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 26
箴言第二十六章拾穗
【箴二十六1】「夏天落雪,收割時下雨,都不相宜,愚昧人得尊榮也是如此。」
愚昧人高昇(i);參第8節。收割時下雨所提示的可能是傷害,而不是只有不調和而已,這是從任意的評價而來的。(現今的世代,透過公開之欺詐手段,尤其容易將「虛有其表而輕浮的人」偶像化,第3節的待遇可能是給這種人較好的藥方。見十九10的註釋{\LinkToBook:TopicID=382,Name=珍珠與豬(十九10)}。)——《丁道爾聖經注釋》
愚昧人非指智商不高的人,而是特別指那些對智慧之言麻木的人。因此他們失去得榮耀的機會(1),只等待刑杖。——《新舊約輔讀》
“尊榮”。即尊榮的位置。──《箴言雷氏研讀本》
夏天落雪,收割時下雨: 巴勒斯坦地區冬天很少下雪,夏天下雪更是前所未聞的事。從春天到10月是乾燥期,若在這期間下雨,反而對農耕不利,甚至被視為不祥之兆(撒上12:17)。愚昧人得尊榮,危險不亞於此(11:22)。 ──《聖經精讀本》
以色列的收割季節是夏天旱季,不會下雪。「夏天落雪,收割時下雨」(1a),雖然會帶來涼爽,但也會使農作物腐爛,反而不利,比喻「愚昧人得尊榮」(1b)並不合宜。──《聖經綜合解讀》
●「夏天落雪,收割時下雨」:巴勒斯坦的乾季是三月到十月。收割季節由陽曆四月底開始收割大麥,小麥收割結束是陽曆六月初,因此收割時也就是「夏天(春末夏初)」。──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本節開始有關愚昧人的箴言。在巴勒斯坦,夏天下雪是很不自然的。秋天降雨也是很不適宜的(見撒上12:17)。同樣,愚昧人得到尊榮也是不合宜並且有危險性的。把一個缺乏智慧的人提到尊位上,就等於向他提供害人的機會,使真正有資格提拔的人灰心。──《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1 巴勒斯坦的氣候迴圈】巴勒斯坦夏季永不下雪,春夏兩季收割之時亦極少下雨。敘利亞—巴勒斯坦的地中海氣候是冬季(西曆十月至二月)清涼有雨(在耶路撒冷等地勢較高之處,氣溫在冰點以下),年中其他時候則十分乾燥,只在偶爾有反常的驟雨。因此,這句話就和很多古代的智慧文學(《阿曼尼摩比的教誨》、《安肖桑基的教誨》)一樣,將愚昧人形容為不受教、不知羞恥的人。阿希卡爾說得好,派(遊牧沙漠的)貝督因人出海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海不是他自然的居住環境。──《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二十六1~12】這段經文討論愚昧人。──《箴言雷氏研讀本》
1~12節是愚昧人的寫照,1~3節是引言。二十五28和二十六28以「沒有牆垣」和「敗壞」(推倒牆垣)首尾呼應,把二十五28~二十六28組成一個單元,描繪了七種不合神心意的人。神允許這七種人生活在選民中,也摻雜在教會裡;他們都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為自己的愚昧支付代價:「你若有智慧,是與自己有益;你若褻慢,就必獨自擔當」(九12)。「愛人如己」(利十九18)並不是替這七種人學功課,而是從這七種人身上學到功課;不是去論斷這七種人,而是知己知彼,也提醒自己別成為這七種人:
1.不能自律的人(二十五28);
2.愚昧的人(二十六1~12);
3.懶惰的人(二十六13~16);
4.好管閒事的人(二十六17);
5.惡作劇的人(二十六18~19);
6.傳舌的人(二十六20~22);
7.諂媚怨恨的人(二十六23~28)。──《聖經綜合解讀》
◎除了 26:2 之外,這一段每一節都出現「愚昧人」。──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六2】「麻雀往來,燕子翻飛,這樣,無故的咒詛也必不臨到。」
給迷信的答覆;和合、RSV:麻雀往來,燕子翻飛;這樣,無故的咒詛也必不臨到。藉著它對漫無目的之飛翔所作的描繪,這則箴言輕蔑地拒絕了以下的觀念:咒詛有如神奇的箭一般,迅速射中其標靶、而無視於公義。巴蘭身不由己地針對所有的迷信作了見證:「神沒有咒詛的,我焉能咒詛?」(民二十三8)。——《丁道爾聖經注釋》
在這言論後面包含古時一種思想,即要一個人承擔的一種咒詛(或一種祝福),一旦說了出來,其本身便有能力使所表達的發生。律法為宣佈咒詛作了規定,尤其是在有罪的關係人可能逃避被人發覺的情形:咒詛會把他找出來(見申廿七15~26)。這言論作了限制:針對無辜受害者之惡毒的咒詛,會無害地飛越其目標而去。――《每日研經叢書》
不合理的咒詛總不能生效。──《箴言雷氏研讀本》
作者駁斥人對咒詛的迷信,指出無故的咒詛是不會有效的,就像麻雀和燕子往返飛翔,停不下來一樣。──《串珠聖經註釋》
毫無根據隨便咒詛人,就象麻雀和燕子飛來飛去,害不到人。示每咒詛大衛(撒下十六7~8),巴蘭被請咒詛以色列人(民二十三7~8),都沒有效果。作者要人破除咒詛帶有魔力的迷信。──《啟導本箴言註釋》
聖經中經常出現的咒詛與祝福,是指相反的狀態。咒詛的主權在於神(創9:25~27;27:27~29),因此,與神的旨意相悖的咒詛沒有效力(申23:5;撒下16:5~14)。當時閃族血統的人,普遍相信不管詛咒正當與否,詛咒本身具有功效。本節可以說是糾正了外邦的這些錯誤信念。 ──《聖經精讀本》
「麻雀往來,燕子翻飛」(2a),但卻只在空中、沒有落地。比喻人的咒詛並沒有神奇的力量,神若沒有咒詛,人「無故的咒詛」(2b)並沒有效力,就像巴蘭無法咒詛以色列人(民二十三7~8)。所以「任憑他們咒駡,惟願禰賜福」(詩一百零九28)。──《聖經綜合解讀》
