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a Todo Logo
聖經-註釋

- 廣告 -



以賽亞書 28 - 章例證與靈感集錦

以賽亞書 28

 

以賽亞書第二十八章拾穗

 

【賽二十八1「禍哉!以法蓮的酒徒,住在肥美穀的山上,他們心裡高傲,以所誇的為冠冕,猶如將殘之花。」

         “以法蓮”。北國以色列一個主要的支派,首都是撒瑪利亞。──《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以法蓮」:即北國。

          「酒徒」:參摩41 61 6;這裡指出北國人好酒的情形。

          「肥美穀的山上」:北國華麗的首都撒瑪利亞建於山上,人民都引以為榮,然而這冠冕卻如將殘的花,快將滅亡。──《串珠聖經注釋》 

         本章至三十五10一共記有六禍(二十八1;二十九1;二十九15;三十1;三十一1;三十三1),而以宣告列邦的刑罰(三十四章)和被救贖之人的歡欣作結(三十五章)

   “以法蓮”指北國以色列。“肥美穀的山上”和“冠冕”指以色列國的首都撒瑪利亞城,此城雖居高臨下,景色絕美,但只是“將殘之花”。──《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冠冕”,希伯來語亦譯為“王冠”,這裡指北國以色列首都撒瑪利亞。 ──《聖經精讀本》

         「酒徒」:「酒醉者」,指的應該是住在撒瑪利亞山上的「以色列國領袖」。

         「冠冕」:由於以色列國的首都撒瑪利亞建築在山上,山上的城猶如是「冠冕」。這個「冠冕」有兩種涵意,君王戴著金或銀的冠冕,表示他的統治權。而宴會時戴的是花冠,表達宴飲的快樂。

         「以所誇的為冠冕」;原文是「驕傲的冠冕」。

         「心裡高傲....猶如將殘的花」:原文應翻成「榮美的威嚴如將殘的花」。

         ● 281 最後有「被酒擊打」或「被酒擊倒」,和合本沒有翻譯出來。「以法蓮的酒徒」:原文是「以法蓮的酒徒被酒擊打」。(其中「擊打」這字並不常出現) ──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以所誇的為冠冕。或“驕傲的冠冕”。

  以法蓮的酒徒。本章是以賽亞唯一專門責備北方以色列王國的信息,儘管在第14節裡也提到耶路撒冷。所以它發佈的時間一定在西元前723722年撒瑪利亞於被亞述人攻陷以前。酒徒之國“驕傲的冠冕”撒瑪利亞不止一次因酗酒而遭到斥責(412616)。眾先知經常發佈針對這種弊端的警告(511122878)。但是從上下文來看,以賽亞主要是針對北方王國的領袖。他們在現實中和寓意上都酗酒,無法引導國家與神的旨意和諧。

  將殘之花。從耶羅波安二世西元前753年去世,到以色列30年以後的亡國,以色列力量和輝煌的日漸衰微是有目共睹的。國家正在迅速瓦解(見王下1529;代上526注釋)。以賽亞發佈這個信息時,以色列正是“將殘之花”。

  肥美穀。撒瑪利亞位於美麗肥沃的山丘上。──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1 花冠(和合本:冠冕)尋歡作樂的人戴花環,通常是快樂幸福的記號(見:箴四9;賽六十一10)。但是在這裡,當宴會變了質,醉酒狂歡預示了撒瑪利亞城在主前七二二年被亞述毀滅,花冠很快就會枯萎。──《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syncBible ref=28:1>

【賽二十八1  以法蓮是北國十個支派中為首的,因此──】以法蓮代表的是北國以色列。它的許多國王都昏庸邪惡。所羅門之後以色列王國分裂,耶路撒冷在南國。北國的領袖希望同南國的同胞完全分離,所以豎起偶像來阻止人們去耶路撒冷的聖殿敬拜神(參王上第12),北國的百姓於是去拜偶像。以賽亞對以色列講這樣的信息是為了警告以色列和猶大,並鼓勵猶大在受到北國式的懲罰之前就要悔改。幾年後,北國以色列就受到懲罰。─《靈修版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1~4「以法蓮的酒徒」(13),比喻「高傲」(13)自誇的北國以色列。

         「冠冕」(13),指酒席上戴在客人頭上的花冠,代表歡樂和榮耀,比喻建在撒馬利亞山上的北國首都撒馬利亞,被北國引以為榮。──《聖經綜合解讀》

         「肥美穀的山」(14),指撒馬利亞山。

         「榮美將殘之花」(14),指花冠上的花,雖然漂亮,但卻即將枯萎。撒馬利亞城在耶羅波安二世(約主前793~753年在位)的輝煌結束之後三十年被亞述攻破(王下十七6)──《聖經綜合解讀》

         先知用兩個比喻描述撒馬利亞的結局:第一個是酒徒的冠冕(1~3),第二個是初熟的無花果(4),但卻沒有提到具體的歷史事件。因為前三個「禍哉」並不局限於具體的歷史事件,而是啟示人的敗壞趨勢、以及神不變的管教原則;而後三個「禍哉」則與具體的歷史事件有關,預言神將怎樣在亞述的危機中施行管教。──《聖經綜合解讀》

 

【賽二十八1~6論北國的滅亡:本段為較早前(主前七二二年北國亡以前)先知向北國說的預言,表明它即將滅亡,先知以此警告猶大,指出南國的命運也是如此。──《串珠聖經注釋》 

         為審判之日作預備的生活。根據預言內容來看,此預言是在撒瑪利亞被亞述攻陷之前,即B.C.722前宣告的。在國際形勢日益緊迫的情況下,以法蓮人仍過著奢侈淫逸的生活(646),花天酒地、驕傲自大(41613)。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去世,撒縵以色五世即位之後,亞述就大力擴張領土,以法蓮處於隨時遭受外敵入侵的情勢中。生活在新約時代的信徒,要接受以法蓮因奢侈與驕傲遭受滅頂之災的教訓,應預備迎接世界末日永恆的審判(彼前21112)──《聖經精讀本》

         神百姓的敗壞,都是從「心裡高傲」(1)開始的,凡是讓教會「高傲」自誇的「冠冕」,都會被風暴「摔落於地」(2);凡是讓信徒沾沾自喜的「初熟的無花果」,都會被路人「吞吃」(4)。因為神絕不能容忍百姓用別神來代替祂,祂要用真正的「榮冠華冕」(5)取代酒徒的冠冕,用神的榮耀取代人的「肥美」(1)和「榮美」(4)。因此,神對我們的每一次打擊,都會用祂自己代替祂所收取的東西。──《聖經綜合解讀》

 

【賽二十八1~9神施行審判的根本原因。如前所述,希西家時代信仰的墮落是以色列與猶大受到責備的最大原因:①對內社會公義普遍墮落;②對外不再信靠神,依賴自己的財富與外邦軍事力量(王下1821)──《聖經精讀本》

 

【賽二十八1~10神對罪人的審判與安慰。整卷以賽亞書交叉傳遞審判與安慰的信息,11~398為責備部分,401~6624為安慰部分。本段經文以當時的歷史背景為中心,主要論及神對以色列、猶大、包括外邦列國罪人的審判與安慰。11~126的政治背景主要是亞哈斯時代(B.C.742~725)。此部分政治背景是下一代君王希西家時代(B.C.728~697),不過並非全部如此。本段經文分為兩部分 :前部分是責備的信息(281~319),後部分是末世性預言,給予以色列及聖徒安慰(321~3510)──《聖經精讀本》

 

【賽二十八1~29對以色列與猶大的責備。本章分為四個部分:①審判的預言(1~6);②闡明選民的墮落是神施行審判的原因,警告對此負有責任的宗教領袖(7~13);③警告政治領袖(14~22);④神藉著農夫的比喻教訓將要遭遇這一切事的選民(23~29)──《聖經精讀本》

