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a Todo Logo
聖經-註釋
- 廣告 -



彼得後書 1 - 章例證與靈感集錦

彼得後書 1

 

彼得後書第一章拾穗

 

【彼後一1「作耶穌基督僕人和使徒的西門彼得,寫信給那因我們的神和(注:有古卷無“和”字)救主耶穌基督之義,與我們同得一樣寶貴信心的人:」

         「得」到寶貴信心的『得』,是一個極大的收獲。―─ 牛述光

         「耶穌基督的僕人和使徒」是指明彼得的地位和職份;在地位上他是主耶穌的奴僕,以謙卑侍祂為職事;但在職份上他是使徒。在主面前他是謙卑的僕人,但在人面前,他卻是帶有神聖屬靈權柄的使徒,靠著主所賜的神聖權柄施教訓,指導人認識真理知識,換言之,彼得被神委任作為時代的代言人,勉勵人在迷惑多端的時代�塈@忠誠真理的見證人,不被假教訓所動搖。── 曾立華《在盼望中儆醒》

         「一樣寶貴的信心」。這個意思是我們的信心使我們與使徒「站在同等的地位」!他們並非經歷了第一流的而將第二流的留給我們!──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本節至2節點問候語,和《彼前》基本相同,受信人應該也是散住在小亞細亞北部的基督徒。所不同的是多了“認識神和我們主耶穌”的話。認識基督是本書的重要題旨,也是抵拒異端虛假教訓的對症良藥。

本信的收信人大半當為第二代的基督徒(參一15),但基督是公義的,一樣給了他們象第一代信徒同樣的寶貴信心。參《彼前》一1注 。──《啟導本聖經註釋》

         救主耶穌基督之義……信心: 指出信心的來源不是我們自己,乃是神 (2:8,9)。我們: 有許多不同的見解比如,:①猶太人信徒;②當時彼得牧會的教會;③眾使徒;④分散在各地的所有基督徒和記錄本書的作者等,其中最恰當的是④。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一1~11記錄本書的目的是為了激勵和勸勉受苦難的聖徒, 主要論述了教會內部發生的患難, 即背教和虛假的教導。本書信尤其強調知識的重要性, 但這知識並非是關於諾斯底主義或異端邪說的, 而是認識耶穌基督的屬靈知識。同時, 本書警告虛假教師之前, 勸勉聖徒為躲避假教師的迷惑而努力,向更高標準的生活而邁進。 即由於神賜予聖徒活出聖潔生活的能力, 因此信徒應對此做出相應的回應。從這裡我們可以認識到:①聖潔的生活是分辨真假基督徒的憑據;②信徒的聖潔不同於人的修養,而是神恩典的結果(119:140;3:17)──《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一2這「恩惠平安」是有條件的,是透過「認識神和我們主耶穌」才得著的。「認識」這詞在本書中使用了四次(238;二20)。這詞含有「完全知識」(full knowledge),「透澈認識」(to become thoroughly acquainted with)和「正確的認識」(to know accurately)── 曾立華《在盼望中儆醒》

         “認識”(希臘原文為epignosis)這個詞在本書中出現四次( 本節,3,8;二20),指比較深入而完全的知識。“知識”(gnosis)出現三次(5,6;三18)。諾斯底派心目中的知識是有關宇宙構造、世界創造、以及神的本性等隱秘奇詭的說法,認為人得救是脫離屬物質的邪惡軀體,所倚靠的不是對基督的信心,而是靠隱秘的知識。彼得指出,唯有認識主耶穌基督才能得到恩惠平安和那永遠的國(8,11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認識: 是本書信中最重要的詞,與當時給教會帶來惡劣影響的諾斯底主義的知識相比,具有更深的意義<約壹 緒論,諾斯底主義>。具有“全備的知識”之意。 彼得講述,只有當我們掌握關於神和耶穌的知識時,才能擁有更多的恩惠和平安。在此我們可以認識到: ①基督教不僅是知識性的,也是體驗性的宗教;②豐富的聖經知識並非能帶來人格的變化。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一3「神的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

    耶穌基督借著祂自己的美德(arete)和祂神格偉大的震撼力(doxa)來呼召人。或許那時彼得回顧往事,思想耶穌的生平。那些事曾經深深的震撼他,以致他曾一度大呼:“主啊!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路五8)彼得前書的主題之一就是效法基督。無疑的,他也想到在變像山上那刻,耶穌的榮耀如何把他破碎了。他在第17節提到這件事。然而耶穌神格的震撼力不僅止於藉變像顯明而已。耶穌的一生在都顯出祂的榮耀。那是為什麼約翰能說:“我們也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約一14arete(美德)和doxa(榮耀)這兩字在舊約聖經裡被用來描述神的神性(賽四十二812,按七十士譯本),這不是沒有理由的。彼得也用這兩字形容耶穌。從耶穌身上,神的美德和榮耀得著完全的顯明。──《丁道爾聖經注釋》

         只要能認識那召我們的主,我們靈性生活所需的一切,祂都能賜給,毋須從神秘的玄學中求。“榮耀”是基督的本性與本質,祂召我們進入祂的榮耀和美德中。──《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後一3~4這部分論述了基督徒的屬靈特權。生命: 是人成為新造的人的原動力(約壹5:11,12),虔敬: 意味著人與神之間的嶄新關係。因我們認識……召我們的主: 信徒可以通過與基督人格化的親密交通(2),享受神賜予他們的屬靈禮物。這是神為了使聖徒恢復自己的形象(創一26;4:24)。寶貴、又極大的應許: 指信徒個人所享有的神的恩惠和在新天新地(3:13)中的永生。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一4「因此,他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叫我們既脫離世上從情欲來的敗壞,就得與神的性情有分。」

