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書 2
傳道書第二章短篇信息
目錄:
個人的經歷(賈玉銘)
體驗人生的虛空(劉承業)
傳道書講解──自己虛空(二章)(彭福)
傳道書箋記(二章)(于中旻)
傳道書(二章)(康來昌)
傳道書第二章文字釋經證道(張策)
享樂有何功效?(二1~11)(臺北靈糧堂)
智慧與愚味何異?(二12~16)(臺北靈糧堂)
辛苦勞碌值得嗎?(二17~23)(臺北靈糧堂)
脫離虛空之道(二24~26)(臺北靈糧堂)
離了神,快樂是虛空(二章1〜11節)(臺北基督之家)
死亡之前,人人平等?(二章12〜23節)(臺北基督之家)
一切出於神的手──信心生活(二章24〜26節)(臺北基督之家)
凡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1章12至2章11節)(香港讀經會)
智愚都是空,滿足在乎神 (2章12至26節)(香港讀經會)
個人的經歷(賈玉銘)(1:12-2:26)
“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2:11)
所羅門不論從哪一方面說,他在人類中,對於世界萬事萬物是得獲最大的,也是最多的。在他個人的經營裡,告訴我們,人決不能從日光之下,從這虛浮當中,使他有滿足的喜樂。所羅門王是個失敗者;他的經驗告訴我們欲從萬物中去求滿意的,也沒有不失敗的。因此所羅門在本書第一章十二節,至二章廿六節,從他自己的閱歷中,證明人的權貴,不能供給人心靈的滿意;人的智慧也不能供給人心靈的滿意;人的福樂資財,及一切所成的事功,亦皆不能供給人心靈的滿意。人一生為己勞碌不過徒增人的歎息,究無一事一物,可以使人心靈中知足,因為屬於日光下的萬物,皆是暫時的,必朽的。
一、越觀察越覺虛空 “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我見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1:l3-l4)(1)觀察“一切”所作的事。(2)“天下”一切所作的事。(3)“查究”一切所作的事。(4)“尋求”考查所作的事。(5)用“智慧”考查所作的事。(6)“專心”考查所作的一切事。(7)“專心察明”一切所作的事(1:17)。我專心用智慧,尋求考查,而且察明天下一切所作的事,越考查,越覺虛空;越尋求越覺虛空;越覺真是虛空;越專心察明,的確是虛空;越觀察天下一切的事,越覺得天下萬事萬物無一不是虛空,無一不是捕風。可憐有很多世人都閉著眼睛,在暗中摸索,摸著一塊石頭,抓住一根草芥,即以為是大有所得,及至見了真光,睜開靈目一看,始知毫無價值。
二、越尊貴越覺虛空 “我傳道者在耶路撒冷作過以色列的王。”(1:12)所羅門是以色列的王,是全以色列的王,是一個古今來最有榮耀的大王。連主耶穌也曾說到他的榮耀(太6:29)。以色列國當所羅門時,可謂世界的大國,當時統轄諸國,從大河到非利士地,直到埃及邊界,這些皆進貢稱臣(王上4:21),連南方的女王亦聽見他的名聲特來朝見。當寫本書時,他仍然在王位上。他本來應當說:“我傳道者是一個耶路撒冷的王。”或說:“我是一個在耶路撒冷作王的傳道者。”他為何竟言:我傳道者在耶路撒冷“作過”以色列的王呢?他用這種已過的說法,是表明在他眼裡看所有的地位、權柄等等,皆是已過的,好像落花流水,都成了往日的事,都是虛的空的。我今日作傳道,昔日曾作過耶路撒冷王,明言今日作傳道,比當日為耶路撒冷王,倒算是有價值了。
三、越有快樂越覺虛空 “我心裡說:來吧!我以喜樂試試你,你好享福;誰知,這也是虛空。我指嬉笑說:這是狂妄;論喜樂說:有何功效呢?”(2:l-2)當所羅門時“猶大人和以色列人如同海邊的薩那樣多,都吃喝快樂。”那十二個官吏,各按各月供給所羅門王,並一切與他同席之人的食物,一無所缺”(王上4:20,27)。“示巴女王見所羅門……席上的珍饈美味,群臣分列而坐,僕人兩旁侍立,以及他們的衣服裝飾……,就詫異得神不守舍”(王上10:4-5)。所羅門可算享盡了人世的福樂,但他越享人世的福樂,越覺人世福樂的虛浮無謂,所以說:“我以喜樂試試你……誰知,這也是虛空。我指嬉笑說:這是狂妄。”是的,人若專以世間虛浮的快樂為快樂,不真是愚昧且是“狂妄”嗎?
四、越豐富越覺虛空 所羅門說:“我為自己動大工程,建造房屋,栽種葡萄園;修造園囿,”——按本處園囿所用的字,是指一種公園,或樂園說的。“我買了僕婢……又有許多牛群羊群,勝過以前在耶路撒冷眾人所有的。我又為自己積蓄金銀和君王的財寶……我就日見昌盛,勝過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他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2:4-11).“王在耶路撒冷使銀子多如石頭,香柏木多如高原的桑樹。”(王上10:27)真可說他是得盡了天下的財利,但終無長享之物,不過是糞土而已!他這些虛浮無益的財物,不是越豐富,越顯揚他的罪惡嗎?
五、越有智慧越覺虛空 “我又專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這也是捕風。”(1:17)所羅門原是稱為“世界的眼睛”,曾得了神所賜特別的智慧,是超前絕後,在他以前沒有像他的,在他以後也沒有像他的(王上3:12)。在寫本書時,他說:“我的智慧仍然存留。”(2:9)即當日神所賜的智慧仍然存留。所以他心裡議論說:“我得了大智慧,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而且我心中多經歷智慧和知識的事。”(1:16)當然所羅門利用他的地位與權榮,有最適宜的機會,可以表現他的智慧;並可招集一切有智慧的人,共同研究考查,以發展人類的知識。在他利用智慧的結果,就是說:“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1:18)他雖然“看出智慧勝過愚昧,如同光明勝過黑暗。智慧人的眼目光明;愚昧人在黑暗裡行”(2:l3-l4)。但是他又自己“心裡說:愚昧人所遇見的,我也必遇見,我為何更有智慧呢?我心裡說:這也是虛空。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樣,永遠無人紀念,因為日後都被忘記。可歎智慧人死亡,與愚昧人無異。我所以恨惡生命,因為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為煩惱,都是虛空”(2:l5-l7)。智慧人比愚昧人所多的,只有愁煩與憂傷;“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就加增憂傷。”我們看一般僅屬於理性的智慧知識,何嘗不是如此呢?惟有理性靈性化的靈性理性化,既有智慧且有靈性;于靈智中含有理智;于理智中顯有靈智;他的奢望方不至虛空呢。
六、越勞碌越覺虛空(2:l8-23) 大概不勞而得之物,人往往不覺得怎樣有價值。凡親手經營,親身勞碌成的事功,未有不覺得有價值的。但這是對於世事普通無經驗者的心理,及至人真有覺悟以後,必十分看明白他的勞碌,都是虛空;且是越多勞碌,越覺虛空。著者所羅門是一個多有勞碌,且是多有成功的人。後來察看他手所經營所成功的,誰知都是虛空(2:11)。所以說“我恨惡一切的勞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我轉想我在日光之下所勞碌的一切工作,心便絕望。……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勞碌上得著什麼呢?因為他日日憂慮,他的勞苦成為愁煩,連夜間心也不安,這也是虛空”(2:l8,20,22-23)。這是說:勞碌是虛空,從勞碌所得的也是虛空。奇妙啊!惟有不勞碌的勞碌,或說是勞碌的不勞碌——努力在主努力中,安息在主安息裡——方不至於虛空呢!這不勞碌的勞碌,就是在主裡的勞碌。保羅說:“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林前15:58)
七、越蒙神悅越覺虛空(2:24-26) 著者所以把萬事看成虛空,是因為他後來作了一個蒙神喜悅的人。不然的話,他仍是醉心世界的聲色貨利,巴不得要享盡世界的福樂,貪盡天下的財利,及至大徹大悟以後,方覺萬事皆空,說:“人莫強如吃喝,且在勞碌中享福,我看這也是出於神的手。……神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惟有罪人,神使他勞苦,叫他將所收聚的、所堆積的歸給神所喜悅的人。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誠然神所喜悅的人,雖不為虛空的世物勞碌,只在神的愛中,隨遇而安的度生活,在神的愛中,神的旨意裡,“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6:34)
質言之:一個對於萬事萬物,留意觀察,多有經驗,飽嘗世味的人,不能不覺得萬事的空幻虛無。豈真是空幻,豈真是虛無嗎?須知神所喜悅的,亦能將幻的變為真的,虛的化為實的,暫時的成為永遠的,即將暫時虛浮的世物錢財等,都奉獻給主,交在永遠的府庫內,為神為人而用,這一切也就都變為實在的、永遠的,為我們積存在天上的產業了。
體驗人生的虛空(劉承業)
第二講 體驗人生的虛空
經文:(傳一12至二26)
作者在這段經文,指出他對人生有消極和積極兩種的體會:
{\Section:TopicID=105}(一)消極的體會
他首先指出人的智慧和知識都是虛空的。(一12-18,二12-17)所羅門蒙神所賜知識和智慧,他是大有智慧的人。外國有諺語說:「好似所羅門有智慧。」雖然所羅門王很有智慧,但他仍說這是虛空的。首先我們要看,何謂智慧,有人解釋智慧是成功生活的藝術;有人說是正確生活的知識,有人說是生活的經驗。可見智慧與生活相關,智慧特別強調,人與人以及人與神的關係。智慧與知識有所不同,有知識的人來必會做人未必與神與人有美好關係。所羅門具有智慧與知識,這是很難得的;但他仍說這是虛空,到底是因為甚麼呢?
