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師記 10
士師記第十章拾穗
【士十1】「亞比米勒以後,有以薩迦人朵多的孫子,普瓦的兒子陀拉興起,拯救以色列人。他住在以法蓮山地的沙密。」
「沙密」:地點不詳。──《串珠聖經注釋》
本節至5節和十二8∼15都是小士師的記述,連同三31的珊迦共為六人,看二16注。在這個各自為政的時代,小士師當不只此數。本書選記六人與大士師六人構成十二圓滿之數,作為小士師的代表,以窺全豹。
陀拉的影響力可能只在北方,且極局限。陀拉和普瓦也是以薩迦支派中的族名(創四十六13;民二十六23)。宗族通常用族中出名祖先為名,族中人也有用族名作自己名字的。沙密位於以法蓮山地。――《啟導本聖經士師記註釋》
普瓦的兒子陀拉: “普瓦”和“陀拉”是以薩迦兩個兒子之名(創46:13;民26:23;代上7:1)。以色列人常常給子女取列祖的名字。 ――《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陀拉」(1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蟲」,他屬於以薩迦支派。陀拉也「拯救以色列人」,但聖經沒有提到具體的爭戰。── 士師記綜合解讀
●「陀拉」:朵多的孫子、普瓦的兒子,屬於「薩迦」支派。( 創 46:13 、 民26:23 。)這個字原文的意思可能是「蟲」。
●「朵多」:意作「他的摯愛」。
●「拯救以色列人」:經文沒有特別說明欺壓者是誰,但是此處卻說明陀拉有帶領以色列人脫離欺壓者的手。或者表示他需要收拾以色列從亞比米勒留下的爛攤子。
●「沙密」:「尖端」、「刺」的意思,可能就是「撒馬利亞」。
◎陀拉與睚珥是「小士師」(士師記記載篇幅較少)中的兩位。大小士師總共十二位,正吻合以色列十二支派的數目。──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亞比米勒以後。本節沒有提供線索說明在亞比米勒死後和陀拉作士師之間是否有時間間隔。
拯救。此句話說明,陀拉作士師的時候,也作了一些防禦外敵的工作,或至少遏制了以色列人在亞比米勒統治時期延續下來的惡行。
陀拉。陀拉和他父親普瓦屬以薩迦支派,並且在以薩迦的兒子的名錄裡有兩個兒子也叫此名(創46:13;民26:23)。在大衛的時期,陀拉族產生了大能的勇士(代上7:1,2)。陀拉似乎是該支派產生的唯一一個士師。
以法蓮山地。以薩迦支派通常住在以法蓮山的北部,遠離埃斯德賴隆草原的地方。顯然該支派有一部分人居住在通常被認為屬於瑪拿西和以法蓮的地域。── SDA聖經註釋
【士十1~2】陀拉作士師。──《串珠聖經注釋》
【士十1~5】亞比米勒死後,繼位治理以色列的兩位士師,使以色列享受了四十五年的和平。作者省略了救贖史不太重要的事件。提到陀拉從仇敵手中拯救以色列,沒有指明誰是仇敵(1節)。睚珥是擁有巨富和權勢的士師(4節)。 ――《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 10:1~5 記錄亞比米勒之後開始兩個『小士師』:「陀拉」和「睚珥」,從此以色列總共平靜45年(23年加22年)。
◎在「耶弗他」的故事前後,都有「小」士師的記載。「陀拉」和「睚珥」都是在耶弗他之前的小士師,而在他之後則有「以比讚」、「以倫」、「押頓」。這些小士師以及「耶弗他」的記載都包括一些相同的細節,例如他們所屬的支派、他們實際做士師的年數、他們的死。大多小士師們多子、多驢駒和多城邑,顯示他們的富有,也顯示士師越來越有君王的姿態。不過諷刺的是,在「耶弗他」之前,「睚珥」的兒子雖多,但是在亞捫人犯境時卻沒有出現一個有能力的領袖?!因而出現「耶弗他」這個大能的勇士。──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士十1~18】結束了亞比米勒的故事,本章開始講述新的故事。勾勒出11:1~12:7耶弗他足跡的背景。簡要論到陀拉和睚珥兩個士師(1~5節),再次回到以色列悖逆的歷史。當以色列離棄神,事奉各種外邦偶像,耶和華使他們遭受非利士和亞捫人擾害欺壓(7節)。於是,以色列再次悔改認罪。然而,這一次神非常嚴厲,表明不再救他們(13節)。為了成就對人類的永恆計畫,神特意揀選以色列。以色列的歷史不斷重現人故意不認識神的罪性(羅1:28)。 ――《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士十2】「陀拉作以色列的士師二十三年,就死了,葬在沙密。」
