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 3
箴言第三章拾穗
【箴三1】「我兒,不要忘記我的法則(或作“指教”),你心要謹守我的誡命。」
譯作法則(思高、AV、RV「法律」)的字是to^ra^,其基本的意義是「方向」,參,現中、RSV 之「教導」,呂譯之「指教」。若沒有加以修飾(二十八9,二十九18),它顯然就是指神的律法(它也是猶太人用來指摩西五經的術語)。但是「我的法律」、「你母親的法律」(一8)等,卻是指現在的準則與家教,它的確是以律法為根基,但並不等於律法。——《丁道爾聖經注釋》
本章由三個部分構成,各段皆以“我兒”開始。前一章通過幾個例子,強調了要懇切尋求智慧,本章則更具體詳細地陳明瞭那些勸告,並將所有教訓的核心集中在耶和華身上。尤其是1-26節重複了“你要……這樣必……”的句式。但這不意味著人掌握了生死禍福的一切決定權。這只是在教導,人不是機器,作為一個應對自己負起責任的主體,人應當具備一些基本態度,付出當付出的努力。――《聖經精讀本》
●「法則」:「律法」、「指引」、「教誨」。──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法則(torah)。在《舊約》中多半譯為“律法”。其詞根yarah,意思是“投”,“射”。其動詞形式之一意為是“教誨”,“指教”(見出4:12;24:12;利10:11;撒上12:23)。Torah有“教訓”,“指示”之意。故這句譯為“不要忘記我的教訓”較好。七十士譯本譯為nomos,指某種既定的事物,如風俗,習慣或法律。Nomos在《新約》指“律法”。如果把《舊約》中“指教”的概念應用於全部聖經中的“律法”,就會消除“律法”中盲從的成分,使的誡命成為人生道路上的路標,警告人不要走進犯罪的危險道路。──《SDA聖經注釋》
【箴三1~10】人有了智慧,在道德上站立得穩(二章),在生活上長享平安(2,21∼26節)。這是本章的重點。5、6兩節指出享長壽和得平安的秘訣是專心倚靠神,唯有謹守誡命和謹遵教導(1∼4節)的人才能做到。――《啟導本箴言註釋》
【箴三1~12】智慧不但能拯救人脫離邪惡,而且還保證某些賞賜:長壽與平安(1,2節),得到神和人的喜愛(3,4節),獲得指引(5,6節),健康與精神煥發(7,8節),繁榮富裕(9,10節),以及對管教有正確的回應(11,12節)。――《箴言雷氏研讀本》
當倚靠順服耶和華;13-18 智慧之珍貴:智慧賜人生命、福樂和平安;19-20 神以智慧創造宇宙;21-35 智者得平安,能行善。――《串珠聖經註釋》
三-四章是父親教導尚未成家的兒子,整體結構交錯對稱、前後呼應,中心是智慧的價值:
oA. 當把智慧刻在心版上(三1-4);
o B. 仰賴神使人得醫治滋潤(三5-8);
o C. 人要尊榮神(三9-10);
o D. 順服神的管教(三11-12);
o E. 智慧的價值(三13-26);
o D1. 體貼神的好惡(三27-35);
o C1. 智慧尊榮人(四1-9);
o B1. 走正道使人延年益壽(四10-19);
oA1. 當把智慧存記在心中(四20-27)。──《聖經綜合解讀》
【箴三2】「因為他必將長久的日子、生命的年數與平安加給你。」
「生命的年數」:指有意義、有價值的生命。――《串珠聖經註釋》
因為他必……加給你: 本書強調了智慧而行為純正的人將得到長壽與平安。我們不能僅僅把本節視作現實性的祝福。因為正如耶穌背負了十字架一樣,聖徒的信仰生活必然會伴隨著苦難(太16:24;西1:24)。 ――《聖經精讀本》
罪是敗壞身體的重擔。一個無愧的良心,可以增加「生命的年數與平安」(2節)。一個人身體的健康,與他內心的平安有著密切的關係,沒有平安的長壽只是一種咒詛。──《聖經綜合解讀》
「長久的日子」(2節),不只是長壽,更是指長久地活在應許之地。《箴言》中的智慧,目的不是為了獲取知識、開拓智力、解決問題,而是為了得著生命(三2、8、18、22;四13、22;六23;八35)。因為智慧可以幫助人作出明智的選擇、遵行神的誡命,「使你們可以存活得福,並使你們的日子在所要承受的地上得以長久」(申五33),活在神的祝福和親密相交之中。──《聖經綜合解讀》
●「平安」:基本和主要的意義是一種「健全的狀態」,亦即全人在一終極和末世性的意義上獲得拯救的狀態。其次(次要的意義),平安指人因進入了健全的狀態而享受心中的平安。
◎此處並非僅提到長壽,還有平安。比起生命的延長,能夠健全的長壽遠比活很久卻受苦來得好。──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樂意順從的教誨會延年益壽。這個應許將實現在許多在今生安享長壽的人身上。況且所有的義人都將享受永生。──《SDA聖經注釋》
【箴三3】「不可使慈愛、誠實離開你,要系在你頸項上,刻在你心版上。」
「慈愛誠實」:神的兩種屬性,前者指神因盟約關係,對人所持的堅定不移的愛,後者表示可靠、穩固、真實。
「刻在你心版上」:神的律法單刻在法版上是不夠的,還要銘刻在心中。――《串珠聖經註釋》
「你要繫……刻」參一9,六21,七3──頗令人吃驚地表達了這些準則的榮耀、默想這些準則,與藉著這些準則而行動(七3)。後期猶太教在理解申命記六8、9之類似語句時拘泥於字句,這幾節經文(事實上還包括出埃及記十三9)就把這種拘泥於字句的作法給排除掉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慈愛」(3節)可譯為「不變的愛」(英文ESV譯本),是盟約中的用語,特指忠誠守約的愛。「慈愛、誠實」(3節)都是指誠實守約(創四十七29)。──《聖經綜合解讀》
「系在你頸項上,刻在你心版上」(3節),比喻牢記在心、隨時提醒(耶三十一33),正如摩西所吩咐的:「系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申六8;十一18)。這句話與第六章末尾的「系在你心上,掛在你項上」(六21)前後對稱、首尾呼應,把三-六章組成一個整體;三-四章是教導尚未成家的兒子,五-六章是教導已經成家的兒子。──《聖經綜合解讀》
「慈愛、誠實」是神的性情(創二十四27;三十二10;出三十四6),因此,神的百姓為人處事的首要品德就是「慈愛、誠實」,對神對人都誠實守約,才能在神和人面前被接納。──《聖經綜合解讀》
●「慈愛」:SH 2617,「履約的忠誠」、「慈愛」。
●「誠實」:「堅固」、「忠實」、「可靠」。
●「要繫在你頸項上,刻在你心版上」:意思就是「牢記不忘」。
◎ 3:3-4 其實重點是對人與對神的「忠誠」、「誠信」,讓自己可以被神和人接納、信賴。我們在引誘來臨時,會背棄神或盟友嗎?──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慈愛和誠實既蒙所悅納,也受人的喜愛。一個人不論多麼友善,如果不能履行承諾,就得不到朋友。──《SDA聖經注釋》
