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a Todo Logo
聖經-註釋
- 廣告 -



以賽亞書 10 - 章例證與靈感集錦

以賽亞書 10

 

以賽亞書第十章拾穗

 

【賽十1「禍哉!那些設立不義之律例的和記錄奸詐之判語的,」

         「通往地獄的路都是用善意鋪成的」,很少有人承認自己會故意「設立不義之律例」(1)。但是,人若藐視神的律法,就會制定自己的法律;人若拒絕神的真理,就會自恃「如神能知道善惡」(創三5);人們若倚靠自己,就會各持己意、追逐私利。因此,人本主義的結果,必然是「吾之蜜糖、彼之砒霜」;某些人的「社會公義 Social Justice」,必然會成為另一些人的「不義之律例」。社會的混亂從來都是從屬靈的墮落開始的,離開神來奢談「公平公義」(7),結果只能是緣木求魚,永遠也不能根治社會問題、實現自由平等。──《聖經綜合解讀》

         「不義」之律例:原文是「邪惡」、「苦惱」。

         「奸詐」:原文是「患難」、「勞苦」。──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這裡所斥責的罪行,以色列和猶大都有犯。賽123523責備了猶大的這一罪行。這種罪行就是虧待貧乏的人,寡婦孤兒,不幸和被壓迫的人。人們只想到自己和自己的利益。那個時代的弱點就是正在吞噬國家生命的自私和貪婪。── SDA聖經註釋

 

【賽1 古代近東的惡法】此處非指設立法治體系,而是就某些議題發出命令或規定。在以賽亞時代的政治情勢,最需要處理的就是徵收進貢的稅捐。一般是徵收特別稅捐,但是某些階層的人或是宗教地位神聖的城市則得以豁免。當時其他需要處理的問題,可能有解放負債為奴的人,以及分配沒收的財產。通常王位繼承人會批評前任國王的法律不公平。《吾魯因甯金納王的改革》(The Reform Text of Uruinimgina)就指出他廢止了前一朝代的惡法。吾珥南模王聲稱他沒有「強行聖旨」,反倒消弭了暴力與渴求公義的呼聲。──《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十1~4以法蓮不義的首領對百姓盡行強暴,在神降罰的日子必無法躲避災禍。──《串珠聖經注釋》 

         當施憐憫的原因。聖經明確警告有自養能力卻懶惰而致貧窮的人,但每個國民都被賦予社會保障義務,照看沒有生活能力、需他人幫助的人(1018;詩1014;箴2310;雅127)。如同以色列不義的法官在亞述的暴行面前羞辱地死去,濫用職權搜刮弱者之輩(1240;徒61),必在強大的神面前得不到絲毫憐憫(1821~35)──《聖經精讀本》

         「仍伸不縮」(4節;五25),又被譯為「伸出來」(出六6)。「伸出來的膀臂」(出六6;申四34;五15;七19;九29;十一2;二十六8)被用來形容神救贖的大能,但神的話語若被百姓拒絕,「以馬內利」(14)大能的拯救就會變成嚴厲的管教(3~4),救贖主就會變成審判者。神四次強調「祂的手仍伸不縮」(121721;十4),九8的「落入 נָפַל/naw~fal’」和十4的「僕倒 נָפַל/naw~fal’」原文是同一個詞,首尾呼應,把這四段審判組成一個交錯平行的結構:

oA. 神將對付百姓的驕傲(8~12)

o B. 神將追討走偏的領袖(13~17)

oA1. 神將任憑百姓的墮落(18~21)

o B1. 神將對付領袖的不義(1~4)──《聖經綜合解讀》

 

【賽十1~5有的解經家認為此五節所講為“七禍”之第一禍,其他六禍見五8~246節開始講亞述將進攻以色列及神對亞述的刑罰。──《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賽十2「為要屈枉窮乏人,奪去我民中困苦人的理,以寡婦當作擄物,以孤兒當作掠物。」

         「寡婦、孤兒」(2)是社會的弱勢群體,當百姓不再「愛人如己」(利十九18)的時候,他們就會成為第一批犧牲品。神要追討欺壓弱者的人,但「也不憐恤他們的孤兒寡婦;因為,各人是褻瀆的,是行惡的,並且各人的口都說愚妄的話」(17)。在一個拒絕神的社會裡,很少有人是全然無辜的。神的公義不會放過欺壓別人的罪人,也不會放過被人欺壓的罪人,所有的罪都要被徹底對付,才能「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太一21)──《聖經綜合解讀》

 

【賽2 孤兒與寡婦】根據吾珥南模法典與漢摩拉比法典的前言,國王很明顯的任務就是要作「明君」,保護窮人、孤兒、寡婦的權益。在埃及作品《善辯之農夫的故事》裡,原告稱法官為「孤兒之父、寡婦之夫」。個人條例(見於中亞述的法律)保障寡婦再婚的權利,而且丈夫若是服刑或疑已死亡,就要供養她的生活。弱勢群體在古代近東地區是受到這樣的保障。──《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十3「到降罰的日子,有災禍從遠方臨到。那時,你們怎樣行呢?你們向誰逃奔求救呢?你們的榮耀(或作“財寶”)存留何處呢?」

         「有災禍 ...... 臨到」:顯然指亞述從遠方殺到一事。──《串珠聖經注釋》 

         「榮耀」:原文是「榮耀」、「富足」、「尊榮」。──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神沒有直接對壓迫窮人的人宣佈懲罰,而是用提這個問題,叫他們自己宣佈自己的懲罰。這些不公正的法官們完全知道什麼是公義和公正,卻明知故犯。在神追討的日子裡,他們是無法逃脫的。以賽亞曾指出,到了耶和華的日子,惡人將藏到山岩洞穴裡躲避神的榮光,那時“耶和華興起使地大震動”(219)── SDA聖經註釋

 

【賽十4「他們只得屈身在被擄的人以下,僕倒在被殺的人以下。雖然如此,耶和華的怒氣還未轉消,他的手仍伸不縮。」

         當北國即將滅亡的時候,人們對神的話語置若罔聞(8)、社會大興土木(10)、政壇頻頻「變幻」(21;魯迅《無題》)、盟友貌似可靠(12)、名人到處表演(15)、百姓道德淪喪(17)、政府濫用職權(1~2)。當一個世代面臨這種光景的時候,我們也當知道必然的結局不是「屈身在被擄的人以下」(4)、就是「撲倒在被殺的人以下」(4)──《聖經綜合解讀》

         ● 104 前半部可能是「那些不願屈身被擄的人,將仆倒在被殺的人中間」或「他們只得屈身在被擄的人之下,仆倒在被殺的人以下」。不過意義差不多:「不是被擄就是被殺」或「比被擄或被殺還慘」。

         在古代,所謂「明君」,莫過於照顧鰥寡孤獨等弱勢小老百姓,而此時官吏卻專挑弱小的人壓榨,官場之敗壞,可見一斑。──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其實政治領導者之所以能尊貴,是因為百姓尊崇、供養他們。但他們如果欺壓自己的百姓,導致國家滅亡,他們又如何維持原有的地位呢?──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本節前半句含義不明。但大意是指第1~3節中不公正的法官,在耶和華追討的日子裡將淪為囚虜,在宇宙的審判者面前恐懼屈膝。他們將遭到同樣的厄運,就是列在被殺的人中間。── SDA聖經註釋

 

【賽十5「亞述是我怒氣的棍,手中拿我惱恨的杖。」

         神在忿怒中興起亞述來責打以色列和猶大。──《串珠聖經注釋》 

         ● 105 前面有個「禍哉」,和合本沒有翻譯出來。──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在列舉了自稱為祂子民者所要接受懲罰的罪行之後,神宣佈了懲罰他們的方式。神已經下了判決。亞述將成為執行判決的手段。參賽720把亞述比作外賃的剃頭刀。── SDA聖經註釋

 

【賽十5~6在米所波大米的諸民族中,亞述人最為好戰,生性殘酷。神使用了亞述作“刑杖”來刑罰驕傲的以色列和猶大之後,神也要用其他方法,來刑罰高傲的亞述(比較十12)。亞述後亡於巴比倫。──《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曾作神工具的亞述被毀滅。105~34預言亞述是神審判驕傲悖逆百姓以色列的工具,卻因驕傲被神離棄。父母會杖打兒女,但其心所系是兒女而不是杖。以賽亞預言神對亞述的審判,也論到以色列餘民將會重新歸向耶和華,信靠耶和華(20)111~16預言耶西的本必發一條——彌賽亞耶穌,成為悔改皈依的餘民之王。對亞述與以色列餘民宣告審判與拯救的信息,在屬靈上以及歷史上與我們有深切的關聯。在12章以賽亞呼召蒙神拯救者應當滿懷喜樂地頌贊神,仿佛新約羅馬書第8章在煩惱之後,終於以喜樂的心歌頌神的救恩。若將以色列的民族歷史與聖徒的人生相比,聖徒會因過錯受到神的責備,但神決不會離棄他,會給他們開救恩之路。無論何時,我們都可以悔改歸向神,重新過讚美神的生活。 ──《聖經精讀本》

         為了管教自己的百姓,神將打發亞述攻擊南北兩國(5~6)。但「以馬內利」(14)的管教是為了拯救,所以在敘述仇敵的入侵之前(27~32),神首先宣告對亞述的刑罰(7~19)和對餘民的拯救(20~26)。亞述並不比悖逆的百姓更加公義,兩者一樣高傲自大(12節;九9),最終也要被神刑罰。神使用亞述管教百姓,是要用惡人對付惡人、肉體暴露肉體,讓百姓體會到罪的可怕。──《聖經綜合解讀》