◎ 26:2 的意思是無故的咒詛不會真的停留在人身上,而會隨著時間過去。所以聽到別人無故的咒詛,也不用太在意。──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惡敵所發出的咒詛不會干擾正直無辜的人,因為他們受的保護,也不怕邪術(民23:23)。也不允許世界或靈界的仇敵給祂的兒女帶來他們所無法忍受的苦難(伯1:9~12;2:4~6;林前10:13)。──《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3】「鞭子是為打馬,轡頭是為勒驢;刑杖是為打愚昧人的背。」
對付愚昧人;詩篇三十二9警告我們:這一則箴言以及與它類似的其他箴言,是為了我們可能會擁有的兩種身分而寫的:一種是對付愚昧人的身分,另一種則是我們自己有可能就是愚昧人。那些招惹杖責的人,乃是那些圖謀忽視這一景象的人:詩篇三十二8。——《丁道爾聖經注釋》
「轡頭」:指勒制驢子口部的嚼環。──《串珠聖經註釋》
「愚昧人得尊榮」不合宜,「無故的咒詛」也不合宜,但「刑杖是為打愚昧人的背」(3b),限制和管教愚昧人卻非常合宜。要正確地「愛人如己」,就要分辨對方是不是愚昧人。對愚昧人的「愛人如己」,不是讓「愚昧人得尊榮」,而是防止愚昧人害人害已,像對待馬和驢那樣馴服他們的愚昧(3a)。今天的人本主義教育卻是否定絕對真理,混淆智慧和愚昧;當愚昧變成選票的時候,民主的結局就是讓「愚昧人得尊榮」、據高位。但「刑杖」始終是愚昧人唯一聽得懂的語言,神必會讓愚昧人承受愚昧的後果,因為一次痛苦的經驗抵得上一百次正面的勸誡。──《聖經綜合解讀》
◎ 26:3 接續 26:1~2 的「不相宜」,指出只有「刑罰」才是適合於愚昧人的。──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鞭子是為策勵騾馬,轡頭是為掌握方向,踢馬刺是為控制速度。要防止愚昧人因不智之舉害人害已,就得進行嚴厲的管教(見箴10:13;19:29)。──《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4】「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恐怕你與他一樣。」
一個巴掌拍不響,因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與愚昧人爭論不休也是愚蒙之舉。耶穌並沒有回答設陷阱謀害他的人所提出的問題,待看穿他們的奸計之後,反倒提出了反問(太21:23,24)。甚至他面對彼拉多的提問,也保持了沉默(太27:13,14)。 ──《聖經精讀本》
「不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4a),意思是不要按照愚昧人的說話方式和邏輯前提,與他們徒然爭辯。他們的偏見並非建立在理性之上,也無法通過爭辯消除。今天,許多受過人本主義教育的愚昧人缺乏基於邏輯和證據的理性分析能力,只會質疑別人的動機,作出大膽的斷言,重複煽情的口號;誰若向他們要求證據,就「必被玷污」(九7),被扣上仇恨、歧視或者種族主義的帽子。因此,若「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恐怕你與他一樣」(4節),在爭論過程中也變成一個愚昧人。主耶穌就沒有正面回答設陷阱謀害他的人的問題,反倒提出了反問(太二十一23~27)。──《聖經綜合解讀》
●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原文是SH 2000,僅有「愚昧」、「愚笨」的意思。──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本節似乎與下一節相矛盾,但所羅門是在運用雙關的手法。Ki在這裡譯為“照”。按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就是把自己降格到他的水準,接受他的人生觀念。那些詢問基督有關納稅事項的人,是想引誘祂接受他們自私的思維方式。如果祂照祂仇敵的愚妄答覆他們,他們就會抓住指控祂。但祂不接受他們的前提。祂的回答出於真正的智慧,使他們蒙羞住口(太22:15~22)。──《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4~5】回答愚昧人;這兩句類似的話若不是並列在一起,必然會招來批評,被指責為不協調(即使是並列在一起,仍是招致一些拉比的責難,他們因此而質疑本書的正典地位);但是並列在一起出現,卻說明瞭那些想要與不可理喻之人講理的人進退維穀的困境。參哥林多後書十二11,以及把話題轉入這一點的十一16,保羅在那�媯o現自己有如一個愚昧人一樣的說話(參這�堛�4b節),然而卻知道若拒絕使用他們的術語,必然會使他這��愚昧的羊��堅持己見(參這�堛�5b節)。——《丁道爾聖經注釋》
這兩節是互補的,而不是對立的。雖然在愚昧人的水準上與他爭辯,以及認可他愚蠢的推測,是不智的做法,然而,有些時候我們必須有力地反駁他,以免他以為自己愚昧的見解已經得到證實了。──《箴言雷氏研讀本》
這兩節的意思並非矛盾,乃是相輔相承的,表示與惡人爭辯是毫無意義的(4),但有時卻要指出他的錯誤,免得他愚昧下去(5)。──《串珠聖經註釋》
對付愚昧人須看環境說話。在正常情形,不要和他一樣說愚昧的話;但有時應力加駁斥,使之醒悟,以免他自以為是。──《啟導本箴言註釋》
4~5節是一對平行句。對愚昧人的「愛人如己」(利十九18),不但要用合宜的方法控制他們的愚昧(3節),還要用合宜的話語應對他們的愚妄(4~5節)。──《聖經綜合解讀》
◎ 26:4~5 兩節似乎是完全相反的建議,這在智慧文學中是很常見的,我們日常的生活中也常遇到類似的狀況。整體來說,就是要視情況照或不照愚昧人的愚昧回答他。──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六5】「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免得他自以為有智慧。」
