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書 24
以賽亞書第二十四章拾穗
【賽二十四1】「看哪,耶和華使地空虛,變為荒涼;又翻轉大地,將居民分散。」
在末日,因各種嚴重災禍,人口將減少(6節)。 ──《聖經精讀本》
「翻轉大地」(1節),可譯為「使地面扭曲」(英文ESV譯本)。
「將居民分散」(1節),是呼應神在巴別「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創十一9)。──《聖經綜合解讀》
●「空虛」:「使空虛」、「使荒涼」。
●「荒涼」:「使荒涼」。
●「翻轉」:「扭曲」。──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使地空虛。像以賽亞所有的預言信息一樣,本章的信息原來是針對肉身的以色列的,描述了如果以色列保持忠誠,神會如何使地荒涼,並制勝以色列的仇敵。但由於以色列的悖逆,這個預言就像其他原來針對他們的預言一樣,將應驗在神今日的子民身上。在啟20章中,約翰用本章描寫大地的語言,來描述一千年中地球荒涼的狀態。
以賽亞已詳細講述了神對於各個國家的懲罰(賽13~23)。現在他預言的異像轉到了整體歷史的廣闊場面。在賽24~28章裡,他描繪了神的子民得救,他們的仇敵被打敗的最後幾幕。在賽24章中,以賽亞展示了這個地球(第21、22節)在地上的列王被制服以後,萬軍之耶和華“在錫安山,在耶路撒冷”掌權之前(第23節)的生動畫面。
翻轉大地。直譯是“使其表面遭到破壞”。形象的描寫了基督複臨時世界的可怕的震撼(見詩46:1~3,6,8;啟6:16;16:18~20)。──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四1~3】無一社會階層能逃脫神的審判,連祭司也不例外。──《串珠聖經注釋》
1~3節以「空虛、荒涼」(1a、3a)首尾呼應,宣告神將「使地空虛,變為荒涼」(1a):地和人將同受審判(1b),無人例外(2節)、遍及全地(3a)。──《聖經綜合解讀》
【賽二十四1~13】即將來臨的審判將會審判全地(1,4節)各階層的人(2節),並且會除去所有的歡樂(7~13節)。只有一小撮餘民得以倖存(6,13節)。──《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末日的審判與祝福。是13~23章關於列邦預言的結論。此前,以賽亞宣告神對特定國家的審判。從本章開始,以賽亞從廣義角度預言神在世界末日對人類、宇宙的審判、祝福,論及和平與安全的偉大時代。這論及歷史終結的經文與新約啟示錄比較,稱為以賽亞小啟示錄。 ──《聖經精讀本》
【賽二十四1~13 描繪城市的荒涼】這篇城市哀歌流露的祈求,呼應蘇美文學的《吾珥被毀悼詞》的風格,以及其他表達城市陷落的近東文學作品。兩者的比照包括一片荒蕪的描繪;不論階級高低,無人得以倖免;大自然界先前能滋養人,現在什麼也不出產。蘇美哀歌還提到兇猛的暴風、乾旱、饑荒,以及堆積在街上、沒有掩埋的屍體。埃及主前十二世紀《奈費爾蒂的異象》也描述了因著太陽消失與運河乾涸的咒詛而光禿禿的大地。巴蘭的預言(見於代爾阿拉,時維主前700年)描述憤怒的眾神「將天鎖起來」,把所有人變成拾荒者,甚至強迫王子穿破衣,祭司「有汗臭」。──《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四1~23】世界末日的混亂。與耶穌在太24章論及的末世情形有深切關聯。在世界末日,全地都將歸回創造之前的荒涼,整個社會都將沉淪,陷入完全的混亂。社會混亂或無秩序是最可怕的災禍之一。因此,神甚至動用屬世權力維持社會秩序(羅13:1,2;彼前2:13)。然而,神審判世界的那日,會收回這種權力,惟有他掌管全地。日月都抱愧蒙羞,世界一片混亂。本章以14~16b為中心,分成兩個部分。14~16b論及聖徒即使在慘澹的光景中,也會更加熱切盼望天國的到來,在世界各地揚聲頌贊主。前後兩部分主題相同,以賽亞使用漸進的表現手法,使前部分的灰暗在後部分達到高潮,在23節記述神末世性的介入。 ──《聖經精讀本》
本章宣告神將拆毀荒涼城、在錫安山作王,作為論巴比倫(十三1~十四27)和海旁曠野(二十一1~10)默示的結局。這個宣告的範圍遠遠超過了耶路撒冷和猶大,乃是預言從基督再來到新天新地,與《創世紀》一~十一章遙相呼應。──《聖經綜合解讀》
1~20節以「地」首尾呼應(1~3節;17~20節),描述「耶和華的日子」臨到時的情形:
oA. 地必全然空虛(1~3節);
o B. 剩下的人稀少(4~6節);
o C. 荒涼之城(7~12節);
o B1. 餘民稱頌主名(13~16節);
oA1. 地被全然破壞(17~20節)。──《聖經綜合解讀》
【賽二十四2】「那時百姓怎樣,祭司也怎樣;僕人怎樣,主人也怎樣;婢女怎樣,主母也怎樣;買物的怎樣,賣物的也怎樣;放債的怎樣,借債的也怎樣;取利的怎樣,出利的也怎樣。」
「出利的」:指負債者。──《串珠聖經注釋》