         「耶和華所造的,各適其用;就是惡人也為禍患的日子所造」(箴十六4),惡人也可以成為神所使用的器皿。不可一世的亞述帝國以殘酷好戰聞名,但卻被掌管歷史的神(18)用作施行管教的「怒氣的棍」(5),所向無敵的亞述軍隊只是神「惱恨的杖」(5)。神不但差遣忠心順服的以賽亞(8),也「打發、吩咐」(6)自大高傲的亞述王。百姓若對先知的話充耳不聞、「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9),神就會「借異邦人的嘴唇和外邦人的舌頭對這百姓說話」(賽二十八11),用擄掠和踐踏來喚醒那些裝睡的人。──《聖經綜合解讀》

 

【賽十5~19雖然亞述驕傲自負,但她是神用來懲罰猶大的工具;後來她也要受到神的審判。被稱為“以色列的光”(17)的神,將要毀滅亞述(在主前612年尼尼微城淪陷和主前605年迦基米施之戰期間);它的毀滅是那麼徹底,以至“孩子”也能輕易地數算出剩下之領袖的數目(19)──《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賽十5~34心高氣傲的亞述必降為卑:亞述只是神責打以色列和猶大的工具,但他卻以為自己大有能力,高於其他邦國,更認為以色列和猶大的神只是偶像而已。因此,神要擊打亞述,顯明 是主、是神。先知這篇信息鼓勵猶大毋須懼怕強大的亞述。──《串珠聖經注釋》 

 

【賽十6「我要打發他攻擊褻瀆的國民,吩咐他攻擊我所惱怒的百姓,搶財為擄物,奪貨為掠物,將他們踐踏,像街上的泥土一樣。」

         「褻瀆的國民」:原文為單數,可能是以色列和猶大的統稱。──《串珠聖經注釋》 

         褻瀆的國民:希伯來語意指“無視神的國家”或“墮落的國家”,指整個以色列(10)。亞述王撒縵以色五世圍攻撒瑪利亞,佔領以色列之時(B.C.722),猶大也陷入拜偶像等罪中(王下161~4)B.C.701,除耶路撒冷外,整個猶大被亞述王西拿基立佔領(王下1825)。因此惹動神的怒氣,遭到亞述入侵的褻瀆的國民應指全以色列。 ──《聖經精讀本》

         「褻瀆的國民」(6),包括遠離神、敬拜偶像的北國以色列(17)和南國猶大(王下十六1~4)──《聖經綜合解讀》

         「擄物 שָׁלָל/shaw~lawl’(6)和「掠物 בַּז/baz(6)的原文都包括在「瑪黑珥·沙拉勒·哈施·罷斯 מַהֵרשָלָלחָשבַּז/mah~hare’ shaw~lawl’ khawsh baz(1)這個名字裡,亞述的入侵將應驗以賽亞的預言。──《聖經綜合解讀》

         北國耶羅波安二世(約主前793~753年在位)和南國烏西雅王(約主前791~740年在位)執政期間,神使新亞述帝國陷入了持續三十九年的衰落,亞述面臨內亂,不得不停止對外擴張。烏西雅王去世前五年,神「撤去籬笆、拆毀牆垣」(5),亞述重新開始對外擴張(王下十五1929),成了神手中的刑杖。主前733~732年,亞述發動第二次西征,北國以色列的大部分被亞述佔領(王下十五29),南國猶大也淪為亞述的藩屬國(王下十六10)。主前722年,亞述攻陷撒馬利亞(王下十七6),北國滅亡。主前701年,亞述圍攻耶路撒冷(王下十八13~16),猶大全地都被亞述佔領(王下十八25)──《聖經綜合解讀》

         「褻瀆的」:「褻瀆的」、「無宗教信仰的」。──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褻瀆的國民。就是猶大,因為那時撒瑪利亞已經被征服了(11)

  搶財……奪貨。參以賽亞兒子的名字瑪黑珥~沙拉勒~哈斯~罷斯(83),意為“擄掠速臨,搶奪快到”。神已經委託亞述執行對以色列,大馬士革和猶大的懲罰(84)── SDA聖經註釋

 

【賽十7「然而他不是這樣的意思,他心也不這樣打算。他心裡倒想毀滅、剪除不少的國。」

         他不是……這樣打算:比較7節與15節,可以清楚地看到亞述的驕傲與愚蠢。這與眾先知及新約使徒的謙卑形成鮮明對比,他們表明自己不過是器皿,願意捨棄自己高舉神。結果降卑的反而得到高升,自高的亞述則受到無情的踐踏(2312)──《聖經精讀本》

         亞述「王的心在耶和華手中,好像隴溝的水隨意流轉」(箴二十一1),但卻不知道自己只是神手中的器皿。他並不打算遵行神的旨意,「心裡倒想毀滅,剪除不少的國」(7),為的是征服世界(8)、榮耀自己。──《聖經綜合解讀》

  這裡很有意思地說明了耶和華對待各國的方式。當某些國家需要懲罰的時候,神用亞述作祂的刑杖。但亞述並不知道自己被用作神手中的工具。就亞述的領袖而言,他們的策略完全取決於他們自私的利益。換一句話說,不是神的聖靈,而是惡者的靈影響亞述去攻擊以色列和猶大。那為什麼說亞述是神手中工具呢?因為神保護的手從祂宣佈要懲罰的國家撤回,允許亞述實施她自私罪惡的意願。神就是這樣在這個悖逆祂的世界裡實施祂崇高的旨意。人和魔鬼的意願受到控制反而實行了神的旨意(見對代下1818228;但417)── SDA聖經註釋

 

【賽十8「他說:“我的臣僕豈不都是王嗎?」

         「我的臣僕 ...... 王嗎」:列國的王是亞述國的臣僕;換句話說,亞述王是萬王之王。──《串珠聖經注釋》 

         「我的臣僕豈不都是王嗎」(8),意思是被征服各國的王成了亞述王的臣僕。亞述王的碑文上喜歡列出納貢藩王長長的名單,誇口自己的功績。──《聖經綜合解讀》

  亞述國王的勢力和榮耀不亞於其他國家的國王。亞述人以此為自豪。他們非常強大和威嚴。周圍國家的君王在他們面前不屑一提。亞述的統治者喜歡列出向他們納貢致敬的藩王長長的名單。── SDA聖經註釋

 

【賽十9「迦勒挪豈不像迦基米施嗎?哈馬豈不像亞珥拔嗎?撒瑪利亞豈不像大馬士革嗎?」

         「迦勒挪」、「迦基米施」、「哈馬」、「亞珥拔」、「大馬色」:這些城市先後被亞述征服。

         先知按地理位置記下城市的名稱,從幼發拉底河起,向南伸展至北國的撒瑪利亞,使猶大聽眾感到亞述軍逐漸逼近。──《串珠聖經注釋》 

         迦勒挪在敘利亞北部,迦基米施為幼發拉底河上大城,哈馬為奧蘭特河上大城,亞珥拔在北敘利亞,均為亞述在主前738717年間奪得的土地。北國首都撒瑪利亞,敘利亞首邑大馬色在亞述人眼中,和其他城市沒有分別,可以囊括而去。──《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迦基米施」(9)位於北方遙遠的幼發拉底河拐彎處,「迦勒挪」(9)在「迦基米施」的南方,「亞珥拔」(9)在「迦勒挪」的南方,「哈馬」(9)在「亞珥拔」的南方,「大馬士革」(9)在「哈馬」的南方,「撒馬利亞」(9)在「大馬士革」的南方,「耶路撒冷」(10)在「撒馬利亞」的南方。這些城市從幼發拉底河開始,由北向南、離「耶路撒冷和撒馬利亞」(10)越來越近,數年之內先後都被亞述征服,讓讀者感受到亞述大軍勢如破竹、不斷逼近,「主必使大河翻騰的水猛然沖來,就是亞述王和他所有的威勢,必漫過一切的水道,漲過兩岸;必沖入猶大,漲溢氾濫,直到頸項」(7~8)──《聖經綜合解讀》

         ● 109 記載的城,後一個都比前一個還南邊一些。

         「迦勒挪」:字義是「阿努神的堡壘」,西元前738年被亞述攻陷。是巴比倫的城市。

         「迦基米施」:字義是「基抹的保障」,西元前717年被亞述納入版圖。赫是人的首都, 位於以色列東北方的伯拉河邊。

         「哈馬」:字義是「堡壘」,是所羅門掌權時的北界。西元前738年被亞述取得。在北敘利亞Orontes谷裡的主要城市。

         「亞珥拔」:字義是「我必得伸展 (或得支持)」,西元前740年被亞述入版圖。敘利亞北部的城市。──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迦勒挪豈不像迦基米施嗎?迦勒挪(Calno]或Calneh),亞述語是Kullani(庫拉尼),是西元前738年被亞述佔領的。迦基米施的國王皮西利斯(Pisiris)曾於西元前743年在亞珥拔向提革拉~毗列色納貢。迦基米施在幼發拉底河的拐彎處,耶路撒冷以北約615公里。庫拉尼在迦基米施以西約75公里。