    世界一詞在彼得看來乃是指因違背神而與神隔絕的社會(二20;參:約壹二1517,五19)。只有在我們脫離或拋棄背叛的心態之後,我們才得與神的性情有分(請注意經文中�痚呇﹞懇�帶有一種下定決心的意味;參:雅一21)。古代的人一直被肉體不免敗壞(phthora,即corruption)的意識所困擾。許多古代最傑出的思想家都感到人生短暫,沒有意義的壓抑(今天的人也作如是想)。彼得告訴他們說,有一條路可以使人脫離這種絕望的光景──就是借著耶穌基督。  

    彼得乃趁機用異教徒圈中描述人品的兩個常用字,eusebeia敬虔)和arete美德),來強調德行的重要。他們似乎以為過聖潔生活是不可能的(參看二1920),彼得乃向他們講述神的大能,就是希伯來人用以代表神的婉轉稱呼。異教徒的教師斷言,人若靠守律法nomos)或順本性phusis),就得與神的性情有分,然後便脫離了敗壞phthora)的轄制。彼得乃借用他們的話,說這一切全然靠主的恩典。假師傅像諾斯底派人士一樣,認為學生們藉脫離物質世界的捆綁,然後變得更像神。這說法正確嗎?彼得說,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與神的性情有分乃是基督徒生活的起點,不是終極目標。彼得寫信的對象是那些已經脫離來自背叛神社會的引誘,順服了神的人。──《丁道爾聖經注釋》

         『與神的性情有分。』我們的新人是從神生的,就有神的性情。當我們憑新人活著的時候,我們的�堶惘蛣M就有神的愛好和趨向,我們的生活自然就有神的跡象和味道。

         『與神的性情有分。』生命是重在生活的本能,性情是重在生活的口味。若是我們領會了,在我們�堶惘酗@個神的性情,作我們的口味,我們就知道,要脫開世界是多容易,要不愛罪惡是多容易。

         這“應許”是:得脫因世上情欲而來的敗壞,可以享受神的性情;也就是藉著聖靈,神可以住在我們裡頭,神的榮耀顯在我們身上 (羅八18),我們與神的生命有份(約一1213;十四1617;加二20)。這應許是給予每個信徒的。──《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後一4神已將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我們是什麼?】

答:神的應許一語,系為彼得書信特別注重的用語(彼後一4,三4913,參一11;彼前一34,五4)彼得在此提到這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就如本節下文所說:「脫離世上從情欲來的敗壞,得與神的性情有份。」(彼後一4下;參林後六1718,七1),這從情欲來的敗壞,是出於肉體的,是屬世俗的,而聖靈為敵的(約壹二16;加五1617)現今神給我們應許脫離這樣的敗壞,使我們靈命長進,成為聖潔,親近神,「得與神的性情有份」,就是有了神的生命,追求屬神的事,將神的聖潔、公義、信實、慈愛、憐憫、良善、忍耐等等,這些神的品格性情活出來(利十一44;彼前一15;約壹9;詩一O五;彼前一3;可十18;彼後三15)。神應許了這個目的,為要引導我們現在的生命,達到一種圓滿完成屬靈的地步,以致進入那天上永遠的國度(彼後一11,三13;彼前一34;來十二18,十一16),恢復我們原已失去的神的形象(創一26,九6;林前十五4449;腓三21),與神同在同住,享受祂的榮耀(約十四23;林後四17)。——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彼後一4~5「與神的性情有分」,就是重生。因為已經重生,就當發展這種重生的生命。「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殷勤。」5節)―― 倪柝聲

 

【彼後一5「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

         『加上』原文不是從外面加上,乃是從�堶悸囓X來。―─ 牛述光

         「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信心�堶鴩荋N有行為,只要一殷勤,就可以生長出來。―─ 牛述光

         我們已經認識了神,神又已將一切關乎生命,虔敬的事,和又寶貴又極大的應許賜給了我們,我們已經有分於神的性情。神既賜下這一切恩典給我們,我們就像一個作買賣的人,已經成為一個正式的「股東」,有資格參予屬靈的事務,在屬天的財富上經營了。這些生命和虔敬的事,就是我們的屬靈產業,既已屬於我們,我們就當「分外殷勤」地去經營、發展,使我們可以豐豐富富地進入神的國。――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本節至11節說明 達到這種境界必須經歷德行與靈性的增長過程,成為在基督裡能結果子的完美生命。這包括最基本的信心(對神的信靠)、德行(道德上的美善)、知識(認識神的智慧)、節制(自製而不放縱)、忍耐(堅定不移)、虔敬(表現在生活中的對神的恭敬)、愛弟兄的心(對主裡的人的關懷)、愛眾人的心(基督徒美德的最高境界是能愛眾人,做到象天父一樣完全——太五48)。──《啟導本聖經註釋》

