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書 2
以賽亞書第二章拾穗
【賽二1】「亞摩斯的兒子以賽亞得默示,論到猶大和耶路撒冷。」
標題:本節可作2~12章的標題,因13章有另一標題。──《串珠聖經注釋》
本節為二至四章(或二至十二章)內容的簡介。論到猶大和耶路撒冷雖遭受重罰,但復興的日子仍會來到,勸諭百姓勿倚靠世人,應脫離無用的偶像崇拜,力求聖潔,錄名於生命冊。──《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 2:1 應該是 2:1~4:6 這段講論的序言。
●「得」:原文是「看見」。
●「默示」:原文是「話語」、「事情」,和 1:1 的「默示」原文字不同。──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見賽1:1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二1~4】◎這首詩裡提到萬國都要朝見主,與 啟 7:9 所描繪的場景一樣。神,不只是以色列的神,而是所有受造之物的神。──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二1~6】耶和華的日子來臨。首先2:1~4歌頌彌賽亞的到來,偉大新主權的成就;然後警告猶大與以色列的罪孽必召來公義審判;4:2~6論及餘民將與彌賽亞和耶和華一起共用和平。 ──《聖經精讀本》
【賽二1~22】末日與現在的耶路撒冷:以賽亞描繪了耶京兩幅迥異的圖畫:末日萬民到來歸依神,在神的統治下,世界一片升平;現在的耶京則充滿異教邪風,居民不倚靠神,反倚賴錢財與軍事裝備,因此神要離棄和審判他們。──《串珠聖經注釋》
【賽二2】「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
「末後的日子」:指將來的日子。
「耶和華殿的山 ...... 過於萬嶺」:聖殿建在錫安山上,這山雖不高,但因為是聖殿所在,地位超然。──《串珠聖經注釋》
“末後的日子”:泛指巨大的變動來臨,信靠神的人有盼望的來日。這預言有繼續應驗的性質,包括基督降生到祂再臨的這一段日子。──《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末後的日子: 具有“在那些日子之後”的意思,一般指遙遠的未來,具末世論意義。許多聖經學者認為“末日”指新約時代,即自基督初來至再來的時期(創49:1;徒2:17;來1:2)。耶和華殿的山……都要流歸這山: “耶和華殿的山”象徵今日的教會。“流歸這山”意味著基督的國度必將擴張。 ──《聖經精讀本》
人在哪裡失敗,神就要在那裡得勝;人在哪裡悖逆,神就會在那裡挽回。上一章,神剛剛宣告了人的失敗:「他的工作好像火星,都要一同焚毀,無人撲滅」(一31);這一章,神立刻預言祂對耶路撒冷的恢復:「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2節)。──《聖經綜合解讀》
「末後的日子」(2節),將應驗在進入千年國度的時候。2~4節與彌四1~3基本相同,彌迦和以賽亞是同時代的先知,他們有可能互相引述對方的話,也可能是分別被聖靈感動。──《聖經綜合解讀》
「耶和華殿的山」(2節)、「錫安」(3節)都是指聖殿的所在地、聖城耶路撒冷。「殿 בַּיִת/bah’·yith」原文和「家 בַּיִת/bah’·yith」是同一個詞,這是一個雙關語,「耶和華殿」就是「耶和華家」,象徵神住在祂的百姓中間(出二十九46)。──《聖經綜合解讀》
「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2節),表明耶路撒冷將成為國度的行政中心,全世界都將接受神的管治(啟七9)。耶路撒冷在群山中並不算高(詩六十八16),但被神恢復為「公義之城、忠信之邑」(一26)以後,卻將「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吸引「萬民都要流歸這山」(2節)。──《聖經綜合解讀》
●「耶和華殿的山」:指「錫安山」。
●「流歸」:「流向」。──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末後的日子('acharith hayyamim)。'acharith通常指說話者心目中一段時間的結束,不論是長是短。'acharith 用來指:一、430年寄居時間結束時(見創15:13,16注釋),以色列將佔有迦南(創49:1);二、在曠野中飄流的結束(申8:16);三、將來受苦和被擄時期的結束(申4:30;何3:5);四、一段歷史時期的結束(申31:29);五、一種行為的結局(箴14:12;23:32;賽47:7);六、“年終”(申11:12);七、人生考驗階段的結束(伯42:12)。'acharith在聖經的預言中指:一、希臘勢力的結束(但8:23);二、1260日和2300日的結束(但10:14;8:19);三、末後的日子外邦人的聚集(賽2:2;彌4:1);四、在彌賽亞的國度建立之前不久,歌革和瑪各的戰爭(結38:6,7,16);五、最後審判的大日(耶23:30;30:24);六、“惡人終必剪除”(詩37:38)。
'acharith在七十士譯本中通常譯為eschatos(“最後的”、“結束”)。它是re'shith(“起初”)的反義詞(見創1:1注釋)。見賽41:22;46:10,“先前”和“起初”與“結束”和“末後”進行對比。
'acharith聖經中的用法表明,必須根據上下文來確定“末後”的時間長度。賽2:2“末後的日子”涉及神“威嚴”(第10節)的顯示。“到那日”,“惟獨耶和華被尊崇”(第11,17節)。那是“萬軍之耶和華的一個日子”(第12節)。就是“耶和華興起使地大震動的時候”(第19節)。參賽2:10~21和啟6:14~17。在相應的彌4:1~4的下文中提到“耶和華要在錫安山作王治理他們,從今直到永遠”(第7節)。指他們從巴比倫的被擄中歸回,錫安恢復“從前的權柄”的時候(第8,10節)。所以賽2:2“末後的日子”就是在彌賽亞的國度建立的前夕。
耶和華殿的山。七十士譯本為:“耶和華的山和耶和華的殿。”在《舊約》中,“耶和華的殿”通常指聖殿(王上8:63;等),位於摩利亞山上(見代下3:1注釋;參耶26:18;彌3:12)。神所選擇崇拜祂的“地方”(申12:5,6,14;16:16),成為猶太教的中心和象徵(王上8:29,30等)。猶太人的宗教體系與聖殿及其崇祀密切相關,以致聖殿在西元前586年,後來又在西元70年的荒廢,使這個體系基本上癱瘓了。當耶利米預言聖殿荒廢的時候,國家的宗教領袖們正叫嚷著要處死他(見耶26:1~9)。針對耶穌最惡劣的偽證之一,就是誣告耶穌說過祂會拆毀聖殿(可14:58;15:29;參約2:19)。聖殿的內院是耶路撒冷城中唯一不讓外邦人進來的地方。違者要處以死刑(見徒21:28~31)。
因此,說“耶和華殿的山”“超乎諸山”,就等於說要尊崇以色列的神,超過其他的宗教和神明。關於“山”象徵力量和國家的權威,見賽2:14;耶51:25;結6:2,3;36:1,4;亞4:7和啟17:9,10。但以理提到神的國將成為“一座大山”,”充滿天下”(但2:35)。關於外邦人到達神聖山的其他例子,又見賽11:1,10;56:6~8。
