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 3
約伯記第三章短篇信息
目錄:
約伯記箋記(三章)(于中旻)
受苦者的哀歌(臺北基督之家)
約伯記第三章(康來昌)
約伯記第三章(黃登煌)
苦痛中的悲鳴(3章1至26節)(香港讀經會)
約伯記箋記(三章)(于中旻)
存在的困乏
心中愁苦的人,為何有生命賜給他呢?(伯三:20)
人生一切的問題,皆從有生而來。但願不曾生,也就不會有生的痛苦。
家財和家人的損失,自己身體健康的損失,情感的創傷,使約伯背負著沉重的痛苦;加上東方人的觀念,災難是罪孽的結果,使他美好的聲譽,也受到損失。約伯在痛苦中以為最好是沒有生過:“像隱而未現,不到期而落的胎,歸於無有;如同未見光的嬰孩”;既然這不能得,其次,是求速死,得享安息:“不聽見督工的聲音,大小都在那�堙A奴僕脫離主人的轄制”(伯三:16-19)。他把死亡當作舒適的床,可以放下生存的疲倦。雖然他絕沒想到自殺,但生存實在是不得已的重擔。
約伯沒有抱怨神,但他對生命的意義滿了疑問:
受患難的人,為何有光賜給他呢?
心中愁苦的人,為何有生命賜給他呢?
他們切望死,卻不得死;
求死,勝於求隱藏的珍寶。(伯三:20-21)
約伯的問題是:神為何使人受苦,使人憂愁?愁苦是由於覺知,覺知是由於存在。如果從開始沒有存在,這些問題豈不是壓根兒就不會發生?他不是最先有這樣感覺的人,也不是最後一個。
先知耶利米,在事奉上遇見迫害與苦難;雖然他所受的苦沒有約伯那樣的深重,但他悲哀的心聲,卻極為相似:不是行惡遭受報應,而是行義遇到迫害(耶二○:14-18)。
最大的痛苦,是挫敗的感覺:“人的道路既然遮隱,神又把他四面圍困”(伯三:23),仿佛是圍城的心理。神本來是保護他的堅固城,四面圍繞(伯一:10);現在感到是困羈:前途不明朗,誰知道甚麼時候是苦難的盡頭,夜盡天明?黑暗捆綁著,圍困著,求死亡的突破,都不可能。這真是完全的挫敗。這真是極至的悲哀。
但聖徒的安息,不是墳墓和死亡的寂滅,是在基督�堶悸漲w息。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堥荂A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一一:28)這真實的安息,不會因環境的改變而失去,不會因沒有出路而恐慌,只是交託主,完全信靠祂,雖遇意外和痛苦,仍然不至失望。
受苦者的哀歌(臺北基督之家)
經文:伯三章
約伯記有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就是幫助我們更瞭解苦難中的人的心情、反應,也因此能更知道如何幫助他們。這一章聖經是約伯的「哀歌」,我們讀了能幫助我們體會一個受苦的人,他們內心的黑雲是何等的深濃!讓我們仔細傾聽他們的心聲:
第一、 受苦的人會「咒詛他們的生辰和成長」。第1-11節我們看見約伯用十個「願」來咒詛他的生辰,也怨歎為何生出來之後讓他存活成長!一個在受苦中的人會有一個痛苦,那就是「生在世上受苦,我何必出生呢」?雖然我們看見這些「願」是多麼荒唐和不合理,然而這卻是受苦的人的心聲,連敬虔的耶利米也是如此,他甚至痛苦到連收生婆和一切向他父親報信的人都一併咒詛在內(耶廿14-18)!因此,我們當明白,一個有信心的人,並不能保證他不會有負面的情緒反應,我們應當接納他們的負面情緒,他們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因此我們應當讓他們把真實的感受說出來,特別是當他們遇見真正同情的人,他們的心得了安慰,就會開口吐露苦情,這反而是他們恢復健康的過程,我們不要因此認為他們靈性出了問題,而急忙糾正他們,結果卻適得其反。要記得「傾聽就是愛,瞭解中有醫治」!
