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a Todo Logo
聖經-註釋
- 廣告 -



傳道書 3 - 章短篇信息

傳道書 3

 

傳道書第三章短篇信息

 

目錄:

萬事的征驗(賈玉銘)

命中註定?(鍾鵬章)

萬事有時的神(林文良)

觀察人生的虛空(劉承業)

傳道書講解──時間虛空(三章)(彭福)

傳道書箋記(三章)(于中旻)

傳道書(三章)(康來昌)

傳道書第三章文字釋經證道(張策)

人生際遇的奧秘()(1~4)(臺北靈糧堂)

人生際遇之奧秘()(5~8)(臺北靈糧堂)

奧秘的背後(9~11)(臺北靈糧堂)

脫離不可知進入信心(12~15)(臺北靈糧堂)

面對不公義的境遇(16~22)(臺北靈糧堂)

神既設定又更新(三章115)(臺北基督之家)

神的公義未曾消失(三章1622)(臺北基督之家)

神的作為與人的作為(上)(3115)(香港讀經會)

神的作為與人的作為(下)(31646)(香港讀經會)

 

 

萬事的征驗(賈玉銘) (3-8)

 

“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1:13)自一章十二節至二章廿六節,是載著者個人的經歷。他在個人的經歷以外,也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一切所作的事,所以本書三章一節至八章十七節,皆是說到他如何觀察天下一切所作的事,說明他觀察天下一切所作的事為如何?在這數章書內,原無所謂段落,無所謂次序,即本著他所見的,直述如下:

   

一、定時與永時(3:1-22)    按著者的觀察,可知“凡事皆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當然人的生死,是在神的手中。栽種有時,不栽種也有時;傳道撒種,皆有神的指引。“殺戮有時,醫治有時”;人得病痊癒,要等待神的時候。“拆毀有時,建設有時”;教會事工之進行,皆有神的安排。”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人的境遇亦在神的掌握中。“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是言個人的動作,亦未嘗不在神的範圍中;“爭戰有時,和好有時”。和平,亦當然有定時了。天下萬事萬物既皆有定時,不論人如何勞碌,皆不能越過所定之時;人何不在神前順時聽命;否則徒然勞苦,有何益處呢?所言萬事有定時,不但是說成敗有定期;也是說萬事成敗的時間有定限;在這有定期,有定限的時間以外,還有一個無限期的時間。因為“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我知道神一切所作的都必永存,無所增添,無所減少。神這樣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3:1114)。在這有限期的時間裡,看善人與惡人,都是一樣;甚至人與獸,也像是一樣:“因為世人遭遇的,獸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樣;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氣息都是一樣。……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但按永存的時間,“人的靈是往上升,獸的魂是下入地。”(3:21)若僅以現世眼光看:“人不能強於獸,都是虛空。”(3:l9)按耶穌的眼光來看,“人比羊何等貴重呢!(l2:l2)

   

二、受欺與自欺(4:1-6)  著者說:“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欺壓。看哪,受欺厭的流淚,且無人安慰;欺壓他們的有勢力,也無人安慰他們。”(4:1)我便讚歎人死了比活著好,並且以為那未曾生在世上的,比這兩等人都好(4:2-3)。我又見人有“各樣靈巧的工作就被鄰舍嫉妒,這也是虛空”。(4:4)我又見那“貧窮而有智慧的少年人,勝過年老不肯納諫的愚昧王。……他所治理的眾人……多得無數……尚且不喜悅他。這真是虛空,也是捕風”(4:l3-l6)。人被人欺,固然可憐;更可憐的是人多自欺:“愚昧人抱著手,吃自己的肉……滿了兩把,勞碌捕風。”(4:5-6)這是多麼自欺呢!甚至“有人孤單無二,無子無兄,竟勞碌不息,眼目也不以錢財為足。他說,我勞勞碌碌,刻苦自己……到底是為誰呢?這也是虛空。”(4:8)人所以受欺與自欺,多是因為沒有幫助。“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4:9-12)我們信徒最好的同伴,就是主耶穌。若我們無論作何事,和主同作;無論行何路,和主同行;無論在何地,與主同處,甚至夜晚睡覺時,主亦在我們身邊,那就永不至為惡者所欺了。

   

三、身富與靈富(5:l-20)  有人靈富,身雖貧亦富,所以人生最緊要是敬畏神,作一個靈富身亦富的人。一則“到神的殿要謹慎腳步”——即謹慎自己的行事。二則“在神面前不可冒失開口”——因為神在天上,你在地上,所以要寡少你的話。“也不可心急發言”,多少人在禱告時,信口發言,不知所求為何,就是褻慢神。三則“向神許願,償還不可遲延”,——“你向神許願,償還不可遲延。因他不喜悅愚昧人,所以你許的願,應當償還。你許願不還,不如不許。”——切不可任你的口,使肉體犯罪。四則不可疑惑神的公義。——“若在一省之中見窮人受欺壓,並奪去公義、公平的事,不要因此詫異。因有一位元高過居高位的鑒察,在他們以上還有更高的。”(5:8-9)他的審判是公平的。人如果在神前存心敬畏,就是在靈裡富足的人。凡真在靈裡富足的人,莫不是在物質上富足的;縱有時物質缺乏,還是不富而富。因為“神賜人資財豐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份,在他勞碌中喜樂,這乃是神的恩賜。他不多思念自己一生的年日”——皆已信託——“因為神應他的心使他喜樂”(5:l9-20)。有人靈貧,身雖富亦貧,最可憐的是世人中,多有身貧靈亦貧的,縱有時物質豐富,亦終不免於貧。因為“貪愛銀子的,不因得銀子知足;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貨物增添,吃的人也增添,物主得什麼益處呢?不過眼看而已。……我見日光之下,有一宗大禍患,就是財主積存資財,反害自己。因遭遇禍患,這些資財就消滅……他怎樣從母胎赤身而來,也必照樣赤身而去;他所勞碌得來的,手中分毫不能帶去。……他為風勞碌有什麼益處呢?……”(5:lO-l7)如果能在神前存心敬畏,不但靈中富足,身也就不富而富了。

   

四、短命與長命(6:l-l2)  “人一生虛度的日子,就如影兒經過;誰知道什麼與他有益呢?(6:12)不論長壽與短命,在永遠的時間裡看來,都甚渺小,無甚差別。“人雖然活千年,再活千年,卻不享福,眾人豈不都歸一個地方去嗎?(6:6)“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90:10)人度盡的年歲,不過是一聲歎息,縱然長壽,也沒有什麼可誇呢!“人若生一百個兒子,活許多歲數,以致他的年日甚多,心裡卻不得滿享福樂,又不得埋葬;據我說,那不到期而落的胎比他倒好。因為虛虛而來,暗暗而去,名字被黑暗遮蔽,並且沒有見過天日,也毫無知覺,這胎比那人倒享安息”(6:3-5)。這墜落的胎,是壽命最短的,但他未見世間的風浪,虛虛而來,暗暗而去,就一直進入神的安息,這不也是極慶倖的事嗎?按墜落的胎原是有靈魂的(1:4415)。在人看來,他的壽命雖是極短,卻已進入神的永生,一直活到無窮盡年;與那在世長壽的人相比,究竟何所謂長,何所謂短呢?

   

五、智與不智(7:l-8:17)  世人總分兩大派,即智慧與愚拙:

    ()先就智慧人一方面說

    1.智慧人的利益  其一、智慧的言語有價值。“聽智慧人的責備,強如聽愚昧人的歌唱”(7:5)。其二、智慧和產業並好。“智慧和產業並好,而且見天日的人,得智慧更為有益”(7:11)。其三、智慧能保護人的生命。“智慧護庇人,好像銀子護庇人一樣。惟獨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這就是知識的益處”(7:12)。其四、智慧比掌權的更有能力,“智慧使有智慧的人比城中十個官長有能力”(7:19)。其五、智慧使人逃避罪惡。“有等婦人,比死還苦:她的心是網羅,手是鎖鏈。凡蒙神喜悅的人,必能躲避她;有罪的人,卻被她纏住了。”(7:26)

    2.智慧人的狀態  其一、智慧人的臉——“人的智慧使他的臉發光,並使他臉上的暴氣改變”(8:1)。一個真有屬靈智慧的人,不但臉發光,全身也都光明了。其二、智慧人的心——“智慧人的心,能辨明時候和定理。各樣事務成就,都有時候和定理”(8:5-6)。其三、智慧人的眼——“我專心求智慧,要看世上所作的事。我就看明神一切的作為”(8:l6-l7)。“人查不出日光之下所作的事,任憑他費多少力尋查,都查不出來。就是智慧人雖想知道,也是查不出來”(8:l7)。惟有真智慧的眼睛,才可以辨明,因為“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林前2:13)。所可惜的是智慧固有莫大利益,無奈世人的真相,適與此相反。芸芸眾生哪有真智慧呢?“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個正直人,但眾女子中,沒有找到一個……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們尋出許多巧計”(7:27-29),所說“巧計”即失去被造時正直的面目,顯有奸詐愚昧的表相。至所言“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個正直人——或指耶穌言——但眾女子中,沒有找到一個”:是言女子不正直之比例,比男子尤大。按女子之心,雖較男子更慈愛;男子之心,往往較女子更直率。一千男子中或僅找到一個正直人,一千女子中連一個也找不到,可見人心之彎曲。

    ()再言及愚昧人的樣子  1.愚昧人的心——“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74)不知“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7:2-3)2.愚昧人的歌唱——“聽智慧人的責備,強如聽愚昧人的歌唱”(7:5)。因智慧人的責備,令人獲益;愚昧人的歌唱,使人聒耳。3.愚昧人的喜笑——“愚昧人的笑聲,好像鍋下燒荊棘的爆聲,這也是虛空”(7:6)4.愚昧人的惱怒——“不要心裡急躁惱怒,因為惱怒存在愚昧人的懷中”(7:9)5.愚昧人的發言——“不要說,先前的日子強過如今的日子,是什麼緣故呢?你這樣問,不是出於智慧”(7:10)。常見愚昧人所發的問言,足以顯出他的愚昧,不值得令人回答。6.愚昧的人行事——“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不要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7:l6-l7)愚昧人往往不肯以愚味自居,即過於自逞智慧,以致敗亡。7.愚昧人的真相——“邪惡為愚昧,愚昧為狂妄”(7:25)。是言邪惡狂妄,即愚昧人的真相;因其愚昧,才顯出邪惡狂妄的態度,行出邪惡狂妄的事來。

    著者以上是說世界萬事之真相,按其時間言,多有定時與永時。以人的情態言,每有爾詐我虞,自欺欺人。以人的生活言,多是靈貧身亦貧。按人的壽命言,不論長壽與短命,莫不是虛浮無幾,“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歎息”。以世人存心行事的實際而言,多是愚昧無知,有己無人,有我無神,只顧身而不顧靈。著者特此提醒人當猛然覺悟,除去悲觀的情緒,積極地、快樂地、利用短暫的時光,作成永遠的事業。

 

 

命中註定?(鍾鵬章)

 

命中註定?

