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書 11
傳道書第十一章短篇信息
目錄:
觀察的效感(賈玉銘)
最後之規勸(賈玉銘)
傳道書講解──善事與人生虛空(彭福)
傳道書箋記(十一章)(于中旻)
傳道書(十一章)(康來昌)
傳道書第十一章文字釋經證道(張策)
殷勤行善(十一1~6)(臺北靈糧堂)
喜樂平衡的人生(十一7~10)(臺北靈糧堂)
靠主行善(十一章1〜8節)(臺北基督之家)
解決虛空的辦法:「敬畏神」(十一章9節〜十二章14節)(臺北基督之家)
誰知道生命(三)?(10章16至11至6節)(香港讀經會)
面對美好虛空的人生(11章7至12章14節)(香港讀經會)
觀察的效感(賈玉銘) (9:1-11: 8)
“我將這一切事放在心上,詳細考究,就知道……”(9:1)
照以上所言,著者本于個人的經歷,已覺萬事皆空。以後又專心用智慧考查天下一切的事,如三至八章所論者,其考查的效果,與所受的感力如何呢?按他本處所說:“我將這一切事放在心上,詳細考究,就知道……”是說他觀察的結果,即得了一種特別的智慧和知識;于九章一節至十一章八節,即略記他因觀察所知道的。
一、智慧的眼光(9:l-l7) 所羅門原是有智慧的,及至專心考查天下的萬事、萬物,自然必更從其中得了智慧。在本處所論固然可說是以舊約的眼光,且是帶著哲學色彩的眼光,但聖經都是神所啟示的,所以我們不能不承認這是由聖靈的啟示,形容人世哲學眼光所見萬事萬物的情形。
(一)對於神權掌握的觀念(9:1) 我“詳細考究,就知道義人和智慧人,並他們的作為都在神手中;或是愛,或是恨,都在他們的前面,人不能知道”。是的,我們的事,當然是在神掌握之中,尤其是神所愛的“義人和智慧人”,他們的作為,不能不在神的洞鑒之中、旨意之中,且是在神的手中;一切皆出於神,由於神,亦歸於神。神就是我們萬事的策動者,成功者。我們是屬神的,一切作為皆是出於神,也是為了神。
(二)對於人生遭遇的觀念(9:2-6) 按普通觀察的眼光看好像“凡臨到眾人的的事都是一樣:義人和惡人都遭遇一樣的事……好人如何,罪人也如何……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有一件禍患,就是眾人所遭遇的都是一樣……與一切活人相連的,那人還有指望,因為活著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死了的人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他們的愛,他們的恨,他們的嫉妒,早都消滅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們永不再有份了。”這是按著普通觀察的眼光而言,因為按平常看來,義人與惡人所遭遇的往往相同,有時義人比惡人,或更多遭遇苦難。人死了以後也就毫無所知,也不再得賞賜。這也正像約伯對於苦難人生的觀念。但義人和惡人遭遇或相同,其遭遇之原因與結果,卻大不同;因為信徒雖遇苦難,莫非由於神愛,縱然在今生無賞賜,但他們永遠的賞賜,卻是決不能失掉的。
(三)對於工作時間的觀念(9:9-l0) “在你一生虛空的年日,就是神賜你在日光之下虛空的年日,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樂度日……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此言今生即人工作之時,且要在此工作之時,享受勞碌所得的份,及至死後,於日光之下所行的事上,就“永不再有份了”。這也是著者特為形容世人的哲學眼光,憑人自己的智慧而有的來生觀。人藉自己的哲學眼光,對於來生觀,未免有不明確之處,我們若參閱聖經他處,對於來生觀就清楚了。(賽14:9-11;太22:32;可9:43-48;路16:l9-3l;約11:26;林後5:6-8;腓1:2l-23;啟6:9-l1)
(四)對於人以智慧進取的觀念(9:11-l2) “又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讀者要注意:此處不是說快跑的不得嬴,力戰的不得勝;乃是說“未必得勝”;快跑的得贏,力戰的得勝,是人事之常;快跑的不得贏,力戰的不得勝,是言人事之變,且是有神權之運用。快跑的未必得贏,力戰的未必得勝,雖是有人事,亦有神權;因為在神權治理之下,常有時“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發憐憫的神”(羅9:16)。不過在普通的事看來,“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原來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魚被惡網圈住,鳥被網羅捉住,禍患忽然臨到的時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所幸者是獨有神是可靠的。
(五)對智慧效用的觀念(9:l3-l8) 智慧的效用廣大,能力奇妙。“城中有一個貧窮的智慧人,他用智慧救了那城……智慧勝過勇力。”也“勝過打仗的兵器”。“寧可在安靜之中聽智慧人的言語,不聽掌管愚昧人的喊聲。”“然而那貧窮人的智慧被人藐視,他的話也無人聽從。”此雖表現人性的刻薄,但人工作的真價值,究不在今生的報償。
二、智慧的申明(10:l-20) 本章好像著者集合的箴言,不像他的講論,在這集合的箴言中,多是說智慧的行事:
(一)居心謹慎(10:l-3) “死蒼蠅使作香的膏油發出臭氣。這樣,一點愚昧,也能敗壞智慧和尊榮。智慧人的心居右,愚昧人的心居左。並且愚昧人行路顯出無知,對眾人說,他是愚昧人。”“智慧人的心居右”,自然是存心正當,不敢偏于左道了。
(二)態度柔和 “掌權者的心若向你發怒,不要離開你的本位,因為柔和能免大過。”(10:4)
(三)處事小心 “挖陷坑的,自己必掉在其中;拆牆垣的,必為蛇所咬。鑿開石頭的,必受損傷;劈開木頭的,必遭危險。鐵器鈍了,若不將刃磨快,就必多費氣力,但得智慧指教,便有益處。……”(10:8-l1)
(四)出言有益 “智慧人的口說出恩言。”不像“愚昧人的嘴吞滅自己”。愚昧人“口中的言語起頭是愚昧;他話的末尾是奸惡的狂妄。……”(10:l2-15)但智慧人的口不但出言有益,且是十分謹守,不出咒詛之言。“你不可咒詛君王……在你臥房也不可咒詛富戶。因為空中的鳥必傳揚這聲音;有翅膀的也必述說這事。”(10:20)
(五)尊敬君長 尊重執政者,是人民的本分。假若掌權者有錯誤(10:5-7),君王不稱職(10:l6-20),固當反對他們的錯行,但仍“不可咒詛君王”,乃要為他們禱告(提前2:l-2)。此言智慧人在居心、說話、行事、以及態度上,無處不顯出智慧來。
三、智慧的施濟(11:l-8) 著者曾說道:“我知道世人,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3:12)今則肯定地說:當如何行所當行的善事。本處是以播種為喻,說明他的意思。
(一)向何人施濟——“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你要分給七人,或分給八人……”“糧食”原文是饅頭,“水”聖經常指人群說,將糧食撒在水面,意即要將你的饅頭,分給有需要的人。且是要多多分給人,要分給七人或八人。聖經用七、八是表明多數的意思(彌5:5)。分給七人或八人,不但是說多人,也是指多次,要多多施濟與人,且要多次施濟與人。
(二)為何施濟——這當然是人的本分,人生最喜樂有福的事,且是人的賞賜,“因為日久必能得著。”施捨與人,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所以,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裡的一個喝……這人不能不得賞賜。”
(三)何時施濟——“看風的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兩樣都好。”(11:4,6)如能隨時撒種,也必隨時收成。人生在世為時無多,行善的時機也不多,“人活多年,就當快樂多年;然而也當想到黑暗的日子。因為這日子必多,所要來的都是虛空。”若不趁有機會“喜樂行善”,黑暗一到,就再無時日了。而且若不趁有機會撒種,怎能盼望於黑暗一到時,有所收成,得著賞賜呢?