● 24:2 表示社會各階層都受到影響。──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在基督複臨的時候,沒有一個階層是蒙悅納的。大家都遭受同樣的災難。不同膚色,不同職業,貧富貴賤所有的人都要一樣被毀滅(見啟6:15;19:18)。──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四3】「地必全然空虛,盡都荒涼。因為這話是耶和華說的。」
人犯罪受罰,連累大地也受咒詛(參創3:17)。──《串珠聖經注釋》
●「全然空虛」:原文是「使空虛」、「使空虛」。
●「盡都荒涼」:原文是「被搶劫, 被搶奪」、「被搶劫, 被搶奪」。──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在基督複臨的時候,活著的惡人都要被殺;所有義人將與祂一同升天(見耶25:30~33;路17:26,29,30;帖前5:3;啟19:11~21;20:4~6)。所以地球將無人居住(見耶4:25)。──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四4】「地上悲哀衰殘,世界敗落衰殘,地上居高位的人也敗落了。」
大地如枯萎的植物,因人的罪受牽連。──《串珠聖經注釋》
居高位的人也敗落了: 那日,所有人都將滅亡。以賽亞惟獨談到平常自以為高、自以為傲、自以為強的驕傲之人的滅亡,因為:①他們的滅亡,更能彰顯神的權柄;②他們要按照自誇、自高的程度,在神面前首先要負責(2:11~17;雅3:1)。 ──《聖經精讀本》
那些佔據最高位置的人,那些視自己高人一等的人,將被神降卑(見賽2:11,12,17;13:11)。──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四5】「地被其上的居民污穢,因為他們犯了律法,廢了律例,背了永約。」
“永約”。可能指神在洪水以後與挪亞所立的約(創九8~17),或指祂總體的誡命。──《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地上居民觸犯了刻在人心的律法(參羅2:15),破壞了神與全人類所立的約(參創9章挪亞之約)。──《串珠聖經注釋》
因為……背了永約: 這正是他們受審判的原因。神在末日施行審判,因為世界充滿挪亞時代的罪惡(創6:5),世人悖逆屬靈之父及幫助者——神的旨意,隨從顯而易見的情欲(加5:19~21)。這是背棄神人之間所立的“永約”的惡行。神應許“若聽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創9:8~17;出19:5;申7:9);“若背棄我的律例,不遵守我的誡命,就是我的仇敵”(詩89:31,32)。因此,這些人按著永約蘊含的旨意,受到審判是理所當然的。 ──《聖經精讀本》
「地被其上的居民污穢」(5a),並非因為環境的污染,而是因為屬靈的敗壞,包括:
1.「犯了律法」(5節),人越過了神所設立的界限,為所欲為。
2.「廢了律例」(5界),人拒絕神的絕對真理,發明自己的道德標準,使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3.「背了永約」(5節),人破壞了神主動與他們建立的關係,拒絕神的救恩。──《聖經綜合解讀》
神與人所立的「永約」(5節),包括:挪亞之約(創九9~11)、亞伯拉罕之約(詩一百零五10;創十二3;二十二18;加三8)、安息日(利二十四8)和大衛之約(撒下二十三5),最終指向彌賽亞的應許、基督裡的安息(五十五3;六十一8)。──《聖經綜合解讀》
●「污穢」:「被污染」。
●「犯了」:「跨過」、「橫越」、「逾越」。
●「律法」:原文型態是複數,表示「各種律法」。
●「廢了」:「超出....範圍」、「犯罪」。
●「律例」:「規定的限制」、「界限」,原文型態是單數,表示「神所定的界限」。
●「背了」:「破壞與神或與人的約」、「使無效」。
●「永約」:「永遠的約」,原文是單數型態,有許多人爭論是「摩西之約」、「大衛之約」、「挪亞之約」還是甚麽約,我們認為此處的「永約」跟前面的「律法」、「律例」一樣,比較可能是「良心之約」。──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地被其上的居民污穢。神是聖潔的。祂賜下祂的律法,使人保持純潔並使世界不受污染。如果人類拒絕那部律法,就玷污了自己和他們所居住的世界。罪的毒素已經污染了我們腳下的土地,所吃的食物,所喝的水和所呼吸的空氣(見創3:17;民35:33;詩107:34)。隨著時光的流逝,地球變得越來越敗壞。如果神不干涉,罪惡將完全敗壞人類,使生命不可能繼續存在(見創6:5,11,12)。
永約。見耶31:31~33;結16:60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四6】「所以地被咒詛吞滅,住在其上的顯為有罪。地上的居民被火焚燒,剩下的人稀少。」
「地上的居民被火焚燒」:犯罪的人民被咒詛,如火燒一般。──《串珠聖經注釋》
審判的第一個結果,許多人受到神的咒詛,被“燒滅眾敵的烈火”(來10:27)及“忿恨之火”(30:27)焚燒,所剩無幾。此預言可從屬靈角度理解,亦可理解成歷史性預言,照著字面意思,因世界末日的大爭戰,人口必急劇減少。 ──《聖經精讀本》
