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 14
約伯記第十四章短篇信息
目錄:
約伯記箋記(十四章)(于中旻)
人生的悲歎(臺北基督之家)
約伯記第十四章(康來昌)
約伯記第十四章(黃登煌)
約伯的困惑(14章1至22節)(香港讀經會)
約伯記箋記(十四章)(于中旻)
生命與盼望
人若死了,豈能再活呢?(伯一四:14)
約伯所提出的,是一個嚴肅的問題。
我們的思想中,常存在著非生即死的對待觀念。其實,二者並不是對待的。明顯的,人可以生而不死,但絕不可能死而不生。再想想看,既然死亡中沒有生命,那麼生命也不該有死亡。如果生命會死的,那就不是真正的生命。因此,約伯在面臨死亡的時候,思想生命到底是怎麼回事。
觀察自然界,樹木從幼苗,到長成,繼而衰老,許多樹木的年輪,比人的壽數還高;但它衰老了,不用砍伐,也許只一陣大風吹過,就倒下去了。但這並不是它生命的結束;冬去春來,雨雪滋潤,它又發出新綠。看哪,樹木的生命有多強韌,耐得死,經死還能在同一根本上再生長起來。(伯一四:7-10)
神造人,賜給人生命,顯然比植物貴重得多;難道墳墓是人最後的歸宿,長睡不醒,這樣就消滅了?相信有神的存在,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絕滅的理論。不朽不僅是出於人的想望,拒絕死亡,而是神“將永遠安置在世人心�堙芋]傳三:11)。
樹若被砍下,還可指望發芽,嫩枝生長不息…
人若死了,豈能再活呢?
我只要在我一切爭戰的日子,
等我被釋放〔或作“改變”〕的時候來到。
(伯一四:7,14)
從存在的困煩,和人生必遇的爭戰來看,死亡是真正的釋放,脫卸了一切的問題,而得到釋放,是得到了安息。但人的盼望不是歸於寂滅,而是改變:由必死的改變成不死的,必朽壞的改變成不朽壞的。因為死是從亞當犯罪介紹到世上,神卻預備了第二個亞當,就是基督耶穌,為了救贖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征服了死亡:“基督已經從死�奡_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使所有信祂的人,都得著永遠的生命,將來也要復活。所以這“死戰”已經勝利了。“感謝神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林前一五:20,45-57)。
十字架成為我們的生命樹。“人若死了,豈能再活呢?”不是一個懸而待決的問題,而成了生命和復活的根源。
那生命的主說:“我是復活,我是生命”(約一一:25)。墳墓不再是吞吃人的,而成為進入永生的門。所以信主的人能夠安然面對死亡。這是患難中人的盼望。
人生的悲歎(臺北基督之家)
經文:伯十四章
約伯記被稱為「智慧書」,其中有許多對人生的光景很生動的描述。從這章聖經中,約伯的描述正是許多人生命的寫照:
第一、 人生苦短。第一節約伯說:「人為婦人所生,日子短少」。摩西也曾說:「禰叫他們如水沖去;他們如睡一覺。早晨,他們如生長的草,早晨發芽生長,晚上割下枯乾」(詩90:5-6)。摩西形容人生如同睡一覺,又如同草一樣的短暫。第2節約伯形容人生如同易雕的花朵,又如飛去的影子一樣很快消失。的確,人的一生真是轉眼就過去了,然而當我們認識人生的短暫時,不是停留在歎息中,而是更加接受保羅所勸告的,我們當「愛惜光陰」。當摩西感受到人生的短暫時,他便禱告神說:「求禰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90:12)」。這也是我們的禱告,求主讓我們在短暫的人生中,能成就永恆榮耀,有價值,被神紀念的生命。
