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blia Todo Logo
圣经-注释
- 广告 -


哥林多前书 9 - 章拾穗

哥林多前书 9

 

哥林多前书第九章拾穗

 

【林前九1「我不是自由的吗?我不是使徒吗?我不是见过我们的主耶稣吗?你们不是我在主里面所做之工吗?」

    哥林多人是保罗在主里作的工,意思是“叫他生长的”是主,不是工人(参三57)。参加尔文,“我们谈及工作果效的时候,必须时常记住,把全部称赞归给神。”保罗不但见过复活的耶稣,而且主分派他作使徒的工。——《丁道尔圣经注释》

       『你们不是我在主里面所作之工么?』保罗是神的工人,他与神同工,并不是他去为神作工,乃是先让神将基督作进来在他里面,然后将他由启示所认识的基督出去告诉人。工作还是神自己作的,人不过述说神所作的而已。所以保罗对哥林多的圣徒说,『你们不是我在主里面所作之工么?』意思就是你们得在主里,是我将我所认识的基督传给了你们,叫你们也得着就是了。―― 倪柝声

         本章从基督徒的自由,转到保罗作使徒的自由上。使徒保罗以身作则,放弃了许多应得的权利。他讲这些话,一方面是给哥林多信徒作榜样;一方面是要杜绝一些对他的攻击;因为哥林多教会中,有人拿着保罗没有运用使徒的权利为理由,说他不是使徒(九23)。

本节提出了的四个问题,答案都是“是的”:保罗有基督徒的自由;保罗是使徒;保罗见过复活的主耶稣;而且保罗建立了哥林多教会。

最后两项是他作使徒的证据:一是见过主耶稣,二是建立了教会。见过主耶稣是作使徒的必要条件(见徒一2122),保罗所见过的,是复活后的主耶稣,这是他在大马色路上悔改的经历(十五8;徒二十二8,14;二十六15)。──《启导本圣经注释》

         在本节保罗借着:①自己在大马色路上遇见复活之主,并领受主直接的启示、命令;②通过自己显明福音的能力的这两点来辩护自己的使徒职分。这意味着虽然福音的能力有时是指神迹(112),但本质上是借着使徒们所传的福音显明的悔改的和更新的生活(2:37;16:34)──《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九1~14在这段经文中保罗明确强调自己身为使徒的权柄。保罗的这番话语,并非单纯地从哥林多信徒那里得到对自己使徒权柄的保障,而是为了向他们显明自己所作之事工的神性起源和何为真正的服事——谦卑和合乎基督教精神的爱<提前绪论,书信的问候语和使徒权柄的主张>

【林前九15】宁可死:用强烈的语气阐明,自己主张有权从教会得到生活保障的话语,并不是说自己想享有这一权利。相反,却表明了不受教会的补助,至死要自给传道的心志。──《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九1~27本章概括性地提及保罗的使徒职分与圣徒在基督里的自由,并且对8:13中保罗宣告的基督徒的实践原则,举出了具体实例并加以说明。在此保罗强调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即为了福音克制自己在基督里的所有权柄与权利,甘愿取奴仆形象;借此教训那些主张信徒有吃祭偶像之物的自由的部分有知识的哥林多信徒,何为基督徒的真自由。另一方面,本章以见证的形式记载了保罗自己的实际生活,本节:①成为研究保罗历史性生平的好资料;②雄辩性地证明了信仰的真正价值在于有实践的生活,而不是话语或思想的伟大。──《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九2「假若在别人我不是使徒,在你们我总是使徒。因为你们在主里正是我作使徒的印证。」

    “他们若否定他的位分,则同时废弃了自己的位分”(康哲民注1节)。没有人像保罗与他们有这样的关系的了,他们就是他们作工果效活生生的见证,印证在当时文盲时代是很重要的东西。在泥土、蜡,或别的物质上压下的印记,是归属的记号。印记人人可见,人人知其意义。印记成了证实的凭据。哥林多人是保罗带领归基督的,因此,他们就是保罗作为使徒的标记(“我作使徒的证书”顾思壁)。他们作了基督徒,就足以证实这一点。——《丁道尔圣经注释》

         当时哥林多信徒中有一些人怀疑保罗的使徒身份,并对此提出质疑。对此保罗以悖论方式强调,提出这一问题的人本身就是自己传道的果子,也是证明自己作使徒身份的证据。尤其哥林多教会是保罗通过讲道所结的果子,因此他们否认保罗的使徒权柄等于否认自己的信心。──《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九3「我对那盘问我的人就是这样分诉。」