         分外地殷勤: 在此我們可以領略到,儘管信徒的聖潔是借著神的能力才得以成就,聖徒自己也必須積極努力(2:12,13)。信心……德行: 暗示信心完全是神的禮物(2:8,9),是一切信仰生活的基礎。德行是指已具備作為信徒當具有的基本要求(林前6:20); 知識: 指基督徒信仰的成長所要具備的智慧與知識。人若缺乏這些就有可能成為盲目的狂信者。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一5~7信心生出來的是德行,不是死行;從德行生出經驗的,而不是空洞的知識;從實驗的知驗�媟|生出節制,而不會放蕩敗壞;從節制生出忍耐;從忍耐長出敬虔;從敬虔生出愛;愛是最大的,所以愛上只能再加上愛。信心是根基,愛心是最上層的建造。―─ 牛述光

         『你們要分外的殷勤:有了…又要加上…有了…又要加上…。』彼得在這�婸﹞F七次『有了…又要加上…』,這給我們看見,殷勤的人總是加上又加上的,總是不了的。神所要得著的工人,就是那種不肯了的人。有了還要加,有了還要加的人才能作主的工。―― 倪柝聲《主工人的性格》

         藍斯基說:這七種德行,是用來與假先知(二1)及他們的假信仰生活作對照的。他們所有的不是德行而是恥辱;不是知識而是魯莽無知;不是節制而是放蕩淫亂;不是在善事上忍耐而是在惡事上堅持;不是虔敬而是不虔;不是愛弟兄的而是憎恨神的兒女;不是真正的愛心而是令人心寒的冷漠。──《丁道爾聖經註釋》

         一切德行都必須以神為中心,否則,便純粹是肉體的工作。── 弗萊明《彼得後書及猶大書》

 

【彼後一5~11本文講述了得到屬靈恩典的信徒,為了屬靈的成熟當做的事情。本文教導我們以下幾點:①基督教的倫理不是單純道德的德性,而是信仰的倫理,因此一切都應當昇華為愛;②只有通過對信仰倫理的具體實踐,才可以使基督徒的生活成聖。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一6「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

    彼得乃趁機用異教徒圈中描述人品的兩個常用字,eusebeia敬虔)和arete美德),來強調德行的重要。他們似乎以為過聖潔生活是不可能的(參看二1920),彼得乃向他們講述神的大能,就是希伯來人用以代表神的婉轉稱呼。異教徒的教師斷言,人若靠守律法nomos)或順本性phusis),就得與神的性情有分,然後便脫離了敗壞phthora)的轄制。彼得乃借用他們的話,說這一切全然靠主的恩典。假師傅像諾斯底派人士一樣,認為學生們藉脫離物質世界的捆綁,然後變得更像神。這說法正確嗎?彼得說,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與神的性情有分乃是基督徒生活的起點,不是終極目標。彼得寫信的對象是那些已經脫離來自背叛神社會的引誘,順服了神的人。──《丁道爾聖經注釋》

         「節制」的意思是自我節制(箴十六32;廿五28),「忍耐」是在環境艱困時忍受的能力。節制與處理生活中的慾求有關,而忍耐則主要是與生活的壓力與困難有關(忍耐找麻煩之人的能力是「長久忍耐」long-suffering)。通常向慾求「讓步」之人亦是在處理壓力上操練不夠的人,所以他「放棄」了。──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現今文化提倡要將自己的感情表達或發洩出來,以滿足個人的感受或慾望,「節制」相對這表達方法,顯得何等重要!── 弗萊明《彼得後書及猶大書》

         「虔敬」的意思就是「像神」。在希臘原文中,這個字的意思是「敬拜」,它描寫一個與神以及與同伴有正確關係的人。──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彼後一8「你們若充充足足地有這幾樣,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閑懶不結果子了。」

    如果你們已經有這幾樣huparchonta),你們必須讓這幾樣美德充充足足(pleonazonta)地表現出來。你們絕不可找藉口以現今的成就自滿。人若沒有屬靈上的長進就是屬靈死亡的徵兆。你們也不要為自己的怠惰與閑懶(argous)留下餘地;否則基督徒就變成不結果子unproductive)的人,好像被荊棘擠住的麥子一樣(荊棘代表生命中的憂慮,並錢財和享樂的誘惑),這樣的麥子是不會結實的(akarpous)。

  在認識epignosis)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是一句含義深刻的話。或許這話乃是針對那些自誇已經擁有全備知識的假師傅說的。彼得提醒他的受信人說,對於基督完全的認識必須等到將來我們與主面對面的時候。這一點也是他在彼得前書一8所強調的,雖然他在那裡的口氣並不像在這裡帶有爭辯性。此外,他也看到對基督的認識涵蓋基督徒生活的每一層面。它以被贖信徒認識那呼召他的開始(一3);接著,他繼續尋求更深刻地認識神和耶穌(一2);最後,由於祂使這美德的階梯在蒙救贖的人生命中成為可能(而且實現),達到人對神完全的認識。保羅也看到直接而非間接地認識耶穌基督,才是基督徒信仰歷程的基礎與目標(腓三10)。──《丁道爾聖經注釋》

         『…不至於閒懶不結果了了。』有了還要加上,這樣,就不至於懶惰了。換句話說,懶惰這個東西是必須用殷勤去對付的。―― 倪柝聲《主工人的性格》

         基督徒必須同時培育這些美德,在靈性上有不斷的增長,行事為人才能達到聖潔完全,得以認識主基督。脫離罪的轄制不是要人放任,而是要在德行上操練,作光明的兒女(參西一912)。──《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後一8~9信心裡又充充滿滿地加上七種德行的人,就能在人格上更多體驗神,否則就會忘卻過去神曾賜的赦罪的恩典,也很難正確領悟自己現在所享有的屬靈特權。因此這些人對未來將要蒙的祝福,全然無知。在此我們認識到:①沒有進步的信仰,只有更加退步;②信仰上的停滯是靈性的麻木。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一9「人若沒有這幾樣,就是眼瞎,只看見近處的,忘了他舊日的罪已經得了潔淨。」