經文:傳三:1 - 15

引言

中國有句成語:“黃粱美夢”。這句成語的典故是:在唐玄宗開元年間,有一位落魄書生,盧生,由於懷才不遇,一天他來到河南邯鄲縣。在那裡,他遇到一位仙人。這位仙人送給他一個枕頭,並告訴他這是個可以實現願望的枕頭。盧生就很高興地睡在枕頭上。睡夢中,他科舉及第,官運亨通,做了大官,還擁有富貴榮華,美妻嬌妾。但不久,他受到奸人陷害,鋃鐺入獄。在朋友的努力奔走,他得到平反。最後,他在享盡榮華富貴之後,就離開人世間。當盧生醒來的時候,他發現那位仙人還在煮黃粱。他突然有所領悟,對於世間的富貴榮華,不再耿耿於懷。這句成語“黃粱美夢”是指人世無常,富貴功名皆是空。枕頭是沒有了,但做夢前的盧生和做夢後的盧生比比皆是。世人就是從一極端走向另一極端。有人說一切因緣和合,不要再執著,生活就可以過得快快樂樂。有人說一切命中註定,要來的終歸要來,這是宿命論。從年頭到年尾,發生在我們身上或周圍的事數不勝數。我們基督徒是用什麼眼光來看這些事,又要作怎樣的回應,這是今天我們所要思考的問題。

本論

傳道書的作者在前面兩章,就像盧生那樣,發現一切都是虛空。不同的是,他不是經歷了落魄的一生,而是個皇帝命;他不是做了夢才發現一切虛空,而是一心要知道,要考察,才得到的結論。現在這段經文,是在前面兩章他把視線從日光之下看見的一切都不過是勞苦愁煩,人生沒有意義,轉移到日光之上,看看又是什麼樣子?

第一節 - 從毫無意義的命中註定,他看到一個真理:不是命中註定,是命中“主”定。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都有著神的美意在當中。

第二至八節 - 列出十四對正和反,好和壞的“萬務”。它們都是按著神命定的時間發生,都有著一定的美意,雖然從人的觀點來看,是“反”的,“壞”的,“消極”的,“失敗”的。但重點是“有”和“無”的差別,不是“正”與“反”的問題。

第九至十節是每個人都會問的,但答案是什麼就要看前面的命題是“有”還是“無”。對凡事無定時,命中無“主”定的人,他們日夜勞碌有什麼益處?工作辛辛苦苦,所賺來的,忽然間失去;好好的一個人,不明不白地就喪生;一切看不出有何目的。對這等人,答案只有“苦”字一個!一切都是虛空。對基督徒來說,凡事都有定時,命中是“主”定,我們日夜勞碌是有益處的。什麼益處呢?有兩個益處:

一。認識神,認識他更深。人不是坐在冷氣室裡思考或單在神學院讀書,就能認識神。因為這是頭腦的知識,跟我們從報章雜誌認識一些名人沒有什麼分別。只有在服事中的勞苦才真正能夠體驗他的真實、大能、慈愛。。有一位神的僕人, Daniel A Poling,他的孩子忽然問他:“爸爸,你究竟認識神有多少?”Poling 說:“很少,非常的少。現在老了,就更加的少了。”他的孩子睜大那雙眼睛看著他。Poling 繼續地說:“從書本上認識的神是越來越少,我所認識的他是從經歷中得到的,經歷無數的病痛和健康、憂傷和喜樂、生與死。。從他改變我的生命裡,我認識了他。”

二。要人受經煉。“經煉”(Laenoth) 這個字是傳道書的專用字,共出現兩次,有“謙順”的意思。我們勞碌,常因時間上與神的時間不配合,以致吃力不討好,勞而無所獲。神是要人從勞苦中學習順服的功課。如果在經煉中仍然學不到順服和虛空的功課,認識到自己的有限和脆弱,一切勞苦就是白白受了。

現在我們要從第十一至十五節來看四件在勞碌精煉中順服的功課是什麼?

1.      第十一節:從勞碌中認識順服和永遠的神。

2.      第十二-十三節:從勞碌中認識和順服慈愛的神。

3.      第十四節:從勞碌中認識和順服智慧的神。

4.      第十五節:從勞碌中認識和順服大能掌管的神。

1第十一節:勞碌中認識和順服永遠的神。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我們是從勞苦中知道有一位創造的神。他安排的萬事都是美好合時:“好”也“好”的合時,“壞”也“壞”的合時,“美好合時”也有“美好限於其時”(beautiful in its time) 的意思。好不會永遠好的,壞不會永遠壞的。神要人在時間裡熬煉學習,要人領悟“永恆”的真理。這是神創造人,賦予人最大的禮物 - “追尋永遠的心願”。免得人化了全部精神力量,虛耗在日光之下。只有當人經歷生、死、病、痛、得、失。。他才會把眼睛專注在天上,知道地上的財寶是會被蟲吃,會朽壞,會被偷,是不能倚靠的。

有一點要特別注意:傳道書裡沒有用耶和華的名,用的是以羅欣(Elohim),創造的神。作者不是站在因為神救贖了他的那種關係去認識神。(這本書沒有救贖的觀念)   這一節裡,原文不是用“永生”,是“永遠”。這是聖靈啟示才會有的觀念;不是“然而”,是“若不是這樣,神從始至終的作為。。”在翻譯上,欽定本(KJV) 說:神將世界放在人的心裡,叫人不能滲透神的作為。新國際版本說:Without which。。。。我覺得這個翻譯比較好。

2第十二至十三節:勞碌中認識和順服慈愛的神。

我知道世人,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並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神的恩賜。神要人享受在勞苦中賺來的,得到的,而且要知足常樂。雖然在世上要勞苦,他卻要我們知道一切都是神所賜,慈愛的天父絕不會叫我們缺乏。他要我們帶著個感恩的心來享用一切,好好的吃飯,做工,以神為樂,行他所喜悅的事。空桶裝的都是同樣的東西,都是勞碌得來的;不同的是,裡面有神還是沒有神?

3第十四節:勞碌中認識和順服智慧的神。

我知道神一切所作的,都必永存,無所增添,無所減少,神這樣行,是要叫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神的作為是”永存,不加,不減”,是恰到好處。沒有人能改變他的作為,也無法翻轉他所安排的定局。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是要我們知道是他所特意安排,為著我們的好處,要我們存個敬畏的心。有時他給我們一個重重的包袱,就怨聲歎氣,埋怨起神來。其實,他是有目的的。我看過一個記錄片,螞蟻有時背著一塊又重又大的葉片,看起來像個大包袱。當它來到一處縫隙的地方,走不過去,它就停下來,把那葉片鋪上,走過那條縫隙。一個人的重擔可以成為他成長的路上的一道橋。每天經歷的都有神的美意,給我們一個機會去享受他的恩典。

4第十五節:勞碌中認識和順服大能掌權的神。

現今的事早就有了,將來的事早已也有了,並且使已過的事重新再來。人不要以為神對他故意刁難,跟自己過不去。人有時間觀念 - 過去、現在、未來。過去是好日子,現在是受苦(傳七:10);神是永恆的,沒有這種時間觀念。上一年發生的事,今年可能也會再發生。最重要的是,我們知道一切都是在全能的神掌管之下,他對一切都瞭若指掌,人可以全然放心,完全信靠他。

總結:

萬事都有定時。問題是我們經歷了這些事後,我們有得到什麼益處嗎?我們勞苦了一年,是一場虛空,一聲歎息嗎?還是我們更清楚的瞭解他,更熱誠的敬愛他,更緊密的跟從他?讓我們現在就立志,好好地裝備自己,不要錯失良機,要服事人,服事神,做個榮神益人的人。

 

 

萬事有時的神(林文良)

 

萬事有時的神

講師︰林文良牧師
經文:傳三:1~15
每次讀到傳道書三:1~15這段經文的時候,心中總感到傳道書的作者把人類的實況描寫的棒透了,他提醒我們人生的不確定感:生-死、戰爭-和平、愛-恨、得-失、喜-喪、跳舞-哀痛、笑-哭。這一切的一切,在每一個地方,在任何時刻,都緊跟著發生,因為萬事都有時。

以前看過一則發生在國內的新聞報導,不知是該哭或該笑,是關於一位火車頭司機開著火車頭(可能是要轉換軌道)不慎出軌撞上路邊的一輛轎車,結果轎車的車主居然是這位火車司機,因為他剛剛來上班時先把自己的車子停放在路旁,沒想到一大早竟然發生開火車撞上自己的轎車如此的事情。一位牧者可能最近過於忙碌,主持太多場的喪喜事,竟然在某位弟兄的告別式上講道的時候,開口說錯話:「首先給兩家的家長恭喜………」。喪家已經夠傷心了,牧者卻搞錯場合跟時機,真是失禮!各位想想,有時這還真是人生啊,人生還真會捉弄人呢!

當某個家庭在想著所愛的人過世之後要怎樣調適往後的生活的時候,隔壁的家庭卻在想著怎樣調適新生命出世後的生活。各位,人生的生活很少是單一層面的。今天全體信徒兄姐一起來敬拜神,每一個人可能都帶著不同的心情來做禮拜。雖是如此,我想這個時候是讓我們好好地來思想傳道書者的話語最好的時刻。

這卷書是所羅門王老年時期的所寫的,事實上,我們知道有神信仰的所羅門一生所渴求的慾念都得到滿足,享盡世上一切的榮華富貴及人生福樂。照理說,老年的羅門王應該寫說:「哇,活在世上實在是太棒了,沒有白白地過一生,我沒啥可歎息的,太感謝神了!」但是,相反地,傳道書給我們的印象是,很明顯地看出晚年的所羅門不是一個快樂的人!這卷書總共講了37次的「空虛」這兩字,所羅門的人生簡直告訴人們說:「我所過的生活一無是處,儘是空虛,都是捕風捉影!」

就像18節所說的,所羅門指出天下萬事都有定時,都是虛幻不實,轉眼即失!這正是18節所描述的目的,而這一切的經驗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世人都在那些相對的經驗中反反覆覆、來來去去、搖擺不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也許今天各位兄姐會這樣想說:「這樣的話語有什麼安慰呢? 今天我們來做禮拜豈不是為著得安慰與鼓勵的話語嗎?我應該如何期盼將來的日子呢?」其實,傳道書的作者和我們一樣,在觀察人生經驗的時候,也對人生的意義感到疑惑不解,他下定論說:「一切的一切,一切都是空虛!」、「那早已死人…………勝過那還活著的活人。」(四:2)猶如許多時候,我們信主的人也是這樣地期待說:「主啊,求祢盡快把我接去,最好是在安睡中平安地接我去!」

不過,我要告訴各位,傳道書作者並沒有陷入絕望中,讓憂傷漫過。雖然他在人生不一致的經驗中無法找到答案,但是他仍堅信生命是有其意義的。雖在起起伏伏的人生中,傳道書作者還是找到了盼望的來源,找到了立足之地,找到了一致的焦點:「祂為萬事特定適當的時間;祂使我們有永恆的意識,卻不讓我們完全明白祂一切的作為………….現在的事或將來可能發生的事,從前已經有過,神使同樣的事重複出現。」(1115節)這就是為什麼傳道書作者在經歷了1~8節所敘述萬事有時之後,在9~15節強調在世上事事都有神的安排!

這樣的話是什麼意思呢?所羅門發現他的人生雖遭逢任何的境遇,有一件事是有定律的;他發現其他的人多麼不可靠,卻有一件事是可靠的;他發現今天多麼不可預測,有一件事是預測的,那就是神的同在與關心始終不變。傳道書作者了解到給他盼望、給他生存的緣由,不是在其他人裡面或在環境裡面去尋找到自己的力量去生存,而是在神的智慧、力量與同在裡面去找到的。傳道書作者了解到他自己的生命是在神的手中,給他力量和勇氣去面對每一日所發生的事情!

請我們同心來唸使徒保羅所說的一句話:「我們當中沒有人只為自己活,也沒有人只為自己死;我們活著,是為主而活,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活也好,死也好,我們都是屬主的人。為此,基督死了又復活,目的是要作活人和死人的主。」(羅十四:7~9)使徒保羅和傳道書的作者都提醒我們:將我們的生命全然交託給祂,將我們的生命交託給掌管過去、現在及將來的主的手中。

列位兄姐,在這跨越舊曆年進入新年的門檻當中,在我們肢體裡面,有許多我們的親人好比父母或丈夫或妻子,已經遠離我們使我們感到孤單無助的,天父神祂必不遺棄我們。在我們肢體當中,有許多人在肉體上承受極大的病痛痛楚的,天父神祂感受到,也必加添更大的忍耐給你勝過一切病痛。在我們肢體當中,有許多人在生活中出現大麻煩無以解決,全能的神祂必暗中為你成事,只要你將重擔交託求靠祂!