三31、十1~5、十二8~15簡單記錄了6位元士師,被稱為「小士師」,目的可能是與6位元詳細記錄的「大士師」構成十二位士師,與以色列十二支派的數目相同,代表神完整的拯救。── 士師記綜合解讀
◎陀拉的身份是由他的「過去」襯托出來,因為這裡提到了他的支派、祖父和父親的名字。他和以前的士師一樣,都在約旦河西面做士師。睚珥的身份卻是由「將來」襯托出來的,因為這裡特別記載他眾多的兒子,他是住在約但河東基列地的基列人,很自然的與基列人耶弗他聯繫起來。──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陀拉作以色列的士師。除了陀拉作以色列的士師二十三年以外,就再沒有什麼關於他的記載了。這顯然是因為在他作士師期間沒有外敵入侵的重大戰爭。在和平時期治理好一個國家並不比在戰爭中戰勝敵人更容易,他們同樣值得稱道。可是陀拉作以色列的士師究竟如何有效,文中並未闡述。關於他對耶和華的敬畏有這樣的闡述:“亞比米勒死後,在一些敬畏耶和華的士師的治理下,暫時遏制了拜偶像的風氣。” ── SDA聖經註釋
【士十3】「在他以後有基列人睚珥興起,作以色列的士師二十二年。」
基列在約但河東,為瑪拿西支派的業地。睚珥本為支派中一族之名(民三十二41),現用為人名。他住在基列,故應屬東瑪拿西半支派。――《啟導本聖經士師記註釋》
基列人睚珥: “基列”指約但東部地區的領土,或居住在那裡的人。以色列人戰勝西宏後,將此地分給流便、迦得及瑪拿西半個支派(民21章)。聖經所說的“基列人”,通常指屬於瑪拿西支派的基列後裔(民26:29)。 ――《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基列」(3節)位於約旦河東,被雅博河一分為二(申三12~13),南面歸迦得支派,北面歸瑪拿西支派。「基列」有時也泛指約旦河東的全部以色列人之地(申三十四1)。「哈倭特·睚珥」(4節)的意思是「睚珥的帳棚村莊」。
「睚珥」(3節)這個名字的意思是「他啟迪」,他可能屬於河東瑪拿西半支派。聖經沒有提到他的拯救工作,卻提到「他有三十個兒子,騎著三十匹驢駒。他們有三十座城邑」(4節),表明他是一位有錢有勢的人。這位有錢有勢的士師,卻沒能阻止百姓的再次悖逆;他的三十個兒子,也不能抵擋亞捫人的入侵。
陀拉在以薩迦、以法蓮一帶作士師23年(2節),睚珥在河東作士師22年(3節),這兩段時間很可能是重疊的。「在他以後有基列人睚珥興起」(3節),可以理解為「在興起陀拉以後,有基列人睚珥興起」,也就是陀拉在以薩迦、以法蓮作士師期間,又興起睚珥在河東作士師。── 士師記綜合解讀
●「基列」:指以色列約但河東的領土,北至巴珊,南到高原地帶。
●「睚珥」:基列人,名字的意思是「他啟蒙」,是一個非常富裕和傑出的人,從瑪拿西支派而出( 民 32:41 )。從10:4 提到「他有三十個兒子,騎著三十匹驢駒。」可見他的尊貴與富裕。──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睚珥。在民32:41中記載了同時代的摩西提到睚珥的名字,他屬瑪拿西支派的人,在基列奪取了一些村莊並住在那裡。我們可以猜測他與這裡提到的作士師的睚珥是同一人。
基列人。基列在約旦河以東地區,地處基尼烈海南端和鹽海北端之間。
作以色列的士師。這樣的措辭從未用到殘忍的亞比米勒身上,對他的闡述僅僅是他“統治”以色列。睚珥的治理一定像其他士師一樣蒙靈光照耀使百姓得福。── SDA聖經註釋
【士十3~5】睚珥作士師。──《串珠聖經注釋》
【士十4】「他有三十個兒子,騎著三十匹驢駒。他們有三十座城邑,叫作哈倭特睚珥,直到如今,都是在基列地。」
這個家庭相當富裕。――《士師記雷氏研讀本》
他有相同數目的兒子、驢駒和城邑,顯示他有財富、名望和地位。
「哈倭特睚珥」:意即睚珥的帳蓬村。──《串珠聖經注釋》
睚珥有子三十人,可見妻妾甚多,其影響力可能遠超過本族(參十二9)。每個兒子都有驢駒,又有各自的城邑,足證有地位也有財富。不過“城邑”似乎只是些築有守望樓的村莊。“哈倭特睚珥”就是“睚珥的村莊”之意(參民三十二39∼42;申三14),其地在加利利海東南約20公里。――《啟導本聖經士師記註釋》
●騎著三十匹「驢駒」:是當時卓越的標記( 5:10 ),因為當時沒有馬。
●「哈倭特睚珥」:直譯是「睚珥的村落」,是瑪拿西的兒子睚珥所佔領的城邑 民 32:41 申 3:14 。位於約但河東,加利利海東南約19公里處。──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三十個兒子。這幾乎可以證實睚珥婚姻和基甸一樣是一夫多妻。
