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後書 2
彼得後書第二章拾穗
【彼後二1】「從前在百姓中有假先知起來,將來在你們中間也必有假師傅,私自引進陷害人的異端,連買他們的主他們也不承認,自取速速的滅亡。」
“私自引進陷害人的道理”這“私自”與一20之“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互相影照。顯出各種教內異端之陷於錯誤,主要的原因就是憑自已的意思講解聖經。
這“私自引進”含有偷偷摸摸,帶著偽裝掩飾而進入教會的意思。他們憑自已的意思引領信徒,使人跟從他們自已的主張以致陷於迷途。
“連……都不承認”這“連……”表示承認基督是“買”我們的主乃是最基本的信仰,是作基督徒最起碼的條件。反之不承認買他之主的,就“連”最起碼的條件也沒有。基督買贖我們的工作,乃是信徒必須堅持的最起碼信仰,是教會在真理的爭戰中,不能退後一步的界限;拒絕最起碼的信仰之人,不論聖經的知識如何,仍然不能算為一個基督徒。――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從前在百姓中有假先知起來,將來在你們中間也必有假師傅,私自引進陷害人的異端。」這�堛滿y異端』,原文與林前十一18的『分門別類』同一個字,是宗派的意思。要知道宗派是陷害人的,是假師傅帶進來的。我們屬神的人,要學習在神面前維持基督徒的合一。―─ 倪柝聲《初信造就》
「異端」和「邪淫的行為」是和第二節相連的。因為要稱義一個邪行,所以就製造一個異端!罪惡是一個謬道的靈魂。―― 倪柝聲
假師傅「私自引進陷害人的異端」,含有偷偷摸摸,帶著偽裝掩飾而進入教會的意思。他們憑自己的意思引誘信徒,使人跟從他們自己的主張以致陷入迷途。所謂的異端可以這麼說,一切不承認基督所作成功的救恩的,或是在基督所作成功的救恩以外,再加添人得救的方法的道理,都是稱為異端。總之,凡不承認全部聖經是具有絕對權威的,都是異端。── 張志新《彼得書信》
假師傅「連買他們的主也不承認,「主」暗指主的身位和祂救贖的工作。而猶大書進一步:「並且不認獨一的主宰我們主耶穌基督」(猶4)。注意,這�堿O說不認獨一的主,不是不認主。這些假師傅可能一面承認耶穌是主,一面也承認別的「主宰」,他們把別的宗教跟獨一的救主同列,把基督獨一的救法沖淡,把獨一真神的權威,讓給屬世人為的宗教。── 張志新《彼得書信》
「私自引進」此字面上的翻譯意即「秘密地帶入」。他們並不立即否認真理,而是將他們錯謬的教義和真理混在一起,讓人以為他們相信基要真理。不久,他們便將真教義除去,只留下錯謬的教義。──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異端」這個字原來的意思是「作一個選擇」,但是後來卻成了「一個宗派,一個黨派」的意思。在教會中結黨是情慾的工作之一(加五20)。──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甚至敬虔的基督徒在教義的某些細微觀點上都可能意見相左,然而他們對於耶穌基督的位格和工作卻是一致認同的。──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異端」一詞的希臘字是hairesis,由動詞haireisthai而來,有揀選的意思;起初,這是一個意義良好的字眼。這字是表明人應選擇其信仰,或應採取的行動。新約�堶掠O載了撒都該,法利賽及,拿撒勒等教派的hairesis(徒五17;十五5;廿四5)。所謂柏拉圖心的hairesis的意思就是那些接納柏拉圖哲學思想的人。我們也可用hairesis來表明一些醫者用某種治療辦法來治病人的情形。但,過不多久,這字在教會中的意義漸變。對保羅來說,hairesis與分門結黨都是罪不可恕的無恥行徑(林前十一18-19),hairesis(眾數字)是屬血氣的行動之一,強調應對異端分子,加以嚴峻的警告,但,也應給以悔改的機會,若不悔改的話,只好棄絕他(多三10)。──《每日研經叢書》
「主」字在原文有兩個,一是奴主,一是物主;本處用的是物主。―─ 牛述光
假教師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否認以死買贖他們的主。這種否認包括了拒絕主的主權,和偏離正道,誤解基督的位格和工作。── 周冬冬《一般書信課程》
這些人被主「買」是甚麼意思呢?耶穌基督為教會死是真的(弗五25),祂為全世界的人死亦是真的(約壹二2)。祂購買整塊地(世界)為要得著�堶悸瘧_貝(太十三44)。在應用時,我們主的贖罪只限於那些相信的人。在功效方面,祂的死卻是足以為整個世界的。
新約一再警告,假先知和假師傅已經出現或將要出現。耶穌就曾親口告訴門徒,末世會有人冒祂的名迷惑人(太二十四3∼5。參徒二十29∼30路加一6∼9;腓三2;提前一3∼7;猶3∼4節等)。“假“是指他們傳道的動機不純良(10∼22節) ,並教導錯繆的道理(1∼3節)。作者指出這些人的錯繆有:1,否認基督為救贖主(1節);2,否認基督再來(三3∼4);3,輕慢權位(10節);4,貪財好色、生活放蕩(2,12∼16節);5,否定倫理價值(18∼22節),接受這樣教訓的人,道德與靈性同遭破壞,故說是“陷害人的異端”。
“買他們的主”:基督用自己的犧牲,將全人類從罪的奴役中買贖過來。凡口裡承認、心裡相信的,就必得救。這些假先知和假師傅不一定是歸信了的人,但顯然冒信徒之名行欺騙之實,他們註定得滅亡(參帖後一9)。──《啟導本聖經註釋》
你們……必有: 這裡的百姓指神的百姓(彼前二9)或者以色列的百性(徒3:23)。如同在舊約時代,他們中間興起假教師那樣(申13:1-5;18:20;王上18:19;耶5:31),在當今教會中也會興起假教師,出現異端<約壹4:1-6,異端的概念>主不認他們: 指不認主的人格和屬性及事工等。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二1從前的假先知和將來的假師傅是何等人?】
答:本章是預言假師傅之出現,背道教訓,不義危險,以及其敗壞的結局,可說是本書主題之內容。彼得在本章開頭即做鄭重地警告說:「從前在百姓中有假先知起來,將來在你們中間,也必有假師傅,私自引進陷害人的異端,連買他們的主也不承認,自取速速滅亡。」這「從前」即指在節約時代的以色列人中,所興起的假先知,如亞哈王時有拜巴力的假先知(王上十八18-22),與向王說吉言的假先知(王上廿二10,13,22,23),約雅敬王及西底家王年間,說假預言的先知(耶廿三25-32,廿九8,9)。在先知以西結與薩迦利亞書中,也曾同樣提到這些假先知,他們起來托耶和華的名說假預言,見虛假的異象,用謊詐占卜,誘惑神的百姓(結十三2-11;亞十三2-4)。當主耶穌在世界時,也曾警告有假先知,假基督起來,殘暴如狼,顯大神跡,迷惑選民(太七15,廿四11,24;可十三22),現在彼得又加以確認,這「將來」即指當時在他們的教會中,也必有假師傅興起來活動,他們是「私自引進陷害人的異端」。這「私自引進」即含有「偷著進來」的意思(加二4;猶4),是帶著一種偽裝奸細的行為進入教會,憑著自己的私意(參彼後一20),引領信徒陷入異端邪道之迷惑(參二五三題,及二五五題2項)。他們是否人基督寶血救贖之恩功,這樣忘恩負義,連買回來救贖他們的主也不承認(參徒廿28;林前六20;啟五9),所以彼得說,他們的結局,必然是自取速速的滅亡了。——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彼後二1~3】論述了假先知的特徵及對他們的審判。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二1~22】在1章彼得勸勉信徒在屬靈方面裝備自己,現在進入本文論述了關於假教師的出現。即雖然假教師迷惑信徒,但最終就如不義之人必然滅亡,他們的生活以不道德和歪曲真理為特徵。本章在內容上與猶大書很相似,明確指出越臨近末世,撒旦會越奸詐,迷惑信徒(太24:24)。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二2】「將有許多人隨從他們邪淫的行為,便叫真道因他們的緣故被譭謗。」
