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亚书 63
以赛亚书第六十三章纲目
壹、内容纲要
【弥赛亚救主亲临】
一、浴血独战,无比大能(1~3节)
二、得胜之日,拯救之年(4~6节)
三、感恩颂讃,求神垂顾(7~19节)
1.切求有依据――蒙神拣选保抱(7~9节)
2.切求中追忆――蒙恩仍行违逆(10~14节)
3.切求神转回――求神垂顾怜悯(15~19节)
贰、灵训要义
【救主莅临报仇拯救】
一、弥赛亚救主双重身份――公义的审判者,大能的拯救者(1~6节)
二、来者何人,从何而来――孤独神圣战士,从以东波斯拉来(1节)
三、为何红袍,装扮华美――踹葡萄酒榨,践踏仇敌血溅军袍(2节;启十九15)
四、为何审判,如何施救――众民无人同在扶助,发烈怒将仇敌践踏(1~3节)
五、神圣战士,孤军鏖战――因祂是王不容篡位,岂容他人折损威荣(3,5节)
六、报仇之日,在祂心中――浴血奋战何其惨烈,公义忿怒不徇私情(4,6节)
七、救赎之年,恩慈绵长――祂就是我们的慈父,救神儿女不惜舍身(4,6节)
【神圣战士报应拯救】
一、神圣战士践踏酒榨――浴血奋战惨烈(3,6节)
二、祂向敌人发烈怒,公义的审判者,又是我们慈父,为救儿女奋不顾身(3,6节)
三、祂孤军血战,无人扶持――王不容臣仆反叛篡位,不容狂傲窃取荣耀(3,5节)
四、报仇之日在祂心中,救赎之年来到――独一创造主对被造民永爱眷顾(4节)
五、选民忠心事主――不可眼瞎结盟外邦,不可拜异教偶像(廿七1;五十一9)
六、神定意消灭以东――发烈怒杀戮,为锡安争辩有报应之年(卅四2,5~8)
七、祂完胜内心外仇敌(1~6节)――陷罪网罗,除祂外无人拯救(3,5节;徒四12)
八、祂莅临独行报应拯救(五十九15~21)――重建新耶路撒冷(六十~六十二)
【迎接救恩的祷告】
一、迎接救主,感人至深――最迫切的祷告(7节~六十四12;但九,尼九,拉九)
二、颂讃感谢,神的慈爱――因祂同情子民,同受苦难,亲自拯救(7~19节)
三、求神止怒,裂天而降――求神止息怒气,垂顾观看,回转施恩(六十四1~12)
【颂主恩慈竭力呼救】
一、大胆呼求,按神恩慈本性――默然深爱管教中儿女(一1;番三7)
二、感念父爱,先知灵里深叹――百姓身处苦难的哀歌(五1~2;六十四1)
【主的灵使心得安息】
一、夏日正午灼热如火炉――山顶有遮荫凉棚(14节;诗一百廿一5~6)
二、旷野刮热风令人窒息――祂领我到青草地(14节;诗廿三3)
三、神的灵领所爱宝贝羊――来到祂的歇息处(14节;诗廿三4))
四、如马走过高低盘山路――不至绊跌迷了路(14节;来十二12~13)
五、在父的怀里爱的保抱――永享慈怜心安息(14节;诗一百卅一1~3)
【不住谢恩的切求范例】
一、祷告的依据――颂讃神的恩慈――眷顾怜爱子民(7~9节)
二、祷告的追忆――回顾神的作为――同在亲历苦难(10~14节)
三、祷告的呼求――求神转回垂顾――急速亲临拯救(15~19节;六十四1)
【真认识主和主的灵】
一、旧约论圣灵――求主不要收回你的圣灵,让神喜悦乐意内住(诗五十一11)
二、本书讲圣灵――圣灵为百姓背逆忧伤,以致神敌对攻击百姓(10∼14节)
三、哀求神回转――国运败亡百姓没悔改,切求主垂怜重新回来(15∼19节)
四、追忆神领出埃及――摩西亚伦米利暗户珥,有主的灵特别同在(10∼14节)
五、今日最宝贵教训――三一神第三位格圣灵,忧伤叹息代求(10∼19节;罗八26)
六、圣灵引人明白一切真理――各人天路历程,见证荣耀神(约十六13;罗十五6)
七、全体教会诸项事工――都是圣灵工作,圣灵做主(弗一3,22∼23)
八、蒙福秘诀听从圣灵――圣灵内住,聆听顺从,观看神作为(西一9∼10)