         本章是第一個「禍哉」,指出百姓倚靠自己的結果是高傲、褻慢;而神任憑他們暴露罪性,是要以最奇妙的方式管教他們。包括三個部分:

1.北國的高傲(1~6)

2.南國的褻慢(7~22)

3.神的管教(23~29)──《聖經綜合解讀》

         神將像對待撒馬利亞(1~4)一樣審判耶路撒冷(7~22),但也將像對待撒馬利亞(5~6)一樣給耶路撒冷存留盼望。先知對撒馬利亞用了兩個比喻(1~4),對耶路撒冷也用了兩個比喻:第一個是撒種(23~26),第二個是收穫(27~29)──《聖經綜合解讀》

 

【賽二十八2「看哪,主有一大能大力者,像一陣冰雹,像毀滅的暴風,像漲溢的大水,他必用手將冠冕摔落於地。」

         暗喻亞述為主所用的「大能大力者」,其摧毀力如暴風雨一般。──《串珠聖經注釋》 

         大能大力者:指神的審判工具亞述,詩1713以“神的刀”稱呼亞述。從舊約先知書與新約啟示錄的預言中,可以認識神的主權掌管歷史,神亦計畫與掌管個人的生活<民 緒論,神的主權>──《聖經精讀本》

         「像一陣冰雹」:原文是「如暴風雨(洪水)般的冰雹」。

         「像漲溢的」:原文是「像暴風雨(洪水)般漲溢的」。

         「摔落」:字義是「丟置」、「遺棄」。

         「冠冕」摔落於地:原文沒有「冠冕」,不過顯然就是指撒瑪利亞城。

         ● 282 應該是指亞述王攻擊撒瑪利亞。──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一大能大力者。就是神的“怒氣的棍”亞述(見賽717~20105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2 神顯現的特徵】為了顯出神的能力,人看到神顯現的時候,通常有煙雲、火焰、強風、暴雨、地震(見:書十11;王上十九11~13注釋)。神同在的彰顯當然有其目的,通常是為了呼召領袖或先知來服事,或是傳達對敵國(哈三13),或是對惡人(詩九十四1~3)的審判。神靈顯現在烏加列史詩也很常見(亞拿特與凱雷特都領受了神明的異象),而美索不達米亞文獻也常常出現對祭司,或是對國王顯靈的異夢。──《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八3「以法蓮高傲的酒徒,他的冠冕必被踏在腳下。」

         「高傲的酒徒」:包括驕傲的領袖及百姓。──《串珠聖經注釋》 

         「以法蓮高傲的酒徒,他的冠冕」:應該是「以法蓮的酒徒(所戴)高傲的冠冕」。──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藉著亞述的侵略者。──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4「那榮美將殘之花,就是在肥美穀山上的,必像夏令以前初熟的無花果;看見這果的就注意,一到手中就吞吃了。」

         初熟的無花果一旦給發現便立刻被人吃掉,作者以此比喻以法蓮迅速亡於亞述。──《串珠聖經注釋》 

         無花果通常在夏天成熟,但在春末夏初就有「初熟的無花果」(4)出現。物以稀為貴,但也容易被路人摘走。──《聖經綜合解讀》

         「初熟的無花果」:無花果是以色列的國花,這種植物三月底的時候結早期的無花果,幾個月後(八、九月)結成真無花果。此處指的就是這三月底結的無花果。

         「一到手中就吞吃了」:直譯是「它還在他的手中,他就把它吞吃了」。──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初熟的無花果。見可1113注釋。作物一般在八月份成熟。但最早的無花果是在六月成熟的,被視為美味佳餚(見何910;彌71),很快會被人一搶而光人。撒瑪利亞的命運也是這樣。──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5「到那日,萬軍之耶和華必作他餘剩之民的榮冠華冕,」

         神除去百姓矜誇的冠冕,自己則作余民的華冕。──《串珠聖經注釋》 

         「榮冠華冕」:原文是「美麗的冠冕榮耀的冠冕」。

         以色列人以為自己的撒瑪利亞城是榮耀的冠冕,導致自己歡宴迷糊度日,終究導致神讓亞述國突然就消滅他們。但後來,神自己要成為以色列人真正的「榮耀冠冕」,建構一個公義穩固的國度。──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以色列亡國以後,猶大的百姓對神仍是比較忠誠。對於他們來說,神是榮耀的冠冕。關於以色列亡國以後猶大與神的關係,見何167415~171112──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5~6與前面的經文形成鮮明對比。對惡人而言,神是可畏的審判者,對餘民——真正的聖徒,神是:①榮冠(象徵榮耀);②華冕(象徵美好與喜樂);③行審判者(公義的代言人,保護者);④力量(能力、權柄、勝利的根源)──《聖經精讀本》

         「萬軍之耶和華必作祂餘剩之民的榮冠華冕」(5),指北國的餘民將不再誇口自己的成就,而是專心倚靠神,以神為自己的榮耀。那時,神將作「在位上行審判者公平之靈」(6),在北國作王。神也將作「城門口打退仇敵者的力量」(6),成為餘民的「堅固的城」(二十六1)──《聖經綜合解讀》

 

【賽二十八6「也作了在位上行審判者公平之靈,並城門口打退仇敵者的力量。」

         當時北國社會秩序淩亂不堪,但將來神親自作公平的裁決,並為民退敵。──《串珠聖經注釋》 

  公平之靈。神賜給義王希西家智慧和審慎的靈,使他能在危難時刻作出聰明的決定,拯救他的民族免遭北方以色列的厄運。神也應許賜給神子民今日的領袖們同一智慧的靈。

  城門口。亞述人曾進軍到耶路撒冷的城門口。耶路撒冷似乎在劫難逃了。但神趕走了亞述的軍兵,拯救了猶大(見賽3735~37)──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7「就是這地的人,也因酒搖搖晃晃,因濃酒東倒西歪。祭司和先知因濃酒搖搖晃晃,被酒所困,因濃酒東倒西歪。他們錯解默示,謬行審判。」

         以毒酒代表祭司與先知墮落的原因。令他們墮落的原因是所有罪惡,包括貪婪、淫亂、理性驕傲、與政權勾結的腐敗等。毒酒帶來的最大損害是身體器官的麻痹,在靈性上象徵良心的麻痹。 ──《聖經精讀本》

         南國同樣也有一場酒席。灌醉北國的是「高傲」(1),而灌醉南國的是「褻慢」(14)。隨波逐流、尸位素餐的「祭司和先知」(7)不但「錯解默示,謬行審判」(7),還譏誚呼籲「歸回安息」(三十15)的真先知(9~10)。猶大的領袖「因濃酒東倒西歪」(7)、「各席上滿了嘔吐的污穢」(8),神的百姓越來越像他們所仰賴的埃及:「好像醉酒之人嘔吐的時候東倒西歪一樣」(十九14)──《聖經綜合解讀》

         「東倒西歪」:字義是「徘徊」、「犯罪」。

         「被酒所困」:原文是「被酒所吞噬」。

         「錯解默示」:原文是「搖晃異象」或「偏離異象」。

         「謬行審判」:原文是「審判時搖晃不穩」(隱喻他們胡亂審判)

         ◎ 287 用許多形容酒醉的詞句來描述酒醉的祭司與先知的行動、傳講與審判。 288 說明猶大國也和以色列國一樣,到處都敗壞了。──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就是這地的因酒搖搖晃晃。猶大的百姓,特別是他們的領袖,也成為酒的奴隸。甚至連本該樹立完美榜樣的祭司和先知,也經不起誘惑。他們醉生夢死,暈頭轉向。假先知們陶醉自己所傳的假信息中。祭司們在他們神聖的崗位上跌倒。他們沉湎於酒精之中,無法“將聖的、俗的、潔淨的、不潔淨的,分別出來”(10910)

