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a Todo Logo
聖經-註釋

- 廣告 -



詩篇 19 - 章例證與靈感集錦

詩篇 19

 

詩篇第十九篇拾穗

 

【詩十九題註「大衛的詩,交與伶長。」

         在這首讚美詩�堙A大衛思想到神在自然啟示�堛犖a耀(1~6),也思想到祂在律法之特殊啟示�堛犖a耀(7~9);這特殊的啟示足以滿足人類屬靈的需要(10~14)。―《詩篇雷氏研讀本》

         這是一首讚美詩,由兩部分組成:16節述說神所造穹蒼的偉大;713節講神賜以色列人律法的完美,二者都是神的榮耀。前者為神在自然界的作為,屬“自然啟示”;後者為神默示的語言,屬“超然啟示”。――《啟導本詩篇註釋》

         神的榮耀藉著自然與律法啟示。本詩蘊含兩個突出的主題:①1~6節充滿節奏的詩文,表達神啟示的普遍性彰顯于萬有之中;②敘述律法本質的7~11節,及記錄敬拜者回應律法的12~14節,表達成文的神話語之權威與純正性。許多學者討論這首詩的結構:是由兩首詩合二為一,還是兩個主題在一首詩中表達。不能確定,也沒必要確定。羅118及其後的辯證引用這首詩的思想:在神所造萬物中,能清楚地發現神永遠的權能與神性。這首詩蘊含的神學思想與文學造詣非常卓越。 ――《聖經精讀本》

         詩篇第八篇可能是大衛同時所作,這兩篇可並讀。──《聖經綜合解讀》

       序言—— “大自然和聖經的啟示都彰顯神的愛”(《喜樂的泉源》第9)。這也可以說是本詩的格言。本詩可能是一首最著名的大自然詩歌。默想神在大自然和的律法中如何啟示自己,會令人感恩不盡。大衛在本詩的前六節裡(見《證言》卷四第15)說明他從神所造之物中看到的榮耀;在第7~10節中,他表達了神在律法中所顯現的榮耀;在第11~13節,他討論了這些真理對品格和行為的影響;在第14節,他祈求擺脫罪惡。讀者幾乎可以看到作者站在穹蒼之下,面對朝陽,以本詩高昂的旋律讚美耶和華。哲學家康得可能是思考著本詩而寫出了以下的話:“有兩件事物使我的心充滿聖潔的敬畏和越發增長的驚奇。一件是使我們顯得無限渺小的星空奇觀;一件是把我們這些有智力的人類提高到無限尊嚴的道德律法”。約瑟夫·艾迪生的《創造奇功》:“仰觀天空,浩大無垠,”是在本詩的理念的之上進行發揮的。海頓出於靈感的力作清唱劇《創世記》第一部分結束時的合唱《諸天述說》,就是以本詩的頭幾節為主題的。── SDA聖經注釋

 

【詩十九1「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

         “諸天”指覆蓋大地的藍天,與“穹蒼”同義,天空滿布日、月、星辰,向住在地上的人類傳揚造物主的奇妙。但它們只是造物,人的命運在神手中,不由它們操握。宇宙運行規律嚴明,絲毫不爽,這種自然秩序正是神的道德秩序公正、信實的見證。――《啟導本詩篇註釋》

    神所造的宇宙,如一部展開的書,是世界人人都能讀的。從這書中可以明明知道神是創造者,所以有人說天文家沒有無神主義的,就是有,他們的數目必不多,因為天文家察看諸天和神所造的穹蒼,就不能不承認有一位創造者。── 包忠傑《詩篇註解》

         「諸天」:SH 8064,「天」。原文是複數形態,以色列人認為地面上方有許多層的天。

         「述說」:SH 5608,「描述」、「詳述」、「宣佈」。

         「穹蒼」:SH 7549,「天空」、「廣闊的地方」。希伯來人認為是穹蒼是固態的,支撐著上面的「水」。

         「他的手段」:「他手所做的」、「他手的作為」。──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諸天。就是我們眼前的宇宙,包括太陽,月亮和星星(見創118914161720)

  榮耀。神的榮耀包括智慧,能力,技巧和慈善。用肉眼觀察一下穹蒼,就能體會到神的榮耀。用現代高倍數的望遠鏡觀察宇宙,更能得到何等多的啟示啊!