本段固然是論智慧的施濟,更是論智慧的播種,可為傳道人最要的訓誨與勉勵。人能趁機播種,不但是人生最樂的事,將來也有收成,這是智慧中的智慧。萬事萬物,既皆虛空,惟有隨時撒種,終有收成,這就是於虛空的虛空當中,求得不虛不空的要道了。
最後之規勸(賈玉銘)(11:9-12:14)
傳道者既在本書,反復說明萬事萬物虛空的真相,最後即對聽眾,有一番剴切的忠告。且是大聲疾呼地說:少年人哪,你們要聽。正如以利亞在迦密山頂對會眾大聲說:“你們心持兩意要到幾時呢?”(王上18:21)亦好像米該雅指著亞哈王對會眾說:“眾民哪,你們都要聽!”(王上22:28)或像主耶穌於被賣之夜,在客西馬尼園,對門徒說:“現在你們仍然睡覺安歇吧?”(太26:45)著者在此大聲所講的話,自然為本書最重要的話:
一、警告(11:8-12:8)“人活多年,就當快樂多年;然而也當想到黑暗的日子。……”
(一)當于幼年快樂中想到事情的結局(11:9-10) “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時當快樂。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歡暢,行你心所願行的,看你眼所愛看的,卻要知道,為這一切的事,神必審問你。……”哦!神必審問你,神必為這一切事審問你。人生固當求樂,但不可任憑在快樂中犯罪。“所以你當從心中除掉愁煩,從肉體克去邪惡,因為一生的開端和幼年之時,都是虛空的。”欲求其不虛空,即當在一切快樂中,常常想到事情的結局,知道神必為這一切事審問我,我當如何時刻行在神面前;時時,事事,先經過神的審問,就不至將來為這一切的事,被審定罪了。
(二)當于少年心清時紀念造你的主(12:l-2) “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紀念造你的主。……”人當幼年時,在他毫無喜樂的那些日子未到之前,心靈是極柔嫩,最易受教的。且是心靈純潔,他的愛尚未被俗物所奪,即最易專誠愛主。當幼年時,也是立根基之時,若此時的信仰根基立好了,一生即不至於失敗。所以著者特別規勸少年說:你趁著年幼——就是人生最美最要之時,在你心靈未被世俗濡染之前——當紀念造你的主,這是最重要的事。此處所用造物主,是用多數字,表明造物主,即三位一體之神,是於各人密切有關的。人若能紀念三一真神,並與三位一體之神發生關係,他一生的作人,就不至跌倒了。
(三)當于幼年強壯時注意老年的悲觀(12:2-6) 人到老年,就是“日頭、光明、月亮、星宿、變為黑暗”的時候。此時“看守房屋的發顫”:房屋,聖經常指人的身體說(賽38:12;伯4:l9;林後5:1-2;彼後1;13)。看守房子的比如人的兩臂,因人的兩臂,常常伸出來保護全身。人到老年,四肢無力,未免手臂發顫。“有力的屈身”:有力的或指人的兩腿,至老年時,有力的腿亦彎曲。“推磨的稀少”:推磨的稀少,當然是指著人的牙齒,慢慢都掉了。“從窗戶往外看的都昏暗”:是說老年人眼目昏花。“街門關閉”:是指人的口門,或耳門等,漸漸失去效用。“推磨的響聲微小”:可憐哪,老人無牙了,靠著牙肉嚼飯,推磨的聲音怎能不微小呢?“雀鳥一叫,人就起來”:是指老年人不能多睡覺,一點動靜就醒起來。“唱歌的女子,也都衰微”:表明老年人多存悲觀,無心於歌唱快樂的事。“人怕高處,路上有驚慌”:是言老年步履不穩,不敢行險。“杏樹開花”:老人發白,有如滿樹杏花。“蚱蜢成為重擔”:是言老年不能負重。或言蚱蜢即螞蚱蝗蟲之類,先鋒約翰,曾吃蝗蟲;老年人食量大減,其腸胃連蚱蜢微物,亦不易容受。“銀鏈折斷”:是指人的生氣;亦有指人的脊柱或脊椎,人一到暮年腰即彎曲。“金罐破裂”:金罐或指人的頭顱。“瓶子在泉旁損壞”:瓶子或指人的心說。“水輪在井口破爛”:水輪是指人的身體或心靈之發動機,如心肺等,一到老年即皆不適用了。
(四)當趁有光陰時想到永遠的歸宿(12:7-8) “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神”:是人于無盼望中的永遠盼望。“塵土仍歸於地”,這不是“虛空的虛空”嗎?但“靈仍歸於賜靈的神”,這就是人生的歸宿,是人最大的盼望,是即萬事盡虛空當中的不虛空。人如果能於銀鏈折斷,金罐破裂時能撒手歸天,不是人極榮幸的事嗎?少年人哪!“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之前,注意及此否?如果能注意到這一層,你就必在“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紀念造你的主”了。
二、叮嚀(12:9-l2) 傳道者在此聲明,他的話如何有價值,而且反復叮嚀,使閱者不得不牢記於心,並見於實行。
(一)論其言語之緊要(12:9)
1.他的話是有智慧的——傳道者因有智慧,仍將知識教訓眾人。他自己是有智慧的,他所說的話,都是令人有知識和智慧的。
2.他的話是有閱歷的——“又默想,又考查”,他所說世事皆是虛空之言,並非憑空理論,乃是他的經歷,他也曾用了許多默想,考查。
3.他的話是可喜悅的——“傳道者專心尋求可喜悅的言語。”
4.他的話皆是真理——“是憑正直寫的誠實話。”“誠實”二字宜譯真理。是的,傳道者所發之言,是真理,都是真理,非講真理不配作傳道人。他所講的也是正直話,是直言真理並非有什麼彎曲不實之處。傳道者所講,既是用智慧閱歷,又默思,又考查,並正直。所寫的真理,所陳說的箴言,當然是極有價值的。
(二)論其言語之效感(12:11-l2)
1.“智慧人的言語好像刺棍”(12:11) 這是用耕牛作比喻,耕牛因刺棍使之走正路盡力量;智慧的言語,也可使聽眾的心靈被刺激,作事為人按照箴言行在正直的真理中。
2.“會中之師的話又象釘穩的釘”——將釘子釘於板或釘於牆,可以牢穩不動。有時且將釘子曲上一個鉤,即極不易拔出了。會中之師的話,到人的心裡,不但可以使人心如刀紮(徒2:37),且可以牢記於心,如釘子釘穩。
3.“是一個牧人所賜的”——智慧的言語,或像“刺棍”,或像“釘穩之釘”,皆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一個牧人所賜的。”最注重者:即牧人所賜智慧之言,和會中之師的話;此外多著書,或多讀書,令身體疲乏,亦屬無益。
三、結語(12:l3-l4) 究竟人“在天下一生當行何事為美”呢?(2:3)這些事我們都聽見了,其總意是什麼呢?到底何為“人所當盡的本分”呢?著者特于書之結尾清楚的、簡括的、懇切的說明:即“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因為人所作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
(一)言明宗教的根本是敬畏神——對神無敬畏,根本談不到宗教。人的宗教信仰,全在其敬畏神的心如何。
(二)宗教的理法即守神的誡命——宗教生活,對於神說,即存敬畏的心;對於為人說,即遵守神的誡命。在神前有敬畏,不能不謹守神誡;能謹守神誡,不能不在神前有敬畏。
(三)宗教的歸結即聽神的審判——“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世上萬事雖皆虛空,惟有一事不虛空,即:敬畏神,謹守神誡,求永遠的生命。終有一日天地都要廢去,我們在神前所成事功,卻不能廢去,因為神要審問我們的一切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神都必審問。”我們可不在神前存心敬畏,時時敞開心懷,讓神鑒察,再不度虛浮的人生,惟求在凡事上,蒙神喜悅,作一個真有智慧的智慧人嗎?