當天地萬物剛造齊的時候, 「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一31)。但人墮落以後,罪把咒詛帶入世界(6節;創三17),所以「一切受造之物一同歎息,勞苦,直到如今」(羅八22)。今天,全地都已經被罪惡污穢(5a;民三十五33;詩一百零六38;耶三1~2、9),導致「地上悲哀衰殘,世界敗落衰殘」(4a)。如果神不干預,全地都將被罪惡毀滅(6a)。──《聖經綜合解讀》
「所以」(6節)一詞表明,「地上悲哀衰殘,世界敗落衰殘」並非因為科技落後、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而是因為神的「咒詛」(6節)。雖然人「背了永約」,但神卻永遠信守聖約,所以必要成就聖約的應許(利二十六44~45),也必執行聖約的咒詛(利二十六14~43;申二十八15~68)。目的不是為了終止「永約」,而是要讓百姓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申十一26~28),承認全然敗壞、回轉歸向神(但九11~19)。──《聖經綜合解讀》
●「顯為有罪」:「算為有罪」、「成為有罪的」。
◎此處好像是一個「反創造」的狀況,整個大地由繁榮變為空虛荒廢。都是因為地上的人逾越了神所定的規範(界限)。──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地」(SNH 0776),在這章出現很多次。──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被咒詛吞滅。罪惡的創始者不是神,而是撒但。他必須對罪的咒詛負責。到處都有罪惡的勢力在活動。到處都可以看到撒但的作品。那惡者的作為表現在疾病和死亡,地震和風暴,火災和洪水之中。違背神的律法所帶來的不是和平與繁榮,而是患難,瘟疫,痛苦,最後是死亡。
焚燒。可能指第四災(啟16:8,9)。
剩下的人稀少。可能指剩下的義人。他們沒有受到神的懲罰。──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四6~13】世界所要受到的審判。如同1~4節,記錄犯罪的世界所要受到的審判。 ──《聖經精讀本》
【賽二十四7】「新酒悲哀,葡萄樹衰殘;心中歡樂的俱都歎息。」
●「悲哀」:「哀哭」、「哀輓」。──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新酒悲哀。葡萄園遭到了毀滅。地上的果實在第四災的熾熱中衰殘了(啟16:8,9)。收穫者快樂的的歌聲止息了,因為土地荒蕪了。──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四7~9】地上的葡萄也遭殃,再無收割、歡樂的慶祝;世人也再無節日可供歡樂。
平常使人喜悅的酒(參士9:13; 詩104:15),如今即使喝下也覺苦澀。──《串珠聖經注釋》
審判的第二個結果,被神咒詛的土地不再出產。在世界末了,人們不能再享受物質文明。從屬靈角度,揭示了追求屬世快樂與享受,必帶來末後的痛苦。 ──《聖經精讀本》
「新酒、葡萄樹」(7節)和「酒、濃酒」(9節)都代表喜樂。「地上悲哀衰殘」(4節)的結果,使人類的一切追求都適得其反、變為「衰殘」(7節):追求喜樂的得著「悲哀」(7節),追求繁榮的得著「荒涼」(12節;六11)。──《聖經綜合解讀》
◎ 24:7~9 中提及所有讓人快樂的「酒」、「樂器」、「歡宴」、「歌唱」都將止息。這些常常都是豐收的時候人們慶祝的方式。──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二十四7~12】7~12節用一首詩歌描述世界的荒涼之城。這首詩組成一個交錯平行結構:
oA. 宴樂俱都止息(7~9節);
o B. 城邑拆毀(10節);
oA1. 歡樂歸於無有(11節);
o B1. 城門拆毀(12節)。──《聖經綜合解讀》
【賽二十四8】「擊鼓之樂止息,宴樂人的聲音完畢,彈琴之樂也止息了。」
鼓。見《SDA聖經注釋》卷三第30、31頁。
琴。見《SDA聖經注釋》卷三第33、34頁。當人類經受末日的可怕災難時,他們將無法再享受“歡喜”或“快樂”(見耶7:34;耶16:9;25:10;啟18:22;參結26:13;何2:11)。──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四9】「人必不得飲酒唱歌;喝濃酒的,必以為苦。」
葡萄酒可為宴樂助興,沒有葡萄酒,只能以毒酒代替。沉痛的心情使酒苦澀無比。任何方法都無法安慰末日的罪人。 ──《聖經精讀本》
飲酒通常伴隨著宴席和娛樂。到那日,神將把歡宴變成悲傷,把歡歌變成悲歎(摩8:10;參但5:1~6)。──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四10】「荒涼的城拆毀了,各家關門閉戶,使人都不得進去。」