多有知識,多有愁煩(一12-14,17-18)我們常說有智慧的人,能先知先覺。但這種人也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有些弱智的人不會憂愁,也許神在這方面彌補他們的缺憾,反而有思想的人卻會憂愁。我們雖然知道事情的演變,但卻愛莫能助。(一15)惟有與面對的事一起憂愁,處於無奈情況之下。)
1.智慧人與愚昧人的遭遇都是虛空(二14-16)大家都會死亡,智慧的人不一定長壽,智慧與長壽無關,那麼智慧的人,比愚昧的人又強得多少呢?我以前遇見過一個可憐的媽媽,他有一兒子,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得到博士學位,翌日便要舉行畢業典禮,可是卻在前一天的晚上因駕車失事而身亡。可見有學問的人也一樣會死亡。前兩晚在培靈會舉行之工作人員聯禱會中,聚餐時有位前輩講到一段新聞,他說:有一個在內地很出名的眼科醫生,來到香港後,卻要在酒樓做售點心員;這個人身份的急劇轉變,大家聽了也為之心酸。故此有智慧的人,遭遇不一定會比別人好。美籍猶太裔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他發明相對論,臨終時卻說:「我感覺自己是一個被捆綁的人,看了真實的一眼,它飛跑了;但願我能脫離渺小知識的束縛,然後才能認識廣闊的宇宙。」他是學術方面的巨人,但仍然感覺自己的知識渺小;因此所羅門王這說法,我們也應該認同。智慧和知識都是好的,但須要服在神掌管之下,否則也都是虛空。所羅門王提醒我們具有的智商學問,如果不能帶領我們來到神的面前,可能成為我們的攔阻;因為「智者千得,必有一失。」所以我們不能誇耀自己的知識。
2.享樂和財富,都是虛空(二1-11)。這是所羅門王親身的經驗。(王上十23)「所羅門王的財寶與智慧,勝過天下的列王。」(王上十27)「王在耶路撒冷,使銀子多如石頭」(王上十一3)「所羅門有妃七百,還有嬪三百。」所羅門王享盡人間一切的福樂,我們沒有一人能及他,但他仍說:「後來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傳二11),即使他有許多食物,但胃只能容納有限的食物;他的一雙眼所看有限,作為一個過來人的他,說的話是具有份量的。(二章3節9節)他指出自己仍是有智慧和清醒的。有解經家指出他故意讓自己受試驗,來看這些東西可否給他滿足。但我個人認為他不是作實驗,而是隨自己有許多享受,感覺到一切不外如是;便將自己的體驗,與讀者分享。幾年前,互愛團契曾作過一項調查,從資料顯示,指出香港青少年深受享樂主義所影響。他們響往名牌運動鞋,名廠服裝──為要得到這些享受,以致有些少女甚至不惜出賣肉體,賺取金錢,以求享受。如今這種享樂主義的風氣,便吹到教會青少年人的圈子�堣F。所以數年前在洛桑的世界福音會議中,有見及此,就提出了有實行簡樸生活的必要。今天香港的教會實在有此需要,應該好好地教導信徒實行簡樸的生活。不久之前在美國有個億萬的富翁,竟然因營養不足致死,這真是天下的大笑話。其實他是害怕別人在他的食物中下毒,所以甚麼都不敢食,因餓而致死。雖然他有許多財富,但卻不能享用。俗語說:「富貴如浮雲。」豈不正對嗎?許多有錢的人,因為戰亂或政治因素,要淪落異鄉,因此財富也是虛空的。
3.勞碌也屬虛空(二18-23)作者不是怕累,而是有兩個理由感到虛空。第一,他不能長久享受勞碌的成果。(二18)財富若果能留給孝子賢孫是好的,但若留給敗家的二世祖或是敵人,便不值得了,這是所羅門王的感受。他不知道自己的兒子繼位後會怎樣。而歷史告訴我們,他的兒子羅波安作王後,苦待百姓。所羅門實在擔心後來者能否守業,所以感覺勞碌都是虛空。第二,勞碌使人憂慮愁煩。(二22-23)使人睡不安,有些人往上拚命爬,有錢後,便擔心遭人綁架;或怕廉政公署調查,所以心�堳飫`怕。我有一親戚,積蓄了一筆錢,就買了一層樓;他太太說他買樓後,平添了不少白髮,因為他怕租給人住人欠租,又怕火災,風災和賊劫。過勞會傷害人的身體,有人開農場養雞,每日早上在農場走一轉取雞蛋,便是午飯時候;午飯後再走一轉,又到晚飯時候。他的感覺只為雞蛋而活,生活毫無意義。
{\Section:TopicID=106}(二)積極的體會(二24-26)
作者提及虛空的突破,這�堳�出有兩種人,即神所喜悅的人和罪人。我們看見有些人積蓄許多財寶,又有智慧,但他們是虛空的;然而又有些人跟他們一樣,卻可以吃用享福,為何他們有這麼大的分別呢?原因是神喜悅他們與否。罪人雖然有錢有地位,但仍是虛空捕風。其實未信主者都知道,真正福氣是由神而來,許多人在門前張貼揮春「天官賜福」。我們基督徒也該明白,福氣是由神而來。這�奡ㄔX一種討神喜悅的人生,得神喜悅的條件是甚麼呢?
1.信靠神(來十一章6節):「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今天我們只要信靠神,便能成為神所喜悅的人。神會按照我們一切的需要賜給我們,如果我們有信,便可以將罪人的身份成為天之驕子(約一12)。
2.順服神我們凡事順服神,便可得到神賜我們的福樂。天主教神學研究一項倫理問題,就是甚麼時候才是得罪神,若是小罪便要放在煉獄,需要煉清,若是大罪便不得了。今天討神喜悅,不是指我們合格與否這個標準。討神喜悅的人,是盼望得到滿分的;討神的心歡喜,凡事上順服祂。這種人才能吃用享福,連罪人所得的,也轉到他們身上(二26),但願神幫助我們作祂所喜悅的人,便能突破一般人在世間上的虛空了。── 劉承業《從虛空到有意義的人生──傳道書的研究》
傳道書講解──自己虛空(二章)(彭福)
{\Section:TopicID=116}一、自己虛空
經文:傳道書二章
昨天我們論及第一章的虛空,是說凡事都虛空。今天論及第二章,我定的題目為自己虛空,即自己都屬於虛空,又何處體察呢?用眼能見的都是虛空,我在第二章研究,查眼見的是如何虛空呢?(請看二章十節,又參看十二章十四節),這書是所羅門王所作的,他有五個特點,他是大君王,是最智慧的,最有錢的,他所看的是有智慧與愚昧的分別,智慧是屬光明,愚昧是黑黯,如人戴上眼鏡,一個光一個黑的,如此,我看日光之下一切都是虛空的,不能滿足我們的心,眼看不飽,不能滿足需要,說眼所見的足夠沒有留下,但仍然是虛空,由此,世界不能飽足我們,因為眼慾大重。聖經云:眼目情慾,是最重要的,若到犯罪的地方便會害我們的身心,這個罪惡的世界,因為不能滿足人的需要,所以就是虛空的虛空。
第二章十節至十一節,所羅門王覺得一切都有,但仍說虛空,填不滿他的心中需要。請看一至三節,再看十五及廿節,在這幾節�堙A把心中一切的願望都說出來了,在十五節說這也是虛空的,沒有一事能安他的心,所羅門的特點還不能安慰他的心,一直至到絕望,我們現在尚不及所羅門千分之一特點,這虛空的世界,因貪便犯祂罪了,試看中國的聖人是不今貝世界,是什麼意思呢?上領是今下面是貝,合起來就是貪字,凡是所貪的,都是現今的寶貝,是與後來及永生沒有關係的。
世界一切的我們要不完,就是要得完也不能滿足我們的心,貪愛世界就是犯罪了。我們在世界不受飢寒便笑了,有人貪愛世界上的物質,到你得到的時候,生命已沒有了,就算你有幾千百萬的世界,沒有生命又如何呢?所以,一切都是虛空的。
請看十一節,說手所勞碌的,除了肉體得一部份之外,其餘都是虛空的,在第三節至第五節,所羅門看出什麼都是空的,他經常許多的事,在座中沒有人能與他比較,肉體雖然能享受一切,但心靈上一切都是虛的。想自己的享受,仍會損害別人,故所羅門的經驗,覺得是得罪了人及得罪於神,而致別人受損,所以在日光之下仍是虛空的,請看十七至十八節。所以所羅門的眼、手、心,得到的享受,都是空的,後來且恨惡自己貪愛世界,是萬惡之根,世上一切罪惡的事,都有害我們的身心,在世上有什麼意思呢?感謝神,所羅門有大的轉變。回到上帝那�堨h,各位都是神的兒女,所羅門儆誡我們的心,要好好的敬拜神。
廿四至廿六節,凡是日光之上的,一切都是滿足的。回到日光之上的生活,一定不愛世上的利害,然後才回到日光之上去,思念上面的事,一定先將日光之下一切之物都看為虛空,才會看到上面的事,如我們搬屋一樣,覺得比這�塈韟n的才搬,若叫你到不知的地方去,你如何肯搬呢?又如你住的屋,一切都不好,便會想搬去好的地方去了。
所以,我們要多看神,所羅門眼看一切是虛空的,故他便想起日光之上的事,第一要看世界是虛空的,你便不知不覺的就會親近神了。
在神一切都是真實的,惟有罪人是不愛神,惟有聖靈的愛才能充滿人的心,心若歸回上帝,便得安慰。
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求主給你們的經驗,我都藉�有o章聖經的儆誡我自己,及儆誡各位弟兄姊妹,我們所信的耶穌,永遠是一樣的。阿們!── 彭福《傳道書講解》
傳道書箋記(二章)(于中旻)
神賜的智慧
惟有罪人,神使他勞苦…歸給神所喜悅的人(傳二:26)
不信的人,會提出疑問:為甚麼良善的神,會容許惡人得勢,“常享安逸,財寶便加增”(詩七三:12)?他們計畫又勞碌經營,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利亨通,神似乎並不過問;而義人卻受苦難,遭欺凌。人如果這樣想,是因為只看眼前,沒有看到將來:“惟有罪人,神使他勞苦,叫他將所收聚的,所堆積的,歸給神所喜悅的人。”(傳二:26)
罪人所勞碌的,原來是為了成就神的旨意,結果是使義人得好處。不問他如何努力,至終是虛空的,自己得不到甚麼益處。“那不按正道得財的,好像鷓鴣菢不是自己下的蛋;到了中年,那財都必離開他,他終久成為愚頑人”(耶一七:11)。這正是“可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人工作不是咒詛;勞苦,愁煩卻是從罪來的,是受咒詛的結果(創三:17,傳二:22-23)。
勞苦有意義嗎?那要看你是否作有意義的勞苦。
所羅門不是個懶漢。他一生勵精圖治,不停的工作,看起來是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他自己也相信如此。但他說:
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
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
因我的心為我一切所勞碌的快樂,
這就是我從勞碌中所得的分。(傳二:10)
這多麼像現代人的生活?努力工作,也努力消閒;勞碌之後,要享受一下,算是給自己肉體的酬勞。難怪他誠實的檢討後說:“我為自己…我又為自己…”(傳二:4,8)。我們不能不疑問:他有多少時間,想到別人,想到造他的主。可惜,如果我們捫心自問,不少人也該坦白說:“我為自己”!世界上的問題這樣多,人與人的關係這樣壞,是I Love Me的人太多。
所羅門絕不是苦行主義者。他知道敬畏神,享受神所賜的福分,並不是錯,當存感謝神的心領受:
神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惟有罪人,神使他勞苦,叫他將所收聚的,所堆積的,歸給神所喜悅的人。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傳二:26)
但不敬畏神的罪人,勞碌經營,是沒有盼望的;只要查看產業的主人換過多少,就知道這話的真實了。
傳道書(二章)(康來昌)
第二章
離開上帝,喜樂福祉房舍田園盡屬虛空(1-11節)
傳道者嘗試在各樣世事中尋找滿足(1-10節)
二1 我心裡說:來吧,我以喜樂試試你,你好享福!誰知,這也是虛空。
發現快樂嬉笑中沒有滿足
同樣,「喜樂」、「享福」這也是個好字,聖經裡包括登山寶訓的八福,這麼多的福氣、平安、喜樂,這是上帝給我們的應許,但這也可以是個虛空;也就是這些非常好的喜樂、知識、智慧,離開主就非常的空虛了。
二2 我指嬉笑說:這是狂妄。論喜樂說:有何功效呢?
