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書亞記 15
約書亞記第十五章拾穗
【書十五1】「猶大支派按著宗族拈鬮所得之地是在盡南邊,到以東的交界,向南直到尋的曠野。」
在雅各的預言中,猶大和約瑟支派繼承了流便被剝奪的長子權利(創四十九4),猶大將成為君王的支派(創四十九8-12),而約瑟將得到兩分產業(創四十八22)。因此,首先拈出了猶大和約瑟兩個支派的產業:猶大支派在「盡南邊」(1節),約瑟的兩個支派在中部。表面上是人的手在拈鬮,實際上是神的手在管理,這就是人借著信心和順服與神同工。
每個支派都是「按著宗族拈鬮」(1節),表明拈鬮的最小單位是「宗族」。「宗族 Clans」原文是「部族、家族」,是十二「支派 Tribes」與各個「父家 Fathers’ houses」之間的單位,由長老領導。以色列人分配土地是按「宗族」為單位的(十一23;十二7;十三15;十五1;民三十六6),同一「宗族」的土地形成一個行政區。──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此處記載的方式,是由南部的沙漠開始,逆時針記載。東界、西界都是水,北邊與「便雅憫」和「但」兩支派土地交界( 18:15-19 ;19:40-46 )
◎猶大支派是王的支派,因為應許的彌賽亞從這個支派而來。( 創 49:8-12 ) 不過這個支派領受了頗大塊的領土主因乃是因為其有龐大的人口( 14:2-4 ),根據 民 26:22 ,猶大超過二十歲以上的男性就有 76,500人。
●「尋」的曠野:字義是「平面」。此處在死海與東邊的亞拉巴之間之大沙漠的一部份, 加低斯巴尼亞所在之處。──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猶大支派。有人認為本章的敘述最好應該從上一章最後一句開始: “於是國中太平,沒有征戰了。猶大支派按著宗族拈鬮所得之地是在盡南邊”。約書亞在從吉甲起程以前就為猶大,以法蓮和瑪拿西半個支派分配了土地。由於未加說明的原因,其他支派土地的分配沒有馬上完成。可能猶大和約瑟的後代比較勇敢,急於攻佔領自己的土地,其他支派則比較怠懈和畏懼。此外,猶大和約瑟傳承了流便被剝奪了的長子權利。猶大獲得了統治權。約瑟得到了雙份產業。他們可能因此而先行分配。猶大支派在南邊。約瑟的兒子們在中部。當營地遷到士羅以後,才給剩下的七個支派分配土地。在把土地分給這七個支派以前,還得進行更加詳細和廣泛的調查。第一次分配土地並不是獨斷專行的。各支派如果意識到其他支派得的較少,就絕不會自私地偏留自己的份。後來他們又進行了一些調整。
迦南的許多城邑早已毀滅,沒有留下遺跡可以辨認。但也有許多城市保留了古代的名稱和可以辨認的特徵。這就有助於比較準確地確定各個支派的疆域。考古學家不斷發現更多的城市,更準確地找到古代地名的位置,從而越來越精確地瞭解巴勒斯坦的地理。本章前十二節確定了猶大支派的疆域。
以東的交界。猶大支派的領土在迦南的最南部,在東南與以東接壤,南邊是尋的曠野。本節所指出猶大南部的邊界和民34:3~5所描述以色列的南部邊界是一致的。── SDA聖經註釋
【書十五1~4】猶大支派的南界: 猶大支派的南界始于死海南端,通過抵達加低斯巴尼亞的亞克拉濱坡南邊。這與整個以色列地界的南界相一致,是與以東地相連接的交界。以東地居住著以掃的後裔(創32:3),與摩押、亞捫等族一起,曾排除在征服物件之外(申2:4-23)。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十五1~12】猶大的南界從“鹽海”(死海)的南端向西伸展至“埃及小河”。北界從死海北端伸展至地中海(這也包括東面和西面的邊界)。――《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描述地界範圍:南界由鹽海(死海)南端起往西南延伸再轉西北至埃及小河;北界由死海北端起往西延伸至地中海;東界由死海南端至北端約但河口,西界為地中海海岸。――《串珠聖經注釋》
【書十五1~63】本章記猶大支派分得之地,是最先分得約但河西土地的以色列支派。先劃定四界,然後特別提出給迦勒和俄陀聶的土地;最後把城邑依次分給猶大支派各宗族。――《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猶大支派所得之地。――《串珠聖經注釋》
分給猶大支派的城邑: 本章記錄了關於分產業給猶大支派的事實:①記錄了猶大支派所得之地的東西南北交界(1-12節)。在12個支派中,猶大支派最先分得了產業,分得之地亦遠遠超過其它支派所得之份(14:1-5,地圖,12支派的交界)。並且,他們所分得之地雖然也有沙漠,然而有很多較為肥沃的青草地與葡萄園。神首先如此祝福猶大支派,成就了雅各的預言(創49:8-12);②記錄了迦勒從希伯侖地驅逐亞衲族人的事件與俄陀聶攻陷底璧的事件(13-19節)。(士1:11-15)也記錄了此事,這暗示了佔領底璧是在約書亞去世之後。本書的作者似乎是為了羅列猶大支派所分得之地,才在此處記錄了此事。因為迦勒所分得的希伯侖之地位於猶大支派的地界內;③屬於猶大支派的城邑可分為南邊的城邑(21-32節)、高原(33-47節)、山地(48-60節)、曠野(61,62節)等四個區域。本文之所以如此詳細地記錄這些城邑,是為了表明應許給猶大支派的地是何等遼闊肥沃;④特意記錄了耶路撒冷依然由耶布斯人統治的事實(63節)。將要在猶大諸城中佔據最重要的地位的耶路撒冷尚被仇敵掌握的事實,暗示了征服迦南的使命在逐漸成就。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十五2】「他們的南界,是從鹽海的盡邊,就是從朝南的海汊起,」
「鹽海」(2節)指死海。「埃及小河」(4節)指迦南和埃及的邊界阿裡什旱溪(Wadi el-Arish)。「海」(4、11節)、「大海」(12節)指地中海。
2-12節是猶大支派產業的範圍,位於迦南地的最南面,西起地中海,東到死海,具體位置和範圍參見地圖。雖然三千多年前的古城早已埋在土中,但今天仍有不少地方保留了古代的名稱和特徵,考古學家也不斷挖掘出古代廢墟,從而越來越精確地確定了各個支派的疆界。──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鹽海」:「死海」。
●「海汊(音chaˋ)」:字義是「舌頭」、「(舌狀的) 楔子、海灣」;猶太版英文聖經(TNK,1985)作「tongue(舌頭)」。下文 15:5 又出現此字。──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朝南的海汊。七十士譯本為 “從向南延伸的高地”。敘利亞譯本為“他們的邊界從鹽海南岸開始,延伸到向南的海口”。 七十士譯本可能把“海汊”理解為伸入死海的那塊陸地了。敘利亞譯本也受其影響。該詞一般指伸出的地岬。但根據上下文,最好應理解為鹽海的南端。── SDA聖經註釋
【書十五2~4 猶大南界的地勢】按照民數記三十四3∼5,猶大的南界就是國界。它從死海南端以東的邊界開始,延伸到尋的曠野(見:民十三21,二十1),最後西臨地中海。亞克拉濱坡可能是納克布薩法(Naqb es~Safa;見:民三十四4)。加低斯巴尼亞是以色列人橫渡曠野時的集結點,亦從此發動侵略(見:民十三26;申一19、46)。它的遺址最有可能是在西乃半島北部艾因幹河畔的庫代拉特泉。希斯侖、亞達珥、甲加等村落的位置至今不明,但可能和加低斯巴尼亞附近的水井和水泉有關。押們的地點也不能肯定,但有學者認為它是附近多個水泉之一,名叫穆維利泉。埃及小河則是阿裡什幹河,參看:約書亞記十三3。名單上各地間方向的描述十分籠統,只能提供粗略的方位。——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五3】「通到亞克拉濱坡的南邊,接連到尋,上到加低斯巴尼亞的南邊,又過希斯侖,上到亞達珥,繞到甲加,」
「亞克拉濱」:在亞拉巴谷地與猶大山地之間。
「尋」:乃西乃沙漠與南地之間加低斯巴尼亞附近的曠野。――《串珠聖經注釋》
「加低斯·巴尼亞」是尋的曠野和巴蘭的曠野交界之處,這裡是十二探子出發窺探迦南、以色列人開始38年曠野飄流的地方(民十三26),也是以色列人結束曠野飄流、重新出發進迦南的地方(民二十1)。──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亞克拉濱」:字義是「蠍子山口」,可能是「納克布薩法」(Naqb es~Safa)。
●「加低斯巴尼亞」:字義是「神聖的」。是以色列人橫渡曠野時的集結點,也是從此地發動侵略(見: 民 13:26 ;申 1:19,46 )
●「希斯崙」:字義是「被牆圍住」。
●「亞達珥」:字義是「非常榮耀」。
●「甲加」:字義是「地板」。──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亞克拉濱坡。直譯是“蠍子之山”,或“蠍子的高地”(見民34:4),可能是因為那裡蠍子很多。該地大概位於哈拉山到死海的中途。書11:17;12:7曾提到哈拉山。
連接到尋。或“橫越到尋”,需要過山。
加低斯巴尼亞。或“從南邊直上到加低斯巴尼亞”,在別是巴以南一段距離處。有人認為它是希伯侖以南118公里處的艾因庫戴拉(`Ain el~Qudeirât);也有人認為是希伯侖東南8公里的艾因奎戴斯(`Ain Qedeis)。
希斯侖。希斯侖,亞達珥,甲加的準確位置不得而知。這條邊界顯然是從加低斯向西北直到亞達珥,然後再向西。他可能是沿著巴蘭曠野和尋曠野的邊界。加低斯巴尼亞似乎就在這條邊界上,因為聖經說它在這兩個曠野裡(民13:26;20:1)。── SDA聖經註釋
【書十五4】「接連到押們,通到埃及小河,直通到海為止。這就是他們的南界。」
●「押們」:字義是「強壯」。
●「埃及小河」:現今之「阿里什乾河」。是應許之地的西南界。可參考 書 13:3 。
●「他們的」南界:直譯是「你們的」。──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埃及小河。據認為是指艾裡什河(Wadi el~`Arish) 的北部支流。邊界順著這條河直到地中海。── SDA聖經註釋
【書十五5】「東界是從鹽海南邊到約旦河口;北界,是從約旦河口的海汊起,」
●「約旦河口的海汊」:指「約旦河匯入死海處」。──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東部邊界就是整個鹽海海岸,從南部海灣到北部海灣(見第二節注釋),就是約旦河的入海口。北部邊界從這裡開始。── SDA聖經註釋
