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a Todo Logo
聖經-註釋
- 廣告 -



約書亞記 19 - 章例證與靈感集錦

約書亞記 19

 

約書亞記第十九章拾穗

 

【書十九1為西緬支派的人,按著宗族,拈出第二鬮。他們所得的地業是在猶大人地業中間。

         因為與巴力·毗珥連合而遭瘟疫(民二十五915),西緬支派的人口從59,300人劇降到22,200人(民一23;二十六14)。猶大與以色列南北分裂時,西緬支派可能有許多人散住在北方(王上十一31;代下三十四6),剩下的逐漸被猶大支派同化(代上四39-43;代下十五9)。這個支派沒有出過任何重要的人物。──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19 開頭講的是西緬支派所得土地的位置( 19:1 )和城邑( 19:2-9 )。這個支派所得的土地被形容為「在猶大人地業中間」( 19:1 ), 創 49:5-7 記載了雅各的詛咒「西緬和利未都要散開分居在以色列的地中」( 創 49:7 )。分地以後,聖經很少再提到西緬支派,此這支派可能很早便被猶大同化,只餘下原有屬地的名稱給人緬懷。本段的城市大都在尼革(「南地」),其餘兩個(以帖、亞珊)在薩非拉(「高原」,見:15:21-32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在猶大和約瑟的子孫分得產業以後,約書亞曾下令將剩下的土地分成七份(18:4~6)。但如果想要讓每一個支派都得到滿意的一份,土地顯然是不夠了。土地的地形也不太可能均分成七份。既然猶大支派得到這麼大的一份,也許有人提出要他們與其他支派分享。接著抽籤就輪到西緬支派。起初以色列人可能認為分給猶大的土地已經夠大的了。但如果以色列人佔領神應許給他們“從埃及河直到幼發拉底大河之地”(15:18;申11:24)的所有土地,猶大支派就能保住他們的全部份額。然而以色列人疏忽和滿足於現狀。他們的邊界就得按照他們的信心而定。如果我們憑著信心嘗試為神做更大的事,我們就能從祂那裡獲得更多。這些事“寫在經上,正是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林前10:11)

  從西緬的簽中我們可以看出神如何引導土地的分配。由於西緬和利未對示劍人的屠殺(34),雅各在他的臨終預言中說要使他們散居在以色列人中間(49:7)。上面已經提到利未人沒有自己的土地,只是散居在各支派的城鎮中。西緬支派則要居住在猶大的境內。這個支派還得進一步分散。到了羅波安的時代南北分裂之際,雖然他們歸屬北方十個支派,但因其土地在猶大王國,故還是得不到他們的份。從此他們就分散在以色列人中。經文中很少提到西緬支派。他們中間沒有出過士師,先知或其他重要人物。這一支派一定被猶大支派同化了。他們的特徵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經消失了(見創49:7)。──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1~9西緬得到猶大領土的南部為產業,應驗了雅各的預言。參看創世記四十九章5節的腳註。西緬最後移居北部,而其領土跟猶大的領土合併。參看列王紀上十一章13節的腳註。“過多”(9節)即太大。――《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西緬所得之地:西緬支派的邊界未有清楚列出;所占地是在猶大支派以南的南地。――《串珠聖經注釋》

         西緬支派的產業: 西緬支派所分得的產業在猶大支派的地業中間。這似乎是靠著拈鬮與在分配過程中進行調整所得的結果。因猶大支派的領土過於寬闊,故能將一部分產業拿出來分給在12支派中人口最少的西緬支派。據民1章與26章的兩次人口普查的記錄來看,西緬支派在曠野生活中失去了一半以上的人口。這些人是因在巴力毗珥事件中所犯之罪而受到懲罰而死的,因為那次犯罪的主謀是西緬支派的族長心利,且在那次事件之後,西緬支派的人口減少了一半以上(25:14,15;26:14)。總之,西緬支派在曠野生活期間受到了嚴重的打擊,似乎已難以作為一個支派而存立。西緬人居住在猶大境內之後,逐漸被猶大支派所同化(21:9;1:3,17-19),到希西家王執政時,似乎已分散居住在猶大的各處(代上4:39-43)。這就應驗了雅各對西緬支派的預言(49:5-7)――《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1-9節是西緬支派產業的範圍,位於猶大支派境內,有些城邑與猶大支派共有,應驗了雅各的預言「我要使他們分居在雅各家裡,散住在以色列地中」(創四十九7)。具體位置和範圍參見地圖。──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書十九1~9 西緬的分西緬的領土被形容為「在猶大人地業中間」,故此這支派可能很早便被吞併或同化,只餘下原有屬地的名稱給人緬懷。本段的城市大都在尼革(「南地」),其餘兩個(以帖、亞珊)在薩非拉(「高原」,見:書十五2132)。上文沒有討論過的城市中,伯瑪加博「戰車之家」和哈薩蘇撒「馬匹村」可能只是綽號,不是地名,或許亦即是麥瑪拿和三撒拿(書十五31)。——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九1~51土地分配以約書亞得產業而告終: 本章記錄了結束領土分配的過程,剩餘的六個支派分得產業之後,最後約書亞得到了自己的產業。在這裡,作者並沒有清楚地記錄各支派的地界,尤其沒有說明西緬與但支派的境界,只記錄了他們所得之城。當時的以色列百姓都熟知分配的過程,前文也詳細地記錄了其它支派的分配狀況,因此,本書作者似乎不願再進行詳細說明。至此,照著神的應許,迦南地被公平地分給了十二支派,剩下的就是為利未子孫準備居住的處所(21)――《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19 講了其餘六個支派分得的土地。除了西緬支派(在南方)和但支派(在中部)以外,其餘四個支派均在北方。──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九2他們所得為業之地,就是別是巴(或名示巴)、摩拉大、

         「別是巴」(2節)是亞伯拉罕和以撒挖井的地方(創二十一31;二十六33),也是雅各年輕時居住的地方(創二十八10),是南地的主要城市,也是到曠野之前的最後一個主要城市。別是巴的井在1917年收復耶路撒冷的戰爭中起了關鍵作用,那場爭戰使耶路撒冷和聖地脫離了奧斯曼帝國400年的統治,奠定了1948年以色列複國的基礎。──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別是巴」:是迦南地最南端的城市,以撒曾經在此築壇創 26:23,25 ,字義是「七倍盟誓之井」。

         「示巴」:字義是「七」。七十士譯本(LXX) 作「示瑪」(Shema)。經文似乎有訛誤,因為「示巴」重覆了前面名字的後半。若保留「示巴」(或「示瑪」),那名單就有14座城,與 19:6 的總結不符合。

         「摩拉大」:字義是「出生」或「賽跑」。──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他們所得為業之地。作者列舉了分給西緬支派的十七座城,其中十三座主要在南地,另外四座在設非拉,但南地和設非拉的界線不是很清楚。作者沒有為這個支派劃出明確的界限,因為他們沒有分得足夠多的領土,而只是在本屬猶大的區域中獲得了一些城鎮和周圍的地區。這些城鎮中有許多是與猶大支派共同擁有的。所以有時屬這個支派,有時屬那個支派。

  別是巴(或名示巴)。代上4:28在列舉西緬的城市時沒有提示巴。亞伯拉罕的別是巴(“誓約的井”)就是這裡的別是巴,在希伯侖西南約43.6公里處。後來到了以色列君主時代,別是巴城在西巴丘(Tell es~Seba )以東5公里,距希伯侖有39.7公里處。

  2~6節的十三座城,和第7節的四座城中,只有別是巴的位置得到了確認。──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3哈薩書亞、巴拉、以森、

         「哈薩書亞」:「哈薩」二字原文為「圍起來的空地」的意思,大概西緬族在南部過著半遊牧的生活。――《串珠聖經注釋》

         「哈薩書亞」:字義是「豺狼村」。

         「巴拉」:字義是「女主人」。可能是馬索斯遺址附近的圖盧默德巴(Tulul el~Medbah

         「以森」:字義是「骨頭」。──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九4伊利朵拉、比土力、何珥瑪、

         「伊利多拉」:就是 15:30 的「伊勒多臘」,原文完全相同,字義是「神的世代」。

         「比土力」:字義是「神毀壞」或「屬神的人」。

         「何珥瑪」:字義是「庇護所」。──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九5洗革拉、伯瑪加博、哈薩蘇撒、

         「伯瑪加博」與「哈薩蘇撒」:可能分別是「麥瑪拿」和「三撒拿」(參15:31)。――《串珠聖經注釋》

         「洗革拉」:字義是「迴繞」。

         「伯瑪加博」:字義是「戰車之家」。

         「哈薩蘇撒」:字義是「馬村」。──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洗革拉。可能是庫威夫丘(Tell el~Khuweilfeh ),在迦薩東南,別是巴和底壁之間。這座城雖然給了西緬支派,但要麼他們沒有佔領,要麼後來失去了。因為大衛在逃避掃羅的時候,非利士王亞吉把這座城送給了大衛(撒上27:6)