三十匹驢駒。所羅門時代以前的時期,以色列沒有馬匹,擁有驢駒是財富,尊榮和高貴的標誌。這個情況的紀錄表明一個人擁有三十個兒子的充盈的福份。作為首領或官長,他們享受著擁有坐騎的尊榮和聲望
哈倭特·睚珥。原文字義“睚珥的帳棚村莊”。在摩西時代,睚珥較早時從巴珊王噩的國奪取了一系列的村莊(民32:41;申3:14)。這就是給這一地區的名字。與此同時,更多的城邑出現,或其他的村莊被奪取,以至於到睚珥作以色列士師的時候,就能給他每一個兒子一座城邑,讓他們作那裡的官長。
基列。原文字義是“凹凸不平”或“崎嶇”。此名源自於崎嶇不平之山脈的特點。基列被雅博河一分為二(申3:12;書12:2,5)。河南面一半由以色列人從亞摩利王西宏手中獲得(書12:2)。迦得支派住在南面,北面一半落入瑪拿西的控制。基列一詞在聖經裡有時使用很靈活,指約旦河以東的全地,北邊遠至但的地方(申34:1)。── SDA聖經註釋
【士十5】「睚珥死了,就葬在加們。」
●「加們」:位於加利利海東南、約但河東十六公里,亦即是今日庫恩市西北1.5公里左右之處。──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士十6】「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去侍奉諸巴力和亞斯他錄,並亞蘭的神、西頓的神、摩押的神、亞捫人的神、非利士人的神,離棄耶和華,不侍奉他。」
關於“諸巴力”和“亞斯他錄”,參看第二章13節的腳註。“亞蘭的神”包括臨門(王下五18)。“西頓的神”。巴力和亞舍拉(王上一六31∼33)。“摩押的神”。基抹(王上一一7)。“亞捫人的神”。摩洛(王上一一33)。“非利士人的神”。大袞(士一六23)――《士師記雷氏研讀本》
「亞蘭」:即敘利亞,居民所拜的神與西頓人拜的亞斯她錄相似;摩押人拜基抹;亞捫人拜米勒公(參王上11:33);非利士人拜大袞(參士16:23)。
以民拜七個偶像,以致受七個民族欺壓(參11下~12上),但主要的壓力是來自東面的亞捫人。──《串珠聖經注釋》
自本節至十二7,在兩段小士師的記載當中,寫下了士師耶弗他拯救以色列人的事蹟。本章先記以民的背離耶和華(6節),引起神的忿怒(7節),為亞捫和非利士人欺壓共18年(8節),然後是以民的悔悟和呼求(10節)、神的責備(11∼14節)、百姓哀求、痛改前非(15節),以及神的回心轉意(16節)。最後兩節是耶弗他英勇事蹟的引子(17∼18節)。――《啟導本聖經士師記註釋》
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 本文揭露他們拜偶像的事實。歷史告訴以色列,偶像崇拜必招致外邦人的欺壓,這一深刻教訓,依然沒能阻止他們重蹈覆轍。每逢遭遇患難,以色列對神的信仰就會復蘇;進入和平時期,信仰之火就會熄滅。因為他們平日不注重與神的深入相交,不追求屬靈成長,只關注一時的安逸、利益。當時拜偶像的狂熱程度,超過過去任何時期。 ――《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諸巴力和亞斯她錄」(6節)是迦南人的神,「亞蘭的神」(6節)包括臨門(王下五18),「西頓的神」(6節)包括巴力和亞舍拉(王上十六31~33),「摩押的神」(6節)包括基抹(王上十一7),「亞捫人的神」(6節)包括米勒公(王上十一33)或摩洛(王上十一7),「非利士人的神」(6節)包括大袞和巴力·西蔔(十六23;王下一2)。
亞比米勒以後,神興起陀拉和睚珥作士師。聖靈沒有提到這段時間的細節,但也不再提到「國中太平」(八28)。這段時間可能並沒有大規模的外敵入侵,但百姓卻自己引進了大量的「外邦神」(16節)。當百姓的生活中沒有太大的難處時,就會覺得有神沒神一樣可以過日子,與神的關係變得「不冷也不熱」(啟三15),就會去尋找一些特別的事物來刺激自己、滿足自己。百姓前五次「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三7,12;四1;六1;八33),還只是事奉迦南人的偶像;第六次的悖逆,卻一下引進了七個外邦的偶像(6節):本地迦南人的「諸巴力和亞斯她錄」,東北「亞蘭的神」,北方「西頓的神」,東方「亞捫人的神」,東南「摩押的神」,西方「非利士人的神」。唯一沒有引進的,是南方「以東的神」(代下二十五20)。── 士師記綜合解讀