第二、受苦的人會「渴望死亡」。第12-23節我們看見約伯把死亡幻想得十分可愛,是值得他羡慕的!死亡讓人「安息」,不再受攪擾!一個在受苦中的人真的可能如同約伯所說的:「他們切望死,卻不得死;求死,勝於求隱藏的珍寶!他們尋見墳墓就快樂,極其歡喜」(第21、22節)!筆者曾經聽過一個在受苦中的人說:當他經過墳墓的時候,很羡慕那些躺在裡面的人,因為他們不用再受患難的折磨,因為苦難讓他們如同第25、26節約伯所說的:充滿恐懼和不安!苦難,的確會讓人覺得生命不值得留戀,反而成了難以忍受的重擔!約伯是為逃避苦難而求死,他以為這樣受苦的生活實在沒有意義,卻不知他這時正是在榮耀神的最高途徑上!約伯記正是要告訴我們這個重要的信息,而這個信息也最能安慰那些遭受患難的人。弟兄姐妹們!你是否也正在受苦中?甚至你也和約伯一樣遭逢一連串的打擊?當你憑信心向著你的苦難說:「雖然我不知道為何我會受這些苦難,但我相信神正在成就對我有益的事」,這個時刻你就大大得勝,神也大得榮耀,而魔鬼就要逃之夭夭了!
約伯記第三章(康來昌)
前言
下面就開始了車輪戰。約伯開始咒詛自己的生日、開始抱怨神,而且越抱怨越厲害。約伯的三個朋友就開始為神維護,而且也越維護越厲害,後來再來一個年輕人以利戶,也加入這場車輪戰。約伯的話越來越多,他朋友的話越來越少,我想因為約伯有理,他的朋友沒有理(最後神也這樣說)。不過我們不要說約伯都有理,我想,約伯最有理的是他非常誠實,而且他的誠實還是針對神的,就是:「我知道神是對的,所以我可以抱怨(神是對的,怎麼可以抱怨?);就因為神對,而在我的邏輯、經驗裡,你自己的作法好像跟你的話不一致,所以我可以抱怨。」我覺得這是一種信心。當然,如果約伯能承認他自己連抱怨都不抱怨,那更好,但是,誰能夠有這樣的信心?聖法蘭西斯、小德蘭,他們艱難的時候,縱然他們沒有抱怨神,也還承認了真是非常艱難。何況我們的主耶穌、和保羅都有所謂的抱怨:「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在聖靈感動下,大衛的詩和詩篇裡都有這樣的話。我想,怨言也不一定是壞的,如果有信心、仰望神,甚至是很好、誠實的;而為神說話,如果有自義、血氣的成分,也就不好了。所以我想約伯的不好,恐怕不一定是他在議論神的內容上,而是他信心還不夠;他朋友的不好也是,不一定在議論當中有太多的錯誤,可能也有很多對的地方,但我想他們態度動了血氣、肝火,那也是不當的。真是求主幫助我們,在安慰人的時候,有話可以講。我們作牧師、弟兄姊妹,都常常要去安慰人;我們在這世上,就求主讓我們不是自找麻煩的,而是能夠安慰人的。世人常常是需要別人安慰,希望我們是去安慰人的人;而不是使人有麻煩而需要有人去安慰他、使他是需要被安慰的。
約伯咒詛自己
三1 此後,約伯開口咒詛自己的生日,
約伯咒詛自己的生日,就是生活太痛苦了。
三2-8 說:3願我生的那日和說懷了男胎的那夜都滅沒。4願那日變為黑暗;願神不從上面尋找他;願亮光不照於其上。5願黑暗和死蔭索取那日;願密雲停在其上;願日蝕恐嚇他。6願那夜被幽暗奪取,不在年中的日子同樂,也不入月中的數目。7願那夜沒有生育,其間也沒有歡樂的聲音。8願那咒詛日子且能惹動鱷魚的咒詛那夜。
「鱷魚的咒詛」這是東方的迷信,或那種咒詛的能力。約伯在咒詛他出生的那一天。當然這咒詛有什麼用?他就是說:我沒有生下來、我不在這世上該多好?因為我受太多苦了。
三9-13 9願那夜黎明的星宿變為黑暗,盼亮卻不亮,也不見早晨的光線(原文是眼皮);10因沒有把懷我胎的門關閉,也沒有將患難對我的眼隱藏。11我為何不出母胎而死?為何不出母腹絕氣?12為何有膝接收我?為何有奶哺養我?13不然,我就早已躺臥安睡,14和地上為自己重造荒邱的君王、謀士,15或與有金子、將銀子裝滿了房屋的王子一同安息;16或像隱而未現、不到期而落的胎,歸於無有,如同未見光的嬰孩。