「要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5a),意思是雖然不必和愚昧人爭論,但要揭穿愚昧人的謬誤,「免得他自以為有智慧」(5b);倘若沉默不語,就會成為默認「愚妄話」的幫兇。人們對於「愚妄話」的定義、手段和後果思考得越少,「愚妄話」就會越有吸引力。因此,謹慎定義用詞,可以揭穿一半的「愚妄話」——詢問十個人「公平 Fairness」的定義,你會得出十一個不同的答案;而仔細審視證據,則會暴露另一半的「愚妄話」——許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所說的是事實(Fact)還是觀點(Opinion)。主耶穌在回答有關納稅的時候(太二十二15~22),就是「照愚昧人的愚妄話回答他」,既沒有接受他們的前提,同時又顯明了提問者的愚昧。──《聖經綜合解讀》
這裡的“照”是“針對”(見第4節注釋)的意思。要回答愚昧人,向聽的人和他本人揭露其愚蠢。也許他會認識到自己缺乏智慧,而需要追求。從某種意義上說,基督在回答法利賽人和希律党的人時(太22:15~22;見第4節注釋),就是實行了這兩節表面上矛盾的經文(第4,5節)。祂沒有降格到他們愚昧的意識,同時又揭露了提問者的愚昧。──《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6】「藉愚昧人手寄信的,是砍斷自己的腳,自受損害(“自受”原文作“喝”)。」
“砍斷自己的腳”。即一個愚昧的報信者會有負發信人所託,以至他的目的不能達成。──《箴言雷氏研讀本》
托愚昧人辦事只會弄糟事情。──《串珠聖經註釋》
托愚昧人帶信息,不是把信息誤傳,便是引起誤解,費時失事。──《啟導本箴言註釋》
●「自受損害」:「喝下殘暴」。「損害」SH 2555,「暴力」、「錯誤」、「殘酷」。
◎ 26:6 意思是依賴愚昧人傳送信息,等於是讓信息傳不出去,或者是傳出錯誤的信息,導致自己受損害。──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依靠愚昧人辦大事是根本無法完成任務的。這個使者所造成的損失,可能要超過從來沒有把信發出去的損失。──《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6~10】6~10節是一組平行句,形成一個交錯對稱結構,列出幾種愚昧人的「不相宜」(1節):
oA. 委託愚昧人(6節);
o B. 箴言在愚昧人的口中(7節);
o C. 將尊榮給愚昧人(8節);
o B1. 箴言在愚昧人的口中(9節);
oA1. 委託愚昧人(10節)。──《聖經綜合解讀》
6節和10節前後呼應。人性並沒有那麼美好和忠誠,倚靠別人的好心和明理,並不是明智的選擇。讓愚昧人傳話或工作,就像「砍斷自己的腳,自受損害」(6b),也像「射傷眾人的弓箭手」(10b),會造成不可預期的惡果。對愚昧人的「愛人如己」(利十九18),就是不託付他們做事。──《聖經綜合解讀》
【箴二十六7】「瘸子的腳空存無用,箴言在愚昧人的口中也是如此。」
把愚昧人當哲學家(i);參第9節,與分題研究:「Ⅱ 愚昧人」第1點{\LinkToBook:TopicID=118,Name=Ⅱ 愚昧人},37~39頁。第一行的述語(只有一個動詞,dalyu^)是無從捉摸的。這個動詞的意思是從井中汲水(參,二十5),這引起了許多的猜測。德里慈認為它可能是指吊著(像水桶吊在繩索上一樣),這約略等於大部分現代釋經學者的看法,他們假設有抄寫者將dallu^(鬆弛的懸掛著)誤寫成dalyu^。Knox 把武加大譯本譯得極為動人:「允許愚昧人說話,全然是美麗的腿,卻不能行走。」——《丁道爾聖經注釋》
●「空存無用」:SH 1809,「掛起來」、「衰弱」、「使低下」。
◎ 26:7 意思是好的格言被愚昧人使用起來也等於是沒用。──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空存無用。顯然源於希伯來詞根dalah,意為“打(水)”(見出2:19)。但在這裡含義不明。有人認為dalah 應譯為“懸著”或“無力垂下”。東方有一種畸形兒,腿又細又彎,根本無用。
說箴言是巴勒斯坦地區的人所熱中的娛樂。一個人的智慧往往通過這種講演競賽表現出來。愚昧人說箴言可能抓不住要點,所以達不到效果。──《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7、9】7節和9節前後呼應。「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一7),不敬畏神的愚昧人可以把宗教哲學、倫理道德說得頭頭是道,但卻無法活出智慧。因此,「箴言在愚昧人的口中」(7b),不但像「瘸子的腳」(7a)行不出來,還會像「荊棘刺入醉漢的手」(10b),自己不覺得扎手,反而會用來打人;自己不覺得扎心,卻會用來指責別人。因此,對愚昧人的「愛人如己」,就是不讓愚昧人得著教導人的機會。──《聖經綜合解讀》
【箴二十六8】「將尊榮給愚昧人的,好像人把石子包在機弦裡。」
愚昧人高昇(ii);參第1節。和合本與 RSV(好像人把石子包在機弦��)支持 AV 與 RV 邊註,但反對 RV 的譯法。這�堛熒N思也就是說:石子是要用機弦甩出去,這種方法是很無聊的。這就是愚昧人。——《丁道爾聖經注釋》
“把石子包在機弦�堙芋C一個無意義的行動,因為石子應當從機弦甩出去。──《箴言雷氏研讀本》
將石子包在機弦裡,不能發射出來,真是愚蠢!──《串珠聖經註釋》
石子應該甩出去,卻綁在機弦上射不出;有用的武器落在愚昧人手裡,變得毫無用處;把權柄交在愚昧人手裡也是一樣,起不了作用。──《啟導本箴言註釋》
就像離開機弦的石子得到了自由一樣,愚昧人得到尊榮,就會更加驕傲,他的魯莽行為不僅會傷害他人,也必自取滅亡(太15:14)。 ──《聖經精讀本》
「把石子包在機弦裡」(8b),原文是「把石子綁在機弦裡」(英文ESV譯本),不但不能把石子從機弦甩出去,反而會甩回來打傷自己。「將尊榮給愚昧人」(8a),對愚昧人是致命的。越是受過高等教育、越是身居高位的愚昧人,越容易死于「尊榮」。因此,對愚昧人的「愛人如己」,就是不讓「愚昧人得尊榮」(1節)。──《聖經綜合解讀》
