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書 12
傳道書第十二章短篇信息
目錄:
最後之規勸(賈玉銘)
傳道書講解──善事與人生虛空(彭福)
傳道書箋記(十二章)(于中旻)
傳道書(十二章)(康來昌)
傳道書第十二章文字釋經證道(張策)
愛主當趁早(十二1~8)(臺北靈糧堂)
人當盡的本分(十二9~14)(臺北靈糧堂)
解決虛空的辦法:「敬畏神」(十一章9節〜十二章14節)(臺北基督之家)
面對美好虛空的人生(11章7至12章14節)(香港讀經會)
最後之規勸(賈玉銘)(11:9-12:14)
傳道者既在本書,反復說明萬事萬物虛空的真相,最後即對聽眾,有一番剴切的忠告。且是大聲疾呼地說:少年人哪,你們要聽。正如以利亞在迦密山頂對會眾大聲說:“你們心持兩意要到幾時呢?”(王上18:21)亦好像米該雅指著亞哈王對會眾說:“眾民哪,你們都要聽!”(王上22:28)或像主耶穌於被賣之夜,在客西馬尼園,對門徒說:“現在你們仍然睡覺安歇吧?”(太26:45)著者在此大聲所講的話,自然為本書最重要的話:
一、警告(11:8-12:8)“人活多年,就當快樂多年;然而也當想到黑暗的日子。……”
(一)當于幼年快樂中想到事情的結局(11:9-10) “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時當快樂。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歡暢,行你心所願行的,看你眼所愛看的,卻要知道,為這一切的事,神必審問你。……”哦!神必審問你,神必為這一切事審問你。人生固當求樂,但不可任憑在快樂中犯罪。“所以你當從心中除掉愁煩,從肉體克去邪惡,因為一生的開端和幼年之時,都是虛空的。”欲求其不虛空,即當在一切快樂中,常常想到事情的結局,知道神必為這一切事審問我,我當如何時刻行在神面前;時時,事事,先經過神的審問,就不至將來為這一切的事,被審定罪了。
(二)當于少年心清時紀念造你的主(12:l-2) “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紀念造你的主。……”人當幼年時,在他毫無喜樂的那些日子未到之前,心靈是極柔嫩,最易受教的。且是心靈純潔,他的愛尚未被俗物所奪,即最易專誠愛主。當幼年時,也是立根基之時,若此時的信仰根基立好了,一生即不至於失敗。所以著者特別規勸少年說:你趁著年幼——就是人生最美最要之時,在你心靈未被世俗濡染之前——當紀念造你的主,這是最重要的事。此處所用造物主,是用多數字,表明造物主,即三位一體之神,是於各人密切有關的。人若能紀念三一真神,並與三位一體之神發生關係,他一生的作人,就不至跌倒了。
(三)當于幼年強壯時注意老年的悲觀(12:2-6) 人到老年,就是“日頭、光明、月亮、星宿、變為黑暗”的時候。此時“看守房屋的發顫”:房屋,聖經常指人的身體說(賽38:12;伯4:l9;林後5:1-2;彼後1;13)。看守房子的比如人的兩臂,因人的兩臂,常常伸出來保護全身。人到老年,四肢無力,未免手臂發顫。“有力的屈身”:有力的或指人的兩腿,至老年時,有力的腿亦彎曲。“推磨的稀少”:推磨的稀少,當然是指著人的牙齒,慢慢都掉了。“從窗戶往外看的都昏暗”:是說老年人眼目昏花。“街門關閉”:是指人的口門,或耳門等,漸漸失去效用。“推磨的響聲微小”:可憐哪,老人無牙了,靠著牙肉嚼飯,推磨的聲音怎能不微小呢?“雀鳥一叫,人就起來”:是指老年人不能多睡覺,一點動靜就醒起來。“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表明老年人多存悲觀,無心於歌唱快樂的事。“人怕高處,路上有驚慌”:是言老年步履不穩,不敢行險。“杏樹開花”:老人發白,有如滿樹杏花。“蚱蜢成為重擔”:是言老年不能負重。或言蚱蜢即螞蚱蝗蟲之類,先鋒約翰,曾吃蝗蟲;老年人食量大減,其腸胃連蚱蜢微物,亦不易容受。“銀鏈折斷”:是指人的生氣;亦有指人的脊柱或脊椎,人一到暮年腰即彎曲。“金罐破裂”:金罐或指人的頭顱。“瓶子在泉旁損壞”:瓶子或指人的心說。“水輪在井口破爛”:水輪是指人的身體或心靈之發動機,如心肺等,一到老年即皆不適用了。
(四)當趁有光陰時想到永遠的歸宿(12:7-8) “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神”:是人于無盼望中的永遠盼望。“塵土仍歸於地”,這不是“虛空的虛空”嗎?但“靈仍歸於賜靈的神”,這就是人生的歸宿,是人最大的盼望,是即萬事盡虛空當中的不虛空。人如果能於銀鏈折斷,金罐破裂時能撒手歸天,不是人極榮幸的事嗎?少年人哪!“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之前,注意及此否?如果能注意到這一層,你就必在“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紀念造你的主”了。
二、叮嚀(12:9-l2) 傳道者在此聲明,他的話如何有價值,而且反復叮嚀,使閱者不得不牢記於心,並見於實行。
(一)論其言語之緊要(12:9)
1.他的話是有智慧的——傳道者因有智慧,仍將知識教訓眾人。他自己是有智慧的,他所說的話,都是令人有知識和智慧的。
2.他的話是有閱歷的——“又默想,又考查”,他所說世事皆是虛空之言,並非憑空理論,乃是他的經歷,他也曾用了許多默想,考查。
3.他的話是可喜悅的——“傳道者專心尋求可喜悅的言語。”
4.他的話皆是真理——“是憑正直寫的誠實話。”“誠實”二字宜譯真理。是的,傳道者所發之言,是真理,都是真理,非講真理不配作傳道人。他所講的也是正直話,是直言真理並非有什麼彎曲不實之處。傳道者所講,既是用智慧閱歷,又默思,又考查,並正直。所寫的真理,所陳說的箴言,當然是極有價值的。
(二)論其言語之效感(12:11-l2)
1.“智慧人的言語好像刺棍”(12:11) 這是用耕牛作比喻,耕牛因刺棍使之走正路盡力量;智慧的言語,也可使聽眾的心靈被刺激,作事為人按照箴言行在正直的真理中。
2.“會中之師的話又象釘穩的釘”——將釘子釘於板或釘於牆,可以牢穩不動。有時且將釘子曲上一個鉤,即極不易拔出了。會中之師的話,到人的心裡,不但可以使人心如刀紮(徒2:37),且可以牢記於心,如釘子釘穩。
3.“是一個牧人所賜的”——智慧的言語,或像“刺棍”,或像“釘穩之釘”,皆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一個牧人所賜的。”最注重者:即牧人所賜智慧之言,和會中之師的話;此外多著書,或多讀書,令身體疲乏,亦屬無益。
三、結語(12:l3-l4) 究竟人“在天下一生當行何事為美”呢?(2:3)這些事我們都聽見了,其總意是什麼呢?到底何為“人所當盡的本分”呢?著者特于書之結尾清楚的、簡括的、懇切的說明:即“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因為人所作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
(一)言明宗教的根本是敬畏神——對神無敬畏,根本談不到宗教。人的宗教信仰,全在其敬畏神的心如何。
(二)宗教的理法即守神的誡命——宗教生活,對於神說,即存敬畏的心;對於為人說,即遵守神的誡命。在神前有敬畏,不能不謹守神誡;能謹守神誡,不能不在神前有敬畏。
(三)宗教的歸結即聽神的審判——“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世上萬事雖皆虛空,惟有一事不虛空,即:敬畏神,謹守神誡,求永遠的生命。終有一日天地都要廢去,我們在神前所成事功,卻不能廢去,因為神要審問我們的一切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神都必審問。”我們可不在神前存心敬畏,時時敞開心懷,讓神鑒察,再不度虛浮的人生,惟求在凡事上,蒙神喜悅,作一個真有智慧的智慧人嗎?