“荒涼的城”。直譯作:混沌。相同的希伯來字詞用於創世記一章2節。──《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第10節的「荒涼 תֹּהוּ/to’~hoo」,原文就是創造之始的「混沌」(創一2;耶四23)。當人類拒絕神的時候(5b),世界就失去了神才能賦與的一切,回到了「混沌」的狀態。在這個「荒涼的城」(10節)裡,人們選擇沒有神的生活,所以世界不再有秩序、生命也不再有目的,成了一個什麼都可以、什麼都無所謂的地方。人的價值觀徹底相對化,追求毫無節制的自滿自足。這個「荒涼的城」從「巴別」(創十一9)開始,在歷史中不斷重現(十三1;二十一1),最後成為必將傾倒的「巴比倫大城」(啟十四8)。──《聖經綜合解讀》
●「荒涼的城」:「荒廢的城」,原文型態是單數的「城」。可能用來泛指人世間敵對神的城。──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荒涼。希伯來語是tohu。(“混亂”,“空虛”)。該詞在創1:2中譯為“空虛混沌”。不知這裡的“城”是代表巴比倫(見耶51:8),“荒涼”代表它道德敗壞的狀況(見撒上12:21;賽41:29),還是該“城”和它的荒涼都象徵整個世界。這兩種解釋均符合上下文和聖經的要旨。世界將回到最初混沌的狀態。──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四10~13】地面恍如廢城,生存者無幾。──《串珠聖經注釋》
審判的第三個結果,被擄與毀壞。隨著末日接近,人越來越失去安定與和平。就靈性而言,罪人的靈魂無法安定,彼此擄掠、毀壞(太24:6,7;提後3:1~4)。 ──《聖經精讀本》
【賽二十四11】「在街上因酒有悲歎的聲音,一切喜樂變為昏暗,地上的歡樂歸於無有。」
「在街上因酒有悲歎的聲音」(11節),指那些飲酒上癮的人因為缺酒而倍受折磨。──《聖經綜合解讀》
●「悲歎的聲音」:「痛苦憂傷的大叫」。──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因酒有悲歡的聲音。人們想用醉酒來逃避災難。
一切喜樂變為昏暗。喜樂的太陽已經下山;永恆的夜幕已經落下(見耶8:20)。人們終於認識到,在生命中排斥生命之光,將給自己帶來無盡的夜晚。──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四12】「城中只有荒涼,城門拆毀淨盡。」
「城門拆毀淨盡」(12節),原文是「城門全都摧毀」(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意思是城門被敵人撞毀、失去保障。在沒有神的荒涼之城裡,人類想建立自己的秩序、也必須靠自己維護安全,所以建造城牆。但結果卻是「城門全都摧毀」,人類自我拯救的努力歸於無有。──《聖經綜合解讀》
●「荒涼」:「荒廢」、「恐怖」、「膽戰心寒」。
●「拆毀淨盡」:「撞碎毀壞」。──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那“城”(第10節)滿目創痍。全世界一片荒涼,沒有亮光或生命。──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四13】「在地上的萬民中,必像打過的橄欖樹,又像已摘的葡萄所剩無幾。」
13節用「所剩無幾」(13節)與第6節「剩下的人稀少」前後呼應。雖然在神的追討之下(4~6節),世界之城裡的「歡樂歸於無有」(11節),但從東到西、從「眾海島」到「地極」(16節),那些「所剩無幾」的人發起了一場讚美神的大合唱。因為雖然「剩下的人稀少」,「城邑荒涼,無人居住,房屋空閒無人,地土極其荒涼」(六9),但世界卻不再是沒有神的「混沌」(10節「荒涼」原文)狀態,而是重新恢復了秩序和意義。他們並不是「萬教歸一」,而是丟棄了自己過去所敬拜的各種偶像,單單「榮耀耶和華——以色列神的名」(15節)。──《聖經綜合解讀》
● 24:13 應該是「在地上,在萬民中,它必像打過的橄欖樹,又像在釀過葡萄酒後摘拾葡萄」。意思就是「殘存的人不多」。──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橄欖樹。見賽17:6注釋。以賽亞在地球毀滅的異像中,看見了餘民的得救(見賽1:9;10:20~22;11:11)。他們像“被大風搖動”(啟6:13)後樹上留下的少數橄欖,或收穫結束後剩下的少量葡萄。──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四14】「這些人要高聲歡呼,他們為耶和華的威嚴,從海那裡揚起聲來。」
「海」:大概指地中海。
「從海那裡」顯示余民留居海外。──《串珠聖經注釋》
「為耶和華的威嚴,從海那裡揚起聲來」(14節),可譯為「從西方揚聲讚美耶和華的威嚴」(英文ESV譯本)。──《聖經綜合解讀》
●「這些人」:原文是「他們」,指的應該是前面所提及「剩下的人」。
●「海那裡」:指「地中海」,也有「西方」的意思,與下文的「東方」相對。──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當全地都因臨到世界的恐怖而哀哭切齒的時候,義人將發現自己的悲傷變成了快樂。他們永恆喜樂的清晨已經來到(見賽25:8,9)。