●「機弦」:這種投擲的武器可以攻擊200公尺遠的地方,殺傷力頗大。此處原文是SH 4773,僅出現於此。大衛擊殺歌利亞的「甩石的機弦」,原文是SH 7050。不過指的似乎是一樣的東西。
◎ 26:8 意思是把榮耀給愚昧人,將帶來極大的殺傷力。──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把石子包在機弦裡,投射時石子發不出去,不僅打不中目標,而且還危及自身的安全,因為石子很可能反彈到機弦皮帶的另一端,擊中身體的部位。──《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9】「箴言在愚昧人的口中,好像荊棘刺入醉漢的手。」
把愚昧人當哲學家(ii);參第7節。Moffatt 譯作:「好像荊枝被醉漢揮舞著」。與此相反的是:靈活地掌握這些尖銳的言論:傳道書十二11。——《丁道爾聖經注釋》
愚昧人引用箴言,不但無用,且會傷害自己。
醉漢揮動荊棘樹枝,傷己也傷人;箴言到了愚昧人口裡也會變成損人害己的話。──《啟導本箴言註釋》
◎ 26:9 「荊棘刺入醉漢的手」,應該翻譯為「荊棘放上醉漢的手」,意思就是愚昧人會拿著箴言隨意傷害人。另有一種說法是說荊棘刺入醉漢的手,因為醉漢已經酒醉,所以已經沒有知覺。等於說是愚昧人根本對他口中的箴言毫無知覺。──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這是按原文直譯。但該比喻含義不明。`alah不一定是指 “刺入”。根據`alah以後的用法,這句話還可譯為“荊棘落到醉漢手中”。醉漢手中有了荊棘,就會在愚昧的怒火中對人造成很大的傷害。所以愚昧人所說的箴言不但無用,而且有危險。──《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10】「雇愚昧人的,與雇過路人的,就像射傷眾人的弓箭手。」
雇用愚昧人;經文似乎受了傷損,不堪修復。因為有幾個字都有一個以上的意思,就有許多的組合被人嘗試過,但其中沒有一個證明自己是可靠的。在第一行中,rab[的意思可能是「射手」,或「多」,或「偉大的一位」;而m#h]o^le{l的意思可能是「傷害」或「產生」。第二行的意思似乎是:愚昧人與臨時工同樣都是糟榚的雇員(但 RSV 根據敘利亞文而譯作「醉漢」,所代表的是一個比較具有說服力的方式,將第二行的「雇主」之子音重新標註母音而成,就如 RV 一樣)。——《丁道爾聖經注釋》
原文翻譯不容易。中文和合本已是接近原文的中文翻譯。──《箴言雷氏研讀本》
本節殘缺,可能指隨意雇用愚昧人和過路人工作會帶來不好的後果,正如弓箭手亂箭射傷多人。──《串珠聖經註釋》
●「射傷眾人的弓箭手」:此句意義不太容易理解,比較好的翻譯是「隨意射人的弓箭手」。亦即僱用愚昧人與過路人(沒有仔細審核其人格狀況),根本就是亂射箭的弓箭手,沒有效益。──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本節的含義有許多爭議。參耶50:29。可能指雇愚昧人和不勝任的人會危及所雇的人和雇主,就像毒箭會危及被射的人和射箭的人一樣。──《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11】「愚昧人行愚妄事,行了又行,就如狗轉過來吃它所吐的。」
描寫至為真實,因為他們沒法在生活中積聚智慧。願主帶領我們,不要作世上的愚昧人,而要作在主�堛煽撮z人。——《新舊約輔讀》
根深蒂固的愚昧人;彼得後書二22引用這節經文,說明這樣的人用這種舉動現出自己的原形。他的考驗並不是在於他去嘗試較好的事,而是在於他回頭去做較差的事──就如狗所擁有,而人卻沒有的嗜好,標示出他乃是一條如假包換的狗一樣。根據這個角度,見希伯來書六\cs164~8,約翰壹書二19。——《丁道爾聖經注釋》
愚昧人像狗一樣,會重複他以前低劣的行徑。彼得後書二章22節引述這節來形容假教師。──《箴言雷氏研讀本》
愚昧人的特點之一,就是不能從自己的經驗中總結出教訓,會不斷重複相同的錯誤。任何人都有可能做錯事,但生命的真正意義在於反省自己,努力使自己不再重蹈覆轍。本節將不肯悔改與反省的人比作狗,使人高度警覺(腓3:2;啟22:15)。彼後2:22等處,將背道的人比作“回轉過來又吃所吐之物的狗”。 ──《聖經精讀本》
「愚昧人行愚妄事,行了又行」(11a),無法從失敗中總結出教訓。「就如狗轉過來吃它所吐的」(11b),對自己的排泄物不覺得噁心,愚昧人對自己所行的愚妄事也不覺得厭惡,所以總是不斷地重蹈覆轍。使徒彼得引用了本節(彼後二22)。──《聖經綜合解讀》
如狗。見彼後2:22。
行了又行。由於他是愚昧人,只要他一直愚昧,就一定會重蹈覆轍。無論他是否經常說想要聰明一點,只有完全改變身心,才能治得了他,。──《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11~12】11~12節是一對平行句,總結了1~10節愚昧人的寫照。──《聖經綜合解讀》
◎ 26:11~12 是這一段的結論,愚昧人會不斷的重複自己的錯誤,無法學會教訓。不過更糟糕的是自以為自己有智慧的愚昧人,連自己愚昧都不知道,更不會尋求改變。──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六12】「你見自以為有智慧的人嗎?愚昧人比他更有指望。」
愚昧人也自嘆不如;第二行顯示出這個人並不是傻瓜。雖然在箴言中所嘲弄的愚昧人是個頑固的傢夥(二十三9),但他的愚蠢至少還可能給他學到一個功課(二十六3)。然而,一個稍有才能的人越自負,所造成的破壞也就越大(參,二十九20)。見哥林多前書三18,八2。——《丁道爾聖經注釋》
「自以為有智慧」:這是褻慢人最恰當的寫照。──《串珠聖經註釋》