    那不具有這些特質的人是眼瞎的。原文tuphlos常常被用來這麼比喻。新約聖經裡有很多類似的例子。這樣的人缺乏屬靈見識(參:約九3941)。他看不出來有一場與邪魔爭鬥的屬靈大戰正在進行(啟三14及下)。他基本上仍在這個世界的王有效的控制之下。這世界的王最喜歡玩弄的詭計就是弄瞎人的心眼(林後四4)。NIV版本無緣無故地把形容詞的次序顛倒,只看見近處的在前,眼瞎在後。彼得卻是把眼瞎放在前面,只看見近處的放在後面。為什麼彼得用這麼奇怪的次序呢?原文muopazo(此字在新約聖經裡只有此處出現)通常有近視的意思。如果一人已經瞎了眼,他怎麼又可能近視呢?如果彼得心中的意思是這樣的,他可能指這人看不見天上的事物,卻把全副精神貫注於眼前地上的事物。他不能看到遠處的事物,只能看到近處的事物。如果我們想到當時假師傅的不道德與世俗化,則這麼解釋就很合理。但是彼得也有可能想到muopazo的另一個意義,就是眨眼閉眼。如果這字的意思真是如此,則整個分詞就含有因果性。其意思為,這樣的人看不見,因為他故意在光明面前眨眼或閉上眼睛。屬靈的盲目總是臨到那故意回避神所賜美德恩典的人。基督徒認識基督的時候,他原是為接受這樣的恩典而蒙召。整個句子是屬揚抑格的四音步句。或許彼得乃是摘錄自某段詩詞或那時流行的歌謠小曲。保羅有時候也如此插入一段俗語(多一12)。這或許是為什麼這句話如此奇怪的原因。──《丁道爾聖經注釋》

         當時有些人用虛假的道理教訓人,說人可以不遵守神的道德律仍能 認識神。彼得鄭重指出,人若不培養美德,過聖潔生活,只是一個“瞎子”或“近視眼”,看不見也認識不到神。“眼瞎”含有“閉著眼不看”的意思。

    “舊日的罪 ”指基督徒信主前的罪,靠神的恩典現已得赦。──《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後一10「所以弟兄們,應當更加殷勤,使你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你們若行這幾樣,就永不失腳。」

    應當更加殷勤,這是本段中第二次提及殷勤,這樣反復地提及殷勤,似乎暗示當時的信徒因為信仰虛境日漸困難,和假師傅道理的困擾,已漸感困倦、怠惰、不想前進了。所以彼得將這些事情提醒他們,要他們不但不怠惰,反要更加殷勤。

使你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這並不是說神對他們的揀選和所施的恩典,會因他們的不殷勤而發生動搖;乃是說,他們若殷勤追求長進,便使他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顯得真切,使人覺得神的恩典堅定穩固,使人對神的恩慈更堅信不疑了!――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所以弟兄們,應當更加殷勤,使你們所蒙的恩召和揀選堅定不移。」

         彼得在這�媊U勉弟兄們要格外熱心殷勤。原文spoudasate屬主動命令式,強調他迫切懇求弟兄們決志為神而活。──《丁道爾聖經註釋》

         「行」有些手抄本加了「善行」,用的是中動態的poieisthai一字,就是「自我肯定」。基督徒的蒙召與過聖潔生活,兩者是並進並行的。假師傅則不然。他們似乎自誇他們蒙神恩召,蒙神揀選,但在同時他們卻又為「各種淫行找藉口,好像他們已經得了犯罪免罰的許可證,以為自己生來就註定要成為義人」(加爾文)。──《丁道爾聖經註釋》

         史察肯(Strachan)如此說︰「並非所有聽到神聲音(kle{sis)的人都會在基督徒的行為上有長進。這種長進乃是蒙揀選(ekloge{)的記號。」這話真是一針見血。──《丁道爾聖經註釋》

         「永不失腳」彼得在這�堥瓣ㄛO說我們永不會犯罪;在他的腦海�埵酗@幅行軍圖,他的意思乃是說,我們不會從這行列中滑倒而被遺棄。──《每日研經叢書》

         信徒應積極壅培57節所說的美德,用聖潔的生活來證明所蒙的恩召和揀選。神選召我們是要我們得成聖潔,順服基督(參彼前一2;弗一36及注),若能實行這幾節所說的事,便可證明確為神所選召  ──《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後一11「這樣,必叫你們豐豐富富地得以進入我們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

永遠的國表示這裡所講的不是千年國,乃是存到永世的神國。但在此卻稱為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主耶穌與神和聖靈,既是三位一體的神,當然神的國有時也可以稱為主耶穌基督的國了。何況我們得以有分于神的國,乃是因主耶穌作我們救主的緣故。主耶穌曾經說:你們若不重生,就不能進入神的國,我們能得重生的經歷,乃是因耶穌被舉起來(參約三1415),我們信祂被舉起的功勞,便得著重生,可以進入神的國。我們和神的國發生關係,乃是由於主耶穌為我們成就了救牘的工作在此使徒彼得有意特別強調這一點,所以稱這國為主救主耶穌基督永遠的國――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信徒在將來國度的榮耀中,最少是分作二等的。一、「僅僅得救」(彼前四18)。二、豐豐富富的進入主國(本處)。―― 倪柝聲