以所羅門來講這樣的話,我覺得就是非常叫人深思。如果這有最多智慧的人說:「智慧是空虛」、這享受最多喜樂的人說:「喜樂有什麼用」,我們還能不聽他的教訓、不聽他的親身經歷?只是在現在(我想在台灣這種狀況特別明顯),我們真的是要用快樂嬉笑來看看可不可以讓我們生活更好。當然我們比較喜歡講的是年輕人,各樣的刺激,網咖的、電腦的、東區的、逛街的;但其實中年、老年人也並不是沒有,我們也在追求各樣不同的刺激。「有何功效呢?」有什麼功效?老化了,藉酒消愁,愁更愁,你能用什麼讓你不空虛?傳道書的作者是經歷了一切的豐富,甚至他是經歷了神給他的豐富;就算神給的豐富,你不是持守在信靠、順服裡面的話,還是落入更大的空虛。
就從肉體享受中來尋滿足
二3 我心裡察究,如何用酒使我肉體舒暢,我心卻仍以智慧引導我;又如何持住愚昧,等我看明世人,在天下一生當行何事為美。
傳道者雖知「以智慧引導」來分辨
這有一點不好瞭解:「以智慧引導」、「使我肉體舒暢」我們中文加了一個「卻」字,這兩個好像是衝突的。也就是說傳道書的作者想要說:我用酒讓我舒暢,但是我的心好像還是有一點懷疑;我心還是要用智慧來判斷一下我這樣做對不對。我自己是沒有吸毒品的經驗,有個醫生跟我講過二三十年前他第一次用毒品,只是好奇試一下,他說難怪那麼多人喜歡,真是飄飄欲仙,所以一般也有很多醫生用這些毒品。這有雙重的好處,第一個就是任何人吸了都很舒服,第二,醫生的壓力那麼大,更在這裡得到舒緩。我想酒、毒品等很多暫時麻醉的東西恐怕都有這樣的情形。傳道者在這裡說他仍然以智慧引導,就是他也許可以分辨一下這不宜多做。我們看所羅門生平裡,酒好像也沒有給他太多錯誤的引導;他不是一個酒鬼,他大概在色和其他享受上比較容易跌倒,但他還是沒有全部讓敬畏神的智慧來引導他。
而仍要嘗試在世人作法中尋求
「如何持住愚昧」大概意思就是:我就試著像世人所做的來做做看。我現在九五之尊,是君王,那世人想要的,我都來做做看(這在第二章後面就有講到)、都來試試看,但我心裡也想這是一種愚昧;「持住愚昧」就是我學他們看看吧,看看在這裡到底那一件事最美。
各位,這是很愚蠢的,我常常聽到有人說:你們傳道人這個也不知道、那個也不知道,怎麼能瞭解我們?我覺得這不是一個聰明的建議;包括以前有一些做生意的朋友說:「你不知道這種脂粉堆中多麼的愉快,你勸我做什麼?」我不覺得我們一定要經歷那種愚蠢的犯罪行為,才來說我們能夠體會;我不覺得是這樣,我覺得屬靈人可以參透萬事。而且不管能體會多少,我們相信神的話說這個是錯誤的就可以了,這是最聰明的人。最笨的是一定要在罪惡中翻滾,到最後遍體鱗傷了,才相信還是神的話最對。為什麼要這麼蠢?不要那麼蠢!就要聰明一點;要聰明一點真的是要先能夠聽神的話。你不必去看這個世界,這世界可以有一百萬種說這是叫你最快樂的東西,只要從聖經上來看,不必去試就知道那些都是虛空的。你要好好敬畏上帝!你真的敬畏上帝,所有的生活方式都可以幫助你;不敬畏上帝,怎麼樣做都叫做持住愚昧。下面就是我想也只有像所羅門這樣的人才辦得到的。
開始嘗試一切世人所要的肉體享受
二4-9 4我為自己動大工程,建造房屋,栽種葡萄園,5修造園囿,在其中栽種各樣果木樹;6挖造水池,用以澆灌嫩小的樹木。7我買了僕婢,也有生在家中的僕婢;又有許多牛群羊群,勝過以前在耶路撒冷眾人所有的。8我又為自己積蓄金銀和君王的財寶,並各省的財寶;又得唱歌的男女和世人所喜愛的物,並許多的妃嬪。9這樣,我就日見昌盛,勝過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我的智慧仍然存留。
這句話花了很多篇幅寫,是不是還是只是二章3節的一個擴大?他在做這些事,未必是愚昧。一個君王,要讓他自己住的地方很漂亮、很好,不一定是愚昧,但若純粹是要體貼自己的肉體就非常愚昧。這一點我們在平常用每個東西的時候都要小心。像我穿衣服很隨便,但年紀慢慢大的時候有一個地方很講究:我不大穿「龍」的東西,都要比較棉質的,因為皮膚很不舒服,我想這個應該不是體貼肉體,因為是要身體健康,而健康是要好好的服事;康師母前一陣子身體不好,要睡那個床墊能夠讓她入睡,這些不是壞事。今天如果你是一個總統、君王,需要有一點門面,我想不一定是壞事。神的確也給了所羅門很多的富裕,但壞、錯誤或稍稍偏差了的(如果從第3節講)就是:他想試試看。這一點,尤其是從小在教會長大的小孩有這個危險。如果他真的是夠聰明、神夠保守他,他不會想去試那些。就像我們從小到大同班同學有些人就想要開始打彈子、抽煙,到後來得了肺癌、氣管不好,才說早知道不要吸煙。有人(我們只能說感謝主)他就不想吸。我從來就不會想要吸、絲毫這個引誘都沒有;像賭博、去賭城那些地方,我從來絲毫想要賭的意思都沒有,我就不知道為什麼對有些人是這麼強的引誘力。我也不敢去笑任何人,我只是說就是神保守,我們求神保守我們不要去試。我想在伊甸園裡,就是這悲劇。在教會長大的,沒有被世界污染過的,那免疫力可能特別低,他就想試試看。所以一旦放了,就像脫韁的野馬一樣。所以我都不會採取有些人的建議去碰一碰,有的人一碰就碰出問題來;有的人也許一碰馬上就知道這並不好玩;有的人也許不需要碰,我不曉得。但我們看了所羅門所講的話,他仍然以智慧來引導他,可能就是兩個意思,一個就是用智慧來買這些、安排這些,那就只是一個技術上的事,不算是真的智慧;另外一個,他還持守一個最基本的底線。我們在教會也碰到這種人:「你放心,我還是信主,不過最近不聚會了;我到了上海,如何、如何,但你放心,我還是會持守那底線。」這都是在玩火、很愚蠢;這跟沒有底線、就放肆,我不覺得有太多差別。所羅門是越來越多享受,且智慧仍然存留,所以第9節的「智慧」也恐怕是:不是他在經營這些的時候智慧,就是他還記得最早的時候神放在他心中的那個敬畏神的智慧。
二10 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他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因我的心為我一切所勞碌的快樂,這就是我從勞碌中所得的分。
「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他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這是我看過形容一個人得意的最好的一個形容。各位,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是:凡我眼所求的,我們得不到;你看到一輛賓士、 一個鑽戒、一個博士學位、美女、大房子,你很想要,我們沒有這個能力。而所羅門就是,他眼睛看到的就得到了。「心所樂的」,到維也納度個假,要存三年的錢,甚至三十年都賺不到,所羅門就辦得到,「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因我的心為我一切所勞碌的快樂,這就是我從勞碌中所得的分。」這個「勞碌」也可以有兩個解釋,一個照字面來講,是不是就是我要到維也納玩,勞碌了三年存了一些存款去。這好像不大能適用在所羅門身上,他應該不需要為這些勞碌。另一個就是他的心在籌畫這些的時候勞碌,還有「為我一切所勞碌的」就是他在這些快樂中也是一種勞碌:跑啊、玩啊。總之是心要達到目的而勞碌、肉身在那種環境中的勞碌、還有預備有這些享受之先而有的勞碌。他都覺得他該得就得,他是君王,他也想得。
傳道者因此就發現世事中沒有滿足(11節)
發現肉體極度享受中也沒有滿足
二11 後來,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
所羅門的享受到底對他有什麼益處?我們就想到很多事情,你要說奢華,馬利亞也很奢華,她把一瓶真哪噠香膏澆在耶穌身上;那不是浪費,是一件美事。所以我們真是不用這些東西來衡量。她在耶穌身上作這門徒都說浪費的事,耶穌說是美事。我們也記得那寡婦的兩個小錢,耶穌說她獻的比財主更多。各樣的事情:獻祭、退休會、讀經、禱告、吃喝、嫁娶、耕種、蓋造,可以是捕風捉影、沒有用,而且神說我不認識你,但也可以是真正的智慧。我們在聖經裡看到很多這種極小極小的小人物、小事情,甚至我們都還不太能解釋:很奢華的把真哪噠香膏打碎了、很可憐的兩個小錢的獻上,甚至更可憐的,不但沒有給耶穌,還在向耶穌要的:「大衛的子孫,可憐我。」可是那些什麼都沒有的,而顯出主在他們身上所做的(不管他得醫治),不是記念到永遠嗎?給,也有很好的,像稅吏撒該,他給;他看耶穌、把訛詐人賠四倍給別人。我想這些表現出來的可能都跟金錢等有關係,就是祂可以用得很好,主很喜悅;也可以用得很不好,主不喜悅。
