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下 14
歷代志下第十四章拾穗
【代下十四1】「亞比雅與他列祖同睡,葬在大衛城裡。他兒子亞撒接續他作王。亞撒年間,國中太平十年。」
本節至十六14記亞撒繼亞比雅作王41年的事。比《王上》十五9~24所記要長得多,且載有不少新材料,說明神如何祝福行正道,但刑罰背棄祂的人。
十六1將以色列王巴沙攻打猶大的年分記為亞撒在位第三十六年;可是據《王上》十六6,8,巴沙在亞撒作王第二十六年時已死。這一編年問題引起聖經學者不少討論。主要有三種解釋:1,《歷代志》作者的目的,在指出人行為的善惡和神的賞罰的關係,年代的編寫隨事件因果的發展而定,並不嚴格依照歷史的年代。2,《歷代志》是歷史的忠實記錄,作者不會強史實來就他的神學觀點。十六1所記的“三十六年“其實為南北分裂的年數(羅波安在位17年,加上亞比雅的3年共為20年)。從36除去20,餘下16年,故巴沙進攻猶大應發生在亞撒作王第十五與十六年間。據十四19的記載,古實王謝拉攻擊猶大應在亞撒王第十五年,接上是巴沙的來攻,以後有20年的和平時期。這就和十五10所記年代完全符合,也可解釋何以有那末多的北國人南來歸向猶大國,以致巴沙王要在次年(十六1)修築拉瑪,阻止百姓南逃(參王上十五17)。3,十五19和十六1的三十五與三十六年,為抄寫之誤,應各為十五與十六年。
第一說過分強調作者為神學立場而抹殺史實,與事實不符,乏人接受。第二說有可取之處,但未獲一般接納。第三說的可能性較大。――《啟導本聖經註釋》
「國中太平」:指國家沒有戰亂。作者認為這是亞撒「行耶和華眼中看為善為正的事」(2)而得的賞賜。
「十年」:古實王進攻猶大是在亞撒十五年的時候(15:10),故此「十年」籠統指亞撒統治初年國家太平的那一段時期。――《串珠聖經注釋》
國中太平十年: 巴勒斯坦地處非洲、亞洲、歐洲的交界,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註定了猶大戰亂不斷的命運。然而這一戰略重地卻迎來了十年的太平盛世,絕非因為猶大的國防強盛,而是神對亞撒的善政賜予的厚禮,這也是神的天理,即和平乃是神賜給誠實者的禮物。 ――《聖經精讀本》
●「亞撒」:字義是「醫治者」。
●「太平」:SH 8252,「平靜」、「不受干擾」。
◎「國中太平十年」: 15:10記載古實來攻擊猶大,是亞撒十五年。亞撒統治初期並沒有戰爭。――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參第6節。《列王紀》沒有提這一點,只是簡述“亞撒和以色列王巴沙在世的日子常常爭戰”(王上15:16)。這句話並不是說在亞撒長達四十一年的統治期間,以色列和猶大一直公開為敵(代下16:13;參王上15:10;關於統治年代的統計,見本書卷二137頁),而是指這兩國之間沒有真正的和平。──《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四1~8】亞撒的興起:亞撒青年登基,一方面承受了父親所帶來的安定繁榮,但由於仍然與北國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國勢並沒有完全穩定下來。另一方面,已被清除的迦南地方崇拜又再死灰復燃,甚至連太后亦敬奉偶像。――《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十四1~15】亞撒的統治和勝戰記錄: 以色列的第一代王耶羅波安還在位時,亞撒就以猶大第三代王的身份登上了王位(B.C.910,1節;王上15:9)。從各方面來講,他與前兩位君王(羅波安和亞比雅)截然不同。前兩位君王雖然短暫地敬畏過神(11:4~12;12章),但後來都因縱容偶像崇拜而告終(12:14;王上14:21~24;15:1~8),而且與周邊國家頻頻交戰(12:2~12,15;13:2~20)。相反,亞撒行耶和華神眼中看為善為正的事(2節),象大衛一樣,自願順從神旨意。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他是完美無缺的人,因為在他統治的晚期也因不信神而犯了罪(16章)。