“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究竟什麼不虛空呢?傳道者說:“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這是虛空中的不虛空。本書總結,即從萬事皆空當中,求得不虛空,述到虛空中的不虛空,使一切虛空的虛空,皆化為不虛空的不虛空;使虛浮人生化為勝利人生;把自利的人生,化為利他的人生;果如此這虛空之虛空的萬事萬物,即必顯出它的實際效用,即從虛空中看明其虛空的原因何在,虛空的究竟為何;即於虛空的虛空當中從而求得虛空中的不虛空;消極的人生,遽然即化為積極的人生了。
傳道書講解──善事與人生虛空(彭福)
六、善事與人生虛空
傳道書十一.十二章
上帝的恩典是夠我用的,感謝神的恩典,培植我們這個會直到今日,有許多都是凝成厭世病,但這都是聖經說的,日光之下,一切都是虛空。勸勉我們抬頭仰望日光之上的永遠的主,藉�忖擖�之下的虛空,使我們仰觀天上的神。
今天我要講到最後的兩章書,十一章我定名為善事虛空章。即是說,世上萬事都是虛空的,世界上的善惡是日光之下的工作,是人類應做的工作,我們應順服神的意旨,多做神的事工。可惜人遠離神的意旨,作反對神的事,行善事好似撒種在水面上一樣,這是很糊塗的事,但這理有一句話,「日子久了,必有收成」,應將救人的福音種子,撒在世界一樣,我們傳福音時,亦有人會說,與我無關無益,但主的重生能力,到了我們心�堙A會使我們重生過來,行善事不必太小心,或疑惑。
請看十一章四節,「看風者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這個是耕種者的道理。種田的人,如遇有大風時,是不去撒種的,有雲雨時一定不敢收割,這是自然的道理。
信主的人,受了聖靈的感動,一定有改變的,且有果子結出來,有時也有神的奧妙,我們不能明白,作者說:你不可批評及疑惑。神是全能的,科學雖是萬能,但仍有限制,全能的神是無限制的。全能的神是無所不能的,若你不信上帝的全能,則不相信科學的萬能,我們做事,不必太過疑惑,因為日光之下一切的事,都是虛空的,抬頭看看我們的主所做的事,一切都是無所不能的,若是好事,我們應趕快去做,聖經說,要趁�戎掑擏眹ヶ筐ヾA聖經有兩個大日子,一個是拯救的日子,一個是未兌現的,審判日子。
我們人亦有兩個日子,一個是生日,一個是死日,這都是日光之下肉慾的日子,關於靈魂亦有兩個日子,一是得救的日子,一個是審判後沉淪的日子,本章說日光之下,善事也是虛空的。
請看十一章十節,「所以你當從心中除愁煩,從肉體除去邪惡,因為一生的開端,和幼年之時,都是虛空的」,各位!這不是我說的,是作者說的,在日光之下,一切都是虛空,我們在日光之下所受到肉體的辛苦,但是我們一定可以藉�早C穌的恩典,成為神的兒女。
世界紙業最盛的國家,是芬蘭,他唯一的原料是白皮樹,人受神的改造也是這樣,是在日光之下的善事,變為改造我們,一直成為神的兒女。在日光之下領受福音的,就不虛空。
第十二章名為人生虛空章。
人生在世,一切都是虛空,虛空,虛空……,時日過去了,便歸到神那�堨h,請看十二章七節,「塵土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上帝,這�堜珨〞滿A就是十二章一至六節的虛空。
日光之下一切的東西都要破壞,但人是用坭土造成,便歸回坭土,「人」、有一件比任何物更寶貴的,就是人的「靈」,因為人有一種「靈」,是高於一切,就是因為我們的身體�埵部u靈」,故世界上,一切的肉體都是虛空的,但我們有一個寶貴的靈,請看十二章一節:「你趁�戌~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年幼是說話在日光之下的時候,我們要記念造我們的主,要信靠他,傳揚他的福音,我們信耶穌,傳他的福音不是徒然的,請看末後兩節,「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份,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上帝都必審問」。這�堬M楚指導我們要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是應盡的本份。
講完書之後,散會回家,請看看哥羅西書三章一至四節,因為這都是上面的事,求主多多勉勵我們,仰望日光之上的事。── 彭福《傳道書講解》
傳道書箋記(十二章)(于中旻)
擇書與讀書
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傳一二:12)
懶惰的藉口,隨處都可以找到。有人就從這節經文:“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傳一二:12),作為不必多讀書的根據,而去“手倦拋書”了。其實,不想作甚麼事,總不會缺乏理由,但最壞的方法,是從聖經中找依據;因為那不是尊敬神的話,而是褻瀆。
讀書多了,身倦心疲,是自然的事。肚子餓了,吃飯會療飢並產生快感;但不論甚麼都儘吃,吃得多了,反而會產生不快感,還因過飽而不舒服,也可能引起胃腸或更嚴重的疾病。用不著多叮囑,這種經驗會使人知道選擇該吃的,有益的,有節制的吃。同樣的道理,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在現今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各樣的書,真是多到無盡無止;因此,以我們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只能選擇可讀的和需要的書來讀。保羅在羅馬獄中,“被澆奠離世的時候到了”,即將為主殉道,冬寒苦冷,特地囑提摩太:“那件外衣,你來的時候可以帶來,那些書也要帶來,更要緊的是那些皮卷”(提後四:13)。保羅臨刑不忘讀書,但卻有所選擇,以皮卷為“更要緊的”。他以甚麼為首要呢?是聖經神的話。當展開羔羊的皮作成的書卷,上面有用血所寫的生命信息,而使徒保羅就要為這福音而被澆奠獻祭,見證主的道,是何等的美好!