“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究竟什麼不虛空呢?傳道者說:“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這是虛空中的不虛空。本書總結,即從萬事皆空當中,求得不虛空,述到虛空中的不虛空,使一切虛空的虛空,皆化為不虛空的不虛空;使虛浮人生化為勝利人生;把自利的人生,化為利他的人生;果如此這虛空之虛空的萬事萬物,即必顯出它的實際效用,即從虛空中看明其虛空的原因何在,虛空的究竟為何;即於虛空的虛空當中從而求得虛空中的不虛空;消極的人生,遽然即化為積極的人生了。
傳道書講解──善事與人生虛空(彭福)
六、善事與人生虛空
傳道書十一.十二章
上帝的恩典是夠我用的,感謝神的恩典,培植我們這個會直到今日,有許多都是凝成厭世病,但這都是聖經說的,日光之下,一切都是虛空。勸勉我們抬頭仰望日光之上的永遠的主,藉�忖擖�之下的虛空,使我們仰觀天上的神。
今天我要講到最後的兩章書,十一章我定名為善事虛空章。即是說,世上萬事都是虛空的,世界上的善惡是日光之下的工作,是人類應做的工作,我們應順服神的意旨,多做神的事工。可惜人遠離神的意旨,作反對神的事,行善事好似撒種在水面上一樣,這是很糊塗的事,但這理有一句話,「日子久了,必有收成」,應將救人的福音種子,撒在世界一樣,我們傳福音時,亦有人會說,與我無關無益,但主的重生能力,到了我們心�堙A會使我們重生過來,行善事不必太小心,或疑惑。
請看十一章四節,「看風者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這個是耕種者的道理。種田的人,如遇有大風時,是不去撒種的,有雲雨時一定不敢收割,這是自然的道理。
信主的人,受了聖靈的感動,一定有改變的,且有果子結出來,有時也有神的奧妙,我們不能明白,作者說:你不可批評及疑惑。神是全能的,科學雖是萬能,但仍有限制,全能的神是無限制的。全能的神是無所不能的,若你不信上帝的全能,則不相信科學的萬能,我們做事,不必太過疑惑,因為日光之下一切的事,都是虛空的,抬頭看看我們的主所做的事,一切都是無所不能的,若是好事,我們應趕快去做,聖經說,要趁�戎掑擏眹ヶ筐ヾA聖經有兩個大日子,一個是拯救的日子,一個是未兌現的,審判日子。
我們人亦有兩個日子,一個是生日,一個是死日,這都是日光之下肉慾的日子,關於靈魂亦有兩個日子,一是得救的日子,一個是審判後沉淪的日子,本章說日光之下,善事也是虛空的。
請看十一章十節,「所以你當從心中除愁煩,從肉體除去邪惡,因為一生的開端,和幼年之時,都是虛空的」,各位!這不是我說的,是作者說的,在日光之下,一切都是虛空,我們在日光之下所受到肉體的辛苦,但是我們一定可以藉�早C穌的恩典,成為神的兒女。
世界紙業最盛的國家,是芬蘭,他唯一的原料是白皮樹,人受神的改造也是這樣,是在日光之下的善事,變為改造我們,一直成為神的兒女。在日光之下領受福音的,就不虛空。
第十二章名為人生虛空章。
人生在世,一切都是虛空,虛空,虛空……,時日過去了,便歸到神那�堨h,請看十二章七節,「塵土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上帝,這�堜珨〞滿A就是十二章一至六節的虛空。
日光之下一切的東西都要破壞,但人是用坭土造成,便歸回坭土,「人」、有一件比任何物更寶貴的,就是人的「靈」,因為人有一種「靈」,是高於一切,就是因為我們的身體�埵部u靈」,故世界上,一切的肉體都是虛空的,但我們有一個寶貴的靈,請看十二章一節:「你趁�戌~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年幼是說話在日光之下的時候,我們要記念造我們的主,要信靠他,傳揚他的福音,我們信耶穌,傳他的福音不是徒然的,請看末後兩節,「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份,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上帝都必審問」。這�堬M楚指導我們要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是應盡的本份。
講完書之後,散會回家,請看看哥羅西書三章一至四節,因為這都是上面的事,求主多多勉勵我們,仰望日光之上的事。── 彭福《傳道書講解》
傳道書箋記(十一章)(于中旻)
及時撒種
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傳一一:6)
自然界有些奇妙的規律,如果我們留意觀察,可以得著智慧。其中如:失去才可得著,死才可得生,表面看是矛盾的,卻是實在的。
在貿易上,農事上,都是如此。運糧到遠方的貿易,是有冒險成分的。本來可以作為食物的糧食,裝在船上,從水面運往別的地方,可能不再看見了,卻可以得利(箴三一:14)。撒下種子是失去了,不見了。不瞭解的人,寧願囤積糧食在自家倉�堙A可能就霉爛了。所以不要積存在倉,討個眼前歡;“耕種的當存著指望去耕種”(林前九:10),勿吝惜不下種。“少種的少收,多種的多收,這話是真的”(林後九:6)。所以,要慷慨的肯分給人,分得越多,收成也越多。(傳一一:1-2)
撒種要及時,要爭取時間,因為撒種的季節不是永久的,會很快過去。“看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林後六:2)將來不知甚麼時候,恩典時代就過去,神的公義審判就臨到地上,像雲積滿了雨,就降在地面上。而且不知甚麼時候,人的生命要終止,像樹倒下去;那時,永生永死已成定局,“樹倒在何處,就存在何處”(傳一一:3)。現在人輓悼常用“喬木其摧”的話,真的無論甚麼大樹喬木,可以蔭蔽像山一樣,仍然不能免於倒下。
