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書亞記 15
約書亞記第十五章綱目
壹、內容綱要
【猶大支派分得之地(二)】
四、猶大支派地業的疆界(1~12節)
五、再述迦勒攻取地業的簡略過程(13~19節)
六、詳列猶大支派地業內的城邑清單(20~62節)
1.南部地區:共二十九座城(21~32節)
2.高原地區:共三十九座城(33~47節)
3.山地地區:共三十八座城(48~60節)
4.曠野地區:共六座城(61~62節)
七、未能趕出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63節)
貳、靈訓要義
【分配地業(三)】
一、猶大支派地業的境界(1~12節):
1.「猶大支派按著宗族拈鬮所得之地是在盡南邊,到以東的交界,向南直到尋的曠野。…通到埃及小河,直通到海為止。這就是他們的南界」(1~4節):南界。
2.「東界是從鹽海南邊到約但河口」(5節):東界。
3.「北界,是從約但河口的海汊起,…上到欣嫩子谷,貼近耶布斯的南界。…直通到海為止」(5~11節):北界。
4.「西界就是大海和靠近大海之地」(12節):西界。
二、迦勒攻取地業的簡略過程(13~19節):
1.「將猶大人中的一段地,就是基列亞巴,分給耶孚尼的兒子迦勒。迦勒就從那裡趕出亞衲族的三個族長」(13~14節):迦勒分得基列亞巴,趕出亞衲族三族長。
2.「迦勒說:誰能攻打基列西弗,將城奪取,我就把我女兒押撒給他為妻。迦勒兄弟基納斯的兒子俄陀聶奪取了那城,迦勒就把女兒押撒給他為妻」(15~17節):迦勒的侄兒俄陀聶攻取基列西弗,得迦勒女兒押撒為妻。
3.「押撒過門的時候,…向她父親求…水泉。她父親就把上泉下泉賜給她」(18~19節):迦勒女兒押撒向她父親求得上泉下泉。
三、猶大支派地業內的城邑清單(20~63節):
1.「猶大支派盡南邊的城邑,…共二十九座城」(20~32節)。
2.「在高原有…共十四座城。…又有…共十六座城…又有…共九座城」(33~47節):合計三十九座城。
3.「在山地有…共十一座城…共九座城…又有…共十座城…又有…共六座城…又有…共兩座城」(48~60節):合計三十八座城。
4.「在曠野有…共六座城」(61~62節)。
5.「至於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猶大人不能把他們趕出去,耶布斯人卻在耶路撒冷與猶大人同住,直到今日」(63節):未能趕出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約書亞記註解》
叁、其他綱目
【縱橫走遍所得之地的範圍】
經文:書15:1-12,(創13:14-17)
一、南界:尋的曠野(分別為聖)1-4
1.拈鬮所得之地 1,(利16:6-10;徒1:26;林前12:11)
2.上到加低斯巴尼亞 2-4
▲“加低斯巴尼亞”即聖、分開之意。預表神的子民當與世俗的分別為聖。(彼前1:15;4:2-3)。歸耶和華為聖。(出28:36;32:29)
二、東界:約旦河口(悔改歸主)5
1.從鹽海南邊——死海(只進不出)。(結47:8-12)
2.約旦河口——活水(有進有出)。
(1)以色列人過約旦河的神跡。(書3:14-17;5:13-15)
(2)耶穌基督在約旦河受洗。(太3:13-17)
三、北界:有山有水(蒙神保守)5-11
1.有磐石 5-6,(創49:22-26)
(1)磐石出水。(出17:6;詩78:15-16)
(2)磐石為基。(太7:24-25)
(3)磐石是主。(林前10:1-4)
2.有水源 7-11,(申11:8-12;啟22:1-2)
四、西界:大海之地(拓展神國)12
1.大海和靠近大海之地
(1)魚米之鄉。(太4:18-22;約21:4-11)
(2)廣闊視野。(代上4:9-10)
(3)交通發達。(徒1:8)
2.所得之地四圍的交界 (詩5:12;創13:14-17)
── 毛南春陽
【迦勒憑信攻取神所應許給他的地】
經文:書15:13-19
引言:(徒18:9-11) ——對神保羅的應許。
一、迦勒分得之地:希伯倫 13
1.希伯倫——聯合之地:與主聯合。(羅6:5;林前6:17)
“希伯倫”即聯合之意。靠近亞伯拉罕築壇的地方。
2.靠近亞伯拉罕築壇之地——禱告與奉獻。(創13:3-4;22:9)
二、迦勒趕出之人:亞衲族 14
1.示篩:貴族之意。代表“世上富貴”要趕出。(太4:7-11;6:24;提前6:10;彼前5:2)
2.亞希幔:禮物之意。代表“世俗的禮物”往往全把你愛主的心奪去。(何4:11;啟3:11)
3.撻買:犁溝之意。代表“世俗的犁溝”,即耕耘、耕種。
三、迦勒攻取之城:底壁城 15-19
1.攻擊底壁的居民 15
“底壁”即聖所之意。想起耶穌潔淨(攻擊)聖殿之事。(約2:12-17)
2.俄陀聶奪取了那城,並娶妻 16-17
“俄陀聶”即神的獅子之意。預表耶穌亦是神的獅子。(啟5:5)。
迦勒把自己的女兒押撒嫁給俄陀聶為妻,預表天父把教會嫁出給耶穌為妻,因此教會成為羔羊的妻。(啟21:9)
3.押撒向父親求田和水 18-19
羔羊的妻(教會)也當向天父歡然取水——生命泉。(賽12:2-3;啟21:6-7)
── 毛南春陽
【猶大支派所得的產業——城邑與村莊】
經文:書15:20-63
引言:猶大是救恩的發源地。(彌5:2;約4:22)。 因此,福音要遍及各城邑村莊。(徒1:8;太9:35-38)。
一、在南邊的城邑及村莊 20-32
1.最先安排猶大支派所得的產業 20