  被酒所困。無法進行清醒而合乎邏輯的思維。──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7 醉酒在古代世界】釀制不同種類的啤酒,或是葡萄酒,在有文字初期(約主前4000)即已見於美索不達米亞與埃及。亞述藝術也常常描繪筵席,男男女女在堆積如山的美食前大吃,或是用杯、用吸管喝飲料。巴比倫的創世史詩《埃努瑪埃利什》講到眾神如何大開酒席,「從飲用的管子裡流出蜜汁」(用管子是必要的,因為飲料裡的渣滓太厚)。蘇美文學對女神甯凱西的讚歌裡稱揚釀酒的過程,並且為著止渴、像底格裡斯與幼發拉底一樣源源不絕的豐富飲料獻上感謝。醉酒的毛病見於詩篇六十九12與箴言二十1,以及以斯帖記一3~8與但以理書五1~4描繪的狂飲宴會,同時也見於古代近東各地。埃及智慧文學警惕人不要喝醉,免得失去控制,並且被社會鄙視。但是在馬里檔可以看見,酒醉是領受神諭的優良條件。──《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八7~8醉酒的“祭司和先知”不能履行他們的職責。──《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賽二十八7~13責備不敬虔的先知和祭司:經文從有關北國的預言轉到猶大的身上來。當時有些先知與祭司嗜酒失職,並藐視、譏笑以賽亞的教訓,以賽亞於是預言說:他們既藐視神的話,神便要他們聆聽難懂的,亞述軍隊的鄉音。──《串珠聖經注釋》 

         猶大三次被擄:

A.約哈斯(二子)被擄至埃及 王下 241~20 代下 361~23 606BC

B.約雅敬(以利雅敬,長子)→約雅斤 王下 241~20 代下 361~23 597BC

C.西底家(瑪探雅,三子) 王下 251~30 代下 361~23 586BC ──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二十八7~22對領袖的責備。以色列與猶大即將毀滅之前,神對極度墮落的社會領袖痛斥嚴責。在舊約時代施行神政時、新約時代建立教會時、或維持社會秩序時,神並未親自治理,而是藉著統治與教育體系進行治理。領袖絕對影響整個社會的墮落與復興。值得注意的是,神責備領袖時,首先斥責宗教領袖,之後才責備政治領袖<336,宗教領袖的責任>──《聖經精讀本》

 

【賽二十八8「因為各席上滿了嘔吐的污穢,無一處乾淨。」

         描寫祭司與先知醉酒時的情況。──《串珠聖經注釋》 

         「各席上」:原文是「整個桌子」,表示「整個猶大國」。

         「無一處乾淨」:原文是「沒有地方」。──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描繪了最噁心的醉酒場面(見第8)。祭司和百姓無論在現實或屬靈方面,都污穢不堪。──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8~10◎ 288~10 表示當時的人取笑先知只傳達一些幼稚、簡單的知識,那種知識根本就人盡皆知,而且也無法適合大人複雜的處境。今日教會界,不也有這樣的聲音?只傳耶穌釘十字架?豈不是會被人看成膚淺無知?

 

【賽二十八9「譏誚先知的說:“他要將知識指教誰呢?要使誰明白傳言呢?是那剛斷奶離懷的嗎?」

         「他要將知識指教誰呢?要使誰明白傳言呢?是那剛斷奶離懷的嗎」(9),指褻慢者自命成熟,把以賽亞所呼籲的「安息」(12)看作幼稚的育兒知識,不適合成年人複雜的世界。──《聖經綜合解讀》

         「譏誚先知的」:原文沒有這一詞,不過上下文中看起來有這個意義。──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本應教導百姓的祭司和先知,自己卻受了誤導,因此不能履行自己的職責(見太2316注釋)。他們非常糊塗,以致神無法教導他們。所以要把他們棄在一邊,選擇溫順,甘心,警覺並有屬靈悟性的新領袖。原來的領袖既然在屬靈上盲目,就必須被神能夠向他們傳達祂真理和智慧信息的人所代替。這些人可能被有學問的祭司們視為嬰孩,但他們是謙卑可教的,能夠學習神的道。──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9~10眾領袖因以賽亞把他們當作小孩子來教導而忿怒,他們嘲笑他的教導方法(10)──《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以賽亞引譏誚者的話:他們以為自己不是小孩,毋須由他教訓他們。以賽亞大概是責備他們醉酒,引致在教導和審判上犯了錯誤。──《串珠聖經注釋》 

         譏誚先知的:指不稱職的領袖,“他”指以賽亞。由此可知,假領袖不僅自己違背神的話語,還阻攔神的話語。 ──《聖經精讀本》

 

【賽二十八10「他竟命上加命、令上加令、律上加律、例上加例,這裡一點、那裡一點。”」

         譏諷先知的再三叮嚀和嚴格要求;或可能是重複譏諷者酒醉時說話的語氣。──《串珠聖經注釋》 

         「命上加命,令上加令,律上加律,例上加例」(10),可譯為「咕噥咕噥,咕噥咕噥,嘮嘮叨叨,嘮嘮叨叨」(和合本修訂版),指褻慢者自命智慧,把以賽亞所教導的「信靠」(16)比作粗淺的識字教材,「這裡一點,那裡一點」(10)。今天,我們若只傳「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林前二2),豈不也常常被看為簡陋愚拙嗎?──《聖經綜合解讀》

         「命上加命,令上加令」:原文用很簡單的單字組成,意義可能是當時用來教小孩子識字的簡單教材。──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必須清楚而合乎邏輯地表達真理,一點自然而然地引出另一點。只有這樣,人才能徹底明白真理。要像教導小孩子那樣,要言不煩,循循善誘,使被罪遮暗的心靈能夠理解。這樣的教誨看似簡單,卻很有效。──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10~13百姓把先知的話當作粗淺的嘮叨(10),拒絕簡單明白的教導(12),所以神就「要借異邦人的嘴唇和外邦人的舌頭對這百姓說話」(11),用國破家亡和被擄異鄉來教會他們聆聽。若我們總是在神面前裝睡,神也會用各種「跌倒、跌碎」(13)來叫醒我們。──《聖經綜合解讀》

 

【賽二十八11「先知說:“不然,主要藉異邦人的嘴唇和外邦人的舌頭對這百姓說話。”」

         不久,神要透過(以色列人認為)難懂、亞述征服者的語言來向他們說話。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四章21節引述本節,指出說方言表示給不信者的指示。──《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異邦人”、“外邦人”指亞述人。以色列民既然拒絕神的教導,神便把他們交在亞述人手裡;不久之後,他們要聽到亞述人用難聽的本地語言去教訓他們。此乃神的刑罰。在新約,保羅引用了這句話,說明神賜下的“方言”恩賜,是要提醒猶太人及早悔改(林前十四21)──《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異邦人的嘴唇和外邦人的舌頭」:原文是「嘲弄的嘴唇與別的語言」,意思就是猶大人被擄就能學會了。──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異邦人的嘴唇。即“一種外語”。神藉著祂的使者先知用他們本國的語言對祂的子民說過話,可是他們不聽。現在祂要藉著其他途徑對他們說話,先是亞述人,後是巴比倫人,波斯者和羅馬人。在林前1421中,保羅把這句話用於那些說話別人聽不懂的人。──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11~13異邦人的嘴唇和外邦人的舌頭:以賽亞對譏誚之語的回答,既然他們不肯聽從用母語宣告的預言,就必被未曾謀面的外邦人毀滅。13節重複10節的內容,表明惡人對以賽亞的嘲笑將成為審判他們的根據。這與“自高的必降卑,驕傲的必屈服”悖論性表現手法一樣。仰面跌倒,而且跌碎,並陷入網羅被纏住:與以賽亞其他預言相仿,以色列驕傲的領袖必淪為亞述與巴比倫的俘虜,惡人敗亡時必會仰面跌倒束手無策。──《聖經精讀本》