“將有許多人隨從他們邪淫的行為”,“邪淫”原文aselgeiais,即淫蕩、放蕩之意,是名詞不是形容詞。這字在新約中下列各處經文均曾用過:可七22譯作“淫蕩”,羅十三13;林後十二21;加五19譯作“邪蕩”,在弗四19;猶4譯作“放縱”,彼前四3;彼後二2,7,18節譯作“邪淫”。――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異端分子道德淪喪、放縱情欲(猶4節);基督真道因他們的邪淫蒙羞。──《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得視假先知的果子為好色的(太7:15-21)。他們有許多追隨者(約壹4:5),追隨者效法他們的行為(7,18節)。我們知道撒但的工作,是使人把非真理當作真理 (林後4:4)。真道……被譭謗: 因著教會內出現放蕩而不道德的生活,尤其出現行淫亂之人,不僅受到不信主之人的指責,也羞辱神的聖名 (林前5:1-5;西4:3)。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二3】『他們因有貪心,要用捏造的言語,在你們身上取利。』
彼得後書第二章都是講說假先知的事。如果有人被錢搖動他的道路,你就知道他是假先知、假師傅。如果有人,他的路是受錢的支配,過些日子,你看見,他的道理也受錢的支配。這是一定的。―― 倪柝聲《主工人的性格》
「揑造的言語」希臘字為plastos,英文的plastic(塑膠)便是從它而來。塑膠的話,可以被扭曲成為你想要的意思!假教師使用我們的字彙,卻不用我們的字典。他們讀到「救恩」、「默示」,以及基督信仰的偉大字眼,但他們所指的卻非本意。不成熟和無學問的信徒聽到這些傳教者所說的或讀了他們的書以為這些人有純正的教義,事實卻不然。──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當時的羅馬世界有一些巡迴的哲學家和猶太魔術師,他們以花言巧語的手法來斂財。在歷代教會和在今天教會也出現一些神棍之類的人,打著基督的旗號來要求信徒捐獻,其實是中飽私囊。── 曾立華《在盼望中儆醒》
《猶大書》4、11、16三節可作本節的注腳。他們的動機是圖利,借真道之名斂財。舊約早已宣佈過作惡之人當受到刑罰。“滅亡也必速速來到”亦作“滅亡一直不眠不休”,要臨到惡人身上。──《啟導本聖經註釋》
假先知的另一個果子就是“貪心”。他們利用信徒填滿自己的肚腹(約10:10;提前6:5;多1:11)。自古時神就審判了這些人,他們的結局就是死亡。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二4】「就是天使犯了罪,神也沒有寬容,曾把他們丟在地獄,交在黑暗坑中,等候審判;」
本節“地獄”的原文tartarosas(tartaroo),是動詞,就是“丟在地獄”的意思,但其名詞Tartarus是希臘神話故事中之人名。此人身體半溺水中,但他的口乾渴非常,何逢他要俯首去飲水時,水便隨著他一同低下去,便他無法飲到水,但等到他的頭抬起之後,水又照樣升起來;所以這個人一直浸在水中卻無法飲水而乾渴不止。希臘人借用此字代表地獄,這字全新約只用過這一次。
彼前三19之“監獄”原文是phulake(i),但這個字在太十四10;徒五19;十二10;林後十一23……均譯“監”或“監牢”,與本處之tartarosas不相同。
聖經中常用以指將來永刑之“地獄”,原文是geenna,新約共有十二處用過,其中包括太五22,29,30;十28;十八9;二十三15,33;可九44,46,47;路十二5;雅三6。
按新約希英Arndt & Gingrich字彙解釋,希臘人看Tartarus是比陰間更低下的一處受刑罰的處所;看來它是一個特別的地方,拘禁某此二犯了罪的天使,以等候審判的。
“交在黑暗坑中”放在“丟在地獄”之後,(原文放在“丟在地獄”之前)顯示在這裡的地獄(Tartarus)“黑暗坑”是相同的地方,或同一範圍而可以通稱的地方。因為這些犯罪的天使,絕不可能同時被丟住兩個地方,他們顯然是被拘禁在一個她方,這地方可以稱為黑暗坑或Tartarus。――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天使犯了罪,神也沒有寬容,曾把他們丟在他他拉,交在黑暗坑中』(原文)。
「黑暗坑」希臘字的意思是陰間。這深淵可能是地獄中某一特別的部分,這些天使被鎖在黑暗的深淵,等候最候的審判。──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他他拉』是希臘文,意即『極深之坑』,是犯罪的天使被監禁的地方。此處的『黑暗坑』,有的古卷是『黑暗的鎖鍊』。他他拉不是地獄,地獄在原文乃是另一個字。他他拉乃是一個極深的坑,神把犯罪的天使丟在其中,交在黑暗坑中,或是交與黑暗的鎖鍊,把他們禁閉起來,等候審判(猶6)。
本節至8節舉三例來說明神的刑罰疏而不失,連犯罪的天使都要丟入黑暗地獄等候審判,何況這些假先知和假師傅。
關於犯罪的天使有兩種解釋:一是指《創世記》六2所說的神的兒子們,他們挑選地上的美女為妻,所生後裔成為“上古英武有名的人”(創六4);一是說這事發生在亞當、夏娃墮落前,犯罪的天使淪為魔鬼和惡天使。──《啟導本聖經註釋》
他們起初是神的天使,但因著墮落受審判被扔進地獄,即陰間的最下層(啟20:1-4)<彼前5:8,邪靈的存在和聖徒的態度>。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二4天使犯了什麼罪?地獄與黑暗坑是指何處?】
答:「就是天使犯了罪,神也沒有寬容,曾把他們丟在地獄,交在黑暗坑中,等候審判。」彼得在此並未說明是什麼天使,犯了什麼罪,舊約也未特別論到這點,只有古代的聖經外傳以諾書Book of Enoch,記述這犯罪的天使,就是「神的兒子們」(創六1-4)。他們從天而降,隨意挑選世上人的美女為妻,在神看來,是一種犯罪的行為,因此神把他們丟在地獄,交在黑暗的坑中,等候審判。但聖經明說,天使是服役的靈,是無性別的,也不娶也不嫁(來一14;太廿二30),所以這種記載十分荒唐,不足為憑。我們只能從猶大書中得到一點瞭解的,是「又有不守本位,離開自己住處的天使,主用鎖鏈把牠們永遠居留在灰暗裡,等候大日的審判。」(猶6),這與彼得所說此犯罪的天使景況是相同的。這些犯罪的天使,可能是隨從魔鬼背叛神,失去了良善,公義,和聖潔,牠們任憑自己的自由意志,自甘墮落敗壞,成為神與人永遠的仇敵,等候審判,要受永遠的痛苦(參太廿五41;啟十二4,7,廿10)。「丟在地獄」一詞原文為(),四動詞,就是拘禁於地獄的意思to inprison in hell 其名詞(),系指在地底下深不可測的深淵,此詞為希臘文傳統思想中所慣用的一個字,代表地獄,希臘人看此處是比陰間(參九十五題)更為底深之受刑的地方,是神拘禁罪大惡極的人,或某些犯罪的天使,最為可怕等候審判的所在。此詞原文在全部新約聖經中,只用過一次,至於聖經其他經文所常用的地獄一詞原文,則為()(Gehenna或Geena太廿五22,29,十28;可九44;路十二5;雅三6;參十八題2項),這是源出出於猶太人的用法(注)。