但在他的統治初期基本上施善政,並全心全意忠於神,可謂是“完整”的人(15:17)。亞撒統治(初期)時的重大事件如下:①宗教改革(3~5節):從所羅門統治晚期開始萌芽的偶像崇拜,到亞撒即位時已橫行全國。於是亞撒登位後堅決推行了宗教改革。從而確立了信仰的純正性,並督促偶像崇拜者洗心革面,回到正路。他的宗教改革有對外除掉偶像(3節),對內促使百姓遵守神的律法(4節)的特點。這對今天也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即真正的教會改革不僅要改革教會制度,政治結構和形態等表面的東西,而且還要通過神的道改變每一位信徒的心;②在前兩位君王的統治時期,戰爭的恐懼時常威脅著百姓,但是亞撒的統治初期則是一個太平時期(6節)。這段時期國泰民安,猶大得以養精蓄銳,修建很多堅固的城,以防備外敵的入侵。這一切都是因為猶大的百姓恢復了純正的信仰(7節)。可見,只要我們尋求耶和華,並真心真意敬拜神,神就成為我們的力量和山寨,賜給我們真正的平安(詩18:1,2)。耶穌也與我們立約要賜給追隨他的人真正的安息(太11:28~30;約14:27);③與古實人的戰爭(B.C.900,9~15節):這場戰爭是在百姓安分遵守神的律法的時候發生的,當時古實的軍隊遠遠超過了猶大的軍隊,這就說明這場戰爭的目的就是神通過戰爭試驗猶大百姓的信仰。其結果是,亞撒沒有依靠自己的軍隊,而完全依靠了神的軍隊(信仰),從而取得了勝利。由此可見,神為了自己的榮光,有時也會用患難試驗虔誠的信徒。 ――《聖經精讀本》
【代下十四2】「亞撒行耶和華他神眼中看為善為正的事,」
亞撒在位41年,若嚴格依照本書所記,擱下十六1所刊年代的問題(看1節注),可分為四個時期:1,和平改革時期,計十年(十四1~8);2,得神助擊退來攻的古實人(十四9~15);3,在位第十五年與民立約,國勢興盛,和平近20年(十五10~18);4;在位第三十六年,北國來攻,不求問神且囚禁先知,與亞蘭王便哈達聯盟夾攻北國(十六1~10);5,亞撒染病,繼續我行我素,至第四十一年時身亡。――《啟導本聖經註釋》
「行耶和華 ...... 的事」:指下文的宗教改革。此句話從此亦成為作者對猶大君王的典型評語。――《串珠聖經注釋》
◎比起列王紀上的記載,歷代志的篇幅多了不少,且有不少歷代志獨有的資料。
●為「善」為正:SH 2896,「好的」、「對的」。
●為善為「正」:SH 3477,「正直的」、「公正的」。
◎「耶和華.......眼中看為善為正」,這樣的評語僅另外出現在31:20對希西家的評論中。歷代志之外, 申 6:1812:28也出現過。――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相應的王上15:11多了“效法他祖大衛”(王上15:11)。──《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四3】「除掉外邦神的壇和邱壇,打碎柱像,砍下木偶,」
“柱像……木偶”。參看申命記七章5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本節和5節都記有亞撒除掉邱壇的事,要求猶大人遵行神的誡命,廢棄偶像崇拜。可惜自所羅門引進異邦信仰,積習已深。亞撒雖有貶太后瑪迦之位以盡除偶像的魅力和決心,但邱壇仍不能完全從國中廢除(十五17;王上十五14)。
“柱像”指巴力。“木偶”指巴力的配偶亞舍拉。――《啟導本聖經註釋》
「邱壇」:閃族自古舉行敬拜的地方,通常都設有一祭壇。
「柱像」:一些扁長形的石塊。
「木偶」:又稱「亞舍拉」,大抵是以一些木柱代表神明。――《串珠聖經注釋》
亞撒「除掉外邦神的壇和邱壇,打碎柱像,砍下木偶」(3節),說明之前的君王引進了偶像崇拜。但本書卻沒有詳述所羅門(王上十一5~8)和羅波安(王上十四23)怎樣引進偶像,這是《歷代志》典型的敘事模式:不細數前王的失敗,只點出後王的回轉,讓讀者注意神怎樣保守國度和聖殿的計畫。──《聖經綜合解讀》
●「邱壇」:原文是「高地」、「作為敬拜之處的高地」。這是迦南地很流行的敬拜方式,原本用來敬拜巴力,後來也用來敬拜神。但因為與巴力敬拜方式相近,所以邱壇也很容易轉為敬拜巴力。