離開上帝,智慧盡屬虛空(12-17節)
傳道者思想「智慧、愚昧」何者有滿足(12-14節)
二12 我轉念觀看智慧、狂妄,和愚昧。在王以後而來的人還能做什麼呢?也不過行早先所行的就是了。
有敬畏神的智慧和世界的智慧,要分辨
這「智慧、狂妄,和愚昧」的對比在一章17節、七章25節都出現,我們在這裡要談一下。「智慧」當然是敬畏上帝而來的智慧,我也講過,傳道書、箴言裡面有時把一些世界的現象也描述出來,但那是一個現象,我們需要避免,而不是要去學習的;有的時候講的就是個命令的句子。在這裡傳道書講的「智慧」,有時講的就是世人會以為那是智慧;我也曾經以為這樣是智慧、我也用這樣的智慧來做事,結果很不好。但他並沒有特別標示出我說的智慧是敬畏神的智慧,或是世界的智慧,我們自己要能夠分辨得清楚。像他有時說智慧是虛空的,那就不是指說神來的智慧是虛空的,而是人把這智慧用在自己的身上那是虛空的。「智慧」以後還會繼續看到,就先講到這裡。
自大、高舉自己就是狂妄
這「狂妄」很有意思,跟希伯來文的「讚美」是同一個字根。狂妄跟讚美怎麼是一樣的字?理由很簡單,當我們讚美神的時候、當我們被神稱讚的時候,那就是很好的事;當我們稱讚自己的時候,那就叫做狂妄。箴言廿七章2節就說,你不要稱讚自己,等著人來吧。當然我們也不是等著人來,我們是等著神來稱讚我們;而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像詩篇一一五篇1節「耶和華啊,榮耀不要歸與我們,不要歸與我們;要因你的慈愛和誠實歸在你的名下!」。狂妄,即便你在這世界上因著神的一般恩典,有很大的成就,你一旦自大、稱讚自己,而且要更多高舉自己,那就是狂妄。像以賽亞書十七章13節那個早晨之星、明亮之子(就是巴比倫王)就是狂妄、他要升到至高。這個世界上的人狂妄。
不順服神、自以為是就是愚昧
「狂妄」跟「愚昧」又連在一起,愚昧這個字有幾個場合可以提一下:掃羅被稱為是愚昧人,他獻祭時,後來撒母耳說:你這事行得愚昧。掃羅在撒母耳記上廿六章21節對大衛講也說:我兒,我真是愚昧。一個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獻祭,不是信靠上帝,這是愚昧的獻祭、沒有信心獻祭。一個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嫉妒大衛,做了那麼多傷天害理的事,這是愚昧。真的好像聖經有的時候(我們不願意這樣講,但聖經是這樣講的)講笨、懶、壞,三個常常連在一起。我們通常「懶」不會把它想成怎麼壞,「笨」更不是什麼壞,但聖經有的時候是把這連在一起的。這不是IQ的問題,真的是在神面前是不是敬畏的,我看傳道書也這樣講。大衛也有愚昧過(撒下24:10),他數點人數,想增加自己的榮耀、想增加自己可以倚靠人數的軍力,後來他自己也承認他是愚昧的。歷代志下十六章19節先知哈拿尼責備猶大王亞撒(因為他跟亞蘭人結盟)說:你這事行得好愚昧。這種外交上的手腕,其實不是亞撒而已,我看人都在做這些事情,自以為聰明。另外一個字雖不一樣,但意思類似,就是在約伯記第一章那裡,約伯被上帝拿走了一切,聖經上說:在這一切的事上,約伯不犯罪,也不以神為愚妄、不妄論神。你自以為聰明,覺得神做得不好(當然對人來看,好像神真的很不對),但若我們是個信靠主的人,我們不狂妄、不高舉自己。事實上你看不起神、認為神做得不對,就是狂妄;不順服神、自以為是,那就是愚昧。這是社會上(或歷史上)的現象。
「在王以後而來的人還能做什麼呢?也不過行早先所行的就是了。」如果這指一般王,有那麼大權力的人所做的,就是他把神給他的智慧變成更多的狂妄和至終的愚昧。如果王是這樣,其他人也都是這樣。當然我們又說,如果一個信靠神的人,他就能做跟人不一樣的事、做在永恆中都被神記念的事;有智慧、而不是狂妄和愚昧。不過我也想到說,當人在狂妄和愚昧當中,如果因著神的擊打可以開始敬畏神,那就更好。
二13-14 13我便看出智慧勝過愚昧,如同光明勝過黑暗。14智慧人的眼目光明(光明原文是在他頭上),愚昧人在黑暗裡行。我卻看明有一件事,這兩等人都必遇見。
「眼目光明、在他頭上」就是高瞻遠矚、看得遠。能夠看得遠,當然就是因為有神的光、神的真理讓他看得遠。「愚昧人在黑暗裡行」他目光如豆、看得淺短。我又說,這就像現在很多年輕人或後現代的人,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會想到明天、不會想到人種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從種到收中間,可能是一千年或一秒鐘,他都看不到,他只想到現在。愚昧人是在黑暗裡,看不遠。「我卻看明有一件事,這兩等人都必遇見」這一件事情就是底下說的死亡。
傳道者因此就發現「智慧、愚昧人」一樣虛空(15-17節)
二15 我就心裡說:愚昧人所遇見的,我也必遇見,我為何更有智慧呢?我心裡說,這也是虛空。
這裡的「智慧」就跟敬畏神的智慧也一樣,也不一樣。一樣就是:什麼好的都是從神來的;不一樣就是:當人得到智慧卻又不敬畏神的時候,那就變成一種世俗的智慧、就是虛空。
二16-17 16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樣,永遠無人記念,因為日後都被忘記;可歎智慧人死亡,與愚昧人無異。17我所以恨惡生命;因為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為煩惱,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信靠上帝,死亡也不虛空
就是所羅門說:我這麼聰明、這麼有能力、做了這麼多的事,結果就是死亡。這裡特別講死亡就是沒有人紀念、人家忘記你了。「死亡」在聖經裡有很多的說法:在詩篇裡說死亡是忘記之地;大衛說,我為什麼要到那忘記之地?就是被一切忘記、好像連神也忘記我們、都不會紀念了。這也是我們華人很怕的,很怕寂寞、忘記了。當然死亡對不信主的人來講不只是忘記,根本就是虛空;到一個不要說沒有記憶,不被紀念了,人家也不記得你、你也記不得任何東西。還有過去你所做的一切,除了叫你有更多痛苦的種虛空、虛脫、虛幻的那種感覺以外,就什麼都沒有、就很空。這就是這世上任何一個沒有對主的信靠和敬畏的人一定會遭遇的。死亡這事,兩等人都會遇見;最聰明和最笨的人都會碰到死亡。像前面講的所羅門王要試試看,試到最後就是恨惡生命。你不要試;不要說我還有一點敬畏上帝的基本的知識,然後再學一點愚昧人在這世界上的,不要試!最聰明的人試到最後的結果還是恨惡生命。你為什麼要試?一開始就聽神的話,不要去走這愚昧人的道路,那就很有智慧了。所以,是,生、死是一樣的,這也有一點像哥林多前書第七章也說:信的和不信的、敬虔的和不敬虔的、結婚和不結婚的一方面好像都一樣,都會碰到一些類似的事;但又都不一樣,就是你的心如果信靠上帝,碰到跟別人一樣的事,你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和對你造成的影響,所以是美好的。死都一樣,敬畏上帝和不敬畏上帝的人都會死;但也都不一樣,像民數記廿三章10節巴蘭特別做一個禱告:「我願如義人之死而死;我願如義人之終而終。」生和死、吃喝嫁娶、耕種蓋造,不一樣的,如果敬畏上帝就非常好。詩篇一一六篇15節「在耶和華眼中,看聖民之死極為寶貴」,求主幫助我們看到生和死不一樣。當然你要死得跟別人不一樣(要早一點信主),不要等到死那天才預備,那是絕對來不及的。要跟人家死得不一樣,就要跟人家活得不一樣。
離開上帝,勞碌盡屬虛空(18-23節)
傳道者感嘆勞碌無益、都是虛空