  哈馬豈不像亞珥拔嗎?哈馬的十九個地區在西元前743年或其後不久落入亞述人手中。在西元前743年、742年、741年和740年亞述人發動的戰役中,亞珥拔起了重要的作用。亞珥拔離庫拉尼只有幾公里。哈馬位於奧龍特斯河邊,在大馬士革東北約190公里處。大馬士革在撒瑪利亞東北約160公里處。

  撒瑪利亞豈不像大馬士革嗎?提革拉~毗列色於西元前733年和732年對大馬士革發起攻擊,於西元前727年再次發動進攻。撒瑪利亞在西元前723722年被撒縵以色五世包圍和攻佔,市民被擄到亞述。但以色列王國北部和東部的大部份地區在西元前732之前就已被提革拉~毗列色所佔領。幾年以後撒瑪利亞才被亞述所征服。── SDA聖經註釋

 

【賽9 城市名單】頭兩座城市代表敘利亞北部,南方城市(迦勒挪)也被算為北部的城市(迦基米施)。第二組代表敘利亞中部,南方城市(哈馬)被算為北方城市(亞珥拔)。第三組代表敘利亞南方與巴勒斯坦,南方城市(撒瑪利亞)被算為北方城市(大馬色)。這樣的排列是地理上、而非時間上的順序,在第11節以耶路撒冷與撒瑪利亞的對比,營造出北─南的順序。──《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9 迦勒挪】又稱為「迦勒聶」,或是亞述文的「庫拉尼」(Kullani),主前七三八年為亞述據為己有。該城正確地點尚未找到,不過位居亞珥拔近鄰,在亞述文稱之為「恩旗」(Unqi)的區域。提革拉毘列色認為攻佔此城是一大勝利,特別在迦勒挪年表上用浮雕刻畫了該城的神像被擄走,而國王屈身臣服,讓提革拉毘列色的腳踏在自己的頸上。庫拉尼是七三八年戰役的主要目標。──《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9 迦基米施】迦基米施很可能也屬於主前七三四年撒珥杜瑞(Sarduri)治下的烏拉爾圖發起的抵抗亞述的聯盟之一。不過迦基米施在主前七三八年的聯盟中並沒有積極反對提革拉毘列色,其統治者皮西理(Pisiri)反而名列進貢行列,七一七年才被亞述納入版圖。該城座落於幼發拉底河西岸,為當今土耳其境內,在亞珥拔東北五十哩之處。──《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9 哈馬】在主前七四○年亞珥拔與聯盟崩盤,另一聯盟興起,包含了不少敘利亞南方的城市。哈馬就是其中一份子,在主前七三八年聯盟被提革拉毘列色打散後,向亞述進貢。哈馬(Hamath 現今稱為 Hama,離阿勒坡以南一百哩,大馬士革以北一百三十哩)位於奧朗底河。──《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9 亞珥拔】亞珥拔是現今的利法遺址,在敘利亞北方、阿勒坡以北二十哩,是西境首先挺身而出抵抗提革拉毘列色的城市,並且嘗到後果。主前七四三年亞珥拔的國王瑪蒂勒與烏拉爾圖的撒爾杜瑞,以及他的盟邦聯手將亞述阻擋於北敘利亞以外。提革拉毘列色於主前七四三年打散聯盟,但是又花了三年的時間,到七四○年才使亞珥拔稱臣,納入版圖。──《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9 撒瑪利亞與大馬色】提革拉毘列色在主前七三三至七三二年間南征北討,自然也將這兩座城攻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syncBible ref=10:9>

【賽十9  亞述軍隊橫掃數城──】迦勒挪、迦基米施、哈馬、亞珥拔、撒馬利亞和大馬士革是亞述所征服的城巿。亞述王相信帝國的版圖能不斷擴大,所以發表了飛揚跋扈的演說。亞述已經攻克了幾個城巿,並認為猶大也會像其他城巿一樣被攻陷。他們一點兒都不知道自己是在至高神的手中。──《靈修版聖經註釋》

 

【賽十10「我手已經夠到有偶像的國,這些國雕刻的偶像過於耶路撒冷和撒瑪利亞的偶像。」

         「我手已經搆到有偶像的國」(10),指亞述已經征服了敬拜偶像的列國。此時南北兩國一面自稱是神的百姓、一面公開敬拜偶像(王十六1~4),所以在驕傲的亞述人看來,他們的神與列國的偶像並沒有區別,同樣不能拯救他們脫離亞述軍隊。──《聖經綜合解讀》

         「偶像 אֱלִיל/el·el’(10)原文是「虛無的、沒有價值的」,與「神 אֱלֹהִים/el·o·hem’」諧音。這正是偶像的特點:它們看起來好像是真的,其實是虛無之物。百姓在亞述面前的失敗,並非因為武器不夠精良,而是因為靈裡的虛假。今天,有些信徒也愚昧地離開神的話語,想靠世界的方法來解決屬靈的問題,結果必然是自取其辱,因為「這些國雕刻的偶像過於耶路撒冷和撒馬利亞的偶像」(10),但最終還是失敗了。──《聖經綜合解讀》

  亞述攻佔了第9節所列的重要城市。那裡的神無力保護她們抵抗亞述人的勢力。亞述認為自己的神超過其他的神,因她征服了那麼大的區域。亞述國王和其他所有的古代民族都認為,一個神的能力是用所崇拜之國家的力量來衡量的。所以耶路撒冷和撒瑪利亞的神被視為不及許多亞述所征服之國家的神。── SDA聖經註釋

 

【賽10 更優越的神像】這段言詞並沒有區分以色列與猶大,以及西境城市的宗教習俗有何差別。這一節也沒有使用形容詞,只有在語意間表達出來:列邦的偶像勝過耶路撒冷與撒瑪利亞的偶像。如果新國際本的翻譯正確,此處比較的是前者的偶像製作與衣物是多麼繁複華麗。新美國標準本則取「過於」,表示列國的偶像法力更威猛。第三個可能是指其他城市的偶像數目更多(參現中、新譯)。征服一座城最光榮的時刻,就是拿下該城的神像。──《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十10~1189節相仿,亞述驕傲地認為:佔領過諸多拜偶像的強國,區區以色列有何困難。亞述耳聞耶和華的名字,卻視他為偶像之一,並未認識到他是獨一真神。 ──《聖經精讀本》

         ● 1010~11 提到的,的確是當時人的想法,覺得自己的守護神如果神力比較強大,就會壓過對方的守護神。亞述已經取得許多擁有製作精美神像的國家,自然覺得猶大和以色列的神像根本不能比。當然,猶大和以色列難免有神像,但是他們國家擁有的神像與那些專門敬拜雕刻神像的國家自然不能比。

         ◎ 1010~11 中,亞述拿來衡量守護神實力的標準就是「神像的精美與否」。標準錯誤,衡量出來的結果自然也沒有意義。有時候看到身旁的人聽信星座運勢,自己衡量自己的命運,跟這裡亞述用來衡量神實力的標準一樣令人覺得可笑。──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十11「我怎樣待撒瑪利亞和其中的偶像,豈不照樣待耶路撒冷和其中的偶像嗎?”」

  亞述人認為其他國家的神與他們自己的神是相似的。在他們看來,耶路撒冷的神和其他任何城市的神基本上沒有什麼區別。既然撒瑪利亞的神救不了該城,耶路撒冷的神也無法救她脫離亞述人的勢力。── SDA聖經註釋

 

【賽11 以色列的偶像】以色列的宗教信仰,理想上來說是沒有任何具體的偶像,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以賽亞與其他被擄前眾先知痛責百姓拜偶像。有關亞哈斯設立偶像,請參:歷代志下二十八2。不過這段經文的敘述並沒有大家預期的考古佐證。找不到王國時期的偶像,很可能是由於希西家或約西亞這些改革家大力摧毀,或是亞述與巴比倫王掠奪的結果。──《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十12「主在錫安山和耶路撒冷成就他一切工作的時候,主說:“我必罰亞述王自大的心和他高傲眼目的榮耀。”」

         “罰亞述”:亞述首都尼尼微城淪陷於主前612年。亞述國亡。──《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除非神高舉人,人不能自己升高,也不該想高舉自己。然而,世上很多人像亞述王,陶醉於自己微能所帶來的驕傲。這不是單純的缺乏德行,乃是無視造物之神(214)──《聖經精讀本》

         神的百姓有「驕傲自大的心」(9),他們的仇敵也有「自大的心、高傲眼目的榮耀」(12)。當我們的內心「驕傲自大」的時候,神也必興起另一個「自大、高傲」的肉體來顯明我們、對付我們,讓我們看清自己本相的可怕。──《聖經綜合解讀》

         神不允許人越過祂的界限、也不允許人偷竊祂的榮耀。因此,當神借著亞述管教了百姓、「在錫安山和耶路撒冷成就祂一切工作的時候」(12),就會追討「亞述王自大的心和他高傲眼目的榮耀」(12)。因為亞述並不關心神的旨意,只關心征服、殺戮和劫掠,狂傲自大、目中無人,更目中無神。──《聖經綜合解讀》

         「成就」:「切除」、「割斷」、「完成」、「強行取得」。

         「自大的心」:原文是「大心的果實」。

         ◎ 1012 的意思是神處罰完猶大之後,就要來處罰亞述。「自大」、「高傲」是神處罰的原因,我們是否也常常陷入這種危險中?──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祂一切工作。神有一件工作需要完成,那就是懲罰錫安和耶路撒冷。神要用亞述作為工具來執行這個任務。但任務完成以後,神會反過來懲罰亞述的傲慢。