●「柱像」:原來是迦南人祭壇旁的柱子,代表男性性器官。
●「木偶」:迦南人立木柱於祭壇旁,象徵巴力神之妻「亞舍拉」。――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除掉外邦神的壇和邱壇。本節呈現了這個國家在大衛統治結束以後所淪入偶像崇拜的可怕畫面。王上15:12在記錄亞撒的改革運動時,一開始就說“從國中除去孌童”,說明了這個國家可悲狀況。
邱壇。參代下15:17和王上15:14。亞撒除掉的顯然是拜偶像的邱壇,因為有這樣提到。但亞撒要麼准許地方上未經授權的敬拜耶和華場所繼續存在,要麼他反對邱壇的運動沒有完全取得成功,因為“邱壇還沒有從以色列中廢去”(見代下15:17;王上15:14注釋)。
柱像。希伯來語是masseboth,直譯是“柱子”。這些石像當時在巴勒斯坦十分普遍,成為巴勒斯坦當地腐敗宗教形式的一部分。摩西曾下令除掉柱像(見對申12:3;16:22注釋)。有人認為這些柱像是生殖器的象徵。
木偶。希伯來語是'asherim(木柱),或聖樹,象徵迦南的多產女神(見士3:7注釋)。'asherim 常常與巴力崇拜相聯繫(士6:25,28)。摩西曾禁止以色列人在耶和華的祭壇旁立“木偶”,並且下令把些偶像除掉(見申7:5;16:21注釋)。――《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四3 外邦神的壇】所羅門為外邦妃嬪提供的服務,包括容許她們祭祀自己神祇的祭壇和神廟(見:王上十一5~7的注釋)。亞撒所毀的可能有一部分就是這些祭壇。——《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四3 柱像】立起來的石頭(mas]s]eboth)顯然是迦南宗教普遍的特色,但在以色列的立約儀式中,亦以紀念碑的姿態出現(見:出二十四3~8;書二十四25~27)。它與亞舍拉和巴力等迦南神祇有關,對耶和華崇拜構成競爭和損害,是它遭禁的原因。考古學家在基色、但、夏瑣、亞拉得都發現了柱像。後二者的柱像都明顯是在聖潔特區之內,是這些地方之祭儀的一部分。夏瑣出土的柱子刻有高舉之手和日輪。但城的柱像設於城門,並能清楚看見有獻上還願祭的痕跡。——《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四3 木偶】迦南人的崇拜和以色列人在邱壇和城內神廟進行的混合宗教崇拜,其共通之處在於亞舍拉柱的豎立(和合本:「木偶」)。究竟它不過是象徵樹木的木柱,還是刻有豐饒女神形像,還是聖林的一部分,仍然未有定論。列王紀下十七10形容「各青翠樹下」都有亞舍拉柱,似乎顯示這是為祭儀而立的柱子,而非種植的樹木。作為伊勒神的伴偶,亞舍拉顯然是個很受注重的女神,烏加列文獻(主前1600~1200年)也曾提及對她的崇拜。她在聖經記載中惡名昭彰,表示其祭儀是耶和華崇拜的主要敵手。進一步資料可參看:出埃及記三十四13;士師記六25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四3~5】亞撒推行徹底的宗教改革: 據王上15:12~15的記載,除了本文的改革措施之外,他還推行了:①除掉孌童;②貶了他祖母瑪迦太后的位,並砍下她造的偶像;③將分別為聖的金銀和器皿奉到聖殿等改革措施。然而他的改革也有不足之處,即沒有廢除邱壇(15:7;王上15:14)。這恐怕與他的統治晚期出現的失政也有關係(16:10,12)。不管怎樣,他作為王國分裂之後的猶大的君王,是第一位在全民族範圍內宣導改革運動的人,就憑這一點,可稱得上功遠大於過。從中我們可以悟出一個道理,即遇到再大的難題,只要勇敢邁出第一步,那麼所有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因此我們應當把重擔交托給耶穌,與他同行(創5:24;太11:28),那麼起初雖然微小,終究必甚發達(伯8:7)。 ――《聖經精讀本》
【代下十四4】「吩咐猶大人尋求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遵行他的律法、誡命; 」
