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希米記 11
尼希米記第十一章拾穗
【尼十一1】「百姓的首領住在耶路撒冷。其餘的百姓掣籤,每十人中使一人來住在聖城耶路撒冷,那九人住在別的城邑。」
在七73處暫時中斷的《尼希米回憶錄》,現在繼續下去。中間插入8、9兩章有關以斯拉和10章有關尼希米第二次擔任省長的一些資料。
本章記述從各城邑移殖人口來耶路撒冷居住的事,然後是居民人數的名單。──《啟導本聖經》
耶路撒冷為行政中心,可是人口稀少(七4),尼希米因此要求住在城外各地的百姓遷入城中居住。用的是抽籤的方法,十人抽一,將全境人口十分之一移入城中。
城中已住有不少官員(參五17),缺乏的是平民。稱耶路撒冷為“聖城”,也是吸引移民的一個方法。──《啟導本聖經》
首領: 他們稱為方伯(拉10:14)、長老、貴胄(6:17)、族長(7:70;拉2:68)等,好象是代表一般百姓的人的統稱。 掣簽: 以色列百姓決定疑難問題時,一般用掣簽方法來決定。這是因為相信“簽放在懷裡,定事由耶和華”(箴16:33)(民26:55,56;書7:16-18;撒上10:19-21;代上24:5;25:8)。 十人中使一人: 若一個人抽十分之一,那麼有時家庭也可能會分裂。所以估計按家族為單位掣簽的。 ──《聖經精讀本》
住在耶路撒冷。本文繼續描寫尼7:4的故事,記錄尼希米為讓百姓重新定居耶路撒冷所採取的措施。貴族和支派的首領已經住在耶路撒冷(見尼2:16;5:17)。這方面的人數不可能再增加了。所以尼希米認為必須從其他階層的人中徵集首都新的居民。
掣簽。古代猶太人經常以掣簽來決定人似乎無法判斷的事,認為“定事由耶和華”(箴16:33)。在上帝子民的歷史中,根據神的旨意,曾用掣簽來挑選人員(書7:16-18;撒上10:19-21),分配土地(民26:55,56),以及決定各組履行職責的順序(代上24:5;25:8)。
聖城。這個名稱還出現在賽48:2;賽52:1;但9:24和珥3:17的預言中,但這裡是第一次用在歷史記錄中。以後用得越來越多(見太4:5;27:53;啟11:2;等),直到後來有了阿拉伯名稱el-Quds“聖(地)”。這個正式名稱一直保留到現在。──《SDA聖經註釋》
【尼十一1~2】耶路撒冷(這�媞椄陛孛t城”)的城牆已經修固,需要重新安排人在這�堜~住,因此他們“掣籤”,抽出十分之一的人住在城�堙C其它人大概都是自願遷入的(2節)。──《雷氏研讀本》
【尼十一1∼2 為什麼沒有人想在耶路撒冷居住?】有掣簽的需要已足證明有人到耶路撒冷居住是被逼的。古代近東和地中海世界,都視掣簽為容讓神(或神明)決定某件事情結局的方法。故此,被挑選出來的人會視之為天命(有關掣簽或拈鬮的進一步資料,可見:書七14∼18;拿一7∼10的注釋)。主前第五世紀的耶路撒冷已被蹂躪無餘,同時又是猶大人和鄰邦爭論的焦點,因此它不是很有吸引力,也不是宜於定居的安全地方。此外,這些人不急著要放棄田地,冒著失卻產業的危險,也是不難理解的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尼十一1~36】在耶路撒冷再定居: 本文與7:4有關。即因為耶路撒冷的居住者極少,所以通過再一次調查人口使百姓重新定居。耶路撒冷城的周邊長是6.4km,為防禦,也需要許多人員。在古代,首都的大小或力量表示國家的勢力,所以把重點放在加強首都方面。在本章只提及了以色列12支派中的猶大、便雅憫及利未後裔,而在代上9:3中也提及了其他支派。