  穹蒼(raqia`)。可能源於古代的觀念,認為諸天是固定的拱形結構。諸天的輝煌和秩序否定了進化的理論。諸天不是偶然產生的,而是神所創造的。諸天的壯麗和佈局證明神的存在。藉著諸天,神甚至讓外邦人認識,“叫人無可推諉”(11920)神通過所造之物對外邦人的心說話。2~4節加強了這種觀念。── SDA聖經注釋

 

【詩十九1~2這個被創造的宇宙,日日夜夜播放靜寂而有力的交響樂,宣揚創造者的榮耀。參看羅馬書一章20節的腳註。―《詩篇雷氏研讀本》

 

【詩十九1~4 大自然啟示神】埃及的《因辛埃蒲草紙》(Papyrus Insinger;這是一篇兩約之間時代的著作)評述說,一位神祇每日都令世人得悉他隱藏的工作。在接下來的二十行中,作者多方形容自然界的運作,是由這神祇創造,並且亦與這啟示有關。列舉的創造工作包括了光明和黑暗,年、月、日,夏季和冬天,星座,生育過程,睡眠,以及世代的接續。──《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十九1~6讚美神創造了諸天:浩瀚無際的穹蒼無休止地見證神的大能,雖然聽不見它們的聲音,但它們無聲的見證卻是最有能力,達到地球每一角落。――《串珠聖經註釋》

         舊約的天體觀。觀看宇宙萬籟,基督徒對造物主的智慧感到驚奇與歡欣。察看舊約,不同於古代近東神話、崇拜日月星辰的國家,以色列將天體視為彰顯神威嚴與權能的被造。古代近東神話也未論及人的存在。人是神創造與救贖的中心。視自然界為彰顯神榮耀的被造,認為惟有人是世界的中心,這是獨特的自然觀、宇宙觀。 ――《聖經精讀本》

         當我們遠離城市、仰望星空的時候,就會讚歎造物主的大能和智慧。「自從造天地以來,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借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羅一19)。神讓宇宙成為一本大書,人無論說何種語言,都能借著觀測神偉大的創造來認識祂。所以神把地球放在一個巧妙的位置上,使這個人類最好的生命家園,也成為最好的宇宙觀測站:太陽系恰好位於銀河系中�甯P和星雲密度稀薄的區域,而在岩石行星裡只有地球有透明的大氣層。若不是神這樣巧妙的安排,人類有再好的天文望遠鏡,也看不清宇宙的面貌。──《聖經綜合解讀》

 

【詩十九2「這日到那日發出言語,這夜到那夜傳出知識。」

         發出言語:不能抑制地持續發聲,意味高聲歌頌神的權能與奇妙手段。 ――《聖經精讀本》

    發出一詞,是指泉水不可抑制的湧出,因此也許意指每一日都反映出創造主心思無邊的變化。約伯記將這個主題予以擴大,尤其是第三十七與三十八章描述天空景象的篇章。「知識」與「夜」十分相配,因為若非借著夜晚的星空,人恐怕惟有到現代,才會發現宇宙並非一片空白。──《丁道爾聖經注釋》

         「諸天述說神的榮耀」(1),但人只有調對了心靈的頻道,才能聽得懂「諸天」所默默見證的「言語」和「知識」(2)。天文學家開普勒因為深信神按照完美的數學原則創造宇宙,所以才能從浩瀚的觀測資料中總結出行星運動三大定律。人若不肯承認宇宙有一位創造者,無論怎麼鑽研,最終只能是鑽到死胡同裡。──《聖經綜合解讀》

         「發出」言語:SH 5042,「湧出」「發出」、「冒出」。

         「傳出」知識:SH 2331,「宣告」、「使知道」。──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這日到那日。一天一天在述說神大能的故事。連續不斷的見證一定會使人感動。這奇妙的故事沒有停止和改變。

  發出。直譯是“持續地冒出”。

  這夜到那夜。本節的後半部分強調無窮盡的概念。關於夜晚的星空,見詩83注釋。── SDA聖經注釋

 

【詩十九2~4諸天不語,但卻象湧泉一樣不斷說話。人不問說何種語言,看見造物應該可以“聽懂”發出的信息。穹蒼好象一本大書,把認識神的知識晝夜宣揚。“量帶”亦作“聲音”。神的造物中此處特別提到太陽。古代人視太陽為神祇,米所波大米人且把日神當作頒賜法律、主持人間公道的神。4節說太陽其實也是神的造物,人應敬拜的事造物主,而非太陽。太陽休息時住神預備的“帳幕”。白天工作不息,把熱能供給全地。――《啟導本詩篇註釋》

 

【詩十九3「無言無語,也無聲音可聽。」

         溝通並非通過言語。―《詩篇雷氏研讀本》

    近代譯本翻譯出了原文「無言之語」的矛盾表達,與AV的譯法不同,這是正確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193描述自然界不斷發言,但又無聲無息的矛盾狀況。──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十九4「他的量帶通遍天下,他的言語傳到地極。神在其間為太陽安設帳幕。」