亞撒「尋求」(4節)神,帶起了南國猶大歷史上的第一次復興,「行耶和華——他神眼中看為善為正的事」(2節),和希西家一樣擁有極高的評語(三十一20),但也和希西家一樣晚節不保(十六10;三十二25)。十四至十六章記錄了亞撒跌宕起伏的一生,整體是一個交錯平行結構:
oA. 亞撒早期尋求神、仰賴神,神賜平安(十四1~15);
o B. 亞撒早期順服先知的話語(十五1~9);
o C. 亞撒早期與神立約(十五10~19);
o C1. 亞撒後期與人立約(十六1~6);
o B1. 亞撒後期拒絕先知的話語(十六7~10);
oA1. 亞撒後期不尋求神、不仰賴神,不得醫治(十六11~14)。──《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十四5】「又在猶大各城邑除掉邱壇和日像,那時國享太平;」
亞撒在執政初期“除掉丘壇”,但後來卻又恢復使用(一五17)。“日像”。更可作:香臺。――《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日像」:應作「香壇」。――《串珠聖經注釋》
●「日像」:SH 2553,「敬拜用的太陽柱像」。也有認為是「香壇」的。近年來在「夏瑣」找到一個香壇,上面有日晷,很可能就是此處的「日像」。――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邱壇。見第3節注釋。
日像。希伯來語是chammanim,與第3節的“柱像”不同。Chammanim 可能來自詞根chamman,(“暖和”)。故有人認為是指“日柱”;但多數人認為chammanim 是“香壇”。Chammanim 還出現在利26:30和賽27:9。――《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四6】「又在猶大建造了幾座堅固城。國中太平數年,沒有戰爭,因為耶和華賜他平安。」
參代下11:5~12。──《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四6~8】重整軍備:
1 修築保壘(6~7):地點、細節不詳,大概與所羅門修築的城市(如夏瑣、米吉多、基巴等)相似;
2 擴張軍隊(8):此時南國軍隊共有五十八萬人,遠超過羅波安時的十八萬人(11:1)和亞比雅時的四十萬人。――《串珠聖經注釋》
◎ 14:6~7顯示亞撒並不是僅僅把自己的安全交給神,他也努力盡責做自己應該做的工作,強化猶大國的防務。――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四7】「他對猶大人說:“我們要建造這些城邑,四圍築牆,蓋樓,安門,做閂;地還屬我們,是因尋求耶和華我們的神;我們既尋求他,他就賜我們四境平安。”於是建造城邑,諸事亨通。」
“地還屬我們”。即仍未受到敵人侵擾。――《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他就賜我們四境平安: 這是一句堅定的信仰告白,亞撒以此向百姓宣講如今的和平是神賜與的事實。這是他發自肺腑的信仰告白,絕非帶有任何身為神政國家的君王的政治目的。 ――《聖經精讀本》
第7節用了「建造」、又用了兩個「尋求」。亞撒清楚地知道,只有神才能「賜我們四境平安」,而不能倚靠城邑、勇士。因此,人所當做,是一面盡責任「建造」,一面專心「尋求」。──《聖經綜合解讀》
本章反復強調「尋求」(4、7節)神,「尋求」(十四4、7;十五2、4、12、13、15;十六12)是十四至十六章的第二個關鍵字。──《聖經綜合解讀》
指全國的防禦體系,南拒埃及,北抗以色列。亞撒盡其所能地鞏固國防,應付危機,防止百姓遭遇敵對鄰國的侵犯。──《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四7 城防設施】亞撒所設防之城市的名字雖然沒有在歷代志中列出,他很明顯享有建築大師的名聲。美索不達米亞的年表和即位紀元的頭銜經常都以君王的建築活動,作為他成功的憑證。歷代志的作者亦有意以「建築」作為「好皇帝」的標誌。國泰民安是這些活動所帶來的結果。——《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四8】「亞撒的軍兵,出自猶大拿盾牌拿槍的三十萬人;出自便雅憫拿盾牌拉弓的二十八萬人。這都是大能的勇士。」