「交在黑暗坑」一詞原文為|()( in pits of goom),系有深淵的意思。此坑乃是黑暗的(參太廿二13,廿五30),與猶大書「居留在黑暗裡」(猶6),是一件相同的事;且這「交在黑暗坑中」,原文句子是列在「丟在地獄」之前,顯示這坑與地獄意義以致,是指一個相同的地方。神將這些犯罪的天使,居留在這一個處所,等候審判,照聖經外傳以諾書的描寫,是以諾曾看到那黑暗的坑,在那裡有許多囚犯(天使),等候永刑。總而言之,這地獄與黑暗坑,不論是否指著同一個所在,皆是屬於靈界的事,是令人難明的。我們只有等候主的再來之日,到那時就全都能知道,一切便可真象大白了(參林前十三12)。——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彼後二4 “天使犯了罪”,指什麼天使而言?他們犯什麼罪?】
彼得所說天使犯了罪,到底是指什麼天使,犯什麼罪?聖經並無任何經文足以作為參考。
猶大書對天使犯罪的事所說應與彼得所說相同,他似乎透露了一些秘密說;天使“不守本位,離開自己的住處”(猶6節)。不過猶大所說這句話也很難解釋,但最少比彼得說得清楚些,那就是天使所犯的罪,乃是“不守本位,離開自己住處”。
那麼“天使不守本位擅自離開自己的住處”應如何解釋,實非住在地上的人類所能瞭解。我們所能推測的乃是這樣:
當撒但與許多天使一同對神叛變之後,神另立米迦勒為天使長,並重新部署,命令天使堅守各種不同的崗位,以對抗那些已經叛變的天使。可能有一些未叛變的天使在撒但叛變之後,有三心兩意的趨向。以後,這些三心兩意的天使,擅自離開所指定的崗位,不盡職責,這些天使成為犯罪的天使。於是被神判決,丟在地獄裡,交在黑暗中,等候審判。── 蘇佐揚《聖經難題》
【彼後二4 “地獄”與“黑暗坑”原文何意?】
一、“地獄”一詞,彼得用了一個別的字,全部新約的原文聖經,只用過一次。其它的經文所用“地獄”一詞,原文“機險那”(GEHENNA或GEENA),(太五22,十28。可九43;路十二5,雅三6)。該字源出於“欣嫩子穀”(VALLEY OF THE CHILDRENOF HINNOM),該處在耶路撒冷城之南,為猶太人焚燒死獸、死屍和一切廢物之處,所以該處大火日夜不熄,成為“不滅之火”的地方。同時,也有許多屍蟲遍佈全穀,因此猶太人用該處來代表地獄。猶太拉比且稱欣嫩子穀為“地獄的門口”。
不過,真正的地獄,不為肉眼所見,但地獄乃是罪人受苦之處。
至於彼得在此處所用的“地獄”一詞,原文是採用由希拉人的傳統思想所慣用的一個字,該字為TARTAROS,音譯為“韃他牢”。希拉人相信“韃他牢”是神拘禁罪大惡極的人的可怕所在,是在地獄最深之處。在希拉的傳說中,丟斯曾把背叛他的巨人拘留在韃他牢中,等候審判。
彼得採用此字,而不採用常用的“機險那”(GEHENNA),可能是因為當時海外的基督徒大都熟悉希拉人的習慣用語,但此字的採用,亦可證明彼得後書是由一位熟悉希拉文學的人代彼得執筆。
亦有人猜想,一般惡人死後,則到地獄(GEHENNA)去受苦,至於天使犯罪,應受更重的刑罰,因此應拘留在地獄的最深處,所以採用“韃他牢”這字表示此種思想,比較合適。
二、“黑暗坑”一詞原文有不同的古卷寫法,可能抄經者弄出來的毛病。中文聖經譯為“黑暗坑”甚合最可靠的古卷。英文聖經欽定本譯為“黑暗的鎖鏈”(CHAINS OF DARKNESS)可能是錯誤的。因為希拉文“坑”字在此處所用為SEIROS,但“鎖鏈”(多數字、向格)原文為SEIRAIS,因此抄經者很容易抄錯。“黑暗坑”一詞是對的,而“黑暗的諸鎖鏈”則不甚通順。
英文更正本則已改正為“黑暗坑”了。
“黑暗坑”的“坑”字(SEIROS),原意即一個大的“泥缸”,為儲藏麥粒之用。後來此字轉義作“地下儲藏室”,以後此字又轉義成為捕捉野獸的陷阱。彼得用此字來說明犯罪的天使被拘留之處,當時的讀者們是明白的。
不過,此坑乃是“黑暗”的。這種黑暗並非肉眼感覺的黑暗,乃是靈眼所感覺的黑暗。這乃是一種難以瞭解的黑暗,生在世間的人有失明盲目的,或在一間毫無燈光的暗室中才有黑暗之感。天使是靈界,如何也有黑暗之感呢?
主耶穌在講道時,曾三次提及有些犯罪的人,要“丟在外面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太八13,二十二13,廿五30)。主所說的“外面黑暗裡”是有背景的(請參閱馬太福音難題研究,太廿三13的解釋)。彼得可能借用這種背景來說明天使受刑罰,正如當時不聽命的奴僕們在黑暗裡所受的痛苦的一般,他們要等候“天亮時的審判”,天使們也要受未來的大審判。
猶大書6節所說的,與此處所說的是一件相同的事,是毫無疑問的,他說;”又有不守本位離開自己住處的天使,主用鎖鏈把他們永遠物留在黑暗裡,等候大日的審判”。似乎猶太說得比彼得較詳細,而“鎖鏈”一詞也用得恰當。這些犯罪的天使是用鎖鏈鎖著的,然後拘留在黑暗裡。── 蘇佐揚《聖經難題》
【彼後二4~11】彼得通過古時神的審判臨到不法之人的實例,宣告假先知必然受神的審判。通過本文我們認識到:①神不喜悅惡人亨通(詩73篇);②信徒應對罪敏銳(詩26:4,5)。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二5】「神也沒有寬容上古的世代,曾叫洪水臨到那不敬虔的世代,卻保護了傳義道的挪亞一家八口;」
“傳義道的挪亞”,表示挪亞在造方舟等候洪水來臨之前的一百二十年中(創六5),也曾為神傳道,當然他所傳的道必與神要用洪水滅世界有關。――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他們雖然聽到了挪亞宣告的信息,卻仍然追求世界之事,因此受到神嚴厲的審判(創6章;太24:38)。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二5~7】挪亞與羅得都是義人,就是得救的人,但是兩人的結局卻完全不同。一個傳義道,一個愛世界。挪亞是豐豐富富的得救,而羅得是僅僅的得救。挪亞是從洪水�堭洏X來,羅得是從大火�堭洏X來。兩個都是得救,卻大有分別。── 張志新《彼得書信》
“不敬虔的世代”亦作“不敬虔的人”(看創六5∼12)。挪亞曾向洪水前的世代傳道;猶太史家約瑟夫也說到此事。聖經中只有此處提到挪亞“傳義道”。
“一家八口” 指挪亞與妻及三兒三媳,事見《創世記》7章。──《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後二6】「又判定所多瑪、蛾摩拉,將二城傾覆,焚燒成灰,作為後世不敬虔人的監戒;」
所多瑪和蛾摩拉二城之傾覆是“作為後世不敬虔人的鑒戒”。本句說明神在古時用洪水或用火毀滅當時不信的人,都不過用來作為神將來必施行的那最後大審判的預表,使人可以將這些事引為鑒戒,認定神的最後審判終必來臨而已。