●「以色列人又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同樣的話出現在3:7 3:12 4:1 6:1。
●「諸巴力和亞斯她錄」:參考 2:11~19 的註釋。
●「亞蘭」:是阿拉伯沙漠北部的遊牧民族,大概就是在這段期間進入到敘利亞,所以亞蘭的神指的就是敘利亞的神。
●「亞蘭的神」:主要是「哈達」、「摩特」、「亞拿」、「臨門」。
●「西頓」:「西頓」和「推羅」是古代非尼基重要的海港,也是迦南的文化中心,位在目前的黎巴嫩。
●「西頓的神」:主要是「巴力」、「亞舍拉」、「亞斯她錄」、「亞拿」等,都是生殖神。
●「摩押的神」:「基抹」(殘暴的戰神)。
●「亞捫人」:位於以色列的東方,首都是「拉巴」。是羅得的後人,羅得的女兒用酒把父親灌醉之後與他亂倫生下的小孩就是亞捫。( 創 19:30~38 )亞捫位在耶路撒冷以東的約旦河對面,在他們以南有摩押地,而摩押則是另一個女兒與他亂倫生下的小孩。這兩族常常結盟對抗以色列人,也曾控制亞嫩河到雅博河一帶土地( 申 2:16~25 、 士 11:13 ),但是他們日後被「亞摩利人」取代,而亞摩利人又被以色列人打敗。
●「亞捫人的神」:「摩洛」又名「米勒公」 王下 23:13 。敬拜這個神要把嬰孩經過火獻祭。
●「非利士人」:原本來自於愛琴海地區,西元前十二世紀大量移民遷居至迦南沿海一帶,也就是以色列的西面,他們導致赫人帝國沒落,埃及被侵略。
●「非利士人的神」:「大袞」和「巴力西蔔」。 撒上 5:1~7王下 1:2
◎以色列鄰國中,唯一未影響到以色列敬拜真神的國家是世俗化的以東,這點十分重要。迦南的異族宗教有著相當的吸引力,加上隨之而來的物質與感官享樂,以色列人確實很難抗拒。
◎ 10:6 以色列人拜了七種偶像, 10:11,12 就受到七重攻擊,隱然顯出神的報應。──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又行……惡的事。從基甸剷除普遍的背道,並推翻米甸人的壓迫以後,許多年過去了。現在又有大批的百姓再次轉向偶像崇拜。七個外邦的神靈作為新的崇拜偶像被供奉起來。這些外邦的神在各個方面束縛著以色列人。無論在人數上和分佈的廣度上都反映出偶像崇拜的嚴重程度。
巴力和亞斯他錄。見士2:11,13註釋。
亞蘭的神。亞蘭(或敘利亞)是從腓尼基延伸到幼發拉底河的一個國家。大馬士革是這一地區最知名的城市。這個地區主要的神是哈得,巴力,死神莫特和雅娜。舊約提到一個神名叫“臨門”(王下5:18)。
西頓的神。即腓尼基的神,只在大城市裡記載這個神。腓尼基人的神也是迦南人和敘利亞人的神。
摩押的神。摩押石碑和列王紀(王上11:33;等)表明該神是基抹。
亞捫人的神。亞捫人的眾神之中有一個是摩洛(王上11:7,33;見利18:21註釋)。
非利士人的神。這是非利士人從迦南人那裡接受過來的神,最出名的就是大袞和巴力~西布。── SDA聖經註釋
<syncBible ref=士10:6>
【士十6這裡所指的都是些甚麼假神?】諸巴力與亞斯她錄都是假神(參2:11~15與3:7的註釋)。亞蘭人與西頓人的神非常相似。摩押人與亞捫人的神是基抹與摩洛。非利士人的神是大袞、亞施她錄、亞舍拉與巴力西卜。──《靈修版聖經註釋》
【士十6~16】以民信仰的情況及離棄神的後果。──《串珠聖經注釋》
【士十6~十一40】耶弗他勝亞捫人:以民再次拜外邦人的偶像,離棄真神,神便藉亞捫和非利士兩民族管教他們。以民知罪悔改,神就興起耶弗他與亞捫人作戰,使百姓不再受亞捫人欺壓。
【士十7】「耶和華的怒氣向以色列人發作,就把他們交在非利士人和亞捫人的手中。」
關於“亞捫”,參看第三章13節、創世記十九章31至38節和阿摩司書一章13節的腳註。――《士師記雷氏研讀本》
亞捫人是亞伯拉罕侄兒羅得的後裔(創十九38)。亞捫人的壓迫和參孫時代非利士人的壓迫,可能在同一時期(比較十三章)。一個在約但河東,一個在西南的海旁平原。從這裡可以看出,同一時期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士師執政。
這些異族大都拜迦南人的神巴力和亞斯他錄(參二11及13注),但也有他們各自的神。亞蘭人的主神未哈達(巴力的別稱),摩押人的神為基抹(王上十一33),亞捫人有米勒公(王上十一33),非利士人有大袞和巴力西蔔(撒上五1∼7;王下一2)。這些神多半為土地、農作或生育之神。――《啟導本聖經士師記註釋》