書讀得多,卻也並不一定是好事,不僅使人疲倦,還可能污染毒害人的思想。“讀未見書,如逢故人;讀已見書,如遇良友”;可是,如果讀無益書,也必如交損友。聖經說:“你們不要自欺,濫交是敗壞善行”(林前一五:33)。濫讀不該讀的書,正如交了壞朋友,為害一生。讀錯了書的人,所遭的損失,不止是浪費買書的錢和讀書的時間,付出的代價,實在夠大,可是悔已不及。如果有所羅門讀書目錄,該很有意義,當然已不可能知道;但知道那智慧的人還讀書,已夠我們學習。
讀書的時候,是讀者與著者心靈的交談,實在跟跟朋友談話沒有分別;好話或壞話,當然都有接受了存在心�堛漸i能。雖然,有“心防”的說法,但實行起來並不容易,特別是青年人,惡念種在心田�堙A說不定能夠結出多壞的果實。壞書浸淫日久,想不被沾染影響,非常困難。讀書能使人得智慧,智慧人慎選所讀的書。最要緊的,是讀聖經生命之道。
── 于中旻《聖經研究》
傳道書(十二章)(康來昌)
第十二章
傳道者的勸告
當趁年幼紀念主(1節)
十二1 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
人的肉體必然老化、衰敗,趁早紀念主
我們要記得一件事:聖經非常現實、真實的告訴說:我們的日子會越來越衰敗。我們肉體會一天天老化,這是沒有辦法避免的。所以我很願意提醒年輕人你趕快紀念主、每天紀念主、時時紀念主。紀念主不是背下來、把祂記得而已,紀念主是敬畏祂、信靠祂、認識祂。就是認識這位上帝,這位上帝大而可畏,你不要忘記祂;不要像詩篇說的:等不多時,他們就忘記了。我們是隨時把主擺在右邊、隨時把主看成最重、是我們的一切。你在年輕的時候就這樣做,屬靈的基礎打好了,你以後的日子就會更好。這裡是跟年輕人講,因為你以後還有很多的日子。如果你的基礎是好的,你會非常的喜樂;你是中年、晚年、少年,都會非常好。就如同上面講到的:知道神一定會審判你。你記得主公義的審判、記得主的恩典、記得主的一切;而且是紀念你的主。祂不只是神,祂是你的主,你凡事要聽祂;你記得祂是你的主,就凡事要順服祂。早一點順服,你的生命就有幸福。但這也不是說我們晚年就太晚、沒有機會。我們基督徒永遠不要這樣想,每天都是機會、每天都可以更好,如果你在那些年日沒有先離棄主。你說我現在已經八十歲、已經臨到了,但如果你能紀念主,雖然肉體是衰敗了,你仍然能過一個非常喜樂、而不是毫無喜樂的生活。的確我在聖經裡面看(當然我們比較想到的是像迦勒這樣的人,但實在生活中很多聖潔的見證裡,我們也看到):他的肉體的確是衰老了、甚至已經老人癡呆、甚至柏金森症什麼都有(雖然不多但的確是有),而他還是喜樂的。肉體上的衰敗無法避免,但心靈還是得勝的。甚至可以看到一個非常屬靈的老人,使身邊照顧他的人也得到幫助,而不是成為重擔。所以這一段話不是只跟幼年人講,也是跟你、我、中老年人、每個人講:你趕快趁著年幼的時候,這年幼的時候的意思,就是像早上六點鐘、一日之計在於晨;也就是這「早」可以把它瞭解成「快」,快快離開那些虛妄的、肉慾的、世界的、情慾的、那些體貼肉體的事,來快快的走十字架的路,不管是你剛剛過去、錯了多少,都隨時回到主面前紀念主、敬畏主,那你就不會有毫無喜樂的日子;即便你有柏金森、有老年癡呆。中、老年人的人更要早一點學習。少年人要記得因為你前面還有很多的路,但中、老年人也要記得,因為就算那來日,就算很少也是很痛苦的。我們記得這樣的日子,使我們任何一個時候都可以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前面可以活得更好。第2節以下一般講就是一種身體的狀況,不過有的也不可乙太靈意的來解釋,總之這是指年老的現象。我想個人、邦國都有這樣的現象,就是出生—成長—茁壯—衰老—死亡。湯恩比說過,我們每個人也都是這樣。
老化、衰敗的現象,快紀念主(7-8節)
十二2 不要等到日頭、光明、月亮、星宿變為黑暗,雨後雲彩反回,
「不要等到日頭、光明、月亮、星宿變為黑暗」,有人說這是視力越來越不好了。我想不一定是視力,就是人和文化的老化,就是比較沒有盼望、沒有力量。「雨後雲彩反回」這是不是迴光反照?不是雨過天晴,而是到黃昏時還有一點點的雲彩,但不是好事。
十二3 看守房屋的發顫,有力的屈身,推磨的稀少就止息,從窗戶往外看的都昏暗;
「看守房屋的發顫」這是手在發顫,柏金森病?「有力的屈身」,腰彎下來了?「推磨的稀少就止息」是牙齒沒有力了?「從窗戶往外看的都昏暗」是不是沒有視力了?還是一個文明、文化、政黨,好像沒有什麼前途?就像羅馬帝國到後來,雖然有越來越多的馬戲、奢華;或又像伯沙撒王那千人大筵席,好像有一些狂熱;又像台灣、美國這些電視節目就在那裡不斷的刺激、刺激、刺激。實際上刺激完了,雷射、乾冰、狂歡、麻藥,過了以後,更昏暗、更虛空。這又是一個衰老的國家、文化、民族才有的嗎?我覺得我們中華民族也是這樣,雖然人家說中華民族年老了很久,但還沒死;生命力還很強,但昏暗。其實年輕人在熱門音樂等等的黑暗裡,也都是這樣,在極大的狂歡中昏暗、沒有盼望。
十二4 街門關閉,推磨的響聲微小,雀鳥一叫,人就起來,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
「街門關閉」人越來越走不動了、七孔流血(七孔是生命),出氣、入氣;聽進、說出,好像都不大靈光了。「推磨的響聲微小」牙齒、工作都沒有力量了。「雀鳥一叫,人就起來」這個老年人常有的,容易醒但又昏沈沈的。「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指我們的聲音、喉嚨沒有力量,或自己不太能唱、也不太能聽了。
十二5 人怕高處,路上有驚慌,杏樹開花,蚱蜢成為重擔,人所願的也都廢掉;因為人歸他永遠的家,弔喪的在街上往來。