    这句话在希腊文可以用来接承上文,但也可以用来连接下文。近代译本中多半同NIV译本一致,用来连接下文;可是这一句其实与上句更配合。下句其实并不印证保罗的使徒身分(见12节);只说明他使徒身分被接纳之后,所带来的后果。apologia译作分诉,是对控罪辩护的法律字眼,盘问也是法律字眼(见二14)。两个我(myme)字都具强调语气。——《丁道尔圣经注释》

 

【林前九4「难道我们没有权柄靠福音吃喝吗?」

    权柄(exousia)在八9哥林多人曾用过(自由)。上一章论到吃某些食物的问题,保罗在此可能想提醒他们,他在这一切事上是有十足权柄这样做的。不过,依上文下理看来,吃喝应该是指“靠教会的供养”而言;主要是维生的权利这方面的意思。保罗不肯用这权柄,并非承认自己不够资格。这里用复数也许是书信的句法(与“我”相同;保罗书信上的我们,很难断定是否包括他以外的人)。不过,前面几节用单数,这里转为复数,有人认为他把其它人包括在内(特别是巴拿巴)。——《丁道尔圣经注释》

         权柄……吃喝:指传道人有权从自己传道、服事的教会中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尽管保罗有权从教会得到补助,但他却拒绝这一切,亲手做工、进行宣教工作。通过保罗这样的一生,我们可以学到何为真正的事奉与自我牺牲精神。──《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九45使徒和其他福音使者有权利领受从教会而来的物质供应(九6,1314)。其他的福音工作者,不但自己领受,连他们的家人(妻子)也得到教会的看顾。“主的兄弟”,参看《马可》六3;《使徒行传》一14。他们都是在基督复活后归信的;雅各后来甚至做了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矶法”就是彼得,按福音书记载他早年已结婚(可一30)。──《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九5「难道我们没有权柄娶信主的姊妹为妻,带着一同往来,彷佛其余的使徒和主的弟兄,并矶法一样吗?」

    这里乃是申明使徒有权娶信主的姐妹为妻,一同出外工作;也就是说,已婚的使徒可带妻子同行,由教会供给所需用的。彷佛其余的使徒,表示大部分使徒是已婚的(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保罗特别提出矶法(彼得),作为有力的例子(参可一30)。主的弟兄最自然的解释,就是约瑟和马利亚的儿子。有人认为是约瑟前妻的儿子,或耶稣的表兄弟,证据都不足够。不过,作这样假设的人显然认为马利亚生耶稣以后再有儿女是不大相宜的事。可是弟兄两字经常出现,并没有加任何脚注,则与这见解相违。——《丁道尔圣经注释》

         主的弟兄:耶稣基督肉身的亲兄弟,指约瑟与玛利亚所生的儿子们(1:14)。信主的姐妹: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为使徒们的传道事工而服事的富有的妇女们,但在这里实际上指妻子。同时这些话语表明:①使徒中很多人都是已婚者;②使徒们巡回传道时,他们的夫人也与他们同行;③教会有责任抚养使徒们的家属,而不是使徒一人(1:30)──《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九5保罗是一生独身的人,抑是丧偶的人?】

    对此事有两种不同见解:

    一、保罗是为主而守独身,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圣经没有提及他有妻子,他清楚对哥林多人说:他可以娶妻一同周游布道,但他不结婚,表示他愿意独身。他在司提反殉道时,仍是少年人(徒七章58节)。之后,他在大马色路上悔改归主,接着是为主传道及到阿拉伯去灵修(加一章17节)。在他传道的路程中,与他同行作书记的医生路加在使徒行传中并未提及保罗家庭的事。保罗在此提及彼得有妻子(参可一章2931节,彼得有岳母)。保罗曾有三个属灵的儿子,即提摩太(提前一章2节)、提多(多一章4节)和阿尼西母(门一章10节),但并没有任何经文说明他有妻子和肉身所生的儿女。

    二、有人以为保罗是一个早年丧偶的人。所以在他的传道历史中未曾提及他的妻子。有人劝他续弦,所以他对哥林多教会说娶信主的姊妹为妻,但他未如此实行,宁愿终身不再娶,可以专心为主工作。

    保罗的一根刺,可能是因为丧偶及无终身伴侣而痛苦(林后十二章7节)。

    保罗对加拉太人说他身体有疾病(眼疾),可能是因为新近丧偶,悲哀以致有眼疾(加四章1315节,六章12节)。

    保罗可能有一新的对象“非比女执事”,但他并无意与她结婚(罗十六章12节)。

    保罗是一个法利赛人,法利赛人重视神的命令“生养众多,遍满地面”(创一章28节),所以每一法利赛人必须结婚纔能入党。保罗既然是法利赛人,一定是结过婚后来丧偶的。

    以上第二说可称为怪论,最后一点则并无犹太人的“口传法令”足以证明,只是臆测而已。――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林前九6「独有我与巴拿巴没有权柄不做工吗?」