  伯瑪加博,哈薩蘇撒。哈薩蘇撒可能就是薩拉蘇森(Sbalat Abū Sûsein )。這兩座城可能位於通往埃及的南北大道上。其名字暗示它們可能是喜克索斯或後來的所羅門存放戰車和馬匹的地方(王上10:26)。前者意為“車城”,後者意為“馬村”。──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6伯利巴勿、沙魯險,共十三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伯利巴勿」與「沙魯險」:可能分別是「利巴勿」和「實忻」(參1532)。

          沙魯險乃扼守以色列地南面通往埃及大路的重鎮。――《串珠聖經注釋》

         「伯利巴勿」:字義是「母獅之家」。

         「沙魯險」:字義是「恩典的避難所」。──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沙魯險。在巴勒斯坦到埃及的主要通道上。就是現在的法拉丘(Tell el~Fâr`ah ),有喜克索斯人,埃及人和羅馬人堡壘的重要遺跡,位於迦薩以南約24公里處。──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7又有亞因、利門、以帖、亞珊,共四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亞因」:字義是「泉水」。

         「利門」:原文與 15:32 的「臨門」一樣,字義是「石榴樹」。參 亞 14:10 ,可能是別是巴東北13公里的哈裡夫遺址(Tel Halif)。

         「以帖」:字義是「豐富的」。可能是阿特爾廢墟(Khirbet el~'Ater)。

         「亞珊」:字義是「煙」。──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九8並有這些城邑四圍一切的村莊,直到巴拉比珥,就是南地的拉瑪。這是西緬支派按著宗族所得的地業。

         「巴拉比珥」:字義是「井的女主人」。此地可能與 15:24 的「比亞綠」相同(見 代上 4:33 的巴力),其位置大概是在別是巴的東鄰。

         「南地的拉瑪」:很可能是一個專有地名「拉瑪尼革夫」意義是「南地的高地」。──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九8 巴拉比珥此地可能與十五章24節的比亞綠相同(見:代上四33的巴力),其位置大概是在別是巴的東鄰。「南地的拉瑪」一語(即「尼革的高地」)表示這是一個邱壇,或進行祭儀的地點(見:撒上三十27;和合本:「南地拉末」)。——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九9西緬人的地業是從猶大人地業中得來的,因為猶大人的份過多,所以西緬人在他們的地業中得了地業。

         西緬支派的地在南方,位於猶大支派所得的地業中間。西緬沒有專屬於自己支派的土地(創四十九57)。此後,聖經中很少再提到西緬支派。――《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 19:9 解釋了為什麼西緬支派所得土地會在猶大支派之內,因為猶大原本分地似乎太大了。──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當時他們認為太多了。但如果他們憑著信心展望將來,就會覺得這並沒有超過他們在神的祝福下所需要的。但以色列人這時開始忘記神對於他們的計畫,安於現狀了。神暫時允許了作出調整。但即使計畫改變了,他們仍有權利去擴展領土,直到重新覺得需要得到這一切。當我們忘記神對我們的計畫時,我們的眼光就會變得狹窄和自私。我們成就的少是因為我們嘗試的少。我們嘗試的少是因為我們太容易依靠自己的血肉之軀,而不依靠神大能的膀臂。──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10為西布倫人,按著宗族,拈出第三鬮。他們地業的境界是到撒立。

         「撒立」:在西布倫境之盡東南部,在拿撒勒東南八公里(五英里)。――《串珠聖經注釋》

         「西布倫地」將成為福音的起源地(太四15-16),主耶穌成長的拿撒勒就在西布倫境內,「從前神使西布倫地和拿弗他利地被藐視,末後卻使這沿海的路,約旦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得著榮耀」(賽九1),應驗了摩西的預言:「西布倫哪,你出外可以歡喜」(申三十三18)。──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撒立」:字義是「生還者」。可能是拿撒勒東南五哩的沙杜德遺址(Tell Shadud),是西布倫地業西邊的定位點之一。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第三簽。這些支派被召上來,要麼是按照神藉著雅各的所定的順序,要麼按抽籤這樣定的。雖然西布倫比以薩迦小,但按照雅各的祝福(49)和摩西的預言(33),他排在以薩迦前面。這種優先權也體現在土地的分配上。根據雅各的預言,希布倫必“住在海口”,“成為停船的海口”(49:13)。約瑟弗斯說(《上古史》VI.I.22),他們的領土從基尼烈海延伸到迦密和地中海。但根據《約書亞記》的描述,他們的邊界不大可能延伸到地中海。

  既然瑪拿西支派與亞設支派接壤(見書17:10),西布倫的疆界就不太可能延伸到地中海。也許西布倫是經亞設地界,或從包括迦密山北部海灣地區在內的走廊而通往大海的。預言說西布倫的子孫將住在海邊,可能是通過他們與亞設支派的協調來實現的。這樣,西布倫支派就很容易來到港口,接觸到富庶的市場。據說在他們的境內有一條古代的貿易通道,叫做“海洋大道”。

  到撒立。與七十士譯本相同。但梵底岡抄本為“伊思戴克柯拉”( Esedek Gola )。敘利亞譯本為“亞實突”,但不可能是非利士的亞實突。有些手稿為撒都德(Shadud),意為“廢墟”。在埃斯德賴隆平原北邊、拿撒勒西南7.2公里處有一大片廢墟,叫做撒都德廢丘(Tell Shadûd)。──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10~16“西布倫”分得下加利利四面被高地包圍的土地,其中包括拿撒勒,而且有貿易路線橫過。――《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西布倫所得之地:包括耶斯列谷之西部及下加利利的中段。――《串珠聖經注釋》

         西布倫支派的產業: 西布倫支派的境界相當於迦南北部的內陸地帶<14:1-5,12支派的地界>。這似乎不符合雅各的預言,西布倫將住在海口。(49:13),但是,若能承認位於貿易要道的西布倫支派因經商而繁盛的事實,這一點就可以得到解決。就是說,當年雅各預言以薩迦將要從事安逸的農耕生活,相反西布倫支派則走遍遼闊之地而從商(33:19)。西布倫的境界內有迦密山,當年以利亞曾在此山中與400名巴力和亞舍拉的先知相爭以分辨真神與假神,最終以利亞大獲全勝(王上18:20-40)。不僅如此,耶穌基督所生長的拿撒勒亦屬於此地(2:13-23)――《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10-16節是西布倫支派產業的範圍,位於耶斯列平原西部及下加利利的中部。雖然西布倫的地不在地中海沿岸,但耶斯列平原有古代國際貿易路線「沿海的路」(賽九1)通過,應驗了雅各的預言「西布倫必住在海口,必成為停船的海口;他的境界必延到西頓」(創四十九13),以及摩西的預言「他們要吸取海裡的豐富,並沙中所藏的珍寶」(申三十三19)。具體位置和範圍參見地圖。──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19:10-16 提到西布倫支派分得的土地。西布倫領取的是一份細小位在中央地區的下加利利區內,即加利利海和地中海中間。其邊界和大部分的城市都是以「拿撒勒」這個城市為軸心往東西延伸,雖然拿撒勒之名當時尚未出現,卻是這分地業的定位點。──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九10~16 西布倫的分拿撒勒之名雖未出現,卻是這分地業的定位點。邊界和大部分的城市都是以這個城市為軸心,往東、西延伸。北界是在提比哩亞以西約十二哩,拿撒勒西北六哩的臨門(今日的龍曼納〔Rummaneh〕)。撒立──大概是拿撒勒東南五哩的沙杜德遺址(Tell Shadud)──是另一個面西的定位點,邊界由此沿著基順河延伸,直到約念為止(見:書十二22)。東極遠達以薩迦的領土,即拿撒勒東南兩哩左右。在此提及的地點有大比拉(他泊山附近的達布裡葉〔Daburiyeh〕)和雅非亞(拿撒勒東南面的亞法〔Yafa〕)。西布倫與海岸惟一的關聯(雖則似乎不合創四十九13和申三十三1819),是它和亞柯之間的貿易,這貿易可能是透過附近的城市拿哈拉(納珥遺址〔Tell en~Nahl〕)進行。但西布倫的領土並不延伸到地中海。——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九11往西上到瑪拉拉,達到大巴設,又達到約念前的河。

         “約念前的河”指基順河。――《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約念前的河」(11節)指基順河,流經耶斯列平原。女先知底波拉在這裡打敗西西拉(士四7)。──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瑪拉拉」:字義是「顫抖」。

         「大巴設」:字義是「一個山丘地」。

         「約念前的河」:指「基順河」。可參考 12:22 。「前」可能是指「東面」。「約念」字義是「人們哀慟」。──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往西。或“向大海。”

  上到瑪拉拉,達到大巴設。瑪拉拉和大巴設的位置都沒有確定。──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12又從撒立往東轉向日出之地,到吉斯綠他泊的境界,又通到大比拉,上到雅非亞。

         「吉斯綠他泊」:可能是「基蘇律」(18),在拿撒勒東南三公里(二英里),座落於西布倫與以薩迦接壤的邊界。

          「大比拉」:在他泊山之西北。

          「雅非亞」:在拿撒勒之東南。――《串珠聖經注釋》

         「吉斯綠他泊」:字義是「他泊的側腹」。

         「大比拉」:字義是「話語」。是他泊山附近的達布裡葉(Daburiyeh)