但公義的神也是滿有慈愛的神,在祂認為必須施行審判時,也不會立即將最重的刑罰施行到人的身上,祂總必預先多次警戒,到最後才不得不施用最重的刑罰。――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事見《創世記》19章。──《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後二7】「只搭救了那常為惡人淫行憂傷的義人羅得。」
“義人羅得”──羅得既被稱為義人,證明他是有信心的人,有得救的經驗。按創十一27-32羅得是亞伯拉罕的侄兒,父親早死(創十一28);亞伯拉罕蒙召離吾珥,住哈蘭,進迦南(參創十三4)一直都帶著他;但亞伯拉罕從埃及回來後,羅得為牧人相爭之事而與他的叔父分離,漸漸遷居所多瑪(創十三1-13)。其後羅得因所多瑪王與基大老瑪等王作戰失敗而被擄(創十四12),幸賴亞伯拉罕的愛心和勇猛把他救回來(創十四13-16),但他末因這次所受的管教離開所多瑪(創十九16)。――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羅得在舊約聖徒中不算好榜樣,但此處稱他為“義人”,因他相信神,並為罪人的惡行憂傷(看創十九4∼9)。──《啟導本聖經註釋》
義人羅得: 儘管他的一生是自私自利的,但卻信靠了神,面對周圍的惡行也表示過憤怒(創19:7),哀慟。在這一點上,他也可稱為義人(羅1:17)。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二7,8羅得本是貪愛世界何以被稱為義人?】
答:羅得是亞伯拉罕的侄兒,早年喪父,以後一直是隨從亞伯拉罕,離開吾珥,住在哈蘭,進入迦南(創十一28,31,十二4,5)。但當亞伯拉罕從埃及地回來以後,羅得因與牧人相爭之事,竟與他叔父分離,而選擇了約旦河平原滋潤之地,且漸漸挪移帳棚,遷居於罪惡之城所多瑪(創十三1-13)。其後羅得因所多瑪王與基大老瑪等王交戰失敗而被擄,幸賴亞伯拉罕的勇敢和愛心把他救了回來(創十四8-16)。然而羅得仍是久居那裡,不肯回轉離開,直到以後神要毀滅所多瑪時,因被天使拯救出到城外(創十九15,16,24)。後來羅得又因醉酒與他的兩個女兒發生淫行(創十九30-38)。從羅得這些簡史和醜事看來,他確是一個貪愛世界享受榮華富貴的人,是一個恬不知恥亂倫污穢的人,他的品格行為雖然如此卑劣,一無可取,豈能稱為義人——但使徒彼得卻在此稱他為義人,證明他是有信心的人,他曾因接待天使而蒙拯救(創十九1-22),是有得救經驗的人。他既然常為所多瑪人的淫行擾傷(創十九6),顯見不參與他們的淫行,雖然常住在他們中間,但不與他們同流合污,沒有完全被世界同化。他「看見聽見他們不法的事,他的義心就天天傷痛」(彼後二8),可知他裡面確有新生命的顯露,所以彼得稱他為義人。不過無可否認的事實,是因他肉體的軟弱,無力在生活上,德行上完全分別為聖,失去了屬靈的見證而已。——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彼後二7,8選擇惡城而居後來死裡逃生的羅得,是他因別人的罪行而傷痛呢?還是自己心靈受痛苦?】
彼得在這裡描寫羅得說:
“只搭救了那常為惡人淫行憂傷的義人羅得,因為那義人住在他們中間,看見聽見他們不法的事,他的義心就天天傷痛。”彼得如此讚揚羅得,似乎與創世紀所記的羅得有些出入。
一、羅得與亞伯拉罕,是典型的屬世與屬靈人物的對比,亞伯拉罕讓羅得選擇他所喜歡居留的地方,羅得貪愛世界,於是選擇了約旦河的平原,而且漸漸挪移帳篷,直到所多瑪。當時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創十三8-13)。
以後神準備毀滅所多瑪蛾摩拉之前,曾打發天使去要把羅得全家救出,那是因為神傾念亞伯拉罕之故,並非羅得有何長處。因為羅得久居所多瑪,並沒有什麼美好的見證,連他兩個女婿都不尊敬他,以為他說所多瑪快要被毀滅的話是。戲言”(創十九12—14)。
再後來,羅得在山洞中與他兩個女兒演出的醜史,製造了兩個後來與以色列人為敵的摩押族與亞捫族(創十九20-38)。
任何人研究聖經,都對羅得有不良印象,他的一生不足為範。可是彼得為何在他書信中似乎誇獎羅得呢?
二、我們可以根據聖經原文去瞭解彼得的真正意義。7節說:只搭救了那常為惡人淫行憂傷的義人羅得。羅得雖然住在罪大惡極的所多瑪,但羅得只為謀生,而不與那些惡人同流合污,是可斷言的。不過羅得“為惡人的惡行憂傷”一語的“憂傷”一詞,頗值得研究。
“憂傷”這動詞原文是KATA—PONE O,指受壓迫而勞力工作以致精疲力倦之意,此字在使徒行傳曾用過,司提反作見證時曾說以色列人受埃及人“欺壓”,原文即用此字。
因此我們便明白,不是羅得以聖潔者的態度為不悔改的惡人憂傷,乃是羅得這個人住在那些惡人中間,精神受虐待,以致內心感覺非常痛苦。
比方一個傳道人勸一人信耶穌,但那人不肯信,仍然犯罪,於是這傳道人為那人代禱,心中“憂傷”。但如果這傳道人不去傳道,反倒住在天天賭博、講下流話、作壞事的人中間,這傳道人精神便覺得受虐待,覺得非常痛苦。
羅得的情形乃是後者。不是他“為”惡人憂傷,乃是惡人“使”他憂傷。
三、此外,彼得又說“羅得的義心天天傷痛”。“義心”一詞原文是“義的魂”。“傷痛”一詞原文是BASANIZ O,指“受刑罰的人受苦”而言。這就表示,不是義人羅得為那些惡人而傷痛,乃是義人羅得不能與那些罪人同流合污而覺得受痛苦。並非羅得覺得那些“犯罪的人有痛苦”而憂傷,乃是羅得本人處在那些敗壞的環境中,“自己覺得受折磨而痛苦”。這字在啟示錄九章譯為“受痛苦”(人們像受蠍子所蟄的痛苦)。在馬太八章6節指病人患病時的“疼痛”而言。在馬太十四章24節則指風浪的“搖撼”。
所以義人羅得的“憂傷”與“傷痛”,是他本身的。他如果不住在所多瑪這犯罪的大城市,他就不會憂傷與傷痛了。分別為聖的基督徒與傳道人,是不應與世同流合污,也不應與犯罪的世人過同一類型的生活方式,否則結果會像羅得一樣,一生勞苦所得,盡付丙丁了。── 蘇佐揚《聖經難題》
【彼後二7~11】表明神必滅絕不義之人,但對於敬虔之人,在審判中也要保守他們。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二8】「因為那義人住在他們中間,看見聽見他們不法的事,他的義心就天天傷痛。 」
“看見聽見他們不法的事,他的義心就天天傷痛。”羅得是那些靈性貧窮之信徒最好的代表,他們不但在天上失去榮耀的獎賞,在地上心靈也常痛苦,他裡面有一種憎惡“不法的事”的生命,外表卻軟弱無力,不能在黑暗的環境中為主發光。――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彼後二8∼9】作者用羅得的事來鼓勵信徒:神刑罰惡人,拯救敬虔的人。──《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後二9】「主知道搭救敬虔的人脫離試探,把不義的人留在刑罰之下,等候審判的日子。」
“敬虔的人”就是有信心得救重生的人,“不義的人”就是第6節所說的“不敬虔人”。神對待這兩種人有很大分別:將不義的人留在刑罰之下,等候審判大日之來臨(參徒十七31;猶6);而搭救義人脫離試探。――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不義的人: 他們一直都在陰間受痛苦(路16:23,24),最後將受到那最後的審判(啟21:11,12)。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二10】「那些隨肉身縱污穢的情欲、輕慢主治之人的,更是如此。他們膽大任性,譭謗在尊位的也不知懼怕。」