【賽二十四14~16】“他們”。大災難時期的信徒。雖然他們本身也要接受審判,但卻因神最後要審判邪惡而歡呼。──《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神的審判過後,餘民(即「義人」; 16上)必歡呼歌頌。──《串珠聖經注釋》
這些人: 剩下的人,未背棄信仰、持守永約的少數聖徒。海: 世界各地。在東方: 字面意思,猶大的東方。眾海島: 猶大的西部,即西方。地極: 世界的兩端(太28:18~20)。強烈暗示末日全地將一片混亂,但神的福音事工與聖徒的讚美之聲不會間斷,帶給末世聖徒極大的盼望(哈3:16~18)。 ──《聖經精讀本》
◎ 24:14~16 提及眾民都承認神的威嚴與榮耀,但是 24:16 後段卻顯出人間的險惡,因為人們並不信實,所以活在人間的處境是險惡的。──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二十四15】「因此,你們要在東方榮耀耶和華,在眾海島榮耀耶和華以色列 神的名。」
「東方」、「眾海島」:顯示由東至西,餘民紛紛稱頌主。──《串珠聖經注釋》
●「東方」:「火燄」、「火光」,「複數形式」的意思是「光之地」、「東方」。
◎此處以賽亞描述剩餘的人在西方頌讚神,因此讀者應該也在東方,以及世界各地頌讚神。──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你們要……榮耀耶和華。義人有充分的理由榮耀神。要不是祂救贖的恩典,他們將和世界一同毀滅。
東方。希伯來語是'urim。源於'or(“光”)。'urim也可能根據曙光的位置指“東方”。“眾海島”可能指地中海的島嶼,在詩歌中代表“西方”。Yam(“海”)常常理解為“西”,如創28:14;民34:6等。如果賽24:15是這樣理解的話,那就是指到處都有人讚美神(見第16節)。──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四16】「我們聽見從地極有人歌唱,說:“榮耀歸於義人。”我卻說:“我消滅了,我消滅了,我有禍了!詭詐的行詭詐,詭詐的大行詭詐。”」
「義人」:這些余民蒙神救贖,被稱為義。
「詭詐的行詭詐 ...... 大行詭詐」:形容列國行惡的情形。──《串珠聖經注釋》
我卻: 先知關心世界的罪惡與神的審判。詭詐的: 犯罪的猶太人與不敬虔的人,23節再次指出在大審判台前(太25:31~33;啟20:12),行詭詐是施行最後審判的原因,這在歷史中不斷得以成就。從歷史的角度看,在屬靈上詭詐的人指所有違背真理的人。隨著經文記載,審判氣氛逐步加重,描繪人奔向終點的悲慘光景。 ──《聖經精讀本》
「榮耀歸於義人」(16a),可譯為「榮耀歸於公義的那一位」(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這既是稱頌神追討的公義,又是稱頌神拯救的恩典,正如祂自己所宣告的:「我是公義的神,又是救主」(四十五21)。神的救恩不是沒有原則的憐憫,而是為了「顯明祂的義,使人知道祂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羅三26)。──《聖經綜合解讀》
雖然災難之中的餘民將讚美神,但先知還是驚歎:「我消滅了!我消滅了,我有禍了」(16b),因為神的追討實在太可怕了(17~20節;六5)。但世人卻對神的警告充耳不聞、無關痛癢,「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六10)。即使他們落在神的追討之中,也是「詭詐的行詭詐;詭詐的大行詭詐」(16c),不但毫無悔改之意(啟六16;九21),反而更加悖逆褻瀆(啟十六9)。因此,將來「所剩無幾」的餘民並非比別人更加敬虔、亦非主動回轉,而是因著神恩典的揀選。──《聖經綜合解讀》
●「消滅了」:原文是「貧瘠」、「耗損」。
●「詭詐的」:原文是「待人處事不忠實」、「背信」、「欺詐」。──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榮耀歸於義人。有讚歌獻給義者基督(見第15節)。在這樣的時刻,把“榮耀”獻給人是不合適的,不管他是多麼“義”。參啟19:1~6所記錄全宇宙在此時頌贊神。
我消滅了。原文含義不明。直譯可能指“我很貧乏”。先知似乎暫時從將來的榮耀轉到目前的恥辱和悲慘。“貧乏”是神懲罰的結果,象徵荒廢和悲傷(詩106:15;見賽10:16;參17:4)。以賽亞簡要流覽了神的子民在得救時的快樂之後,轉向了失喪者的苦難和失望,並繼續描寫將來可怕的懲罰。
詭詐。當人們意識到他們的困境是由於他們詭詐對待神時,已經太晚了。參該詞用於出21:8。暗示違背人是非觀念的行為。──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四16~20】先知為要來的大審判哀傷,反應與上段餘民的歡呼成一強烈對比。──《串珠聖經注釋》
【賽二十四17】「地上的居民哪,恐懼、陷坑、網羅都臨近你。」