    独有是单数的,似乎巴拿巴是随后想起才加上去的。保罗说只有他和巴拿巴两个使徒(巴拿巴作为使徒的经文,参徒十四414)是传道时不受供养的。这样看来似乎其它人的惯例,是靠此养生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众使徒都按着正常习惯,接受教会的供给,但保罗和巴拿巴却没有用这权利;他们自己作工来供给自己。保罗一面传道,一面工作(以织帐棚为主)。参看四12;《帖前》二9;《帖后》三8;《使徒行传》十八3;二十34。“巴拿巴”是保罗早年亲密的同工,也是当时著名的教会领袖(徒四3637;九2628;十一2430;十二25;十三1∼十五39;加二1)。──《启导本圣经注释》

         保罗阐明,虽然巴拿巴与自己现在亲手做工、传道,但他们也有权与其他使徒一样受教会供应的俸禄。保罗在传道期间,通过制造帐篷的体力劳动,解决了自己的生计问题(18:3)──《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九7「有谁当兵自备粮饷呢?有谁栽葡萄园不吃园里的果子呢?有谁牧养牛羊不吃牛羊的奶呢?」

    保罗用人世间三种不同的活动,表示他本有这权柄的。兵士、种葡萄园的人、牧人,全从职业维持生计,引申出基督使徒也可以这样做。留意三者不同的位分:兵士一般是受薪金的,种葡萄园的可能是园主,而牧人多半是奴隶。可是,全都靠职业维生。——《丁道尔圣经注释》

         自备粮饷:在本节保罗以军人、农夫、牧羊人为比喻,证明神的仆人从教会得到维持生计的保障是正当的。报酬是做工之后当得的代价,这表明教会的牧会工作也是应得到正当代价的劳动。──《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九7~1013~14这两处的话,说出正常事奉的光景――一边事奉,一边享受丰满的基督。『粮饷』、『果子』、『奶』,都是说出基督里的丰盛供应。这是慈爱的神对所有服事祂者的命定,连牛都顾及了,何况我们呢?――『难道神所挂念的是牛么?不全是为我们说的么?』所以我们若是在事奉中,只觉劳苦,不觉享受;只有工作,没有摸着基督的丰满;只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却没有享受基督福音的实际;那真是连牛都不如,何等令神伤心!――《读经指引》

 

【林前九8「我说这话,岂是照人的意见?律法不也是这样说吗?」

    me开始,表示答话该是否定的。保罗用各种人间操作来作比喻,他说并不是只从人智慧的角度而说(不是照人的意见),他可以从律法中找到印证(这话的答案该是“正面的”)。犹太人一般仅以旧约前五卷书为律法,但有时也放松点包括全部圣经。不管指哪部分,律法总是代表权威。——《丁道尔圣经注释》

 

【林前九8~10保罗以摩西的律法(25:4)和主的话语(10:10)为例,证明自己对福音工人的生活保障问题所提的观点是神的话语,并非是自己个人的意见。同时福音工人享有这些权利,不单是权利本身,还伴随着一些责任,比如:①传播神的话语;②献身服侍众信徒;③对圣徒的属灵生活负有责任。──《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九9「就如摩西的律法记着说:“牛在场上踹谷的时候,不可笼住它的嘴。”难道神所挂念的是牛吗?」

    古时以色列人用牛来打谷,牲畜踹踏在谷米上,就把谷壳从谷粒上去掉。然后一齐向空扬起,糠被风吹去,重的谷粒就落下来。律法上说明,牛在踹谷时,不可笼住牠的嘴(申二十五4),表示牠可以一边吃。难道神所挂念的是牛么?这问题,答案该是“否定的”。这并不是说,保罗觉得神不挂念牛的需要(参太六26;路十二67),也不是说这节经文与牛无关。要记住,这节经文出现的段落是关于人的,不是动物;所以起初也可能是用来寓意的了。既然如此,拉比们就更可以用这节经文,坚持既然适用于牛,就更适用于人了(《他勒目》,BM88b)。保罗正是这样引用,他指出这句话应用的重点何在,根本不是在牛。这乃是个原则;工人得作工的工价,应用在牛身上,也应用在使徒身上。——《丁道尔圣经注释》

 

【林前九910保罗引用《申命记》二十五4的耕种条例来说明。以色列人既然顾念替他们耕种的牛,神照样也顾念为祂工作的仆人。──《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九10旧约都当作如是解。―― 倪柝声

 

【林前九11「我们若把属灵的种子撒在你们中间,就是从你们收割奉养肉身之物,这还算大事吗?」

    前面的子句表示条件已符合了:“我们若……撒在你们中间”。保罗所撒的,就是在哥林多传的道,建立了教会。虽说撒种,其实他也在其中有点收割。他实际上作工的性质,在这里并不重要;他关注的是,谁作工耕耘就该得收获的庄稼物。保罗在属灵事上为他们劳苦,就有十足权利享受物质的收获。——《丁道尔圣经注释》