“輕慢主治的人”,“主治”原文kuriotes就是“權柄”的意思,新約共用過四次,在弗一21;西一16譯作“掌權的”,在猶8英文譯本均譯作“主權”dominin,但本處則譯作“政府”government。其意義大慨是指掌權的政府說的。等假師傅,不但放縱私欲,而且行事不顧國家法律,輕忽政府的權利,好行不法的事。他們既不服從真理,只有敬虔的外貌,實際上是目中無神的人,神的權能尚且輕慢(加六7),當然也輕慢地上的政府。――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縱污穢的情慾」不但無法控制各種身體上的需要,且隨從肉體的支配。「毀謗在尊位的」目的要掩飾自己的罪行。── 張志新《彼得書信》
「污穢」的希臘文,表示說不出口的不潔。「任性」原意是「悅己」;他們只愛自己,不理別人。── 周冬冬《一般書信課程》
「輕慢」或譯「僭越」,這個字的意思是指他們對待那些有尊貴地位之人的方式是「蠻橫且大膽的」。有一種大膽是屬於英雄,有一種膽則是屬於撒但的。
「任性」這字的意思是「他們活著只為了與悅自己」。
「毀謗在尊位的」。神在這世上樹立了權威,當我們反抗權威時,便是反抗神(羅十三1以下)。父母對他們的孩子有權威(弗六1~4),雇主對他們的雇工亦有權威(弗六5~8)。我們身為公民的基督徒應該為那些在位者禱告(提前二1~4),對他們表示尊敬(彼前二11~17),並且用我們的行為來榮耀神。身為教會中的成員,我們應該尊敬那些對我們有屬靈治理權的人,並在他們的服事上鼓勵他們(來十三7,17;彼前五1~6)。──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這些陷害人的異端一定得受刑罰,因為題目放縱污穢的情欲(象所多瑪、蛾摩拉城中的人一樣親男色),目無尊長。“輕慢主治之人”也可譯為 “不尊敬天上的尊榮者”是目無尊長的一例。“輕慢主治”可指輕看地上的尊長,例如教會領袖;後譯可指天使。從《猶大書》8∼10節來看,以後者較近原義;故有的譯本逕作“天上的靈體”。──《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後二10~11】第十至十一節比較:輕慢主治之人,毀謗在尊位的,也不知懼怕。比他們更尊貴的天使,卻不敢毀謗他們。「就是天使」意即「天使則反此」。―― 倪柝聲
因墮落的天使悖逆在尊位的神的命令,從而表露出他們的狂傲。本文教導我們: ①信徒不應該熱衷於揭露別人的罪;②在言行上應尊重神所立的權威。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二11】善良的天使雖有權力,也不在主前譭謗不如他們的惡天使(看《猶大書》9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後二11天使不用誹謗的話在主面前高他們何意?】
答:「就是天使,雖然力量全能更大,還不用譭謗的話在主裡面告他們。」本節的話語頗為隱晦,甚難索解,不過就字面意思承接上文,讓我們明白那些假師傅的惡行重大,他們是放縱肉體的邪情私欲,輕慢主治的人,大膽任性,譭謗在尊位的也不知懼怕(彼後二10)。這種罪行乃是出於魔鬼的行徑,所以彼得乃以天使那樣大的力量權能,還沒有用譭謗的話辱駡他們。這無非用來作為強烈的對比,意思告訴我們,天使的心是十分良善而無善意和憤恨的,表示天使的態度比那些假師傅更好,藉以顯示他們放縱惡行,擅於譭謗,自高膽大妄為之程度,實則就是一種魔鬼的作為;然而天使在此表現極為謙和,並沒有在主面前控告那些惡者,其用意在猶大書中,可得更清楚的敘述(猶9;參四六六題)。——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彼後二12】「但這些人好像沒有靈性,生來就是畜類,以備捉拿宰殺的。他們譭謗所不曉得的事,正在敗壞人的時候,自己必遭遇敗壞。」
“正在敗壞人的時候,自己必遭遇敗壞”,按神的審判來說,這等人既不是真正的牧者,只會敗壞人的工作,又存著貪心,另有企圖,以敬虔為得利的門徑,以敗壞別人的工作,使自己得利益,將來必會受神的審判,遭受永遠的“敗壞”。但這句話不只指將來,亦指今世,敗壞人的常會害人終害己,自遭敗壞;許多譭謗人的會弄巧成拙,顯出自己的詭詐和內心的惡意,而變成敗壞自己。神在不可見之中掌管人的命運和動作,雖然在最後大審判還未到今世,也會偶然顯出祂奇妙的智慧,使行惡的人嘗到自己的惡果。――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作者所說的異端似為初露端倪的諾斯底派,這派中人自以為掌握有宇宙的玄秘知識,其實是莫知所雲,盲目譭謗;象只憑肉體衝動行事的牲畜,只配拿來宰殺。──《啟導本聖經註釋》
他們如同畜類一樣(啟13:11-13)只考慮肉體的需要,因此不曉得真理,並無視神所立的權威(太13:22;雅4:4;猶1:10)。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二12~16】彼得講述了假教師的特徵——道德的腐敗。在此我們可以認識到,若離棄福音,其歸宿必然是道德上的墮落。而且這種墮落不僅影響自己,也會給整個團契帶來致命的影響(林前5:6)。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二13】「行的不義,就得了不義的工價。這些人喜愛白晝宴樂,他們已被玷污,又有瑕疵,正與你們一同坐席,就以自己的詭詐為快樂。」
“這些人喜愛白晝宴樂,……”他們既是屬肉體的人,當然喜歡肉體的宴樂。在此所說的“白晝宴樂”不會是指偶然的喜慶筵席,而是指荒宴好飲,以吃喝玩耍為事說的。聖經並不反對偶然為特殊目的而舉行的筵宴,例如主耶穌曾參加結婚的筵席(約二1-11),又曾赴法利賽人的筵席(路七36-50;十四1-24)。
注意“白晝宴樂”之“白晝”,證明所說的宴樂是佔用了工作的時間之宴樂。白晝是作工的時候(約九4),竟用於宴樂,可見這等人無所事事虛耗時光,看重宴樂過於工作。
聖經中提及“宴樂”常用於壞的方面,如路16章的財主,天天奢華宴樂。保羅給提摩太的書信中,也提及那些“好宴樂的寡婦,正活著的時候,也是死的”(提前五6)雅各在他的書信中亦責備那富足的人,只知在世上享美福“好宴樂”。所以聖經中提及“宴樂”常是注重飲宴醉酒,尋歡作樂,為肉體安排方面。這些假師傅喜歡這些事。
“正與你們一同坐席……”在猶大書12的“坐席”是指愛筵,即紀念主的筵席。然則這些假師傅和信徒有若干程度的交往,他們實已被教曾所接納,與信徒同吃“主的晚餐”,同擘餅紀念主了。
“就以自己的詭計為快樂”,意思就是以他們的虛偽裝假能以欺瞞信徒的眼目為快樂,以為他們外貌的敬虔已成功地掩飾了他們真正的動機而沾沾自喜。――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喜愛白晝宴樂」白晝是作工的時候,竟用於荒宴好飲,這等人無所事事,浪費時光,看重宴樂過於工作。「以自己的詭詐為快樂」用敬虔的外貌,掩飾他們�堶扈u正的動機,而以此自鳴得意。── 張志新《彼得書信》
「坐席」的意思,是「共同享用豐富的食物」。── 周冬冬《一般書信課程》