         「豐豐富富,」也可譯為『體體面面』。―─ 牛述光

         「得以進入」原文為動詞被動語態,方便之門大開,得以長驅直,無人能夠攔阻此「門權」。── 楊東川《中文聖經註釋──彼得後書》

         能達到這境地的基督徒,便與基督的永生有份,得成為神國的子民(參太十三11注 ;雅二5)。──《啟導本聖經註釋》

         進入……永遠的國: 暗示在這世上熱切地追求聖潔生活的信徒,必得到更大的賞賜<13:2,3,聖徒的事奉和賞賜>,並使我們認識到聖徒靈性的最終目標不僅僅是得救,而是恢復神形象的成聖之生活。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一12「你們雖然曉得這些事,並且在你們已有的真道上堅固,我卻要將這些事常常提醒你們。」

已有的真道大概是指上文34,11節等處經文所講的事,他們已經認識主耶穌,在神的性情上有分,對神的真道並非毫無認識,且已有若干程度的領悟,又……已有的真道堅固了。這堅固表示他們不單有了初步的經歷,且已有相當老練的經驗。一個人從初步聽道,到在所聽的道上堅固,是需要經過多次的聽道,且清楚明白所聽的,又經歷所明白的真道,不但有一次的經歷,且多次重複地經歷過,因而成為老練的,這樣才算達到堅固的地步。――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雖然曉得這些事,……我卻要將這事提醒。」―― 倪柝聲

         「你們已有的真道,」原文是『你們現在的真理』。『現在的真理』也可說是『今天的真理』。所有的真理其實都是在聖經�堙A卻因人的愚昧、不忠心、失職、不順服,以致許多真理向人隱藏起來。真理雖然仍在那�堙A人卻看不見、摸不著。直到神看為時候滿足,就在某一時期中,釋放某些真理,叫它們重新再顯現出來。那個真理就成為那個時期中之『現在的真理』。每一個主的工人都需要在神面前求問,甚麼是今天的真理?── 倪柝聲

         「堅固」彼得應記得主曾對他說:「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廿二24~32)── 弗萊明《彼得後書及猶大書》

         已有的真道: 是關於基督再來的教義,是收信者所瞭解的真理(徒一11;2:42)。我……提醒你們: 是記錄本書信的目的(彼前一13;3:1)。聖徒應當藉著常常紀念真理,將真理如實地運用于現在和未來的生活上,使之成為又活又真的真理(15:4)──《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一12~1315彼得寫這封書信背後服事的動機有三:第一個是順從基督的命令,他知道他有必須完成的特殊任務,就是提醒、堅固弟兄們(12節;路廿二32)。第二個動機是做應當做的事。「我以為應當(13),這句話的意思是,「我認為這是正確且恰當的。」第三個動機隱藏在「盡心竭力」(15)中,它與「殷勤」(510)是同一個字,它的意思是「快快去做某事,熱心地去做它」。──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彼後一12~21步入晚年的彼得面對瀕臨的死亡,以悲壯的心情講述了關於基督再來的問題,勸勉他們把已傳給他們的福音深藏在心裡。並且指出自己的這篇教導是具有屬靈權威的,也是實實在在的事實<6:6,關於使徒的職分>──《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一13「我以為應當趁我還在這帳棚的時候提醒你們,激發你們。」

帳棚代表肉身,這一種講法亦與使徒保羅的講法相同(參林後五14)。帳棚原是遊牧生活的人的居住方式,以色列人從祖宗亞伯拉罕開始,便多半是牧養牛羊的,因此常常住在帳棚中。帳棚在聖經中代表一種寄居的生活,表示信徒不以世界為永久的家鄉,他們雖然活在世上,卻是以盼望天上家鄉的態度來生活。而使徒保羅和彼得卻將帳棚用以指我們的肉身,表示我們在肉身活著,是存著作客僑居的態度,我們的今生不過是一個暫時的帳棚,裡面所居住的是一個永久的生命。這暫時的帳棚可以毀壞,但那裡面的生命是不朽壞的。所以每一個人都當趁著末離開這肉身的帳棚之前,知道他所要去的地位,並善用他今生的時機,為永世圖謀。――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因為傳道書第九章第十節。―― 倪柝聲

         彼得盼望其死亡之早至,他以其身體為一帳棚,正如保羅所說的一般(林後五4)。這是早期基督徒作者所樂用的字眼。致丟格耶妥書(The Epistle to Diognetus)如此說:『不死的靈魂卻居於必死的帳棚內。』這圖畫無疑是由舊約的族長們的遊牧生活而來,他們並沒有固定的居所,只暫住在帳棚內,因為他們正在往應許的路途上。基督徒清楚知道這世界並不是他永久的家鄉,世界的旅程只是通往永恆住處的過程。十五節也包含這個意思,彼得表示他的離世正如出埃及一般;出埃及一詞固然是指以色列人脫離埃及,往應許之地的專有名詞。但,彼得不將死亡看成為萬事的終結,而是往上帝所賜的應許之地的階梯。──《每日研經叢書》