超乎諸山(bero'sh heharim)。也可理解為“在山頂上”,“在主峰上”或“作為主峰”。但意思是一樣的。如果“耶和華殿的山”是比喻以色列的宗教,那麼“諸山”就一定是指世界的其他宗教。以色列在信仰上既堅守猶太教,作為一個民族,她自然就“超呼”地上的其他國家了。
萬民都要流歸這山。神原來選擇以色列作為祂拯救世界的工具。按照祂的最初計畫,地上的各國將會承認以色列民族的優越性和領導資格(見《SDA聖經注釋》本卷第28~30頁)。以色列民族榮升的畫面一再出現在舊約先知的著作中,特別是在以賽亞的預言信息裡。他說到,因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外邦人必向他們奔來(賽55:5)。各國的人要從遠處過來(賽45:14;49:6~8,12,18,22),與以色列聯合(賽14:1),與耶和華聯合(賽56:6)。神要親自把他們領到祂的“聖山”。那裡將成為“萬民禱告的殿”(賽56:7,8);外邦人要將他們的財富帶到耶路撒冷(賽60:3~11)。耶利米說到所有的外邦民族都“從地極來”(耶16:19),“在耶和華(立)名(的地方)聚集”(耶3:17)。撒迦利亞預見到那時“許多國”會“歸附耶和華”,成為祂的子民(亞2:11);“列邦的人,和強國的民”會“來到耶路撒冷,尋求萬軍之耶和華”(亞8:21,22;參亞14:16)。以色列王國最後將擴張到整個地球(亞9:9,10)。凡拒絕配合神的計畫,不肯與以色列聯合的國家都要“滅亡”(賽60:12;參賽54:3)和“剝奪權利”。這幅真理最後取得勝利的光榮畫面,一直沒有實現在肉身的以色列人身上,但要在屬靈的以色列人身上實現。賽2:1~5就這樣成了福音藉著神所選擇的工具──祂的教會,在我們的時代裡取得輝煌勝利的畫面(見啟18:1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二2 聖殿的山】地形上而言,耶路撒冷雄據四圍環境之上,因此,去那裡要爬上去。而且聖殿又位居城中最高處,因此,在城中也要往上走,才到得了聖殿。這個神諭利用耶城的地理位置,宣告該城將來的政治地位。《魏德內爾編年史》宣稱巴比倫要在全地被高舉、尊崇。亞述建築物上的銘文也常提到重建神殿、加高神殿。巴比倫文學的《瑪爾杜克預言》(比以賽亞書早幾個世紀)昭告,巴比倫的神殿將要比現今高兩倍,城市因此要睥睨天下。裡面也講到流散的(指從神殿裡挪開的神像)要重新歸回。接下來又描述和平、公義、昌隆,堡壘也拆除的時代。可以說,城市的重建與升高是古代近東熟悉的修辭筆法。──《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2 萬國前來】早在主前兩千年的文獻,即已記載新神殿吸引普天下的人。蘇美人古德提到他要為甯吉爾蘇神建造神殿,吸引遠方異國人前來聚集,敬崇他們的神。神殿是宣讀法律紛爭判決的地方,也是詢問神明該採取什麼行動的地方。異族人或是國王,為了求神問卜而長途跋涉是常見的事。例如:波斯王剛比西斯就從埃及聞名的一座神廟領受了神諭。──《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2 耶和華殿的山是哪座?】聖殿建在“主的山”,也就是摩利亞山上。全耶路撒冷的人都看得見它。關於聖殿的重要性,詳見歷代志下5章1節。在最後的日子裡,聖殿要吸引全國,這不是因為它傑出的建築,而是神的駕臨和影響。──《靈修版聖經註釋》
【賽二2~4】像彌迦書四章1至5節一樣,這是千禧年國度的描述。神的政府(“山”)將要建立在世上各國的政府以上;外邦人(“萬民”)和猶太人(“民”)將要遵行神的旨意;正義與和平要支配全地。──《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2~4節與彌4:1~3相同,引起學者諸多揣測,嘗試找出那一段是原著,但眾說紛紜,沒有一致的結論。按1節,這是以賽亞的異象。──《串珠聖經注釋》
2至4節的經文與《彌迦書》四1∼3完全相同,描述末日來時,猶太人和外邦人都會奔赴耶路撒冷,接受神的管治,世界一片和平。有的聖經學者相信這種和平已因基督耶穌的降生和祂所帶來的福音而開始降臨人間,到基督再臨時完全實現。有的則認為本段為基督將來最終統治的預言,要到末日才應驗。──《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神一切的計畫,都是祂「親口應許,親手成就」(王上八24),並不需要任何人幫忙,也不會被任何勢力攔阻。祂應許給亞伯拉罕的「大國」(創十二2)、應許給摩西的「祭司的國度」(出十九6),絕不會因著人的軟弱和失敗而落空。因此:
o當百姓偏行己路的時候,神卻宣告以色列必將成為真正的「祭司的國度」,用神的話語吸引萬民降服在神的權柄之下(2~4節);
o當百姓即將亡國的時候,神卻宣告外邦人必將投靠真神,承認「我們列祖所承受的,不過是虛假」(耶十六19);
o當聖殿破敗、聖城荒涼的時候,神卻宣告恩典必將臨到,外邦人必將彼此勸說「快去懇求耶和華的恩,尋求萬軍之耶和華」(亞八21),「必有十個人從列國諸族中出來,拉住一個猶大人的衣襟,說:『我們要與你們同去,因為我們聽見神與你們同在了』」(亞八23)。──《聖經綜合解讀》
○ 2:2~4 與 彌 4:1~3 經文幾乎完全相同。有可能是兩先知引用同一份文獻。 珥 3:10 則描述相反的過程。──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關於本章2~4節,有不同的解釋:一,指千禧年。那時天下太平,猶太人將回到祖先的家鄉,恢復神選民的身份,管理這個地球,幫助世人悔改;二,描寫地球歷史結束時虛假的宗教復興,由背道的基督教所發起,要使世人都接受宗教,如帖前5:1~5和啟13:11~17等所預言的;三,描寫神原來的計畫,就是讓以色列人成為祂拯救這個世界的工具。但由於以色列失敗和拒絕,這裡的預言將由神今日的選民來實現。他們將把福音的信息傳到地極。
要注意賽2:2~4與彌4:1~3的雷同。研究《彌迦書》的相關內容有助於對《以賽亞書》相應章節的理解。以賽亞和彌迦在許多年裡是同時工作的。── SDA聖經註釋
【賽二2~4 先知看見的未來美景,我不曾看見,但聽說過……】神使以賽亞擁有看見未來的恩賜。神在這裡向以賽亞展現了耶路撒冷最終發生的事情。啟示錄21章刻畫了該預言在新耶路撒冷中實現的光景。──《靈修版聖經註釋》
【賽二3】「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
“耶和華殿的山”:就是錫安山,是猶大國首都,又是聖殿的所在地。本書屢屢提到此山(看十一9;二十七13;五十六7;六十六20)。──《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登耶和華的山: ““登”原文含有“前進、恢復”之意,亦可譯為“進到基督那裡”或“恢復失去的信仰”。因為……必出於耶路撒冷: 教訓或教義出自耶路撒冷,即教會。路24:47以“人要奉他的名傳悔改赦罪的道,從耶路撒冷起直傳到萬邦”表達此思想。 ──《聖經精讀本》
百姓努力了兩百多年,結果卻使「忠信的城變為妓女」(一21),荒涼到「僅存錫安城,好像葡萄園的草棚」(一8)。但被神恢復以後,百姓必能恢復「祭司的國度」(出十九6)的功用,「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3節)。「訓誨 תּוֹרָה/Torah」原文與「路 אֹרַח/Orah」(2節)諧音,「言語 דָּבָר/Dabar」原文與「道 דֶּרֶךְ/Derek」(2節)諧音。錫安將成為人的「道」和「路」的起點,也將成為神的「訓誨」和「言語」的中心。──《聖經綜合解讀》