因此,估計本章中提及的三個支派是核心支派。在掣簽之前支援者們已動身遷移到耶路撒冷,並且對此表示稱頌,由此可知可能大部分百姓都不願居住在耶路撒冷。其理由可能是因為仇敵的主要攻擊目標是耶路撒冷。4-19節是自願居住在耶路撒冷的名單,按各家族記錄了人員數目。但是這名單中有漏掉的人,也有後來由掣簽而去居住的人,所以實際定居人口要比這裡的數目多一些。25節以下記載了除了首都耶路撒冷之外,當時歸回之民的其他主要居住地。這種歷史片段的記錄,很容易被忽略為不重要,但它表明了聖經啟示是歷史事實,同時間接地證明表明聖經中的所有預言成就於實際歷史中。 ──《聖經精讀本》
【尼十一1~47】社會、宗教制度的改革: 說明了與前面9,10章的信仰復興有關的實際社會及宗教制度改革。13:1-3展開了百姓自發性的生活改革運動,而不是從上而下的改革。 ──《聖經精讀本》
【尼十一2】「凡甘心樂意住在耶路撒冷的,百姓都為他們祝福。」
很可能願意遷來耶城居住的平民不多,故須用抽籤的強制辦法;但也有人自願遷入,這種人受到特別鼓勵。──《啟導本聖經》
當時耶路撒冷面臨極其危險而困難的情況。即對外成為仇敵的主要攻擊目標,對內是半廢墟狀態的未開墾之地。所以,百姓為自願遷移到耶路撒冷的人,作了祝福禱告。 ──《聖經精讀本》
【尼十一3】「以色列人、祭司、利未人、尼提甯和所羅門僕人的後裔,都住在猶大城邑,各在自己的地業中。本省的首領住在耶路撒冷的記在下面:」
本節至19節為一張從巴比倫歸國第一批人中住入耶城的名單,所列族名大半與《代上》九2∼21所刊相同,依平民、祭司、利未人、歌唱者、守門的和尼提寧(殿役)的次序排列。──《啟導本聖經》
以色列人。所有支派的通稱,除利未人以外。依據代上9:3,這些回歸的人中有以色列兩個大支派的人:瑪拿西支派和以法蓮支派。和其他的名冊一樣,公民分為不同的階層。非神職人員排在神職人員前面。
本省的首領。即波斯帝國猶大省。在作者心目中,本省的首領與住在巴比倫或帝國其他地區的猶太人家長是不同的。
在耶路撒冷的。住在耶路撒冷的不單單是猶大支派和便雅憫支派,還有許多利未人(第10-19節),也許還有瑪拿西人和以法蓮人(代上9:3),以及不屬於任何支派的尼提寧人(尼11:12)。還可能有其他支派的代表。但主要是猶大支派和便雅憫支派的人,所以只提到他們。代上9章相應的耶路撒冷居民名單,可能基於後來的統計,因為其總數略高於尼11章。──《SDA聖經註釋》
【尼十一3∼24】這段經文(比較代上九2~17). 列出的,似乎是已經住在耶路撒冷的人,當中包括平民(3∼9節)、祭司(10∼14節)、利未人(15∼18節)、守門的(19節)、尼提寧或殿役(21節;關於“俄斐勒”,參看三26的腳註)和某些人(22∼2節;關於“亞薩的子孫”,參看拉二41的腳註)。──《雷氏研讀本》
【尼十一4】「其中有些猶大人和便雅憫人。猶大人中有法勒斯的子孫、烏西雅的兒子亞他雅。烏西雅是撒迦利雅的兒子;撒迦利雅是亞瑪利雅的兒子;亞瑪利雅是示法提雅的兒子;示法提雅是瑪勒列的兒子。」
平民返國的只有猶大和便雅憫兩支派,但《代上》九3還記有以法蓮人和瑪拿西人。──《啟導本聖經》
亞他雅: 在代上9:4中記錄為“烏太”。本節中的亞他雅的列祖除了法勒斯外,與代上9:4中的記錄不一致。在兩個目錄中,作者按需要從亞他雅的諸列祖中各自摘錄了個別名字。 ──《聖經精讀本》
【尼十一5】「又有巴錄的兒子瑪西雅。巴錄是谷何西的兒子;谷何西是哈賽雅的兒子;哈賽雅是亞大雅的兒子;亞大雅是約雅立的兒子;約雅立是撒迦利雅的兒子;撒迦利雅是示羅尼的兒子。」