         属灵的:基督救赎人的福音。肉身之物:指维持生计的手段——物质。本节采用反问手法,强调了一个原则,即参与神属灵事工的人,作为其报酬有权得到教会发放的生活必须品等物质支持。──《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九1112传属灵的福音,得物质的供应,是神所定的原则,是传福音的人的权利。然而保罗等人“没有用过这权柄”,因他为了福音,将此权利放弃。“免得基督的福音被阻隔”,就是不想给人家留下毁谤的借口,说他利用传福音来剥夺信徒的利益。

这一章所讲保罗放弃使徒的权利,是第8章不可妄用自由权利的好榜样。保罗为了爱心,有使徒权利而不用,信徒也可以享有基督徒的自由而不妄用这自由。──《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九12「若别人在你们身上有这权柄,何况我们呢?然而,我们没有用过这权柄,倒凡事忍受,免得基督的福音被阻隔。」

    保罗用阻隔一字很不寻常(新约只在此用过)。意思是插入,在敌军进攻的路上,阻挡去路。保罗不作任何事阻挡福音迈进的通路。——《丁道尔圣经注释》

         若别人……何况我们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哥林多教会的信徒供应其他福音工人物质上的需用,那么最初传福音给那里的我们得到物质上的供应不是理所当然吗?”凡事忍受,免得基督的福音被阻隔:记载保罗拒绝接受物质供应的理由。意即若行使自己正当的权利而防碍了福音传播,倒不如不行使那权利是:①对当今部分沉迷于贪心的不正直的雇用牧人提出警告;②成为古今中外,凡立志跟随基督的神仆当效法的榜样。──《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九13「你们岂不知为圣事劳碌的,就吃殿中的物吗?伺候祭坛的,就分领坛上的物吗?」

    你们岂不知(见三16注释{\LinkToBook:TopicID=132,Name=2 神的殿(三1617}),表示他们本该知道的。在圣事上劳碌的,从其中维生,这是人所皆知的;更明显的,是那伺候祭坛的(伺候是“坐在旁边”的意思;代表惯常的服事),就得以分领坛上的祭物(利七6810142836等)。——《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职人员有应得的待遇,是旧约的规定(利七2836;民十八820)。哥林多人即使没有读过旧约,从当时异教庙宇制度中也可以见到。──《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九13~14以利未人从以色列百姓收取十一奉献(18:21)和祭司靠着圣殿的祭物养生(18:8)为例,阐明教会有义务向新约的福音工人供应物质需要。──《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九14「主也是这样命定,叫传福音的靠着福音养生。」

    主也是这样命定,叫传福音的靠着福音养生。其实,主的命令中并没有记载有这样的话;其中一句可能相关,又或保罗当这句是类似的话:“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路十7;参太十810;提前五18)。Theissen认为保罗避开不受“神圣的贫穷”,会被人指他对神的恩惠不够信心,因为真正的使徒可以两袖清风,靠赖神供给日用所需的(Theissen p.43)。保罗不同意,他视神圣贫穷为一种特权,而不是必须条件。——《丁道尔圣经注释》

         祭司作为一种被利用的口实。平常一个犹太人的家庭一星期最多只吃一次肉,而祭司则肉吃得太多了,形成一种职业病。他们的特权,奢侈的生活,贪心是尽人皆知的;保罗,知道这一切事。他知道他们利用宗教以自肥;他决定他自己走到另一极端,不取任何东西。

         也许指《路加》十7所说“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九15“我所夸的”,指没有运用应得权利,没有接受传福音工作的供应。保罗不是以此炫耀、夸口,而是不愿意给人把柄,说是付了钱来听福音的(18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九15~18本文明确讲明了保罗作为福音工人放弃自己权利的理由及目的,并他对福音的态度,充分体现了:①传道人当有的真正心志和;②福音本身带有能力,不断促使重生的灵魂见证福音。──《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九16在本节保罗强调虽然十字架的真理是可夸的,但自己的福音事工本身:①不是任意做的,而是主托付他的使命;②若自己离弃那使命,就会有祸,因此没有什么可夸的。这番话语表明了身为使徒的保罗谦卑的品格,并且教导我们传道人所当具备的正确的心态。这段话语透露出保罗明白传道任务之重要性以及他和对神大爱的感激之情,而并不是指惧怕责备不得已才传福音。──《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九1618保罗所谓的夸口,不是属血气的自夸。保罗能传福音是神交付他的责任,必须尽力完成(罗一1),否则难辞其咎;故此他说:“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福音任务完成了,最大的报酬不是物质上的利益(312节),而是传福音使命的完成,以及没有为此得报酬。──《启导本圣经注释》──《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九17「我若甘心做这事,就有赏赐;若不甘心,责任却已经托付我了。」

    misthos,赏赐,一字是没有恩惠的意味的,只表是“工价”,是当得的。保罗无功可领,他只是完成了应当做的,不过是个“无用的工人”(路十七10)。责任已经托付(oikonomia),见四1的“管家”(oikonomos)。保罗是向神负责的;他必须承担神交托他的使命。——《丁道尔圣经注释》

