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下 11
歷代志下第十一章短篇信息
目錄:
歷代志下第十一章精華(漆立平)
神鑒察人作的是甚麼(十一至十二章)(王國顯)
聽命順命、蒙恩蒙福(11章1至23節)(香港讀經會)
王國的分裂(十1~十一23)(台北靈糧堂)
南北國的區別(十一章1~23節)(台北基督之家)
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代下11:13-17)(高銘謙)
歷代志下第十一章精華(漆立平)
第十一章要義
二、先知示瑪雅呼籲猶大的以色列人不要出戰(1-4)
羅波安回到耶路撒冷後,招聚了猶大家(支派)和便雅憫家(支派)的戰士,共十八萬人,要與北面的以色列人爭戰,把國奪回。
神差遣神人(先知)示瑪雅,去告訴羅波安和猶大、便雅憫的以色列人:
「耶和華如此說:你們不可上去與你們的弟兄爭戰,各歸各家去吧!因為這事出於我。」眾人就聽從耶和華的話歸回,不去與耶羅波安爭戰。
羅波安無可奈何,這場內戰就因而消弭了。這�堭狴鳦囿漱l民與百姓:子民要以順從神為本。
三、羅波安修築猶大國的諸城堅固國防(5-12)
羅波安受到此次的教訓,他就專心國政,好好建設堅固治下的各城,並且做許多有益為民著想的事,因此逐漸得著兩支派的民心。
四、祭司與利未人都來投歸羅波安的猶大國(13-17)
北國以色列的耶羅波安,為了穩住人心,他怕以色列百姓敬愛耶和華神,而常去耶路撒冷獻祭、過節、參加聖會、和還願,他就在伯特利和但,分別建了兩個金牛犢的殿,叫百姓不要去耶路撒冷敬拜,引誘百姓效法列邦事奉偶像。同時也不准祭司和利未人盡職事奉耶和華神。這就是「尼八兒子耶羅波安所犯的大罪」。
許多不願隨從耶羅波安犯大罪的人,祭司、利未人就從四方來到猶大,歸順羅波安,他們寧可撇下他們的土地和產業,而要去猶大和耶路撒冷事奉耶和華 神。因此
「以色列各支派中,凡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都隨從利未人,來到耶路撒冷祭祀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
「這樣,就堅固猶大國,使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強盛三年,因為他們三年遵行大衛和所羅門的道。」
五、羅波安盡心安置家室(18-23)
羅波安因國事安定,他也得以妥善安置他的妻妾,好好效法他的祖父大衛,教育他的兒女。他雖不像所羅門放縱情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他也還是大受影響,娶了十八個妻,立六十個妾,並且也為他的兒子多尋妻子。(18-23)
── 漆立平《歷代志下精華》
神鑒察人作的是甚麼(十一至十二章)(王國顯)
我們讀歷代志的時候,必需要掌握著那一條路,就是當所羅門獻殿以後,神向他顯現給他說的那一番話。神是信實的神,祂在人中間要尋找得著祂所要尋找的。但是,祂也是非常忠實在祂自己說過的話,就是原則上在祂面前尋求祂的,祂必定紀念他們。人在神面前背棄祂,神一定管教他們,神的管教乃是要把走迷的人重新返回該走的路。這樣的一個事實是慣穿在整本歷代志裡。
歷代志很明顯的給我們看到是神作工的次序,我們看歷代志裡所記載的,我們是非常留意神怎麼對在地上所發生的事情所下的結論。我們上一次特別題到,如果你要看所羅門他所作的一切,他所說的一切,他文字上所留下來的一切,都是很偉大的,都是很有智慧的,也可以說是很有見地的;但是,神給我們看到,神是怎麼看所羅門的,神不是看他作了多少大事。如果,神要看人作了大事,所羅門為神作的的確已經是非常棒的,沒有多少人能和他相比;因為,他為神建造了聖殿,這是非常不得了的一件事。所以,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所羅門,你都看到所羅門是走在前頭的人。