【箴三3 系在你頸項上】有關使用類似護身符的物件來避邪,或作為遵行律法的提醒,可參看:申命記六8的注釋。本節使用的立約用語「慈愛」(h]esed),亦可與這字在耶利米書三十一3形容神「以慈愛吸引」以色列歸向祂一語相提並論。──《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三3 心版】作者有可能是指佩戴小型泥版作為護身符的習慣(參較:創三十八18中猶大的印和帶子)。然而鑒於耶利米書三十一33的對應經文,作者更有可能是指神使律法內化,把它「寫在他們心上」的過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三4】「這樣,你必在神和世人眼前蒙恩寵,有聰明。」
“聰明”。即因審慎精明的行為而獲得的聲望。――《箴言雷氏研讀本》
「聰明」(s*ekel,機靈)在這�埵�乎是有點不恰當的賞賜,RSV 將之「修正」成「聲望」(將希伯來文的讀法從s*ekel改成s^e{m)。但為什麼這個希伯來文名詞不能像它所源自之動詞一樣,根據上下文的提示而解作「亨通」(呂譯、AV 邊註;參,詩一一一10,AV 邊註)呢?那似乎是毫無道理的呀!見二7的註釋{\LinkToBook:TopicID=153,Name=智慧是珍寶與護庇(二1∼22)},與分題研究:「Ⅰ 多面的智慧」第3點{\LinkToBook:TopicID=113,Name=Ⅰ 多面的智慧},原書第33∼34頁。——《丁道爾聖經注釋》
「有聰明」(4節),原文是「有美好的見識」(和合本修訂版)。──《聖經綜合解讀》
●「蒙恩寵」:「找到恩惠」、「被接納」。
●「有聰明」:「有美好的悟性」或「有美好的名聲」。──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有聰明。即“精明”。──《SDA聖經注釋》
【箴三5】「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
“仰賴……不可倚靠”。仰賴有無助地俯臥的意思(詩二二9下;耶一二5下)。不可倚靠的意思是“信賴某事或某人,而不是維護自己的見解”。――《箴言雷氏研讀本》
「仰賴……倚靠」仔細思量之後,會發現這兩個字比初看之時顯得更緊密相關。德萊弗(G. R. Driver)43主張說,譯成仰賴的希伯來字原有的觀念是指面朝下、絕望地躺著──耶利米書十二5b(見呂譯「匍匐而逃」、RSV)與詩篇二十二9b(希伯來文聖經在第10節)就保留了這種觀念。倚靠不是「傾向」,而是「支持你自己」、「依賴」(思高、RSV)。——《丁道爾聖經注釋》
「專心仰賴耶和華」(5節),並不是一句空洞的陳腔濫調,而是具體地遵行神在聖經中的啟示(二6),履行自己的義務、把結果交給神主權的護理;即便是惡人亨通、義人受苦的時候,都要完全信靠神,這才是「專心」。──《聖經綜合解讀》
「倚靠自己的聰明」(5節),原文是「倚靠自己的理解」。「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5節),不是說放棄人的理性和選擇能力,而是說不要把信心放在自己身上,不要按照自己的理解、而要按照神的旨意作選擇。因為人並不是終極真理、也不知道什麼是最好的:「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腳步」(耶十23)。今天,世人「倚靠自己的聰明」,結果是把人的觀點當作真理,又把真理當作人的一種觀點;他們總是說真理介於兩者之間(The truth lies somewhere in between),卻不知真理很可能在兩者之外;他們把聰明人的假設當作證據或邏輯的替代品,而聰明人則自信:如果我們這些聰明人都相信某事,那一定是真的。──《聖經綜合解讀》
●「專心」仰賴:「全心」。
●專心「仰賴」:「信靠」、「信賴」。
●不可「倚靠」:「倚在」、「倚靠(信靠)」、「支撐自己」。──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完全信靠是基督徒唯一合理的立場。全知全能的,已預見並作好準備,以應付所有突然降在人身上的患難。在這種情況下依靠自己的聰明是很愚蠢的。在信靠和相信自己之間動搖也的愚蠢的。
不相信自己的聰明不等於放棄智力和選擇的能力。從聖經和天意的引導中判斷的旨意需要智力。要行走正道到底,就需要被所加強所潔淨的意志。──《SDA聖經注釋》
【箴三5~6】本節可以說是聖徒的生活規範。在被造之時,人原是以神為中心,並與神相交的聖潔存在,但因陷入撒但的誘惑,便淪為生來悖逆神的罪人(羅1:28)。人將順服神的信仰,視為某種宗教束縛或網羅。但是,倘若要尋找自己的存在意義,要更加深遠地理解人生與世界,而參與到神的護理當中,就應該在生活的一切領域承認神是主。因為神是萬有之主,萬物之源。 ――《聖經精讀本》
◎ 3:5-6 意思是即或可以賣弄小聰明讓自己容易過一點,還是應該本著忠誠拒絕誘惑,全心信靠神,神會讓這種人的路「容易走」。──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三6】「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
“認定”。直譯作:知道或認識;即親自認識神,並且與祂有相交。“指引”。直譯作:使直往。即清除障礙,使人能向前直往。――《箴言雷氏研讀本》
認定就是「認識」,不僅有承認的觀念,而是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察覺」、「與……有交通」(參,思高「體會」,現中「以……為依歸」)。本節結束時所作的應許,所提供的不只是引導而已,雖然它含有這個意義(和合、現中);「祂必修平你的行徑」(思高、呂譯、RSV),像祂為那渾然不覺的古列王所做的一樣(賽四十五13;參,賽四十3),將他帶往祂所定的目標去。——《丁道爾聖經注釋》
「祂必指引你的路」(6節),原文是「祂必使你的道路平直」(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我們若在「一切所行的事上」(6節)都不耍小聰明、「不要自以為有智慧」(7節),而是認定神的旨意,「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7節),神必為我們鋪平路途。人若一面「仰賴耶和華」,一面堅持自己的意思,堅持自認為美的道路,就不是「專心仰賴」。──《聖經綜合解讀》
●「認定」:「認識」、「承認」的命令句。