二18-23 18我恨惡一切的勞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勞碌,因為我得來的必留給我以後的人。19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誰能知道?他竟要管理我勞碌所得的,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這也是虛空。20故此,我轉想我在日光之下所勞碌的一切工作,心便絕望。21因為有人用智慧、知識、靈巧所勞碌得來的,卻要留給未曾勞碌的人為分。這也是虛空,也是大患。22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勞碌上得著什麼呢?23因為他日日憂慮,他的勞苦成為愁煩,連夜間心也不安。這也是虛空。
信靠主的在世上的一切神也記念、不虛空
還是一句話:為誰辛苦為誰忙?你說:「那就不要為誰辛苦、不要為誰忙;我就吃喝玩樂,人家為我辛苦吧」,我們承認兩個都是虛空。當然那懶惰的虛空,尤其是基督徒知道真理再去的話,就更需要被責備。這裡所羅門就是覺得一切的結局真的都是一樣,我在這裡也再強調一次:就永恆來講,一個人不信上帝的話,管你是好人、壞人,勤勞人、不勤勞人,都是該死、都是要下地獄。但信靠主的我們就要看得出來,能悔改、靠著主,你在這世上做的,神還是會紀念。就是我們說這些勞碌的結果會不會被拿走?會不會是虛空?有一位拉比叫邁爾,他一個禮拜賺三塊金幣,兩塊是自己的食衣,一塊就是給神、給這些貧窮的人。人問他怎麼都不給他的兒子,他說:如果我的兒子是義人,(詩篇卅七篇有講到:義人的子孫不會乞討的)我就不需要替他存留;如果我的兒子不是義人,我為何要留東西給耶和華的敵人?當然原則是這樣,我們作法不一定是這樣(保羅也說父母為兒女積財)。但實在是,你勞碌得來的要給誰?路加福音十二章那無知的財主,還有詩篇卅九篇,世人勞碌到最後留下來是給誰?存了這麼多東西是給誰?不要說個人,一個國家、民族、君王,真的最諷刺的就是:你辛辛苦苦得來大概都是給別人。怎麼講?譬如說清朝所有的成就,到最後就給民國了;甚至有人說你們那些人才都是清朝培養的。我們蔣總統的時代,別的不講就講錢吧,黃金後來有很多聽說是帶到台灣來了。萬一有一天臺獨,那要給誰?不是給了他最討厭的台獨?有一天臺獨拿到了,後來死了又不知道給誰了。
真的我們存到最後,很多是給了你的仇敵;仇敵當然也繼續給仇敵。你不是能夠每天享受主的恩典、積財寶在天的話,積很多財寶,我們也看過很多真人實事和小說裡面,你積得越多,子孫越希望你趕快死,好得到遺產。為什麼要做一件事希望對他好,結果他更希望你死?因為你給他的不是他該有的那些財寶,扭曲了他的價值觀。詩篇第四十九篇,這裡也有一點像所羅門講的,雖然是可拉的後裔寫的(我也講過,可拉自己也遭遇過很不幸的事,不過他的慘死給他的後裔倒是遺存的還不錯):都要聽,「無論上流下流,富足貧窮,都當留心聽!」這跟所羅門的悲觀剛好相反的就是:都一樣但都要聽,他要說智慧的話:在世界上都有患難,但「那些倚仗財貨自誇錢財多的人,一個也無法贖自己(6節)」你的生命不是用錢財來贖的;「他必見智慧人死,又見愚頑人和畜類人一同滅亡,將他們的財貨留給別人。(10節)」。我們這些巨富、中樂透的,不要說留給誰了,留給妓女、賭場;賭場又留給誰?還不是又留給販毒的等等,都是傷害。他們留的時候當然不會這樣想,不會想留給兒子是給了妓女、販毒的。各位,不一定要想到是給妓女、販毒的,在那裡任意揮霍都是一樣沒有好下場。他們想的時候是:「11節:他們心裡思想:他們的家室必永存,住宅必留到萬代(秦始皇想一代代直到萬代,結果第二代就沒有了);他們以自己的名稱自己的地。(這也很多有些地名就是根據那人名取的)12-13節:但人居尊貴中不能長久,如同死亡的畜類一樣。他們行的這道本為自己的愚昧;但他們以後的人還佩服他們的話語」。佩服、有影響力,其實他們都是被送到陰間。「14節:死亡必作他們的牧者;他們的美容必被陰間所滅,以致無處可存。」用聖經其他地方講:也無處可查、都看不到了。「15節只是神必救贖我的靈魂脫離陰間的權柄,因他必收納我。」。所以16節:「見人發財、家室增榮的時候,你不要懼怕(當然也不要嫉妒)因為,他死的時候什麼也不能帶去」。現在我們不管死人怎麼樣(我們沒有辦法了),但我們自己呢?20節:「人在尊貴中而不醒悟,就如死亡的畜類一樣」。我們可得醒悟!
一切出於神的手(24-26節)
二24-26 24人莫強如吃喝,且在勞碌中享福,我看這也是出於神的手。25論到吃用、享福,誰能勝過我呢?26神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惟有罪人,神使他勞苦,叫他將所收聚的、所堆積的歸給神所喜悅的人。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這一段跟以前一樣就是要非常小心來看,不要把同樣的字眼看成有同樣的意思。同樣的字眼就像「智慧」,有的時候意思是不一樣的。當然都是從神來的,有的時候是指那用的人是不是在敬畏神而用;或者那「智慧」是指用的人,雖然是來自神的智慧,卻是用在自私的事上;這一點在所羅門身上最多了。只要是出於神,然後我們用信心、順服來使用的就都是好的,否則就是虛空。我想24節的「勞碌、吃喝、享福」出於上帝,這真是最好的事情。也求主幫助讓我們看到「勞碌」兩個字,不做事、拿了一筆遺產在那裡吃喝,實在是痛苦和罪惡的來源。所以「勞碌、吃喝、享福」這是神的手,但是如果沒有那個「勞碌」、如果養尊處優、忘記上帝、只想到怎麼樣更吃喝,那剛好就是25節;我覺得所羅門的絕望也在這裡:我都享受過。甚至他的絕望在他享受過在敬畏上帝底下的福樂,卻因為自己肉體的軟弱就是回不去,這他覺得非常的悲哀。26節更是我剛講的一個描述的方式,「神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我想這包括不信主的人;神要讓這個人有這些東西,他就是有這些東西。但問題是「智慧、知識,和喜樂」從神給了以後,你有沒有恰當的用信心、用順服、用謙卑的心來使用、來回應、來承受?如果沒有,神給你這些東西,你驕傲、自大、放縱、放肆,就好像神把人帶到迦南地、流奶與蜜之地,卻可以叫人墮落一樣。這也是所羅門的夫子自道:我也是這樣。「惟有罪人」這罪人可以有兩個意思:一個當然就是犯罪的人,另外一個如果上面「神喜悅誰」那個「誰」不一定是指那永遠得救的人,就是神樂意的,即使沒有得救也給他好多的財富、聰明、知識。同樣的,神也可以叫這個世界上(實際上也是)每一個人都在受罪;那受罪裡面最大的罪就是:收聚了一切,歸給了別人。這個「歸給神所喜悅的人」又跟前面的「神喜悅誰」是一樣的,神喜悅給誰就給誰;就是神要怎麼樣,就怎麼樣。但這個人是不是能夠長期在神的恩典中好好的使用這些,那又不一定了。我再說,所羅門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集體的來講,以色列、老底嘉教會、或很多富裕的教會,也都是這樣。神喜悅把人給我們、神喜悅把知識、財富給我們,我們有沒有好好的來用?有沒有妥善的使用、忠心良善的來分配?「惟有罪人,神使他勞苦」罪人在這世界上神叫他勞苦、叫他所得的都是虛空的,這未必是壞的事情。非常可能一個人終於在他所有的東西或一場大病(真實或故事裡常有)、一場大火,通通都沒有了,然後他悔改,那就非常好;當然也可能都沒有了他更絕望,這我們不曉得。
一切出於神,但人的反應也重要
就是我們不僅強調神的預定和權柄,我們也真的在整個聖經裡看到:任何一個情形下,人自己的反應是很重要的;甚至從聖經的描述,有時看到比神的計畫還重要。當然不是比神的計畫重要,就是說人的反應很重要。神說我要滅掉你了,尼尼微城悔改了就一切沒事;神說:我絕不收回我的祝福、我祝福你祝福到底,在士師記、先知書也有講:耶和華說,我不要這樣做了,因為以色列人不配,我要收回。我們求神讓我們不會自大,當然也不會絕望。如果你不能在這裡面學會,那就真是捕風捉影了。
傳道書第二章文字釋經證道(張策)
第03講
尋找快樂
讀經:傳2章
內容:
一、尋找快樂
1、列出結論
2:1 我心裡說:“來吧!我以喜樂試試你,你好享福。”誰知,這也是虛空。
2:2 我指嬉笑說:“這是狂妄”;論喜樂說:“有何功效呢?”