【書十五5~11】描述了猶大支派的北界。這與便雅憫與但支派的南界相一致,從約但河口的海汊到地中海。被稱為“波罕的磐石”的交界石,標誌著猶大與便雅憫支派的交界(18:17)。此處的“波罕”指流便之子。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猶大的東界是死海的整個西邊直到約旦河流入死海的地方。至於北界則是從死海起向北延伸至伯曷拉,再轉西於耶路撒冷以南掠過後向北直達基列耶琳,轉向西南直達伯示麥,亭納,最後往西北延著梭烈河以至地中海。( 15:5-11 )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6】「上到伯曷拉,過伯亞拉巴的北邊,上到流便之子波罕的磐石。」
「伯曷拉」和「伯亞拉巴」:猶大與便雅憫的邊界上的小鎮,後列入便雅憫境(參18:19, 21-22) , 顯示支派間在分地上互有調整。――《串珠聖經注釋》
「流便之子波罕的磐石」(6節)可能是當時眾所周知的地標,來歷已經不能確定。
「伯 בַּיִת」原文的意思是「家」(6節);凡是以「伯」開頭的地名,意思都是某某之家。──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伯曷拉」:字義是「鷓鴣的房屋」、「鷓鴣之地」。
●「伯亞拉巴」:字義是「沙漠谷地的房屋」。
●「波罕」:字義是「拇指」。──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伯曷拉。直譯是“鷓鴣之家”,現名艾因哈雅拉(`Ain Hajlah)。距約旦河3公里,在河口與以色列人安營的吉甲之間。伯曷拉在邊界上,但屬於便雅憫支派。
伯亞拉巴。直譯是“曠野之家”,或“亞拉巴之家”。亞拉巴是約旦河邊的低地。伯亞拉巴的準確位置不詳,但可能靠近死海北部荒原的加拉利(`en Gharabeh)。有時稱它屬猶大(第61節),有時稱它屬便雅憫(書18:22)。
波罕的磐石。這裡說邊界是上到波罕的磐石,而書18:17又說邊界是下到波罕的磐石。可見這塊磐石一定是在附近的山坡上,位於伯亞拉巴的西邊。這塊磐石為什麼以流便兒子的名字來命名就不得而知了。波罕也不住在這裡。至少流便支派的領土是在河的另一邊。但波罕可能屬於那些過河來幫助其他支派奪取土地的流便後人,建立了功勳,死後埋葬於此,立石碑作紀念,被稱為波罕的磐石。── SDA聖經註釋
【書十五7】「從亞割谷往北,上到底璧,直向河南亞都冥坡對面的吉甲。又接連到隱示麥泉,直通到隱羅結,」
「底璧」:可能在耶路撒冷東北以東。(不是10:38及本章15的「底璧」)
「亞都冥」:為陡斜的山道。
「隱示麥泉」:近耶路撒冷,又稱「基訓泉」(王上1:33)。
「隱羅結」:在耶路撒冷東面之汲淪谷與欣嫩子谷的交匯處。――《串珠聖經注釋》
「隱 עַיִן」原文的意思是「泉水、眼睛」(7節);凡是以「隱」開頭的地名,表明這裡有泉水。
「亞割谷」(7節)就是亞幹被處死的地方(七26)。「亞都冥坡對面的吉甲」(7節)不是以色列人紮營的「吉甲」。──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亞割谷」:字義是「麻煩谷」、「攪亂谷」,亞干一家人在此遭石頭打 書 7:26 。
●「亞都冥」坡:字義是「紅潤的人」或「安靜的人」。
●亞都冥坡對面的「吉甲」:此處的吉甲不是過約旦河安營的那個吉甲。而是猶大與便雅憫交界的一個地方。
●「隱示麥泉」:字義是「太陽之泉」。
●「隱羅結」:字義是「漂洗者的泉源」。──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底壁。不是書10:38中的底壁,而是位於耶路撒冷到耶利哥中途的托格裡特底比(Thogret ed~Debr)。
亞割谷。耶利哥南邊的平原,叫布克亞(el~Buqe`ah)。西南東北西南走向,約5公里,位於古姆蘭遺跡(Khirbet Qumrân )以西,在猶大曠野的北部。見61節注釋。
亞都冥。在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路上。“上到……亞都冥”指這裡的一個山口。本節“河”的原文指“冬季的溪流”,只在冬天下雨時有水,其它季節都是乾涸的。這個河谷據認為就是現在的達拉特達姆(Tal`at ed~Damm)。
隱士麥泉。直譯是“太陽泉”。位於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路上,具體位置不詳,可能是現在的埃爾菏達泉(`Ain el~Hôd ),離伯大尼不遠,是到達約旦河以前的最後一個水泉,被稱為使徒泉。
隱羅結。直譯是“探子泉”。這是耶路撒冷城外的一個水泉或水井,在基純谷和欣嫩谷的交匯處。── SDA聖經註釋
【書十五8】「上到欣嫩子谷,貼近耶布斯的南界(耶布斯就是耶路撒冷)。又上到欣嫩谷西邊的山頂,就是在利乏音谷極北的邊界。」
「欣嫩子谷」:在耶路撒冷南門外東西橫臥的山谷。耶路撒冷並不在猶大境內(見63)。
「利乏音谷」:在耶路撒冷以西。――《串珠聖經注釋》
欣嫩子谷: 位於錫安山的南部 ,從亞哈斯王起因侍奉摩洛神而臭名昭著(代下28:3)。――《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欣嫩子谷」(8節)在耶路撒冷西南面,迦南人曾在這裡焚燒兒童獻給摩洛。後來這谷成了耶路撒冷的垃圾場,焚燒垃圾,成為地獄的象徵。
「耶布斯的南界」(8節)指耶路撒冷城的南邊,猶大的邊界從耶路撒冷城的南邊繞過去,耶路撒冷城屬於便雅憫支派。
「利乏音谷」(8節)從耶路撒冷西南角向南延伸到伯利�琚A是重要的產糧區(賽十七5)。這裡是大衛幾次打敗非利士人的地方(撒下五18、22;二十三13)。──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欣嫩」子谷:字義是「悲嘆」。
●「利乏音谷」:字義是「巨人谷」。──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欣嫩子谷。又叫“欣嫩谷”。源於希伯來詞gehinnom ,後派生出希臘詞gehenna(“地獄” 。見太5:22,29,30;10:28;18:9;23:15;可9:43,45,47;路12:5;雅3:6),在《聖經》中是一個臭名昭著的地方,因為人們在這裡獻祭給摩洛,包括獻兒童。上面的邱壇受到過約西亞的污穢。後來耶路撒冷的垃圾又在那裡焚燒。一般認為“欣嫩”一名來自其原來的主人。也有人認為該名來源於一個已廢的詞,意為“哀哭”。鑒於這裡曾有許多無辜的兒童受害,這樣推定比較合理(見王下23:10;耶7:31)。約西亞王廢除了欣嫩谷的偶像,污穢了邱壇以後,那谷顯然成了耶路撒冷的垃圾場,和大家咒詛的地方。那裡一直有火在焚燒各種污穢之物,以防止病菌的傳播。它在耶路撒冷西南面,與隱羅結的所在的城東南的基純谷匯合。
耶布斯的南界。直譯是“耶布斯的肩頭”,可能指耶布斯城所坐落的高原或山脊。由於邊界從耶路撒冷城的南邊繞過去,這城就留在便雅憫支派的境內了。
山頂。指欣嫩谷西邊的山頂。
利乏音谷。撒下5:18。從耶路撒冷西南角向南延伸到伯利�琚C這個地區非常富饒,為攻打耶路撒冷的敵人所覬覦。這也是兩次打敗非利士人的地方(撒下5:18~22;23:13;代上11:15;14:9)。── SDA聖經註釋
【書十五9】「又從山頂延到尼弗多亞的水源,通到以弗侖山的城邑,又延到巴拉(巴拉就是基列耶琳)。」
「尼弗多亞」:在耶路撒冷西北三公里(二英里)。
「基列耶琳」:見士18:12注。――《串珠聖經注釋》
「基列·耶琳」(9節)位於耶路撒冷到沿海平原的路上,是基遍人的城邑(九17)。約櫃從非利士地運回後,存放在這裡五十多年(撒上七1-2)。──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尼弗多亞」:字義是「開口」。
●「以弗崙」山:字義是「像幼鹿的」。
●「巴拉」:字義是「女主人」。
●「基列耶琳」:字義是「森林之城」,此城也被稱為「基列巴力」書 15:60 18:14 、「巴拉」。位於耶路撒冷西北方十三公里處。──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尼弗多亞。在耶路撒冷西北4公里處,離以馬忤斯不遠,就是今天的利夫塔(Liftā)。
以弗侖山。是從耶路撒冷到約帕道路附近的一條山脈,其上有所巴,庫勒聶,卡塔等小鎮。邊界仍舊是西北走向的。
巴拉。又名基列耶琳。顯然是古代迦南人崇拜巴力的邱壇。很多人認為它就是現在的阿紮丘(Tell el~Azhar) ,系位於從耶路撒冷到約帕的路上13公里處的一個山村。基列耶琳是約櫃從非利士地運回後存放了二十年的地方(撒上7:1,2)。── SDA聖經註釋
【書十五10】「又從巴拉往西繞到西珥山,接連到耶琳山的北邊(耶琳就是基撒侖)。又下到伯示麥過亭納,」
「西珥山」:異於以東境內的「西珥山」,此處在巴拉之西南。
「伯示麥」:於19:41又名伊珥示麥,近亞雅侖谷。
「亭納」:見士14:1注。――《串珠聖經注釋》
「伯·示麥」(10節)位於耶路撒冷到沿海平原的路上,靠近非利士人之地。約櫃從非利士地運回後,這裡有許多人因觀看約櫃而被擊殺(撒上六19)。「伯·示麥」的意思是「太陽神之家」,不是以薩迦的伯·示麥(十九23)和拿弗他利的伯·示麥(十九38)。這個名字的城市之多,表明迦南地的太陽神崇拜很普遍。──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耶琳山」:字義是「森林山」。
●「基撒崙」:字義是「希望」。
●「伯示麥」:字義是「太陽之家」。
●「亭納」:字義是「一部份」。──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繞到。邊界從巴拉開始,由西南方向轉為向西。
西珥山。一條從基列耶琳開始西南走向的山脈,現名薩里斯(Sārîs)。Sārîs源於西珥(Seir),意為“多毛”。正如“基列耶琳”意為“森林之城”,該山脈無疑因其樹木而得名。這座西珥山與以掃所住的西珥山沒有聯繫。
基撒侖。可能是現在的蓋斯拉(Keslā) ,又名哈耶琳(Har~jearim,“森林之山”),就像“基列耶琳”意為“森林之城”。該地原來似乎是森林覆蓋的。