但神怎麼看他呢?神沒有給他很多批評的話;但是,神在歷代志裡,指出所羅門所帶出的結果。甚麼結果呢?以色列國分裂了,換句話說,神的見證分裂了,說的嚴肅一點,神的見證破碎了。誰造成這個結果呢?所羅門,雖然事情的發生是在羅波安的日子。但是,那個原因是從所羅門開始的,並且也是因著所羅門,在神面前背棄了神的約而引出來的結果。我們感謝神!在歷代志裡神把祂怎麼來看地上的事的根據,或著說那一個原則,向我們解開了。我們今天也要學習這一個。我們不是看那個工作範圍有多大,在人眼前成功到了一個甚麼高的地步,我們所要留意的,是神的旨意有沒有給打岔,是神的計畫有沒有被阻擋,神要作的事情有沒有給損害。我們感謝神!祂是按祂自己的話來顯明祂手中的工作。
神看重的是裡面的實際
所羅門過去了,他的兒子羅波安接上來,羅波安這一位王;當然,他是承擔了以色列分裂的眼見的責任。但是呢,神很清楚的給他知道,以色列的見證應當是一個。但是,現在分裂成了兩個,兩個就是分開了,就不能說是神的見證了。因為,不是神起初要作的,羅波安在南北兩個國家分開以後,他也曾召聚猶大人,要準備把十個支派的人或十個支派的地都要拿回來;所以,從十一章開始,我們就看到南北國分裂以後,羅波安這邊的反應。第一節那裡就開始這樣說:「羅波安來到耶路撒冷,招聚猶大家和便雅憫家,共十八萬人,都是挑選的戰士,要與以色列人爭戰,好將國奪回再歸自己。」弟兄姊妹我們看,中文聖經在這裡繙出來說:「歸他自己」,那是很準確的。那是說出了他這整個大動作的動機,不是為著神的見證,乃是為著他的自己,
神留下便雅憫支派給猶大
我們先撇開這個不管,我們要留意神在猶大人當中,神作了一件甚麼事。當羅波安在召聚猶大國的勇士的時候,我們看到在猶大國裡只有猶大支派和便雅憫支派,這個是神老早宣告的。祂藉著先知跟耶羅波安說話的時候已經指出了,祂說我把十個支派給你,我只留下一個支派給猶大;所以,南邊的猶大這一個國,實際上是兩個支派和少數的以色列人。我們注意這一件事情,神把哪一個支派留給猶大呢?便雅憫,為甚麼神把便雅憫支派留給猶大呢?西緬支派還在猶大的南方,神為甚麼不把西緬支派也留下來,卻是把便雅憫留下來呢?當然,如果我們要看這一點,這也許有很多複雜的事情在那裡。我們不把他弄的很複雜,我們只是把一兩個比較明顯的點點一下。
神沒有把西緬支派給猶大,那是應驗西緬支派所接受的咒詛,那是雅各所宣告的;因為,他們在世間殺人的那件事情太過份了。所以,他們雖然按著神的選召來說,他們是可以在以色列地承受產業的;但是,那個咒詛是說出西緬支派必要分散在以色列的弟兄們的中間。那個意思就是說他們是沒有條件去承受產業的。他們這個支派只能暫居在其他支派的產業裡。當然,接受這個咒詛的還有利未,利未因著在拜金牛犢的那件事上,他站在神的一邊,神就把他們選召出來歸於神。所以,他們也不承受地業,在那個咒詛的內容上面來說,一點都沒有減少,但在形式上就有點改變了。西緬支派就形式和內容都沒有改變。所以,雖然西緬是在猶大的南方,按地理來說,他是應該歸於猶大的,但神沒有把西緬支派給猶大,神只是把便雅憫支派給猶大。
留下便雅憫支派的可能原因
那便雅憫支派憑甚麼給神選中,歸於猶大人呢?按人來看,便雅憫支派在那個日子並不能說是很強的一個支派。弟兄姊妹讀士師記的時候,你曉得這個支派差一點都給消滅掉了。所以,你看到便雅憫支派的時候,你留意後來數點民數,雅憫支派是很少人的一個支派,這和士師記所發生的事件是有點關聯,當他們進入迦南以後,他們分產業,神說你們拈鬮來分。但是,當中有一個條例在那裡,人數多的就多分給他們,人少的就少分給他們。便雅憫是人數少的支派。所以,他們分到的地業也是很小的。現在,你就看到了,神留給猶大的是一個地又小人又少的支派。
你說神為甚麼不留下一個大一點的支派給猶大呢?因為,十二個支派裡,兩個支派只是六分一,或者說是五比一,用支派來算是五比一,用土地的面積或者人口的數字來說,也許連五比一也沒有。但是,神為甚麼作這樣的一件事呢?神從來沒有告訴我們說,為甚麼把便雅憫支派留下給猶大;不過,我們可以稍微這樣猜想一下,雖然這個猜想不能說是一定是準確,但是確實有一個可以接受的原則在那裡,我們簡單的來說,不錯,便雅憫在猶大的支派在排行上面是最小的,他不是老幾,他是老十二,最小的兒子,那人數上也是少,那土地的面積也是比較小,神把這個給猶大,為甚麼呢?