“看風的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傳一一:4)不要看環境,保羅勸勉提摩太:“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提後四:2)。又告訴加拉太教會:“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加六:9)。因此,要持續殷勤工作:“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兩樣都好。”(傳一一:6)神要祂的工人殷勤工作,總不讓他們先知道哪�堛漕々u,會收成最大的果效。手掌的一片雲,初時微小,後來卻滿布天空,成滋潤全地的大雨。順從神的引導,帶領一個平常人信主,會成為神重用的器皿,改變一個時代。
神的僕人,要忠心憑信事奉,不誇口自己;對於神所安排的“田地”(林前三:9),不能有所偏愛,選擇,不可朝三暮四,見異思遷,也不可急功好利,拔苗助長;更不把希望寄託在甚麼人的身上,只仰望交託莊稼的主。我們恩賜或有不同,但都要照主的旨意,忠於所託,殷勤工作。
傳道書(十一章)(康來昌)
第十一章
傳道者的勸告
論施濟(1-8節)
十一1 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因為日久必能得著。
靠著主,忠心去做
這是什麼意思,我們不大清楚,一般解釋就是要有冒險的精神。「糧食撒在水面」可能會覺得說是做航海的工作。當然以色列是非常怕航海的民族;而且航海在以前(像莎士比亞寫的威尼斯商人)是很危險的。是不是說我們要有這種勇敢的投資?不大清楚,可以這樣解釋吧。「日久必能得著」如果這跟路加福音十九章20節分銀給僕人的比喻(要僕人去做生意、賺錢、且要積極的賺),倒是有一點像。也就是說那被責備的僕人他是不做事,因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其實剛好相反,如果不做不錯的話,他就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他什麼正確的事都沒有做。我們基督徒當然也謹慎小心,不過,去靠著主給我們足夠的恩賜、能力,又有清楚的方向,我們就應當忠心去做。整個聖經(包括傳道書、箴言)都講一個基督徒、神的兒女是很勤快的。「糧食撒在水面」也許是一種冒險、航海的工作;就照字面來講,不是在餵魚,是不是講有時我們在做投資這一類事情時,真的好像把錢丟在水裡、好像沒什麼結果,但如果是盡心的去做,「日久必能得著」。如果看下文:
十一2 你要分給七人,或分給八人,因為你不知道將來有什麼災禍臨到地上。
要信靠上帝、對人良善
是不是說把你的糧食給七、八個人(不是少數),就是你行善。行善跟把「糧食撒在水面」是一樣,就是好像血本無歸;丟在水上、分給別人,自己就沒有了。但這裡是不是說這世界這麼危險,你要對人善良、而且對多人善良(最少七、八個),以致於像「戰國策齊策」裡馮諼找狡兔三窟:我在危險的時候要幫你預備三個可以逃亡的地方,而經文這裡,要有七、八個可以逃亡的地方。或者像那不義的管家把欠主人錢的免了債,好叫他以後可以去那裡吃飯。這裡分給七、八個人的意思是不是就是:到以後你有災禍、沒有錢、都沒有的時候,你能到他們那裡去吃飯。我想聖經裡是有這樣的教訓,我雖然把這跟不義的管家、春秋戰國的事情連在一起,但我想最重要的,聖經並不是要我們只是會謹慎行事、要很小心、要知道天有不測風雲,以致於要對人厚道一點,有一天人家能夠回報我們。如果是這樣,只是一種權謀、老謀深算,這並不是對上帝的信靠、也不是對人真正的良善。我想聖經並不鼓勵我們這樣做;事實上聖經恐怕禁止我們這樣做。聖經要我們的對人良善,不是那種工於心計,而是建立在對上帝的信靠、和對人的良善上。所以把「糧食撒在水面」可以說是一種積極的作風、而且有些冒險、也有對人善良;我們知道今天也許神把錢放在我們這裡、明天神把錢放在那裡;今天神叫我們富貴、明天叫我們貧窮。也像雅各書講的一樣:富裕的人有一天也許非常需要窮人為他禱告;不是也許有一天,應該天天都是,你不知道有什麼災禍。所以我們不是只是謹慎,是要更對上帝有信心,知道自己真的像塵土一樣什麼都沒有、我們需要倚靠上帝。
十一3 雲若滿了雨,就必傾倒在地上。樹若向南倒,或向北倒,樹倒在何處,就存在何處。
人種什麼,收什麼
這跟上面也可以連在一起,就是在講到說:「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你把「糧食撒在水面」種的是善良也好、勤快工作也好,收的就會是豐富、就會是有一天你什麼都可以得的到、可以救急。你現在如果不斷的儲蓄了雨水,有一天會有很多的雨;如果你天天向南這邊傾向的話,最後就會倒在南邊;如果向北傾向,就會倒在北邊。大概這裡的話的意思是: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因此你要積極的種,就有積極的收穫:種的是良善、公義,收的就是良善、公義;不要自欺,種的是什麼,收的就是什麼。當然這不是說我們做什麼,就立刻在物質上得到什麼,但若是信靠上帝,一定得到上帝給我們的祝福;若不信靠上帝,就算物質豐富,也一定會有因為遠離上帝而來的咒詛。所以我們要積極。
十一4 看風的,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
勿謹慎過度成了懶惰的藉口
這意思我想還是種什麼收什麼,只是再用一個不同的方式來表達。什麼叫「看風的,必不撒種」?各位知道在以前,甚至在耶穌那個時候,撒種的比喻讓我們看到那個種子撒在哪裡完全看風、風吹到哪裡就到哪裡。然後收割的時候不可以有雨水,若有大量的雨水,那收來的東西都發芽了;所以要乾旱的時候才收割。因此在工作的時候(包括撒種、收割)從頭到尾如果只是在看天氣,不敢冒險(像第1節講的);或藉著一些外在的理由,不敢積極的來做事,那永遠不能做。也就是說:「今天的風太大了,一撒種就不知道吹到哪裡去」、看起來風很大,就不去撒種了。或者說:「今天一點風都沒有,種子一定不能到該到的地方」、今天風太小了,不能撒種。你如果天天找理由:風太大或風太小就都不能撒種;天天在看風,希望有一個風是剛剛好的,那麼那風永遠不會來、永遠有理由說這風還不夠好,所以就不撒種了。我們謹慎是要謹慎,但謹慎過了度,變成懶惰的藉口,那就不好。「望雲的,必不收割」也是,今天會下雨、不能收割,那你永遠都不能;有巴掌片大的雲你也會覺得會有傾盆大雨,所以不要去收割。你要積極、合理的去工作!我當然不是說你完全不要看風、也完全不要望雲、完全不要估計一下我現在要做的這事,氣候環境是有利還是沒有利;我們要考慮、要思想,但你要面面俱到、完全周到的話,很可能那是一個懶惰的藉口,什麼事都做不成了。