約伯認為自己不出生倒好
我們也很稀奇,約伯在這麼痛苦中,可以有這麼動人、這麼美的文學字眼來描述,我想他也是個很智慧的人;他是屬靈人,所以很有智慧。他為他的生命很痛苦。我再次說,我看到這些句子很掉淚,真的好想同情約伯(雖然約伯的痛苦已經過了),願把這同情化做對世上人的同情,更是化做禱告和行動,在正直、福音的道路中,能讓人的痛苦減少,甚至能消除,而產生更多的頌讚。他很痛苦,所以他不希望他出生;他現在太痛苦,所以咒詛那叫他出生的日子。這好像是文學上的字眼,但我們可不可以想到,當希特勒的爸媽懷他的那個晚上,對,那是性愛、歡樂的晚上,可是叫多少人痛苦!叫自己也痛苦。史達林懷的那一夜,當然我在說的不是希特勒懷、史達林壞、或那些混世魔王懷的那一夜而已,讓他成長、教他書、讓他思想、後來又讓他墮落的那許多日和夜、老師、糖果、餅乾、食物、奶水、房屋、讓他成長的,是不是都該被咒詛?但這些不都在神的手裡?所以我們不能抱怨,或者這種抱怨不對的;約伯很痛苦,但那一夜是神的夜,雖然那一夜後來帶來很多痛苦。重點就是約伯希望他根本沒有生下來,這也是因為太痛苦了。事實上他在很幸福的時候,不會說:願懷我的那一夜被咒詛。但他現在想到生不如死。信仰純正的神學家,特別從奧古斯丁開始,非常反對自殺,也維護「將來在地獄裡面,人還是有意識的在受苦」,因為他說:「存在總是比不存在還要更好」。一位西班牙的存在主義哲學家Unamunu就講過:「完全的虛空是不可思議的痛苦,比地獄還要更可怕。」所以現在有一些我們很遺憾的福音派(像斯托得)就說:所謂的地獄,就是將來人完全的消滅、不存在了。這不僅不合正統的講法,而且想得沒有像奧古斯丁、Unamunu那麼深。你還能活著,就算在地獄裡受苦,比那完全消失要更好,因為你連痛苦都沒有了。我想我們在痛苦中,是寧願說我沒有,不過我想奧古斯丁講得對,我們能存在、還能有這感覺、還能說最好我沒有,比那真正的沒有還是好。所以約伯講的是不對,他能夠活著受這麼多苦、寫這些,即便後來沒有得直,我想還是比他完全不存在要好。各位,不要想自殺、不要想我最好沒有來到這世上,神讓我們活在這世界,經歷每件事,還是可以好的;但如果沒有信心,那真是很難覺得存在比不存在好。我們相信存在比不存在更好,不是貪生怕死,而是我們認識神。所以現在活著的人,如果不信靠神,就真是痛苦:又貪生、又怕死、又怕活。這裡說的也有一點像傳道書,有比他更正面和更負面的。他說我沒有出生更好,其實不是說沒有出生更好,他是說我如果能夠安息;事實上你要出生了才能夠安息。你也不要以為死,或像約伯講的那種完全沒有的是安息;完全沒有並不是跟那些君王在一起、並不是跟那不到期而落的胎一樣;即使是不到期而落的胎和死去的君王,跟一個完全不存在的人,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存在了,就應該感謝神,即便受了這麼多苦。
約伯認為死了就有安息
至於那些死掉的人,他們是不是真的幸福和平安?我們當然說也不平安,死人並不是真的有安息,除非是在主裡安息,那就在亞伯拉罕懷中、就在神的國度裡。不信靠神的人、惡人,從生到死都不平安,死了以後有審判、也有極大的不安,就像財主在陰間裡面;信靠神的人死了非常的安,就像拉撒路一樣。總之,約伯現在的想法真是有很多的錯誤:第一個他希望他沒有存在,我已經說這是很大的錯誤;第二個,他以為死是很大的平安,其實死並不是平安;活著信靠主的人活著有平安,死了有更大的平安;活著不信靠主的人,活著沒有平安,死了更沒有平安。當約伯在這裡講我活著太痛苦,是不是也有傳道書的意思:你存了那麼多金子、銀子,你是君王、在地上「為自己重造荒邱的君王」,好像很有能力,可以化腐朽為神奇,但最後還是要死,就是最後大家都歸於一個去處了。但我們相信不是一個去處,也不相信這些人死了以後都很平安,這只是約伯在活得很累的時候這樣說。我再次說,弟兄姊妹,我們活著的時候就滿有平安,死的時候更有平安、更在主裡面無比的好。