         「雅非亞」:字義是「照耀」。拿撒勒東南面的亞法(Yafa)。──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吉斯綠他泊。直譯是“他泊的兩邊”。據信是現在的伊克撒勒(Iksâl)。這是他泊西面一個多石的高地,是巴勒斯坦的一座名山。有人認為他泊就是後來主登山變像的地方。

  雅非亞。據認為是拿撒勒西南2.8公里處的雅法(Yâfā)。──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13從那裡往東,接連到迦特希弗,至以特加汛,通到臨門,臨門延到尼亞。

         「臨門」:在拿撒勒東北九公里(六英里)。――《串珠聖經注釋》

         「迦特·希弗」是先知約拿的家鄉(王下十四25)。──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迦特希弗」:字義是「礦區的榨酒機」。此城是約拿的故鄉。

         「以特加汛」:字義是「審判時期」。

         「臨門」:字義是「石榴樹」。今日的龍曼納(Rummaneh),位於提比哩亞以西約十九公里,拿撒勒西北十公里,是西布倫的西邊邊界。

         「尼亞」:字義是「震動」。──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迦特希弗(Gath~hepher)。意為“希弗的酒榨”,約拿的家鄉(王下14:25)。現為祖拉遺跡(Khirbet ez~Zurrâ`),據說附近有約拿的墳墓,位於拿撒勒以東4.4公里處,在通往提比哩亞的路上。

  臨門延到尼亞。有人認為尼亞就是現在的魯馬納(Rummâneh ),在拿撒勒以北,但這個位置似乎太靠西了。──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14又繞過尼亞的北邊,轉到哈拿頓,通到伊弗他伊勒谷。

         「哈拿頓」:字義是「恩慈的」。

         「伊弗他伊勒」谷:字義是「神打開」。──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又繞過尼亞的北邊。描寫北部的邊界是從尼亞開始的。

  伊弗他伊勒。就是現在的米利幹河(Wadi el~Melek) ,靠近加利利的伯利�琚C這是北部邊界的終點。──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15還有加他、拿哈拉、伸侖、以大拉、伯利�琚C共有十二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此處的伯利�琱ㄛO猶大支派大衛家鄉伯利�琚A而是在拿撒勒西北約11公里的另一城邑。――《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拿哈拉」:在亞柯以南。

          「伯利�琚v:不是位於猶大境內,而是在拿哈拉之西北。

          「以大拉」:在伯利�琲�近。――《串珠聖經注釋》

         西布倫的「伯利�琚v(15節)不是猶大支派的大衛家鄉伯利�琚A而是士師以比贊的家鄉(士十二8)。「以比贊之後,有西布倫人以倫,作以色列的士師十年」(士十二11)。──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加他」:字義是「小」。

         「拿哈拉」:字義是「草場」。納珥遺址〔Tell en~Nahl〕。

         西布倫的領土並沒有延伸到地中海,而且西布倫與海岸惟一的關聯好像是它和亞柯之間的貿易,這貿易可能是透過附近的城市「拿哈拉」進行。但這似乎不合創 49:13 和 申 33:18-19 的記載。

         「伸崙」:字義是「守望高處」。

         「以大拉」:字義是「神的記念」。

         「伯利恆」:並非耶路撒冷附近的伯利恆,此城位於拿撒勒西北11公里。字義是「麵包(糧食)之家」。士師以比贊埋葬於此( 士 12:9-10 )。這附近目前尚有一個阿拉伯人的村落,保存了貝特拉�琚]Beit~Lahm)之名。

         ◎ 19:15 提到西布倫的領土內有12座城市,但是只有5座在這整段提及,可能是抄本文字佚失導致。──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加他。這裡沒有說清楚加他和所提到的其他城市是屬於西布倫,或只是邊界城市。加他可能是米吉多西南的誇提納遺跡(Khirbet Qoteina) 。拿哈拉可能是靠近基訓溪的納爾丘(Tell en~Nahl )。伸侖是約書亞所殺國王之一的都城。這裡的伯利�琱ㄛO猶大地的伯利�琚A而是在拿撒勒西北11.2公里處,現名拜特拉姆(Beit Lahm )

  十二座城。只提到五座城,還有七座沒有提。如果把西布倫邊界的城市都列出來,那是不止十二座的。有些邊界城市並不屬於西布倫支派。有一些根本不是城市的名字,所以實際的數字加起來還是十二座。從下一節可以看出,十二座城在前面的章節中已經提到了,但很難確定是哪一些。從書21:3435可以看出,屬於西布倫的城市並沒有全部記下來。那裡說加珥他和丁拿就給了利未支派。──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15 伯利�琚j這個位於西布倫之拿哈拉西北的城市,與南部猶大境內的伯利�琩瓣ㄛ萓P。士師以比贊埋葬於此(士十二910)。時至今日,這附近尚有一條阿拉伯人的村落,保存了貝特拉�琚]Beit~Lahm)之名。——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九15~16西南角的城邑。――《串珠聖經注釋》

 

【書十九16這些城並屬城的村莊,就是西布倫人按著宗族所得的地業。

 

【書十九17為以薩迦人,按著宗族,拈出第四鬮。

 

【書十九17~23“以薩迦”的領土在瑪拿西以北,從西面的他泊山延伸至加利利海南端。――《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以薩迦所得之地:在下加利利之南部(特別是西南部)。――《串珠聖經注釋》

         以薩迦支派的產業: 以薩迦支派的領土內包括Esdraelon平原的肥沃農田,這應驗了雅各與摩西的預言(49:14,15;34:18)。以薩迦支派的耶斯列地有亞哈的宮殿,附近則有拿伯的葡萄園(王上21:1,2)。位於摩利(Moreh)的書念城因曾供給以利沙的女子居住在此地而揚名(王下4:8-37),源於他泊山而流入地中海的基順河則以士師巴拉獲勝之地而著稱(4:12-16)。並且,士師陀拉與巴沙王皆出生在以薩迦支派(10:1;王上15:27)――《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17-23節是以薩迦支派產業的範圍,在下加利利南部。以薩迦的人口僅次於猶大和但支派,雖然土地面積不大,但卻包括迦南地最肥沃的耶斯列平原,土地肥美,物產豐富,應驗了雅各的預言「以薩迦是個強壯的驢,臥在羊圈之中。他以安靜為佳,以肥地為美」(創四十九14-15),以及摩西的預言:「以薩迦啊,在你帳棚裡可以快樂」(申三十三18)。耶斯列平原有古代國際貿易路線沿海大道(Via Maris)通過,是商隊必經之路,也是經常發生爭戰的地方,可能因此以薩迦支派常做負重運貨的工作,應驗了雅各的預言「低肩背重,成為服苦的僕人」(創四十九15)。具體位置和範圍參見地圖。──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19:17-23 提到的是以薩迦支派分得的土地。這段經文對其區域並沒有確實的描述,但主要是在瑪拿西以北,亞設以東,拿弗他利以南的耶斯列谷(相當肥沃)之內。其北界從他泊山,延伸到約但河和加利利海南面不遠的部分。──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九17~23 以薩迦的分這片土地主要是在瑪拿西以北,亞設以東,拿弗他利以南的耶斯列穀之內。其北界從他泊山,延伸到約但河加利利海南面不遠的部分。本區極不穩定,並且很具戰略性,埃及法老杜得模斯三世(提及亞拿哈拉、基善)和薛提一世(提及利篾=耶末,大概與伯善以北六哩的雅爾穆塔山〔Mount Yarmuta〕相同)的年表都反映了這一點。其他位置已經確認的地點如下:耶斯列是基利波山西北的澤林(Zer'in);基蘇律即吉斯綠他泊(書十九12),是拿撒勒東南兩哩的伊克薩珥(Iksal);書念是耶斯列東北三哩的索倫(Solem)。——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九18他們的境界是到耶斯列、基蘇律、書念、

         「基蘇律」:參12節注。

          「書念」:在耶斯列之東北。――《串珠聖經注釋》

         「耶斯列」(18節)的意思是「神播種」,位於基利波山西北山麓、耶斯列平原南端。後來亞哈王在這裡建了宮殿,附近則有拿伯的葡萄園(王上二十一1)。耶斯列平原是著名的古戰場,也是主耶穌再來時「哈米吉多頓」(啟十六16)決戰的戰場,南面的「耶斯列」與北面的拿撒勒隔著耶斯列平原可以互相望見。

         「書念」(18節)位於耶斯列平原,非利士人在這裡紮營與掃羅爭戰,先知以利沙在這裡使書念婦人的兒子復活(王下四8),書念的童女亞比煞伺候老年大衛(王上一3)。主耶穌特地來到書念北面的拿因,使寡婦的兒子復活,讓人聯想到以利沙的神跡,所以歸榮耀與神說:「有大先知在我們中間興起來了」(路七11)。──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耶斯列」:字義是「神栽種」。可能是基利波山西北的澤林(Zer'in)。