         “他的量”指他的聲音。“在其間”。即在諸天。―《詩篇雷氏研讀本》

         「量帶」:古譯本作「聲音」。――《串珠聖經註釋》

         無聲的沉默比任何雄辯更具說服力、迴響在全地。保羅引用本句描述福音傳遍整個宇宙(108)。安設帳墓:原文為“固定蒼天”,指神創造穹蒼,在其間陳設太陽。 ――《聖經精讀本》

     RSV所重複譯的(聲音voice,和合:量帶)是一種猜測,不僅顯得累贅,而且七十士譯本(為羅十18所引用)也不支持此譯法,它在第4節是用一個「聲音」的同義詞(「呼喊、聲響」)。因此可以譯為:「他們的喊聲傳出去……」。這種同義詞來翻譯此處的希伯來文,是可以說得通的,原來這字常見的意思為「線」(AVRVRSV小字)。第4節中段平行的名詞,言語,支援「呼喊、聲響」的譯法,而不支持「線」的譯法;雖然後者是指這些見證不受任何界限所限制,則也頗有道理(參林後十13)。韋瑟建議:這字是指「他們的錘線」,也就是意味「他們的律法」,但這種解釋未免將這些自然現象賦與太特殊的角色以突顯、強調的筆法,介紹「太陽」,成為這一幕的主角;它歡騰而莊嚴,卻又是順服的。神已經定規它安居的所在(4c),以及它賓士的「路」;整個天空不過是它的「帳幕」和軌道。──《丁道爾聖經注釋》

         「量帶」原文是「準繩、繩子」,形容聲音。保羅引用本節說明福音的普世傳播(羅十18)──《聖經綜合解讀》

         「量帶」:SH 6957,「繩」、「準繩」、「測線」。

         「它的」:原文是複數形態,指「自然界的受造物們」。──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量帶(qaw)。用來測量地界。七十士譯本是phthoggos(“聲音”或“言語”),可能是把原文當成qol而不是qaw;故英文RSV版譯為“聲音”。如果按第一個意思來理解,“量帶”只是指世界範圍內神創造的信息。如果按第二個意思來理解,qaw是與本節後半部分的“言語”平行的,所以很可能是強調第3節中莫可言喻但又顯而易懂的聲音。“對於希伯來人來說,這個世界似乎充滿龐大的交響樂隊的樂聲。這是無言的感恩頌,讚美創造主和生命的維持者”(鮑德溫)。保羅引用了本節的部分內容,來說明福音在普世範圍內的傳播(1018)

  (be)。據烏加列文獻的用法可譯為“從”(見本書第618619)。這句就成了“他們的呼叫來自全地;他們的言語來自地極”。

  在其間。在諸天。

  帳幕('ohel)。詩人在諸天的奇觀中提到了太陽,不是作為崇拜的對象,而是作為神的創造。他把太陽擬人化了,說他白天住在創造主在天空中所提供的帳篷裡。第四節的最後一句實際上是屬於第五節的。參哈311── SDA聖經注釋

 

【詩十九4~6特別提到太陽;中東古人常敬拜太陽,但詩人指出太陽不過是受造物,彰顯造物主的權能。――《串珠聖經註釋》

         194~6描述神所創造的太陽奇妙的存在,萬物都獲得太陽的熱氣。這是為了後面神自己的律法來鋪路。神自己的律法本該比被造物太陽更奇妙。

         以色列附近的民族,多半把太陽當成是神來敬拜。而此處太陽扮演被造物,神為之預備居所,又為它指定道路。所以太陽雖然奇妙,但更是述說背後造物者的奇妙。

         194~6描述神所創造的太陽,就印證 191~3的矛盾描述:沒有聲音卻不斷傳播。──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十九5「太陽如同新郎出洞房,又如勇士歡然奔路。」

         “新郎”、“勇士”都是形容太陽為大地工作的樣子。新郎出洞房滿面光彩,勇士奔路迅捷如飛。――《啟導本詩篇註釋》

         新郎,勇士:比喻太陽每天升起,姿態與亮光富有生機、明朗。 ――《聖經精讀本》

    神在宇宙之間為太陽安設帳幕,照樣神在天上為他的兒子耶穌基督預備了寶座。復活之後就升上去坐在其上,在那裡等他的仇敵作他的腳凳。主耶穌從那裡回來接他的新婦,就必如同新郎出洞房一樣。他來的時候,必如勇士歡然奔路。── 包忠傑《詩篇註解》