200712月當中的一期時報周刊刊載一篇採訪天主教會已退休主教單國璽主教的文章,他侃侃而談自己獻身的生涯及退休下來的生活。退休時雖屆八十幾歲的年齡,卻罹患了肺腺癌,他仍勇於面對病症。一般人若罹癌,最自然的反應是問神說:「為什麼是我?為什麼讓這種病發生在我身上?」但是單國璽主教卻問自己:「為什麼不是我,豈有都讓別人得癌症的!」有人告訴單主教可以向神求神蹟得醫治啊,他表示:「我不這樣做,我不要破壞自然定律!」單國璽主教深知神在每一個人身上有祂自己的時、有祂自己的美意,生有時,病有時,死有時。

是的,當今的生活外在形勢更加現實不易,就像所羅門那樣的嘆氣,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的。切記:所羅門肯定人世間找不到真正的快樂,但他卻透過聖經的一卷書傳道書顯示:人類在其內心中渴望一位救主的呼求!

 

 

觀察人生的虛空(劉承業)

 

第三講 觀察人生的虛空

 

(經文:傳三1至五7

  上面我們看見作者所羅門王對人生的體驗和感受,並勸勉讀者如何過討神喜悅的生活。今天我們看看他對人生的觀察是怎樣的,從(三章1節至五章1節)

  第一方面的觀察,傳道者指出人生既然事事有定時,我們何必勞碌呢?甚麼事也在神的手中,我們不需要勞苦,使自己得�有\多。耶利米的禱告說:「耶和華阿,我曉得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腳步。」(耶十23)但以理書二章21節也說:「他改變時候、日期、廢王、立王;將智慧賜與智慧人,將知識賜與聰明人。」有一本著名小說《苦帕》,提及法國一貧苦少女,後來成為法國著名宮廷貴婦;不幸漸漸命運改變,墮落成為一個窮困,不受注意的女人。故此你雖然爬得很高,始終也歸回原位。萬物皆有定期,所以毋須用自己的方法來經營勞碌,這是傳道書作者對人生虛空的觀察。

  第二方面的觀察,(三章10節至15節),這段經文總意,指出人不能超越神,雖然唯物主義者高唱人定勝天;但並不表示人勝過神!他們把天比作神,其實天是指自然界。傳道書作者在這�堥瓣ㄖ潀蛣M界看作神。他說:「神造萬物」,神將永生放在人的心�堙F所以人有不滅的靈魂,既然神能將永�睍蝯馱H,祂自己就是永�琚C整個宇宙都是神的創造,人是被造物,神是創造主,人怎能勝過神?我們常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可以在地上盡其努力,但若神不批准,也是徒然。

  在這段經文中,作者有下列幾個觀點的觀察,值得我們留意。

  1.「我見神叫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三10)神叫人勞苦,目的叫人在其中受經練。既已經練,就會在人生的勞苦中而感到虛空;然後可以教導別人知道自己是有限的,人不能想得甚麼,便得甚麼。盼望與事實不是一樣的,所以神讓人勞苦,是要教訓人,使人在當中得�旬q處。若我們不是勞苦擔重擔,便不需要到神面前得安息。古語云:「勞則忘,逸則淫。」大�狴Кo時正是太陽平西方起床。傳道者在這段聖經中,

  2.「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堙A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三11),人雖然為萬物之靈,仍然是有限的,不能完全明白神的作為;人雖然是聰明,但在許多事情上仍是無知。例如為何好人會受苦,惡人會興盛;有時候我們實在不會明白。

  3.「現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將來的事早已也有了,並且神使已過的事重新再來。」(三15),這�堿O回應,(一9-11)但在這�堨[添了一個新的意思;神使已過的事重新再來,日光之下無新事。可見神怎樣作,我們人不能改變,也不可以敵對。根據以上的觀察,傳道書作者指出人不能勝過神。

  第三方面的觀察,(三章1622),這段聖經指出人與野獸是沒有分別的,作者指出主持公義的人沒有公義,(三16-18)好像野獸一樣。弱肉強食,適者生存;誰好勝詭詐,便可生存。所以主持公義的,卻沒有公道;簡直是衣冠禽獸,在歷史上可以看見有許多的�R獄。今天報載,日本有一男子坐了三十四年監後,才發現他是清白的,這是何等�R枉。舍弟在法庭做事,他說:「打官司是屬於有錢人家的,窮人多是敗訴的。」在世界上最講公義的地方,可能是最無公義的地方,難怪作者說人生是空虛的。作者也在(三19-22)指出人與野獸一樣,也會死亡。他觀察看見,人與野獸差不多,人有獸性,也會死亡。

  另外,在第四章作者觀察,人許多不愉快的經驗,是沒有公平的。

  1.(四1-3)上文看見在審判的地方沒有公義,現在指出在人與人之間是沒有公平的。有人生經驗的就會體會到,人與人之間講求利益,卻沒有公平;人受欺壓,得不到安慰;奇怪的是那樣欺壓人的,自己也得不到安慰。故此作者指出,不如不做人更好,連傳道者也有這樣的感受。

  2.(四4-6)人另外在處處都有嫉�鶠A當別人看見你比他好的時候,便眼紅起來。嫉�黦|令人殺人,該隱殺亞伯,因為他嫉�鶦垣悖ルS弟之祭品。掃羅王追殺大�牷A嫉�鶗L的英勇又為百姓所愛戴。我讀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曾考取第一名,讀六年級時來了一個插班生;當我取書本閱讀時,他總是騷擾我;其實他比我聰明得多,但卻嫉�鶚琚C可見小小年紀,也會嫉�鶪H。

  第四方面的觀察,(四7-12),有人用這段聖經來支持結婚的好處;其實這段經文不是指結婚,乃是指出人有孤單的時日,孤單是很難忍受的。俗語說:「獨食難肥」從這話亦可以意味到孤單的滋味。一次在報章報導美國有一個富翁,家財有三十億美元之多;但這人悲嘆自己孤單寂寞,到五十五歲時,仍然獨身。有許多女人可能因他有錢,才會喜歡他,故此他不信任女人。他有許多別墅和勞斯萊斯名貴汽車,但沒有人與他共享,他向記者說:「雖然我很富有,但仍是形單影隻」,他非常孤寂憂傷。

  (四13-16),這�堳�出名望是短暫的,當你離開世界後,別人便會忘記你。考古學家及歷史學家,可以讓我們看見世上有許多歷史的偉人,但仍然有許多有名望的人因�戎L們的過去,竟然被人遺忘了。

  第五方面的觀察,虛有其表的宗教生活。(五1-7)當一些宗教人士有宗教外表而無實質的時候;不單令人厭煩,連神也厭煩。有些時候,那些心口不一的人,會成為別人信主的攔阻。有一間教會的一位執事,擔任許多事務,崇拜時擔任招待;講道時卻坐在最後一排,與別人談話。講員請會眾打開聖經,他因老花眼,把聖經倒轉來看;我坐在他旁邊,不勝其擾,實在令人厭煩。所以五章1節提醒我們要小心自己的行為,先知撒母耳對違命的掃羅說:「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過羔羊的脂油。」虛偽的宗教生活,在這�堳�出特別在言語方面顯露出來,言語最容易顯出自己的愚昧。箴言用許多篇幅,教導我們怎樣表達言語;雅各書的作者也指出,假如我們在言語上沒有過失,我們便是完全人。多言多語,容易得失,令人厭煩。

  我們也要小心對神的言語。比如許願,作者指出許願不還願,不如不許,因為會令神發怒,祂會敗壞你手所作的。故此,我們若在神面前許願,要儘快償還。我的神學院有一位同學,他撞車昏迷,醒來時向神禱告許願奉獻給神。痊癒後,便進入神學院讀書;可惜他神學畢業後,卻不作傳道。我為這同學很擔心。一個許願而不還願的人,一生必不亨通。

  我們看見傳道者對人生多方面的觀察,得出結論,看見人生不甚美好可愛。神藉使徒約翰教導我們,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今天盼望我們思想,究竟世界對我們有甚麼的吸引?讓傳道書的內容對我們說話。他智慧的觀察,因這世界真正不可靠,也不可以長存,這樣多的麻煩和痛苦,我們何必費盡力去爭取這個世界。耶穌說:「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失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生命是最寶貴的。其實傳道者對人生不是完全悲觀,在(三12-1422),讓我們看見一線曙光,特別(五章7節)「你只要敬畏神」,(三章14節),「我知道神一切所作的,都必永存,無所增添,無所減少;神這樣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所以作者為我們提出一個對策,既然我們活在這個虛空的世界�堙A難道過虛空的人生,只要我們敬畏神。敬畏神就是很尊重神,每件事讓神居首位,以神的意思和旨意為依歸。歸榮耀給神!在神面前謙卑,讓神教導我們如何做人;如何走人生的道路,這樣就是敬畏神。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疑問,自己知道神是好的,但怎能產生一個敬畏神的心?傳道書作者教我們一個方法。(三章11節)「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堙C」這�堳�出神是創造宇宙的主宰,創造人類的神,祂統管我們的生命。當我們有這種思想時,自然可以產生敬畏神的心。當我們面對神的偉大,便會看見自己的微小。人不能參透,這�堣ㄛO指神是神秘的,無論我們如何尋求?人也是不知的,其實聖經是神的啟示,神願意我們認識祂。作者乃是指出神是偉大無比,儘管我們說認識神,也只是多少而已,已足夠我們去敬拜祂。當我們認識祂的偉大,也會在祂面前屈膝敬拜。(三章14節):「我知道神一切所作的,都必永存。」神是永存的,人卻很短暫,神的作為是完全的,人的作為卻是有瑕疵的,假如我們認識神的安排最好,祂是完全的,我們便會在祂面前屈膝敬拜。幾年前我在宣道會一份刊物中,看見南越一信徒,他的家園被北越炸毀,但他卻站在瓦爍前,低頭稱頌神。我相信他認識神是位不會做錯事的神,神既是完全的、偉大的;我們便會產生敬拜和景仰的心。今天在神的教會中,我們不單衹相信神,還要過敬畏神的生活,認識神的偉大;以致我們在生活中,過神要我們過的生活。

  傳道者繼續提醒我們,除了敬畏神外,我們可以在今生享福喜樂。我們所享受的,是高級的福樂,與普通人的不同,所以基督徒應該是最快樂的人。(三章12節):「我知道世人,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原來是行善最樂,幫助人是最快樂。另外,(三章22節):「故此,我見人莫強如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這就是「樂業」,基督徒在自己崗位上樂業,因為這是神的帶領,走在神的旨意中,一定很快樂;見證很自然會流露出來,使人看見基督的美麗。最影響馬丁路得是一個德國修士,叫徒勒爾,他說:「假如我不是修士,而是做鞋匠,我會做出最好和最平的鞋。」今日我們不論做任何工作,一定要做得最好,顯出我們高尚的見證。最後,(三章13節):「並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神的恩賜。」我們可以求神,使我們在吃喝中得到快樂。每次我們食東西時,都覺得很享受,這是何等快樂,這是勞碌中享福的一個實例,我們可以每次在吃喝時,有很好的胃口,很快樂的吃喝;每一天,我們便充滿喜樂。── 劉承業《從虛空到有意義的人生──傳道書的研究》

 

 

傳道書講解──時間虛空(三章)(彭福)

 

二、時間虛空

 

傳道書第三章

  前兩日我已說過,每逢研究一章書,要定一個名字以助記憶,第一章是凡事虛空,第二章是自己虛空;第三章是時間虛空。

  今天所論的是凡事都有定時,生有定時,死也有定時,昨天曾說將人生觀放在日光之上來看下。在十二章書�奡ㄗ黖磢襯潀r有三十三次,在日光之下一切都是虛空的,所以這警誡各人,要思念日光上的一切是真實的,當如何忍耐信靠耶穌呢?所以先警誡我們日光下的一切生活,都是虛空的,我相信此書作者的解釋是十分清楚的。