瑪西雅: 在代上9:5中記錄為“亞帥雅”。他是猶大的最小兒子示拉的後裔(創38:5,26)。 示羅: 與民26:20節那樣發音為“示拉”更正確。 ──《聖經精讀本》
示羅尼的兒子。意為 “示拉的後代”。示拉是猶大的第三個兒子,“示拉族”之父(民26:20)。──《SDA聖經註釋》
【尼十一6】「住在耶路撒冷法勒斯的子孫共四百六十八名,都是勇士。」
四百六十八名: 在代上9:6,法勒斯後裔的總數被遺漏,而代記載了示羅的所有後裔(690名)。 勇士: 希伯來語的意思是“出眾的人”,也可用於指物質上富裕的,或有力有才的人(得2:1)。但是考慮到往耶路撒冷遷移的人口的主要目標是為了防禦,按字面之意譯為“勇士”也可以(14節)。──《聖經精讀本》
【尼十一7】「便雅憫人中有米書蘭的兒子撒路。米書蘭是約葉的兒子;約葉是毗大雅的兒子;毗大雅是哥賴雅的兒子;哥賴雅是瑪西雅的兒子;瑪西雅是以鐵的兒子;以鐵是耶篩亞的兒子。」
【尼十一8】「其次有迦拜、撒來的子孫共九百二十八名。」
迦拜,撒來: 他們沒有出現在代上9:8中。 九百二十八名: 代上9:9中是956名。在歷代記中可能包含了屬於其他支派的人。 ──《聖經精讀本》
【尼十一9】「細基利的兒子約珥是他們的長官,哈西努亞的兒子猶大是耶路撒冷的副官。」
“猶大是耶路撒冷的副官”亦作“猶大是那城第二區的長官”。“第二區”為耶城新建的郊區,在聖殿區的西邊。考古發現,主前八世紀時,耶城已有向郊區發展的趨勢。參《代下》三十四22及注。──《啟導本聖經》
耶路撒冷象名副其實的聖城(1,18節),秩序和體系上逐漸正規化(14,22節;12:42)。 長官: 具有“市長”等意思。14,21,22也出現與此類似的職稱。他們作為許多集團的代表,好象擔當了幫助耶路撒冷首領的作用。 ──《聖經精讀本》
【尼十一10】「祭司中有雅斤,又有約雅立的兒子耶大雅,」
……雅斤……約雅立的兒子: 這應該譯為“耶大雅和約雅立,以及雅斤”。“兒子”這一詞象似不應該夾在中間。本節的這三名是大衛時代24祭司長班次中的三個班次的頭目名字(代上24:7,17)。本節描述了家族的名單。尤其,耶大雅和約雅立屬於主要祭司長家族,一般都是一起記載(12:6,19)。──《聖經精讀本》
【尼十一11】「還有管理 神殿的西萊雅。西萊雅是希勒家的兒子;希勒家是米書蘭的兒子;米書蘭是撒督的兒子;撒督是米拉約的兒子;米拉約是亞希突的兒子。」
西萊雅: 在代上9:11中記錄為“亞薩利雅”。他是被巴比倫護衛長官尼布撒拉旦被擄而受死的大祭司長(王下25:18-21)。 希勒家的兒子: 應該是“希勒家的孫子”(拉7:1)。 ──《聖經精讀本》
西萊雅。西萊雅是大祭司的家族(尼10:2;12:1,12)。其祖先可能就是被尼布甲尼撒俘擄的大祭司(王下25:18-21)。
希勒家的兒子。聖經經常用“兒子”代表“孫子”(見拉7:1;見代上2:7注釋)。
管理上帝殿的。指大祭司,雖然沒有提他的名字。在尼希米的時代,以利亞實任大祭司(見尼12:10;13:4),但這裡只提他先輩的名字。──《SDA聖經註釋》
【尼十一12】「還有他們的弟兄在殿裡供職的,共八百二十二名。又有耶羅罕的兒子亞大雅。耶羅罕是毗拉利的兒子;毗拉利是暗洗的兒子;暗洗是撒迦利亞的兒子;撒迦利亞是巴施戶珥的兒子;巴施戶珥是瑪基雅的兒子。」
弟兄在殿裡供職的: 祭司長分為二十四班次(尼希米當時是22班次),交替地擔當了事奉聖殿工作(代上24章)。 亞大雅: 是大衛時代的第五班次祭司長瑪基雅(代上24:9)的後裔。 ──《聖經精讀本》