“猶大”即是讚美之意。說明一切的事均以讚美最為開始,我們心中也當以讚美為寶座。(詩22:3)
2.詳細記載猶大支派南邊的城邑 21-32
猶大要負起開墾、澆灌、種植的責任,以求發展神所賜給他們的地土,建立起富強幸福的家園。(耶1:10)
二、在高原的城邑及村莊 33-44
1.共十四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33-36
2.共十六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37-41
3.共九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42-44
猶大高原的城邑共有三十九座城與村莊,表示神的供應是豐豐富富的。(伯1:21;彼後1:10-11)
三、在西部的城邑及村莊 45-47
1.以革倫和屬以以革倫的鎮市村莊 45-46 “以革倫”即滅絕之意。
2.亞實突和屬亞亞實突的鎮市村莊 47 “亞實突”即劫掠者之意。
3.迦薩和屬加薩的鎮市村莊 47 “迦薩”即強壯之意。(書9:27;士2:1-3;羅7:18-24)
四、在山地的城邑及村莊 48-60
1.共十一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48-51
2.共九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52-54
3.共十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55-57
4.共六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58-59
5.共兩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60
猶大山地共38座城。“三十八”表示滅絕(申2:14)。滅絕舊生命,才能獲得新生命。(羅6:3-6;弗4:20-24)
五、在曠野的城邑及村莊 61-63
1.共六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61-62
2.猶大人不能把他們趕出去 63
“至於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猶大人不能把他們趕出去,耶布斯人卻在耶路撒冷與猶大人同住,直到今日。” (書16:10;17:12-13;林後12:7-8)
不能把耶布斯人(外邦人)趕出去,因而給猶大(神的子民)留下禍患——給魔鬼留地步(弗4:27)。
── 毛南春陽
【第十五章 綱目】
(2)猶大的疆界(十五1∼12)
(3)迦勒的地業,第二部分(十五13∼19)
(4)猶大的城邑清單(十五20∼63)
──《丁道爾聖經注釋》
【第十五章 綱目】
3 分給猶大支派的土地 十五1∼63
A 四圍的交界 十五1∼12
B 迦勒攻取的土地 十五13∼19
C 猶大的城邑 十五20∼63
──《中文聖經註釋》
【第七講 劃分未得之地(一): 河東, 猶大, 以法蓮 】
四. 猶大之地(書 14: 6-15: 63)
1. 迦勒得希伯崙-原基列亞巴(書 14: 6-15)
a. 勇於宣告所得應許(書 14:9, 申 1:36)
b. 專心跟從耶和華我的神
c. 求亞衲族人之地(山地) “我的力量那時如何, 現在還是如何”
d. 趕出三個族長遠(書 15:14)
──劉梅蕾《約書亞記課程表》
【四、分給猶大支派的地業 14:6-15:63 】
(二)猶大分得的疆界 15:1-12
(三)迦勒取得所分給他的地業 15:13-19 ○參考 士 1:9-15
(四)猶大獲得城邑的清單 15:20-63
1.猶大南部的城鎮 15:20-32
2.猶大西部的城鎮 15:33-47
3.猶大山地的城鎮 15:48-60
4.猶大曠野的城鎮與耶路撒冷 15:61-63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在神裡面享受神恩 約書亞記15章】
一丶按神旨意受神恩 15:1
二丶清楚所受是神恩 15:2-12
三丶戰勝敵人得神恩 15:13-15
四丶奉獻兒女為神恩 15:16-17
五丶智慧祈求有神恩 15:18-19
六丶各人共同蒙神恩 15:20-62
七丶靈性軟弱失神恩 15:63
── 作者不詳
【約書亞記第15章猶大地業】
你要甚麼
給我水泉
|
一、猶大所得之地
二、猶大蒙恩特點
三、俄陀聶攻底壁
|
1.南地各城
2.高原各城
3.山野各城
1.長子名份
2.友愛弟兄
3.頌讚為祭
1.押撒為妻
2.求一塊田
3.上泉下泉
|
|
──《約書亞記查經分章大要》(張志新)
【第十五章 猶大地業】
1) 猶大得地在南邊、1/2
2) 所得之地的四界、3/12
3) 希伯倫分給迦勒、13/15
4) 俄陀聶娶妻得泉、16/19
5) 南地城二十九座、20/32
6) 高原所屬的諸城、33/47
7) 山野各地的城邑、48/62
8) 沒趕出耶布斯人!63
──《約書亞記讀經講道輔導提綱》(郭提多)
提要:1分給猶大支派的土地。13迦勒攻佔的土地。16俄陀聶因為他的勇敢娶了迦勒的女兒押撒為妻。18她得到父親的祝福。21猶大的城鎮。63沒有征服耶布斯人。 ──《SDA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