  今日看到第三章是日光下一切生活及時間,人生一切的生活,都有定時,這是說物質的生活,也就是唯物主義。由此看出一切都有時間的限制,生死病都有定時,快樂有時,就是說明各種的生活,都有一定的時間性。

  有人想,各人都有各人的生活時間,在這生活的時間內,有不能完全得到的,便是虛空了。

  世上各種犯罪,得罪人與害人的時間,那麼豈不是虛空的嗎?由此我們看到一切都有時間,作者提醒我們,日光之下一切都是虛空沒有權柄與把握的,所以他叫我們思想日光之上的事情,我十分感謝作者對我們的盛意。

  唯有永生是沒有時間性的。永生是一個大圓圈,沒有始也沒有終的,你們不要灰心喪膽,永生的神,一定能眷顧我們的。他必將永生的愛放在我們的心�堙C

  人若沒有主便沒有生命,所以保羅在以弗所說上帝愛世人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是我們不能測度的。上帝愛世人,將永生的愛放在你我的身上。彼得說:我們若好好的跟隨主就必得�忖W帝賜給我們永遠的基業。

  他勉勵我們在日光下一切的生活中,要喜樂,但現在我們的生活如此困難,怎能喜樂呢?這就是日光下一切都是虛空的呢?因為我們有永生的神在我們的心�堙A這暫時的日光下生活,雖然困苦,但算不得一回事。

  上帝是全能者,他能知道我們的一切,我們整個人都在他的愛中,這是對真正愛主的人而說。

  在第三章說世界上一切虛空,但在日光之上的恩典,是永遠的,我們要仰望主。

  第四章,替他起一個名是「惡事虛空」,多數是一切的惡事,罪惡的事,是犯不完的罪惡太多,你們未犯完罪,但生命已完了,所以便是虛空。

  這樣,豈不是叫我們多犯罪嗎?不是,乃是罪惡的虛空,叫我們趕快離開罪惡。罪惡的中心是不愛人,不愛神,就是一個大罪。

  四章一節,一是欺壓人,一是被欺壓,這兩種人都是虛空的,雙方面都得不�戌w慰,這都是罪惡,若有愛人的心,便不會欺壓人,或被人欺壓的,在社會上都是如此,你欺我詐,沒有一種愛人的心理,在四節和八節說得很清楚,這位作者說,這等都是虛空,嫉妒是什麼呢?就是高抬自己,輕看別人,無合群的心,在世界上這兩種人最多。在日光之下會有很大的能力,但在日光上一看,便知道這是很大的罪惡了。所以著者說,世上一切的嫉妒及孤獨的,都是虛空。

  耶穌在世時,亦看見了許多人都是這樣的,所以他也曾指出是罪惡。凡高抬自己,唯我獨尊,都屬於虛空,我們應該謙卑自己,在神面前合而為一。不但嫉妒孤獨是罪,就是懶惰之人,亦是罪惡。各人雖不自知,但聖靈來了,是叫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要有聖靈在心中工作,才會自責,否則,便是愚拙的人了。

  最後,作者尚讚嘆死人還比生人好,(四章二節),雖然日光之下是死了一樣,我們在日光之下,是活在罪惡之中,是作死的事情,一個人在罪中過活,不如死了更好,這豈不是死人比生人好嗎?

  我們都是活在罪孽之中,都是虛空,當仰望上帝的恩典,赦免我們的約,便是站在神兒子的地位了。

  我們要抬頭,仰望日光上之事,上面有上帝,他可以赦免我們一切的罪孽。── 彭福《傳道書講解》

 

 

傳道書箋記(三章)(于中旻)


  永遠的計畫

  神造萬物…又將永遠安置在世人心�堙]傳三:11

  從古到現在,不少人尋求長生不老。在別的事上似乎聰明的人,在這事上卻容易受騙。我們可以說,那是愚昧的尋求不可能的事;也可以說,是尋求已經有的東西。因為神在造人的時候,已經把“永遠”安置在人的心�堙G“人”的存有是永遠的;當時間過去,要進入永遠。人在時間中生活;人是為永遠而有的。在永遠中的生命怎樣,要看今世怎樣生活。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堙C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三:1,11

  從創造的開始,“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堙A使他修理看守”(創二:15)。顯明神最初的旨意,就是要人工作。但“汗流滿面,才得餬口”(創三:19)的情形,是人犯罪後的結果。所以工作不是神的咒詛,流汗痛苦才是咒詛。
  犯罪後的人,�堶悸漕p欲,使他勞碌掙扎,失去了內心的平安和喜樂,不接受神對萬務的定時,就是神的旨意。其實神所定的旨意,是永存的。因為神是完全的;既然是完全的,就沒有長進的可能,也沒有改變的可能。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是神照著祂隱藏的旨意,有既定的安排:個人的由生至死,到人類歷史那最後的一頁,和平的君王基督耶穌再臨,建立永久秩序。(傳三:2-8)那麼,人的責任是甚麼呢?人不是要去尋出那“不能參透”的隱秘(申二九:29),而是要“終身喜樂行善”,就是照祂明顯的旨意而生活,在祂的道中喜樂。人不需要去追尋那不可知的時候日期,也不可盲從假師傅的妄解預言;要忠心自己的本分。
  不過,要記得:神保留最後審判的主權,“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林後五:10)神因為基督“是人子,就賜給祂行審判的權柄…行善的復活得生,作惡的復活定罪”(約五:27,29)。不是照人所知道的,不是照人所聽到的,也不是照人所說所傳講的,而是照人所行的。人在世的言行錄,只大人物才有,多數不全是事實;但在主那�堙A有每個人的案卷,到時必要“再尋回”(傳三:15;啟二○:11-15),按卷公義審判。誰能在祂的面前站得住呢?必須信耶穌作救主,名字記在生命冊上。

 

 

傳道書(三章)(康來昌)

 

第三章

萬事均有其時(1-15節)

萬事都在上帝旨意中進行

1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定期、定時」意思差不多、沒有太大區別,就是神都有祂的帶領。不過「定期」好像特別指某一個比較長的事情和計畫。注意這個「萬務」,「務」,不是「物」字,解經家說這「萬務」有上帝喜悅、安排的事情的意思。很多人也把它瞭解成「物」,這也是對的;「萬物」,每一個東西都有它的成長、衰老、朽壞;但「萬務」就有一點加重那意思,就是這些事情是在上帝的旨意中進行。下面就有一個大家對預定論最常有的一個看法,就是宿命、都定好了。我已經一再講我們不是這樣來看的;從上、下文都看到,我們並不知道神怎麼預定;從我們人這面來看,一切都會有改變,而且在知道神定的時候,對我們產生的不應該是絕望的態度。

2             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生有時,死有時」人什麼時候生、什麼時候死,這都在上帝的手裡面。「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當然這些我們都可以講很多。神對以色列人就是栽種,後來一直不結果子,就把它拔出。在以賽亞書、耶利米書都有這樣的形容;把那棵葡萄樹拔走、或毀壞了。

3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

你不要看到這些就說:「那我們就束手就擒;通通在「有時」之中,神要怎麼做就怎麼做。」這是一種錯誤的謙卑、錯誤的看法。越「有時」,我們就越在神美好的時候中,成為一個很積極、主動的人,這才是正確瞭解神的權能。因為我們知道祂的權柄這麼偉大、這麼不可抗拒、這麼美好,就是我們在工作時有一個真正美好的目標和動力的原因。

4             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

「哭、笑、哀慟、跳舞都有時」,在人生中看到這些時,就讓我們也有一個警惕、提醒。基督徒是喜樂,但不是沒有哭的時候;基督徒是有盼望,但不是沒有哀慟的時候。這些感情(在哥林多後書也有講)保羅說有至於死的憂愁,也有不至於死的憂愁。憂愁有好的、有不好的;忿怒也有好的、有不好的,我們不要以為情感不好,這些情緒都可以好、也可以不好,就看是不是在信靠、順服上帝之下。

5             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

「拋擲石頭」解經家講大概有三個意思:第一個是拆毀的意思。耶穌說這聖殿的石頭沒有一塊會在另外一塊上面,拋擲是拆毀。「堆聚石頭」就是拿了一大堆建材堆在那裡準備要建。「拋擲石頭」的第二個意思是指敵對、丟石頭。大衛也有向仇敵丟石頭過;雅各和拉班在一堆石頭旁立約,變成友好的(創31)。「拋擲石頭」的第三個意思,就像詩篇一一八篇講到的:「匠人所棄的石頭」,我把一個很好的東西丟掉了、我不識貨;後來聚集的時候才發現這是一個好石頭,再把它拿回來。這個解釋在我們生活中都會有:有時我們跟人有仇、棄絕一些東西,有時我們可以重建友誼或一個建築物;有時有些人實在應該拋棄;有時有些人應該重新找回來。「有時」,都有他的時候,我想也包括他的選擇。求神給我們智慧,選擇的是恰當的。

6-7          6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7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

 「撕裂」最基本的就是絕望;撕裂衣服就是很傷心。而「縫補」就應該是重新有盼望的時候。歷史上也有分裂(撕裂有分裂的意思)列王紀上十一章31節:先知「亞希雅將自己穿的那件新衣撕成十二片,對耶羅波安說:你可以拿十片。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我必將國從所羅門手裡奪回,將十個支派賜給你。」就是國家要分裂。以西結書卅七章那裡也講到:將來這兩個國家又會合一。「撕裂」也有上帝棄絕的意思,這何西阿書裡最多:十三章78節耶和華說:「這些民照我所賜的食物得了飽足;既得飽足,心就高傲,忘記了我。因此,我向他們如獅子…撕裂他們」。像獅子撕裂獵物一樣把我們撕裂。但何西阿書六章1 節也講到:「來吧,我們歸向耶和華!他撕裂我們,也必醫治;他打傷我們,也必纏裹。」撕裂,祂會重新再跟人復合。希望我們看這些時,都是有完全正面的看到。上帝在罪惡的世界裡給我們很多以後在永恆裡不會有的,包括:哭、死、殺,但只要真的信靠順服神,神帶領的每個日子,我們都可以歡喜快樂、且有盼望的承受及反應。

任己意就無益處;遵主意就有益處

8-9          8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9這樣看來,做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有什麼益處呢?