         彼得像保羅(林後五1)一樣,用拆毀帳棚的比喻來代表死亡。常有人以為這類話顯出作者受希臘哲學二元論的感染,說人永不朽壞的靈魂住在必朽壞的肉體之中。其實這兩位作者很可能受舊約聖經�堳傽飪M的朝聖人生觀影響。伊皮德特(Epictetus)的話正可以解釋這種觀點。他說︰「雖然他准許你使用它(指你的產業),你卻要把它當作不屬於你的東西,就好像旅行者住在招待所一般。」──《丁道爾聖經註釋》

         帳篷: 彼得借著將自己的肉身比喻為帳篷,不僅表明自己所剩下的時間不多了,也指出在這世上的生活是極短暫(14)的。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一1314“這帳棚”指肉身(林後五14)。一般認為此信寫于作者殉道前不久。彼得記得主對他說的話(約二十一18),自知時日無多,諄諄訓勉信徒,務要堅固,不可動搖(比較提後四68)。──《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後一14耶穌基督所指示我的: 指基督預言彼得之死的事 (218,19)──《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一14我脫離這帳棚的時候快到了何意?】

答:帳棚二字的原文為(),意即帳幕,會幕,居所tent,Tabernacle,Dwelling place,(徒七46;彼後一1314),此處是以實字虛用,意指靈魂所居住的身體(參林後五14;參二三九題)以示我們在這世界寄居的軀殼(Tabernacle,即含有靈魂寄居的軀殼之意),乃是脆弱短暫的。這帳棚原是遊牧生活的人居住方式,在聖經中代表一種寄居的生活,彼得以身體來比作帳棚,猶如他以人生來比作旅程,表示肉身活著,愛世是寄居的客旅,今生不過是一個暫時的帳棚,是隨時可以毀壞的。脫離這帳棚的時候,是他預知自己離世的時候快要到了,並且告訴信徒,這也是主耶穌基督所指示他的(彼後十三至十五章),他將要如何為主殉道,如何為主的榮耀而死,以應驗主所說的預言(約廿一1819)。我們根據教會的傳說此深知自己將面臨苦難死亡的來到,毫無懼怕驚惶,不過是只看為脫離這暫時脆弱的帳棚,而靈魂卻是進入天上永久的居所。——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彼後一15「並且我要盡心竭力,使你們在我去世以後時常紀念這些事。」

       這�堛滿y盡心竭力』在原文與『殷勤』是同一個字。彼得要殷勤的叫他們記念這些事。―― 倪柝聲《主工人的性格》

         「去世」這字在希臘文中為「大批離去」(exodus,亦指以色列人的離開埃及)──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我們由此可見屬靈的文字工作之重要性,因文字的生命比作者的生命存留得更長,作者離世之後,這類書信仍有效力。這激勵我們要製作高素質的屬靈書籍。── 弗萊明《彼得後書及猶大書》

         傳統認為《馬可福音》大部分是彼得講道的記錄,由馬可整理寫成;本節指的可能即為此書。作者的目的可說已藉《 馬可福音》一書達到 。──《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後一16「我們從前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他降臨的事告訴你們,並不是隨從乖巧捏造的虛言,乃是親眼見過他的威榮。」

    我們從前……”,這從前大概是指前書中所提及有關主再來的信息(例如一5;13;1,4);但也可能是指彼得和那些信徒在一起的時侯,曾對他們講述過的那些有關主再來的信息。

    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祂降臨的事,是指主耶穌第二次的再臨。注意彼得將主的大能和主的再臨連在一起講。基督的第一次降臨,表現得很卑傲、軟弱和貧窮(太一12;20;可六23;約一46),但是基督的第二次降臨,乃是有大能力、榮耀、威嚴的(太二十六64;二十四3031;二十五31;腓三2021;徒十七31;來十二26;啟一7)。第一次祂來是作萬人的救主,第二次祂來卻是要審判天下。所以,信徒必須忠心儆醒,等候主的再臨。――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虛言」這字的意思是「神話」,亦即在事實上沒有根據而揑造出來的謊言。──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隨從乖巧捏造的虛言: 在新約,神話常與福音真理對比,總是用於否定之意(提前一4;4:7;提後4:4;多一14)。但具有諷刺之意的是,初期教會的假教師把基督的再來看作是神話之一。彼得認識到對此應採取對策的必要性。親眼見: 希臘語相當於“看”的意思,在新約只出現於彼前2:12;3:2與本節中。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一1618作者追述多年前目睹耶穌登山變像的事(太十七18)。當時在場的有彼得、雅各和 約翰三個門徒(太十七1),所以作者用“我們”。雅各早逝(徒十二12),彼得寫這封信時,只剩他和約翰。

   “聖山”為耶穌變像之山,一般以為位於黑門山。稱之為“聖”,不過說明此山曾被選作神顯現祂榮耀之用,並不意味此山與別的山有甚麼不同 

    彼得等使徒所傳的信息,是根據他們親眼看見的基督大能;不是虛捏的故事,象假師傅那樣用以取利(二3)。使徒看見耶穌變像,預見到基督再來建立祂國度的榮耀 。──《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後一17「他從父神得尊貴榮耀的時候,從極大榮光之中有聲音出來向他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這句話在書信中,只提及這一次。但在福音書中則有多次(太三17;十七5;可一11;7;路三22;路九35)。――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這是我的愛子」表明耶穌基督的確是神的兒子。有一個問題可以作為對任何教派的測試:「你對耶穌基督的看法如何?」如果一個宗教教師否認耶穌的神性,那麼他便是假教師(約壹二18~29;四1~6)──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彼後一17~18彼得介紹自己是耶穌登山變像的目擊者,堅持自己對基督再來的教導是千真萬確的<9:28-36,耶穌生平中的五大事件>──《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一18「我們同他在聖山的時候,親自聽見這聲音從天上出來。」