●「他必指引你的路」:原文是「祂必使你路途平坦」。──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原文強調,當祂的僕人在人生的一切活動中承認的時候,將親自將為他們鋪平路途。──《SDA聖經注釋》
【箴三6 指引你的路】以撒哈頓在一篇條約中,命令說他兒子繼位時,藩屬必須順服他,並且「在每一方面修平他的路」。在一首讚美古拉的詩歌中,這位女神說她會為一切尋求她路的人修直道路。──《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三7】「不要自以為有智慧,要敬畏耶和華,遠離惡事。」
許多人起先凡事都認定神、倚靠神,但日子久了就漸漸對自己的肉體失去了警醒,漸漸對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有越來越多的滿意和自負,結果就從倚靠「從上頭來的智慧」(雅三17),變為「自以為有智慧」。所羅門為了鞏固國位,「自以為有智慧」地運用政治聯姻、娶了一千妃嬪(王上十一3),結果卻隨從她們拜偶像、悖逆神,國位到下一代就被神奪回(王上十一12)。──《聖經綜合解讀》
所羅門通過指出自信的危險,強調他上述的勸勉(第5節)。許多人起先完全信靠救主,行走在正道上,但是後來開始信賴自己的成就,終於犯罪悖逆。所羅門自己就有這樣的經歷,但幸運的是,在還沒有為時太晚之前,他認識到自己的慘狀(見王上11:1-13)。──《SDA聖經注釋》
【箴三7~10】“敬畏耶和華”能使人有活力,財政上也富裕。――《箴言雷氏研讀本》
【箴三8】「這便醫治你的肚臍,滋潤你的百骨。」
“肚臍”。即身體。――《箴言雷氏研讀本》
敬畏神的生活是健康的生活;有了健康,生命的年數也增添。“百骨”指全身。――《啟導本箴言註釋》
「肚臍」:或作身體。――《串珠聖經註釋》
「這便醫治你的肚臍,滋潤你的百骨」(8節),指一個人身體的健康,與他內心的平安有著密切的關係。──《聖經綜合解讀》
●「這便醫治你的肚臍」:「它會成為你肚臍的醫治」。
●「滋潤你的百骨」:「成為你骨頭的飲料」。──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肚臍。七十士譯本和亞蘭語譯本為“身體”。精神的健康和身體的健康是密切相關的(箴17:22節)。對於因人生的忙亂和憂慮而緊張的人而言,沒有什麼比認識到積極參與我們的一切活動更有效的鎮靜劑了。它能使我們今生得到滿足,並取得最後的勝利(見腓4:11-13)。──《SDA聖經注釋》
【箴三9】「你要以財物和一切初熟的土產尊榮耶和華。」
奉獻不是交易,而是「尊榮耶和華」(9節),承認神配得這樣的「尊榮」。神不會用財富來交換人的奉獻,但人若「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四10),神也樂意讓他管理更多的恩典:「這樣,你的倉房必充滿有餘;你的酒榨有新酒盈溢」(10節)。真智慧就是願意白白舍去白白得來的東西。──《聖經綜合解讀》
●「初熟的」:「首先」、「起頭」、「最好的」。
●「尊榮」:「使之得尊重, 尊敬, 尊榮」。
◎我們的奉獻是讓神得尊榮,就像我們預備最好的食物給最尊貴的朋友一般,我們也把最好的東西獻給神,因為他值得承受這樣的尊榮。──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瑪拉基引用斥責搶奪者,並能使人有更大收穫的事實,作為奉獻部分財富會使財富增加的理由。(瑪3:8-12)。更重要的原因是,樂意奉獻不斷增長之收入的十分之一和供物,是抵制自私和貪婪之誘惑的保障。會交給忠心的管家更多的今生財富,因為他會正確地予以運用。──《SDA聖經注釋》
【箴三9~10】律法規定,以色列人每年須將新油、新酒、新穀獻給神(利二十三10;民十八12∼13)。凡遵守這命令的,神必傾福與他(申二十八1∼14;瑪三10)。――《啟導本箴言註釋》
正如第一個人亞當代表罪人,復活的耶穌代表所有聖徒一樣(林前1:22),初熟的土產也代表著所有土產。獻初熟的土產給神,是一種信仰告白,意味著承認這一切土產是神所賜的,並表白要按神的旨意使用這些。神將此定為誡命,命令以色列順服(申26:2)。 ――《聖經精讀本》
◎ 3:9-10 提到大家最容易自以為聰明的地方:「減少奉獻」。但作者要求大家一本忠誠信實,在應該奉獻給神的地方,忠實得給神尊重,然後神將以財富回報忠誠信實的人。
【箴三10】「這樣,你的倉房必充滿有餘,你的酒榨有新酒盈溢。」
敬虔會帶來充滿有餘,這個通則與許多處的經文(如:申二十八1∼14;瑪三10)和經歷一致。它若不單是一個籠統的原則(就如約伯的安慰者所持的看法),神就無法如此處所說的得到那麼多的尊榮。所以,第11、12節的位置極恰當地平衡了第8與第10節(並引入第13節及下),提醒讀者注意神還有其他的方式,也有比亨通更好的獎賞。——《丁道爾聖經注釋》
對神「誠實」(3節)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甘心樂意的奉獻(利二十三10;民十八12-13)。「你們的財寶在哪裡,你們的心也在那裡」(路十二34),奉獻是一個人屬靈光景的真實流露,表明人的內心真正敬畏神,承認自己只是神所賜財物的管家,願意按神的旨意來使用。──《聖經綜合解讀》
●新酒「盈溢」:「衝破」、「突破」、「溢出」。──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三11】「我兒,你不可輕看耶和華的管教(或作“懲治”),也不可厭煩他的責備。」
“輕看”。拒絕。“厭煩”。回避。――《箴言雷氏研讀本》
我兒,你不可輕看: 來12:5,6引用了這句話。我們周圍有許多人正在承受著各自的痛苦,也有許多努力在神面前敬虔度日的人遭遇了患難。但是,聖徒斷不能僅僅將苦難視作罪惡的代價,反而要分辨神藉著苦難所欲成就的旨意是什麼(約9:3)。世上的文化、風俗,具有將所有痛苦都視作罪惡的濃厚傾向。但是,痛苦不能成為終極的罪惡。通過試煉,神糾正聖徒的錯誤,磨煉聖徒的軟弱部分,使聖徒的信仰越發剛強(雅1:2-4)<伯2:7,關於苦難>。若不謹慎,聖徒很容易陷入武斷的倫理宗教,從而不包容他人,容易恨惡別人或定別人的罪。尤其是年青人,他們沒有正視現實,迷戀虛妄的理想或夢想而動輒就定別人的罪。但通過失敗和患難 ,反而會讓聖徒謙卑下來,使之有愛心寬容別人。總之,神愛聖徒,且愛到底(約13:1),而且總會給聖徒開一條出路,叫聖徒能忍受試探(林前10:13)。 ――《聖經精讀本》
「輕看」毋寧說是「拒絕」(參,撒上十五23);這對生活而言更為真實,對於艱困之生活的自然反應是憤恨,而不是輕蔑。而厭煩的意義不如說是「畏怯」。這節經文前後兩半中,意志與情緒上這種雙重的反抗是對本章之主旨「仰賴」(5節)所作的否定,會使管教無用。參希伯來書十二5∼11,該處引用了這�堙A並且詳加說明。——《丁道爾聖經注釋》