作者把上一章把人生空虛的問題提出,簡單說明人的智慧不能解決人生之謎後,接著在本章指出享樂的追求一樣難滿足心靈的渴望。開頭這裡,他講到了他的試驗,研究的專案是尋找快樂。世人常常認為之所以自己不如有錢有勢的人那樣快樂,是因為物質缺乏;如果能夠獲得更多的物質,就必然會很幸福。作者同樣是人,也同樣熟知世人的想像,因此他決定試一試。開頭這裡他先把試驗的結論列了出來:儘管盡最大可能滿足自己各個方面的需求,但仍然是空虛,沒有快樂。
作者在2節提到了享樂中的兩件事情:一是“嬉笑”,就是表面的歡樂;一是“喜樂”,就是有節制的歡愉,例如宗教節日的歡樂。第一種享樂的結果是“狂妄”,就是失去理智的瘋狂;第二種享樂的結果是根本改不了虛空的現實。人的視野只要處在“日光之下”一天,無論是高級或低級的享樂,都解決不了問題。
2、試驗過程
2:3 我心裡察究,如何用酒使我肉體舒暢,我心卻仍以智慧引導我;又如何持住愚昧,等我看明世人,在天下一生當行何事為美。
2:4 我為自己動大工程,建造房屋,栽種葡萄園;
2:5 修造園囿,在其中栽種各樣果木樹;
2:6 挖造水池,用以澆灌嫩小的樹木。
2:7 我買了僕婢,也有生在家中的僕婢;又有許多牛群羊群,勝過以前在耶路撒冷眾人所有的。
2:8 我又為自己積蓄金銀和君王的財寶,並各省的財寶;又得唱歌的男女和世人所喜愛的物,並許多的妃嬪。
2:9 這樣,我就日見昌盛,勝過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我的智慧仍然存留。
2:10 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他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因我的心為我一切所勞碌的快樂,這就是我從勞碌中所得的份。
2:11 後來,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
作者接著詳細描述了試驗的過程:1)、喝酒(3節);2)、大興土木,建造園林(4-6節);3)、購買僕婢、唱歌的藝人,蓄養妃嬪,牧放牛羊,積蓄財寶(7-9節)。這樣,凡是世人所能擁有的享樂他都應有盡有,並且是自力更生,並非巧取豪奪(9-10節)。試驗的結果是:雖然物質可以帶來快樂,但很短暫;一旦擁有,快樂就開始消失,並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10-11節)。不過他在進行試驗的時候,心裡還是有掙扎的,因為知道這樣的嘗試是愚昧的。但為了試驗,不得不持續下去,以找出人生該怎樣行(“持住愚昧”)。因此他審慎又嚴謹,保持清醒的頭腦(“以智慧引導”)),目的是在“察究”,而不是放縱(3,9節)。
二、仍然虛空
2:12 我轉念觀看智慧、狂妄和愚昧。在王以後而來的人還能做什麼呢?也不過行早先所行的就是了。
2:13 我便看出智慧勝過愚昧,如同光明勝過黑暗。
2:14 智慧人的眼目光明(注:原文作“在他頭上”);愚昧人在黑暗裡行。我卻看明有一件事,這兩等人都必遇見。
2:15 我就心裡說:“愚昧人所遇見的,我也必遇見,我為何更有智慧呢?”我心裡說:“這也是虛空。”
2:16 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樣,永遠無人紀念,因為日後都被忘記;可歎智慧人死亡,與愚昧人無異。
試驗過後,作者再次思考人的智慧、狂妄和愚昧(12節;比較1:17),看看在他這個最有智慧的王以後,究竟有什麼人還能在他之外作什麼?因為這些問題他都已經試驗過,證明智慧無用,後來的人不用再試了。不錯,人的智慧確實勝過愚昧,如同光明勝過黑暗(13節)。智慧人能夠高瞻遠矚,看透一切;而愚昧人如同生活在黑暗之中。但是,他們的命運完全一樣,都要死亡(14節)。因此擁有智慧又能有什麼價值,仍然是虛空;並且一旦死亡,很快被人遺忘,即使是最偉大的人物,也不能倖免(15-16節)。
三、滿心沮喪
2:17 我所以恨惡生命,因為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為煩惱,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2:18 我恨惡一切的勞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勞碌,因為我得來的必留給我以後的人。
2:19 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誰能知道?他竟要管理我勞碌所得的,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這也是虛空。
2:20 故此,我轉想我在日光之下所勞碌的一切工作,心便絕望。
2:21 因為有人用智慧、知識、靈巧所勞碌得來的,卻要留給未曾勞碌的人為份。這也是虛空,也是大患!
2:22 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勞碌上得著什麼呢?
2:23 因為他日日憂慮,他的勞苦成為愁煩,連夜間心也不安。這也是虛空。
作者對生命本來滿懷希望(3節),但經過試驗,發現生命原來如此可恨,毫無價值。人生在世所行的一切事情都只能增加無盡的煩惱,都是虛空(17節);而且自己辛勤勞碌所獲得的一切,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只能留給後人享用,自己的勞碌又有什麼益處(18,21節)?那後繼者究竟是智慧還是愚昧?是發揚光大,還是完全毀壞(19節;比較王上11:41-12:24關於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把帝國光榮毀於一旦的事情)?自己辛辛苦苦勞碌費心,得到的又是什麼呢?只能是時刻被憂慮煩惱充滿,晚上連覺也睡不踏實(22-23節)。想到這一切,作者只能陷入極大的絕望之中(20節)。
四、真正原因
2:24 人莫強如吃喝,且在勞碌中享福,我看這也是出於 神的手。
2:25 論到吃用、享福,誰能勝過我呢?
2:26 神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惟有罪人, 神使他勞苦,叫他將所收聚的、所堆積的,歸給 神所喜悅的人。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本章最後,作者的思想出現轉機。他明白一個人能夠在工作中找到滿足,又能享用勞碌的成果,有吃有用,就是幸福。而這一切都是出於神的旨意和幫助。如果沒有神,誰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呢?可見真正的喜樂來自認識和敬畏神(比較12:13)。但對於剛硬悖逆的人來說,勞苦愁煩仍然是他們的份;他們找不到人生的出路和方向,他們所聚斂的財富最終只能歸給神所喜悅的人。
五、反省反思
1、作者是怎樣尋找快樂的?試驗的結果怎樣?為什麼?
2、作者為什麼陷入極大的絕望之中?
3、作者領悟到的真正幸福是什麼?從哪裡得到?
享樂有何功效?(二1~11)(臺北靈糧堂)
v.2 「狂妄」,意失去分辨力
v.3 可譯為「我嘗試用酒使我肉體舒暢,並且擁抱愚味,而另一面我心仍在智慧的引導之下。我要查明天下人生短暫的日子,究竟行何事才值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傳道者發現智慧不但不能解決生命的疑問,反倒帶來更多愁煩,因此他另尋他途,遍試可使人生快樂的秘方,包括美食醇酒、華屋僕從、財富珍寶、聲光美色,凡是眼想看的、嘴想吃的、耳想聽的、手想拿的、心想要的,無一不盡情的享用,也無一不設法得到。如此試驗的結果,他的結論仍舊是「虛空、捕風」,對於人生的幸福快樂竟無任何助益。
他對自己的心說「我要用一切的享樂來試試看,到底滋味如何,是否真能讓我滿足」。但他不得不誠實的說,歡笑是愚蠢的,因為如同小丑一般,心中仍流著眼淚,絲毫不能趕除心底的空虛。這些享樂的秘方到底成就了什麼?他說:「我在忙著享受的同時,的確也感到一絲快樂,但忙完之後,得到了以後,誰知我的心仍舊是空的,那麼我得到的這些又有何意義呢?」
傳道者在此宣告:經過實驗,證明肉體及精神的享樂,絕不能帶來完全滿足快樂的人生。刺激感官的享受一如食用興奮劑,只能帶來一時的歡樂,藥效過後即陷入失落沮喪之中,需要不斷的服用更強的劑量,才能維持快樂的假像。以滿足欲望,作為快樂秘方的人,會擁有了還要更多、更好、更新,永無止境。因為人的感官對相同的事物易於厭倦,需不斷的以新鮮的事物刺激才能維持亢奮的狀態。一旦得到了想要的,頓覺無奇,得不到想要的,又焦慮、挫折、心癢難耐。
基督徒對物質享受及歡樂的態度,應是屬非享樂主義,也非禁欲主義。享樂主義者認為人生唯享樂最美,人生一切活動以追求感官享受、欲望滿足為目標,這種態度如飲鴆止渴,必帶來毀滅性的迷失及虛空。而禁欲主義者則主張人之欲望皆為罪惡,應予以完全的否定、拒絕與壓抑,唯有精神心靈才重要,但此卻如保羅所說「其實在克制肉體的情欲上是毫無功效的」(西二 23)。基督徒因心中另有所愛,別有所鍾,所以能夠對物質享受及歡樂有超然的態度,不為所動。我們能享用但不受其奴役捆綁,不論貧乏或富足都不受影響,因我們心中已有了那奪不去的喜樂,不需再靠任何的興奮劑了。
傳道者已經試驗享樂秘方,證明無效。人如果不信還要再試,則無異飛蛾撲火、浪費生命!
默想
1.為何享樂是虛空的?為何許多人追求享樂還樂此不疲?
2.在我的生活中何事最能讓我喜樂?它在我的人生優先次序中占何地位?我努力賺錢的真正動機是什麼?我最常掛慮的是那些事?
回應
親愛的主,我需要你的説明,雖然我的悟性明白追求物質及享樂是虛空,但我的眼目仍舊時常偏離你。懇求你天天吸引我,使我渴慕你甚於一切,使我以你為我的滿足,使我的眼目不再為世上的事物所吸引,即使那些看來美好的。
智慧與愚味何異?(二12~16)(臺北靈糧堂)
v.15「我為何更有智慧呢?」英譯「作為一個智慧人我又得著什麼呢?」
v.16「永遠無人紀念」,英譯「不被人長久紀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傳道者既證明了享樂對人渴求的永久快樂毫無功效,他轉念思想,是不是智慧還有其他的價值呢?它總要比狂妄和愚昧要有價值些吧!
傳道者以他過人之智慧比較智慧和愚味之後,得到的結論是:
一、智慧的確勝過愚昧。
智慧雖不能完全解決人生疑問,也不能帶給人完全的幸福,智慧卻能助人作正確的判斷與抉擇。能如燈一樣,可使人不走錯路。而感官的享樂卻使人心靈遲鈍,像愚昧人一樣,不能分辨是非及人生價值,心眼是黑暗的,看不見方向。如此說來,智慧雖然有其限制,卻是不可或缺的。
二、可是十分令人遺憾的,智慧人和愚昧人他們的人生遭遇並無多大差異。他們都會遇見病痛、不測、橫逆、災難以及死亡。智慧人並未獲得人生特別優待券,死亡是神所設的一道界線,無人能跨越。不論是聰明人、愚笨人,都需在此停住,人人都需向死亡屈服。智慧人或者可以生龍活虎過一生,卻不一定能意氣風發到永恆。傳道者發現,縱有傲世智慧,也敵不過死亡,其結局與愚昧人無異。智慧人即使在今生有何作為,死後也遭人遺忘。而愚昧人不論是造了多少的禍害,同樣不久也不再為人所記得。如此說來,智慧人也不比愚昧人獲得更多,和愚味人的命運一樣,這樣有智慧又有何用?