第二、 人生多有患難。第1節約伯提到人生不但短少,而且多有患難。摩西也感受到人生不但短暫,而且多有患難。他說:「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詩90:10)」。我們看見第18-22節約伯又以地震和洪水來形容人的命運,地震使山崩地裂,洪水使大地變形,神也照樣使人常經變亂,改變人的容貌,使他終於歸於死亡,對於人世間的一切,甚至是骨肉之親,也完全隔絕了。是的!這些似乎就是約伯生命受苦,受到極大變亂的寫照,而約伯因為對神還不夠認識,所以他心中因這些變亂而痛苦難擔。的確,這個世界的確有太多不能預料的「變亂」,這些變亂讓人落入極深的懼怕和絕望中,然而當我們知道我們的神是眷顧我們的神,祂保護我們如同保護祂眼中的瞳人,若沒有祂的允許,我們連一根頭髮都不會掉落在地上時,我們心中就有安息,就有了盼望。
第三,人生多有罪惡。約伯提到人生不但短少,多有患難。第4節他提到人生還充滿「污穢」。世人都體會到這一點,所以許多人很害怕死後的審判,這樣的害怕讓許多人努力地尋求赦免之道。然而終究得不到釋放,而帶著極深的恐懼面對死亡。第16-17節我們看見約伯就是如此,他對神說:「但如今禰數點我的腳步,豈不窺察我的罪過嗎﹖我的過犯被禰封在囊中,也縫嚴了我的罪孽」。約伯看自己現在的光景,他覺得神不但緊緊地監視著他,尋找他的罪過,並且把約伯的一切過犯與罪孽,都一一數過,封在囊中,等候「總算帳」的日子來到。事實上,我們的神並不是這樣的神,祂是樂意赦免我們罪過的神,先知以賽亞安慰我們說:「你們的罪雖像朱紅,必變成雪白;雖紅如丹顏,必白如羊毛(賽一18)」。大衛說:「得赦免其過,遮蓋其罪的,這人是有福的」(詩卅二1)。是的,何等喜樂!神赦免了我們一切的罪!讓我們活在赦罪的平安和喜樂中吧!
約伯記第十四章(康來昌)
第一輪對話後,約伯繼續悲嘆抱怨
十四1 人為婦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難;
十四2 出來如花,又被割下,飛去如影,不能存留。
詩篇一零三篇15節,「至於世人,他的年日如草一樣。他發旺如野地的花,」以
賽亞書四十章6節、雅各書一章10節、彼得前書一章20節,這些花都是很快枯乾的;好花不常開、一下就過去、不能存留。
十四3 這樣的人你豈睜眼看他嗎?又叫我來受審嗎?
美好的時間已經這麼短了。記得前面說過,那很快就過去,是指美好的短暫,像雅各的生平一樣,實在活得不短,但他說又短又苦;就是好的日子簡直是這麼少,一下就過去。這麼少你還要看?看了就要來罰、看了就要來看一看有什麼錯誤,管一管?
十四4 誰能使潔淨之物出於污穢之中呢?無論誰也不能!
「誰能使潔淨之物出於污穢之中呢?」其實神能使我們這些污穢的人越來越潔淨,只是人在這個世界上不能潔淨;人本來就在這污穢的世界裡。但就算是出於污穢,我也是比較潔淨的,你為什麼要這樣子看我、審判我?
十四5 人的日子既然限定,他的月數在你那裡,你也派定他的界限,使他不能越過,
人的生命真的都在神的手裡,被祂限定。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死,也不知道祂給我們還有多長、多短。在使徒行傳十七章亞略巴古山上那裡,保羅就講到說,祂限定我們的年歲、疆界,要我們尋求祂。我們不管在什麼樣的情形下,就是更多的尋求神、更多的倚靠神。
十四6 便求你轉眼不看他,使他得歇息,直等他像雇工人完畢他的日子。
「求你轉眼不看他」(這前面多次講過)就是不要盯著打、盯著罵,不要盯著追究,讓我們可以休息、休息!
十四7 樹若被砍下,還可指望發芽,嫩枝生長不息;
十四8 其根雖然衰老在地裡,幹也死在土中,
十四9 及至得了水氣,還要發芽,又長枝條,像新栽的樹一樣。
十四10 但人死亡而消滅;他氣絕,竟在何處呢?
