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a Todo Logo
聖經-註釋
- 廣告 -



箴言 12 - 章例證與靈感集錦

箴言 12

 

箴言第十二章拾穗

 

【箴十二1「喜愛管教的,就是喜愛知識;恨惡責備的,卻是畜類。」

         “管教”。借言語和行為來教導。“畜類”。愚蠢的人。──《箴言雷氏研讀本》

         “畜類”:愚笨。──《啟導本箴言註釋》

         恨惡責備的,卻是畜類;畜類順性而活,對它們而言,訓誨與責備毫無意義。實際上人類具有能夠無限接近某一目標的可能性。因此,停滯不前、只滿足於安逸的生活、無視生命的真目標的人,均與畜類無異。 ──《聖經精讀本》

         「知識」(1a)原文的意思是「知識、洞察力、智慧」,與「分別善惡」(創二917)的「分別」是同一個詞,在聖經中也被譯為「知道」(伯十7)、「認識」(賽五十三11)、「明白」(賽五十八2)。「知識」包括兩個要素:首先是知道一件事、或者知道去哪裡找;其次是懂得如何分辨。──《聖經綜合解讀》

         凡是家庭不幸福的人,首先要反省自己是「喜愛管教的」,還是「恨惡責備的」;自己經營家庭是根據因敬畏神而得的「知識」,還是倚靠自己肉體裡出來的「惡行」(3)。人們總是煞費苦心地掩飾自己,而不是改變自己。但人若把家庭的問題推給其他人,並不是直面問題的方法,也永遠不能解決問題。──《聖經綜合解讀》

         一個人能否聽人責備,決定了他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結局。「恨惡責備的,卻是畜類」(1b),他們寧可聽一百句謊言,也不想聽一句不願聽到的真話,所以不配得著對人的批評,只配得著對「畜類」的鞭打。在歷史上,當許多「恨惡責備的」人發現事實不符合他們的成見時,就把事實視為需要被改變的謬誤,而他們的成見不可能有錯、他們的理論不需要根據現實而調整,結果就成了歷史上許多災難的原因。國家如此,家庭也是如此。──《聖經綜合解讀》

         「畜類」:「愚昧」、「粗野的」、「未開化的」。──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有些人樂意接受不需要“教訓、督責和使己歸正”的知識(見提後316)。不為過去的失敗感到遺憾,不願意改正,對將來沒有崇高理想的人,就像田間的走獸一樣,不會培養品格,也不會靈魂得救(見彼後212)──《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1~31~3節是第一個單元的引言,把「耶和華」(2)的恩惠和定罪放在中心,表明受教和不受教的人(1)、義人和惡人(3)結局的不同,乃是神在一切之上管理的結果,也就是屬靈的規律。「喜愛管教的」(1a),就是「善人」(2a)、「義人」(3b);「恨惡責備的」(1b),就是「設詭計的人」(2b)、「靠惡行」(3a)的人。──《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二1~141~14節是第一個單元,主題是建造家庭,結構是:

1.引言(1~3)

2.言語和家庭(4~7)

3.工作和家庭(8~12)

4.總結(13~14)──《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二1~28本章強調了義人與惡人的特徵。義人喜愛管教並結出美好的果實,而惡人則厭惡訓誨而終將敗壞。藉此督促眾人,當依從智慧人的教訓,走上生命與公義的道路。──《聖經精讀本》

         本章分為兩個長度相同的單元(1~14節;15~28),兩個單元都以一句智慧人肯受教、愚昧人不肯受教的箴言開始(115),又以一句應許的箴言結束(1428)──《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二2「善人必蒙耶和華的恩惠,設詭計的人,耶和華必定他的罪。」

         「耶和華必定他的罪」:「他被定有罪」。──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這裡的善義與後半節的惡人進行對比。行為正直誠實的人會得到的悅納。──《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3「人靠惡行不能堅立,義人的根必不動搖。」

         「根」:深植泥土,所以義人不容易搖動。──《串珠聖經註釋》

         義人的根必不動搖;信靠耶和華的人,就像栽在溪水旁的樹往下紮根一樣(178)。對樹來說,最重要的部分無疑是根部。若將耶穌比喻為土壤,使聖徒能夠勝過一切患難的部分就是根(317)──《聖經精讀本》

  參詩134372331;弗317──《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4「才德的婦人是丈夫的冠冕,貽羞的婦人如同朽爛在她丈夫的骨中。」

    才德(和合、呂譯、AVRV)在現代的含義,不足以說明這個字的希伯來文字根中力量與價值的觀念(參,思高「賢能」;見三十一10的註釋{\LinkToBook:TopicID=612,Name=Ⅶ 才德婦人的字母詩(三十一1031};並參該節以後之經文所作之詳盡的描繪)。現代人所說:「她頗有分量」,稍微表達了它的意義。——《丁道爾聖經注釋》

         才德就是指她德行良好,有辦事能力,能內外兼顧,是個人所稱善的妻子,令丈夫得到尊榮。——張慕皚《箴言查經信息》

         “才德的婦人”。品格尊貴而正直的妻子(比較三一10~31)──《箴言雷氏研讀本》

         “骨”為身體中最不易朽壞的部分。一個沒有才德、行為不檢的妻子,可令丈夫身敗名裂。──《啟導本箴言註釋》

         丈夫的冠冕; “冠冕”象徵權柄、榮耀、光榮等。才德的婦人真是丈夫的“骨中骨,肉中肉”。有人說,參加戰爭時當禱告一次;出去航海時則要禱告兩次;結婚時卻要禱告三次。一生的榮辱,多由選擇的配偶來決定(林前725~38,基督徒的婚姻觀)──《聖經精讀本》

         「才德的婦人」言語的特點是「智慧、仁慈」(三十一26),能使丈夫得造就、兒女蒙訓誨,成為「丈夫的冠冕」(4a)──《聖經綜合解讀》

         「貽羞的婦人」言語的特點是愛「爭吵」(十九13;二十一919;二十五24;二十七15),無窮無盡的「爭吵」會從裡面拆毀人、消耗人,「如同朽爛在她丈夫的骨中」(4b),是對丈夫一生的傷害。──《聖經綜合解讀》

         妻子是丈夫「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創二23),智慧的妻子造就丈夫,愚昧的妻子敗壞丈夫。男人一生的成敗、家庭的興衰,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選擇了怎樣的妻子。人生最重要的三大智慧,就是敬畏耶和華(7)、不交壞朋友(10;四14)、別娶也別做愚妄婦人(十二4;十四1)──《聖經綜合解讀》