 

【賽二十八12「他曾對他們說:“你們要使疲乏人得安息,這樣才得安息,才得舒暢。”他們卻不肯聽。」

         神的話是要指示猶大如何在動盪的局勢下仍然安穩,可是百姓沒有聽從。──《串珠聖經注釋》 

         「你們要使疲乏人得安息,這樣才得安息,才得舒暢」(12),可譯為「這是安歇之所,你們要使疲乏的人得安歇,這是歇息之處」(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神的旨意就像幼兒課本一樣簡單:回到神的「安歇之所」,不要在管教面前繼續倚靠自己掙扎。但人若「不肯聽」(12),神就會任憑他們繼續「疲乏」,甚至興起更大的管教。「不肯聽」原文意思是「不願意聽」,並非聽不懂,而是根本不想靠神得安息。──《聖經綜合解讀》

         「你們要使疲乏人得安息,這樣才得安息,才得舒暢」:直譯是「這是安息之所,你們要使疲乏的人得安息,這是歇息之處」。──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只有聽從神所顯示的旨意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息。耶穌邀請勞苦的人到祂那裡來,並應許賜給他們安息(1128)。但是以色列和猶大不肯聽從(見賽6910注釋),所以得不到本來可以屬於他們的安息。又見來3181941~11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13「所以耶和華向他們說的話是命上加命、令上加令、律上加律、例上加例,這裡一點、那裡一點。以致他們前行仰面跌倒,而且跌碎,並陷入網羅被纏住。」

         譏誚者既以為神說話嘮叨,他們因此必陷在敵人手中。──《串珠聖經注釋》 

         今天,許多人越事奉、越沒有安息,因為他們並非「誠實倚靠耶和華」(20),而是變相倚靠自己、滿足自己的「屬靈成就感」。所以神就任憑他們「陷入網羅被纏住」(13),宣告:「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三十15)。人可以拒絕神的話,但卻無法逃避它的結果;我們可以不聽聖靈的微聲(10節;王下十九12),但神必會把它變成震耳欲聾的雷聲(13)──《聖經綜合解讀》

         「以致他們前行仰面跌倒」:原文意義是「目的是讓他們行走,他們卻後仰跌倒」。

         「陷入網羅」:「掉入陷阱被捕」。

         ◎ 2813 說明神知道猶大人幼稚,所以用教導小孩的方式不厭其煩的用簡單的道理讓他們明白,目標是希望他們可以跟著指示往前走,沒想到猶大人卻故意後仰跌倒,招致滅亡。──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神已經用簡明的話語對祂的子民說話。他們是無可推諉的。所以祂本來要帶給他們福氣的勉言,現在倒成為不利於他們的證據。真理的“房角石”成了他們“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彼前26~8;參賽2816)。本來賜下來幫助人的東西,反倒造成了他們的跌倒(見羅710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14「所以,你們這些褻慢的人,就是轄管住在耶路撒冷這百姓的,要聽耶和華的話。」

         「褻慢的人」這些領袖不聽從神藉先知所說的話。──《串珠聖經注釋》 

         褻慢的人:指淺薄驕傲的人。這些人不敬畏造物主,輕慢神,自以為是,自高自大。 ──《聖經精讀本》

         「褻慢的人」(14),就是倚靠自己、藐視真理、不聽勸誡、高傲自誇的人。──《聖經綜合解讀》

         「褻慢的人」:原文是「嘲諷者」。後文說明這些人是猶大國的統治階級。──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你們這些褻慢的人。神子民的領袖藐視祂的教誨,嘲笑賜給他們的警告。以賽亞正在向那些以屬世的智慧嘲笑他的勸告,堅持把國家引向毀滅之方針的人說話。先知嚴厲地責備這些領袖,明確地告訴他們面前的厄運(見第21~23節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14~1914~19節是從9~13節得出的結論。既然只有順服神「才得安息,才得舒暢」(12),「所以」(14)人倚靠自己的一切努力都不會成功(14~15)。因為神將提供真正的安全保障(16),絕不容許百姓用人的方法來代替神的拯救、長久活在虛假的安全感裡,所以「冰雹必沖去謊言的避所;大水必漫過藏身之處」(17)──《聖經綜合解讀》

 

【賽二十八14~22虛假的避難所:耶路撒冷的領袖以為與鄰國結盟聯手對抗亞述是穩妥的做法,誰知這倚靠人而不倚靠神的做法會使他們不得安枕。──《串珠聖經注釋》 

 

【賽二十八15「你們曾說:“我們與死亡立約,與陰間結盟;敵軍(原文作“鞭子”)如水漲漫經過的時候,必不臨到我們,因我們以謊言為避所,在虛假以下藏身。”」

         那親亞述的黨派寧願信靠他們的“與死亡立約,與陰間結盟”(也許包含巫術),也不相信神。──《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與死亡立約 ...... 結盟」:猶大領袖以為透過迷信的通靈巫術,或藉與埃及結盟,便能逃過亞述的攻擊,建立安全的避難所。

          「謊言」、「虛假」:喻國際盟約的不可靠。──《串珠聖經注釋》 

         “死亡”和“陰間”代表埃及人的神。以色列人以為與埃及結了盟,便可抵抗入侵的亞述。先知指斥其妄。──《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我們與死亡立約,與陰間結盟」(15),指猶大想倚靠與埃及結盟背叛亞述,最後卻是自尋死路、招惹亞述的進攻。

         「敵軍如水漲漫經過的時候」(1518),比喻亞述的入侵(7~8)

         「以謊言為避所,在虛假以下藏身(15),比喻埃及的承諾只能帶來虛假的安全感。──《聖經綜合解讀》

         ◎ 2815 那些領導階級的意思是即使敵軍來襲,他們也不至於死亡,因為他們已經有萬全的準備,已經用虛假的外交辭令幫自己找好退路了。──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你們曾說。這是第14節的褻慢人所說的話。這是他們對1~13節嚴肅警告所作侮慢的回答。

  與死亡立約。以賽亞曾警告說,這些人將“仰面跌倒,而且跌碎,並陷入網羅,被纏住”(13)。褻慢人卻一笑置之,不當回事。他們說,死亡已經同意讓他們不顧天國的律法而活著。“我們犯罪不一定會死”(見創34注釋)

  陰間。希伯來語是she'ol,比喻死人的領域(見箴1511注釋)She'ol 表示“褻慢的人”與之立約的一個外國。該國的國王是“死亡”。

  自稱為神子民的領袖們竟犯罪墮落到公開嘲笑真理和公義的地步。希西家的父親、惡王亞哈斯與亞述結盟,公開接受亞述的神和崇拜;他把耶路撒冷神的祭壇換成異教的祭壇(王下167~18)。他們希望藉著侍奉魔鬼而逃脫他的懲罰。

  漲漫經過。就是以賽亞所預言神的懲罰(見賽88)