對傳道書這些悲觀想法,務要有正面瞭解

上面看了好幾個「有時」「這樣看來,做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有什麼益處呢?」這個問題真是小心回答,因為照傳道書寫的方式就是沒有什麼益處,這好像很多宿命論的人也會這樣講:「反正都定好了,我做什麼有什麼益處?」但這有個基本上邏輯的矛盾,就是如果你覺得說我考不上大學就考不上大學、考得上就考得上,都已經定好了,我就不上進的話,你忽略了應該用正面的方式來解答這問題。就是:如果神的心意是要我很努力的考上大學,為什麼我不用很努力的方式來考上大學,而要用不努力、很懶惰的方式來使我考不上大學?也就是說很多時候人把上帝的權柄做成我們懶惰的一個藉口,這就完全誤解了。「有什麼益處?」這是所羅門在他晚年想到過去任意妄為的時候說的;也就是如果我們任自己的意思來做,那就沒有什麼益處;任自己的意思來做,我們就一定會在神預定的審判和刑罰當中絕望。如果我們說神定的都甚美好,我就照著祂美好的旨意、就是祂啟示出來的話去做,那麼就有益處。整個傳道書不是很明顯,但是在告訴我們說:如果我們遵行主的旨意去做的話,在這些主的定時裡都會有益處。

信靠順服主,凡事都有益處

我再說,好像一般不信主的人(甚至那些所謂宿命論的人),不在主裡面都會覺得人生到最後都是這樣,不必有所羅門的智慧就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生老病死每個人都會經歷,慢慢就衰老;然後每個人還是不服輸、不信邪(不是不信邪,應該是不信正)到最後就是覺得很多的荒唐。但我們不是看到了?在聖經,還有我們自己的生活中許多的屬靈人,如果我們是在順著神的旨意去努力時,在一切的事上都有益處;凡事都有益處。如果單單就做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是沒有益處;但就你順服神來講,做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因為是順著神的旨意做,就每件事都有益處。我覺得看傳道書千萬要看到這個!悲觀的大家都看得到,但悲觀裡面提醒我們如果順服主,是非常喜悅、真實的;而且所有悲觀就是一再強調:就是因為我們不聽神的話才會這樣悲觀。在所有這些有定時的事上更是如此;越是有定時的,我們越發現神那善良、慈愛、不改變的旨意,就對我們非常的好。

10           我見神叫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

從熬煉中得益處

這第10節可能就已經回答了第9節的問題。「有什麼益處?」就是「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經練、勞苦」我們想到希伯來書:「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1211)」「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前四8)」我們操練身體、心靈都有益處,因為神本來就是要叫我們在這些陶塑、修剪、火的熬煉當中得到益處。

神一切所做的,要叫人敬畏祂

11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原文是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裡。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

神的計畫美好

 神是個有計畫的神,在神那裡一切都計畫好了;而且祂的計畫是「成為美好」。即便是人(或魔鬼)罪惡的事情,仍然在神永恆的旨意裡是好的。有個拉丁字叫「philips copa philips是美好的意思、copa是罪惡的意思;就是美好的罪惡、美好的過錯。意思就是像約瑟的哥哥賣約瑟是一件罪惡,但事後成為美好;事後成為美好,是因為約瑟信靠上帝。同樣,約瑟全家到埃及去是躲避一個災難,是一個美好的事,但也可以因為埃及不認識約瑟的新王起來,而成為一個罪惡的事:很多的嬰孩都被殺了。到底一件事是美好還是不美好?神的帶領、安排都是美好的,人(即使在罪惡的世界裡)如果能夠順著神的心意去尋求神,當然那些沒有神特別啟示的人尋求不到,但神也還是會公平處置的。多知道的,沒有做,就多受責備、責打;少知道的沒有做,就少受責打。我們這些信靠主的人、還有不信主的人,其實神都叫人去尋求祂。

神所造的人是會去尋求神的

「又將永生(原文是永遠)安置在世人心裡」,這句話非常深,可能是傳道書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神讓人在這萬務的安排裡面,會去尋求神。這當然也是使徒行傳十七章保羅在亞略巴古講的:「神預先定準人的疆界、年限,要叫人去尋求神」。每一件事情發生了,都叫我們去尋求神:生病、健康、貧窮、要考試…,都叫我們尋求神。各位,這話並不容易說。疾病,我們常常尋求的是健康而不是尋求神;考試,我們尋求的是智慧或考題、答案,而不是尋求神;貧窮,我們尋求的是財富,而不是尋求神。不要尋求錯了!因為(這裡特別講到永生)永生不能在世界尋求得到,永生是我們從神那裡得到的。就是神在這個世界上所定的一切,對我們來講,都希望我們在這美好裡面(即便是罪惡世界)去尋求神。

神安置在人心中的永生,只有神能填滿

「永生安置在人心裡」就是人跟萬物的不一樣。永生是永遠的,我們沒有辦法用更多的錢財、健康、兒女,或我們以為更多我們喜歡的、好的,來滿足我們自己。這永生是一個豐富的。但從我們人間來講,也是一個空虛的。怎麼講?豐富,永生當然是豐富,充滿神的恩典;空虛,除非我們找到了上帝,不然我們裡面就有一個永恆的空洞;這永恆的空洞除了從神來的那永生以外,我們根本沒有辦法填滿它。奧古斯丁等很多人都講過這樣的話、佈道會也喜歡這樣講:就是我們人除非有神,否則在這些生、死的時間、勞苦的經驗、或各個事情都很美好的裡面,我們得不到真正的喜悅或平安。「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是神有美好的計畫;然後「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把人的特點講出來:不是這個世界上任何東西可以滿足的;是我們有一個空虛,需要尋求神。

要知人生意義,須藉啟示來認識神

然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我們不知道,我們人太渺小,只知道我們真是需要上帝;但神怎麼會做這樣、那樣的事,我們不知道。可是這句話不要停在這裡,這是傳道書常常喜歡講的,就是把一個「人可以體會到的真理」講出來;至於「人不能體會的真理」,有的時候就停在哪裡。「人能體會的真理」就是:我們會死、這世界是空虛的;「人不能體會的真理」就是:這個世界因著神的創造和管理,是有意義的;但人想不到。佛教大概是最瞭解人生的,就是虛空、沒有意義。我們怎麼能夠知道人的意義在哪裡?必須認識神;神的作為我們又不知道,那怎麼辦?就是「啟示」兩個字:神的恩典讓我們能知道、神把聖經賜下、神把祂的心意告訴我們;就是在舊的時候,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的曉諭列祖,現在是藉著耶穌基督和祂的十字架、藉著聖靈讓我們知道。當我們因著耶穌基督的啟示、聖靈的光照而知道神的時候,也就知道神對我們的心意、也就知道我們的作為。所以這句話「神從始至終的作為」,從永遠到永遠、從創造到審判,祂的作為我們人是想不透的。這想不透就如約瑟想不透他怎麼會被賣、大衛想不透他怎麼會碰到這麼壞的一個老闆、但以理想不透怎麼會被擄到這個地方來,我們都想不透怎麼會變成這樣子。保羅更是想不透:我怎麼會這麼盡心盡力的遵守律法,結果是在敵擋上帝?我們想不透、我們什麼都想不透;我們都想不透神的作為,即使是最偉大的猶太拉比也是一樣,除非有神的憐憫、除非我們謙卑下來承受神的光照。如果我們想不透神的帶領、神是什麼樣的神,相對的,我們也不能參透人在做什麼;我們也都(不是像熱鍋上的螞蟻)像無頭蒼蠅,不知道我們在做什麼。並不是只有年輕人、有了電腦、手機的人不知道他需要什麼、他應該做什麼,我們這些大人也是一樣;陳水扁、王永慶,都一樣,如果不是神給你的話。

12-13      12我知道世人,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13並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神的恩賜。

 要知道這些是神的恩賜

這個我們在傳道書看到很多。這句話真可以是很敬虔的基督徒的看法(雖然看是來很普通),也可以是一般世界泛泛的好人,他可以有的看法。就是:人生的目標就是喜樂、行善、能吃能喝、勞碌中享福。不過,世人不會把它想成是神的恩賜,他想人間大概這就是最好的一條路。不過照我看哲學史、思想史來看,如果沒有神的話,這個答案他們都不會有;世界上的人真的會有這最後的結論就是:你行善不行善、吃喝不吃喝、勞碌不勞碌都沒有差別;福禍、生死也沒有差別,人生就是沒有意義。有人還覺得這樣有意義,是對神還有一點殘存的敬畏的心;不過那種敬畏的心,如果不是完全歸向上帝,我們想也就是世間的一個好人而已,還是虛空的。我們求神祂的恩賜使我們在這些勞碌當中敬畏上帝,就有意義了。

14           我知道神一切所做的都必永存;無所增添,無所減少。神這樣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

在神沒有轉動的影兒

神所做的沒有添、沒有少,是在永恆裡面在祂沒有轉動的影兒,但在我們來看,那增添、減少是太多了、都會改變的。如果我們所做的一切神可以奪去(像雅各、大衛、約瑟的東西都可以被奪走),神也可以加添許多東西、神也可以拿走我們很多東西,這都不是我們可以計算的。對我們人來講可以加、可以減,但這都在神永恆、沒有加、沒有減的旨意當中。如果我們看到神真是沒有轉動的影兒,我們就會有一個敬畏的心。這個敬畏也是好的意思、也是所羅門非常缺少的。看到我們人這麼渺小、看到上帝這麼偉大,我們就敬畏祂。

「心」

我們談一下這個「心」,特別是第11節「把永生放在世人的心裡」。在希伯來人的文字表達方式裡,「心」很妙,我覺得在中文裡也是。不知道其他的民族,像英文的heartmind 是不是也有這麼妙的用法。這個「心」在希伯來人的描述方式,可以被偷走的。創世紀卅一章20節講到雅各從拉班那裡偷跑了,原文是把拉班的心偷掉了;偷掉他就不設防了。(這我就想到我們中國人),當然在雅歌書裡也說把我的心奪去,就是偷走了。我們的心會被偷走,不小心就被偷掉了。我們的心可以像舌頭一樣,吃、嘗那個甘甜的東西。創世紀卅四章3節講到示劍對雅各的女兒底拿甜言蜜語,原文就是說:讓底拿的心領受示劍的那甜蜜。約書亞記七章5節講到,我們的心會化掉、像水一樣的化掉。這些都是我們平常感情裡會有的情形。心會摔一跤,撒母耳記上十七章32心會跌倒心也會走,我的心跟你一起走。列王紀下五章26節,以利沙對他的僕人基哈西說:你去向乃縵要東西的時候,我的心豈沒有跟你一起走去嗎?心可以倒出來,詩篇六十二篇8節。心可以把人家對我們的慈愛和誠實刻上去,箴言三章3節。心也可以被吃掉,傳道書二章22節。心會沒有辦法睡覺,傳道書二章23節。心會轉來轉去、翻來翻去,傳道書十章2節。的確,一生的果效從心發出,我們所有的思想、言行是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到底是什麼?就醫學來講,當然心臟不能有這些功能,所以有人說靈魂跟心可以有很多相等、也有人說頭腦跟心有很多相等,這我們就不細講;就求神保守我們的心思意念,讓我們在祂面前有敬畏的心、心裡真是有祂安置的永生,也從信靠神而得到這豐富的永生。  

15           現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將來的事早已也有了,並且神使已過的事重新再來(或譯:並且神再尋回已過的事)。

 信主的人能得到神的更新

這句話有很多人說是用佛教的觀點、受異教的影響,我已經說過我們反對這種看法,這是聖靈的默示。但我們的確會說,一個遠離上帝或信心不足的人,或說現在很足但回想他信心不足、在世界上翻轉的時候,他就會想到說以前做的那些真的只是一些很無聊的刺激而已,沒什麼意思,就一直在那裡循環。但如果我們再用信心的眼光、順服上帝的眼光來看傳道書、看這句話,我就覺得可以不一樣了。對,我們現在走的路很多人都走過、每個人都走過、將來也要走;就是生老病死:讀書、結婚、生子、抱孫、老伴死了、最後我們也死了。好像就是這樣,「神使已過的事重新再來」,然後大家走的時候,看歷史看了幾千幾萬次,覺得很虛空。可是我們信靠上帝的人可以有一個不同的看法:我認為「神使已過的事重新再來」就是神可以更新我們;可以讓我們雖然五、六十歲了,可以像迦勒一樣:我可以再來。再來也在神的旨意中,也有人再走過這條路,但那就不無聊了。各位,罪人一直走的反覆的路,像士師記一樣:不敬畏上帝,然後交在敵人手裡,然後呼求上帝,神又赦免,赦免了、好轉了又忘記上帝,這樣週而復始,沒有意思。但對於願意信靠神的人來講,當他錯了,回到神那裡,神使過去的事重新再來,這裡我就覺得有新的解釋了:就是我們可以再開始我們的婚姻、工作、學習,不管你的年齡是多少;信靠上帝,我們永遠不會太遲。

世人所遇與獸無異(16-22節)