“盾牌”。指遮蓋全身的盾牌。――《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盾牌。指大盾牌(見代下9:15;王上10:16注釋)。
三十萬人。參代下13:3。可能不是指亞撒常備軍的數目,而是指打仗時可以應徵入伍的男丁數量。――《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四8 士兵的裝備】亞撒的步兵分為突擊部隊(配備大型盾牌和槍)和便雅憫籍的弓箭手,反映兵種之間的分工合作(參較:代下二十六14,烏西雅提供給軍隊的裝備)。亞述王西拿基立的王宮浮雕,描繪著士兵配備長矛、近身肉搏用的武器和自衛的圓盾。撒縵以色三世的浮雕則描繪其弓箭手身穿鎧甲長袍,並有持盾手隨同,使他可以專一拉弓,不虞箭矢之害。便雅憫的弓箭手沒有這種輔助兵員,但將較小型的盾牌穿在臂上,也能在射擊時得到相當的保護。——《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四9】「有古實王謝拉率領軍兵一百萬,戰車三百輛,出來攻擊猶大人,到了瑪利沙。」
“謝拉”大概是法老王從外地僱來的將軍。“ 古實” 。英譯本作埃塞俄比亞(Ethiopia),但這�堥瓣ㄛO今天的埃塞俄比亞,而是埃及以南的蘇丹。――《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古實王謝拉攻擊猶大的事,因無聖經以外的資料可稽,聖經學者頗多解釋,其中有二說較多為人接受:1,謝拉並非埃及第二十二朝代的法老阿蘇幹一世,因後者名既不同,且為利比亞人而非古實人;何況此時年事甚高,何能遠征?但他可能派手下一名將軍古實人謝拉,仿他父親示撒所為(十二1~2),率大軍攻掠巴勒斯坦,目的在奪取財物,破壞亞撒王所築防城。可是結果失敗。2,此處記事與埃及無關,為一局部性小規模的戰事,古實為沙漠遊牧部落之名,住猶大南部基拉耳一帶,因逐水草而居,覬覦猶大牧地,志在搶掠。15節所記“群畜的圈”和“許多的羊和駱駝”,說明來攻者乃遊牧民族。至於“一百萬”軍兵,原文作1000千。“千”(elep)有勇士(allup)之意,實際為一千人。“一百萬”也可能是虛數,極言其多,二說都有學者接受,但(1)說較可信。――《啟導本聖經註釋》
「古實王謝拉」:學者對此人的身分有不同意見:
1 他是曾統治埃及的利比亞王;不過,古實乃當時的呂彼亞,故謝拉可能是利比亞王手下的大將;
2 古實人乃派駐以色列南部基拉耳的呂彼亞籍雇傭兵;
3 古實並不是非洲的呂彼亞,而是生活於猶大附近的亞拉伯遊牧民族(參15)。
「瑪利沙」:位於耶路撒冷西南拉吉附近的一座要塞(參11:8)。――《串珠聖經注釋》
「古實王謝拉」(9節)原文是「古實人謝拉」,可能是當時埃及的將軍。他可能在亞撒執政第十年(1節)前來攻擊猶大。──《聖經綜合解讀》
「瑪利沙」(9節)是耶路撒冷西南拉吉附近的一座要塞,是羅波安修建的防衛城(十一8)。──《聖經綜合解讀》
「一百萬」(9節)原文是「一千千」。「千」既可以指1000人,也可以指軍隊的單位。因此,「一百萬」不一定是指100萬人,但按照比例,古實人的軍隊大約是亞撒的兩倍(8節)。──《聖經綜合解讀》
●「古實王」:SH 3569,原文只是「古實人」並非「古實王」。
●「謝拉」:字義是「升起」。
●「瑪利沙」:字義是「山頂」。是位於耶路撒冷西南拉吉附近的一座要塞,為羅波安修建的。 代下 11:8
◎這些軍隊人數都以「千」為單位,這個「千」可能只是軍隊單位,而非準確的1000人。不管如何,謝拉的軍隊人數大約是亞撒的兩倍。