自以為有智慧的人: 指僅僅依靠自己的知識而判斷所有的是非,沒有認識到自己需要完善的人。使徒保羅指出了“屬世智慧”的有限性,勸勉眾人當謙卑地自以為愚拙,鼓勵大家當為得著神救人的真智慧而努力(林前3:18~20)。事實上,阻擋福音的最大障礙,是陷入主觀的宗教武斷。謙卑的人總以聖經為判斷是非的標準,使自己的意願降服在神的話語面前。 ──《聖經精讀本》
愚昧人若承認自己沒有智慧,就有受教的「指望」(12b)。而那些「自以為有智慧的人」(12a)卻是自欺地生活、自負地滅亡,忠告、命令或責備對他們都全然無效,他們只是在批評和反對別人的時候才需要言論自由。尤其是那些受過高等教育、又掌握權力的「愚昧人」,他們不可救藥地自負,能造成更大的破壞,對待他們的明智做法就是遠離。今天,人本主義社會的問題不是有太多的文盲,而是有太多「自以為有智慧的人」;不是人們知道得太少,而是知道了太多似是而非的東西。有些觀念是如此荒謬愚蠢,以至於只有那些「自以為有智慧的人」才會相信。這些人的一知半解非常危險,因為它只會讓「自以為有智慧的人」帶動更多人加速沖向懸崖。因此,對這些愚昧人的「愛人如己」(利十九18),就是提醒他們:假知識比無知更危險,摻雜著謬誤的真理比胡言亂語更可怕。──《聖經綜合解讀》
自以為有智慧的人不願意學習(見太9:12;羅1:22;12:16;啟3:17,18),但承認自己愚昧的人卻樂意受教。──《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13】「懶惰人說:“道上有猛獅,街上有壯獅。”」
“街上”。直譯作:寬闊露天的地方;即市場或廣場。──《箴言雷氏研讀本》
看二十二13注。──《啟導本箴言註釋》
●「猛獅」:SH 7826,「獅子」。
●「壯獅」:SH 7388,「獅子」。與「猛獅」原文不同,但意義一致。
◎ 26:13 與 22:13 相似。──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參箴22:13。──《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13~16懶惰人】我們在讚賞這幅肖像的生動風趣之餘,不免也會加上一些擔憂,因為當我們思想這段經文時,會發現懶惰人是最後一個看見在這�堜珒y繪他自己的德性(見16節),因為他對於自己是個懶人毫無概念;照著他的看法:他不是一個偷懶的人,而是一個「務實的人」(13節);他不是一個放縱自我的人,而只是認為「早晨不是他最佳狀態的時候」(14節);他的不動是「對於慌張的生活所作的抗議」(15節);他心理上的懶惰是「堅守立場」(16節)。——《丁道爾聖經注釋》
這段關乎懶惰的人。──《箴言雷氏研讀本》
13~16節是懶惰人的寫照,組成一個交錯對稱結構:
oA. 懶惰人自作聰明(13節);
o B. 懶惰人的懶惰(14節);
o B1. 懶惰人的懶惰(15節);
oA1. 懶惰人自作聰明(16節)。──《聖經綜合解讀》
13節和16節前後呼應,形容懶惰人自作聰明。
o懶惰人是「自以為有智慧的人」(12a),他們幻想「自己比七個善於應對的人更有智慧」(16節),對什麼事都能指指點點。因為行動最少的人,發出的指責總是最多,躺在泥坑裡的人,永遠都不會摔跤。
o「七個善於應對的人」,代表許多「善於應對的人」。懶惰人善於狡辯,比誰都有本事把自己的懶惰合理化(13節),結果卻是害了自己。許多自負的人還沒有認真讀完一遍聖經,還沒有全面瞭解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就堅持自己的理解才是對的,正如「懶惰人看自己比七個善於應對的人更有智慧」,不能被任何人說服、只能讓智慧人遠避。──《聖經綜合解讀》
【箴二十六14】「門在樞紐轉動,懶惰人在床上也是如此。」
這節所用的比喻,是指門在樞紐中轉來轉去卻不離樞紐,懶惰人也是這樣在床上翻轉。他們雖然懶動腦筋,卻認為自己最聰明。世上的懶惰人真叫人吃驚,但教會中卻充滿屬靈的懶惰人,小心啊!——《新舊約輔讀》
“懶惰人”賴在床上,好象門附在鉸鏈上一樣。──《箴言雷氏研讀本》
「門在樞紐轉動」:描寫懶人在床上翻來翻去,卻不願起床。──《串珠聖經註釋》
懶惰人貪睡,整天翻來覆去賴在床上不起身,就象門裝在樞紐上,轉來轉去卻離不開。──《啟導本箴言註釋》
在床上輾轉反側說明他不需要睡太多。他起來又躺下是因為懶惰,不願意面對人生的問題(見箴6:9;24:33)。──《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14~15】14~15節是一對平行句,形容懶惰人的懶惰:
o「門在樞紐轉動」(14節),比喻懶人不但不願出家門(13節),而且在床上翻來覆去,不願起床。
o「懶惰人放手在盤子裡」(15節),食物已經唾手可得,但懶惰人卻嫌放回嘴裡太累。今天許多遊戲上癮的人,體貼肉體的本相比起三千年前的懶惰人毫無進步:不但不願出家門、不願起床,連飯也不願吃。──《聖經綜合解讀》
要正確地「愛人如己」,就要分辨對方是不是懶惰人。對懶惰人的「愛人如己」,不是替懶惰人包辦一切,而是警告他們:「你的貧窮就必如強盜速來,你的缺乏仿佛拿兵器的人來到」(二十四34);躲過了一時之苦,換來的卻是一輩子之苦。──《聖經綜合解讀》
【箴二十六15】「懶惰人放手在盤子裡,就是向口撤回也以為勞乏。」
比較第十九章24節。──《箴言雷氏研讀本》
看十九24注。──《啟導本箴言註釋》
◎ 26:15 與 22:24 一致。──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參箴19:24。──《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16】「懶惰人看自己,比七個善於應對的人更有智慧。」
「七」:代表全部;懶人不肯動腦筋,卻自以為比所有人聰明。──《串珠聖經註釋》
懶惰人不知自己懶且愚昧,反認為比任何人都聰明:他不是偷懶,只是比人現實(13節);不是不肯起床,只是早上不適工作(14節);不是懶得動手,而是吃東西不用急(15節)。──《啟導本箴言註釋》