年紀越大、越多恐慌、這年頭也越多各式各樣的精神官能病、恐慌症、憂鬱症。「杏樹開花」,是年老的象徵、就是晚年了(杏樹很少開花,開花就是晚期、晚年)「蚱蜢成為重擔」很輕的東西我們也承受不了;不僅是體力,常常心理上也受不了(:我現在沒有辦法接受什麼刺激、突然的事容易被驚嚇),真是老年的特點。這些我想生理、心理都難免,但我還是說,我們靈性培養得很好,就可以克服這些。「人所願的也都廢掉」。以前願吃、願喝、願玩,現在都廢掉;玩不動、吃不動、喝不動了。「因為人歸他永遠的家」,因為這身體是暫時的,而且那歸去的時候這臭皮囊是越來越不能讓他享受的、是很悲哀的。如果這個時候你不知道你要歸去的地方是美好的,那就真是非常可憐。有盼望,你就會在歸去的路上非常好。這「歸他永遠的家」和第7節「靈仍歸於賜靈的神」神學家大多都講舊約沒有復活的盼望,我怎麼想都覺得不對。我想神既是同樣一位神(舊約、新約基本上沒有不一樣),舊約的人怎麼會沒有盼望?只是沒有那麼清楚而已。這裡「靈仍歸於賜靈的神」就不是歸在土地了,是「歸他永遠的家」還有一個永遠可以去的家。在希伯來書那裡就是天上的家;這邊就算不清楚,有地方可以去。「弔喪的在街上往來」越來越多看到死亡。像我們年齡越來越大,我們的朋友也就一個個的死亡了。
十二6 銀鍊折斷,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損壞,水輪在井口破爛,
我們人是一個器皿,在這世界上是工作、是領受、再付出。我們人是按著神的形像造的,所以我們是鍊子、而且是很寶貴的銀鍊子可以繫住東西的。但晚年了、老了、用久了,就斷掉了。我們是金罐、按著神的形像造的、可以裝東西,但現在不能裝、破裂了。看到別人還有很多的生命,我們甚至就在生命的泉旁、在上帝的旁邊,但現在已經不能裝水了;旁邊就有水泉,但我們現在不能裝了。「水輪在井口破爛,」就在井口很方便,但不能用了因為已經破爛。我們肉體是一定會朽壞,但求主讓我們一直到死,就算沒有什麼功用,還是很榮耀的、還是銀鍊、金罐、瓶子、水輪。雖然不大能做太多的事,但盼望我們活著總是被主來用。我自己比較怕慢慢的折斷、破裂;很長期的慢慢衰老、死亡。我希望我是精神很充沛,突然被主接走。不過這也在主的手裡。有人也是身體很不好,但仍然在那很不好的身體中,榮耀了上帝。
十二7 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神。
這個世界我們肉身都會朽壞,但我們靈歸於神,而且神會給我們一個復活的身體。
十二8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你不認識上帝,或認識了上帝又遠離祂,就會發現一切都沒有意義。這裡不是提醒你這是虛空,而真是提醒你快快的紀念主。當然我知道講這些,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都不聽,然後就是一天到晚講那些悲哀(別人悲哀、自己也悲哀)的事。我們一定要改變這情形,你既然看到上帝的話,就要被上帝的話來提醒才好。
傳道者多方訓眾(9-12節)
十二9 再者,傳道者因有智慧,仍將知識教訓眾人;又默想,又考查,又陳說許多箴言。
傳道者將知識教訓眾人
「再者」這不一定翻得最對,這一節跟前一節是連貫的。或翻:「即便如此」,甚至翻「尤其是這樣」。尤其是世界,如果沒有從神來的智慧來引導你的話,就是虛空。所以你自己沒有智慧,也得聽聽有智慧人的說法,就是「傳道者」。這裡講「傳道者」,11節又講「牧者」,這我們也很稀奇,通常講到傳道書直接就想到所羅門、一個很奢華的君王,沒有想到他是一個傳道者;甚至直接想到的他是一個很聰明、有學識的君王,也沒有想到他是傳道者。因為傳道者總是苦口婆心、把上帝的話來勸、來教那些不願意聽的人。如果這作者是所羅門(我相信也是),那他不也有個毛病:醫生,醫治你自己吧;就是傳福音給別人,自己怎麼沒有早一點聆聽?不過他說有智慧,他「仍將知識教訓眾人」這是所羅門一直都應該做的。他做王的時候雖然不是一個老師,但做王的時候,主要是要做判斷、行審判,就像摩西在曠野的時候也是一樣,他做的事主要就是仲裁。事實上你官做大了、人越做越高位的時候,其實一直都是個判斷:你用人當不當、政策當不當。所以王其實也還是在判斷。這判斷如果只是他一天到晚自己在判斷,在出埃及記裡也看到,摩西也會累死的,所以需要把這知識教訓眾人。在葉忒羅的建議裡就是交給其他人判斷,你自己不會這麼累。但我們把它想得更廣一點就是:今天之所以這麼多的訴訟、爭執,就是因為大家沒有真正的知識、不認識上帝,所以就會犯罪。這一點表面看來,我們的看法跟希臘人一樣,蘇格拉底說:無知就是罪,我們應該有知識。但我們的知識又不是一種IQ和頭腦堆積的知識,而總是敬畏上帝、認識上帝的知識。如果頭腦悟性很好當然也很好,但如果不是敬畏上帝而來的知識,這知識就會像雅各書講的一樣,造成很多的錯誤。傳道者他有認識神的智慧教訓眾人。教訓眾人,眾人就知道怎麼樣行;眾人知道怎麼樣行,大家就都輕省了。就像如果我們在教會裡事必躬親,始終他們像小孩子一樣要依賴我們,那是不行的。事實上獨裁者也有這種傾向,就是希望人一直在依賴他。有些變態的父母也是,一直希望小孩依賴他、不要離開他。我們沒有這樣的心、我們希望他們能成長、懂事;不要說只有這個牧師好,什麼都要問他。我們不是這樣希望,而是希望他們自己認識神,他們能有智慧。所以「將知識教訓眾人」不只教訓他們在道德上好,以致於少犯錯、不要常常打官司使我很煩;「將知識教訓眾人」是使他們懂得自己怎麼生活,當然也包括不要犯罪。更正面的,是懂得怎麼樣把這知識教訓其他人。這句話讓我想到保羅對提摩太說的:你要把所學的教導那能夠教導別人的人。也就是我們很注重這種承傳。
「又默想,又考查,又陳說許多箴言」這也有意思:教訓要默想。我們教會裡也有默想,我是希望能發生這樣的功效,就是會去想。我覺得中國人是會讀書、會背書、會照單全收的把一個東西收進去,然後一字不改的吐出來。這個說得不好聽,真的叫做消化不良、拉肚子,進去是什麼、出來還是什麼。我們學習一個東西不是會背、會照本宣科,而是會去思想,然後吸收、應用。這其中有個過程就是默想。就是像消化一樣,要怎麼樣去吸收它。這「默想」就是像一個這裡沒有講,但整個聖經或傳道書有講的「知識要實用」、你怎麼樣去用它。我們根基一大堆:愛、信心是什麼、神的屬性、三位一體…,這是有用,但小心不要只留在那裡;留在那裡,再正確也會變質、也會叫人驕傲的;我們要去實踐。什麼叫做愛、怎麼去實踐?三位一體跟我在生活上、跟教會有什麼關係?這是「默想」。「考查」也跟我剛講的有一點相似,就是在生活中去看。我們通常考察什麼?這個公司的主管或部長到其他國家去考察(不要說世俗的那種去玩),考察就是去學習,學習就是來應用。