●「訓誨」:原文是「教誨」、「律法」或「規矩」。──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就像第2節說到“萬民都要流歸”耶路撒冷一樣,舊約先知們一再描述“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有時甚至使用相同的話語。外邦國家承認以色列民族的顯然優勢(申4:6,7;28:10;賽61:9,10;賽62:1,2;耶33:9;瑪3:12),說自己的“列祖所承受的,不過是虛假”(耶16:19)。他們彼此說:“我們要快去懇求耶和華的恩,尋求萬軍之耶和華”(亞8:21,22)。並對以色列說:“我們要與你們同去,因為我們聽見神與你們同在了”(亞8:23)。這個各國會聚敬拜真神的應許,一直沒有在肉身的以色列人身上實現,因為他們沒有滿足必要的條件,但它要在屬靈上實現在當代的神子民身上。
來罷,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如果以色列忠於神,外邦人就會說這樣的話,因為其他國家的人認識到敬拜真神的價值。參亞8:21,23:“我們要快去懇求耶和華的恩……,我們要與你們同去,因為我們聽見神與你們同在了。”
耶和華的山。就是第2節“耶和華殿的山”。還可譯為“讓我們到耶路撒冷去。”近代發現的死海古卷1QIsa沒有“登耶和華的山”。
殿。就是耶路撒冷的聖殿(見第2節注釋)。
雅各神。就是“以色列的神”。以色列是雅各立約的名字(見創32:28注釋)。外邦人不只是說“讓我們到耶路撒冷去”,而是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這說明他們真正理解以色列的偉大,是由於百姓與神的計畫合作,敬拜真神。
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以賽亞在賽55:5裡說到各國“因耶和華你的神”而向耶路撒冷奔跑。“那些與耶和華聯合的外邦人,要事奉他,要愛耶和華的名”(賽56:6~8)。聖殿真的成了“萬民禱告的殿”。
我們也要行他的路。來自各國的人都將與以色列利害與共,說:“我們要與你們同去,因為我們聽見神與你們同在了”(亞8:23)。地上所有民族中的“餘剩的人”,終“必歸與我們的神”(亞9:7)。所有的國家“必年年上來敬拜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亞14:16)。這種局面要在“所有來攻擊耶路撒冷”(亞14:16)的列國遭到神的報應(亞14:12,13,19),耶和華掌權成了“全地的王”(亞14:9)以後實現。參結38:8,16,18,20~23;39:1~3;亞12:2,3,8,9;14:1~3。
出於錫安。耶路撒冷應該“達到全盛,成為各國的王后”,和“地上的大都市”。聖殿和耶路撒冷都將“永遠屹立”。地球上的各國將會尊重猶太人,承認他們是神賜給全人類之律法的保管人和詮釋者(申4:7,8;羅3:1,2)。藉著以色列所顯示的原則,將成為“在人身上恢復神道德形象的方法”。“隨著以色列人口的增加,他們要擴大自己的疆域,直到他們的國家包括全世界”。── SDA聖經註釋
【賽二3~4】“訓誨”亦作“律法”,指耶和華判定各國爭端的準則。將來是非由神斷定,毋須訴諸戰爭,和平臨到全地球。“審判”非針對各國背叛神,而是指為國與國間的糾紛作沖裁,有了公正的裁判,刀槍可以放下,大家全力生產,改進生活,共用和平。──《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 2:3~4 顯示出各國的國民不再拘泥於自己的傳統信仰,而願意追尋神,而神的信仰將導致一個大同世界。無奈,現在我們看到民族主義還是控制著許多人的信仰觀念,他們寧可要傳統(甚至自己也不一定喜歡)信仰,不願意接觸可能是真理的信仰。──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二4】「他必在列國中施行審判,為許多國民斷定是非。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
“犁頭”。犁的鐵頭。關於相反的程式,參看約珥書三章10節。──《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審判」:並非指按悖逆神的行為施予審判,而是定奪紛爭(見下句)。有關萬民歸依神這段,要在新約才能應驗,因到了新約時代救恩才賜給萬民。至於神最終的統治,則有待世界末日才會應驗了。──《串珠聖經注釋》
不再學習戰事: 基督再來,完全成就彌賽亞國度,它的基本特徵是沒有戰爭。在屬靈意義上,戰事包含人與人之間所有的不和與矛盾。 ──《聖經精讀本》
「施行審判」、「斷定是非」(4節),是「施行統治」的代名詞,並非最後的審判,而是比喻神是國度的統治者。「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4節),比喻止息戰爭。世人只有不再以自己為神,而是以神為神;只有不再自以為「如神能知道善惡」(創三5),而是承認惟有神是絕對真理,紛爭才能和平解決,戰爭才會消失,伊甸園的光景才能恢復。人類的歷史證明,離開了神來談論「和平、博愛」,不是幼稚天真,就是別有用心,最終都是事與願違。──《聖經綜合解讀》
●「犁頭」:字義是「犁溝或破土的金屬犁頭」,約有七吋長。
●「鐮刀」:字義是「修剪枝葉用的刀」。──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祂必在列國中施行審判。不是地上所有的民族都樂意聽從“出於耶路撒冷”的“耶和華的言語”(第3節)。凡拒絕服從神藉著祂的選民猶太人所行使之權威的人,將聯合起來,要用武力獲得他們不願意因在品格上與神的律法和諧而得到的東西(耶25:32;結38:8~12;珥3:1,12;亞12:2~9;14:2)。他們來到耶路撒冷進行圍攻的時候,會失望地發現自己是在與天上的神為敵(耶25:31~33)。祂將會審判(珥3:9~17),把他們就地消滅(賽34:1~8;60:12;63:1~6;66:15~18)。當外邦人聚集在耶路撒冷東面的約沙法谷附近時(珥3:2,12),神將“坐在那裡,審判四圍的列國”(珥3:12)。“約沙法”(Yehoshaphat)直譯是“耶和華將審判”。
為許多國民斷定是非。“萬民”要“聚集攻擊”耶路撒冷(亞12:3),但是神會“保護耶路撒冷的居民”(亞12:8),“滅絕來攻擊耶路撒冷各國的民”(亞12:9)。這裡所描述的事件從未在肉身的以色列人身上實現,因為他們沒有執行所交托給他們的使命。但《啟示錄》的作者約翰指出(啟20:7~15),這個預言將在一千年結束的時候獲得一定程度的應驗。撒但要欺騙“地上……的列國,就是歌革和瑪各,叫他們聚集爭戰”(第8節),圍攻“聖徒的營”(第9節)。惡人將“都站在寶座前”,“憑著這些案卷所記載的,照他們所行的受審判”(第11、12節),“都照各人所行”(第13節)。地上的各國將都“知道”耶和華是神(結38:23)。參亞12:4;啟19:19~21。
犁頭('ittim)。一種農具,指犁頭或鶴嘴鋤。在阿卡德語中該詞意為“犁轅”。其對比的意義十分明顯,就是武器轉變成和平的用具。以色列的敵人被消滅以後,剩下的人(見亞14:16)將會把武器轉變成和平的用具。這是神的計畫。但從未在肉身的以色列人身上實現。