神不但賜福人(5-8節),也「管教」(11節)人。真智慧需要付出代價,經過神的訓練才能得著。人若「輕看」(11節)、「厭煩」(11節)神的管教和責備,不但不能得著真智慧,反而會內心更剛硬、更加遠離神。──《聖經綜合解讀》
●「責備」:「改正」、「指責」。
◎神的責備與管教,是他對我們愛的表現。這一點,我們注意到了嗎?──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管教(或作懲治,musar)。見箴1:2注釋。所羅門的話題從興旺轉到逆境。常常利用逆境來使人認識到危險。
厭煩(ma'as)。,主要含義是“反感”,“畏縮”,“厭惡”和“畏懼”。有人會因患難而更加遠離,因為他們覺得殘酷無情。這與下一節的事實相去甚遠。──《SDA聖經注釋》
【箴三11~20】智慧非輕易可得,要經過責備和管教的過程(11∼12節)。有了智慧,生命,長壽、富貴、平安隨之而來(13∼18節)。沒有這智慧,天地也不能建立(19∼20節)。――《啟導本箴言註釋》
第1∼10節像孩子一樣的信靠,必須與現在擺在我們面前之成熟的智慧並存。這一個段落預先展露出偉大的第八章,將智慧看作是財寶(經常都是難以贏得的,11∼12節),這智慧使得其他一切都井然有序(13∼18節)──事實上,若沒有智慧,整個宇宙根本就無法存在(19∼20節)──而智慧所賦予擁有它之人最寶貴的,乃是平安(21∼26節)。——《丁道爾聖經注釋》
【箴三12】「因為耶和華所愛的,他必責備,正如父親責備所喜愛的兒子。」
神的「管教」和「責備」(12節)都是出於愛, 「因為耶和華所愛的,祂必責備,正如父親責備所喜愛的兒子」(12節)。這位父親反復提醒兒子要「聽」(一8;四1、10;五7;七24),就是要我們聆聽天父的訓誨(申六3)。真智慧就是甘心樂意地接受管教,就能在愛的管教中成長。來十二5-11引用了11-12節。──《聖經綜合解讀》
保羅就此進一步指出(來12:5-11),當地上的父親管教我們的時候,我們尊敬他們。因為我們可能從小就知道他們這樣做是出於愛我們。的兒女們應當相信一切都在天父的掌管之下。只要他們樂意接受管教,從中學到應有的教訓,天父就會悅納他們,為了他們的益處而安排環境。──《SDA聖經注釋》
【箴三13】「得智慧、得聰明的,這人便為有福。」
人若倚靠神(5-8節)、尊榮神(9-10節)、順服神(11-12節),就能得著真智慧,這是最「有福」(13、18節)的財富。13-18節是一首讚美智慧價值的詩,以「有福」(13節)開始、「有福」(18節)結束。──《聖經綜合解讀》
13-26節的主題是智慧的價值,形成一個交錯對稱結構:
oA. 智慧對於人的價值(13-18節);
o B. 智慧對於神的價值(19-20節);
oA1. 智慧對於人的價值(21-26節)。──《聖經綜合解讀》
● 3:13 一開始便是「有福阿!」或「福氣啦!」的感嘆,很像太 5:3-11 八福的句型。
◎ 3:13-18 是一首詩,開頭與結尾都是「有福」。──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兒女經過天父的管教以後,找到了蒙福的途徑,並繼續吸取天國知識的寶藏。以敬畏開始,在智慧中進步,並暢飲永不斷流之生命泉的人,將享受所有的福氣(見約4:14)。──《SDA聖經注釋》
【箴三14】「因為得智慧勝過得銀子,其利益強如精金,」
得(呂譯「從……所得的益處」,現中「益處」):這個字含有兩方面的意義,包括買賣與從買賣所得的財富,所以 Moffatt 譯作「收益」。那就是說:智慧能使你成為一個富足之人,遠勝於金錢所能給你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因為得智慧勝過得銀子,其利益強如精金」(14節),可譯為「因為智慧的獲利勝過銀子,所得的盈餘強如金子」(和合本修訂版)。當錢財妨礙一個人去尋求智慧時,就會成為他的網羅:財富越多,人越愚妄。──《聖經綜合解讀》
● 3:14 直譯是「因為它(指智慧)的獲利勝過銀子,它的報酬率勝過金子」。──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所羅門把智慧的價值與其他貴重的東西相比。他以金銀的交易作為比喻(見王上10:21-23)。他熟知這些貴重金屬的價值。但他認為智慧的價值更大更持久。當愛錢財的心妨礙一個人去把握更多的真智慧時,他物質的財富就成了一個網羅(見提前6:9,10)。如果必須作出選擇的話,擁有智慧而在金銀方面貧窮,要勝過選擇世俗的財富而在智慧和其他永恆的財富方面貧窮。──《SDA聖經注釋》
【箴三15】「比珍珠(或作“紅寶石”)寶貴,你一切所喜愛的,都不足與比較。」
“珍珠”。更可作:紅寶石或珊瑚。――《箴言雷氏研讀本》
你一切所喜愛的: 字面意思是“你所擁有的一切寶貝”,指任何事物均無法與智慧相媲美。 ――《聖經精讀本》
「紅寶石」(和合本小字、呂譯、AV):(若要賣弄學問,可以說)或許是「珊瑚」,這當然是紅色的東西(哀四7),如眾所週知的,這是非常寶貴的。所以,對我們來說,紅寶石仍然是最接近的等同字眼。——《丁道爾聖經注釋》
●「珍珠」:原文是「珊瑚」,實際上可能是「珍珠」、「珊瑚」、「紅寶石」。當時紅寶石被當成是最貴重的寶石,紅寶石和藍寶石一樣,是一種被稱為剛玉(corundum)的礦石,成分主要是氧化鋁。──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珍珠(或作紅寶石)。含義不明。有人譯為“各種寶石”。還有人譯為“珊瑚”,因為有一個相似的阿拉伯詞意為“分叉的”。根據第14節,這是指非常貴重的東西,甚至超過 “精金”,因為所羅門似乎以它作為比喻的高潮。智慧非常寶貴。人所喜愛的一切都不能與它相比。七十士譯本為“寶石”。──《SDA聖經注釋》
【箴三15 紅寶石被視為最貴重的寶石】新國際本之「紅寶石」,和合本作「珍珠」(參小字)。紅寶石和藍寶石一樣,是稱為剛玉(corundum)之礦石的形式之一種,成分主要是氧化鋁。但紅寶石卻遠為罕見,因此被視為更加貴重。
埃及哲人蒲他霍特普亦將真智慧比作珍奇的寶石(綠寶石),這種模擬因而更有份量。鑽石當時仍未發現。──《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三16】「她右手有長壽,左手有富貴。」
富貴為世人所看重,長壽尤重于富貴(右手的位置重要過左手),但智慧同時給人富貴和長壽,因此比一切都寶貴。不敬畏神的人雖也有長壽、富貴的,但憑奸惡得來,毫無價值(詩四十九16∼20;七十三17∼19)。――《啟導本箴言註釋》