「恐懼 ...... 網羅」:比喻審判。──《串珠聖經注釋》
「恐懼 פַּחַד/pakh’~ad」、「陷坑 פַּחַת/pakh’~ath」和「網羅 פַּח/pakh」(17節)原文諧音,用三個諧音字強調那無法逃避的滅亡。──《聖經綜合解讀》
這裡描述了落到惡人身上的一連串恐怖和災難。耶48:44也描寫了一系列不可避免的懲罰。任何惡人都躲不過最後的七災的影響(賽24:18)。逃過了一個會落入另一個,逃過另一個就會落到第三個。──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四17~18】全地人民不能逃脫神的審判。──《串珠聖經注釋》
17~20節與1~3節首尾呼應,描繪神對全地最後的追討。──《聖經綜合解讀》
◎ 24:17~18 的意思是地上的居民將無處可逃。 24:18~20 意思是大地將因為罪惡全然毀壞。──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二十四18】「躲避恐懼聲音的必墜入陷坑;從陷坑上來的必被網羅纏住。因為天上的窗戶都開了,地的根基也震動了。」
「天上的窗戶都開了」:挪亞時代,雨水從天上傾倒下來;同樣,在末日,神的審判也要傾注地上。
「地的根基」:古人以為地是由根基(或柱子)支撐著。──《串珠聖經注釋》
「天上的窗戶都開了」(18節),是呼應挪亞大洪水的審判(創七11)。
「地的根基也震動了」(18節),是形容大地震(19~20a)。──《聖經綜合解讀》
●「天上的窗戶」:這個寓意用詞形容「水從天上洩洪般傾倒,也從地裡噴出來所造成的災害」。挪亞洪水事件中,提及天上窗戶打開的災難 創 7:11 8:2 。──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天上的窗戶。厄運遲早會來臨。死亡和毀滅從四面八方來到。自然的秩序全都打亂了(參創7:11;8:2)。現在從天降下的將是火而不是水(詩50:3;彼後3:7,10,12)。
根基。大地仿佛被神的聲音所震撼(詩46:2,3;賽2:19;來12:26,27;啟16:18)。──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四18 天上的窗戶】這個喻意用語形容水從天上洩洪般傾倒,也從地府噴湧出來所造成的災害效應,請參看:創世記七11注釋。這幅光景是徹底的毀滅。──《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四18~20】天上的窗戶……地的根基: 大自然的秩序在世界末日將完全改變。為準備新天新地(為新人而造的新世界)的到來,目前的自然界將與罪人一起完全消滅(彼後3:10~13)。 ──《聖經精讀本》
【賽二十四19】「地全然破壞,盡都崩裂,大大地震動了。」
全然破壞。希伯來語是parar。直譯是 “使之來回搖擺”。parar 在伯16:12中譯成“摔碎”。
大大的震動了。希伯來語是mut。直譯是 “使自己搖晃”。──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四19~20】描繪大地在審判中所產生的變化:震動、東歪西倒、最後塌陷。──《串珠聖經注釋》
「地全然破壞,盡都崩裂」(19節)的原因,是由於「罪過在其上沉重」(20節),連大地也無法承受。──《聖經綜合解讀》
【賽二十四20】「地要東倒西歪,好像醉酒的人;又搖來搖去,好像吊床。罪過在其上沉重,必然塌陷,不能複起。」
「好像吊床」:原文指臨時用枝子和葉子蓋搭的房子,比喻地的單薄。──《串珠聖經注釋》
「吊床」(20節),指用枝子和葉子蓋搭的茅舍。──《聖經綜合解讀》
●「搖來搖去」:「搖動」、「揮舞」。
●「吊床」:「小屋」、「茅屋」。
●「罪過在其上沉重,必然塌陷,不能復起」:直譯是「罪過重壓其上,它就塌陷,不能再起」。意思是大地毀滅的因素是無法承載其上發生的罪惡。
又搖來搖去,好像吊床。直譯是 “搖來搖去,好像棚舍”。“ 棚舍”是葡萄成熟時為守夜而臨時搭建的(見賽1:8)。賽24:19,20的原文沒有證據表明在神的大日,地球會離開原來的軌道。這裡只是指基督複臨時的地震。那無疑是地球有史以來最可怕的震撼(見啟16:18~20)。地球的面貌發生了徹底的變化。山脈將從根基上動搖。海島將挪移離開本位。地球的表面將會隆起,就像風暴中的海浪(見詩46:2,3,6)。使徒彼得(彼後3:7,10~13)提供了世界毀滅的另一幅形象的畫面。神要在廢墟中創造“新天新地,有義居在其中”。──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四21】「到那日,耶和華在高處必懲罰高處的眾軍,在地上必懲罰地上的列王。」
“高處的眾軍”。直譯作:天上的眾軍。大概指同樣要受到審判、叛逆的天使(林前六3)。──《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高處的眾軍」:指天上靈界裡掌管地上列國的惡勢力。──《串珠聖經注釋》
