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上 3 - 章例證與靈感集錦撒母耳記上 3
撒母耳記上第三章拾穗
【撒上三1】「童子撒母耳在以利面前侍奉耶和華。當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 「不常有默示」,可譯為「不普遍有異象」。箴言有一句話說︰「沒有異象,民就放肆。」神的子民一沒有異象,事奉就失去目標,許多的混亂就要接踵而來。 他們雖然仍誦讀摩西五經,那不過是留傳下來的話語,是神從前所說的話,而不是神今日所說直接而新鮮的話。神的話語一稀少,生命就得不到供應;神的子民定規死寂、下沉,缺少該有的活力。── 陳則信《默想撒母耳記上》 應譯作「耶和華的話語稀少,異象也罕見」,這是一幅可悲的圖畫,描寫當時以色列人靈性的荒涼:神的啟示停止了。──《串珠聖經注釋》 “不常有默示”。離經背道和缺乏預言,是以利時期的特色。――《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撒母耳漸漸長大(二26),此刻應是少年,(猶太史家約瑟夫推算他此時為12歲)。耶和華神的啟示在士師時代一直很少,先知寥寥可數。因此神給小撒母耳的啟示便顯得分外重要。――《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童子: 猶大的歷史家約瑟夫認為撒母耳時值十二歲。以色列人認為孩子到了十二歲,就是成年人(路2:42)。因此推測撒母耳是在十二歲時開始預言活動。 耶和華的言語稀少: 指出當時對耶和華的話語漠不關心的腐敗光景(詩74:9)。神的話語對靈性遲鈍的人毫無價值(太7:6)。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童子」(1節)的意思是「少年、僕從」,此時撒母耳大約是十二歲(《猶太古史記》卷5第11章348節)。 「稀少」(1節)又被譯為「寶貴」(王上9~11)。只有當神的「言語稀少」的時候,人才感覺到神話語的「寶貴」,在黑暗中越發盼望神話語的光照。 「默示」(1節)又被譯為「異象」(箴二十九18;賽二十九7),是神直接啟示人的一種方式。 神是喜歡說話的神,祂藉著話語創造萬有,「說有,就有,命立,就立」(詩三十三9);祂也用話語來帶領自己的百姓,出埃及、進迦南的時候,都是神一路對人說話、親自作王。但在士師時代,因為百姓不肯順服神的話,所以「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1節),以致「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十七6)。 神不說話,就是祂最大的管教。當一個教會中有活動、有方法,有各種「心靈雞湯」,能滿足人的各種需要,但卻「耶和華的言語稀少」的時候,就是陷入神的管教了。這時我們就應當趕快回轉到聖經裡,免得「沒有異象,民就放肆」(箴二十九18)。──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童子」:「少年」、「僕從」之意,猶太古史作者約瑟夫推測此時撒母耳大約十二歲。 ●「稀少」:「珍貴的」、「罕有的」。 ●「當那些日子」:許多學者認為是指士師時代,也有學者認為是以利當祭司的年代。 ●「耶和華的言語稀少」:整個士師時代很少有神的啟示,士師記僅記載兩位先知士 4:4 6:8,與五次由神來的啟示士 2:1~3 6:11~23 7:2~11 10:11~14士 13:3~21。 ●「默示」:「異象」、「啟示、「神諭」。 ●「不常有」默示:「沒有廣傳的」。――《蔡哲民查經資料》 不常有默示。被譯為“常”的這個詞來自動詞paras,意思是“突發,”或“爆發。”所以這一表達的字面意義就是,“沒有異象突發,”或“沒有異象爆發。”前一句話大意是耶和華的話是“珍貴的”或“罕見的”,形容的是同時代的狀況—靈感信息很少臨到神的百姓。現在,更加特別的是,敘述者解釋了這種狀況為什麼存在—神並不象別的時代那樣經常在異象中向人們顯現。更多強調啟示發生的頻率而不是啟示的方式。 這是聖經中第一次使用chazon,“異象”這個詞,並且在撒母耳記這兩卷書中只有這一處使用了這個詞。chazon與也被譯為“異象”的詞mar'ah比較,就澄清了神啟示祂拯救人類之計畫的方式。chazon這個詞來自一個意思是“領悟內部異象”的動詞,而mar'ah卻源自於一個意思是“在視覺上看見”的動詞。這兩個詞都與chalom,“異夢”互換使用。mar'ah這個詞常用在聖經的早期經卷中,形容來自神給人們的信息,要麼是在夢裡要麼是通過天上的使者訪問個人。當雅各啟程去埃及時(創46:2),神“夜間,在異象[mar'ah]中”對他說話。雅各感到自已處在神聖的臨格中,並且給雅各的啟示與所多瑪被毀滅之前三位天使造訪時亞伯拉罕所領受的啟示同樣真實(創18:2~22)。同類的神聖啟示也被稱作異夢,chalom,與神警告亞比米勒關於亞伯拉罕的妻子的事時一樣(創20:3~13)。當亞倫和米利暗發出煽動性言論時,神說:“你們中間若有先知,我耶和華必在異象中[mar'ah]向他顯現,在夢中[chalom]與他說話”(民12:6)。 但以理頻繁使用了這三個詞。當他敘述四獸的異象時用的是chazon(但7:1,2,7,13,15)來形容這異夢chalom(但7:1),在這個異夢中將來的事件被象徵性的描繪出來了。他在但8:1中也使用了chazon這個詞。但是當但以理煩惱於這異象的意思時,他下到河邊,那位被告知要“使此人明白這異象[mar'ah]”的天使加百列在那裡向他顯現。但是加百列在使這位先知堅強之後,說:“人子啊,你要明白,因為這是關乎末後的異象[chazon]”(但8:16,17)。 上天貴賓的造訪給撒母耳留下的印記是那麼真實,以至他在撒上3:15提到它時用的是mar'ah這個詞。所以1節中的這句話並不是暗示神不願意指導祂的百姓。然而,所強調的思想還是以色列屬靈和理智的領悟力現在都處於低谷。──《SDA聖經註釋》
