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書 15
羅馬書第十五章拾穗
【羅十五1】「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
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參加拉太書六1∼2:“若有人偶然被犯過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丁道爾聖經注釋》
“我們堅固的人”:保羅把自己也列在信心剛強的基督徒當中。“擔代”就是用愛去接受和忍耐,正如基督擔當罪人的軟弱一樣(賽五十三4;太八17)。前面一章從消極一方面勸人不要絆跌軟弱的弟兄,本章則積極要求信徒擔代弟兄的軟弱。保羅勸勉信徒不可只求自己的喜悅,堅持己意,不理他人的難處。──《啟導本聖經註釋》
不求自己的喜悅: 這方面擁有許多典範。第一,與神為一的基督,並沒有求自己的喜悅,乃是竭盡全力代替人類背負罪之重擔。第二,無數信仰先輩所活出的殉道生活。為了成就更大的愛而自我節制和自我否定,這就是現代所必須的殉道生活。活在世界中的殉道要難於身赴刑場的殉道。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五1~3】肉體的天性,總是只求自己的喜悅――合於自己的看法,順乎自己的習慣,貪求自己的利益等。基督的性質,卻是『不求自己的喜悅』――放棄自己的看法,反乎自己的興味,不顧自己的利益等。活在只求自己喜悅的原則中,自然就彼此論斷,互相絆跌;活在不求自己喜悅的原則中,自然就『彼此建立』,『彼此同心』,『彼此接納』(十四19;十五5,7)。所以教會的光景是否正常,乃在大家是否肯活在基督的原則中。――《讀經指引》
【羅十五1~5】從忍耐生盼望的生活:「叫我們因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著盼望」(4節)。基督徒的生活是克己利他的生活,人的軟弱我們要擔當,我們務要叫鄰舍
喜悅,叫鄰舍得建立;因基督徒的生活不是求自己的利益,乃是求別人的利益,因此任憑人怎樣待我們,我們仍然好待他們,『患難生忍耐』(羅五4)。我們有了忍耐,在神前我們也就有了盼望,因為『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我們顧到別人、不顧到自己,是虧損嗎?不,乃正是我們的利益,正是效法了基督的榜樣;我們一天不活出這種生活來,一天就是我們的損失;我們早一天活出這種生活來,我們就早一天得著。―― 謝模善
【羅十五1~7】世界所通用的只是不義的弱肉強食理論。然而,在聖徒共同體內,堅固之人應擔當軟弱之人的重擔(加6:2)。因為我們在基督裡成為一體,神賦予我們的神聖義務是努力真正合一(約17:11)。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五2】「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
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NEB作:“要考慮那些事對他有益,可以建立所共有的生命”。參十四19,及腓立比書二3∼4。——《丁道爾聖經注釋》
“鄰舍”指相近的人。我們不可只為自己而活,凡事應求眾人的益處(林前十33)。──《啟導本聖經註釋》
叫鄰舍喜悅: 上文所述不可求自己益處的消極命令轉換成要叫鄰舍喜悅的積極命令。本節前後文的邏輯表明,沒有比討神喜悅更加優先的原則,然而,叫鄰舍喜悅卻有尺度和底線,就是“益處”與“德行”。“益處”強調了與神之間的倫理關係,“德行”則偏重於與人的倫理關係。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五3】「因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悅,如經上所記:“辱駡你人的辱駡都落在我身上。”」
“辱駡你人的辱駡,都落在我身上。”引自詩篇六十九9下。約翰福音二17曾引用9節上半,指耶穌潔淨聖殿的事。前文曾指出,教會早期便將詩篇六十九篇解作基督的受苦,以及報應會追上逼迫祂的人。這裡所引的話(正如此篇詩大部份的話)是向神說的,由此可見,耶穌對神的忠心令祂遭受辱駡與侮蔑;而如果祂選擇一條容易的路,就可以避免這一切。——《丁道爾聖經注釋》