         古代許多民族敬拜「太陽」(5)、月亮和星宿(伯三十一26~27;王下二十三5),而現代人不是把它們解釋為偶然的存在,就是轉向占星術。只有聖經指出,「太陽」乃是受造物,只是神的「手段」之一(1),人應該敬拜的是造物主,而不是受造物。──《聖經綜合解讀》

         「歡然」:SH 7797,「歡樂」、「展現喜悅」。──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新郎。把太陽比做新郎。當新郎從洞房裡出來時,充滿活力,光彩和歡樂(見賽6110;賽625)。同樣,當太陽從過夜的洞房(地平線以下)裡出來時,光芒四射,照亮他輝煌的“帳幕”。

  勇士。又把太陽比作勇士。勇士急於要投入比賽。同樣,太陽在黎明起身,要走一天漫長的路程(見林前924~27)── SDA聖經注釋

 

【詩十九5 新郎的洞房】新郎的洞房是一個特別佈置的房室,供初次同房完婚之用。這字在約珥書二16的平行句,也證實了這個理解。初期的拉比猶太教亦如此詮釋這字眼。然而主後七十年聖殿被毀之後,此用語又有了另一個解釋,指舉行正式結婚典禮的帳篷。──《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十九6「它從天這邊出來,繞到天那邊,沒有一物被隱藏不得他的熱氣。」

         就是瞎子也能感受到太陽的“熱氣”。―《詩篇雷氏研讀本》

    主耶穌的恩惠是普遍的。許多人雖沒有領受他的救恩,還是享受他物質和平常的恩典。世人不馬上消滅,乃是出於主的慈愛。不但人類如此,就是物質與畜生也是如此,他們都享受主耶穌恩惠的熱氣。萬物既靠他存在,照樣都必向他負責。沒有一人能隱藏自己,不取神的恩惠。他的生命氣息,都是從神來的,所以不得不向他報恩。── 包忠傑《詩篇註解》

  出來。大衛用詩歌的言語描寫他眼前太陽的行蹤。他不是在寫科學論文。本節試圖表達太陽從早到晚的全部行程。

  沒有一物被隱藏。雖然有許多東西能擋住太陽的光線,但是太陽的熱(地球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卻能透過一切。── SDA聖經注釋

 

【詩十九6 初民對太陽運行的看法】很多古代近東文化都假定太陽每日都循軌道在天際行走。美索不達米亞文獻提到太陽進出天空的門戶。按照這些文獻,所有天體都各自沿著路徑或軌道運行,以橫越天際的帶為代表。埃及材料的文獻和圖像,亦反映了相同的概念。太陽神被描繪為在地平線兩端的進口和出口之間,駕著輕舟橫越天空。──《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十九7「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能蘇醒人心;耶和華的法度確定,能使愚人有智慧;」

         “愚人”。可塑性強的人,很容易被引導朝愚昧或智慧的方向走去。―《詩篇雷氏研讀本》

    律法(to^ra^)是神所啟示旨意的總稱。全備,亦參羅馬書十二2對神旨意的描述。確定是被動式,由此觀之,其含義不僅指本身堅定,也是指它被肯定;參創世記四十二20,「有證據」。法度(`e{d[u^t[)是指其為真理,是神所證實的(參,約壹五9);這名詞也指祂約的宣告(參,出二十五16,及如:申九9)──《丁道爾聖經注釋》

         「耶和華的律法」(7)和「諸天」(1)同樣是神啟示的工具。諸天彰顯了神創造的榮耀,但人若遵行律法,就能彰顯出更大榮耀:就是「神的形象」(弗四24)。正如太陽照亮了物質的世界,供應了物質的生命;律法也照亮了屬靈世界,供應了屬靈的生命。7~14節七次提到神自我啟示的名字「耶和華」。──《聖經綜合解讀》

         「愚人」:SH 6612,「單純」、「天真」。──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耶和華的律法。現在大衛把他的思想,從大自然所顯示神榮耀的莊嚴,永恆和功效,轉到神在律法中更加清晰的啟示。諸天中神榮耀的展示雖然美妙的;太陽,月亮和星星的光輝雖然是壯麗的;但神的律法所指導的品格卻更加美妙,更加壯麗。“神的榮耀在完美和諧的品格中得到最充分的表達”(切恩)

  這裡採用了希伯來語詩歌格律的一種變體。詩行比第1~6節長,類似於《耶利米哀歌》。每行有兩個部分,前者長,後者短,在一個較長的漸強音之後,是一個更短更快的漸弱音。例如:“耶和華的律法全備”(),“能蘇醒人心”()。“耶和華的法度確定”(),“能使愚人有智慧”()。給人以快得喘不過氣來的印象,後來慢到停了下來。詩歌至此宣佈律法的快樂和甜美,以及順從所帶來的“大賞”(11)