【撒上三1~4】這裡給我們看見,神殿內櫃前的燈雖然還沒有熄滅,會幕的外表雖然還是與以前一樣,但是神的同在快要離開了。這時,神不呼喚以利,卻呼喚撒母耳;神不是把話告訴以利,而是把話告訴撒母耳。——《撒母耳記上》聖經研讀
【撒上三1~21】靈性墮落而偏離真理的個人和共同體,無法倚靠自身的力量、通過改革來達到敬虔和聖潔(羅3:9~18)。因為他們的靈性已枯竭(弗2:1),其行為和思想均處於麻痹狀態(羅1:18~23)。宗教熱情已冷卻的以色列正處於這種光景(1節)。不可能實行自我拯救的以色列,為了使他們靈性復蘇,神便呼召了主導以色列改革運動的撒母耳。在這裡我們也可以確認,腐敗的人只能繼續墮落下去,只有榮耀的神才能救贖罪人。並且神向撒母耳啟示自己,且使他傳講神的啟示,更新了以色列的先知預言功能,以色列靈性的冬季已結束,迎來了起死回生的復蘇的春天。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以利和撒母耳代表兩種不同的事奉,這兩種事奉帶來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結局: (1)以利代表「屬肉體」(羅八9)的事奉,「原來體貼肉體的,就是與神為仇;因為不服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羅八7),所以屬肉體的事奉就是不順服的事奉。雖然以利在事奉的崗位上堅持到最後一刻(四18),也能勸勉人(一14;二23~25)、祝福人(二20)、教導人(9節),也知道「僕人敬聽」(9節)是在神面前應有的態度,也口稱「願祂憑自己的意旨而行」(18節),但因為尊重人過於尊重神(二29),就不敢徹底地順服神(13節)。「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藐視我的,他必被輕視」(二30),這是神對他一生事奉的總結。所以,在他事奉的年代,「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1節),神百姓的屬靈光景是荒涼的。 (2)撒母耳代表「屬聖靈」(羅八9)的事奉,是徹底順服的事奉:神要他說的話,他一句也不隱瞞;神不要他說的話,他一句也不出口。「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十五22),這正是對撒母耳一生事奉的總結。所以,「耶和華將自己的話默示撒母耳,撒母耳就把這話傳遍以色列地」(21節),開啟了救贖歷史的新時代。──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三2】「一日,以利睡臥在自己的地方。他眼目昏花,看不分明。」 以利雖住在聖殿�堙A卻因眼目不專一向主以致昏花,即使異象擺在眼前,他也看不見了。同時他又睡覺,失去儆醒禱告的生活,就是神要向他說話,他也必定聽不見了。── 陳則信《默想撒母耳記上》 他眼目昏花: 這對年近九十歲高齡的人來說是自然現象(4:15)。但他的問題並非肉眼,而是屬靈的眼睛。因他的屬靈眼睛已昏花,因此:①誤解哈拿的禱告(1:14);②未能忠實地教育子女(13節);③沒有馬上分辨出神的話語(5,6節)。若要正確聆聽和領悟神的話語,就需要屬靈的聰耳和慧眼(19:8;119:18;賽50:4,5)。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昏花」:原文是「開始(完成式)模糊」,意思是「已經模糊」。――《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2~3 撒母耳睡在哪裡?】神的約櫃存放在會幕的至聖所中,是最裡面的地方,只有大祭司才可一年進去一次。在它的前面是聖所──一個小房間,裡面放著聖所的其他器物(香壇、擺陳設餅的桌子、燈台)。聖所外有院子,裡面有祭司居住的小房間,撒母耳和其他祭司大概就住在那裡,離約櫃不遠。――《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上三3】「 神的燈在 神耶和華殿內約櫃那裡,還沒有熄滅,撒母耳已經睡了。」 在聖殿�堛瑪O,照主的吩咐是要常常點著的。但事奉神的人睡著了,無人修剪、加油,所以那燈差不多要熄滅了。 撒母耳由於年紀太輕,究竟負不起太多太重的責任,所他在晚間也很自然的去睡了。這就是聖殿暗淡的原因。今天教會的光景,老的太老,幼的又太幼,少有人能負起教會的責任,為此教會的見證就不夠強。── 陳則信《默想撒母耳記上》 「神的燈 ...... 還沒有熄滅」:大約是在深夜時分,天還未亮的時候,因為約櫃前的燈只在夜晚點燃,到破曉時分便熄滅。──《串珠聖經注釋》 “神的燈”(聖所�堛漯鷟O臺)從晚上到早晨在幔子外面點(利二四3;出二七20,21)。破曉時分,當撒母耳在約櫃旁邊躺下的時候,耶和華委任他肩負先知的事奉。――《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耶和華殿”指設在示羅的會幕,此時或為有門、有臥室的半永久性建築物(看一7注)。“神的燈…還沒有熄滅”是說守夜的時間將過,就快天明,燈仍點著。“神的燈”指聖所中正對陳設餅桌子的金燈檯(出二十五30);依規定這燈應常常點著(利二十四2)。 