九、尊主为大高举基督――单靠圣灵大能,分辨是非;都荣耀神(腓一9∼11)
【以赛亚向神祷告】
一、因神本性圣爱恩宠――你挚爱恩慈、大能火热,必成就这事(九6∼7)
二、因神与人特殊关系――你仍是我们的父,必管教所爱子民(1∼6节;来十二6)
三、你是我们的救赎主――为父至亲,尽责任有能力、愿救赎到底(10~14节)
四、求你使我们能回转――为你产业支派,被掳归回,心灵全属你(10∼16节)
五、重新垂顾新心新灵――使我们得洁净,地得医治,切慕你爱你(17~六十四4)
六、永世君王绝对王权――你是窑匠我们是泥,造作完成保抱到底(四十六3∼4)
──周安娜(Anna M. Zhou)
邮址: azsee2003@yahoo.com
叁、其他纲要
【以赛亚书第六十三章査读】
本书第六十章至第六十二章讲述了以色列荣耀的异象,紧接着本章就述说神公义的彰显,神施出大能审判仇敌,预言以以东作表率,以东是雅各的孪生兄长,为了贪恋世俗肉体,一碗红豆汤,自甘放弃长子名分,代表神选民中不信之人。据历史记载,主前五九七及五八七年,巴比伦尼布甲尼撒大军两次攻打耶路撒冷,那时以东人趁乱侵夺了犹大南方大笔国土,其中包括希伯仑,因此圣经中一再反复提及以东必受报复之事。本章经节与本书第卅四章颇有关连,以东只是表率,事实上所指遭审判的,乃是全人类,三读第3,6节就非常淸楚,第5节可与第五十九章第18节对照读。
本章描述的内容,并无历史事件,全部是启示性的,似乎与末后的战争略有关系,圣经无论旧约新约,所论述的,无非是争战与建造,争战是为了建造,建造必经争战。
本章自第7节起,是一段冗长的赞美与祷告,一直延缤至第六十四章第12节,这段祷文非常优美,根据(赛六四10〜11)看来,那时耶路撒冷依旧荒凉,圣殿尙未重建,所以这一段祷告,仍属忆念式的诗篇。祷文一开始,一段信仰告白,以赞美来歌颂神拯救百姓的慈爱,神以无限的恩惠对待以色列民,尽管这些百姓一再悖逆,神仍看他们为自己的子民,拯救他们。以后是一段出埃及故事的回忆,追述摩西的成就,以及神大能施救,神的灵使他们得安息。
本章最后是一段代祷,一直延续至下一章,先是为了百姓而请求神纪念他们,直陈神乃是我们的父,从万古以来,是我们的救赎主,恳求神使他们回转,脱离罪恶,成为神名下的人。
壹、第1〜6节救主速临,向敌施报。
先知以回答说出神以两种工作者身分出现;其一,祂是公义的审判者,另一,祂是大能的拯救者。然后详述祂为何及如何施行审判,祂施行审判是因为无人与祂同在,人都离弃祂,不遵行祂的道,祂的衣服染上血,是因祂发烈怒施行报仇,但也是为了救赎,这些年日已经来到,神眼看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义人,连一个也没有。神只有伸出膀臂,施行拯救和报复,一面将众民踹下,将他们的血倒在地上。
―、第一问:这人是谁?
1、这从以东的波斯拉来一一 “波斯拉”意为探集葡萄,是以东的重镇,为牧羊中心,离死海东南约四十公里,本句意指世上一切仇恨神百姓之人。
2、穿红衣服(箴卅一21)。
3、装扮华美(出廿八12)。
4、能力广大(伯十二 13)。
5、大步肢(利廿六12)。
答:这人就是:
1、就是我耶和华(出三6)。
2、是凭公义说话的(帖后一6)。
3、以大随行赫的(番三口)。
二、第二问:这人的穿著?
1、你的装扮为何有红色?一一祂穿了溅血的衣服(启十九 13)。
2、你的衣服为何像踹酒醉的呢?——神审判他们像踹酒醉,祂在葡萄酒中洗了衣服(创四九11)。
答:这人就是:
1、我独自踹酒醉,众民中无一人与我同在(赛十六10)。
2、我发烈怒将他们踹下(哀一15)。
3、我发烈怒将他们践踏(珥三13)。
4、他们的血溅在我衣服上(启十四20)。
5、他们的血污染了我一切的衣裳(启十九15)。
三、为何审判?