傳道者是從今生、而非永生的觀點來比較智愚。智慧在今生或許有其相對價值,但關於生命的奧秘和人生的終極問題,智慧是完全無能為力的。人必須看清此一事實才能產生謙卑的智慧,它能領人尋找生命的答案。而自恃智慧可解決一切人生問題的,必被驕傲蒙蔽心眼如同愚昧人在黑暗行。聰明人或許勝過愚昧人,但一個屬神的人要更勝於聰明人,因為「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聖靈的事,凡倒以為愚拙…這些事唯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 林前二14〜15)。人的理性若無聖靈的光照,就只能看見洞口的亮光,洞外的其餘的都在黑暗中,當信心領人走出山洞時,理性的視野就要擴大,能認識神的偉大智慧了。
神賜人心智能力到底有何用?若僅運用於賺取日光之下可見的事物,雖可能比愚味人略佔優勢,但人生遭遇及結局卻與愚昧人無異。若用來尋找日光之上的神,則能突破屬世智慧的限制,開創不一樣的人生。從永恆的觀點來看,是智是愚存乎一心,若有謙卑的心,愚昧也可變為智慧;若無謙卑的心,智慧與愚昧無異,都歸一處去了。
默想
1.智慧或愚昧的差別在那?判定的標準是什麼?智慧的限制是什麼?如何能突破限制?
2.基督徒是智慧人嗎?為什麼?基督徒的人生遭遇與非基督徒是否不同?那相同?那不同?
回應
親愛的主,我感謝你賜給我永生,使我有不一樣的人生結局。也感謝你照亮我的悟性,使我能因認識你得著屬靈的智慧,能明白你的旨意,活在光明中。懇求主幫助我、保守我,天天倚靠屬天的智慧而非屬地的智慧生活,叫我行事為人配得過你榮耀的名。
辛苦勞碌值得嗎?(二17~23)(臺北靈糧堂)
v.21「智慧」,指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知識」,指關於事物的事實資訊;
「靈巧」,指工作的技巧、技術;
三者加起來是人為使工作成功所需投入的全部才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傳道者發現智慧人與愚味人的遭遇無多大差異後,進而想到,那麼人憑智慧與辛勞所投資經營的人生,有何意義呢?他再次遺憾的宣告,結論還是「虛空、捕風」。
因為他發現:
一、經營得到的成果自己不能永久獨享,「得來的必留給以後的人」。人不論堆積了多高、多大的成就,有一天必要鞠躬下臺,被迫移交給後來的人,他能獨享榮耀的時間最多也不過一世之久。
二、自己經營的成果不能保證歷久不衰。因為,接管的人「是智慧,是愚味,誰能知道?」就算人能預備接班人,但誰能保證他永不愚昧,或比前人更有智慧?古人曰:「富不過三代」即為明證。
三、自己投下血汗創下的大業「卻要留給未曾勞碌的人為分」。留汗的人不能享受,未曾留汗的人卻坐享其成、不勞而獲,這公平嗎?為何有人含著金湯匙出生,有人卻被棄於育幼院?這是天生的不公平,是人生的大不幸。
四、勞碌的人不但不能獨享、永享成果,不能保證成果會維持下去,更虛空的是,成功的代價和收穫不過是「日日憂慮,他的勞苦成為愁煩,連夜間心也不安」,甚至失去健康、休閒及天倫之樂,如此高的代價,得到的又是什麼?劃得來嗎?
任何一位投資人都必先計算投資收益。傳道者在此,向每一位生命投資者提醒,評估收益的方法。他所提出的事實,常是生命投資者所忽略的。人生的投資是虧是賺,要看收益是否大於成本。人必須智慧的評估,投入的成本代價與收益價值相比,是較高呢?相等呢?還是較低?聰明的投資人必選擇收益高於成本的行業。傳道者要告訴我們的信息是,人若想得的盡是地上看得見的成功,那所得終歸是零,要歸給別人,這樣勞碌就是虛空。假若人想賺得的是看不見的、永恆的、榮耀的價值,那投資就上算了。這信息不僅是指人當得永生,更是指著人生每一項投資,每一個抉擇背後的動機和目標而論。惟有單單為著神及祂的旨意而活,人生的投資才能獲得最大永存的價值。除此之外的其他動機,都必帶來虛空。「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煩心,在他一切的勞碌上得著什麼呢?」就全看我們想得的到底是什麼了!
默想
1.為何傳道者說「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為煩惱,都是虛空,都是捕風」?我同意他的觀點嗎?
2.我目前的生活、工作、服事的動機和目標是什麼?從今天的經文我可以如何反省?
回應
親愛的主,感謝你,使我的人生有了意義,使我脫離虛空的無望。懇求你,緊握我的手,為你的名引導我走義路。使我若有所勞碌,是為主勞碌;若有所掛慮,是為主的事掛慮;不教我為你以外的任何目的勞碌,因為那必定是枉然,是虛空。
脫離虛空之道(二24~26)(臺北靈糧堂)
v.25「誰能勝過我呢?」英譯「誰能沒有祂呢?」
「享福」,意指喜樂。
v.26「神喜悅誰…」,英譯「那些討神喜悅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雖有智慧,卻無法解決人生問題,且結局與愚人無異。追求享樂,又不能獲得真正滿足快樂;辛勞工作,成果也終歸不屬自己。那麼人生豈非無望?傳道者在此提出他第一次的人生建言,指出脫離虛空進入豐滿人生之道。
一、最美好的人生就是能在日常生活中喜樂滿足。
「吃喝」代表最尋常的人生活動,傳道者並非要人追求肉體享受,乃是告訴人,在最平凡無奇的生活,都可得到喜樂滿足,不必追求精緻與新奇。同時,在勞苦擔重擔的人生中,也能喜樂滿足。這真是最大的福氣了,這種人生正是神要給人的賞賜(v.24)。所以,不必去花錢買快樂,也不用努力去賺滿足,因為快樂是無價的,是神送給人的禮物。能使人在任何的人生境遇中喜樂,這豈不是人夢眛以求的?人生勞碌、拼死拼活所為何來?不都是為著喜樂滿足嗎?傳道者告訴人,不必費神,喜樂在最平凡的日子,都能找到。不靠任何事物、不受影響、不怕奪走、不會消失變動的快樂,才是永久的快樂。而使人不再饑、不再渴的滿足,才是真正的滿足。這如何能得到呢?
二、喜樂滿足的人生唯神是賴。(v.25)
奥古斯丁說:「靈魂喜歡安息於最美好的事物中。」(注1)可是「物質界的事物,奔向虛無。將喜樂建築在不定的事物或人們身上的人,必會因這些人、事、物瞬息的改變而遭致痛苦」(注2)。況且人間最美的事物,也不能與榮耀的神相比擬。世上偉大的音樂、美術、文學,皆出自榮耀神之靈的感動;大自然久看不厭的美景,也是榮耀神的傑作。唯有至善至美的神,才能完全滿足人的心靈。永久的喜樂滿足,是因人的靈魂找到了完全美好的神;因領受祂無比豐盛的愛與美善,而獲得深沈內在的舒緩、平安、安息與滿足。那種的喜樂是湧自心田,不假外求的。有了這樣的喜樂,才能「或飽足,或饑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 腓四12) 。所以傳道者說「論到吃用享福 ( 喜樂),誰能沒有祂呢?」
三、討神喜悅的人,神賜給他真智慧與真喜樂,至於棄絕神的人(罪人),他的人生必是徒勞虛空。(v.26)
因為敬畏神的人他的心思、意念與抉擇,皆與神的心意和諧。他不為己求什麼,乃為神而活。如此,他所得的就是神的喜悅,他的勞碌就有永恆的價值。而棄絕神的人,「如羊走迷的人,偏行己路」,得不著與神契合的平安與滿足。他不論有多聰明,有何成就,如前文所說,他所得的,至終都要歸給他人享用。而且他所積攢的常是為他人作嫁,自己不能享用。如此,他除了勞苦之外,一無所獲,他的勞碌又缺乏永恆的意義,豈不是虛空!
傳道者在此對第一段虛空人生辯證所下的結論是:唯有神,能使人在任何環境中喜樂;能賦予虛空者人生意義;並且使討神喜悅的人,他們勞碌的成果,不隨風消逝。
默想
1.神是我的喜樂與滿足嗎?如果失去目前擁有的工作、財富、親愛的人,我還能喜樂嗎?在不美好的環境中生活能喜樂嗎?為什麼?
2.為何有時我不能喜樂?服事的工作一定帶來喜樂嗎?怎樣才能不失去喜樂?