【羅十五4】「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著盼望。」
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哥林多前書十6、11陳明同樣的原則,可參照。聖經(當然,這裡是指舊約)對神的信實有充份的證明;因著基督應驗了經上的話,在這亮光中讀聖經,更能有所體會;因此這裡鼓勵讀聖經的人,將盼望放在主身上,並耐心等候祂。——《丁道爾聖經注釋》
“聖經”指舊約聖經。我們因聖經的教訓得以學效基督忍耐與受苦的榜樣,堅守對基督的盼望。他指出這是聖經寫作的目的。──《啟導本聖經註釋》
聖經寫作的目的既是為了作為個體的“我”,也是為了作為共同體的“我們”。作為“我”和“我們”這些共用盼望的弟兄們,應當聚集在教會,不斷研究聖經,並且具體實踐在生活中,成為世界的光。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五4~5】神賜忍耐、盼望,但這忍耐、盼望也必因事才在我們身上生出來。一個人越為人、越捨己,好似苦,其實樂,因為在神前有了盼望;一個人越利己損人,好似當時快樂,其實很苦,因為何時想起來,就何時難過、沒有盼望。―― 謝模善
【羅十五5~7】本文的核心是強調教會共同體的合一,可分為以下內容:①方法:“效法耶穌”;②結果:“彼此同心”;③目的:“榮耀神”。在此應當留意到:聖徒的個性具有離心力,主耶穌可以包容這不同,但會按照公義與慈愛的標準。這不同的個性,在將榮耀歸給神的向心力的統領之下,會形成美好的和諧。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五6】「一心一口榮耀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
一心一口榮耀神,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如果他們能和諧相處,藉著他們合一的敬拜與見證,神便能得著榮耀。在羅馬帝國的中心若能有這種合一的見證,對福音傳揚的裨益將無與倫比。——《丁道爾聖經注釋》
【羅十五7】「所以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使榮耀歸與神。」
你們要彼此接納。接納其它基督徒要在心中,也在家中。若領受保羅的勸勉,而效法基督的榜樣,這樣的接納將是毫無保留的;因著祂子民彼此以愛心與慈憐相待,神就將得著榮耀。保羅心目中特別關心的,可能是猶太信徒能與外邦信徒毫無保留的彼此相交;當然,他的關心不會只局限在這個範圍。
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這裡的“你們”(hymas),有另一種讀法作“我們”,許多經文都有此例;參NEB。“既然基督對他們兩方都不輕視,他們就應該保持合一,不彼此輕視”(加爾文對本節的注釋)。——《丁道爾聖經注釋》
「你們要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你們一樣。」換一句話說,基督徒的接納,乃是根據於基督的接納。再換一句話說,基督所接納的,我們不能不接納。如果有一個人是基督所接納的,而我們不接納他,我們馬上就是一個宗派,不是一個教會。
{\Section:TopicID=269}關於教會生活的這段話,開始於「神已經收納他了」(十四3),結束於「基督接納」了我們(十五7)。這�塈畯怓搢ㄖ畯抳P別人一切交通的基礎──他們屬於主,我也屬於主。那就夠了。我與別人交通,不是因為他們屬於英國國教,我也屬於英國國教;也不是因為他們有過特別的經歷,我也有過同樣的經歷;也不是因為他們持守某些見解,我也持守同樣的見解;也不是因為他們屬於某一差會,我也屬於同樣的差會;乃是因為他們屬於主,我也屬於主。―― 倪柝聲
基督徒可以對事物有不同的看法,但更應該在愛心中接納和自己不同的人,這樣才是效法基督。──《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此接納: “接納”希臘語指“擔代別人的軟弱且替軟弱的弟兄著想”。本節指出,如同基督愛我們這些罪人,代替我們擔當罪的重擔,且死在十字架上,成就了神人之間的和睦。聖徒也當逾越社會的制約,與悲者同悲,擔代弟兄的軟弱,以此將榮耀歸給神。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五8】「我說,基督是為神真理作了受割禮人的執事,要證實所應許列祖的話,」