十四11 海中的水絕盡,江河消散乾涸。
十四12 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來,等到天沒有了,仍不得復醒,也不
得從睡中喚醒。
樹好像枯木可以逢春,但人死了就沒有希望了,好想一個枯乾的河道一樣。
十四13 惟願你把我藏在陰間,存於隱密處,等你的忿怒過去;願你為我定了日期,記念我。
十四14 人若死了豈能再活呢?我只要在我一切爭戰的日子,等我被釋放(或譯:改變)的時候來到。
我想這裡還是有復活的盼望、有將來的盼望。因為「願你把我藏在陰間,存於隱密處,等你的忿怒過去」這是有復活的盼望。當然這也可以指約伯自己,讓我在陰間裡,不要再受苦了。但「等你憤怒過去,我一切爭戰日子的釋放來到」,實在有一點像復活;不大明確,但我相信是有的。一個信靠全能神的人居然沒有復活的盼望、在整個舊約沒有的話,我不覺得這樣的講法是正確。那樣舊約的聖徒就活得很累。
十四15 你呼叫,我便回答;你手所做的,你必羨慕。
你應該喜歡、羨慕你手所做的,因為你做得這麼好。赦免他吧,放過他吧,不要用嚴厲的杖盯著他。用慈愛呼叫他,他就回答了,你就會喜悅了。我們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心?有的時候求神鬆一下、鬆一點吧。其實神鬆、緊都剛剛好的,我們信靠祂,就知道祂的帶領是美好的。
十四16 但如今你數點我的腳步,豈不窺察我的罪過嗎?
但現在,你在追究、在步步為營、在明察秋毫,你現在這樣叫我活不下去。
十四17 我的過犯被你封在囊中,也縫嚴了我的罪孽。
「封在囊中,也縫嚴了我的罪孽」應該這裡的意思就是:算得好仔細!一個個都要算!
十四18-2218山崩變為無有;磐石挪開原處。19水流消磨石頭,所流溢的洗去地上的塵土;你也照樣滅絕人的指望。20你攻擊人常常得勝,使他去世;你改變他的容貌,叫他往而不回。21他兒子得尊榮,他也不知道,降為卑,他也不覺得。22但知身上疼痛,心中悲哀。
約伯記裡有很多沈重、也很動人的字眼:山崩變為無有;磐石也挪開;水磨去石頭,經年累月;逝者如斯,一直過去、過去。「所流溢的洗去地上的塵土」,連塵土都被去,人的指望也沒有了。「你攻擊人常常得勝」,不是常常,神攻擊我們,什麼時候神會失敗?我們都輸了。
各位,這些我想都是悲觀絕望人說的話,但約伯不是絕對悲觀絕望,因為他在說「你」。「你」就是神,當我們承認有神,再悲觀、再絕望、再有很多我們覺得的不公不義,都還是建立在一個我們覺得有盼望、公義、慈愛、全能的神的帶領下,那是真實的。你叫我們「往而不回」,叫我們如果真的有一天兒子得了尊榮,他也不知道;兒子降卑,他也不覺得。他過去了,虛空。這話真的很像傳道書,但即使是傳道書裡面還是有正面的,因為認識這位永恆的神;永恆、慈愛、全能的神。一切人能知道的就是痛啊、哀啊。約伯就在那裡叫苦連天。
約伯記第十四章(黃登煌)
2•呼求神放過他這將死的可憐人(伯十四1~22)
約伯在第十三章三度呼求神指示他究竟犯了什麼罪,但當他靠近神時,語氣從「質疑」轉為「呼求」,求神放過他苦短的人生(伯十四1~6);在感歎人生苦短之際,他觀察自然界的現象,發現「樹若被砍下,還可指望發芽」(伯十四7), 轉而探索「人若死了,能否複生」(伯十四14) ?但全身毒瘡的疼痛,不只使約伯模糊的「復活」念頭一閃而逝,更澆熄他脫離苦難的期望。
A.求神放過他苦短的人生(伯十四1~6)
約伯在伯十四1~6對神提出二項呼求,每項呼求可分「呼求的根據和「呼求的內容」來討論。
a.第一項呼求
(a)呼求的根據
「人為婦人所生,日子短少,多有患難」(伯十四1),是約伯第一項呼求的根據。他在伯十四2以隱喻來說明人生的短暫:「出來如花,又被割下,飛去如影,不能存留。」
「出來如花,又被割下」:人生有如花剛開放,就被割下枯萎,一下子就結束了;「飛去如影,不能存留」:人的一生好像影兒,一閃就過去了。人生真是短暫。
人生短暫,卻「多有患難」:就世人而言,生老病死之間,勞勞碌碌;就約伯而言,家破人亡,全身長滿毒瘡;真是苦不堪言。這是約伯在伯十四3~4呼求神放過他的根據。
(b)呼求的內容
約伯根據「人生苦短,多有患難」,向神呼求,說:「這樣的人禰豈睜眼看他嗎?又叫我來受審嗎?」(伯十四3) |
「睜眼看」 :指神細心鑒察;「受審」 :加以審判。約伯在此以困惑的心求問神:禰對一生這麼短暫又充滿苦難的世人,為什麼要如此審慎的鑒察和審問呢?