本節也可作“神的燈還沒有熄滅,撒母耳在神的殿內約櫃那裡睡了”。有的解經家認為這幾節所記的是當日一種住殿聽神諭的過程,像《詩篇》十七15所說的經驗。住殿聽諭的人應該徹夜不睡,但睡覺也無妨礙,尤其像撒母耳這般年少。――《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神的燈」(3節)就是聖所裡的金燈檯(出二十五31)。神的燈「還沒有熄滅」(3節),指天亮之前。因為金燈檯要常常點著,永遠也不能熄滅(出二十七20~21),大祭司要早晚在金香壇上香時收拾這燈(出三十7~8)。 雖然此時神的燈「還沒有熄滅」,祭司以利還是每天點燈,但他卻成了一位「眼目昏花,看不分明」(2節)的人。在整個士師時代,祭司都沒有成為神話語的出口,神的光在以色列人心裡已經非常暗淡了。但神的燈「還沒有熄滅」,神還是讓這光繼續亮著,讓百姓在黑暗中還有一條出路。──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神的燈....還沒有熄滅」:「神的燈」指「金燈台」出 25:31~40。這燈不可以在清晨以前熄滅,因此表示此時夜間將過,快要天明。代下 13:11 ●「在神耶和華殿內約櫃那裡」:直譯是「撒母耳睡在耶和華殿內,神的約櫃在那裡」,而非是「神的燈在殿裡」。約櫃所在的地方是至聖所,照說應該是大祭司一年只能進去一次的地方,但以利居然安排撒母耳在該處睡覺。 ●「耶和華殿」:指位於示羅的會幕。 ◎看起來以利把許多重要的事奉都交給撒母耳,甚至自己去睡自己的房間而讓撒母耳睡在聖殿至聖所中,這似乎顯示出以利並不是非常重視律法的規定,對神的敬虔不足。我們自己是否會因為從事太過規律枯燥的事奉而失去了敬虔的心?――《蔡哲民查經資料》 燈還沒有熄滅。放置在聖所南面的有七個分枝的金燈檯永不能熄滅(見出27:20,21的註釋)。燈的杯中充滿著最好的橄欖油,象徵著聖靈,大祭司早晚在隔開聖所與至聖所的幔子前的香壇上香時要經理這燈(見出30:7,8的註釋)。就像這些燈的光輝照亮了夜晚的黑暗一樣,基督也是照亮黑暗世界的光,永遠將祂的愛與犧牲的榮光照入人們心中的黑暗(見約1:4,5,9)。 就好像燈檯照亮了古時的聖所一樣,聖靈也提供屬靈的燈光,通過它人們可以對救贖計畫有更清楚的領悟。但是如果沒有內部的光照亮靈魂,實際的燈光就沒有什麼價值。如果靈不在那裡,聖所儀式的字句就沒有意義(見賽1:11,13,15,16)。雖然領袖和百姓都隨從了他們周圍拜偶像國家的道路,但是各地都有像以利加拿一家謙卑的人保存了非常急需的屬靈異象。──《SDA聖經註釋》
【撒上三3 古代近東的培夢】初民相信在廟宇及其範圍之內睡覺的人能夠得知神明的計畫。有些人甚至進行獻祭儀式,在廟宇之內留宿一宵,以求得到這種啟示。這種禮儀稱為「培夢」(incubation)。在上古文學中,培夢都是納蘭辛和古德等君王尋求信息的方法。在士師時代烏加列的阿赫特(達尼珥求子)和凱雷特(凱雷特求子)的史詩,都提到過這種作法。撒母耳雖然是執行日常事務,明顯沒有期待啟示的意思,他的經歷仍可從廟字和啟示普遍被視為有密切關係的角度來理解。現存的古代近東文學,並沒有這種非故意培夢的例子。──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三4】「耶和華呼喚撒母耳。撒母耳說:“我在這裡!”」 撒母耳在睡夢中聽到呼喚,立刻回答「我在這裡」(4節),表明他從小就學會了順服。雖然那時他「還未認識耶和華」(7節),但他既然能順服神所設立的權柄,就能順服神自己;既然他能不厭其煩地三次對以利說「我在這裡」(5、6、8節),就能對神說「僕人敬聽」(10節)。一個對地上的權柄不會說「我在這裡」的人,在神面前也不懂得說「僕人敬聽」。──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三4~8】撒母耳所聽到的實實在在是神的聲音,神與人建立人格化的關係。直到此時撒母耳未曾與神直接對話,因此不能分辨神的聲音(7節),為此神連續呼喚他四遍(4,6,8,10節),欲與他交通。在這裡,我們能得到的教訓是:①神主動向人施慈愛和恩典直到人回應為止;②如果不能常常警醒,勤於與神的交通就不能領會神的旨意(撒前5:17);③神喜悅與人對話(耶3:3)。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三4~10 撒母耳的夢?】主臨到撒母耳,和他說話,他就起床到以利那裡(10節),故此現代讀者通常不會認為他的經歷屬於夢的一種。然而按照初民的定義,這些成分與夢是沒有抵觸的。 在古代近東文學中(美索不達米亞、埃及、赫人,甚至希臘,都有例證),有一類異夢稱為「聽覺信息夢」(auditory message dreams)。埃及法老杜得模斯四世(主前十五世紀)、赫人君王哈圖西利斯(主前十三世紀)、巴比倫王拿波尼度(主前六世紀)的夢,都是這個種類的著名例子。在這些例子中,這些夢的作用都是證實他們的王權或所推行的事業。 神明在聽覺信息夢中顯現(見10節),有時能把人驚醒。夢的內容是神明說出來的信息,不是事件或象徵性的形像。人說話回答神明的例子,也有好幾個(如:拿波尼度)。故此,按照古代近東的標準,撒母耳的經歷也可算為夢。── 華爾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撒上三5】「就跑到以利那裡,說:“你呼喚我,我在這裡。”以利回答說:“我沒有呼喚你,你去睡吧!”他就去睡了。」 撒母耳聽到呼喚,馬上「跑到以利那裡」(5節),表明他不但順服、而且殷勤,即使在睡夢中被喚醒,還是很快地跑到以利那裡,與以利的兩個兒子的不順服完全不同。──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跑到」以利那裡:「奔跑向」,顯出撒母耳是聽話機警的小孩,即使在睡夢中被喚醒,還是很快的跑到以利處。――《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6】「耶和華又呼喚撒母耳。撒母耳起來,到以利那裡,說:“你呼喚我,我在這裡。”以利回答說:“我的兒,我沒有呼喚你,你去睡吧!”」