         「才德的」婦人:SH 2428,原文的意思是「力量」、「能力」、「財富」。「大能的勇士」也是用這個字。實際的意義就是「能幹」。

         「貽羞的」婦人:「使蒙羞」、「羞愧」。

         能幹的太太是丈夫公開的榮耀,不好的太太是丈夫說不出的痛苦。──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在所羅門的時代,父母指導著兒女的擇偶。如今的年輕人卻要自行選擇。應及早虔誠認真地思考這裡的教訓,以免草率從事,造成終生的遺憾。一個軟弱,多嘴,驕傲和奢華的女人會敗壞她丈夫的主動性和決斷性。──《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4~747節前後呼應,把4~7節組成一個交錯平行的子單元,主題是言語和家庭:

oA. 才德婦人的影響(4a)

o B. 貽羞婦人的影響(4b)

o  C. 義人的心思(5a)

o   D. 惡人的心思(5b)

o   D1. 惡人的言語(6a)

o  C1. 義人的言語(6b)

o B1. 惡人家庭的結局(7a)

oA1. 義人家庭的結局(7b)──《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二5「義人的思念是公平,惡人的計謀是詭詐。」

    思念主要的意思是「心意」、「計畫」。Moffatt 翻譯得相當清楚:「好人的目標是可尊敬的;壞人的計畫是卑鄙的」。如果這是一則老掉牙的箴言,那麼當人們是根據候選人許諾的能力,而不是他們的原則來選擇領袖時,這則箴言還是被人忽略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詭詐”。詭詐的。──《箴言雷氏研讀本》

         義人的「思念」:「思想」、「籌劃」。──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是公平。直譯是“是審判”或“公正”。義人的良善是從裡到外的。他們內心的動機促使他們為別人作好事。他們的良心就像法官,判斷他們的一切心思意念。他們越是接近基督化的目標,就越是受聖靈啟示的控制(見加220;弗317;西127)

  內心的善良乃是義人的動機,惡人則會提出荒謬的建議,欺騙和傷害凡聽的人。公義的道是通向幸福和真正成功的唯一道路(見箴1412;約146)──《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5~7義人與惡人的對比。──《串珠聖經註釋》

         無論是妻子和還是丈夫,都是內心決定了言語,言語影響了家庭。義人的內心思念「公平」(5a),言語能夠「拯救人」(6b),家庭也「必站得住」(7b)。惡人的內心籌畫「詭詐」(5b),言語實際上是「埋伏流人的血」(6a),家庭也必被「傾覆,歸於無有」(7a)──《聖經綜合解讀》

         世界上不存在永遠合得來的夫妻,因為現在合得來,不等於將來也合得來;在許多事上合得來,不等於在所有的事上都合得來。因此,家庭幸福的關鍵不在於夫妻有多合得來,而在於如何處理彼此的合不來,言語則是關鍵中的關鍵。「正直人的口必拯救人」,也必拯救婚姻。「惡人的言論是埋伏流人的血」,也會使家庭的生命流失。因此,尋找配偶的真智慧不是以貌取人,而是透過言語來看內心;而家庭和睦的真智慧,則是從好好說話開始。──《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二6「惡人的言論是埋伏流人的血,正直人的口必拯救人。」

    字面的含義最恰當,也就是說,……是埋伏流人的血;換句話說,就是:「……是個伏兵」。第二行末尾直譯為「……拯救他們」(也就是正直人自己),以此來響應第一行,可能是略窺一18之思想的堂奧,你的陷阱易於捕獲你自己。換句話說,這則箴言的要點可能是:對抗別人的中傷,誠實乃為最上策。——《丁道爾聖經注釋》

         惡人以虛假的見證誣衊人,義人卻說出實情,拯救無辜的人。──《箴言雷氏研讀本》

         “言論”指話語,惡人說話不為他人著想,利己傷人(看一11)──《啟導本箴言註釋》

         惡人的言論;專以謊言、中傷、陰謀使他人遭受災難與滅亡的言論。這是撒但的主要屬性之一(1210)。耶洗別就曾為了殺害拿伯,而叫人作假見證(王上2113)──《聖經精讀本》

  第5節對義人的意念和惡人的計謀進行對比。本節則涉及表達出來的意念。惡人的言論會因其欺騙性而造成悲傷和死亡。他們的誣告和誹謗會引起敵意。義人則運用他們的口才和智慧去開導,保護並為惡人想要殺害的無辜者爭取朋友(見王上211~24;王下41~7)──《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7「惡人傾覆,歸於無有;義人的家,必站得住。」

    頭一句最好或許是讀作( RV 邊註一樣):「把惡人傾覆,他們就不存在了」。惡人天生之不安定的另一個有力的證據,參十25,十二3——《丁道爾聖經注釋》

  義人把房屋建造在磐石耶穌基督上。他的期望是可靠的(724~27)。他有了救主,就擁有永生(約壹51112)。他也許會跌倒。但他雖七次跌到,仍必興起(2416)──《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8「人必按自己的智慧被稱讚,心中乖謬的,必被藐視。」

    這�堜瓟蚺峈�智慧(和合、AVRV)是亞比該所表現出來的那種(s*ekel,撒上二十五3;參,分題研究:「 多面的智慧」第3{\LinkToBook:TopicID=113,Name=Ⅰ 多面的智慧});在第二行之相對的素質所暗示的,乃是沒有能力率直地思想,托伊的提議相當出色:「彆扭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人必按自己的智慧被稱讚;想要獲得讚美是人之常情,問題在於讚美的種類和性質。僅僅為了得到徒有其表的名譽,而喜聞阿諛之言的人,已離滅亡不遠。聖徒當在真理面前得到稱讚,初期教會所選的七名執事均是有“好名聲”的人(63)──《聖經精讀本》

         「人必按自己的智慧被稱讚;心中乖謬的,必被藐視」(8),在這個子單元裡是指家庭。人的「智慧」未必能得到大眾的贊同,心中的「乖謬」也可以偽裝,但他家庭的光景,卻是人人可見的。「作監督的,必須無可指責」(提前三2)、「必須在教外有好名聲」(提前三7),最重要的標誌就是能否「好好管理自己的家」(提前三4)。家庭比學校、職場和教會更能體現一個人的真智慧,所以,「人若不知道管理自己的家,焉能照管神的教會呢」(提前三5)──《聖經綜合解讀》