  全備。參羅712

  蘇醒(shub)。還有“恢復”的意思(在哀1111619譯為“救”)。律法能使人得到恢復,精力充沛。

  法度(`eduth)。常常譯為“法版”(見出25162122)`Eduth源於`ud(“見證”)。神的啟示就是神的見證。因為這是對自己的品格,本性和命令的確認。

  確定('amen)。“阿門”即源於此。'Amen意為“忠實”,“持久”,“堅立”。

  愚人(pethi)。“年幼無知,容易上當”。孩子般的精神是獲得智慧的首要條件(見太1125)

  在現代猶太教堂的禮拜中,每個安息日早晨讀經者打開《妥拉》時,所宣讀的就是詩1978── SDA聖經注釋

 

【詩十九7 律法和太陽】初民通常視太陽神為正義的神。因此詩人可以很自然地,從耶和華和太陽的關係,轉而談到耶和華藉律法賜與正義。本段形容律法的象喻,很多都與古代形容太陽神的象喻相同。──《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十九7~9描述神的六種特殊啟示。“律法”。即祂所啟示的旨意。“法度”。祂的真理。“訓詞”。即特別的命令。“命令”。有權威的話語。“道理”。原文作畏懼或敬畏,即敬虔地信靠神教導其子民的話語。“典章”。即關乎人類各種處境的決定。―《詩篇雷氏研讀本》

         197~9用了六種說法來描述神律法的奇妙,是常存且對人有幫助的。──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十九7~10神頒律法使人明白神的旨意。律法有全備、確定、正直、清潔等特色,每一特色在敬畏神的人身上都有其功效。律法因此比精金更寶貴,比上等蜂蜜更可口。――《啟導本詩篇註釋》

         119篇一樣,出現很多近義詞,雖各有獨立的內含,並不嚴格區別。研究語意、統觀大意,可將詞語分為:①名詞。律法:指神“所啟示的旨意”,具有廣泛性的用語;法度:指神親自見證的真理(約壹59),也用於明確表現神所立之約的信實。訓詞、命令:指神所顯示的規則、典故。道理:指人對神話語的反應。典章:神針對人的狀況制定的法律性決定。這些詞語都表達啟示的實踐目的——傳達神的心意,引發人的共鳴,深深的信賴和具體的順服;②形容詞。全備:與羅122提到的“神旨意”比較。確定:原文是被動語態,意味確定及被認為確定(4220)。正直:指道德上的正確、純正。清潔、潔淨:(121~4)人的性情完全相反。公義:字面指“真理”,亦意指真實牢固、可以依存。上述形容詞與機靈、不信實的性情全然相反。 ――《聖經精讀本》

  第7~10節是希伯來平行結構最完美的範例。從語法和邏輯上說,各個對稱的平行句工整嚴謹。英文KJV版的譯文基本上表達了原文結構的美麗和順序。

  以下表格概括了7~10節的含義:

法律的名稱

性質

作用

律法

完美

使人醒悟

法度

確定

使人聰明

訓詞

正直

使人快樂

命令

清潔

使人眼亮

道理

潔淨

存到永遠

典章

真實

全然公義

  上面用不同的語言描寫神啟示的不同方面。參《詩篇》119篇。第7~10節的主題貫穿於詩119篇。

  “律法”源於希伯來詞torah,意思是“教訓”,“指導”(見申319注釋;又見箴31注釋)。就像太陽發光,給物質世界帶來生命,律法也照亮了屬靈世界。又見詩12注釋。

  “耶和華 ”的原文是Yahweh(見本注釋卷一第171172)。除了在第1節用'El (神”)以外,本詩其他地方都用神的名Yahweh(七次)── SDA聖經注釋

 

【詩十九7~14讚美神所頒賜的律法:對於詩人來說,神的律法和創造同樣是神啟示的工具。詩人用了六個名詞來描寫神的律法,詳列律法的功效。既然神的律法如此有效,詩人就在律法的亮光下求神赦免他的罪惡(11~14); 雖然他立志遵守律法,但仍會犯錯,故懇求神寬赦。――《串珠聖經註釋》

 

【詩十九8「耶和華的訓詞正直,能快活人的心;耶和華的命令清潔,能明亮人的眼目;」

         「清潔」:應作「光亮」(參歌610),指神的話指明人所當行的路(參詩119105; 箴623)――《串珠聖經註釋》

    訓詞和命令指出神教訓我們時的準確與權柄,正直是指道德上的正確,或誠實。至於清潔與潔淨,大衛自己的解釋從十二6可見一斑,這與十二1~4正成對比。──《丁道爾聖經注釋》