【撒上三7】「那時撒母耳還未認識耶和華,也未得耶和華的默示。」 我們的生命若是幼稚,就會不認識神的聲音。── 陳則信《默想撒母耳記上》 在直接從神得啟示的經驗方面,撒母耳“還未認識耶和華”。――《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撒母耳尚無直接與神接觸的經驗,未得過神的默示。“認識”指的是與神直接交通。――《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撒母耳雖藉著文字(通過學習律法)遇見過神,卻還沒有建立全人格的關係。信仰不能只限於知識上,乃要在生活中經歷神。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還未認識耶和華」,指還沒有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也未得耶和華的默示」(7節),指還沒有經歷過神,直接從神得著啟示。──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認識」耶和華:「知道」,「藉由經驗中體認」,聖經以此字來描述「性行為」。 ●「還未認識耶和華」:意思是「還未與耶和華建立合宜的關係」。 ●「未得耶和華的默示」:直譯是「雅威的話也未向他揭示」。――《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8】「耶和華第三次呼喚撒母耳。撒母耳起來,到以利那裡,說:“你又呼喚我,我在這裡。”以利才明白是耶和華呼喚童子。」 以利做了一輩子祭司,居然等了三次,才明白是神在呼喚,可見他屬靈的眼睛也是「眼目昏花,看不分明」(2節),對神的經歷不多,所以沒有辦法給撒母耳屬靈的帶領。──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明白」:「分辨」、「瞭解」。 ◎看起來以利的教導也不怎樣,撒母耳和他自己一點都沒想到神會對撒母耳發言。不過以利還算機警,至少知道神是活的神,所以三次以後就教導撒母耳正確的應對。我們現在的教導,是不是也否定了神會向人說話?――《蔡哲民查經資料》 是耶和華呼喚。當撒母耳第三次到以利面前時,這位上了年紀的祭司才認識到是神說了話。耶和華越過他去和一個還是童子的人交通,可能很容易在他心裡產生一種職業上的嫉妒精神。然而,想起往年那神人的信息,以利可能得出結論認為這信息是給他的,並且可能推想神原本應該直接啟示他。以利在這種情況下以正直對待撒母耳,應該受到極大的欽佩。雖然可能是第一次認識到神在預備另一個人填充他的職位,他卻沒有感到捨不得,反而通過給撒母耳最好的勸勉,盡其所能預備這童子擔任重要的職位。撒母耳受教要認為自己是耶和華的僕人,預備聽從祂的忠告並照祂的命令列事。對那些唯恐自己得不到職位所有的尊榮,唯恐別人代管本職工作的人,以利的經驗是一個多麼好的教訓啊。──《SDA聖經註釋》
【撒上三9】「因此,以利對撒母耳說:“你仍去睡吧!若再呼喚你,你就說:‘耶和華啊,請說,僕人敬聽!’”撒母耳就去仍睡在原處。」 對撒母耳說: 以利終於分辨出了神的話語,便親切地教導撒母耳如何聆聽神的話語:①他沒有具備立刻認識神之臨在的屬靈的分辨力。40多年來擔任士師兼祭司職務的宗教領袖(4:18),都尚且如此,可想百姓的信仰狀況;②以利為人忠厚。這一點體現在祝福哈拿的事情上(1:17),以及雖然是咒詛自己的預言,但明白那是出自神的話語,就立即接受(18節)。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請說,僕人敬聽」(9節),這是人在神的話語面前正確的態度,也是我們讀聖經的正確態度。 雖然神沒有直接向以利說話,但以利卻沒有因為神越過他向撒母耳直接說話而嫉妒,而是教導他在神面前正確的態度,這是以利忠心的地方。在人看來,體貼肉體的以利並非一無是處,也能教導人、也能事奉神,只有局部的不順服。但在神的眼裡,有一點不順服,就是全然不順服,所以「屬肉體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歡」(羅八8)。──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耶和華啊,請說,僕人敬聽!」:七十士譯本沒有「耶和華啊」。3:10撒母耳的回答與七十士譯本此處的記載一致。而且以色列人習慣不妄稱神的名,連「耶和華」的母音位置都忘記,此處要撒母耳直呼「耶和華」,似乎不太可能。――《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10】「耶和華又來站著,像前三次呼喚說:“撒母耳啊!撒母耳啊!”撒母耳回答說:“請說,僕人敬聽!”」 撒母耳雖幼稚,卻肯接受帶領,就是以利的指教,他也謙卑接受。不然,將必因幼稚而失去神向他說話的機會了。許多青年人不能達到老練,常是因為自傲而看不起年長的人。 神一共四次前來呼喚撒母耳,這說出神是何等的忍耐,且是出乎愛心的忍耐。神若能找得到合適的對象可以說話,祂就迫切地要向他說話。