這國不舉刀。以色列的敵人被消滅以後,剩下的民族將自願服從以色列的領導。“和平的鴿子”將從耶路撒冷飛向“所有的國家”。人們在耶路撒冷“安然居住”(亞14:11)。“外邦人不再從其中經過”(珥3:17,18)。這個城市成了名副其實的“和平之城”。但神對於以色列的原來計畫,因為他們的背教而未能實現。
不再學習戰事。參何2:18;詩46:9。── SDA聖經註釋
【賽二4 刀打成犁頭】這裡的「犁」不是翻土的犁,可能是指破土或犁溝的金屬犁頭,差不多有七吋長。同樣的希伯來字用於列王紀下六5,卻是指斧頭類的工具。刀被「打破」,結果變成一些金屬片,作不同的用途。──《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4 槍打成鐮刀】這裡是指一種剪樹葉,或是剪葡萄枝嫩芽的小刀。考古學家找到的是又短又薄的金屬片,尾端呈彎形,內刃比較銳利,就像彎刀一樣。其形狀令人聯想到銅器時代初期常見的箭頭。──《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5】「雅各家啊,來吧!我們在耶和華的光明中行走。」
基於上述美麗的景象,以賽亞呼籲選民歸向神。──《串珠聖經注釋》
「在耶和華的光明中行走」(5節),就是在神的同在與眷顧中(民六25;詩二十七11),遵行神的旨意(詩四十三3)和話語(詩一百一十九105)。──《聖經綜合解讀》
這是先知第一次呼籲百姓回轉,勸勉百姓與神同行。當先知宣告了國度的榮耀前景之後(2~4節),就呼籲百姓回轉歸向神(5節);當神對立約之民的管教完成的時候,也將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羅十一26)、國度在地上顯現的時候。──《聖經綜合解讀》
◎既然預知了未來連外國人都爭相要來追求神的信仰,以賽亞就出聲呼召已經離棄神的以色列人回到神的道路中。──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第1~4節所展示以色列的光榮前景,使先知發出了激動人心的呼籲:“在耶和華的光明中行走。”凡已看見神為愛祂並事奉祂的人所預備之前景的人,絕不會滿足于普通的成就。── SDA聖經註釋
【賽二5~22】屬靈意義上的偶像。在耶和華的日子(摩5:18),拜偶像者將要受到審判。若黃金、快樂、名譽等成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就是偶像。 ──《聖經精讀本》
【賽二6】「耶和華,你離棄了你百姓雅各家,是因他們充滿了東方的風俗,作觀兆的,像非利士人一樣,並與外邦人擊掌。」
“作觀兆的,象非利士人一樣”。參看撒母耳記上六章2節和列王紀下一章2節。──《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離棄了你百姓」:意思是任憑百姓偏行己路。
「像非利士人一樣」:參撒上6:2。
「與外邦人擊掌」:「擊掌」是當時生意成交時的禮節;與外邦人行這禮節大抵會牽涉異教風俗,容易受他們影響。──《串珠聖經注釋》
東方的風俗: 以猶大為中心的東方指亞蘭(敘利亞)與米所波大米。猶大所效法的風俗不僅是宗教性的,也包括社會性的。他們追隨的宗教風俗有:拜摩押和亞捫的神米勒公、基抹、摩洛(王上11:5,7),瑪拿西拜天上的萬象(王下21:5),將兒女獻祭給摩洛的行為(王下17:17)等。與外邦人擊掌: 在烏西雅王與約坦王時代,猶大不僅與外邦建立商業關係(王下14:22),甚至為了護衛國家與外邦締結軍事同盟。不信靠神而拜虛妄之物的行為,就是拜偶像。不信是主動的罪,不是被動的罪。 ──《聖經精讀本》
第6節原文以「因為」(英文ESV、NASB譯本)開始,表明第5節的呼籲,是因為人已經瀕臨險境:百姓自以為蒙福,卻不知已經被神離棄(6節)、面臨審判(6~21節);百姓偏行己路,卻不知已經離開光明、走向黑暗;百姓看重生活和福氣,卻不知道已經脫離了生命和福氣的源頭。日益世俗化的百姓對生活、前途和朋友的觀念,都與世人無異:
1.「他們充滿了東方的風俗」(6節),原文是「他們充滿了東方」,百姓不但沒有「在耶和華的光明中行走」(5節),反而向東方的外邦人尋求亮光;不但沒有吸引外邦人「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3節),反而效法東方亞蘭、美索不達米亞一帶的外邦風俗。如:所羅門敬拜摩押人的基抹、亞捫人的摩洛和米勒公(王上十一5、7),亞哈斯王在全國敬拜偶像(代下二十八1~4,23~25;王下十六10~14),瑪拿西敬拜天上的萬象(王下二十一5),亞哈斯(王下十六3)和瑪拿西(王下二十一6)焚燒自己的兒子獻祭等等。
2.「作觀兆的,像非利士人一樣」(6節),百姓不但沒有專心尋求神的智慧,反而效法外邦人的迷信,用人的方法作為生活的指南。
3.「與外邦人擊掌」(6節),百姓不但沒有專心倚靠神的看顧,反而與外邦人結盟,靠人的努力在列強之間求生存。──《聖經綜合解讀》
●「耶和華,你離棄了....」:原文是「因為你離棄了....」。
●「東方的風俗」:原文僅是「東方」。多半是指兩河流域的宗教習俗。
●「作觀兆的」:「使用占卜」、「使用魔法」。
●「擊掌」:「拍手」,是當時與人訂約,互相同意的動作。箴 6:1 箴 22:26 中擊掌與作保相關。
●「與外邦人擊掌」:意思是「與外邦人結盟」 王下 16:7 。──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離棄了你百姓。他們沒有實現神為他們所預備的光榮前景,反而背道了。他們不再真誠忠實地順從神,卻因他們的罪孽深重而遭到拋棄。神既不與他們同在,也不支持他們,而且轉離了他們,因為他們先轉離祂。這是活生生的現實,與以賽亞剛才所講述的光榮前景,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第6~9節描述以色列的現狀,第10~22節則描繪不可避免的結果,就是他們在“耶和華的日子”(第12節)在遭遇。鑒於以色列的背道,那日會給自稱神的子民的“雅各家”,以及世界其他地方帶來黑暗和恐怖。
充滿了東方的。巴比倫在巴勒斯坦的東面,以其占星,觀兆和巫術而著稱(但2:2,27;4:7;5:7,11)。以色列離棄了神,轉向了東方假宗教,所以失去了祂的悅納。
像非利士人一樣。巴勒斯坦的居民劣跡斑斑,“聽信觀兆的和占卜的”,因而被以色列人所驅逐(申18:10~14)。和巴比倫人一樣,非利士人有他們神秘的祭司和術士(撒上6:2)。現在自稱是神子民的人卻隨從了非利士人的榜樣。他們沒有向神尋求光明,卻求助於同黑暗之君結盟的首領。
擊掌。或“討自己歡心。”原文含義不明。這兩種譯文都是指以色列人與外國人達成協議。與他們“擊掌”就是與他們立約從事共同的事業中。以色列不再是一個獨特的民族。他們與周圍的世界在政治,貿易,宗教和罪惡上合而為一。參林前6:14。── SDA聖經註釋
【賽二6 迷信、觀兆】古代的世界觀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迷信。曆世歷代,我們看到有所謂吉利或不吉利的事情或景況的預兆。神對一個人的看法,只能從那個人的境遇好壞來衡量。大家相信鬼魔的力量又強又廣,所以要預先作法驅魔。精通法術的人還可以施咒。大家也相信死人的靈魂在世界上飄蕩。占卜就是能觀察預兆,寫出有效驅逐惡靈的咒文。詳細說明,請參看:申命記十八章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syncBible ref=賽2:6>