當然,弟兄姊妹首先你就想到一件事情,那是耶路撒冷的問題。因為,耶路撒冷是在便雅憫的地中,我們常常有個錯覺,以為耶路撒冷是猶大支派的地方。耶路撒冷不是猶大的地業,它是便雅憫的地業,雖然是很貼近猶大,就是說在猶大的邊界上,但是它不是猶大的地業。所以,神把便雅憫給猶大留下,肯定這個是其中一個原因。因為,神不單是選中猶大作以色列那個為首的支派,祂也選召了大衛作為承接以色列寶座的那一個家族,同時神也揀選了耶路撒冷為祂名下的城。所以,從這個關係上面來說,神把便雅憫留下給猶大,我們可以有點領會。
還有另外一個可考慮的,因為從以色列十二個支派的裡,只有這兩個支派產生過作王的人。或者說這兩個是作王的支派,便雅憫支派有個掃羅,猶大支派就有大衛家。當然,這個並不是最重要的,也許有點意思,但是不一定有甚麼作用,但是在我個人的感覺上面來說,我稍微看重了這一個事實。甚麼事實呢?我們瞭解以色列原來是一個,現在分裂成兩個。神的見證在這裡已經受了損害。在這個已經受了損害的局面上,北邊的以色列用人的眼光來看是強大的,南邊的猶大國在人的眼光中看來是比較沒有那麼強大的。不能說她是弱,但她的確是沒有北國那麼強大。弟兄姊妹們,我們要留意,雖然分裂成了兩個國,但是我們很明顯的看到,因著大衛的緣故,神所特別顧念的仍然是猶大,神的見證仍然是擺放在猶大。
學習跟上神見證的功課
為甚麼擺放在猶大呢?那固然因為有大衛的寶座,同時也有聖殿在那裡。再有,這兩個支派在與神的關係上面來說,是比北邊那十個支派要好一點。我們列這樣一個數字來給弟兄姊妹留意,有一位弟兄他作了這樣一個統計,這兩個國家分開了以後,以色列的那邊有好幾個王?十幾個王,這十幾位王沒有一位好王,他給他們的評語都有是壞王。猶大這邊呢,王的數字也不會少太多,平均來說呢,也不能說完全都很好。但這位弟兄作出來的統計,就是在猶大這邊還能找出五位好王,也能找出大約七位不好不壞的王。
然後,其餘的也有幾位壞王。這是他們屬靈的歷史,雖然那個歷史是在以後的日子發生,但在神的監察裡,神老早就看到這個事情是怎麼樣發生的,所以雖然是因為他們背棄神的見證,因此神讓他們分裂。在這個分裂的狀況底下,神的心還是放在猶大,因為有這幾個因素在這裡,如果我們把這幾個因素歸納起來,就會看到有一件非常原則性的事實在這裡。乃是說,神留下便雅憫支派給猶大,是讓人學習一個屬靈的功課,就是脫離眼見,而把注意力放在究竟神的見證在哪裡。
神的見證不一定在那個又大又強的北國,按人來看應當是在北國,但神就讓我們看不是在北國。不在北國在哪裡呢?在南國,你說南國又小又少。它怎麼可以是神的見證呢?但是,不在乎這些外邊的,在乎那個實際的關係。神在那裡顯明祂的紀念,神的見證就是在那裡。我們掌握了這一個點,我們現在來看羅波安作王的時候,神的見證怎麼顯出在猶大。不過我要特別說明這一點,在人的眼見裡,神的見證是分裂了,但是在神的心思和等候裡,以色列仍然是神的見證,神沒有讓這個分裂的形式,來接受一個變成兩個的事實,神仍然看它們是一個。並且,這樣的見證分裂是暫時的,有時間性的。時間到了,這分裂的國要再重新合而為一。弟兄姊妹,我們前不久才讀過撒迦利亞書,弟兄姊妹應當還記得,在末了的日子,神要這個折斷的杖重新聯結起來,就是說到這件事。我們來看,神怎麼在人眼中看為分裂的光景裡面,神仍然看他們是一個。
超越眼見來看神的見證
當羅波安召聚了猶大人要把國奪回來的時候,神就差遣先知示瑪雅去告訴羅波安,第三節,「你去告訴所羅門的兒子猶大王羅波安和住猶大,便雅憫的以色列眾人說,耶和華如此說,你們不可上去與你們的弟兄爭戰,各歸各家去罷。因為,這事出於我。」弟兄姊妹,你現在就看到,神藉著先知和猶大眾人說的話裡,你看到兩件事情:在人的眼見裡,以色列是分裂了。但神告訴猶大人說,你們不要跟弟兄們打仗,誰的弟兄?你們的弟兄。第四節,「耶和華如此說,你們不可上去與你們的弟兄爭戰。」外面的形式是分開了,但是在神面前那個實際呢?神仍然看他們是一個。你們的弟兄,不要去跟你們的弟兄爭戰,各回各家去罷!這是頭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我們要留意甚麼呢?神說這個事情是出於我,雖然按人看來那一個分裂是人的愚昧所造成的,但是神說是我允許的。甚至說的更準確一點,是我主動要作的。不單是我允許這個事情要發生,也是我造成這個事情要發生。我們感謝神!弟兄姊妹們,我們留意到這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立刻就留意了。為甚麼猶大國在神的面前蒙神的紀念是比北國清楚。因為,在這裡你就看到一件事,當神差遣先知這樣告訴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服下來了,他們就各回各家去了,他們就不去和耶羅波安爭戰了。弟兄姊妹們,回應上頭羅波安起兵的那個原因,他要把國奪回歸自己。現在,神說不要動這個干戈;因為,這件事情是我作的。