  必罰。這裡從第三人稱轉到第一個人稱,可能是為了強調。── SDA聖經註釋

<syncBible ref=10:12>

【賽十12不可一世的亞述帝國,又豈能逃脫神之手呢?】對亞述懲罰的預言很快就實現了。公元前701年,十八萬五千亞述士兵被主的天使殺死(3736~37)。後來亞述帝國被巴比倫傾覆,從此亞述沒能東山再起成為世界大國。──《靈修版聖經註釋》

 

【賽十13「因為他說:“我所成就的事,是靠我手的能力和我的智慧,我本有聰明。我挪移列國的地界,搶奪他們所積蓄的財寶,並且我像勇士,使坐寶座的降為卑。」

         「挪移列國的地界」(13),指亞述征服各國後,採用大規模移民的政策,以防止將來的叛亂。北國以色列的百姓被遷移到美索不達米亞和瑪代各地(王下十七6),來自巴比倫、以攔和其他遙遠民族的百姓則被安置在撒馬利亞各城(王下十七24)──《聖經綜合解讀》

         「搶奪他們所積蓄的財寶」(13),指亞述以掠奪和殺戮為榮。亞述王常在石碑上詳細列出掠走的金銀、牛羊和財物,釘在木樁上、堆積在城牆外屍體的數量,以及山丘和平原上血流成河的景況。這些都是他們自呈在神面前的罪證。──《聖經綜合解讀》

         「我本有聰明」:「我有才智」。──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我手。參但430。本節所分析亞述的策略,證明神懲罰亞述的合理性。咋一看來,神利用亞述做祂想要做的事,然後又因此而懲罰她,似乎有失公允(見出421916注釋)。所以在這裡說明了理由。亞述只想到自己,並沒有想到神(見賽107注釋)。她只關心劫掠和征服。在制服了耶路撒冷以後,她視自己和她的神超過耶路撒冷和她的神。

  她所不知道的是,她在實行自己計畫的時候,乃是為耶和華所用成就祂的旨意。如果沒有神的許可,她對於猶大或其他任何國家都是無能為力的。亞述需要知道有一位元天上的神關注著善和惡的問題。所有犯罪的人都要受到祂正義的懲罰,包括那些自稱敬拜祂的人。亞述在神面前是有罪的,因為她殘忍地征服了東方各國。她對人和神所犯下的罪行,她的驕傲自大和頑梗悖逆,需要受到懲罰,所以神要懲罰她。

  列國的地界。亞述要消除這些國界,就採用了大規模移民的政策,以防止將來的叛亂。根據亞述的這項政策,以色列民被遷移到美索不達米亞和瑪代各地(王下176),來自巴比倫,以攔和其他遙遠民族的百姓被安置在撒瑪利亞各城(王下1724;拉4910)

  搶奪他們所積蓄的財寶。見第14節注釋。亞述以自己的掠奪和殘忍為驕傲。亞述王室的碑文吹噓他們的劫掠和殺戮,詳細地列出了掠走的金銀,牛羊和財物,釘在木樁上,堆積在城牆外屍體的數量,以及山丘和平原上血流成河的景況。神瞭解他們所吹噓的一切罪孽,說明為什麼亞述需要受到懲罰。

  像勇士。直譯是“像暴君”。該詞還譯為“公牛”(5013;賽347),以其力量的特性來指特別有力的動物。亞述不斷地吹噓自己制服地上其他強國的能力。── SDA聖經註釋

 

【賽十13~14亞述的王是多麼驕傲和自負(包含九個第一身的代名詞!)──《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亞述王以武力合併周邊的弱小國家,擴張領土。他們的成功在於施行富國強兵的政策。即使如此,也因神的允許。亞述與埃及、亞瑪力、巴比倫皆被用作工具,堅定以色列百姓的信仰(112178~16;耶5227)──《聖經精讀本》

         ◎ 1013~14 亞述王的語氣有如神的語氣,好像他自己就可以左右一切,而且沒有任何人能夠置喙。難怪 1015 會用「工具向使用者自誇」來責備亞述。──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13~14 王室銘文的內容】以賽亞加諸于亞述王口中的狂妄話絕不誇張。這些王室銘文極盡吹噓之能事,並且都加諸于王。提革拉毘列色自稱是神所愛的,是眾百姓的光,是全人類的牧者;使眾多君王臣服、摧毀城市、命令進貢;敵軍於他只不過是些幽魂。在他之前的亞述納瑟帕更是喜歡多加頭銜,常常列出二十幾個。其中有兇猛的龍、奇妙的牧者、聖潔的生命、天下無敵、無懼戰場、踐踏敵人的鐵面英雄,也是無人能擋的狂瀾,借著他的優勢戰爭,從東到西的勇猛殘忍君主都歸於一個權威下(摘錄自 Grayson 所著,《亞述王室銘文選》﹝ Assyrian Royal Inscriptions )──《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十14「我的手到列國的財寶,好像人到鳥窩;我也得了全地,好像人拾起所棄的雀蛋。沒有動翅膀的,沒有張嘴的,也沒有鳴叫的。”」

         「沒有動翅膀的 ...... 鳴叫的」:意指雀蛋無力反抗。──《串珠聖經注釋》 

         「搆到」:「獲得」、「取得」。

         過度的成功,讓亞述自高自大,忘記自己的本質。我們會不會因為經濟太好,或者連續的成功,就讓自己忘記自己的身份?──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好像人夠到鳥窩。見第13節注釋。各國眾多的財寶都被亞述當作戰利品帶走。亞述國王曾用與本文十分相似的語言吹噓自己奪取了近遠各國的財寶,用車運走。例如在著名的亞述巴尼拔藏書室裡,很大一部份就是記錄亞述在征戰期間所掠奪的財物。

  沒有動翅膀。亞述軍隊所到之處,盡留下死亡和荒蕪。亞述的國王曾描述他們攻佔美麗的地區,離開時已無人居住,一片荒涼。以賽亞真確而形象的描述了亞述國王傲慢的吹噓。── SDA聖經註釋

 

【賽十15「斧豈可向用斧砍木的自誇呢?鋸豈可向用鋸的自大呢?好比棍掄起那舉棍的,好比杖舉起那非木的人。」

         工具不能向使用工具者自誇,同樣,亞述只不過是神手中的工具,不應自誇。──《串珠聖經注釋》 

         以賽亞用斧、鋸、棍、杖等較為粗大的工具比喻只有蠻力卻不認識耶和華智慧之徒的愚昧。在神看來,人在歷史中自誇是何等可笑的舉動。 ──《聖經精讀本》

         工具沒有資格向工具的主人自誇(15),亞述只不過是神手中的器皿,卻敢向神誇口。因此,神「必使亞述王的肥壯人變為瘦弱」(16),讓亞述的力量消失、榮華變為灰燼。以賽亞發出預言之後一百多年,亞述帝國於主前612年被巴比倫摧毀,首都尼尼微長埋土中兩千多年,亞述的「樹林和肥田的榮耀全然燒盡」(18)──《聖經綜合解讀》

  斧,豈可?亞述只是神手中的工具,但她卻自誇比神更偉大。亞述的國王不認識坐在宇宙的寶座上引導地上局勢、並按自己的旨意廢王立王的耶和華(見但519)。地上的帝王如果沒有神的許可將一事無成。沒有任何國家能抗拒神的旨意而長期存在。和地上所有其他的國家一樣,亞述在神面前只不過“像水桶中的一滴”,“如天平上的微塵”(4015)。亞述需要瞭解神“向萬國所伸出的手”。祂的手是人所無法轉回的(142627)

  棍掄起。直譯是“使它為大” 。

  那舉棍的。指神。── SDA聖經註釋

 

【賽十16「因此,主萬軍之耶和華必使亞述王的肥壯人變為瘦弱,在他的榮華之下必有火著起,如同焚燒一樣。」

         「亞述王的肥壯人」: 原文沒有「亞述王」,「肥壯人」是「肥壯軍隊」的意思。

         「瘦弱」:「瘦削」、「少量」、「耗損」,此字跟疾病有關。

         「榮華」:「榮耀」、「富足」、「尊榮」。

         「有火著起」:原文是「燃燒 燃燒」。──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肥壯人。關於“肥壯”的寓意,見創4920;結3416~18注釋。士329把該詞譯為“強壯”,顯然指“勇士”,不一定是“肥胖”,而是指壯實和精力充沛的人。本節的“肥壯人”指壯實的亞述官長,可能還包括亞述軍隊。神將把手放在他們身上,使他們變得瘦弱和憔悴。換一句話說,亞述的力量將會消失。

  。神將使他們的富麗堂皇的宮殿起火,變成一堆冒煙的廢墟(見摩14)。以賽亞發出這個預言的一個世紀以後,亞述帝國被摧毀,尼尼微成為廢墟。亞述,迦拉和迦拉和杜爾舍魯金被埋在沙漠底下。── SDA聖經註釋

 

【賽16 消瘦的病】(新譯本)新國際本的「健壯軍人」(和合本:「肥壯人」)譯法,沒什麼可以令人同意的根據。該字從來沒有指軍人,而是有豐盛或奢華的意思;在但以理書十一24用於疆界。所以,此處較可取的解釋是神要把亞述最豐饒的地區變為貧瘠之地。──《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十16~19在神審判之下,亞述必如大火劫後的田野,羸弱不堪。──《串珠聖經注釋》 

 