  以謊言為避所。這些褻慢人說自己的信念和策略是“謊言”。他們知道自己在撒謊,但因為他們自己的原因,他們寧願依靠謊言而不依靠真理。──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15 與死亡立約】這節經文不由得使我們認為這裡指的是與迦南神摩特(「死亡」),或是與埃及死神阿西利斯(見三十1~2)立約,或是臣服於他們的舉動。兩者皆代表與各個敘利亞—巴勒斯坦國家,或與埃及締結的政治聯盟,是為了與亞述抗衡。先知警告以色列人,這是愚昧之舉,也是他們心地邪惡的徵兆(見:伯八5~21)。一如美索不達米亞的神話英雄吉加墨斯也發現,除了極少數例外(以諾、以利亞、烏特納皮什廷),沒有一個人能逃避死亡(伯三十23)──《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八15~18與死亡立約,與陰間結盟:諷刺當時的政治領袖,與埃及、亞述等外邦勢力勾結;從屬靈的角度,指罪人在世上與撒但的勢力勾結,以為一切都相安無事(124)。惟有神才與人立約,只有此約才能使人從死亡中得到釋放(523;何218;林前322)──《聖經精讀本》

 

【賽二十八16「所以主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在錫安放一塊石頭作為根基,是試驗過的石頭,是穩固根基,寶貴的房角石,信靠的人必不著急。」

         彌賽亞在救贖上是一塊“根基”的石頭,因其受試探而成為“試驗過的石頭”,而在祂與子民的關係上,是一塊“寶貴的房角石”。參看第八章14節、詩篇一百一十八篇22節、羅馬書九章33節和彼得前書二章6節。“急”。更可作:受驚恐。──《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石頭”:指神為以色列所立的真正可靠的根基。彌賽亞就是這塊石頭(羅九33;十11;彼前二4~6)──《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我在錫安放一塊石頭作為根基」(16),這是一句雙關語,既可以比喻神揀選錫安、住在其中(14),也可以比喻大衛之約所應許的彌賽亞王權(詩二6;一百一十八22;羅九33;彼前二4~6)

         「是試驗過的石頭,是穩固根基,寶貴的房角石」(16),指這塊石頭非常可靠,可以作為根基和房角石。──《聖經綜合解讀》

         「信靠 אָמַן /aw~man’」原文也被譯為「立穩」(9)、「堅固」(二十二23),是雙關語。「著急 חוּשׁ/koosh」在本書中也被譯為「趕快」(19)、「速成」(六十22),是「安息」(12節;三十15)和「謹慎安靜」(4)的相反狀態詞。──《聖經綜合解讀》

         因為神已經應許在錫安放一塊石頭作為「穩固根基」,所以「信靠的人必不著急」(16),不必急著再去另找一塊石頭。因為信心既不是相信自己的敬虔,也不是基於對局面的掌控,更不是根據對前途的分析,而是單單建立在神的應許上。──《聖經綜合解讀》

         「不著急」:「不會顯出匆忙」、「不會匆促」。

         為了使房子穩固,需嵌入刻工精細的石頭作為房角石。房角石比一般蓋房子用的石頭大,嵌入也需要特別技術或是舉行儀式。其碩大、光滑的表面常會刻意刻上宗教口號、建築師或是國王的名字、以及施工日期。──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錫安。見詩482注釋。

  根基。猶大的領袖們在沙土的根基上建造。他們完全受騙了。如果領袖們繼續自行其是,國家就無法避免毀滅的命運。他們需要一個更好的根基。

  寶貴的房角石。只能是指彌賽亞(見太2142;徒41011;羅933;弗220;彼前26~8)。這是一塊經過考驗的石頭。教會可以安全地在其上建造。無論什麼樣的風暴襲擊這根基上的建築,它永不動搖(見太724~27注釋)。關於古代房角石的性質和用途,見太2142注釋。關於基督是教會在其上建造的磐石,見太1618注釋。

  不著急。原文還有“不要驚慌”,“不要衝動”的意思。依靠基督的人可以滿懷信心地前進,絕不需要倉促逃跑。在艱難的環境中他決不會害怕,而是會信賴神(見賽2634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16~17神親自為子民提供穩固的倚靠,信靠的人必不致動搖,不信靠的則要受審判。──《串珠聖經注釋》 

         ◎ 2816~17 那塊「房角石」在以賽亞書中看不出是指甚麼東西,但是在 彼前 24~8 就清楚的說出這是指耶穌基督(當時未知的彌賽亞)。由上下文中看來,這樣的解釋並非不可能。──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二十八16 房角石的建築功能】在以色列的鐵器時代建築,可以看出使用切工的石頭愈見增加,而較少使用早期的粗糙卵石或是碎石建築。為了使房子穩固,並且把相連的牆銜接的好,就需要嵌入刻工精細的石頭作為房角石。它比一般蓋房子用的石頭大,嵌入也需要特別技術或是舉行儀式。其碩大、光滑的表面是刻上宗教口號、建築師或是國王的名字,以及施工日期最自然不過的地方。房角石也可能作為奠基石。有關後者,請參看:以斯拉記三310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八17「我必以公平為準繩,以公義為線砣。冰雹必沖去謊言的避所,大水必漫過藏身之處。”」

         「準繩」、「線鉈」:藉以量度建築物是否垂直穩固的工具。

          「冰雹必沖去 ...... 藏身之處」:比喻在神的審判下,無人能逃脫。──《串珠聖經注釋》 

         「準繩、線鉈」(17)是用來測量建築物是否垂直的工具,比喻神將使用「公平、公義」(17)的原則來核對總和審判百姓所做的工作。那時,人倚靠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將被顯明為必要傾倒的「謊言」(17);凡用人的權宜之計來代替神應許的,必將遭遇失敗、擔驚受怕(18~19)──《聖經綜合解讀》

         「線鉈」:「鉛墜」。

         「漫過」藏身之處:「清洗或沖洗掉」、「漲溢」。

         「藏身之處」:「庇護所」、「隱密處」,與 2815 的「藏身」相近。──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我必以公平為準繩。世上普遍存在不公平的現象,所以彌賽亞(見第16節注釋)要使律法發揚光大(4221),讓人重新明白應如何正確對待神和同胞(見太519~22注釋)。以賽亞在這裡延續了第16節建造房屋的比喻。神的教會要以基督為“房角石”,滿足祂公義的標準(見彌68注釋;參彼前25~10)

  線鉈。用來確定牆,窗和門是否與地基真正保持垂直。

  冰雹必沖去。只有在基督及其公平,公義和真理的標準上建造,才能穩固(見太724~27注釋)。在虛謊的根基上建造,是經不起時間考驗的。參啟1621

  藏身之處。就是“謊言”的“避難所”(見第15節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18「你們與死亡所立的約必然廢掉;與陰間所結的盟必立不住。敵軍(原文作“鞭子”)如水漲漫經過的時候,你們必被他踐踏,」

         你們必被他:在地上貪婪追求的所有虛妄之事,最終成為令人掉進地獄的原因(林前1555)──《聖經精讀本》

         「與死亡立約,與陰間結盟」或許是與迦南神摩特(死亡),或是與埃及死神阿西利斯( 301~2 )立約,或是臣服於他們。兩者皆代表與敘利亞巴勒斯坦國家,或與埃及締結的政治聯盟,是為了與亞述抗衡。先知警告以色列人,這是愚昧之舉,也是他們心地邪惡的徵兆(參伯 85~21 )──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與死亡所立的約。見第15節注釋。無視神的計畫,最終會使策劃者痛苦地失望。──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18~20當亞述背叛以色列的時候,他們的聯盟也“必然廢掉”;甚至從埃及而來的幫助也不足用(20)──《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賽二十八19「每逢經過必將你們擄去。因為每早晨他必經過,白晝黑夜都必如此。明白傳言的必受驚恐。」

         敵人的侵擾和擄掠必接踵而來;明白這預言的必然驚慌和恐懼。──《串珠聖經注釋》 

  每逢經過。先知繼續洪水衝擊房屋的比喻。褻慢人(14)以為永遠不會有這樣的洪水,他們謊言的建築將會堅立(見太72627;參彼後33~7)。及至他們明白過來時,才發現自己的房屋已經土崩瓦解。