交在……手中: 表明神親自介入歷史,施行審判、降下刑罰。 ――《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以色列人到處引進偶像,神就到處興起難處來管教他們。神對百姓的第六次管教,使用了河西的「非利士人」(7節)與河東的「亞捫人」(7節),不但河西的「非利士人」攻打河東的支派(8節),河東的「亞捫人」也攻打河西的支派(9節)。百姓在這十八年裡到處受到「擾害欺壓」(8節),甚至包括迦南地中心的猶大、便雅憫和以法蓮支派,以致他們「甚覺窘迫」(9節)、徹底絕望。── 士師記綜合解讀
◎如今非利士人和亞捫人成了神手中「怒氣的棍」 賽 10:5 ,正如祂曾經使用古珊利薩田 3:8 、伊磯倫 3:12 、耶賓和西西拉 4:2 還有米甸人6:1作為祂管教以色列的工具一樣。
◎在這個階段,亞捫人施予重大壓力,因為亞捫人的天性和掠奪的手段都比非利士人來得殘暴 (參#撒上 11:1,2)。
◎ 10:7~9 分述約但河東西所遭遇的苦難:10:7~8 約旦河東邊的苦難~~即流便支派、迦得支派、瑪拿西半支派受亞捫人迫害。10:9 約旦河西之中部和南部的苦難~~即猶大支派、便雅憫支派、以法蓮支派被非利士人攻擊。
◎「非利士人」和「亞捫人」在考古學上證實,這兩族和以色列民族為巴勒斯坦的新興民族。其中亞捫人較遲一些,大概是在西元前十一世紀才立國,並開始欺壓以色列人。不過這兩個民族的合作,主要是為了企圖打通約但河東的「王道」和河西的「沿岸大道」,以謀取商業上的利益。──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亞捫人。此時對以色列最嚴重的威脅可能來自東方,亞捫人正使約旦河對面的以色列各支派屈從於他們。亞捫人是來自沙漠東部的一個遊牧民族。非利士人也變得越來越強大,並在猶大和但欺壓以色列人。在那裡參孫成為反抗非利士統治的中心(士13:1~5)。── SDA聖經註釋
【士十8】「從那年起,他們擾害欺壓約旦河那邊、住亞摩利人之基列地的以色列人,共有十八年。」
●「擾害欺壓」:就是「迫害欺壓」。「迫害」原文一詞曾用來形容耶和華在紅海擊碎埃及人( 出 15:6 )。「欺壓」一詞則用於蘆薈「壓傷」( 賽 36:6 )。
◎受到迫害的河東支派總共持續十八年,最後亞捫人展開「西征」,越過約旦河要攻擊中部和南部。──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士十9】「亞捫人又渡過約旦河去攻打猶大和便雅憫,並以法蓮族。以色列人就甚覺窘迫。」
渡過約旦河。在基列戰勝以色列各支派節節勝利的鼓舞下,亞捫人越戰越勇,他們渡過約旦河,開始襲擊住在巴勒斯坦中心地帶的猶大,便雅憫和以法蓮支派。── SDA聖經註釋
【士十10】「以色列人哀求耶和華說:“我們得罪了你,因為離棄了我們神,去侍奉諸巴力。”」
我們……去事奉諸巴力: 未能全然委身,只關注一時悔改,只會引發惡性循環。 ――《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百姓第六次悖逆,神沒有立刻接受他們的哀求、認罪(10節),也沒有立刻施行拯救。雖然百姓每次的悖逆都沒有真正的悔改,但這次太過分了,一下引進了七個外邦偶像,神就用過去的七次拯救(11~12節)來提醒百姓:神知道他們只是想再次利用神,所以他們不配再求神的拯救(13~14節)。── 士師記綜合解讀
哀求耶和華。至少以色列人的這種哀求是值得稱道的,但神對他們的認罪和哀求幫助仍然不能接受,因為他們沒有真正的悔改。耶和華對罪人向他發出的最微小的舉動都有所回應,並尋求將罪人引至真正的悔改上。── SDA聖經註釋
【士十11】「耶和華對以色列人說:“我豈沒有救過你們脫離埃及人、亞摩利人、亞捫人和非利士人嗎?」
「脫離埃及人」:指出埃及一事。亞摩利人的欺壓,見民21:21~31及本書11:19~23。
西頓人可能指北部的腓利基人,曾協助耶賓及西西拉壓逼以民。──《串珠聖經注釋》
●脫離「埃及人」: 出 40
●「亞摩利人」: 民 21:21~35 打敗亞摩利王西宏。
●「亞捫人」: 士 3:13~29 用來代替「摩押王伊磯倫」的欺壓。因為亞捫和摩押兩族都是羅得的後裔。
●「非利士人」: 士 3:31 「珊迦」的事蹟。──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耶和華對……說。這裡雖然沒有說明耶和華怎樣向以色列人講話,但一定是借著先知來傳講的(《祖知》第557)。先知信息擔負的責任是提醒悖逆的百姓他們對神的忘恩負義。他們忘記了神拯救他們的奇妙作為,沒有從偶像崇拜的敗壞行為中吸取教訓。
亞摩利人。見書10:5~27。
亞捫人。見創19:38註釋。
非利士人。見士3:31註釋。── SDA聖經註釋