約伯又補充他的困惑,說:「誰能使潔淨之物出於污穢之中呢?無論誰也不能! 」(伯十四4)約伯的意思是:人在道德上是污穢的,無論是誰,也無法完全無罪。而人的不潔,並不影響神的聖潔(伯七20);約伯在此的困惑是:神啊!禰為什麼對一生又短又苦的世人要那麼認真鑒察並加以審判?禰為什麼不乾脆除掉他們的罪,赦免他們的過犯(參考伯七21 ) ?約伯藉此表明了他的呼求:禰為什麼那麼認真地鑒察我並施予如此嚴厲的審判,卻不放過我呢?
b.第二項呼求
(a)呼求的根據
約伯在伯十四5提出他第二項呼求的根據,說:「人的日子既然限定,他的月數在禰那裡,禰也派定他的界限,使他不能越過」。
「人的日子既然限定」,「限定」(herusim)字意是「切斷」;約伯將人一生的年日比喻如一條線,神在這一條線上的某一個點用刀切斷了,這就限定了這一條線的長度。人一生的年日既為神所定,人就不能越過。既然這樣,就引到下節的祈求。
(b)呼求的內容
約伯根據「人一生的年曰為神所定,人不能越過」,向神提出這樣的呼求,說:「便求你轉眼不看他,使他得歇息,直等他像雇工人完畢他的日子。」 (伯十四6)
「轉眼不看他」 :不要查究他、審問他、刑罰他。「雇工人完畢他的日子」:雇工指打零工的人;由於他們支領的是日薪,甚至是時薪(太二十1~16),為了維持家計,只得一小時又一小時的工作;以致他們的休息時間,只有在工作完畢領得薪水到上床睡覺前的短暫時間。
約伯在本節的意思是:神啊!人一生的年日既然是禰所定的,禰可否讓世人在他們離世之前,不要查究他、審問他、刑罰他,使他能夠獲得喘息?約伯藉此表明了他的呼求:神啊!我目前所受的苦難,就像雇工一小時又一小時的工作—樣,不得喘息;求禰在我生命結束以前,減輕苦難,使我能像雇工下班領薪到入眠之前,可以獲得短暫的喘息?