         「基蘇律」:字義是「側翼」。可能是吉斯綠他泊( 19:12 ),是拿撒勒東南三公里的伊克薩珥(Iksal)。

         「書念」:字義是「倍覺安息之地」,位於拿撒勒東南方11公里,他泊山以南八公里處。耶斯列東北五公里的索倫(Solem)。──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耶斯列。 直譯是“神播種”。這是耶斯列谷南端的一座城市。谷底呈三角形,長約24公里,朝著約旦河谷。北邊是拿撒勒的山脈,包括他泊山;南邊是撒瑪利亞的山脈,包括基利波山。山頂有一個隘口,基訓溪從這裡穿過一直流到亞克灣。耶斯列城現名澤林(Zer`în),在基利波山的西北坡,俯視著下麵的平原和約旦河渡口。

  基蘇律。被認為是第12節的吉斯綠他泊。

  書念。就是現在的索倫(Sôlem),在南北走向的從拿撒勒到耶路撒冷的道路東邊。位於耶斯列以北5.6公里處。這兩座城在耶斯列谷西端的兩邊。──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19哈弗連、示按、亞拿哈拉、

         「哈弗連」:在摩利岡之東北。――《串珠聖經注釋》

         「哈弗連」:字義是「雙洞」。

         「示按」:字義是「毀壞」。

         「亞拿哈拉」:字義是「恐懼的呻吟」。──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作者沒有描述以薩迦的全部邊界,而只是記下一些主要的城市,其原因是以薩迦的邊界十分明顯,位於瑪拿西和西布倫之間。這裡所提到的大多數城市都無從知悉。──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20拉璧、基善、亞別、

         「拉璧」:可能是「大比拉」(參21:28)。――《串珠聖經注釋》

         「拉璧」:字義是「多數」。

         「基善」:字義是「堅硬的」。

         「亞別」:字義是「我要弄白 (或弄得泥濘)」。──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九21利篾、隱干寧、隱哈大、伯帕薛;

         「隱寧」:在伯善以西,耶斯列平原盡南。――《串珠聖經注釋》

         「利篾」:字義是「高度」。可能與「拉末」相同。

         「隱干寧」:字義是「花園噴泉」。

         「隱哈大」:字義是「瞬間水泉」。

         「伯帕薛」:字義是「散佈之家」。──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隱干寧。直譯是“花園之泉”。可能就是耶戶追趕逃跑的亞哈謝時所前往的“園亭”(王下9:27)。也許就是現在的傑寧(Jenîn ),位於平原的低端,離基利波山坡約9.6公里,在米吉多經撒瑪利亞通往耶路撒冷的路上。──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22又達到他泊、沙哈洗瑪、伯示麥,直通到約旦河為止,共十六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他泊」:大概近他泊山。――《串珠聖經注釋》

         「他泊」(22節)就是他泊山,可能就是主耶穌登山變像的地方,也是女先知底波拉聚集以色列人與迦南人爭戰的地方(士四12)。

         「伯·示麥」(22節)的意思是「太陽神之家」,不是猶大的伯·示麥(十五10)和拿弗他利的伯·示麥(十九38)。這個名字的城市之多,表明迦南地的太陽神崇拜很普遍。──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他泊」:字義是「石墩」。

         「沙哈洗瑪」:字義是「面向高地」。

         「伯示麥」:字義是「太陽之家」。──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又達到。根據所提到的地名,可能指北方的邊界。

  他泊。該城可能得名於他泊山,據認為坐落在他泊山的高原上。可能就是現在的代泊裡亞(Debûriyeh )村,在通往拿撒勒的山脈西部。

  沙哈洗瑪。位置未能確定,但可能像伯示麥一樣,在以薩迦朝約旦河的北部邊界上,也許稍偏向東北。

  伯示麥。“太陽之殿”。不要與猶大的伯示麥(15:10)和拿弗他利(19:38)的伯示麥混淆。它就是現在的阿貝迪亞(el~`Abeidiyeh )。同名城市之多表明太陽崇拜的普遍。

  十六座城。包括他泊,否則就只有十五座了。所以他泊在這裡是一坐城而不是一座山。這裡的土地並不多,但卻是全國最肥沃的。以薩迦支派十分強大。在西奈山點名時,他們的成年男性有54400(1:2829)。後來到了什亭的平原,他們增加到64300(26:25),僅次於猶大和但支派。──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23這些城並屬城的村莊,就是以薩迦支派按著宗族所得的地業。

         士師陀拉是以薩迦人(士十1),以薩迦人巴沙王做過北國以色列的王(王上十五27)。

 

【書十九24為亞設支派,按著宗族,拈出第五鬮。

  這個支派得到了西布倫以西和以北地中海沿岸的肥沃土地。不知作者在描述亞設支派產業的時候,是列舉邊界的城市,還是只提到一些主要的城市。因為其中大部分城市都不為人知。邊界可能從領土位於海岸的中心點開始,通往南界,再向東到西布倫,穿過東部的一系列的城鎮和山谷到北邊的西頓,再向南返回起點。──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24~31“亞設”定居在地中海沿岸,從迦密山向北伸展至推羅,即腓尼基人居住的地方。――《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亞設所得之地:範圍由迦密山至北面推羅、西頓沿地中海岸,是寬二十公里的地帶。――《串珠聖經注釋》

         亞設支派的產業: 亞設支派所得的產業是加利利西邊的傾斜地區。他們的領土達到西頓與推羅兩個城邦的沿岸,與整個亞柯平原與加利利的西部傾斜之地相連。亞設分得如此肥沃的農作物產地,亦應驗了雅各的預言(49:20)。此支派中未曾出現一個士師,僅供參考。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24-31節是亞設支派產業的範圍,位於地中海沿岸的亞柯平原,擁有肥沃的土地和港口,應驗了雅各的預言「亞設之地必出肥美的糧食,且出君王的美味」(創四十九20),以及摩西的預言「可以把腳蘸在油中」(申三十三24)。具體位置和範圍參見地圖。──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19:24-31 提到的是亞設支派分得的土地。亞設享有一條沿地中海很長的海岸線,其區域的位於亞柯平原,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的西面,往北延伸到腓尼基海港推羅、西頓。

         亞設支派的地區在埃及的王室年表中也有很顯著的地位。杜得模斯三世攻取迦南城鎮的名單包括黑甲、押煞、米沙勒、亞拉米勒;蘭塞二世的名單則有加拿。──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九24~31 亞設的分亞設位於亞柯平原,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的西面,往北延伸到腓尼基海港推羅、西頓。這地區在埃及的王室年表中也有很顯著的地位。杜得模斯三世攻取迦南城鎮的名單包括黑甲(大概是哈爾巴吉遺址〔Tell el~Harbaj〕或凱西斯遺址〔Tell el~Qassis〕)、押煞(見:書十一1)、米沙勒(在迦密山附近)、亞拉米勒;蘭塞二世的名單則有加拿(推羅東南七哩)。其他位置已經確認的地點如下:迦步勒是卡布勒(Kabul);義伯侖是亞柯東北十哩的阿布代廢墟(Khirbet 'Abdeh);烏瑪可能是亞柯;利合(十九30;有別於十九28的利合)可能是亞柯東面七哩的加爾比遺址〔Tell al~Gharbi)。提及推羅和西頓並不表示這些地方已被佔領。本段的可能只是理論上而非實際上的疆界。然而屬於這些城邦的鄉村可能在不同的時代,受以色列所控制。——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九25他們的境界是黑甲、哈利、比田、押煞、

         「比田」:可能在亞柯海灣。――《串珠聖經注釋》

         「黑甲」:字義是「光滑」。大概是哈爾巴吉遺址〔Tellel~Harbaj〕或凱西斯遺址〔Tell el~Qassis〕。

         「哈利」:字義是「項鍊」。

         「比田」:字義是「肚腹」。

         「押煞」:字義是「我將被迷惑」。──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黑甲。這座城後來給了利未支派(21:31)。可能是現在的哈巴丘(Tell el~Harbaj)在阿卡(Acre)以南18.4裡處。

  押煞。曾在書11:1節和12:20中提到過。位置不詳。但可能在黑甲附近。──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26亞拉米勒、亞末、米沙勒,往西達到迦密,又到希曷立納,

         「迦密」:為一列的山丘,走勢由地中海旁至多坍平原。――《串珠聖經注釋》

         「迦密」(26節)是地中海旁的山脈,是先知以利亞大戰八百五十個假先知的地方(王上十八19)。──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亞拉米勒」:字義是「王的橡樹」。

         「亞末」:字義是「耐久的」。

         「米沙勒」:字義是「懇求」。

         「迦密」:字義是「花園地」。

         「希曷立納」:字義是「白中之黑」。──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亞拉米勒。這個名字可能保存在現代的米里克幹河(Wadi el~Melek)中,從東北流入基訓溪。

  迦密。地點已經確定,使我們能夠確定亞設領土的南界。

  希曷立納。有人說這是一座城,有人說是一個海岬,還有人說這是一條河(見書13:3)。現在流入迦密以南大海的澤卡河(Nahr ez~Zerka )比較符合所描寫的特徵,因為作者在列舉地名時指出了方向(17:10)。這條河在多珥以南不遠處流入大海。有人認為希曷立納是這裡的一座城。也有人認為這座城在迦密山上。──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27轉向日出之地,到伯大袞,達到細步綸,往北到伊弗他伊勒谷,到伯以墨和尼業,也通到迦步勒的左邊。