基督……作了受割禮人的執事。亦即,“猶太人的執事”(NEB)。耶穌親自作證說,祂在世上的工作“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太十五24)。譯為“執事”的名詞是diakonos;參耶穌的話:“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diakonethenai),“是要服事人(diakonesai)(可十45),及“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diakonon,路廿一27)。
要證實神的信實。(按英文)NEB作:“要實現祂對列祖的應許”──即在基督身上實現的應許。——《丁道爾聖經注釋》
“受割禮人”指猶太人。“執事”是服侍人的人。主基督曾向猶太人傳道,祂的福音當初也是給猶太人的(太十五24)。“列祖”指猶太人的先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神曾與他們的先祖立約。基督來是為了實現這些立約的應許,也如9∼12節引用的經文所說,讓外邦人因神的憐憫歸榮耀給祂。──《啟導本聖經註釋》
【羅十五8基督為神真理作了受割禮人的執事何意?】
答:保羅說,「基督是為神真理作了受割禮人的執事,要證實所應許列祖的話。」本來基督降生滿了八天,也受了割禮(路二21)(注一),按肉體說,祂是神應許從受割禮的猶太人列祖出來的(參羅二28,九4,5),因為祂來到世上,是先要尋找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太十五24),是要作以色列民的僕役,主曾說過:「人子來,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廿28),所以基督是猶太人的執事(),這執事原文字()就是服役,服事的意思,祂不獨給受割禮的人證實神所應許列祖的話,並且是神在舊約中應許未受割禮的人的話,也同樣的證實,叫外邦各國的人因祂的憐憫得蒙拯救,敬奉主榮耀神(羅十五8-12;詩十八49,一一七1;申卅二43;賽十一10——耶西的根,注二),這樣看來,保羅是在提醒羅馬的教會,神憐憫猶太人和外邦人都是一樣的,乃是主叫受割禮的猶太人與未受割禮的外人,要彼此和睦,合為一體,才能保住全體,不致軟弱而分散(羅十五1-7,14-16)。
注一:參拙著舊約聖經問題總解——六五題
注二:參拙著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五一及一四六題 ——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羅十五8~13】保羅強調教會的普世性——不分猶太人與外邦人,間接地暗示出普世教會(指肉眼所不能見的教會共同體,而不是指外在的個體教會)。保羅以遞進的方式排列引用的四段經文,順序如下:第一,描繪大衛因得到列邦而喜樂;第二,記述外邦人也可以與以色列一同稱頌神;第三、第四,闡明外邦人亦可單獨頌贊神。本文教訓我們,在教會,種族、貧富,教育程度等任何標準都不能分裂聖徒。保羅時代的問題較簡單,只存在外邦人與猶太人的問題,然而,現代教會卻極其複雜,稍有不合就立刻分道揚鑣,有必要潛心默想本文所蘊含的屬靈教會。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五9】「並叫外邦人因他的憐憫榮耀神。如經上所記:“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稱讚你,歌頌你的名。” 」
叫外邦人因祂的憐憫榮耀神。基督向“受割禮人”的直接事奉,由作“柱石”的使徒(加二9)承繼;而祂賜給外邦人的祝福,則主要由保羅執行。
“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稱讚你,歌頌你的名。”引自詩篇十八49(撒下廿二50),大衛在將非以色列人納入他的王國之後,算他們也屬於以色列之神的產業。基督徒對這觀念的應用,參雅各在耶路撒冷大會中(徒十五16∼17),引用阿摩斯書九11∼12(七十士譯本)。——《丁道爾聖經注釋》