【尼十一13】「還有他的弟兄作族長的,二百四十二名。又有亞薩列的兒子亞瑪帥。亞薩列是亞哈賽的兒子;亞哈賽是米實利末的兒子;米實利末是音麥的兒子。」
弟兄作族長: 指“亞大雅弟兄作族長的”。 亞瑪帥: 是大衛時代屬第六班次的音麥的後裔。在代上9:12中記載為“瑪賽”。 ──《聖經精讀本》
【尼十一14】「還有他們弟兄大能的勇士共一百二十八名。哈基多琳的兒子撒巴第業是他們的長官。」
一百二十八名: 10-14節中列舉的許多祭司長的人數是以各家系分別數算的,共有1,192名,比代上9:13中的1,760名少得多。可能不太重要的家譜的人名被露掉了。 ──《聖經精讀本》
哈基多琳。希伯來語是haggedolim。有文本為“大能者的勇士之一”。──《SDA聖經註釋》
【尼十一15】「利未人中,有哈述的兒子示瑪雅。哈述是押利甘的兒子;押利甘是哈沙比雅的兒子;哈沙比雅是布尼的兒子。」
示瑪雅: 利未最小的兒子米拉利的後裔(創46:11;代上9:14)。 ──《聖經精讀本》
【尼十一16】「又有利未人的族長沙比太和約撒拔,管理 神殿的外事。」
神殿的外事: 指聖殿的俗事及金錢問題等(代上26:29)。這在初期教會可能相當於“管理飯食”的(徒6:2-5)。──《聖經精讀本》
【尼十一17】「祈禱的時候,為稱謝領首的是米迦的兒子瑪他尼。米迦是撒底的兒子;撒底是亞薩的兒子;又有瑪他尼弟兄中的八布迦為副。還有沙母亞的兒子押大。沙母亞是加拉的兒子;加拉是耶杜頓的兒子。」
瑪他尼: 是歌唱的人,是亞薩的後裔(拉2:41)。在12:8中,表明他擔當了“稱謝的事”。 八布迦: 在拉2:51中稱為“巴蔔”。 ──《聖經精讀本》
【尼十一18】「在聖城的利未人共二百八十四名。」
住在耶城的利未人共284人,但祭司則達1192人(12節的822人,13節的242和14節的128人的和)。這情形也見《以斯拉記》二40所記返國人數中利未人大大少於祭司。他們因未分得地業,不少從事商貿,不願再務本業(看拉二40注)。──《啟導本聖經》
利未人的人口極少已是顯然的(拉8:15),而本節再一次確認了這一點。 ──《聖經精讀本》
【尼十一19】「守門的是亞谷和達們,並守門的弟兄,共一百七十二名。」
守門的: 關於此在代上9:17-27中作了詳細說明。守門是從列祖世代相傳的職責,若人員數目不夠就由他們親戚中居住較近的人來補充。 ──《聖經精讀本》
【尼十一20】「其餘的以色列人、祭司、利未人,都住在猶大的一切城邑,各在自己的地業中。」
本節綜述住在耶城以外猶大城邑中的人,很可能是25∼36節的小題,因為接上的21節又恢復記住在耶城的人,“地業”是從祖先傳下來的土地、房屋等。約書亞時代將迦南土地分給十二支派,成為各族的地業(書十三7;二十一3)。──《啟導本聖經》
如果想瞭解分散在各地的百姓的情況,較好的方法是把本節和25節相聯而讀。21-24節象似作補充的插入句子。 ──《聖經精讀本》
【尼十一21】「尼提寧卻住在俄斐勒,西哈和基斯帕管理他們。」
“俄婓勒”:看三26注。在各名單中,尼提寧(殿役)總是排在守門的之後。──《啟導本聖經》
尼提寧卻住在俄斐勒: 俄斐勒是從耶路撒冷聖殿山坡向南延伸的地方,稱為“聖城”的部分(3:26)。 ──《聖經精讀本》
【尼十一22】「在耶路撒冷,利未人的長官,管理 神殿事務的,是歌唱者亞薩的子孫、巴尼的兒子烏西。巴尼是哈沙比雅的兒子;哈沙比雅是瑪他尼的兒子;瑪他尼是米迦的兒子。」