         「伯大袞」:字義是「大袞的住所」。

         「細步綸」:就是「西布倫」。

         「伊弗他伊勒」谷:字義是「神打開」。

         「伯以墨」:字義是「山谷之家」。

         「尼業」:字義是「被神移動」。

         「迦步勒」:字義是「結合」。位於約在Akko的西方十六公里,現今之「Kabul」。──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伯大袞。從邊界希曷立納往東到了伯大袞。伯大袞的位置不詳。但這個名字說明了大袞崇拜的普遍性。大袞是非利士人的神,是古老的迦南神明。

  伊弗他伊勒。見第14節注釋。

  迦步勒的左邊。有些譯者認為是“迦步勒的北邊”。也有些認為是“北邊的迦步勒”。這裡的迦步勒城不要與王上9:11~13的迦步勒混淆。那是所羅門送給希蘭的。如果本節是在描述東部的邊界,那麼迦步勒就成了亞設領土的東北角。邊界從這裡轉向西頓了。約瑟弗斯說,在他的時代有一個靠海的喬波洛(Choboulo),是在托勒密(Ptolemaïs)附近(《戰爭史》 iii.c.4)。──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28又到義伯侖、利合、哈們、加拿,直到西頓大城,

         首四城在北部。

          「義伯侖」:可能是押頓(參21:30),在亞柯東北以北十六公里(十英里)。

          「加拿」:在推羅東南十一公里(七英里)。

          「西頓」:雖在亞設抽籤得地的範圍,但這城沒有被攻取。(參士2:31――《串珠聖經注釋》

         「西頓大城」(28節)是腓尼基人的城市,一直沒有被亞設支派攻取(士一31)。推羅是腓尼基人的城市,一半在大陸上,另一半在海島上,「堅固城推羅」(29節)可能指海島的部分。主耶穌曾到「推羅、西頓的境內」(可七24),醫治外邦婦人的女兒,顯明救恩將臨到外邦人。──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義伯崙」:字義是「同盟」。可能是亞柯東北十哩的阿布代廢墟(Khirbet 'Abdeh)。

         「利合」:字義是「寬闊的地方」。

         「哈們」:字義是「溫水泉」。

         「加拿」:字義是「蘆葦」。推羅東南約十一公里。

         「西頓」:字義是「打獵」,是位於推羅北方的地中海岸旁的腓尼基古城。──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哈們。有人認為哈們是現在的烏姆阿瓦密德(Ummel~`Awāmîd) ,在亞革悉,也就是現在的錫伯(ez~Zîb )以北7英里處,位於阿卡以北8公里的海岸上。也有人認為哈們是離烏姆阿瓦密德3/4英里處的一個村莊。

  加拿。推羅東南的一座城,就是現在的卡那(Qânah)。──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29轉到拉瑪和堅固城推羅,又轉到何薩,靠近亞革悉一帶地方,直通到海;

         推羅城分為兩部分,一半在大陸上,另一半在海島上。這措施是為了防止敵人進攻時全城遭殲滅。所謂「堅固城推羅」大概是指海島的部分。

          「亞革悉」:在推羅與亞柯之間。

          「一帶地方」:原文可能是另一地名──亞黑拉(參士2:31),這城位於推羅以北六公里(四英里)。――《串珠聖經注釋》

         「拉瑪」:字義是「小山丘」。

         「泰爾」:字義為「巖石」,是地中海岸的腓尼基城。

         ◎ 19:29 提及泰爾(推羅)和西頓並不表示這些地方已被佔領。本段可能只是理論上而非實際上的疆界,然而屬於這些城邦的鄉村可能在不同的時代受以色列所控制。

         「何薩」:字義是「庇護」。

         「亞革悉」:字義是「欺騙」。位於亞柯北面,雖然分給亞設支派卻從來沒有被攻取( 士 1:31 )。遺址的挖掘證明從中銅器時代第一期到羅馬時期,當地是個興隆的貿易中心。它幾度被洗劫,然後又再重建。西元前八世紀是其全盛時期,直到西元前701年毀於西拿基立手下為止。此地和 15:44 分給猶大的同名城市並不是同一個。──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轉到。即“邊界轉到”。

  拉瑪。位置不詳,但有人認為是現在的拉密(Rameh),位於推羅東南偏南40.3公里處。

  堅固城推羅。直譯是“堅固岩石上的城邑”。但那座岩石上的名城要到二百年以後才建成,所以這裡要麼指大陸的推羅,要麼指亞設境內的其它山寨。

  靠近亞革悉。直譯是“亞悉革地區”。說明剛才所描述的邊界在亞悉革地區的海邊結束。亞悉革據認為是現在位於阿卡以北14公里處的錫伯(ez~Zîb)。──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29 亞革悉位於亞柯北面的亞革悉雖然分給亞設支派,卻從來沒有被他們攻取(士一31)。遺址的挖掘證明從中銅器時代第一期到羅馬時期,當地是個興隆的貿易中心。它幾度被洗劫,然後又再重建。主前八世紀是其全盛時期,直到主前七○一年毀於西拿基立手下為止。此地不可與十五章44節中位於薩非拉,分給猶大的同名城市混淆。——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九30又有烏瑪、亞弗、利合,共二十二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烏瑪」:可能是亞柯。

          「亞弗」:為常見地名,這裡大概指亞柯平原近河一地方。

          「利合」:這與28節的利合不同,大概是在亞柯以東十一公里(七英里)。――《串珠聖經注釋》

         「烏瑪」:字義是「聯合」。可能是「亞柯」。

         「亞弗」:字義是「圍住」。

         「利合」:字義是「寬闊的地方」。 19:30 的利合有別於 19:28的利合,可能是亞柯東面十一公里的加爾比遺址〔Tell al~Gharbi)。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亞弗。見書13:4注釋。一座位於北部邊界的城市。

  二十二座城。不包括迦密山和伊弗他伊勒谷,一共提到二十四個地方。所以其中至少有兩座邊城不屬於亞設。──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31這些城並屬城的村莊,就是亞設支派按著宗族所得的地業。

 

【書十九32為拿弗他利人,按著宗族,拈出第六鬮。

  拿弗他利人。拿弗他利是拉結使女辟拉的小兒子,排在他的哥哥但前面,就象西布倫排在以薩迦前面一樣。神評價人並不根據他的身份,而是根據他的品格。──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32~39在亞設東面是“拿弗他利”的領土。――《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拿弗他利所得之地:包括加利利東部直到約但河谷和加利利海;南面達他泊山,耶斯列谷。這一帶土地頗為肥沃。――《串珠聖經注釋》

         拿弗他利支派的產業: 拿弗他利支派位於北端,其南界與西布倫,其西界與亞設相連。在約書亞征服迦南之時,曾在迦南居民中起主導作用的夏瑣王之居所亦在此境界內(11:10)。拿弗他利支派未能驅逐迦南的外邦勢力而混住在一起,很早就陷入了偶像崇拜(1:33)裡。有許多河水通過基尼烈湖西部,拿弗他利支派的領土是廣闊的平原,易於耕種。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32-39節是拿弗他利支派產業的範圍,位於加利利東部,包括許多山地,應驗了雅各的預言「拿弗他利是被釋放的母鹿」(創四十九21),以及摩西的預言「拿弗他利啊,你足沾恩惠」(申三十三23)。主耶穌傳福音的主要地區加利利海和迦百農,就在拿弗他利境內,應驗了雅各的預言「他出嘉美的言語」(創四十九21)。具體位置和範圍參見地圖。──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19:32-39 提到拿弗他利支派分得的土地。大半在加利利海以北,他泊山是本支派地業的主要基準點。其中基尼烈( 19:35 )就是後來的加利利。──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九32~39 拿弗他利的分他泊山是本支派地業的主要基準點。拿弗他利的南界沿著法賈斯河谷(Wadi Fajjas)往東,直到約但河為止。這一點也略有爭議,原因是「撒拿音的橡樹」位置不明(見:士四11),但以之為南界的看法可能性最高。在這界線上的位置已經認定的地點如下:希利弗(他泊山附近的阿巴塔特廢墟〔Khirbet 'Arbathath〕)、亞大米尼吉(特珥廢墟)、雅比聶(納安遺址〔Tell en~Na'am〕)、拉共(曼蘇拉廢墟〔Khirbet el~Mansurah〕)。戶割的確實位置頗有爭議,但大部分學者考證為加利利海西岸的雅庫克(Yaquq)。其他位置已經確認的地點如下:亞大瑪大概是約但河流入加利利海之處西北兩哩半的哈賈爾達姆(Hajar ed~Damm);以利穩是黎巴嫩邊界上的雅龍(Yarun);有關夏瑣的討論,可參看十一章1節的注釋;基低斯是在今日已被排幹之胡列湖(Lake Huleh)的北面。——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九33他們的境界是從希利弗、從撒拿音的橡樹,從亞大米尼吉和雅比聶,直到拉共,通到約旦河。