三17-19 17在那裡惡人止息攪擾,困乏人得享安息,18被囚的人同得安逸,不聽見督工的聲音。19大小都在那裡;奴僕脫離主人的轄制。
對,死亡是叫你就脫離這些,那倒是真的,可是死亡卻不一定叫你脫離這一切的轄制和痛苦。我還是說,你如果是財主,那你死得可真痛苦,一直痛苦下去;如果你是拉撒路,那就真的沒有轄制,而且那沒有轄制和美好,比你這裡想的要更好。這裡只是沒有痛苦在安眠在那裡是一種享受,而且是一種有意識的狀況。所謂說安息,只是在講沒有重擔,並不是說我們就像睡眠一樣沒有意識。有意識的,是非常喜樂,跟主同在好得無比。是真的從人來看可以點一點水,點到人的舌頭裡面;是活動的,不是不動的。
三20 受患難的人為何有光賜給他呢?心中愁苦的人為何有生命賜給他呢?
約伯的生死觀不正確
約伯不想活下去。我再次說,他生和死的觀念都錯了:他覺得他不生是最好,那是錯誤的,不生是不可想像的虛空和不好;他以為死會平安一點,其實死不一定有平安。他之所以這樣說,就是他活著太累太累。那我也要說,活著可以不累,即便像拉撒路那個樣子,我還是說活著可以不累,我們相信神與他同在。我們相信在很多患難中的人,包括大衛、包括約伯自己,他最後說他說了愚昧的話;包括耶穌在十字架、包括保羅經歷過那麼多的患難、包括歷世歷代很多身體、精神受患難的神的僕人。受患難是很難,我絕不是不同情,更不是說我在那種患難中還能夠持守信仰,我看我真是比他要壞很多很多。但我也很勇敢的說:我信神會保守我,我也信神會保守你。「受患難的人為何有光賜給他呢?」就是叫你能承受患難。這裡光是指生命,讓你繼續活下去。因為下面就對比的講生命:「心中愁苦的人為何有生命賜給他呢?」光就是生命、就是真理。神給我們光、生命、真理、力量,要我們活得更好,你不要「切望死」。
三21 他們切望死,卻不得死;求死,勝於求隱藏的珍寶。
我們不切望死
我們絕不切望死來解決問題。保羅的確說:離世見主,好得無比,那是切望見主,而不是切望死。他活著也不是貪生,是希望主給他力量,讓他活著的時候能造就人(我講的這在腓立比書)。我們現在基督徒實在太世俗化了,跟世界一樣,很多時候我們活著是貪生,而不是希望跟主同行;想死並不是想要見主,而是想脫去這世界上的纏累。弟兄姊妹,讓我們不貪生、不怕死,我們只希望跟主在一起。跟主在一起,光賜給我們,我們就能勝過患難;跟主在一起,生命賜給我們,我們就能化愁苦為喜樂。也不要切望死,好像活得太累了。我們尋求耶穌、尋求那生命的主、尋求十字架、渴慕十字架,那才像是尋求「隱藏的珍寶」,這是馬太福音十三章天國的比喻:天國好像那珠寶,人找到了,就再把他藏起來買那塊地:「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裡,人遇見了就把他藏起來,歡歡喜喜的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那藏起來的意思是把他保守得很好;也是把他藏起來,然後繼續保守這塊地,因為地裡有珍寶。那地可以說就是教會,神在保守我們,我們也在自己保守,希望不要被惡者奪去。
三22-23 22他們尋見墳墓就快樂,極其歡喜。23人的道路既然遮隱,神又把他四面圍困,為何有光賜給他呢?