         本节内容的意思是:如果自愿传福音,那人就有赏赐。但若不是甘心作的,那么我所做的不过是单单执行托付我的使命”。──《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九18我的赏赐是什么呢:保罗将得的赏赐就是传福音时没有接受教会提供生活费支持,而是自给传道的本身。保罗因着爱的精神和对福音的热忱,坚持了放弃一切权利,全然奉献事奉的态度。保罗希望借此向哥林多教会的信徒证明自己投身福音事工的纯正动机。──《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九19「我虽是自由的,无人辖管,然而我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为要多得人。」

    这番惊人的话,十足表达出保罗如何毫无保留他放弃权利。他是个自由人(以他罗马公民身分为荣),却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尤其是对这些哥林多人,林后四5“仆人”译自doulos),好使他能多得人。——《丁道尔圣经注释》

         真爱主的人都有这经历。―― 倪柝声

         为要多得人:保罗是完全的自由人,当时不仅拥有罗马的市民权这一堂堂身份(16:37),属灵方面也因着信基督的十字架,从一切罪、死亡和束缚人的枷锁中得到了自由。但是他甘愿放弃这一权利,成为众人的仆人是因为保罗热切盼望能拯救更多人。在这里我们可以学习到:①保罗对基督的火热的奉献;②他对人无法形容的爱心;③完全顺从真理的态度。──《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九1921“甘心作了众人的仆人”,就是说,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大前提,甘心乐意为了众人的好处(信福音)而效力。

“律法以下的人”,是犹太人。除了作为福音核心的因信称义的原则不可违背外(比较加2章),保罗尊重犹太人的律法、习例和风俗,未加废除;有时候甚至自己遵守,希望带领犹太人信主。对于在希腊文化下面的外邦人,只要不牺牲福音真理,他也尊重他们的文化。

21节“基督的律法”大概指基督的教训和诫命。保罗书信里对信徒的教导,很多出自基督的讲道,参看《罗马书》十三8;《加拉太书》五14。比较《马可福音》十二28;《路加福音》十25。──《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九20「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

    保罗原可以摆明他犹太人的身分(林后十一22;腓三5),但这里他说作犹太人。他与基督的关系是最首要的,因此他看自己不在律法以下(摩西的律法)。对他来说“基督是律法的总结”(罗十4);信徒“不在律法之下,乃在恩典之下”(罗六14)。可是当他接触犹太人的时候,就依从他们行事的习惯,以致他可以得着律法以下的人。其中的例子就如他吩咐提摩太受割体(徒十六13),还有他参与犹太人“洁净的礼”(徒二十一2326)。他一向尊重犹太人对律法的谨慎,他并不一味叫他们要放弃守律法,他乃要他们放弃对守律法的信赖(腓三3以下)。他们该信赖的是基督。——《丁道尔圣经注释》

 

【林前九20~23保罗在犹太人面前作犹太人,在外邦人面前作外邦人,在软弱的信徒面前作软弱的人,这一切都是为了救他们。保罗这样的传道方法教训我们:①传道虽是单方面地指出对方的罪、呼吁悔改,但并不拘于某个特定的形式;②其出发点首先是对人的理解和现实性的需求;③但最关键的乃是对传道对象的真挚的爱心。──《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九21「向没有律法的人,我就作没有律法的人,为要得没有律法的人。其实我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

    没有律法的人是外邦人,是20节所提那些不受律法规限的人。保罗按他们的地步接触他们(参徒十七22以下)。D. Daube指出犹太人的拉比如希列(Hillel)等,也尽量把律法繁琐要求降低,以求得着人归入犹太教(The New Testament and Rabbinic Judaism, Athlone, 1956, pp.336以下)。保罗更多走一步,他根本不把他们带进犹太的律法上去,他自己变成好像没有律法的人。这并不是说他做个无法无天的人;他不是没有律法,他乃是在基督的律法之下。他非常强烈地否定犹太律法的束缚,但他也同样强烈地归服事奉神的道德准则(罗七22;加六2)。他没有为基督教设立“新的律法”,他乃肯定地表示,作为神的仆人,他要有合宜的生活表现。只要在事奉上可行的,他会依从外邦人的惯例,为要得外邦人。——《丁道尔圣经注释》