【賽二6 非利士人拜的假神有哪些?】人們在追隨亞述帝國的做法。“作觀兆的,像非利士人”意思是靠魔鬼的權勢或翻譯預兆,宣稱知道並能控制未來。這些做法是神所禁止的(參利19:26;申18:10,14)。非利士人敬拜的有大袞,亞斯她錄和巴力西卜。在以色列歷史中最邪惡時期,以色列人把這些異教偶像同神一起來敬拜,還給它們起了希伯來文的名字。──《靈修版聖經註釋》
【賽二6~9】選民的各樣罪惡:迷信(「作觀兆」)、倚賴財富和軍備、拜偶像。──《串珠聖經注釋》
【賽二7】「他們的國滿了金銀,財寶也無窮;他們的地滿了馬匹,車輛也無數。」
猶大在烏西雅的領導下,經濟上十分繁榮。君王積存“金銀,財寶……馬匹”是被禁止的(申一七16,17)。──《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他們的國」:指猶大。猶大在烏西雅的統治下,進入了自所羅門王以來罕有的富裕、繁榮。──《串珠聖經注釋》
「國 אֶרֶץ/eh’·rets」(7節)和「地 אֶרֶץ/eh’·rets」(7、8、19、21節)原文是同一個詞。百姓追求的是地上的「金銀、財寶」(7節),倚靠的是地上的「馬匹、車輛」(7節),敬拜的是地上的「偶像」(8節)。他們的價值觀、安全感和精神寄託都建立在地上,與外邦人無異。──《聖經綜合解讀》
古代以色列的「馬匹、車輛」(7節)都是用來打仗的。神吩咐「王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申十七16),「不可為自己多積金銀」(申十七17)。所以大衛說:「有人靠車,有人靠馬,但我們要提到耶和華——我們神的名」(詩二十7)。但從所羅門開始,猶大君王卻越來越追求金銀、馬匹和車輛。──《聖經綜合解讀》
●「滿了馬匹」:迦南地沒有出產馬匹,多是從埃及地進口。參申 17:16
●「車輛」:字義是「戰車」,即古代的雙輪戰車。──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財寶。猶大成為一個惟利是圖的民族。他們人生的最大樂趣就牟取物質的利益。他們在金銀上富足,可是在公義和信心上貧乏。烏西雅在位的時間很長。國家又興旺。他戰勝了非利士人和阿拉伯人,並接受亞捫人的納貢(代下26:7,8)。奢侈和道德的衰落隨繁榮而來。猶大在以賽亞時代的富足,可以從西拿基立自稱從希西家那裡收到的貢物中看出來:包括30個他連得黃金(超過2.25噸),800他連得銀子(超過30噸),寶石和其他許多財寶。
馬匹。神曾通過摩西吩咐以色列“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申17:16),並藉著撒母耳指出,一旦設立了國王,就要配備車馬(撒上8:11,12)。所羅門擁有許多馬匹車輛(王上10:25~29)。烏西雅在這方面無疑追隨了他的榜樣。在舊約時代裡,馬匹主要用於打仗。馬匹車輛眾多會使百姓的眼光從信靠神轉向信靠物質。彌5:10,12,13宣佈,憤怒的神將把馬匹車輛,連同偶像,巫術和占卜一起消滅。── SDA聖經註釋
【賽二7 滿了馬匹與戰車】亞述的戰車體積龐大,可以載四個人,由四匹馬拉。戰車部隊與戰士代表最優秀的國防技術,需要大量經濟資源,進口馬匹、建造戰車、訓練馬夫與騎兵(相關花費,參:王上十29)。亞述的軍事優勢在於馬,連國王自己都擔心馬匹的供應,以及必要飼料的尋找。馬的數量與種類都記錄得清清楚楚,出去打仗或別國進貢,也可以借機搜集馬匹。亞述的浮雕上也刻有如何細心照顧馬匹,以及軍隊出征時的騎兵隊。──《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7~9】◎ 2:7~9 顯示以色列人的價值觀跟外國人一樣,奠基在金銀財寶上。安全感也跟其他國家一樣,依靠車輛、馬匹。宗教也變成偶像崇拜。本來應該是外國人學習以色列人,進入大同世界的。結果以色列人反倒墮落去追隨外國人,難怪神直接離開他們。今日的教會界,是不是也學習影劇界的個人崇拜、謊言、拜金、崇拜成功?神會離棄我們嗎?神會說「不可饒恕他們」嗎?──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二7~16】人本主義的局限。經濟的繁榮未能昇華為信仰與文化的成熟。這是人本主義文化的盲點。 ──《聖經精讀本》
神三次強調,百姓所追求的都是「地」上的事物(7~8節);所以神又兩次宣告,祂必「使地大震動」(19、21節)。今天,教會和信徒如果追求的都是「地」上的福氣、「地」上的安全感、「地」上的寄託,神也必使我們所看重的「地」大大震動。──《聖經綜合解讀》
人越來越「驕傲狂妄」、神越來越「使地大震動」,這是末日臨近的兩大信號。當基督再來、施行審判之前,必有許多大地震(何十8;啟六14~17;十一19;十六18;太二十四7)。那時,不管多麼驕傲、狂妄和自高的人(11、12、17節),都不得不躲在洞穴中(19節),與攜帶大量細菌、病毒的田鼠和蝙蝠作伴(20節)。而他們所倚靠的財富(7a、16節)、武力(7b、15節)和偶像(8、18節),沒有一樣能夠幫助他們,只能當作廢物拋棄(20節)。但他們還是心裡剛硬,寧可在黑暗的「磐石洞中和岩石穴裡」(21節)躲避神,也不願意「在耶和華的光明中行走」(5節)。──《聖經綜合解讀》
【賽二8】「他們的地滿了偶像,他們跪拜自己手所造的,就是自己指頭所作的。」
連接6節與7節、7節與8節的希伯來語接續詞具有“並且”之意,也含有“即使如此”之意,表示對比。百姓因神的恩典飽享諸多富饒,但為了擁有更多卻可憎地拜偶像。猶大此番作為令人想起聖經的話語:“但耶書倫漸漸肥胖、粗壯、光潤、踢腳奔跑,便離棄造他的神,輕看救他的磐石”(申32:15)。 ──《聖經精讀本》
「偶像 אֱלִיל/el·el’」(8節)原文是「虛無的、沒有價值的」,與「神 אֱלֹהִים/el·o·hem’」諧音。這正是偶像的特點:它們看起來好像是真的,其實是虛無之物。──《聖經綜合解讀》
●「偶像」:字義是「虛無之物」。──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亞哈斯統治的特徵是道德上大為衰落。國王和百姓都放棄了真神,轉向偶像崇拜。他們造巴力的神像,獻人祭給異教的神,在耶路撒冷各處修築祭壇,在全國各地設立給偶像燒香的邱壇,在所羅門設立銅祭壇的聖殿院子裡,築起了一個異教的祭壇(代下28:2~4,23~25;王下16:10~14)。── SDA聖經註釋
【賽二8 偶像】古代近東的偶像形狀大小不一。一般用木頭雕刻,再貼上金片或銀片,最後穿上最高貴的衣服。近東偶像多取人的面目(埃及除外;他們的神像綜合人與動物的特性),並且有獨特,或可以說定型的姿態、服裝、髮型。這些神像就是神明顯現的地方,所以說神像本身就成了神(如果神明格外喜愛其信眾)。不過這不是神明顯靈的惟一方法,也可以作法讓神靈進入偶像。因此有相關的咒語、吟誦,與其他法術施於偶像,藉此威脅、限制、驅動神明。另外還有幫助或照顧神明的儀式。因此,近東偶像代表的是一種世界觀、一種神觀,與耶和華啟示自己的方式大不相同。偶像不是神,但是一般認為神住在偶像裡面,借著偶像表明自己的存在。文獻上描述真人尺寸的神像,考古學家找到的很少,但是有些神像的刻工,可以讓我們知道一些正確的細節。──《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9】「卑賤人屈膝,尊貴人下跪,所以不可饒恕他們。」