16           我又見日光之下,在審判之處有奸惡,在公義之處也有奸惡。

罪惡世界裡確有不公義

這是這個世界空虛的另外一個部分,雖然在這裡沒有馬上講虛空,其實邪惡在傳統神學裡就是一種虛空、就是善的缺乏。日光之下、在罪惡的世界裡就有這些事,而且這些事不斷的重複。我們也知道,就算有的時候在人間出現了包青天這類的事情,暫時的看到了公平的彰顯,但即便包青天,他也沒有最公平的來對待創造他的主。公義在哪裡?我們信主的人一點都不羞愧的、很勇敢的、也不是消極的說:(下一節)

17           我心裡說,神必審判義人和惡人;因為在那裡,各樣事務,一切工作,都有定時。

 神公義彰顯有定時

「都有定時」又說了一次,是正面的。很多時候看到公義不彰顯的時候,但我們知道會有公義彰顯的時候、最後審判的時候。而在信主的人,天天雖然審判沒有來、公義還沒有彰顯、有時也看不到慈愛彰顯,我們卻因著信心知道那個定時,在我們信主的人來講,現在就有豐豐富富主的智慧、善良的彰顯。

18-20      18我心裡說,這乃為世人的緣故,是神要試驗他們,使他們覺得自己不過像獸一樣。19因為世人遭遇的,獸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樣: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氣息都是一樣。人不能強於獸,都是虛空。20都歸一處,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

離開神,人與獸無異

這裡所羅門講的都是很重的話,都需要去想一想:什麼叫做「在這個世界上有這麼多的不公不義?然後神試驗他們,要他們知道他們像獸一樣」?當然也聽過很多這樣的話:有人說,現在我們不能再說禽獸不如了,因為很多人的表現比禽獸差多了。禽獸的禮節和倫理常常比人好得多。不過我們就說這裡說跟獸一樣的意思,倒不是說人禽獸不如,或人跟野獸一樣的殘忍。而是說神要人知道:人跟野獸一樣的沒有意義、沒有智慧。

同樣的,我們這裡一定要分別清楚,就是人跟野獸當然不一樣,人有神的靈;下面也講到說:雖然好像人和獸都是一口氣(靈和氣是一樣的字)、都是那靈,但不一樣。人是按著神的形像造的、人是跟神有交通的、人是有意志、有智慧的。現在變得跟獸一樣:我們在審判的地方應該很公平,但有奸惡、在公義之處更是不應該有奸惡的地方,有奸惡。而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我們離棄了上帝;離棄了上帝,我們就跟獸沒有兩樣了。事實上可以說比獸還要壞;因為我們比獸有智慧,墮落起來也就比獸更壞。壞可以更壞,但死也是一樣都要死;一樣有不公義、一樣有死亡、一樣都是虛空、一樣歸於塵土。其實21節有講出一個不一樣;我們說是有不一樣,人本身跟獸不一樣,但人自己墮落到跟獸一樣。而信靠上帝的人會在這些墮落裡面,覺得我們人這樣很不對,要歸回神。如果我們會歸回神的話,21節,

21           誰知道人的靈是往上升,獸的魂是下入地呢?

「靈」、「魂」這字都是「氣」。「人的靈是往上升,獸的魂是下入地」,就是我們人是要到神那裡去接受審判的;我們信主的人是到主那裡、是上升的,能不能因為知道這個,以致於我們在世寄居的時候,不會看到大家都這樣就同流合污。不會,我們看到神最後的審判、看到神最初造我們的心意,我們就中流砥柱、就出淤泥而不染、就在世界而不屬世界、不跟這世界走。

22           故此,我見人莫強如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因為這是他的分。他身後的事誰能使他回來得見呢?

「經營的事上喜樂」就是你在每天的事上(是現在神給你的,不要講到以前小時候,也不要講將來死的時候)、現在經營的事上喜樂,這就是他的分。他現在這樣做,以後會發生什麼,他不知道;過去是怎麼樣也不必再去算,但這個「誰能使他回來得見呢?」那就是神了!神能讓我們「得見」,而且這個「得見」是好的;就是如果我們是靠著主在每天經營的事上喜樂、盡心,神能讓我們看到、憑著信心看到,神會為我們安排;所積存的那是到永遠的,不會虛空。

 

 

傳道書第三章文字釋經證道(張策)

 

04

 

都有定時

   

讀經:傳3

內容:

一、都有定時

3:1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3:2  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3:3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 

3:4  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 

3:5  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 

3:6  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 

3:7  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 

3:8  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 

本章作者主要講凡事都有定期,世界上已經發生的,正在發生的和將要發生的一切都在神的預定當中(1節)。開頭這裡,作者採用舉例的方法,同時列舉正反兩個方面的情形,鋪陳了人的活動、感受、情緒、心理等等。這些都是神所預定的(2-8節)。

如果按照作者的觀點是正確的,就等於說人只是木偶,人一切的活動都在他的掌控之中。這顯然是不對的。因為這也等於說神是罪的源頭,人的犯罪也是出於神的預定。正如我們曾經講過的,這個世界所發生的一切,有的是出自神的命定,就是說直接從他而來,比如他的創造、管理、救贖;其餘的出自神的許可,就是說源頭不是他,或是出自撒旦,或是出自人,但是是在他許可的範圍內。不過,他的許可並不等於他不能掌管,似乎發生就發生了,他只能聽之任之。相反,正是他的許可,才會有這一切的發生;他不許可的,絕對不會發生。

二、神的美意

1、皆有美意

3:9  這樣看來,做事的人在他的勞碌上有什麼益處呢? 

3:10  我見 神叫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 

3:11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注:永生原文作永遠”)。然而 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 

作者繼續思考人生。既然一切都在神的預定之中,那麼世人的辛苦勞碌有什麼價值呢?他看到,神許可世人經歷勞苦愁煩目的是叫他們知道自己的有限,知道拒絕他、要自己作神的後果就是這樣的黑暗無助(比較1:12-13)。應當謙卑下來,來到造物主面前,向他認罪悔改。

神創造宇宙萬物本來都有預定的計畫,凡事背後都有美意。而且,他又把永遠的概念放在世人裡面,他們也是為了永遠而造。正如我們曾經講過的,神在造人的時候,預先在他們裡面留下一個專屬於他的空間;這個空間唯有他才能滿足,他才是他們真正的、唯一的需要。但他們是有限的,愚昧的。靠他們有限的眼光是不能認識他的,更不能明白他的作為和美意。他們以為他們真正的需要是物質,一生都在努力獲得更多的物質,但到死都無法得到滿足。

2、真正幸福

3:12  我知道世人,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 

3:13  並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 神的恩賜。 

作者再次提到了真正的幸福(比較2:24-25)。強調這是神的恩賜,在神的帶領下終身喜樂、行善,在工作中找到滿足,又能享用勞碌的成果,有吃有用。

3、訓練敬畏

3:14  我知道 神一切所做的都必永存,無所增添,無所減少。 神這樣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 

3:15  現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將來的事早已也有了,並且 神使已過的事重新再來(注:或作並且 神再尋回已過的事)。 

作者又說神一切所作的必定永存,而且很完美,不需要增減,就比如宇宙萬物間的周而復始(比較1:4-11)。他這樣做的目的是叫有限的世人能夠敬畏他,承認自己的有限。

4、神必審判

3:16  我又見日光之下:在審判之處有奸惡,在公義之處也有奸惡。 

3:17  我心裡說: 神必審判義人和惡人,因為在那裡,各樣事務,一切工作,都有定時。” 

作者又提到人間的醜惡現象,奸惡無處不在。但他知道,這並不等於神就無可奈何、聽之任之,因為他必定審判。在他那裡,今世出現的醜惡現象都在他的許可之下(比較1節)。

5、認識有限

3:18  我心裡說:這乃為世人的緣故,是 神要試驗他們,使他們覺得自己不過像獸一樣。 

3:19  因為世人遭遇的,獸也遭遇,所遭遇的都是一樣:這個怎樣死,那個也怎樣死,氣息都是一樣。人不能強於獸,都是虛空。 

3:20  都歸一處,都是出於塵土,也都歸於塵土。 

3:21  誰知道人的靈是往上升,獸的魂是下入地呢?” 

作者進一步說,神許可人間產生種種醜惡現象,有一個用意是叫世人看見自己的敗壞、渺小、不過如此,和動物沒有多大的區別;而且也一樣會死。都是出於塵土、歸於塵土。而死後人和動物究竟去了哪裡,誰也不清楚。

21節提到的也作氣息,與19節的氣息在原文是同一個字(比較詩104:29-30)。關於動物有沒有靈魂,有很大的爭議。有的說,動物不可能有靈魂,因為只有人有靈魂;有人說,動物只有魂,沒有靈。應當說,21節中作者是將動物與人對比,並不等於說動物有靈魂。事實上,也沒有其他地方的經文支持動物有靈魂的說法。

6、再提幸福

3:22  故此,我見人莫強如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因為這是他的份;他身後的事,誰能使他回來得見呢?

本章最後,作者再次強調世人應當抓住有限的今生,敬畏順服神,享受神所賜的幸福(比較16-17節)。這是他們應得的份。因為他們一旦死去,日後發生的一切事情已經無份參與。

三、反省反思

1、作者認為一切都在神的預定之中,怎樣正確認識這個問題?

2、作者在那些事情上看到了神的美意?他認為人應得的份是什麼?

 

 

人生際遇的奧秘()(1~4)(臺北靈糧堂)

 

本段開始,傳道者進入另一主題:「人生際遇的奧秘」。傳道者發現,人生際遇變幻無常。人無法完全掌控自己的遭遇,順境過後有逆境,逆境過後又有順境,人不知順境或逆境何時來到,但總會發生。有許多遭遇,其性質恰恰相反的,但卻會輪流來訪。例如:今天賺到一筆,明天又會虧一筆;今天相見恨晚的朋友,明日卻變成相離恨晚的仇人。

傳道者說:「每一件事都有它的時候(v.1)」,到了時候就會有事發生:

一、生命有它的時間表(v.2)

人何時生、何時死,不能提早,也不能延後。雖可剖腹生產,但也早得有限。你為何不是去年生而是今年生?為何你的基因與兄弟姊妹不同?沒有人能回答。為何有嬰兒夭折,或有人意外身亡?是個謎。生命的時間表,沒有人能控制,也無法強求(人為干預除外)。所以,人要珍惜時間,愛惜生命。而生命的生長也有其時間,當栽種時則應栽種,枯死時則需拔除。人的成長也一樣,教導與責備,獎勵與懲罰皆需適時才有效。

二、天下的破壞與建造有時(v.3)

天下人或事物常不能自動向善,或維持正常。需要破壞及建造兩種力量才能使其導正。如同醫治身體,有時須割除毒瘤,有時則須滋補以維持健康。人在遭遇錢財損失時,才學會積財在天。工作失敗,才知改進。受黑道之害,才會痛下決心掃黑。神的審判與醫治,有它的時間和目的,不論是對個人、組織、或國家都一樣。所以當神拆毀時,人就當與神同工,順服神旨意,如此醫治就必來到;而在建造之時也當認真建造,以免毀壞提早臨到。

三、人生悲喜有時(v.4)

 人生總有悲喜,該悲時當悲,該喜時則當喜,如此悲歡方顯出其意義。悲歡亦勿需執著、過度,當適可而止,方不致產生負面作用。重要的是明白何事及何時當憂愁、哀慟、懊悔,而何事不需。當明白神讓我哭的意義何在,「而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要「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惱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 林後七10) 。所以人當為罪憂傷,而勿需為財物損失過於憂傷。當為社會腐敗憂愁,而勿需為個人失勢過於悲憤。另一方面,應當歡笑慶賀時,也不該愁眉苦臉,錯失神的恩典。挑戰臨到時,是為磨煉,就當喜樂學習,不可長籲短歎。

雖然人生際遇不能預料,但智慧人,應知道在何時當行何事,也明白何時不可行何事,如此方不辜負神的美意。傳道者的思想看來仿佛是宿命論,但從三章下文我們可知,他想說明的其實是,在奧秘人生的背後,神管理著時間。神是人類歷史的主宰,也是人生的管理者。在人生每一時段發生的事件,人看來仿佛支離破碎,各不相關,甚至彼此相背,其意義難以明瞭,但在神的手中,卻如同一幅拼圖中的一片,神知道祂要拼出什麼圖案來。

人生既是如此,當如何來面對無常的際遇?又如何在其中生活?這在後文傳道者將詳細討論,但原則是憑信心與神同工。既非被動消極,不予理會;亦非狂妄逞強,企圖自己作神;乃是積極的尋求神美善的旨意。

默想

1.我對孩子的教育,或對自己靈命的建造是否符合「栽種有時」的原則?