 

【林前九22「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

    一句总结说向甚么样的人,我就作甚么样的人这当然不是说他行为毫无准则。有时当原则不合时,他赴汤蹈火面对逼迫,也在所不惜;但当与原则无关时,他尽力迁就与人相合。他把个人的喜好完全降服在大前提中,就是“总要救些人”。H. Chadwick从这些事上,看出保罗“思想的弹性宽宏得惊人,在左右为难,要竭尽心思处理的事件上,不会固执一成不变”(NTS, 1, 195455, p.275)。——《丁道尔圣经注释》

         『向甚么样的人,我就作甚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这话告诉我们,在行动上,应当尽量迁就人,目的只在供应基督的救恩。这该是我们一切生活为人的准则。――《读经指引》

 

【林前九2223“软弱的人”指8章所提到的信心软弱的信徒。这些人对自己能不能遵行基督徒的原则没有把握,良心为律法的阴影所笼罩。保罗与这种人相处的原则见八13。──《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九24『你们也当这样跑,好叫你们得着奖赏。』这样跑,就是存着得奖赏和争胜的心去跑,如此方能得奖;如果一个人下场就没有争胜的心,他如何能取得胜利呢﹖―― 谢模善

         保罗用运动场上竞技的比喻,来讲明他传福音的态度。罗马帝国各大城市都流行希腊式的竞技,在亚该亚省也有著名的依斯提米雅运动会(lsthmian Games),每两年一次,是哥林多的体坛盛事。──《启导本圣经注释》

         得奖赏的只有一人:  保罗在此强调的是为得奖而倾注的最大努力和节制,而不是得救的问题或只有一个奖赏。──《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九24~25一个人一得救之后,神就把他摆在一个路程里去奔跑。基督徒的一生,乃是一个赛跑。这个赛跑,并不是为着得永生,并不是说赛胜的人才能有永生;反之,乃是已经得永生的人才能赛跑。这个赛跑的结局,就是有的人得着冠冕,有的人得不着冠冕。―― 倪柝声

 

【林前九24~27作为总结,在本文保罗特别强调基督徒要节制,并为了得救后的冠冕要专心一志。作为实例保罗举自己的一生和竞赛,尤其是赛跑和斗拳。当时哥林多城每两年开办一次(Isthmian Athletic Games)运动会。──《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九24~27保罗可能参加过奥林匹克运动会(今称为世界运动会,最早溯源于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年会)为选手,圣经中有无此种迹象?】

    保罗曾数次提及类似运动员的事情:

    一、赛跑(九章2426节)。作有目标的赛跑(腓三章14节;加二章2节,五章7节;提后四章7节)。

    二、较力(即今日的摔跤,九章25节)。摔跤者必须遵守多种节制的规则。

    三、斗拳(九章26节),必须击中对方,不是打空气。

    这些参加运动会项目的人,大家都希望得奖赏,不过他们所得的只是用橄榄树叶所编成的圆圈戴在头上,几日间就会凋谢毁坏,保罗称之为“能坏的冠冕”。

    保罗所提及上述这些运动项目时说:“我奔跑,我斗拳”,他很可能是一名从大数被选的运动选手,参加过这些运动会的运动。

    四、还有,他也可能在以弗所和别人一样参加过“斗兽”的危险运动项目(林前十五章32节)。他曾对提摩太说,“他曾从狮子口中被救出来”(提后四章17节)。那是在以弗所圆形的斗兽场中每年一次举行的惊人的运动会。许多人与狮子搏斗,胜者得荣,败者丧身,当时以弗所的斗兽运动会是为挑选罗马军中勇士的一种方法。

    当时在希腊举行的运动会不只一种,除在奥林匹村举行外,并在普提亚(PYTHIA)和努米亚(NUMEA)举行。前者所颁发的冠冕是用月桂树叶编成,后者是用荷兰芹菜叶所编成。这三个运动会统称为“地峡”运动会(地峡即两海之间的狭窄地带与大陆相连者)。

    这些运动员,要在举行运动会前接受半年到一个月的严格训练。参加比赛前一个月,所有运动员选手要在指定的运动场所练习比赛,同时接受种种“节制”的训练,例如早眠早起,禁止情欲及发怒,进用指定的饮食,在外散步只能作短距离的徒步行走等。当他们获得胜利、头戴各种不同的冠冕回家时,沿途民众均向他们致敬。回到本城时,当地人会将他们抬起来游行一番。更有些小城市的长官下令在城墙上凿穿16尺高大洞,让胜利者从该处人城,并为他举行向假神的感谢祭。他们凿穿城墙,表示该城有一胜利的运动员,不必用城墙来保护城中居民了。