         「人必按自己的智慧被稱讚」,對應於「才德的婦人是丈夫的冠冕」(4a),選對妻子的人是有智慧的。「心中乖謬的,必被藐視」,對應於「貽羞的婦人如同朽爛在她丈夫的骨中」(4b),選錯妻子的人是「心中乖謬的」。因此,人若對自己的另一半有怨言,首先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省自己是否是拒絕智慧的愚妄人。──《聖經綜合解讀》

         心中「乖謬」的:「被壓彎」,「被扭曲」。──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沒有什麼比智慧和審慎更能帶來持久的稱讚。辦事值得信賴,行動出於理智和更高原則的人(見撒上185),總是受歡迎的。虛妄無情,人生觀扭曲,心中乖謬的人,必受到瞭解他真情的人,甚至是那些利用他達到自己目的人所藐視。猶大就是這樣的一個人(273~8;徒116~20)──《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8~128~12節的主題是工作和家庭。──《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二9「被人輕賤,卻有僕人,強如自尊,缺少食物。」

    這是對我們所作之殘缺的估價所提出的駁斥。照著現存之希伯來文經文(見和合、呂譯、現中、AVRV)強如的意思是「更加富有」、「更可羨慕」(參,思高「更為可貴」)。但 RSV 根據七十士譯本、敘利亞譯本,讀作相同的希伯來文子音,意思是:「一個作工而自給自足的平凡人,勝過愛排場而缺乏食物的人」(思高、現中、呂譯)。這種譯法的語氣較為強烈,而且賦予「強如」這個字更多的內容。——《丁道爾聖經注釋》

         “輕賤”。不尊敬。“有僕人”。更可作:做自己的僕人。即“處於卑微的境況卻自己努力工作,比裝作有財有勢卻三餐不保更好”。──《箴言雷氏研讀本》

         本節可意譯為「一個人如果可以自食其力,勝過自高自大而要捱餓的人」。──《串珠聖經註釋》

         本節也可譯為:“寧可地位不高,自食其力,好過假充要人,連飯也吃不飽”。──《啟導本箴言註釋》

         輕賤,卻有僕人;字面意思是“作自己的僕人”,就是省察自己,不斷補其不足之處。這些人遠離虛妄的貪心,忠於自己所能勝任的小事(1610),熱愛有價值的生活。與此相反,虛榮之徒卻不肯辛勤勞作,存著僥倖心理而裝作富有,實則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聖經精讀本》

         ◎ 129 的意思是有實質的財富(所以可以買奴隸)勝過僅有虛名。──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被人輕賤(qalah)。與第8節“藐視”的原文buz不同。

  有僕人。七十士譯本為“侍奉自己”。故英文RSV版譯為“為自己做工的卑微者,要強如自尊而缺少食物的人”。KJV版的意思是,一個有僕人為他工作,種麥打糧的人,要強於空腹吹牛的人。──《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9~129~12節都是第8節的展開,談論如何借著工作經營好家庭:

o「被人輕賤,卻有僕人,強如自尊,缺少食物」(9),意思是「不裝面子,但豐衣足食;好過硬充面子,以致忍饑挨餓」。驕傲使人愛慕虛榮,連信徒、傳道人也會「貪圖虛名」(加五26)。有人打腫臉充胖子,其實已經入不敷出;有人愛攬瓷器活,其實並沒有金剛鑽;有人假裝敬虔,其實早就靈裡枯竭。人的虛榮是因為驕傲,而驕傲是出於自卑,結果是使自己成為別人看法的奴隸,所以「驕傲來,羞恥也來」(十一2)

o「義人顧惜他牲畜的命」(10a),指義人存著憐恤的心,所以節制自己、不肯耗盡牲畜的體力。「惡人的憐憫也是殘忍」(10b),指惡人存著利己的心,所以對牲畜的「憐憫」只是為了更好地驅使它們。歷史證明,義人的「錯誤」強過惡人的「正確」,因為人的內心比外表的行為重要。今天,許多「政治正確 Political Correctness」的人所關心的並不是別人的福祉,而是自己的抱負;他們不是想幫助別人,只是想讓自己感到更優越。因此,他們的「憐憫」只是想讓事情看上去很美、感覺起來很好,而不是對別人的實際效果好;心既然不對,所以「政治正確的憐憫也是殘忍」。

o「耕種自己田地」(11a),代表踏實穩定的工作,雖然不能一夜暴富、也未必符合愛好,但卻「必得飽食」(11a)。而那些好高騖遠、投機取巧,一心想站對風口、彎道超車的人,都是「追隨虛浮的」(11b),雖然可能快速致富、一夕成名,但結果「卻是無知」(11b),必然會淪為名利的奴隸。因此,正當的工作不會卑賤,追隨虛浮的人才會卑賤。

o「惡人想得壞人的網羅;義人的根得以結實」(12),可譯為「惡人想得壞人的獵物;義人的根結出果實」(和合本修訂版,英文ESV譯本),這是對第11節的解釋和擴充。惡人「追隨虛浮」的職業,實際上都是奪取其它惡人擄物的「零和遊戲 Zero~sum Game」,並沒有真正創造財富;而「義人的根得以結實」,他「耕種自己田地」的勞動果實是從自己生命的「根」裡發出來的。

o經營家庭的真智慧是既不虛榮、也不自卑(9),找一份踏實穩定的誠實工作(11a),心中有節制(10a),就可以讓自己「在今世自守、公義、敬虔度日」(多二12)。愛好和職業最好能分開,一個對家庭負責的人應該先做該做的事,再做愛做的事。自從亞當墮落以後,人就不應該強求把維持生計的工作和神所賜的天賦硬湊在一起。──《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二10「義人顧惜他牲畜的命,惡人的憐憫也是殘忍。」

    義人為何是設想周到的呢?有部分是因為:就著定義而說,他尊重事物的均衡與適當的關係(而惡人所考慮的卻只有自己);但主要是因為他乃是一個屬於神的人,在神的道路中受教(參,出二十三12;約四11),而他自己也是一個蒙受憐憫的人。除了強調公義在聖經中這一方面重要的意義之外,這一則箴言也證實了希伯來文動詞「認識」溫馨的、個人的素質,這個動詞在頭一行中譯作顧惜——《丁道爾聖經注釋》

         顧惜;字面意思是“認識”(239)。這意味著,即使是那些無法開口說話的畜類,也當顧念其難處,並使其正當的需求得到滿足。神的拯救物件是宇宙萬物(82021)。被造之初,人原是所有被造物的代表,負有治理保護其它被造物的管家使命(128)──《聖經精讀本》