【士十11~12】出現在本文的各民族,請參照約書亞記緒論“迦南諸民族”。 ――《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士十12】「西頓人、亞瑪力人、馬雲人也都欺壓你們。你們哀求我,我也拯救你們脫離他們的手。」
「馬雲人」:七十士譯本作米甸人。──《串珠聖經注釋》
“馬雲人”可能是《代下》二十六7的米烏尼人,與非利士人、亞拉伯人共抗以色列人。――《啟導本聖經士師記註釋》
「馬雲人」(12節)可能就是米甸人(七十士譯本)。── 士師記綜合解讀
●「西頓人」:西頓是迦南文化的中心。所以這裡可能是指巴拉和底波拉所擊敗的迦南人(可能與耶賓聯盟)。 士 4:2~3
●「亞瑪力人」: 出 17:8~15 、 士 3:13~29 (同亞捫人,曾經參與摩押人和米甸人對於以色列的欺壓。)、 士 6:3 、士 6:33
●「馬雲人」:原文不詳,馬所拉抄本讀作「馬雲人」,但是七十士譯本作「米甸」。有可能是文士抄錯。「馬雲」這個地方位於希伯崙南面14公里,只有少數人聚居。一般人為馬雲人和米烏利人有關(來自同一地區),也被視為以色列的敵人。 ──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西頓人。見《祖知》第四章。
亞瑪力人。他們與摩押人(士3:12,13)和米甸人(士6:3)聯盟。
馬雲人。我們找不到神將以色列人從馬雲人手中拯救出來的記錄,在早先記載的神拯救工作中,前面只簡略地提到救以色列人脫離亞捫人,非利士人和西頓人。他們可能與代下26:7和代下20:1以及代上4:41中提到的米烏尼人是同一民族。如果是這樣,那麼他們居住在鹽海南部地區。事關這些事件的簡短信息資料說明,士師記沒有描述這一時期的詳盡歷史,而只是講述了這一時期與以色列人的行為以及神對他們實施幫助的相關事件,以此作為例證和典型來闡釋觀點。── SDA聖經註釋
【士十13】「你們竟離棄我,侍奉別神,所以我不再救你們了。」
我不再救你們了: 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聖經記載,當百姓聽到警告,心服口服,果斷改革,神就因他們的困苦而擔憂(16節)。這句話表明神在強烈警告完全沉浸偶像崇拜的以色列民(來6:4~6),表現神充滿憐憫、無微不至的介入。 ――《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不再救你們了。這種威脅的警告是有前提條件的(耶18:7,8),在後來的事件中會顯明出來。── SDA聖經註釋
【士十14】「你們去哀求所選擇的神,你們遭遇急難的時候,讓他救你們吧!”」
百姓「所選擇的神」(14節)不但在「遭遇急難的時候」(14節)不能救他們,反而正是「擾害欺壓」(8節)他們十八年之久的「亞捫人的神、非利士人的神」(6節)。正如神所宣告的:「但我的百姓將他們的榮耀換了那無益的神」(耶二11)。因為體會到偶像是「無益的神」,所以百姓這次不但向神哀求、認罪,也願意接受神的管教(15節),並且用實際行動「除掉他們中間的外邦神,事奉耶和華」(16節)。── 士師記綜合解讀
◎耶和華這次沒有立即回應他們,而是反問他們,叫他們向「他們揀選的神」呼求。( 申 32:37~38 、 王下 3:13 、 耶2:28 )──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讓他救你們吧!。這個反話一定寓意深刻,因為以色列人轉而侍奉的神是欺壓他們的外族神靈。在此神懷著憂傷對他們講話,就像一個父親對一個不懂事的孩子講道理,尖刻地責駡是為激勵和促使孩子嚴肅地思考。儘管神拒絕接受以色列人發出的哀求,但祂不會永遠丟棄他們。祂實行嚴厲而重大的審判。我們應該記住這裡的拒絕只是在以色列民族履行神的約失敗的條件下發出的。對以色列個人得救的大門依然是敞開的。在這背道的黑暗歲月裡,只有少數的餘民能繼續拒絕拜巴力。── SDA聖經註釋
【士十15】「以色列人對耶和華說:“我們犯罪了,任憑你隨意待我們吧!只求你今日拯救我們。”」