         有些人害怕信了主會受約束,但神的律法並不是為了捆綁人,而是「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使人的心靈「蘇醒」、眼睛「明亮」,得著真正的「快活」和「智慧」。眼中失去光亮,代表失去生命力(詩十三3,三十八10)──《聖經綜合解讀》

  訓詞(piqqudim)。在《舊約》中出現24次,除3次以外,都譯為“訓詞”。

  快活。神的命令並不苛刻;問心無愧就會快樂。

  命令(miswah)。源於sawah(“命令”,見申61711;詩1196101921323547,等)

  清潔。指人心(244;詩731),人(114),和太陽(610)。正如太陽照耀世界,神的命令也照亮人追求真理的道路。  全備。參羅712

  蘇醒(shub)。還有“恢復”的意思(在哀1111619譯為“救”)。律法能使人得到恢復,精力充沛。

  法度(`eduth)。常常譯為“法版”(見出25162122)`Eduth源於`ud(“見證”)。神的啟示就是神的見證。因為這是對自己的品格,本性和命令的確認。

  確定('amen)。“阿門”即源於此。'Amen意為“忠實”,“持久”,“堅立”。

  愚人(pethi)。“年幼無知,容易上當”。孩子般的精神是獲得智慧的首要條件(見太1125)

  在現代猶太教堂的禮拜中,每個安息日早晨讀經者打開《妥拉》時,所宣讀的就是詩1978── SDA聖經注釋

 

【詩十九8 明亮人的眼目】眼目蒙光照是指生命,因此在某一方面來說,這是人人共用的賜與(箴二十九13)。但律法卻能延伸遵守其命令之人的生命。眼中失去光亮,就是死期將至的意思(詩十三3,三十八10)──《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十九9「耶和華的道理潔淨,存到永遠;耶和華的典章真實,全然公義。」

    敬畏(和合:「道理」)則強調人對祂的話語當有的反應。典章,或判斷(mis%pa{t]i^m),是祂所記錄有關人對各樣狀況下的法律裁決(參十八22的注釋)。真實原文為「真理」,意指可靠。全然公義一詞,其副詞的意思是指「所有的」,即,全都一樣:參NEBJB所譯「每一則都公義」。亨利馬太(Matthew Henry)注道:「它們皆同出一處」。──《丁道爾聖經注釋》

         人的道德、法律、哲學和潮流都有太多偏離真理的摻雜,雖然不斷改善,卻永遠不能臻至完美。神的話語卻是「全然公義」(9)的真理,不需要「與時俱進」,可以「存到永遠」(9)──《聖經綜合解讀》

         「道理」潔淨:SH 3374,「敬畏」、「崇敬」。──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道理(yir'ah)。意為“懼怕”(見拿110),“畏懼”,“敬畏”(見詩21157)yir'ah與“服侍”,“敬拜”基本上是同義詞。人可能會“離棄全能者,不敬畏神”(614);應該傳授“敬畏耶和華的道”(3411)。這是“智慧的訓誨(1533)。敬畏神的人也會尊敬和遵守的訓言

  潔淨。神的崇拜不帶有迦南宗教的汙穢儀式。

  典章。即公正管理的規則。神認定的律法是公正的(見出211;詩9716)

  真實。直譯是“事實”。  全備。參羅712

  蘇醒(shub)。還有“恢復”的意思(在哀1111619譯為“救”)。律法能使人得到恢復,精力充沛。

  法度(`eduth)。常常譯為“法版”(見出25162122)`Eduth源於`ud(“見證”)。神的啟示就是神的見證。因為這是對自己的品格,本性和命令的確認。

  確定('amen)。“阿門”即源於此。'Amen意為“忠實”,“持久”,“堅立”。

  愚人(pethi)。“年幼無知,容易上當”。孩子般的精神是獲得智慧的首要條件(見太1125)

  在現代猶太教堂的禮拜中,每個安息日早晨讀經者打開《妥拉》時,所宣讀的就是詩1978── SDA聖經注釋

 

【詩十九10「都比金子可羡慕,且比極多的精金可羡慕;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密甘甜。」

詩人一步一步的感覺,神的話更寶貴。先是比金子更好,又進一步就是說極多的金子。末了,他又進一步,就是比精金更可愛的。金子乃是極其寶貴的意思。但是神的道在聖徒的內心中,非常甘甜,所以只好用蜜來比較。── 包忠傑《詩篇註解》