「四面圍困」我們看到很多,大衛不是嗎?保羅不是在哥林多後書也講,我們四面受困、受敵?基督徒在世上總會有這樣的情形,但求主幫助我們是更有信心、更堅定。主,你把光賜給我們,讓我們活下去、不再尋找死亡,讓我們尋找生命、不求死。
三24-26 24我未曾吃飯就發出歎息;我唉哼的聲音湧出如水。25因我所恐懼的臨到我身,我所懼怕的迎我而來。26我不得安逸,不得平靜,也不得安息,卻有患難來到。
就是痛、就是艱難,我不平安。每天有更多的痛、更多的艱難。這時我們分析起來,約伯有錯;最後他也承認自己有錯,神也說他有錯,所以我們不能說約伯對。現在我是對收音機的人講,若是對病床上、艱難中的人講,原則仍然沒有變。真理不因為對象的不一樣就改變,要死的人、剛考上大學的人、洞房花燭夜的人、要離婚的人,我們都是講真理;講以神為主的真理。可能內容不能完全一樣,但還是指向這位神,是要人信靠這位神。我們講的語氣上有時可能更多責備、有時可能更多安慰、鼓勵。在這裡,是不是以利法就應該有一點好的反應?
約伯記第三章(黃登煌)
二、約伯的哀歌(伯三1~26)
約伯看見三位摯友前來慰問,且在靜默哀傷中共度七日七夜,約伯不禁百感交集,終於打破沉默,在歎息聲中,說出心中對生命意義的困惑,盼望從知心好友得到安慰。他對生命意義的困惑,可分三方面說明:(一)他自歎不該出世為人;(二)他自歎為什麼不一出世就離世;(三)他自歎為什麼不能現今去世。
1.約伯自歎不該出世為人(伯三1〜10)
在伯三1~10這短短十節經文中,約伯以「十六願」表示他真不欲生在世上(原文有十六個「願」(yowm)字,和合本只譯出十個,其中三9的「願」譯作「盼」)。
這十六個「願」字其實就是十六個咒詛,這十六個咒詛集中在一個日子上,那就是約伯自己的生日;藉此強烈表明希望他不曾出生為人。他不只願那一日從日曆中被抹掉(伯三2〜7) ,他更以二種奇特的方式來咒詛自己的生日。
A.「願那咒詛日子且能惹動鱷魚的咒詛那夜」(伯三8)
鱷魚(Leviathan)是近東神話中長有七顆頭的怪海獸,在古代閃族人的神話裡,這種海怪是生活在空虛混沌的混亂世界。所以惹動此海怪,乃指使此海怪把這有秩序的世界再弄成空虛混沌,如同地和其上的物都被火燒盡(彼後三10),也就是世界來到終局。
約伯在受苦中,以這節經文表明他希望未成胎之前,這個世界已經來到終局。果真如此,則約伯就不曾出生了。
B.「願那夜黎明的星宿變為黑喑,盼亮卻不亮,也不見早晨的光線」(伯三9)
「黎明的星宿」是白天即將來臨的紀號,星夜逐漸褪去,破曉時的第一道曙光也就越來越亮。可是「盼亮卻不亮,也不見早晨的光線」,也就是沒有出現破曉時的第一道曙光。
既然太陽沒有升上來,表示那一天從日曆中被塗抹了。如此一來,約伯也就不曾出生了。
C.小結
當人在痛苦中,總以「不生出來」就沒有這些痛苦做為他歎息的主調;悲觀厭世正是受苦者的心理特徵,但也是一個人受大苦時至情的流露,值得同情與諒解。
2.約伯自歎為什麼不一出世就離世(伯三11〜19) ?
