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巴谷書 3
哈巴谷書第三章綱目
壹、內容綱要
【先知的祈禱與讚美】
一、祈求神復興作為(1~2節)
二、讚美神的榮耀與能力(3~6節)
三、讚美神大能的作為(7~16節)
四、因神自己而歡欣(17~19節)
貳、靈訓要義
【信心的禱告】
一、信心禱告的要素(1~2節)
1.抒發向著神的情懷:調用流離歌(1節)
2.對神的自己──敬畏:聽見你的名聲就懼怕(2節上)
3.對神的作為──信靠:求你在這些年間復興你的作為(2節中)
4.對神的心懷──切慕:求神以憐憫為念(2節下)
二、敬畏神的自己(3~6節上)
1.神的臨在滿帶著智慧與大能的話語(3節上)
2.神的臨在滿帶著榮光與能力(3節下~4節)
3.神的臨在滿帶著懲治的能力(5~6節上)
三、信靠神的作為(6節下~15節)
1.神的作為,自古至今並不改變(6節下)
2.當神發出大能的作為時,舉世都要戰兢(7~8節)
3.神在過去曾為祂的選民顯出大能的作為(9~15節)
四、仰望神的憐憫(16~19節)
1.對神的判定只能恐懼戰兢的等候災難之日臨到(16節)
2.即使陷入極度的困境,仍因神自己而滿懷喜樂(17~18節)
3.神是我的力量,使我超越一切難處,奔跑向前(19節)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以斯帖記註解》
叁、其他綱目
【你因何喜樂?】
經文:哈3:16-19
引言:
喜樂的重要。每個人都愛喜樂,也都追求喜樂。沒有喜樂那人就沒有力量,甚至叫人生病。所以聖經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17:22)
一.甚麼是喜樂?
1.許多人以為嬉皮笑臉,愛說笑話,有幽默感就能喜樂。但這些只能叫人一時歡笑,卻不能解決內心的苦悶。
2.有人以為有財富,有兒女,有學問,有權勢,便是喜樂。其實不一定。許多財主苦得要命,因財富增加時心不滿足,但財富減少時就痛苦萬分。許多父母為教養兒女而愁煩不已。學問多也不一定快樂,君子憂道也苦不可言。有功名權勢的人,生活也不一定安樂,例如少年得志的亞歷山大大帝。
3.有人以玩樂為快樂的來源,但往往只能一時快樂,永遠不能滿足人心。有些娛樂如嗜酒,賭博,放縱色欲等更是叫人落在罪中,叫人更覺心靈空虛,人生的痛苦永無止境。
4.真正的喜樂在乎生命。有喜樂的生命,自然有喜樂的態度生活表現。哈巴谷先知就說明了他喜樂的來源(哈3:16-19):
a.他的喜樂不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哈3:17)。
b.他的喜樂也不因為財物的損失而改變(哈3:17)。
c.他一切所有的都沒有了,他仍能喜樂,因為他是因神而喜樂。一切都改變了,但他有神,故他仍能喜樂。
二.因神而喜樂為何不會改變
1.因耶和華的笑臉不改變。當你一直看祂的笑臉和慈愛,你的喜樂就不改變了。
2.因耶和華的拯救不改變。祂曾救以色列人過紅海,無論在任何環境中祂能拯救。我們的喜樂就是信靠祂的拯救。祂的救恩永遠不變。
3.因耶和華的能力不改變。神是我的力量(哈3:19),是喜樂的力量。喜樂是需要力量的。許多東西沒有給人喜樂的力量,所以只有外面的喜樂,而沒有內心實在的喜樂。當大衛被掃羅迫害時,仍可彈琴,心中因神而快樂(詩18:1)。
4.因神的同在和恩典不改變。祂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哈3:19)。祂與我同在,應快就快,應慢就慢,應停就停。神一直供應我們所需要的一切,也説明我們逃避一切的困難。
5.祂的引導永無錯誤,使我穩行在高處(哈3:19)。祂的引導是最穩當的,所以能夠喜樂。即使行上十架,這引導也是美好的。
三.如何能因主喜樂
1.要投靠主(詩5:11),倚靠主(尼8:10; 腓4:4,10)。
2.要正直(詩97:11)。
3.要與人和睦(箴12:20)。
4.要使義人增多,民就喜樂(箴29:2)。
5.要以主為滿足,就可喜樂(約3:29; 17:13)。
結論:
讓我們單單以主為樂(詩16:11)。
── 黃彼得《簡明查經講章大綱》
【給神的頌歌:哈巴谷讚美神創造的設計】
一、哈巴谷求憐憫的禱告(三1∼2)
二、神威嚴的臨在(三3∼15)
1、神的蒞臨(三3上)
2、神的顯現(三3下∼7)
3、神的行動(8∼15)
三、哈巴谷在事奉裡的平安(三16∼19)
——《信徒聖經注釋》
【求主復興工作的祈禱】(三1~19)
一、對與主
1、主的工作——一則,求主復興他的工作,即求主復興他百姓的工作。教會的工作,他自己榮耀的工作,求主快快復興這工作。二則,求主在這些年間復興工作,即求主勿再遲延,要在這些年間復興他的工作、復興他的教會,救濟他的子民。三則,把他自己顯明出來。
2、主的榮耀(三3~4)——“他的榮光遮蔽諸天,頌贊充滿大地。”
3、主的得勝(三8~9)——“耶和華啊,你乘在馬上,坐在得勝的車上……。
4、主的拯救(三3~13上)——“你出來要拯救你的百姓,拯救你的受膏者”, “按拯救你的受膏者”,宜作“為了你受膏者之救恩”。
二、對於己
1、我的敬畏(三2上)——耶和華啊,我聽見你的名聲,就懼怕。“
2、我的依靠(三17~18)
3、我的喜樂(三18)我的喜樂不在主以外。
4、我的力量(三19)“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
這三次禱告時緊相連的:第一次是先看見教會衰敗,心中傷痛向主哀呼。第二次不但哀呼,且在望樓上,藉著禱告作了教會的守望者,求主為教會的緣故,即速顯現。第三次則一面求主復興教會,一面在那裡讚美主,因為主的旨意美善,主的作為奇妙。——賈玉銘《聖經要義》
【信心禱告的三要素】(三1∼19)
一、謙卑:先知已不再對神質疑,他已經超越理性的困擾,來到更高的境界,以神的主權為首,他完全降服在神的旨意之下,不再為子民辯護,卻坦承罪過,俯伏在神面前。
二、敬拜:先知聽見神的聲音,就虔誠敬畏(懼怕)。
三、懇求:先知懇求神在預言之事將要臨到時,復興祂的作為(復興是保存、煉淨之意),他不單求神保存子民,更求神煉淨子民,使他們脫離罪;在祂施行公義時,以憐憫緩和怒氣。
——《新舊約輔讀》
【信心禱告的操練】(3∼19)
一、回想神在歷史中的作為:例如出埃及(8、15)、日頭停住的事蹟(11,參書十12∼13)、與及士師時代的戰事等(7)。回想神的作為,叫我們確定所信的神是那位在歷史中工作的神。我們有否常常回想神在我們身上的作為?