    我們同祂在聖山的時候,彼得稱主耶穌與他們上山變化形像之山為聖山。有解經家以為那山就是黑門山。但彼得為甚麼稱它為聖山?並非黑門山這地方有甚麼特別,乃是因主耶穌曾在此變化形像,顯出祂自已是的。聖經中對於神曾顯現過的地方常稱為。如摩西在何烈山見異象時,神對他說:你所站的地方是聖的(出三5)。約書亞見異象時,亦同樣聽到主對他說:你所站的是聖地(書五15)。這都是同一原理,不在乎那個地方,乃在乎神曾在那裡顯現。――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彼後一19「我們並有先知更確的預言,如同燈照在暗處。你們在這預言上留意,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們心裡出現的時候,才是好的。」

把聖經比做或火把,照亮暗室,這點是廣為人接納的,也是很恰當的比方(參:詩一一九105和《以斯得拉四書》十二42),雖然暗處(原文auchmerosNEB譯為murky)在希臘文聖經中不再出現。然而,它卻在《彼得啟示錄》中被用來描述地獄。這段經文的概念是點燈照明暗處鋪灰的地方,以便打掃。──《丁道爾聖經注釋》

         這�堛滿y星』,原文用的另一個字;這個字可以繙作英文的『燐』。這是像燐一樣能在黑暗中發光的。情形越黑暗,燐光越亮。聖經不該僅僅是黑字印在白紙上;不該是死的字句。我們必須在聖經的話上留意,直到有一些像燐一樣的東西從我們�媕Y升起――那就是晨星的基督,就是燐,如同在黑暗中晨光發亮一樣。―─《藉活星尋得基督》

         確定的話,就是聖經。這�堛滿y星』,原文用的另一個字,可繙作英文的『燐』。這是像燐一樣的東西能在黑暗中發光的。情形越黑暗,燐光越亮。我們必須在聖經的話上留意,直到有一些像鄰一樣的東西從我們�媕Y升起――那就是晨星的基督。如果我們的讀經是活的,是正確的;它必要轉變為活的基督;寫出來的話轉變為活的話――就是基督。

         『如同燈照在暗處。』我們現在是在『黑夜』(羅十三12),所處的時代是黑暗的。在這黑暗的�堶情A聖經的話猶如明燈照亮,使我們識時達事,不至迷蒙糊塗。

         全部聖經共有一千一百八十九章,內中有二百六十章,提到主再來的事,平均每四章有一章。新約聖經共有七千九百五十九節,內中有三百一十八節,論主耶穌再來的事,平均每廿五節中有一節。── 張志新《彼得書信》

         彼得稱這世界為「暗處」,他所使用的這個字是「黝暗」的意思。它是一幅潮濕地洞以及陰森沼澤的景象。──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在預言上留意」。身為信徒,我們須留意這發亮的話,並按著它所說的來管理我們的生活。──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先知的預言如“燈”,照亮暗世,讓我們知道怎樣行事為人;又好像天發亮時的“晨星”,預告主基督的來臨(參啟二十二16)。信徒若留意預言,儆醒等候基督再來,力行神的話語,就可多得亮光,不至在暗中摸索 。

     “我們並有先知更確的預言”是說彼得他們既曾親眼看見變像(一18),便知聖經預言的事必會應驗。又由於已有若干已經應驗,足為神所默示的明證(21節)。聖經中對將來的事遠在事情發生前很早便預告,是單憑人的智慧和遠見無法猜測得到的;何況這些預言的內容詳盡且具體,更非普通算蔔僥倖測中可比 。──《啟導本聖經註釋》

         如同燈: 指舊約關於基督再來的預言,對生活在這黑暗世界中的聖徒而言,起著指明方向的作用(119:105)。直等到天發亮: 有些學者認為本節表達與基督的個人性關係。但是把“你們心裡”與因著基督的再來而改變的信徒的內心相聯繫,更為恰當。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一19{\Section:TopicID=335}晨星出現

         問:彼得後書一章十九面下半:「你們在這預言上留意,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們心�堨X現的時候,才是好的。」何解?

       答:這一節聖經若照現在的標點,真是難解的。晨星如何能在我們心�堨X現呢?我看脫勒革氏(Tregelles)和格蘭(F. W. Grant)兩大聖經學者的標點和秩序,最為明白。「我們並且有先知更確的預言(如同燈照在暗處,直到天發亮晨星出現的時候);你們在你們心�堙A()在這預言上留意,才是好的。」晨星不是要出現在信徒的心�堙F乃是信徒應當在心�堹d意預言的道。預言好像明燈照在現今黑暗的世界,直到主耶穌顯現與祂的聖徒為止。―― 倪柝聲

 