【羅十五9∼13】這幾節清楚表達出了本書的主題和寫這封信的目的,也就是要把福音繼續向外邦人傳揚(參17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羅十五10】「又說:“你們外邦人當與主的百姓一同歡樂。”」
你們外邦人當與主的百姓一同歡樂。“引自摩西之歌(申三十二43)。(參前面曾同樣引用這首歌:十19,十一11,十二19。)——《丁道爾聖經注釋》
引用申32:43,表明舊約對外邦人將要得救的預言得以成就。外邦人原是在聖約之外,並非神憐憫與恩典的物件,然而卻因著耶穌基督得以與神和睦,且得享救恩的祝福。本節直接勾勒出神不更改聖約而持守到底的信實與神對人類的無限憐愛與慈悲。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五11】「又說:“外邦啊,你們當讚美主!萬民哪,你們都當頌贊他!”」
引自詩篇一一七1,那裡呼召全世界來稱頌以色列的神,因為祂有慈愛和誠實。——《丁道爾聖經注釋》
【羅十五12】「又有以賽亞說:“將來有耶西的根,就是那興起來要治理外邦的,外邦人要仰望他。”」
引自以賽亞書十一10,“耶西的本”所發的“一條”(賽十一1),即他們所期待出於大衛家的彌賽亞,“立作萬民的大旗,外邦人必尋求祂”。約拿單的亞蘭文舊約將最後一句譯為:“列王都必順服祂”(參創四九10末)。耶穌為大衛後裔,參一3的注釋{\LinkToBook:TopicID=124,Name=A.問安(一1-7)}。保羅在律法、先知與詩篇中,都找到向外邦人工作的見證。——《丁道爾聖經注釋》
“耶西的根”,彌賽亞在肉身來說是大衛的後裔,而大衛的父親是耶西,所以彌賽亞又稱為“耶西的根”。
【羅十五13】「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
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人有盼望的神”,這稱呼可能是因上一句所引以賽亞書十一10的末尾,提到“盼望”一詞。參十四17,和平與喜樂是神國度中的福份。因為“使人有盼望的神”將自己作為祂兒女的盼望,所以他們現在便可以享受這些祝福。
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這裡再次提到,是聖靈使得信徒能在今生經歷來生將有的福份。他們的盼望最壯麗的目標,就是神的榮耀(五2)。——《丁道爾聖經注釋》
使人有盼望的神……大有盼望: 考慮到當時的聖徒只因是基督徒就要面對死亡的危機,就更能切實地認識到盼望的含義。事實上,盼望與仰望未見之事的信心是同一性質(加五5;彼前1:21)。盼望的確是指向未來,而且,只有指向未來,才能肯定現在。保羅祈願在這個過程中,對未來的盼望能夠給現在的聖徒帶去大能。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五14】「弟兄們,我自己也深信你們是滿有良善,充足了諸般的知識,也能彼此勸戒。」
能彼此勸戒。他們顯然已經這麼做了。不像希伯來書的收信人,要別人講:“你們……本該作師傅”了,實際上他們卻還需要再一次領受福音初階的教導(來五12)。——《丁道爾聖經注釋》
本節至章末是本書的結尾,講的是與保羅有關的事。他講述自己寫此信的原因、去羅馬的行程,並在22∼23節列出了行程表。30∼33節提醒讀者,此行兇險,需要他們的代禱。──《啟導本聖經註釋》
【羅十五14~21】書信的結尾,保羅以淡淡的心境闡述自己作為外邦人使徒的態度。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以下三個事實:①保羅以極其謙卑而慎重的態度對待尚未見過的羅馬聖徒(14,15節);②作為使徒,保羅所誇口的並不是自己的功績或經歷,而是他作為主的僕人成為福音事工的器皿(16,17節);③可以看到保羅不安於現狀、也不自我誇耀,而是不斷開拓新領域的進取精神(19-21節)。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五14~27】羅馬書的結論——問安部分。整個羅馬書客觀、冷靜而犀利地說明了教義,就可以明白保羅問候語頗長的原因。尤其使徒保羅真摯地囑託整個羅馬教會為自己代禱,如同自己不斷為羅馬教會祈求一樣,濃烈地散發出真正的工人所懷有的溫情暖意。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五15】「但我稍微放膽寫信給你們,是要提醒你們的記性,特因神所給我的恩典,」