◎這個「古實王謝拉」的身份引起學者的爭議,因為聖經之外並無文獻記載這個領袖。學者一般認為謝拉可能是當時埃及王手下的大將,或者謝拉是貝都音(Bedouin)游牧民族的統治者,而非是埃及的法老王。 14:15顯示這些軍隊的財物主要是牲畜。――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古實王謝拉。我們尚未從當時的記錄中確認謝拉這個人。由於古實位於阿拉伯西部和非洲東部的紅海岸邊(見創10:6),謝拉或許就是那裡的人。他的部隊裡可能還有來自埃及的利比亞籍援兵,因為埃及那時受利比亞王朝的統治。亞撒曾盡力鞏固國防,訓練軍隊(代下14:6~8)。所以當謝拉進攻時,猶大是有準備的。
一百萬。有人認為這只是表示數量龐大,正如我們說“一萬”不一定真指一萬。持這種看法的人指出,一百萬人是不合比例的。但不管怎樣,謝拉的兵力一定大大超過亞撒的軍隊。
瑪利沙。是羅波安建立的要塞之一(代下11:8),位於猶大的低地,在耶路撒冷西南約25英里。――《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四9 古實王謝拉】由於古實一名經常是指成了埃及法老的努比亞人(見:代下十二3的注釋),部分學者認為謝拉就是當時(約主前897年)統治埃及的法老奧索康一世(Osorkon I)。但示撒之子奧索康是呂彼亞人,不是努比亞人。因此謝拉若是與埃及軍隊同來,他就必然是與第二十二王朝合作的努比亞將領(這個王朝在示撒年間對努比亞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其他學者則相信謝拉比較有可能是個貝督因人的酋長(有關「古實」一名的這個解釋,見:民十二1的注釋)。有關軍隊大小的討論,可參看十三章3~20節的注釋。希伯來語不像英語,沒有一百萬一詞,這數字在原文作「一千千」,表示數目之眾(又可解作「一千部隊」)。例如英語也可以用「一整月的星期天」,來描述時間的長久。——《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四9 戰車部隊】謝拉軍隊這麼大,戰車的數目卻少得奇怪。但不同的軍隊各有所長,三百仍是很強的戰車部隊。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記錄和王宮浮雕顯示,這種配置兩人或三人的活動平臺可以發射箭矢,也可以在戰場上運送司令官或傳令者,也可以作正面攻擊。軍隊往往是圍繞戰車組織,每輛戰車的司令官都有附屬的步兵。有關戰車部隊大小的比較,可參看一章14節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四9~15】擊退外敵:作者往往先記載宗教的復興,跟著是選民所受的考驗──通常是外敵的入侵。――《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十四10】「於是亞撒出去與他迎敵,就在瑪利沙的洗法谷彼此擺陣。」
“在瑪利沙”。位於迦薩和耶路撒冷中間的城,羅波安在此設立防禦的保障(一一8)。――《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瑪利沙在猶大國南部,位於迦薩和耶路撒冷中間。羅波安曾修築此城,加強防禦(十一8)。――《啟導本聖經註釋》
「洗法谷」:地點不詳。有古卷譯作「 ...... 以北」。――《串珠聖經注釋》
「洗法谷」(10節)可能是瑪利沙西北的一個乾涸河道,有利於戰車的使用。──《聖經綜合解讀》
●「洗法」谷:字義是「守望塔」。――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瑪利沙的西北是一個寬闊的乾涸河道,通向巴勒斯坦平原。本文可能指這個地區。亞撒的軍隊到達以後,謝拉肯定退到更寬的河道中,以利用他的戰車。──《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四10 地理概況】亞撒和謝拉的戰爭發生在瑪利沙附近。這是羅波安所設防的城市之一,按考證是猶大西南部邊界上的桑達卡納遺址(Tell Sandakhanna),在拉吉東北四哩,耶路撒冷西南不足三十哩之處。洗法穀只在本節經文中出現(但可能亦即是士一17的洗法)。這谷被形容為在瑪利沙附近,它大概就是瑪利沙和貝特古弗林(Beit Guvrin)北鄰的古弗林幹河(Wadi Guvrin)。——《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四11】「亞撒呼求耶和華他的神說:“耶和華啊,惟有你能幫助軟弱的,勝過強盛的。耶和華我們的神啊,求你幫助我們;因為我們仰賴你,奉你的名來攻擊這大軍。耶和華啊,你是我們的神,不要容人勝過你。”」