無論什麽身分的人都曾向偶像屈膝膜拜,一律難逃審判。──《串珠聖經注釋》
●「卑賤人屈膝;尊貴人下跪」:原文僅是「人就屈膝,人人下跪」。──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卑賤人屈膝;尊貴人下跪。“卑賤”和“尊貴”是譯者外加的,以示本節的兩個“人” ——'adam(泛指人類)和'ish(指與“女人”有別的“男人”)之間的區別。'ish被視為比'adam更加高貴。參詩49:2的原文。這裡指人類將在神面前被降卑。他們自己不願謙卑,因為他們驕傲自負。但當神來臨時,他們就會被降卑了(見賽2:10~12)。
不可饒恕他們。當“萬軍耶和華的一個日子”(第12節)來到的時候,罪人已經超越了寬容的時期,無法再悔改了(見何13:14;參來9:28)。神不可能饒恕他們,因為他們不想得到饒恕。── SDA聖經註釋
【賽二10】「你當進入岩穴,藏在土中,躲避耶和華的驚嚇和他威嚴的榮光。」
進入岩穴: 巴勒斯坦地區的地質特點,有很多石灰岩,石灰岩因溶蝕作用形成很多鐘乳洞,鐘乳洞常常成為猶太人藏身處。每當遇到危險,他們就藏進這些岩石洞裡(士6:2;撒上13:6;22:1)。猶大百姓懼怕外邦人入侵,卻不畏懼神的震怒,以賽亞對此宣告神的震怒。 ──《聖經精讀本》
●耶和華的「驚嚇」:「恐懼」。
●「巖穴」、「土中」、「石洞」、「土穴」:以色列人受到嚴重威脅時常常躲入岩洞中。士 6:1~2 撒上 13:6 ──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巴勒斯坦有許多洞穴,為危險的時候提供天然的庇護所(見士6:2;15:8;撒上13:6;24:3;王上18:4)。在耶和華的大日中,人們將驚恐地逃到任何可以避難的地方去,躲避即將臨到地球的災難(見啟6:15)。死海古卷1QIsa缺少賽2:9的最後一個分句和第10節的全部。── SDA聖經註釋
【賽二10 神的威嚴榮光】古代近東描述的神,一定有明亮、如火的光芒環繞四周。埃及文學筆下的神是有翅膀的日頭,伴之以翻騰的雲層。亞喀得文用梅嵐穆一詞,形容神祇的可見榮光。在神聖戰士──神為祂的子民爭戰時顯示祂的榮耀──的意象裡更見明顯(詳情見:出十五3;書三17,六21∼24,十11;撒上四3∼4,七10的注釋)。在亞喀得文學,意為恐懼或驚嚇的字眼間或與梅嵐穆有關,可以看出與該節的形似。──《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10~22】神可怕的刑罰一旦臨到,人所倚仗的都變得無用。──《串珠聖經注釋》
10~21節是一組交錯對稱的詩歌,用三個「到那日」(11、17、20節),預言神將審判百姓的驕傲狂妄:
oA. 人當藏在土中,躲避神的驚嚇和榮光(10節);
o B. 高傲者必降卑,惟獨神被尊崇(11節);
o C. 神降罰的日子(12~16節);
o B1. 狂妄者必降卑,惟獨神被尊崇(17節);
oA1. 人必拋棄偶像,躲避神的驚嚇和榮光(18~21節)。──《聖經綜合解讀》
既然「祭司的國度」(出十九6)成了「他們的國」(7節),「應許之地」(申六23)成了「他們的地」(7節),人所看重的一切都在地上(7、8節),神就「使地大震動」(19、21節),把神的百姓在地上所倚靠的金銀財寶、馬匹車輛、城邑保障,連同他們在地上所敬拜的偶像一起消滅(彌五10~14)。那時,凡是看重「地」、倚靠「地」的人,最合適的去處就是「藏在土中」(10節)、「進入土穴」(19節)。──《聖經綜合解讀》
【賽二11】「到那日,眼目高傲的必降為卑,性情狂傲的都必屈膝,惟獨耶和華被尊崇。」
「那日」:即12節「萬軍耶和華降罰的一個日子」,與20節的「那日」同。──《串珠聖經注釋》
在烏西雅王年間,百姓享受長期的和平、穩定和繁榮,但地上的福氣不但沒有使人「在耶和華的光明中行走」(5節),反而令他們背道而馳(8~9節);國家的強盛不但沒有使人感恩順服,反而令他們「眼目高傲、性情狂傲」(11節)。正如神借著摩西所預言的,百姓已經漸漸在恩典中墮落,離棄了福氣的來源:「耶書侖漸漸肥胖,粗壯,光潤,踢跳,奔跑,便離棄造他的神,輕看救他的磐石」(申三十二15)。──《聖經綜合解讀》
眼目高傲。人們自高自大,藐視天國的神,把自己的見解放在神的命令之上。在最後大清算的日子,地上這些驕傲的人將不得不在天上的神面前降卑(見賽13:11)。
惟獨耶和華。參詩46:10。當神帶著能力和榮耀降臨的時候,所有的人在祂面前都微如草芥。神的偉大和尊嚴將得到公認。祂不僅是這個地球,也是整個宇宙的創造者和維持者。祂高高地坐在祂榮耀的寶座上,審判地上萬民並統治著宇宙。
那日。就是“耶和華的日子”(第12節),耶穌回來統治,救贖的祂的子民,消滅惡人的時候(賽13:9;34:8)。── SDA聖經註釋
【賽二11~18】◎ 2:11~18 主要是說明神審判的日子臨到時,自然界和人造的偉大事物都將屈膝降卑。所以今日我們不用依靠這些將會過去的事物。──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以賽亞的時代,南國猶大夾在兩大文明(埃及與巴比倫)之間,君王常需聯合其中一邊才能保持國際局勢的平衡。但以色列人卻忘記那帶領他們出埃及、進迦南的神,他們寧願與外邦人結盟,也不願專心侍奉那永遠的權柄—神。也難怪神會如此憤怒,甚至天地都要震動。我們是不是也能夠去追尋更高層次的神,而不止注意世上的權勢?──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二12】「必有萬軍耶和華降罰的一個日子,要臨到驕傲狂妄的,一切自高的都必降為卑;」
“耶和華……的……日子”。參看約珥書的簡介。神審判的日子,指巴比倫即將到來征服猶大,也與基督再來前的事件相似。──《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耶和華……的一個日子: “耶和華的日子”指神的主權介入歷史之時;在現實歷史中指神對外邦及以色列施行審判的日子;更遠的意義上,意味著神對宇宙施行末世性審判的日子。“耶和華的日子”是舊約末世論非常重要的概念(彼後3:12)。驕傲、狂妄、自高: 這些罪源於人對造物之主的不敬之心。心存驕傲的人是尚未領悟真理的愚蒙之輩(箴1:7)。 ──《聖經精讀本》
「萬軍耶和華降罰的一個日子」(12節),指神的主權介入人類歷史的時候。「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十六18),驕傲不但使人與神為敵、也使人彼此為仇;人類越是「驕傲狂妄」(12節),神降罰的日子就越近。人性的敗壞,在於不能在福氣中感恩順服,只有在災難面前才能降卑屈膝。──《聖經綜合解讀》
耶和華降罰的一個日子。這是神的忿怒臨到各個民族和全世界的日子。當一個民族惡貫滿盈時,就註定了自己的厄運。神要向它宣佈最後的懲罰。對於該民族來說,這就是“耶和華的日子”。這些針對以色列(摩5:18),猶大和耶路撒冷(哀2:22;結13:5;番1:7,14,18;2:2,3;亞14:1),巴比倫(賽13:6,9),埃及(耶46:10;結30:3),以東和全體外邦人(俄15節)的局部性“耶和華的日子”,乃是神降臨全世界之審判大日的預表(帖前5:2;彼後3:10)。又見賽34:8;珥1:15;2:1;3:14;亞14:1;瑪4:5。地區性“耶和華的日子”的預言往往也是對世界末日時“耶和華的日子”的描述。同樣,耶穌也曾把耶路撒冷毀滅的預言和祂的第二次降臨的預言混合在一起。