不管是教育、經濟、司法制度,考察了是要去用的;考察了是要想怎麼樣配合的。我們學習、思想怎麼來應用、思想生活中錯了些什麼。「又陳說許多箴言」,這也有個奇妙的應用就是:當我們領受了知識、默想、考察;經過咀嚼、應用,應該我們也有一些從神來的智慧,來傳給別人。你看詩篇不是只是背一背,是應用在你的生活裡面,例如:講到耶和華全能,耶和華創造美麗、耶和華安慰傷心的人、耶和華讓我在四面楚歌的時候怎麼有力量、耶和華怎麼拯救我、耶和華怎麼讓我在黑暗裡面…,這都是神的話寶貴,而越寶貴我們就越應用他;應用他,就越會讓我們領受的東西不是消化不良的怎麼進、怎麼出;也不是那給你的一千兩銀子,原封不動的還給主人。那都不對。你能夠領受了知識、領受了從神來的智慧,經過消化、生活能夠產生許多的箴言。當然我們講的永遠不如聖經的權威,但仍然有他的重要。也許這裡的箴言就像我們平常說的見證。見證不能比神的話,但見證是我們領受、運用了神的話以後的結果;領受了、思想了、實行了,濃縮起來,再教導下一代。
十二10 傳道者專心尋求可喜悅的言語,是憑正直寫的誠實話。
傳道者仍繼續學習、尋找
你看,這活到老、學到老。我們一想到傳道者就是他在傳道、在供應、在付出,可是這裡到了已經快要結束了,他在學習、在尋找;他沒有說我已經知道了、我已經夠了。就像哥林多教會講的:我們已經夠了、已經長大了、不需要你了。傳道者自己,也是我們每個人,我們繼續去學習、去領受;繼續去尋求,在箴言裡就講:找那智慧像找銀子一樣;或者我們就說尋求主,叩門、尋找而且專心的、慕道的、渴慕的。我常常覺得我們台灣的人尋求發財之道、健康之道、減肥之道,都很努力。這裡說「尋求可喜悅的言語」。這「可喜悅的言語」又要小心了,不是尋求那叫我們肉體滿足的這要像保羅在羅馬書十二章那裡:「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去查驗、去找,這是叫神喜悅的。當然長期來講也是讓我們自己能喜悅的。這「尋求可喜悅的言語」我也在想到說很多人就在網路、電腦上尋找那些色情的東西,而且很積極。希望我們有那智慧尋找最好的。「是憑正直寫的誠實話。」他尋找當然是神的話,就是我們需要有聖經;但我們越高舉聖經,也是越願意去渴慕、去尋找那些好的解經書、好的見證、好的屬靈偉人的傳記、好的講章,而他也在尋找這些東西。「是憑正直寫的誠實話。」是別人誠誠實實供應從神那裡領受的結果。他也要,然後他再給別人。
十二11 智慧人的言語好像刺棍;會中之師的言語又像釘穩的釘子,都是一個牧者所賜的。
注意,是「刺棍」,不是像蜂房下滴的蜜而已;是美好的,但有時也是鞭打、刺痛我們的。「會中之師的言語又像釘穩的釘子」。刺棍是鞭打、責打、刺激我們;釘穩的釘子是可靠、叫我們穩固。釘穩的釘子,不管是做什麼,一定是可靠、有用、堅固。「都是一個牧者所賜的」這些言語不管是責備我們,或是讓我們可以依靠、或光照的,這都是一個牧者,就是上帝所賜。這牧者是指上帝,但這裡特別講牧者就是形容出兩件事:一個就是我們這些被牧養的人的處境的危險(會有狼;沒有牧者要小心),很多弟兄姊妹喜歡離群索居,不聽父母、不聽其他人,想要自己來,那已經是離了群的羊,很危險。第二個差不多類似,就是我們是很脆弱的。危險我們又不能自保,所以需要有牧人的話、群體的關懷。可惜很多愚昧的羊,就是要離開。
十二12 我兒,還有一層,你當受勸戒: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
知識、智慧尤重實踐
「我兒」我們在這裡想到:所羅門自己也是、浪子也是。「還有一層,你當受勸戒: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這個我覺得也是千年來的智慧之言。我自己是非常喜歡看書的,但我覺得知識份子一個很大的危險就是:只是在書齋裡面。那不但像保羅說的:那會叫人自高自大,而且也是沒有完的、沒有哪一天完的,就越來越累。你寫書、看書,通常都是要表示自己很有智慧,但到最後就是讓自己累,而且也是沒有窮盡、也是虛空的。這意思我想就是:這麼看重知識和智慧的所羅門,他說的不是不要著書、也不是不要讀書(這一本書就是他自己著的),而是我們還是要看到這些書裡的智慧(包括聖經的)是要去實踐的。你不是一天到晚關在那裡讀書的,你真的需要去實踐。
人所當盡的本分是敬畏神(13-14節)
十二13 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或譯:這是眾人的本分)。
人的本分是敬畏神(愛主、愛人)
我們都聽見了,會不會敬畏神?會不會怕神?這我越來越覺得。就像收生婆一樣,法老多可怕,那麼多以色列人都怕,而她就是不怕法老,因為她怕上帝;她敬畏神、不怕法老。而且就有智慧、就知道怎麼樣來分辨、怎麼樣做。「謹守他的誡命」在約翰福音十四章那裡講到說:「21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這人就是愛我的。」我想這裡間接的就可以推出:一個聽神話的,又願意照著行的(聽神話是「有我的命令」;照著去行的就是「遵守的」,我們不能只聽不行)這人就是愛主。「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所以,盡心、盡性、盡力愛主、愛人,又跟我們對真理的認識、跟對上帝的敬畏是有直接關係的。
十二14 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
一切神都必審問
你學了、聽了、信了上帝,最後要知道:隱藏的、顯出來的、好的、壞的,神都會審問;神每件事都會審問。對,我們也看到神把我們的罪惡丟在大海中、神不紀念我們的罪過。對,那是因為我們認罪,祂就不紀念了;真的是叫我們都不要紀念,這是極大的恩典。但如果我們因此來放肆(反正神都不管,就像現在很多人這樣想的話),那神會審問,而且會有公平的處罰。
傳道書第十二章文字釋經證道(張策)
第13講
敬畏真神
讀經:傳12章
內容:
一、趁早信靠
12:1 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紀念造你的主!