但我稍微放膽寫信給你們,是要提醒你們的記性。“稍微放膽”(英文作“十分大膽”),是因為羅馬教會並不是他所創立的,他向他們說話,不像他寫(或說)給哥林多教會時,感到那麼自由。
神所給我的恩典(參一5,十二3)。——《丁道爾聖經注釋》
保羅不是羅馬教會的創立人,也未到過羅馬,而今卻寫信教導羅馬的信徒;所以他說自己這樣寫是“稍微放膽”,而這也是因著神所給他的恩典,作了外邦人(羅馬人也是外邦人)的使徒(加一16)。──《啟導本聖經註釋》
【羅十五16】「使我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獻上的外邦人,因著聖靈成為聖潔,可蒙悅納。」
使我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獻上的外邦人……可蒙悅納。這幾句話充滿敬拜的意味。保羅是一名服侍者(leitourgos);他宣揚福音是一種“祭司的事奉”(hierourgeo);他的外邦信徒是他獻給神的祭物。
因著聖靈成為聖潔。當時顯然有人認為,保羅的外邦信徒是“不潔淨”的,因為他們沒有受割禮。對這類苛責,保羅答覆說,他的信徒是“潔淨”的,因為聖靈已經來住在他們裡面,使他們成為聖潔了(參19節,“聖靈的能力”)。他在另一封信中說:“真受割禮的,乃是我們這以神的靈敬拜,在基督耶穌裡誇口,不靠著肉體的”(腓三3)。猶太派的人以肉體誇口(即,以身為猶太人所承襲的特權誇口),卻不如外邦人聖潔,因他們學會只在基督裡誇口(參羅八8)。同樣,彼得也在耶路撒冷大會中提醒同為猶太信徒的人說,外邦人聽見福音之時,神如何賜給他們“聖靈……正如給我們一樣;又藉著信潔淨了他們的心,並不分他們我們”(徒十五8∼9)。——《丁道爾聖經注釋》
「因著聖靈,成為聖潔。」聖靈是我們成聖的能力。聖靈使我們能答應�堶掘t潔生命的要求,順從外面聖潔真理的光照。
新約祭司的職分,較比舊約更為廣闊,甚至連傳福音也包括在內。保羅不但說他是神特派作福音的使徒(羅一1),也說他是『福音的祭司』。這福音的祭司,一面代表神,把神豐滿的兒子,當作福音送給人;一面又把藉福音所生的蒙恩者,當作聖潔的祭物獻給神。哦,這職分何等榮耀!――《讀經指引》
“祭司”的職任是獻祭,祭物以牛羊為主。保羅稱自己為“福音的祭司”,而所獻的是信主的外邦人。這也就是說,他以向外邦人傳福音為職志。他在《腓立比書》二17也用獻祭來比喻傳道工作,不過講得更為熱切,因他願意把自己的生命“澆奠”在其上,願意以身殉職。
在猶太人看來把外邦人獻給神是不潔淨的,但有了聖靈潔淨的工作,就可以“成為聖潔”。──《啟導本聖經註釋》
福音的祭司……所獻上的: 以舊約以色列的祭司職分比喻保羅為基督的福音所領受的使徒職分。利未支派的祭司代替以色列百姓獻祭給神,保羅藉著傳播福音的真理而叫他們與神和睦。本文藉著舊約祭司的比喻指出:①保羅為外邦人而領受使徒的職分;②使徒職分的神性起源。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五17】保羅在本節至21節講基督和聖靈怎樣用他的侍奉,藉著他的語言與作為,在外邦人中傳道的成就。他所誇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基督與聖靈在他身上所完成的工作。──《啟導本聖經註釋》
【羅十五18】「除了基督藉我做的那些事,我什麼都不敢提,只提他藉我言語作為,用神跡奇事的能力,並聖靈的能力,使外邦人順服。」
使外邦人順服。使他們順服基督(參一5),以應驗舊約的預言,列國都將歸順大衛之子(參創四十九10)。——《丁道爾聖經注釋》
「除了基督藉我作的事,我甚麼都不敢題。」保羅雖然智慧充足、學問淵博,尚且除了基督藉他作的事,不敢有任何誇口;何況我們各方面比保羅都差得很遠,更不可以自己的聰明、智慧來誇口;若要誇口,只可指著主耶穌誇口(參林前一31)。――《讀經指引》
“使外邦人信服”是他羅馬之行的期望,也是他寫這封信的目的(參一5)。──《啟導本聖經註釋》
言語作為: 概括表現了使徒保羅為傳播福音而作出的所有努力。言語: 指他的教導與講道;作為: 指他為福音的行跡與所遭遇的苦難。我們可以藉著保羅的生命,看到聖徒必備的基本條件,那就是言行一致。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五19】「甚至我從耶路撒冷直轉到以利哩古,到處傳了基督的福音。」