    保罗以这些哥林多人非常熟悉的运动会项目来说明属灵的斗争,他们一听便明白。――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林前九25「凡较力争胜的,诸事都有节制,他们不过是要得能坏的冠冕;我们却是要得不能坏的冠冕。」

    较力争胜原字是agonizomai,“agony”、“agonize”两字就是从此而出,表示竭尽心力,绝非半条心的敷衍。每个竞赛者都要受严格的操练十个月,其间“诸事都有节制”(AV)。经过这一切之后,他若获胜,就可得一个能坏的冠冕(在哥林多地峡运动大会,用的是松枝的花冠,后来改用芹菜,到了第一世末,又再用松枝;SPC, p.101)。信徒期待的比这些更有价值,是不能坏的冠冕(参提后四8)。运动员为了暂时的奖赏,甘受极度的自制锻炼,对信徒不冷不热敷衍塞责的事奉能度,是明显的愆责。运动员禁制许多理当享受的乐事,同样信徒也要禁制任何妨碍属灵长进的事,不单是明显的罪恶。——《丁道尔圣经注释》

         冠冕是甚么呢?冠冕就是国度的代表,冠冕就是作王、掌权、得荣耀的代表。得着冠冕,意思就是得了国度,与主耶稣一同作王、掌权、得荣耀。冠冕乃是国度的记号。基督徒的言语、行为、思想、生活、一切,都与他将来能否得到国度有关。不来奔跑的人,是自己断定自己不配得国度;奔跑不好的人,乃是自己耽误自己得国度。―― 倪柝声

         『凡较力争胜的,诸事都有节制。』一个较力争胜的人,他要力胜别人,必须先胜过自己的贪睡、贪食,由节制中操练出来的力量,才能与别人较力争胜。―― 谢模善

         在依斯提米雅运动会中,胜利者可获戴上松叶编织的华冠,站在群众面前接受欢呼。此种荣耀,虽可令人陶醉一时,但毕竟只是昙花一现;而且所得着的花冠,很快就会凋残。但基督徒所得到的却是“不能坏的冠冕”,存到永远。

运动员为了这一刻的殊荣,勤于练习,克制自己的身体,专心一致,争取胜利。保罗用这种积极的敬业精神来说明传福音应有的态度。──《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九25得能坏的冠冕与不能坏的冠冕何意?】

答①能坏的冠冕——原系起源于公元前七七六年的古代希腊半岛奥林比亚Olympic Games运动会,奥林比亚位于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之伊利斯州(Elis),为一小平原,那里有丢斯神殿(参一六二题),当时的希腊人为祭祀主神丢斯,在祭典中同时举行赛跑大会,在比赛中获胜者所得的奖品,是用橄榄树枝叶编成的环冠戴在头上,此后每隔四年举行一次祭神竞技的赛会,比赛的选手胜利者得了这样用树叶做的环冠,不过几日就会枯干毁坏了,因此保罗称它为能坏的冠冕,他以哥林多人所熟知的这样运动会得奖的事,来取喻于信徒在属灵程的道路上,其争战与赛跑得胜的目标(林前九24-26;参腓三14;提后四78;加二2,五7)。

②不能坏的冠冕——乃指神所赏赐基督徒的冠冕,就是天上即永生公义的,享有永远荣耀的冠冕(提后四8;雅一12;启二10;腓三1314;参林后四17;彼前五10;来二7910;彼前一7,五10)。保罗之意,是以自勉勉人之志,举出那些赛员为世上属地的短暂荣誉,能坏的冠冕,尚且如此竭力牺牲,竞赛追求,何况基督徒为天上属灵的,不能坏的,永远的冠冕,岂不更当牺牲,努力追求,以致得着神所赐的这个奖赏么?(参四三五题)。——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林前九26“无定向”就是漫无目的地乱跑。“打空气”就是在拳赛中击空了,未能正中对方。──《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九26~27在本文中保罗借着斗拳选手的比喻,特意描绘了圣徒当活出节制和克己的生活。即圣徒的生活不应像没有目标的人那样,当为了他人的得救和自己的奖赏,在神面前攻克己身,服从神的旨意。另一方面27节内容的重点不是得救与否,而是强调了为了得奖赏,已得救的信徒在生活中应如何实践。──《圣经精读本注解》

 

【林前九27“攻克”原来的意思是对准对方要害打去,令他无法还手。真正的要打击的敌人,是自己的肉体。但不可按字面解释,变成了一种故意劳役身体的刻苦主义(比较提前四13)。福音使者应实行高度严格的道德灵性训练,不失至高无上的人生目标(传福音)。

“传福音给别人”,原文只作“传给别人”,此语也是借用依斯提米雅运动会的背景;在比赛进行期间,有一个“传报人”当众宣布比赛结果。这个传报人只传报别人的胜利,而自己却没有分。保罗的意思是,福音使者所传的不只是别人的胜利,必须自己也获得胜利。

“弃绝”希腊原文作adokimos,是“不及格”的意思。保罗不是说不能得救,而是说不能得到应得的冠冕。──《启导本圣经注释》

 

林前九27{\Section:TopicID=337}攻克己身与苦待己身的分别】

问:苦待己身与攻克己身有甚么分别?保罗无论在甚么景况下都得了秘诀,他是怎样对待己身?