好,弟兄姊妹們,在這裡一面看到猶大人服神的權柄;另一方面,你也看到,神藉著這樣一件事情,在那裡間接的給猶大一個題醒,要他們思想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如果,神沒有說這個話,人的眼中和心思裡,他們看到這個分裂就是人的問題,就是耶羅波安在那裡攪鬼,他在那裡作了一些工作,把十個支派的人搞反了。按人看來是這個,或者說翻過這邊來,是耶羅波安的政策太糟糕,把十個支派逼走了。在人的眼中看來不是這個就是那個。但神在這裡說,都不是!是我作的。為甚麼神作的?以色列人他們聽見也許不一定有那麼直接的反應,但是猶大人,尤其是羅波安,他聽起來的時候,他裡面該有一些很直接的反應。是神作這件事,神為甚麼作這件事呢?他們就會很自然給帶到兩件事上去回想。這兩件事我們讀歷代志的時候,一般不會指出來的。第一個是申命記,第二個就是剛才我們一開始就在題的,神向所羅門所說的那一番話。
神允許見證分裂叫百姓受光照
現在,以色列分裂了,神說這個事情是祂作的,神為甚麼要作這個事呢?是神自己來破壞自己的見證嗎?是神自己在折毀祂自己所要建造的嗎?當然,神不甘心作這樣的事,但是現在你看見神不能不作這件事。為甚麼呢?因為,祂的子民完全沒有留意神的警告,都跑到與神作對頭那方面去了。所以,神就按著祂從前的宣告來顯明這樣的一個事實。因此,對猶大來說,這雖然不是一個很直接,卻是一個很間接的給他們的一個題醒。
你們要回想,為甚麼神會允許這個事情發生在你們中間。我們感謝神!猶大人當時就停止不跟以色列人打仗了。但是,我們看以後的歷史,猶大跟以色列是不住的在那裡打仗。我們就看到了,羅波安的日子,起初的時候,好了不打了,神不要我們打,我們就不打了;但是,他來打我們的時候該怎麼辦呢?我們要防衛的。所以,你看到接下去猶大在那裡建築了一道防線,你留意這些地點,差不多都是和以色列國邊界靠近的地方,你留意到那裡的記載,完全是為了戰備來建設的。
猶大仍舊站在作神見證的地位上的原因
好了,現在神的記錄轉到另一方面去了,就是從十三節開始的,就說到一個事情在北國那邊發生的;在歷代志裡沒有記載那個原因,但是在列王紀那邊就記載得非常清楚。耶羅波安作王了以後,很快他就忘記了是神要作這件事情;所以,他就想到自己,他說,神的聖殿在猶大,百姓每年都要去猶大過節,大祭司也是在那邊,百姓去多了,感情就傾向了猶大,也許他們就會反過來來對付我。所以,必須把他們和猶大那邊的關係切斷得清清楚楚。人的想法都是這樣;所以,他就造了兩個金牛犢,就說這個就是神,他要北邊十個支派的人去拜這個金牛犢,因為要拜這個金牛犢,他就要另外設立祭司,同時他又拒絕利未支派的人來作耶和華的祭司。
所以,他就不准許利未人在那邊題起耶和華,更不允許他們在那邊來服侍耶和華。結果,就造成一個情形,十個支派裡邊的利未人,都湧回猶大來了。當然,他們這一個遷移是很簡單,是形勢逼著他們不能不逃到南國。所以,弟兄姊妹注意十六節,「以色列各支派中,凡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都隨從利未人,來到耶路撒冷祭祀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那個時候,不單是利未人回來,也有很少數敬畏神的十個支派的人也回來。弟兄姊妹現在看到了,剛才我們題到,在形式上他們分成兩個,但在神的眼中仍然是看南國是神的見證。為甚麼呢?因為除了猶大、便雅憫和利未支派以外,還有少數的其他那幾個支派的人都來了,十個支派的人都來了,我們感謝神!這一個我只是點一下而已。
得勝者的功用顯明神的紀念
但是,我點這一個目的在哪裡呢?弟兄姊妹你注意,當兩個國家分裂了以後,指出猶大的光景是蠻好的,蠻好是因為羅波安王尊重神嗎?因為,上面神說,你不要打你的弟兄,回家去罷!他都聽話了。因為是羅波安王聽話,所以神在猶大這一邊就顯明神的恩待了嗎?當然,不可能是這樣。如果,這個也能成為那個真相的話,我想我剛才題到的那位弟兄不會把羅波安王列在壞王裡的一位。我們就要來看了,猶太人大在分裂了以後,他們在神面前的確是蒙紀念,原因在哪裡?不是羅波安王,是甚麼?是這一批人。弟兄姊妹你留意,所有的祭司利未人都回到耶路撒冷,北邊十個支派敬畏神的人也回到耶路撒冷,弟兄姊妹留意十七節,「這樣」,甚麼「這樣」?就是這些敬畏神的人,都回到猶大這一邊。「這樣,就堅固猶大國,使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強盛三年。」