         義人「顧惜」:SH 3045,「認識」、「熟識」。

         ◎ 1210 早期猶太人客店多將這節經文掛在牆上,用以提醒旅客餵養牲口,並讓牲口休息。──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顧惜祂所造的動物。它們不該受的痛苦,是不會被置之不理的(411;太6261029)。律法的教訓包括一些對待低級動物的條例(2345;申254)。人類的仇敵大大加重了人和動物的痛苦。侍奉他的人也會變得殘忍。他們的自私使他們看不到別人的需要。──《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11「耕種自己田地的,必得飽食,追隨虛浮的,卻是無知。」

   「虛浮的人」(AVRV)也可以等於「虛浮的事」(參,呂譯;RSV「沒有價值的追求」)。無論採用哪一種譯法,實質成就的機會是稍縱即逝的(譯作追隨的希伯來字,在此是加強語意的;這個人所缺少的乃是眼光,而不是動力)。這則箴言或許特別適合於現今快速旅行與旅行社包辦旅遊服務的誘惑。這句箴言一個完全對稱的版本,可見於二十八19——《丁道爾聖經注釋》

         「追隨虛浮的,卻是無知」:從事不實際的行業會令人缺糧。──《串珠聖經註釋》

         “追隨虛浮”有想方設法求取容易錢之意。──《啟導本箴言註釋》

         耕種田地的;在征服巴勒斯坦之前,以色列民族過的是遊牧生活。自從入住巴勒斯坦之後,農業就以北部的肥沃耕地為中心,成為維持生計的主業。這裡的土地很誠實,種多少就能收多少,懶惰者不耕種必然會貧窮。耶穌也曾以直接與生活相關的農耕活動為背景,講了很多比喻(6261331)。 虛浮的;意指“無價值的”,這與結出豐碩果實的辛勤勞動形成鮮明對比。 ──《聖經精讀本》

         ◎ 1211 是說「腳踏實地才真正能有收穫」。──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虛浮(reqim)。“虛浮的東西”或“空虛的人”。改善現狀的願望是正確的。但不顧眼前的工作而去尋夢乃是愚蠢的。要盡力做好手頭的工作,獲得日常的飲食,抽出時間去追求其他有價值的目標,並為更高的工作做好準備。──《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12「惡人想得壞人的網羅,義人的根得以結實。」

    第二行的隱喻突然中斷而有所改變,所以有些譯本( RSV)就作了一些猜測的修正。原有的經文,乃是要將邪惡方法之魅惑人的吸引力,與良善靜悄悄的賞賜相對比。但第一行或許是論及審判等候著惡人,而他們卻不知不覺地急忙往那�婼艦h。參一1718——《丁道爾聖經注釋》

         “網羅”指擄物。惡人貪求其它惡人的擄物,好堅固自己的地位。義人卻倚靠自己的正直而得以持久。──《箴言雷氏研讀本》

         上半節可能是說:壞人所渴想的至終叫自己滅亡。──《串珠聖經註釋》

         本節上半意思難明。有的認為“網羅”有“贓物”之意。壞人得到的惡人也想要,貪婪會奪去其命(17~19)。全節似乎在將表面吸引人卻虛幻不可靠的邪惡手段來和誠實良善可得的獎賞對照,戒人勿貪婪。──《啟導本箴言註釋》

         義人的根得以結實;義人志向高遠(633),並以由此而來的喜樂為生命根基,故能自足(412)。他全力以赴地面對現實,但其心靈卻可以超然於一切患難之外。正是屬天的盼望,使這一切成為可能(320)──《聖經精讀本》

         壞人的「網羅」:原文型態是陽性單數,意義是「打獵工具」或「圍城工事」、「要塞」。──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網羅(mas)。本句和該詞的意思均不明確。Mas 有時指圍攻。本節可能指惡人想要得到掠物或保護,但沒有什麼收穫,義人則牢牢紮根並結出果實。──《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13「惡人嘴中的過錯,是自己的網羅,但義人必脫離患難。」

    參馬太福音十二3637。或好或壞,你的言語都使你原形畢露。——《丁道爾聖經注釋》

         「惡人嘴中的過錯是自己的網羅」(13a),必然會被自己的言語所困。用言語陷害別人的人,實際上是陷害自己,弄虛作假是最使人筋疲力盡的事;而用言語傷害另一半的人,實際上是在傷害自己,夫妻吵架是家庭生命的漏失。「凡人所說的閒話,當審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來;因為要憑你的話定你為義,也要憑你的話定你有罪」(太十二36~37)。但好好說話的人,無論家庭遇到什麼樣的難處,最終都能走出來,所以「義人必脫離患難」(13b)──《聖經綜合解讀》

         ◎ 1213~14 意義是「人的努力與結果是有對應關係的」。──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惡人陷入自己的謊言而不能自拔。義人雖因仇敵的攻擊而陷入困境,但他的誠實和掌管的大能會使他走出困境(見詩373940;彼後29)──《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13~1413~14節通過「嘴」(13)和「口」(14)這兩個關鍵字,組成一對平行句,成為1~12節的總結。──《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二14「人因口所結的果子,必飽得美福,人手所作的,必為自己的報應。」

    言語可以像行為一樣帶來實質的回報,因為它們建立關係,並栽植觀念(見分題研究:「言語」及附屬部分{\LinkToBook:TopicID=128,Name=言語},原書第45~48)——《丁道爾聖經注釋》

         言語能結果子,行為也一樣。──《箴言雷氏研讀本》

         人「口所結的果子」(14a)和「人手所做的」(14b)密不可分、互相影響,是一個家庭能否興旺的兩個關鍵。建造家庭的真智慧是管好夫妻雙方的「口」和「手」,人若用榮神益人的話語和殷勤誠實的工作來建造家庭,結果「必飽得美福」(14a)──《聖經綜合解讀》

         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建造家庭要管好「口」和「手」,建造社會也要管好「口」和「手」。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個不知感恩的時代:過去,人們尊重那些發明者、創造者和勞動者,現在,人們卻推崇那些抱怨者、控告者和索取者;因為發明創造很困難,而通過指責來獲得自負感卻很容易。但人若不肯用「手」付代價,就沒有資格用「口」指責。今天,許多人不再數算恩典,而是數算未滿足的願望;他們認為自己有權向任何東西伸「手」,並且憤慨地用「口」抱怨自己沒有拿到更多。這樣的「口」和「手」也會結出相應的果子,「必為自己的報應」(14b)──《聖經綜合解讀》