伯士麥。直譯是“太陽之殿”。太陽是迦南人崇拜的物件。山川,樹木,河流,泉源等都要奉獻給太陽。伯士麥在耶路撒冷西南24公里處,在通往亞實突和大海的路上,就是今天的盧梅拉山(Tell er~Rumeileh) 。在撒母耳的時代,這裡有許多人因觀看約櫃而被擊殺(撒上6:19)。
亭拿。在伯士麥西北偏西約7公里處。── SDA聖經註釋
【書十五11】「通到以革倫北邊,延到施基侖,接連到巴拉山,又通到雅比聶,直通到海為止。」
「施基侖」:大概在以革倫西北五點六公里(三英里半)。――《串珠聖經注釋》
「以革倫」(11節)是非利士五城中最北的一座,猶大邊界從城北穿過,因此以革倫屬於猶大支派,後來轉屬但支派(十九43)。──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以革倫」:字義是「移民」或「連根拔起」。
●「施基崙」:字義是「酩酊」。
●「巴拉山」:字義是「女主人山」。
●「雅比聶」:字義是「上帝導致建造」。──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通到以革倫北邊。直譯是“通到以革倫北邊的山上”。以革倫是五座非利城市中最北的一座,位於猶大山地到大海的中途。猶大邊界從城北不遠處穿過,因此以革倫屬於猶大支派(後來轉屬但支派)。
施基侖。猶大北部邊界的一座小城。
巴拉山。可能是以革倫西面與海岸線平行的一小段山脈。據說是奉獻給巴力的,因為這是太陽落山前最後照到的山峰。
雅比聶。直譯是“神促使建造”。在約帕以南約13英里,距地中海4英里,在通往迦薩的路上,也就是後來的耶伯納村(Yebnā)。雅比聶在次經中被稱為雅米聶(Jamnia)。西元70年耶路撒冷毀滅時,很多猶太學者和公會議員逃到這裡。所以它是西元一、二世紀中猶太學術研究的重鎮。── SDA聖經註釋
【書十五12】「西界就是大海和靠近大海之地,這是猶大人按著宗族所得之地四圍的交界。」
大海: 指地中海,地中海沿岸的平地——非利士的五城一直未被征服,直到大衛時代,才隸屬於以色列(代上18:1)。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十五13】「約書亞照耶和華所吩咐的,將猶大人中的一段地,就是基列亞巴,分給耶孚尼的兒子迦勒。亞巴是亞衲族的始祖(基列亞巴就是希伯侖)。」
●「基列亞巴」:字義是「亞巴之城」。 創 23:2 ,又名「亞巴」21:11 ; 創 35:27 ,亞伯拉罕和撒拉都葬在此創 23:19 , 創 25:1 。
●「亞巴」:字義是「第四」。──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分給。見書14:12注釋。該動詞應譯為“已分給”(見14:13節)。該段還見諸與士1:10~15,稍有不同。《士師記》的作者可能引用了這段較早的材料,略作變動。兩處敘述的背景是一樣的,所以不大可能指攻佔希伯倫的兩個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四十年前從加低斯巴尼亞派出十二個探子(民13:22)時所提到的示篩,亞希幔,達買都還活著。有人認為這是亞衲族三個部落的名字,而不是個人的名字。── SDA聖經註釋
【書十五13~19】“俄陀聶”在約書亞的閃電攻擊(一○38,39)之後,向底璧進行第二次襲擊。他後來成為以色列的士師(士三9∼11)。――《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迦勒和俄陀聶攻取之地:約書亞先前以閃電式手法攻取了底璧(見串),但這城可能後來失守,以致俄陀聶須再次攻取。――《串珠聖經注釋》
【書十五13~19 地的賜與】迦勒將地賜給俄陀聶和女兒押撒,是古代近東典型的封建式賜與。君王和諸侯往往賞賜土地給將領作為酬報,同時又有開墾無人耕種土地,增添稅收的功用(可見於好幾條漢摩拉比法律)。又有政府使用這種手法來促使部落土人安居,免得他們為國家的安定和經濟帶來麻煩(可見于馬里文獻)。同時提供封地和賜婚(見:撒上十七25,十八17),只是強調征服亞衲族人的重要性。由於所得之地頗為乾燥,押撒求賜水源(見:創二十六17∼33)並無不是之處,只是驅使父親更加誠實地面對這個問題而已。——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五14】「迦勒就從那裡趕出亞衲族的三個族長,就是示篩、亞希幔、撻買;」
迦勒……趕出: 約書亞軍隊佔領巴勒斯坦南部之後,曾搜索包括希伯侖山地的整個以色列山地,殲滅了亞衲的子孫(11:21,22)。因此,亞衲族似乎又重新佔領了被約書亞所征服之地,而迦勒分得了希伯侖地之後,為了定居在那裡,重又殲滅了亞衲族人。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中這些歷史事實是重要的教訓。邪惡勢力直到世界的末日仍然存在,我們當警醒不倦,在靈性方面不要懈怠。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示篩」:字義是「貴族」。
●「亞希幔」:字義是「我兄弟是個禮物」。
●「撻買」:字義是「犁溝」。
◎示篩、亞希幔、撻買可能不是三個人,而是三個亞納家族;「三個族長」的直譯是「三個族」。──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亞衲族。直譯是“亞衲的後裔”。── SDA聖經註釋
【書十五15】「又從那裡上去,攻擊底璧的居民,這底璧從前名叫基列西弗。」
底璧位於希伯侖的南方,古名“基列西弗”(士一11),又名“基列薩拿”(49節)。在南部戰役中,約書亞曾攻陷希伯侖和底璧二城(十一21),大概逃脫的亞衲族人回來重占,以致迦勒要再攻打。――《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在南方戰役中,約書亞曾經攻陷希伯侖和底璧(十36-39)。可能因為沒有以色列人常駐,被亞衲族人重新佔據,所以迦勒需要再次攻打希伯侖和底璧。──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迦南地的所有權屬於神(出十九5),以色列人分得了使用權,但許多「未得之地」(十三1)還在迦南人的手中,需要進一步的爭戰才能實際地享用應許。但神已經宣告,「那為你爭戰的是耶和華——你的神」(申三33),只要百姓憑信心上去攻打,神就「必在以色列人面前趕出他們去」(十三6)。當日以色列要借著爭戰去承受「未得之地」,今天我們也要借著屬靈的爭戰去得著基督裡「一切的豐盛」(西二9-10)。神帶領我們在爭戰中得著的,才能更好地成為我們屬靈的享用。──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底璧」:字義是「聖所」。又名「基列西弗」、「基列薩拿」,不過一般認為「基列薩拿」是「基列西弗」的誤寫。
●「基列西弗」:「書本之城」或「紀錄之城」的意思,可能是當地的行政文化中心。也可能跟當時美索不達米亞的大城市一樣擁有大量圖書資料。拉布德廢墟可能是其遺址。──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底壁。見書10:38注釋。── SDA聖經註釋
【書十五15 基列西弗】這是後來名叫底璧之處的迦南名字(見:士一11∼12)。「基列西弗」是「書城」或「條約鎮」之義,可能反映了當地有文士的學院,或是諦結某個條約的地點。聖經記述顯示這城位於希伯侖西南,猶大山地的南部。近代的挖掘顯示拉布德廢墟可能是其遺址。——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五15~16】迦勒提議要將女兒賜給奪取底璧城的人。在古代社會,有將女兒賜給立大功者以表勉勵的風俗(撒上17:25;18:17)。如此看來,當時的底璧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堅固城。底璧的原名為基列西弗,含有“學者之城”之意,表明此地當時是文化中心。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十五16】「迦勒說:“誰能攻打基列西弗,將城奪取,我就把我女兒押撒給他為妻。”」
●「押撒」:字義是「足鏈」 或「腳鐲」。──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古代父親對兒女的婚事擁有絕對的權利。子女也認為這樣的安排是天經地義的。但我們不要理解為迦勒把自己的女兒當成什麼人都可以爭奪的物件。迦勒無疑想讓自己的女兒嫁給一個英勇有為的人,一個願意熱心為神而戰的人。也許他想給自己的女兒找一個社會地位差不多的人。押撒要嫁的不是第一個進入基列西弗的人,而是把城攻下的人。沒有人能單槍匹馬攻取這座防守嚴密的城市。所以這個應許可能只限制在迦勒手下的將帥們。── SDA聖經註釋
【書十五16~19 俄陀聶,是個士師吧……】約書亞死後,俄陀聶成為以色列人的第一位士師(參士1:13;3:9-11),把壓迫他們的仇敵逐出,使全地再享太平。在以色列人的改革上,他擔任重要的角色,繼承了父輩迦勒對神的忠心。──《靈修版聖經註釋》
【書十五17】「迦勒兄弟基納斯的兒子俄陀聶奪取了那城,迦勒就把女兒押撒給他為妻。」
俄陀聶在約書亞死後做了以色列人的士師(士三7∼11),是第一位興起的士師。――《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迦勒……俄陀聶: 俄陀聶是迦勒的侄子,因此,LB明確地譯成“迦勒的侄子”,而共同譯本則譯成“其父基納斯是迦勒的兄弟”。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俄陀聶」(17節)是迦勒的侄子,在約書亞之後成為以色列人的第一位士師(士三7-11)。──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基納斯」:字義是「獵人」。
●「俄陀聶」:字義是「上帝的獅子」, 士 3:7-11 記載他擔任以色列士師的事蹟。
◎迦勒以自己的女兒押撒來「懸賞」攻入底璧城的勇士( 15:15-16 )。結果他的侄子俄陀聶將城攻取,迦勒就守約將女兒嫁給他為妻( 15:17 )。
◎迦勒的家譜:
耶孚尼( 民13:6 )
-----------|-------------
| |
迦勒 基納斯