12:2 不要等到日頭、光明、月亮、星宿變為黑暗,雨後雲彩反回;
12:3 看守房屋的發顫,有力的屈身,推磨的稀少就止息;從窗戶往外看的都昏暗,
12:4 街門關閉,推磨的響聲微小,雀鳥一叫,人就起來,歌唱的女子也都衰微。
12:5 人怕高處,路上有驚慌;杏樹開花,蚱蜢成為重擔;人所願的也都廢掉。因為人歸他永遠的家,弔喪的在街上往來。
12:6 銀鏈折斷,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損壞,水輪在井口破爛;
12:7 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 神。
12:8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本章作者繼續教導,開頭這裡,作者呼籲年輕人趁早信靠神,不要總是“以後再說”,或者心存幻想:先盡情享受人生,等到老年的時候,再信靠,豈不一舉兩得?未來和最終歸宿並不掌握在他們手裡,死亡似乎很遙遠,也可能就在眨眼之間(1節)。作者用了很多形象的語言來描述老年:1、視力衰退,身體的疼痛隨著年齡增加(2-3節);2、手指發抖,腰彎背駝,牙齒(“推磨的”)稀少(3節);3、聽力不濟,早醒(4節);4、害怕登高、遠行,頭髮花白(“杏樹開花”,杏樹開花時粉紅一片,但落花時,轉成銀白色),行動遲緩(“蚱蜢成為重擔”,蚱蜢身軀小,應當可以跳躍。但到了冬天,小身軀也成為重負),平生壯志早已消失,對喪事特別敏感(5節)。5、最終死亡,人生終究是一場空(6-7節)。
作者在本段最後提到人一死,塵土所造的身體最終變成塵土,靈魂則歸於賜予靈魂的神(7節)。後者等於說,人死之後,靈魂還是存在的,並且歸到神那裡。而神怎樣處理並沒有交待。這要到新約才有充分的啟示(太25:34,41;路16:22-23)。
二、最後勸誡
1、當受勸誡
12:9 再者,傳道者因有智慧,仍將知識教訓眾人;又默想,又考查,又陳說許多箴言。
12:10 傳道者專心尋求可喜悅的言語,是憑正直寫的誠實話。
12:11 智慧人的言語好像刺棍;會中之師的言語又像釘穩的釘子,都是一個牧者所賜的。
12:12 我兒,還有一層,你當受勸戒:著書多,沒有窮盡;讀書多,身體疲倦。
作者又說他因著神賜予的智慧,就默想、查考、教導,並且形成文字。他的教導就像趕牛的棍子(“刺棍”,11節),有警戒的作用;又像聖殿使用的金釘,穩固可靠。這些教導都是神所賜的,因此應當聽從。儘管可以多多的讀書、寫書,但不可缺少的是接受作者的勸誡。
2、著書目的
12:13 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 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注:或作“這是眾人的本分”)。
12:14 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 神都必審問。
本章最後,作者揭示了著書目的,就是要人都敬畏神,遵守神的誡命,這是人當盡的本分。因為神的宇宙萬物的主宰,管理者,審判者。人所做的一切事情,無論是公開的隱蔽的,還是善的惡的,神都會審問,無可逃避。這也是耶穌所提的警告(太12:36-37;羅2:16)。沒有神的人生,只能是“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8節;比較1:2)。
三、反省反思
1、本章作了哪些教導?
2、作者著書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說敬畏神、遵守他的誡命是人應盡的本分?
愛主當趁早(十二1~8)(臺北靈糧堂)
v.2〜6 比喻的寓意參附注於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此傳道者來到他人生課程的最後勸勉。人生最重要的事是趁早把你的生命獻給神,因為:
1.祂是「造你的主」(v.1)。
2.生命不能停留,它急速的向終點賓士。
3.當把最好時光獻給神,不要等到「毫無喜樂」時(v.1)。
4.不與神同行的日子,都是虛空的(v.8)。
一、「當紀念造你的主」。
生命是神所賜的,人有責任善用生命,但不是只按自己的定意及欲望。,美國大復興時佈道家慕迪 ( Dwight Lyman Moody)說,「生命是一項託付,而不是擁有」。最喜樂的人生是,活出神期望與人相交的關係。傳道者說,人與神的關係應當是「紀念」。這詞含有敬畏、認識、愛慕、不忘、感恩、默想、思念、回轉、尋求等意思。維持這樣的關係,就是活在神面前,能享受神的愛,也能使生命走在正確的道路上而不出軌了。
二、當趁早。
傳道者對時間非常重視,他曾勸勉人要分辨時候(三1〜11)、要忍耐等候(三17)、要享受每一日(五18)、要使每日充實(六12)、為每日感恩(七10)、每日喜樂段勤(九9〜10)、要抓住時機(九11)、要不懈怠(十一6)、不荒唐(十一7〜10)。這一切關於時間管理的責任總結於「要趁著年幼」。若不趁早開始行動,再大的雄心也是空談。若不趁早把生命獻給主,時間的管理就沒有任何價值。世俗之人也談愛惜光陰、管理時間,但若非神參與其中,所成就的不過只在今生。趁早把生命的畫布交給主,讓祂在空白的畫布上創作,不是比讓神在自己已經胡亂笨拙的塗抹過的畫布上,重新創作要容易些?所以不論是年青人、中年人、還是老年人,趕快把生命的主權交給神吧!