         「希利弗」:可能在他泊山麓。――《串珠聖經注釋》

         「希利弗」:字義是「交換」。可能是他泊山附近的阿巴塔特廢墟〔Khirbet 'Arbathath〕。

         「撒拿音」:字義是「移動」。

         「橡樹」:「篤耨香樹」。

         「亞大米尼吉」:字義是「亞達珥人」。可能是特珥廢墟。

         「雅比聶」:字義是「上帝導致建造」。可能是納安遺址〔Tell en~Na'am〕。

         「拉共」:字義是「設防」。可能是曼蘇拉廢墟〔Khirbet el~Mansurah〕。──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希利弗。位置不詳。但士4:11提到撒拿音的橡樹靠近基低斯。基尼人希百的妻子雅億在這裡殺死了西西拉(4:21)。“撒拿音”源于希伯來文動詞sa`an,意為“流浪”,說明這是一個流浪者和牧民支搭帳篷的地方。希百也許就是這樣的牧人。

  亞大米尼吉。KJV版為亞大米,尼吉。

  約旦河。關於邊界的描述從原哈勒湖以北的上約旦河谷開始。東部的邊界就是約旦河,包括哈勒湖和基尼烈海。接著敘述南部的邊界。──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34又轉向西到亞斯納他泊,從那裡通到戶割,南邊到西布倫,西邊到亞設,又向日出之地,達到約旦河那裡的猶大。

         「亞斯納他泊」:在他泊山麓。――《串珠聖經注釋》

         「亞斯納他泊」:字義是「他泊山頂」。

         「戶割」:字義是「指定的」。的確實位置頗有爭議,但大部分學者認為是加利利海西岸的雅庫克(Yaquq)。

         「約旦河那�堛熊S大」:Judah, the Jordan。七十士譯本(LXX) 缺「那�堛熊S大」。可能在約旦河(the Jordan)北端有一個名叫猶大的城鎮(不同於猶大支派)。

         ◎ 19:34 提到拿弗他利的南界沿著法賈斯河谷(Wadi Fajjas)往東,直到約旦河為止。這一點略有爭議,原因是「撒拿音的橡樹」位置不明(見: 士4:11 ),但以之為南界的看法可能性最高。──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亞斯納他泊。直譯是“他泊的耳朵”,被認定為他泊山附近的烏姆傑貝爾(Umm Jebeil) 。西布倫和亞設在他泊山外構成了拿弗他利南部和西部的邊界。

  約旦河那裡的猶大。猶大支派的領土不與拿弗他利靠近。那麼拿弗他利怎麼會和約旦河東的猶大接壤嗎?有人解釋說在約旦河東基尼烈海附近有一些支搭著帳篷的村莊叫做哈倭特睚珥(10:3~5)。睚珥是迦勒的父親希斯侖的孫子,是從一個瑪拿西支派的繼母而出的,但他的爺爺是猶大族(見代上2:21~23)。根據摩西的律法,以色列人的產業隨父系繼承,所以睚珥的土地屬瑪拿西支派,而屬猶大指派。所以說與哈倭特睚珥相鄰的拿弗他利“向日出之地,達到約旦河那裡的猶大”。

  還有一種解釋可能更加合理:以薩迦的領土沿約旦河西岸延伸到便雅憫和猶大。於是以薩迦擁有了約旦河西,就象迦得擁有約旦河東(13:27)。──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35堅固的城,就是西丁、側耳、哈末、拉甲、基尼烈、

         「哈末」:在加利利海西南岸。――《串珠聖經注釋》

         「約旦河那裡的猶大」(35節),可能指河東瑪拿西半支派睚珥的二十三座城邑(代上二22)。睚珥的祖父是猶大人,祖母是瑪拿西人,所得的地業在約旦河東的基列地(十三30)──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西丁」:字義是「下坡地」。

         「側耳」:字義是「燧石」。

         「哈末」:字義是「溫泉」。

         「拉甲」:字義是「岸」。

         「基尼烈」:字義是「豎琴」,就是「加利利海」的早期名稱。──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堅固的城35~39節列出16座城,其中側耳,亞大瑪,以得來與和璉的位置無法確定。

  西丁。意為“旁邊”。 就是《塔木德》所提到的基法哈特亞,意為“赫人的村莊”,現名哈丁(Hattîn) ,位於太巴列(Tiderias)西北6.6公里處。

  哈末。意為“溫暖”。據認為是太巴列稍南的的一個村莊,裡面有溫泉,可能是現在的哈曼塔巴里亞(Hammâm Tabarîyeh)

  拉甲。可能源於動詞“擊打”。有人認為是在後來的太巴列以北的2.4公里處。其地名是符合的,所以至少是在它附近。

  基尼烈。意為“里拉琴”。是基尼烈海(加利利海)西北岸邊的一座堅固城。琴狀的革尼撒勒或加利利湖因此而得名。──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36亞大瑪、拉瑪、夏瑣、

         「亞大瑪」:在約但河與加利利海匯合處之西北四公里(二英里半)。――《串珠聖經注釋》

         「夏瑣」(36節)被約書亞燒毀後,又被迦南人佔領。後來迦南王耶賓「大大欺壓以色列人二十年」(士四3),神就興起女士師底波拉和來自「基低斯」(37節)的巴拉(士四6)打敗了迦南人。──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亞大瑪」:字義是「地土」。大概是約但河流入加利利海之處西北四公里的哈賈爾達姆(Hajar ed~Damm)。

         「拉瑪」:字義是「小山丘」,這個名字太平凡了,很多城市都是這個名字。

         「夏瑣」:字義是「城堡」。這是一個大城,參考 11:1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夏瑣。見書11:1注釋。──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37基低斯、以得來、隱夏瑣、

         「隱夏瑣」:在基低斯西南或西邊。――《串珠聖經注釋》

         「基低斯」:字義是「聖所」。是在今日已被乾涸之胡列湖(Lake Huleh)的北面。

         「以得來」:字義是「好的牧草地」。

         「隱夏瑣」:字義是「夏瑣之泉」。──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基低斯。通常叫做基低斯~拿弗他利,以別於其它的基低斯。位於原哈勒湖西北7公里處,是巴拉的家鄉(4:69),也是他和底波拉召集部隊與西西拉作戰的地方。──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38以利穩、密大伊勒、和璉、伯亞納、伯示麥,共十九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以利穩」:字義是「害怕的」。是黎巴嫩邊界上的雅龍(Yarun)。

         「密大伊勒」:字義是「神的高塔」。

         「和璉」:字義是「神聖的」。

         「伯亞納」:字義是「回應 (或痛苦) 的處所」。

         「伯示麥」:字義是「太陽之家」或「太陽神殿」。──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密大伊勒。意為“神的塔”,位於哈勒湖區的西部,可能是靠近基低斯的梅大伊(Khirbet Mejdel)遺跡。

  伯示麥。意為“太陽的殿”。許多城鎮都以此為名,說明早期迦南居民普遍的太陽崇拜。這座城坐落在拿弗他利北部。──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39這些城並屬城的村莊,就是拿弗他利支派按著宗族所得的地業。

         拿弗他利得地大半在加利利海以北,其中基尼烈即後來的加利利。――《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書十九40為但支派,按著宗族,拈出第七鬮。

  在出埃及時的歷次人口普查中,但支派是僅次於猶大的人口最多的支派(見民第1和第26)。儘管但支派的地位很重要,在出埃及的過程中擔任後衛,卻是最後分得土地的。他抽籤所得的土地在迦南南部,其東面是猶大支派,西面是迦南人,北面是以法蓮支派,南面是西緬支派。

  作者沒有描述但支派的邊界,只是提到了它的城鎮。其中有一些原來是分給猶大支派的,但猶大的份額太大,就分一些給但支派和西緬支派。──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40~48“但”分得在便雅憫和地中海中間的一小片土地(比較士一34;一八131)。但人的地界“越過原得的地界”,向北伸展至遠處的“利善”(拉億,改名為但)。參看士師記一章34節及十八章131節的腳註。――《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但所得之地:在猶大、以法蓮和便雅憫支派之間;即海濱平原耶昆河與梭烈谷之間的部分,以及示非拉的西麓。――《串珠聖經注釋》

         但支派的產業: 12個支派中,但支派是最後一個分得產業的。其產業位於南邊的猶大與北邊的以法蓮之間,東有便雅憫的領土,西臨地中海。在屬於他們領土的城邑中,有許多亞摩利人(1:34)與非利士人所佔據的地方。但支派所得之地較人口而言有所缺乏。然而,他們並沒有抱怨艱苦的環境,而起來尋找其它支派尚未征服的新開墾地,最終得以佔據了位於迦南地最北端的利善地區(47;18)。雅各與摩西的預言也很形象地表達了他們的進取與勇猛(49:16,17;33:22)――《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40-46節是但支派產業的範圍,位於便雅憫和地中海之間的丘陵和平原,平原地帶大部分還在亞摩利人(士一34)和非利士人的手中。具體位置和範圍參見地圖。──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19:40-48 提到的是但支派分得的土地。但支派在便雅憫以西,所領的土地細小但肥沃,從梭烈溪到約帕旁的雅康河,雖然分到了頗為廣大的一片土地,他們實際佔用的大概不會超過其中一小部分,絕大部分的地區一開始是非利士人控制,後來則是被亞述人所控制。直到所羅門年間,這地才屬於所羅門的南區,並為猶大的一部分。