── 陳則信《默想撒母耳記上》 “敬聽”。這字詞的意思是:靜聽而且準備遵從。撒母耳正在聆聽神的話,並且決意順服神。――《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耶和華又來站著,暗示撒母耳不僅聽到神的聲音,也看到了神的形象(創18:1~2)。 請說,僕人敬聽: 撒母耳按照以利的吩咐(8節)作了回答。這就體現了撒母耳甘願順服師命的溫柔性情。“敬聽”意味著不論神吩咐什麼都會如實遵從的順服(太7:24,25)。在信仰生活中,實踐屬靈經歷的推動力和勇氣比經歷本身更加重要。倘若做不到這一點,屬靈的經歷只會使人驕傲。正因如此領受恩賜的人,較容易驕傲<林前 緒論,有關聖靈恩賜的比較與研究>。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請說,僕人敬聽」(10節),這句話是撒母耳接受先知職事的開始。「僕人」是地位,「敬聽」是態度。服事主的人,如果不站正確的地位、存正確的態度,人永遠也不能成為合神使用的器皿。 主耶穌說:「文士和法利賽人坐在摩西的位上,凡他們所吩咐你們的,你們都要謹守遵行」(太二十三2)。因此,當人發表神的話語的時候,不管說話的是誰、口才如何,我們正確的態度都是「敬聽」;不必對說話者的口才、榜樣評頭評足,只要關心自己如何「謹守遵行」。──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像前三次」:原文是「像前幾次」。 ◎「又來站著,像前三次呼喚說」:顯示此處是用可見、可聽的方式顯現。――《蔡哲民查經資料》 耶和華又來站著。因為這對年幼的撒母耳來說是個新經驗,所以耶和華以某種沒有詳細描述的明確方式仁慈和藹地表明祂的臨格。在沒有說一句話之前,這位老祭司和他的少年助手都有超自然能力臨格的豐富證據,就像孩子受教于他們的父母一樣,他們兩個都被聖靈帶到了樂於傾聽並順從的處境。如果耶和華的話臨到像何弗尼這樣的人,情況就不會是這樣了。例如,當神的譴責在一方面臨到掃羅時與在另一方面臨到大衛時受到的接待是多麼不同啊。掃羅充滿了批評、託辭和自我辯白(撒上15:16~31),然而大衛由於多年順服神,所以沒有為自己的罪提出任何託辭,只是尋求一顆清潔的心和一個正直的靈(撒下12:1~14;參詩51:10;103:12)。 很可以問這個問題:耶和華為什麼不直接跟以利講話呢?以利似乎是一個真誠、謙卑的人,一個渴望和平與正義超過所有其它的人。因此,為什麼把撒母耳帶到這件事裡呢?但是神不再跟以利和他兒子們交通了。──《SDA聖經註釋》
【撒上三10~14】神在四次呼喚撒母耳之後,發出了以利家將慘遭滅亡的預言(2:31~34)。――《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上三11】「耶和華對撒母耳說:“我在以色列中必行一件事,叫聽見的人都必耳鳴。」 本節至14節所記的神給撒母耳的啟示,是二27神人對以利說過的話。撒母耳把聽到的告訴以利,以利立刻明白確是耶和華向少年撒母耳說話。他順服地接受這刑罰(18節)。――《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一件事: 指神對以色列與以利家的審判(4:1~22)。屬靈領袖的無力與瀆職不僅會毀滅自己,也會推毀整個共同體。本節用事實證明了領袖必需極度謹慎(雅3:1)。 耳鳴: 表明神對以利家族的審判將會大大衝擊眾人。喚醒良心已經麻痹的人,是神的審判的目的。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母耳作先知的第一個考驗,就是把一個「聽見的人都必耳鳴」(11節)的壞消息帶給他的屬靈長輩。我們傳好消息容易,傳壞消息實在是太難了。但神要我們傳福音,不能只傳「神愛世人」(約三16),卻不傳「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約三18);不能只傳「信子的人有永生」(約三36),卻不傳「不信子的人得不著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約三36)。故意只傳一半的福音,就是「別的福音」(加一6)。──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我在以色列中」:和合本此句前面少翻譯一個「看阿!」我在以色列中。 ●「耳鳴」:「兩耳都必刺痛」。――《蔡哲民查經資料》 我必行。撒母耳多年以來都在一種邪惡的環境中生活,肯定看到了律法書中的指示與他所熟悉同伴-兩位青年祭司的生活之間的不同。要是他詢問他們,就只會受到生氣的回絕。他的父母不在面前,無法給他建議,而且他猶豫不定要不要去接近以利本人。就像他心中反復考慮這件事一樣,臨到他的這同樣的問題也會臨到現今每個虔誠青年的心思:如果神的道規定了實施祂工作的確定原則,可是領袖們不但未能遵循這些指示,而且有嚴重的胡作非為的罪行,為什麼祂還允許他們繼續在聖職上服務呢? 種子播下去並不是隨即就可以收割,因為需要時間使果子達到成熟。品格的發展過程需要時間—試驗(緩刑)的時間。對何弗尼與非尼哈是這樣;對現今也是這樣。最終神會使所有拒絕祂律例的人歸於無有(詩119:118)。既然基督允許猶大充任一個他有機會成功的職位,祂也允許何弗尼及其兄弟被安置在一個他們可以通過依靠祂而變成可蒙悅納的聖約傳道人的職位。但是與猶大相似,以利的這兩個兒子不願意順服祂的指導。通過允許自我成為至高的主宰,他們使得神賜給他們所必須的訓練成為不可能。神知道他們繼續自己乖僻的路線會發生什麼,並在愛與�琱[忍耐中警告他們結果將會如何。然而,就象猶大一樣,他們揀選了自己的道路,最終只會實現許多世紀以後保羅所表達的真理:“順著情欲撒種的,必從情欲收敗壞”(加6:8)。撒母耳在他自己的經驗中,證實了保羅的勸誡:“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加6:9)。──《SDA聖經註釋》