  驚恐。只有到為時太晚的時候,這些褻慢人才會明白以賽亞現在所傳針對他們的“傳言”或“信息”(見耶820)。那時他們“必受驚恐”,沒有例外。──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20「原來床榻短,使人不能舒身;被窩窄,使人不能遮體。」

         大概借用當時的箴言,比喻猶大不得保護、無法安舒。──《串珠聖經注釋》 

         喻埃及的幫助無濟於事。──《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床榻……,被窩:象徵人的能力,僅靠人的力量無法承受神的審判。 ──《聖經精讀本》

         「原來」床榻短:原文是「因為」,可能讓 2820 有「因果報應」的意味,惡人、虛謊的人怎能逃離死亡的審判?或者是隱喻猶大國的國力薄弱,難以抵抗亞述或巴比倫的大軍。──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床榻短。再次更換了比喻。“床榻”代表猶大的領袖們所採取的策略。他們宣稱這種策略會給國家帶來安寧與和平。但以賽亞警告說,這種策略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不瞭解自己民族的真實狀況,不明白有利於國家的補救辦法,即“床榻”。他們的辦法過於狹隘,解決不了人們所處險境的需求。他們所相信的辦法救不了他們。人們所經常採用的辦法,看上去巧妙,卻沒有效果,只能給人帶來失望和惱怒。在艱難的時候,唯一可靠的避難所,就是信賴神,並且行善(見詩373)──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20~212021節原文的開始都是「因為」,解釋「明白傳言的必受驚恐」(19)的兩個原因。

1.百姓拒絕神所提供的「安息」(12),堅持要靠自己鋪床,結果卻將發現人的安排事與願違,因為「床榻短,使人不能舒身;被窩窄,使人不能遮體」(20)

2.百姓拒絕神的話語,神將轉過來與他們作對。「毗拉心山」(21)和「基遍穀」(21)都是大衛專心倚靠神、戰勝非利士的地方(撒下五17~25;代上十四8~17)。但現在百姓卻不肯靠神得安息(12),所以神要像衝破非利士人一樣管教他們。──《聖經綜合解讀》

 

【賽二十八21「耶和華必興起,像在毗拉心山;他必發怒,像在基遍。好作成他的工,就是非常的工;成就他的事,就是奇異的事。」

         正如大衛在“毗拉心山”潰敗非利士人(撒下五17~25),神也要懲罰祂自己的子民(祂“非常的工”)──《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往日神幫助他的百姓在 拉心山擊敗非利士人,又在基遍殺敗迦南五王(參串),現今神卻起來攻擊自己的百姓,作出「奇異的事」。──《串珠聖經注釋》 

         “毗拉心山”和“基遍”都是神曾經使以色列人戰勝非利士人的地方(撒下五20;代上十四1116)──《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倘若猶大墮落,神亦會擊打,猶如擊打猶大的仇敵。神不會離棄他所揀選的,但對他們的過錯必嚴懲不貸(撒下129~12)(277~11)。他的工: “工”,希伯來文的意思為“事”、“事務”、“事業”。 ──《聖經精讀本》

         「非常的工」(21),原文是「陌生的工」(英文ESV譯本);「奇異的事」(21),原文是「外人所行的事」(英文ESV譯本)。審判是神「非常」、「奇異」的工作,救恩才是祂「正常」的工作,所以我們應當「誠實倚靠耶和華」(20)──《聖經綜合解讀》

         「毗拉心山」: 撒下 517~25 記載大衛在此處打敗非利士人。「毗拉心」是「破裂」的意思。位於利乏音谷,耶路撒冷南方,往伯利恆的路上。

         「基遍」谷:字義是「丘陵城市」。便雅憫的利未城市,與耶路撒冷相距8公里。

         「非常的工」、「奇異的事」:以賽亞的用字都有「外邦人」、「外國人」的雙關意義在其中。

         ◎ 2821 是引用 撒下 517~25 的背景,當時是神為以色列國打仗以建立大衛王朝,如今他也要用戰爭來達成目標,不過勝負的角色正好相反。──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基遍谷知名的是約書亞與基遍人立約( 93~1015 ),以及把迦南軍隊從基遍趕到伯和崙谷( 109~11 )。昔日耶和華為他的百姓打勝仗,如今耶和華容許以色列人在這先前打勝仗的山谷被擊敗。──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像在毗拉心山。大衛在受膏成為以色列國王的時候,非利士人前來攻擊他,卻在毗拉心山和基遍穀被擊潰了(代上148~16)。神怎樣顯示自己制服大衛的敵人,祂也必在末日裡制服錫安的敵人。

  非常的工。神的本性是有恩典,有憐憫和�琱[忍耐的(3467;結1823323311;彼後39)。使受造者遭受痛苦,懲罰和死亡,不符合祂的品性。但同時祂“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347)。有時神的懲罰似乎長期拖延,以致人們以為它不會來了(811;番112;瑪217314),可以繼續犯罪作惡而不受懲罰。這裡警告那些誤解神忍耐和恩慈的人,懲罰肯定會臨到的(見結1221~28;見賽28142223注釋)。當基督以勇士的身份出現要制服祂的敵人時(1911~21),人們將發現祂的身份與他們以前所瞭解的大不相同。神的羔羊成了“猶大支派中的獅子”(556)──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21 毗拉心山】在撒母耳記下五18~20稱作巴力毗拉心山,比利乏音谷還要高(書十五8)。正確地點至今不明,從經文來看,大概是靠近耶路撒冷,伯利�琣镼_處。──《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八21 基遍谷】基遍的地點(吉布)在耶路撒冷西北部六哩處,最知名的是約書亞與基遍人立約(書九3~15),以及把迦南軍隊從基遍趕到伯和侖谷(書十9~11)。此處雅巍要顛覆祂的神聖戰士角色,容許以色列人在這先前打勝仗的山谷被擊敗。──《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八22「現在你們不可褻慢,恐怕捆你們的綁索更結實了。因為我從主萬軍之耶和華那裡聽見,已經決定在全地上施行滅絕的事。」

         勸勉百姓不可再褻慢神的話,恐怕刑罰更重,因為神已定意審判猶大,而全地也不能倖免。

          「捆你們的綁索」:描寫他們如戰俘或犯人被索捆綁,拉去行刑。──《串珠聖經注釋》 

         「現在你們不可褻慢,恐怕捆你們的綁索更結實了」(22),表明人對神話語的「褻慢」,就是捆綁自己的「綁索」。如果百姓堅持倚靠自己、繼續拒絕神的話語,很快就會作繭自縛、自食其果。因為神「已經決定在全地上施行滅絕的事」(22),「冰雹必沖去謊言的避所;大水必漫過藏身之處」(17)。但百姓顯然還是置若罔聞,因為「褻慢」一定會把人越捆越緊,藐視神話語的人一定會把墳墓越掘越深,陷入今天所謂的「信息繭房 Information Cocoons」。──《聖經綜合解讀》

  你們不可褻慢。見第15節注釋。以賽亞懇勸不要藐視有關即將來臨之毀滅的警告。

  綁索更結實。違抗只能罪上加罪,加重懲罰(見耶281013)

  決定在全地上施行滅絕的事。就是在地上消滅罪和罪人。──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23「你們當側耳聽我的聲音,留心聽我的言語。」