到處傳了基督的福音。NEB作;“我已經完成了傳基督福音的工作。”他所做的,是在猶大與以利哩古之間,每一個省份(並非每一個人)都傳了福音,因此,在那一帶的外邦世界中,他已經盡上使徒的職責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以利哩古”是歐洲馬其頓以北的一個省分,位於今天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境內。《使徒行傳》沒有提過保羅曾到這裡,也許保羅只到過邊界。以利哩古在北,耶路撒冷在南,這是保羅傳道所到過北、南兩端兩個最遠的地方。──《啟導本聖經註釋》
【羅十五19以利哩古是什麼地方?保羅何時傳道到過那裡?】
答:以利哩古——意喜悅,系古時羅馬帝國之一省,位於亞底亞(Adriatic)海之東北岸。古時的以利哩古地區廣大,如今日的奧地利,匈牙利,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巴爾幹半島等區域,皆在此範圍之內,以利哩古人當時屬半開化之民族,善騎好戰,喜飲生血,吃生肉,可知其性極野蠻,使徒保羅說他自己曾從耶路撒冷,直到以利哩古,到處傳了基督的福音,兩第相距一千四百哩,但在使徒行傳中,並無記述他在此地的行程,只有提到他在一次旅行佈道時,到過與以利哩古相近的帖撒羅尼迦與庇哩亞兩地方(徒十七10)。只有聖經地圖六圖把以利哩古劃在這次行程路線邊境之內(羅十五20,林後十15,16)。在提摩太后書四章10節那裡提到提多往撻馬太Dalmatiia(意欺騙的)去工作,該地屬於以利哩古省內,近海之一部分地區,可見保羅曾在那裡傳過道了,或許成立教會,不過在使徒行傳中,路加沒有詳明記載而已。——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羅十五19以利哩古在何處,保羅何時曾到過這地區傳福音?】
“以利哩古”(LLvnicuM)是當時羅馬帝國的一省(參看聖經地圖6及本書前的羅馬帝國地圖)。古時的以利哩古占地甚廣,包括今日的奧地利、匈牙利、阿爾巴厘亞、羅馬尼亞、巴爾幹半島等地區。以利哩古人當時為半開化民族,好戰善騎,喜飲生血,及吃生肉。居山上者,時常侵擾馬其頓人,居海岸者,多為海盜。羅馬帝國征服以利哩古後,設置省份,並直屬帝國。
保羅說由耶路撒冷直到以利哩古一語,可能指第三次佈道的旅程,兩地相距約一千五百英哩。使徒行傳並未提及保羅在以利哩古傳道的情形,聖經地圖6把保羅第二次傳道的旅行路線畫到以利哩古,可能是在使徒行傳十七章及二十章的複雜行程中曾到達這地區的邊境,亦未可料。
在十七章說到了帖撒羅尼迪與庇哩亞,該兩地與以利哩古相近。二十章說保羅到了馬其頓,走遍許多地方,亦可能包括以利哩古邊區在內。
考古家研究今日的阿爾巴尼亞語與古時以利哩古人近似。但今日的阿爾巴尼亞為歐洲唯一回教國。
提摩太後書提及提多到達馬太去工作,該地即以利哩古地區近海邊的一部分。足見保羅曾在以利哩古傳過道,而且成立了教會,但路加忽略而未記錄在使徒行傳中。――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羅十五20】保羅“不在基督的名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要使神國事工不滯留在一個地區,讓福音可以廣傳,直到地極。──《啟導本聖經註釋》
【羅十五20~21】保羅強烈的開拓意志並不是為了獨佔功勞,而是為了宣教的有效性。既然尚有許多待開拓的地區,工人就不必聚集在一起,因為從整個基督教事工(Team ministry)角度來看,這是非效率性的。本文體現了保羅甘願冒苦走在前方的殉道者態度。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五22~33】保羅在去耶路撒冷的途中,說明了自己的宣教計畫。保羅竭力強調自己訪問羅馬的計畫一直被攔阻,闡明去西班牙(羅馬的西端,當時人們認為這是地極)的最後一次宣教旅行,必會途經羅馬,以此表現出了使徒與聖徒之間親密相愛的關係。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五23】保羅見證說,他在馬其頓、亞該亞一帶,已把福音傳遍,甚至『再沒有可傳的地方』,所以他就要去更遠的羅馬,直到士班雅(即今西班牙),為主作工。這�婸‘X兩個原則:(1)事奉主者,必須在一處盡了神在當時當地所給他的託付,才可另調他處。(2)事奉主的人,若在一處已經盡了他的職事,就應該接受更廣闊的負擔和引導,把基督供應到更遠之處;不可死守一方,緊抓所已有的成就。――《讀經指引》