約伯既然出生了,咒詛自己的生日又有何用?因此約伯發出一連串「為何」的呼喊,自歎為什麼不一出世就離世?
A.我為何不出母胎而死?為何不出母腹絕氣?
約伯在受苦中,感到人生既有這麼多的患難,壓得人生不如死,與其苟延殘喘,倒不如一出母腹就夭折。因此,他在伯三11歎氣說:「我為何不出母胎而死?為何不出母腹絕氣?」
B.為何有膝接收我?為何有奶哺養我?(伯三12)
「有膝接收我」指出生後放在母親懷中(參賽六十六12) ;「有奶哺養我」指母親供嬰孩吸奶;整節描寫嬰孩出生後第一次的哺乳行動。約伯在本節發出與其在極度痛苦中受折磨,倒不如一出母腹就因缺少奶水而死。
C.為何不像隱而未現、不到期而落的胎,歸於無有?
伯三16這節經文本沒有「為何」的呼喊,但從上下文來看,約伯在本節實在仍然發出「為何」這呼喊。「不到期而落的胎」指流產;「未見光的嬰孩」指未出生已死在腹中的胎兒;約伯在痛苦中不禁認為在母腹中夭折或流產,都勝過活著卻受盡痛苦的折磨。
D.小結
約伯用一連串的「為何」表達了不想生存在世的願望,他那無奈的呼喊一針見血地說出那種痛不欲生,只求快死的淒慘景況!在極度痛苦中,他把死亡幻想得十分可愛,認為死亡是受苦者最佳的解脫。因為死亡將世人置於平等的地位,再也沒有貧富、貴賤、尊卑之分,且死亡帶給人終極的安息,再沒有今世的憂勞與壓迫(伯三15、18~19)。約伯十足表露了他完全失去求生的意志。
從約伯所說的話,我們也看到一個人陷在很大的痛苦中,往往會說出一些奇怪的話。面對這種情況,諮商師不能因此急著想幫助、急著想解決問題,因為個案只是以奇怪的話表達他的痛苦,並沒有透露痛苦的癥結,諮商師若急著幫忙,反而易被個案帶著團團轉,而發生錯誤的認知。諮商師可以以「你心裡想的是不是這樣」來反復澄清事實真相,進而提供個案實際的幫助。
3.約伯自歎為什麼不能現今去世(伯三20〜26) ?
約伯在伯三20~26向神提出三個質疑,並附上質疑的理由,透露出他受苦中的心境:寧可即時去世,也不願活著繼續被患難所折磨。
A.約伯向神提出三個質疑
a•第一個質疑
約伯在伯三20向神提出第一個質疑:「受患難的人為何有光賜給他呢?心中愁苦的人為何有生命賜給他呢?」
「受患難的人」指被患難所折磨以致心中愁苦的人;「光」 象徵生命;可見約伯問神:對一個被患難所折磨以致心中愁苦的人,神為什麼還存留他的生命?因為這樣一來,豈不是使他的生命繼續被折磨所蠶食呢?
b.第二個質疑
約伯接著質疑神:「他們切望死,卻不得死;求死,勝於求隱藏的珍寶。」(伯三21 )「求死,勝於求隱藏的珍寶」:以求隱藏的珍寶表明求死的渴望。約伯在此問神:對一個因被患難所折磨而喪失生存意志且一心求死的人,神為何不讓他去世?苟延殘喘巳經夠苦了,又被患難所折磨,豈不苦不堪言?
C.第三個質疑
末了,約伯質疑道:「人的道路既然遮隱,神又把他四面圍困,為何有光賜給他呢?」(伯三23 )
「人的道路既然遮隱,神又把他四面圍困」:約伯指出,他不知道為什麼這一連串的患難臨到他身上,而神也未曾向他說明原委,使他在痛苦的折磨下感到既無助又無望。這樣的生命還有什麼意義呢?神為什麼還讓他活著呢?