B.探索「人若死了,能否複生」的問題(伯十四7~15a)
約伯在伯十四1~6求神放過他,使他在去而不返之前,能夠獲得喘息;自十四7起,他則轉而思想生命是「去而不返」呢?還是還有下一幕?他以二個隱喻來描述他在「人若死了,能否複生」這問題上的探索。
a.隱喻一:得水氣仍可復蘇的樹根(伯十四7〜10)
約伯在伯十四7~9以「得水氣仍可復蘇的樹根」來探索「人若死了,能否複生」這個問題。他觀察到:「樹若被砍下,還可指望發芽,嫩枝生長不息;其根雖然衰老在地裡,幹也死在土中,及至得了水氣,還要發芽,又長枝條,像新栽的樹一樣。」
在約但河東及大馬士革地區,樹若被砍下,留在地裡的樹根看起來好像枯死了,樹幹也彷佛在土中腐朽;但只要得了水氣,看似腐朽的樹根樹幹又吐出新芽,長出枝條,展現出新生命的氣息。
植物的生命遇雨逢春,那麼人的生命如何呢?約伯由此引出他的探索:「但人死亡而消滅;他氣絕,竟在何處呢?」(伯十四10)神設定了人的年限,當人咽下最後一□氣,生命就到了這個界線。人到了這個界線,生命就完全結束了嗎?還是還有下一幕?如果有,那一幕在那裡呢?約伯的心中似乎升起模糊的來生觀。
b.隱喻二:遇雨重現生機的海與河(伯十四11~12)
約伯在伯十四11轉以「遇雨重現生機的海與河」來探索「人若死了,能否複生」這個問題。他說:「海中的水絕盡,江河消散乾涸。」
「海」:可譯作海,亦可譯作湖泊;湖泊有時因為久旱不雨,整個湖底都龜裂了,魚也死光了,湖邊的草也枯死了, 呈現一片死氣沉沉;但一下雨,湖中滿了水,草長出來了,魚也在湖中游來遊去,再度展現生機。
「江河消散乾涸」,但也因雨而重現生機。
約伯由此引出他的探索:「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來,等到天沒有了,仍不得複醒,也不得從睡中喚醒。」(伯十四12)「等到天沒有了,仍不得複醒」:等到天地都廢棄了,去世的人卻永睡不起。
約伯在伯十四11〜12可能感歎人咽下最後一□氣,生命就宣告中止;但若從上文(伯十四7~10)和下文(伯十四14a) 來看,約伯似乎還在探索「人若死了,能否複生」這個問題,若我們接受這樣的看法,約伯心中所探索的是:人死了,是永睡不起呢?還是像乾涸的湖泊、江河,遇雨重現生機呢?
c.小結:約伯的願望(伯十四13~15a)
約伯在伯十四11〜12對「人死後還能復活嗎」似乎覺得不可能,但卻又期待復活成為事實,因此他在伯十四13~15 向神說出他心中的三項願望:(一)期望復活;(二)期望脫離苦難;(三)期望辯明案情。
(a)期望復活(伯十四13) :「惟願禰把我藏在陰間,存於隱密處,等禰的忿怒過去;願禰為我定了日期,紀念我。」
「藏在陰間,存於隱密處」,指「去世」;「願禰為我定了日期,紀念我」:在神所定的日期,再蒙神紀念。約伯在此,暗示他期望復活成為事實。
約伯在伯十四13所要表達的是:神啊!禰使我受苦這麼深,我卻不知道犯了什麼罪,惹禰這麼生氣?乾脆禰讓我死了,使我在陰間躲避禰的怒氣,等禰的忿怒過去了,禰再讓我活過來。
約伯在第三、第六、第七章都因受苦而求死,在第九、養第十、第十三章則表明要到神面前為自己無辜申辯,在十四13則隱隱約約有復活的盼望。約伯在受苦中轉向神,神也使他的信仰愈來愈進步。
(b)期望脫離苦難(伯十四14):「人若死了豈能再活我只要在我一切爭戰的日子,等我被釋放(或譯:改變)的時候來到。」
「人若死了豈能再活呢?」約伯雖期望復活,模糊的復活觀,在約伯心中一閃即逝;他又回到現實:「人若死了豈能再活昵?」他直覺那是不可能的事。
「在我一切爭戰的日子」:即受苦的日子。約伯受苦的日子如同爭戰的日子,因為他雖自認無辜,卻提不出證據,因而被三個朋友責備為犯罪又死不認罪,真是一場屬靈的爭戰。「釋放」(helifati):指「改變」、「替代」;是個軍事詞彙,指生力軍來到,替換老弱殘兵。
「等我被釋放的時候來到」:約伯以這句話喑示他期待死後身體能夠有如同「生力軍替換老弱殘兵」般的改變,到那時,他就脫離苦難,受苦也就結束了。
可見約伯對「復活」存疑之際,他退而求其次,求神使他目前的受苦能隨身體去世而結束,如果可能,死後身體能多句有如同「生力軍替換老弱殘兵」般的改變。這是他在十四14所表達的盼望。