回應
親愛的主,求你幫助我明白,唯有你,能賜永不失落的喜樂與滿足。幫助我體驗到「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大喜樂」。感謝你,使原本灰色的人生,變為鮮豔;原本貧乏的人生,變為豐富。因為有了你,我不再歎息,不再饑渴,不再尋找。
離了神,快樂是虛空(二章1〜11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所羅門發現「智慧」沒有辦法真正滿足人之後,他又從別的地方找尋滿足。從這一段,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想從追求快樂中得到滿足。首先,他喝酒,這使他肉體感到舒暢,不過,他沒有酗酒,因為在他心裡多少還有點智慧去判斷,覺得這樣做是不對的。然而,他卻沒有讓敬畏神的智慧引導他全部的生活,他繼續學習世人各樣追尋快樂的方式,即使他覺得這樣做似乎顯為愚昧,不過仍想試試,看到底那一件事最能使人快樂(1〜3節)。於是所羅門開始嘗試世人所要的一切肉體享受,建造豪宅、增加財富,又收了許多妃嬪,放縱情欲。他所享受的,在當時沒有人能夠比得上,甚至他想要的東西都可以得到,他的心也的確在籌畫、勞碌這一切事情中得到一些快樂。可是,他最後回頭看他所經營的這一切事情,他的結論是:「虛空」、「捕風」、「毫無益處」(11節)。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是不是也常常要尋求刺激、快樂叫我們感到滿足?許多年輕人從吸毒、嗑藥、混夜店、逛街中尋找,中、老年人也有不同的方式尋求快樂,但所有的快樂,不管是高尚的,或是低俗的,都不能滿足「日光之下」的人。所羅門王得到了一切的豐富,甚至是神所賞賜的豐盛,但是沒有持續地敬畏、順服神,只覺得更加虛空。
其實,讓自己的生活有所享受並非壞事。一個君王要給自己蓋個體面的宮殿,不見得是不對的;我們去渡假、去高級餐廳吃飯,不一定是錯誤,但是如果在這些行為中存不敬畏神只想著滿足自己私欲的態度,那就是一件錯事。我們的一切都是神賞賜的,祂願意讓我們享受,這一切也是要用奉獻來服事祂的。我們當以神為我們最大的滿足,知道萬有都是本於祂,我們擁有祂就擁有了一切。存著如此敬畏的心來享受神所賜的一切,這樣不但能夠喜樂,還能夠享有踏實的滿足感。
回應:親愛的天父,我們相信敬畏禰能夠有最大的喜樂跟滿足。求禰加給我們信心,使我們不需要嘗試世上所有的事情之後,才認為擁有禰是最好的。求禰讓我們天天經歷因著敬畏禰、愛慕禰而擁有世上一切事物給不了、也奪不去的滿足和喜樂。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禱讀:腓立比書四章4節
4 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
死亡之前,人人平等?(二章12〜23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在進入今天的經文之前,先談傳道書作者所說的「智慧」是什麼?「智慧」有時是指敬畏神的智慧,有時講的是世人認為的聰明,作者沒有特別注明,但我們可以從上下文去分辨是哪種意思。這段經文一開始,作者認為,將來的王會面對他現在的問題,而他的應對方式可能不會有新的,不是用智慧,就是用狂妄和愚昧來面對。雖然有智慧的人當然比愚昧人來得強,但很可悲,這兩等人都會死亡,就像智慧跟愚昧因著死亡沒有分別,真是虛空(12〜17節)。
撇開基督教信仰,作者這麼看真是對極了!聰明人、愚笨人最後的結果會是一樣的,就是死亡,這樣說來,聰明也沒比愚笨來得好。然而,「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卻被基督教信仰推翻。基督徒跟非基督徒的死,極不一樣。詩篇一百一十六篇15節說,「在耶和華眼中看聖民之死,極為寶貴。」基督徒肉身滅絕之後,靈魂能與主同在天堂,且將來還會有新的身體;而不悔改投靠耶穌的人,死後將與主隔離,在痛苦沒有盼望的地獄中,因此,即使是死亡這件每個人都會經歷的事,認識神與否,大有差別。若我們希望將來與世人死得不一樣,現在就要活得不一樣,好好地敬畏神,為祂而活。
作者也講到「勞碌」這件事,它碰到了死亡,仍舊是虛空的(18〜23節)。努力了半天,死後還是要把勞碌得來的成果留給後人,而接管的人到底是智慧,還是愚昧,你根本不知道。作者想到這就心煩,甚至連晚上都睡不好。這點我們華人應該很能體會。我們喜歡賺錢留給兒女,但是將來兒女會不會善用這筆錢,我們不知道,而且很擔心。我們也看到很多情況,父母親越努力增加財富要留給兒女,兒女越希望父母趕快死好分財產。做父母的在這種情況之下,實在會感受到勞碌的虛空。不是說我們不能為自己或兒女存錢,但求神教我們在做這些事的同時,有個「積財在天」(太十九19〜21)的態度,敬畏神而行。基督徒因為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得勝,使我們有永恆的盼望,所以我們在主裡的勞苦都不會是徒然、虛空的(林前十五57〜58)。
回應:親愛的天父,我們謝謝禰借著耶穌基督使我們的生命重新有盼望,求禰讓我們在今生好好為禰而活,即使在最小的事情上,我們都依靠禰而行,使我們在各樣事情上經驗從禰而來的踏實與美好。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禱讀:傳道書二章13節
13 我便看出智慧勝過愚昧,如同光明勝過黑暗。
一切出於神的手──信心生活(二章24〜26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這段經文中,作者體會,人能夠在敬畏神的前提下吃喝、勞碌、享福是很好的事情(24節)。勞碌並不是完全不好的,試想一個人如果每天不用做事,只是養尊處優、吃喝玩樂,這個人大概不會感覺自己是在享福,在其中恐怕會有很多痛苦,甚至是罪惡產生。就像所羅門王雖然體會過敬畏神的踏實,但是肉體實在軟弱,即使論到吃用、享福,沒有人勝過他,他卻在當中經驗到虛空與悲哀。 26節講的「罪人」,可以有兩個意思,一是犯罪的人,另一個是上半節「神喜悅誰」的那個「誰」。不論是哪個意思,我們看到,作者認為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出於神,祂隨己意把智慧、知識和喜樂賞賜給祂想賞賜的人。同樣的,神也隨著自己的意思把這些人所得到的、收聚堆積的,歸給他人。我們得到了智慧、知識和喜樂,是神白白的恩典,如果我們敬畏神、順服神,願意在祂的掌管之下好好地使用這些賞賜,這些東西都不會是虛空。然而,神很多時候也會將這些東西拿走,叫我們感到勞苦成為虛空,所努力的都付之一炬,為的是提醒我們,祂才是我們所信靠的物件。
雖說「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伯一21),神有絕對的主權,但是神的預定與掌權並不消滅人的責任,人的反應還是很重要的。神有的時候使我們所做的事情盡都順利,我們當存感謝的心,知道一切都是神的恩典,並且繼續謙卑地事奉神。而神有的時候給我們的環境並不好受,我們若有得罪神的,應謙卑求神光照,加以悔改,若在神光照之下自我省察後,並沒有得罪神,我們更該感謝,並求神讓我們對祂仍舊有信心,仍舊體會祂的愛。求祂使我們即使「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羅五3〜5)。不論順境或逆境,信靠神的生活都不會是虛空的。
回應:
親愛的天父,禰是獨行奇事的神,並且禰所做的都甚好。求禰給我們信心,讓我們時時都看得見禰的美好,並且讚美、感謝、歸榮耀給禰。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禱讀:傳道書二章26節
26 神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惟有罪人, 神使他勞苦,叫他將所收聚的、所堆積的歸給 神所喜悅的人。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凡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1章12至2章11節)(香港讀經會)
祈禱: 主啊,教我明白人生在世,不再空虛失落,並非因為我享有物質和權力,只因有你與我同行。
1. 彎曲不能變直,知識加增憂傷(1:12∼18):傳道者說,雖然他曾經在耶路撒冷作王──擁有非凡的人生;但他要告訴讀者,人生在世實在是何等無奈,何等失落。在開始講說以前,他用了雙重引論來強調生命的虛空(荒謬),以及一生勞碌有如捕風(12∼15、16∼18)。而在這番引論之後,他都以一句諺語來作總結:「彎曲的,不能變直;缺少的,不能足數。」(15)「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18)
2. 享樂過後才知原是空(2:1∼11):引言之後,傳道者接下來要向讀者(聽眾)分享眾多不同的經驗(共六段;2:1∼11,2:12∼17,2:18∼26,3:1∼4:6,4:7∼16,5:1∼6:9,全以「捕風」作為段落標記,參簡介)。首先,他向讀者講及享樂在人生中的意義(1∼11)。
在講述之先,傳道者提出他的結論──享樂是無意義的(1∼2)。接下來他縷述有此論調的原因(3∼10),作為耶路撒冷的王,他曾經大事發展──建造房屋、栽種葡萄園、挖掘水池、買了僕婢、擁有大群牛羊、積蓄金銀、招募歌手、收納妃嬪,他曾經擁有世人夢寐以求的一切,眼中所見到的,心中所想到的,他都擁有了,也從其中享受了快樂。但這些享樂能使傳道者的空虛得到滿足嗎?不可以。當他察看手所經營的一切,和勞碌成果後,他的結論竟然是: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11)。
彎曲的不能變直,空虛的人生始終是空虛的,不論我們用怎樣的方法去充塞自己的人生,所加增的也許只是煩惱而已。
很多人都以為「擁有」本身可以帶來滿足,有人天天追求物質的豐富,有人追求權力,有人追名逐利,終其一生以此為目標,成為生命意義之所在。傳道者也曾經擁有這一切,但他卻告訴我們,這些都不能改變人生虛空的實況。彎曲始終是彎曲的,我們努力追求所得到的東西,只會徒然增添煩惱而已。
虛空的人生始終都是虛空,那麼人生在世,可以怎麼自處?
智愚都是空,滿足在乎神 (2章12至26節)(香港讀經會)
祈禱: 主啊,教我認定我手所有的,都是從你而來。
傳道者所言非虛,彎曲是不能變直的(參1:15),即使勞苦一生,其中所換回來的享樂生活,畢竟只是捕風(參2:1∼11)!但是這種情況只會發生在愚昧人(沒有智慧的人)身上而已,一個有智慧的人,情況會不同吧?為甚麼說加增知識,就加增痛苦呢(參1:18)?傳道者把其中的原因與我們分享。
1. 智愚何異都是一樣空(12∼17):作為王的傳人,傳道者能做甚麼呢?只不過是去作前人所作的事罷了,結果是甚麼?不也是一樣嗎?!無論是有智慧如傳道者,或是那些昏庸無道的王,兩者的結局都是一樣──終必死亡(16下)。結果也是捕風!
2. 勞碌何苦滿足在乎神(18∼26):既然人最後不能帶走勞碌的成果(18),定要留給後人,而且不管這人是智是愚,這真是荒謬(虛空)!(18∼19)還有,人一生用盡心思所成就的,卻要留給那些不曾付出勞力的人,這也是荒謬(虛空)!(20∼21)
這樣看來,人的勞苦究竟有甚麼用?人的一生只是勞勞碌碌,這真是荒謬(虛空)!(22∼23)那麼,人的一生該做甚麼才好呢?就是快樂地享用出於神手中的一切!(24)
是的,離開了神,誰還能有食物吃?還能享樂呢?(25)(注:本節參新譯本,按《七十士譯本》翻譯)
神喜悅誰,就給予誰有智慧和喜樂,而讓那些不跟從祂的人一生勞累。這真是荒謬,一切都是白乾(捕風)!(26)
傳道者在此是要提倡享樂主義嗎?非也,傳道者早在前文(參2:1∼11)已否定了享樂主義,傳道者說的是:人生在世莫強如享用出於神手的一切,人生的出路在於肯定我們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神按我們的情況把最好的賜予我們,好讓我們在其中享用。
有人位高權重,身家豐厚,卻鬱鬱寡歡;有人長居人下,收入微薄,卻能喜樂終日,這正是中國人所言知足常樂的寫照,可是人靠甚麼可以知足?靠修為?哲理?宗教?都不是,傳道者告訴我們,惟有肯定神的賜予,人才會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