  口所結的果子。義人因自己的美言和雙手的勞動而得到報酬。

  報應。是使這些回報轉過來祝福義人(見伯110;賽310)──《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15「愚妄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為正直,惟智慧人肯聽人的勸教。」

         “聽”。以順從為目標去聽。──《箴言雷氏研讀本》

         人具有客觀地評價自己的能力,當人在客觀道理面前,反思自己並坦率承認過犯時,人格就會更上一層樓。相反,以帶有偏見的狹隘眼光,對待每一件事的人,就會成為井底之蛙。 ──《聖經精讀本》

         「愚妄人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為正直」(15a),沒有什麼美德是他們所不具備的,也沒有什麼錯誤是他們所能避免的。如果想說服「愚妄人」,不能訴諸理性,只能訴諸利益,結果愚妄就成了「愚妄人」給自己挖的坑。一個永遠正確的人,一定是個「愚妄人」。而在所有的「愚妄人」中,最可悲的是權力大的人,其次是教育程度高的人,因為他們往往到最後才意識到自己的「愚妄」。人若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乃是雙倍的無知;人若拒絕承認自己的傲慢,乃是雙倍的傲慢。──《聖經綜合解讀》

         一個人要知道自己愚昧,首先要有足夠的智慧;一個人要「肯聽人的勸教」(15b),首先要成為「智慧人」(15b)。因為「愚妄人」(15a)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結果變得越來越蠢,「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太十三12);「惟智慧人肯聽人的勸教」(15b),因此變得更有智慧,「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太十三12)。這個悖論表明,真智慧並不是從人的肉體裡出來的,「各樣美善的恩賜和各樣全備的賞賜都是從上頭來的」(雅一17;三17)──《聖經綜合解讀》

         「勸教」:「商議」、「勸告」。──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見箴3713101412162212──《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15~2815~28節是第二個單元,主題是言語和行為,結構是:

1.引言(15)

2.言語的平衡(16~23)

3.言行的合一(24~27)

4.總結(28)──《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二16「愚妄人的惱怒立時顯露,通達人能忍辱藏羞。」

         愚妄人被激怒便生氣,精明人卻不理會別人的侮辱。──《箴言雷氏研讀本》

         「通達人」:指精明人。──《串珠聖經註釋》

         彼得在陳述基督徒當具備的品性之後(彼後15~7),說到沒有這幾樣的人是瞎眼之人,不能高瞻遠矚(彼後19)。立時發怒的人,就是這樣的瞎子。他對將來之事尚未深思熟慮,就衝動地作出一些事情,使事態越發惡劣。不僅發怒時需 要忍耐,凡事都須忍耐。聖經在多處強調忍耐的重要性(815)──《聖經精讀本》

         「忍辱藏羞」:「遮蓋羞辱」。──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愚妄人沒有培養起自製的能力。如果他受到侮辱或輕視,就馬上會生氣。通達人知道這樣做會加深矛盾,所以他要等到先冷靜下來再糾正錯誤。或者他完全不予理會(見箴20222429;太539;路635)──《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16~1716~17節是一對平行句,模式是「反~~~反」,談論言語節制與誠實的平衡。

o「節制」(加五23)是「聖靈所結的果子」(加五22),「惱怒」(16a)是肉體被肉體惹動的結果。「愚妄人」體貼肉體,總想征服世界,卻不想征服自己,所以放縱情緒、言語急躁,「惱怒立時顯露」(16a),越說越暴露驕傲和無知(23)。真智慧是不放縱肉體,所以言語收斂,「通達人能忍辱藏羞」(16b)、謙卑節制(23a)

o真智慧是在言語的節制與誠實之間保持平衡。「通達人」若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就應當「忍辱藏羞」;但若為了別人的好處,卻應當「說出真話」(17a),不可「作假見證」(17b)。這樣的言語乃是內心的外露,只有內心「公義」(17a)的人,才能「說出真話」;一個內心「詭詐」(17b)的人,總是習慣性地「作假見證」。──《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二16~231623節首尾呼應,16~17節和22~23節交錯對稱,把16~23節組成一個子單元,用「口」(1922)、「舌」(1819)、「心」(2023)把各個平行句聯繫在一起,主題是言語的平衡,包括:

3.節制與誠實之間的平衡(16~17)

4.安慰人與說真話之間的平衡(18~19)

5.利人與利己之間的平衡(20~21)

6.誠實與節制之間的平衡(22~23)──《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二17「說出真話的,顯明公義;作假見證的,顯出詭詐。」

         “顯明公義”。更可作:聲明什麼是真確的事。──《箴言雷氏研讀本》

  可能指說真話的習慣,即說真話像呼吸一樣自然。具有這種品格的人是受正確的原則所支配。所以基督徒要毫不猶豫地遵守法庭的誓言。

  反之,慣於撒謊的人即使發了誓也不講真話。不說真話,或把真話歪曲為如同謊言的人,很快就會使有敏銳觀察力的人不再相信他的話(見箴14525)──《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18「說話浮躁的,如刀刺人,智慧人的舌頭,卻為醫人的良藥。」

         「說話浮躁的,如刀刺人」(18a),輕率魯莽的言語能像刀子一樣打擊人、傷害人,傷痕深入在心。沉默未必是智慧的標誌,但胡亂開口永遠是愚昧的招牌。口舌是人身上最危險的器官,「心直口快」、「爭辯真理」、「用愛心說誠實話」(弗四15),都不能成為我們放縱口舌的藉口。「智慧人的舌頭卻為醫人的良藥」(18b),不是為了自己的名利,而是為了別人的好處、成為「醫人的良藥」;不是為了贏得爭論,而是為了安慰鼓勵、造就引導、使人和睦。──《聖經綜合解讀》

         「說話浮躁」:SH 9811,「輕率地或是不經思索地說出」。──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這個比喻在原文中特別生動。刀刃又稱為刀“口”。急噪的話語會傷朋友的心,造成巨大的痛苦和悲傷。不智的言辭往往會刺傷處於悲痛和苦難之中的柔嫩的心。但智慧的人知道應該說什麼話來安慰悲傷的人,平息人的怒氣,使灰心的人振作起來(見箴1011)──《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18~1918~19節是一對平行句,模式是「反~~~反」,談論用言語安慰人與說真話之間的平衡。──《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二19「口吐真言,永遠堅立;舌說謊話,只存片時。」