三、不要等。
原文有三次提到「不要等到」(v.1,2,6),生命是一列直達車,快速的奔向終點,沒有任何停留。若不儘早讓神上車,那衰敗的日子及毫無喜樂的日子臨到時,你所載的不過是虛空而已。認為時間還很多的人通常是不儆醒的人。美國大復興時的神學家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在他廿歲時寫下志願,每週誦讀一次在神面前:「我決不浪費寸陰…決不作那若在最後一刻所不敢作的事…趁我一息尚存決儘量去努力生活…每週必比前一周在靈性上進步,也在領受神的恩典上進步…每日、每週、每月和每年之終,審問自己,在任何方面,是否能作得更好一點…」。
固然人在任何時候回轉向主,都能有新的開始,但到底年老時體力衰退,能作的事有限。何況因拒絕神恩而失去許多原本可以喜樂的日子,是多麼令人婉惜。傳道者懇求人不要等,不要等到「銀練折斷,金罐破裂,瓶子在泉旁損壞,水輪在井口破爛」(參附注),那時生命已很難更新了。
四、沒有神參與,不與神同行的日子都是虛空(v.8)。
這是另一個不要蹉跎的原因。傳道者以本書的前提「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作為結束。提醒讀者不要忘了人生的本質仍是虛空,不要期望這世界能給你永、價值及意義,也不要期望這世界在你掌控之下能停止敗壞,更不要期望這世界能提供任何特權使你免受死亡及審判。人若真正認識了「虛空」,感受到虛空,就能把世界丟棄於背後,緊緊的跟隨神了。
傳道者費盡口舌向我們論證,不信靠神,生命就奔向虛無,因為日光之下的人生本是虛空。人當痛切醒悟,切莫對世界再存絲毫幻想或期待。要趁早與神同行,儘快讓神參與你的人生。每一個與神同行,有神同在的日子,才是豐盛不虛空的。每等待一天,拒絕神一天,人生就失去一天!
附注:2〜6節簡釋:
v.2不要等到生命力衰退(變為黑暗)。
「雨後雲彩返回」,指雨後不是天晴而是再次烏雲密佈,比喻悲哀不喜樂的日子停留不去,人無力抵抗人生的艱難。
v.3「看守房屋的發顫」,指老年人的膀臂無力,手發顫。
「有力的屈身」,指雙腳無力,或腰背軟弱。
「推磨的稀少就止息」,指牙齒脫落,無法咀嚼。
「窗戶往外看的都昏暗」,眼睛昏花,視線模糊。
v.4「街門關閉,推磨的響聲微小」,指食欲不振,或聽力衰退。
「雀鳥一叫,人就起來」,指睡眠不沈,容易驚醒。
「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指聲調低沈無力,或聽力衰退。
v.5「人怕高處,路上有驚慌」,老年人怕登高,怕上馬路。
「杏樹開花」,頭髮花白。
「蚱蜢成為重擔」,最輕的東西都感到沉重。
「人所願的也都廢掉」,指意志消沈,失去對人生的欲望。
「人歸他永遠的家…」,接近死亡歸程。
v.6「銀煉折斷」,神經系統受損,或脊椎受損。
「金罐破裂」,生命破碎,或頭臚破裂。
「瓶子在泉旁損壞」,「水輪在井口破爛」,裝載生命的軀體完全損壞,停止作用。或內臟損壞。
以上是綜合多位聖經註釋學者的意見。主要是在描寫人年老時的景況,實無需過於推敲字義。
默想
1.我的生命中還有那些部份還沒有交給主,讓主來參與?在那些事上我尚未順服主?我和神的關係目前是什麼狀況?我應當在那回轉?
2.我對年齡持著什麼態度?反省自己的時間使用情形,應當如何調整才合乎主的心意?
回應
親愛的主,感謝你藉傳道書向我揭開人生的真相。幫助我切實的體認沒有你的參與,生命就是虛空。我願把自己再次交托奉獻給主,我願天天都能緊緊的跟隨你,在凡事上尊你為大。願你改變我、造就我,讓我的生命更加豐盛。使用我,使你的旨意得以成就。
人當盡的本分(十二9~14)(臺北靈糧堂)
v.11「會中之師的言語」,意指學會(智慧教師的聚集) 中,多位教師的講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傳道書最後這段話,作者說明了:
1. 他著書的態度(v.9〜10);
2. 此書的功用及權威(v.11) ;
3. 對讀者的期望(v.12);
4. 此書最終的目的(V.13 )。
一、著書的態度(v.9〜10)。
傳道者是位智慧的教師,他將所體認到一切關乎人生的智慧教導眾人。這些智慧箴言是經他認真的思考、評估、發掘、篩選並編輯而成。句句用心良苦,涵意深遠,讀者宜仔細咀嚼。他所說的都是真理之言,不宜等閒視之。
二、此書的功用及權威(v.11)。
智慧人的話「好像刺棍」,為了要鞭策讀者的人生方向,糾正錯誤的生命態度。又像「釘穩的釘子」一般,使人生命穩固不動搖。這些話並不是作者自己的意思,而是出於那位至高的牧者神。所以讀者應用恭敬的心領受其中的信息,並以生命回應。
三、對讀者的期望(v.12)。
關於生命的真理及智慧不是用來討論或研究的,而是要讀者思考並以行動回應。人可以找更多的書來研究,但若是不去實踐,再多的書也是沒有任何助益。他要讀者不可只求吸取知識,而不求生命的更新改變。
四、此書最終目的(v.13〜14)。
其實傳道者只期望讀者二項回應:
1.敬畏神;
2.遵守神的誡命。
這是人在神面前當盡的本分(責任)。這二項責任含蓋了人對神的正當態度,即神在人心中的地位,以及生活原則。這是敬虔的一切涵意,也是基督徒信仰的全部內涵。
「敬畏神」,在傳道書中曾提到六次,不謹是智慧的開端,也是生命的根基。「敬畏神」,就是把神放在正確的地位上,以正確的態度來敬拜祂。祂是可頌、可畏的神,也是至聖、至榮的神,祂不僅是創造主、拯救主、牧者、君王、元帥,也是審判的主。人若對神有正確的認識,與神維持正確的關係,這一切都含蓋於「敬畏」之中。人若真正「敬畏神」,就與神的心意和諧,能得著生命的智慧和方向了。愛神與敬畏神是密不可分的。
「敬畏神」的結果必是「遵守神的誡命」,其關係正如信心與行為一般。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不能證明信心的真實。人若有敬畏神的心就必產生順服的態度,唯有順服神能使人生方向不偏離。
必須敬畏及順服神的另一原因是「人所作的事…神都必審問」(v.14),不論是隱藏的或行出來,不論是人以為善的或惡的,神都必判斷。唯在今生敬畏及順服神,能幫助我們將來面對審判而不哀哭、懊悔。
本書中傳道者說明了人生的短暫、不確定、不可掌握,及不完滿,也就是虛空。「神的旨意不要我們把自己的生命建立在智慧、財富、名聲或情欲上。我們應該接受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和奧秘」(注23),而不是抗拒或沮喪。使原本是虛空的人生,充滿盼望和意義的秘訣是,敬畏及順服。也就是傳道者在書中所勸戒的生活態度:信靠神的掌權在其中得著安息滿足,順服神的旨意,得著神賜給人的分,將生命奉獻給創造生命的主,實現生命的目的,並享受神的恩典,喜樂積極的生活,這是超越虛空進入豐盛人生之路。
傳道者指出了神對人的要求,人如何能滿足這要求呢?「聖經把眾人都圈在罪,使所應許的福因信耶穌基督,歸給那信的人。但這因信得救的理還未來以先,我們被看守在律法之下…這樣,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使我們因信稱義。」(加三22〜24)所以傳道書的信息還需加上福音才能完全。
默想
1.本書最主要的信息有那些?敬畏及順服神如何能使虛空人生,成為豐盛有意義的人生?