【尼十一23】「王為歌唱的出命令,每日供給他們必有一定之糧。」
好像亞達薜西王特別允許向擔當歌頌的利未人支付一定的報酬。其理由是:①因為他們特別指定為“為王和王眾子”(拉6:10)祈求的人 ;②因他們人數頗少,為了繼續履行所擔任的任務,有必要得到特別的保障。 ──《聖經精讀本》
【尼十一23 王為歌唱的出命令】本節提到的最有可能是亞達薛西一世,他十分關心祭儀的延續(見:拉四8∼10,七21∼24)。主前第三千年紀以降,大部分古代近東的宮廷都雇用了職業的歌唱者。例如馬里王心利林(約主前1780∼1760年)的宮廷,就有大批的歌唱者。有關以色列之歌唱者的討論,可參看:歷代志下二十九27∼30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尼十一24】「猶大兒子謝拉的子孫、米示薩別的兒子毗他希雅,輔助王辦理猶大民的事。」
好像亞達薜西王給每一個附屬國都派了仲裁者,使他們瞭解附屬國的情況後再作出詳細的報告。他希雅: 是法勒斯的雙胞胎弟兄示羅的後裔(創38:30;民28:20)。 ──《聖經精讀本》
【尼十一25】「至於村莊和屬村莊的田地,有猶大人住在基列亞巴和屬基列亞巴的鄉村;底本和屬底本的鄉村;葉甲薛和屬葉甲薛的村莊;」
這是一張猶大和便雅憫人所住鄉鎮的單子,甚具歷史價值。名單利的地名也見《約書亞記》15章,不過那裡少了底本、葉甲薛、耶書亞、米哥拿和音臨門。這張單子並不齊,因為本書3章和《以斯拉記》二21∼22所列的一些鄉鎮不見此名單中。──《啟導本聖經》
被擄歸回的百姓主要以耶路撒冷為中心,居住在猶大地。雖然不太清楚尼希米為何簡單地描述再居住地的理由,但可能是他把記錄當時人的地理位置當作較有意義的事。而且尼希米的內心深處可能藏著總有一天恢復勝利的國度以色列的榮耀的熱情。也可以說間接地表明瞭雖然現在只能居住在這裡所記錄的地上,但總有一天必恢復全以色列的意志。村莊: 意指“用籬笆圍住的區域”。 田地: 指其周圍的農耕地或放牧地。 基列亞巴: 指希伯侖(書14:15)。希伯侖位於耶路撒冷南約30km的地方,可能屬於猶大南邊界的以東境內。 底本: 不同於摩押的“底本”(民21:30),是書15:22的“底摩拿”。 ──《聖經精讀本》
村莊。尼希米現在從耶路撒冷的城市人口,轉到列舉猶大省的各個城鎮。這份目錄使我們能夠比較準確地繪製尼希米時代的猶大地圖。然而這裡的名單並不完整,因為拉2:20-34和尼3章所提到回歸後住著猶太人一些城市沒有列出。
基列亞巴。是希伯倫的原名(士1:10),顯然得名於其建造者亞巴。他是亞衲族人(書14:15;15:13;21:11)。有趣的是被擄回歸後它恢復了古名。
底本。據認為是底摩拿的另一種拼法,在書15:21-26裡被列在南部的城市中。若是這樣,那就是亞羅珥附近,現名阿爾拉拉(`Ar`arah),在貝爾謝巴東南約7.4公里處。但底本位置尚未確定。
葉甲薛。似乎與甲薛一樣位於猶大最南端。未確定位置。──《SDA聖經註釋》
【尼十一25∼36】這段列出從前猶大(25∼30節)和便雅憫(31∼36節)的土地,有其它猶太人住在當中。──《雷氏研讀本》
【尼十一25∼36 各地的定居情況】除了底本、耶書亞、米哥拿三地以外,名單中的城市都在約書亞記十五章中提及。這名單證明猶大人散居的範圍頗大。猶大地的地名集中在尼革和薩非拉地區,便雅憫地的地名則包括中央山地和沿海平原。本名單或能提供這個波斯省分的界限。──《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尼十一26】「耶書亞、摩拉大、伯帕列、」