弟兄姊妹你留意,起初猶大在神面前繼續的蒙數算蒙紀念,不是因為羅波安,而是因為這些心歸向神的人。這些人都沒有名字,這些人用比例來說數字也不大;但是,他們有一件事情很重要—他們敬畏神。就是這一批敬畏神的人,他們把整個猶大國都帶起來了。但是,很可惜,王不敬畏神,神的百姓所帶進來的那一個蒙福,只維持了不太久,僅有三年,三年過去,那就完了。羅波安王作王十七年,只有三年在神面前蒙紀念,那三年在神面前蒙紀念也不是因著他,乃是那些回到耶路撒冷來的那些敬畏神的人。在這三年裡,他們遵行大衛和所羅門的道,當然我們說遵行大衛的道這個沒有難處。
但是,遵行所羅門的道,這個我們就會覺得有些難處了。你說所羅門不是也墮落了嗎?這個是事實。但是,從整個所羅門的一生來說,他建造聖殿這件事情,是神永遠放在祂的紀念的裡的。雖然,所羅門在聖經裡沒有記載他晚年有沒有悔改。當然,我們可以透過所羅門在聖經裡面所寫下的那些文字,來注意到他晚年的確是對屬地的事情失望了,灰心了,放淡了。特別是傳道書最末了的那一句話,「這一切總意就是要叫你敬畏耶和華。」這裡題到了;因為,這三年猶大也遵行所羅門的道。所以,神就在他們中間顯出神對他們的紀念。
我們感謝主!我們實在看到一件事情,從大的形式來說,以色列是落在一個分裂的光景當中,但這在神的那一方面,神雖然沒有放棄他的見證,只要在哪裡有少數的人,他們仍然是尋求神,神就顯明祂的祝福仍然在那裡。我們更感謝主!因為,在這些事上特別顯明我們的神的性情,或者說重一點,是顯明祂的性格。當然,我的意思沒有說,那麼就鼓勵我們可以隨意的去犯罪,我們首先要確定,神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的這一個點。
但是,當我們有罪了怎麼辦?如果,神只是「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那就沒有一個人在神面前有路可走。我們感謝神,人可以在神的面前給神許多的難堪;但是,只要有一天,他肯在神面前悔改,反過來歸向神,就因著那麼一點點,即使那一點不是很大的一點。但是,那一點確實是讓這個人轉回歸向神,神的紀念在那裡就很清楚的顯出了。我們感謝我們的主!
回轉歸向神才是蒙福的條件
好了,當羅波安作王的那段時間,除了這次聽話不與以色列人打仗以外,他沒有一件事情在神面前給神記錄下來是神欣賞的,甚至,神給他管教,他有了一點點的蘇醒,但是卻沒有回轉,那是接上的十二章給你看到。在我們還沒有看十二章的時候,我想弟兄姊妹你特別留意十一章的末了,就記載了羅波安的一件事。這一件事情,如果我們不是很蘇醒的話,我們以為神也在那裡稱讚羅波安。因為,二十三節那裡是這樣說:「羅波安辦事精明。」羅波安是一位辦事很精明的人,他把事情處理得很好很妥當,還不錯。弟兄姊妹看清楚,神說他這個精明,是怎麼樣的精明呢?我想我題一個例子,弟兄姊妹你馬上你就領會了。
弟兄姊妹,你記得在創世記裡不是有個人名叫寧錄嗎?他是所謂當時的一位英雄,他建立了巴比倫和尼尼微。這在人的眼中看來,這個人不單是精明,而且很有權力。但是,神怎麼記錄他呢?這樣說:「寧錄在耶和華面前是有名的獵戶。」他只會打獵,神看來看去,他只會打獵,好像成吉思汗只會彎弓射大鵰。我們感謝我們的主!就是我們讀到這個地方的時候,你看到神給羅波安的評語,就是他辦事精明。
但是,是辦甚麼事精明呢?辦人的事精明,怎麼個精明法呢?那一段話就是說到,他討了好多個老婆。他特別喜歡一個人,其中的一位,不是最小的兒子,一位不是最小的兒子,也是小兒子們當中的一位,怎麼輪也輪不到他來作太子。但是,他很愛那一位妻子;所以,他要立這位妻子生的兒子作太子。所以,他就在那裡處理這件事情,他怎麼處理法呢?為其他的兒子們討了好多個老婆,然後又把他們分封到耶路撒冷以外去。這樣,用人的方法來說,就是用政治的力量,把他們拆散在全地。按人來看,他的確很精明;但是,這個事情在神的眼中是神所認為不太對的。因為,他是為了滿足他自己的想法,而作了這樣的事情。
不甘心侍奉神就一定是作人的奴僕
好了,你就看到羅波安王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很工心計,他很會運用權謀。所以,起初利未人和以色列人回來的時候,他在那一個浪潮的底下,他好像也跟著那個潮流走了三年。十二章就說到了,國一堅立,稍微強盛起來的時候,他就離棄耶和華的律法。你留意了,起初來引動他要跟隨耶和華的心思來行走的那一些人,反過來給他影響了。弟兄姊妹注意,他頭三年是強盛的。但三年過了,他國比較堅定了,他就忘記了神,他就不再跟隨神。但是,神沒有放棄他,在十一章裡,神是間接的來題醒他。