不要容人勝過你: 此處的“人”具有“易碎”的意思,它的字面意思為“不能免死的存在”(mortal being)。由此,亞撒的禱告可以解釋為“不要容不能免死而有限的人類戰勝永恆存在的神”。這表示從表面上來看古實軍隊攻打的是猶大的軍隊,但事實上他所對抗的是全能的神(13:8)。 ――《聖經精讀本》
「仰賴」(11節;十六7、8)原文和「倚靠」(十三18)是同一個詞,在十三至十六章中出現了五次,但在《歷代志》的其他地方卻沒有出現過。作者用這個關鍵字提醒讀者,十三至十六章是一個完整的段落,正如第十二章提醒百姓應當「自卑」(十二6、7、12),十三至十六章則提醒百姓應當「仰賴」(11節)和「尋求」(4節)神。──《聖經綜合解讀》
雖然亞撒已經預備了防禦的堅固城和軍隊(7~8節),但他清醒地知道,惟有神「能幫助軟弱的,勝過強盛的」(11節),所以應當仰賴神,奉神的名來爭戰。──《聖經綜合解讀》
●「惟有你能幫助軟弱的,勝過強盛的」:這一句並不好翻譯,有翻譯為「強弱懸殊,除你以外沒有別的幫助」(新譯本),「我們或是有能,或是無力,除你以外,沒有誰能幫助我們」(恢復本),「在強弱之間,惟有你能幫助」(和合本修訂版),「幫助強盛的或沒有力氣的,對你沒差」(信望愛站直譯)。
●「勝過」你:SH 6113,「限制」、「阻礙」。――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呼求耶和華。亞撒已經預備了防禦的要塞和龐大精良的軍隊。但他不是單依靠武器和士兵,而是依靠神。大敵當前,他就作為神的代表,奉神的名,呼求耶和華。
不要容人勝過你。亞撒奉神的名面對謝拉,覺得他自己的失敗就是神的失敗。――《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四12】「於是耶和華使古實人敗在亞撒和猶大人面前,古實人就逃跑了;」
亞撒靠神大獲全勝,「耶和華使古實人敗在亞撒和猶大人面前」(12節)。但這並不是亞撒的整個故事,也不能保證他一直靠神得勝。我們行走天路也是如此,一次「仰賴」(11節)神,不等於永遠都能「仰賴」神;過去「尋求」(4節)神,不等於將來也會「尋求」神。跟隨主的功課每天都是新的,沒有人可以躺在過去的屬靈經歷或成就上,而應當「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三13~14)。──《聖經綜合解讀》
●「使....敗在」:SH 5062,「擊打」。――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神使亞撒取得了驚人的勝利。猶大在北方和南方都面臨強敵。如果她依靠自己的力量,很快就會敗在所面臨的大軍手下。但是在神的幫助下,她戰無不勝。謝拉的進攻是猶大來自南方的最後一次嚴重威脅。以後她的敵人是來自北方,先是西拿基立領導的亞述,後是尼布甲尼撒領導的巴比倫。猶大就是被巴比倫所滅的。──《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四12~14 基拉耳】有關這個位於尼革地區,但確實地點未明(別是巴西南約25哩的哈羅珥遺址,是可能性最高的一個)之遺址的討論,可參看:創世記二十1的注釋。基拉耳可能是整個地區,而非城邦的名字,如此,亞撒蹂躪「四圍的城邑」一語,便能得到解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四13】「亞撒和跟隨他的軍兵追趕他們,直到基拉耳。古實人被殺的甚多,不能再強盛,因為敗在耶和華與他軍兵面前。猶大人就奪了許多財物,」
“基拉耳”。在迦薩以南約十英里(16公里;創二○1)。――《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基拉耳在迦薩以南約16公里。――《啟導本聖經註釋》