【賽16~19 審判亞述】亞述王雖然自許為眾民之光,雅巍──以色列的光──將要蓋過亞述王的光芒。亞述王炫耀自己是如何摧毀田地與果園,並焚燒城市;如今,他們也將遭到同樣的下場。此處若是指軍隊(見下一注釋),這些國王引以為傲的大軍因著疾病而形銷骨瘦(傳染病是軍營裡常見的威脅)。主前七○一年,亞述軍隊在耶路撒冷城外沒有耗力過度,卻遭逢巨變(「消瘦的病」,新譯、NIV;見:王下十九35)。但是再過了八十年,瑪代與巴比倫征服了亞設與尼尼微,亞述才被推翻。──《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十17「以色列的光必如火,他的聖者必如火焰。在一日之間,將亞述王的荊棘和蒺藜焚燒淨盡,」

         「以色列的光」、「他的聖者」:指神。──《串珠聖經注釋》 

         「在一日之間,將亞述王的荊棘和蒺藜焚燒淨盡」(17),可能預言天使一夜之間「在亞述營中殺了十八萬五千人」(三十七36)──《聖經綜合解讀》

         「以色列的光」、「他的聖者」:都是指「神」。

         提革拉毘列色自稱是神所愛的,是眾百姓的光,是全人類的牧者;使眾多君王臣服、摧毀城市、命令進貢;敵軍對他來說只不過是些幽魂。在他之前的亞述納瑟帕更是喜歡多加頭銜,常常列出二十幾個。──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荊棘和蒺藜」:指的是亞述的軍隊在神眼中有如荊棘和蒺藜,容易被火焚燒。

         「一日之間」:可能指亞述王於西元前701年攻打耶路撒冷,上帝的使者一夜之間殺了十八萬五千人。 371~38 ──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以色列的光。對於罪惡和罪人來說,神的榮耀就是烈火(見出2417;申42493;賽3314;來1229)。這位聖者的光對於贖民來說,是榮耀和喜樂,但它是燒燼荊棘和蒺藜的火焰。以賽亞喜歡用“荊棘和蒺藜”來比喻罪的破壞性的工作(見賽918注釋)。以西結(26)也用這個比喻指惡人。保羅(68)說到荊棘和蒺藜是罪惡被詛咒的果子,“結局就是焚燒”。

  在一日之間。指毀滅突然臨到亞述人。以賽亞在這裡展望西拿基立的185000軍兵在一夜之間被消滅的場面(3736)── SDA聖經註釋

<syncBible ref=10:17>

【賽十17  亞述的滅亡以甚麼為標誌?】公元前612年首都尼尼微被毀的時候,亞述就滅亡了。亞述只是神手中針對以色列的工具而已,它很快就因它的邪惡受到了審判。沒人能逃脫神對罪惡的審判,就是最強大的國家也是一樣(參詩2)。──《靈修版聖經註釋》

 

【賽十17~19惡人的結局。亞述因撒縵以色、西拿基立、以撒哈頓、亞斯那巴等君王的勢力,當時在近東地區擁有最大的版圖。不過只是短暫的輝煌(B.C.8C~7C),亞述在亞斯那巴王去世(B.C.626)後開始衰敗,首都尼尼微在B.C.612被巴比倫王拿布波拉撒佔領。從此亞述帝國在地球上消蹤匿跡。以賽亞用兩種比喻說明惡人的結局:①惡人必像樹林一樣被火吞噬(91819);②惡人像患者一樣日趨衰殘。惡人在不知不覺間一步步走向毀滅,但在神施行審判的那日,必傾刻滅絕。 ──《聖經精讀本》

 

【賽十18「又將他樹林和肥田的榮耀全然燒盡,好像拿軍旗的昏過去一樣。」

         「好像拿軍旗的昏過去」:意思不易確定,或譯作「好像患病的人精力耗盡」。──《串珠聖經注釋》 

         「全然」:一詞的原文是「從靈魂到身體」。

         「拿軍旗的」:原意是「生病」。──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他樹木和肥田的榮耀。今天的亞述強大又體面,但到了明天就會消失,就像一片遼闊美麗的森林被火燒燼一樣。在聖經中,邪惡的個人和國家常被比作將被剝奪驕傲和美麗的高大樹木(313~18;但410~26;參賽3027~33)

  拿軍旗的(noses)。是動詞nasas(“蹣跚”)的分詞形式,直譯是“蹣跚者”。有人認為指“病人”。七十士譯本為“逃跑的人”,武加大譯本也是這樣。亞述人向四面八方進軍,勢不可擋。先知卻預見到亞述患病倒下的時候。她將會“蹣跚”而昏過去。Nasas 的這種譯法更適合於第16~19節的內容,特別是第18節的前面部份。── SDA聖經註釋

 

【賽十18~19◎ 1018~19 指的應該是西元前612年亞述被巴比倫所滅。──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誰知道以色列、猶大這種小國後面有真正的造物主?所以神居然可以決定要懲罰亞述。這跟 撒上 51~616 被非利士人擄去的約櫃居然把大袞神和非利士地搞得雞犬不寧一樣。我們能夠看出整個世界的強權背後,其實是神掌權嗎?──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亞述王雖然自許為眾民之光,但以色列的光要蓋過亞述王的光芒。亞述王炫耀自己是如何摧毀田地與果園,並焚燒城市;如今,他們也將遭到同樣的下場。

         亞述本來是神要用來懲罰祂子民的工具,但因為它不瞭解自己與神真正的關係,結果自己反遭到審判。先知首先描述他們的想法和神的想法之對照,然後宣佈神的旨意。──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十19「他林中剩下的樹必稀少,就是孩子也能寫其數。」

         「他林中剩下的樹必稀少」(19),指亞述帝國在耶路撒冷潰敗之後,將逐漸衰微、不再成為大國。但是,正如以色列的餘民將蒙神拯救(21),亞述的餘民也將成為神的百姓,「當那日,以色列必與埃及、亞述三國一律,使地上的人得福」(十九24)。今天,全世界有三百多萬亞述人,他們大部分都是基督徒。──《聖經綜合解讀》

  剩下的樹。代表人(見第18節注釋)。這裡可能指西拿基立在耶路撒冷城門口的損兵折將(3736)後,他和剩下的遠征軍撤回了亞述(3737;見王下1936注釋)。在“森林”被“火”燒盡以後(1016),剩下的樹很少,連小孩也能數過來。── SDA聖經註釋

 

【賽十20「到那日,以色列所剩下的和雅各家所逃脫的,不再倚靠那擊打他們的,卻要誠實倚靠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

         「倚靠那擊打他們的」:指百姓常常倚靠那些壓逼他們的外邦勢力,亞哈斯王倚靠亞述便是一例。──《串珠聖經注釋》 

         亞哈斯企圖借助亞述來抵擋仇敵,結果卻是引虎驅狼,亞述打敗亞蘭和北國以後,接著就欺淩猶大(代下二十八28)。不信靠神的人,總是不甘心順服管教,總想儘快脫離眼前的難處,結果往往是自作聰明、飲鴆止渴,「倚靠擊打他們的」(20)。信靠神的人也會落在管教之中,但卻不會急著尋找辦法、解決問題,而會「謹慎安靜」(4)、學習功課,接受光照和拆毀、得著更新和恢復。因為神既有公義的審判(3~5)、也有恩典的赦免(6~7)──《聖經綜合解讀》

         「所剩下的,就是雅各家所剩下的,必歸回全能的神。」:也可以讀成「施亞雅述(是以賽亞的大兒子),就是雅各家所剩下的,必歸回全能的神。」

         「擊打他們的」:應該是指「亞蘭」,這個國家以前是以色列和猶大主要的敵人。

         「誠實」:「堅固」、「忠實」、「真誠」,就是「阿們」。

         「要誠實倚靠」:「要憑真誠倚靠」。──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以色列所剩下的。先知注意到少數亞述人逃脫落在他們身上的懲罰之後,他想到了亞述人入侵時以色列中的倖存者。每一次浩劫,總有劫後餘生的人。即使在北方的以色列王國,經亞述人的洗劫以後,還是有人逃脫了。在猶大,耶路撒冷的居民和不少其他的人逃過了西拿基立的入侵所造成的毀滅。餘民回歸或倖存的觀念,體現在以賽亞的兒子施亞雅述的名字中(73),是先知經常想到的(1021221111l6463)

  不再。亞哈斯信賴亞述(王下167~9;代下2816~21),而不信賴神。但亞述不是猶大的朋友,也不是其他任何國家的朋友,她只關心自己的利益。神希望在西拿基立給猶大造成可怕的毀滅之後,“所剩下的”人能信賴祂。祂應允了希西家的懇求,施行了拯救(3714~36)。剩下忠實的人現在都依賴祂。他們終於認識到亞述是一個殘忍的主人,而不是朋友和援助者。只有信靠神,才有安全和勝利。── SDA聖經註釋

<syncBible ref=10:20-21>

【賽十20~21  小部分以色列民可依靠他們的聖者……何時應驗?】亞述軍隊一旦被摧毀,一小部分神的百姓便不再依靠亞述,開始信靠神。這些剩下的人只是以前以色列人口的一小部分(參拉264~65中記載的回到猶大的人;也見賽1110~16)。──《靈修版聖經註釋》