【撒上三11~14】撒母耳作先知的第一個考驗,就是把一個刺耳的、不幸的信息帶給以利。他通過了這個考驗,成功了。(三18)。――《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撒上三12】「我指著以利家所說的話,到了時候,我必始終應驗在以利身上。」 神藉著年幼的童子向年老的長輩說話,這是不正常的光景。── 陳則信《默想撒母耳記上》 ●「始終」:「從開始到末了」、「完全」、「徹底」。――《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13】「我曾告訴他必永遠降罰與他的家,因他知道兒子作孽,自招咒詛,卻不禁止他們。」 “自招咒詛”。就是使自己變得卑劣受咒詛。“禁止”。更可作:責備。一個家庭悲劇的縮影:孩子反叛家長管教失敗。――《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在人看,以利此時已經八、九十歲了(四15),心有餘而力不足,兩個兒子也已經成年,所以沒有精力管教兒子,是可以理解的。但在神面前,這些都不能成為免受追討的理由。若是以利有心管教,就沒有什麼難處能夠阻擋他,因為神必然會賜給他足夠的精力和能力;但以利的心卻是「知道兒子作孽,自招咒詛,卻不禁止他們」(13節),因此,任何一點難處都會成為人推卸責任的理由。 今天,有些父母也是以「孩子大了、環境影響、朋輩壓力(Peer Pressure)」等理由,作為自己不「殷勤教訓」(申六7)兒女的理由。結果卻是害了自己的孩子,以致「耶和華想要殺他們」(二25)。──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因他知道兒子作孽,自招咒詛,卻不禁止他們」:應該譯為「他知道這罪孽,自己的兒子自招詛咒,卻不禁止他們」。――《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13~14】凡定意不聽從神命令的,即使是獻祭,也不能贖罪或得神的喜悅,這是舊約先知一向傳講的資訊。(參撒上15; 22~23; 賽1:10~15; 摩5:21~24; 彌6:6~8)──《串珠聖經注釋》
【撒上三14】「所以我向以利家起誓說:‘以利家的罪孽,雖獻祭奉禮物,永不能得贖去。’”」 祭物: 指流血的犧牲祭。 禮物: 指不流血的素祭。以利家受到嚴厲的警告之後(2:27~28)仍然繼續犯罪,故律法所規定的祭物也不能贖其罪。“聽命勝於獻祭”(15:22)。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祭司若誠心悔罪,是可以用祭物贖罪的(利四3~12)。但如果祭司定意不聽從神的命令,獻祭只是成了賄賂神的形式,「雖獻祭奉禮物,永不能得贖去」(14節)。──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贖去」:「赦免」、「遮蓋」。通常祭司犯的罪是可以用祭物來贖罪的利 4:3~12。 ◎撒母耳領受的信息與2:27~36神人的信息一致,不過撒母耳年紀小,應該不會知道神人的預言。照說同樣的事情神不必啟示兩次,因此這個啟示主要是要讓以利知道神已經選召撒母耳。 ◎當時的人相信在廟宇中睡覺能夠得知神明的計畫,有些人甚至用一些獻祭儀式來求夢。不過撒母耳顯然不是刻意求夢,而當地的文獻並沒有出現這種「非刻意求夢」的例子。――《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15】「撒母耳睡到天亮,就開了耶和華的殿門,不敢將默示告訴以利。」 神向撒母耳說話,目的就是要他代表神來說話。神將話託付給人,人如果懼怕因代表神說話而招致虧損,就不敢傳講;這是有虧神的託付。保羅卻是神的旨意,就沒有一樣避諱不傳(徒廿27)。── 陳則信《默想撒母耳記上》 早晨起來開了殿門“撒母耳睡到天亮,就開了耶和華的殿門”(三15)。這句話中,自然有雙方的意思;(1)開了有形的殿門——這是表明童子盡職。以利的兒子,皆年長於撒母耳,獨撒母耳早起來,開門掃地,可見他是個殷勤盡職的孩子。(2)開了無形的殿門——當時神與人的交通,端賴撒母耳,所以那屬靈的殿門,更是需要撒母耳來開,殊非有屬靈人,不能通靈界,幸有通靈的小撒母耳,可以開啟天上的殿門,使神與人藉以交通。我們今天是否像小撒母耳早起開殿門呢!首先要開心殿的門(啟三20),繼而要藉禱告開教會的門(林前三16)。——賈玉銘《聖經要義》 就開了耶和華的殿門: 希伯來原文是“眾門”。撒母耳的任務似乎是開啟和關閉會幕之門。此門似乎是進入院子的門,而不是進入聖所的門。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母耳所領受的信息,與神人向以利發表的信息相同(二27~36),但撒母耳原來可能並不知道。神把同樣的信息啟示兩次,一面是向以利宣告神已經選召撒母耳為先知,一面也是讓撒母耳學習怎樣順服神、作神話語的出口。 撒母耳「不敢將默示告訴以利」(15節),但神卻讓以利去催促撒母耳順服神,藉著環境來訓練撒母耳作神話語的出口。第一個功課就是:神所要說的話,一句也不能「隱瞞」(17節)。──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殿門」:會幕本身應該沒有門,此處指的應該是會幕所在地外圍的門。經文中「殿」和「會幕」混用,可能表示會幕此時是建立在比較穩固的建築物中,有圍牆和門保護原先的會幕。 ●「不敢」:「害怕」。――《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母耳不敢。在這個罪惡的世界裡,要做耶和華的代言人決不是容易的。當以利亞警告亞哈迫近的饑荒時,是冒著生命危險的;但是他無畏的順從了,神也使自己對結果負責了。撒母耳還僅僅是個童子!他在幼年時期就不得不學會不怕人的臉色,正如基督不怕面對祂那個時候的領袖們的臉色一樣,雖然祂那時也只是一個12歲的孩童!──《SDA聖經註釋》