1、因为报仇之日在我心中一一这是早先已经决定的(耶五十15)。
2、救赎我民之年已经来到一一及至时间满足(加四4〜5)。
四、如何审判?
1、我仰望——无人帮助(王下十四26)。
2、我托异——没有人扶持(诗一〇八13)。
3、所以我自己的膀臂——为我施行拯救(诗四四3)。
4、所以我的烈怒——将我扶持(伯四十12)。
5、我发怒——瑞下众民(哀一15)。
6、我发怒——他们沉醉(耶廿五15〜16)。
7、我发怒——将他们的血倒在地上(启十八24)。
贰、第7〜9节 赞美神慈爱的救赎。
在叙述审判众民的恐怖景象之后,紧接着是一段冗长的祷告,重点在为民代求,代祷的开始是一首信仰告白的赞美诗,来歌颂神的拯救之恩,证明神公义之外,基本上神是慈爱为怀的,不管选民如何'淳逆,神仍以祂的作为和应许,来系繋选民和祂的关系。
―、信仰告白。
1、我要照耶和华一切所赐给我们的。
a. 提起他的慈爱(诗廿三6)‘
b. 提起他的美德(诗七八4)。
2、我要照耶和华向以色列家所施的大恩:
a. 这恩是照祂的怜恤给他们的(诗四1)。
b. 这恩是照祂丰盛的慈爱赐给他们的(诗八六5)。
二、神的心意。
1、祂说:
a. 他们诚然是我的百姓(出十八10)。
b. 他们诚然是不行虚假的子民(诗一零零3)。
2、这样——祂作了他们的救主(弗二4〜5)。
三、神的感受。
1、他们在一切苦难中,祂也同受苦难(亚二8)。并且祂面前的使者,拯救他们(出廿二20〜21)。
2、祂以慈爱和怜悯面他们(诗五一1)。
a. 在古时日子常保抱他们(拉九9)。
b. 在古时的日子常懐搋他们(申一3)。。
三、第10〜14节 忆昔蒙恩拯救之日。
因为以色列民的悖逆,神就转而与他们作了仇敌:这里他们有悔改的自觉之意,每当以色列民遭到忧患,他们就会想起出埃及之事,摩西怎样借着圣灵所给的能力,带领他们经过旷野,使他们得享安息。神的百姓虽然悖逆,但是慈爱这方面来讲,这些百姓仍旧是有盼望的。
一、百姓之恶——他们悖逆,悖逆的结果。
1、使主的圣重担忧(弗四30)。
2、神就转作他们的仇敌(出廿三22)‘
3、神要亲自攻击他们(诗一〇六40)。
二、百姓的回忆——他们想起古时的日子,古时拯救的日子。
—连三个发问,摩挪面姓的鲥”在那里呢”?
1、将百姓和牧养他全群的人从海里领上来的,在那裹呢?(诗七七20)
2、将祂的圣灵降在他们心中的在那裹呢?(尼九20)。
3、带领他们经过旷野的(下列情形)在那里呢?(耶二6)。
a. 使祂荣耀的膀臂在摩西的右手边行动,在他们前面将水分开(出十五6)。
一一要建立自己永远的名(诗一〇二 12)。
b. 带领他们经过深处,如马行走旷野(诗一〇六9)。
——使他们不至绊跌(耶卅一9)。
三、神的恩惠。
1、耶和华的灵使他们得安息(出卅三14)。
2、彷佛牲畜下到山谷(诗一〇四10)。
四、神的意旨。
1、照样,你也引导你的百姓(诗一三六16)。
2、要建立自己荣耀的名(撤下七23)。
肆、第15〜19节 求神成全旨意恩待选民。
祷告的次序,先是赞美,然后是感恩,接着就是求告。这一小段圣经显然是代祷,这祷告不得不搬出蒙应许的祖宗亚伯拉罕,选民是他的子孙啊!然后再题名呼吁,”神阿!”你是我们的父,从万古以来,你名称为我们的救赎主。
下面一段是易被误解的经文,其实这些话是以神为中心,将万事都归诸于神;似乎说,神对百姓的惩罚,引起他们中间―些人硬着心肠走到更不敬虔的地步,是在表达出惟有神有能力救他们脱离自己的罪恶,因为神预知万事,看透万事,以色列固然该为自己行为负资,但因为神有能力成就祂的旨意,使人脱离罪恶,所以求神成全祂自己的旨意。
一、求告者在神面前的态度。
1、跪棚面前——求你从天上垂顾(诗八十14)。