驕傲狂妄。“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16:18)。驕傲會使人與神為敵,並壓迫自己的同胞。驕傲會使人背叛神,從而迫使祂也與他們為敵,結果就動用天國的力量來對付他們。他們和他們一切工程的滅亡是指日可待的了。以賽亞看見自稱為神子民的人自吹自擂,誇耀自己的成就,也看見他們在神的大日裡,在創造主面前被降到塵埃之中。── SDA聖經註釋
<syncBible ref=賽2:12>
【賽二12 “耶和華降罰的一個日子”,僅指當時對以色列的懲罰嗎?】萬軍之耶和華的“日子”就是審判之日,好人壞人都要受到審判。這日子將會來臨。這日子來到的時候,我們希望與神有正常的關係。單單高舉神,乃是與神和好的第一步(2:11,17)。──《靈修版聖經註釋》
【賽二13】「又臨到黎巴嫩高大的香柏樹和巴珊的橡樹;」
●「利巴嫩」:字義是「潔白」。在以色列北方邊界山區,樹木茂密。
●「香柏木」:這是在潔淨禮(參 利 14:14 利 14:51 )與建築(撒下 5:11 撒下 7:2 )常見的原料。
●「巴珊」:字義是「多結果實的」。約旦東部的一個區域, 以土壤肥沃著稱。──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處於驕傲和榮譽之中的個人和民族常被比作大樹(賽14:8;結31:3~14;但4:10~23;亞11:1,2),可能被砍倒,並被奪去榮譽。── SDA聖經註釋
【賽二13 利巴嫩的香柏樹與巴珊的橡樹】這兩種樹的珍貴價值在於其大小、美觀、堅固、耐用,常當作城門或宮殿的建材。這些建築是民族自尊的象徵,也是人民信心的源頭。──《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13~14】以高大的樹木及高峻的山嶺比喻堅固的人物(包括領袖),表示他們都要被神擊打。或暗示百姓所拜的樹和拜偶像的邱壇將被神摧毀。──《串珠聖經注釋》
「香柏樹、橡樹、高山」(13~14節),比喻驕傲的人和民族,也是外邦人敬拜偶像的地方。──《聖經綜合解讀》
【賽二14】「又臨到一切高山的峻嶺;」
●「峻嶺」:「山丘」。
●原文有強調是「一切的」高臺和「一切的」堅固城牆,和合本聖經沒有翻出來。──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聖經常用山來比喻國家。在神忿怒的大日,祂的怒氣既要臨到驕傲的個人,也將臨到驕傲的民族。吹噓和抬高自己對抗萬軍之耶和華的國家將被降卑,變成荒涼。── SDA聖經註釋
【賽二15】「又臨到高臺和堅固城牆;」
「高臺」、「堅固城」:指人賴以禦敵的建築物。──《串珠聖經注釋》
「高臺和堅固城牆」(15節)都是人所設計和倚仗的,是古代人類技術的最高成就,烏西雅(代下二十六9~10)、約坦(代下二十七3~4)和希西家(代下三十二2~6)都曾修築過防禦工程。但在神降罰的日子裡,無論多麼偉大的人類工程,也沒有一樣能夠抵擋得住。──《聖經綜合解讀》
高臺。這是人所設計的保障,而不是神為祂的子民所提供的保障。烏西雅大大加強了猶大的防衛,在耶路撒冷建築堅固的高塔,加固首都的城壁,在農村修築了塔樓。他的後任繼續採取這些措施(代下26:9,10;27:3,4;32:2~6;賽22:8~11;何8:14)。在神忿怒的日子裡,這些防禦工程無一能抵擋得住。── SDA聖經註釋
【賽二15 高塔(和合本:高臺)與城牆】這時期的城牆很堅固(相較於前一個時期的炮塔牆),由泥磚、田野的石頭,或修琢過的石頭搭建而成。塔與城牆是城市堡壘的特色,在商業道路與邊境也有不少衛戍堡壘。在以色列,塔與堡壘皆呈長方形。加低斯巴尼亞與賀爾法烏撒的城牆有兩萬到兩萬五千平方呎,不過城牆原先的高度沒有保存下來,所以很難知道到底有多高。一般是十五至二十呎寬,至於高度,從城牆的龐大地基,以及用來爬牆的梯子來看,三十至四十呎是很平常的高度。拉吉的城牆差不多有五十呎高。亞述通常以磚塊算高度。西拿基立在尼尼微的城牆據說有一百八十層磚(六十至七十呎)。以賽亞時代,撒珥根在科薩巴德(Khorsabad)的首都有一道近百呎寬的城牆,上有一百五十座塔,環繞著占地七百五十畝的城市。──《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16】「又臨到他施的船隻,並一切可愛的美物。」
“他施的船隻”。特別大和合適航海的船隻,把熔煉過的金屬運往他施。“他施”源於一個解作“熔解或被熔解”的字,並可能指任何進行金屬熔煉操作的地方,或任何含有金屬礦物的地方,但很多人認為它就是位於西班牙西南沿岸附近的他爾特蘇斯(Tartessus)。參看約拿書一章3節。“可愛的美物”。藝術品。──《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他施」:古人認為極西的城市(參創10:4),可能在北非,靠近現在的突尼斯,或指西班牙。──《串珠聖經注釋》
他施的船隻是貿易的遠洋船。
「美物」:原文大概指船隻。──《串珠聖經注釋》
“他施的船隻”:是古時候的大型商船。參二十三1注。──《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他施」(16節)可能位於地中海最西邊的西班牙,以出產金屬礦物聞名(結二十七12)。「他施的船隻」(16節),可能泛指可以遠洋航行的大型船隻。──《聖經綜合解讀》
●「他施」:字義是「黃色的碧玉」,此處應該是指「西班牙」。
●「他施的船隻」:是當時的大型商船。意思是「可以航行到最遠的西班牙的大船」。原文是「他施一切的船隻」。
●「可愛的美物」:原文意義並不清楚,可能是「悅人的圖像」或「豪華的船艦」。──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他施的船隻。這些遠洋巨輪行駛在在地中海和紅海上,用來與遠處進行交易(見王上10:22;22:48;代下20:36)。上天的懲罰將臨到這些以自私和貪婪為動機的商船。
一切可愛的美物。這個片語的原文以前不清楚,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原來理解為“美物”的希伯來詞sekiyyah是“船”的意思。故應譯為“一切舒服的船隻”或“一切理想的船隻”。其上文證實了這種含義。七十士譯本也譯成“船”。埃及語skti 是“船”的意思。── SDA聖經註釋
【賽二16 船隻】早於主前第三千年紀開始,已有海上貿易。主前第二千年紀中期,從烏加列出發的船隊有一百五十艘船。在土耳其打撈到該時期的貿易沉船,讓我們知道不少當時運輸的物品。主前第一千年紀的商船,只有一根桅杆,上有瞭望台。可有單邊或雙邊搖槳。船身一般長度是五十呎左右,不過也有更大的船隻。──《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17】「驕傲的必屈膝,狂妄的必降卑。在那日,惟獨耶和華被尊崇。」
驕傲的。見第11節。這裡再次強調了懲罰驕傲者的信息。蒙羞受辱將是在思想和行動上違背天上神旨意的人最終的命運。── SDA聖經註釋
【賽二18】「偶像必全然廢棄。」
「偶像 אֱלִיל/el·el’」(18節)原文是「虛無的、沒有價值的」。當真神「興起」(19、21節)的時候,不必與偶像爭戰,一切「偶像必全然廢棄」(18節),「惟獨耶和華被尊崇」(11、17節)。因為神「威嚴的榮光」(10、19、21節)顯明了偶像的虛假和無用。──《聖經綜合解讀》