答:苦待己身是指拒绝身体上合法的需要;这样的人并不一定更属灵。有一位弟兄,在冬天洗脸不用热水,衣服穿得很少,这是苦待己身。另一位姊妹请我去吃饭,她烧的菜味道很怪,我问她这是甚么缘故?她回答说,「我们要苦待己身,来表明属灵;如果吃得好,就是叫肉体有享受,这样的人就不能属灵。所以我不作好味道的菜,来叫自己的肉体有享受。」基督徒在地上固然不该贪享安乐、贪食美味,但是也不必故意烧出怪味的菜。

甚么是攻克己身呢?攻克己身就是不叫身体上合法的需要拦阻我的灵性;这样的人乃是真属灵的。攻克已身的意思是说,我身体上有合法的需要,但为��主、为��主的工作的缘故,在必要的时候,我放弃这些要求。一个基督徒如果凡事必要合乎他的需要,这样的人必定没有学过攻克己身的功课。有一次我和一位弟兄出门,在一个人家中作客,上桌吃饭的时候,他的筷子一直在盘子里翻来翻去,拣自己爱吃的菜。那一次与他出门之后,我有十几年不再和他一同出门。这样的人就是没有学过攻克己身,叫身服我的功课。

苦待己身是说,身体上虽然有这个需要,但是你不接受它的要求,你特意去违反身体的律,这是偏了;另一面,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学过攻克已身的功课,他在主的手中也没有多大用处。有一次我和两位弟兄一同出去工作,这两位弟兄很活泼,传福音、帮助人都很火热;但是他们到了一个时候,就不行了,怎么拉都拉不动。他们在午饭以后,一定要午睡。有人来找他们交通,有事情请他们帮忙,他们一概不理。我要他们作一点事,不但用口劝他们是劝不动;就是用手拉他们,也是拉不动的。这就是体贴肉体,自怜自爱,没有学好叫身服我的功课。

中国的道家和佛家,都有苦待己身的思想;苦待己身不是圣经的思想。保罗所说的「叫身服我」,乃是用他的身体来为他效力,他能叫他的身体服事他,而不受他身体的控制。叫身服我的意思就是,灵性不因身体的需要而受拦阻。冬天一定要用热水洗脸的人,是没有学过叫身服我和攻克已身的功课。一面,我们不要去破坏身体的律,要顾到它的需要;另一面,我们的身体仍然要在灵的管治之下。有的人吃饭一定要吃饱,一点不能挨饿;有的人睡觉一定要睡足,睡眠一点不能少;有的人爱干净,不能忍受一点脏乱;有的人一定要睡软床,硬的木板床就受不了。这些都是没有叫身服我的人。凡灵里愿意,而身体软弱的人,都是没有学会攻克已身的功课。这样自爱的人,在神的手中没有多大的用处。我们要求神怜悯我们,叫我们学习攻克已身、叫身服我的功课。──倪柝声

 

【林前九章综合】本章说到使徒虽有福音的权柄――『靠着福音养生』(14),却宁愿放弃。这是因为:(1)他不愿违背神恩典的原则――『叫人不花钱得福音』(18)。福音乃是神的恩典,是白白赐给,毫无代价的。虽然蒙恩者应该为传递恩典者有所摆上(11),但使徒宁愿放弃这份权利,为要更澈底的表明,神在基督里丰盛的恩典,都是不需人的代价,也是远超过人的代价所能换取的。(2)他受基督的约束――『其实我在神面前,不是没有律法;在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21)。虽然他一开头就说,『我不是自由的么?我不是使徒么?…难道我们没有权柄靠着福音吃喝么』(14)?但他却在深处受到基督的约束,被他所认识的基督所控制;连别人可以作的,最合法的,也不可以作。(3)他受奖赏的吸引――『我们却是要得不能坏的冠冕。所以我奔跑,不像无定向的;我斗拳,不像打空气的』(25~26)。他之所以肯这样劳苦、牺牲、奔跑、奋斗,乃是因为受到前面神所要赐给他那荣耀奖赏的吸引。这奖赏不是别的,正是神从上面呼召他,要他得着的那丰满的基督。因此这奖赏成为他一生追求的『定向』,这奖赏也是他最终荣耀的『冠冕』。――《读经指引》

 



跟着我们: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