2、尊崇神——求你从你圣洁荣耀的居所观看(诗卅三 14)。
3、颂赞神一一你的热心和你大能的作为在那里呢(诗廿五6)。
4、赞美神―一你爱慕的心肠和怜悯向我们止住了(耶卅二 20)。
二、认罪侮改。
A. 认罪。
1、亚伯拉罕虽然不认识我们一一我们虽然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但失去了祖先一般的信心(伯十四21)。
2、以色列也不承认我们——我们唯然是选民,但却失去了选民的地位(出四22)。
B. 求赦。
1、耶和华啊!你是我们的父(申卅二6)。
2、从万古以来,你名称为我们的救赎主(诗七八35)。
三、求神勿使我们心硬。
1、耶和华啊!你为何使我们走差,偏离你的道一一应许撤但在我们身上有作为(诗一一九10)。
2、耶和华啊!你为何使我们心里刚硬,不敬畏你呢?一—不要像法老一样的硬心(罗九18)。
四、求神施恩。
1、我求你为你仆人(诗一一九25)。
2、我求你为你产业支派的缘故(诗九十13)。
五、为荣耀神的缘故。
1、你的圣民不过暂时得这产业——这产业是神永久的(申四 26)。
2、我们的敌人已经践踏你的圣所——你的圣所不容敌人侵犯(诗四四7)。
六、求神赐圣灵。
1、我们好像你未曾治理的人一一我们原是被你建造(弗二 10)。
2、我们又像未曾得称你名下的人一被模成神的儿子的形像(罗八29)。
── 谢家树《以赛亚书查读》
【三位一体的神(六十三1∼19)】
一、救主──神在这里为祂的子民申辩,同时审判他们的仇敌
二、天父──天父介入了祂受苦难的子民中(15),成为那感人之祷告的根基(7∼19)。此祷告:
1、复述神过去的祝福(7)——永不忘的爱
2、拥有无限的能力的爱──完美的爱和全备的能力
三、圣灵──在特别的情况下给予特别的恩赐
──《新旧约辅读》
【第六十三章纲目】
参、第三以赛亚:关于得胜者的信息 56:1-66:24
四、以色列的不忠和神的信实 63:1-65:16
(一)在审判日,神要报仇审判 63:1-6
(二)以赛亚的祷告:求神开始行动拯救百姓。 63:7-64:12
1.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神何在 63:7-14
2.恳求神垂顾以色列人目前的状况,目前以色列人不像神的子民63:15-19
──蔡哲民等《以赛亚书研经资料》
【仰望你的神 以赛亚书63章】
一丶神施大能来拯救63:1-3
二丶神因公义行审判63:4-6
三丶神有怜悯施大恩63:7-8
四丶神照慈爱救我们63:9
五丶神心担忧管教人63:10
六丶神的引导荣神名63:11-14
七丶神是救主又是父63:15-16
八丶神的百姓需要神63:17-19
──作者不详《圣经查经题目大纲》
[以赛亚书第63章胜过万邦 ]
装扮华美
能力广大
|
一、践踏诸敌之年
二、不顺从者受罚
三、求主怜悯帮助
|
1.穿红衣服
2.像踹酒醡
3.独立行动
1.感谢主恩
2.圣灵担忧
3.追忆往事
1.从天垂顾
2.求神回转
3.名下的人
|
|
张志新《以赛亚书分章大要》
【第六十三章 神赐鸿恩】
1) 罚以东施行拯救、1/3
2) 报仇日主发烈怒、4/6
3) 耶和华施恩拯救、7/8
4) 同受苦慈爱怜悯、9
5) 因悖逆百姓受罚、10/11
6) 追忆父神的引领、12/14
7) 求主垂顾施怜悯、15/16
8) 悔改转回救圣民!16/19
── 郭提多《读经讲道辅导提纲》
提要:1 基督显示自己的身份。2 祂所取得的胜利,7祂对教会的慈爱。10 祂发义怒时仍不忘白白赐下恩典。15教会的祈祷,17 他们的抱怨和表白自己的信仰。──《SDA圣经注释》