「耶和華與他軍兵」:這隊軍兵可解作神差來幫助猶大人打仗的天軍;也可能是指猶大的軍隊如何同神的軍旅(參代上12:22注)。――《串珠聖經注釋》
因為敗在耶和華與他軍兵面前: 意味著古實軍隊對抗的是神,是與神的軍兵交戰。也有人認為“他軍兵”是(創32:2)中出現的天使的軍兵(Matthew Henry等),因為此處的“瑪哈念”是“(軍)營(camp)”的意思,象徵“眾天使”,“群星的大軍”。從而我們可以理解為,神在這場戰爭中不僅利用了猶大的軍隊,而且還派了肉眼看不到的天使的軍兵與猶大的軍隊並肩作戰。同樣當我們的信徒依賴比天使的軍隊更強大的聖靈時,其人生終必取得勝利(羅8:26;腓1:19)。 ――《聖經精讀本》
古實人的進攻,是猶大來自南方的最後一次嚴重威脅。「古實人被殺的甚多,不能再強盛」(13節),此後猶大的敵人都來自北方,先是亞述,後是巴比倫。──《聖經綜合解讀》
「基拉耳」(13節)位於迦南和埃及的邊界。「基拉耳四圍的城邑」(14節),都是非利士人的城邑,他們可能是古實人的盟軍。──《聖經綜合解讀》
●「基拉耳」:字義是「寄宿處」,位於迦南和埃及的邊界。
●「財物」甚多:SH 9611,「戰利品」。――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基拉耳。在迦薩東南約17.7公里,通往歐洲。
他的軍兵。指亞撒的軍兵。神的子民是祂手中的工具,執行祂的任務。――《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四14】「又打破基拉耳四圍的城邑;耶和華使其中的人都甚恐懼。猶大人又將所有的城擄掠一空,因其中的財物甚多,」
打破基拉耳四圍的城邑。這些都是非利士的城邑。它們無疑都幫助了謝拉。
耶和華使其中的人都甚恐懼。當神為祂的子民顯示祂的大能時,敵人就恐懼不已,失去了抵抗的勇氣和力量(見代下17:10)。――《SDA聖經註釋》
【代下十四15】「又毀壞了群畜的圈,奪取許多的羊和駱駝,就回耶路撒冷去了。」
「群畜的圈」:可作「牧人的帳棚」。 ──《串珠聖經注釋》
猶大人用堅定的信仰擊退了威脅他們的古實軍隊,為此神作為獎賞賜給了他們許多戰利品,從而猶大的軍隊從防守的局面一躍而變,成了戰勝者。同樣,今天的信徒即便受撒但的攻擊,處於劣勢,倍受苦難,但到了終了之日必然蒙基督的力量,奪回光榮的勝利之桂冠。――《聖經精讀本》
●群畜的「圈」:SH 1688,「帳篷」。――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基拉耳在巴勒斯坦和埃及之間南部沙漠的邊緣。那裡的居民有許多駱駝(見撒上27:9;30:17)。──《SDA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第13~15章)】
1 亞比雅是不是一個全心全意事奉耶和華的君王?他的長處是什麽?短處又是什麽?
2 亞撒行耶和華眼中看為善為正的事,包括「除掉」和「遵行」這兩個層面,試從14~15章中找出他這二方面的作為。作為一個基督徒,你如何在這兩個層面上見證耶穌基督的生命?
3 亞撒利雅的資訊包括:a 神統治的基本原則;b 以色列過去歷史的一個實例;c 一個勸戒和d 一個應許。試將它們找出來。
4 「尋求(耶和華)」在14; 15兩章中一共出現多少次?今天,你尋求的是什麽?有否尋見?參太6:30~33; 7:7~11。
──《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十四1下~十六14 亞撒的事蹟】亞撒是猶大國一位重要的君王。對內,他率先破除迦南宗教遺風(14:2~5),又重整軍力(14:6~8);對外,他擊敗了由南面犯境的非洲聯軍(14:9~15),並且破壞了北國以色列王巴沙的圍堵政策(16:1~6)。
此外,我們又可以由亞撒生平的記述欣賞歷代志的文學特色:
1 本書對這事的記載比列王紀的來得長;
2 特別著重每一事件的歷史及社會背景;
3 有濃厚的「因果神學」思想。――《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