         作者用農夫耕種的比喻來說明神管教百姓的智慧,種子不同,撒種和耕耘,收割的方式也不同;神教導祂子民的方法也同樣獨特。──《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側耳聽」:也是「留心聽」的意思。──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以賽亞在第23~29節中提供了一個來自農業生活,包括耕田,播種和打穀的教訓,把解釋留給讀者自己。正如每一種農活都有定時,天國的農夫也將按時候對待人類(見賽51~7;雅57)。褻慢人(28142122)不要誤以為收穫的時間會無限期地推遲。神對待人是按照他們個人的需要,有時用懲罰,有時用仁慈,但始終是為了他們的最高利益。──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23~29正如農夫使用適當的工具來打不同的穀物,神也試圖透過獨特的審判從祂的子民顯出公義。──《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農夫的比喻:農夫聰明地按著種子的類別,以不同方式撒種、收割,同樣神亦滿有智慧地用獨特方法對待 的百姓,藉此管教他們、教導他們。──《串珠聖經注釋》 

         農夫的比喻。以賽亞將神比作撒種的農夫,將選民比作種子,藉此教導神的護理 :①首先,神按適宜的方法、所定的時日、順序與比例,統治自己的百姓(23~25);②從種子的角度來看,種子的殼——罪惡必須得到清除。以賽亞將除去罪孽的責備與磨練比作打場(26~28)。稗子將被燒滅,種子雖然經歷打場之苦,但在末日卻得以收回放入神的穀倉——天國(312 1324~30);③一切智慧與能力皆在於神,確保預言的真實性與權威(29)──《聖經精讀本》

         「你們當側耳聽我的聲音,留心聽我的言語」(23),這是鄭重提醒讀者注意,以下是神管教百姓的原則(24~29)──《聖經綜合解讀》

         如果農夫只做單一的工作,就不可能作出麵包。農夫必須把收成的穀物送到打穀場,用牛蹄碾碎( 254 ),之後再用碾輪壓過一次。──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農夫撒種,因種子的性質而有區別;播種小茴香是一種方法,播種大茴香又是另一種方法,播種小麥、大麥、粗麥也各有方法。耶和華正確地教導、指示農人,所以他們才有智慧分辨播種的方法。以賽亞的意思或許是那教導農人區別耕種方法的神,在神審判的每一個過程中,當然也會視情形而有所區別。另外,在打榖的過程�堙A也可看見同樣的原則。小茴香、大茴香、作餅的糧食都用不同的方式處理,這也是耶和華教導的結果。──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此處用農夫的智慧來襯托出賜給農夫智慧的神也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對待不同的百姓。這段可能是要回答某些人認為神一向都幫助猶大國擊敗外國,怎麼可能神讓外國來毀滅猶大國呢?以賽亞的回答就是「那耕地為要撒種的,豈是常常耕地呢?豈是常常開墾耙地呢?」。農夫都已經用那麼複雜的方法來處理作物,我們豈能預期自己的經驗會不斷的重複呢? 因此我們不能任意把自己的信仰經驗套在別人身上,畢竟神是有豐富智慧的。──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二十八24「那耕地為要撒種的,豈是常常耕地呢?豈是常常開墾耙地呢?」

         這些修辭式的問題暗示否定的答案。──《串珠聖經注釋》 

         「耕地」(24)和「耙地」(24)都是對土地的破碎,但農夫並非為了耕地而耕,而是為了「撒種」(24)和收穫。──《聖經綜合解讀》

         「耕地」、「開墾耙地」:都是耕種的初期準備,可能暗示神幫助以色列擊敗列國。──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沒有一個聰明的農夫會專門耕田或播種,儘管這些農活都是少不了的。重要的每一種農活都必須適時,不能一成不變。天國的農夫也是這樣。──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25「他拉平了地面,豈不就撒種小茴香,播種大茴香,按行列種小麥,在定處種大麥,在田邊種粗麥呢?」

         所提及的穀物是昔日猶大常見的田產。──《串珠聖經注釋》 

         「撒種、播種、種」(25),描述農夫對每一個種子都妥善處理,並且放在最適合生長的環境中。而這一切都是來自神的智慧(26)──《聖經綜合解讀》

         每一種作物都要按自己的特點在規定的地方播種,神對各人的管教也各不相同。以色列農夫在田的中間種「小麥」(25),周圍種「大麥」(25),外圈種「粗麥」(25)。小麥產量大、蛋白質含量高,但是生長期長,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弱,所以要按「行列」(25)種在裡面,講究日照方位、植株間距。大麥產量少、蛋白質含量低,但生長期短,適應環境的能力較強,所以適合在「定處」(25)粗耕,種在外面先收割。而粗麥的生長期最短、生命力最強,但高度參差不齊,成熟期前後不一,農夫可以在田邊隨意撒種,利用週邊空間。

         「小茴香」(25)指蒔蘿(Anethum graveolens)。「大茴香」(25)指孜然,學名叫孜然芹(Cuminum cyminum),所以又被稱為「芹菜」(太二十三23)──《聖經綜合解讀》

         「拉平」:字義是「剷平」

         「小茴香」:有細小黑色且味道刺激的種子作為佐料。

         小茴香與大茴香的種子都過於脆弱,不能用太大的打穀用具,用棍子就可以完成目的,也不會損傷到種子。小茴香是一種佐料,大茴香是香料,也是一種榨油的來源;這兩種在初雨之後用手撒在剛剛犁過的溝。小麥與大麥就要小心處理,不能混著種。──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拉平了地面。每一種作物都要按自己的特殊方式在規定的地方播種。有些種子播撒的,有些是按行列種下的,還有一些則是條播的。神對待各人的方式都是根據他們的最高利益。

  小茴香。希伯來語是qesach。原來認為是一種飼料作物。但最近被確認為是Nigella sativa(黑茴香),通常叫作茴香花或豆寇花。這種作物高約1.5英尺,一般開黃花(但有時開藍花)。長著許多辛辣芳香的黑籽,在東方被用作調味品或消化藥。── SDA聖經註釋

  大茴香。希伯來語是kammon。即新約時代的Cuminum cyminum(見太2323注釋)。其氣味和外表很像葛縷子,但味道略為遜色。它和黑茴香一樣,在東方也用作消化藥。

  小麥。原文指一種較次的麥類,為貧窮階層所食用。

  粗麥。是一種品質較次的野麥。

  在田邊KJV版為“在他們的地方”。──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25 撒種的策略】這裡採用了兩種方法。小茴香是佐料,大茴香是香料,也是一種榨油的來源;這兩種在初雨之後用手撒在剛剛犁過的溝。小麥與大麥就要小心處理,免得混種。以色列人應該是用播種機,在牛犁田的時候,在地上挖出小洞,人跟在後面把播種機裝滿了種子,撒在已經挖好的地裡,而犁田的動作也會掩埋種子。播種機出現於加瑟與亞述藝術。──《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八26「因為他的 神教導他務農相宜,並且指教他。」

 

【賽二十八27「原來打小茴香,不用尖利的器具,軋大茴香,也不用碌碡(原文作“車輪”。下同);但用杖打小茴香,用棍打大茴香。」

         收成的時候,大、小茴香等細小的籽粒宜用杖、棍來打。──《串珠聖經注釋》 

         「尖利的器具、碌碡、杖、棍」(27)都是用於不同農作物的打穀工具。

         「小茴香」(27)和「大茴香」(27)的種皮若被破壞,會使香氣揮發,所以必須用「杖」(30公分長)或「棍(」約40公分長)輕敲,成熟的種子很容易落下來。人若像「小茴香」,稍經敲打就能打出子粒,神的管教就會比較溫柔。──《聖經綜合解讀》

         「碌碡」:字義是「車輪」。

         ● 2827 的「打」,似乎也暗示神要責罰猶大國。──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如果農民用裝著鐵輪的大車去碾本來只需用杖敲打的作物,就會被視為是愚蠢的。以賽亞認為有些人像小茴香和大茴香一樣,稍經敲打,就有滿意的效果。神對待他們,要比祂對待其它人更加溫柔。──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27 打小茴香與大茴香】這兩種植物的種子都過於脆弱,不能用太大的打穀用具,用棍子就可以完成目的,也不會損傷到種子。──《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廿八27軋大茴香不用碌碡是什麼意思?】