         但支派分得的土地原在地中海沿岸,但是因著趕不出迦南人,被迫居住山地( 士1:34-35 18:1-2 ),才到北方尋找土地居住,最後佔據了利善(巴勒斯坦的北界),改名為但。 19:47提及但支派的遷徙往北是在約書亞死後發生在士師時代( 18),所以 19:47 可能是編輯時加的一個附註。──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九40~48 但支派的分但支派在便雅憫以西,從梭烈溪到約帕旁的雅康河,雖然分到了頗為廣大的一片土地,他們實際佔用的,大概不會超過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的地區初時受非利士人,後來則被亞述人所控制。所羅門年間這地屬於他的南區,並為猶大的一部分。原屬於但的伯示麥(魯梅雷遺址)就是一例,它後來被列為猶大境內的利未人城邑(二十一16)。其他屬於但支派的地點如下:沙拉賓在基色以東,大概是瑟珥比特(Selbit;見:士一35);亞雅侖(曾在亞馬拿文獻中提及)大概是基色東面五哩的雅洛(Yalo);亭拿他是伯示麥西北五哩的巴塔希遺址;基比頓曾在杜得模斯三世戰事表中提及,大概是默拉特遺址(Tell el~Melat);比尼比拉曾在西拿基立的年表中出現,位於接近約帕之阿拉伯村落凱裡亞(el~Kheiriyah)的附近;拉昆可能是一條河,也可能是約帕附近的雷凱特遺址(Tell er~Reqqeit)。——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九41他們地業的境界是瑣拉、以實陶、伊珥示麥、

         「伊珥示麥」:見15:10注。――《串珠聖經注釋》

         「瑣拉」(41節)是參孫的家鄉(士十六31)。──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瑣拉」:字義是「大黃蜂」,是參孫的故鄉 士 13:2

         「以實陶」:字義是「懇求」。

         「伊珥示麥」:字義是「太陽神之城」。可能是魯梅雷遺址,一般認為與「伯示麥」 21:16 是同一個,後來被列為猶大境內的利未人城邑。──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瑣拉。可能在耶路撒冷以西23.6公里的撒拉幹河(Wadi es~Sarar)。是參孫的父親瑪挪亞的故鄉(13:225)。參孫出生在這裡,後來埋葬在瑣拉和以實陶中間(16:31)。瑣拉,以實陶,也許還有伊珥示麥起初都分給了猶大支派(15:1033)。伊珥示麥可能就是伯示麥,因為前者意為“太陽城”,後者意為“太陽的殿”。──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42沙拉賓、亞雅侖、伊提拉、

         「沙拉賓」:即沙賓(士1:35)。在亞雅侖谷,基色以東。――《串珠聖經注釋》

         「沙拉賓」:字義是「狐狸的住所」。在基色以東,大概是瑟珥比特(Selbit;見 士 1:35 )。

         「亞雅崙」:字義是「鹿原」。曾在亞馬拿文獻中提及,大概是基色東面八公里的雅洛(Yalo)。

         「伊提拉」:字義是「他懸掛」。──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沙拉賓。在士1:35中稱為沙賓。可能是現在的塞比特(Selbît ),位於巴勒斯坦中部,耶路撒冷和利達之間。此地原屬亞摩利人。他們不許但支派的人佔領。後來希伯來人攻佔了它(王上4:9)

  亞雅侖。可能謂語亞雅侖谷。亞摩利人曾拒絕交出。這個山谷從耶路撒冷延伸到地中海,穿過設非拉丘陵直到利達。──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43以倫、亭拿他、以革倫、

         「以革倫」(43節)是非利士人五城中最北的一個。──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以倫」:字義是「松節油」、「強大的」。

         「亭拿他」:應該是「亭拿」,字義是「一部份」。可能是伯示麥西北八公里的巴塔希遺址。

         「以革倫」:字義是「移民」或「連根拔起」。──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亭拿他。原先是分給猶大的(15:57)。顯然就是士151~5中參孫娶妻的亭拿。這座城市至少在一段時間裡是受非利士人控制的。不知但支派的人有沒有實際控制它。該城最有可能是現在的巴塔什丘(Tell el~Batashi),位於伯示麥西北偏西7.2公里處,與猶大接壤。

  以革倫。這是非利士人五座重要城市中最北邊的一個,位於從地中海到猶大山地的中途(見書13:3)。據認為離阿科(`Akir) 只有數裡之遙,還保留著古老的名字。──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44伊利提基、基比頓、巴拉、

         「伊利提基」:可能在耶路撒冷以西四十公里(廿五英里)。――《串珠聖經注釋》

         「伊利提基」:字義是「讓神將你吐出」。

         「基比頓」:字義是「土墩」。曾在杜得模斯三世戰事表中提及,大概是默拉特遺址(Tell el~Melat)。

         「巴拉」:字義是「女主人」。──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基比頓。意為“丘”,或“高地”。就是現在的梅拉丘(Tell el~Melât ),在約帕(雅法)以東11.5公里處。但支派的人要麼沒有佔領該城,要麼被非利士人奪走了(王上15:2716:15)。這是一座利未人的城鎮(21:23)。──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45伊胡得、比尼比拉、迦特臨門、

         「伊胡得」:字義是「美麗」。位於BaalathBene-Berak之間,離約帕1公里遠。

         「比尼比拉」:字義是「閃電之子」。曾在西拿基立的年表中出現,位於接近約帕之阿拉伯村落凱裡亞(el~Kheiriyah)的附近。

         「迦特臨門」:字義是「石榴的酒醡」。──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迦特臨門。一座利未人的城鎮(21:24;代上6:69),可能就是約帕東北7公里的雅利什丘(Tell~ej~Jerîsheh)。──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46美耶昆、拉昆,並約帕對面的地界。

         「約帕」(46節)是地中海的重要港口,所羅門王建造聖殿和所羅巴伯重建聖殿的香柏樹,都是從黎巴嫩浮海運到這裡(代下二16;拉三7),然後運往耶路撒冷;先知約拿在這裡坐船去他施,逃避前往尼尼微(拿一3);使徒彼得在這裡叫大比大復活,並看見異象,開始向外邦人傳福音(徒九43)。──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美耶昆」:字義是「黃潮」。

         「拉昆」:字義是「神殿」。可能是一條河,也可能是約帕附近的雷凱特遺址(Tell er~Reqqeit)。

         「約帕」:字義是「美麗的」。──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約帕。意為“美麗”。現名雅法(Jaffa),與現代的以色列港口特拉維夫相鄰。本節沒有說迦弗屬於但支派,只是說地界在約帕對面,並沒有包括約帕。──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47但人的地界,越過原得的地界,因為但人上去攻取利善,用刀擊殺城中的人,得了那城,住在其中,以他們先祖但的名,將利善改名為但。

         “利善”後名“但”,在米倫湖北,為巴勒斯坦地的北界。舊約中常有“從但到別是巴”一語(士二十1等),指的就是以色列人所在地的範圍。但人分得的地原在地中海沿岸,因趕不出迦南人,迫居山地(士一3435;十八12),才到北方覓地居住,於是佔據了利善。分裂後的北國王耶羅波安在但設有金牛犢,興起拜偶像之風,陷以民於罪。(但支派此次遷徙往北方發生在士師時代,本節或為編輯時加的一個附注)。――《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利善」:位於約但河源頭。――《串珠聖經注釋》

         但人……住在其中: 但支派之所以離開自己的產業,而去攻取遙遠的北方城邑利善的原因有以下兩種:①較眾多人口而言,他們所分得之地過於少;②他們所得產業之內外都居住著強盛的亞摩利人與非利士人,故難守自己的產業。他們在尋找自己得以居住之地的過程中,攻取了尚未要塞化的城邑“利善”,改名為“但”,並居住在那裡。利善: 亦被稱為“拉億”。為但支派所佔領後改為“但”。它位於巴勒斯坦的最北端,常用“從別是巴到但”來指整個以色列。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但支派後來沒有順服神的安排去攻取分給他們的沿海平原,卻避難就易,「越過原得的地界」(47節),到北方的黑門山下攻取了神沒有給他們的「利善」(47節)。但支派不服神的權柄,叫雅各在預言中不能不「等候神的救恩」(創四十九18)。大災難中十二支派的名單用利未代替了但的名字(啟七4-8),可能因為「假基督」就是從但支派出來的。然而先知以西結看到將來國度顯現的時候,但支派還是在國度中有分(結四十八1),雖然人總是不停地悖逆,但神仍然用信實和憐憫紀念祂所選召的亞伯拉罕的後裔。

         「但」(47節)是以色列最北方的城市,舊約中常用「從但到別是巴」(士二十1;撒上三20;王上四25)來代表以色列全地。後來耶羅波安在「但」設立金牛犢(王上十二29),就是為了方便北方的以色列人就近敬拜偶像,遠離耶路撒冷聖殿。而使徒彼得認信主耶穌的「凱撒利亞·腓立比」(太十六13),就在「但」東面6公里。──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但人的地界越過原得的地界」:直譯是「當但人的地界從他們流出去時」。意義應該是指但人無法攻下所分給他們的地業,因此北遷時。