從舊約聖經看來,對於屬地的祝福所作的估價,再也不可能有比這更恰當的了。富貴等乃是左手的恩賜,具有極高的價值,但並不是沒有條件的,也不是最貴重的;從右手所得之長壽,就比財富更寶貴;既然這兩者都是智慧所賜予的,智慧就比它們都更為寶貴。輕忽之人雖然也可能活得長壽,又受人尊崇(詩四十九16∼20),但他們所得的卻是會溜走的福分,是沒有價值的;進一步請見第18節。——《丁道爾聖經注釋》
「她右手有長壽,左手有富貴」(16節),原文是「她右手有長壽,左手有財富和尊榮」(和合本修訂版)。右手代表尊貴,「長壽」比「富貴」更重要。所羅門向神求智慧,神也賜給他「富足、尊榮」(王上三11)和「長壽」(王上三14)。但是,「她右手有長壽,左手有富貴」,並不是說有智慧就有「富貴」和「長壽」,而是說智慧比「富貴」和「長壽」更加寶貴,是這兩者的來源。──《聖經綜合解讀》
●左手有「富貴」:「財富和尊榮」。──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智慧從來不是單獨臨到的。所羅門選擇向求智慧,同時也得到長壽,興旺和尊榮的承諾(王上3:5-14)。他描寫智慧的手中拿著所有這些其他的恩賜。在《列王記》所列舉的恩賜中,長壽排在最後,是以順從的命令為條件的。在《箴言》裡,所羅門把長壽放在第一,拿在右手。這在東方人中被視為尊貴的位置(見詩110:1)。財富和榮譽則拿在左手。
雖然這個應許在今日一般可視為義人永恆的報賞,但聰明和智慧對於今生的長壽和興旺也是大有好處的。許多人受苦是因為吃了有害健康的東西,染上不健康的習慣。研究飲食和健康的關係,在生活上努力與創造主的計畫和諧,這也是智慧的一部分。雖然今日的智慧者不一定很有錢,但他們將發現“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義人總是會尊重智慧的(提前6:6)。──《SDA聖經注釋》
【箴三16~17】長壽,富貴,平安: 這是神賜給有智慧者的賞賜。這些賞賜不僅局限於此,甚至通過耶穌基督延伸至永遠。新約所特別強調的智慧,就是來生的祝福與關於永生的真知識(羅8:18;林前15:19)。 ――《聖經精讀本》
【箴三17】「她的道是安樂,她的路全是平安。」
“平安”(希伯來文是Shalom)。和諧,健全。――《箴言雷氏研讀本》
「她的道是安樂;她的路全是平安」(17節),因為只有從上頭來的智慧、而不是世界轉瞬即逝的娛樂,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和持久的滿足。──《聖經綜合解讀》
許多人認為無聊的娛樂活動只是消遣的方式而已,但只有追求智慧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和持久的滿足。所羅門強調,真正的平安和福惠,在於行走人跡罕至的智慧之路,而不是隨波逐流,去尋求轉瞬即逝,毫無益處的娛樂。──《SDA聖經注釋》
【箴三18】「她與持守她的作生命樹,持定她的俱各有福。」
“生命樹”。即生命的來源(比較創二9;啟二7)。對於得到智慧的人來說,智慧是生命的來源。――《箴言雷氏研讀本》
“生命樹”:可能指伊甸園中結不朽果子的樹(創二9),說明人與神的正確關係是得到心靈力量的源頭。本節可意譯為:“誰擁有智慧,誰便得到生命的源泉;誰堅守智慧,誰便蒙福”。――《啟導本箴言註釋》
「生命樹」:比喻長壽、平安。――《串珠聖經註釋》
智慧……作生命樹: 這裡的“生命樹”,是指創2:9的生命樹。故本節的智慧是賜人永生的智慧,是認識唯一真神與他所差來之耶穌基督的智慧(約17:3)。欲得拯救人的智慧,就當持守順服神啟示的信心。這與亞當與夏娃因違背神命令而吃善惡果,使自己陷於死亡的事件相對比。 ――《聖經精讀本》
「生命樹」關於這個優美的隱喻,見分題研究:「c 道德的與屬靈的」第三段{\LinkToBook:TopicID=143,Name=c 道德的與屬靈的},原書第54頁。——《丁道爾聖經注釋》
「她與持守她的作生命樹;持定她的,俱各有福」(18節),原文是「她給持守她的人作生命樹,謹守她的必定蒙福」(和合本修訂版)。亞當夏娃在伊甸園選擇了悖逆神,偷吃分別善惡樹的果子,想「如神能知道善惡」(創三6),結果不但沒能得到智慧,反而與生命樹隔絕(創三22)。現在,神給人第二次選擇的機會,讓我們作出智慧的選擇,準確地活在神面前,重新連上生命的源泉。這智慧是賜人永生的「真智慧」(21節),「持定她的」,可以讓我們認識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祂所差來的耶穌基督(約十七3),使我們將來「可得權柄能到生命樹那裡」(啟二十二14)。──《聖經綜合解讀》
●「生命樹」:意思應該是「生命的源頭」,可能指著 創 2:9 伊甸園中的生命樹。
●「持定」:「抓緊」。
●「持定她的,俱各有福」:「抓緊她的必蒙福」。──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由於我們的始祖拒絕了智慧的引導,隨從了撒但,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吃到生命樹的果子。的智慧將引導我們走生命的道路,獲得相應的成效,使我們在今生更加豐富和長壽,在來生得享生命樹的果子(啟22:14)。──《SDA聖經注釋》
【箴三18 生命樹】生命樹的主題在古代近東的史詩和藝術中頗為常見。在《吉加墨斯史詩》中,有一種稱為「老人年輕」的植物,生長在宇宙河流的河床。
樹木在古代近東的藝術和圓筒形印章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學者經常都將這些樹木解作是生命樹的代表,但在未有更多文學的支持以前,這仍是未能確定的詮釋。箴言將這樹轉化為智慧的形象。與箴言十一30一樣,以「生命樹」作為其化身的智慧,是更充實、更豐富的生命之鑰。
「擁抱」(和合本:「持守」)智慧一語和箴言好幾處經文(八17,十八22)一樣,含有男女關係的意味。智慧可與三十一章10節之「才德的婦人」相提並論,並與「愚昧的婦人」(九13∼18)和「淫婦」(五3∼14)相對。美好婚姻和開花結果的樹所包含的豐饒和滿足,在此被描繪成值得追求的目標。──《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三19】「耶和華以智慧立地,以聰明定天,」
耶和華以智慧立地: 作者屢次說明智慧的卓越性之後,開始描述智慧與神的關係。智慧是神聖潔的能力,是創造的基礎。並且因著神的智慧,萬物才有秩序,得以維持。今天的科學,也證實了神在萬物中所彰顯之奧妙的智慧,我們不得不為此而驚歎。但是宇宙中依然充滿人類所未曾發現的無窮奧秘。 ――《聖經精讀本》