二、思想神偉大無窮的能力:神偉大的能力,並不是先知的幻想,乃是祂在歷史事實中彰顯出來的,使我們從中可思想和默念神的偉大。
三、肯定神的尊榮(16∼19):信心的禱告並非盲目不顧目前景況的,信心的禱告乃是以神為滿足、喜樂,而輕看目前或將來的艱苦;信心的禱告更是要以神成為我們的力量,在困難中仍能過��平安喜樂的生活,就如母鹿在高處輕輕跳躍一樣,這是一首得勝的凱歌。
——《新舊約輔讀》
【信心的禱告】
一、信心禱告的要素(2節)
1.謙卑
2.敬拜
3.懇求
二、信心禱告的操練(3~19節)
1.回想神在歷史中的作為(7,8,11,15節)
2.思想神偉大無窮的能力
3.肯定神的尊榮(16~19節)
── 黃建磐《時代的呼聲》
【禱告──人的出路(第三章)】
一. 神是可畏 (v.2)
1. 祂的名聲
2. 祂的言語
3. 祂的作為
4. 祂的怒氣
二. 神的威榮 (v.3-15)
1. 祂出現 - 榮光滿天 (v.3-4)
2. 祂前進 - 施行懲罰 (v.5-12)
a. 疫症 (v.5)
b. 地方遭災 (v.6-7)
c. 天然界震動 (v.8-11)
d.列國遭殃 (v.12)
3. 神出來 - 拯救子民 (v.13-15)
a.救子民(v.13)
b.打敗敵人(v.13-14)
c.踐踏強敵(v.15)
三. 倚靠神 (v.16-19)
1. 在戰兢中 (v.16)
2. 在絕境中 (v.16-17)
a. 政治上的困境 (v.16)
b. 環境上的絕望 (v.17)
c. 靠神安穩 (V.18-19)
── 劉銳光《哈巴谷書講義》
【第三章綱目】
參、哈巴谷的祈禱與頌讚( 3:1-19 )
一、標題:哈巴谷的祈禱 3:1
二、前言: 3:2
1.先知聽到神的名聲就懼怕(與「敬畏」同字)。
2.求神:a.在這些年間(我們的世代)復興神的作為(第一、二章中提到的審判, 或以下提到的神審判作為)
b.在發怒時以憐憫為念。
三、神的威勢與能力 3:3-15
1.神的榮耀與能力 3:3-6
2.神的顯現有如戰士臨到敵人一般 3:7-15
a.對自然界的影響 3:7-11
b.對列國的影響 3:12-15
四、結語 3:16-19
1.先知為耶和華的聲音戰兢。 3:16
2.先知承認自己只能安靜等候災難來臨。 3:16
3.重申雖然在一切最不好的環境之下,仍要因耶和華喜樂,因為耶和華至終要使信靠他的人得勝。 3:17-19
── 蔡哲民等《查經資料》
【因人蒙恩向神讚美 哈巴谷書3章】
一丶讚美與禱告是相連3:1-2
二丶讚美是將榮耀歸神3:3-4
三丶讚美神的公義審判3:5-7
四丶讚美神因神已得勝3:8-9
五丶讚美神責罰與拯救3:10-13
六丶讚美神的威嚴大能3:14-16
七丶讚美神對神有信神3:17-18
八丶讚美神使我腳穩進3:19
── 作者不詳《聖經查經題目大綱》
【第三章 所見異象】
這些年間
復興作為
一、向神求告的話
(一)聞聲懼怕
(二)降怒之時
(三)從寬刑罰
二、神降臨救百姓
(一)地震崩裂
(二)日月停住
(三)踐踏紅海
三、信賴神的喜樂
(一)犯境之民
(二)加上旱災
(三)仍然歌唱
── 張志新《查經分章大要》
【第三章 哈巴谷的祈禱】
1) 求主復興顯明、1/2
2) 榮光充滿大地、3/4
3) 審判地上萬民、5/7
4) 怒氣全然顯露、8/9
5) 山嶺見你戰懼、10/13
6) 等候災難之日、14/16
7) 眼前不見復興、17
8) 使我高處穩行!18/19
── 郭提多《那鴻書讀經講道輔導題綱》
提要:1哈巴谷在祈禱時因神的威嚴而恐懼。17他的信心。──《SDA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