「宴樂」這字有「耽溺於官能享樂的狂歡」的意思。過去,愛宴是一些較窮的信徒因著經濟較富裕之基督徒的慷慨而有機會享受到一頓豐盛餐點的時候,但叛教者卻利用此愛宴來誇耀他們的財富和影響那些缺乏辨識力的無知百姓。
這些假教師未給團契帶來祝福,反而帶來了污損會友之「玷污」與「瑕疵」。不知不覺的污損是一件致死的事(參太廿三25~28)。錯謬教義無可避免地導致了需假的生活,而虛假的生活亦助長了錯誤的教義。這些盼教者既不想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當然就必須「修改」神的話。──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得了不義的工價: 在此我們認識到 : ①信徒應該尊重神所立的“種什麼,就收什麼”的一般原則(加6:7) ;②即使不義的人,神也揀選他成就自己的旨意 (耶25:9)。喜愛白晝宴樂: 由於喝酒,宴樂是羞恥的,因此通常行在晚上。但當時的假教師絲毫不知羞恥,從白晝開始吃喝玩樂(帖前5:7)。當時他們的享樂主義已達到極至。宴樂: 指愛的宴席(猶12)。在分享愛的宴席時,假教師沒有愛心,只對吃喝快樂感興趣。在這一點上,神聖的愛宴被玷污有了瑕疵<路2二19,聖餐和聖餐儀式>。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二13∼14】“敗壞”就是這些行不義之人的刑罰。惡人尚知借黑夜遮掩罪行,這些人卻在光天化日下縱情歡樂。“坐席”的席當為初期教會中信徒參加的愛筵(猶12節),與聖餐同時舉行。這些人打入了信徒的圈子,引誘軟弱的人 。──《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後二14】「他們滿眼是淫色(注:“淫色”原文作“淫婦”),止不住犯罪,引誘那心不堅固的人,心中習慣了貪婪,正是被咒詛的種類。」
“他們滿眼是淫色,止不住犯罪。”他們不但喜好吃喝宴樂,虛偽詭詐,且充滿了淫亂污穢的心意,因而在不知不覺之中表露于行為。“滿眼是淫色”就是他們的一種表露。這顯示他們喜歡看淫汙猥褻的東西;他們的眼目,以淫欲卑污的事為享樂。對於罪惡的試探無力抗拒,對於那些纏累著他們的肉欲無法擺脫,因而止不住犯罪。他們外表虛假的虔誠,雖或可以暫時欺瞞人的眼目,卻不能“止住”他們內心那種要犯罪的情欲,而至終不得不表露出來。
“引誘那心不堅固的人”,可見他們不但自己犯罪,也誘惑別人和他們一同犯罪。“心不堅固的”指靈性軟弱或剛剛信主的人。他們既較為軟弱,也就易於受引誘了。但他們受了誘惑之後,必然影響整個教會,使教會也陷於“不堅固”的情形中。――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滿眼是淫色」只喜歡看淫污偎褻的東西,眼目以淫慾卑污的事為享樂。── 張志新《彼得書信》
「引誘」所呈現出來的圖畫是,一個漁夫裝餌置於鈎上,或獵人置餌於陷阱中(參雅一14)。──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他們…心中習慣了貪婪。』貪婪是心中的問題,但是能變作習慣,一個人被貪婪抓住了,一次貪婪,兩次貪婪,多次貪婪,貪婪就成為習慣了。―― 倪柝聲《主工人的性格》
「心中習慣了貪婪」表示他們不是偶然的貪心,乃是經常貪心,且藉非法手段取得他們不應得的利益。── 張志新《彼得書信》
「習慣」是一比喻性詞(metaphor),是運動場中出色表現者,「個中能手」專家。── 曾立華《在盼望中儆醒》
「引誘」原義「餌誘」。── 周冬冬《一般書信課程》
假教師有十分圓熟的技巧去攫取他們所想要的。「他們對於貪婪十分內行」,是新國際譯本的翻譯;腓力普譯本苗寫的更加生動,「他們透過長時間的練習,高度發展出可以從人謀取想望之物的技巧。」──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滿眼是淫色: 指對所見到的所有女子懷有淫欲 (太5:28)。引誘那心不堅固的人: 假教師的特徵是不僅自己沒有堅固的信仰根基,而且也阻礙別人在信仰上長進。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二15】「他們離棄正路,就走差了,隨從比珥之子巴蘭的路。巴蘭就是那貪愛不義之工價的先知,」
“他們離棄正路,就走差了。”這“離棄”不一定表示他們是曾經走在正路中;也可以指他們雖知道正路卻不走在正路中,而是離棄了所知道的正路走差了。
“走差了”表示那些假師傅和巴蘭所走的都同是錯路。――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巴蘭的路,就是人出賣自己先知的職分。神的福音我們不能賣,先知的職分我們也不能賣。錢的影響力量如果不連根拔掉,不拔得乾淨,那只要一有錢的引誘,你就跟它走,你就沒有用。所以,要我們的路走得正直,錢的拒絕就得徹底。不然的話,外面可以受引導,外面也可以禱告,外面可以求神的旨意,我們的路還是走錯了。巴蘭也禱告,也尋求神的旨意,也等候神,但是巴蘭還是錯了路。―― 倪柝聲《主工人的性格》
“巴蘭的路”是妥協之路。巴蘭說預言的恩賜乃神所給,卻用以謀私利。他口裡說侍奉神 ,骨子裡卻是為自己(看民二十二5∼6;猶11節;啟二14)。假先知打著光明的旗幟在信徒身上取利,這種狂妄連驢子也會開口斥責。──《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後二15~16】耶和華叫驢開口,驢就聽從了,巴蘭卻比驢還不如。今天有好多人,正像巴蘭一樣。口�婸﹞ㄦR錢,心�堜�錢摸不到手。口�婸▲隍A神,腳卻走自己的路。聽了神的道,領了神的教,也明白聖經的話語,甚至還傳了神的福音,只是為貪愛金錢,不照著神的話去行。
巴蘭的口,是述說了神的話,但他的心卻偏向巴勒,他要用別的方法,使以色列人失敗,他好領取巴勒所應許他的那一份厚賞。結果,巴蘭自己在米甸的五王中一同被殺了(民卅一8)。── 張志新《彼得書信》
不能說話的驢……攔阻: 教訓我們: ①貪心如同給自己挖陷阱,迷惑人心;②信徒應該真誠接受不如自己的人提出的正確教訓。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二15~16巴蘭是誰?是誰的兒子?他在神及古聖徒眼中是好人還是壞人?】
一、“巴蘭刀(BALAAM),按照希伯來文發音應譯為“巴拉暗”,”意即“民眾之主”,可能只是一個高貴的稱呼,與“拉比”“先知”等相同。舊約聖經告訴我們,他是亞蘭人,住在東邊山區(民廿三7),即住在伯拉大河上流西北河邊的毗奪城的人,不是住在巴比倫區。他是“比珥”之子。摩押王巴勒因為懼怕以色列,所以召請巴蘭來咒詛以色列人,不料神不許可巴蘭咒詛,把他的咒詛變成祝福(民廿三11;書廿四8)。巴蘭因此創作了著名的“四歌詩”(民廿三章廿四章)。根據專家研究,巴蘭這“四歌詩”是天才之作,詩歌的造句與涵義,非常美麗,完全是標準的希伯來文學“詩的體裁”(參閱詩篇手冊詳述希伯來詩的體制多種結構)。
二、巴蘭的父親是“比珥”(BEOR),英文新納聖經在彼得後書二章15節此處都寫成BOSOR,音譯應為“波梭”,不是“比珥。何①比珥中間兩字母,如連接起來,會變成波梭了。以如此,有二可能:
①舊約“比珥”的原文BEOR,在OR前還有一個很難發音的希伯來字母(1,右起第二字母為重喉音),該字母在巴勒斯坦北方人可能念成己所以“比珥”BEOR,會念成“波梭”BOSOR。彼得是北方的加利利人,他曾因口音不同,被人認出是加利利人(太廿六73)。這些北方加利利人曾把那難念的希伯來字母變成S,彼得可能在寫“後書”時,用錯誤的發音把“比珥”說成“波梭”,他的書記也就用希拉文寫“彼梭”BOSOR,代替比珥BEOR了。
②第二可能是比珥與彼校這兩字在希伯來文字母上很近似,抄經者可能抄錯①,等於英文字母E與F,O與Q,B與P,M與N很容易看錯及抄錯一樣。
三、巴蘭雖是先知,能作詩及說美麗的預言,但在以色列人的心目中,他是一個壞人。
①在民數記22章所描寫的巴蘭是貪財、虛偽、詭詐的一種人。
②彼得稱巴蘭為“貪愛不義之工價的先知”。
③猶太稱之為“為利的巴蘭”(猶11)。
④約翰的啟示錄二章14說巴蘭教訓是受責備的。
巴蘭除了為巴勒咒詛以色列人而來之外,他到底還作了什麼壞事呢?巴蘭最大的壞事是:
“教唆摩押婦女在什亭與以色列男子行淫”。在巴蘭回去本地之後,民數記廿五章就提到這事,以致以色列人因這罪死去二萬四千人(9節),在該章並沒有題到巴蘭,但在卅一章16節透露了以色列人犯罪,是巴蘭的詭計。可能巴蘭認為神不許可他咒詛以色列人,但自己接受巴勒的禮金(民廿二7,18),愧無以報,所以指示摩押王巴勒一道美人計,把摩押的美女帶出來,引誘以色列男人,與她們行淫,並且跪拜摩押的假神(民廿五1-2)。這就大大得罪了神,以致死人甚多。
這事在啟示錄二14節也作清楚的說明。
巴蘭最後也因此而被殺。當以色列人進到迦南邊界後,向米甸人報仇,當時也把巴蘭殺掉了(民卅一8;書十三22),這是巴蘭應得的報應。
巴蘭是有天才的文學家,又是先知,代神發言,也會貪財及教人犯罪,真是使人難過之至。不過許多雖然身在聖職為神發言的傳道人,也難免被財利所蒙蔽,巴蘭的悲慘結果,足以為貪財的傳道人之戒。 ── 蘇佐揚《聖經難題》
【彼後二16】「他卻為自己的過犯受了責備;那不能說話的驢,以人言攔阻先知的狂妄。」
“以人言攔阻先知的狂妄”所用“先知”這個字只是泛指一種類別,而不是指個人在神前的地位和性質。正加約壹四1說:“一切的靈不可都信。”這“靈”字只是代表一種類別;是靈界方面的,不是物質界方面的,卻未必是指聖靈或邪靈。――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彼後二17】「這些人是無水的井,是狂風催逼的霧氣,有墨黑的幽暗為他們存留。」
“這些人是無水的井”,表示他們虛有其表,既不能有應有的用處,反而有害。井的最大用處是供人用水,井而無水就變成一個陷坑。這等人既有井的外貌,卻沒有水可以解人的乾渴,便只能絆倒人了。他們有屬靈知識,在教會中占了師傅的地位,豈知他們是“無水的井”,滿眼是淫色,引誘那些心不堅固的人,編造犯罪的理由,曲解真理以遷就他們存著貪心的行為。
井若無水,不但會成為人的陷阱,且會有毒氣致人於死。等假師傅的各種虛偽,和他們在教曾中所佔據的地位和言論,實在像有毒的井,使信徒的靈性癱瘓而陷於“死”境。
“有墨黑的幽暗為他們存留”,是指他們終必歸入“黑暗”中去,永遠沉淪,因為他們原本就是黑暗之子。雖然他們在今世似乎可以任意妄為,膽大任性,縱情逸樂,……但擺在他們前面的卻是“墨黑的幽暗”,神的審判和永久的刑罰正等待著他們。――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無水的井」井沒有水,便不成為井。無水的井是有名無實,表示他們虛有其表,既不能有應有的用處,反而有害。井的最大用處是供人用水,井而無水就變成一個陷坑。「狂風催逼的霧氣」霧是輕浮的,沒有重量,不像雨水可灌溉農田,反阻擋太陽工使不能照射在地上。這等人不但不能幫助人認清真理的路,且在真理的路上是一種霧,使人發生模糊和混亂的感覺。狂風催逼的霧,表示他們很快就會成為過去,消散於無形。── 張志新《彼得書信》
「無水的井」這�堜狴峈滿u井」字在希臘文的意思是「湧流的噴泉」(約四14),而非一口平靜的水井。無水的噴泉根本不是噴泉!一口井沒有水仍然是井,但噴泉若沒有湧出的水便不再被稱為是噴乾了。
人類天生便渴望真實,渴望神。「你為自己造了我們,」奧古斯丁說,「我們的心不得安息,直到安息在你�堶情C」人們企圖以各種方式來滿足這渴望,結果他們靠著許多代替品而活。唯有耶穌基督能賜內在的平安與滿足。──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是狂風催逼的霧氣」。這是一幅霧氣或霧被湖上或海上的狂風催逼的圖畫。雲是可能下魚的預兆,但ˋ十這�堜珒ㄗ鴘熄釩o預告暴風的來臨。有聲音、動作、可見的東西,卻無有益之事發生。──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幽暗」這個字的意思是「黑暗、朦朧」,因此應該是黑暗的陰鬱(參4節)。這些叛教者應許將人導入光明,但他們自己的結局卻掉落在黑暗的最深處!──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無水之井” 徒有井之形卻不能供應口渴需要的水(比較摩八11)。霧氣本可滋潤田地,給“狂風催逼”,未落地即已消失,毫無滋潤的作用。“墨黑的幽暗”指地獄(比較太八12)。這些人信口答應有滿足心靈饑渴的真道,卻是空無所有;他們的結局是地獄。──《啟導本聖經註釋》
乾燥的巴勒斯坦地區有許多窪地或枯乾的井。本節中的無水之井與為了使我們得永生而提供活泉的基督(約4:13,14)形成對比。在此我們認識到雖是在表面上難以區分假領袖(太7:15),但他們是不能使人得到滿足的人(約4:13,14;7:37,38)。狂風催逼的霧氣: 指儘管假先知裝出某種神秘的屬靈的樣子,但他們歪曲神的真理,最終必銷聲匿跡(但1二2;瑪4:1;太3:12)。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二17~22】揭露假教師的本相(17-19節),同時講述了受假教師的迷惑而離棄真理、墮落的人(20-22節)。假教師的主要特徵是:①驕傲;②道德上放縱;③無能;④不誠實;⑤故意弄虛作假。彼得強調被假教師所迷惑的信徒必遭遇悲慘的結局,從而使受諾斯底主義異端誘惑的信徒在道德、屬靈方面得以覺醒。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二18】「他們說虛妄矜誇的大話,用肉身的情欲和邪淫的事引誘那些剛才脫離妄行的人。」
“肉身的情欲”與“邪淫的事”略有分別,前者不一定指姦淫污穢的罪惡,亦包括體貼肉體的各種敗壞,如加五19-21所列的各種罪惡也都是肉身的情欲。但“邪淫”則特指淫亂或在拜偶像中所犯的淫亂之罪。總之,這一類的事,都是一切信徒所易於受誘惑的,假師傅便在這等事上,編造理論,使信徒放膽地去犯罪。
傳福音最大的悲劇就是將「屬靈的嬰孩」帶入世界中,卻不餵養他們、教養他們,並幫助他們長大。叛教者引誘那些「剛才脫離妄行的人」。初信者需要有人教導他們神的話,否則他們會有「被惡人的錯謬誘惑」(彼後三17)的危險。──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剛信主的人,離開世俗的妄行不久,尚無足夠的靈力抗拒引誘,容易落入這些假先知甜言蜜語的陷阱中。──《啟導本聖經註釋》
剛才脫離: 被引導到教會的異教徒。假教師試圖讓這些人再次墮落,迷惑他們犯外邦人視為正常的淫亂罪(林前5:1)。在此我們認識到,引導一個靈魂到教會的人,應當時常關心他的屬靈狀態,並且教導他們遠避墮落。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二19】『作敗壞的奴僕;因為人被誰制服,就是誰的奴僕。』