●「定」天:「設立」、「建立」、「固定」。──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所羅門把智慧說成是的大能,創造諸天並保護信靠祂的人。有人認為這裡“智慧”指神格的第二位,萬物都是藉著祂創造的(西1:16;約1:1-3)。箴8章的部分內容是有這樣的意思。但在這裡平行句中智慧,聰明和知識的運用,說明所羅門在寫本章時並沒有這樣的想法。──《SDA聖經注釋》
【箴三19~20】這個至尊至貴的真理,將會在八22及下予以擴充;智慧只有一個,是不能分割的──對神與人,對最具尊榮之作為(19、20節)與最尋常之作為(21、27∼35節)而言都是如此。——《丁道爾聖經注釋》
19-20節是智慧對於神的價值。智慧是神創造、審判、護理的工具。神是智慧的主,因著運用智慧,宇宙萬物才井然有序、得以維持。因此,神的百姓為人處事,一定要「謹守真智慧」(21節)。──《聖經綜合解讀》
◎ 3:19-20 論及智慧是神創造、行事的工具。──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三19~20 古代宇宙觀的用語】箴言和詩篇一○四2∼9一樣,詳細將耶和華形容為萬有之主,以及將宇宙塑造為井然有序之房屋的「神聖建築師」(參較:伯三十八4∼7)。這幾節經文又加上了另一個層面,將神擬人化為「智慧」(見:詩一○四24;耶十12)。神明的「願望」若能與智慧相提並論,埃及的《亞頓讚美詩》就表達了相似的概念:「當惟獨有你時,你照自己的願望創造了世界!」按照哲人的說法,為要完全彰顯神的臨在和關注,創世之後,天地的架構還要繼續維持。
「深淵」在希伯來原文(tehom)是指原始的宇宙性海洋。在巴比倫創世史詩《埃努瑪埃利什》史詩中,瑪爾杜克將代表宇宙性海洋的查馬特一分為二,造成天上的水和天下的水。──《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三19~26】智慧在宇宙的創造過程�塈篝t一個有力的角色。借她,神使混沌變成有秩序。因此,智慧在人類生命�堣]有影響力。――《箴言雷氏研讀本》
【箴三20】「以知識使深淵裂開,使天空滴下甘露。」
神以智慧掌管大自然,包括地下的泉水(深淵)、天空的雨露。――《串珠聖經註釋》
「使深淵裂開」(20節),可能指大洪水(創七11)。──《聖經綜合解讀》
●「使深淵裂開」:跟當時創造的觀念有關,或 創 7:11 洪水的記載相關。
●「天空」:原文是「雲彩」。──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有人認為這是指天上的水和天下的水分開(創1:6-8),也有人認為這是指地球上出現的江河。設計和運作這樣的體系,不用雨水的澆灌來滋潤大地,並平衡全球的氣溫,需要有的智慧(見創1:6注釋)。
這個體系在洪水時發生了完全的改變,雨水代替了甘露。江河變成水溝。天上和天下的水不再平衡。但地球上大部分地區還是可以住人的。這進一步顯明了的智慧和先見之明。──《SDA聖經注釋》
【箴三21】「我兒,要謹守真智慧和謀略,不可使她離開你的眼目。」
「不可使它離開 ...... 」:應作「不可使它們離開 ...... 」。――《串珠聖經註釋》
“他”的指代不明。有人認為是指“智慧”和“謀略”。然這兩個是陰性名詞,而“他”則是陽性。但只有這樣指代,本節的意思才清楚。──《SDA聖經注釋》
【箴三21~26】這幾節描寫得到智慧的人所能享有的無比平安。――《啟導本箴言註釋》
21-26節是智慧對於人的價值。人若「謹守真智慧」(21節),就能得著安息,裡面「必不懼怕」(24節)。因為當審判來臨的時候(25-26節),神「必保守你的腳不陷入網羅」(26節)。
◎ 3:21-26 提到智慧( 3:26 提及這個智慧的特徵是依靠神)將保護人坦然無懼,安然入睡,不必膽顫心驚。
【箴三21~35】智慧的意義已經非常清楚,乃是指與神同行(23、26節);而清楚說明這個熟悉隱喻之弔詭的,乃是第21節用來讚賞機靈的方式(tu^s%iyya^, m#zimma^;參分題研究:「Ⅰ 多面的智慧」第3、4點{\LinkToBook:TopicID=113,Name=Ⅰ 多面的智慧},原書第33∼34頁),將它與第19、20節之宇宙性的智慧相提並論。就著某個層面來說,這�堜甡陶\要賜給我們這種生活的平靜,是來自於神純全之準則(22、23節,是第21節的結果)絕對美好的安排;就著更深的層面來看,則是來自耶和華親自的眷顧(26節)。第25節的字彙就像一27的一樣明確,強調兩條道路之間的對比。
已經詳細解說之真誠的信靠(1∼12節)與智慧(13∼26節),將要由愛來證明。所以本章就以實例說明「在你一切所行的路上」(參,第6節呂譯)認識神是什麼意思來結束。——《丁道爾聖經注釋》
【箴三22】「這樣,她必作你的生命,頸項的美飾。」
「它必作你的生命」:或作「它們必作你心靈的生命」;這裡和21節的「它們」皆指智慧與謀略。本節指出它們是內在生命的源頭和外在的美飾。――《串珠聖經註釋》
「真智慧 תּוּשִׁיָּה/tü·she·yä’」(二7;三21;十八1),又被譯為「真知識」(八14),原文的意思是「良好的、有效的智慧」。「真智慧」是人內在生命的源頭(四23),所以「必作你的生命」(22節);能使人活出榮耀,就像「頸項的美飾」(22節)。主耶穌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凡敬畏神的人,都會源源不斷地得到生命的供應:「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四十31)。──《聖經綜合解讀》
生命(nephesh)。KJV版為“靈魂”。該詞在《舊約》中多半指“人”。如“若有人……誤犯”(利4:2),“向那吃血的人”(利17:10)。“你靈魂所追求的”等於“你所追求的”。
耶穌來,是要使祂的羊群得生命(約10:10),並且得的更豐盛。凡尋求侍奉,得蒙悅納的人,必不斷得到新的靈力,智力和體力。──《SDA聖經注釋》
【箴三23】「你就坦然行路,不至碰腳。」
「不至碰腳」:不會碰到石頭而跌倒(詩91:12)。――《串珠聖經註釋》
你就坦然行路: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生活中充滿著不安與緊張。日積月累的社會矛盾,失業或意外的事故,甚至對核武器的恐懼都在不斷加增我們的不安。但耶穌卻強調不要憂愁(約14:1),不應為明天的事憂慮(太6:34)。 ――《聖經精讀本》
「不致碰腳」(23節),指不會碰到石頭而跌倒。比喻人若與神同行,就能「坦然行路」(23節)。──《聖經綜合解讀》
凡這樣侍奉的人必充滿信心而安全地行走,因為他們行在智慧的道路上,沒有絆腳石讓他們跌倒。但那些左顧右盼尋歡作樂的人,必絆跌在意外的障礙上,落入罪孽和悲哀之中。──《SDA聖經注釋》
【箴三24】「你躺下,必不懼怕;你躺臥,睡得香甜。」