十一5 風從何道來,骨頭在懷孕婦人的胎中如何長成,你尚且不得知道;這樣,行萬事之神的作為,你更不得知道。
當然我們今天科學發達了,我們知道「風從何道來」;風是怎麼吹的、怎麼形成的,地球的自轉、氣壓等等。「骨頭在懷孕婦人的胎中如何長成」,以前人不知道,我們現在知道了。但這重點當然不是說我們今天的科學比以前發達、我們知道了,而是我們總有不知道的事情,我們總不知道上帝的細節要怎麼樣。所以我們越相信上帝就越不是宿命論、越不會說:「上帝都預定好了,就不用做什麼」,因為我們不知道上帝怎麼預定的。甚至我們就算知道了一個大方向,也不知道要怎麼實現。耶穌、彌賽亞的降生和生平,大家都知道;甚至降生的地點也知道,但祂來的時候就沒有人迎接、也很少人相信祂。就是祂實在是這些都講了,但因為我們的偏見、小信、知識的不足,非常可能我們還是不知道。我們知道最後的結果會是什麼,就像我們每個基督徒絕對知道上帝是用厚恩待我們,但我們不知道在這厚恩中間會經過多少死蔭幽谷、多少的艱難。我們不知道,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樣?就不要去猜那些神如何預定等等這些事,我們要做的就是把神已經啟示出來的好好的去做。申命記廿九章29節「隱祕的事是屬耶和華─我們神的;惟有明顯的事是永遠屬我們」顯明的事就是上帝告訴我們的律法、聖經、福音,我們照著上帝啟示出來的去做;至於神要怎麼樣藉著我們遵行祂的話,要成就什麼樣的事,那我們不知道,但我們知道主的作為一定是最美好的。我們就有這樣的信心、就很積極的去把糧食撒在水上、就不會一天到晚看風不撒種、望雲不收割。很多事我們不知道,但知道上帝在預定、計畫一切;而且上帝是勤快的,我們也應當勤快就好了。
十一6 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兩樣都好。
總是在神面前積極、勤勞
你該做的就做,早晨到晚上。這也不是說我們不要休息,而是我們在神面前總是積極、總不消極、總是有盼望的。我們「不知道哪一樣發旺」,有時早撒的早發旺、有時晚撒的可能早發旺,我們不知道,我們就做我們該做的事。這也不是說要我們沒有判斷。有些人也許我們應該多花力氣、時間在他身上;有的人也許少花,但我們總是照著神告訴我們的去做,不是懶惰、不是視而不見、不是故意不遵行上帝的話。這裡我們也想到葡萄園的比喻:有人很早就進去工作、有人是很晚才進去工作。結果是很早進去的,主對他說:「拿你的走吧」、做了一天的他有抱怨,結果是得不到什麼;最後進去的反而好。可能兩樣都好,不管早撒、晚撒,我還是再一次說:我們知道神做的都好,我們應該信靠、順服祂、積極生活就好了。至於今天、現實會產生什麼結果,這不是我們能知道的;就算知道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信靠神,現在、過去、將來都是一樣。
十一7-8 7光本是佳美的,眼見日光也是可悅的。8人活多年,就當快樂多年;然而也當想到黑暗的日子。因為這日子必多,所要來的都是虛空。
積極的活好神給的日子
所以我們看到,生活並不是沒有意義;沒有上帝就沒有意義,有上帝就有意義。即使在墮落的世界,你願意信靠上帝,我們能多活就多活。「離世見主,好得無比」,那是最好的;但如果神叫我們活在世界上,我們也是盡量希望活得長、活得好。我們不貪生、不怕死;甚至就是因為知道最好的是離世見主,我們根本不眷戀這世界上的一切。但我們想到這世界上的一切是上帝造的,而且上帝要我們在這痛苦的人生裡面因信靠祂而能享受、能發出光來,我們就願意活下去,而且活得喜樂;即便有很多的辛苦和艱難,身體上、肉體上。下面我們會看到有好多逐漸逐漸衰老的痛苦,我們也會想到將來有很多黑暗的日子(我這已經在為下面要講的鋪路了)這些都是虛空,但我們就是很積極的把神給我們的日子活好、做好。
神必審問(9-10節)
十一9 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時當快樂。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歡暢,行你心所願行的,看你眼所愛看的;卻要知道,為這一切的事,神必審問你。
看到這裡,我們的年輕人會喜歡振振有詞的說:「這樣,我們可以隨便了。」我們不要隨便,真是要看到神的確給我們年少、年幼的時候,特別多的享受。小說家Agatha Christie說最幸福的是有個快樂的童年,我想她講的不對,任何一個時候(包括晚年)的快樂都是好的、任何一個時候痛苦都不好;當然我們希望是越來越好才好。在信靠神的日子裡會越來越好,在不信靠神的日子裡就越來越壞。少年人,你在幼年的時候要快樂,這是神給你的;當然歡歡喜喜的,年輕的時候就有那麼多的憂愁嗎?「使你的心歡暢」這所羅門傳道書前面就有講的。「行你心所願行的,看你眼所愛看的」,心所願的、眼愛看的,你可以做,那前題是要知道上帝會審問你的,所以你必須在順服上帝的情形下做這些事、遵行上帝的旨意。否則你這照著自己想做的去做,那就是體貼肉體;就是順著眼目的情慾、肉體的情慾、今生的驕傲去做,那就是以弗所書第二章說的「隨著肉體和心中所喜好去行」,那是被大大的審判、是非常不當的。在這一切的事上,神會審問我們。我們常常就是去行卻忘記了神會審問。而且不但審問,神還會很公平的刑罰、處置那些沒有照祂旨意去做的。在羅馬書二章6-11節「他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凡恆心行善、尋求榮耀、尊貴,和不能朽壞之福的,就以永生報應他們;惟有結黨、不順從真理、反順從不義的,就以忿怒、惱恨報應他們。將患難、困苦加給一切作惡的人,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卻將榮耀、尊貴、平安加給一切行善的人,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因為神不偏待人。」神會審判的。我們應當很快樂,因為神是要我們很快樂,但我們的快樂是不是建立在神的話裡?