【賽二18~22】人所當依靠的惟一存在。人作為不完全的存在,只有藉著依靠某種永恆完全的存在才能找到存在意義。對人而言,理當依靠的只有一位。選擇要依靠的物件並不是愛好問題,原則上是人對造物主當行的義務。 ──《聖經精讀本》
【賽二19】「耶和華興起使地大震動的時候,人就進入石洞,進入土穴,躲避耶和華的驚嚇和他威嚴的榮光。」
參看啟示錄六章15至17節,經文生動地描述了百姓在大災難的日子�堣�顧一切的行為。──《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石洞。見第10節注釋。這裡再次展示了躲到巴勒斯坦岩間無數天然洞穴的畫面。在危險的時候,這些洞穴往往提供了逃生和防禦的有效手段。參何10:8;啟6:15,16。
大震動(`aras)。基督複臨將伴隨著一場大地震。參賽2:21;啟11:19;16:18。結果造成全地的荒涼,吞滅了大城市,挪移了島嶼,使高山從上到下撕裂。是神的聲音造成了這場地震。── SDA聖經註釋
【賽二19 神顯現的效應】在古代近東,地的震動表示神明參與了戰事。另外,神以神聖戰士的形像出現,是大軍馬到成功的前兆。杜得模斯三世的碑文,將這種驚懼的形像賦予埃及神「亞孟─銳」(Amun~Re)。赫人、亞述、巴比倫文獻裡也都有自己的神聖戰士,形容神威嚇敵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20】「到那日,人必將為拜而造的金偶像、銀偶像,拋給田鼠和蝙蝠。」
在神審判的日子,人要躲避於石洞、土穴中,與蝙蝠、田鼠為伴,而以前所拜的偶像均告無用,只好丟給這些動物。──《串珠聖經注釋》
先知宣告,敬拜偶像毫無用處,末日神審判來時,人毫無保障,只能逃入洞穴,把偶像拋給蝙蝠與田鼠,分文不值。──《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田鼠」:鼴鼠之類的挖掘者。──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銀偶像。那些逃進洞穴躲避神的人,拋棄了他們覺得幫不了他們的偶像。這些不一定真的是偶像,也可能是他們為自己所積累的金銀寶物,現在都不能幫助他們,只能當廢物拋棄。
田鼠。生活在地下,洞穴和無人居住的房屋裡。逃難的人就躲在這樣的地方。── SDA聖經註釋
【賽二20∼21 田鼠與蝙蝠逃入洞穴】主前第三千年紀,恩荷杜娜娜(Enheduanna)寫了獻給因南娜女神的蘇美詩歌,形容眾神看到因南娜的驚人氣勢,如何抱頭鼠竄。這兩節可能是指偶像被田鼠帶進山洞(19節已經提到人的竄逃)。正如人先前一樣,偶像也要躲避耶和華的榮光,但是因為自己動彈不得,所以需要極低等的生物把它們挪走。──《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二21】「到耶和華興起使地大震動的時候,人好進入磐石洞中和岩石穴裡,躲避耶和華的驚嚇和他威嚴的榮光。」
以賽亞重複第19節的畫面,稍作補充和變動。這是以賽亞所見到有關地球厄運最可怕的場景。這段預言應驗的時侯快到了。神的親自顯現將形成強烈的地震。凡故意拒絕祂的仁慈,踐踏祂律法的人將受到公正的懲罰。── SDA聖經註釋
【賽二22】「你們休要倚靠世人,他鼻孔裡不過有氣息,他在一切事上可算什麼呢?」
可算什麼: 表示人作為獨立的個體,價值被認可的程度,表示人性的無常。意味著人沒有具備作為獨立的永恆的存在固有的價值(詩104:29;146:4)。這並不是否認人
「世人 אָדָם/ä·däm’」(22節)原文就是「亞當」。「氣息」(22節)一詞提醒我們,人的生命都是神所賜的(四十二5;創二7),唯有那位氣息的賜予者,才是我們應當倚靠的物件。猶大南方的埃及和北方的亞述,是當時最強大的「世人」,但卻很快就要毀滅。──《聖經綜合解讀》
「他在一切事上可算什麼呢」(22節),這句話並非否定人的價值,而是表明人並不足以作為倚賴的對象。今天,教會和信徒常常把希望寄託于賢明的領袖、公正的法官、民主的制度或慈善的行為,但實際上,任何人本主義的努力,都無法阻止世人的「全然敗壞」(申三十一39)。──《聖經綜合解讀》
這是先知第二次呼籲百姓回轉,勸勉百姓不要「倚靠世人」(22節)。百姓的墮落始於製造和敬拜偶像(8、18、20節),但他們之所以用偶像來代替真神,根源是因為「倚靠世人」,以致「驕傲狂妄」(11、12、17節)。教會的歷史告訴我們,信徒不管起初多麼虔誠、多麼擺上,只要在倚靠肉體的軌道上開始下滑,接踵而來的就是「驕傲狂妄」,很快就是隨從世俗,最終都會被神離棄(6節)、管教(11、12、17節)。──《聖經綜合解讀》
●「休要」:「停止」、「中止」,原文是祈使語氣。
●「算」:「被認為」、「被視為」。 53:3 「我們也不尊重他」的「尊重」,也是這個字。
●「甚麼」:「像甚麼一樣」。
●「可算甚麼呢」:「算得了甚麼呢」。──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的高貴,而是從永恆性與自我完成的視角說明人的無能。 ──《聖經精讀本》
你們休要依靠世人。惡人的命運既是如此,為什麼還要依靠他們呢?神的子民當時正在依靠自己的聰明和異教鄰居的幫助。他們應該轉向神,從祂裡面尋求幫助和力量。
“你們休要依靠世人”這句話,與太10:17基督對祂門徒的勸戒異曲同工:“你們要防備人。”神一再警告以色列人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包括自己的力量,和周圍埃及和亞述等國的力量,而是要信賴祂能夠和願意為他們所做的事。如在紅海,在耶利哥,在西拿基立時代耶路撒冷的城門前,神顯示了充分的神能。
氣息。強調人生命的脆弱(見創2:7;7:22;詩146:3,4)。神賜給人氣息和生命。氣息一旦離開,生命就停止了。神既答應提供指導和力量,為什麼還要向脆弱的世人求助呢?
他在一切事上可算什麼呢?或“他有什麼價值呢?”人算什麼?他能做什麼?為什麼這樣依賴他呢?他自吹自擂,藐視天上偉大的神,拒絕祂的話語,不肯行走祂的道。他們和他們所製造的一切都將完全毀滅,而神和真理將永不衰敗。為什麼投靠與神為敵的人呢?在人類所創建,所吹噓,所引以無限自豪的文明中,沒有任何值得保留的東西。他的高塔城牆,他施船隻,金銀寶物,都會在“耶和華興起使地大震動”的日子毀滅(第19節)。到那日,所有驕傲狂妄的人都將被降為卑。惟有耶和華得到高舉。── SDA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第2~5章)】
1 試細心列出這幾章所描述的罪行,並比較現今社會的情況。教會應否充任先知去指斥這些罪?
2 5章葡萄園的比喻,對現今不冷不熱的信徒和教會有什麽警告?你自己又如何?
──《串珠聖經註釋》
【賽二1~四6】錫安的羞愧與榮耀: 錫安雖因百姓的種種罪惡受罰遭災,但先知卻不住預言復興的盼望。──《串珠聖經注釋》
二~四章是序言(一~五章)的第二部分,用一系列的「日子 יוֹם/yom」(二2、11、12、17、20;三7、18;四1、2)作為關鍵字,組成一個交錯平行的結構,發表了神對「猶大和耶路撒冷」(1節)的旨意:
oA. 到那日,神將在耶路撒冷治理萬民(二1~4);
o B. 呼籲百姓在光明中行走(二5~9);
oA. 到那日,神將審判百姓的驕傲狂妄(二10~21);
o B. 呼籲百姓不要倚靠世人(二22~三15);
oA. 到那日,神將潔淨錫安的狂傲污穢(三16~四6)。──《聖經綜合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