(c)期望辨明案情(伯十四15):「禰呼叫,我便回答;你手所做的,禰必羡慕。」
「呼叫」:指法官在法庭上詢問犯人;「回答」:指犯人回答法官在法庭上所詢問的問題。
「禰手所做的,禰必羡慕」:「羡慕」指顧念;約伯是神所創造的,若能辨明案情,神必顧念約伯,使他的苦難止息。
約伯希望有機會到神那邊,和神就他受苦的原因透過一問一答加以辯明,神就會發現我不該受這麼重的苦,那麼,我的苦難就過去了。這是約伯在伯十四15所表達的盼望。
C.約伯心中的矛盾(伯十四16~22)
約伯在伯十四15表達了盼望能與神面對面辨明案情,然而衡量目前的情況,覺得神待他時好時壞,令他陷入困惑;雖然如此,他又夢想神將他所犯的罪完全歸檔。在探索「苦難何時結束」的過程中,約伯心中時時顯出矛盾的心理。
a•約伯心中的困惑(伯十四16)
約伯在伯十四15b認為神既然創造他,就一定會關懷他、顧念他;但現況卻是:「但如今禰數點我的腳步,豈不窺察我的罪過嗎?」(伯十四16 )
「但如今禰數點我的腳步」:我雖然很盼望能在禰面前與禰對話,好辨明我的案情;然而目前的情況,禰卻對我的行為逐項鑒察。「豈不窺察我的罪過嗎?」禰這樣作,豈不是在尋找我的過錯,好加以嚴屬的審判嗎?
可見約伯的困惑,在於:神是顧念「祂所造的人」的神,我是祂所造的,可是祂卻逐項鑒察我的行為,為要找出我的過錯,加以嚴厲的審判。
b.約伯心中的盼望(伯十四17)
約伯雖然覺得神時時鑒察他,尋找他的過錯;但他又夢想神能把他的罪歸檔。他說出心中的盼望:「我的過犯被禰封在囊中,也縫嚴了我的罪孽。」
「我的過犯被禰封在囊中」:「囊」是置放貴重物件放袋子(參創四十二35 ;箴七20) ,有些更加上火漆封印,以示罕貴或是官方性的物件。約伯盼望神把他的過犯一條一條寫下來,放在囊中,加以封住歸檔,不要再查了。
「也縫嚴了我的罪孽」,「縫嚴」指隱藏或遮掩,可能用臘封起來,並蓋有印章,收藏起來。
約伯在伯十三23~28三度呼求神指示他究竟犯了什麼罪,如今他轉念而向神說出他的期望:神啊!禰若不顯明我所犯的罪,求禰就將我的罪一條一條寫下來,放在囊中,用臘封起來歸檔,不要再查了,使我就此從苦難中得解脫吧!
c.約伯的盼望被苦難磨盡
約伯在伯十四17說出了這樣的盼望,卻隨即覺得這樣的盼望太難實現了。他在伯十四18〜19以「山崩水流石蝕」說出神滅絕他的指望:「山崩變為無有;磐石挪開原處。水流消磨石頭,所流溢的洗去地上的塵土;禰也照樣滅絕人的指望。」「山」象徵不動搖、不挪移的穩固;「磐石」象徵堅固;「石頭」象徵堅硬。約伯以「山」、「磐石」、「石頭」來形容他在伯十四17的盼望非常強烈、非常堅定。
但創造天地的神,有能力借著地震使「山」崩為無有,「磐石」挪開原處,也能藉著流水侵蝕「石頭」;「禰也照樣滅絕人的指望」:我的盼望即使高聳如山,穩固如磐石,堅頭,禰卻藉著苦難磨盡我的盼望。
約伯在伯十四20~22詳細描述神如何藉著苦難磨盡他日盼望:「禰攻擊人常常得勝,使他去世;禰改變他的容貌,叫他往而不回。他兒子得尊榮,他也不知道,降為卑,他也不覺得。但知身上疼痛,心中悲哀。」
「禰攻擊人常常得勝,使他去世」:約伯在生命的掙扎裡,感到神的手一直與他為敵。而死亡是神對人最後的攻擊,最後神必得勝。
「禰改變他的容貌,叫他往而不回」:神加在約伯身上的苦難,使他的容貌變得連三個朋友都認不出來(伯二12),使他一步一步走上死亡。
「他兒子得尊榮,他也不知道,降為卑,他也不覺得」:約伯藉著「不知道」分辨「尊」「卑」比喻「死亡」。
「但知身上疼痛,心中悲哀」:約伯藉此表明,他的生命在瀕臨死亡之際,他知道死後,肉體將被蟲所蛀、被火所燒(賽六十六24 ),因而心中難過。
約伯藉著伯十四20~22的描述,感歎神藉著加在他身上的毒瘡,不只改變他的容貌,且使他一步一步走上死亡:將他脫離苦難的強烈盼望磨盡了。
D.小結
根據伯十四13~22的討論,我們看到約伯正當滿懷希望,卻又陷入懷疑,十足反應在受苦暗夜裡摸索前進的心境,他需要一道引領他走出暗夜的光。三友能給他嗎?這就引我們來看三友對約伯第二回合的諮商。
三、問題討論
1.根據伯十二4~6,約伯如何質疑三友的「報應神學觀」?