“高處的眾軍”:可能指犯罪的天使(比較彼後二4)。──《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在高處必懲罰高處的眾軍,在地上必懲罰地上的列王」(21節),指神將追討受造界的一切抵擋神的勢力,包括犯罪的天使(申三十二8;但十13)和君王。──《聖經綜合解讀》
●高處的「眾軍」:原文是單數的「軍隊」。
●「高處的眾軍」:可能指撒但和墮落的天使 弗 6:11~12 ,也有可能是引用當時人敬拜星辰(當成是天神)的觀念,表明天上的勢力地上的勢力都要被摧毀。
●地上的「列王」:原文是複數的「王」。指「地上的勢力」。──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高處的眾軍。希伯來語是marom。指第4節“地上”“居高位的人”。但該詞在第18節是指 “天”(創7:11)。賽24:21“地上的列王”暗示“在高處必懲罰高處的眾軍”是指撒但和惡天使。保羅說撒但是“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弗2:2);看不見的邪惡首領乃是“天空”中“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弗6:12)。保羅在林前15:24,25中提到它們已被基督所征服。以賽亞預見了惡天使和惡人都遭懲罰的時候(見太25:41;彼後2:4,9;啟20:10~15)。──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四21 高處──眾軍……】“在高處的眾軍”是指敵對神的靈界力量。所有人,包括墮落的天使在內,都不能逃脫神的審判。──《靈修版聖經註釋》
【賽二十四21~23】21~23節以「到那日」(21節)為標誌,宣告「耶和華的日子」將帶來的第一個結果:世界的荒涼之城被對付之後,神將回到錫安,榮耀地「在耶路撒冷作王」(23節)。──《聖經綜合解讀》
【賽二十四21~二十七13】1~20節預言「耶和華的日子」(十三6)臨到時的情形,而二十四21~二十七13用了七個「到那日」(二十四21;二十五9;二十六1;二十七1、2、12、13),宣告「耶和華的日子」將帶來的七個結果。──《聖經綜合解讀》
【賽二十四22】「他們必被聚集,像囚犯被聚在牢獄中,並要囚在監牢裡,多日之後便被討罪(或作“眷顧”)。」
「他們必被聚集,像囚犯被聚在牢獄中,並要囚在監牢裡」(22節),可能預言撒但和邪靈將被拘禁在無底坑中(啟二十2),地上的列王則被拘禁在陰間(啟十九20;二十5)。──《聖經綜合解讀》
「多日之後便被討罪」(22節),可能預言千年國度之後的審判(啟二十7~10)。──《聖經綜合解讀》
●「聚在牢獄中」: 啟 20:2 。
●「討罪」:原文是「眷顧」:「注意」、「觀察」、「拜訪」。神注意或拜訪被造物,就會帶來審判或福氣。此處應該是「審判」的意思。
●「多日之後便被討罪」: 啟 20:7~10 。──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像囚犯。撒但和隨從他的惡天使,就是第21節“高處的眾軍”,以及“地上的列王”,現在都“聚集,像囚犯”。前者被拘禁在滿目創痍的地球上(第1、3、19、20節)。地球成為他們的監獄達1,000年之久(見啟20:1,2,7注釋)。後者則被拘禁在墳墓之中(見啟20:5注釋)。
牢獄。希伯來語是bor。“水窖”。在地上挖出來存水的。在乾旱季節或不用作“水窖”時,可用來羈押囚犯(見創37:20;耶38:6~13;亞9:11等)。“牢獄”也是“墳墓”的同義詞(詩30:3;詩88:4,5;賽14:15;38:18等)。
多日之後。即一千年之後(見啟20:2~7),撒但將暫時被釋放。死了的惡人將要復活。他們要準備攻打新耶路撒冷(見啟20:7~9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二十四22 牢獄裡的囚犯】從這段經文的末世特色而言,作者很可能是在描述他界力量(天使),而非人間的國王,想要與神的力量匹敵而被囚。舊約的模式多為國王被處決(見:士八21;撒上十五33),或是被迫談判投降條件(撒下十19)。馬里的美索不達米亞文獻,諸如波斯時期的古列圓柱所描述,神像被「囚禁」起來。長時間囚禁在地府,後來在啟示錄(十九20~二十15)與《以諾書》十八16的天啟異象中更見完整。──《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十四23】「那時,月亮要蒙羞,日頭要慚愧,因為萬軍之耶和華必在錫安山、在耶路撒冷作王,在敬畏他的長老面前必有榮耀。」
當耶和華的榮耀在基督再來時顯現,“月亮”和“日頭”都要變得暗淡失色(啟二一23)。──《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月亮要蒙羞 ...... 慚愧」:指在神的榮耀顯現下,日月的光輝黯然失色。
「他的長老」:指管理神百姓的人,參出24:9~11。神在末日也會再顯現他的榮耀。──《串珠聖經注釋》
必有榮耀: 天上的撒但與地上的邪惡勢力都滅亡後,神降臨在錫安山,新天新地、永恆國度的主人——神末世性地介入歷史中,平定一切。光照世界的日月都將在真光——神的面前黯然失色(啟21:23)。 ──《聖經精讀本》