“七”意指完美的數位或許多數位,此處的“七”屬於後者<啟 緒論,聖經中數字的象徵性意義>。本節是在責備那些聽到眾人的忠告之後,依然不思悔改的人。懶惰人最關心的是身體的安逸,他們很容易掉進自我合理化的深淵,尤甚者還憐憫努力經營的人。 ──《聖經精讀本》
◎ 26:16 真是經典的說法,其實只是懶,自己卻以為是「有智慧,以靜制動」。──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懶惰人自以為比任何聰明人都更有智慧,因為他懶於自己動腦筋。他滿足於先入之見,接受所有順耳的觀點。“善於應對的人”則對問題作長時間的思考,認識到許多問題都有著多面性。他們避免了不假思索所造成的武斷愚昧。──《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16 七個人】柯利弗德(R. Clifford)提出,這裡所指的是美索不達米亞傳說中,將文明和智慧帶到世上的七哲。洪水之前來的是七位阿普卡盧,而在洪水之後來的,是對應的七位溫瑪努(ummanu)。這說法雖有可能,但如果真是指他們的話,「七」字之前應該有定冠詞(「那」七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二十六17】「過路被事激動,管理不幹己的爭競,好像人揪住狗耳。」
干涉;過路可以修飾那愛管閒事的人(和合、AV、RV;強調的是突然插入),或者修飾狗(RSV;強調的是危險性)。雖然「干涉」(AV、RSV;和合:被激動)表達的含義極為出色,也有武加大譯本和敘利亞譯本支持,但它最有可能是從字根`~r~b而來,與希伯來經文之字根`~b~r(「生氣」,參 RV)不同,後者幾乎不可能有改良的必要。——《丁道爾聖經注釋》
兩個行動都會給那人帶來麻煩。──《箴言雷氏研讀本》
人揪住狗耳結果被狗咬傷,好管閒事也會如此。──《串珠聖經註釋》
“揪住狗耳“立即有被狗咬傷的危險。好管閒事、與人爭吵,立即招來是非。──《啟導本箴言註釋》
●「過路被事激動,管理不干己的爭競」:「過路時捲入不干己的爭端」。
◎這種算是最輕微的問題,愛管閒事,結果會傷害自己。抓住狗的耳朵,結果一定被狗追咬,能夠全身而退就不錯了。──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揪住一條東方野狗的耳朵,制服它或趕它走是很費氣力的。干預別人的爭吵,可能使人捲入超出他預料的困境。──《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17~19】17~19節是一組平行句,描繪好管閒事和惡作劇的人。──《聖經綜合解讀》
「過路被事激動,管理不幹己的爭競」(17a),並不是主持公道,而是出於血氣的偽善,結果「好像人揪住狗耳」(17b)而被咬傷。因此,「愛人如己」(利十九18)並非好管閒事、自找麻煩。──《聖經綜合解讀》
「人欺淩鄰舍,卻說:我豈不是戲耍嗎」(18節),可譯為「人欺騙鄰舍,卻說『我只是開玩笑而已』」(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惡作劇的人存心欺騙,一旦敗露,就藉口是開玩笑,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就像「瘋狂的人拋擲火把」(19節),好像不知道火是熱的。但這些其實都是藉口,所有的玩笑都有認真的成分。他們不是喜歡「戲耍」,而是喜歡「戲耍」的結果;正如發動戰爭的人不是渴望戰爭,而是渴望戰爭的果實。──《聖經綜合解讀》
要正確地「愛人如己」,就要分辨對方是不是惡作劇的人。對惡作劇者的「愛人如己」,就是立刻制止他們,免得鄰舍受害。──《聖經綜合解讀》
【箴二十六17~28】這談及那卑鄙或胡鬧的人。──《箴言雷氏研讀本》
【箴二十六18~19】「人欺淩鄰舍,卻說:“我豈不是戲耍嗎?”他就像瘋狂的人,拋擲火把、利箭與殺人的兵器。(“殺人的兵器”原文作“死亡”)。」
令人困惑的戲耍。 箴言強調事先盤算的責任,並不鼓勵臨時例外的舉動(19b節;參,二十四12a),更何況是藉口:「我無意要傷害人,我從來沒有想到……」。參分題研究:「b 好朋友{\LinkToBook:TopicID=126,Name=b 好朋友}」。——《丁道爾聖經注釋》
“戲耍”即開玩笑。輕率地開玩笑的人是危險人物,切勿走近。──《箴言雷氏研讀本》
傷害了別人卻說成戲耍,是極危險的人,應遠離他。──《啟導本箴言註釋》
●「欺凌」鄰舍:SH 7411,「欺騙」、「不忠誠地對待」。
◎這種人故意欺騙人,卻又找藉口說自己只是開玩笑,完全沒有罪惡感,等於是瘋子隨意傷害人的生命。大家最好躲遠一點。──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欺淩。圖謀陷害鄰舍的人就像瘋子(第18節)。他的行為會置人於死地。一旦被發現,他就說自己是開玩笑。嚴重的傷害往往是那些對陷入愚蠢陰謀的朋友幸災樂禍的人所造成的。
像瘋狂的人。不是職業殺手。胡亂射箭,拋擲火把,傷害無辜的人一定是失去理智了。──《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20】「火缺了柴就必熄滅,無人傳舌,爭競便止息。」
“爭競便止息”。爭辯就平靜下來。──《箴言雷氏研讀本》
燃料燒完以後,火就會熄滅。如果沒有傳話的人火上加油,許多爭吵就會馬上平息(見箴22:10)。──《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20~21】警誡了好說閒話的傳舌人,因為:①這些人毫無緣由地誹謗他人,並離間眾人;②誘發爭吵與紛爭;③用誇張、造作的言語混淆事實。──《聖經精讀本》
◎ 26:20~21 很清楚說明「背後中傷」、「背後說閒話」是紛爭的來源。事實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能經歷到這種因為傳話而導致紛爭的案例,所以應該盡量避免這種行為。──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六20~22】20~22節是一組平行句,描繪傳舌的人。──《聖經綜合解讀》