-------------|------------ -----|-----
| | | | | |
以路 以拉 拿安 押撒 俄陀聶 西萊雅
( 代上 4:15 ) ( 代上 4:13 )
由此可以看出,迦勒與俄陀聶是叔姪關係,押撒與俄陀聶是堂兄妹。──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迦勒的兄弟是基納斯,而不是俄陀聶(見14:6節)。俄陀聶後來證明了自己的價值。他成為以色列的拯救者和士師(士3:9~11)。── SDA聖經註釋
【書十五18】「押撒過門的時候,勸丈夫向她父親求一塊田,押撒一下驢,迦勒問她說:“你要什麼?”」
“下驢”表示尊敬。――《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押撒過門的時候,勸丈夫向他父親求一塊田」(18節),七十士譯本譯為:「押撒過門的時候,丈夫勸她向父親求一塊可耕種的田」。根據這個譯法,「押撒一下驢」(18節),可能指押撒剛要與迎親的丈夫起程,聽了丈夫勸告之後,忽然又下了驢。所以迦勒看到「押撒一下驢」,就問她「你要什麼」(18節),原文是「你怎麼了」。──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押撒過門的時候」:直譯是「她進來」,猶太版英文聖經(TNK,1985)作「she came to him(她來到他面前)」。這邊的「進來」SH 935可能特別指「新娘進入新郎
的家 」。
●「勸」:字義是「煽動」、「唆使」、「引誘」、「慫恿」。猶太版英文聖經(TNK,1985)作「she induced him(她引誘他)」。不過若照七十士譯本的翻譯則剛好相反,是俄陀聶要押撒去要田。 15:19 是押撒出面要田地。──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一些希臘語文稿為“他勸她去求”,與《士師記》七十士譯本相同。俄陀聶顯然願意提這樣的要求,但最好由妻子,而不是由他提出。俄陀聶不想讓人覺得他是占了岳父的光。── SDA聖經註釋
【書十五18~19】關於押撒向其父迦勒求地與水泉的事件,有兩種相反的見解:①認為這件事反映了押撒積極的信仰;②認為她的要求過分而無理。
【書15:21~62】猶大支派所分得的城邑: 猶大支派所分得的產業主要有南邊的城邑(21-32節)、高原(33-47節)、山地(48-60節)、曠野(61,62節)等四個部分。猶大支派的領土共包括120多個城邑,這些城後來隨著便雅憫支派(18:21-28)西布倫支派、但支派確定城邑而再進行了調整。根據地域特徵將猶大支派的領土分為12個區域:(1)別是巴為中心、偏向南邊的區域;(2)從南部的亞杜蘭到北部的基底拉的高原,沿著今日“耶路撒冷——亞波”之間的鐵道而伸向南北的區域;(3)位於第一、二區域之間的南部高原;(4)以瑪利沙為中心而位於第二、三區域之間的區域;(5)與“埃及西乃”臨接的南部海岸平原地帶。此區的中心地以革倫是非利士的五大城市之一,不久後歸為但支派(19:43);(6)位於埃及與迦南關門地帶的區域(47節)。其中心地亞實突很久都未被征服,後被烏西亞王所攻陷(代下26:6);(7)北與第一區相連的區域,其中心地為底璧;(8)位於第七區域的北部與第三、四區域東部的山地,其中心地為希伯侖;(9)位於希伯侖南部、猶大山地之東部的區域;(10)與希伯侖北部相毗鄰的山脈地帶;(11)位於猶大支派北界周圍的區域;(12)與便雅憫支派相連接的地帶(18:21-24),亦即屬於東部傾斜地的區域。分給猶大支派的城邑對他們而言過於寬闊。因此,後來西緬支派的產業是從猶大支派所得的產業中分出來的(19:1-9)。這就應驗了雅各對西緬 “我要使他們分居在雅各家裡,散住在以色列地中”的預言(創49:7)。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十五19】「她說:“求你賜福給我,你既將我安置在南地,求你也給我水泉。”她父親就把上泉下泉賜給她。」
押撒要求的田是一塊有水泉灌溉的好田,迦勒給她的土地,高處低處都有水泉,遠超過她所求。這塊地在底璧附近。今天,那一帶的農民仍用水泉灌溉田園。――《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押撒要求父親給她地的原因。見士1:15注。――《串珠聖經注釋》
「你既將我安置在南地」(19節)原文是「你既給了我南地的土地」。「南地」指猶大山地南方的半乾旱地帶,那裡的「水泉」(19節)通常是在旱溪附近挖掘的水井,必須倚靠神「按時降秋雨春雨」(申十一14),讓旱溪在雨季滿溢,水泉才能出水。因此,押撒求「水泉」,並不表明她只倚靠「水泉」,而不再憑信心仰望神「降下時雨」。
「水泉」(19節)原文是複數,「上泉下泉」也是複數,所要的和所給的都是許多泉水。
古代中東人的嫁妝是從聘禮中拿出來的一部分財物(創三十一14-16),通常不會是土地。迦勒給女兒土地作嫁妝,本身就是特別的恩典。但押撒比她同族的亞幹更有智慧,她所求的不是金、銀、衣服(七21),而是「水泉」;她所看重的不是暫時的滿足,而是長久的供應。我們在基督裡所追求的,也不應該停留在屬地的恩典,因為「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約四13);而應當注目基督自己,因為祂所賜的水要在我們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四14)。──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賜福」:「給我福氣」、「給我禮物」之意。「求你賜福給我」的原文沒有「求」,直譯是「給我一個祝福」;猶太版英文聖經作(TNK,1985)作「Give me a present」。
●「安置」在南地:原文可能是「安置」或「給」。
●「上泉下泉」:目前還拿來灌溉希伯崙的農地。──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希伯崙這一帶比較乾旱,因此水源非常重要。迦勒也很慷慨,給女兒與俄陀聶兩份泉水。這等於是給予他們極大的好處;直到今日那一帶的農民仍用水泉灌溉田園。──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南地(`eres hannegeb) 。negeb 意為“乾燥”。它表示“南地”是因為巴勒斯坦的南部非常乾燥,就像一片荒漠。迦勒的女兒實際上是說,父親即給了自己一開乾旱之地,她希望再得到一塊有水泉的土地,以便取水灌溉。這件事記錄下來肯定是有教育意義的。我們也應向我們的天父求賜福的水泉,來澆灌自己乾涸的心靈。只要我們求,祂就賜給我們雙份,不但有上泉,還有下泉,完全滿足我們的需要。── SDA聖經註釋
【書十五19 水對農業的重要不言自明,迦勒對女兒的愛在此可見一斑……】押撒向父親迦勒求澆灌田地的水泉,因為迦勒給她的一塊地在南部,非常乾燥。迦勒可能是把這塊地給她作嫁妝(15:17)。──《靈修版聖經註釋》
【書十五20】「以下是猶大支派按著宗族所得的產業:」
猶大支派……產業: 本章所記錄的猶大支派的地是以約但河以西為中心,由於中部高原地帶相聯的眾山谷與多處的丘陵組成。北為寬闊的軍事上脆弱的地區,東為死海與猶大曠野,西為丘陵與山谷,南為“南地”(Negeb)沙漠。從伯特利到別是巴的中部高原地區是百姓的生活中心,蜿延伸向地中海的傾斜地,適於耕種與遊牧。因此,在此地能進行所謂地中海式農業,其農作物有葡萄與橄欖等。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在十二支派中,唯有猶大支派(21-62節)和便雅憫支派(十八21-28)詳細地留下了城邑的清單,也只有這兩個支派比其他支派更長久地持守了神分給他們的產業。
猶大支派的產業有各種地貌,包括五個地區:
1.南地(21-32節),就是猶大山地與南方曠野之間的半乾旱地帶;
2.「高原」(33-47節),就是猶大山地與沿海平原之間的示非拉丘陵地帶;
3.沿海平原(45-47節),就是地中海沿岸的非利士人之地;
4.「山地」(48-60節),就是從希伯侖向北延伸到耶路撒冷的中央山地;
5.「曠野」(61-62節),就是猶大山地的東面、死海西岸陡斜的山坡。──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這是猶大支派所得的產業。這句話說明從13節到19節都是插入成分。分給猶大支派的土地長45英里,寬50英里,擁有各種地貌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它包括四個地區:一,南地,或乾旱之地,在中部山區和沙漠之間;二,丘陵,一般稱為設非拉,是中央山脈和地中海岸邊沙地之間的條形區域;三,山區,從南地希伯侖以南處開始隆起,一直向北延伸到耶路撒冷,東邊是死海曠野,西邊是設非拉;四,猶大荒野或“山地”。── SDA聖經註釋
【書十五20~32】南地城邑的界限:別是巴(28)在盡南,麥瑪拿(31)在盡北,於別是巴東北十九公里(十二英里),實忻(32)在盡西,於迦薩以南24公里(十五英里)――《串珠聖經注釋》
【書十五20~62】經文以四個地理地帶列出猶大的城市:(1)南部(20∼32節);(2)高原(西部山麓;33∼47節);(3)山地(48∼60節);(4)傾斜下到死海的猶大曠野(61,62節)。――《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猶大所得的城邑可分為四個區域:南地(20-32)、示非拉(33-47)、山地(48-60)、曠野(61-62)。――《串珠聖經注釋》
【書十五21】「猶大支派盡南邊的城邑,與以東交界相近的,就是甲薛、以得、雅姑珥、」
「甲薛」(21節)是大衛的勇士比拿雅的家鄉(撒下二十三20)。──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甲薛」:字義是「耶和華積聚」。可能是別是巴和亞拉得之間的加雷遺址(Tell Gharreh)。
●「以得」:字義是「羊群」。