    惟有真理永存──並且惟有真實之人永存。參十九5,與該處的註釋{\LinkToBook:TopicID=378,Name=假見證(十九5}——《丁道爾聖經注釋》

         真智慧是在安慰人與說真話之間保持平衡。「醫人的良藥」並不是用好話來迎合人,也不是用「舌說謊話」(19b)來暫時糊弄人。真誠的話並不會傷人,誠實才能帶來長久的安慰和造就功效,因為「口吐真言,永遠堅立;舌說謊話,只存片時」(19)──《聖經綜合解讀》

         「真言」原文是「真實、忠實」。律法在要求「愛人如己」(利十九18)之前,首先要求「總要指摘你的鄰舍,免得因他擔罪」(利十九17)。因此,我們如果想幫助人,就告訴他們「真言」;如果只想對自己有利,就說別人想聽的。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個虛偽的時代,人本主義教育的結果,使「真言」逐漸不被社會接納,甚至被當作仇恨言論(Hate Speech),但卻「永遠堅立」;而所有「政治正確」的謊話,卻「只存片時」,因為世代一變,「政治正確」的標準必然會變。──《聖經綜合解讀》

         「只存片時」:原文是「閃爍」。──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 1219 意思是「誠實為最上策」

  只存片時。原文是“眨眼之間”。邪惡的統治只存片時。的真理是無法推翻的。就是人間的真理也能無畏地經受一切的調查。但謊言即使不是在今生,也會在將來的審判中很快被發現和揭露。連是撒但的騙局,也要在一千年結束的時候完全暴露在宇宙面前(201~10)──《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20「圖謀惡事的,心存詭詐,勸人和睦的,便得喜樂。」

    喜樂取代了詭詐,是出人意表的;這則箴言前後兩半所說明的要點是:我們為別人所追求的事物,以及我們追求它的方式,都在我們的氣質上留下痕跡。和睦(和合、思高、現中、AVRV)包括一般性之「社會福利」(呂譯)的觀念在內──為別人籌畫這件事,我們自己也享受它的副產品。——《丁道爾聖經注釋》

  圖謀(charash)KJV版是“設想”。

 

【箴十二20~2120~21節是一對平行句,模式是「反~~~反」,談論言語利人與利己之間的平衡。──《聖經綜合解讀》

         「圖謀惡事的」(20a)人,一心想給別人製造痛苦,所以「心存詭詐」(20a)。而一個人心裡充滿「詭詐」的結果,是使他們的心「充滿麻煩」(21b英文ESV譯本),所以「滿受禍患」(21b),害人者反害己。──《聖經綜合解讀》

         「勸人和睦的」(20b)人,一心要幫別人得著喜樂,結果自己的心裡也充滿了「喜樂」(20b)。而「喜樂的心乃是良藥」(十七22),所以他們「沒有疾病」(21a英文ESV譯本)、「不遭災害」(21a),利人者終利己。──《聖經綜合解讀》

         真智慧是在言語的利人與利己之間保持平衡。「勸人和睦」並不是有效的政治手段,相反,許多精於權術的人都是「圖謀惡事」,靠著煽動一群人反對另外一群人而掌握權力,又通過嚇唬一群人懼怕另外一群人而鞏固政權。真智慧是堅信神在一切之上掌權,所以害人者必害己。因此,只有敬畏神的人,才有可能在世界的引誘和逼迫中堅持不「圖謀惡事」,而是單單「勸人和睦」,憑信心盼望利人者終利己。──《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二21「義人不遭災害,惡人滿受禍患。」

    用來指(和合、呂譯、AVRV;參,詩九十一10)的動詞,所暗示的是奉差遣或被允許。這個定律精確的含義,乃是約伯的安慰者唯一的憑藉;但正確地應用,它乃是一個有激勵作用的真理,對保羅(羅八28;連同3637)與約瑟(創五十20)而言都是有效的──在亨通時是廉價的,在苦難中卻是難能可貴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義人不遭災害;這不是說義人不會遭遇患難,而是指他不會遭受罪所帶來的神之震怒,即災禍。神之所以允許患難臨到義人,其目的並不在於是苦難本身,乃是為了通過試煉使信仰成熟,賜給他更大的祝福。 ──《聖經精讀本》

  義人不遭災害。可能指由於的介入,臨到義人的災害變成了福氣(見羅828)

  禍患(ra)。常譯為“邪惡”。指罪惡或災難。參王上116;詩1415。本節顯然指災難。──《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22「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行事誠實的,為他所喜悅。」

         「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22a),在神面前沒有白謊、黑謊之分;謊言就是謊言,所謂善意、謙虛的謊言,都是自欺欺人,「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太五37)──《聖經綜合解讀》

  參箴10313212191351613177;雅356;啟2215。見箴6171217注釋。──《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22~2322~23節是一對平行句,模式是「反~~~反」,談論言語誠實與節制之間的平衡。──《聖經綜合解讀》

         22節和17節交錯對稱、首尾呼應,都是談論言語的誠實:

oA. 「說出真話的,顯明公義」(17a)

o B. 「作假見證的,顯出詭詐」(17b)

o B1. 「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22a)

oA1.「行事誠實的,為祂所喜悅」(22b)──《聖經綜合解讀》

         2316節也交錯對稱、首尾呼應,都是談論言語的節制:

oA. 「愚妄人的惱怒立時顯露」(16a)

o B. 「通達人能忍辱藏羞」(16b)

o B1. 「通達人隱藏知識」(23a)

oA1.「愚昧人的心彰顯愚昧」(23b)──《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二23「通達人隱藏知識,愚昧人的心彰顯愚昧。」

    最後一個字有著額外的力量。單純的對比乃是在於能不能保持靜默;但愚昧人除了洩露他的祕密之外,還會使他自己原形畢露。——《丁道爾聖經注釋》

         精明人是謹慎和收斂的,愚昧人卻莽撞,顯出自己的無知。──《箴言雷氏研讀本》

         通達人隱藏知識與智謀的原由是;①為了不致於輕率;②為了恰逢其時地運用;③為了不向人誇耀,並在神面前保持謙卑的態度。 ──《聖經精讀本》

         「通達人」(23a)應當虛心謹慎、「隱藏知識」(23a)。「知識」是一種判斷力,並不是用來驕傲炫耀的,所以法國哲學家、科學家帕斯卡說:「我們必須將思想保密,用它來判斷一切,但言談如常人」(《思想錄》)。但虛心並不是故作謙卑,而是「行事誠實」(22b),「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論語·為政》),不必自誇,也不必虛偽地「說謊言」(22a)。心裡沒有愚昧,言語才不會「彰顯愚昧」(23b);冒失開口,只不過讓人能確認自己是個愚昧人。──《聖經綜合解讀》