睡眠時不再有清醒時的警覺,任憑仇敵所擺佈,處於類似死亡的無意識狀態。聽從勸導的人在躺下時也充分意識危險和死亡。但他能像一個疲倦的孩子安然入睡。──《SDA聖經注釋》
【箴三25】「忽然來的驚恐,不要害怕,惡人遭毀滅,也不要恐懼,」
「惡人遭毀滅」:應作「惡人加諸智慧人身上的毀滅」。――《串珠聖經註釋》
面對突然而來的意外危險,是很難保持無畏心態的。只有那些堅信凡事互相效力為了益處的人(羅8:28),才能以平靜的情緒和鎮定的舉措來處理危機。的子民不必事先去考慮今後的困難而提前受苦。他們應當靠著的力量去應付每天的難題。他們要相信,所引導他們進入的環境,是為了堅固他們的信心,使他們可以準備好應付更大的困難。如果他們想要列在變化升天的人當中,就要準備好在一個沒有中保的世界裡站立得住,面對人間的鬥爭和不加抑制的各種自然災害。──《SDA聖經注釋》
【箴三26】「因為耶和華是你所倚靠的,他必保守你的腳不陷入網羅。」
相反地,惡人必陷入網羅。參看第一章18節的腳註。――《箴言雷氏研讀本》
參詩121:3。──《SDA聖經注釋》
【箴三27】「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
「那應得的人」:配得恩惠或有需要的人。――《串珠聖經註釋》
「那應得的人」(27節),指確實需要幫助的人。
真智慧,就是「若有行善的力量」(27節),就「不可推辭」(27節),因為神的恩典越用越多。──《聖經綜合解讀》
智慧人會突然轉到實際的事務,開始提出以下五節的規勸。行善要及時,這樣就有更大的價值。不做力所能及的善事,是對人和的掠奪。審判席上的人子認為,那些藐視最卑微兄弟的人,就等於藐視主自己(太25:45)。
如果在有能力的時候拖延合法的債務,那這就是在詐取債權人的錢財,可能使他陷入困境。同樣,不説明有需要的人就是加重他的困難。到了我們最後想要幫助的時候,也許已經太晚了。惡者可能已經制服了那個不幸的人,或者更加積極的幫助者已經得到了我們未及得到的福氣。──《SDA聖經注釋》
【三27~28】對“應得的人”,特別是貧苦和有需要的人,若有力量幫助他們,不可推辭(看徒九36;加六10;參利十九13;申二十四14∼15)。助人應慷慨、及時。――《啟導本箴言註釋》
第27a節的希伯來文(「……它的所有人」,中文在後半節,譯作那應得的人)清楚說明瞭延遲不僅是不體諒別人的,更是不公允的;利未記十九13的措詞所強調的是後者,而申命記二十四14、15則是強調前者(這個箴言積極的一面是bis dat qui cito dat:「給得甘心樂意的人,他所給的乃是雙倍」)。——《丁道爾聖經注釋》
【箴三27~30】認識神(6節)會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箴言雷氏研讀本》
本文描繪了真正的鄰舍關係。值得注意的是,本文的教導都使用了否定句。相反,耶穌的登山寶訓或保羅書信的教導,均積極肯定地談論了信仰與倫理的問題。請比較3:30與太5:44。十誡中的第九、第十誡命,也是關於鄰舍的命令,耶穌基督的黃金律也強調要愛鄰舍(太22:37-40)。隨著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精細和複雜,人與人之間本當親密的關係變得愈來愈遠,社會在失去對話,越來越冷漠。越是這樣我們越能認識到順從神的愛人如已的命令是何等重要。 ――《聖經精讀本》
27-35節列出了神所喜悅的事,也列出了神所憎惡的事;列出了對待鄰居應有的態度(27-30節),也列出了對待惡人當有的立場(31-35節)。真智慧(13-18節)就是體貼神的好惡,選擇神所喜悅的,遠離神所憎惡的,「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祂」(5-6節)。真智慧讓我們明白神的工作法則(33-35節),因此甘心及時行善(27-28節)、不傷害別人(29-30節)、不嫉妒惡人(31節),凡事正直(32b)、公義(33b)、謙卑(34b),單單討主喜悅。──《聖經綜合解讀》
【箴三28】「你那裡若有現成的,不可對鄰舍說:“去吧!明天再來,我必給你。”」
行善要慷慨、及時。――《串珠聖經註釋》
本節與太5:42、雅2:16等相關,出人意料的是,我們常常對鄰舍漠不關心。倘若不能在小事上幫助鄰舍,再冠冕堂皇的口號均無濟於事(太10:42;約壹4:10,11)。事實上,只有忠於小事的人才能忠於大事(路16:10)。換言之,只有懂得在小事上助人的人,才可以在大事上助人。 ――《聖經精讀本》
真智慧,就是若能幫助人,就要立刻幫助,因為拖延就不是「愛人如己」(利十九18),必然會得罪神(28節)。有些人慣於搪塞前來求助的人,有些人故意讓人往返多次,動機只是為了炫耀自己、顯示自己支配別人的能力,只能說明他們沒有智慧,幫了也白幫。──《聖經綜合解讀》
◎ 3:28 說「延遲幫助」是一件「惡事」。應當「立即給予幫助」。 3:27-28 就是說「能幫助別人的就要立刻幫助」。
許多人慣於搪塞前來求助的人。無論是還債還是捐助,有些人總喜歡讓對方往返多次才拿到錢。拖延的動機也許只是為了炫耀自己,顯示自己支配別人的能力。所羅門指出,這樣的行為與的僕人是不相稱的,說明他們心中缺乏無私的愛。沒有這樣的愛,人就不配自稱為真基督徒。──《SDA聖經注釋》
【箴三29】「你的鄰舍既在你附近安居,你不可設計害他。」
不可設計: “設計”指“將字刻在版上”。伯4:8;詩129:3則用以指“耕地”。本節意味著,不可像農夫為了撒種而耕地一樣,有計劃地行惡。 ――《聖經精讀本》
真智慧,就是不可傷害別人(29-30節),也不可嫉妒惡人(31節),因此神「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羅二6)。──《聖經綜合解讀》
◎ 3:29-30 意思是不可害鄰舍,也不可無故與其他人爭執或爭訟。簡單的說就是要廣結善緣,保持跟其他人良好的人際關係。
這是警告不誠實的行為,和故意欺騙信任他的鄰居。真正的智慧所帶來的報賞是在新天新地的財富中享受永遠的幸福。因虧待毫無疑心的朋友而喪失將來的福氣,那是何等的愚昧!人心就是這樣虛偽,以致有些掠奪鄰舍的人認為自己並沒有錯(見耶17:9)。──《SDA聖經注釋》
【箴三30】「人未曾加害與你,不可無故與他相爭。」
●「相爭」:「爭論」、「爭訟」。──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第三個“不可”,指無緣無故的爭辯。現在和過去一樣,有些人僅憑想像而訴訟。如果不是有人真的傷害了我們,而又有可能進行彌補,我們就不要主動對他採取行動。