●「雅姑珥」:字義是「他旅居」。可能是別是巴東面14公里的加拉廢墟(Khirbet el~Gharrah)。──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這裡提到38座屬於南地的城市,大多數並不重要,歷史上也不為人所知。作者從東到西把這些城分為四組:第一組包括死海西南面、位於以東邊界上的九座城,大都沒有名氣,除了加低斯巴尼亞和大衛的勇士別那亞的出生地甲薛。他在這裡獲得了屠獅者的美譽。第二組有五六座城市,包括“加略希斯侖”(或加略和希斯侖),在猶大地的最南端,但位置不詳。根據傳說,這是叛徒猶大的家鄉,因此他被稱為加略人猶大。第三組有九座城市,包括歷史悠久的別是巴。它至今仍以其活水的泉源聞名。雖然猶大的邊界原來是稍南一些的,但作為沙漠和高原之間最後一個重要的城市,別是巴普遍被認為代表南部的邊界。所以“從但到別是巴”代表了從南到北整個區域。第四組有十三座城市,分佈在西部和西南部,包括與大衛有關係的洗革拉。── SDA聖經註釋
【書十五21~32 猶大南部的城鎮】這些南部城鎮以別是巴為中心,從以東的邊界開始,延伸到地中海岸的沙魯險(見:書十九6)。以下是位置已被確認的地點:甲薛(撒下二十三20;尼十一25)可能是別是巴和亞拉得之間的加雷遺址(Tell Gharreh);雅姑珥可能是別是巴東面九哩的加拉廢墟(Khirbet el~Gharrah);基拿被考證為亞拉得西南三哩的霍瓦特烏紮(Horvat 'Uza);加略希斯侖可能是亞拉得北面四哩的卡爾亞特因廢墟(Khirbet el~Qaryatein);亞曼可能是別是巴附近的貝爾納瓦廷(Be'er Navatim);摩拉大可能是別是巴東面六哩的瓦廷廢墟(Khirbet el~Watin);巴拉可能是馬索斯遺址附近的圖盧默德巴(Tulul el~Medbah);麥瑪拿初步考證為塔特裡特廢墟(Khirbet Tatrit);三撒拿可能是尼革平原的香薩尼亞特廢墟(Khirbet esh~Shamsaniyat);臨門可能是別是巴東北八哩的哈裡夫遺址(Tel Halif;見:尼十一29;亞十四10)。——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21-32節列出了南地的城邑,位於猶大山地與南方曠野之間的半乾旱地帶。具體位置和範圍參見地圖。
● 15:21-32 所記載的29個城鎮, 19:1-9 中記載給了西緬支派。這些猶大南部的城鎮是以「別是巴」為中心,從以東的邊界開始,延伸到地中海岸的「沙魯險」(見: 書 19:6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22】「基拿、底摩拿、亞大達、」
●「基拿」:字義是「悲嘆」。可能是亞拉得西南五公里的霍瓦特烏紮(Horvat 'Uza)。
●「底摩拿」:字義是「河床」或「寂靜」。
●「亞大達」:字義是「節日」或「邊界」。──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23】「基低斯、夏瑣、以提楠、」
●「基低斯」:字義是「聖所」。
●「夏瑣」:字義是「城堡」。這個夏瑣不是北方的夏瑣。
●「以提楠」:字義是「僱用」。地點不詳。──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24】「西弗、提煉、比亞綠、」
●「西弗」:字義是「城垛」。
●「提鍊」:字義是「壓迫」。
●「比亞綠」:字義是「女主人」。──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25】「夏瑣哈大他、加略希斯侖(加略希斯侖就是夏瑣)、」
●「夏瑣哈大他」:字義是「新夏瑣」。
●「加略希斯崙」:「希斯崙」字義是「被牆圍住」,「加略」字義是「城市」。──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26】「亞曼、示瑪、摩拉大、」
●「亞曼」:字義是「他們的母親」。可能是別是巴附近的貝爾納瓦廷(Be'er Navatim)。
●「示瑪」:字義是「聽」。
●「摩拉大」:字義是「出生」或「賽跑」。可能是別是巴東面10公里的瓦廷廢墟(Khirbet el~Watin)。──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27】「哈薩迦大、黑實門、伯帕列、」
●「哈薩迦大」:字義是「好運村」。
●「黑實門」:字義是「沃土」。
●「伯帕列」:字義是「逃脫之地」。──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28】「哈薩書亞、別是巴、比斯約他、」
「別是巴」(28節)是亞伯拉罕和以撒挖井的地方(創二十一31;二十六33),也是雅各年輕時居住的地方(創二十八10),是南地的主要城市,也是到曠野之前的最後一個主要城市。聖經常用「從但到別是巴」(士二十1;撒上三20;王上四25)來代表從北到南整個以色列。別是巴後來劃給了西緬支派(十九2)。──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哈薩書亞」:字義是「豺狼村」。
●「別是巴」:是迦南地最南端的城市,以撒曾經在此築壇創 26:23,25 ,字義是「七倍盟誓之井」。
●「比斯約他」:字義是「耶和華的藐視」。──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29】「巴拉、以因、以森、」
●「巴拉」:字義是「女主人」。可能是馬索斯遺址附近的圖盧默德巴(Tulul el~Medbah)──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以因」:字義是「毀滅」。
●「以森」:字義是「骨頭」。──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30】「伊勒多臘、基失、何珥瑪、」
●「伊勒多臘」:字義是「上帝的世代」。
●「基失」:字義是「愚蠢的」。
●「何珥瑪」:字義是「庇護所」。──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31】「洗革拉、麥瑪拿、三撒拿、」
「洗革拉」(31節)是大衛逃亡後期居住的地方(撒上二十七6)。──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洗革拉」:字義是「迴繞」。
●「麥瑪拿」:字義是「堆肥」。可能是塔特裡特廢墟(Khirbet Tatrit)。
●「三撒拿」:字義是「棕櫚樹枝」。可能是尼革平原的香薩尼亞特廢墟(Khirbet esh~Shamsaniyat)。──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32】「利巴勿、實忻、亞因、臨門,共二十九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 共二十九座城” 。這�埵C出三十八個地點,不過其中九個可能太小,稱不上是“城市”,又或者它們是屬於西緬的地業(一九9)。――《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自15節至本節共記有36個城邑的名字,這裡說29個,其中有些或為村落的名字。這些城邑與鄉村後來大半給了西緬支派(十九1∼9)。――《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亞因」、「臨門」:似是一個名稱,在約書亞記其他地方只出現其中之一(參19:7; 21:16)二者合起來便讀作「音臨門」。(參尼11:29)
「共二十九座城」:這裡所列的數目已超過二十九,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某些地方太小,未算作一個城。――《串珠聖經注釋》
●「利巴勿」:字義是「目擊者」。
●「實忻」:字義是「噴泉」。
●「亞因」:字義是「泉水」。
●「臨門」:字義是「石榴樹」。參 亞 14:10 ,可能是別是巴東北13公里
的哈裡夫遺址(Tel Halif)。──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關於實際列出的三十八座城市和這裡提到的二十九座之間的矛盾,有兩種解釋。一,上述城市中的九座:別是巴,摩拉大,哈薩書亞,巴拉,以森,何珥瑪,洗革拉,亞因和利門,後來劃給了西緬支派(書19:2~7)。作者可能知道這種情況,所以就沒有把它們算在裡面。這是猶太人的解釋,比較令人滿意。還有一種解釋的依據是這些地名解讀的困難。這個地區好些城市的名字都是合成詞。上述的很多地方都已不復存在,還有一些名字也變了。翻譯的人經常把該合起來的名字分開,或把該分開的名字合起來了。這種信息的匱缺導致了地名數量的增加。── SDA聖經註釋
【書十五33】「在高原有以實陶、瑣拉、亞實拿、」
「以實陶」和「瑣拉」:後屬但支派,見士13:25注。――《串珠聖經注釋》
●「高原」:「低地」、「平原」的意思。
●「以實陶」:字義是「懇求」。
●「瑣拉」:字義是「大黃蜂」。
●「亞實拿」:字義是「我將引起改變」。──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猶大疆域的第二個部分是高原,通常稱為設非拉,系中央山脈和地中海沿岸平原之間的條形區域。這是一片海拔152米的石灰岩山地。作者把這裡眾多的城市分為四組。第一組是在東北,有十五座城(第36節說有14座,所以最後兩個可能指同一座城市)。其中有兩個城市與參孫的歷史有關:以實陶和瑪挪亞的住處瑣拉。瑣拉就是現在的薩拉幹河(Wadi es~Sarar) ,耶路撒冷以西24公里處。這一組還包括迦南人的都市耶末;大衛避難的亞杜蘭;梭哥,現為阿巴爾遺跡(Khirbet `Abbâl) ,位於耶末以南3公里;亞西加,在伯和倫戰役的追擊中曾提到過(書10:10,11)。第二組包括十六座城市,全都分佈在平原上,包括迦南的城市拉吉,以革倫和瑪基大。第三組有九個城市,包括靠近山地的南部地區。這裡有約書亞的戰果立拿;位於在亞杜蘭以南4.1公里處一個山丘上的基伊拉。大衛曾從非利士人手中把它奪過來;後來羅波安駐防的瑪利沙。該城在亞撒的時代也很有名。它靠近現在的密拉什,位於拜特賈夫林(Beit~Jibrîn )南邊1.6公里處。第四組包括非利士沿海的諸城。上面所提到的都是設非拉的重要城市。── SDA聖經註釋