罪惡轄制人,叫人所作的,都是敗壞的事。所以所有作敗壞之事的人,都是敗壞的奴僕,是被敗壞所制服,而不能自由的。
聖經中所說的自由不是指「做你自己的事」或「讓意妄為」,那種態度正是罪的本質。耶穌基督所賜的自由是指在神的旨意中去完成某事,它的意思是發揮你最大的潛能去榮耀神。貴格會的領袖路佛斯鍾斯(Rufus Jones)將亞里斯多德的話改寫為「一件事的真正本質乃是它所能達到之最高境界。」耶穌基督釋放我們,為要我們在此生中變為最好的,接著便是像祂。──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假教師教導人可以放縱情欲,毋須遵守倫理法則。可是人若不守道德法則,只有回到罪中,成為罪的奴僕(參約八34;加五13∼15)。──《啟導本聖經註釋》
應許人得以自由: 基督使信徒從律法的定罪中得以釋放(羅7:5;8:34),並非從律法的倫理要求上得以自由(太5:19 )。然而假教師卻濫用這些迷惑初信者說,得救的人也允許犯罪 (啟二14,15)。由於假教師不具備真理,將自己獻給罪惡,因此他們是罪的奴僕。被誰制伏就是誰的奴僕: 如同戰敗軍成為勝利者的奴隸,被肉體的情欲所制伏的人必成為肉體的奴僕(羅6:15-22)。這句諷刺那些所謂給人自由的假教師,就是罪的奴僕。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二20】「倘若他們因認識主救主耶穌基督,得以脫離世上的污穢,後來又在其中被纏住制伏,他們末後的景況就比先前更不好了。」
“認識”原文epignosei,是名詞,可譯作“知識”,中文新舊庫譯本作“原來如果他們因著我們的主和救主耶穌基督的倫理知識……”。他們對主基督有相當的知識,正如巴蘭對神的事有相當多的知識,又如猶大對主耶穌所言所行的事也有相當充份的知識,但這些知識不表示他們已經領受了基督的生命。
“得以脫離世上的污穢”這句中“脫離”原文是過去式,但未足以表示這些人是已經重生得救的人,因為他們的脫離是暫時性的;下句緊接著說:“後來又在其中被纏住”,可見他們的脫離污穢乃是一時的,不是真正的脫離。普通勸人為善的道理,有時也能使人暫時脫離罪惡。――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彼後二20∼21】人若真正重生得救,不會再背離所信,重新淪為失喪的人(約十27∼30;羅八28∼39)。此處所說到的人,其對主的認識和悔罪當非真實,所以背棄義路,回到罪中。
“聖命”指人應該接受的全部福音信息。一個人若知道了義路,便有走的責任;得知真道而又故意犯罪,便與贖罪的救恩有份(來十26),因此說“不如不曉得為妙”。這使我們想起耶穌關於賣主猶大的話(可十四21)。──《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後二20~22】警告那些被假教師所迷惑的人,他們分為如下兩類:①不知道假教師的真面目,一時在道德上墮落的人;②明目張膽地與耶穌的真理背道而馳的敵對者。他們雖知真理和良善的教訓,卻犯罪。他們比那些一開始就不知道福音而犯罪的人,更加愚蠢。前者還有重新醒悟悔改而歸向神的可能性,但後者是根本不願悔改,已定為必受最後審判的人。──《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二21∼22】行百里者半九十。許多人在年幼的時候熱心服事主,只可惜到了後來,晚節不保,為德不卒,又回到犯罪的道路上去。這種離道反教的後果,真是令人痛心疾首,所謂:“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從前的勞苦成績,付之東流,前功盡棄,何等可惜!
處在亂世的 神兒女,要立定心志,�琱[靠主(徒十一23),不可見異思遷,朝秦暮楚。豬狗的劣根性實在說盡了假師傅如何可憐和愚蠢!── 楊東川《中文聖經注釋──彼得後書》
【彼後二22】「俗語說得真不錯:“狗所吐的,它轉過來又吃;豬洗淨了,又回到泥裡去滾。”這話在他們身上正合式。」
尚未重生。―― 倪柝聲
豬和狗這兩種生畜都是猶太人所鄙視的,且在聖經中被視為不潔的動物,象徵不信的滅亡者。狗吐並非決心丟棄,豬去洗淨並非愛其清潔。假師傅不過一度離開罪惡的污穢,但不久又重新被罪惡捆綁,比不知道真道還壞。── 張志新《彼得書信》
本節首句出自《箴言》二十六11,第二句為猶太人的俗語。二語都說明豬狗乃畜牲,故本性難改;這些人亦如是。──《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得後書二章與猶大書相同的經文為何?】
彼得後書二章與猶大書實在有許多相同之處,因此有些解經家認為這兩本書都是第三者的作品,亦有人以為彼得抄襲猶大的,或猶大抄襲彼得的作品。這兩種見解,都不直被接受。因為彼得不論如何都不會抄襲猶大的作品,彼得是一位老使徒,他看見當日教會有走入“放縱”之途的危險,所以寫出這一章聖經的話。有人認為他可能同時把一副本給予主的兄弟猶大,猶太可能有他自己不同的會眾,因此猶太另寫一書給他們,但採用彼得後書二章的內容。但猶大用不同的筆法完成他的作品,與彼得後書二章也有許多不同之處。
一、茲將彼得後書二章和猶大書相同之處臚列如下:
彼後二章──猶大書
#1假師傅私自引進陷害人的異端(1節)──#1有些人偷進來……是不虔誠的(4節)
#2連買他們的主他們也不承認(1節)──#2不認獨一的主宰我們主耶穌基督(4節)
#3天使犯了罪……神把他們丟在地獄裡,交在黑暗坑中,等候審判(4節)──#3又有不守本位……的天使,主用鎖鏈把他們永遠拘留在黑暗裡,等候大日的審判(6節)
#4又判定所多瑪蛾摩拉,將二城傾覆……作為…鑒戒(6節)──#4又如所多瑪蛾摩拉……的人,就受水火的刑罰,作為鑒戒(7節)
#5輕慢主治之人的…毀謗在尊位的(10節)──#5輕慢主治的,譭謗在尊位的(8節)
#6就是天使…還不用譭謗的話,在主面前告他們(11節)──#6天使長米迦勒……尚且不願用譭謗的話罪責他一魔鬼(9節)
#7這些人好像沒有靈性,生來就是畜類(12節)──#7他們本性……與那沒有靈性的畜類一樣(10節)
#8正與你們一同坐席,就以自己的詭詐為快樂(13節)──#8在你們的愛席上,與你們一同吃的時候(12節)
#9隨從比珥之子巴蘭的路,就是那貪愛不義之工價的先知(15節)──#9又為利往巴蘭的錯謬裡直奔(11節)
#10這些人是無水的井,是狂風催逼的霧氣(17節)──#10是沒有雨的雲彩,被風飄蕩(12節)
#11 他們說虛妄矜誇的大話,用肉身的情欲(18節)──#11 隨從自己的情欲而行,口中說不得誇大的話(16節)
#12 叫你們記念……使徒所傳給你們的(三2)──#12基督之使徒從前所說的話(17節)
#13 末世必有好譏消的人,隨從自己的私欲出來譏誚(三3)──#13 末世必有好譏消的人,隨從自己不敬虔的私欲而行(18節)
看完上述這兩書許多相同之處,很容易招致那些聖經批評家的批評,以為兩書可能是抄襲第三者的作品。可是,可能神的靈啟示二人同樣的信息,以適應當時教會的需要。或者最少這兩人均在羅馬,大家同感一靈,覺得需要用這種相同的信息,分別寄與二人不同的會眾。── 蘇佐揚《聖經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