2.我是否都順服神在我身上的工作?從過去的遭遇我能否體會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在目前生活中,何事當喜,何事當憂﹖

回應

親愛的主,感謝你掌管一切發生在我人生中的事,使每一遭遇都有意義。懇求你賜我智慧能明白你的美意,不論是順境、逆境,都能喜樂的與你同行,使你的旨意成就。

 

 

人生際遇之奧秘()(5~8)(臺北靈糧堂)

 

傳道者將人生各種際遇涵蓋於這七節經文中,前面三節談到生命的開始與結束,毀壞與建造,喜樂與哀慟;而後四節則談到關係的分與合,事物的舍與得,悲傷的始與終,以及說話、愛恨、戰爭的時候。

一、關係的分與合(v.5)

「拋擲、堆聚、懷抱」,都象徵分與合,古人曰「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不論是人與人、國與國,其關係都有冷與熱的時候,如該分時不分,可能反而兩敗俱傷,而該合時不合也錯失良機。若是人堅決要離你而去,其中必有神的美意,不必痛不欲生,反當檢討為何如此。

二、事物的舍與得(v.6)

一切身外之物,不論是財富、聲望、工作、地位,總有得與失的時候。當判明時機該舍即舍,不可以不當手段強求,該得的就要好好經營,不可以不當手段強求,不可隨意浪費神的恩典。而失去的時候,該去找回的,也當認真去找;不該得的時候,就是得了也該捨棄。至於何時當舍?何時當得?神的兒女當憑信心去尋求明白。

三、悲傷的開始與結束(v.7)

以色列人的「撕裂衣服」表示悲傷,傷痛之時也多半靜默不語。此節經文提醒人,遭遇大禍時,固然傷痛,但不可過於沮喪絕望,沉陷於悲傷中。該恢復正常時,即要抑住悲痛,打起精神,喜樂的生活下去。另外也提醒人,說話、沈默都當適時。別人傷痛之時,當分辨如何安慰、勸勉才合適。當人傾訴悲憤時,就需以同理心聆聽。人需你與他同哭時,就不可學約伯的朋友急燥定罪;而當勸誡時,也不可任他頹廢不振。悲傷可淨化人的靈魂,使人與神的關係更加親密,但過度悲傷則與人無益。

四、喜愛憎惡應恰當(v.8a)

愛、恨,代表人之喜愛與憎惡。該愛時,應不吝惜的表達關懷與溫暖;當憎惡時,則應當機立斷,明確的表達立場。人生很多的混亂,皆因愛恨不當所引起,如家庭關係的破壞,即緣於此。人如能照著神的標準愛或恨,則一切關係都必適當,諸事都井然有序,而人的心靈也充滿和諧與平安。愛德華滋曾言,一個人的品格如何,決定於他如何愛惡。

五、戰爭與和平(v.8b)

世上為何有戰爭?何時有戰爭?人難以明白。從聖經的啟示,我們可以看出,戰爭固然有強大的破壞力,但對神的兒女,卻有潔淨信仰、洗滌罪惡的作用。萬國的歷史,都在神的掌管之中,諾曼地登陸之成功,柏林圍牆之倒塌等,都有神的工作在其中。所以,神的兒女當以永恆超越的時間觀,來看待戰爭與和平,因為終有一天,新天新地到來,就再沒有戰爭了。而在奔向結局的歷史洪流中,神的兒女當體察神旨,靠神恩典作美好的見證,而非淹沒於其中。

總而言之,在此八節經文中,傳道者指出人生際遇雖不可料,但必有其意義與時間,若非神管理,則一切皆屬偶然,豈非虛空?

默想

1.今天的經文及信息對我有何提醒?我應當改變那些態度?

2.遭遇逆境時,我應當如何禱告?順境時又當如何面對?

回應

親愛的主,請幫助我存謙卑的心,與你同行。抓住每一時機,讓你的心意完全成就在我身上。無論遭遇何事,都能以尋求、相信、倚靠、順服、感謝的心跟隨你,不讓任何逆境影響我對你的信心,因為你是慈愛永遠長存的神。也保守我不在順境中驕傲。

 

 

奧秘的背後(9~11)(臺北靈糧堂)

 

在此傳道者揭開了人生際遇奧秘的面紗,這些變幻莫測人生際遇的背後,皆有神美好的旨意,祂使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

人生遭遇到底有何意義?苦難不合理的際遇為何會臨到一個人?對人有何益處?(v.3)人人都曾發出這樣的疑問,但同樣的質疑,卻可能導致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有人歸諸命運,無奈的接受其擺佈;有人奮力抗拒,但卻得不著益處,生命仍舊驕癡;而謙卑的人,則虛心尋找,至終必尋見神是一切生命奧秘的答案。

人生際遇,世上發生的事,並非是偶發、無意義的事件,乃是神永恆計畫中的一部份,有神在其中干預並管理,其目的是讓人受磨煉,到了時候神成就美好的事。神在人的心靈中,原置放了「永生」,使他們能認識神、享受神、明白神的計畫旨意。但自從人類墮落之後,失去了「永生」,人雖仍舊渴望瞭解生命的奧秘,卻從此活在心靈的黑暗中,不再能認識神的心意。至於神的兒女,他們有了「永生」,恢復了與神溝通的能力,能從神那獲得生活的指引,知道人生的方向。但神並不向人啟示祂的全盤計畫,「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而是照著神兒女的需要,一步一步的引導。

神藉萬事,引導歷史的發展。對個人而言,其目的在雕琢美麗的生命,發揮人的潛能,使人能成就神美好的旨意,完成神對他人生的託付。神是偉大並智慧無比的創造主、牧人及教師。祂對個別生命的認識,是全知的,遠甚於人對自己的認識。在祂藉萬事雕塑製作我們的過程中,我們常難以明瞭祂藉際遇工作的目的何在,因我們不明白傑作完成後的全貌。有些遭遇事後方恍然大悟,但有些則可能始終如霧看花,似明非明。但我們若以信心,日日與神同工,到了時候,神美好的事就能成就。

本段經文提醒人:

一、 當善用人生每一際遇,相信那就是現在對我最有益的事,不埋怨逃避,也不急躁妄行,當判斷「時候」,適時而行。

二、 應當忍耐等候,尋求明白神作事的美意,以敬虔的心,照著所體會的神旨意,去行動或回應。雖不完全明白,但相信到了時候,就必看見神的心意。

三、不可隨意判斷神在別人身上的工作,也不可對人憑信心所作對神的回應妄加評論。因為沒有人能完全瞭解神的旨意,各人要作成自己信心的工夫,「所以時候未到,甚麼都不要論斷,只等主來…那時各人要從神那得著稱讚。」( 林前四5)

默想

1.我對人生的不確定、不可知是何態度?恐懼不安,還是交托安息?我能信任神嗎?信心的表現是什麼?

2.是否重大的人生事件才對人有益?今天的經文及信息對我每日的生活態度有何影響?思想今天的遭遇對我有何意義﹖

回應

親愛的主,我感謝你揀選我,使我成為你的兒女,使我不再流浪,不再尋找,不再虛空,可以安息於你那測不透,卻滿有慈愛的計畫中。幫助我對你有信心,不掙扎、不背逆,能順服你的引導及旨意。我願將自己奉獻在你的手中,讓你奇妙的手,自由的作工在我身上,也讓你照著你美好的旨意使用我。

 

 

脫離不可知進入信心(12~15)(臺北靈糧堂)

 

v.12「行善」,不僅指道德善行,而是指一切美好、 有福的事,包括喜樂的生活。

v.13「享福」,意「得著滿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然,人生難料的遭遇是神編制美麗生命樂章中的音符,而人又不能測透到底全曲如何,那麼人應當如何生活?這是本段傳道者的勸言。

與他第一次的人生建言(2425)相似;他勸人當在平常生活中享受那已經擁有的,即使在勞苦中也可得著滿足,因為這是神給人在虛空人生中的賞賜。除此之外,人應有更積極的態度,就是「終身喜樂行善」。無論境遇如何都當喜樂,並行一切神看為美好的事,過討神喜悅的生活。雖然人生際遇難料,雖然人會遭遇拆毀、撕裂、哀慟、失落、丟棄、損失的時候,但基督徒仍然能積極的過喜樂平安並超越的生活。因為深信「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並且相信「神一切所作的,都必永存,無所增添、無所減少」。

英國名牧鐘馬田(Martyn Lloyd-Jones, D. M.)博士說:「意氣消沈,抑鬱不樂的基督徒,不但明顯和他的信仰有所抵觸,實際上等於給福音作了反宣傳。」(注3)基督徒的喜樂滿足是根基於對神的信心,而非對自己或環境的瞭解與仰賴,「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

要得著這由神而來的喜樂,人必須改變價值觀,羡慕有永恆價值的事物,而非在日光之下會消失的事物。人若認識「神一切所作的都必永存」,認識神藉各種際遇在人身上成就的,是有永恆價值的作為,就能在各種境遇中保持喜樂。至於那些沒有永恆價值的事物,在人生各樣遭遇中,有時能保守,而有時則必須捨棄,則勿過於悲痛。若人的眼目不定晴于永恆,而執著於今生的得失、悲喜,就不能經歷奪不去的喜樂了。

除了價值觀的改變,能喜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相信「神」,相信祂所作的是「無所增添、無所減少」,因為在永恆中,祂是不改變應許的神,祂的作為也都完美無缺。所以我們可以安然的倚靠祂大能的膀臂,如同詩歌所唱「許多事明天將臨到,許多事難以明瞭,但我知主掌管明天,祂必要領我向前。」(注4

神以布幔遮住人的未來,使未來成為不可知的,祂這樣做的目的是使人敬畏祂,以敬虔的心,每日尋求祂美善的引領,並謙卑的倚靠祂。神無意要我們活在焦慮恐懼中,乃是要我們將靈魂的錨,拋在祂身上。

雖然人生遭遇,各有不同,但人類歷史顯然在延著神所設的軌道前進。前人所受的教訓,今天人仍然在學,歷史不斷重演。唯有敬畏神的人,能自其中得著益處;而不信神的人,其人生不過是歷史洪流中的幾朵浪花,很快就消失,不留痕跡。

默想

1.信心生活的含意是什麼?

2.信心生活的結果及表現是什麼?

回應

親愛的主,我感謝你,「世世代代你是幫助,未來你是盼望,在你寶座蔭庇之下,我們安然居住,在你膀臂保護之中,保衛堅定穩固,自從亙古直到永遠,你是不變真神。」(注5)故此,「我的心歡喜,我的靈快樂,我的肉身也要安然居住」。懇求主引導我的腳步,無論你往何處,我都願以喜樂的心緊緊跟隨。

 

 

面對不公義的境遇(16~22)(臺北靈糧堂)

 

v.17 「在那」,或譯「必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傳道者的思想轉到另一椿令人歎息的虛空人生現象,在司法單位( 審判之處),在執法的政府(公義之處),這些被神賦予權柄,去「賞善罰惡」(彼前二14) 的地方,卻出現令人失望的惡事。

人不患寡,但常患不均。不公平、不公義,是人最不能忍受的人生現象,因它嚴重的威脅生存安全感。神既掌管人類歷史,又為何容許邪惡存在?人應當如何面對這種無奈的人生?