可能認為,這句勉言允許與傷害我們的人爭訟,似乎有違於保羅的教導(林前6:1-7),但是我們把兩段文字比一下,就可看出它們是完全和諧的。保羅對哥林多信徒所說的是兄弟之間的爭訟。我們寧可遭受損失,也不要把兄弟告上法庭,公開他對我們的虧負。完全有能力彌補我們的損失。但律法的保護是針對一切受到傷害的人。信徒完全可以就不信者的惡意行為尋求保護(羅13:3,4)。──《SDA聖經注釋》
【箴三31】「不可嫉妒強暴的人,也不可選擇他所行的路。」
“嫉妒強暴的人”:強暴的人得勢,為神所憎惡(32節);必如糠秕為風吹去,不必羡慕,更不可走他們的前路(一10∼16)。――《啟導本箴言註釋》
「嫉妒」:指羡慕惡人蒙福。――《串珠聖經註釋》
●「強暴」的人:「暴力」、「錯誤」、「殘酷」、「不公義」。
◎ 3:31-35 要讀者不要羨慕惡人,因為神要把好處給智慧人,惡人終究招禍。──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傷害他人的人似乎興旺,誠實的人反而沒有收穫。他有可能因此而產生嫉妒。──《SDA聖經注釋》
【箴三32】「因為乖僻人為耶和華所憎惡,正直人為他所親密。」
“乖僻”。執迷不悟。“他”。指耶和華。“親密”。一次祕密的交談。乖僻的人是神所厭惡的,但祂卻以義人為親密的朋友。――《箴言雷氏研讀本》
「作惡的人」(現中、RV、RSV),或乖僻人(和合、呂譯、AV):見二14、15的註釋{\LinkToBook:TopicID=153,Name=智慧是珍寶與護庇(二1∼22)}。之所以要拒絕對無恥之道路的嚮往,至高的原因在於一個人必須在兩個極端之間有所抉擇,就是在神的憎惡與祂「親密的友情」之間作選擇(AV、RV「祕密」;希伯來文so{d[:參,十一13的註釋{\LinkToBook:TopicID=188,Name=說得愈少,愈容易彌補(十一12、13)});RSV 將這一點表達得相當好:「但正直人受祂信託。」——《丁道爾聖經注釋》
「乖僻人為耶和華所憎惡」(32節),原文是「走偏方向的人是耶和華所憎惡的」(和合本修訂版)。──《聖經綜合解讀》
●「乖僻」人:「走錯路」、「走彎曲路」、「不正直」。台語譯本用「橫逆」來描述這樣的人。──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乖僻人。指轉離正路的自負者。討厭惡他們的行為。如果他們執迷不悟,就只能遭到懲罰和最後的毀滅(箴節14:12)。
親密(sod)。“商議”,“密談”,“親熱”。交談可能是秘密的,如摩3:7。的秘密就是在聖經,大自然和天意的引導中啟示祂自己。不信的人即使享盡最富貴榮華,對將來卻仍毫無把握。對死亡充滿恐懼。但追隨聖道的人卻明白天意的運作,以同樣的鎮靜和把握,來面對生死禍福。──《SDA聖經注釋》
【箴三33】「耶和華咒詛惡人的家庭,賜福與義人的居所。」
“義人”。即行為正直的人。――《箴言雷氏研讀本》
神的「咒詛」(33節)不是出於仇恨或惡意,而是悖逆神的自然結果。「惡人」(33節)既自以為是、心裡剛硬,「惡人的家庭」(33節)必然是矛盾重重,而且拒絕神幫助他們的家庭重建幸福。但人只要把心門打開,神的慈愛就會進入每一個「義人的居所」(33節),把平安和福氣帶到那裡。──《聖經綜合解讀》
神的咒詛不像人的咒詛。人們咒詛是出於仇恨或恐懼,希望對方受到傷害。巴勒之所以讓巴蘭咒詛以色列,是因為相信巴蘭可以通過咒語使無辜的以色列人遭殃(民22-24章)。的咒詛不是出於仇恨或怒火的爆發。聖經中一些最嚴厲的咒詛記載在申28章中。其中有許多是宣佈不順從的命令的自然結果。
巴比倫人攻佔耶路撒冷的部分原因,是希西家沒有向巴比倫的來賓見證真神的大能恢復了他的健康(賽39章)。但是在耶利米的時代,如果希西家的後裔能歸向並祈求的幫助,耶路撒冷的命運還是可能逆轉的(耶17:19-27)。巴比倫人念念不忘他們所見過的財寶,很想找機會來掠奪以色列。
綜合研究聖經的咒詛可以看出,許多預言是悖逆不可避免的自然結果。
“耶和華咒詛惡人的家庭”,因為罪人的剛愎自用,使慈愛的無法幫助他們與生命幸福的永恆律法和諧。
“賜福與義人的居所”也一樣。只要把門打開,的慈愛就會進入每一顆心,每一個家庭。祂到哪裡,就把平安和福氣帶到哪裡(見啟3:20)。──《SDA聖經注釋》
【箴三34】「他譏誚那好譏誚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
“譏誚”。嘲笑,戲弄。“好譏誚的人”指嘲笑、戲弄別人的人。――《箴言雷氏研讀本》
本書多處比較說明了“謙卑”與“驕傲”(11:2;12:9;16:18,19)。本節則與路18:9-14有密切聯繫。“謙卑”是指,在神面前完全承認作為人的虧缺,並熱切渴慕神的恩典。並且,體現了在與人相處時,從不居高臨下,反而服侍別人的高貴人格(太20:28)。 ――《聖經精讀本》
神讓「好譏誚的」(34節)驕傲人自食其果,卻給「謙卑的人」(34節)帶來憐憫和拯救。雅四6引用了34節的七十士譯本。──《聖經綜合解讀》
●「好譏誚」:「嘲笑」、「譏諷」。──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讓好譏誚的人自食其果,卻給謙卑的人帶來憐憫和拯救的大能。雅4:6引用的就是本節的七十士譯本。──《SDA聖經注釋》
【箴三35】「智慧人必承受尊榮,」
35下 直譯作:但愚昧人高舉羞辱。“智慧人必承受尊榮”,然而,“愚昧人”卻推銷“羞辱”。這做法跟他們的性情一致。――《箴言雷氏研讀本》
第二行直譯作「但高陞(或除去)愚昧人乃是(或必是)羞辱」。「除去」的意義較清楚;但學者提出各種不同的重組,要得到與第一行比較勻稱的結構。七十士譯本的讀法(「不虔誠之人高舉羞辱」)在經文上是最接近之變通的選擇,但它所作的改進卻是有待證明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愚昧人高升也成為羞辱」(35節),意思是愚昧人升得越高,最後也摔得越慘。──《聖經綜合解讀》
這個對句說明34節的謙卑人是智慧的,而好譏誚的人則是愚昧的。這與所羅門關於真智慧價值的總論述是一致的。謙卑的僕人重生進入天國的家庭,以兒子的身份承受榮耀。而驕傲剛愎的罪人表面的高升只是恥辱的前奏。那時,救恩的計畫和每一個罪人的歷史將在宇宙的大會上展開審查(箴16:18;林後5:10)。──《SDA聖經注釋》
【思想問題(第3章)】
1 耶穌對真信仰的定義(太22:37-40),和本章是否類似?參1, 3, 7, 11, 27-35節。
2 本章似乎說人的行義和神的施恩兩者有因與果的關係(見4, 8, 10),那麽不如意的遭遇是否表示人必定犯了罪和惹神發怒?參11-12節。你的善行和敬虔若又只為了博取神的福氣,有何不妥?
3 人行善應有什麽態度呢?參27-28節; 利19:13; 申24:14-15。人為何有不肯行善的傾向呢?
──《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