B.約伯說明三項質疑的理由
約伯為什麼質疑神存留他生命的意義?他在伯三24〜26 指出,那是因為他在身體的痛苦、心靈的痛苦、情緒的痛苦這三重壓力下,喪失了活下去的意義。
a.身體的痛苦
約伯在伯三24說,「我未曾吃飯就發出歎息;我唉哼的聲音湧出如水。」
「我未曾吃飯就發出歎息」:約伯面對飯食,只有發出歎;表示在愁苦中,毫無食欲。「我唉哼的聲音湧出如水」:「唉哼」本指獅子的咆哮(伯四10),在此指約伯發出的大聲呻 吟;「湧出如水」喻指約伯的呻吟聲聲不絕。約伯在此以「歎息」、「埃哼」為食物,以發洩內心的痛苦,可見他身體難以承受的痛苦,使他喪失生存的意志。
b•心靈的痛苦
約伯接著說:「因我所恐懼的臨到我身,我所懼怕的迎我而來」(伯三25)。
「我所恐懼的」與「我所懼怕的」平行,指約伯在他興盛之時不曾自滿,反而小心謹慎,以免喪失神的恩寵(伯一5),然而他所恐懼的事——失去神的恩寵——卻偏偏臨到他身上,特別是十個兒女一夕全部喪亡,以致家族後繼無人。約伯一方面陷入絕望,另方面卻對為什麼會如此卻毫無所悉。又多又嚴重的「不知為什麼」使得他的心靈驚懼不已,使他不想再活下去。
c.情緒的痛苦
約伯又說:「我不得安逸,不得平靜,也不得安息,卻有患難來到。」(伯三26)
約伯在此連續以「不得安逸,不得平靜,不得安息」來描述他內心起伏不定,如海浪翻騰,心亂如麻;不只如此,更有「患難來到」。「患難」(roghez)本指隆隆雷聲;約伯不知為何受苦?他以理性加以思索,卻沒有答案,越思索對人生越感困惑;困惑中心裡如海浪翻滾,正是「患難」(roghez) 的意思。可見約伯在受苦中,情緒攪擾翻騰,焦慮疑惑,亂成一團,而想一死了之。
四、小結
根據伯二11〜三26的討論,我們深深感受到有效的諮商需要聖靈的説明。因為約伯三友雖具備諮商師的三項人格特質,但諮商師在有效幫助個案走出心靈創傷一事上,他「所沒有聽到的」往往比「所聽到的」重要,他「所沒有看到的」往往也比「所看到的」重要。
要能透過「所聽到的」進而聽到「所沒有聽到的」,透過「所見到的」進而見到「所沒有見到的」,那不是心理學的技巧所能達到的,唯有參透萬事的聖靈(林前二10)能參透深奧的事,顯明給尋求祂的人。
1.他們雖具備諮商師的三項人格特質
正如我們討論伯二 11~13所指出的,約伯三友具有(—) 誠實的愛心;(二)與哀哭的約伯同哭的同理心;(三)七天七夜真心的陪伴。他們實在具備了諮商師的三項人格特質。
2.他們「所沒有聽到的」比「所聽到的」重要
伯二 11a指出,約伯的三個朋友「聽說有這一切的災禍臨到他身上」;他們也在約伯記第三章聽見約伯因痛苦而求死的唉哼。
他們卻沒有聽見神稱讚約伯「敬畏神,遠離惡事」(伯—8 ;二3);也沒有聽見作者對約伯受苦反應的肯定(伯一22 ;二10);更沒有聽見撒但對約伯惡意的控告(伯一8 ;二3)們也沒有聽見神准許撒但攻擊約伯卻限制攻擊的範圍 (伯—12 ;二6);他們也沒有聽出約伯蘊藏在求死唉哼中的心聲。
若要解開約伯的心結,他們「所沒有聽見的」顯然比他們「所聽見的」重要多了,但他們對「所沒有聽見的」卻是完全不知。
3.他們「所沒有看到的」也比「所看到的」重要
他們看見約伯全身長滿毒瘡,看見約伯面目全非,坐在爐灰中拿瓦片刮身體。但他們沒有看見那二幕神和撒但的對話(伯一 6~12 ;二 1~6),也沒有看見撒但對約伯狠毒的攻擊(伯一 13~19 ;二7)。