十一10 所以,你當從心中除掉愁煩,從肉體克去邪惡;因為一生的開端和幼年之時,都是虛空的。
不敬畏上帝,都是虛空
前面說幼年要快樂,這裡又說「一生的開端和幼年之時,都是虛空的」?這都是指如果你不敬畏上帝的話那就都虛空。但如果你把神擺在右邊(我將你擺在右邊,免得我得罪你)、是尊主為大,我們就可以快快樂樂的做、不要愁煩。不要愁煩,另一個就是要把邪惡去掉。邪惡一定帶來愁煩,我深深感覺到人越在惡當中,不一定要殺人放火,就像我們今天一般看到的,不管是中、老、青年,越來越多邪惡;東西越來越多、越貪婪、越忘記上帝,結果就是越多的愁煩。但如果我們「從肉體克去邪惡」、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我們就也能夠去掉那些愁煩了。如果不去克服那些邪惡、肉體的情慾的話,就是虛空而且愁煩。詩篇卅九篇5節「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我一生的年數,在你面前如同無有。各人最穩妥的時候,真是全然虛幻」。
傳道書第十一章文字釋經證道(張策)
第12講
盡上本分
讀經:傳11章
內容:
一、格言彙編
1、盡上本分
11:1 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因為日久必能得著。
11:2 你要分給七人,或分給八人,因為你不知道將來有什麼災禍臨到地上。
11:3 雲若滿了雨,就必傾倒在地上;樹若向南倒,或向北倒,樹倒在何處,就存在何處。
11:4 看風的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
11:5 風從何道來,骨頭在懷孕婦人的胎中如何長成,你尚且不得知道,這樣,行萬事之 神的作為,你更不得知道。
11:6 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兩樣都好。
11:7 光本是佳美的,眼見日光也是可悅的。
11:8 人活多年,就當快樂多年;然而也當想到黑暗的日子。因為這日子必多,所要來的都是虛空。
本章作者繼續教導。開頭這裡說要有長遠的眼光。就像投資經商,不一定短期之內就見到效益。信靠神也是這樣,日後的人生之路神會怎麼帶領,終極歸宿到底是怎樣的,這些都不是一下子就能知道的。就好比農民把糧食撒在水面上,明顯是沒有收穫的。但是,只要堅定仰望神,神必定祝福(1節)。要好善樂施。表面上是把錢財分出去了,是冒傻氣。但是,這樣做恰恰是最有眼光的投資,因為神必定償還(2節;比較箴19:17)。雲若充滿了雨水,就必定會傾瀉下來;樹倒了下來,倒在哪裡,就在哪裡。這一切都在神的預定之中(比較3:1)。人是有限的,不要期望能夠完全瞭解神的作為。風運行的軌跡,胎兒成長的過程,人尚且不能完全瞭解,何況是掌管宇宙萬物的神的作為呢(3,5節)!要盡上本分,盡力而為,不要總是等到條件成熟了才行動。等到條件熟了才採取行動,就意味著永遠不會採取行動。如果我們等待有了充分的時間、安適的環境才去靈修或研讀聖經,就永遠不會開始;如果我們等待一間完美的教會出現,就永遠不會加入教會;如果我們等待一個完全事奉的機會出現,就永遠不會去事奉。我們應該現在採取步驟追求靈命上的長進,不要空等絕不會出現的條件(4,6節)。能夠健健康康的活著是幸福的。一旦死去,就毫無指望(7節;比較9:4-6)。因此應當敬畏神,歡喜度日。不過也要居安思危(8節)。
2、發出忠告
11:9 少年人哪,你在幼年時當快樂。在幼年的日子,使你的心歡暢,行你心所願行的,看你眼所愛看的;卻要知道,為這一切的事, 神必審問你。
11:10 所以你當從心中除掉愁煩,從肉體克去邪惡,因為一生的開端和幼年之時,都是虛空的。
本章最後對年輕人發出忠告。叫他們趁著年輕力壯的大好時光要敬畏順服神,珍惜光陰,歡喜度日。但也要謹慎自己所作的一切,因為神必定會審判。要在青年這個重要時期趁早作出抉擇,認識神,順服神,靠著神勝過愁煩和邪惡。因為青春易逝,也最容易被揮霍,做很多不該做的事情。
二、反省反思
1、 本章作了哪些教導?
2、 你從本章得到哪些啟發或教訓?
殷勤行善(十一1~6)(臺北靈糧堂)
十一章開始是傳道書的結尾。前文傳道者討論了人生各種虛空的現象及原因,以及人生必遇見的艱難缺憾;他曾五次建言,雖然人生是如此不完滿,若信靠神,享受神的賞賜仍可喜樂滿足(二24;三12;五18;八15;九7)。本段他則以強烈堅定的語氣,再次重申神兒女當有的生活態度,信靠神殷勤行善。
一、當憑信心行善。
因為日久必有結果(v.1)。保羅也有類似的教導:「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加六9)行善指行一切討神喜悅的事,包含聖潔的生活,關懷有需要的人,作好公民,傳揚福音,服事肢體等,這是神兒女榮耀神的本份。即或是受苦,也要堅忍的行善(彼前三17)。在虛空黑暗的世上,基督徒的使命是去發光,積極的獻上自己過委身的生活。行善的人不可圖利即得成果或回報,如此必要灰心,怯步。或許眼前豪無果效,但要相信「日久必能得著」;「你們的勞苦在主面不是徒然的」(林前十五58) 。
二、當盡力行善(v.2)。
「要分給七人或八人」,意思是儘量將你所有的與人分享,而且是主動的去找分享的物件。基督徒可與人分享的是什麼呢?是一切神所賜的恩典、金錢、經驗、恩賜、神的愛,凡是神給的都當與人分享,不可扣留神的恩典。因為凡我們所有都是神的賞賜,神的目的不是給我個人獨享,而是使我們成為別人的祝福。愈分享,將愈得恩典,「你們要給人,就必有給你們的」(路六38)。
三、當即時行善(v.3〜5)。
因為「你不知道將來有什麼災禍臨到地上」,那時就沒有機會行善了。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找到行善的機會,「凡你手所當作的事要盡力去做」(九10),「善」不分大小,倒一杯水給一個小孩,都是做在主身上,蒙主紀念(太十42)。有人常以沒有機會或有困難,作為不去行善的藉口,傳道者說「不要想風會來把種子吹走你就不撒種,也不要看雨快要下了不去收割」(v.4)。不管得時不得時都要傳福音,作主的工。因為人不能知道神如何工作(v.5),人以為不是時候,說不定正是時候,若藉口困難,恐怕就誤了神的時候。時候不在人的手中,而在神的手中,我們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候,所以「人莫強如終身…行善」(三12),人的本份是「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
四、要殷勤不懈的行善(v.6)。
早晨要撒種,晚上也不可歇手。只要有機會,有能力,就要憑信心去行善。不要等候最好的時機來臨,你無法斷定那一時機最好。不要以果效作為抉擇的標準,那一項行動會帶來什麼成果,或何時有成果,人無法預測,因為那位任憑自己旨意成就萬事的神,將如何使用你所行的,你不得而知。
我們可感受到傳道者是那樣急切的要求他的讀者,不要等待,不要猶疑,不要懈怠,要趕緊「趁著白日,我們必須作那差我來者的工,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作工了」(約九4),這是所羅門悔恨一生荒唐後,所發出的心聲,他希望人們勿再蹈其覆轍、浪費生命。
默想
1.今天的經文可如何應用於我個人的生活?反省過去曾否錯過了行善的時機,或將時間作了不當的使用?
2.對於傳福音及慈善工作,從今天經文可獲得什麼原則?