         答:軋大茴香也不用碌碡--茴香系一種野生之香草,生長於地中海附近,莖高約一至三尺,花黃色,含香味,可佐膳或入藥之用(參太廿三23)。在碌碡二字下有小字「原文作車輪」。「碌碡」是一般人極少用的字,在聖經中也只有用過三次(賽廿八2728,箴廿26),英文本譯作Cart Wheel,故中文多譯為車輪,惟天主教本譯之為碾機。據筆者所知,在安徽家鄉的農人,有農場上所用的一種碾稻谷,或碾平土地的農具,為一個重達數百斤的圓柱形的大石輥,長度約三尺許,直徑約一尺半。這石輥四圍刻成成凹凸不平如磨齒形的條紋,兩端穿孔相通,農人用粗木棍為軸穿入孔中,兩頭系以長繩,縛在耕牛頸部的軛上,然後牽著牛拉動這大石輥,使之轉動如車輪,在禾場上因而複始的輥壓,谷粒便脫落下來,這種笨重的大石輥,在輥動的時候,會自然顛躓震動,而發出一陣陣碌碡的聲音來,這或許就是因音而    定碌碡之名稱的由來呢!――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賽二十八27~28農人收割茴香,不僅不用尖利或粗重的器具,甚至在大、大茴香上用的器具都有分別。大茴香用棍,小茴香只用輕小的杖,擊打出子粒來。神對待祂的子女的方法也是因人而異,以收到積極的管教之效。

28節可譯為:用穀粒作餅要用磨來磨碎,雖然打出谷粒時要先用馬拉著碌碡(車輪)來輾,但不用一直輾下去。神雖然要刑罰以色列人,但祂的行動有次序也有步驟,適如其量。──《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賽二十八28「作餅的糧食是用磨磨碎,因它不必常打;雖用碌碡和馬打散,卻不磨它。」

         「作餅的 ...... 磨碎」:原文顯然是修辭式的問句,應作:「作餅的穀粒豈是碾碎的呢?」。

          下句表示這種穀粒不是用重物如馬拉的車輪(「碌碡和馬」)來碾碎的。──《串珠聖經注釋》 

         「做餅的糧食」(28)指小麥、大麥、粗麥等穀物,必須「用磨磨碎」(28),使穀粒和外殼分離。用輕打「茴香」的方法來處理「做餅的糧食」是無效的,必須用裝著「尖利的器具、碌碡」的大車去碾,或用牛馬去踹,才能使穀粒與糠秕脫離。雖然看起來殘酷,但卻是必經的步驟,否則穀物就沒有用處。然而「不必常打」,因為過度就會把穀子輾壞。──《聖經綜合解讀》

  作餅的糧食是用磨磨碎。根據下半句的暗示,這可以被視為一個問句:“作餅的糧食是用磨磨碎的嗎?(RSV)”打穀的目的不是要碾碎穀粒,而是使穀粒和外殼分離。但是用輕打茴香的方法(見第27節注釋)來處理做餅的糧食是無效的。對於小麥,小米,大麥之類的穀物,往往用裝著鐵輪的大車去碾,或用牛馬去踹。同樣,神對有些人要採取比祂對待其他人更加嚴厲的方法。但即使是最重的懲罰也不會永遠延續。神的目的不是毀滅。祂只是要把無用的穀殼和寶貴的穀粒分開來。目的一旦達到,就停止打穀。──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八28 穀類處理過程】如果農夫只做一個環節的工作,就不可能作出麵包。因此必須把收成的穀物送到打穀場,用牛蹄碾碎(申二十五4),之後再用碾輪壓過一次。這裡所說的「碌碡」是一種器具,上面有好幾排輪子。穀粒從殼分出來以後必須要簸揚、篩選,然後交給婦女放在石磨裡,磨成細麵粉,好用來烤麵包。──《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八29「這也是出於萬軍之耶和華,他的謀略奇妙,他的智慧廣大。」

         「謀略」、「智慧」:在這裡是針對神以苦難磨煉他的百姓而言。──《串珠聖經注釋》 

         「這也是出於萬軍之耶和華」(29),指這比喻啟示了神的管教原則:「祂的謀略奇妙;祂的智慧廣大」(29)。耶路撒冷將會像撒瑪利亞一樣被耕耘、磨碎,神所允許的車輪和馬匹會踐踏其上,但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收穫,一切工具都在神的約束之下。因此,百姓若相信亞述的威脅乃是神的管教,就不可再倚靠自己、與埃及結盟,而要安息在神裡面,信靠神在管教之後必有拯救。──《聖經綜合解讀》

         倚靠肉體,是信徒和教會靈性下滑的開始。凡是不肯「誠實倚靠耶和華」(20)的人,他們的失敗往往都是從成功開始的:先是對自己的「屬靈成就」沾沾自喜、念念不忘,然後越來越「心裡高傲」(1),很快就成了「褻慢的人」(14),對神的話語挑挑揀揀、選擇性地耳聾。同樣,神也必會使用各種量過的難處來管教我們,每種管教工具都是最適合我們的那一款;但即使最重的「碌碡」,也都是有分寸的。因為打穀是為分別糠秕和穀粒,目的一旦達到、擊打就會停止。所以「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林前十13)──《聖經綜合解讀》

  祂的謀略奇妙。神的懲罰不是出於報復,而是憑著公義和智慧。人一旦認識了神的道,就會發現祂的確是奇妙的策士(96)

  祂的智慧廣大。直譯是“祂使有效的工作出色。”神不僅是無所不知的,也是無所不能的。在實施自己旨意的時候,“祂的謀略奇妙”,“祂的智慧廣大”。── SDA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28~30)

 1 281~13308~17指出選民蔑視先知本人和他的信息;今日信徒對傳信息者的態度如何?

 2 按299~16,百姓為何在屬靈事上盲目?

  神的智慧如何顯明出來?另參2829。試就此反省。

 3 百姓棄神不理,但神卻滿有恩典,不長久發怒(3018~19)。你對這樣一位神有何回應?──《串珠聖經注釋》 

 

【賽二十八1~三十二20警告猶大勿仰賴埃及:本段的歷史背景是希西家在亞述的威脅下,一反乃父亞哈斯親亞述的政策,欲與埃及聯盟對抗亞述。先知警告說:政治上的結盟是尋求人的幫助,無異於棄絕神的庇護。先知以顯眼的標題「禍哉」開始各小段的警告(281 2915 301 311)──《串珠聖經注釋》 

         十三~二十七章宣告神在全地掌權,「到那日」(二十七12),百姓「專要倚靠」(二十六13)神,全地都要歸向錫安(二十七13)。但這個巨大的轉變,是怎樣一步一步實現的呢?二十八~三十三章借著勸阻百姓投靠埃及,預言百姓怎樣一步一步失敗,啟示神將怎樣一步一步挽回。原文用六個「禍哉 הוֹי/hoh’ee」分成六個部分,組成一個交錯平行的結構:

oA. 百姓高傲褻慢,神的管教奇妙(二十八1~29)

o B. 百姓靈裡昏迷,神要行奇妙的事(二十九1~14)

o  C. 百姓向神隱藏,神卻要蘇醒人心(二十九15~24)

oA1. 埃及徒然無益,神卻信守應許(三十1~33)

o B1. 埃及不能幫助,神要拆毀人的倚靠(三十一1~三十二20)

o  C1. 亞述被神刑罰,神將與人同在(三十三1~24)──《聖經綜合解讀》

 



跟著我們: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