桅杆搖搖欲墜,船帆毫無用處。聖徒凱旋之際就是他們的敵人蒙羞失敗之時。通常沒有參戰的“瘸腿的”人,也成為勝利者,奪取敵人的物品。── SDA聖經註釋

 

【賽三十三23 船的隱喻】有一首哀悼一名婦女產難而死的亞述挽歌也有類似的隱喻。裡面形容她好像一艘漂流的船,停泊的繩索被割斷、搖槳人的座位也破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三十三24「 城內居民必不說:“我病了。”其中居住的百姓,罪孽都赦免了。」

         「病」:昔日猶太人認為疾病是神對犯罪者的懲罰。這裡的意思是:百姓的罪孽既被赦免,疾病當然消失了。──《串珠聖經注釋》

         蒙神拯救的錫安百姓在神的光照之下,認清了自己罪人的本相,所以「錫安中的罪人都懼怕;不敬虔的人被戰兢抓住」(14a),痛感自己沒有資格與聖潔之神同住(14)。因為他們倚靠自己努力的結果,是「忠信的城變為妓女」(21),無論怎樣敬虔,都沒有辦法完美到「行事公義、說話正直、憎惡欺壓的財利、擺手不受賄賂、塞耳不聽流血的話,閉眼不看邪惡事」(15)的地步。但神卻宣告:「你的眼必見王的榮美」(17)。現在,神要解釋這事是怎麼發生的:因為「其中居住的百姓,罪孽都赦免了」(24)──《聖經綜合解讀》

         「赦免 נָשָׂא/naw~saw’」原文又被譯為「勃然而興」(10)、「擔當」(利十六22),是指每年贖罪日代罪山羊的赦免之法:大祭司「兩手按在羊頭上,承認以色列人諸般的罪孽過犯,就是他們一切的罪愆,把這罪都歸在羊的頭上」(利十六21),然後由這羊「擔當他們一切的罪孽,帶到無人之地」(利十六22),永不再見。因此,神的赦免之法,並不是倚靠罪人不徹底的悔改、不靠譜的努力,而是百姓承認自己的「諸般的罪孽過犯」,神就「勃然而興」,主動安排代罪山羊把他們的罪孽全部帶走。因為只有百姓的罪孽先得赦免,他們才能與神恢復正常關係、棄絕偶像(二十七9),得享與神同住的福氣(16)──《聖經綜合解讀》

  在更新了的地球上沒有身體或心靈的疾病(見耶3134)。詩1033和太926也同時提到疾病的痊癒和罪孽的赦免。基督是人類身體或心靈疾病的醫治者。── SDA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33 34)

 1 神既是吞滅的火、烈火、又是行公平公義的神(33514)你當如何過活?參15節。

 2 3322說出耶和華與 子民的那三種關係?這些關係給我們提供了什麽生活指示。

 3 341裡先知要萬民都近前來聽神的審判,因這是全界的事;今天,福音的傳揚又如何?

 ──《串珠聖經註釋》 

 



跟著我們: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