回應
親愛的主,幫助我不浪費、不扣留你賜給我的一切恩典,開我的眼睛使我看見周圍人的需要,及你賜給我的行善機會,除去我的冷漠、恐懼,使我隨時隨地都能把握機會向人行善,從愛我的家人開始,及于周圍與我有關的每一個人。
喜樂平衡的人生(十一7~10)(臺北靈糧堂)
v.9「少年人」指青年人;
「幼年時」指少年時期;
「幼年的日子」指青年時期。
v.10「一生的開端」指少年期;
「幼年之時」指童年時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段勸人在虛空不定的人生中,不可因艱難而退縮,要堅忍不懈的奮力行善。傳道者想到人生固然應行善,但也勿需因此丟棄喜樂,哭喪著臉過日子。他一貫主張人生當喜樂,因為這是在灰暗人生中神給人的賞賜。而喜樂要有節制,才不致變成縱樂。他對成年人及青年人都提出同樣的勸告,要過一個喜樂敬虔的生活。
對成年人他提醒,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是值得享受的(v.7)。人能活多久誰知道呢?能活多久就要快樂多久,不要有一天是灰暗的。「衣服當時常潔白,頭上也不要缺少膏油」,「在一生虛空的年日,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凡你所當作的事要盡力去作」。每天都要活得認真,也活得開心。傳道者不贊成人活得愁眉苦臉,唉聲歎氣,仿佛神虧欠我們似的。但人在嚴肅中勿忘喜樂,喜樂中也勿忘嚴肅。智慧人的生活是平衡不偏的。人生要喜樂,但「也當想到黑暗的日子」(v.8),為人生不測及終點早日有所準備,早日思想,如何迎見神?如何向主交帳?同時不可忘記,虛空世界的王撒旦尚未倒下,還不能高忱無憂,還要儆醒度日,因仇敵隨時都在窺伺著要吞吃那不儆醒的人。
基督徒如同身處戰地的人,戰爭未結束前,不可歌舞昇平,不可有絲毫鬆懈,但也不必整日緊張、擔心、不吃不眠。如何能活出這種敬虔喜樂平衡的生活?唯有一秘訣,受聖靈的管理,過節制的生活。如何生活才算節制?這是個人要在神面前負責的。
對於青年人他的勸告也類似。青年本是人生最燦爛,最有活力的時期,青年人奔放、顛覆、痛快的展現他們心中的悸動與吶喊,爭取人生抉擇的自由。傳道者說這些都無可厚非,他們盡可隨心所欲,展現生命力,也應開始學習運用自由,但要注意不逾距,不要超過神設的界線,「要知道為這一切的事,神必審問你」(V.9)。「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人若能遵守此原則,就能過真正自由、喜樂、平衡的生活了。父母對青少年最佳的教養方法是,培養他們敬畏神的態度,而不是防堵或禁止。
要避免青少年期的放縱荒誕,不使人生的黃金時期成為虛空、頹癈,傳道者勸戒二項要點:
一、除掉心中的悲憤(愁煩)(v.10)。
青年人易對家庭、社會、一切的制度、傳統、朿縛、感到不滿。這些情緒若不節制,就導致破壞性的行為。顛覆性的思想模式,可以激發出積極的創意,也能產生負面的叛逆,全視心是否被聖靈管理。
二、克制肉體的敗壞。
保羅也曾同樣勸戒年青人,要「脫離卑賤的事」,「作貴重的器皿」,「逃避少年的私欲」(提後二21〜22)。青年人血氣方剛,當對情欲的危險性有警惕心,珍惜自重,方能成大器。
人生不必是黑白色,也可以是彩色的,傳道者呼籲人在有限的生涯不可懈怠行善,也不要拒絕神喜樂的恩賜,要讓生命盡情的發出光彩。神創造人,賜給人在伊甸園中的生活,原是喜樂的工作,自由的享受神恩。但真正的自由唯有在順服敬畏神之下才能享有,人若跨越了這界限就失去了真正的自由及喜樂了。
默想
1.喜樂平衡的生活是什麼樣的生活?本段教導基督徒對工作及休閒應當注意什麼?
2.節制,與放縱及禁止,有何不同?什麼是節制?為何基督徒要注意節制?如何能節制?
回應
親愛的主,我的肉體欲望時常不願受聖靈的約束,我的心也常充滿不敬虔的情緒及意念,感謝你拯救我,使我靠著聖靈,就能不放縱肉體情欲了。幫助我,使我更多順服聖靈的管理,享受你所賜的自由,在你的管理下享受喜樂的生活。
靠主行善(十一章1〜8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施比受更為有福」,是熟悉的俗話,也是耶穌講過的話(徒二十35),而傳道書的作者也在這一段勉勵我們要行善。當我們施予恩惠時,不見得能立即看到報酬,恐怕看到的是損失。這些損失可能是金錢、時間、體力…等等,就好像「糧食撒在水面上」(1節),有去無回。不過,作者提醒我們,即使在看起來沒有回報的情況下,仍然要慷慨施予有需要的人,倘若哪天自己遇上困難,可能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幫助(1〜2節)。聖經並非教導我們要老謀深算,現在對人厚道點,以至於別人有一天要回報我們。聖經要我們對人良善,不是工於心計,而是建立在對神的信靠上;且因著信靠神,願意把握每一個機會,盡力活出良善的生命。
信靠神而行善,即使看不出益處為何,益處卻終究是存在的。雲如果積得厚,終究會下雨;如果不斷把樹往某個方向牽引,這棵樹終究會往那個方向倒(3節)。我們不一定知道神會怎麼使用我們的服事造福某人,也不一定明白自己如何在服事中得福(6〜7節),只要靠著神的恩典,不灰心地在這世上服事人就是了。
對人有益的事情要積極去做,也當謹慎計畫、考慮,但若每樣事情都要考慮得面面俱到才去行,可能永遠沒有行出來的一天。就像當時的以色列人,如果農耕時一天到晚在看風向,每天一定有藉口說今天不適合撒種;收割的時侯一直在看雲,怕下雨,永遠都有理由說今天會下大雨不適合收割(4節)。求神幫助,讓我們行善沒有任何藉口,靠著主,任何時候都能行。
我們在信靠、順服主當中行各樣善事,也在其中享受我們有限的人生(7〜8節)。有神就能夠活得有意義,即便在信靠神時,像許多去傳福音而殉道的宣教士,沒有看到立即或今生的益處,但是有主同在最美好,我們也因此能繼續信、繼續行,也繼續喜樂,向世人發光。
回應:
親愛的主,我們承認自己軟弱,常常用積功德或敷衍了事的心行善;也不懂得信靠禰、享受禰自己。求主憐憫,給我們從禰而來的愛與喜樂,叫我們在這罪惡、充滿苦難的世界,享受有禰同在的生命,也同時成為世界的光,向世人見證禰。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禱讀:傳道書十一章6節
6 早晨要撒你的種,晚上也不要歇你的手,因為你不知道哪一樣發旺;或是早撒的,或是晚撒的,或是兩樣都好。
解決虛空的辦法:「敬畏神」(十一章9節〜十二章14節)(臺北基督之家)
分享:
時下的廣告,不論是旅遊、食物、音樂、護膚…等各樣購物消費,幾乎都在告訴消費者,要「放縱」、「奢華」、「滿足欲望」。聖經並沒有阻止我們享受、快樂,但是必須在信靠、順服神的原則下做這些事情,而不是隨從自己肉體的情欲與喜好去做。因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審判的那一天都要向主交帳;並且放縱私欲的結果是產生許多罪惡,也叫人愁煩(十一9〜10)。作者在這一段提醒年輕人要趁年輕紀念主(十二1),不要等到老,甚至到死,都沒有紀念、享受神,人生就真的枉然與虛空了(十一8節)。從十二章2節始,作者用一連串生動的比喻描繪生命的老化、衰敗:手發顫、牙齒鬆動、眼睛昏花(十二3節)、聽覺逐漸失靈、睡覺容易醒、喉嚨發不出響亮的聲音(十二4節);此外,老人也因步履不穩而怕爬高、容易受驚嚇、頭髮變白、體力不好、食欲衰退,然後看著同伴一個個死去(十二5節),自己的生命也走向不可逆轉的衰弱,最後到達死亡(十二6節)。
一般來說年輕人比老年人有更長的生命,因此年輕認識主是很有福的,因為接下來大半的人生會非常好、非常喜樂,但這也不代表老年人就沒有機會,或不需要享受神。不管一個人年邁到什麼地步,只要我們有氣息的一天,都可以因著敬畏神而享受人生。傳道書的作者看書、考察、默想、經歷,然後描繪人生的諸般虛空(十二9節),目的就是希望人能夠敬畏神(十二13節)。
如果離了神,活在世上真的很虛空,傳道書的作者,對世界、對人生的虛空有很大的體會。如果我們覺得離了神,人生仍可以有意義,我們就是沒有看透人生。然而,基督徒面對虛空的世界並不是消極的,也不像佛教追求超越虛空的涅盤,反而因著日光之下的虛空,叫我們的眼目轉向日光之上的神。因祂的創造、拯救,以及新天新地美好的盼望,我們就可以靠著祂喜樂、積極地度日。
回應:
親愛的天父,我們相信萬有都因禰而有,因禰而立,倘若離了禰一切都是虛空、枉然。求禰的聖靈在我們心中不間斷地工作、保守,好叫我們一生緊緊跟隨禰,並且讓我們天天存著信心、盼望倚靠禰而喜樂度日。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禱讀:傳道書十二章13節
13 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 神,謹守祂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
誰知道生命(三)?(10章16至11至6節)(香港讀經會)
祈禱: 主啊,人生中滿是不可知及不可測的情況,不敬畏你的人既不可取,但敬畏你的也常經憂患,願你今天向我說話。
我們應該做的是(10:16∼11:2):
1. 一個國家若是由一個無知的人(孩童)管治,而國中的大臣又只會吃喝宴樂,這國就必然有禍。相反,如管治者是有資歷(貴冑之子),而大臣又懂得按時吃喝(適當行事),則這國就有福了(10:16∼17)。其實設宴原是為了歡笑,喝酒原是為了快活,本身沒有是非對錯,但在不同的處境下卻會使國家遭禍或蒙福。
2. 由於人的懶惰,財主建造房屋時沒有造好應有的樑柱屋頂,所以常會有房頂塌下或滴漏的事(10:18)。房屋要怎樣才建造得好,其實建造房屋的財主是知道的,他大可以用錢解決這些問題。
明乎此,人應該做的是:
1. 不要暗地裡(在意念中)咒駡君王或是(在臥房中)咒詛財主,因為你的咒駡可能會「不脛而走」,傳到他們的耳中(10:20)。
2. 有水的地方,你就可以撒種,不要只是計較得失;短時間內也許無收成,但日久你必能有收穫的,所以儘管把你的種子「分為七份,或分為八份」,撒往不同的地方,「因為你不知道將來會有甚麼災禍在地上發生。」(11:1∼2)
誰知道生命(11:3∼6)?──傳道者的結論是:
1. 生命有其必然性,就如當雲充滿水氣時,就會下雨。一棵樹不管甚麼原因倒下,當它倒下時,是向南就始終向南,若向北就始終向北。(3)
2. 但不要單以這種必然性來看待人生,否則我們將會一事無成,因為生命所遇上的,不都是這麼簡單的。天有不測風雲,農夫不應該也不可能等到最有利的時候才去撒種、收割,猶疑不決者不能享受人生的喜樂及神所賜他的分(4)。
3. 正如人不知道靈是怎樣進入孕婦的胎中,照樣人也不知道創造萬物之神的作為(5),所以當你可以努力作工時,就去做神為你安排的工作,直到時間不再,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所作的哪一樣最終會成功或是失敗(6)。
我們該認定神所賜給我們的一切,努力去幹,好好享用神所賜的生命及我們的分,不要再以成敗來衡量我們今天的生命。
面對美好虛空的人生(11章7至12章14節)(香港讀經會)
祈禱: 主啊,感謝你,是你把生命從空虛化作美好。
1. 美好虛空的人生(11:7∼8):甚麼是美好?人查不出來(參7:1∼8:17);但因神造萬物都是美好,人可以活在其中也是美好的(11:7,參創1:1∼2:3),即使人不知道生命(參9:1∼11:6),即使前面仍有很多虛空的日子(參1:1∼6:9論述)。因為有神,虛空的人生都可以是美好的。
2. 享受神賜的生命(11:9∼10):不要再讓心中的煩惱或是肉體的疾苦困擾你;在有生之年要快樂地生活,按著神的心意和教導去行(神必審問)。不要再籌算去等待甚麼時機了(參11:3∼6),因為若以人的角度去籌算,都是虛空的(10)。
3. 應該把握現在(12:1∼7):傳道者在結束講論前,以一幅風燭殘年、滿目蕭條的景象來作出最後的呼籲:「人應當儘早紀念我們的創造主。」
.不要等到衰敗的日子來到──當人再沒有喜樂的時候。
.不要等到日月星宿變暗,雨後烏雲再現的時候──當人老體衰,雙腳無力、腰不能再伸直、無力推磨、老眼昏花、口難合攏、牙齒無力、夜半無眠、說話無聲的時候,又或是當人怕高處、怕路遠難行、頭髮由灰變白、行路遲緩、性欲全消的時候,那時恐怕人已逝,只得讓人為他哭喪而已。
.不要等到人去樓空、庭園荒涼的時候。
請緊記:塵土要歸回原來之地,靈要歸回賜靈的神。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12:8)
4. 進入超然生命的邀請(12:9∼14):隨著標題語的再響起,傳道者的講論已完結,接下來傳道書對傳道者的身分作了補充:「傳道者不但有智慧,將知識教訓眾人,而且更仔細衡量、查考及修正了許多箴言(9∼10)。傳道者的言語像刺棒,為要使我們好好牢記他的教導,因為那都是來自神的教導。」
傳道書最後邀請每一個人作出決定:「青年人,你要留心任何越出以上教導的事情,人的知識沒有窮盡,但人生有限。這一切你都聽到了,總而言之,人的本分是:應當敬畏神,應當謹守神的誡命,因為人所作的每一件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
面對著這樣的人生,這樣一位神,你會作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