【書十五33~36】33節至36節的城鄉介乎猶大中部高原與非利士人所居的沿海地帶之間,大部分仍為非利士人所占,到大衛王時始取得;其中有些城邑後來改分給但支派。――《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33-36節的城邑主要位於示非拉北部的梭烈谷(士十六4)和以拉谷(撒上十七2)一帶。這裡數點了十五座城,但基底拉和基底羅他音可能是同一座城的名字,所以總數是十四座城(36節)。──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15:33-36 的城鄉介乎猶大中部高原與非利士人所居的沿海地帶之間,大部分仍為非利士人所占,到大衛時才取得;其中有些城邑後來改分給但支派。──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33~47】示非拉(「高原」)是介於中央山地與沿岸平原之間的地方,分為四部分。――《串珠聖經注釋》
示非拉(Shephelah)丘陵。示非拉丘陵位於猶大山地和非利士沿海平原之間,許多季節性的河道經過這裡流向平原,形成五個東西走向的主要山谷,成為從非利士沿海平原進入猶大山地的天然交通路線,也成為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經常爭戰的地方。這五個山谷從北到南依次是:
1、亞雅侖谷(Aijalon Valley):亞雅侖谷的上游有兩條支谷,北支谷通往便雅憫高原中部,南支谷通往耶路撒冷。基色扼守亞雅侖谷西邊的入口,上伯和侖和下伯和侖是通往便雅憫的兩個重要城邑。
2、梭烈谷(Sorek Valley):梭烈谷在五個山谷中最平緩,所以成為進入猶大山地優先選擇的通道,可以通往耶路撒冷和伯利恆。梭烈谷就是參孫對抗非利士人的地方。
3、以拉谷(Elah Valley):這是進入希伯侖和伯利恆的關鍵通道。亞西加扼守著以拉谷西邊的入口。以拉谷是大衛與巨人歌利亞決戰的地方。
4、姑弗林谷(Guvrin Valley):姑弗林谷可以通往希伯侖,但比較少被人使用。
5、拉吉谷(Lachish Valley):拉吉谷可以通往猶大山地南部的重要城市希伯侖。──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15:33-47 的這些猶大西部(稱為「雪非拉地區」,和合本用「高原」)的城鎮在名單中自北至南分為四組,以「拉吉」為中心。包括非利士地及其主要的城邦「以革倫」、「亞實突」、「迦薩」,但這些城只是在名義上歸屬猶大,直到王國時代,這些城邑方始歸降。──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33~47 猶大西部的城鎮】薩非拉地區(和合本:「高原」)的猶大西部城鎮,在名單中自北至南分為四組,以拉吉為中心。包括非利士地及其主要的城邦(以革倫、亞實突、迦薩)的最後一組只是在名義上歸屬猶大,因為要到王國時代,這些城邑方始歸降。以下是位置已經初步確認的地點:耶末(見:書十3)是耶路撒冷以西十六哩的雅穆克廢墟;洗楠可能是拉吉附近的阿拉克卡爾巴('Araq el~Kharba);拉吉是杜韋爾遺址(書十3),其城防設施曾在王國時代大事擴建;伊磯倫位置至今不明(認為它是黑西遺址〔Tell el~Hesi〕的傳統說法並無根據);立拿可能是薩非遺址或博納特遺址;以帖是阿特爾廢墟(Khirbet el~'Ater);亞實拿是伊德納(Idhnah);尼悉是希伯侖西北八哩的貝特內西布廢墟(Khirbet Beit Nesib);基伊拉是薩非拉東部的基拉廢墟(Khirbet Qila:可能是亞馬拿泥版中的基珥圖〔Qiltu〕)。——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五34】「撒挪亞、隱幹寧、他普亞、以楠、」
●「撒挪亞」:字義是「丟開」。
●「隱干寧」:字義是「花園噴泉」。
●「他普亞」:字義是「蘋果城市」。
●「以楠」:字義是「雙泉」。──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35】「耶末、亞杜蘭、梭哥、亞西加、」
大衛曾在「梭哥」(35節)和「亞西加」(35節)中間之間的以拉谷殺死巨人歌利亞(撒上十七2),逃亡時曾躲在「亞杜蘭」(35節;撒上二十二1)。──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耶末」:字義是「高地」。參 書 10:3 。可能是耶路撒冷以西26公里的雅穆克廢墟。
●「亞杜蘭」:字義是「人的正義」。
●「梭哥」:字義是「茂密的」。
●「亞西加」:字義是「被挖」。──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36】「沙拉音、亞底他音,基底拉、基底羅他音,共十四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沙拉音」:字義是「雙閘」、「雙門」。
●「亞底他音」:字義是「雙重裝飾」。
●「基底拉」:字義是「牆壁」。
●「基底羅他音」:字義是「兩面牆」。──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37】「又有洗楠、哈大沙、麥大迦得、」
37-41節的城邑主要位於示非拉西南部的丘陵。──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洗楠」:字義是「指」。可能是拉吉附近的阿拉克卡爾巴('Araq el~Kharba)。
●「哈大沙」:字義是「新的」。
●「麥大迦得」:字義是「迦得之塔」。──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38】「底連、米斯巴、約帖、」
●「底連」:字義是「葫蘆」。
●「米斯巴」:字義是「守望台」。
●「約帖」:字義是「神的賜福」。──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39】「拉吉、波斯加、伊磯倫、」
「拉吉」(39節)位於從沿海平原到猶大山地之間路線上,是重要的防衛城市,亞述和巴比倫在攻打耶路撒冷之前都先攻佔拉吉。──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拉吉」:字義是「難以攻克的」。指杜韋爾遺址 書 10:3 ,其城防設施曾在王國時代大事擴建。
●「波斯加」:字義是「岩石高處」。
●「伊磯倫」:字義是「似小牛」。──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40】「迦本、拉幔、基提利、」
●「迦本」:字義是「建築者」。
●「拉幔」:字義是「供應」。
●「基提利」:字義是「人的牆」。──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41】「基低羅、伯大袞、拿瑪、瑪基大,共十六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基低羅」:字義是「眾牆」。
●「伯大袞」:字義是「大袞的住所」。
●「拿瑪」:字義是「可愛」。
●「瑪基大」:字義是「牧人之地」。──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42】「又有立拿、以帖、亞珊、」
「以帖」和「亞珊」:後列入西緬境(參19:7)。――《串珠聖經注釋》
42-44節的城邑主要位於示非拉東南部的丘陵。──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立拿」:字義是「鋪過的道路」。可能是薩非遺址或博納特遺址。
●「以帖」:字義是「豐富的」。可能是阿特爾廢墟(Khirbet el~'Ater)。
●「亞珊」:字義是「煙」。──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43】「益弗他、亞實拿、尼悉、」
●「益弗他」:字義是「他開路」,原文同「耶弗他」。
●「亞實拿」:字義是「我將引起改變」。可能是伊德納(Idhnah)。
●「尼悉」:字義是「要塞」或「柱子」。可能是希伯侖西北13公里的貝特內西布廢墟(Khirbet Beit Nesib)。──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44】「基伊拉、亞革悉、瑪利沙,共九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基伊拉」(44節)曾被非利士人攻擊,大衛拯救了他們,卻被基伊拉人出賣(撒上二十三1-13)。
33-44節列出了「高原」(33節)的城邑,位於猶大山地和非利士沿海平原之間的示非拉丘陵地帶。「高原」原文是「低地」,許多季節性的河道經過這裡流向平原,形成許多山谷,如梭烈谷、以拉谷。這些山谷是從沿海平原前往中央山地的天然交通路線,成為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經常爭戰的地方。具體位置和範圍參見地圖。──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基伊拉」:字義是「要塞」。或許是薩非拉東部的基拉廢墟(Khirbet Qila:可能是亞馬拿泥版中的基珥圖〔Qiltu〕)。
●「亞革悉」:字義是「欺騙」。
●「瑪利沙」:字義是「山頂」。──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45】「又有以革倫和屬以革倫的鎮市村莊。」
●「以革倫」:字義是「移民」或「連根拔起」,非利士人的五個主要城市最北的一個。──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45~47】這部分為沿岸一帶,直至埃及小河,屬非利士人之地。北部後列入但境(參19:40-46)。這部分大致沒有被攻取,一直在非利士人手中。――《串珠聖經注釋》
45-47節列出了沿海平原的城邑,位於地中海沿岸非利士人之地。這些平原長期被擁有鐵車的非利士人所控制,一直到大衛的時候才被攻取。──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書十五46】「從以革倫直到海,一切靠近亞實突之地,並屬其地的村莊。」