         「誠實倚靠耶和華」(20),也可譯為「誠心仰賴耶和華」(和合本修訂版),這是《以賽亞書》最重要的主題之一(20;十二2;二十六3~4;三十六715;三十七10;五十10)。神管教百姓的目的,並非為了敗壞人,而是要使人放棄對自己的幻想、回歸真實的信心,使「雅各家所剩下的,必歸回全能的神」(21)。因此,「歸回全能的神」,不但是遵行神的律例典章,更是拒絕自己、「誠實倚靠耶和華」。今天,有些人的口號是「倚靠耶和華」,行動卻是倚靠才能勢力、方法努力、牧者帶領、同伴扶持。這都不是誠心「歸回全能的神」,只是「歸回屬靈的感覺」。先知提醒我們:「倚靠耶和華」不能淪為一句套話,真實的信心必會表現為「誠實倚靠」——動機「本於祂」、方法「倚靠祂」、結果「歸於祂」,榮耀才能「歸給祂」(羅十一36)——「你們既靠聖靈入門,如今還靠肉身成全嗎?你們是這樣的無知嗎」(加三3)──《聖經綜合解讀》

 

【賽十20~23正如以賽亞之子施亞雅述(73)一名所指示的,猶大將被擊打,只有少數的餘民歸回。──《串珠聖經注釋》 

 

【賽十20~34本段的主題可見於第22節末,直譯作:“滅絕的事已定,必有公義施行,如水漲溢”。即在亞述得勝背叛之猶大時,有一群餘民會活下來。第2832節生動地描述亞述人進攻耶路撒冷的情景(當中提到的城鎮距離耶路撒冷都在三個小時的路程內)──《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賽十21「所剩下的,就是雅各家所剩下的,必歸回全能的 神。」

         「所剩下的,必歸回」(21),原文就是以賽亞兒子的名字「施亞雅述 שְׁאָריָשׁוּב/sheh~awr’yaw~shoob’(3)。「以色列所剩下的和雅各家所逃脫的」(20),包括南北兩國的餘民。他們並不是因為首先「歸回全能的神」(20),所以才得以「剩下、逃脫」;而是「剩下、逃脫」之後,才「不再倚靠那擊打他們的,卻要誠實倚靠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20)。因此,餘民「必歸回全能的神」(21),完全是因著神的恩典憐憫和救贖計畫,並非倚靠人的忠心敬虔或主動悔改。──《聖經綜合解讀》

  所剩下的,必歸回(she'ar yashub)。以賽亞想到他的兒子施亞雅述(見賽73注釋)。但以賽亞傳給以色列的至高教訓,是關於以馬內利,“神與我們同在”的(見賽71488注釋)。當百姓相信神,有神同在的時候,地上最強大的勢力也無法勝過他們。神允許這些試煉臨到祂的子民,是為了讓他們歸向祂(見賽1013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十21~23必成就所定規的結局:作者嚴肅地宣告:因神歸回的應許(21),多數滅亡、少數得救的計畫來自造物主(22),所以必然成就。將神的意志比作君王嚴肅的封印。 ──《聖經精讀本》

 

【賽十22「以色列啊,你的百姓雖多如海沙,惟有剩下的歸回。原來滅絕的事已定,必有公義施行,如水漲溢。」

         「原來滅絕的事已定,必有公義施行,如水漲溢」:原文是「滅絕已經決定,公義漲溢著」。「決定」與「漲溢」都是分詞,雖然這是預言,但是看起來是活生生的情景。神的公義就在以色列人的滅亡中顯示著。──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海沙。允許餘民回歸的信息,既含有希望,也含有災禍。對於那些不肯回歸神,繼續耽於偽善世俗的人,“所剩下的”的信息不會帶來希望。復興和拯救的應許只給“所剩下的”人。其餘的人都將失喪。作惡和只在名義上認識神的人,都無法逃避不久將降臨大地的懲罰。雖然以色列人多如海沙(見創22173212),得救的只是忠實的餘民。── SDA聖經註釋

  滅絕的事已定。神允許毀滅該地,是要達到更加高水準的公義。懲罰雖然是針對作惡的人,但目的主要是為了糾正。懲罰惡人是不可避免的,但“剩下的”人將“歸回”神。祂要在他們身上施行祂公義的作為。使徒保羅把本節應用於神在地上最後的大工(92728;參彼後310~13)── SDA聖經註釋

 

【賽十22~23「原來滅絕的事 ...... 結局」:意思是神定意要審判選民。──《串珠聖經注釋》 

         22節原文以「因為」開始(英文ESV譯本),表明將來百姓之所以「不再倚靠那擊打他們的,卻要誠實倚靠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的原因,是因為北國必在公義的審判中滅亡,「惟有剩下的歸回」,這是神「在全地之中必成就所定規的結局」(23)。但是,這並不妨礙神所應許亞伯拉罕的子孫將「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創二十二17),因為管教並非「以馬內利」(14)的全部、歸回並不倚賴于人的忠心。當「以馬內利」施行拯救之後,餘民「必歸回全能的神」、「歸向擊打他們的主」(13),那時神必負責「使這國民繁多」(3)。當舊約的百姓完全失敗以後,「神就差遣自己的兒子,成為罪身的形狀,作了贖罪祭,在肉體中定了罪案,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羅八3~4),而「以信為本的人,就是亞伯拉罕的子孫」(加三7)──《聖經綜合解讀》

         今天,全世界有幾十億人自稱基督徒,但主卻說:「你們要努力進窄門」(路十三24)。因為人很難真正承認自己「全然敗壞」(申三十一29),所以很難「誠實倚靠耶和華」,總想倚靠各種變相的肉體、化妝的偶像,所以「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太七14)。而真正「因信稱義」(羅五1)、重生得救的人,神必讓我們認清自己的罪性、承認自己無可救藥,不但心思行為「必歸回全能的神」,而且「不再倚靠那擊打他們的,卻要誠實倚靠耶和華——以色列的聖者」!──《聖經綜合解讀》

 

【賽22~23 毀滅的天意】城市按照天意被毀是古代近東熟悉的觀念。早在「蘇美哀歌」就記有天庭會議下令毀滅吾珥城。在《瑪爾杜克預言》,神下令自己遷移到赫地。《魏德內爾編年史》記載瑪爾杜克下令,讓巴比倫的城市毀于古實人手裡。這是因為納蘭辛的冒犯的緣故。在《艾拉與伊舜神話》伊施他爾女神動怒,激起敵軍攻擊烏魯克城。本節所表達的是一個很熟悉的觀念:這些毀滅行動未必都可算是「公義的」。──《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十23「因為主萬軍之耶和華在全地之中,必成就所定規的結局。」

  成就。直譯是燒毀一切的“大火”(見賽2822)

 

【賽十24「所以主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住錫安我的百姓啊,亞述王雖然用棍擊打你,又照埃及的樣子舉杖攻擊你,你卻不要怕他。」

  不要怕。這是以賽亞信息的實際應用(見賽7479注釋)。亞述人將作為一根懲罰的“杖”(見賽105注釋),但不要怕他們。他們雖會責打,卻不會毀滅。要堅持忠於神,信靠祂,得到祂的同在,這樣你就會倖免。雖然會有許多人失喪,剩下的人卻會得救。要加入餘民的行列,“不要怕”。神今天給我們帶來一個相似的信息。

  埃及的樣子。法老曾向埃及的以色列人傾瀉了他的全部怒氣,卻無法阻擋他們出離埃及。亞述人雖然也強大而殘酷,剩下的人仍將逃脫他們的打擊。── SDA聖經註釋

 

【賽24 埃及的角色】提革拉毘列色三世執政時,埃及很少捲入敘利亞─巴勒斯坦的政事,因為那是埃及與南方的努比亞與西方的利比亞相爭不已的時候。主前七三四年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攻打迦薩城,國王哈弄甚至逃到埃及求救。直到七二七年撒縵以色五世繼承亞述王位,以色列的何細亞才膽敢向埃及求援(見:王下十七4注釋)。此處提及的是以色列人離開埃及的時代。──《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十24~27猶大雖被亞述攻擊,但終必脫離亞述的轄制,就如昔日祖先在埃及地之時及在士師時代,能脫離外族的轄制一樣,因神必懲罰亞述。

          「在俄立 ...... 米甸人」:見士719~25

          「要向海 ...... 一樣」:見出14──《串珠聖經注釋》 

         神宣告北國「滅絕的事已定」(22),但卻鼓勵耶路撒冷的百姓「不要怕他」(24)。這並非因為南國比北國更加忠心(11),而是因為北國的滅亡和南國的暫存,都是神「在全地之中必成就所定規的結局」(23),要顯明「以馬內利」(14)既有管教、又有拯救。因此,「亞述王雖然用棍擊打你,又照埃及的樣子舉杖攻擊你」(24),但只要神還沒有離開「錫安」(24),祂一定能讓耶路撒冷擺脫亞述的轄制(27),正如當年祂領百姓脫離埃及的奴役一樣。──《聖經綜合解讀》

 

【賽十24~34神使悔改者恢復。預言的物件從驕傲的亞述,轉向承受神藉亞述施行的審判、大大領悟悔改的餘民。以賽亞預言這些悔改的人不會永遠滅絕,必得歸回。B.C.722以色列被攻陷,B.C.586猶大被攻陷,以色列歸回的預言,在歷史上得以成就(451~25)。神的審判並未以以色列的最終滅亡落下帷幕,乃為他們提供了悔改的機會。 ──《聖經精讀本》

 