任憑你隨意待我們吧: 以色列百姓放下驕傲,完全屈服於神公義的審判。他們甘心接受神所降的刑罰,單單訴諸於神的憐憫。只有否定自己,把一切交托給神,才會有這種態度(箴16:3;太16:24)。雖是亡羊補牢,以色列百姓的行為卻是後人效法的典範。他們罪孽滔天,聽到神要剪除的警告,沒有自暴自棄,而是俯伏在神面前,迫切悔改(創32:22~28;太7:7)。若要作主的貴重器皿,基督徒首先倒空心中的各樣罪惡與頑梗(太5:3),才能被聖靈帶領(羅8:14),散發基督的馨香之氣(林後2:15)。降服在基督面前,並非一次性的行為,乃是通過每天的每件事(林前15:31)。 ――《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以色列人真的悔改,表現於:向耶和華認罪 ( 10:15 )、承認耶和華按照祂至高的旨意待他們( 10:15 )、從他們中間除去外族人的神( 10:16 )、事奉耶和華( 10:16 )。所以神決定幫助他們。
◎神生氣的原因如同父母被兒女悖逆時感到被棄絕。( 撒上 8:4~9 、撒上 10:17~19 、 約12:44~50 )在此時,以色列的犯罪已經到了一個新的低點,因為他們驚覺到:「神可能要放棄他們了!」──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任憑你隨意待我們吧!。以色列人在痛苦中承認他們的過失,並請求耶和華以任何祂認為合宜的方式懲罰他們,只要能救他們脫離敵人之手。就像後來的大衛,寧願投入耶和華之手,因為祂大有憐憫之心,但人們遭受的痛苦他們已經飽嘗。── SDA聖經註釋
【士十15~16】這次認罪包括離棄假神。――《士師記雷氏研讀本》
【士十16】「以色列人就除掉他們中間的外邦神,侍奉耶和華。耶和華因以色列人受的苦難,就心中擔憂。」
耶和華……心中擔憂: 希伯來語為“擔憂”,意為“心急如焚”或“無法忍受”。神不會冷眼旁觀以色列的悲劇。神的懲罰終究出於愛,目的在於拯救自己的百姓(來12:6)。 ――《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當百姓把心中那個準確的地位讓給神的時候,神向著百姓的心腸立刻就從管教轉移到憐憫和同情。因為我們的神不是高高在上地看著我們受苦,而是在死蔭的幽谷中陪我們一起經過,「心中擔憂」(16節)。── 士師記綜合解讀
●「擔憂」:「狹窄」、「焦急」。
◎以色列人因悖逆神得到報應,而使神擔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否也有「使聖靈擔憂」的時刻呢?
◎耶和華一面拒絕以色列人的求援,一面卻為以色列人受的苦難焦急。──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就除掉他們中間的外邦神。耶和華尖銳,嚴肅而又慈愛的指責由先知傳出,收到了預想的效果。百姓後悔他們的所作所為,所結出的果子表明他們的悔改是真實的。
就心中擔憂。原文字義“就縮短”。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他變得沒有耐心”。即神不再忍受以色列所經歷的苦難。祂對以色列人的憐憫和對他們壓迫者的義憤之複雜感情混合在一起,使得祂付諸行動。祂不再袖手旁觀,無論何時,只要人借著禱告和誠實的悔改,呼求仁慈的神,祂就會像一位溫慈的父親那樣垂聽他們的懇求。人在處理人與人的關係時不會總是展現神這樣的品質,即使他們表示要跟從基督的腳步而行,但他們仍在別人尋求和解時耿耿於懷。如果神都把憐憫施予反叛的以色列,那麼他們在那熱情的懇求面前如何保持無動於衷呢,心存忌恨是許多表面虔敬的基督徒最常見的特徵。無罪的神遭受了人們肆意的對待,卻不斷地饒恕,然而,聲稱為神兒女的人卻常常滿懷惡意和仇恨。人們應該在主禱文的懇求中嚴肅的思考,“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太 6:12)。── SDA聖經註釋
【士十17】「當時亞捫人聚集,安營在基列。以色列人也聚集,安營在米斯巴。」
“米斯巴”的意思是“瞭望塔”,可以指好幾個地方中的一個。――《士師記雷氏研讀本》
此米斯巴地點不詳。──《串珠聖經注釋》
亞捫人入侵約但河東的基列,以色列人在米斯巴迎敵。米斯巴可能在迦得支派的業地上,名“拉末米斯巴”(書十三26;二十8)。米斯巴的意思為“守望塔”,是個很普通的名字,很多地方都叫此名。――《啟導本聖經士師記註釋》
「亞捫人」(17節)和摩押人都是亞伯拉罕的侄子、羅得的女兒亂倫生下的後代(創十九37~38),居住在約旦河東亞嫩河到雅博河東面的曠野(申二18~21)。
「基列」(17節)在這裡泛指約旦河東迦得、流便與瑪拿西半支派的地業。「米斯巴」(17節)的意思是「瞭望台」,可能在河東迦得支派的境內。河東兩個半支派忍受仇敵擾害欺壓「共有十八年」(8節),現在終於走投無路地聚集反抗了。── 士師記綜合解讀
●「基列」:指以色列約但河東的領土,北至巴珊,南到高原地帶。