         真智慧是在言語的誠實與節制之間保持平衡。「通達人」若是為了自己的榮耀,就應當「隱藏知識」;若是為了別人的好處,卻應當「行事誠實」,不可「說謊言」。但言語乃是內心的外露,只有內心尋求神「喜悅」的人,才能「行事誠實」;一個內心「愚昧」的人,總是習慣性地「說謊言」。──《聖經綜合解讀》

  聰明人絕不會欺騙別人。但他謙虛又謹慎。愚昧人既無智慧,又不謙虛,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見箴12161316152)──《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24「殷勤人的手必掌權,懶惰的人必服苦。」

    (和合、呂譯、AV),或更好是譯作「強迫勞力」(RSV),乃是所羅門太過熟悉以致極有資格去講論的一個論題。關於勤勞的賞賜,他所說的比他所能推斷的更為真實,見列王紀上十一28及下。——《丁道爾聖經注釋》

         「服苦」:做苦工(參士130 33)──《串珠聖經註釋》

         「服苦」:「奴工隊」、「被迫服勞役的」。

         ◎ 1224 好像適得其反,努力的有權可以指揮他人,想懶惰的卻要被迫服勞役。──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懶惰帶來的不是所希望的快樂,而是貧窮和痛苦。殷勤的人聰明地利用自己的時間。他們肯定會超過懶惰的人。──《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24~272427節首尾呼應,把24~27節組成一個子單元,主題是言行的合一。謹慎的言語和殷勤的工作從來都是不可分割的。──《聖經綜合解讀》

         2427節交錯對稱,對比殷勤和懶惰:

oA. 「殷勤人的手必掌權」(24a)

o B. 「懶惰的人必服苦」(24b),事與願違;

o B1. 「懶惰的人不烤打獵所得的」(27a),半途而廢;

oA1.「殷勤的人卻得寶貴的財物」(27b)

o「殷勤人的手必掌權;懶惰的人必服苦」,這是屬靈的規律。過去,「殷勤人」的成就會被認為是鼓舞,而不是「懶惰的人」的委屈;但在人本主義的教育下,「懶惰的人」不再懊悔和檢討自己的失敗,而是嫉妒和怨恨「殷勤人」的成就,因為「懶惰的人」都很願意相信自己的問題是由「殷勤人」造成的。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個懶惰人掌權的時代,從來沒有一個世代能像今天一樣,把「懶惰」描繪成受害,把特權美化成平權(Affirmative);而年輕人之所以對這些觀念情有獨鍾,只是因為它們流行。真智慧是相信神在一切之上掌權,所以不管愚昧人發明出多少虛浮的理念,都堅信「殷勤人的手必掌權;懶惰的人必服苦」。

o一個言語有智慧的人,工作也是殷勤的;一個信靠神的人,絕對不是懶惰的。人的知行若不能合一,就不是真智慧,更不是真屬靈。神百姓的工作並沒有聖俗之分,作基督的見證並不等於作全職傳道人(徒一8)。人若沒有神清楚的呼召,就應當殷勤工作,不要「什麼工都不做,反倒專管閒事」(帖後三11),而「要安靜做工,吃自己的飯」(帖後三12)──《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二25「人心憂慮,屈而不伸,一句良言,使心歡樂。」

    與其譯作「沈重」(AVRV),不如譯作憂慮(和合、現中)或「罣慮」(呂譯),這個字表明了希伯來文正常的含義;參約書亞記二十二24一句良言的含義比好消息更廣,後者雖能除掉憂慮的原因,卻不是時常都有可能得到的;一句良言卻能鼓勵人面對憂慮。參十八14——《丁道爾聖經注釋》

         “屈而不伸”。使他意氣消沉。──《箴言雷氏研讀本》

         「屈而不伸」:消沈憂鬱。──《串珠聖經註釋》

         「屈而不伸」:「消沉」。──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憂慮的心無法感受基督所承諾的平安。憂慮就是對缺乏信心(見詩371~11;太634;彼前57)。希望和鼓勵的話,以及勸人信靠的應許,能大大地減輕人的重擔(見賽3534)──《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25~262526節交錯對稱,對比良言和惡語:

oA. 「人心憂慮,屈而不伸」(25a)

o B. 「一句良言,使心歡樂」(25b)

o B1. 「義人引導他的鄰舍」(26a)

oA1.「惡人的道叫人失迷」(26b)

o言語的力量超乎人的想像。「人心憂慮,屈而不伸」(25a),而「一句良言」(25b),就能「使心歡樂」(25b)。義人的良言不但能叫人歡樂,而且「引導他的鄰舍」(26a);而惡人的惡語不但叫人憂愁,並且所指的道會「叫人失迷」(26b)

o真智慧是只說「良言」,也不被「惡人的道」欺騙。末世的信徒生活在一個看重言辭的時代。政客最大的本事,就是經常犯錯,但卻從不被人懷疑。他們總有辦法讓追隨者相信屢屢被證偽的話,使「惡人的道」聽起來不但非常靠譜、而且鼓舞人心。他們通過承諾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當選,又因為人的善忘而連任。他們總有本事讓人相信自己的預言,又有本事解釋為什麼預言沒有實現。因為「惡人的道」都體貼人的肉體、符合人的本性,所以愚昧人都願意放棄財產和自由,交換花言巧語的承諾。假先知也是如此,只要他們的一百個謊言中有一件是真的,愚昧人就願意相信他所有的謊言;而其他人在無數真話中有一句錯誤,人們就不再信任他。因為人的好奇心總是渴望趨吉避凶,所以很容易拜倒在自稱能洩露天機的人腳下。良言和惡語都是從心而出,「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太十二34~35)。良言和惡語也都是被心接受,有什麼樣的內心,就愛聽什麼樣的話語:「行惡的,留心聽奸詐之言;說謊的,側耳聽邪惡之語」(十七4)。因此,真智慧是「心意更新而變化」(羅十二2),才能既說合宜的「良言」,又不被「惡人的道」誘惑。──《聖經綜合解讀》

 