「傳舌人」(22a)的就是「好爭競的人」(21a),唯恐天下不亂,喜歡「煽惑爭端」(21a),給「餘火加炭,火上加柴」(21b)。「最小的火能點著最大的樹林」(雅三5),妨礙「弟兄和睦同居」(詩一百三十三1)、破壞教會的合一。保守個人的隱私是明智的,但指望「傳舌人」來保守則是愚蠢的。信徒最大的浪費,就是用生命去製造麻煩,再用生命去解決麻煩。因此,教會應當在烈火蔓延之前釜底抽薪,「無人傳舌,爭競便止息」(20a)。一分預防,勝似十分治療;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聖經綜合解讀》
「傳舌人的言語,如同美食」(22a),對於內心空虛的人來說,可以「深入人的心腹」(22b)。「流言止于智者」(《荀子·大略》)。屬肉體的人,就愛聽屬肉體的話;教會中若有許多人把「傳舌人的話語」當作「美食」,表明還需要更多真理的餵養。──《聖經綜合解讀》
要正確地「愛人如己」(利十九18),就要分辨對方是不是傳舌人。對傳舌人的「愛人如己」,就是不給他們傳舌的機會,只用真理來餵養、糾正他們。人的是非都是閑出來的、壞毛病都是慣出來的,教會若沒有人弘揚正氣,傳道就會變成傳舌、主內交通就會變成搬弄是非。──《聖經綜合解讀》
【箴二十六21】「好爭競的人煽惑爭端,就如餘火加炭,火上加柴一樣。」
「炭」煽動餘火的,乃是說悄悄話的人或好爭競的人自己,而不是(像他所說的)實話本身;因為他的心思把事實重新設計成燃料。——《丁道爾聖經注釋》
好爭論的人興旺爭辯的火。──《箴言雷氏研讀本》
黑炭放入火中,會重新燃起火焰。挑撥離間的人不願看到爭吵平息,所以他要煽起新的仇恨和怒火。──《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22】「傳舌人的言語如同美食,深入人的心腹。」
◎ 26:22 與 18:8 相同,說明這種背後閒話真是吸引人。──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見箴18:8注釋。──《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23】「火熱的嘴,奸惡的心,好像銀渣包的瓦器。」
“火熱的嘴”。即熱切於表達好意的嘴唇。“瓦器”。陶器。虛假的態度也許能隱藏醜陋的內心。──《箴言雷氏研讀本》
「好像銀渣包的瓦器」:正如透明玻璃背後的瓦器,口蜜腹劍也很易為人識透。──《串珠聖經註釋》
●銀渣「包」的瓦器:SH 6823,「被覆蓋以」。
◎ 26:23 很容易理解,嘴巴講一套,內心又另外一套,這種表裡不一的人好像外表包銀的陶器。看起來光鮮亮麗,內在卻不堪探究。──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銀渣。可能指一氧化鉛,塗在陶器上形成光滑的表面,使容器表面平滑而有良好的觸感,儘管底下粗糙而又低值。引發真情的親吻可能掩蓋著邪惡詭詐的心(見太23:27)。人嘴裡可以說熱情友好的話,心裡卻冰冷自私。──《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23 銀渣包的瓦器】瓦器上釉(NIV)或包以銀渣雖然可以用作裝飾,它也有掩飾瑕疵的作用,因此能夠用來欺騙買瓦器的人。同樣銀渣或含有雜質,氧化了的金屬製造的釉料起初或許會很好看,但會迅速失去光澤或者剝落。如此,無賴的嘴唇火熱或「著了火」(見十六27),也可能是試圖用欺騙的說話,掩飾內心的憎恨和惡意。──《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二十六23~25】瓦器外麵包上銀,金玉其外,敗絮其內,正是嘴裡說得甜,心裡卻包藏奸惡的好寫照。“七樣“:許多。──《啟導本箴言註釋》
23~25節是諂媚怨恨者的詭詐。──《聖經綜合解讀》
「銀渣」(23b)是煉銀過程中產生的鉛黃(一氧化鉛),可以用作陶器的釉料。「銀渣包的瓦器」(23b)表面光亮,裡面只是陶器,比喻諂媚怨恨者表裡不一,有「火熱的嘴,奸惡的心」(23a),雖然說話很熱情,但卻不值得信任,因為他們是「用嘴粉飾,心裡卻藏著詭詐」(24b),只是在等候時機。──《聖經綜合解讀》
「七樣可憎惡的」(25節),代表許多可憎惡的。──《聖經綜合解讀》
我們若常常因為「火熱的嘴」而看不見「奸惡的心」,就要省察自己屬靈的光景,因為「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林前二15)。善於奉承的人,一定也精於誹謗;人越是用「甜言蜜語」(25a)來諂媚奉承,我們越要提醒自己「不可信他」(25a);人越是送上肯定和讚美,我們越要提醒自己「吃蜜過多是不好的;考究自己的榮耀也是可厭的」(二十五27)。──《聖經綜合解讀》
要正確地「愛人如己」(利十九18),就要分辨對方是不是諂媚怨恨者。對諂媚怨恨者的「愛人如己」,就是「不可信他」,因為諂媚和怨恨的人都是言不由衷的。人的本性是相互蔑視,卻又相互奉承;人都希望自己高於別人,卻又為了某種目的匍匐在別人面前。──《聖經綜合解讀》
【箴二十六23~26】口蜜腹劍;第24~26節詳細敘述了第23節所作之表面與底層的明喻。其對比不是在於昂貴(銀)與廉價之間,而是在於圓滑與粗糙之間,或耀眼與樸素之間。銀渣(和合、AV、RV;kesep{ si^gi^m)所造成的困惑,可能可以透過來自拉斯珊拉(Ras Shamra)的一處經文而得到解決,金斯伯(H. L. Ginsberg)根據那個經文而提議重新為子音加上母音,讀作k#sap{sa{gi^m:「像上釉一樣」(參,呂譯、RSV)86。——《丁道爾聖經注釋》
23~28節是一組平行句,是諂媚怨恨者的寫照。──《聖經綜合解讀》
【箴二十六24】「怨恨人的,用嘴粉飾,心裡卻藏著詭詐。」
他掩飾自己的怨恨,再等待適當的時機去表達出來。──《箴言雷氏研讀本》