【撒上三16】「以利呼喚撒母耳說:“我兒撒母耳啊!”撒母耳回答說:“我在這裡。”」
【撒上三17】「以利說:“耶和華對你說什麼,你不要向我隱瞞;你若將 神對你所說的隱瞞一句,願他重重地降罰與你。”」 以利教導撒母耳要順服,催促他不要隱瞞神的話,否則「願祂重重地降罰與你」(17節);但他教訓自己兩個不順服的兒子,卻從來沒有說出這麼重的話。因此,這都是神在使用以利,好訓練撒母耳學會作順服的話語出口。以利是正直的,但也是軟弱的;他教導撒母耳順服自己,自己卻不能順服神的話。這就是人的肉體本相:「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七18)。──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撒上三18】「撒母耳就把一切話都告訴了以利,並沒有隱瞞。以利說:“這是出於耶和華,願他憑自己的意旨而行。”」 一個忠心的先知,必定是從神那�媗巨ㄛし礡A他就說甚麼;不敢加多,也不敢減少。 「願祂憑自己的意旨而行」,這並不是信而順服的態度,凡而是剛硬不肯悔改,流於自暴自棄的光景。── 陳則信《默想撒母耳記上》 以利並未因神的責罰而積極地改變以往的做法,反倒持聽天由命的消極態度。──《串珠聖經注釋》 撒母耳……並沒有隱瞞: 體現了撒母耳的誠實,他成功地完成了作為先知的第一個任務。真先知絲毫也不能隱瞞或增減神的話語(申18:19),撒母耳做到了這一點。他是一個幼小的少年,卻在以色列的最高領袖以利面前,宣告了他的滅亡。就像在大衛王面前大膽指出君王之罪的先知拿單。(撒下12:1~15)。傳講神話語的人必須“剛強壯膽”。 這是……而行: 體現以利的信仰風貌。只要是神欲拯救以色列的旨意,即便自己受到懲罰,以利依然希望它能夠如實地得以成就。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願他憑自己的意旨而行」(18節),原文是「願祂照自己眼睛看為好的去做」。以利已經是第二次聽到神的嚴厲譴責,雖然說「願祂憑自己的意旨而行」,絕不姑息,但還是「不禁止他們」(13節),所以他的兩個兒子最後還是死了(四11)。因此,凡做父親的,「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靈魂免下陰間」(箴二十三13~14)。──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願他憑自己的意旨而行」:直譯是「願他照自己眼睛(看為)好的去做」。 ◎以利雖然有軟弱的地方,但是他基本上還是順服神而行,即使這結果是要對他不利。 ◎不過以利聽到兩次這種指責,他似乎對其兒子的罪也沒有進一步的反應,這似乎顯示以利的個性軟弱。不然即使他願意順服神,照說也可以積極處理罪惡的問題,不必姑息到最後讓神自己處理。――《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19】「撒母耳長大了,耶和華與他同在,使他所說的話,一句都不落空。」 撒母耳因常活在神的同在中,與神有不斷的交往,為此神藉他所說的話,無一不應驗,因為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 陳則信《默想撒母耳記上》 “落空”。即不能應驗。――《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所說預言不落空是撒母耳被神立為先知的明證。――《串珠聖經注釋》 這是撒母耳為先知代神說話的證明,因為出諸神,所以一句也不落空。――《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耶和華與他同在: 屬神的人必須與神同行。只有與神同在時才能過合神心意的生活,才能正確地見證神。絕對聖潔的神,斷不會與罪人同在(賽6:6~8)。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撒母耳學會了第一個順服的功課:神所要說的話,一句也不能「隱瞞」(17節)。神就讓他繼續學習第二個順服的功課:神不要說的話,一句也不能出口。撒母耳「所說的話一句都不落空」(19節),是因為「耶和華與他同在」(19節),管理他的口、只說神所託付的話。只有一個順服的生命,才能被神自由地使用作話語的出口。 假先知「所顯的神跡奇事雖有應驗」(申十三2),但不會所有的都應驗,所以「先知托耶和華的名說話,所說的若不成就,也無效驗,這就是耶和華所未曾吩咐的,是那先知擅自說的,你不要怕他」(申十八22)。只有「所說的話一句都不落空」的先知,才是真先知。──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一句都不落空」:直譯是「一句都不落在地上」。――《蔡哲民查經資料》 耶和華與他同在。