2.約伯為什麼嚴責三友是「無用的醫生」(伯十三4b),指斥三友對他「當認罪」的勸言是編造的謊言(伯十三 4a) ?
3.約伯在伯十三13~19表明,即使喪命,他也要捍衛「自己的清白」。這向三友傳達了什麼信息?
4.約伯在伯十三23~28向神呼求哪三件事?藉此向三友傳達了什麼信息?三友聽到了嗎?
第三章 三友對約伯第二回合的諮商
(伯十五1~二十一34)
約伯記十四18~22是三友對約伯第一回合諮商的結語,當時約伯在受苦喑夜裡一面摸索,一面踽踽獨行,心境時而滿懷希望,時而陷入懷疑。他需要一道引領他走出暗夜的光,此時以利法開□了。他的開□引進了三友對約伯第二回合的諮商,根據三人對約伯的諮商和約伯回應,可分下列六課來討論:
第一課以利法對約伯第二次的諮商
第二課約伯對以利法第二次諮商的回應
第三課比勒達對約伯第二次的諮商
第四課約伯對比勒達第二次諮商的回應
第五課瑣法對約伯第二次的諮商
第六課約伯對瑣法第二次諮商的回應
約伯的困惑(14章1至22節)(香港讀經會)
祈禱: 生命的主,我知道人生的日子有限,求你助我愛惜光陰。
約伯繼續傾吐自己的苦情。首先,他以美麗的花卉來比喻人生在世的日子苦短(2),因為花朵很快便會雕零,死亡即至,一切都成泡影。既是這樣,為甚麼神仍要好像審判官一樣,對人苦苦追究,不單把其生命的日子規範起來(5),還要他們受刑呢(3)?若是如此,約伯必不能倖免,因為他不可能出污泥而不染(4)。在此,約伯承認自己有罪,但卻是身不由己的。
繼而,約伯再描述死亡的可悲(7∼22)。他以一連串自然界現象比喻人生苦短。人死後便灰飛煙滅,歸於無有(10),就算是悠悠天地,也有老去的一天,所以,人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12)。神若要究察約伯的罪孽,他必不能逃避,所以約伯求神保守他,把他的罪收藏起來(13、16∼17),不再注目它,使他能逃過大難。當然,如果神要嚴厲起來滅絕人,一如自然界的�迉隉]18∼19),人必然因著老去、衰殘而死亡(20)。人在死前大都關心子女的未來,但當這人死後,其後裔的興衰他卻一無所知(21),生命實在虛幻。
死亡是真實的,當死亡臨到之時,一切都會化為泡影,灰飛煙滅。正因為這樣,基督的復活便意義深重了。原來在今世的生命終結之後,尚有另一個更美的生命開始,誠如保羅所言,這是好得無比的(參腓1:23)。正因如此,儘管今生我們受苦,甚至快將遇見死亡,我們仍有指望,因為還有一個好得無比的生命和世界等待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