【賽十25「因為還有一點點時候,向你們發的忿恨就要完畢,我的怒氣要向他發作,使他滅亡。」

         神對祂的百姓並「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詩一百零三9),因為祂「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災禍的意念,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耶二十九11)。因此,每當我們落到管教之中的時候,都要知道神的旨意不是敗壞、而是恢復,所以「還有一點點時候,向你們發的忿恨就要完畢」(25)。實際上,並不是人在等候神的忿恨「完畢」,而是神在等候百姓「歸向擊打他們的主」(13),好施恩給我們(三十18)──《聖經綜合解讀》

  忿恨。即神對惡人的怒氣,包括在自稱敬拜祂的人和外邦人中間的惡人。惡人將要滅亡,然後神的怒氣將會止息。這裡再次預言亞述軍隊的毀滅(見第19節注釋)── SDA聖經註釋

 

【賽十26「萬軍之耶和華要興起鞭來攻擊他,好像在俄立磐石那裡殺戮米甸人一樣。耶和華的杖要向海伸出,把杖舉起,像在埃及一樣。」

         “興起鞭來”:指使亞述帝國亡於巴比倫而說。──《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描述神對亞述的審判,以賽亞插入以色列歷史中的兩個偉大事件:基甸率領三百勇士殲滅135千敵軍(719~25);以色列人橫渡紅海,將追擊的埃及軍兵留在後面(1421~28)。使他們確信,過去拯救以色列的神,今日也必拯救他們(31314)──《聖經精讀本》

         「萬軍之耶和華要興起鞭來攻擊他」(26),指神將差遣天使在耶路撒冷城外攻擊亞述(三十七36)。「鞭 שׁוֹט/shote」的原文在本書中只出現過三次(26節;二十八1518「敵軍」原文),亞述是管教猶大的「鞭」,但將來這「鞭」卻毀於另一「鞭」下,這是一個諷刺。──《聖經綜合解讀》

         「好像在俄立磐石那裡殺戮米甸人一樣」(26),指神使用基甸的三百勇士,在不可能的情況下打敗十三萬五千敵軍(士七19~25;八10)。「像在埃及一樣」(26),指神使用紅海,將追擊的埃及軍兵淹沒在海裡(出十四21~28)。這兩個神跡都是絕處逢生,神過去怎樣拯救被置於死地的百姓,將來還要讓百姓經歷置於死地而後生(三十七36),好讓他們學會「誠實倚靠耶和華」(20)──《聖經綜合解讀》

         「鞭」:「鞭笞」、「鞭子」。

         「俄立:字義是「掠奪」。

         「俄立磐石」: 士 725 ,基甸將米甸首領俄立殺在此磐石上。

         「把杖舉起」:意思就像神把海分開拯救百姓,滅絕埃及人。神也要行神蹟拯救百姓,滅絕亞述人。──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殺戮米甸人。在賽94裡,以賽亞提到了折斷“欺壓他們人的棍”,“好像在米甸的日子一樣”。現在他再次把亞述人不久將帶來的破壞,比作對米甸人及其酋長的打擊(719~25)

  耶和華的杖。在埃及,法老使用了壓迫的杖,神則使用拯救的杖。當神的杖伸向海洋的時候,埃及的軍隊就毀滅了。神怎樣在古時為祂子民的敵人準備了一根杖,祂也必打擊在以賽亞的時代攻擊錫安的敵人。神過去所做的,祂如今還會做。得勝的不是敵人,而是忠實的餘民。── SDA聖經註釋

 

【賽26 俄立的磐石】這是指耶和華在困難重重當中,拯救了基甸帶領的以色列人。士師記七25記道,首領俄立被殺於俄立磐石(地點不詳)──《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十27「到那日,亞述王的重擔必離開你的肩頭,他的軛必離開你的頸項,那軛也必因肥壯的緣故撐斷(或作“因膏油的緣故毀壞”)。”」

         將百姓比作負重擔的奴隸和負軛作工的牲口,因他們強壯而不被亞述所轄制。──《串珠聖經注釋》 

         亞述將以色列擄去,使其為奴。但在神滅絕亞述的“那日”,以色列必從亞述手中得到解放。這也象徵在彌賽亞的日子,基督徒將從撒但的所有轄制與罪的誘惑中得到解放。“因肥壯的緣故”有力支持這種象徵意義。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在受膏者的面前”,此處“受膏者”指“耶和華的受膏者”——彌賽亞(撒下1921;王下1112)。因此,這句話亦可譯成“在彌賽亞面前”,暗示在彌賽亞的十字架面前,罪人將脫去罪的纏累。 ──《聖經精讀本》

         「重擔」:意為「不得不做的事」。

         「軛」:意為「在命令之下」。

         「肥壯的緣故」:「臉肥胖」、「臉脂油」。就是指餘民太肥壯。──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因膏油的緣故。這句話的意思不太清楚。“膏油”的原文意為“脂肪”或“油”。 譯成“膏油”是因為抹油的儀式要用油。英RSV版改動了原文,譯為“他從臨門上來”。── SDA聖經註釋

 

【賽十28「亞述王來到亞葉,經過米磯侖,在密抹安放輜重。」

         「亞述王」:原文為「他」,但一般學者均認為本段指亞述的侵略。

          「密抹」:為一隘口(29)

          「安放輜重」:大概是軍備之類。──《串珠聖經注釋》 

         在密抹安放輜重:字面意思為“將後勤部隊與車馬等輜重裝備留在密抹”。密抹位於耶路撒冷東北部,離耶路撒冷僅有12公里,海拔比耶路撒冷低200米左右。從北方攻打耶路撒冷的仇敵,常將輜重留在密抹,以輕裝攻打耶路撒冷(撒上132)──《聖經精讀本》

         「密抹」(28)位於北國境內,離耶路撒冷只有12公里,從北方來的亞述大軍將「輜重」(28)留在密抹,是要輕裝上陣攻打耶路撒冷。──《聖經綜合解讀》

         「亞葉」:字義是「荒場」。

         「米磯崙」:字義是「斷崖」。

         「密抹」:字義是「隱藏的」。

         「輜重」:「器具」、「工具」。

         「安放輜重」:應該是「檢查武器」。──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本節開始了一首詩歌,描寫北方的侵略者來到了耶路撒冷附近,在居民心中引起了恐慌。不知道它只是預言某一次亞述人的入侵,還是用詩歌的語言描述對猶大國土侵略的浪潮(見賽878注釋)。西拿基立第一次(希西家在位的第14)不是從北方進攻耶路撒冷的。他的軍隊到達了西頓的地中海海岸,再往南到非利士,然後向內陸進軍到猶大各城。希西家送信到位於耶路撒冷西南的拉吉,答應納貢(王下1814)。但西拿基立似乎入侵了兩次。以賽亞的詩生動地描寫了敵軍越來越近,所到之處,留下了遍地荒蕪。這時,耶路撒冷居民的心中驚恐萬狀。

  有人認為這是對亞述軍隊進軍耶路撒冷的真實描寫。這也許是撒珥根的部隊,不過其歷史記錄已經遺失。存在著這種可能性的,但不能肯定。也可能指西拿基立的一部分軍隊被派往耶路撒冷,另一部分被派往埃及。這首詩主要描寫耶路撒冷和周邊地區的居民因敵軍的逼近而驚恐。

  所列出的城市並不都在進軍的實際路線上。亞葉可能在耶路撒冷東北15.6公里的艾城附近。這樣,進軍的路線是向南到耶路撒冷東北11.4公里的米磯侖和密抹。軍隊在那裡安營。不知道現今源於羅馬時代的道路是不是古代的那條道路。很可能古代的道路在所提到的城市附近。── SDA聖經註釋

 

【賽十28~32預告侵略者已臨近:以賽亞生動地描繪亞述軍勢如破竹,將耶京以北的城市一一攻陷,並繼續揮軍南下逼近耶京。本段信息是要呼籲百姓倚靠神。──《串珠聖經注釋》 

         這裡記載亞述軍進入猶大境內的情形。耶京兵臨城下,這些城邑都在耶路撒冷四圍。──《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28~32節所提到的十二座城,是描述將來亞述的行軍路線,從北向南、直到兵臨耶路撒冷城下。──《聖經綜合解讀》

         ● 1028~32 提及的十二座城形成一條從北方通往耶路撒冷的路徑。但這並非是亞述王西拿基立在西元前701年是攻打耶路撒冷的路線。應該是先知假想一條亞述王南侵的路線,在文學上描繪亞述王攻打的真實性。這也說明此處是事前的預言,因為事後紀錄的話這個路線就不會不吻合。──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28~32 路線】此處提及的十二座城形成一條從北方直接通往耶路撒冷的途徑。這不是西拿基立在主前七○一年攻打耶路撒冷的路線。在那次戰役,西拿基立拿下耶路撒冷西南薩非拉地區的所有城市,最後一座是拉吉,因此是從那方向進攻耶城。亞葉一般認為是艾城,在耶路撒冷以北十哩。米磯侖則是司文尼幹河,是密抹與迦巴之間的通道(參:撒上十四2注釋)。由基比亞分出三條路,敵軍在那裡紮營,並不能確定他們會走哪一條。一條往西到拉瑪(不到二哩);一條往西南到基比亞(約三哩半的路);一條往南到亞拿突(約四哩路)。亞拿突的路從迦琳起(地點不詳)到亞拿突以南,經過萊煞到挪伯。大家認為挪伯應該就是如今的斯科帕斯山,在耶路撒冷城西北,眺望全城。瑪得米與基柄還是不知座落何處。──《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賽十28~34預言亞述的入侵。栩栩如生地預言以色列的仇敵亞述,路經耶路撒冷北部的便雅憫地界,侵入耶路撒冷東部丘崗的村子挪伯,是亞述即將包圍、攻打耶路撒冷城的情 況。以賽亞在亞述尚未攻打耶路撒冷之前,如此詳細記述亞述入侵的情景,並不是使耶路撒冷居民感到恐懼,乃是為安慰他們,無所不知的神也知道拯救的道路。 ──《聖經精讀本》