傳道者的答覆是:人應當以永恆的眼光,來看待人類一切的活動和行為。不論是義人還是惡人,有一天都要受神的審判 ( 啟廿13)。神並非對邪惡置之不理,神容許惡人存在,是為了使人認識人性的腐敗、貪婪與殘暴(v.18)。人若不知行善,欠缺良善、公義,就與禽獸無異。人類墮落以致失去神賜的生命後,不僅生命的表現接近獸性,生命的結局也與其相似,都要死亡,歸於塵土(v.20)

 悲哀的是,有多少人思想生命的終極?靈魂的去處呢(v.21)?許多人活得仿佛沒有明天一般,「若死人不復活,我們就吃吃喝喝罷,因為明天要死了」(林前十五32),人的生活態度與他對死亡的看法息息相關,意識到人與有獸有別,人死後要面對神的審判,就能產生敬畏神的心,在世敬虔度日了。

面對邪惡當道的環境,傳道者勸勉神的兒女,「莫強如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v.22)。

一、 不可灰心喪膽,也不可氣憤不平,以致疏于行善。仍要存忍耐的心,喜樂工作,積極的作鹽作光,因知道神必審判。

二、 雖然世代邪惡,基督徒仍可喜樂,這是神的恩賜,因我們的盼望在乎神,知道神掌管萬事。

三、 要愛惜光陰,抓住現今的機會,謹慎投資生命,因為僅此一生,身後之事已與人無關無分。人生的 NG(電影表演不佳)是不能重來的。

傳道者再次指出信心乃喜樂人生的秘訣。信心的果子乃是,於極端惡劣的環境中,仍能不懈怠的行善。基督徒面對不公義的環境,既非憑血氣行事,「不因作惡的人心懷不平,也不要向那行不義的生出嫉妒」(詩卅七1);同時也非置身事外,漠視不理;是盡己之力,「倚靠耶和華而行善」,「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

默想

1.我對臺灣社會的亂象一向抱持什麼態度?這段經文對我有何提醒?

2.當未信主的朋友問「神既是公義的,為何容許不公義的事情發生」時,我如何回答?我若遭遇不公義的事,如何面對?

回應

親愛的主,請幫助我對社會上充斥的不公義現象,以正確的態度來面對,使我不沮喪,不灰心,也不因心懷不平而生出嫉妒。幫助我,積極的掌握你賜給我的日子,在我的生活範圍中作光作鹽,影響周圍的環境;不論境遇多麼艱難,我都要因對你的掌權有堅定不移的信心,而喜樂。

 

 

神既設定又更新(三章115)(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有解經家認為這段經文呈現作者相當悲觀的想法,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認為其中有樂觀、建設性的態度。不管作者當時到底是要傳達悲觀或是樂觀的思想,我們這些讀者總是應該在其中找到教訓與盼望。這段經文首先用了許多對句來表達人類的整個活動,包括生死、情緒、創作、毀滅、與人敵對或友好等等,而且這些活動都被神所管理。神為這些事情設下了定時,什麼時候該發生什麼事,由不得人,乃是看神自己要怎麼做(19)。不過神雖然預定,不代表人不用努力,例如,有人說神如果預定我考不上大學,我現在根本就不必努力讀書。神的預定是人不知道的,人知道的是,我們要在每一件事上積極回應神。回到剛剛的例子,你怎麼知道神不是預定你透過好好讀書,然後考上大學呢?所以神的預定與人的責任是同時存在的,如果人不清楚這點,就會像第9節說的,在任何事上都看不出有什麼好處。

    11節說,「祂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裡」意思是,神為萬物設下定時的目的,是要人在當中懂得去尋求神、敬畏神,因為這個永生的空格只有神能填滿。如果不是認識神,我們不能體會神定下的旨意都是美好的,我們體會的只有虛空、無聊,這些事不斷重複發生,而人沒有一點改變的能力。相反的,認識神會使我們知道神一直用祂的慈愛掌管一切,而且當我們帶著這樣的瞭解來看第15節,會發現表面上極為悲觀的表達,在主裡是極有盼望。我們與前人一樣要走過人生的各階段,將來我們的子孫也跟我們一樣要走這些路,但是因著認識神「祂使已過的事重新再來」這句話將不是世代重複可憐的虛空路,而是我們過去可能失敗、做錯了,但現在可以在主裡更新、重建,且永遠不會太遲。

回應:

親愛的天父,謝謝禰讓我們在耶穌基督裡有更新的可能。禰預定所有信靠耶穌的人都要得救,都要進入禰的家,享受豐盛的恩典,我們為此獻上感恩。求禰讓我們在領受恩典的同時也積極地回應,願意更多愛禰。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禱讀:傳道書三章14

14 我知道 神一切所做的都必永存;無所增添,無所減少。 神這樣行,是要人在祂面前存敬畏的心。

 

 

神的公義未曾消失(三章1622)(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美國職業籃球協會」(NBA)曾經查出一個裁判涉嫌賭球。這位裁判利用他的職權,在球賽進行中故意偏袒某一球隊,好從場外的賭博人士手中獲得利益。這個醜聞爆發使得許多球員、教練、球迷憤怒。世界上不公義的事情很多,甚至應該要執行公義、審判的地方反倒行不義之事(16),這最令人感到罪惡與失望。接續前面一段談到人生各樣活動都在神的掌管之下,作者在這一段也提及日光之下,這些邪惡、不公正的事情也在神的掌管中,祂終究會執行公義的審判(17)

神按著祂的時候對這個罪惡的世界進行審判,有時候我們看得見惡人被懲治,有時候我們看不見。不論我們眼見如何,聖經告訴我們,以後基督再來時將會進行完全的審判,滅盡一切的罪惡,在新天新地中沒有死亡、悲哀、哭號、疼痛(啟二十一4),這是基督徒極大的盼望。作者在這裡告訴我們,神按著祂的時間審判作惡的人,是因為神要世人明白我們都需要祂(18)。神不斷地寬容人,是希望人能夠悔改、回到神身邊(彼後三813)。本來人是按著神的形象造的,有聖潔和公義,但人犯罪墮落後,榮耀的形象就嚴重毀損了,跟野獸是沒有兩樣,所表現的常是不公不義、自私自利、互相鬥爭。

可是,因著神的慈愛,即使人與獸都會死亡,結果卻可以不同。信靠神、蒙耶穌基督寶血潔淨的人,是得救的靈魂,將升到天上,與神同在;不信的人,將永遠沉淪,就好像野獸沒有永生一樣。基督徒應該清楚這一點,然後為著神滿有寬容憐憫而更加敬愛祂,也因著相信祂公義終究會彰顯,就在每天所經歷的事情上喜樂,憑著信心看見過往已發生的事,以及將來要發生的事,都有神美好的安排。

回應:

    親愛的天父,我們承認我們的眼界渺小,我們無法測透過去的事,也無法預期將來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們靠著有限的智慧去判斷而埋怨禰不公義,求主赦免。主啊!人會做出許多不公不義的事,但是禰不會。因此,求禰讓我們在經歷世間不公義的痛苦時對禰有信心和盼望,知道禰是公義的神,禰的公義將來會完全彰顯。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禱讀:傳道書三章17

17 我心裡說, 神必審判義人和惡人;因為在那裡,各樣事務,一切工作,都有定時。

 

 

神的作為與人的作為(上)(3115)(香港讀經會)

 

祈禱:  主啊,求你管理我手所作的一切。

 

3146是一較長的單元,這段直至46節才看見段落標記:捕風。今天我們先思想上半部分。為何人一生勞碌是那麼無奈的呢?傳道者在本段借著加入「人生在世的時間」這個元素,進一步闡述上文的道理。

1.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1):這句話是下文的標題。注意「天下萬務」所指的是人手所做的一切事務,與1311所提及的自然迴圈不同。

2. 建立拆毀,結合分離,人生難免(28):這是一首「時間詩」,其中包含了十四對「有時」。這詩可分作三段,首六對是講述「建立與拆毀」的活動(23),然後是為該等事而有的情緒的時候〔4,哭、笑、哀慟、跳舞(快樂)〕;接著的六對是講述「結合與分離」的活動(56),然後是一對為那些事情而有的情緒的時候〔7,撕裂(悲傷時)、縫補(悲傷過後)、靜默、言語〕。前六對訴說了人生的喜樂及哀傷乃來自「建立與拆毀」及「結合與分離」,這兩種情況的出現導致個人層面(愛恨有時,8上)及群體層面(戰爭與和平有時,8下)的不同反應。

3. 這首詩要說明甚麼?(915):1說明人為自己籌算的一切,本是無益及叫人煩惱(910)。2說明萬事及時間均在神掌管之中,所有事情在神的時間中都會成為美好(11上)。3引出神將永恆意識放在人的心裡,雖然人始終不能察覺神的作為(11下)。4再次說明人生最好之處,莫過於認定所有遭遇都是神的恩賜,然後在其中享樂(1213,比較224)。5神所作的一切都必永存,為要使人敬畏神(14)。6神使事物重新出現(15)。

人生的滿足只能靠自己雙手努力爭取而得嗎?傳道者說萬事都在神的掌管中,過去如是,今天如是,將來也如是。若人以為靠自己可以得到滿足,結果只會是失望與無奈,不認識神主權的人,只會窮一生的時間去爭取,為要填滿心中的不足,但結果還是找不到喜樂;而認識神是「人生在世的主」的人,可以常常有喜樂,因為他們知道,無論得著甚麼,這都是愛我們的主的恩賜(13)。

 

 

神的作為與人的作為(下)(31646)(香港讀經會)

 

祈禱:  主啊,求你教我認定今天你已把最好的賜給了我。

 

傳道者在前文(參3115)講述他的論證時,在第10節用了「我見」這個片語引出了結論及對讀者的忠告。如今在這個段落的下半段,他再以「我見」帶出三段人生中的觀察(3162241344),44節的「捕風」一詞指示了這個段落在此結束,只是傳道者在結束時,再以兩節的話來作為本段的結論(56),因此「捕風」一詞在46節再度出現,作為標記。

1. 第一個觀察(31622):傳道者從「不公義的事無處不在(16)、前文講述的萬事皆有定時(17下)、致使神必審判」這個觀點作開始(17上),加上配合之前說及智者與愚人的終局相同(參216)之論調,人與牲畜最終都要歸回塵土,兩者並無分別(1921),所以人「最好是在自己所作的事上自得其樂,因為這是他的分。」(新譯本,22;比較224313

2. 第二個觀察(413):承接不公義遍存的觀點(31617),傳道者指出人往往有生不如死的慨歎,甚至有人會希望自己從沒有出生;這是人對於受欺壓所產生的無奈感受。

3. 第三個觀察(44):人各樣的勞碌和各種挖空心思的工作,原來只是為了爭競,為了要滿足自己的心,這真是空虛!

4. 無所有卻無所缺的喜樂(456):所以,愚昧人(指不認識神的賜予及神是掌管萬有的人)手中所緊緊把持的一切,其實只是虛空,豈不知他們只是在吃自己的肉──燃燒自己的生命(5)!人若能明白原來今天所有的一切原是神的賜予,即使所擁有的只是一掌之份(6上,新譯本譯作「一掌盛滿安寧」),但那種安寧,那份喜樂,又豈是那些雙手擁有了自己勞碌所得的空虛之人所能及的呢(6)!

今天不在乎我們擁有多少平安喜樂,如果我們只著眼於此,那麼人與那些沒有神的靈、出生只為著覓食和繁殖的牲畜又有何不同呢?當我們認定神已經賜予我們最好的一份,然後就在這一份上努力為神而活的話,縱使那一份在人看來只是那麼微小,但足可以讓人在其中有平安喜樂。

 



跟著我們: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