◎ 26:24~25 是來進一步形容 26:23 所描述的人。「七樣可憎惡」,應該是指「內在都是可憎惡的」,因為「七」是猶太人完全的數字。──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怨恨人的不一定會向對方表露真情,而是假裝友好,心裡卻積怨,直到有機會採取行動(見耶9:8)。──《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24 嘴/心】某個亞喀得諺語也有提到這個不一致之處,指出嘴唇說友善的話的人,心中仍可充滿殺人的念頭。書爾普咒語系列提到一個言語率直,內心卻狡猾的人。──《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箴二十六25】「他用甜言蜜語,你不可信他,因為他心中有七樣可憎惡的。」
這節的意思是心中充滿怨恨,這些人藉謠言生爭端,以此為樂,但他們的結果卻是自害己命(27);由此可見,在神掌管的世界當中,祂不會容許惡人無休止的行惡,他們必要承擔自己的一切罪行。親愛的弟兄姊妹,別以為犯罪者暫時的平安可羨慕,神的公義必要彰顯,叫一切人為自己所行的付上代價。——《新舊約輔讀》
「心中有七樣可憎惡的」:心中充滿憎恨。──《串珠聖經註釋》
他用甜言蜜語。他說甜言蜜語的時候,正是需要警惕的時候。因為他儒雅的態度,只是為了欺騙聽的人。
七樣可憎惡的。七象徵完全(見太12:45)。──《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26】「他雖用詭詐遮掩自己的怨恨,他的邪惡必在會中顯露。」
雖然人會掩飾自己的怨恨,但有一天他會在審判集會上表露出來。──《箴言雷氏研讀本》
「必在會中顯露」:指人人都可以看出他心中的怨恨。──《串珠聖經註釋》
“在會中”:指審判的大會。──《啟導本箴言註釋》
雖然心懷怨恨的人「用詭詐遮掩自己的怨恨」(26a),但「他的邪惡」(26b)最終一定會暴露。「在會中」(26b),指在神面前的審判集會(詩一5)。──《聖經綜合解讀》
●在「會」中顯露:SH 6951,「大會」、「集會」,指「公眾場合」。──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怨恨遲早會在言行中表現出來。性情暴躁的人將在全民的大會中受審。到了審判的日子,他和地上的百姓都將明白,恨弟兄的就是謀殺,就是恨(見約壹3:15;4:20)。──《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26~28】26~28節是諂媚怨恨者的危害。──《聖經綜合解讀》
◎ 26:26~27 指出這種人將會怎樣毀滅。 26:28 總結邪惡的言語將會壓傷人、絆跌人。──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箴二十六27】「挖陷坑的,自己必掉在其中;滾石頭的,石頭必反滾在他身上。」
陷阱;根據這�堛漱W下文,乃是著重在第26節的保證,這個隱喻顯示出毫無誠意的言語具有後挫力,會反彈而報應在睜眼說瞎話的人身上。它在諸如二十八10與詩篇七15等處是用在比較一般性的含義上;參《阿希家的言語》,三十八87。——《丁道爾聖經注釋》
邪惡最終得報應是必然的事。──《箴言雷氏研讀本》
「挖陷坑的,自己必掉在其中」(27a),指惡人的「怨恨」將成為對自己的懲罰。因此,我們若對別人心懷怨恨,實際上是自己懲罰自己。我們若知道「滾石頭的,石頭必反滾在他身上」(27b),就不要給人預備那麼大的石頭、對人有那麼大的怨恨,何必作法自斃呢?──《聖經綜合解讀》
●「挖陷坑」、「滾石頭」:都是「製作陷阱要陷害人」的意思。26:27 就是惡人將自食其果。
◎只要遠避、謹慎這種壞人,時間久了這些壞人將會顯露自己的邪惡因而被大眾唾棄,但是他的工具(欺騙與諂媚)是相當有力量的,讀者還是需要小心。──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參詩9:16;傳10:8。如果報應在今生沒有像落在哈曼身上那樣落在惡人身上(斯7:9,10),在最後的審判時就一定會降臨(啟22:12)。──《SDA聖經注釋》
【箴二十六28】「虛謊的舌恨他所壓傷的人,諂媚的口敗壞人的事。」
整件事(20~28節)的核心陳明在第28節,說明欺騙無論是傷人的或討人歡心的,其實都是具有恨意的,因為在作正確的抉擇上,誠實是具有生命力的,而驕傲則是具有毀滅性的。比較二十七6。——《丁道爾聖經注釋》
那些說謊話和諂媚人的人,憎恨那因他的傷害而失敗的人。──《箴言雷氏研讀本》
「虛謊的舌,恨他所壓傷的人」:或作「虛謊的舌傷害所憎恨的人」。──《串珠聖經註釋》
不問虛謊的目的是傷人或引誘人,本質上乃出諸恨惡。用言語中傷人乃因恨他。──《啟導本箴言註釋》
「虛謊的舌恨他所壓傷的人;諂媚的口敗壞人的事」(28節),「虛謊的舌」和「諂媚的口」是說謊的兩種形式。說謊還只是恨人,諂媚卻會絆倒人、把人帶進滅亡。因此,真智慧是警惕諂媚的謊言、甚於駁斥譭謗的謊言。信徒之間的「彼此相愛」(約十三34),尤其要當心變成「彼此奉承」,以致把肢體之間的造就和鼓勵變成了「虛謊的舌」、「諂媚的口」。──《聖經綜合解讀》
●「諂媚的口敗壞人的事」:應該是「諂媚的口造成絆跌人的事」。──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諂陷是危險的,因為它使對方產生驕傲,從而得不到上天所要賜予的幫助,還使他信任恭維者而成為恭維者的獵物。恭維使人看不到培養品格的必要性。──《SDA聖經注釋》
【思想問題(第26章)】
1 愚昧人的言行有什麽可作你的監戒?參1~12節。
2 懶惰人除了浪費光陰之外,還會為自己的行徑提出辯護。(13, 16)你有否以「人多手腳亂」為藉口,不肯殷勤事奉神?參路9:57~62。
3 本章17節是否完全反對人在別人的爭競中充當調停人?世間最偉大的調停者是誰?參提前2:5~6。
──《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