若要有效幫助約伯,顯然他們「所沒有看見的」比他們「所看見的」重要多了,但他們卻對「所沒有看見的」完全不知。
4.小結
由於從個案本身或從個案相關的人「所聽到的」往往比不上「所沒有聽到的」重要,「所看到的」也往往比不上「所沒有看到的」重要;因此,有效的諮商需要聖靈的説明。
約伯三友如果為諮商約伯虔誠祈禱,懇求聖靈引導,則聖靈必賜給這三個人智慧,使他們在為約伯諮商的過程中,一方面能傾聽約伯的心聲,若能聽出約伯受苦並不是因犯罪受刑罰,三友雖無法知道天上神和撒但那二幕對話,但也不致堅持罪罰觀而一味定約伯的罪,反會繼續安靜陪伴他,且與他同悲同苦,適時給予約伯心靈的安慰;一方面又能提出恰當的問題,幫助約伯在受苦中向神祈禱,求神施恩,引導他走過漫漫長夜。果真如此,則這三位朋友,就不致在與約伯諮商的過程中,從「知心的朋友」變成「無情的審判官」。
五、問題討論
1.約伯三友聽到有關約伯的什麼事?卻沒有聽到什麼事?
2.約伯三友看到有關約伯的什麼事?卻沒有看到什麼事?
3.約伯三友根據所聽所見有關約伯的事,他們有什麼反應?
4.根據伯二11~13,約伯三友具備了哪些諮商者應有的人格特質?
5.你認為約伯痛苦的唉哼(約伯記第三章)所要表達的是什麼?
苦痛中的悲鳴(3章1至26節)(香港讀經會)
祈禱: 父神啊,求你救我脫離試探,幫助我勝過那惡者。
這段經文是一詩歌體裁。約伯在苦痛之中,曾三緘其口,不發一言。不過,他內心的痛苦,終於因著朋友在身旁而發聲。首先,他以咒詛來表示心中的忿怒和無助(1∼10)。接著他以哀歌來宣洩心中的自怨自憐,悲歎如此苦痛的人生不如一死了之(11∼26)。
首先,約伯咒詛自己的生日(1∼3)。如果沒有他出生的那一日,他必不會生在世上,如此也不必受這麼多苦。繼而他咒詛「日」(4∼5)和夜(6∼7)。「日」原本是光亮的,約伯願它變成黑暗,即為黑夜所吞噬;而夜晚也不曾存在,故不能計算進日曆中(6)。最後,他再次咒詛自己的生日(8∼10)。「鱷魚」(8)在當時被認為是一種海中的怪獸,其出現勢將翻天覆地(參41章的描述),使日夜消失。最後,約伯說明他出言咒詛是因為如此苦命的他,竟然生在世上。總之,患難接二連三地臨到他,一點兒也沒有減少(10)。
第二段經文是一首哀歌,約伯發出一連串問題,表示他為甚麼要生在世上,死了不是較好的選擇嗎?因為當人死後到了陰間,在那裡再沒有不公平和欺壓的事,無論貧與富、地位有何等大的差距,人人都歸於平等了。最後,他再一次表達心中的驚恐和心緒不寧。
讀到約伯如此哀怨的措辭,實在使人心傷。一方面,我們知道人在極度痛苦中,少不免會怨天尤人。也許約伯能夠吐出心中不快會使他好過些,這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我們也不要忘記,約伯始終沒有咒駡神。不過,約伯求死是不必要的,因為我們知道,這一切苦難都是魔鬼在作祟,為要動搖他的信心(當然,約伯是不知情的)。再者,如此咒詛自怨只是一種情緒上的發洩,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反而約伯可以在沉思中求問神,等候神的答覆才是。約伯的問題是:在苦難當中,他變得自我中心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