         有些人覺得神的律法是苦軛,覺得每天讀經是重擔。但神卻要我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詩三十四8)。當我們堅持每天讀經,並且思想、遵行的時候,就會發現許多事物不再成為生命的捆綁,許多難處不再成為生活的阻擋,因此才會從心裡體會到,神的話語「比金子可羡慕」、「比蜜甘甜」。──《聖經綜合解讀》

         「可羨慕」:SH 2530,「值得追求的」。──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精金(paz)。“純金”。本節的第一個“金子”是強調的。人們十分珍視神,但藉著遵守神的訓言而獲得的屬靈財富,要遠勝過物質上的財富。

  蜂房。譯為“蜂蜜”更好。蜂蜜是自然界中最甜蜜可口的物質之一。就希伯來人而言,蜂蜜象徵一切美味佳餚。神的訓詞對於心靈來說,則比蜜更甜。“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是美善”(348)。人也許會厭膩蜂蜜,但決不會厭膩順從神旨意的快樂。對於詩人來說,神的律法不是重擔,也不是苦軛。── SDA聖經注釋

 

【詩十九10 精金】「精金」的象喻古代近東其他文化也有使用。例如在托勒密王朝(Ptolemaic Dynasty)時代,埃及埃德富的廟宇就有好幾個門戶刻了如下的字樣:「無論誰進這門,都要謹慎不帶著不潔進入,因為神喜愛潔淨,勝於數以百萬的財產,或數以十萬計的精金。」譯作「精金」的字眼意義頗為隱晦(這是一個字,不是一個形容詞加一個名詞)。它可能是指一個等級或一個種類的金子,如:紅金(red gold)或白金(white gold)等合金。──《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十九10 比蜜甘甜】蜜是自然的出產。大部分經文中的「蜜」都是指棗椰樹果子的甜汁,不是蜂蜜。由於當時沒有食糖,蜜就成為了最常用的甜味劑。赫人雖然成功地馴養蜜蜂,並且在獻祭中使用蜂蜜(迦南人亦然),在以色列卻沒有類似的證據。在聖經之中,蜜與其他農產同列(見:代下三十一5)。本節第三句話(「比蜜甘甜」)有可能是指棗蜜,但最後一句卻肯定是指蜂蜜,因為同時提到這蜜是蜂房下滴的。──《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十九11「況且你的僕人因此受警戒,守著這些便有大賞。」

    6c節提到「沒有一物被隱藏」,本段是從靈性方面的呼應。這個事實不僅藉宣告陳明,更以大衛因著聖經的祝福(1011b)和警告(11a)而興起的覺醒,作為鮮活的例子。──《丁道爾聖經注釋》

 

【詩十九11~13人性軟弱,容易犯錯,因此祈求神赦免他隱而未現的罪。故意去犯是難赦的大罪,拜偶像便屬此罪。――《啟導本詩篇註釋》

         不犯罪「便有大賞」(11),神的要求實在不能算高。但若不依靠聖靈,我們的肉體生命實在是太難不犯罪了。更可怕的是陷在罪中而不自知,表面上是「任意妄為」(13),實際上是被罪「轄制」(13),成為罪和死亡的奴僕。──《聖經綜合解讀》

         然而神並不要人只停留在不犯罪上,而是要活出在神面前「蒙悅納」的人生。願我們時時在神面前反省自己:我們「口中的言語」和「心裡的意念」,是蒙神悅納的馨香之祭?還是來自地獄的火焰(雅三6)──《聖經綜合解讀》

         1910~13顯示出大衛雖然是君王,但仍然知道自己不能自大驕傲,也知道人常常無法察覺自己的錯誤。因此他求神保守他不要驕傲,這樣才能躲過大罪。我們是否也有這種自覺?──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十九11~14大衛的個人反應。1~10節談論萬有彰顯神的威容及神話語的堅固性,本段記錄大衛的個人反應。對神無所不在及話語的純全,大衛並未止於情感的感動,而決志以上述事實為自己生命的中心。 ――《聖經精讀本》

  在第11~14節,大衛把本詩前面的真理,運用於自己的品格和行為。── SDA聖經注釋

 

【詩十九12「誰能知道自己的錯失呢?願你赦免我隱而未現的過錯。」

         “錯失”和“隱而未現的過錯”指無知的罪。參看利未記四章2節的腳註。―《詩篇雷氏研讀本》

    認出有過錯會隱藏,不是因為太小而看不見,乃是因為它太特殊,無法登錄。──《丁道爾聖經注釋》

         「錯失」和「隱而未現的過錯」不是故意抵擋神(12),而「任意妄為的罪」就是故意抵擋神。「任意妄為」原文是「自大的、驕傲的」。──《聖經綜合解讀》

         「錯失」:SH 7691,「錯誤」。

         「任意妄為」:SH 2086,「自大的」、「驕傲的」。──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知道。或“辨識”。