●「米斯巴」:意思是「瞭望台」,是相當普遍的地名。可能在雅博河南面,毘努伊勒東南面的地方。可能跟「拉末米斯巴」或「基拉的拉末」有關。( 申 4:43 、書 13:26 、 王上 4:13 ) ──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聚集。原文字義“被呼召在一起”,“被召集起來”。
安營在基列。十八歲以上的亞捫人每個季度來到以色列人的領地掠搶農作物並強求貢物。他們無疑再次期待奴隸般的屈服,就像每年之前他們從以色列民那裡榨取貢物一樣。
以色列人也聚集。神的責難以同樣的方法帶給以色列(11~14節),他們可能收到了神接受他們悔改的信息,現在他們已鼓起足夠的勇氣進行抵抗。
米斯巴。原文字義“瞭望點”。該詞一般表示高牆上的瞭望塔或觀察點。這個地方或許就是“基列的米斯巴”(士11:29)。也可能是同一個米斯巴,即雅各和拉班離別之地(創31:25,49)。有人認為基列的米斯巴就是拉抹·米斯巴(書13:26)並以基列的拉抹(書20:8;王上4:13;22:3,6)得以確定。它位於迦得的領地,是一個堅固的要地。── SDA聖經註釋
【士十17~18】亞捫人犯境,基列人密謀對策。──《串珠聖經注釋》
亞捫人和以色列人相互對峙,即將開戰。18年來(8節),亞捫人想通過蹂躪以色列地,掠奪農產品,或威逼以色列進貢。神興起一個人,使他對抗亞捫人,是神對以色列迫切禱告和悔改的應允。耶弗他蒙召與以笏、巴拉、基甸等有所不同,藉著極其平凡的方式進行。面對危機,基列的眾首領召開會議,決定設立逃到陀伯的耶弗他為領袖。耶弗他接受了這一決定,條件是以色列要保障他的權威 (11:9)。神介入了整個過程(11:9,29)。 ――《聖經精讀本──士師記註解》
【士十17~18 亞捫人的來歷頗為不光彩……】亞捫人的勢力,在以色列人的士師時代已達到高峰。羅得的女兒用酒把父親灌醉後,與他亂倫懷孕生下亞捫,這孩子的後裔就是亞捫人(參創19:30~38)。亞捫位於耶路撒冷以東的約旦河對面。在他們以南有摩押地,那是羅得酒醉以後,另一個女兒與他亂倫所生之子摩押的後裔。摩押常與亞捫結盟。要打敗這兩族,是項艱巨的任務。──《靈修版聖經註釋》
【士十18】「基列的民和眾首領彼此商議,說:“誰能先去攻打亞捫人,誰必作基列一切居民的領袖。”」
基列是約但河東迦得、流便二支派與瑪拿西半支派的領土。──《串珠聖經注釋》
神已經說「我不再救你們了」(13節),而百姓「所選擇的神」(14節)在急難面前也毫無幫助。大敵當前,百姓只好彼此商議,希望能找到一條救自己的出路。但他們卻發現,不但自己不配求神拯救(13~14節),連配帶領他們自我拯救的「領袖」(18節)都找不到一個。── 士師記綜合解讀
●「領袖」:這個字是高於一般的「首領」一詞。
◎由 10:18 中看出基列(約但河東)找不到一個適當的領袖能領導百姓抵擋外侮。我們現在找得到適當的領袖來面對目前的危機嗎? ── 士師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誰?。約旦河東的支派首領已與武裝起來的以色列人一致行動,聚集在一起抵抗亞捫人,但在集合後,他們感到需要一位元英勇善戰,外交�僂禲A能結合各派力量組成戰鬥能力的領袖。那時,戰爭的結果取決於一場戰役。眾首領意識到他們必須認真挑選,在其它危險時刻神揀選了領袖,但此時祂尚未指明作出的選擇,所以基列的民被強迫用各自的最神聖地評判,從他們的民中選出一位。神對他們的選擇會給以尊榮,他會沛降聖靈在這揀選的領袖身上(士11:29)。他的品格或許不是最完美的,但因神揀選的工作經過人的作用來完成,祂就會依照人的選擇來作決定。即或是今天,神仍然是透過不完全的人這樣的管道來開展工作。如果我們能更好的明白這樣的事實,就會對那些神招選來侍奉他的人少一些評頭論足。── SDA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第10章)】
1 作者為何特別提及睚珥(4)的物質富裕呢?和以下要敘述的事件有什麽關係呢?
2 試從聖經地圖上找出以色列民所拜偶像的發源地。由此看來,以色列民的信仰是否嚴重地受鄰國影響呢?你的信仰又是否受四周的風氣所同化?
3 以色列民受鄰國逼迫和他們生活的方式有什麽關係呢?這給你什麽警惕?
4 為什麽耶和華遲遲不肯伸手拯救祂的選民?參11, 16節。悔改必然的後果是什麽?你的悔改是否單單口舌上的呢?
──《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