 

【賽十28~34這些城巿的排列順序,大約可以組成亞述人於公元前701年侵略猶大的路徑。他們從北部邊界的艾一直進到挪伯(距耶路撒冷僅三公里)。──《靈修版聖經註釋》

 

【賽十29「他們過了隘口,在迦巴住宿。拉瑪人戰兢,掃羅的基比亞人逃跑。」

         「迦巴」、「拉瑪」:由伯特利南下耶京沿途的兩個城堡。迦巴距耶京只有10公里(6英里),亞述軍在此駐營,表示已控制了整個戰事。──《串珠聖經注釋》 

         “掃羅的基比亞”:基比亞是掃羅的家鄉。──《啟導本以賽亞書註釋》

         「隘口」(29),是南北兩國邊界的一個深谷。──《聖經綜合解讀》

         「迦巴」(29)位於南國境內,離耶路撒冷只有約10公里。亞述大軍在「迦巴」駐營,表示已控制了整個局面。──《聖經綜合解讀》

         「基比亞」:字義是「山谷」。屬便雅憫支派的城市,其中以出驍勇善戰的戰士出名。掃羅也是基比亞地人。參士 2014~17 ──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隘口。道路從密抹向南經過一個深谷,沿陡峭的山路到離耶路撒冷9.2公里的迦巴。拉瑪和迦巴都在通往耶路撒冷的大路上。拉瑪在迦巴以西約2英里處。掃羅的城基比亞在拉瑪以南約2英里處,也在通往耶路撒冷的大路上。── SDA聖經註釋

 

【賽十30「迦琳的居民哪(“居民”原文作“女子”),要高聲呼喊。萊煞人哪,須聽。哀哉!困苦的亞拿突啊,」

         「迦琳」:字義是「泉」。

         「萊煞」:字義是「獅子」。

         「亞拿突」:字義是「禱告蒙應允」。──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迦琳。現為卡庫爾(Khirbet Ka`kûl),在掃羅的城基比亞東南2公里處(撒上2544)。萊煞在其東南不遠。耶利米的故鄉亞拿突在基比亞東南3.2公里、耶路撒冷的東北4公里處。── SDA聖經註釋

 

【賽十30~31耶京鄰近的城市已無招架之力,面對亞述軍,居民驚恐不已,不戰而遁。──《串珠聖經注釋》 

         「拉瑪、基比亞」(29)、「迦琳、萊煞、亞拿突」(30)、「瑪得米那」(31)和「基柄」(31)都是耶路撒冷附近的城鎮,「基比亞」是掃羅的家鄉。──《聖經綜合解讀》

 

【賽十31「瑪得米那人躲避,基柄的居民逃遁。」

         「瑪得米那」:字義是「堆肥」。

         「基柄」:字義是「貯水槽」。

  瑪得米那和基柄的地點尚未確定。據推測在耶路撒冷以北不遠處。── SDA聖經註釋

 

【賽十32「當那日,亞述王要在挪伯歇兵,向錫安女子的山,就是耶路撒冷的山,掄手攻他。」

         本節顯示亞述軍雖準備攻取耶京,但耶京仍未淪陷。於主前七一三至七一一年間,猶大確實險遭亞述軍攻陷,但終化險為夷(見王下1813~1937)──《串珠聖經注釋》 

         「挪伯」(32)是祭司的城(撒上二十一1),位於耶路撒冷東北面的山上。亞述王「在挪伯歇兵」(32),耶路撒冷似乎近在眼前、唾手可得,但卻永遠也無法攻取。因為「眾山怎樣圍繞耶路撒冷,耶和華也照樣圍繞祂的百姓」(詩一百二十五2),必使耶路撒冷化險為夷(三十七36)──《聖經綜合解讀》

         「挪伯」:字義是「高地」。──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挪伯是祭司亞希米勒的城市,掃羅時代帳幕的所在地(撒上211),在耶路撒冷東北的斯科帕斯山上。詩歌在這裡描述侵略者向錫安女子,就是耶路撒冷揮舞拳頭,因為她雖然近在眼前,卻又無法攻佔。參拉伯沙基挑釁的話語。他站立在城牆外,卻不能進去(王下1819~35)── SDA聖經註釋

 

【賽十33「看哪,主萬軍之耶和華以驚嚇削去樹枝,長高的必被砍下,高大的必被伐倒。」

  主萬軍之耶和華。見《SDA聖經注釋》卷一第173頁。以賽亞的視線從耶路撒冷恐懼的居民轉移,舉目看見萬軍之耶和華坐在宇宙的寶座上,關注著祂自己的天地。亞述人吹噓自己砍伐了利巴嫩的香柏樹和松樹(王下1923),但是神現在說明祂將砍倒高大的“樹”(見賽1019注釋)和“稠密的樹林”(34)。這是第1819節比喻的繼續。人雖有謀劃,但神掌管著一切。驕傲自負的亞述人打算砍下猶大,像她對待東部的其他民族那樣,但是亞述人必須明白,有一位神統管著地上的各國。見王下1920~34中以賽亞鼓勵希西家說,神將向西拿基立的軍隊顯示祂的大能,解救耶路撒冷。── SDA聖經註釋

 

【賽十33~34關於神救助耶路撒冷的方法,參看第三十七章36節。──《以賽亞書雷氏研讀本》

         以樹林比作亞述,把神比作砍林者,表明驕傲的亞述至終遭到神的懲罰。──《串珠聖經注釋》 

         神仿佛 一位身材魁梧的壯士,全副武裝殲滅仇敵。 ──《聖經精讀本》

         ● 1033~34 中的「樹」或「樹枝」應該指猶大的百姓,神要清理滅絕某些人。

         有些事情是免不了的,因為神是公義的,所以犯錯一定會有相應的後果,即使神後來要施恩典,也不能不處罰。我們能接受自己因犯錯受苦嗎?── 蔡哲民等《以賽亞書研經資料》

 

【賽十34「稠密的樹林,他要用鐵器砍下;黎巴嫩的樹木必被大能者伐倒。」

         正當亞述大軍兵臨城下、百姓驚慌失措、大戰一觸即發的時候,先知突然把視線從眼前的危機轉向天上的「主——萬軍之耶和華」(33),讓我們定睛觀看那位「大能者」(34)的作為。祂在千鈞一髮之際突然出手(三十七36),砍下了亞述這片「稠密的樹林」(34)──《聖經綜合解讀》

         亞述王誇口自己征服了列國、在黎巴嫩「砍伐其中高大的香柏樹和佳美的松樹」(王下十九23),現在神宣告,亞述只不過是伐木的斧鋸、祂才是真正的樵夫(15),是神砍倒一切「稠密的樹林」和「黎巴嫩的樹木」(34)。神是歷史的掌管者,無論亞述(18~19)、亞蘭(王下十九23),還是南北兩國(13),世上一切的樹木都將被伐倒,人類的一切歷史都是為著那位耶西的嫩枝(十一1)、彌賽亞的出場作準備!──《聖經綜合解讀》

  當強大的西拿基立進攻猶大的時候,他“辱駡主”,驕傲地吹噓:“我率領許多戰車上山頂,到黎巴嫩極深之處。我要砍伐其中高大的香柏樹和佳美的松樹。我必上極高之處,進入肥田的樹林”(王下1923)。這些話可以從字面或寓意上理解。亞述人肯定想砍下黎巴嫩美麗的香柏樹派用場。他們當然也想摧毀那些大樹所象徵的各民族(見賽1019注釋)。以色列已經被砍掉。亞述人的下一個計畫應該是猶大。

  但神說明,這方面的實現是出於祂的引導和旨意,而不是人的意志和能力。以色列的淪陷是因為神撤回了祂保護的手。猶大最後也會像以賽亞所預言的那樣淪陷(211~13)。但讓猶大這棵大樹倒下的神,而不是亞述人,如西拿基立所想的那樣。以賽亞已經預言了驕傲強大的亞述今後的厄運,但沒有忘記也讓猶大的驕傲降卑。這些美麗的大“樹”都將在神面前被砍倒。── SDA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6~10)

 1 6章裡以賽亞蒙召的經歷曾激勵不少基督徒獻身事奉主。

  今天,「我在這裡,請差遺我」這句話也是你的禱告和心志嗎?

 2 69~13把以賽亞的使命描寫為一個不成功的使命。

  這對那些注重成功和果效的信徒有何提醒?

 3 以色列人在危難時需要以馬內利的信息。

  今天你也需要這信息嗎?你能否把這信息也傳給那些有需要的人?

 4 以賽亞用兒子的名字傳信息(81~4),你又用什麽方法傳福音?

  神能使用你那一方面去傳揚 呢?

 5 91~2應許那些活在黑暗和死蔭之地的人得見神的光。

  這應許在新約裡如何應驗?見太414~16

  這對今日社會又有何意義?

 6 9~10兩章重複出現「耶和華的怒氣 ...... 」這句話,有什麽意義?

 7 昔日亞述國成了以色列人的重軛;你又有什麽重軛?

  10章裡神安慰百姓的信息能幫助你嗎?

 ──《串珠聖經注釋》 

 



跟著我們: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