彼後一19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們心裡出現的時候是指什麼?】

答:晨星是在破曉天亮之前,顯得特別明亮,是黎明的光輝,是預告天快要亮的信號。主耶穌基督曾被稱為「明亮的晨星」(啟廿二16)。明星的出現,在舊約的先知早有預言「有星要出於雅各」(民廿四17),這些預言,乃指主耶穌基督的降臨,又是祂快要再來的預告(彼後一16),這是為信徒而顯現的確據。彼得是要他們在這些預言上留意,是如同燈照在暗處(彼後一19上),如此神的話必發出亮光,照耀在他們的心靈裡,好像晨星出現在天空一樣。信徒的留意,表示用心相信,等候盼望主將快來。當太陽東升,光芒四射,榮耀的救主基督,要降臨在地上的時候(哈三4;瑪四2;賽六十二11,六十四1;但七13),那時,祂要作萬王之王,信徒是與祂一同作主,審判世界,永遠活在祂的榮光之中了(提前六15;啟十九16,十一15,廿二5;帖前四1617;林前六2)。——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彼後一19天發亮,晨星出現所指為何?】

    主耶穌基督在啟示錄被稱為明亮的晨星(啟廿二17),是在天亮以前出現的,出現之後不久,太陽才東升。因此解經家把主耶穌從天降臨分作兩階段

    一、晨星出現,那是信徒被提的階段(帖前四15-17

    二、太陽東升,那是基督為萬王之王的階段(哈三4;瑪四2

    至於晨星出現,在舊約聖經早有預言,在巴蘭的歌詩中有這樣的一句:有星要出於雅各(民廿17),東方博士看見東方明星,便來耶路撒冷要朝拜新生王。但巴蘭所預言的星,可能與彼得所說的是指同一事件,即主耶穌再來時,與晨星相同,是為信徒而顯現的,世人仍在沉睡未醒之時,基督徒已經儆醒、等候我主再來。很少人有機會看見晨星,因為是在太陽未出以前的清早,只有少數早起工作或趕路的人才有機會看見晨星的光輝和欣賞它的美麗。基督徒的人數比較少,所以當耶穌再臨的頭一階段,是為這些少數的基督徒,與他們在空中共享難以形容的榮耀。等到太陽東升,人人都起來了,那時,主耶穌要降臨大地上,審判全人類,並要作萬王之王了。── 蘇佐揚《聖經難題》

 

【彼後一19~21彼得把論點轉移到舊約的預言上,說明登山變像是舊約預言的,並論述了舊約預言的權威性和在解釋預言問題上信徒應持有的合宜態度。本文揭示了預言的權威及其作用,並且通過強調聖經話語是神藉聖靈默示的,教導信徒只有正確領悟神的話語,才能從異端中保守自己,才能因著信基督而明白得救之奧秘。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一20「第一要緊的,該知道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

    私意在新約中出現了一百十五次,其義一成不變,但解說則較為困難。同一字在可四34譯為;在徒十九39中為斷定,指法庭的裁定。雖然此處也可以譯成解說,但從文法及上下文看來,彼得並未提到預言的解說問題,有的乃是其出處。以西結曾指出真假先知的區別在於:他們隨從自己的心意,卻一無所見。(十三3)。── 楊東川《中文聖經注釋──彼得後書》

       「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私意』原是單獨的意思。預言必以預言解釋。聖經是一位聖靈的著作,所以互相發展,互相解說的;因為不是出於人意,就不可按私意解說;因為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所以也必須用人被聖靈感動所說出的神的話來解說。―─ 牛述光

         『經上所有的豫言,沒有可照它自己的意思解說的』(原文)。這就是說,沒有豫言是可以單獨就著它本處的經文而解釋的,必須參看別處的豫言對於這個題目如何說。

         譯作「私意」這個字的意思是指「一個人自己的」,或「它自己的」的意思。它意指所有的經文必須「團結一致」,沒有一節聖經可以與其他的經文分離,因為它們都是聖靈所默示的(21)。如果我們以斷章取義的方法來解釋聖經,那麼,任何事物都可以在聖經中找到根據,而這的確是假先知所使用的方法。彼得說使徒的見證證實了先知的話語;沒有一句話是相互矛盾的。因此,這些假先知能證明他們異端教義的唯一方法便是亂用神的話。斷章取義成了託辭。── 華倫魏斯比《作個分辨者》

         “私意“即己意,斷章取義,偏離原意。聖經中的預言不可隨私意或脫離全本聖經前後貫通的原則來解釋;也不是照說預言的先知自己的意思說出來的。使徒傳講的信息,不是憑人的想像,而是出乎神 

    聖經是神與人共同參與寫成(參提後三16),神是信息之本,聖經所說的話乃神的話。聖經作者把神的話傳達出來,不是靠他自己,而是因為有聖靈與他同工,教導他,使用他的才智、性格 、感情和文字風格,正確無誤地寫下神給人的啟示 。作者不是機械地記錄,而是活潑地傳達。──《啟導本聖經註釋》

         沒有可隨私意解說: ①羅馬天主教認為解釋權在於教會,而不在於個人;②舊約的所有預言不是預言者個人的解釋;③解釋者不能隨自己的私意解釋聖經等等。其中最恰當的見解就是③(3:16)──《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後一21「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

感動非同默示(聖靈吹氣)的原文,但意義非常相近,指牽引、拉動之意。本書有關聖靈的教訓僅出現於此,並補充前書一1112有關聖靈的工作。)── 楊東川《中文聖經注釋──彼得後書》

         本節暗示神的話語具有雙重作者。原作者聖靈引導記錄聖經的人,在罪的影響中保守他們記錄聖經。──《聖經精讀本註解》

 



跟著我們: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