耶書亞: 可能是書15:26的“示瑪”。 摩拉大: 位於猶大的南部境界附近(書15:26),可能是位於亞拉得南部約15km左右的地方。 ──《聖經精讀本》
耶書亞。現名泰勒薩西(Tell es-Sa`si),在貝爾謝巴東北偏東13.6公里。
摩拉大。可能在泰勒米勒赫(Tell elt-Milh ),在貝爾謝巴東南約16公里。
伯帕列。可能在貝爾謝巴附近,但未確定(見書15:27)。──《SDA聖經註釋》
【尼十一27】「哈薩書亞,別是巴和屬別是巴的鄉村;」
“哈薩書亞”和“別是巴”在書15:28中也一起提及,像似有相互密切的關係。別是巴位於希伯侖西南部約40km的地區,B.C.701左右被西拿基立淪陷的城邑,但到波斯時代重新復興。 ──《聖經精讀本》
【尼十一28】「洗革拉、米哥拿和屬米哥拿的鄉村;」
洗革拉: 是迦特王亞吉當作禮物給大衛的城邑(撒上27:6)。 米哥拿: 促使約書亞攻擊的迦南地南部的5個城邑之一(書10:3-5)。 ──《聖經精讀本》
洗革拉。系迦特王亞吉贈送給大衛(撒上27:6),不久後被亞瑪力人奪去(撒上30:1)。可能位於泰勒庫威爾福赫(Tell el-Khuweilfeh ),在貝爾謝巴以北約16公里。
米哥拿。不清楚在何處。──《SDA聖經註釋》
【尼十一29】「音臨門、瑣拉、耶末、」
音臨門。現名希爾拜烏姆拉馬明(Khirbert Umm er-Ramamîn),在貝爾謝巴以北12.8公里。
瑣拉。現名薩拉(Sar`ah),在耶路撒冷以西約24公里。
耶末。現名希爾拜雅穆克(Khirbet Yarmûk),在伯利�琤H約22.4公里。──《SDA聖經註釋》
【尼十一30】「撒挪亞、亞杜蘭和屬這兩處的村莊;拉吉和屬拉吉的田地;亞西加和屬亞西加的鄉村。他們所住的地方,是從別是巴直到欣嫩谷。」
“別是巴”。耶路撒冷以南三十英里(51公里)。“欣嫩谷”耶路撒冷西南部的地區。參看歷代志下二十八章3節的腳註。──《雷氏研讀本》
亞杜蘭: 在約書亞時代,這地區內就有了王(書12:15)。而且,羅波安把這地區堡壘化了(代下11:7)。 拉吉: 位於耶路撒冷西南部約58km的地區。 ──《聖經精讀本》
撒挪亞。現名希爾拜紮努(Khirbet Zanû`),在耶末東北3.2公里處。
亞杜蘭。現名泰勒謝赫馬德庫爾(Tell esh-Sheikh Madhkûr),在希伯倫西北16公里。
拉吉。現名泰勒杜威爾(Tell ed-Duweir),在希伯倫西北約25.6公里。1932-1938年間,在J.L.斯塔基的指導下,那裡曾出土重要文物。
亞西加。現名泰勒紮卡利亞(Tell ez-Zakariyeh),在耶路撒冷西南約十八英里。它和亞杜蘭和拉吉一樣,都是羅波安所修築的(代下11:9)。亞西加和拉吉是耶路撒冷陷落以前最後落入尼布甲尼撒手中的城市(耶34:7)。
從別是巴直到欣嫩谷。這裡實際上提到了原來猶大支派最南和最北的地區,相隔約64公里。欣嫩谷位於耶路撒冷正南面。參類似的說法“從但到別是巴”(見士20:1注釋)。──《SDA聖經註釋》
【尼十一31】「便雅憫人從迦巴起,住在密抹、亞雅、伯特利和屬伯特利的鄉村。」
迦巴: 屬於便雅憫支派的最西端的城邑(書18:24)。 亞雅: 是“艾”城的別稱(書7:2)。 ──《聖經精讀本》
亞雅。現被確認為埃特泰勒(et-Tell),在伯特利東南2.4公里,於1933-35年由法國考古隊所發掘。尚未確定亞雅是否就是《約書亞記》七,八章的艾城。