現在,到了十二章的歷史的時候,神就不再間接的題醒他了,神就直接的來管教他了,或者說直接來鞭打他了。神就興起埃及王來對付他。埃及的軍兵進入猶大的時候,幾乎可以說是攻無不克的,現在攻到耶路撒冷來了,羅波安一點辦法都沒有。在這一個時候,神就打發一位先知來告訴他,「你們知道為甚麼發生這事嗎?因為,你們離棄我的律法;所以,我就興起埃及王來對付你們。如果,你們還不回轉過來的話,更糟糕的事情還在後頭。」
當時情勢實在是很不容易承擔;所以,羅波安王和當時猶大上層的人,他們被逼的謙卑下來。他們都在那裡承認,神這樣對付我們,神是公義的。但這個話不一定是從心裡發出來的,就算是這樣,神也接受他們這樣的一個自卑。先知又來對他們說,他們會得拯救的。神不會把怒氣倒在耶路撒冷,但是有一件事情一定要作的,猶大王一定要作埃及王的僕人。讓他們知道,這是在第八節,「服侍我與服侍外邦人有何分別。」弟兄姊妹們,很顯然你看到,這個是神的管教。並且,神管教的目的也在這裡宣告出來了,我們留意到耶利米書的時候,神藉著耶利米這對猶大的百姓說過這樣的話,神說:「我可以赦免你們的罪,但是我不能不罰你們。」
現在,神在這裡對羅波安說的話同樣是這樣,耶路撒冷一定會被攻破。但是,我不允許你們受埃及人過份的欺負,只是你們必須要作埃及王的僕人。這樣,你們就知道服侍我與服侍外邦人的分別在甚麼地方了。你們喜歡服侍外邦人呢?還是樂意服侍神?沒有比較,你們以為服侍神是小事,我服侍或者不服侍,那事操之在我。我喜歡,我就服侍神;我不喜歡,我就不服侍神。神就讓他看到一件事,你不服侍神的時候,你就一定要服侍人。
當你一服侍人的時候,你就知道服侍人的滋味是甚麼。神作了這樣的宣告;因此,耶路撒冷是給攻破了,埃及王進了耶路撒冷以後,就把神的聖殿和皇宮裡所有的寶物都帶走了。所羅門所製造的那些金盾牌也都帶走了,不過也就像神說的,祂沒有讓埃及人佔領猶大,埃及人全走光了。雖然是全走光;但是,猶大從那個時候開始,他就要聽命在埃及王的手下,猶大的國勢也不再強盛。
從享用神的榮耀落到神的審判裡
所以,你看到一件事很有意思,所羅門本來做了兩百個金盾牌放在聖殿,現在都給埃及人拿光了,羅波安王就另外用銅來造了那些盾牌放在原來的位置。很有意思,很顯然你就看到,猶大的國勢一落千丈了,從前是金子,現在是銅。如果,我們要從屬靈的含義上面去看;但是,我不敢說這裡有屬靈的含義,不過就是用屬靈的含義去看的話,也不會說太抵觸原則。如果,你說金子就是神的榮耀,那現在神的榮耀沒有了。
羅波安就用銅來製造一些盾牌放回原處。銅是甚麼,如果你從屬靈的含義去看,銅就是審判。從前,我們天天在這裡彰顯神的榮耀;現在,我們天天在這裡面對神的審判。我們把這個屬靈的光景,放在當時的羅波安身上也很合適,也許歷史不一定有這個含義;但是,就算有這個含義也不希奇。我們感謝神!羅波安就是這樣子,過了他的一生了。十四節,「羅波安行惡」,這就是他的評語,「因他不立定心志尋求耶和華。」
弟兄姊妹們,這是一個很嚴肅的事情。一個人在神面前活,他的年日滿足,神給他一個評論,如果那個評論是羅波安行惡,怎麼行惡法呢?他不立定心志尋求耶和華。弟兄姊妹,這個話就很嚴肅了,我們以為行惡就是作這個惡事,作那個惡事。但是,他不一定作惡事。弟兄姊妹們,你留意呀,十二節的末了,說到羅波安在猶大,自從神那一次給他管教以後,他在猶大人中間也做了一點點為善的事。但是,他做了為善的事,不等於他立定心志尋求耶和華,他還是沒有一個意願要尋求耶和華。你很清楚的看見羅波安這個人,就是個得過且過的人,神給他管教,他也接受。但是,經過管教以後,他不回頭。結果呢?神給他的鑒定就是—行惡。
弟兄姊妹們,當神在歷代志裡,來評定猶大的王的時候,那些評定都是有深意在裡面,我們不要把它看為平常的一般的評語來留意就好了。因為,你認真看來,羅波安也沒有做甚麼大的惡事嘛!你就翻到列王紀那邊去,他是做了一些不好的事,跟其他的王比較起來,他還算是溫溫和和的嘛。但是,弟兄姊妹,我們不能不留意,不是人怎麼看我們,我們要留意的是神怎麼看我們。從所羅門一直到羅波安,都給我們看到這一個。我們盼望神讓我們很真實的能領會,為甚麼祂用祂的靈記下了列王紀,又用好像差不多重複的記下歷代志。現在,我們稍微看到那一個不一樣的地方,但願這個不一樣的地方,給我們時刻得著光照。我想,我們今天晚上,就交通到這裡。
聽命順命、蒙恩蒙福(11章1至23節)(香港讀經會)
祈禱: 求主使我曉得遵你的吩咐而行,使我可以在生活中更享受你的賜福!