【箴十二26「義人引導他的鄰舍,惡人的道叫人失迷。」

    各種譯本在第一行有極大的差異,AV 的譯法(「義人比他的鄰舍更為傑出」)雖有可能,但不大像;RSV 的修正太過自由了;和合本(義人引導他的鄰舍)所採用的是最有可能的動詞(探查、進行勘查:參,申一33;傳七25)RV 的譯法也類似,卻插入了一個介系詞。德里慈重新標註鄰舍的母音,讀作「草場」(參,呂譯註)。然而,照著字面來翻譯也並非沒有意義的:「對他的密友進行偵察」(希伯來文me{re{a`,像在十九7;士十五2一樣)。那就是說:他並不是冒冒失失跳入友誼之中,也不為了任何一個人而放棄他的道德判斷。第二行清楚說明瞭必須這樣偵察的原因。——《丁道爾聖經注釋》

         更可作:義人調查他的鄰舍,惡人的路卻使他們失迷。為了謹慎地選擇朋友,調查是有需要的,因為不敬虔之人的路引領人進入錯謬之中。──《箴言雷氏研讀本》

         「引導」他的鄰舍:「搜尋」、「搜察」。「引導他的鄰舍」應該翻譯為「尋找他的密友」或「慎選他的密友」。

         「叫人失迷」:「使自己迷失」。──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本節原文的含義不很明確。前半句可譯為“義人尋找自己的朋友”,或“義人找出自己的草地”。後半句的意思很清楚。惡人的道黑暗而佈滿騙局。他自己也要毀滅,根本無法引導別人走正路(見太1514)──《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27「懶惰的人不烤打獵所得的,殷勤的人卻得寶貴的財物。」

    譯作(和合、AVRV),乃是根據猶太人的傳統,以及亞拉伯文與亞蘭文字根意義(「燒焦」)所作的推斷;根據另一個亞拉伯文字根所作的另一個推斷是「不開始他的追尋」〔AVRV 的「他打獵所得之物」(參,呂譯)這個詞語在希伯來文只是一個字〕。RSV 根據七十士譯本,使用動詞「捕捉」。在每一種譯法中,無論是譯作沒有完工者,或是沒有開工者,懶惰的人都坐失良機。

和合、呂譯、AV 的第二行(殷勤的人,卻得寶貴的財物)形成了顯著的對比,但卻把兩個希伯來字的位置對調(參,呂譯註;原有之希伯來文讀作:「但寶貴之人的財物乃是勤勞」)。和合本所採用的這個假設,就像為這不尋常的一行所提出之任何假設一樣,更改不大而有所幫助。另一個沒有涉及改變之替代的讀法為:「但一個人的稀世奇珍乃是一個勤勞的人」(BertholetEwald,為托伊所引用),這譯法是容易理解的,但卻是不適切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下半節更可作:但一個人寶貴的財產就是勤奮。──《箴言雷氏研讀本》

         上半節指懶惰人連獵得的動物也懶得烤來吃,不能享受所得的。──《串珠聖經註釋》

         《箴言》有許多地方講到懶惰人。本節說這種懶人連放在眼前的食物都懶得送進口裡(十九24)──《啟導本箴言註釋》

         “打獵”也可以解釋成“烤”。對前半節,可作以下兩種解釋;①懶惰人不願負上打獵的代價;②懶惰的人即便打著了獵物,也不願烤獵物吃。懶惰到極點的時候,甚至會回避與生計有關的事情。 ──《聖經精讀本》

         「殷勤的人卻得寶貴的財物」:也可能譯為「殷勤是人寶貴的財物」。── 蔡哲民等《箴言研經資料》

  不清楚究竟指懶人不去拿他追捕的獵物,還是不願意烤自己所捕獲的獵物。也不清楚後半句的財物是指殷勤,還是殷勤的結果,還是殷勤的人本身。本節含所有上述的意思,所以都是對的。──《SDA聖經注釋》

 

【箴十二28「在公義的道上有生命,其路之中並無死亡。」

    第一行雖然令人對這則箴言的要點不容置疑,第二行原來的希伯來文卻難以翻譯。下面的兩個提議(不像 RSV),不需要改變子音的經文:

  (a)「而她的路程乃是不死!」(BDB p.667as. v.na{t[i^b[參,同書,p.39as. v.~al b. c.)

  (b)「但()一條路,(乃是)引到(~el)死亡之途」〔馬廷(W. J. Martin),口頭講授〕。

  其中的第二種譯法乃是比較流暢的結構,也適合一般之對比的模式。但第一種譯法比較接近現有的經文(參,和合本,其路之中,並無死亡),而且又從烏加列文得到新的支持58——《丁道爾聖經注釋》

         本節暗指義人的不朽。──《箴言雷氏研讀本》

         「其路之中,並無死亡」:或作「那惡的道路引致死亡」。──《串珠聖經註釋》

         本節可譯為“公義的道路有生命,道上沒有死亡”。三17~18說,智慧的路全是平安,對尋求的人來說,智慧是他的生命樹。──《啟導本箴言註釋》

         本節是第二個單元(15~28)、也是本章的總結。──《聖經綜合解讀》

         「在公義的道上有生命」(28a),所以選擇「公義」,就是選擇「生命」。人若「在公義的道上」,很快就能知道自己有生命(約壹五13);但人若沒有「在公義的道上」,可能要到這條道路的盡頭,才能發現原來通往死亡。──《聖經綜合解讀》

         本章從言語和家庭(4~7)、工作和家庭(8~12)、言語的平衡(16~23)、言行的合一(24~27)四個方面,比較了智慧和愚昧、義人和惡人的言行,目的都是為了讓神的百姓能明智地選擇「生命」,因為「其路之中並無死亡」(28b)──《聖經綜合解讀》

  今日和所羅門說這句話的時候一樣,和以色列在基利心山和以巴路山面臨選擇的時候也一樣,選擇聖潔的道路就是選擇生命之路(見申27283015~20;太1917)──《SDA聖經注釋》

 

【思想問題(12)

1 「虛浮」一詞(11),有譯本作「彩虹」,意即不切實際的幻想。作者是否在此主張「實務主義」呢?參24 27節。

2 人想要致富,有什麽途徑?參9 11 24 27節。

3 有人說:「追求學問並無捷徑」。這個道理與本章1節的教訓是否符合?

4 使徒保羅在加拉太書中指出「節制」(522)是屬靈果子的一方面。你認為「自我節制」(16)是否說話技巧的一種呢?

5 你怎樣判斷誰是「義人」,誰是「惡人」呢?參7 19節; 耶197~8

6 真誠的話會傷及別人,但義人卻又不能說詭詐的話,該怎辦?參25節; 賽504; 弗415

──《串珠聖經註釋》

 



跟著我們: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