●「亞實突」:字義是「強而有力的」。非利士人的一個主要城市,位於地中海沿岸,耶路撒冷西邊。──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47】「亞實突和屬亞實突的鎮市村莊,迦薩和屬迦薩的鎮市村莊,直到埃及小河,並大海和靠近大海之地。」
●「迦薩」:字義是「強壯」。非利士人的一個城市, 位於巴勒斯坦的極西南邊,靠近地中海。──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48】「在山地有沙密、雅提珥、梭哥、」
48-51節的城邑位於猶大山地的西南部。
●「沙密」:字義是「尖點」或 「刺」。可能是比雷。
●「雅提珥」:字義是「充裕的」。參 撒上 30:27 。可能是阿提爾廢墟(Khirbet 'Attir)。
●「梭哥」:字義是「茂密的」,與低地地區的「梭哥」同名。──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第三部分最為重要,是“山地”。從希伯侖以南的南地向北延伸到耶路撒冷,東邊是死海的曠野,西邊是設非拉。最高點靠近希伯侖,海拔1006米多。這裡所列舉的城市分為五組。
第一組包括11座城市,分佈在西南部。比較重要的有雅提珥,就是現在的阿提珥遺跡(Khirbet `Attîr ),約希伯侖西南21公里處;梭哥,現在的蘇威哥遺跡(Khirbet Shuweikeh) ;上面提到過的底壁(書10:38,39);以實提莫,現在的實莫(es~Semû ),也是大衛逃難所之一;基羅,可能是現在的雅羅遺跡(Khirbet Jâlā ),希伯侖西北10.5公里處,押沙龍的謀士亞希多弗的故鄉,和他自殺的地方。第二組城市在第一組的北面,有九座城,比較有名的是希伯侖。
第三組有十座城市(55~57節),靠近南邊的曠野,其中有些與大衛的逃亡生涯有關。這裡有希伯侖以南13公里的瑪雲。吝嗇的拿八就住在這裡;大衛的妻子亞希暖的出身地耶斯列。還有亭拿,不是參孫故事裡的亭拿,而是先祖猶大“上去”剪羊毛的那個亭拿,在伯利�琤H西偏南14.5公里處。這裡沒有提到伯利�琚C它是大衛和基督的出生地,單憑這一點就足以讓它聞名世界了。根據先知彌迦的記載(彌5:2),該城本來是默默無聞的。在約書亞的時代它可能根本不值得一提。
第四組有六座城市,在希伯侖的北面;第五組只有兩座城,在耶路撒冷的西面:基列耶琳,原來叫巴拉或基列巴力,以及靠近基列耶琳的拉巴,位置不詳。 ── SDA聖經註釋
【書十五48~60】山地西麓為示非拉,東邊為曠野。――《串珠聖經注釋》
48-60節列出了「山地」(48節)的城邑,位於經希伯侖向北延伸到耶路撒冷的中央山地,被稱為「猶大山地」。由於非利士人的鐵車在山地無法施展,所以百姓在這個區域可以安然居住。具體位置和範圍參見地圖。──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15:48-60 的這些猶大山地的城鎮是夾在東面的猶大曠野和西面的薩非拉高原之間南北走向的狹長地帶。它包括了五個各有村鎮的區域(七十士譯本:六個)。
【書十五48~60 山地城鎮】猶大山地是夾在東面的猶大曠野和西面的薩非拉高原之間南北走向的狹長地帶。它包括了五個各有村鎮的區域(七十士譯本:六個),分配給猶大支派。位置已經初步確認的地點如下:沙密是比雷;雅提珥是阿提爾廢墟(Khirbet 'Attir;見:撒上三十27);亞拿伯是亞拿伯廢墟(Khirbet 'Anab);亞念可能是希伯侖西南七哩的古韋因塔塔廢墟(Khirbet Ghuwein et~Tahta);何倫是在伊林廢墟(Khirbet 'Illin);亞拉位於拉比葉(er~Rabiyeh);度瑪可能是代爾多梅(Deir ed~Domeh;或許是亞馬拿書函(EA #256)中的烏杜穆〔Udumu〕);伯他普亞是在希伯侖西面三哩的塔富(Taffuh);洗珥是在希伯侖東北五哩的西伊爾(Si'ir);瑪雲可能是希伯侖南面不遠的馬因遺址(Tell Ma'in;見:撒上二十五2);迦密是在凱密廢墟(Khirbet el~Kermel);淤他是在雅他(Yatta);基比亞可能是耶路撒冷西南的哲巴(el~Jeba');伯夙是希伯侖北面四哩的圖貝卡廢墟(Khirbet et~Tubeiqah);基突可能是傑杜爾廢墟;拉巴可能是埃及征服名單和亞馬拿文獻中提及的魯布圖(Rubutu)。——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五49】「大拿、基列薩拿(基列薩拿就是底璧)、」
●「大拿」:字義是「審判」。
●「基列薩拿」:一般認為是「基列西弗」的誤寫。──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50】「亞拿伯、以實提莫、亞念、」
「以實提莫」(50節)是大衛的逃難所之一。──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亞拿伯」:字義是「果實」。指亞拿伯廢墟(Khirbet 'Anab)。
●「以實提莫」:字義是「我會出人頭地」。
●「亞念」:字義是「泉」。可能是希伯侖西南11公里的古韋因塔塔廢墟(Khirbet Ghuwein et~Tahta)。──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51】「歌珊、何倫、基羅,共十一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此處歌珊為一個城的名字,不同於十41的“歌珊全地”。――《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基羅」(51節)是押沙龍的謀士亞希多弗的家鄉。──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歌珊」:字義是「拉近」,指一個城的名字,並非埃及的「歌珊」。
●「何倫」:字義是「多沙的」,就是 書 21:15 的「何崙」,原文與地點都相同,但和合本翻譯者用不同的中文字翻譯之。
●「基羅」:字義是「放逐」。亞希多弗 撒下 15:12 的家鄉。──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52】「又有亞拉、度瑪、以珊、」
52-54節的城邑位於猶大山地的中部。──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亞拉」:字義是「埋伏」。指亞拉位於拉比葉(er~Rabiyeh)。
●「度瑪」:字義是「沉默」。可能是代爾多梅(Deir ed~Domeh);或許是亞馬拿書函中的烏杜穆〔Udumu〕。部分希伯來文抄本及《七十士譯本》作「魯瑪」(Rumah)。
●「以珊」:字義是「支援」。──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53】「雅農、伯他普亞、亞非加、」
●「雅農」:字義是「睡著」。
●「伯他普亞」:字義是「蘋果地」。可能是在希伯侖西面5公里的塔富(Taffuh)。
●「亞非加」:字義是「圍繞」。──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54】「宏他、基列亞巴(基列亞巴就是希伯侖)、洗珥,共九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希伯侖」(54節)是猶大山地的主要城市,是亞伯拉罕、撒拉、以撒、雅各埋葬的地方。大衛曾在這裡作猶大王七年半(撒下二11)。──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宏他」:字義是「蜥蜴所在處」。
●「基列亞巴」:字義是「亞巴之城」,也就是希伯崙。
●「洗珥」:字義是「小」。指希伯侖東北8公里的西伊爾(Si'ir)。──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55】「又有瑪雲、迦密、西弗、淤他、」
55-57節的城邑位於猶大山地的東南部,與猶大曠野交界。
「瑪雲」(55節)是拿八的家鄉(撒上二十五2-3)。「瑪雲、迦密、西弗」(55節)都是大衛逃亡時躲藏的地方。──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瑪雲」:字義是「住所」。參 撒上 25:2 。可能是希伯侖南面不遠的馬因遺址(Tell Ma'in)。
●「迦密」:字義是「花園地」,位於希伯崙南方,並非北方的「迦密山」。可能是凱密廢墟(Khirbet el~Kermel)。
●「西弗」:字義是「城垛」。
●「淤他」:字義是「向外伸展」。指雅他(Yatta)。──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56】「耶斯列、約甸、撒挪亞、」
「耶斯列」(56節)是大衛的妻子亞希暖的家鄉。──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耶斯列」:字義是「神栽種」。此城也不同於北方的「耶斯列」。
●「約甸」:字義是「百姓的燃燒」。
●「撒挪亞」:字義是「丟開」。──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57】「該隱、基比亞、亭納,共十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亭納」(57節)是猶大剪羊毛的地方。──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該隱」:字義是「擁有」,跟亞當的兒子同名。
●「基比亞」:字義是「山谷」。可能是耶路撒冷西南的哲巴(el~Jeba')。
●「亭納」:字義是「一部份」。──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58】「又有哈忽、伯夙、基突、」
58-59節的城邑位於猶大山地的東北部。──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哈忽」:字義是「顫慄」。
●「伯夙」:字義是「岩石之屋」。可能是希伯侖北面6公里的圖貝卡廢墟(Khirbet et~Tubeiqah)。