伯特利。現名拜廷(Beitîn),在耶路撒冷以北17.6公里。伯特利在以色列的歷史中起重要的作用。雅各在那裡在夢見通天的梯子(創28章)。在以色列王國期間,伯特利一直是耶羅波安一世所設立的兩個背道的崇拜中心之一(王上12:28,29)。──《SDA聖經註釋》
【尼十一32】「亞拿突、挪伯、亞難雅、」
“亞拿突”。耶利米的家鄉,位於耶路撒冷以北三英里(5公里)。──《雷氏研讀本》
亞拿突: 位於迦巴和耶路撒冷之間的路中(賽10:30),是利未人的城邑(書21:18)。 挪伯: 與耶路撒冷臨近的地區(賽10:32),多益是因殺害祭司而有名(撒上22:18,19)。 亞難雅: 指伯大尼(太21:17)。 ──《聖經精讀本》
亞拿突。是利未人的城(書21:18),耶利米的家鄉(耶1:1;32:7)。現名為拉斯海魯拜(Râs el-Kharruûbeh),位於耶路撒冷東北不到三英里。
挪伯。在掃羅的時代,這裡的祭司曾慘遭多益屠殺(撒上22:18,19)。從耶路撒冷可以看到它(賽10:32)。有人認為它是橄欖山上的埃特托(et-Tôr)。
亞難雅。可能就是伯大尼在《舊約》的名稱,是橄欖山東坡上的一個城鎮,基督在世時曾起重要作用。現名埃爾阿紮裡耶(zarîyeh)。──《SDA聖經註釋》
【尼十一33】「夏瑣、拉瑪、基他音、」
夏瑣。現名希爾拜哈聚爾(Khirbet Hazzûr),大約在耶路撒冷西北偏北6.4公里。
拉瑪。可能是現在的埃爾拉姆(er-Râm),在耶路撒冷西北6.4公里。
基他音。便亞憫的一個城鎮子,位置尚未確定。──《SDA聖經註釋》
【尼十一34】「哈疊、洗編、尼八拉、」
洗編: 在撒上13:18中稱為“洗波音穀”,位於密抹東部荒涼的低地帶。 ──《聖經精讀本》
哈第。現名埃爾哈迪斯(el-Hadîtheh),在呂大東北4.8公里。
洗編。哈第附近,位置尚未確認。
尼八拉。現名拜特納巴拉(Beit Nabala),在哈第以北3.2公里。──《SDA聖經註釋》
【尼十一35】「羅德、阿挪、匠人之谷。」
羅德: 使徒行傳中稱為“呂大”(徒9:32-35),位於約帕東南部約15km的地方。被提多(Titus)淪陷之後,曾改名為DiosPolis。 匠人之谷: 是阿挪和羅得之間較寬的穀(撒上13:19,20;代上4:14)。但是不知為何這樣稱呼。 ──《聖經精讀本》
呂大。現名盧德(Ludd)。在馬加比時代十分重要(《馬加比下》11:34)。後來叫迪奧斯波利斯。
阿挪。在代上8:12和羅德一起第一次提到。又見拉2:33。現為阿挪村,在呂大西北8公里。
匠人之谷。顯然在拿挪和羅德附近,但位置尚未確定。──《SDA聖經註釋》
【尼十一36】「利未人中有幾班曾住在猶大地歸於便雅憫的。」
【思想問題(第11章)】
1 尼希米完成了修建城牆之後,又怎樣確保日後百姓的安危?參1-3, 19, 22節。
2 對那些抽籤後要搬進耶路撒冷居住的百姓,以什麽態度面對這件事為佳?參2節。這給你什麽提示?
3 在安排中,有那一類人是規定要住在耶路撒冷的?擔任領袖的人往往要付什麽代價?若你在教會中肩負要職,你是要求得到更大的權利,還是甘願作出更多的犧牲?
4 23節表明在聖殿歌唱的享有特殊地位,17節也顯示當日的崇拜公禱有專人領導稱謝。相比之下,今日教會對詩班的事奉是否太忽視?對禱告的安排是否太隨便?
──《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