沒有人是凡事皆錯的,也沒有人事事都能作出正確決定。因此,若要給一個人的生命作出公正的評價,真是談何容易。然而,神卻是一位秉公行義的主,在該責駡的地方,祂不會為人有半點隱藏,但在該讚賞的地方,祂也不會有任何吝嗇。雖然,羅波安在登位之初,確實因為自己的愚妄而招致損失,但當他曉得順從神的吩咐、不與以色列人爭戰時,神便讓他得享多方面的恩福。
從一開始,羅波安便試圖以武力方式開展他的管治,因此,在面對北方十族的叛離時,他最自然的想法就是要透過軍事行動取回所失去的一切。慈愛的神卻不願看見祂的子民彼此相殘,因此吩咐羅波安的軍旅要停止進攻。想不到羅波安這次竟然願意順應神的旨意,結果他便把精力投放在鞏固本身的城邑方面,令猶大國在日後國家分裂的過程中,得享多一點安舒的日子(1∼12)。
羅波安除了在神的賜福中得以促使所屬的地土日趨鞏固外,在信仰的層面也可以發揮蒙神喜悅的角色,因為當北面以色列國仍忠於神的民眾,不願跟隨耶羅波安作出頂撞神的事(15),他們便隨同祭司和利未人等投奔猶大國,使南國成為敬拜的中心點。
神的賜福其實也有臨到羅波安家庭的(18∼23)。他不但兒孫滿堂,而且更有智慧地為眾子作出安排,一方面分派各人在不同城邑,令他的管治更趨穩固,另方面亦可免去眾子之間的相爭,結果,他能享受三年的盛世(17)。
試想想,縱然羅波安只是對神作出了一次小小的順服回應,他和他的百姓已經可以經歷到神如此豐厚的恩典,若他們曉得凡事都尊神為大,他們豈不是要經歷神更大的賜福嗎?深願聖靈保惠師常常恩助我們,叫我們不但聽得清楚神的聲音,並且更有毅力遵行祂的旨意,以致可以在神賞賜的歡呼中生活。
我的行動 ………………………………………………………………………
……………………………………………………………………………………
王國的分裂(十1~十一23)(台北靈糧堂)
歷代志與列王記最大的不同,就是列王記記載了以色列君王的錯誤。根據列王記,我們知道所羅門年老,因著外邦女子的影響,將這些女子的外邦神明引入以色列,因此神大大不悅,並且興起了他的仇敵,包括外邦的以東、亞蘭,以及國內的反叛者耶羅波安(王上十一章)。此處則僅記錄「所羅門在耶路撒冷作以色列眾人的王共四十年。所羅門與他列祖同睡,…他兒子羅波安接續他作王。」
一、羅波安與耶羅波安
「羅波安」是所羅門之子,他「往示劍去,因為以色列人都到了示劍,要立他作王。」示劍在以色列中部,是北方支派與南方支派置中之處。原本他可以得到眾支派共同的支援,但他卻因著不智慧的決定痛失江山。
「耶羅波安」是以法蓮支派的首領,他原本替所羅門監管建造米羅的工程。但是先知亞希雅向他發預言,說他將得著以色列的十個支派,因此所羅門想要殺他,他就逃往埃及去(王上十一章)。直到所羅門死了,他被其他領袖請回來,作為與「羅波安」談判的領袖。當北方支派背叛羅波安之後,他就成為北國的第一任君王,應驗了先知亞希雅的話,得了十個支派。
二、以色列背叛大衛家
以色列眾支派與羅波安談判的主旨是「你父親使我們負重軛做苦工,現在求你使我們做的苦工負的重軛輕鬆些,我們就事奉你。」羅波安問他的臣僕有何意見,老臣們都主張「王若恩待這民,使他們喜悅,用好話回復他們,他們就永遠作王的僕人。」少年臣僕卻主張「王要對他們如此說:…我父親使你們負重軛,我必使你們負更重的軛。」羅波安不智的接受了後者的說法,於是眾支派說「我們與大衛有甚麼分兒呢?…以色列人哪,各回各家去吧!大衛家啊,自己顧自己吧!於是,以色列眾人都回自己家裡去了。」大衛與所羅門經營出來的向心力完全瓦解,南北支派徹底分裂。
此時,羅波安興兵與耶羅波安爭戰「好將國奪回再歸自己」,然而先知示瑪雅傳神的話語「你們不可上去與你們的弟兄爭戰,各歸各家去吧!因為這事出於我。」最後,北方的十個支派歸了耶羅波安,自此稱為北國以色列;南方僅得猶大與便雅憫兩個支派,自此稱為南國猶大。
三、祭司利未人來歸羅波安
然而「以色列全地的祭司和利未人都從四方來歸羅波安」。這是因為耶羅波安作了北國君王之後,也出了問題,他在但與伯特利築了壇,帶領百姓拜金牛犢,聲稱這就是耶和華,這是他害怕百姓回耶路撒冷敬拜守節,就有歸向南國。同時他立凡民為祭司,也改了七月的節期為八月,大大得罪耶和華(王上十二章)。從此北國陷入拜金牛犢的罪,這罪甚至被稱為「耶羅波安的罪」,從第一任君王直到北國被擄滅亡前,都不曾脫離此罪。
因此「利未人撇下他們的郊野和產業,來到猶大與耶路撒冷,是因耶羅波安和他的兒子拒絕他們,不許他們供祭司職分事奉耶和華。」原本分散在不同的城池與郊野的利未人,寧可撇下產業,也要離開北國,投奔南國耶路撒冷,好讓他們能夠繼續事奉耶和華。自此,猶大支派與利未支派成為南國的主要組成成員,直到被擄到巴比倫,甚至歸回,都以這兩個支派為主。
除此之外「以色列各支派中,凡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都隨從利未人,來到耶路撒冷。」凡是信仰純正的人都歸了南國,因此在信仰上,南國優於北國。雖然也有壞的君王,但由於聖殿在此,祭司利未人的忠心,他們得以保存信仰,最後雖仍因拜偶像被擄,但比北國多延續了一百多年。
默想
我是否能在各種情況中持守我的信仰到底?我是否能為持守信仰放棄利益?我是否能忠心服事,好讓下一個世代認識主,不致偏離?