  錯失(shegi'oth)。該詞只出現在這裡。詞根是shaga'。和shagah一樣,意為“不是明知故犯”。鑒於神命令的廣泛要求,我們可能無意中犯下許多錯誤。這就是本節後半句“隱而未現的過錯(見詩1392324)。犯錯的人和外人可能都不知道。詩人祈求擺脫“隱而未現的過錯”(1912),“任意妄為的罪”(13),以及口中的言語、心中的意念上的罪(14)。當我們看到別人的過錯時,我們往往被自己隱藏的罪所困擾。── SDA聖經注釋

 

【詩十九12 隱而未現的過錯】初民相信神明與人所知的相比,有更多的規條、要求、限制。在某個「對每位神的祈禱」(Prayer to Every God)中,來自亞述的崇拜者列出了一連串可能犯上的罪行(吃了被禁之物,我不知道;踏入了禁地,我不知道),祈求饒恕隱而未現者,因為是無知而犯的。此外,美索不達米亞稱為「希古」(shigu)的懺悔禱文亦多次提到犯者不知的罪,並祈求赦免。埃及人也很關注這一點,通俗文字時代(Demotic)的智慧文學作品(《因辛埃蒲草紙》),也記載了作者懇求赦免無知而犯的罪。──《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十九13「求你攔阻僕人不犯任意妄為的罪,不容這罪轄制我,我便完全,免犯大罪。」

         “任意妄為的罪”是故意犯罪。參看民數記十五章3031節的腳註。―《詩篇雷氏研讀本》

    1213節參照民數記十五27~36,那裡表面上是一件小事,由此更可強調出神鑒察人動機的嚴重性。猶太人有一警語,提出一針見血的忠告:「不要說:『我犯了罪,又遭到了什麼呢?』……不要對贖罪過分有信心,以致你罪上加罪」(傳道經五45)──《丁道爾聖經注釋》

  任意妄為的罪。指明知故犯。與“錯失”,“隱而未現的過錯”不同。

  轄制。參詩119133;約83236;羅614;加51

  免犯大罪。原文沒有加冠詞。── SDA聖經注釋

 

【詩十九14「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阿,願我口中的言語,心裡的意念,在你面前蒙悅納。」

         詩人向神獻上這首讚美詩當作馨香之祭。“磐石”看十八2;“救贖主”參《約伯記》十九25。按律法人有照顧不幸近親的義務,若為他人所殺,且有報仇的責任。以色列人為神選民,因此神是他們的至近親屬。――《啟導本詩篇註釋》

         「救贖主」:原指至近的親屬,有保護和照顧的義務。由於神揀選了以色列民, 成了詩人的至近親屬。――《串珠聖經註釋》

         本篇詩的結尾不是停在避免犯罪,而是向神獻上心靈的祭,這是人心對神自己的話最恰當的回應(參何十四2)。蒙悅納這個詞常出現在獻祭的情況中,所以很可能是這裡的意思。而此處對神的稱呼,不是罪人的控訴者,或審判者,而是他的避難所(我的磐石)和鬥士(我的救贖主,如:利二十五25;伯十九25)。這位罪人可以自稱為「的僕人」(1113):因為憑著聖約,他是屬於神的,而律法先肯定聖約的存在。──《丁道爾聖經注釋》

         心裡的「意念」:SH 1902,「默想」、「秘密圖謀計劃」。

         1914是個特殊的結尾,顯出作者只希望自己的言語與意念能蒙神悅納。神的悅納是作者的終極關懷。我們也是這樣想的嗎?──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蒙悅納。在詩歌的結束,詩人求主接納他口中的言語和心中的意念。他所求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清潔的言語和思想。這個祈禱總的來說是普遍性的,為所有的人樹立了榜樣。

  磐石。見詩181注釋。

  救贖主(go'el)。“拯救”(見得220注釋)。神是我的救贖主,把從罪的權勢下把我拯救出來(見詩7835;賽14章;賽411443章等)── SDA聖經注釋

 

【思想問題(19 20)

 1 詩人讚美神的創造和律法,今日基督徒在教會生活中有這兩方面的讚美麼?當你參與整體會眾的讚美時,你是否如詩人般投入呢?你對神的話是否如此尊重?

 2 神的創造和話語(律法)是 啟示的工具,若只有前者的啟示,足夠嗎?要使人認識神,我們須傳講那一方面的啟示?神的話有什麼功能?

 3 當你身處的社會或國家發生動亂,你的教會有否為政治領袖禱告?參提前21~3

  ──《串珠聖經注釋》

 



跟著我們: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