2.本書改變了我那些觀念?讀完本書我願向神以什麼具體行動來回應? 請寫在一張紙上,並加在以下的禱告中。
回應
親愛的主,感謝你幫助我讀完這卷書,在聖靈的光照下,我看見了過去的錯誤態度:(說出重要的錯誤,例如,「我時常抱怨我的遭遇,不滿你的供應」…等),懇求你赦免我的愚昧,幫助我改正我的人生態度,及對你的態度,我願靠著你的恩典,立志:(說出具體回應行動,參【默想二】),例如「天天感謝你,不論我得著的是什麼」等),願聖靈繼續的使用這些信息工作在我生命中,成就你的旨意。
解決虛空的辦法:「敬畏神」(十一章9節〜十二章14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時下的廣告,不論是旅遊、食物、音樂、護膚…等各樣購物消費,幾乎都在告訴消費者,要「放縱」、「奢華」、「滿足欲望」。聖經並沒有阻止我們享受、快樂,但是必須在信靠、順服神的原則下做這些事情,而不是隨從自己肉體的情欲與喜好去做。因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審判的那一天都要向主交帳;並且放縱私欲的結果是產生許多罪惡,也叫人愁煩(十一9〜10)。作者在這一段提醒年輕人要趁年輕紀念主(十二1),不要等到老,甚至到死,都沒有紀念、享受神,人生就真的枉然與虛空了(十一8節)。從十二章2節始,作者用一連串生動的比喻描繪生命的老化、衰敗:手發顫、牙齒鬆動、眼睛昏花(十二3節)、聽覺逐漸失靈、睡覺容易醒、喉嚨發不出響亮的聲音(十二4節);此外,老人也因步履不穩而怕爬高、容易受驚嚇、頭髮變白、體力不好、食欲衰退,然後看著同伴一個個死去(十二5節),自己的生命也走向不可逆轉的衰弱,最後到達死亡(十二6節)。
一般來說年輕人比老年人有更長的生命,因此年輕認識主是很有福的,因為接下來大半的人生會非常好、非常喜樂,但這也不代表老年人就沒有機會,或不需要享受神。不管一個人年邁到什麼地步,只要我們有氣息的一天,都可以因著敬畏神而享受人生。傳道書的作者看書、考察、默想、經歷,然後描繪人生的諸般虛空(十二9節),目的就是希望人能夠敬畏神(十二13節)。
如果離了神,活在世上真的很虛空,傳道書的作者,對世界、對人生的虛空有很大的體會。如果我們覺得離了神,人生仍可以有意義,我們就是沒有看透人生。然而,基督徒面對虛空的世界並不是消極的,也不像佛教追求超越虛空的涅盤,反而因著日光之下的虛空,叫我們的眼目轉向日光之上的神。因祂的創造、拯救,以及新天新地美好的盼望,我們就可以靠著祂喜樂、積極地度日。
回應:
親愛的天父,我們相信萬有都因禰而有,因禰而立,倘若離了禰一切都是虛空、枉然。求禰的聖靈在我們心中不間斷地工作、保守,好叫我們一生緊緊跟隨禰,並且讓我們天天存著信心、盼望倚靠禰而喜樂度日。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禱讀:傳道書十二章13節
13 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 神,謹守祂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
面對美好虛空的人生(11章7至12章14節)(香港讀經會)
祈禱: 主啊,感謝你,是你把生命從空虛化作美好。
1. 美好虛空的人生(11:7∼8):甚麼是美好?人查不出來(參7:1∼8:17);但因神造萬物都是美好,人可以活在其中也是美好的(11:7,參創1:1∼2:3),即使人不知道生命(參9:1∼11:6),即使前面仍有很多虛空的日子(參1:1∼6:9論述)。因為有神,虛空的人生都可以是美好的。
2. 享受神賜的生命(11:9∼10):不要再讓心中的煩惱或是肉體的疾苦困擾你;在有生之年要快樂地生活,按著神的心意和教導去行(神必審問)。不要再籌算去等待甚麼時機了(參11:3∼6),因為若以人的角度去籌算,都是虛空的(10)。
3. 應該把握現在(12:1∼7):傳道者在結束講論前,以一幅風燭殘年、滿目蕭條的景象來作出最後的呼籲:「人應當儘早紀念我們的創造主。」
.不要等到衰敗的日子來到──當人再沒有喜樂的時候。
.不要等到日月星宿變暗,雨後烏雲再現的時候──當人老體衰,雙腳無力、腰不能再伸直、無力推磨、老眼昏花、口難合攏、牙齒無力、夜半無眠、說話無聲的時候,又或是當人怕高處、怕路遠難行、頭髮由灰變白、行路遲緩、性欲全消的時候,那時恐怕人已逝,只得讓人為他哭喪而已。
.不要等到人去樓空、庭園荒涼的時候。
請緊記:塵土要歸回原來之地,靈要歸回賜靈的神。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12:8)
4. 進入超然生命的邀請(12:9∼14):隨著標題語的再響起,傳道者的講論已完結,接下來傳道書對傳道者的身分作了補充:「傳道者不但有智慧,將知識教訓眾人,而且更仔細衡量、查考及修正了許多箴言(9∼10)。傳道者的言語像刺棒,為要使我們好好牢記他的教導,因為那都是來自神的教導。」
傳道書最後邀請每一個人作出決定:「青年人,你要留心任何越出以上教導的事情,人的知識沒有窮盡,但人生有限。這一切你都聽到了,總而言之,人的本分是:應當敬畏神,應當謹守神的誡命,因為人所作的每一件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
面對著這樣的人生,這樣一位神,你會作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