●「基突」:字義是「牆」。可能是傑杜爾廢墟。──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59】「瑪臘、伯亞諾、伊勒提君,共六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瑪臘」:字義是「貧瘠」。
●「伯亞諾」:字義是「回應之屋」或「不幸之屋」。
●「伊勒提君」:字義是「神是正直的」。──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60】「又有基列巴力(基列巴力就是基列耶琳)、拉巴,共兩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60節的城邑位於猶大山地的西北部。──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基列巴力」:字義是「巴力的城」。
●「基列耶琳」:字義是「森林之城」。
●「拉巴」:字義是「偉大」。可能是埃及征服名單和亞馬拿文獻中提及的魯布圖(Rubutu)。──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61】「在曠野有伯亞拉巴、密丁、西迦迦、」
●「曠野」指耶路撒冷東邊及南邊與死海接壤的乾旱地區。
●「伯亞拉巴」:字義是「沙漠谷地的房屋」或「凹地之處」。大概是耶利哥東南5公里,克珥特幹河北岸的加拉貝泉〔'Ain el~Gharabeh〕。
●「密丁」:字義是「測量」。
●「西迦迦」:字義是「叢林」。有學者認為是昆蘭廢墟(Khirbet Qumran)。──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猶大的最後六座城市在耶利哥以南死海以西的曠野裡。最北的是位於切爾幹河(Wadi Qelt)上的伯亞拉巴(見第6節注釋);最南的兩座城市是位於死海西北岸邊的鹽城(可能是古姆蘭),和西岸半途的隱基底(見撒上24:1)。還有三座城市位置不詳,可能是亞割谷(或布克亞el~Buqe`ah,見第7節注釋)的三個廢墟:阿布塔巴遺跡(Khirdet Abu Tabaq),薩拉遺跡(Khirdet Samrah)和瑪卡裡(Khirdet el~Maqari)遺跡。“隱基底”意為“小羊之泉”,現在依然以其溫泉而著稱,古姆蘭遺跡因死海古卷的發現而聞名。── SDA聖經註釋
【書十五61~62】“曠野”指耶路撒冷東邊及南邊與死海接壤的乾旱地區。“鹽城”有的聖經學者認為就是二十世紀考古學家發現《死海古卷》的昆蘭(Qumran)。《死海古卷》的發現,肯定了舊約很多經卷的歷史真實性。――《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這曠野是沿著死海西岸狹窄的地方。山地西麓為陡斜的山坡,村莊疏落,人口稀少。 ──《串珠聖經注釋》
61-62節列出了「曠野」(61節)的城邑,位於猶大山地到死海西岸之間的狹長山坡地帶。地形在20公里左右的水準距離內急速下降了900多米,導致氣候乾燥,被稱為「猶大曠野」,只有少數綠洲有人居住。具體位置和範圍參見地圖。──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 15:61-62 的這些猶大曠野的城鎮是處在死海東面沿岸的一段乾旱地帶(見 詩 63:1 )。高陡的懸崖和深峭的山谷是海岸的特徵。比較內陸一點的是猶大山地的東坡,本區山坡的高度在大約16公里之內下降九百多公尺,對氣候有極大的影響。每年的雨量並不足以維持農務,亦不宜於大規模的長期居留。惟有水泉和水井附近才能維生,因此本段只提到六個城鎮。──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61~62 曠野城鎮】猶大曠野是死海東面沿岸的一段乾旱地帶(見:詩六十三1)。高陡的懸崖和深峭的山谷是海岸的特徵。比較內陸一點的是猶大山地的東坡,本區山坡的高度在大約十哩之內下降三千多呎,對氣候有極大的影響。每年的雨量並不足以維持農務,亦不宜於大規模的長期居留。惟有水泉和水井附近才能維生,因此本段只提到六個城鎮。其中有把握知道其位置的只有伯亞拉巴(大概是耶利哥東南三哩,克珥特幹河北岸的加拉貝泉〔'Ain el~Gharabeh〕)和隱基底。後者按考證是死海西岸朱爾恩遺址(Tell ej~Jurn)的溫泉綠洲。部分學者認為西迦迦是昆蘭廢墟(Khirbet Qumran)。——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十五62】「匿珊、鹽城、隱基底,共六座城,還有屬城的村莊。」
「鹽城」(62節)可能就是出土死海古卷的昆蘭。
「隱·基底」(62節)是大衛在曠野躲避掃羅的綠洲(撒上二十三29)。──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匿珊」:字義是「鬆軟土壤」。
●「鹽城」:許多學者相信這就是「昆蘭」。
●「隱基底」:字義是「小羊的泉源」,是死海邊的一個綠洲。可能是死海西岸朱爾恩遺址(Tell ej~Jurn)的溫泉綠洲。──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十五63】「至於住耶路撒冷的耶布斯人,猶大人不能把他們趕出去,耶布斯人卻在耶路撒冷與猶大人同住,直到今日。」
猶大人確實佔據了下城( 士一8,21),但上城到了大衛王的時候才被佔領,而耶布斯人也被殲滅(撒下五6,7)。――《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耶路撒冷分上城和下城。約書亞只攻取到下城(北部),未能攻下上城(南部);要到大衛時代才取得,並趕走了耶布斯人(撒下五6∼7)。――《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耶路撒冷……不能: 耶路撒冷王亞多尼洗德曾經與亞摩利諸王聯手入侵了與以色列締結和約的基遍(10:4,5)。當時約書亞軍隊摧毀了他們,殺死了以耶路撒冷王為首的五王(10:23,26)。然而,卻沒有耶路撒冷城被以色列所佔領的記事。因此,耶布斯人依然留在耶路撒冷,後被猶大支派與西緬支派部分佔領(士1:8),到了大衛王時期才被完全征服(撒下5:6,7)。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耶路撒冷城在猶大支派和便雅憫支派的邊界上,分為上城和下城。猶大人暫時攻取了西南部的下城( 士一8),便雅憫人卻未能攻下東北部的上城(士一21)。直到大衛的時代才完全攻取(撒下五6-7),成為大衛的城。所以猶大人和便雅憫人都不能把耶布斯人趕出去,耶布斯人在耶路撒冷周圍的村莊與猶大人、便雅憫人同住(士一21),「直到今日」(63節)。在大衛的時代,耶路撒冷城還有耶布斯人(代上二十一15)。
猶大支派產業的地形和氣候差別巨大,有山地、丘陵、平原、旱地、曠野,但每個宗族都「按著宗族拈鬮」(1節),順服地接受神量給自己的分,並且忠實地記錄下來傳給子孫後代。人若順服神的安排、遵行神的律法,神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降下時雨,叫地生出土產,田野的樹木結果子」(利二十六4),叫每個地方都成為「流奶與蜜之地」(五6)。
今天,神賜給我們的應許之地也各不相同,每個人都面臨不同的豐富和難處:山地崎嶇難行,曠野乾旱缺水、平原強敵環伺。只要我們存著順服、感恩和敬畏的心,神所量給我們的分都能造就我們的屬靈生命:在山中可以得著「上古之山的至寶,永世之嶺的寶物」(申三十三15),在海裡可以得著「海裡的豐富,並沙中所藏的珍寶」(申三十三19);在平原可以學習在豐富和安逸裡抵擋貪欲和敗壞,在曠野可以在艱苦中經歷與神獨處的甜美。「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四13)。──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即使猶大算是強大的支派,但還是無法把耶路撒冷城拿下。
◎ 15:63 與 士 1:21 非常相似,但兩段經文比較起來,耶路撒冷到底屬於猶大或便雅憫?字面的意思似乎讓我們困惑。其實仔細研究地理位置,會發現耶路撒冷處於猶大與便雅憫的交界,因此雖然耶城是劃分給便雅憫( 18:16,28 )的,但很容易成為一個三不管地帶,不管是猶大或便雅憫都拿它沒辦法(士 1:8 的攻取可能只達到很短暫的控制);直到士師紀後期,此城還無法奪下( 士 19:10-12 )。大衛做王時,終於攻下耶路撒冷( 撒下 5:6-9 代上 11:4-7 ),但此地的原住民耶布斯人有一些還繼續在此地生活( 撒下 24:16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不能趕出去。根據士1:18,21和撒下5:6的記載,猶大支派顯然佔領並燒毀了耶路撒冷的一部分。但他們可能沒有攻取錫安山上的堡壘。耶布斯王被約書亞殺了,但城市仍控制在耶布斯人手中,直到被猶大支派燒毀。從簡短的記錄來看,耶布斯人後來又奪回和重新建造了耶路撒冷,直到大衛的時代。
耶路撒冷原來是分給便雅憫支派的,因為邊界從城南的山谷中穿過。雖然它屬於便雅憫支派,但猶大支派因參與攻城(士1:8),就想與便雅憫支派分享。後來耶路撒冷就成為大衛的城。
這對於我們有一個屬靈的教訓。在大衛的時代以前,猶大支派沒有驅逐耶布斯人,可能是因為負罪感,和自覺對神信心的軟弱,使猶大人感到無法勝任這個任務。這裡的教訓是明顯的。當我們以自己不能勝任為由,拒絕神所交托的任務時,我們就表現出不信來。信心一旦離開,恐懼必然取而代之。當我們不相信神時,就會害怕自己的仇敵。熱心消失了。隨之而來的就是懶惰和冷漠。
直到今日。本節又一次證明《約書亞記》不是猶大諸王的時代以後寫的。因為在寫這節經文的時候,耶布斯人和猶大人同住,而到了大衛的時代,他們就被趕出去了。── SDA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第15章)】
1 迦勒如何竭力奪取神應許賜給他的地方?他給你什麽榜樣?
2 押撒因被安置於旱地(南地)而要求父親將有水泉的地方賜她,你對她的要求有什麽看法?假若你的靈性「乾涸」,你會怎樣解決?
3 以帖、亞珊(15:42)後來成為西緬支派的屬地,由此看來,雅各臨終的預言(創49章)如何應驗?
──《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