以利的太陽即將落下了,而撒母耳的太陽卻已經在升起。基督忍受了與天父隔絕的劇痛,但神卻從未領導祂的百姓經歷與祂隔絕的全然黑暗。對十字架上的基督來說,祂看上去是獨自踹酒榨,然而祂的父卻正在那裡與祂一同受苦。對撒母耳來說,在多年觀察他周圍的罪惡之後,似乎有可能,要麼是神假裝看不見罪惡,要麼就是祂對人類的計畫已經改變了。但是,撒母耳並不知道神已經等了多久,才可以真實地給予一個年輕人祂的靈,並託付祂在地上聖工的領導能力。 例如,當掃羅失敗時,他並沒有馬上被替換。許多年之後,他仍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心思並順服一位仁愛天父的指導。但是頑固與批評不久就讓路于對神聖領導的反抗,同時驕傲與自我辯白使他喪失了屬靈的美德。然而,在掃羅被試驗的期間,大衛卻受邀坐在萬王之王的腳下,預備接管以色列的領導責任。 使他所說的話,一句都不落空。撒母耳自然有許多要學習,但是作為一個年幼的人,他是受訓于順從神呼召的學校中。發現一個少年渴望學習神的道路並決心不顧任何代價順從祂,這對耶和華來說必是多麼喜樂的一件事啊。難怪當他幾乎還是一個孩童的時候,就被人們接受為先知了!──《SDA聖經註釋》
【撒上三20】「從但到別是巴所有的以色列人,都知道耶和華立撒母耳為先知。」 一個神的僕人如果說話帶著聖靈的能力,這就是他蒙召為先知最有力的明證。不需要先知學校的文憑,也不需要任何人的介紹信。一個神所用的僕人,不需要發通告,登報紙來宣傳,因神會親自印證。── 陳則信《默想撒母耳記上》 「從但到別是巴」指以色列全地,由最北到最南(參士20:1)。──《串珠聖經注釋》 “從但到別是巴”(約150英里,或241公里)的說法,是指以色列從極北到最南的整個疆界(比較士二○1)。――《撒母耳記上雷氏研讀本》 “從但到別是巴”是當時通用的一句形容全以色列地的話。但(拉億)在以色列極北,別是巴則在最南端(看士二十1)。――《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從但到別是巴」(20節),就是從以色列最北的城邑到最南的城邑,代指以色列全地。撒母耳是以色列人歷史上最後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位士師,他的影響力不是局限於某幾個支派,而是遍及全國。── 撒母耳記上綜合解讀 ◎當神與撒母耳同在,撒母耳講話就完全成立,以致大家都知道撒母耳代表神發言。這個時代,是否有講話一句都不落空的傳道人呢?――《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上三20 撒母耳在哪裡作先知?】“從但到別是巴”這句話常指應許之地的全境,但城在應許之地的最北端,別是巴則在最南端。按上下文來理解,這是特別著重讓以色列全境的人都知道:神已呼召撒母耳作先知了。──《靈修版聖經註釋》
【撒上三21】「耶和華又在示羅顯現,因為耶和華將自己的話默示撒母耳。撒母耳就把這話傳遍以色列地。」 將神自己默示的話傳給神的子民,這是作神僕人獨一無二的原則。傳道不是傳自己的話,傳道乃是傳神的話。── 陳則信《默想撒母耳記上》 以利生時,撒母耳的生活和工作都在示羅。示羅被毀,他住在自己的家鄉拉瑪,拉瑪便成為以色列人的宗教中心。他在這裡作他們的士師、先知和祭司(一19;七17;十五34;十六13;十九18~19,22~23;二十五1;二十八3),死後也葬在這裡。 撒母耳是以色列人歷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士師,影響力遍及全國,幫助全民過渡到強盛的王朝時代。――《啟導本聖經撒母耳記上註釋》 耶和華將自己的話默示: 指神藉著超越人理性的靈感親自顯現並說話。也可視為三位一體神同時作工(彼後1:21)。以色列黑暗的時期已過去,神親自說話,並統治的時代來臨了。 ――《聖經精讀本──撒母耳記上註解》 ●「顯現」:「被看見」、「成為可被看見的」,透過的途徑就是後面的「將自己的話默示撒母耳」。 ◎3:1說「當那些日子沒有廣傳的默示」,而此處說「撒母耳把神的默示傳遍以色列地」,揭示了一個新的時代的來臨,神的默示開始被傳開。――《蔡哲民查經資料》 撒母耳就把這話傳遍以色列地。大多數註釋者都同意1節的第一句屬於第3章的最後一句,因為以色列人出去與非利士人作戰並不是撒母耳的建議。由於直到約櫃在基列耶琳許多年之後,才再次提到撒母耳,可能以色列的權貴們曾拒絕請教這位新近被公認的先知(撒上7:3)。將神的約櫃抬離示羅這件事絕沒有與神的這位先知商議(見3節的註釋)。但是那些曾拒絕聽從耶和華有關向祂獻上敬拜之指示的人,會帶著迷信的恐懼看待約櫃,認為它是一個法寶,其魔力會保證他們任何一種祝福。 然而,以色列人都公認撒母耳與以利兩個兒子之間的不同,並且那些有屬靈思想的人來到這位新先知這裡尋求忠告和幫助。他們知道他反對以利及其家庭的預言,並且深信他的蒙召是出於神。當領袖們犯錯時,許多人都允許自己生活的道德品質下降。但是總有少數人並不按照社會地位高於他們之人的行為轉離義路。──《SDA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第3章)】 1 神何以選擇向撒母耳說話?撒母耳初得啟示時,是一個怎樣的人?參2:18, 21; 3:1, 7。 2 以利對撒母耳的成長有影響嗎?你何以曉得? 3 以利聽見神要施的審判後,以什麽態度反應?這是否可取? 4 試從3:19~21瞭解先知的特徵和使命。參申13:1~5; 18:15~22。 ──《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