【羅十五23∼24】“這裡再沒有可傳的地方”,不是說所有的人都信了主,而是地中海東岸一帶都已有人在那裡傳福音。根據十五20的原則,保羅需要開闢新土。
“士班雅”就是今天的西班牙,這是當時地中海世界的人所知道在西方最遠的地方。士班雅以西是大西洋,大海茫茫無際,不見陸地。
保羅寫《羅馬書》時,正要完成第三次佈道旅程;當時他在希臘的哥林多,要回耶路撒冷去。他盼望回去之後,可以開始第四次的佈道旅程,目的地就是士班雅。此行必須借道羅馬,於是他希望得到羅馬信徒的支持,來完成任務(28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羅十五24】心裡稍微滿足: 這句充滿期待的話,表明保羅是何等享受與聖徒的純潔相見。要與一同遙望天國的聖徒交通可以尋找喜樂,而不是尋求虛妄的快樂。蒙……送行: 並非指一般的送行,而指協助,即為他提供宣教所需的各樣援助(林前16:6;林後1:16)。雖然保羅與羅馬聖徒素昧平生,但無論是求助的保羅還是接受求助的羅馬教會,都信賴對方作為虧欠于主的人,一片真心地想要事奉主,才能如此肝膽相照地託付與應承。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五25】「但現在,我往耶路撒冷去供給聖徒。」
供給聖徒。耶路撒冷教會的成員格外是“聖徒”(參31節,林前十六1;林後八4;九1、12)但是保羅的信徒以及其它外邦基督徒現在與他們“同國”(弗二19),因此他也常稱他們為“聖徒”,神聖潔的子民(見一7注釋{\LinkToBook:TopicID=124,Name=A.問安(一1∼7)}),這個說法十分正確。“供給”一詞所譯的字,是動詞diakoneo“服事”的現在分詞(參十二7;十五8;十六1)。——《丁道爾聖經注釋》
供給聖徒: 馬其頓和亞該亞地區的外邦聖徒為了救濟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有所捐助,保羅指將這筆錢送到耶路撒冷教會的事(林後8,9章)。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五25∼26】保羅去耶路撒冷,身邊帶著一筆款項,是從外邦教會中徵集,贈予耶路撒冷貧窮信徒的。捐贈者為馬其頓和亞該亞的教會。馬其頓教會的熱心捐輸為人稱道(參《林後》8∼9章)。──《啟導本聖經註釋》
【羅十五26】「因為馬其頓和亞該亞人樂意湊出捐項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
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耶路撒冷信徒顯然自稱為“窮人”(參加二10,這裡是用同一個字,ptochoi);這個稱呼的希伯來文是∼ebyonim,後期的猶太基督徒仍然沿用,人稱他們為以比安奈特人(Ebionites)。賀爾假定,事實上保羅的捐款是為耶路撒冷整個教會,但是他不好意思說明,使用這種說法為託辭。這個假設並無必要。保羅屢次提到“為聖徒的捐款”等類的話,表明他對這個理由毫不引以為恥。——《丁道爾聖經注釋》
【羅十五27】「這固然是他們樂意的,其實也算是所欠的債。因外邦人既然在他們屬靈的好處上有分,就當把養身之物供給他們。」
其實也算是所欠的債。捐款是外邦教會主動要採取的行動(保羅只是在他們的熱情冷卻時,再度提醒他們而已);然而這也是承認他們的債──是道德上的債,不是法律上的債。
就當把養身之物供給他們。有一種看法認為,這不僅是愛心的行動,更是一種貢奉,是母會理當從外邦基督徒得著234,這可能足以代表耶路撒冷教會的態度,卻不是保羅的態度。他堅持這是一種出於恩典的行動,並不是捐款的教會正式的義務(參林後八6∼9)。或許,他也存著盼望,希望這個神在外邦中施恩的物質象徵,能激起他在十一14所提到有益的“憤恨”235。這裡的動詞“供給”是leithourgeo(參16節的名詞leitourgos,及其說明;並參林後九12,那裡稱捐款為一種leitourgia,“服事”)。——《丁道爾聖經注釋》
「既然在他們屬靈的好處上有分,就當把養身之物供給他們。」屬靈的恩典雖非買賣的,但蒙恩的人,願意在財物上,為著主的緣故,交通給幫助他們的人,也是應當的,且是蒙神喜悅的。――《讀經指引》