         「利善」:字義是「寶石」。在米倫湖北,是巴勒斯坦的北界。──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但人的地界越過原得的地界。因為他們強大的鄰居亞摩利人把他們逼進山區,不讓他們住在平原(1:34)。他們只好去尋找沒有這種勁敵的土地。所以但支派不肯佔領神分給他們的土地。如果他們願意與神的計畫合作,祂本來會賜給他們完全的勝利。但他們自己去選擇疆域。據說就是因為這種態度,《啟示錄》第7章沒有把但支派列在其中。

  利善。黎巴嫩山腳約旦河源頭附近的一座城市,在《士師記》中叫做拉億。那是它被但人攻佔以前的名字。但支派派出去偵察北方土地的五個探子發現了這座城,就回報說,那地甚好,安全又平靜,離西頓也遠,與別城沒有來往。但支派馬上就派出六百名勇士奪取了該城,並把它改名為但(見士第18)

  因為攻取利善發生在約書亞死後,有人據此認為《約書亞書》不是約書亞寫的,而是晚得多的時候寫的。但顯然這一小段攻取利善的記載,是後人在神的引導下補充的,以完成但支派領土的記錄。──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48這些城並屬城的村莊,就是但支派按著宗族所得的地業。

 

【書十九49以色列人按著境界分完了地業,就在他們中間將地給嫩的兒子約書亞為業,

         以色列人分地的記載,以迦勒為始 14:6-15 ,以約書亞為終19:49-50 。這兩人是摩西時代十二個探子中唯二可以進入應許之地取得地業的。

  約書亞是最後分得土地的。從這個程式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位領袖人格的高尚。他沒有利用職務的便利以權謀私。他抵制了領袖們經常遭遇的試探,即犧牲弱勢群體來中飽私囊。約書亞雖然在百姓中德高望重,卻把自己的事放在最後。他把民族的利益放在個人的私利之上。約書亞為一切擔任國家或教會公職的人樹立了榜樣。聖經還提到約書亞未經百姓的同意,絕不將土地占為己有。聖經說以色列人把地給了約書亞。他們愛戴自己的領袖。怪不得在約書亞和與他同工的長老有生之年,以色列人都專心侍奉耶和華(24:31;士2:7)。這種無私的服務會引發愛心,反過來會激勵人順從。沒有學會無私服務的人無權擔任領導職位。不求自己的喜悅(15:3)的基督,乃是無私服務的偉大榜樣。──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49~50土地分配完畢後,百姓把以法蓮山地的“亭拿西拉城”給了約書亞,該城在呂大(羅德)東北約十二英里(19公里)以外。――《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約書亞所得之地。

          「亭拿西拉」:見士2:9注。――《串珠聖經注釋》

         繼以色列十二支派分得產業的事件之後,在這裡記錄了約書亞得亭拿西拉為業的事件。一般認為,“亭拿西拉”與位於示劍西南約11.2公里處的今日毗勒貝他那是同一個地方。約書亞在分得此地之後重修了那城。“修”的原文與“重新建築”相近,暗示那城已極其荒廢。我們可藉著本文的事件,從約書亞身上發現作為真正領袖的特質:①不論是從地位上還是從業績上,約書亞都當第一個分得產業,但他在所有百姓之後求得了自己的份;②他雖擁有領袖的權柄,但並沒有獨斷地取自己的產業,反而謙卑地在百姓面前求得產業;③他放棄自己的私欲,毫無抱怨地接受了荒廢之地。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十九50是照耶和華的吩咐,將約書亞所求的城,就是以法蓮山地的亭拿西拉城,給了他。他就修那城,住在其中。

         “亭拿西拉”又名“亭拿希烈”(士二9)。位於以法蓮山地,為約書亞所得的私人地業,以志其功績。約書亞住在這裡直到死日,而且葬在此地(二十四30;士二9)。“是照耶和華的吩咐”一語或暗示耶和華神在約書亞作探子偵察迦南時,已允將此地賜給他,就象將希伯侖賜給迦勒一樣(十四13;十五13)。――《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照耶和華的吩咐」(50節),可能指約書亞當年和迦勒一起窺探迦南時,神已經將「亭拿·西拉」(50節)應許給了約書亞,就像將希伯侖應許給迦勒一樣(民十四30)。「修」(50節)原文是「建造、重建」,可能指那城已非常破敗。但約書亞完全順服神,沒有先給自己挑一塊最好的土地,而是等「以色列人按著境界分完了地業」(49節),最後才分,並且神給什麼就是什麼,不挑不揀。──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亭拿西拉」:字義是「太陽的一部分」或「豐盛的一部分」。位在示羅西南17.6公里。此城又名「亭拿希烈」( 士 2:9 ),地名上的差異可能與地業分配有關。亭拿西拉原在以法蓮境內(位於以法蓮山地),不過在全體支派各得土地之後,分給約書亞的私人地業(即獨立地區),為的是表彰他的功績。約書亞住在這裡直到死時,而且葬在此地(24:30 ; 士 2:9 )。

         「亭拿西拉」這地被考證應該是示劍西南約十九公里的蒂布納廢墟(Khirbet Tibnah),在當地的挖掘證明了鐵器時代第一期曾經有人在此大事定居重建,可能就是 書 19:50 所提到「約書亞修那城,住在其中」。

         ◎ 19:50 提到分給約書亞的土地「是照耶和華的吩咐」,可能暗示耶和華神在約書亞作探子偵查迦南時已經答應將此地賜給他,就像將希伯崙賜給迦勒一樣( 14:13 15:13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亭拿西拉。直譯是“剩下的部分”。約書亞沒有挑選最好的土地,只在自己的支派中會幕的所在地示羅附近選了一個地方。── SDA聖經註釋

 

【書十九50 亭拿西拉這城又稱亭拿希烈(士二9),是在全體支派各得土地之後,分給約書亞的地業。地名上的差異可能與地業分配有關,因為「西拉」是「剩餘」的意思。這個通俗詞源可能改變了原有的地名。亭拿西拉雖在以法蓮境內,卻是約書亞家族專有的政治飛地(即獨立地區)。這地被考證為示劍西南約十二哩的蒂布納廢墟(Khirbet Tibnah)。當地的挖掘證明了鐵器時代第一期曾經有人在此大事定居重建(見:書十九50)。——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九51這就是祭司以利亞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並以色列各支派的族長,在示羅會幕門口,耶和華面前,拈鬮所分的地業。這樣,他們把地分完了。

         主持分地的人是摩西預先指定的(民三十四1719),在這一類繼任者難決定的事上,有遠見的領袖摩西死前一一作了安排,是遵照神所吩咐的。――《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有權柄分配資源的領袖,若最後才分得剩下的資源,這樣的制度才有可能公平。但世上的各種領袖都是為了個人或集團的私利,唯有神所設立的領袖才是為著服事人,正如主耶穌所說的:「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二十26-28)。

         從出埃及出來、二十歲以上被數點預備爭戰的人中,只有迦勒和約書亞因為專心跟從神,得以進入迦南(民十四12)。而以色列人分配地業時,正是從迦勒開始(十四6-15),到約書亞結束(49-50節)。這兩位專心跟從神的老弟兄首尾呼應,在承受應許的過程中成為信心和順服的榜樣。

         七個支派在約書亞的催促下才去得著的地業,在神的計畫中竟然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這些支派看不上自己的地業,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地業中都有神將要顯明祂自己的重要地點。因此,我們誰也不能輕看神所量給自己的分,無論是山地、低谷,平原、曠野,順境、逆境,都有神美好的旨意,因為住在我們裡面的聖靈要用這些事顯明祂自己。

         雖然此時還有許多「未得之地」(十三1),但是「祭司以利亞撒和嫩的兒子約書亞,並以色列各支派的族長」仍然照著神的吩咐「把地分完了」(51節)。他們已經在信心中完成了神所交托的任務,攻取「未得之地」的功課將留給各支派的百姓一起來學習,神在救贖計畫中對百姓的帶領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19:51 提到把地分完,分地這事是摩西死前在 民34:17-19 預先指定的。不過神就應許給每個支派一份產業則是早在雅各的時代(參 創 48:21-22 ),此時分地是實現神的應許。──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分配土地的工作是在神面前,受祂的指導公開進行的。這樣,所有的百姓都知道這不是出於人的獨斷專行。這種認識有助於消除一切牢騷。雖然如此,還是出現一些不滿情緒(17:14~18)。這個教訓也是給我們的。生活中的一切重要問題都要帶到“會幕門口”,以承認神在人生凡事上的權威。── SDA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第19章)】

 1 猶大支派因分地過多而將一些地業給了西緬支派,這表現有什麽可取之處?他們是否有權將多餘的地業留為己用?太5:5給你什麽提醒?

 2 西布倫所分得的地靠海,以薩迦的地業多為耕地,而亞設則得肥沃土地,一一應驗了雅各的祝福(創49:13-15, 20)由此你看到神那方面的屬性?

 3 為什麽但人越過地界奪得利善(亦名拉億)而不受責罰?這裡他們有什麽突出的地方?參士18:27-31注。

 4 誰最後分得地業?亭拿西拉似是個荒蕪的地方,會帶給得主特別的好處麽?由此看來,得主給我們什麽榜樣?

 ──《串珠聖經注釋》

 



跟著我們: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