回應
親愛的主:謝謝你,你是守約施慈愛的主,因為「耶和華…是信實的神;向愛他、守他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直到千代」。求主祝福我們也是守約的百姓,以致可以享受世世代代的祝福。阿們!
南北國的區別(十一章1~23節)(台北基督之家)
分享:
本章記載了關於羅波安王朝的第二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王國分裂),這是屬於一個虔敬和繁榮的時期,列王紀並沒有記載這個時期。這裡的報導,包括羅波安小心制定治國策略,顯示了虔敬蒙福,背道受禍。所以由此觀之,歷代志在此處比列王紀提供了更加顯示區別的記載。
猶大在羅波安治理下所享受三年的穩固時期,顯然有部分要歸功於祭司和利未人,從以色列各地來到猶大,這些祭司和利未人甚至撇下了他們的產業;而決心抗拒耶羅波安所走的宗教路線;另外,還有隨從祭司和利未人而來的人,他們可能是在猶大永久的定居,或只是為了敬拜的目的定時而來。與耶羅波安對比起來,羅波安至少比前者維持了合法的體制;而耶羅波安則漠視這些體制,並驅逐了真正的祭司,就是因為這個理由,耶羅波安的名字在列王紀裡面,幾乎變成拜偶像的同義詞。
羅波安與耶羅波安的對照,給予我們很大的提醒。一個人開始是對的,不見得就保證永遠是對;一個人開始錯了,也不是一定要錯到底。許多有能力的人物,好像耶羅波安一樣,起初具有真正的正義感之義憤,到末了卻變成了成見或恐懼;當人讓自己的判斷坐上了審判的寶座,一意孤行時,結果也必引致錯誤。相反的,羅波安卻因為回頭「遵行大衛和所羅門的道」,而蒙神賜福。
「禰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禰公義的典章,我曾起誓遵守,我必按誓而行。……我以禰的法度為永遠的產業,因這是我心中所喜愛的。我的心專向禰的律例,永遠遵行,一直到底。」(詩一百一十九105,106,111,112)。詩人說,他要以神的法度為永遠的產業,而且永遠遵行,一直到底。這就是永遠蒙福之路,從頭到尾專一跟從神。
回應禱告:
親愛的天父,禰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求禰幫助我從頭到尾專一跟從禰;使我以禰的法度為永遠的產業,而且永遠遵行,一直到底。阿們!
禱讀:詩篇一百一十九篇105,106,111,112節
105 禰的話是我腳前的燈,是我路上的光。
106 禰公義的典章,我曾起誓遵守,我必按誓而行。
111 我以禰的法度為永遠的產業,因這是我心中所喜愛的。
112 我的心專向禰的律例,永遠遵行,一直到底。
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代下11:13-17)(高銘謙)
所羅門死後,羅波安承接作王,但由於他沒有聽老年人的話,只聽與他一起長大的少年人說話,他的王國一分為二,成為南北國(代下10章)。北國的王耶羅波安拒絕祭司和利未人,“不許他們供祭司職分事奉耶和華。耶羅波安為邱壇、為鬼魔、為自己所鑄造的牛犢設立祭司。”(代下11:14-15)耶和華的祭司和利未人在北國失去了自己的職位,便南下猶大國,經文說明“凡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以色列神的,都隨從利未人,來到耶路撒冷祭祀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代下11:16)
歷代志作者視祭司和利未人是朝聖的人!何謂“朝聖”?第一,他們身體力行,向著耶路撒冷這敬拜中心敬拜列祖的神,這便是朝聖;第二,他們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這便是朝聖。本來被耶羅波安拒絕的命運,卻被轉化為步向耶路撒冷的朝聖之旅,這不只是一條簡單的路,而是一條尋求耶和華的道路呢!
“尋求”此字在歷代志是一個重要的字,說明在耶路撒冷聖殿中敬拜應有的心態和行動。經文說明不但只有祭司和利未人尋求神,還有北國當中各支派(代下11:16)的人都跟隨祭司和利未人尋求神。對歷代志作者來說,真以色列民是尋求神的族類,成為以色列民身分的認同。
思想:
你也有立定心志尋求神嗎?昔日這班祭司和利未人,以及跟隨他們的以色列各支派,需要付上代價──放下自己家園,離開自己的安舒區,不願被別神沾染自己,甘心走上朝聖之旅,這便是一種堅定不移的立定心志。你是否也曾經像他們一樣,離開自己的安舒區和假神,立志尋求真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