屬靈的好處: 基督的福音從猶大傳到外邦世界。事實上,耶穌基督原是猶太人。福音的第一對象也是猶太人,但只因他們排斥了福音,外邦人才得以在救恩的祝福上有份。養身之物: 富饒的外邦聖徒,以物質事奉貧窮的猶太聖徒。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五28】「等我辦完了這事,把這善果向他們交付明白,我就要路過你們那裡,往西班牙去。」
把這善果向他們交付明白。直譯為“向他們印證了這個果子”。保羅用了正式的商業用語;參NEB:“在我本人的印證下交付了這筆款項。”然而,這裡所提的可能不是保羅自己的印證,而是聖靈的印證;這是他在外邦人當中工作的總成績。——《丁道爾聖經注釋》
“善果”指捐給耶路撒冷聖徒的善款。“士班雅”見十五23∼24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士班雅: 當時士班雅是羅馬領土的西端。保羅充滿熱情,想要在自己這一代,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主耶穌要到地極宣告福音的命令,極欲去土班雅。我們無從知曉保羅究竟是在羅馬殉道,還是在羅馬獲釋之後去了土班雅。A.D.1世紀末的教父克萊門特的記錄,為我們提供一些線索:“他給全世界教導了公義,當他走到西方的頂端時,在統治者面前作了見證,之後便離世”。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五29】「我也曉得去的時候,必帶著基督豐盛的恩典而去。」
基督豐盛的恩典。這個恩典(英文為“祝福”,eulogia,在林後九5用來形容外邦人的捐款)將由保羅向羅馬基督徒分享,並由他們再傳給其它人(參一11∼15)。——《丁道爾聖經注釋》
保羅不僅藉著這封書信,對在羅馬的聖徒,論到基督豐滿的福音,並且他也要親自『帶著基督福音的豐滿祝福』(另譯),去到他們中間。這說出這位神的僕人,他所說的,就是他所是的;他口中所傳揚的,就是他身上所流露的。我們豈不也該如此?――《讀經指引》
【羅十五30】「弟兄們,我藉著我們主耶穌基督,又藉著聖靈的愛,勸你們與我一同竭力,為我祈求神,」
藉著聖靈的愛。亦即,由聖靈所得,藉聖靈維繫的愛(參五5)。
勸你們與我一同竭力。NEB作:在這爭戰中與我聯盟”。也許他所求於他們的,不僅是同心為他在耶路撒冷將遇到的微妙情況代禱,且是參與他更廣的事奉。——《丁道爾聖經注釋》
藉著……藉著……勸: 強烈暗示保羅已完全放下了自己的權威和主見,惟有主是其標準、方法與目標。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五30∼32】保羅當時正在往耶路撒冷途中,知道自己會在猶太地遭遇患難。沿途的教會都勉強挽留他,勸他不要上耶路撒冷去,只是他視死如歸,不肯聽從(徒二十22∼24;二十一1∼14等)。結果,他在耶京被捕,輾轉解赴羅馬,間接完成了往羅馬的心願;不過,是身上帶著鎖鏈去的(徒二十八11∼16)!──《啟導本聖經註釋》
【羅十五32】身上帶著基督豐盛恩典的人,無論到那�堨h,都叫別人與自己『同得安息(安慰、舒暢)』。主耶穌本身,就是自己有安息,又呼召別人來得安息(參太十一25~30)。因此凡與聖徒交往,自己沒有安息,也不能叫別人得享安息,甚至更為加人重擔的,都是證明他身上缺少基督豐滿的實際。――《讀經指引》
同得安息: 在與聖徒的交通中,為前面的事工彼此安慰、共同休息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安息。我們當善加使用餘暇,使其成為再創造(recreation),而不是淪為放縱的機會。尤其是對能夠擁有許多餘暇的現代人而言,這是更加切實的教訓。 ──《聖經精讀本註解》
【羅十五33】「願賜平安的神常和你們眾人同在。阿們!」
願賜平安的神常和你們眾人同在。阿門。“賜平安的神”之稱呼,在十六20又重新出現(參腓四9;帖前五23;及來十三20;林後十三11:“仁愛和平的神”)。——《丁道爾聖經注釋》
「願平安的神常和你們眾人同在」(直譯)。神不但是賜平安的,並且祂自己就是我們永遠的平安。這位平安之神住在我們�堶情A和我們同住,乃是我們莫大的福份。――《讀經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