「月亮要蒙羞,日頭要慚愧」(23節),可能預言神將在新耶路撒冷與人同住:「那城內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神的榮耀光照,又有羔羊為城的燈」(啟二十一23)。──《聖經綜合解讀》
「在敬畏祂的長老面前」(23節),是呼應神與人立約時的七十位以色列長老(出二十四9~11)。當神與百姓訂定西奈之約時,眾長老只能看到「祂腳下彷佛有平鋪的藍寶石,如同天色明淨」(出二十四10);但將來的眾長老(啟四4、10~11)卻將住在神的榮耀大光面前,神將成就西奈之約和大衛之約中的所有應許。──《聖經綜合解讀》
整個人類歷史的本質,都是「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創十一4),想靠自己尋求安全與繁榮,把拯救抓在自己手上。結果卻事與願違,「地被其上的居民污穢」(5節)、「地被咒詛吞滅」(6節),整個世界都成了一座沒有秩序、沒有意義的「荒涼的城」(10節)。因此,這城必要被神傾倒(啟十八2),那時神「必在錫安山,在耶路撒冷作王」(23節),「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祂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啟二十一3)。──《聖經綜合解讀》
●「蒙羞」、「慚愧」:基本上都是同樣的意義,「羞辱」、「羞愧」的意思。意思是神將比這些光體更為明亮,因此這些光體覺得蒙羞。
●「在敬畏他的長老面前」:字義是「在他眾長老面前」,沒有「敬畏」。參考 啟 4:4~10 。
◎此處表明神的權勢將成為世上唯一存在的權勢,我們相信這個預言嗎?──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日頭要慚愧。與基督的榮耀相比,最輝煌之光也黯然失色了(見賽60:19,20;啟21:23;22:5)。
萬軍之耶和華必……作王。指光榮勝利的日子。那時聖徒將在永恆的快樂和榮耀中與基督一起作王。新耶路撒冷要成為地球的首都。基督將永遠在這裡作王(耶3:17;但2:44;7:14;亞14:4,9;啟11:15;21:2~5;7:15~17)。── SDA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第11~25章)】
1 試根據11~12章,為你自己寫一篇救恩之歌來歌頌神的拯救。
2 試將13~14章裡巴比倫的情形與你身處的社會作一比較。
如果你是先知,你會怎樣以神的眼光論你的社會。
3 15~23章裡,先知論到列國的遭遇;試代入今天的國際新聞(特
別是中東一帶的消息),看能否幫助你更體會這幾章的信息。
4 24~25章在描繪審判的荒涼中加插了歌頌讚美神的信息。
這兩者如何協調?
面對現今世界的罪惡和苦難,你怎樣才能歌頌讚美神?
──《串珠聖經注釋》
【賽二十四1~二十七13】末日的審判:本段可視為13~23章有關列國受審的總結 , 預言神對普世的審判及對選民的救贖。本段流露出啟示文學中濃厚的末世色彩(參56~66章; 亞9~14), 因此有學者稱它為「以亞賽書的啟示錄。」──《串珠聖經注釋》
本章的開始(二四~二七)是以賽亞書的啟示,因為它談論到大災難時期的審判和千禧年時期的祝福。──《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本章至二十七章預言末後的日子神的審判和祝福,是神最後戰勝邪惡的日子。此數章在結構上為13至23章的總結。──《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神宣告了祂在全地掌權之後(十三至二十三章),接著預言末日的審判和復興(二十四至二十七章):到了「耶和華的日子」(十三6),世界的設防城必將荒涼,救恩的堅固城必將永存。二十四至二十七章常被稱為「以亞賽書的啟示錄 Apocalypse of Isaiah」。──《聖經綜合解讀》
二十四~二十七章分成五個部分,組成一個交錯對稱的結構,宣告了十三~二十三章的十個默示的結局:
oA. 神拆毀荒涼城、在錫安山作王(二十四章);
o B. 神傾倒設防城(二十五1~5);
o C. 神在錫安擺設筵席(二十五6~12);
o B1. 義人進入堅固城(二十六章);
oA1. 神敗壞設防城、全地歸向錫安(二十七章)。──《聖經綜合解讀》
◎24:1~27:13這四章被稱為以賽亞的啟示錄。──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syncBible ref=賽24-27章>
【賽二十四~二十七章 神的審判不僅是對猶大,而且──】這四章通常被稱作“以賽亞的啟示”,它們討論了神對整個罪惡世界的審判。以賽亞的預言最初指向的是猶大,然後是以色列,其後是周圍國家,最後是整個世界。這些章節描述了神在末日對世界的審判,那個時候神將永遠除去邪惡。──《靈修版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